房产证解押需要几天右页上的质押章或解押章是房地产交易中心盖的还是银行盖的?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每经记者 唐洁 每经编辑 魏文艺

  在市场急剧下跌的情况下,质押的股票市值跌幅较大。据Wind统计,截至8月31日, 市场质押股数6300.14亿股, 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的9.86%;大股东质押股数5904.28亿股, 占所持股份比6.98%;而房地产企业的大股东质押股占比已超过总持股量的7%。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中有38家房企股权质押比例超过30%,质押比例超过50%的有13家。今年以来,在部分企业销售增速下滑、资金承压的状况下,一些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以稳定股价、维持流动性避免引发爆仓风险。

  大股东疑似触及平仓市值超3万亿

  股市的持续震荡让一些公司的股价跌破股票质押预警线或平仓线。据Wind统计,截至8月29日, 大股东质押股数5885.74亿股, 大股东质押股数占所持股份比7.01%;大股东未平仓af1a41aa365e4cfb0fddf亿元, 大股东疑似触及平仓市值达30290.88亿元。

  从公告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共有57家上市公司股票质押触及平仓线,平仓集中在市场下跌幅度较大的2月和5月~7月期间。其中有20家公司股票质押发生实质违约,涉及股票市值约74.1亿元(以公告日价格计算),已经完成减持的规模约3.9亿元。总体来说,股票质押实质违约规模相对可控。

  在市场急剧下跌的情况下,质押的股票市值跌幅较大。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面临的平仓风险加大,而市场对于平仓风险的担忧会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从数据上看,在市场下跌情况下上市公司进行补充质押公告次数也将快速上升。

  据了解,今年3月份股票质押新规正式落地:①提高了准入门槛;②禁止金融机构和资管产品通过股票质押回购进行融资;③严控股票质押比例和质押率,单只股票整体质押比例不超过50%,单一证券公司、单一资管产品接受单只股票质押比例不得超过30%、15%;股票质押率上限不得超过60%。

  随着市场大幅调整,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股东质押股份触及平仓线的情况。同时,股票质押新规3月12日正式实施后,为控制整体质押风险,部分公司大股东拟通过减持股份获得资金来赎回部分已质押的股票。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截至8月24日一共有1638亿股股票参与质押,质押参考市值1.7万亿元;去年同期有1939亿股参与质押,质押参考市值2.48万亿元。对比市值变化可以看出,今年的质押市值规模已大幅减小。

  据业内分析其中的原因为:一方面随着“质押新规”的**,股票质押增量业务受监管限制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后,承接股票质押业务的资金(银行理财等)同样明显受限。数据上来看,今年以来(截至8月17日)场内股票质押净融资规模为负1373.57亿元(2017年同期为2734.5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去杠杆背景下,企业流动性紧张,信用风险加大。与此同时,市场波动加大,股票质押的违约风险有所上升。在此背景下,质押人纷纷下调质押率,降低杠杆,提高安全垫。以沪市无限售流通股为例,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的质押率大致在30%到40%之间,低者甚至已达20%。而据国金证券统计,去年同期的质押率大致在40%左右。

  今年上市房企单笔质押股份参考市值排名 数据来源:Wind

  房地产未解押市值占比较高

  华创证券相关数据显示,融资需求量巨大的房地产行业的股票质押市值占比较高。

  证券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截至6月22日,当前未解除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为2315家,未解押参考市值为6.93万亿元。未解押的6.93万亿元市值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6419亿元)、房地产(5251亿元)、传媒(4974亿元)等行业。

  Wind统计的今年上市房企单笔质押股份参考市值显示,包括万科、、金科、泰禾在内的房企,拥有2笔以上的质押股份参考市值排在前列。万科旗下第三大股东宝能系年初至今已质押6次4.16亿股,质押市值近140亿元。据万科公告显示,其质押率几乎达到了100%,但因其非万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所以对万科整体影响不大。

  纳入Wind房地产板块的148家上市房企中,股票质押比例超过10%的房企有70家,其中有38家房企股票质押比例超过30%,质押比例超过50%的有13家。

  上市房企质押比例排名 数据来源:Wind

  房企频繁增持、补充质押“续命”

  据Wind统计,截至8月31日,(000046.SZ)的质押比例达72%。7月28日泛海控股公告显示,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泛海)一个月内连续9次质押泛海控股股份,共计质押5.31亿股,占总股本的10.21%,质押目的是融资。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6月20日以来,中国泛海共增持2961万股公司股份,2018年8月6日中国泛海再次增持了泛海控股100万股公司股份。

  频繁增持与其所持股票大部分被质押有关,左手质押右手增持以维稳股价。据《经济观察报》报道,8月6日泛海控股方面表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所持股权绝大部分为场外质押,质押股权目前并未触及平仓线。

  事实上,场内质押受“质押新规”影响质押比例超过50%个股不得新增场内质押,而且场外融资成本更高,场内融资利率基本在7%~8%,场外融资成本弹性较大,利率在7%~15%。

  除了一边质押一边增持的操作手法,也有房企采用先解押再质押的方法解燃眉之急。8月14日(000517.SZ)发布公告称,其第一大股东荣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安集团)解除质押3000万股,本次解除质押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1.97%。

  仅隔了半个月,8月31日荣安地产再发公告称,控股股东荣安集团质押3.67%的所持股份,质押股数达5600万股,本次股权质押后荣安集团累计质押股数为128187万股,占该公司所持本公司股份的84.01%,占本公司总股份的40.26%。而这已经是荣安地产在本月内进行的第三次质押了。根据公告,荣安地产分别于8月2日、8月10日进行了两次质押,两次质押股数共计11500万股。

  除此之外,补充质押也是上市公司常用的避免爆仓的手段。华创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君表示,股票持续下跌后补充质押可以进一步提高抵押价值,以降低被平仓的风险。

  8月份进行补充质押次数最多的上市房企是(000838.SZ)。《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公告发现,财信发展仅在8月份就进行了7次补充质押。截至8月24日,其大股东财信地产持有财信发展股份6.76亿股,占财信发展总股本的61.41%;处于质押状态的股份为6.64亿股,占其所持财信发展股份总数的98.25%,占财信发展股份总数的60.33%。

  华创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一直比较紧张,今年以来部分企业销售增速下滑,股票质押比例偏高,企业资金承压。但地产股年内预期比较平稳,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的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相关文章推荐一: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每经记者 唐洁 每经编辑 魏文艺

  在市场急剧下跌的情况下,质押的股票市值跌幅较大。据Wind统计,截至8月31日, 市场质押股数6300.14亿股, 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的9.86%;大股东质押股数5904.28亿股, 占所持股份比6.98%;而房地产企业的大股东质押股占比已超过总持股量的7%。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中有38家房企股权质押比例超过30%,质押比例超过50%的有13家。今年以来,在部分企业销售增速下滑、资金承压的状况下,一些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以稳定股价、维持流动性避免引发爆仓风险。

  大股东疑似触及平仓市值超3万亿

  股市的持续震荡让一些公司的股价跌破股票质押预警线或平仓线。据Wind统计,截至8月29日, 大股东质押股数5885.74亿股, 大股东质押股数占所持股份比7.01%;大股东未平仓总市值15529.92亿元, 大股东疑似触及平仓市值达30290.88亿元。

  从公告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共有57家上市公司股票质押触及平仓线,平仓集中在市场下跌幅度较大的2月和5月~7月期间。其中有20家公司股票质押发生实质违约,涉及股票市值约74.1亿元(以公告日价格计算),已经完成减持的规模约3.9亿元。总体来说,股票质押实质违约规模相对可控。

  在市场急剧下跌的情况下,质押的股票市值跌幅较大。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面临的平仓风险加大,而市场对于平仓风险的担忧会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从数据上看,在市场下跌情况下上市公司进行补充质押公告次数也将快速上升。

  据了解,今年3月份股票质押新规正式落地:①提高了准入门槛;②禁止金融机构和资管产品通过股票质押回购进行融资;③严控股票质押比例和质押率,单只股票整体质押比例不超过50%,单一证券公司、单一资管产品接受单只股票质押比例不得超过30%、15%;股票质押率上限不得超过60%。

  随着市场大幅调整,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股东质押股份触及平仓线的情况。同时,股票质押新规3月12日正式实施后,为控制整体质押风险,部分公司大股东拟通过减持股份获得资金来赎回部分已质押的股票。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截至8月24日一共有1638亿股股票参与质押,质押参考市值1.7万亿元;去年同期有1939亿股参与质押,质押参考市值2.48万亿元。对比市值变化可以看出,今年的质押市值规模已大幅减小。

  据业内分析其中的原因为:一方面随着“质押新规”的**,股票质押增量业务受监管限制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后,承接股票质押业务的资金(银行理财等)同样明显受限。数据上来看,今年以来(截至8月17日)场内股票质押净融资规模为负1373.57亿元(2017年同期为2734.5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去杠杆背景下,企业流动性紧张,信用风险加大。与此同时,市场波动加大,股票质押的违约风险有所上升。在此背景下,质押人纷纷下调质押率,降低杠杆,提高安全垫。以沪市无限售流通股为例,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的质押率大致在30%到40%之间,低者甚至已达20%。而据国金证券统计,去年同期的质押率大致在40%左右。

  今年上市房企单笔质押股份参考市值排名 数据来源:Wind

  房地产未解押市值占比较高

  华创证券相关数据显示,融资需求量巨大的房地产行业的股票质押市值占比较高。

  证券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截至6月22日,当前未解除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为2315家,未解押参考市值为6.93万亿元。未解押的6.93万亿元市值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6419亿元)、房地产(5251亿元)、传媒(4974亿元)等行业。

  Wind统计的今年上市房企单笔质押股份参考市值显示,包括万科、、金科、泰禾在内的房企,拥有2笔以上的质押股份参考市值排在前列。万科旗下第三大股东宝能系年初至今已质押6次4.16亿股,质押市值近140亿元。据万科公告显示,其质押率几乎达到了100%,但因其非万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所以对万科整体影响不大。

  纳入Wind房地产板块的148家上市房企中,股票质押比例超过10%的房企有70家,其中有38家房企股票质押比例超过30%,质押比例超过50%的有13家。

  上市房企质押比例排名 数据来源:Wind

  房企频繁增持、补充质押“续命”

  据Wind统计,截至8月31日,(000046.SZ)的质押比例达72%。7月28日泛海控股公告显示,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泛海)一个月内连续9次质押泛海控股股份,共计质押5.31亿股,占总股本的10.21%,质押目的是融资。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6月20日以来,中国泛海共增持2961万股公司股份,2018年8月6日中国泛海再次增持了泛海控股100万股公司股份。

  频繁增持与其所持股票大部分被质押有关,左手质押右手增持以维稳股价。据《经济观察报》报道,8月6日泛海控股方面表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所持股权绝大部分为场外质押,质押股权目前并未触及平仓线。

  事实上,场内质押受“质押新规”影响质押比例超过50%个股不得新增场内质押,而且场外融资成本更高,场内融资利率基本在7%~8%,场外融资成本弹性较大,利率在7%~15%。

  除了一边质押一边增持的操作手法,也有房企采用先解押再质押的方法解燃眉之急。8月14日(000517.SZ)发布公告称,其第一大股东荣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安集团)解除质押3000万股,本次解除质押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1.97%。

  仅隔了半个月,8月31日荣安地产再发公告称,控股股东荣安集团质押3.67%的所持股份,质押股数达5600万股,本次股权质押后荣安集团累计质押股数为128187万股,占该公司所持本公司股份的84.01%,占本公司总股份的40.26%。而这已经是荣安地产在本月内进行的第三次质押了。根据公告,荣安地产分别于8月2日、8月10日进行了两次质押,两次质押股数共计11500万股。

  除此之外,补充质押也是上市公司常用的避免爆仓的手段。华创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君表示,股票持续下跌后补充质押可以进一步提高抵押价值,以降低被平仓的风险。

  8月份进行补充质押次数最多的上市房企是(000838.SZ)。《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公告发现,财信发展仅在8月份就进行了7次补充质押。截至8月24日,其大股东财信地产持有财信发展股份6.76亿股,占财信发展总股本的61.41%;处于质押状态的股份为6.64亿股,占其所持财信发展股份总数的98.25%,占财信发展股份总数的60.33%。

  华创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一直比较紧张,今年以来部分企业销售增速下滑,股票质押比例偏高,企业资金承压。但地产股年内预期比较平稳,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的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相关文章推荐二:销售减速资金承压 部分房企频繁补充质押

  销售减速资金承压 部分房企频繁补充质押

  每经记者 唐洁 每经编辑 魏文艺

  在市场急剧下跌的情况下,质押的股票市值跌幅较大。

  据Wind统计,截至8月31日, 市场质押股数6300.14亿股, 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的9.86%;大股东质押股数5904.28亿股, 占所持股份比6.98%;而房地产企业的大股东质押股占比已超过总持股量的7%。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其中有38家房企股权质押比例超过30%,质押比例超过50%的有13家。今年以来,在部分企业销售增速下滑、资金承压的状况下,一些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以稳定股价、维持流动性避免引发爆仓风险。

  股票质押违约风险有所上升

  股市的持续震荡让一些公司的股价跌破股票质押预警线或平仓线。据Wind统计,截至8月29日,大股东质押股数5885.74亿股,大股东质押股数占所持股份比7.01%;大股东未平仓总市值15529.92亿元,大股东疑似触及平仓市值达30290.88亿元。

  从公告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共有57家上市公司股票质押触及平仓线,平仓集中在市场下跌幅度较大的2月和5月~7月期间。其中有20家公司股票质押发生实质违约,涉及股票市值约74.1亿元(以公告日价格计算),已经完成减持的规模约3.9亿元。总体来说,股票质押实质违约规模相对可控。

  在市场急剧下跌的情况下,质押的股票市值跌幅较大。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面临的平仓风险加大,而市场对于平仓风险的担忧会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从数据上看,在市场下跌情况下上市公司进行补充质押公告次数也将快速上升。

  据了解,今年3月份股票质押新规正式落地:①提高了准入门槛;②禁止金融机构和资管产品通过股票质押回购进行融资;③严控股票质押比例和质押率,单只股票整体质押比例不超过50%,单一证券公司、单一资管产品接受单只股票质押比例不得超过30%、15%;股票质押率上限不得超过60%。

  随着市场大幅调整,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股东质押股份触及平仓线的情况。同时,股票质押新规3月12日正式实施后,为控制整体质押风险,部分公司大股东拟通过减持股份获得资金来赎回部分已质押的股票。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截至8月24日一共有1638亿股股票参与质押,质押参考市值1.7万亿元;去年同期有1939亿股参与质押,质押参考市值2.48万亿元。对比市值变化可以看出,今年的质押市值规模已大幅减小。

  业内分析其中的原因为:一方面随着“质押新规”的**,股票质押增量业务受监管限制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后,承接股票质押业务的资金(银行理财等)同样明显受限。数据上来看,今年以来(截至8月17日)场内股票质押净融资规模为负1373.57亿元(2017年同期为2734.5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去杠杆背景下,企业流动性紧张,信用风险加大。与此同时,市场波动加大,股票质押的违约风险有所上升。在此背景下,质押人纷纷下调质押率,降低杠杆,提高安全垫。以沪市无限售流通股为例,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的质押率大致在30%到40%之间,低者甚至已达20%。而据国金证券统计,去年同期的质押率大致在40%左右。

  房地产未解押市值占比高

  华创证券相关数据显示,融资需求量巨大的房地产行业的股票质押市值占比较高。

  证券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截至6月22日,当前未解除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为2315家,未解押参考市值为6.93万亿元。未解押的6.93万亿元市值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6419亿元)、房地产(5251亿元)、传媒(4974亿元)等行业。

  Wind统计的今年上市房企单笔质押股份参考市值显示,包括万科、、金科、泰禾在内的房企,拥有2笔以上的质押股份参考市值排在前列。万科旗下第三大股东宝能系年初至今已质押6次4.16亿股,质押市值近140亿元。据万科公告显示,其部分股东质押率几乎达到了100%,但因其非万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所以对万科整体影响不大。

  纳入Wind房地产板块的148家上市房企中,股票质押比例超过10%的房企有70家,其中有38家房企股票质押比例超过30%,质押比例超过50%的有13家。

  据Wind统计,截至8月31日,(000046,SZ)的质押比例达72%。7月28日泛海控股公告显示,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泛海)一个月内连续9次质押泛海控股股份,共计质押5.31亿股,占总股本的10.21%,质押目的是融资。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6月20日以来,中国泛海共增持2961万股公司股份,2018年8月6日中国泛海再次增持了泛海控股100万股公司股份。

  频繁增持与其所持股票大部分被质押有关。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8月6日,泛海控股方面表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所持股权绝大部分为场外质押,质押股权目前并未触及平仓线。

  事实上,场内质押受“质押新规”影响质押比例超过50%个股不得新增场内质押,而且场外融资成本更高,场内融资利率基本在7%~8%,场外融资成本弹性较大,利率在7%~15%。

  除了一边质押一边增持的操作手法,也有房企采用先解押再质押的方法解燃眉之急。

  8月14日(000517,SZ)发布公告称,其第一大股东荣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安集团)解除质押3000万股,本次解除质押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1.97%。

  仅隔了半个月,8月31日荣安地产再发公告称,控股股东荣安集团质押3.67%的所持股份,质押股数达5600万股,本次股权质押后荣安集团累计质押股数为128187万股,占该公司所持荣安地产股份的84.01%,占荣安地产总股份的40.26%。而这已经是荣安地产在8月内进行的第三次质押了。

  根据公告,荣安地产分别于8月2日、8月10日进行了两次质押,两次质押股数共计11500万股。

  除此之外,补充质押也是上市公司股东常用的避免爆仓的手段。华创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君表示,股票持续下跌后补充质押可以进一步提高抵押价值,以降低被平仓的风险。

  8月份进行补充质押次数最多的上市房企是(000838,SZ)的股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公告发现,财信发展的大股东仅在8月份就进行了7次补充质押。截至8月24日,其大股东财信地产持有财信发展股份6.76亿股,占财信发展总股本的61.41%;处于质押状态的股份为6.64亿股,占其所持财信发展股份总数的98.25%,占财信发展股份总数的60.33%。

  华创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一直比较紧张,今年以来部分企业销售增速下滑,股票质押比例偏高,企业资金承压。但地产股年内预期比较平稳,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的风险。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相关文章推荐三:连续回购股票 房企市值保卫战

  连续回购股票 房企市值保卫战

  伴随着连日来股市的接连下挫,地产股更无法幸免,但上市房企也随即开启了的“应急机制”。

  连日来,包括恒大、碧桂园、世茂、龙光、龙湖、金茂等超过10多家上市房企接连大额度回购公司股票,意图力阻股价下跌。对此业界提示,股价连续下挫,对于当前资金链紧绷,尤其是股权质押规模过大的开发商而言都将是“不可承受之重”。同时,作为企业的举措,回购股票短期内或有效果,但长期而言,在地产行业基本面缺少的背景下,上市房企股价都将长期承压。

  7月9日,恒大宣布合计以5.855亿港元代价,购回公司2728.6万股股份,购回股份占现有已发行股份数目0.207%。在回购支持下,恒大股价收盘上涨4.6%,收报21.6港元。

  这已是近来恒大连续第五次回购。此前7月6日,中国恒大以2.065亿港元回购1000万股;7月5日,中国恒大以8.3亿港元回购4035万股,占总股本0.306%;7月4日,中国恒大以3.81亿港元回购1850万股,占总股本0.14%;7月3日,中国恒大以总价2.86亿港元回购1412.9万股,占总股本0.107%。据此统计,5个交易日,中国恒大已连续增持22.89亿港元,占已发行股份的0.836%。

  与恒大相仿,7月6日,碧桂园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于近日回购合共5300万股,且附属公司贵能收购公司股份合共1.07亿股。该等股份将用于雇员奖励计划。

  近来除了恒大、碧桂园这些榜首房企外,包括世茂、龙光、龙湖、金茂、中骏、新鸿基、禹州、旭辉、等十多家大型上市房企纷纷大额度回购股票。

  据不完全统计,6月底,曝出棚改暂停传闻以来,房地产指数已经跌去超过10%。据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6月25日,139只地产股总市值达到2.27万亿元。而到了7月8日,139只地产股的总市值仅剩2.04万亿元,两周内地产股总市值蒸发超过2000亿元。放大到上半年,地产股市值则蒸发超万亿元。几家龙头房企市值跌幅超千亿。其中,万科股价从今年1月的41元高点已跌至当前24元左右;保利股价在7月10日当日收盘价则为11.29元,而在今年2月初时保利股价在18元以上。

  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目前看,上市房企的积极回购和增持正在显现出效果。从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大盘面正进入一个艰难反弹的通道。虽然有悲观看法认为大盘会继续下泄到2000点,但是类似看空声音毕竟较少,而认为股票抄底的机会已经到来,类似心态会影响,进而影响地产股。从房地产本身来看,资本市场的部分动作也利好股价提升,尤其是部分地产企业管理层或和增持动作已经带来积极效应,多少会带来股价反弹。

  统计显示,受回购等利好动作影响,7月9日、7月10日,地产指数已连续两日上涨,回购股票的多只地产股也连续两日飘红。

  “股票回购具有象征性,它显示企业看好未来发展前景和信心”,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表示,按照经验,股价跌到一定程度,未来会有反弹的趋势,一些业绩比较好的企业适当地做一些回购,在短期内会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效果则十分有限。

  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下调的预期对房企业绩走势影响很大,这是近来地产股普遍下跌的直接原因。一位长期观察中国宏观经济人士表示,包括中美***对中国宏观经济在中长期也会带来压力,这会导致楼市需求的减少,由此给企业业绩带来影响,进而影响股价。

  该观点得到张宏伟的支持,“从中长期来看,中美***将会持续,而且棚改货币化到2020年退出也几成定局,这些因素给地产企业的压力会不断累积和持续。而且从整个市场基本面来看,近一年来的楼市表现都显得较为低迷。政策对一二线城市的调控仍在持续,即便随着半发布后,一些企业的股价有所上升,但多数情况下,市场上也并没有太多利好和积极预期,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地产股都难有太出色表现。

  事实上,股价的持续下挫对当下的房企可谓难以承受。除了向市场发出积极信号外,房企回购股票捍卫股价还有不足与外人道之的苦衷。一旦股价持续下跌,一些企业会面临股权质押危机,尤其是那些高比例质押、濒临预警线和平仓线的公司风险会很高。业内人士指出,各类质押都涉及到股价波动,股价持续下跌会引起投资者恐慌,股票质押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指出,股价持续下跌,一些上市公司质押的股票可能会崩盘,因此回购还能避免股价持续下跌带来的爆仓风险。

  来自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质押比例最高,为93.29%,年内上涨17.84%,未解押参考市值377.04亿元;荣盛发展之后,万科质押比例为88.21%,未解押参考市值为91.86亿元。此外,、泰禾、等质押比例也处在高位。

  “不回购企业恐怕会陷入万宝之争的危机”,严跃进认为,“野蛮人”入侵的方式很多,从股权安全角度看,企业也必须回购。企业如果资金重组必然选择回购,即便资金不到位,也会鼓励外部进行增持。

  此外,也有观点表示,增持对股价有提振作用,也可能是企业为下一步的融资做铺垫。

  但副总裁欧阳捷预测,短期内,国际国内环境仍具有不确定性,回购能暂时帮助公司股票回归价值,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市场恐惧。

  在目前去杠杆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频繁调控、房企融资渠道持续收窄。虽然不少龙头房企上半年的销售业绩仍在大涨,但从资本市场来看,房地产板块依旧承压,不少房企面临着极大的资金压力。

  张宏伟认为,在大势下个体地产企业难以有太出色表现,但企业也并非毫无办法。例如股票回购这样的市值管理手段可以在短期内对股价反弹有所助益,此外,收并购动作、长租型公寓等风口性业务的推进、企业发布,以及其他企业重要战略发布等,也可能给企业股价带来阶段性上升作用。

  另一位专家则表示,未来房企若要寻求突围,除了采用增持、回购等措施外,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企业业绩的表现。例如,若企业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研究降价销售来实现快速回笼资金,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同时,也可加快企业快速规模化的趋势,从而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帮助房企跑赢大势。另外,一些企业也可以考虑在商业零售、文旅、长租等泛地产领域进行投资。

  北京商报记者 董家声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相关文章推荐四:股价低迷多房企回购护盘 年内不足一成房企股价上涨

(原标题:股价低迷多家房企回购护盘 年内不足一成房企股价上涨)

在棚改和海外融资双双收紧的背景下,上市房企的股价在近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以A股130家上市房企为例,年初至今,股价实现上涨的仅有12家,不足一成。方面情况略好,但相比去年龙头房企们数倍的股价涨幅,今年的表现则是大相径庭。

????而面对不利的局面,房企们也纷纷采取了股票回购措施,以提振市场信心,维持股价稳定。

????7月11日,恒大公告称,其当日于香港交易所回购1283.9万股,耗资27207.42万港元,回购均价为21.1912港元,最高回购价21.6港元,最低回购价20.6港元。而这也已经是7月份以来,恒大第六次回购公司股票。整个2018年,恒大累计购回股数为12310.5万股,占普通决议案通过时的0.934%。

????从实际效果看,恒大频繁的回购对股价也确实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在6月份公司股价下跌超过二成的情况下,随着7月初的一波回购操作,恒大的股价已较低点反弹超过10%。

????除了恒大外,另一家房企龙头碧桂园也在6月底完成了连续的股票回购。6月27日至6月29日,碧桂园共计回购5300万股,耗资6.97亿港元。并在6月29日当天实现了11.29%的涨幅。

????而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6月下旬以来,世茂房地产、融信中国、旭辉集团、禹洲地产、中国奥园、龙光地产纷纷进行了股份回购,加之近两日大盘走势趋稳,多数进行回购的地产股也实现了股价的反弹。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近期选择回购的房企,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表现都还是不错的,拿出部分资金为市值护盘,也有助于未来的融资。

????此外,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从回购股份比例分布看,回购股份占总越高,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越好:以2012年至2017年公布股票回购预案的上市公司为例,拟回购股份占总股本比重小于1‰、1‰—10‰、10‰—50‰、大于等于50‰的计划(预案)公布首日及7天内平均涨幅呈逐级递增格局。从股票回购目的分布看,以市值管理、为股票回购目的的上市公司,其公布回购预案后股价表现明显好于以盈利补偿、股权激励注销等为回购目的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回购外,部分公司则选择通过大股东或管理层增持的手段提振市场信心。

????7月3日,旭辉集团公告称,5月28日至7月3日,公司了2581.29万股公司股份,总代价约为1.54亿港元。此外,中国金茂、佳兆业、泛海控股、新鸿基地产、中骏置业、京投发展、蓝光发展、新城控股、中粮地产、龙湖地产也进行了数百万元至数亿元的大股东或管理层增持。

????不过,由于受大环境影响,市场人士普遍预计,房企的回购和增持计划虽然在短期内对股价有到一定支撑作用,但年内的整体走势恐怕仍难以乐观,加之去年房企曾迎来一波估值重估潮,今年本来也面临一定回调的压力,一些高比例质押的大股东,或面临一定的质押危机。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相关文章推荐五:靓丽销售难掩股价颓势 中资地产股掷逾30亿港元护盘

7月5日晚间,中国恒大、世茂房地产和龙光地产均发布回购公告。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底至今,在港上市的中资地产股中已经有碧桂园、中国恒大等多家房企实施了股份回购,回购金额超过20亿港元。此外,旭辉控股、融信中国、龙湖地产等公司大股东进行了股份增持,增持规模超过10亿港元。

数据显示,上半年龙头房企仍然维持了超过30%的业绩增长,多家企业销售金额创历史纪录。不过相关公司股价却与销售金额背离,6月底以来,A股及板块市值缩水严重。分析师指出,近期的股价表现主要是由于对未来政策和资金面的担忧。中资地产股仍将面临一定的压力,表现分化将成为该板块的关键词,对于投资者而言具体选股变得非常重要。企业的增持或回购,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长期看好相关市场前景。

目前回购力度最大的当属中国恒大,在连续两日以6.67亿港元回购股票后,中国恒大于7月5日以8.35亿港元回购4035.1万股。短短三天,恒大已动用15亿港元回购,用真金白银向大派“定心丸”。

Wind数据显示,6月27日,碧桂园在港交所回购了800万股,耗资1.02亿港元,回购均价为12.79港元;6月28日,碧桂园回购了1500万股公司股份,耗资1.86亿港元,回购均价约为12.41港元。碧桂园于本年度内累计回购2300万股,占已的0.106%。

世茂房地产公告显示,公司7月5日公司购回500万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0.1476%。回购价为每股19.34-20港元,耗资9847.2万港元。

增持方面,6月28日,龙湖地产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一名CharmTalentInternationalLimited在6月25日至6月27日期间于公开市场增持510.6万股普通股公司股份,平均价格约为每股股份21.54港元,耗资11亿港元。

5月28日至7月3日,旭辉集团创始家族林氏家族的共增持股票股,总代价约为1.55亿港元。这是林氏家族信继2018年4月底及5月初的两次小幅度增持之后的又一次动作。

泛海控股实际控制人卢志强6月底以来,共计增持公司股票450万股,控股股东中国泛海6月20日至今已经增持超过800万股,持股比例达67.8586%。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已公布上半年销售业绩的香港上市内地房地产企业合计19家,销售金额达到了14716.85,同比上涨幅度高达44%。

其中碧桂园截至2018年6月30日,集团(含合营及联营)共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4124.9亿元,同比增长42.77%;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4389万平方米。其中归属的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3108.2亿元,同比增长48.97%;归属公司的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3389万平方米。

上半年中国恒大集团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约达3041.8亿元,累计合约销售面积及销售均价分别约为2905.9万平方米及每平方米10468元。不过6月单月中国恒大集团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分别下跌18.1%、21.7%。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这19家企业,6月单月销售业绩增速有所提升,半年业绩涨幅明显加速。虽然一二线城市调控效果持续,但从全国房地产数据看,在去库存之后,大部分标杆房企都开始积极拿地。整体全国数据看,一二线城市调控压力较大,但三四线城市依然在刷新同期成交纪录。下半年从趋势看,30大城市开启楼市调控严打模式,但对于房企来说,2018年继续刷新历史销售纪录基本接近定局。

近期中资地产股股价与业绩背离的局面,市场分析师认为主要来自对未来政策和资金面的担忧。瑞银中国内地和香港房地产研究主管EvaLee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的前二十大中资地产商今年6月销售同比增加63%,增速较前月的47%有所加快,但强劲销售数据未有为地产股股价构成支持,主要是由于市场关注风险、中资地产股面临问题、内地改变棚改货币化政策,假设中资地产股要下试2014年时期最差估值水平,现股价仍有10%潜在下行空间。

南华金融集团港股高级策略师岑智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中资地产股前景主要还是要看房地产政策以及资金是否紧张这两大因素。尽管内地的房产刚需仍然很强,但不排除调控政策继续收紧,接下来打压地产股的可能性。对于投资者而言,中资地产股未来还需要关注具体公司的营运数据,预计将来表现会很分化,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回购行为,他强调,在当前情况下,回购有助提升每股盈利,也是集团看好公司前景的信号。

不过分析师同时指出,龙头内地房企强劲的销售数据能够为股价提供支撑,目前股价或过度反应。

EvaLee表示,大型中资地产股已锁定今年合约销售目标约48%,基于销售达成率优于预期,估计中资地产商于今年下半年销售增长仅达31%(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39%),便可达到全年销售目要求。此外,中资地产股近期受到人民币贬值忧虑,但预计价于今年年底,会由目前的6.7水平升至6.3水平,并留意到地产商进行新的融资已覆盖其年再融资约88%需要。中资地产股调整后,目前预测仅7倍,低于历史平均值的0.8个标准差,部分具有吸引力。

野村证券中国房地产研究主管EllyChen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主要中资地产企业6月销售表现仍然强劲,近期楼市调控措施只是维持市场健康发展并避免过热的合理政策,行业股价已“过度反应”有关影响。预计调控政策仍将持续,因此选股更显重要,建议投资者应留意具强劲催化剂的股份。近期推荐包括销售表现和中期业绩良好、获管理层增持或回购的企业。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相关文章推荐六:靓丽销售难掩股价颓势 中资地产股豪掷逾30亿港元护盘

7月5日晚间,中国恒大、世茂房地产和龙光地产均发布回购公告。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底至今,在港上市的中资地产股中已经有碧桂园、中国恒大等多家房企实施了股份回购,回购金额超过20亿港元。此外,旭辉控股、融信中国、龙湖地产等公司大股东进行了股份增持,增持规模超过10亿港元。

数据显示,上半年龙头房企仍然维持了超过30%的业绩增长,多家企业销售金额创历史纪录。不过相关公司股价却与销售金额背离,6月底以来,A股及港股房地产板块市值缩水严重。分析师指出,近期的股价表现主要是由于对未来政策和资金面的担忧。中资地产股仍将面临一定的压力,表现分化将成为该板块的关键词,对于投资者而言具体选股变得非常重要。企业的增持或回购,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长期看好相关市场前景。

目前回购力度最大的当属中国恒大,在连续两日以6.67亿港元回购股票后,中国恒大于7月5日以8.35亿港元回购4035.1万股。短短三天,恒大已动用15亿港元回购,用真金白银向中大派“定心丸”。

Wind数据显示,6月27日,碧桂园在港交所回购了800万股,耗资1.02亿港元,回购均价为12.79港元;6月28日,碧桂园回购了1500万股公司股份,耗资1.86亿港元,回购均价约为12.41港元。碧桂园于本年度内累计回购2300万股,占已发行股本的0.106%。

世茂房地产公告显示,公司7月5日公司购回500万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0.1476%。回购价为每股19.34-20港元,耗资9847.2万港元。

增持方面,6月28日,龙湖地产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一名主要股东CharmTalentInternationalLimited在6月25日至6月27日期间于公开市场增持510.6万股普通股公司股份,平均价格约为每股股份21.54港元,耗资11亿港元。

5月28日至7月3日,旭辉集团创始家族林氏家族的家族信托共增持股票股,总代价约为1.55亿港元。这是林氏家族信托继2018年4月底及5月初的两次小幅度增持之后的又一次动作。

泛海控股实际控制人卢志强6月底以来,共计增持公司股票450万股,控股股东中国泛海6月20日至今已经增持超过800万股,持股比例达67.8586%。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已公布上半年销售业绩的香港上市内地房地产企业合计19家,销售金额达到了14716.85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幅度高达44%。

其中碧桂园截至2018年6月30日,集团(含合营及联营)共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4124.9亿元,同比增长42.77%;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4389万平方米。其中归属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3108.2亿元,同比增长48.97%;归属公司益的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3389万平方米。

上半年中国恒大集团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约达3041.8亿元,累计合约销售面积及销售均价分别约为2905.9万平方米及每平方米10468元。不过6月单月中国恒大集团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分别下跌18.1%、21.7%。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这19家企业,6月单月销售业绩增速有所提升,半年业绩涨幅明显加速。虽然一二线城市调控效果持续,但从全国房地产数据看,在去库存之后,大部分标杆房企都开始积极拿地。整体全国数据看,一二线城市调控压力较大,但三四线城市依然在刷新同期成交纪录。下半年从趋势看,30大城市开启楼市调控严打模式,但对于房企来说,2018年继续刷新历史销售纪录基本接近定局。

近期中资地产股股价与业绩背离的局面,市场分析师认为主要来自对未来政策和资金面的担忧。瑞银中国内地和香港房地产研究主管EvaLee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在的前二十大中资地产商今年6月销售同比增加63%,增速较前月的47%有所加快,但强劲销售数据未有为地产股股价构成支持,主要是由于市场关注人民币贬值风险、中资地产股面临再融资问题、内地改变棚改货币化政策,假设中资地产股要下试2014年时期最差估值水平,现股价仍有10%潜在下行空间。

南华金融集团港股高级策略师岑智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中资地产股前景主要还是要看房地产政策以及资金是否紧张这两大因素。尽管内地的房产刚需仍然很强,但不排除调控政策继续收紧,接下来打压地产股的可能性。对于投资者而言,中资地产股未来还需要关注具体公司的营运数据,预计将来表现会很分化,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回购行为,他强调,在当前情况下,回购有助提升每股盈利,也是集团看好公司前景的信号。

不过分析师同时指出,龙头内地房企强劲的销售数据能够为股价提供支撑,目前股价或过度反应。

EvaLee表示,大型中资地产股已锁定今年合约销售目标约48%,基于销售达成率优于预期,估计中资地产商于今年下半年销售增长仅达31%(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39%),便可达到全年销售目标的要求。此外,中资地产股近期受到人民币贬值忧虑,但预计汇价于今年年底,会由目前的6.7水平升至6.3水平,并留意到地产商进行新的融资已覆盖其年再融资约88%需要。中资地产股调整后,目前预测市盈率仅7倍,低于历史平均值的0.8个标准差,部分个股估值具有吸引力。

野村证券中国房地产研究主管EllyChen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主要中资地产企业6月销售表现仍然强劲,近期楼市调控措施只是维持市场健康发展并避免过热的合理政策,行业股价已“过度反应”有关影响。预计调控政策仍将持续,因此选股更显重要,建议投资者应留意具强劲催化剂的股份。近期推荐包括销售表现和中期业绩良好、获管理层增持或回购的企业。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相关文章推荐七:一头上升一头融资额下降房企如何用高周转“挑”好这副担子

2018年上半年,传统融资渠道继续受限,非标压缩及等情况都进一步推高了房企的融资成本。与此同时,偿债高峰期将在今年下半年出现,如何填补资金缺口将成为房企的首要任务。

资金作为房地产业的血液,在银根收紧背景下,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融资能力也出现明显分化,部分房企加速甩货、减缓投资、展开多元合作……多渠道缓解资金压力。

对此,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坦言,要做大规模,就必须快拿地、快销售,但回笼资金依然不能够满足企业规模增长的速度要求,房企仍在千方百计地寻找突破融资瓶颈的渠道和办法。名列排行榜前茅的房企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青睐,中小房企的资金渠道变得更窄、更高,债务压力更大。

银行收紧房企融资,多项新规围堵,加上发债遇冷,房企想要“拿钱”的通道日渐收窄。

58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表示,2018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总体趋严,除了对银行加强住房信贷管理,提高对外,监管层对于、信托和发行统统加强了管理。除了龙头房企在融资上有一定优势外,中小房企的融资难度将越来越大。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监管部门陆续**诸多限制房企融资的新规。其中包括,暂停地产企业公司债发行、公司债发行要过准入关和分类关;严禁房地产企业发行企业债用于商业性房地产项目;限制投资过热城市房地产项目。

今年5月下旬以来,多家主流房企发债项目显示“中止”。来自同策咨询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发公司债融资总额呈现较大幅度的滑落,环比减少87.59%,在融资总额中仅占比为12.93%。

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5月108家房企新增融资额为579.69亿元,同比下跌45.3%。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环比下降29.67%;受债市波动影响,房企的、缩量明显,环比下降49.9%;同期海外发债额为零。

在日趋严厉的监管下,企业的融资难度有所分化。大型国有房企融资优势较大,中小房企融资成本普遍提高,其中较去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同时房企的有所上升,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末,中国房企至79.42%,房企负债率创下13年新高;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A股上市房企近40家。

同策研究院总监张宏伟对此分析称,从资金面角度来看,三季度为民营房企资金兑付压力最大的时间段;从销售上来看,核心一二线城市因限制性调控措施导致房企回款节奏放慢、资金紧张。下半年资金链将会依然紧张,土地市场将会更加理性。

房企加速开发重视现金流

多重压力之下,房企也正在展开自救,保证现金流成为多数房企的共识。

在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业务中,销售——买地——融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2018年上半年,主流房企的这三项业务都有加速的趋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在融资不畅的背景下,唯有高周转是房企加速奔跑的火箭助推器。”欧阳捷认为,快投资、快开发、快销售和快回笼是房企高周转的四把快刀。大房企通过强化品牌导流、提高开盘规模、营造旺销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可以实现规模增长快、资金回笼多和利润有保证。

整体来看,2018年上半年,品牌房企加大了项目推盘力度,销售重心前移,实现了销售业绩的增长。上半年行业龙头企业碧桂园销售额突破4000亿元、恒大和万科超3000亿元。

与此同时,规模房企也开始了多元化发展。例如,碧桂园于2018年6月15日宣布进军现代农业,同时其业务还包括长租公寓、金融、教育和文旅等;融创也不断加码地产主业以外的其他产业,通过入股万达进军商业地产领域;通过入股自如进军长租公寓领域等等。

此外,房企上半年拿地金额有所下降,拿地逐步趋于理性。中指院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企业拿地继续向三四线城市下沉。20家品牌房企累计拿地135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8%;累计拿地金额6101亿元,同比下降12.4%。

就拿地销售比来看,上半年土地投资力度整体弱于去年。克而瑞数据显示,1~6月销售百强房企平均拿地销售比为0.45,相比2017年的0.53仍有一定差距。多位业内人士预测,下半年房企资金链仍紧张,土地市场会更加理性。

克而瑞预测,对开发企业而言,资金仍向大型房企倾斜,融资成本将高位运行,中小房企融资短板显著,将感受到更为强烈的资金周转压力,或将竭力压缩项目开发周期,使出各种营销手段抢业绩、抢回款。

其实,不少中小型房企已开始抱团取暖,比如旭辉+中骏、宝龙+中梁、融侨集团+金光置业等。他们通过合纵战术积极拿地,期望在规模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相关文章推荐八:多家房企回购护盘 年内不足一成房企A股股价上涨

在棚改和海外融资双双收紧的背景下,上市房企的股价在近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以A股130家上市房企为例,年初至今,股价实现上涨的仅有12家,不足一成。港股方面情况略好,但相比去年龙头房企们数倍的股价涨幅,今年的表现则是大相径庭。

而面对不利的局面,房企们也纷纷采取了股票回购措施,以提振市场信心,维持股价稳定。

7月11日,恒大公告称,其当日于香港交易所()回购1283.9万股,耗资27207.42万港元,回购均价为21.1912港元,最高回购价21.6港元,最低回购价20.6港元。而这也已经是7月份以来,恒大第六次回购公司股票。整个2018年,恒大累计购回股数为12310.5万股,占普通决议案通过时已发行股本的0.934%。

从实际效果看,恒大频繁的回购对股价也确实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在6月份公司股价下跌超过二成的情况下,随着7月初的一波回购操作,恒大的股价已较低点反弹超过10%。

除了恒大外,另一家房企龙头碧桂园(港股02007)也在6月底完成了连续的股票回购。6月27日至6月29日,碧桂园共计回购5300万股,耗资6.97亿港元。并在6月29日当天实现了11.29%的涨幅。

而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6月下旬以来,世茂房地产(港股00813)、融信中国(港股03301)、旭辉集团、禹洲地产(港股01628)、中国奥园(港股03883)、龙光地产(港股03380)纷纷进行了股份回购,加之近两日大盘走势趋稳,多数进行回购的地产股也实现了股价的反弹。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近期选择回购的房企,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表现都还是不错的,拿出部分资金为市值护盘,也有助于未来的融资。

此外,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从回购股份比例分布看,回购股份占总股本比重越高,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越好:以2012年至2017年公布股票回购预案的上市公司为例,拟回购股份占总股本比重小于1‰、1‰—10‰、10‰—50‰、大于等于50‰的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计划(预案)公布首日及7天内平均涨幅呈逐级递增格局。从股票回购目的分布看,以市值管理、股权激励为股票回购目的的上市公司,其公布回购预案后股价表现明显好于以盈利补偿、股权激励注销等为回购目的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回购外,部分公司则选择通过大股东或管理层增持的手段提振市场信心。

7月3日,旭辉集团公告称,5月28日至7月3日,公司控股了2581.29万股公司股份,总代价约为1.54亿港元。此外,中国金茂(港股00817)、佳兆业、泛海控股、新鸿基地产(港股00016)、中骏置业(港股01966)、京投发展、蓝光发展、新城控股、中粮地产、龙湖地产也进行了数百万元至数亿元的大股东或管理层增持。

不过,由于受大环境影响,市场人士普遍预计,房企的回购和增持计划虽然在短期内对股价有到一定支撑作用,但年内的整体走势恐怕仍难以乐观,加之去年房企曾迎来一波估值重估潮,今年本来也面临一定回调的压力,一些高比例质押的大股东,或面临一定的质押危机。

《销售减速资金吃紧 部分房企频繁增持和补充质押续命》 相关文章推荐九:10名股东高管抛减持计划后——弘信电子控股股东拟出手增持

  前日晚间,弘信电子(300657)控股股东抛出增持计划,拟在未来半年内增持不超过的2%,一个小时43分钟以后,公司又针对这份增持计划发出了补充,将增持份额直接“卡死”在总股本的2%上。随着增持计划的发布,弘信电子昨日股价上涨3.97%,收报于28.28元/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一个月内,弘信电子已有10名股东、高管先后抛出了减持计划,合计拟减持预计超过总股本的16.39%。

  增持份额不及减持计划1/8

  在10名股东、高管先后抛出减持计划后,昨日弘信电子的控股股东坐不住了,公司在前晚18时03分发布增持公告称:为了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控股股东弘信创业或其参投的计划及或一致行动人拟在未来半年内增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仅隔了两小时不到,弘信电子再次发出补充说明,将增持公告中的 “不超过”字眼去掉,直接把增持份额锁在了2%的份额上。

  而在抛出增持公告的同时,公司披露控股股东弘信创业近期办理了部分质押手续,此次共质押50万股给(,)用于融资需要。而截至公告披露日,弘信创业持有公司股份数量为3166.7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30.45%。其所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累计被质押的数量2413.5万股,超过其持有公司总股本的75%。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弘信电子有10名股东先后抛出了减持计划,合计拟抛售的份额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6.39%,合计不超过1705.66万股,是目前控股股东拟增持份额的8倍以上。具体来说,5月29日,公司的9名抛出了大手笔减持计划,合计拟在未来半年内减持不超1186.7万股,即不超公司总股本的11.4%。6月6日,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国泰创达拟在未来半年内减持公司股份518.9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9%。 而去年5月23日在登陆上市的弘信电子,刚于今年5月25日解禁上市,此次巨量减持的达到4633万股,而实际可流通股份数量为3936万股,也占到了公司总股本近四成。

  首期员工持股已浮亏15%

  需要提及的是,此前弘信电子曾披露首期:拟向员工包括董事(包含董事长在内8人)、监事、高管等不超过250人,募集资金总额上限为7500万元,同时按照不超过1:1的比例设立份额和份额组成规模上限为1.5亿元的,在弘信电子的股票、投资及现金类产品等。

  在控股股东增持之前,首期员工持股计划早在已有动作,其在2月28日至6月25日通过—弘信一号增持了221.44万股,增持均价32.58元/股,而根据前日披露的:公司首期员工持股计划已完成计划,累计买入公司股票449.1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32%,成交均价为32.48元/股,按昨日28.28元/股的股价来看,员工持股已经浮亏近15%。

  另外,弘信电子上涨的势头也受到了挑战,由于订单不饱和,公司利润大幅下降,且电容为代表的元器件价格剧烈上涨,公司采购成本和销售价格倒挂,今年一季度,公司由盈转亏,净利润亏损1834.07万元。

  有投资者质疑:“公司控股股东抛出增持计划,此前拟减持的多位股东、高管的减持计划会不会暂停?公司的员工持股和控股股东的增持计划不会是大股东、高管减持的吧?另外,控股股东近期质押股份是为了解决增持所需的资金缺口吗?”就此,证券报记者致电弘信电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是自身资金的需要,和本次增持计划无关,而此前股东的减持计划已经通过公告发布,如果减持计划发生变动的话会发布公告进行披露,而对于增持是为减持护盘的质疑声音只能表示‘呵呵’。”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产证解押需要几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