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区块链适合做区块链吗?

一个民族有多大的包容程度就会有多大的发展可能性,毕竟人们对未知都是充满了疑惑,但只要敢于探索,希望还是有的。

谈到新加坡,国人对其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美好的环境和干净整洁的街道,以及新加坡当地人令人惊叹的素质。

而在全球范围内新加坡的存在除了当初的 " 亚洲四小龙 " 之称外,还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本国的经济模式也非常特殊,这几年的发展在国际界也有目共睹。

尽管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但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一直是促进种族和谐,因而新加坡的政局稳定、廉洁高效,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如果我们看瑞士早期就接受比特币这样的新兴事物是由于其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看新加坡对于比特币的认可和鼓励则来源于其国家文化的包容性,这点我们透过新加坡的宗教文化可以明显的看出。

新加坡提倡宗教与族群之间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确认新加坡为多宗教国。

新加坡确实称得上多宗教融汇的大熔炉,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已被列为国家古迹,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的庆祝活动。

时间倒退到 2014 年初,由于 2013 年比特币的暴涨暴跌,吓坏了全球的众多国家,纷纷出台政策要么禁止这个玩意儿,要么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这其中包括了中国、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

而同在一条起跑线上的新加坡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新加坡政府宣布承认比特币交易,并出台了比特币交易的税收条款。

具体来讲,针对在新加坡境内从事比特币买卖交易的公司,会根据其销售收益征收一定的税收,但如果比特币被当作公司的投资组合而用于长期投资的话,那么所得收益则无需缴税。

而如果机构或个人从比特币交易中直接获益,那么就应该缴纳商品服务税,这也就意味着比特币已经作为一种实物或服务的支付方式而被新加坡政府所认可。

这在当时可谓是 " 平地一声雷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新加坡政府会这样逆势而为,但这给当时的市场环境打了一剂镇定剂。

新加坡对比特币的立法和认可比瑞士足足早了一年多,正如当时一些分析师所预测的,新加坡将会在政策出台后吸引更多的比特币投资者来到该国交易。

同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正式推出了新加坡 " 智慧国家 " 计划,旨在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打造更好的生活社区。

新加坡中央银行,也是新加坡金融监管局 ( MAS ) ,对比特币使用也没有发布严格的指导方针,并承诺,只在必要时才会对比特币有所监管。

这些措施的开展,造就了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以及背靠的区块链公司在新加坡的繁荣发展。

作为 ICO 的融资额度排在世界第三的新加坡,在去年下半年同样也开始对加密货币进行了监管,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禁止包括 ICO 在内的加密货币的运营活动,而是用法律的形式来疏导人们正确认识并参与 ICO,同时新加坡的中央银行也可以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

可以看到在 2017 年 ICO 掀起全球热潮的时刻,尽管一些国家选择了规避,但是新加坡的做法似乎更加顺应人心和适应潮流。

当然这与其民族文化肯定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另外新加坡央行还在 "Ubin 项目 " 中引入了一种代币化的新元素,以表达其对数字资产的欢迎,这种加密货币可在基于以太坊的区块链上使用。

该项目旨在通过代币和区块链技术,为该国的银行间支付网络创建一个功能型替代方案。

该项目还与 R3 区块链联盟、美银美林、瑞士信贷、摩根大通和三菱 UFJ 金融集团等建立起了合作关系。

时间拉到了新的一年,伴随着 2018 年 1 月国内监管热情的高涨,拥有世界上最大比特币矿池的 " 蚁池 " 以及位于北京的矿机公司比特大陆(Bitmain)正在新加坡建立全新的总部。

这个面积仅有 719.1 平方公里的亚洲 " 小国 " 似乎在一条新的康庄大道上走的越来越远,一些起步较晚的组织想要超越这个存在显得极为艰难。

并且这个国度还在源源不断的接受来自邻国的 " 跃迁 " 者,正所谓有容乃大,小河终将变成大江。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局长 Ravi Menon 在 2017 年接受彭博社采访时,问及对加密货币是否需要监管时,这样回答道 " 我们采取的态度是,这一货币本身并未构成风险,不需要进行监管。我们将继续观察围绕这一加密货币展开的活动,并且评估最合适的监管方式。"

并且他还提及,如果跨境汇款能够通过区块链且用加密货币来完成,那么就能产生巨大的优势。

而就在前一周,MAS 的首席金融科技官员 Mohanty 表示,他预测数字货币不会出现与雷曼兄弟一样的金融危机。

当然,新加坡的政府官员并不是一昧的吹捧加密货币,他们也时刻在向人民提示风险。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很早就建议公众谨慎行事,同时公众应该充分了解,在选择投资加密数字货币的时候需要承担的重大风险。

从 2014 年到现在,新加坡在金融道路上的努力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人们的尊敬,2017 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中显示,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或许,这便是对他们这几年所作出的努力最好的回报。

而在区块链的道路上,尽管新加坡同样还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但其政府对这种新事物的接纳程度远超过了人们的认知。同时当权者虽然没有最好的指南针,但他们有最好的舵手。

万字长文,哈佛梅森学者剖析数字加密货币的泡沫与机遇

七年炒币者自曝:从月薪不过万到身价千万、在京两套房

区块链投资:你只看到一夜暴富,没看到一贫如洗

}

Bianews注:仿佛是惯例,当一个行业兴起之时,“办会”成为这个行业最重要的环节。区块链更是如此,办会成了“最成功”的落地应用。

国人办的区块链大会开始走向世界各地,一个比一个规格高,走进的国家一个比一个发达。

看似狂欢的大会现场和报道之后,世界各地当地的人们也是对区块链如此充满热情吗?普通大众的看法和眼光或许才是最真实的体现。

Bianews开始脚访世界,去触碰聆听全球最真实的声音。第一站,新加坡,以世界视角去看看区块链的模样。

6月是新加坡的少雨季,炎热濡湿,Bianews特派的两位小姐姐就这样在一天的傍晚落地了。

金沙酒店以及滨海金沙购物中心从傍晚开始亮起灯光,星星点点开启夜生活,在酒店57层空中无边泳池沐浴过余晖的宾客有人准备前往赌场、酒吧,有人则准备前往上广场准备围观7点准时开始的光影秀。

视线越过War Memorial Park中林林丛丛的树,还能看到高楼遮不住的远处的天空,在天光散尽的最后时刻倾情献出一大片粉紫色。一个游客妈妈带着儿子散步,边走边讲一战的故事,男孩子牵着妈妈的手,不知道记住了多少,他望着路边石椅上沉浸在晚风里的大姐姐然后漫不经心地走远。

而作为新加坡著名观光地,乌节路的傍晚有不懈怠的忙碌,一个滑板男孩摇摆着迎面而来,冲破了路边弹吉他的姑娘的歌声,路中间怎么都吓不飞的肉鸽子这才加快了脚步,呆呆望着鸽子的吃着冰淇淋的小女孩就被爸爸一把拉到身边。

我们的采访就在乌节路街头开始。

Bianews整理了采访内容,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区块链以及虚拟货币的:

国籍:新加坡、两位同伴来自日本

Bianews:您听说过区块链吗?

华裔:区块链?不知道区块链。

日本同伴:什么是区块链?

Bianews:那您知道比特币吗?

华裔:不懂。什么是比特币。

Bianews:那你们有听说过加密货币或者数字货币吗?

受访者:没有(三人一致摇头)

Bianews:您听说过区块链吗?

Bianews:那听说过比特币吗?

受访女士:嗯,比特币我有听说过。

受访女士:没有,不感兴趣

Bianews:那身边朋友呢?

受访女士:没有,他们都没有。

Bianews:您怎么看待这个呢?

受访女士:我不是投机者,这个不是我想要的。

Bianews:您有听说过区块链吗?

Bianews:那比特币、加密货币呢?

受访男士:没有,没有。

Bianews:听说这边在举办区块链活动吗?

受访男士补充我们国家还没有这个(指官方认可和发布的区块链项目、虚拟货币等)。

Bianews:你有听说过比特币吗?

Bianews:是新闻上看到的,还是周边朋友有买?

受访男士:周边朋友有买。

Bianews:他们为什么买?了解过吗?

受访男士:没有了解过,他应该是投资。

Bianews:除了比特币还知道别的虚拟货币吗?

受访男士:并不知道,只听说过比特币。

Bianews:那你怎么看待周围朋友买这个呢?

受访男士:我个人认为,比特币,你不知道创办人是谁。不像股票之类的可以知道背后的人。我个人觉得这个是有一定的风险性。

Bianews:你知道虚拟货币吗?例如比特币?有买吗?

受访男士:知道一些,关于比特币,那些比较有经验的投资家,像巴菲特他们都有讲,比特币是有高风险的,因为你不太能理解背后的操作,有点模糊。我们这种普通人,很少玩投资的话,的确不应该把钱拿去冒险。

Bianews:所以你没有买,但是有关注这方面对吗?

受访男士:对对对,有了解。如果大家分析得有理由,能解释得通,我们也愿意尝试。要是后面模棱两可的话,那就尽量不要碰手。

Bianews:您听说过区块链吗?

Bianews:那您有听过比特币吗?

Bianews:平常会关注吗?

司机:从来不投资这些东西。我认为在新加坡很少有人会买这些东西。以前买的存下来可能会有,现在对我来说价钱太高。

Bianews:不考虑投资这个?

Bianews:那其他的币呢?

司机:我也不会考虑,因为看不到。我们都是玩股票的。

Bianews:您平常会在新闻上看这些消息吗?

司机:嗯,经常会。新加坡有很多人都在推销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印度人在这边推销一些项目。

Bianews:周围人买的多吗?

Bianews:基本都是什么人在买?

司机:大都很年轻。现在比特币都在挖矿。

Bianews:知道新加坡在开区块链的一个会吗?

司机:不知道。其实这个东西在新加坡的金融体系外,新加坡还没有承认。

Bianews:您怎么看这个的未来?

司机:我相信还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发展。不过,老实说,我不懂。其实之前新加坡报纸曾经登消息,提醒大家要小心风险。

Bianews:听说过区块链吗?

学生:没有,什么是区块链?

学生:也没有,没听说过。

Bianews:那您听说过加密货币吗?比如比特币?

受访女士:听说过比特币。我可能不是关注这个的年纪了。

此外,还有多名路人对Bianews表示,没有听说过区块链,也没有听说过任何虚拟货币,有人听到要聊虚拟货币便匆匆离开。

夜晚在不经意间降临,我们结束采访时商场里还开着足够令人清醒的冷气,想到傍晚此处还有让人诧异的cos秀——“川普与三胖”,有商铺店员加入围观人群准备冲到前线拍照,他暂停手机里播放的视频,就停留在的“Live fresh”的广告画面。

“Live fresh”是在新加坡看到的一个广告语,是我们从区块链行业短暂抽离到这样的傍晚中的感觉,而当我们街头对普通新加坡居民以及游客,进行随机采访后发现,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区块链其实还是一个非常“fresh”的东西。

即便世界各地不断召开着各种区块链会议,业内不断强调它的前景和落地进展,但真正概念依然没有普及,依然没有暴利和风险对普通民众带来的印象深刻,区块链、虚拟货币究竟是充满泡沫的小众朋友圈狂欢,还是亟待普及的重要机遇?

随访分析:少数人知道比特币,大多数没听说过区块链

受访者中,男女老少,基本覆盖各个年龄层,也包括多个通的职业领域,而国籍、生活地域方面,有来自在行业中发展领先的日本的,来自崇尚天然的新西兰的,也有来自作为国际金融业中心的新加坡本地的。

而13位受访者中,有5人知道比特币,占比约为38%,但都表示不知道区块链或Blockchain。

从受访者的男女比例上看,新加坡男性对区块链或加密货币的了解程度要比女性高一点。

此前的许多调查和研究表明,在投资加密货币或从事相关工作的人群中,女性的比例远低于男性。Coin.dance的数据也显示,截至今年5月,男性参与比特币社区的比例为94.73%,而女性仅为5.27%。

从受访者的年龄来看,新加坡20-35岁左右的受访者,对区块链或加密货币的了解程度是最高的。

根据Blockchain Capital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18至34岁年龄段的人中有30%宁愿投资1000美元的比特币而不是1000美元的政府债券或股票。同样的研究还表明,42%的千禧一代听说过比特币,而65岁以上的人认识到这一比例为15%。

从受访者的职业分类上看,与金融行业关系较大的从业者,对区块链或加密货币的了解程度是最高的。

其中,保险业受访者将投资比特币视为投机行为;海底捞实习经理虽然没有购买比特币,但是其对财富是有追求的,会关注巴菲特等人的观点,而且对未来持开放态度。

而出租车司机则是因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乘客,所以对这方面的了解比较多;但是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商人,却不会关注也不了解这方面的东西。

新加坡虚拟货币政策一览

之前,新加坡金管局(MAS)警告八家数字货币交易所:在未得到授权的情况下,禁止交易代币。同时,MAS还禁止首次代币发行项目发行方在新加坡发行代币。

MAS局长孟文能也曾表示,首次代币发行就性质来说不属于证券范畴,但如果代币具有证券性,就应该被归类到证券范围内,且必须遵守《证券期货法》,接受MAS的监管,并像所有的上市公司一样,提供公开招股书,披露公司细节和业务状况。

目前来看,新加坡方面对数字货币交易还是持谨慎态度,但对区块链的某些应用还是比较支持的。

新加坡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曾表示,新加坡智慧国及数码政府署推出“数码政府蓝图”,通过六大策略加强政府服务,包括善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

但当天接受采访的朋友大多数表示对区块链并不了解,有一些听说过虚拟货币,其中有将区块链与虚拟货币划等号的认知,而他们同时也认为虚拟货币是“危险”的东西,在判断这个新事物的时候还是会依靠“巴菲特”等大众熟知的领域里的大佬的看法,并依赖和期待政府官方的正式定义和举措。

至此,这次随访的结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确认不了眼神,基本没人知道区块链……

}

3 月 13 日,全球顶级支付金融类行业峰会 Money 20/20 Asia 在新加坡召开,包括蚂蚁金服、平安集团、Google、Stripe、PayPal等公司集体亮相,而不论在演讲还是讨论环节,中国公司都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角色。

以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为主的移动支付,正剧烈冲击着当下传统的银行、金融体系,包括惠丰、花旗、万事达卡在内的巨头公司与会代表都多次谈到阿里巴巴与腾讯带来的挑战。

作为当前中国未上市公司中估值第一位的公司,蚂蚁金服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蚂蚁金服 CTO 兼国际事业群 COO 程立在 Money 20/20 Asia 首日发表了演讲。他结合移动支付、AI、区块链介绍了蚂蚁金服的基础技术战略,提出“技术让世界更平等”的观点。

程立开篇讲述了中国移动支付和金融服务普及的故事,包括珠峰大本营的藏族少年用二维码收费、奶牛养殖户贷款。这些国内用户习以为常的支付体验,对于 Money 20/20 现场的不少观众和嘉宾来说却是全新的认知。

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程立梳理了蚂蚁金服在移动支付与普惠金融层面的诸多落地案例。比如,通过“微笑”来解锁自动贩卖支付的生物识别技术;3分钟申请、1秒到账、成本低于1500元的微贷服务;以及“即拿即走”的线下购物解决方案。

其中,区块链作为一种面向未来、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能力的信任机制,天然契合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溯源和慈善项目进度追踪。而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蚂蚁金服支付体系的风险系数则大幅降低到了百万分之一,同时还能极大提高了只能客服的服务效率和准确度。

新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过程中,仍旧会面临种种挑战,程立在演讲中表示,难点在于蚂蚁金服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让机器理解庞杂的金融系统,继续提供高效、普惠、适众的金融和技术服务。与此同时,蚂蚁金服也将继续推进与全球顶尖高校科研组织合作,并与蚂蚁金服的全球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发展未来金融科技。

以下为蚂蚁金服 CTO 兼国际事业群 COO 程立在Money 20/20 Asia中的演讲实录,经钛媒体编辑后发布:

在过去的13年间,作为蚂蚁金服的一名工程师,我踏上了一条激动人心的旅程,致力于以科技服务千百万平凡的个人和小企业。从中,我收获颇丰,也非常乐意能够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图上这名年轻人叫做次仁格旦,是我们的一位小商家用户。他的商店开在珠峰脚下,海拔5200米的一座帐篷里。通常,他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最近的银行,而必须要携带和准备大量的现金和零钱也给他造成了巨大的不便。

就在去年,他在店里放置了一个二维码,而这个简单的二维码却给他带来了超乎想象的便利。游客可以直接用手机支付,他在即时收款的同时也免去了支付零钱的麻烦。除此之外,他还可以为手机充值、支付电费、存钱到银行,乃至在家购买基金。

张友生是一名牧民,养了几十年的牛。过去,他总为筹钱买牛犊和饲料发愁,又为牛的销路担忧。但自从蚂蚁金服和科尔沁牛业合作为牧民提供低成本的微贷之后,张先生说他再也不必为资金和销售忧心,只需要一心一意养牛。对他来说,生活更加美好了。

我们的服务为世界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机会。而这也正是我们的热情所在。本质上,蚂蚁金服并非一家金融公司,甚至不是科技公司,而是一家服务公司,以科技和创新为所有人创造更加便利实惠的服务。

蚂蚁金服的支付服务始于14年前。担保交易是我们实现的第一个创新,它解决了早期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问题,所用的技术比较简单,属于标准网络应用。

2010年,我们发现了一个棘手的用户体验问题。用户必须点击几十个网页,通过多次认证和授权才能完成一次支付,使得支付成功率低于70%。为了优化付款流程,我们和合作银行进行商谈,发明了新的支付手段,也就是快捷支付。使用快捷支付的用户只需一次性绑定银行卡到支付平台,之后便由支付平台直接向银行发送付款指示。这大大提升了用户的支付体验,也使支付成功率快速升至95%。

快捷支付实质上是一个新的信任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支付平台在受信于用户和银行的同时负责保护用户的资产。起初,我们认为最大的技术难关在于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将所有的银行联系起来,但之后我们发现,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控制支付风险。得益于即时风控技术,快捷支付获得了成功,如今已成为网络和移动支付的标杆。

我们进而将支付服务迅速扩展到智能手机领域。

2013年,我们推出了“余额宝”,它不仅是新型的货币基金,更是新的支付方式。推出后不久,它就吸引了数亿的用户。为了处理大量的实时交易,我们使用了分布式架构和云计算,在几个月内将合作伙伴的资金管理系统移植到蚂蚁金服的金融云和大数据平台。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保障了余额宝的平稳和高效运行。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使用手机进行线下支付。可供选择的途径可谓多种多样,包括NFC、蓝牙、声波、条形码,以及二维码,但它们无一能在用户体验、手机支持和成本方面都有完美表现。最终,我们选择了二维码和条形码,并定义了两种标准的线下支付方式:一是商家扫描用户二维码或条形码,二是用户扫描商家二维码。二维码支付的创新用最廉价的“贴纸”取代了昂贵的Pos机,使得再小规模的商店也能接受手机支付。

2014年,新的支付服务“花呗”诞生。这一支付手段建立在消费者信用的基础上。它的成功依赖于基于AI的新型信用和风险管理技术,以没有信用卡或传统信用记录的普通用户为目标群体。
支付服务创新从未停止。去年,我们启动了一项新的名为“微笑支付”的服务,主要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和最新传感技术。在不使用手机的情况下,用户只需要朝自动贩售机微笑即可完成支付。这一支付方式在用户体验和安全方面踏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认为,这就是未来的支付。

微贷是我们着重开发创新的另外一个领域,从名为“订单贷”的低风险微贷入手。“订单贷”基于商家未完成的订单量为它们提供贷款。在该服务首次推出的2010年,第一笔贷款只有1300元人民币。但这一模式却是前所未见的。

在那之后,我们尝试根据商家的销售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并建立了C+P模型,C即Computer,计算机,P即People,也就是人。结合计算机的强大力量和人类知识,我们能够为更多的商家提供微贷服务。然而,成本居高不下,用户体验也有待提升,商家需要三天才能拿到贷款。

随着信用模型的不断明晰,我们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名为3-1-0的微贷服务标准。商家3分钟申请贷款,1秒到账,0人为干涉。每笔贷款的成本低于2元人民币,而用户体验也做到了极致。这是巨大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功,为数百万商家提供了可用可负担的贷款。

如今,我们正努力将微贷服务扩展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到农村地区,并将我们的信用技术和贷款平台开放给合作伙伴。每一个服务的创新都需要新的技术突破。

我们相信未来是数字经济的天下,金融服务必须数字化以服务新的经济。数字金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人类共同的梦想,建立一个包容的和可持续的世界。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我们已经在很多领域部分实现了这一新的金融梦想。

新金融体系的核心能力有三:其一,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时和动态地连接用户、商家和各服务伙伴;其二,可以基于新技术和数据更好地实现全面金融风控;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数字世界,任何值得信任的人都可以有机会被信任。

为了解决连接、风险和信任的问题,我们采用了大量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分为四类,即交互技术、决策技术、交易技术和连接技术。数字时代的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去改进我们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处理风险和做出信任决策的方式,在1秒内处理成千上万交易的方式,以及我们和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联系沟通的方式。

建立新金融体系的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的数字金融,乃至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拥有五大基础数字技术支撑。

(1) 区块链(blockchain),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可靠的全球互联系统,可用于储存、交换以及处理数据。(2)人工智能 (AI),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套智能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更低廉、可持续以及最优的服务。(3) 安全(security),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和稳定的支柱。(4)物联网(IoT),是连接物质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使物质世界得以享受数字世界带来的变革。(5)计算(computing),充足的计算能力是数字世界得以运行的前提。

我们和合作伙伴正致力于构建这一数字服务和技术金字塔。

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新的信任机制。在过去2年间,我们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了可多个不同的领域中。

比如,我们使用区块链提升慈善行业的透明度,加强互助保险合同中的信任,确保租房合同的真实性,以及提升电子商务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这些应用大都基于联合区块链,并且无一涉及数字货币或ICO。

然而,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会产生诸多问题。以电子商务供应链为例,为了支持电子商务供应链,区块链中的节点需要设置在不同的大陆,而这又会影响一致性算法的公平性;如果我们想将所有的供应、分销和销售记录储存在同一链条中,就意味着链条必须能够支撑每秒成百上千次的交易;并非所有的记录都必须对所有的参与者开放,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综合的机制可以保护链条上数据的隐私和所有权;最后,背后的链系统应该是高度可用的。

因此,在过去的2年间,我们开发了一套产业级区块链系统以支持实际应用,着重解决上面提到的安全、可用性、性能和部署方面的问题。今年,蚂蚁金服计划公开我们的区块链技术,并和合作伙伴共享区块链技术的价值。

在AI技术领域,我们的设想是变AI为FI,也就是变人工智能为金融智能,充当数字世界的金融大脑,并为我们所有的服务提供动力。

随着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机器感知,包括图像、声音、视频和自然语言处理取近年来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对于金融服务来说,预测以及决策的能力远比简单的感知和理解重要。这些能力和全面的金融知识图谱构成了未来金融大脑的核心。

金融大脑是我们风险、信用和消费者服务的核心动力。有了它,我们可以将支付风险降低到百万分之一以下,在24小时之内回复数百万条消费者问询,从而极大地提升市场营销的投资回报率,将微贷业务扩展到数百万小商户,并为几亿人提供信贷。以我们的智能消费者服务系统为例,目前它的消费者满意度比人工服务要高。

在踏入数字时代之前,我们需要做好足够的安全能力准备。数字安全的支撑至少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可靠普遍存在的身份。其次是能够深度理解金融交易,发现并控制各类金融风险的风险大脑。再次是能够保护消费者数据和隐私的综合系统和机制。

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风险引擎如今已经进化到了第5代,其核心正式由AI驱动的风险大脑。AI使风险引擎具备四大能力:(1)“感知”,即对整体风险情况的意识;(2)“AI识别”,即能够极大提高风险识别引擎准确度的先进的AI技术;(3)“自动驾驶”,指能够基于风险情形自动改变策略的系统,能够极大减少人为干预;(4)“进化”,能够实现以小时而非月为单位的风险模型更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将资金损失率降低到百万分之一的原因。

在数字身份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本研究生物识别,特别是金融级的人脸识别,并联合合作伙伴成立了互联网金融身份认证联盟(IFAA),旨在推广数字身份的各项标准。目前,超过30%的用户通过人脸识别登录我们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用户体验。

数据安全和隐私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领域。通过使用和风险引擎相类似的人工智能技术,每一项数据使用都会被仔细监测和分析,以及时发现误用或泄漏。同时,通过更新数据和计算平台实现内置安全和隐私状况的加强。此类基础设施层面的持续投资一直是我们的优先考虑。

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目前,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使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各种使用场景中的支付体验。

举例来说,在购物方面,我们正在和合作伙伴一同探讨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如何支付的问题,如何实现新一代自动贩售机的创新,以及如何开设能够带来“即拿即走”体验的商店。目前在过渡阶段,我们正在研究新的交互技术,用于支持有手机或无手机状态下的快速登记和结账。

尽管现阶段我们的重心只是创造新的支付体验,相信等一切皆互联一切皆智能的时代到来之时,服务的提升会有更多可能的路径。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

为了支持数字转型,我们正在建立新一代的计算平台。

这一架构的左侧,是我们的交易技术,包括名为SOFA的分布式中间件,以及名为OceanBase的分布式事务性数据库。SOFA和OceanBase共同支撑着支付宝25.6万每秒的交易峰值。

在这一架构的右侧,是数据和流水线运算,用于实现端到端的金融决策和分析服务。其主要特点是安全,实时,极端高效,以及成本效率高。我们也希望它可以方便使用,因为工程效率是一项关键要求。

在支持层,有公用储存平台、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和新硬件平台。

建立和管理如此庞大的计算系统结构需要大量的投资。好在我们拥有云计算平台可以提供这些服务。鉴于大部分云计算平台的目标并不是金融应用,因此我们以云服务的方式向合作伙伴们开放我们的技术。

尽管基础技术在进步,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可能性的挑战。这些可能性也为我们明天做出突破提供了机遇。

比如,我们依然不知道当数十亿的智能事物实现互联时,如何才能有足够的计算能力来处理庞大的数据流。我们依然不知道如果让机器理解极端复杂的金融系统和经济。并不存在普适的数字身份——KYC审核和身份认证依然是消费者获取数字金融服务时要面临的巨大障碍,而数字世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还不能满足我们未来的需要。

但我们对未来依然乐观。通过合作和开放,我们相信可以和合作伙伴一道克服这些挑战。怀着这样的信念,我们于若干年前开始开放我们的技术。

2015年,我们启动的金融云服务,包括一套完整技术堆栈,涉及金融交易中间件、数据库和金融数据处理平台。之后我们将开放的平台进行了升级,以作为API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样的商务服务,帮助他们与数亿的消费者建立联系。我们还开放了我们的风险引擎和信用引擎,帮助消费者和合作伙伴更好地管理他们的交易和信用风险。除此之前,我们开放了数字身份服务以帮助合作伙伴进行身份认证和KYC。

在我们的综合技术服务的帮助下,银行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将传统业务处理系统升级为数字银行系统。

我们还和顶级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解决今天和未来最为迫切的问题。比如,我们邀请Michael Jordan,世界最顶级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出任科学智囊团主席。我们还和清华大学合作进行人工智能金融领域的研究,并和UC Berckley RISELab合作解决实时安全计算的问题。

去年,我们举办了一场名为ATEC的全球盛会。在Money20/20的帮助下,我们明天下午会在这间会议室召开我们的ATEC新加坡会议。希望在座的各位可以出席会议,进一步了解蚂蚁金服和它的技术。明天下午见。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坡区块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