旼旼穆穆,君子之态众君子 好合同欢康 四坐同休赞 宾主怀悦欣 指的是什么动物

应姓,拼音:yīng xìng 。在《》中排名第17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81位。

“应”作为姓时的读音在两岸都有很多人读yīng,但台湾标准的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正式标注是另一个音yìng。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应叔,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将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地(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应侯,伯爵,建立了应国。

  这在史籍《左传·二十四年》中有记载:“于、晋、应、韩,武之穆也”。有的史书中记载应国为周武王封其弟之国,很可能是周武王之弟先为应监,至周成王~周康王时期改封其子为应候。

  应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蚩阳镇,如今的应国城址已经在1964已没入白龟山水库的西北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盗墓者首先在平顶山薛庄乡北蚩村一带盗掘了周王朝时期的应国墓地,当地考古部门方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应国墓群包括数十座贵族青铜器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应国,早在商王朝时期即已经为一方国,殷墟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商王步于应”、“应侯朝商”等记载。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商应国随之灭亡。后周公旦改封周武王之子于故应国之地,仍称应国。

  应侯是姬周贵胄,因此在西周和东周早期存在时皆有比较显赫的地位,在典籍《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周初,成周洛邑建成后,应侯就参加了“成周之会”,其站班地位还列在曹叔、伯舅之前。

  关于应国的建立,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甲骨文专家伍仕谦认为,在西周早期,“应”先是商应国之境的监国,故有“应监、应公”之称,而后才成为诸侯。到了西周晚期,尚有《应侯簋》等与应国相关青铜器,可证应国其时尚存。

  一些学者根据应国的地理位置挨近申国、曾国以及汉阳诸姬,而“汉阳诸姬,楚实尽之”进行推测:应国大概是在春秋早期的楚武王熊通执政时期(公元前740~前690年在位)的后期,或在楚文王熊赀执政时期(公元前689~前677年在位)被楚国所灭。

  在应侯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国号为姓氏者,称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应氏正宗。

  姬姓应氏族人皆尊奉应叔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应乐史,亦称应人、应师,就是在王族宫廷乐队中执掌演奏应鼓,不包括编钟、编磬等成套大型组乐。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春官·小师》中记载:“击应鼓。鼙也。”在典籍《周礼·春官·笙师应乐》中也记载:“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后泛称小型打击乐器的演奏乐师,这在典籍《乐书》中,对应乐史给予了更详细的解释:“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

  在应乐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应门史,就是专门职掌君王出入之门的官吏。

  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

  在古籍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记载有“乃立应门”之语。

  在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历史上,有蒙古族苏巴尔噶氏、以及明朝时期的西域人改冠汉姓为应氏者。

第五个渊源河北涿鹿县黄帝城遗址,传说黄帝令应龙擒杀蚩尤于此地。

通过姓氏,我们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姓氏让我们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应姓是古老的姓氏群体,源于我市,现有人口5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3%。按当今人口排序,在全国姓氏中居281位。应姓分布很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尤以中国东南沿海居多。其中浙江、上海、福建、江西的应姓人口占全国应姓人口的50%以上。

应姓起源与古代图腾崇拜有关

“图腾”是印第安语“亲属”的意思。远古图腾带给我们太多遐想,而古老的应姓就源起于这种神话与现实的交汇。如果不是走进位于我国北方广袤的流域,目睹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含胚胎的翼龙革质蛋化石,就不会想到千万年前龙出辽河和一个远古氏族部落对“龙”的精神崇拜;如果不是走进内蒙古老哈河流域赤峰红山文化遗址,看到5000年前玉雕龙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出土的彩绘夔龙纹陶瓿,就不会想到3000多年前商、周时代青铜器花纹的前身出自这里和人类早期的播迁及远古文明的融合;如果不是站在脚下品味庙底沟文化遗址带有玫瑰图案的彩陶,就不能真正解读“华山玫瑰燕山龙”,解读5000年前北方古文化与中原古文化交汇以及华夏民族起源的真正含义。

翻阅《史记·五帝本纪》,最初让人们对龙的概念有所认识的便是应龙。《辞源》对应龙的解释是:“有翼的龙。龙五千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之野。应龙畜水,遂杀蚩尤。”五帝时期,龙作为半神半人的形象趋于明朗,逐渐开始走出神话。这是人类氏族社会脱离原始部落开始迈向古代文明的标志。而这个故事发生及应龙的出现地正是五帝时期的燕山以北地区。远古时期,应龙氏族就是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以翼龙为图腾的部落。他们渔猎、繁衍、徙居于老哈河、、辽河、及黄河、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并把部落名称“应”带往不同的居住区域。内蒙古草原上的应遗址,上游雁门关的山西朔州应县,青海湖上的遗址,传说都曾是应龙氏部落的分支,他们徙居这里并融合当地其他部族,使这里有了象征自己部落的名称或地名,这便成为应姓以图腾和地名起源的发端。

传说应龙氏部落战败蚩尤部落后,黄帝最初封应龙氏于山西省长子县应城。据考证,五帝时期,长子县是炎黄部落集团的活动区域,是尧帝长子丹朱的封邑。应城地域山清水秀,然而位于城北的地势险要,阻碍了洪水下泄,每遇洪水,必首冲其城。应龙氏部落便再次南迁至下的?水之阳(今河南平顶山市新城区一带),与这里的蚩尤遗族相互融合,他们是平顶山地区的先民。长子应城夏时已有,商时为周部落所据,后为的封邑。《魏书·地理志》:“应城,封邑。”原为商臣,因劝谏纣王不被理睬而弃商奔周,先为周太史,后被周文王封于此邑。1957年,在出土了周幽王时期的陶片、陶鬲等文物。另有古城垣、井田制遗迹,记载着这里古老的历史。

殷时已有应国。《汲郡古文》称:“殷时已有应国,于应。”今本《竹书记年》云:“七年,应侯来朝。”按照殷墟甲骨卜辞“于应,应侯来朝”等记载,说明商已有“应”,是商时,且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也说明应姓存在着其他脉源。商时应国与西周应国均因地名封国,同属一地,只不过是武王灭商,商应国随之而灭,由姬姓应侯取代建立西周应国。

西周封国得姓成为应姓正宗

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商朝基础上建立周朝,封其四子姬达于应地为应侯。姬达是周王室庶子,又称应叔。周朝嫡长子承袭王位,庶子分封别处,以地名、国名或爵名为姓。庶子受姓支配为藩,失去原姓后,又因是从原姓中派出,仍保持贵族身份,享受很多特权。姬姓应国从第一代应侯起,其子孙以国为氏,但仍是周朝贵族身份。

西周时为巩固王权,大封同姓诸侯,以藩屏周。“封建”自此开始,姓和氏的区别更趋严格。男子为氏,女子为姓,“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掉贵族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夏、商、周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因为姓、氏的区别,我们祖先3000年前就规定同姓不通婚,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姓则是不可改变的。“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脉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直到秦灭六国后,将先秦以前世袭的宗法制度打破,使一些受分封的王子王孙和贵族沦为庶民,姓氏才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说氏或兼称姓氏。正如清代思想家在《日知录》中所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史记》始混而为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的祖先不但创造了血脉传承的文明法则,也为后人回溯历史、寻根问祖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西周的大分封,形成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万家姓氏的大裂变。姬姓应国立国350余年。姬姓应国是应姓人口得姓的最为鼎盛的时期,而源于姬姓的应姓是今天应姓繁衍传承的主要流派。

西周官位世袭形成应姓分支

西周之初,周公姬旦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制定了一整套王权礼制。周王为天子,中央政权实行三公六卿制。按公、侯、伯、子、男分封王族子孙及有功异姓诸侯。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庶子封为诸侯国君。同样,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其庶子称为公子,只能任。的封地不能叫封国,只能称封邑,又称食邑、食采。邑即城。的官职也是由世袭。西周官位世袭,也产生许多姓氏,如西周设有专为天子及王族乐队执掌演奏击应鼓的“应乐史”和专为负责守卫天子行走之正门的“应门史”。在应乐史和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他们以先祖官位为贵,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传承,也成为应姓的一个小支脉。

后代有他姓融入改姓为应

山东省西周姓族谱尊后稷周弃为圣元始祖。清乾隆四年族谱记载明代自山西迁入,至明末清初时传至五世周应举,因人祸徙于山东菏泽应家楼村避难,匿周姓而名应举,以应为姓。生兄弟二人为应家楼开村始祖,至今应家楼已有应姓1000余口人,后代亦有迁往各地,这是如今知道的同宗而不同支脉的应姓分支,也说明应姓传承中亦有他姓融入。

应姓始祖,为应候字伯爵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西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候,尔后立国为(今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市区、、、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等先祖们在历经350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四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八十九位,人口约三十六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3%左右,多以汝南、颍川、淮阳为郡望。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有西周应国贵族墓,经考古已发掘出大量文物。

  南顿应氏:汉朝时期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二十五公里处。

  大田里应氏:东晋时期,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次子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永康市及浦江县。

  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氏。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氏族人,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也是应氏的聚居地。

  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峡阳应氏: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峡阳,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海外。

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也是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9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总谱》,1-30代祖先资料较为简单,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载起,到现在的59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乃至全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历史上应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接近800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已外省份接近300个。

  今河南省的平顶山市宝丰县、周口市项城县、宜春市奉川县,浙江省的台州市仙居县、仙居县、金华市永康市、浦江县、义乌县、宁波市鄞县、兰溪市、慈溪县、丽水市缙云县、诸暨市暨阳县、杭州市萧山区、宁海市,福建省的南平市,江苏省的东阳市、沭阳县,江西省的萍乡市、宜春市,四川省的郫县、宜宾市、简阳市、遂宁市,安徽省的淮南市、怀宁市,湖北省的武汉市黄陂县、荆州市石首市,广东省的韶关市始兴县,云南省的曲靖市宣威市,辽宁省的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吉林省的辽源市东丰县,重庆市的酉阳县,山西省的朔州市山阴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地,均有应氏族人分布。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颍川郡: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州三峰山东麓)。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长葛)昆吾(今河南许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战国末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今河南长葛老城)、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三国时期,曹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许昌郡(今河南许昌张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河南长葛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河南长葛老城)。东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为颍州。东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隋晁时期改许州为颍川郡,辖十四县,颍川(今河南禹州)、长葛、许昌、隐强(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宋元丰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时期,许昌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明万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朝初期,许州、禹州属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河南新密)、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所郑县(今河南郑州)鄢陵则直属河南省。

  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城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汉惠帝后改为郡,其时仍为国,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地区。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汝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上蔡堂、郏州堂、龙山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亦称颖川堂、阳翟堂、许昌堂、豫东堂。注:不可写作“颖川堂”。

  淮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州堂、陈国堂。汉朝初期,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露了一下面。当时的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应氏祠堂,堂号为“择善堂”。语出“论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燕翼”的意思,就是希望散居在各地的子孙们,都能像燕子回巢一样,回到祠堂,来看看祖先居住的地方。每年结合祭扫活动,都要举行对年满十六岁青年进行“成人节”教育活动,向青年学生讲述前贤典型故事,介绍“燕翼堂”牌匾的来历,要求青年学生牢记祖训,不忘故里家乡。

  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古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是祭祀芝英地区应氏祖先的场所。

  彝叙堂、叙伦堂、燕翼堂、报本堂、徵德堂、择善堂、彝叙堂、余庆堂、积余堂、树德堂、德育堂、存心堂、桂馥堂、大本堂、中和堂、崇本堂、积善堂、务本堂、崇德堂、异香堂、同善堂、庆余堂、棣萼堂、忠恕堂、九思堂、垂裕堂、垂统堂、万罗堂、均和堂、四教堂:资料有待补充。

宋理宗赐封宁波蜜岩显爵应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始修于南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精修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蜜岩村。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显爵应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应荣富主修,应全堂编纂,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慈溪市环城南路108号励双杰处。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仙居乐安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浦江浦阳人峰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仙居乐安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应氏先型录,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浦江浦阳人峰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义门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彝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义乌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万龄应氏宗谱,始修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王琳、应世美编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义庄田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敬常田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东阳吴宁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义乌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兰溪显湖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注:始迁祖为[元]应三琚,先祖为[元]应济。

  浙江仙居乐安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黄川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续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慈溪慈东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江山慈溪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义门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彝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甬东湖下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福建南平西峡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1990年复印件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江西萍乡、宜春应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民国)应昌元等主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汝南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注:始祖为[北宋]应正郎,先祖为[清]应宗宁、应宗胜、应宗和、应宗焕、应宗远、应宗启、应宗伶、应付学、应付龙、应付历。

  浙江鄞县甬东湖下应氏宗谱一百二十二卷,(民国)应全衡、应舜水编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湖下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缙云五云龙溪冠阳应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义门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彝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缙云长照应氏三编宗谱,(现代)应德通主修,陈渭清编纂,1999年计算机打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县志编纂办公室。

五、宗族特征(资料有待补充)

浙江兰溪应氏字辈:“元亨利贞千庆崇俊信正兴玉仁敦宽裕慈惠恭敬聪明睿智发强刚毅勤俭纯良和亲睦族识善流芳”。

  浙江缙云应氏字辈:“胜琼聪明慈祥恺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书数振兴中华”。

  浙江义乌应氏字辈:“万尚元仁志孟坚正谦礼文端茂盛月泰道隆益熹惟愿好子孙光昱宗门第常存忠孝心时效圣贤事”。

  浙江路塘应氏字辈:“文圣忠和荣华富贵福寿祯祥良贤礼智仁中禾正道学士明克承先业耀祖辉光万昌奕世永远流芳洪谟训活继述宪章”。

  浙江宁海应氏字辈:“仲真孝教文原佳永良乾仁德正期明春继述昌隆端可必才华贵盛宜光新克复至道本自汝天章耀显振世伦”。

  浙江永康应氏字辈:“沃□□□□□□乾百千万宗承孟□□□□□□和睦聚会钦崇敦信亮惠徽熙恭让廉敏玄献继章道孚彝鼎懋泰康颐淳贤振永清高通谐明良融顺聪哲英奇仁孝嘉□忠勇友爱平直方正才酋华美颂扬昌盛彬雅馨尝邃精炯省兰玉贡珍芝宝宠圣丰彩焕发益佑隆竞宣瑞赐祥繁祚衍庆蔚起书声景开文运”。

  浙江鄞县应氏字辈:“尚志继宗嗣大德延来世性能仁道义家齐尔国治孝友本天成贤良维学致”。

  浙江萧山应氏字辈:“□□助海浩深源权槐炜堂锜润柏美坚鎮清松坦”。

  浙江缙云应氏字辈:“禄康成百千万曾亨太安宁昌宏洪广进慈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发强刚毅斋庄中正桂子腾芳兰孙竞秀根深叶茂文韬武略”。

  四川郫县应氏字辈:“洪堂福寿喜,清杰传家帮”。

  四川宜宾应氏字辈:“朝尚其洪国德永文宽厚宗传世泽长耀祖光辉秀”。

  四川简阳应氏字辈:“汝荣熙培镇泰业烈堪铭清桢煇在鉴涵朴焕堂钧溥植照阶钜泽乐燿型钲浩模燮坦钰源本灿基鉎”。

  四川遂宁应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安世泽长光宗耀祖德必定显文章”。

  安徽淮南应氏字辈:“金长同家治永久多刚强”。

  安徽怀宁应氏字辈:“学宗孔乙大字继先知仁世泽承光永开强显圣明”。

  湖北黄陂应氏字辈:“万福崇文有必念永明时一尚升朝天宏开先世基克承继述志荣位再袭之乾坤诗书广道德振家声”。

  湖北石首应氏字辈:“正大光明思书显荣传先启后福佑天成”。

  广东始兴应氏字辈:“修善良家丰咸世美”。

  江苏沭阳应氏字辈:“宪兆良善鹏德传连家学宝佃”。

  云南宣威应氏字辈:“文清仕选国大周天其廷发如贤希美卫德兆祯祥祖慧旭焕昭世泽吉昌浩宗守宏怀安崇敬礼尚高智宇启培绍恒贵承传超维学谦永益兴邦立荣耀。

  辽宁瓦房店、普兰店,吉林东丰应氏字辈:“□□守天启选连时学希德长兴玉世文义万兆春官卓居京府,政明奉昊坤,金纯宜东岳,宗和秉佳昕”。

  河南奉川应氏字辈:“云仍保遐裔昭弘祖成宪钦秉上养真硕德其源远嘉乐自天申为善由心劝山中景可怡水盛文思泮日月有光华星斗相连贯登高望益广庆祥求乃眷奕世永延长知得千与万念言君子人泰古静如见美哉金玉音时久必荣焕”。

  重庆酉阳应氏字辈:“友朝知仕德文章洪轮坤国政启瑜炳卫光照祖先”。

  山西山阴应氏字辈:“高升大文士廷世学春隆祥茂和启明肇秀福永显振”。

  应氏一支字辈:“促文英燮材千曾端均齐良高恭敬浩久贵凤尧仁镐清枚煜坚惠澄振享培钰伦常克守德泽系长灵”。

七、【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字奇手;三红秀才:上联典指后周书法家应用,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应子和,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落花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后登淳熙进士。

  圣泉揽胜;义庄勒名: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判官应象翁,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延佑间历官昌国州判官,致仕,著有《圣泉文集》等。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学者应本仁,字本立,鄞人。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黄汲为纪其事于石,世称“应家馆。”

  汉官定礼;道院栖真: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汝南南顿人应劭,字仲远,少年时勤学博览,举孝廉,献帝时任泰心太守。献帝迁许,召他人京为袁绍军谋校尉,著《汉宫仪》十卷、《风俗通义》三十卷及《汉书集解音义》等。下联说唐朝时期的应夷节,游天台山,栖居于道元院,相传尸解而成仙。

  淮阳遗老;邺下奇才: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应曜,隐居在淮阳山中,高帝时与商山四皓(秦末东园公、由里先生、倚里季、夏黄公)同时被征召,只有应曜不到。当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下联典指汉朝末期文学家应瑒,字德琏,应劭的侄子,与弟弟应璩(字休琏)、侄子应贞(应璩的儿子,字吉甫)都以文章著名,与孔融、陈琳齐名,同列“建安七子”。曹操曾征召他为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邺”,曹操封魏公时所定的都城,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才名并美;卓荦不群: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的应瑒以文学名,识治体,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应舜臣,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向学。

  千支共荣;一脉相承: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关山分隔;血脉相通: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居家称厚德;为政有能声: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判官应振黼,字乡夫,性资敏慧,由岁贡任泗州判官,有能声;居家以厚德称。著有《纪年录》。

  析居分异地;溯源本同根: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宗祖规模远;儿孙绍述长: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福田宗祖种;心地子孙耕: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祖功垂福泽;宗德衍家声: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乔木千支一本;长江万派同源: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千里关山分隔;各地应裔同根: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淮阳一老胜四皓;建安五官列七才: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隐士应曜,隐于淮阳山中。高帝时,与四皓俱被征命。曜独不至。时人语曰:“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的文学家应袁,了德琏,汝南人。曹操征吕为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明人集有《应德琏集》。

  世叔五行收齐下;华仲十子名俱扬:上联典指东朝时期的司隶校尉应奉,字世叔,南顿人。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凡所经履,莫不暗记。累官武陵太守,有威恩。官至司隶校尉。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河南尹应顺,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事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

  俨若思孝孙有庆;谱如在照德维馨: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序昭穆千秋龟鉴,别源流万古鸿图: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剞劂成一家信史;流源创合族传书: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祖德宗功百世不迁;子孝孙贤万代如见: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铸史熔经光耀前烈;孝亲敬长无玷家声: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谱谍赫赫千载蕃昌;家乘灿灿万世辉煌: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昭假列祖春秋匪懈;估启后人继序不忘: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6、九言以上通用联:

  著述辨礼仪风俗物类;聪明杯弓蛇影猜疑: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泰山太守应劭,字仲远,举孝廉。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应彬的事典。

  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聿修厥德,无忝尔所生: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迹基仙居、厦阁渊源远;派衍冠阳、龙溪谱谍详: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列累朝簪缨,依依如昨;编历代俊仕,隐隐若现: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流万派,总是同源: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祖宗善厚留遗,由来远矣;岁时蒸尝祭享,可不敬乎: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要好儿孙,须从崇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尊祖敬宗,遵万古圣贤礼乐;修谱编志,序一家世代源流: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族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孙枝蕃衍,乘千年旧谱新志: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祖德昭昭亿万年,长传宇内;谱谍灿灿千百世,犹在人间: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有为协万事之宜,自昭正气;寿世垂百年而远,共仰芳型: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颂扬于正人君子,联亲亲族谊;赞美乎淑媛孀节,敦长长宗风: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春露秋霜,正藻流,芳苹繁焕彩;左昭右穆,喜宗枝繁,衍灵爽凭依: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序昭序穆,纂载祖绩,宗功光谱谍;专心专意,祈庇瓜绵,瓞衍振我族: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垂训一无欺,能安份即是敬宗尊祖;守身三自省,有正气便为孝子贤孙: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观旧谱山川人物之伟丽,了然在目;看新志道德文章所伏隆,明如指掌: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由厦阁徙龙溪近一千年,喜见奕奕孙枝序昭穆;自南宋至共和历三十世,笑看岿岿甲第继祖宗: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富贵显然,必忠孝节廉自任几端,方可无愧宗祖;读书美矣,但士农工商各专一业,便非不肖子孙: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继遗风尊贤敬老、和宗睦族,本是龙溪应裔美德;编新志教孝劝善、铸史经,诚属冠阳子孙义举: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追木本水源龙溪,我族支分厦阁,由宁海传自钱塘;溯祖德宗功应裔,先辈郡赐冠阳,继汝南始于周武: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继旧谍、叙世系、别亲疏,立行第序长幼,俨然不负众望;创新志、载诗赋、纪名胜,撰文赞褒懿行,确实无愧大雅: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世以人传、人以谱传,上承祖、下启孙,继继绳绳长留史册;父凭子寿、子凭孙寿,前千年、后万古,原原本本永驻人间: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历宋元明清民及共和,合六大朝代,阅世生人阅人成世,子子孙孙同登谱谍;自禄康成百千至刚毅,已三十二世,由本及末由末溯本,老老幼幼并载史册: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新记载应氏祠堂用联。

应 曜:(生卒年待考),著名秦末汉初隐士。

  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

  汉高祖派出使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

  后商山四皓终于出山辅佐太子,而应曜依然无动于衷,因此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 劭:(公元153~196年),字仲瑗,又字仲援、仲遠;汝南郡南顿人(今河南项城)。著名东汉时期学者。

  应劭之父名应奉,汉桓帝执政时期(公元147~167年)的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应劭少年时便专心好学,博览多闻。在汉灵帝时期(公元168~188年)被推举为孝廉。

  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应劭官至泰山郡太守,后依附袁绍,后逝世于邺城。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十一种、一百三十六卷,现存有《汉官仪》、《风俗通义》等。特别是《风俗通义》中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应劭实际上是个法学家、学者,他在查看汉安帝执政期间(公元107~125年)的案卷时,发现河间人尹次,颖川人史玉都是因坐杀人应处死,尹次兄尹初和史玉的母亲向官府请求代死,尚书陈忠对此案有疑,便从轻发落。应劭后来据律追驳以正典型,并著驳议三十篇,又制定律令为汉之仪礼。

  汉献帝二年(公元190年),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汉献帝迁都许昌时,因为战乱,旧章湮没,书记罕存,应劭不胜感叹,于是缀集所见所闻著成《汉官仪礼》、《律略》、《春秋断狱》等,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亦为应劭所立。

  当初,其父应奉为司隶时,曾命官府郡国选报前人象赞,应劭就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及当时行事,著为《中汉辑序》,并撰写《风俗通义》,以辨别物类名号,释解时俗嫌疑。其文虽不典,后世服其多闻博识。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还有《集解汉书音义》皆传于后世,后死安阳府第。

  应劭之子应瑒、应璩皆以文才称名而七世通显,在《后汉书》中录有应劭本传。

  应 顺:(生卒年待考),字华仲;汝南郡南顿人(今河南项城)。著名东汉大臣。

  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

  应顺生有十子,皆以才学名。中子应叠为江夏太守。应叠生应郴,为武陵太守。应郴生应奉。

  应 奉:(生卒年待考),字世叔,武陵郡守应郴之子;汝南郡南顿人(今河南项城)。著名东汉大臣、史学家、赋人。

  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应奉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

  应奉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

  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应奉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服。

  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

  后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

  应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

  后又删辑《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 (公元?~217年待考),字德琏,应珣之子,应劭之侄;汝南郡南顿人(今河南项城)。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汉献帝建安时期(公元196~219年),应瑒与刘桢一起为曹操征为丞相掾属,转平原候庶子,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

  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时,应瑒任将军府文学,著有诗赋多章,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

  著有《应德琏集》。

  应 璩:(公元190~252年),字休琏,应玚之弟;汝南人(今河南)。著名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卒于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遂。

  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

  汉文帝、汉明帝时,应璩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后,迁侍中、大将军长史。

  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

  应璩原著有集十卷,已散佚。明朝张溥辑其诗、文共十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编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 贞:(公元?~269年),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著名晋朝大臣。

  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应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

  帝践阼,应贞迁给事中,累官散骑常侍。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

  应贞著有文集一卷传于世。

  应 詹:(公元279~331年),字思远,汝南南顿人。著名晋朝将领。

  应詹卒于成帝咸和六年,终年五十三岁。

  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

  王敦叛变后,汉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

  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

  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 珍:(生卒年待考),

  宋元祐间武状元及第,授予右班殿直,任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调任泉州公海四县巡检,后以母忧回籍守制,“累仕皆不出于闽中”。

  应珍为官政简刑清,节俭奉公,勤修武备,保境安民,故为民所称颂,为同僚所敬佩,里人遂立祠奉祀至今。

  应 材:(公元?~1180年),字伯良;岩后人(今福建武夷山)。著名北宋大臣。

  宋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进士,授衢州教授。

  后潜心钻研理学,造诣甚深。

  宋隆兴年间,朝廷下诏求贤,应材被举荐,升任兵部架阁文字,掌管帐籍机密文案。后因老成持重,端庄谨严,被帝选为太子春坊,总管东宫内外庶务。

  宋淳熙初年,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几年内,边境平静安定。

  宋淳熙七年应材病故于军中。谥安国公。

  应纯之:(生卒年待考),字纯甫;永康人(今浙江永康),孟明之子。著名宋朝大臣。

  宋嘉泰进士,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节严:(公元1211~1300年),字和父,晚号平坡居士;平阳人(今浙江平阳)。著名南宋大臣。

  宋理宗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为武科进士,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换文科进士,文武双全。

  历涟水教授、浙江东路转运司干官,知长乐县,通判赣州,迁两淮制置司机宜文字、淮南西路提点刑狱、两浙转运判官,权知临安府。累官至宝谟阁待制、吏部侍郎。

  元大德四年卒,终年九十岁。著有《平坡文集》,己佚。

  应子和:(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诗人。

  留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后登淳西进士。

  应象翁:(生卒年待考),字景则,黄岩人。著名元朝判官。

  生于宋季,常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生卒年待考),字本立。著名元朝学者。

  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

  常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 奎:(公元1466~1545年),字方塘,一字天启;浙江永康人。著名明朝学者。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举人,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进士。授南直隶和州学正。

  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提升湖广武昌教授。

  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矩,中试之士甚多。大学士费宏曾赠送给他“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大猷:(公元1487~1581年),字邦升,号容庵;浙江仙居人。著名明朝大臣。

  应大猷是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平宸濠之乱有功,升兵部职方司,旋任稽勋郎中。

  为官“谢苞苴,杜请托”,“士有片善,急为揄扬;家有余资,乐于赈施”。

  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出任广东参政。后擢云南右布政。

  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任广东左布政,后又两度巡抚云南、广东。两地盛产明珠、象牙、犀角等珍宝,从不染指;每次卸任,“官行一担书,民送两行泪”。不久任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山东,回京复任吏部右侍郎。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农历11月,任刑部尚书。任内持法平恕,平反诏狱。友好进言,以为将得罪朝廷,他正色曰:“吾为命官,只知守三尺法耳,不知其他!”

  后严嵩专权,户部郎中孙绘被谗下狱,曾力为申救。为此亦遭嵩子世蕃诬陷,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被迫告老。回乡后,为造就桑梓人才而讲学不倦。闲时潜心易学,老而益勤。

  所著有《周易传义存疑》一卷、《容庵集》十卷。

  应谦:(公元1615~1683年),字嗣寅,号潜斋;浙江仁和人。著名清朝学者。

  明朝诸生。传说其生而有纹“八卦”在手,左耳重轮,右目重瞳。

  年二十余,与虞分等为猡社。其性至孝,为了授徒养母,三十岁仍未娶,后归安沈士毅慕其义,妻以兄女,资使奉养。但应撝谦始终不入私室,一直到母丧服除,始成媾礼。

  应撝谦性格介特,读书务穷底蕴。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工部尚书李天馥等以其博学宏词向朝廷推荐,应撝谦以老病不能行拒绝。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应撝谦逝世,终年六十九岁。

  著有《潜斋文集》十卷,《教养全书》四十一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乐书》二卷……等二十八种,并传于世。

  应宝时:(公元1821~1890年),字敏斋;浙江永康芝英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中恩科举人。屡应会试不第。

  清咸丰初年考取国子监学正,先后居南京、上海,留心洋务,学习英语。

  当时太平天国已经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苏南地区大部被太平军占领。应宝时则在申沪随同官绅督练团勇,筹立会防局,积贮军粮。在曾国藩率湘军攻天京时,应宝时建议官绅迎湘军,同时以重金媚言乞求洋人以轮船供李鸿章调运军队。

  后因参加镇压太平军之功,应宝时官任上海道尹。此后,他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创办了著名的“龙门书院”(今上海中学),延聘名师育士;又立普育善堂,收容贫苦老幼。

  后升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事,应宝时在任内,饬各府州县在官仓之外再设立常平仓,劝输钱谷以惠贫民,主持疏浚淞江以利宣泄。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应宝时逝世后,清德宗追赠其为内阁学士衔,准上海建祠以祀。

  应宝时著有《射雕词》两卷传世。

  在一些文献中说:“龙门书院”是上海道台丁日昌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在倡办的。

  时任苏淞太兵备道的丁日昌其人十分注重国民素质教育,力图建办新式体系以育学子,确曾召集上海县的士绅们聚资办学,并为其起名为“龙门书院”。然而,实际上当时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刚刚陷落,满清政府与太平军之间在江浙地区的战事仍然非常激烈,如此战乱之世,根本就无人响应丁日昌的倡议。

  清同治五年(公元1966年)秋季,丁日昌调任两淮盐运使。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初,应宝时接任上海道尹,其时江浙地区社会状况已相当平稳,他遂乘前光禄寺典簿、藏书家李筠嘉资金短缺之机,亲自选中其私家花园“吾园”为院址,并大胆拨付官银一万两购占之,在秋季正式开工,为原来有名无影的“龙门书院”建设了教讲堂、楼廊、学舍四十一间,至此,才真正有“龙门书院”出现。

  至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龙门书院”的学生迅速增加,继任的上海道尹冯焌光再拨官银二万两,创设“求志书院”以分流,同时为“龙门书院”增建十间校舍。

  由于隋炀帝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首开科举制度后延续至清末,已经致使文人士子们皆为利禄所在而趋之若骛,新式学校难以发展,现代化人才却无。切此痈弊,因此慈禧太后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农历9月2日懿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此后,“龙门书院”改为“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校”,增建了楼房三十一幢,并将原拥有的二十二铺小学堂改为其附属小学堂,以供师范学生作实习之用。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校”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与“江苏省立商业学校”合并,成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不久,在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击溃北洋军阀、占领上海后,南京国民政府在7月宣布成立“上海特别市市政府”,从此上海市正式脱离江苏省辖制,开始独立行政区划,“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随后更名为“上海中学”,校名沿用至今。

  所以,应宝时才是“龙门书院”的真正创建人。

  应昌期:(公元1916~1997年),浙江宁波江北区慈城镇人。著名台湾省金融家、实业家,应氏围棋计点制创造人,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

  应昌期自幼天资敏捷,读书过目成诵。小学毕业后入慈湖商校,因家境贫寒,无力深造,乃赴上海入统原银行当学徒。工作余暇,为补学历之不足,奋力自修英文、数学、语文、会计等科,并师从名书法家赵叔孺学习书法金石,不数年间,学识大进。时福建省银行在上海招考职员,规定须大学毕业或同等学历,应昌期毅然报考,以优异成绩,名列前茅,上海银行界一时传为佳话。

  应昌期世家为慈溪大族,先世系汉代河南汝南郡名门,西晋末造避五胡之乱播迁江左,分支及于浙江沿海一带,子孙繁衍,人才辈出,以德望、事功、文章著称于世史者不绝书。

  应昌期先世业儒,其父应星耀为恂恂儒者,治国学有成,时科举取士之制已废,乃入当时宁波最高学府高等师范学校深造,毕业后不求仕进,入慈溪中城小学充任教职,旋升为校长,终其身以培植桑梓人才为职志。

  应星耀有子七人,应昌期居长,幼而岐疑,读书过目成诵,于中城小学毕业后进慈湖商校,以家境清寒,无力深造,乃赴上海入统源银行为行员充当练习生,月入微薄,勉能糊口。工作余暇,为补学历之不足,奋力自修英、算、国文及会计等科,并从上海名书法家趟权孺应昌期学习书法金石,以天资敏捷,不数年间,学识大进。时福建省银行在上海登报招考职员,规定投考资格为大学毕业或同等学力,应昌期毅然报考,主事者以资格不合,拒绝受理,应昌期抗言报考资格订明同等学力,而非同等学历,何以不能应考,主事者为之语塞,遂准其与试,竟为成绩优异,名列前茅,上海银行界一时传为佳话,可知应昌期若修数年所得已超越大学毕业之学力,为日后治事立业奠定基础。

  应昌期任职福建省银行时,适值故总统严公静波正主持福建省茶叶公司,经常向省行融资,因而与应昌期相识,严公旋又调长省行,识应昌期才能,叠予擢迁职务,视之如左右手。嗣值抗日战争发生,东南各省相继沦陷,省行随省府播迁,历经厦门、赣州、衡阳、贵阳及重庆等处,时敌机正大肆轰炸,交通险阻,艰苦备尝,应昌期始终随侍严公左右,由是两人投契益深。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农历8月,日寇宣布投降,抗日军事结束,民国政府忙于复员及接收沦陷区工作。应昌期以离家日久,思乡情切,乃告假回籍省亲,诅意回乡未久,接政府有关方面来电,征调应昌期赴东北接收沈阳银行,应昌期正准备赴任之际,又奉严公自上海来电劝阻其行,并嘱赴台工作,应昌期遂欣然应命来台,入台湾银行供职。以上经过乃应昌期一生成败祸福之关键,设非严公及时劝阻,则以一切尽成乌有,冥冥中若有天意存焉。

  应昌期供职台银达十八年之久,维时中、中、交、农各行均未复业,台银代理国库兼代发行,并为国内惟一外汇操作银行,业务既繁,责任綦重,不容有所差失。应昌期历任总行营业、业务及国外各部经理,并升至副总经理代总经理,凡所措施,均能切合国家经济发展及工商业之实际需要。而历任长宫如严静波、徐柏园、尹仲容、张兹问诸应昌期亦均信赖有加,并充分授权,遂能得心应手,挥洒裕如,工商界亦翕然信服。综计应昌期为台银所规划建立之各项制度,以后各公私行库多予仿效,视为典范。当时台湾大学为配合金融业需要,特增设银行实务课程,礼聘应昌期主讲,以听课学生踊跃,曾多次更换教室,应昌期以小学毕业资格而能执教于最高学府,可谓奇人奇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台湾省上下正倾全力于经济建设,工商界人士有慕应昌期才能及操守之清廉,邀请合作主持创业,应昌期审时度势,以为经济建设首在发展生产事业,金融业则为辅佐工具,现己身年事已高,不趁此时创业,日后将为老大之叹,乃决意辞卸台银职务,投入民间企业行列,十数年间先后所创事业计有:华夏塑胶公司、利华羊毛公司、国泰化工公司、益华食品公司、国华海洋企业公司、国际票券公司及美国印科电子公司等,其中利华、国泰、益华及国际票券均以股票上市,以业绩辉煌,遂为投资者争取之对象。又自政府开放对大陆投资后,应昌期为繁荣桑梓,增加乡人就业机会,特在宁波地区设立现代建筑材料公司及利华羊毛公司。又为纪念其先父星耀公一生从事乡里教育之事绩,特捐资扩充慈城镇中城小学基地,新建全校房舍,增添新式教育设备,并全面扩建慈湖中学及兴建倡棋幼稚园,使成为一贯完备之中初级学校。

  应昌期创立事业之外,复与围棋结不解之缘,视为其个人生命之最重要部分。按围棋起源干我国,而发煌于日本,其传入日本时期有不同传说,但据古籍记载,则以唐代为可信。围棋传入日本后,深获其统治阶层之爱好提倡,遂能立定基础。后因在组织、制度、规章及棋具各面,均统一规划,有条不紊,遂能迅速发展,成为知识分子之最爱好。及至现代新闻媒体出现,争相设置新闻棋赛,提供高额奖金,刺激围棋人口增加,棋士因生活获有保障,遂专心钻研棋艺,棋力因而不断提升,据中日战前两国棋士交手记录,我国名手较日本高段棋力至少相差两子,无形中导致日本民族自大与轻华侮华心理。又战前吴清源与战后林海峰两应昌期均曾横扫日本棋坛,但日人认为系由该国培育而成,不足以代表中国棋力。此种不平现象,直至大陆高段棋士产生,于中日擂台赛中,一再挫败日本高段棋士,国人遂得扬眉吐气,尽扫多年来之积郁,诚属快事。而应昌期一生致力振兴围棋运动,斥巨资在上海设立围棋学校,所追求者实不外乎此也。

  应昌期于六岁学棋,十二岁参加慈溪全县围棋比赛获得冠军,由是对围棋发生浓厚兴趣。及长,目击中日围棋消长情势,乃怒焉心伤,慨然有振兴中华棋艺之志,并引为己任,惟以困于生计,无从著力。来台后境遇渐宽,乃一本初衷,致力恢复中国围棋组织,建立职业棋士品位制度,推广新闻围棋比赛,以及改良棋具等等,其尤著者,一为计点制围棋规则之发明,用以推翻日本棋院所执著施行之比目法规则,扫除多年来若干未决案。另一则为成立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时在1983年9月,应昌期共捐出所属企业股票面额新台币一亿元,作为该会振兴围棋之基金,当时“前总统”严公静波莅会致词,誉应昌期此举为“中国一人”。该会主要宗旨为加强国际围棋交流,进而带动全国围棋风气。

  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不断筹办国内外棋赛,其中规模最大奖金最高者为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每四年举办一次,迄今已历三届,为全世界棋士一致争取之目标。又该会为推行应氏计点制规则,培育中华围棋人才,特出资在上海设立围棋学校,已于1996年10月动工,在1999年底完工。总计应昌期资助围棋事业之资金虽为数甚钜,但均坦然视之,毫无吝惜之色。应昌期好友袁忠曾谓应昌期:“应昌期的事业是围棋,其他只能算是职业”,诚属观察入微之论。

  应昌期禀赋卓越,敏锐过人,故常能有所发明。其在台银任职时,为简省收发电报译码之繁,特发明罗马拼音,直接以电报传话,政商各界称便,先总统蒋公特予召见嘉奖。又为实施计点制围棋规则,双方对局时所持黑白棋子须各为一百八十颗,应昌期特发明应氏量斗,只须将棋子装满棋斗,必为一百八十颗,绝无增减可能。此外并发明旋转式棋桌,使用甚便,构思之巧,虽当代名匠,亦无以过之。

  应昌期性情刚毅,遇事但问是非,不计毁誉。虽雅好交游但去取甚严,率直守正之士咸乐与论交,阿谀取巧之辈则望之生畏,以是尊酒不空,而座无俗客。或问“应昌期书法宗趟体,柔媚动人,何以性情如此倔强,令人生畏”,应昌期笑答:“书法乃老师传授,性情则与生俱来,如为取悦于人而改为柔媚,倒不如放书法”,一时传为美谈。

  应昌期德配唐平尘夫人,系出上海闵行望族,曾任中城小学体育教员,与应昌期相识甚久,以两情愉悦,于民国二十七年在福州结为夫妇。夫人禀性贤淑,知书识礼,平易近人,自与应昌期结婚后,内则操持家政,抚育子女,使应昌期无后顾之尤。外则应对宾客,佐应昌期创立事业。忧于应昌期生活起居照顾周至,六十年来有如一日,鹣鲽情深,令人钦羡。

  应昌期育有一子二女,子应明皓,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电机系硕士,为人恭俭庄敬,处事明敏,能师应昌期之所长而补其所短,必能守应昌期之业而光大之。长女应法诺,美国宾州大学营养系毕业,婿丘苏新君,宾州大学机械系博士,现均在美就业。次女应柔尔,与婿金尚君均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数学系硕士,现均回国主持事业。第三代有孙男六人,孙女二人,第四代有曾孙一人,曾孙女二人,姿质均优,一门竞秀,兰桂齐芳,乃应昌期盛德之报。

  应昌期体质素健,平时虽任繁剧,亦无倦容。1994年突患大肠癌,经两次赴医院割治,已恢复健康,照常治事。至1996年7月忽有复发现象,经施以化学及放射治疗未能奏效,乃回宁波原籍改由中医诊治,颇具效果。

  1996年10月并亲赴上海参加所捐助之围棋学校奠基礼,并即席致词,自谓“大病初愈,美梦成真”,在场亲友均表示庆贺,旋即回台居住。1997年8月4日发现尿血现象,经台大医院检查,发现癌细胞已扩散,侵及内脏各部,挽救无效,于当年8月27日中12:50逝世,临终仪态安详,并无痛楚,一如佛氏之返本归真,盖有意根使然也。

  孔子有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以应昌期所创事业,莫不规划宏远,根基深固,后之来者,食其利必歆其德,歆其德必称其名,斯则应昌期可以不朽矣。缓述崖略,俾治史者有所采择焉。

  应昌期爱国爱乡,热心报效乡土桑梓,先后捐资创建慈城昌期幼儿园,重建慈城中城小学和慈湖中学;捐资扩建慈城保黎医院;捐资助建台北市宁波同乡会馆、市联谊中心。后投资创办宁波现代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羊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此文为应昌期一生的至交好友、曾任“台湾省纺织拓展会”董事长、八十七岁的赵谅先生在应昌期治丧期间所撰。

巍巍主人德,佳会被四方。

开馆延群士,置酒于斯堂。

辩论释郁结,援笔兴文章。

穆穆众君子,好合同欢康。

促坐褰重帷,传满腾羽觞。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

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

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

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

简珠堕沙石,何能中自谐。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

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阶。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

和颜既以畅,乃肯顾细微。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

为且极欢情,不醉其无归。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戚戚怀不乐,无以释劳勤。兄弟游戏场,命驾迎众宾。

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双距解长绁,飞踊超敌伦。

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未分。

专场驱众敌,刚捷逸等群。四坐同休赞,宾主怀悦欣。

博奕非不乐,此戏世所珍。

  盖皇穹肇载,阴阳初分。日月运其光,列宿耀其文,百谷丽于土,芳华茂于春。是以圣人合德天地,秉气醇灵。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穷神知化万物。是经故否泰易,趋道无攸一二,政代序有文有质。

  若乃陶唐建国,成周革命;九官咸乂,济济休令。火龙黼黻,暐靴于廊庙;衮冕旗旒,舄依乎朝廷;冠德百王,莫参其政。是以仲尼叹:焕乎!其文从郁郁之盛也。

  夫质者,端一玄静,俭啬潜化;利用乘清,太御平业;徇轨量,守成法,至乎应天顺民,拨乱夷世,摛藻奋权,赫弈丕烈,纪禅协律,礼仪焕别。览坟邱于皇代,建不刊之洪制;显宣尼之典教,探微言之所弊。若乃和氏之明璧,轻谷之袿裳,不将游玩于左右,振饰于宫房,岂争牢伪之势,金布之刚乎?且少言辞者,孟僖所以答郊劳也;寡智见者,庆氏所以困相鼠也。

  今子弃五典之文,闇礼义之大,信管望之小,寻老氏之蔽所。谓循规夷趋,未能释连环之结也。且高帝龙飞,丰沛虎据;秦楚唯德是建,唯贤是与。

  陆郦摛其文辨,良平奋其权谞,萧何创其章律,叔孙定其庠序,周樊展其忠教,韩彭列其威武。明达天下者,非一士之术;营造宫庙者,非一匠之矩也。逮至高后乱德,损我宗刘。朱虚轸其虑,辟强释其忧,曲逆规其模,郦友诈其游。袭据北军,实赖其畸,冢嗣之不替,实四老之由也。夫谏则无议以陈,问则服汗沾濡,岂若陈平敏对,叔孙据书言辨国典,辞定皇居?然后知质者之不足,文者之有余。

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着,易用受侵诬。

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

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所占于此土,是谓仁智居。

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

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宋人遇周客,惭媿靡所如。

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长短有常会,迟速不得辞。

斗酒当为乐,无为待来兹。室广致凝阴,台高来积阳。

奈何季世人,侈靡在宫墙。饰巧无穷极,土木被朱光。

征求倾四海,雅意犹未康。

子弟可不慎,慎在选师友。

师友必良德,中才可进诱。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腠理早从事,安复劳针石。

哲人覩未形,愚夫闇明白。曲突不见宾,燋烂为上客。

思愿献良规,江海倘不逆。狂言虽寡善,犹有如鸡跖。

鸡跖食不已,齐王为肥泽。

散骑常师友,朝夕进规献。侍中主喉舌,万机无不乱。

尚书统庶事,官人乘法宪。彤管珥纳言,貂珰表武弁。

出入承明庐,车服一何焕。三寺齐荣秩,百僚所瞻愿。

少壮面目泽,长大色丑麄。

丑麄人所恶,拔白自洗苏。

平生发完全,变化似浮屠。

醉酒巾帻落,秃顶赤如壶。

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

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

中叟前置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汉末桓帝时,郎有马子侯。

自谓识音律,请客鸣笙竽。

为作陌上桑,反言凤将雏。

左右伪称善,亦复自摇头。

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

州闾与郡县,希疏如马齿。

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

十室称忠信,观过必党里。

平生居□郭,宁丁忧贫贱。

出门见富贵,□□□□□。

灶下炊牛矢,甑中装豆饭。

野田何纷纷,城郭何落落。

埋葬嫁娶家,皆是商旅客。

丧侧食不饱,酒肉纷狼籍。

大魏承衰弊,复欲密其罗。

蚍蜉犹见得,何云鳅与虾。

狴犴既已备,歘复置黄沙。

人才不能备,各有偏短长。

稽可小人中,便辟必知芒。

茫茫九州内,莫作帝者民。

民有忠信行,莫非帝者臣。

太官有余厨,大小无不卖。

岂徒脯与糗,醯醢及塩豉。

洛水禁罾罟,鱼鳖不为殖。

空令自相啖,吏民不得食。

丰隆赐美味,受嚼方呥呥。

鹿鸣吐野华,独食有何甘。

茍欲娱耳目,快心乐腹肠。

我躬不悦欢,安能虑死亡。

槥车在道路。征夫不得休。

有酒流如川。有肉积如岑。

革带绳为续。履舄穿无底。

山风寒折骨。目面尽生疮。

秋日苦促短,遥夜邈绵绵。

贫士感此时,慷慨不能眠。

贫子语穷儿,无钱可把撮。

耕自不得粟,采彼北山葛。

箪瓢恒日在,无用相呵喝。

司隶鹰扬吏,爪牙徒擢空。

折翅跃毛距,宛鵛还入笼。

世人指为武,谁复励严冬。

京师何缤纷,车马相奔起。

借问乃尔为,将欲要其仕。

孝廉经述通,谁能应此举。

放戈释甲胄,乘轩入紫微。

从容侍帷幄,光辅日月辉。

丈夫要雄戟,更来宿紫庭。

今者宅四海,谁复有不幷。

郡国贪慕将,驰骋习弓戟。

虽妙未更事,难用应卒迫。

治化贵简易。法令不欲多。

城狐不可掘。社鼠不可熏。

不悮牵朱丝。三署来相寻。

酌彼春酒,上得供养亲老,下得温饱妻子。

古慈城应氏宗祠报本堂:

  古慈城应氏一脉,定居慈城已逾二百余年。应氏故居桂花厅后老屋也为清初之古民居。应氏来源根据《广韵》和《姓氏考略》等书籍所记载。《广韵》中述:周武王子封于应,其后以国为姓氏。《姓氏考略》所记:周武王第四子应侯之后,以国为姓。望出汝南颖川。据上所述可确认周代初年的应国,在中原的河南地区,应氏的后代子孙,也大多数活跃于河南境内。到了汉代时,在汝南和颖川两地繁衍成为望族。全国各地应氏也是从这两地分支而出。古汝南郡即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应氏祖宗为周武王四子应侯,封地称应国,其后世子孙以国名姓应。周文王、周武王本姓为姬。

  应氏历史名人不少,略举东汉时有官吏、学者应劭,字仲达,汝南人,博学多闻,汉灵帝拜太山太守。灵帝、献帝已临东汉末年,当时典章淹没,朝纲不正,应劭著有汉官礼仪故事,作为朝廷制度准则。又著《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并对汉朝文物的保存也贡献甚多。东汉末年有文学名家:应璩、应瑒为“建安七子”之一,后周时江南人有书法家应用。元代有书法家应象翁。清代浙江永康有诗人应保时。

  中国汉族姓应各支、各脉都有祠堂,祠堂又各有名号。1988年,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在北京进行了前三轮比赛后,应昌期借此机会从台湾带领夫人唐平尘和儿子应明皓来到分别四十三年的故乡慈城探望。并}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编辑本段]【简介】

  孔融字文举,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编辑本段]【评价】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编辑本段]【其他】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 (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董卓乱后,军阀割据,战事频仍。长安、洛阳皆废毁。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又被曹操迎接到许昌。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献帝禅位于曹丕。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穆穆众君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