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不可破的联盟 曲式分析作品分析套路


像其它俄罗斯音乐一样,即使是圆舞曲,那充满着强烈宿命感,总在自由奔放背后影影绰绰地提示着不由自主的玄妙与不可捉摸的力量。浑厚中的沉重,轻快里的忧郁,充斥着悲情造就的世界。虽然有欢快,而这种自由与欢快,终究还在宿命的主宰中若有所思。于是文化中历史地演绎出的民族特性,似乎被启迪。

格林卡1817年至1822年就读于彼得堡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毕业后曾在交通部工作,但很快就辞掉了公职。在彼得堡期间格林卡结识了普希金、茹科夫斯基、格里鲍耶多夫等人,与他们的交往对格林卡后来的音乐创作有很好的影响。1825年格林卡创作了浪漫曲《穷歌手》,后来去高加索旅行。1830年他赴意大利访学,还去了柏林。1834年回国,开始创作歌剧《为沙皇效忠》(十月**后改用《伊万·苏萨宁》,副标题是“祖国英雄的悲歌剧”),歌剧于1836年完成,11月7日在彼得堡大剧院上演,大获成功,进步民主人士及广大观众交口称赞,但贵族社会却斥之为“马车夫音乐”。随后,他将普希金的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普成歌剧,本希望由普希金亲写歌剧脚本,但1837年普希金决斗身亡,未能如愿,改由诗人弗·西尔科夫撰写,1842年公演。1844年格林卡赴法国和西班牙,结识了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使格林卡如醉如痴。回国后他创作了幻想曲《马德里之夜》。1848年格林卡根据两首俄罗斯民歌改编出著名的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娅》,这部作品成为后来俄罗斯作曲家仿效的榜样。柴科夫斯基赞说:“整个俄罗斯交响乐都包含在《卡玛林斯卡娅》之中了。”格林卡晚年在彼得堡、华沙、巴黎、柏林等地居住。1857年这位杰出的作曲家客死柏林,骨灰被运回俄罗斯,安葬在彼得堡。

格林卡是19世纪俄罗斯最著名的作曲家,他是民族歌剧音乐和交响乐的奠基人。他的音乐充满了对祖国、人民和俄罗斯大自然的热爱,在他的乐曲中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他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与普希金一起被认为是俄罗斯新文化的奠基人。他谱写的《爱国者之歌》(即前面提到的颂歌《光荣啊!》)在叶利钦时代曾被定为俄罗斯联邦的国歌,但终因“曲高和寡”,又无歌词,不宜歌唱,到普京时代,又恢复成亚力山大罗夫作曲的原苏联国歌,歌词《牢不可破的联盟》则全部改写。


像贝多芬、比才等前辈作曲大师一样,哈恰图良为话剧演出创作了成功的配乐,他为之创作配乐的戏剧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李尔王》、德维加的《瓦伦西亚的寡妇》以及莱蒙托夫的《假面舞会》。哈恰图良坦言他乐于为戏剧舞台写配乐。1940年,当莫斯科的瓦赫坦戈夫剧院邀请他为莱蒙托夫的话剧《假面舞会》创作配乐时,他欣然应允,虽然他日后回忆此事时承认当时心中忐忑不安,因为他意识到用音乐去再现莱蒙托夫的天才作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同时还知道,1917年彼得格勒上演莱蒙托夫的话剧时,为之谱曲的是格拉祖诺夫。但对于哈恰图良来说,巨大的责任感和创作上的紧张反而能激发他的热情。他通过研究当时的音乐作品正确地感觉莱蒙托夫剧作中的时代精神和氛围。他与导演交流,听演员读台词。他通过这一切来努力走进莱蒙托夫剧中人物的世界。最后,他完成了一部优秀的戏剧配乐。
俄国天才诗人莱蒙托夫(1814-1841)的戏剧《假面舞会》描写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国上层社会的芸芸众生,剧中主人公阿尔别宁不满于身边的人与事,但他的抗争是徒然的,最后只能落得悲剧性结局。

03: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被算作现代古典作曲家。他还是一名电影配乐人。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配乐是电影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对电影配乐的发展影响甚深,可以说,20世纪末的电影音乐都有着其影子。

普罗科菲耶夫自称其作品是四条基准线合作的结果。古典线一方面来自于他对历史元素如古舞蹈的怀缅,另一方面则是他对传统的继承。但这种新古典主义的作品只有一部,就是他的《古典交响曲》。而现代线则彰显他对大胆的和声,不和谐音和新颖的和弦组合的偏好。这些作品已到达调性的底线。第三条线被普罗科菲耶夫称为动力线。他的很多作品有着紧凑的节奏和粗犷的旋律。与之相对的是抒情线。普罗科菲耶夫能够将抒情和恬静的旋律突然带到尖锐强烈的情感冲击之中。另外,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讽刺也并不少见。普罗科菲耶夫的管弦乐有着独特的音响,这全赖其独特的配器,例如部分的小提琴和大号齐奏。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体裁,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他在通俗音乐领域同样是一位能手,他的歌曲《相逢之歌》(1932)成为30年代苏联群众歌曲大繁荣的先声。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艺术家,肖斯塔科维奇从不旁观生活,回避矛盾,而总是置身于社会生活的湍流,满怀激情和鲜明的爱憎去反映生活。他是一位强调音乐创作的思想性而又善于运用音乐手段表达思想的艺术家。

他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艺术革新家,但他的创作又与传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艺术面貌是异常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处处表现出自成一家的鲜明特征。他的旋律常以古调式为基础;尤其是阵音级的各种所谓“肖斯塔科维奇调式”的频繁运用,以及在一个主题内经常的调式突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乐汇。
他的旋律富于朗诵性,尤其是器乐的宣叙性独白更是情味深长。他的和声很有特色,有时写得非常简单朴素(甚至仅限主、属和弦),有时又异常复杂,富于刺激性(如由自然音列全部七音或由全部十二个半音构成的和弦)。他扩展了传统的复调技术,给赋格、帕萨卡里亚等古老复调形式注入了现代内容。

他的配器不倾向于色彩性的渲染,而着力于戏剧性的刻画,乐器的音色好像剧中角色,直接参与“剧情”的发展,是表现矛盾冲突的有力手段。他在曲式方面的独创性也很突出。他的交响套曲结构和各乐章之间的功能关系,从不拘泥一格,而是按构思需要灵活变化。

“格林卡《幻想圆舞曲》

1839年,格林卡在著名的管弦乐曲《幻想圆舞曲》中,将俄罗斯舞曲交响化,预示了舞曲因素在俄国交响音乐、歌剧中的特殊地 位。它不但直接影响了后来俄国交响音乐和歌剧中的舞曲创作,而且也推动了俄国舞剧音乐的创作。

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管弦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在俄罗斯古典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一部典范之作。

从18世纪末叶开始,俄罗斯便处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时代,俄罗斯的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音乐艺术上试图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俄罗斯音乐成为当时进步音乐家们的一个主要课题。作曲家格林卡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在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高度概括,在形象的刻划和音乐语言的运用上接受了优秀的俄罗斯民间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的传统,从而树立了一种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集中体现了格林卡的一些重要的创作特征,这首规模不大的管弦乐作品,在表现人民生活,运用民间音乐素材,乐曲结构形式和管弦乐配器法等各方面都为后来俄罗斯作曲家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阿拉姆·哈恰图良《假面舞会组曲-圆舞曲 》

第一曲 圆舞曲:这是哈恰图良的《假面舞会》音乐中最知名、最常演奏的一首。简短的引子之后出现了圆舞曲的节奏型,之后出现了一支由弦乐主奏的圆舞曲旋律,它并未刻意突出维也纳圆舞曲式的优雅,而是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沉郁乃至沉重。这段音乐在戏剧配乐中旨在展示莱蒙托夫笔下主人公内心的纷乱心绪。

一个小小的面具将彼此熟悉的面孔遮掩起来。这是一种善意的玩笑,让我们重温初次相识的快乐。置身于装扮各异的人群中,你不必担心迷失自己。因为那似曾相识的言谈举止已经带给你许多提示。一曲结束,当你止不住要说出对方的真名实姓时,他们就会微笑着从你身边走开,留下一个永无答案的谜团。舞会继续进行,大家再次陶醉在虚实相间的独特环境里。它弥补了现实生活的某些不足,让每个人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绽放.

“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圆舞曲组曲》Op. 110: 5”

“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圆舞曲组曲》Op. 110: 6”

“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圆舞曲》No.1, Op.107”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Op.64 第三幕:手持百合花的少女之舞”

“普罗科菲耶夫《芭蕾舞剧宝石花-圆舞曲》”

“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圆舞曲》”

“《 外交官圆舞曲》”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Op.20 第一幕:圆舞曲”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第二幕 花之圆舞曲

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三部芭蕾舞剧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舞蹈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舞剧精品之一。

组曲第二幕〈花之圆舞曲〉

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经常单独演出。竖琴的华丽流畅的序奏之后,圆号以重奏形式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在单簧管相呼应的独奏之后,乐曲的主题抒情而优美””

“柴可夫斯基《睡美人》Op.66 第一幕:大圆舞曲”

“柴可夫斯基《睡美人》Op.66 第一幕:圆舞曲”

“柴可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圆舞曲,三段体。 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尝试, 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予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

“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二乐章  圆舞曲。采用三部曲式,G大调,中速3/4拍子。乐章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轻盈舒展,典雅柔美,充满青春的活力。 柴科夫斯基表述为:“甜蜜地、且极尽优雅之能事。”””

“柴科夫斯基《叶甫盖尼·奥涅金》”

“柴可夫斯基《感伤圆舞曲》, Op.51/6”

“拉赫玛尼诺夫《A大调圆舞曲》”

“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第二乐章 “稍快行板︰圆舞曲节奏(Andante con moto : Tempo di Valse)”,先由小号以半音宣示开场,由弦乐时起时落的拨弦点出三拍子华尔兹节奏。 这是一首唐突、怪异、谐谑的圆舞曲(好似在梦境中的不真实)。””

“阿连斯基:为双钢琴而作的组曲 - 圆舞曲”

“乔治·斯维里多夫《圆舞曲》  当代俄罗斯作曲家乔治·斯维里多夫(Georgy Sviridov,)曾经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他的这部组曲是根据普希金的同名短篇小说《暴风雪》谱写的同名交响乐。《暴风雪》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奇特的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全曲共有8个乐章,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风雪的影子,这8个乐章分别为:

《暴风雪》的第七乐章—浪漫曲(Old Romance From Snow Storm)。曲调舒缓深情,大提琴像是在婉婉道来隐藏在心灵最深处的秘密。有一种沁入灵魂的感觉,”

“Ola Strandh《冲突世界》-苏联进攻华尔兹”

“《秋之梦(古老的圆舞曲)》

[英]阿契博尔德·乔伊斯 作曲

[俄]弗·马尔柯夫    填词

薛 范       译配

1.又见秋色,枫叶转金黄,

 街面上落叶随风在旋转,

2.这首圆舞曲, 听过多少遍,

 重又荡漾在今天这夜晚。

 忧伤的圆舞曲,在这静夜里

 人人回忆起久远的会见。

3.我又感到心涛的翻腾,

 金黄的枫叶,萧瑟的秋风,

 同在吟唱那《秋之梦》。

4.在这夜晚,音乐响亮,

 翩翩起舞,一对对一双双。

 明快,轻柔,起伏跌宕,

5.就这夜晚,有缘结伴,

 从此乐曲长留在人心上。

6.小巷有我童年的温馨,

 也有恋爱,相约终生,

 旧地换新貌,新楼房成群,

 乐声依旧是《秋之梦》……

这首圆舞曲的作者阿契博尔德·乔伊斯()是位英国人,最初是作为舞蹈家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的。他组建了一个私人舞蹈团在英国各地演出,大受欢迎。他也创作了许多舞蹈音乐,像《秋之梦》和《回忆》等乐曲使作者赢得了“英国圆舞曲之王”的美誉。

1909年,乔伊斯作为指挥家领导一支乐队去欧洲各国演出。在此期间,他到过俄国。他的圆舞曲尤其是《秋之梦》,受到俄国人的热烈欢迎,以至于后来竟被当作“古老的俄罗斯圆舞曲”广为流传和演奏,乐谱出版了不计其数,唱片大量发行,还被改编成各种器乐曲(如,巴扬手风琴曲)和合唱曲,填词的版本多达几十种。苏联诗人伊萨柯夫斯基创作的歌词《在靠近前线的森林中》就提到这首著名的圆舞曲。《秋之梦》在俄国的知名度远胜于在乔伊斯的祖国。”

“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华尔兹》Op.68”

“肖斯塔科维奇《爵士第1组曲1-华尔兹》”

“肖斯塔科维奇《爵士第2组曲1-华尔兹》”

“肖斯塔科维奇《爵士第2组曲5.抒情华尔兹》”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或《爵士第2组曲7.华尔兹》

在音樂面前,文字是多余的。音乐声中,不由让人想起俄罗斯广袤土地上纷飞的大雪。幽暗的色调,冥想的气质,风暴般的激情,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风格。浓郁的俄罗斯风情,优美而忧郁的旋律,百感交集的意绪,使肖氏的《第二圆舞曲(second waltz)》完全有别于约翰.斯特劳斯的甜腻。指挥 里卡多.夏伊与柏林爱乐””

“肖斯塔科维奇芭蕾组曲《清澈的溪流--华尔兹》Op.39a”

“肖斯塔科维奇《牛虻组曲-华尔兹》Op. 97a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曲式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