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淘宝拼多多太阳能手机充电宝充电宝是太阳能么?能用不?如果没有太阳能板还是太阳能充电宝么?还能用么?几十块钱靠谱不

这里可以免费领取全网商品的隐藏优惠券,先领券再购物最高可以节省90%,用户下单后还可以参与抽奖,最高抽1万集分宝,京东关注店铺优惠券怎么设置?返利免费领充电宝,网购达人都来这里领优惠券省钱,邀请好友使用购立折还能赚丰厚佣金,享受二级奖励。

在购立折可以免费领取淘宝\天猫\拼多多的大额优惠券、隐藏优惠券,邀请好友使用购立折,好友每次购物你都可以获得丰厚佣金,好友邀请来的好友每次购物,你也可以赚丰厚佣金,赶紧来省钱吧,购立折可以让你边省钱边赚钱,每次购物少花冤枉钱,一年可以帮你省下不少钱!京东关注店铺优惠券怎么设置?返利免费领充电宝

}

本文共11589字,帮你节省时间,小编先将其要点整理如下:

1、拼多多崛起红利:【头部电商商家外溢】【低端供应链+低消人群触网】【微信社交流量】;

2、低价的需求在当下依然是大多数;

3、对于一线城市人口来说,拼多多是消费降级,而对三到六线人来说,用拼多多是消费升级;

4、拼多多从食品类目起家,高频打低频(淘宝的服饰、京东的3C);

5、三级火箭模式:第一级,头部流量,形成强大势能,第二级,沉淀某类用户的商业场景,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6、一个生意要做大,有两点:一定有一个自己的一级火箭、越高频越好;

7、百度是大明(检索)流量,淘宝是笨笨(导购)流量,而腾讯其实是小闲(娱乐)流量,所以腾讯的导流只有拼多多能吃下;

8、如果是在超市,拼多多做的是哪个区域?其实就是特价打折区,永远有人专门在这个区域里挑他需要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

9、拼多多的拼购逻辑:再不拼这个团就没了,而且先付款再拼团;

10、拼多多开店逻辑:“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店铺”;

11、电商说起来死去活来,难得要命,但核心就是三件事,获客、开店和供货;

12、京东这种大型电商,以品类为单位运营,唯品会颗粒度比京东、天猫要细,是以品牌为单位运营。而拼多多,已经去品类、去品牌,以货为单位运营,发个商品,送个店铺,有货直接上来卖;

13、拼多多的去品类、去品牌化,包括黄峥自己说的货找人的模式,其实都是在服务笨笨用户,而这恰是智能商业,也是曾鸣教授谈过的未来电商的终极模式;

14、不同用户间消费体验的差异(不平等)造就了拼多多的机会(过程机会或者叫过程原罪),但最终的终局一定是体验的平等。

最近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在讲拼多多的假货,这是媒体人的视角。我认同媒体对拼多多的批评,因为虽然观点不能改变物质,但是所有人的观点总有一天会重塑物质。

作为一个产品人,我们要思考的是,是不是只要卖假货就可以成为拼多多?

所以今天我们的视角是看拼多多这家成长速度很快、很强的公司,除了假货,还有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认识拼多多公司的任何人,没有做过任何接触,这只是从外部资料和我个人感受上来分析这家公司。

为什么说拼多多很强?我们先回顾一下过去三年,拼多多是如何发展的:

2015年9月,拼多多微信公众号上线,两周后粉丝破百万。(这是怎么做到的?)

2015年11月,微信公众号上线两个月,没有投广告,用户突破1200万。(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2016年1月,拼多多付费用户突破1000万,且单日成交额突破1000万。

2016年7月,拼多多B轮融资,获得来自高榕资本、IDG和腾讯的投资。(成为腾讯大家族成员,获得微信推广的优惠和白名单)

2016年9月,拼多多和拼好货合并,用户破亿。(证明来自微信的优惠并不是拼多多快速增长的唯一因,京东、58、艺龙、同程等都获得了同样的优惠)

2016年11月,日均订单超过200万,单日流水破2亿。

2017年9月,用户破2亿。

2018年8月,用户破3亿,并且IPO。

如果这样的成长速度不叫强,那什么才叫强呢?我们从这样的成长速度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我曾经有个观点:一条大河一定不是凭空产生,或者是被一场大雨所成就的,它是由于山体运动、山势走向才能成就一条大河。

一家很强的企业也是一样,是有几条大水一起灌向拼多多的河床,才有可能形成如今这样的拼多多。

这些大河,就是撑起拼多多的时代红利。

一个大的背景是我们所处的消费升级时代。在这个时代下,我们面临的是新生活、新消费和新商业,比如人口升级带来的新用户、微信带来的新场景新服务、移动支付的成熟、以及物流的升级、信息的升级……

新生活要求新消费,新消费不一定能满足新生活时会催生新商业,新商业又会构筑新生活,从而产生从来没有过的场景和消费能力,再次产生新消费……

这三件事情循环滚动,在底下不停迭代,在这样的循环里,我们的世界被不停地重构,所有的东西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是什么样的具体变化撑起了拼多多?

一条大河的产生是无数支流的汇聚,而做生意也肯定是先有卖再有买,所以对于拼多多而言,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成体量地获得一大批商家。

其实阿里巴巴做了中国电商科普的工作,把那些完全对互联网电商没有概念的人拉到网上来。

比如说,阿里强悍的地推团队有一项工作,就是去浙江类似于小商品城、皮革城之类的地方,找到一栋全部是都是一类商品的楼,从第一层开始,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谈起,谈一年能够把每个摊位谈完。第二年再去谈另外一栋楼……

当拼多多再成建制、成体量地获取商家时,已经不需要这么艰难的扫盲过程了,这些人已经被阿里、美团的地推扫过无数遍了。

而由于淘宝的流量见顶,以及2015年开始的打假行动,商家出现了外溢。这些人要做生意,没地儿去了,拼多多成建制地接受了他们。这就形成了一个红利。

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叫做“低端供应链和低消人群如何安放”。这就涉及到“价值网”这个概念,这是李善友教授教我的,是说成就一家企业的其实不是创业者,而是价值网,是谁需要你。

淘宝商家外溢,有低消人群,即便我们把拼多多骂死,那么这些低端供应链和低消人群是否还存在?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他们总需要地方安放,只是这次他们集中安放点堆积在拼多多,成了一个大数,让大家吓了一跳。

在低消人群这件事情上,拼多多的崛起一定让无数人都拍大腿后悔。

比如凡客的陈年,当年他跟雷军一起做卓越网,后来卖掉后辗转了一下最后决定做凡客。我问他为什么要叫凡客。他说最讨厌的名字就是卓越。那卓越卖书,提供的是精神消费,凡客打算做什么?他说,我要卖地摊货。

陈年说,最真实的消费改变就来自地摊货。地摊货没有品牌,所以没有品牌溢价,用户要的东西就是这个货本身。其实凡客当年就是去品牌化的,衣服上的logo都极为低调。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东西跟商场里让人一进去感到很贵的品牌完全不一样,地摊货完全不会让人产生自卑感,而会让用户有优越感。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拼多多跟淘宝的用户重合度是50%,而跟京东的用户重合度极低了。因为“上京东,用点好的”,这个真是让用户挺自卑的产品。

换句话说,我自己在联想工作之前,都觉得商场里东西太贵了,我应该买地摊货,或者去动物园批发市场,这个地方才是我应该去的。

低价的需求在当下依然是大多数。我们往往会被自己常关注的东西所迷惑,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网剧、电视剧、电影里,人人都光鲜,小红书里的爱豆爱秀名牌,但2017年扣除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城市后,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不到2000元,这还不算供房子或者缴房租。

而说到低端供应链,就要说到2015年6月淘宝那次严厉的打假和7月京东抛弃了拍拍。在拼多多的商家快速崛起时,淘宝和京东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这就是被他们“抛弃”的人。

一切红利的根基都是人口红利。因为生意的本质就两件事,机会和体量。人口红利就是最核心的体量。

从消费侧来说,大多数人的可支配收入就这么多,从供给侧来说,谁能成建制拿到新商家谁就能抓到这个红利,无论是被淘宝和京东训练好抛弃掉的,还是新创业者和城市的新无产者。

我为什么会说到新创业者和城市的新无产者呢?

在2004年,淘宝刚开始时,在淘宝开店的人就是城市无产者,他们在城市里拿不到资源,租不起店面,只能在互联网找机会做事。但随着淘宝越来越复杂,庞大和体系化,2012年后,流量就已经见顶了。

如果没有钱打广告,学习这个系统的新创业者,只想用付出换得创业机会的时候,其实在淘宝已经鲜有机会了。

低端供应链和低消人群的安放如果无法解决,产业没有升级,即便把拼多多灭掉,社会仍然不会变好。

拼单、团购这件事并不稀奇,以至于拼多多出现时大家都不意外。但团购这么一件已经被验证过有效的事情,为什么在移动时代没人干了?

2002年,我的朋友张京秋创立了爱卡汽车网,最初的运营就是凑单模式。他们当时去写字楼的办公室、食堂等等认识人的场景里地推,说如果凑够多少人,我就去地下车库给你们上门贴膜。用了两年时间,爱卡汽车就成为了发展还不错的汽车论坛。

其实从人口结构上来讲,拼多多最像的不是淘宝,而是以经营尾货起家的唯品会。

注:数据图来自企鹅智库

这是因为,对于一线城市人口来说,拼多多是消费降级,而对三到六线人来说,用拼多多是消费升级。

中国的物流仓储并不集中,很多东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接触不到,并且价格是一个绝对的体验门槛。

比如千团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会去吃一个从来没吃过的五星级酒店餐厅,因为它打折了,已经觉得好贵不去体验,突然有了团购就去体验一下。

为什么千团大战结束了?

这其实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千团大战刚开始时,中国团购都是如王慧文(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所说,以位置为中心,提供服务团购。

但紧接着大家发现,实物团购(比如团粽子、月饼)比服务团购(比如团餐饮、SPA)上量要快得多。这是因为商品团购不受位置限制,因此千团大战都专向了实物团购。而一旦上量,就能支付起广告费用了,所以那时候分众的电梯广告全是团购广告。

但这个时候王兴作出了一个决策,不做实物团购,坚守以位置为单位的服务团购这一条定位。这就搞得美团当时的团队非常痛苦,因为大家一出门就说到处都是竞争对手的广告,显然用户量比自己大得多,自己很没士气。

那时王慧文到处出差安抚,但见到地方经理对方就说,你什么话也别说了,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打广告?

实际上,如果不做商品团购,就没必要打广告,因为服务团购撑不起广告。对于王兴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如果一个地方团队不认同这个定位,不认同这种艰难的生长模式,公司只能失去这个团队。

但其实这件事美团看得特别简单,也特别清楚。商品团购是阿里的事,这件事的本质是会员问题,王兴不动的原因,是要守住他的范畴,等阿里出手。

所以,当聚划算一推出,对团购网站核心会员的锁定就变得极其简单,因为阿里对京东都是二选一,何况是这些团购网站。

这正像《复仇者联盟》里所说的灭霸,一顿操作猛如虎。你在一个领域里风风火火操作的时候,得了解在这个场域里有没有灭霸。

王兴守住了别人很难守住的服务团购,其他人都打了阿里的阵营,阿里推出一个聚划算,其他团就灭掉了。

千团大战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最后千团大战的硕果实际上只有三家公司,一家是美团,现在是以外卖为主要业务,第二个是聚划算,窝窝团曾经上市,现在又退市了。

而2016年,聚划算划归天猫,也就是说淘宝的低端商品不能再团购了,其实这又是市场让出了一个巨大的门,而那时千团大战突然消失了。

那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实物团购的模式明明已经被验证过了,为什么突然之间整个场子里没有人再做这个生意,而只剩下拼多多做了?

我觉得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所有创业者都被VC带偏了。

2016年,中国的VC开始投消费升级,媒体跟着VC跑,谁能融到资就报道谁,这就形成了对这个市场的认知——2016年是消费升级的风口。

其实消费升级应该是一个持续10年以上的事,但2016年VC搞了人工智能的概念,2017年又搞了区块链,如果真的跟着VC跑,那就真成猪了。而事实是,千团大战后,一批VC死得很惨,所以大家对团购都不感兴趣了,就是这么简单。

但作为产品经理,要回归市场本质,而不是为了VC、为了媒体才做。当年淘宝一秒删掉了24万商家,把那些当年他们非常艰难才发展来的商家一下子砍掉,他们去了哪里?

而造假的商家往往比较活跃,曾经撑起千团大战的实物团购被聚划算秒杀了,而聚划算划归天猫,整个淘宝低端团购大业态一下子空出来了,这个大空门,被拼多多应运而生地补上了。

新用户的出现,是由红米为代表的低价智能手机普及,快速让三到六线用户上了网,农村互联网的渗透率提升。

2017年,36%的农村人口已经成为了网民。当年12月,微信的用户量达到了十亿,这意味着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网民,紧接着微信支付开通了,支付问题得以解决。

十几年电商发展,使得不需要到付,物流节点到镇的单位几乎已经可以满足所有村的购买需求。

这些曾经是每一个电商公司起步时都难得要死的东线,如今变成了社会的基础能力,也就是我所说的,点线面体的“体”在发生变化。

我是去年拜访快手的宿华时第一次听说拼多多,在他那里知道与快手重合度最高的APP就是拼多多,而拼多多为这些新用户带来了第一次团购。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说了微信的社交流量,但并不能简单地说因为抱了腾讯爸爸的腿,就成就了拼多多,这就是刻板印象。

正如基本上百分之百的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特朗普上台,美国经济就要崩溃。而上周公布的数据里,美国GDP达到历年来最好的增长,而下半年美国经济将强势增长。

这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你是在捍卫一个刻板的经济学理论,还是回归到一个简单的商业常识。看待腾讯的流量也是一样,给流量就能起来,这完全不具备任何操作意义。

拼多多的崛起,是他做了跟其他腾讯系电商不一样的事。我们在下一部分会分析拼多多与其他电商的不同。

拼多多满足了上面的四个红利,承接了淘宝的商家,没有人做团购模式,三到六线用户上网,最后用社交流量,这些支撑起了拼多多。

而这背后的理论就是价值网,成就企业的并不是企业家,而是它依附在其上的价值网。

 拼多多和淘宝、京东有什么不同?

拼单打折,其实淘宝和京东也做,拼多多跟他们有什么不同?

>> 第一,起家的生意品类不同,基因不同。

一个人是从哪里开始挣第一桶金,他的习惯性的能力、思维定式、能力建设都会奔着这件事情持续夯实。

在拼多多排名前十的类目中,排到第一的类目是食品。而淘宝排第一的是服装,具体而言是女装。京东是怎么开始的?京东是卖3C产品,接着扩展到家电,现在又扩展到很多。

卖食品的、卖服装的和卖电器的,这是非常不一样的三个商家,所以他们的能力建设,人群和频率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说到这儿,我为什么讲拼多多还是很强?因为高频打低频

一般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都是一级燃料直接推动物体,而火箭是两级燃料,第三级里放置卫星。

对于火箭而言,一级燃料无法穿破大气层,所以需要用一级燃料为自己制造势能,而四级就会由于增加环节而变得不可空。

在商业上,常使用三级火箭来分析一家公司的降维打击:

第一级,头部流量,形成强大势能。

第二级,沉淀某类用户的商业场景。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使用三级火箭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一个核心的特征就是高频推低频。这就是为什么微信如此生猛,因为它毫无疑问是极其高频的东西。

回头来看百度。PC时代,搜索是一个绝对广谱且高频的应用每个人打开电脑就会打开搜索,一天用五次,每次搜三个PV。这就形成了百度的一级火箭,它可以有效推动无数业务,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等。

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没有像抖音这么高频了,因为搜索是字典,需要时才会查一下。百度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时代的使用特性而提高核心业务的频率,因此在这样的信息场景里,推送肯定比搜索高频,而今日头条也就肯定比百度高频。

为什么在分析拼多多的时候,我们要说这么多?我是想说,一个生意要做大,有两点:

1、一定有一个自己的一级火箭。

从这点来讲,食品比服装高频,更比3C高频。而拼多多用户能够如此之快地“繁殖”,其实是因为他搭载在这样一个场景下,选择了一个极其高频的品类——瓜子零食水果。

我们从这组用户黏度的数据中去分析原因,淘宝的用户黏度是来自于长时间的用户习惯,而拼多多的用户黏度则来自于它本身的业务特性。

>> 第二,用户画像不同,行为不同。

我找到一份2017年拼多多的扶贫助农年报,2017年,拼多多和一堆贫困县做了帮助全国农户销售了183万吨农货,支持了9亿笔扶贫订单,扶持了730个国家级贫困县,共4.8万个商家,年销售额增长突破了300%。

这个数字我想说明什么,这就是拼多多与淘宝、京东的第二个不用,用户

三类用户,我自己在做网站时做过一个用户画像:大明、笨笨和小闲

典型的大明,是男士买衬衫——我知道我要什么,我要最有效率、性价比好的东西。

你会发现早期电商都是大明用户,京东的3C、携程的机票酒店都是标准产品,我直接得到我要的东西。百度也是服务大明的,我知道我要什么,你帮我以最快速度找到。

典型的笨笨,是女生出去逛街买衣服——我不知道我要什么,我要看,看了十几个服装店,几百件衣服,最后买了一顶帽子。

第二代起来的电商,包括后期淘宝、美丽说、蘑菇街都是服务于笨笨用户的商品导购网站。服装这种非标品,对笨笨用户有特别强的作用,因为我不知道要什么,我也没办法搜索。

典型的小闲用户,是没需求,需要解解闷,是娱乐流量。

腾讯的流量给所有小闲用户,也就是娱乐  导流效率非常高。比如早期QQ上,都是陌生人链接,微信也是不断打破圈层壁,连接不一样的世界。所以腾讯从收入本质上是一个游戏公司。

大明是百度流量,淘宝是笨笨流量,而腾讯其实是小闲流量,就是娱乐流量。而这就是京东、同程、艺龙这些满足大明的电商很久之前就拿到了微信官方准入和入口,但它其实并没有有效导出微信流量的原因。

我在这里闲,让我读个公众号、导个游戏很靠谱,但你突然让我买个东西,就觉得很怪,没这需求。

那拼多多是怎么做到的呢?它能吃腾讯小闲的流量。

小闲是一个没需求的人,打开京东超市、唯品会、京东生鲜、京东到家,只能默默退出,腾讯即便给淘宝导流,但打开天猫、聚划算、天猫国际,也一样没需求。

而拼多多是什么?限时秒杀、品牌清仓、天天领现金、现金签到、砍价免费拿。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我没有任何需求,不想买任何东西,但突然得到这么一个东西,打开拼多多还是可以干点事情。

比如现金签到,第一天签给了我4.5元,我好开心,第二天又给了1元,第三天又给了几毛钱。6块多已经可以在拼多多买个卷纸了。连签三天,我得到的钱就买了抽纸拿回家,我很快心,对拼多多评价很高,这就是一个对小闲用户的真实转化。

当时我把这个页面跟京东的同事说,他们拿出一个一样的页面跟我说,你看我们一样的,只是没有给钱这件事。

但你知道吗?趣头条就是每天签到领点钱,迅速发展了几千万用户。

张震(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拼多多早期投资人)评价黄峥深谙人性,我才在想,这里说的人性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拼多多可以不花钱两个星期拿到一百万微信用户?因为他们用了微信逻辑的一个规则,如果下单就默认关注。拼多多做了一堆原价一块、现价一分的东西,很便宜的价格快速得到了一百万用户。

在这之前,快速得到一百万用户的是谁?是一条的徐沪生,他在2014年广点通获取流量非常容易的时候,做了两件事情,拍优美的视频和直接砸广点通买用户。基本上只用了两个月,第一轮投资商约定的一百万用户就已经得到了。

当你有了最快速度得到用户的方法,就毫不犹豫做这件事情,一定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当拼多多有机会便宜拿到用户时,它的执行是极其彻底的,反而面对有机会便宜拿到用户的时候,像京东这么财大气粗的公司反而没有干。

拼多多默认推荐抽纸,因为这是高频、消费品。而当时一打开京东,也有拼购,但拼的都是碧螺春这些非常低频的东西,靠低频的商品再打折都构建不了一级火箭。

把小闲用户转化为笨笨用户

根据企鹅智库的报告,我们就能看到京东是大明用户,淘宝是笨笨用户,拼多多是把小闲用户转化为笨笨用户,然后让用户去消费。

数据1:用户选择在拼多多购物的原因中,有44%认为是跟熟人拼团更容易。

这意味着什么,用户不知道想要什么,但我想吃水果,到底吃什么呢,被人拉我拼哪个,我就吃哪个,这就是典型的笨笨用户。

淘宝只做到了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不断推荐,但有熟人推荐还拉你拼单,是对笨笨用户一个更有效的促进。

数据2:24.8%的人买了他们以前从来没用过、没见过的东西

这就是团购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去吃了从来没吃过的五星级酒店。

美团跟点评合并之前,我一直认为点评用户比美团多,但实际上美团用户是点评的三倍。为什么?

因为点评用户的场景是我在附近,想吃什么,吃点好的。而美团的场景,是在打折里找一个自己想吃的。

如果是在超市,拼多多做的是哪个区域?其实就是特价打折区,永远有人专门在这个区域里挑他需要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

数据3:淘宝和京东的购物习惯,93.1%来自直接搜索,再按照销量和评价来选购。

拼多多则是从秒杀、特卖、清单、免单的区域去购买,这就是典型的大明用户和笨笨用户的区别:

一个是我进超市到货架挑我要的东西,甚至还必须指定牌子和生产日期;另一个是进超市先去打折区,看看有什么东西打折,从里面挑我所需要的、我没见过正好打折的东西,就买来试试看。

我为了体验拼多多,首先在上面买东西,发现拼多多极大地简化了购物流程

因为淘宝是从PC时代发展过来的,所以在淘宝内部人的心智里,大量PC时代的做法都被合理化了。

比如大家都有个习惯,遇到想买的东西先加购物车,到周末把购物车里的东西比较一通扔掉一部分再买。这是淘宝的逻辑。

而拼多多的逻辑是再不拼这个团就没了,而且先付款再拼团,每个小细节都是用户转化的逻辑的不同。

然后我自己注册了一个拼多多的商家,用了三分钟,以至于开得太快,一路忘了截屏。

大家都知道在京东或者在天猫开店有多难,不是大牌就休想,基本要抽成5%-10%,在淘宝看店基本上也都要百度百科或者淘宝大学,来指导你开一个店。基本上要提着一口真气,下巨大决心才能在淘宝开店。

这些都是要先提交一堆资料,才轮到你拥有一个店铺,先把店铺信息维护好,下一轮才轮到维护一个商品信息。

但拼多多开店叫做“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店铺”,逻辑完全不同。你不需要考虑开店的事,就说要有什么货要卖。我实在不知道要卖什么,就把我养的寄居蟹卖了。

我维护了一个价格,零售价是系统自己给,比如我写了25块钱,系统就自动标了不拼单28.5元,然后点了三下,刷一下子订单生成了,店铺也生成了。

接着我把页面发给了我的朋友,我的朋友就付款了,然后我就发货了。从下载到完成我的第一单,只用了三分钟。

所以我当时就想到一个场景,我们现在讲拼多多VS京东、拼多多VS淘宝,其实拼多多还会再跟美团打一仗。

为什么?因为美团打完千团大战之后,核心业务是美团外卖,赋能了很多小商家。但美团对商家赋能的核心,是这些商家被动接受美团流量,商家自己的主动性有限。

但是拼多多给了商家一个工具。比如水果店老板,有一框桃可能卖不出去,直接上来“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店铺”,先把这筐桃发了拼单,接着就甩给了他日常维护微信群。

而在此之前,这些老板虽然也扫二维码,建客户群,但是没有工具可以维护他们。但如果可以拼单、甩尾货,实际上就给了每个街边小店老板一个主动维护的机会,调动这些小商家的主观能动性,比在美团等着被动派单更积极。

这与客观事实是一直的,比如我订过鲜花,是美团外卖送的,在拼多多买了个商品,结果是京东送的,后来才知道京东的物流部分其实也是可以作为一个第三方服务公司。

这就是拼多多的开店和卖货逻辑。

电商说起来死去活来,难得要命,但核心就是三件事,获客、开店和供货。

平台流量、广告流量、运营位、搜索展示等方面,拼多多商家跟淘宝、京东的方法一样。但社交裂变的流量,只有拼多多做了,而且它用一系列承接小闲用户的方法,才让社交裂变的流量有效地在拼多多的场景里沉淀下来。

之前一说开店就让人心理压力很大,我看到有人三个月内在拼多多开了六个店,简直无法理解。后来我三分钟开完一个店后发现的确挺容易的,拼多多不以开店为目的,但以甩货为目的。

这就要回到我说的陈年的洞察。京东这种大型电商,以品类为单位运营,唯品会颗粒度比京东、天猫要细,是以品牌为单位运营。而拼多多,已经去品类、去品牌,以货为单位运营,发个商品,送个店铺,有货直接上来卖。

它开店的难度不一样,并且用户开店动机不一样,对商家的诉求也不一样。

在淘宝上,很少有工厂运营淘宝,因为淘宝有越来越复杂的规则,所以后来很多专业代运营淘宝,就像后来出来一堆SEO、SMO专门替你代运营买百度搜索引擎优化一样,因为太复杂了。

这些中间商的价值并不是更懂用户,而是更懂淘宝规则。所以形成了工厂对中间商,中间商对平台。

拼多多的价格,就像它一开始形成的用户特性和用户预期,对价格极端敏感。而它的运营现在还很简单,所以中间商没有价值。所以在拼多多上,工厂更有机会。

拼多多的去品类、去品牌化,包括黄峥自己说的货找人的模式,其实都是在服务笨笨用户,而这恰是智能商业,也是曾鸣教授(title)谈过的未来电商的终极模式。

所以在这儿我们再总结一下,淘宝、京东、拼多多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在开始的业务不一样,一家是做食品,一家是做服装,一家是做3C的。

第二,用户进入的状态不一样,是大明、笨笨和小闲用户的区别。

第三,开店速度不一样。长期在拼多多耕耘的人和京东、淘宝耕耘的人可能真不是同一拨人。

 产业中局与过程机会

智能商业一种是由算法驱动,是货找人,第二个是C2B,也就是用户定义,再来商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体验的平等

什么叫体验的平等?我们去欧洲、美国,乡村和城市使用的东西、生活品质区别不大,顶多一些奢侈品大牌乡村不卖,但审美和品质是一致的

赖奕龙前天发了个朋友圈,说八年前在富士康旁边做农民社区时,工人用的绝大部分都是假冒伪劣的山寨机。但现在还有人用山寨机吗?没有了,大家用红米手机。

同样的道理,拼多多上的假冒伪劣情况其实正是创业者的机会。赖奕龙说,创业者别扎堆搞区块链了,行动起来,整合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扎扎实实改善一下廉价消费市场吧。

我非常赞同。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拼多多死了,大家能得到平等的体验吗?拼多多的机会其实是叫做过程机会(或者叫过程原罪),但最终的终局一定是体验的平等。

所以在这里我依然要挺一下小米。雷军上市前的公开信里有句话就说到体验的平等。小米硬件利润5%这件事情,的确是在做体验的平等。手机、充电宝、电源、电池,这些东西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体验是一致的。

当然,雷军做得无比辛苦,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我认为他的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产业终局的方式。

作为媒体人,要捍卫大家的精神,精神迟早有一天会改变物质,而产品人,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这些东西。拼多多的每一种假货背后,都可能诞生一个小米。

 对拼多多的猜测

拼多多本质上是他背后的价值网,无处安放的低端供应链和低销人群,大家的需求无法满足,最终撑起了拼多多。

而今天拼多多作为上市公司,有了市场驱动后,会选择什么样的人为核心来构筑他的企业价值网?

这其实就是对拼多多未来的判断:如果仍与假货为伍,有一单赚一单,可能未来我们很难再谈起它了,但如果以市场的力量推动变化,这当然就会是一家非常值得预期的公司。

2014年,李善友教授开始讲颠覆式创新,有了著名的三条曲线。对于手机而言,第一条曲线是诺基亚,它遭遇了非连续性,这并不是因为它没有推出智能手机,而是因为它和通讯运营商构成了价值网。

第二条曲线是苹果,它与互联网服务者一起构成了价值网。

第三条颠覆式创新是谁呢?其实就是小米。

李善友教授讲课的时候说,因为在做研发时一定会溢出,这就有点像社会能力一定会进步,把成熟的技术和能力拿回来,然后降低成本,提供给更广谱的用户,这就是颠覆式创新。

而小米使用了苹果互联网手机的核心特性,接着把价格降到苹果的三分之一,成为了一代爆品。

在拼多多的用户品类里,你有没有看到至少有100个你可以颠覆式创新的机会呢?除了骂还能干什么呢?

不能跟着VC走,VC去年人工智能,今年区块链,为了融资他们还会包装新概念,但你要跟着迁移吗?不,我们人生要有自己的确定性。

这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世界被不断重构,所有东西都值得重干一遍,成就你的其实就是你的价值网,谁在依赖你,这才是这件事情的本质。

接着,你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因为产品链接的就是过去和未来。

我在得到的《梁宁·产品思维30讲》里讲过一个故事,中国有个化学家,到天津塘沽海边,看到了海滩上白茫茫一片全是盐。他说,作为一个学化学的人,看到这么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一点雄心,那也太窝囊了。

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渔民并不知道能从大海中提出盐,他们只能到风高浪大里去打渔,只能抱怨海浪,还不认识海浪就是资源。

当我们一窝蜂嘲笑拼多多假货,嘲笑很多人不懂分辨居然买假货的时候,你和那些抱怨浪大的渔民有什么区别?

你要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资源,都是机会。今天的山寨和假货就像赖奕龙晒出的两款手机一样,明天还会有吗?没有了。未来的世界不会像今天这样。

从哪里改变呢?就是从我们今天开始。

作者 | 梁宁  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积极配合。

}

雷帝网 雷建平 7月31日报道

拼多多的上市让拼多多CEO黄峥身价大涨的同时,也让拼多多和黄峥陷入一场舆论风暴。

就在这一周,拼多多更是陷入到各种抨击之中,拼多多不仅被指是社会“消费降级”,更被指是坑害三四五六线用户的帮凶,甚至是让中国打假倒退20年。

今日,黄峥在上市后首度就外界批评做出回应,称拼多多平台上能够被定义为假货的量肯定比媒体想象的要少。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客单价决定,40块钱的东西做假也是有成本的。

“我认为假货肯定比想象的少多了,但是山寨的问题拼多多当前肯定是做的不够的。”

有山寨小米新品 但无雷碧、七匹狠

拼多多上市首日,网上一个段子流出,说小米新品、松下新品、老于妈、粤利粤、康帅傅、娃娃哈、太白兔、七匹狠、绿剪口香糖、可日可乐等品牌发来祝贺,讽刺拼多多上山寨货多。

多位网友发现,在拼多多平台上的确存在类似小米新品、雷军电动这一类山寨产品,甚至还有山寨茅台酒。

对此,黄峥说,段子中小米新品的确存在,但类似康帅傅、雷碧、七匹狠,甚至是可日可乐都是网友想象出来的,拼多多平台上并不存在。

针对创维日前要求拼多多即日停止所有假冒创维电视产品的展示及销售活动。保留追求拼多多及相关侵权方责任的全部法律权利一事,黄峥也做出回应。

黄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期舆情对于拼多多山寨电器的争论,根源在于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很多中小企业希望通过蹭流量的方式来销售产品。

“一家厂商如果立志高远,它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厂商都会有此包袱,人在短期利益面前是会动摇的。”

黄峥说,“要去疏导这些白牌机厂商。要跟大禹治水一样,不能只靠堵,也要靠疏导,因为这么多的面板在那里,这么多的工厂在那里,要给它一个好的环境,要把它往好的地方去引。”

很多人认为拼多多平台上一些用户是贪小便宜,对此,黄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常不赞同追求性价比就是贪小便宜这个说法。他认为:不同收入的群体,消费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消费者在选择时一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如果出现不知情情况,比如创家电视机,以为是创维,这是误导消费者,消费者是受伤的,不但没占便宜,反而是一个受害者。

但如果消费者觉得花500块钱买个电视机就够了,他不在乎品牌或者品牌知名度,这就是一个很有性价比的选择。

黄峥说,从最广大消费人群来讲,他不是为占便宜去买东西,只是为自己最适合的消费选择。

很多人质疑拼多多上假货多,是否要推出类天猫模式,对此,黄峥说,拼多多不做天猫模式,现在不做,以后也不会做,这个模式对拼多多来说行不通。

“我们不是不愿意用天猫模式来打击假货,我的意思是说等我们做了天猫模式没来得及打假,可能我们就已经死了。”

黄峥指出,拼多多会想一个其它的办法来做所谓的品牌升级这件事情,它是不一样的。

黄峥今天还透露,拼多多团队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拼多多全体员工的期权锁定3年,3年里,所有的人不能从股票市场(兑现)套一分钱。

为何要锁定三年?黄峥说,首先拼多多上市是业务的战略选择,是为了把公司做得更好,而不是为了让一部分人能够快速套现,而且公司本身没有太多老股东,从未出现任何套现行为;

其次是希望通过上市让公司进一步规范,包括这次的舆情风波都是外界反馈的体现;

第三就是让所有的人心思能够单纯一点,不要去想这个问题,股价涨和跌,跟拼多多员工没有关系。大家都要回归到相对单纯的状态,以钉钉子的心态一锤一锤地来解决问题。

以下是拼多多CEO黄峥交流核心环节(雷帝网精编处理):

提问: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参加今天的发布会?

黄峥:我们刚上完市,刚参加完员工大会,我本来以为可以休息两天,也安排了其它的事情,这场发布会完全不在计划当中。

昨天凌晨写的员工信,我们一直想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这个过程中,很多质疑的声音,可能也会随着看到我们做的事情而一点点过去。

没想到整体的舆论量远远大过我们想象,而且一波一波被推动的更高,一个一个不是我们平台上的出售的“诡异商品“在被编成段子扩散。

所以有很多人来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昨天公关的同事就觉得有必要跟记者做一个说明,我又赶不回来,但是他们觉得时间又比较紧,所以就临时定了要开这个会。

如果能赶回来,我当然是希望全程参加比较好,但是因为我不确定那边的事情能不能结束,但还好,至少见到了一半朋友。

全员期权锁定3年 上市不是为套现

提问:有人在总结拼多多的成功,有人总结说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赚四五线屌丝的钱?您上市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黄峥:读书的时候成绩是还可以,一直都是好学生,但读书的时候我也知道,我不是最聪明的,明显有智商比我高的,智商比我高的都去研究量子物理了,智商没那么高的我在做商业。

上市当天,我也说过,我真的不觉得这所有的东西是大家觉得五线、六线城市的区别,我觉得中国幅员辽阔,差异度非常大,在超一线城市和普通城市生活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大家从财报上能够看到,到今天为止,整体来说,公布的财报还是亏损的,所以也谈不上赚这些人的钱。当然,上市了就有人质疑,说我们是不是要去割股民的韭菜。

我们刚刚也开了员工大会,我们觉得这个事情要做下去,要做好是不容易的。

很久之前,我们做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但也是有争议且非常艰难的决定,就是我们全员的期权都是三年后才开始解锁,三年里,所有的人不能够从股票市场套来一分钱的。

整个公司现在没有从老百姓手里赚过一分钱。为什么要守三年呢?一方面,拼多多上市是业务的战略选择,确实是想把公司做的更好,并不是为了让一部分人能够快速套现。

而且从公司自身来讲也并没有太多老股东,也从没有套现行为。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上市让公司进一步规范,今天的风波虽然是超过预期的,也并不是我个人主观希望的。

但从客观上面来讲,可能也是上市带来的一个副产品,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在给股东的信里写了,有一定的预期,只是它来的比我想象的要猛烈,或者是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它就来了。

你说心情嘛,很多时候也没有那么好受,上市前真的是挺累的,刚刚消费者来敲完钟,我大概就休息了半天,然后由段子引发的舆情就井喷式的出现,这让人感到非常奇怪。

除此之外,我的心情可能是我还没有适应开始有人写黄峥,开始有人算黄峥的身价,我本人并不觉得昨天和今天,上市前和上市后有这么大的差别,一直以来生活上还是比较简单的。

我不知道舆论的一波一波,以及各种各样的声音会怎么样改变我的生活,但是我希望我能够如自己在信里面写的,能够隔绝更多的外力来思考问题。

索环境下的关键词优化做得不够

提问:为何外界对拼多多有一个固有的印象就是觉得拼多多的假货很多?

黄峥:在平台整体的质疑和规则的细化上来说,包括很多细节,尤其是搜索,当媒体去找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搜索的口子进去的。

而搜索这个口子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不是我们的主场景,以前我们优化更多的是非搜索场景,但是今天对于搜索场景,你输关键词进去,有很多细节。

比如说什么样的关键词该封掉,什么样的模糊匹配可以做,一个词中间加一个空格或者加一个星号等,我们以前做的是不够的,就是对于搜索环境下的关键词优化,我觉得做的很不够。

假货比大家想象的少 山寨货问题处理得不够好

提问:很多人认为拼多多平台上假货非常严重,您认为假货问题严重不严重?

黄峥:从销售比例上来讲,能够被定义为假货的量肯定比媒体想象的要少。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是客单价决定的,40块钱的东西做假也是有成本的。

我也不想一定跟其它平台比,你去抽样也好,这个东西大家可以看。我认为平台确实应该有价值观,我们不应该鼓励山寨,鼓励你蹭流量,山寨的东西蹭了名牌的流量。

好处不在平台,甚至不在消费者,只是蹭流量的那个人得了便宜,我们又没有拿到广告费,消费者也没有因此买到更便宜的电视机。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是没有好处,但是这个现象,我认为假货肯定比想象的少多了,但是山寨的问题拼多多当前肯定是做的不够的。

有小米新品 但无康帅傅、雷碧、七匹狠

提问:您对平台上假货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黄峥:打假,我们一直是特别认真的,而今天其实很多人是把山寨问题和假货问题混在一起了,当舆论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把所有的商家问题都变成了假货问题。

在假货这件事情上,我们的态度一直非常鲜明,从来没有犹豫过。

我自己在看这些舆论,包括昨天在写给员工的信的时候,其实有一个意识,我是比较强烈的,不能够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等着竞争对手,等着别人来说这个地方有问题,你再去改。

或者有一堆问题,我们自己也应该扎扎实实回过头来看什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是被炒作的。

我的感觉不一定对,其实今天这个会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更多的不应该是一个媒体沟通会,而应该是请大家来帮忙出出主意。

我们看到这几天不光是竞争对手,有各种各样的人都对我们进行全面监督,从长期来讲也是省了我们很多人力、物力的,因为都把问题找出来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去逐步解决。

解决问题,从我的思路来讲,我觉得首先要分清楚事情的性质,有的是对错问题,有的是利益问题,这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

比方说像临期奶粉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所有的媒体、所有的行业,当然包括拼多多在内,揪的不够深的,确实它是临期奶,行业里也确实有很多临期奶的销售。

比如说奶粉是两年过期,还剩下一个半月要到期了,从规则上面来讲,它是OK的,但是我不是一个专业人士,到现在我不能告诉所有人快到期的一个半月奶粉,跟一年半到期的奶粉,从食用的危险性上来说会不会增加,这种问题是性质问题。

而且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切甚至远远超过自身的,作为我们平台来讲,不能简简单单的说它是临期奶,是OK的,别的地方也在卖,我们就OK。

站在我的角度,临期奶粉的问题被提出来,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也有人把白的说成黑的,但是这个问题被揪出来了,被提高到一个高度放在关注的目光下,我觉得是很好的事情。

我们去看临期奶,它的量在市场上是不小的,大部分品牌商不直接销售,但是奶粉被批发出去到了流通环节,大家说还有一个半月,我直接就扔掉。

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做的,就算要扔,是快到一周扔还是一个半月扔,这个问题是过去两天我自己盯的最多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性质问题,它是真是假,临期的东西能不能够卖,用什么样的规则能够让这个东西变得更安全,或者是说整体的风险可控。这是一个性质问题。

另外有一些是利益问题,具体的品牌名我不说,肯定也不是创维,比方说之前遇到过有的品牌,这个品牌本身有比较高的品牌溢价。

它的实际生产成本肯定是50块钱,中间加上流通,加上售卖,可能到了200块钱,这样的商品其实不少。这样的商品如果出现了串货,串货商低价卖了,没有遵从品牌商的规定。

但是这个东西是真的,50块钱的东西150块钱卖了,品牌商要求200块钱卖,这是利益问题,不同的国家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在美国,品牌方是不能控价的,你不能要求这个东西一定要卖200块,200块以下不能卖,他会认为我这个东西批发出去,货在谁那里,他就有自主定价的权利。

但是中国的法律相对模糊一些,随着《反垄断法》的出台,这个问题也越来越接近于我理解的现行的法律。

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相当于打擦边球的,比方说段子里面编的,这个段子里有一个是确实曾经有过,比如说小米新品,但是什么康帅傅、雷碧、七匹狠……这些东西是没有的。

针对这样的东西,它的界定确实是值得思考的,小米在这个里头做了一些很好的事情,其实是雷总(雷军)在招股书里写的,他永远把利润定在5%,但是不是所有的品牌都是这样的。

如果它的空间高,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试图蹭流量,网上第一个说起的山寨案例是小米新品,这类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它的量也不小。

很多时候是一个大的产业带,不光是电器的产业带,还有各种各样的产业带。

针对这些产业带,是我们很长很长时间以来整合制造业产业的一部分,针对这类东西,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比如说成熟的品牌懂营销的,包括平台,能不能够去引导甚至支持这些产业带相对落后的厂商,能够往自主品牌化的道路上去做。

有一些在走出来,有一些可能还没有走出来。比如说像纸巾这种品类,可亲柔用的就是自己的品牌,但是假如它取一个名字叫青风,大家就会觉得它有问题,哪怕还是现在的纸巾。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是有一些不够本分的,想占知名品牌的便宜,但是它跟假奶粉是完全两回事,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分的。

舆论给我造成困扰,或者让我觉得有一些难受的地方是在于当形成这么大规模的时候,其实是定性问题还是定量问题,是黑白问题还是利益问题,思考的人就少了。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们一定要非常深入地去想每一个被指出来的问题,它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我们首先该抓的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老百姓切身利益最相关的,最伤害老百姓利益的产品,我们应该先去做,而且这个过程是钉钉子,是一步一步钉下去的。

就像临期奶的问题,不可能说我们今天打一个标,提醒消费者,风险提示三遍,你还买就是你的责任,不是这样的,而是今天我们做了提示,明天我们应该再进一步推进下去,差一个半月的奶粉到底是不是安全,是否可靠,我们应该去深究。

比如说白牌电视机这种产品,要去疏导这些品牌商,想蹭流量,占别人便宜的人,我们要引导他往别的方向去做,因为本身电视机的面板都不是它产的。

面板是一个更大的厂,可能全世界没有多少个在做生产,它拿过来做组装,其实它就是一个关键词蹭流量,跟文章标题蹭流量是一个道理,这个东西占了别人的便宜,长期对它自身来讲是不利的。

比如说小米新品蹭小米的流量,这个电视机卖300块钱,长期来讲做好做大了,它叫这个品牌就吃亏了。一个厂商如果立志长远的话,它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厂商都会想到,人在短期利益面前是会动摇的。

所以这件事情,我觉得要跟大禹治水一样,你不能只靠堵,也要靠疏导,因为这么多的面板在那里,这么多的工厂在那里,要给它一个好的环境,要把它往好的地方去引。

不能说四五线城市居民贪小便宜

提问:近期拼多多的质疑很多,美团点评的王兴说大家在面临拼多多质疑的时候,忘了淘宝是怎么起家的,就说明这个社会太健忘了。也有很多文章说四五线城市的居民贪小便宜?

黄峥:我是非常不赞同贪小便宜这个说法的,不管你的收入怎么样,不同的人,不同的收入,消费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但消费的公平是第一位的。

首先消费者一定要在知情的情况下去消费。比方说一个创家电视机,但是他以为是创维,他买了,这个时候是误导了消费者,消费者是受伤的,他不但没有占便宜,反而是一个受害者。

但是假设他觉得我一个月就3000块钱,我也知道一个好的电视机就要3000块钱,我觉得我花500块钱买个电视机就够了,他也不在乎品牌或者说不在乎这个品牌有多知名的话,他可能觉得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性价比的选择,甚至是他负担得起的选择。

从最广大的消费人群来讲,他不是为占便宜去买东西的,尤其是买相对来说用的时间长一点的东西。

虽然人有可能是健忘的,但是你也不能说别人是这样,你就可以这样,这也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而且时代是在前进的,我们现在的环境也比之前要好一些。

我们在别人的基础之上,或者说因为有别人走过,我们已经省了很多很多工夫了。

包括在今天这样的舆情下,从长期来说也是帮我们省掉很多人力的,比如说我要找这些东西,找一个临期奶的问题,没有大家的监督,我不知道要花多少人才能搞清楚这个事情。

但是现在,一方面我是承压,但另外一方面相当于整个群体,包括竞对在内的群体都无意中在帮我们找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性质问题还是利益问题,还是无中生有的问题,至少有人在帮你找出来问题。

提问:您讲到假货和山寨的问题挺难区分的,这么大的盘子,拼多多怎么处理?

黄峥:其实不同的品类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纸巾品类,这种问题就非常少,包括拖鞋、衣服,因为这些品类都是非标品,其实品牌集中度是低的。

而电器品牌是很显著的,为什么?因为它的品牌集中度太高了,所以这个问题就会更加进一步凸显。具体的百分比应该没有公布过。

你直观去看,拼多多的主体品类肯定不是电器,否则我们的客单价在招股书上公布出来就不会那么低了,哪怕是山寨电器,一个电器也要几百块。

我倒也不是说呼吁大家帮我们解决,我觉得更多的是探讨,针对白牌电视机这种东西,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出力去引导,如果品牌商足够大度,也应该能够去引导。

其中有一些确实是满足不同区隔度的市场,以前电器下乡这些,比如说小米就做了这样的事情,有小米还有红米,红米就是另外一个档位的,其实量是很大的。

大家看到品牌是小米,但是我们去查整个SKU的销量,红米的销量是超过小米的。

但是记品牌的时候总是往上游品牌记的,小米公司没有叫红米公司,但是我们有红米需求,追求其它的品牌定位的厂商能不能也做红米呢?

如果它能这么做,就可以把这个产业链起来帮它生产了,所有的小米应该也不是小米自己全控百分之百生产的,有的是富士康生产,有的是其它工厂生产的,但是关键是为什么大家会担心这个品牌的问题,是因为白牌厂商,大家担心它缺乏品控,缺乏性价比的一致性。

所以这个东西,我们作为平台来讲,我们当前的人力、物力是不够的,我肯定没有小米专业,做这件事情。

所以当小米去做生态链投资,在各个领域改造的时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小米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尤其红米的出现证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

因为雷军对这个产业了解很深,而且他在这个行业浸润了很多很多年,所以他尝试的方法是说我能不能够把自己的经验通过自己的生态链企业,去赋能到那些本来要沦为山寨的厂商。

通过他的努力,是做了很好的引导,甚至有时候是要求,说你不要去做山寨,你来做红米,这也是很有挑战的做法,这是通过指引或者近乎于半指引的方式,对整个产业来说还是慢的。

而且市场上也需要多个红米,缺乏竞争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雷总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是严选,或者无印良品,有时候广告说原厂代工,其实是程度轻一点的采购量。

比如说我生产手机,同样是富士康在代工,我能不能说评工原厂代工?这是不是就有点过了?但是它就是原厂啊,但是如果换一个东西,可能大家心里感觉就会好一点。

其实道理是一回事,只不过当这个厂商没有人去引导,没有人管控,这个事情进一步往前走的时候就会做的很离谱,甚至段子很有想象力,帮别人把品牌都已经想好了,可日可乐。

我觉得这个人的水平是好的。而且这个段子出来就进一步加剧了这个山寨,肯定有人看到这个段子觉得很新奇,注意到这些牌子,明天可能在某个平台上可日可乐就出来了,康帅傅就出来了,虽然今天是没有的。

所以在这个领域里头,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人在做不同形式的尝试,从小米的实践来讲,他是通过自己做自己的品牌,红米,另外是通过生态链公司赋能,一层层往外,还没有进一步放开,再进一步放开的话,甚至会出现有些厂商,可能这个厂已经不在了,但是牌子还在。

比如说春兰,春兰空调是一个好牌子,以前在消费者心目当中是有公信力的,这个厂今天已经不生产什么东西了。如果我是一个山寨厂商,我花钱去买这个标。

这种行为从媒体来讲,你肯定不能说它山寨,但是不是这个行为我们就该鼓励?

甚至还有一类比买春兰商标更不同的商业形态,比如说这个牌子国外有,中国人也知道,但是国外的人没有在中国注册,一个中国人注册了这个国外品牌。

比如说索尼,最近有一个乔丹牌,从商标法来讲,曾经它是一个牌子,大家都知道乔丹是那个乔丹,但是在中国这个品牌是中国厂家的,它明显是在蹭流量。

我自己没有穿过也没有用过,不能对它这个品牌发表评价。这是一个权利人之争的问题,假如说中国的乔丹品牌做的很牛,做的跟阿迪达斯一样好,这个时候这个问题就演变成为了一个IP之争,是说这个乔丹我能不能有的问题。

段永平原来有一家公司叫步步高,但是还有一家步步高零售品牌,我也见过,很不错的人,很不错的企业,如果他把这个步步高做出来,肯定没有人觉得它是山寨的。

今天还有一些小店,也是零售的,叫OPPO,在卖其它的东西,站在OPPO的厂商角度讲肯定不希望它叫OPPO,但是万一今天这个OPPO的零售店只卖针线包,明天的OPPO变成了步步高零售那么大规模呢?大家看法就不一样。

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还是要回到本原,看这件事情对消费者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是一个白牌电视机,我冒充别人的品牌,骗了消费者,误以为它就是创维,误以为它就是索尼,这个其实是欺骗,所以这种行为就相当于是假货。

但是如果我一个乔丹,今天这个商标注销了,因为乔丹在告,但是这个商标没注销之前,我怎么定义呢?这个问题相对复杂,没有办法一下子给出一个结论说这件事情一定要这么做。

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我觉得应该引导这些厂商去做好的高性价比的产品,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甚至都不鼓励这些白牌厂商去买一个春兰牌,没有意义。

而且中国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庞大的链,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富余产能?

80%的亚马逊的货都是从中国出去的,所以不管哪个行业都会有富余产能。在这个产品里头蹭流量的现象就特别严重,因为品牌集中度特别高。

提问:网上有一波舆论说,拼多多上市导致中国打假倒退了多少年,您作为创始人怎么看这个现象?拼多多是以低价来打除了天猫、淘宝和京东这两家巨头,未来空间在哪里?

黄峥:肯定谈不上根本上解决假货问题,但是你说没有解决,我觉得也解决了不少。所以我刚才挺有信心的在这边讲,如果就论纯假货的话,我觉得我们平台的比例是不高的。

拼多多要面临的本质问题是今天在广大的人群当中,对白牌有需求,比如说拖鞋,它没品牌也无所谓,普罗大众主要凭肉眼辨识,也不去问它是什么牌子。

但是电视机可能就有一点担忧,今天电瓶车这个事情曝出来,可能对电瓶车产业是有利的,因为大家对安全是有追求的。

对于拼多多来讲,看起来是一个问题很矛盾的事情,但实际上如果你再挖深一点,拆开来看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假货问题,在假货问题上,我觉得我们之前的治理是有一些效果的。

并且随着我们平台利益的上升,其实我们的规则也在调整,如果你细心去看的话,消费者赔付金占整个品牌GMV的比例,虽然本来就很小,在飞速下降。

因为当平台的力量越来越大之后,我们相当于商户有越来越多话语权,通过调位置,包括对你的评分、销量记录,这些手段原来没有用,现在都有用了。

第二个问题是白牌的问题,或者是山寨的问题,当然我本人站的角色是有意见偏向性的。

我觉得拼多多对这个产业是有贡献的,在出现这种拼品牌,显著的山寨问题,其实以前没有那么关注,我们也做得很差的品类,电器,电瓶车我还不知道我们上面有没有。

只不过是上市引起媒体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催促我们,应该全覆盖,且对这些东西都应该加快速度去推进。一定程度上包括电器品类,我觉得是危也是机。

对于我们来讲,以前考虑也没有那么深入,比如说这里面的利益关系,本质上要把里面的利益关系给梳理清楚,使得有一个结构,大家都能顺,A打B,B打C,打了一圈。

那个厂还在那儿,它不从这里卖也从其它地方卖,这个产能还在那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是哪怕做一点点,在电视机里盯的时间久,可能我就想出办法了,也是有机会的。

但是我的同事也不太敢讲,拼多多是不是在做产业升级的事,我们也不能说,毕竟我们是想先试一下,谈出一个方案来再跟大家汇报可能心里更有底一点。

提问:有没有一个大致的目标?

黄峥:我们希望一个月之内针对这个类目能够有第一步的方案。但是我也在给员工的信里面讲,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好像出了一个方案就彻底解决了,它要一锤一锤敲下去,要持续推进。

提问:拼多多为何现在不做一个类似于天猫的模式?

黄峥:我们不会做天猫模式,不是现在不做,以后也不会做,这个模式对我们来说行不通。

我们不是不愿意用天猫模式来打击假货,我的意思是说等我们做了天猫模式没来得及打假,可能我们就已经死了。

所以我得想一个其它的办法来做所谓的品牌升级这件事情,应该是不一样的。

—————————————————

雷帝触网由资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猫淘宝拼多多太阳能手机充电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