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m10为什么那么贵m10没有同事的手机拍照颜色好看

这三个画幅和感光元件差不多,具体画质差别不大。
Q固定28mm/1.7镜头,价格相对操作简单,缺点不能换镜头,机身是铝和镁合金
SL可以看成放大版可换镜头的Q,电子取景器要比Q的更好应该是最好的电子取景器,可以兼容所有徕卡镜头,机身材料和Q一样,缺点是体积大、重。
M10旁轴,不能拍视频,机身做工最好用的机身是黄铜,可以黄斑对焦和峰值对焦,不能自动对焦,可玩性应该是最好的


}

作为一名玩了五年相机的摁快门党,看过了不少器材.相信没有人没听说过Leica的大名,更别说抵挡他的色泽带来的诱惑.135的器材入门进阶数毛的阶段都走完,现在对器材的追求就是好玩了.可能不好用可能偏科严重,但至少要有好玩的地方.而单反无反也好在这方面是没区别的,因为他们现在能做的事情基本一样,操作方式也越来越接近.说我找借口也好,我确实是找借口 现在越来越追求数毛其实很没必要,是觉得该找一些比较有乐趣的东西玩玩.这个时候我的眼光就往过去看了,对就是旁轴了.

M10?原因无他.曾经红极一时的旁轴市场,厂家死的死伤的伤.数码时代只剩下Leica一颗独苗,无论他在玩情怀把自己当奢侈品消费自己的历史还是如何,如果想玩一台全新的数码旁轴相机,Leica是唯一选择.而作为如此皇冠之上明珠的品牌,机型的更新是非常之慢.难得遇上今年Leica迎来了M10的更新,早买早享受的的真理再一次成真.毕竟Leica接下来四五年还要用这台机的基础发展好(man)多(man)机(pian)型(qian).

至于这台机器的价钱,我使用"性价比""便宜"这类字眼都是骗人的,毕竟这个东西就是奢侈品,怎么可能有便宜的存在 只能说,我购入的价钱"没有那么贵".人在澳洲墨尔本,9500澳币用的汇率5.24换算成人民币是49780,退税之后8636澳元等于45254.5人民币.参考国内价格是54000(也有朋友告诉我是56000),而且很多地方没货.我也是刚好找到一家店多了一台银色,而各位可乐牌大佬们又比较喜欢黑色,愿意等也不买银色,所以让我有机会立马购入. 镜头是35 Summilux 11675,税前6500换成人民币34060,税后30963.比国内稍贵点,但总没理由买了机身空等两个月...就当机身那里买贵一点了,而且银色也比黑色要贵一点.总归来说就是没国内那么贵,算上新品要等待的时间,幅度更大. 

 包装大合影,同时买入了多一块备用,毕竟M10减薄机身其中一个方法是减小电池容量= =

打开外包装就是仙女散花般散开.虽然包装没有封条,但是包装做的非常的紧密,基本上我是做不到不造成痕迹打开盒子.所以无须担心是否原装新品.

抽屉型包装.Leica Q也是这样的包装.然而我没买过Leica,第一次亲眼看到这种包装,涨姿势了.

第一层抽屉式保修证和说明书.然而居然没有中文的全球通用说明书,如果国内土豪买了怎么办呢 好在留学狗无压力.

第二层抽屉是,电源线和相机带.我第一次见到有带的,想必Leica对自家产品的续航能力也没啥信心吧 

相机背带总算比M240时代好多了.然而还是很垃圾...一摸起来就没什么质感,不要说什么AA,马家200块的相机带秒杀之= =就是为了坑你钱去买配件.难以想象6000+欧元的是这个鸟样.

相机背带实在太垃圾了,在今天晚些时候已经购入了骚橙色织物背带和快门按钮 银色指拖没有货,预定了要等至少一个月-_-

接下来就是机身和镜头的盒子.

镜头袋和镜头本身.镜头袋真皮的,质感非常好,Sales的评论是"像珠宝袋一样"

金属方形遮光罩,配上软胶镜头盖.在镜头袋底下还有一个圆形遮光罩和圆形镜头盖可更换.

跟无反35定焦的另一杰(FE35 1.4 ZA)对比下体积...从今天开始好像再也不想拿着这支镜头去扫街了

机身登场,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底下有棒文???

按键从240时代的五个缩减到三个.背面是大猩猩玻璃,蓝宝石屏幕只能等MP,然而我就喜欢大大的可乐标2333

机顶没有了Leitz刻字,移到了相机背面.机身比以往要薄了,大概达到了M7的水平.然而再一次,我还是对续航很怨念 

在侧边新加入了ISO转盘.在胶片机上这个位置是回片按钮,设计是很好的.但是这么平的摆放方式用起来不是很舒服,而且必须要提起拨盘才能转动选择ISO.力气要摸索一下才能找到,而且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背离了M系列一向的可靠快速的宗旨-右手操控相机左手调节镜头.现在必须要把左手挪开,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设计.基本只会把它放在Auto的位置.反正新一代CMOS高感能力达到了主流水平,画质不需要担心.

基本概括一下,银色机身很亮骚,但是用久了漏铜的效果不如黑色骚.而且非常容易沾指纹,我拍的时候右手就带着手套,然而还是避免不了.

接下来先放放直出的样片.本人自认解毒片水平,不喜欢的请点右上角的X不要喷,给其他人留下个干净的评论区.

这一代取消了视频功能和胶片模拟,感觉有点可惜.视频是彻底没了,但胶片模拟感觉是直接集成进直出里了.以上的直出设定是-对比度:标准,清晰度:高,饱和度:标准.可以看出直出的色彩已经非常好看,甚至可以说有了传说中的"德味".

高感提升了很多.印象中240是全画幅里垫底那一档的,这一次用上了SL那块24MP的CMOS,提升不少,达到了目前的主流水平,跟A7M2差不多吧.宽容度不错,低ISO下暗部提亮的话会有类似D810那种白色的噪点,只会让画面变得稍微粗糙但不会显得脏.Live View的刷新率好像不是很够,总是感觉掉帧,跟A7R2那种没办法比.不过毕竟只是一个补充方式,也不要对这个功能要求太高.

机身内建了Wifi,做的很完善APP也做得不错.不过打开时间稍久.机身有GPS功能,不过模块在需要另外购置的EVF之上.按键的缩减并没有对操作特别是回放造成什么影响,回放状态下按Menu键,第一个弹出的选项就是删除图片.很快就能上手熟练,设计是没问题的.此外在按键上方还多了一个传感器,能像手机一样自动调节屏幕亮度.在我接触过的相机里这还是第一个有此功能的.很多地方都能感觉到设计师在设计时的诚意,大部分功能都做得足够完善可用.但是电池续航是捉鸡的.作为一款取景时不需要使用CMOS的相机,电池做的比A7R2还大(虽然已经缩小了),然而续航居然跟R2不相上下,我只能说买多几块电池吧.

啰嗦了那么多,想喷的应该走了吧? 那我发点重口味的后期片.

然而上述的系统级图像级现代化,当你把眼睛凑近取景器的时候,你的感觉又会回到了上世纪 取景器用上了LED是好事,但是测光表简陋的让人无所适从.手动快门时是通过箭头来显示曝光,光圈优先下就只显示当前快门速度...用惯了高度电子化的相机,再过来用M系统无疑有巨大的落差.诚然,在取景器里面集成LED取代线框已经很好,我也知道在取景器里集成更多东西并不是像我说的那么容易.但,你毕竟是Leica啊!不论你高贵的身价,作为135的奠基人能不能拿出点创新意识来?Fuji的电子混合取景器就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部分Leica信徒会说这是新旧科技的融合,我会形容为新旧科技的体验割裂...

不过作为一名小小的用家,Leica是不会听到我的意见的,只能用脚投票,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无论怎么说都好,Leica的黄斑对焦在今时今日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Leica的立足之本.熟练使用超焦距和指柄以后,对于街头人文类题材的捕捉效率是有显著提高的.总结就是,这不是一台很好的,需要便利和性价比,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旗舰次旗舰单反无反可供选择.但如果你一直寻找的是一台尽可能好用的旁轴,那么我认为,这就是了.

小编注:感谢值友为我们带来的首晒,额外500金币请拿好,如果你也有新鲜的、新奇的、新颖的、独一无二的好物要和我们分享,欢迎参加首晒活动。

2015年12.30日更新:自咱们#首晒#活动上线后得到了诸多值友的大力支持,但是因为#首晒#的门槛较高,不少投稿的朋友们没能加上首晒的标签,为了感谢诸位值友的首晒热情,响应大家的呼声,该活动分裂出了门槛较低的子活动#本站首晒#!欢迎大家来分享本站还没晒过的好物,为值友提供更多购物参考!#本站首晒#|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徕卡m10为什么那么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