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一年,存款三年不如存一年多少了.大家都来爆

原标题:央行数据:40年新低 民存款大跳水 钱都去哪儿了

今年以来,人民币存款增速持续在9%以下徘徊,央行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要知道,自1979年至2018年这3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从未跌破9%,如今仅仅8.3%的增速,创下了40年来最低!

在几大经济部门中,政府存款仍然很快,非金和企业存款相对持平,而给我们的存款增速严重拖后腿的,就是居民存款增速。

居民部门存款增速从2008年的18%下滑到了2018年的7%左右。截至2018年7月底,全国住户存款总计亿元人民币,较上月减少2932亿元,今年4月的住户存款更是出现1.32万亿元的大跳水。

十年前,我们都是听着“爱储蓄”的中国老太太与“爱消费”的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长大的,在我们的认知里,国人都是省吃俭用爱存钱的,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居民存款上演了如此惊心的“大跳水”呢?

居民想要存款,自然是利用收入减去支出。而普通民众93%的收入来自于工资,可惜在经济下行压力与通货膨胀因素的双重压力下,工资收入总是捉襟见肘。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而去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也就是说,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比去年少0.7个百分点。

收入不涨,可是支出却越发膨胀。与居民的存款增速不断下降相对应的,却是我们一路高歌的杠杆率。

以居民债务/名义GDP来衡量居民杠杆率,从2008年到2010年,居民杠杆率从18%攀升到50%多,翻了两倍还多。远超其他新兴经济体39.8%的平均水平。

此前,上财高等研究院发布了一篇研究报告,更是指出由于负债过高,无数家庭流动性已经命悬一线。

截至2017年,我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经超过美国当前水平,更是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并且,由于隐藏的民间借贷等无法被统计的部分,实际上中国很多家庭已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家庭流动性已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一套新房六个钱包”,能撬动其如此巨大杠杆的,首先自然是买房。下图一份关于中国主要城市十年来房价走势的统计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房价的飞涨速度。

这十年,一二线城市十年前一套100万的房子,如今已经升值到700万左右。从涨幅上看,上海涨幅高达610%,厦门涨幅559%,南京十年涨幅高达353%。再看看你到手的工资,十年以来涨了多少?

而最为关键的大拐点出现在2016年,经历了2014年的楼市萧条、一地库存之后,我们于2015年开始救市,“去库存”成为我们的重要目标。

于是,从2016年开始,商品房的销售额狂飙突进,历史上首次进入十万亿的级别。房地产去库存,政府的债务就成功地转移到了居民的头上,住户部门的杠杆率不断提升,住户贷款也就在这一年里超过了住户存款。

其二,在“刺激内需”的国策带动下,国内信用卡与互联网 金融齐飞。

从银行信用卡到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花呗、白条再到各类借贷平台如校园 贷、现金贷…….花样翻新,套路之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以前都说国人金钱观念保守,不爱借钱爱存钱,可要真借起钱来,连我们自己都感觉到害怕。

前段时间,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该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711.48亿元。

我们把数字做个简单的乘法,就相当于约700万人欠银行1万元不还,以13.9亿人口计算,平均下来每200个人里有1个人赖银行1万元的账!

其三,则是消费观念的转变,“省吃俭用”“艰苦朴素”是老一代的标签,可是现在的80后、90后则更偏好“提前消费”“透支明天”的生活。

60、70后的人,即便有钱也喜欢藏着掖着,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而自己则继续过着较为朴素的生活。但80、90后的人却截然相反,就算是没钱,也要想尽办法把自己伪装成很高大上的样子。

前段时间,有个“隐性贫困人口”的说法火了,指的是表面看来全是土豪,实际却是一身负债的这么一群人。

他们,往往月入不足一万,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

穿着3000块的西装,敷着100块一片的面膜,吃着来自智利葡萄界的香奈儿,租着6500块带落地窗的大房子的这么一群人。

然而,他们每个月的工资-花呗-借呗-信用卡=永远是负数。打开实体钱包、微信钱包、支付宝钱包、银行钱包,全部已空。

此处用一个成语概括:四大皆空。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宝宝”们的出世、无数理财产品的腾飞。在工资永远赶不上物价涨幅的“财务焦虑”之下,多数人选对理财投资以对冲,而低风险的“宝宝们”就成为了大家的首选,只可惜,现在的“宝宝”收益率是越来越低了。

今年以来,包括余额宝在内的“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路走低。市面上甚至银行系理财产品收益率都处在下滑趋势,连续6个月下跌,收益率达5%以上的不再多见。

“宝宝”风光不再,银行理财频频暴雷,股市阴跌不休........钱正在变成纸,拿什么守护好我们的钱袋子!

内外因作用之下,导致我们的挣钱速度永远赶不上花钱的速度。“零储蓄”“高负债”“高消费”成为大多数家庭生活的常态。

今年年初,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撕开了中产最痛的那道伤疤。

作者用万字记录了岳父从患病到死亡的每一天,一共29天。 期间作者动用了一切社会资源,用上了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卖了老家的房子承担1天2万的ICU费用,但最终依然没有让岳父扛过可怕的“流感”。

其实,流感下的那位北京中年人,算得上是条件较为优渥的中产了:家在北京,买有几百万商业保险,家有车、自住房,拥有医院人脉,有家庭亲戚的后援,流动现金可以支撑三四十天昂贵的ICU……

即使是这样的家庭,一场大病就能让其不堪一击。那么更多背负巨额房贷压力、手上现金所剩无几的家庭的脆弱程度恐怕更加超出你的想象,一旦失业、一场大病.......任何突然而至的冲击,都可能让你“一夜返贫”。

存款无几、负债高企,面对可能到来的风险,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国情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救”,增强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杠杆,能够延迟享乐。

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学会为明天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养老金、子女教育金,将负债控制在合理水平,不要轻易借钱、也不要轻易给别人借钱。

第二,做好财务规划,增加被动收入。

对于家庭来说,风险常有,但防御措施不常有。如果要想以不变应万变,唯一的办法是做好财务规划、广开财源、减少主动收入在家庭中的占比,增加被动收入占比。只有收入上去了,你才能坦然面对那些潜在的风险。

第三,做好家庭规划,确保医疗的终点线。

一场大病,击垮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基本上是分分钟的事。所以,不管是医保还是商业重大疾病险,家庭成员必须每人配备,以小博大,防患未然。未配备的人,随时可能都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必会将整个家庭炸得灰飞烟灭。

“求人不如求己”要想不被轻易摧毁,就要建立起从以上三个层面建立自己坚固的“风险防火墙”。开源节流、提升能力,让自己挣钱的速度超过花钱的速度。

}

原标题:央行数据:40年新低 民存款大跳水 钱都去哪儿了

今年以来,人民币存款增速持续在9%以下徘徊,央行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要知道,自1979年至2018年这3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从未跌破9%,如今仅仅8.3%的增速,创下了40年来最低!

在几大经济部门中,政府存款仍然很快,非金和企业存款相对持平,而给我们的存款增速严重拖后腿的,就是居民存款增速。

居民部门存款增速从2008年的18%下滑到了2018年的7%左右。截至2018年7月底,全国住户存款总计亿元人民币,较上月减少2932亿元,今年4月的住户存款更是出现1.32万亿元的大跳水。

十年前,我们都是听着“爱储蓄”的中国老太太与“爱消费”的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长大的,在我们的认知里,国人都是省吃俭用爱存钱的,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居民存款上演了如此惊心的“大跳水”呢?

居民想要存款,自然是利用收入减去支出。而普通民众93%的收入来自于工资,可惜在经济下行压力与通货膨胀因素的双重压力下,工资收入总是捉襟见肘。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而去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也就是说,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比去年少0.7个百分点。

收入不涨,可是支出却越发膨胀。与居民的存款增速不断下降相对应的,却是我们一路高歌的杠杆率。

以居民债务/名义GDP来衡量居民杠杆率,从2008年到2010年,居民杠杆率从18%攀升到50%多,翻了两倍还多。远超其他新兴经济体39.8%的平均水平。

此前,上财高等研究院发布了一篇研究报告,更是指出由于负债过高,无数家庭流动性已经命悬一线。

截至2017年,我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经超过美国当前水平,更是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并且,由于隐藏的民间借贷等无法被统计的部分,实际上中国很多家庭已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家庭流动性已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一套新房六个钱包”,能撬动其如此巨大杠杆的,首先自然是买房。下图一份关于中国主要城市十年来房价走势的统计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房价的飞涨速度。

这十年,一二线城市十年前一套100万的房子,如今已经升值到700万左右。从涨幅上看,上海涨幅高达610%,厦门涨幅559%,南京十年涨幅高达353%。再看看你到手的工资,十年以来涨了多少?

而最为关键的大拐点出现在2016年,经历了2014年的楼市萧条、一地库存之后,我们于2015年开始救市,“去库存”成为我们的重要目标。

于是,从2016年开始,商品房的销售额狂飙突进,历史上首次进入十万亿的级别。房地产去库存,政府的债务就成功地转移到了居民的头上,住户部门的杠杆率不断提升,住户贷款也就在这一年里超过了住户存款。

其二,在“刺激内需”的国策带动下,国内信用卡与互联网 金融齐飞。

从银行信用卡到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花呗、白条再到各类借贷平台如校园 贷、现金贷…….花样翻新,套路之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以前都说国人金钱观念保守,不爱借钱爱存钱,可要真借起钱来,连我们自己都感觉到害怕。

前段时间,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该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711.48亿元。

我们把数字做个简单的乘法,就相当于约700万人欠银行1万元不还,以13.9亿人口计算,平均下来每200个人里有1个人赖银行1万元的账!

其三,则是消费观念的转变,“省吃俭用”“艰苦朴素”是老一代的标签,可是现在的80后、90后则更偏好“提前消费”“透支明天”的生活。

60、70后的人,即便有钱也喜欢藏着掖着,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而自己则继续过着较为朴素的生活。但80、90后的人却截然相反,就算是没钱,也要想尽办法把自己伪装成很高大上的样子。

前段时间,有个“隐性贫困人口”的说法火了,指的是表面看来全是土豪,实际却是一身负债的这么一群人。

他们,往往月入不足一万,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

穿着3000块的西装,敷着100块一片的面膜,吃着来自智利葡萄界的香奈儿,租着6500块带落地窗的大房子的这么一群人。

然而,他们每个月的工资-花呗-借呗-信用卡=永远是负数。打开实体钱包、微信钱包、支付宝钱包、银行钱包,全部已空。

此处用一个成语概括:四大皆空。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宝宝”们的出世、无数理财产品的腾飞。在工资永远赶不上物价涨幅的“财务焦虑”之下,多数人选对理财投资以对冲,而低风险的“宝宝们”就成为了大家的首选,只可惜,现在的“宝宝”收益率是越来越低了。

今年以来,包括余额宝在内的“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路走低。市面上甚至银行系理财产品收益率都处在下滑趋势,连续6个月下跌,收益率达5%以上的不再多见。

“宝宝”风光不再,银行理财频频暴雷,股市阴跌不休........钱正在变成纸,拿什么守护好我们的钱袋子!

内外因作用之下,导致我们的挣钱速度永远赶不上花钱的速度。“零储蓄”“高负债”“高消费”成为大多数家庭生活的常态。

今年年初,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撕开了中产最痛的那道伤疤。

作者用万字记录了岳父从患病到死亡的每一天,一共29天。 期间作者动用了一切社会资源,用上了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卖了老家的房子承担1天2万的ICU费用,但最终依然没有让岳父扛过可怕的“流感”。

其实,流感下的那位北京中年人,算得上是条件较为优渥的中产了:家在北京,买有几百万商业保险,家有车、自住房,拥有医院人脉,有家庭亲戚的后援,流动现金可以支撑三四十天昂贵的ICU……

即使是这样的家庭,一场大病就能让其不堪一击。那么更多背负巨额房贷压力、手上现金所剩无几的家庭的脆弱程度恐怕更加超出你的想象,一旦失业、一场大病.......任何突然而至的冲击,都可能让你“一夜返贫”。

存款无几、负债高企,面对可能到来的风险,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国情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救”,增强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杠杆,能够延迟享乐。

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学会为明天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养老金、子女教育金,将负债控制在合理水平,不要轻易借钱、也不要轻易给别人借钱。

第二,做好财务规划,增加被动收入。

对于家庭来说,风险常有,但防御措施不常有。如果要想以不变应万变,唯一的办法是做好财务规划、广开财源、减少主动收入在家庭中的占比,增加被动收入占比。只有收入上去了,你才能坦然面对那些潜在的风险。

第三,做好家庭规划,确保医疗的终点线。

一场大病,击垮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基本上是分分钟的事。所以,不管是医保还是商业重大疾病险,家庭成员必须每人配备,以小博大,防患未然。未配备的人,随时可能都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必会将整个家庭炸得灰飞烟灭。

“求人不如求己”要想不被轻易摧毁,就要建立起从以上三个层面建立自己坚固的“风险防火墙”。开源节流、提升能力,让自己挣钱的速度超过花钱的速度。

}

  央行近期数据显示,今年8月,大陆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增8.3%,创39年来最低。近10年间,城乡居民存款增速从18%下滑到了7%左右。有专家称,“刻意制造的通货膨胀,掠夺了人民的财产”。

  据《新京报》报导,与存款增速的整体下滑相比,居民存款增速下滑更为严重,截至2018年7月底,全国住户存款总计亿元人民币,较上月减少2932亿元,今年4月的住户存款更是出现1.32万亿元的大跳水。居民似乎越来越不热衷存钱了。


  中国人“爱存钱”的标签正在淡去,挣钱赶不上花钱快;“有钱就得花出去,咱们的老观念得改改了!”省吃俭用大半辈子的张连池退休后在黑龙江的老家待不住,拉着老伴儿常年在外旅游,国内游后又把东南亚国家玩了个遍,一年能外出旅游五六趟。三年前,老两口在三亚购置了房产,留在银行卡里的存款只有几万块,剩下的闲钱都放进了余额宝。

  老张一家人的生活,正是中国人消费趋势的缩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持续走高,可居民似乎越来越不热衷存钱了,日常消费、理财和购房,成了存款“搬家”的最常去处。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8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542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较7月份又加快了0.2个百分点。商务部预计,“我国消费市场平稳发展的态势仍将持续”。

  挣钱赶不上消费的增速,能存下的钱自然就少了。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同比增长6.6%,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平稳增长态势,但仍然小于9.4%的消费增速。

  “知道余额宝收益越来越低,没想到最近都‘破3’了。”在支付宝蚂蚁财富的页面文章留言区,有用户感慨道。打开余额宝平台,最新置顶显示的9月29日年化收益率仅为2.81%。

  今年以来,包括余额宝在内的“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路走低。市面上甚至银行系理财产品收益率都处在下滑趋势,连续6个月下跌,收益率达5%以上的不再多见。

  银行理财连降6个月、余额宝收益率跌破3%,再加上网贷行业大洗牌,居民的存款是否出现“回流”?

  “我工资卡上的余钱都转去买余额宝了。”在一家国企上班的殷柳说,虽然收益率下调,但还是高于银行利率,用着也方便,所以并不着急倒腾出来。她的理财方式在年轻人中颇具代表性。以各类“宝宝类”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近几年来正抢夺着银行客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存款,对居民储蓄存款分流作用明显。截至6月,余额宝天弘基金规模就已经超过了1.4万亿元。

  一边是收益率不断下行,另一边却是货币基金行业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据金融数据分析服务商Wind的统计数据,2017年年底货币基金资产规模为7.1万亿元,今年以来货币基金规模一路走高,到8月已达8.4万亿元。业内人士透露,近几个月,拥有“低风险、高流动性”双重优势的中短债基金受到市场追捧,规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购房成为居民存款的另一大重要流向。今年各家银行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显示,银行房地产贷款投放规模仍居高不下,26家上市银行中,共有19家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余额高于去年同期,只有7家银行贷款余额有所下降,且以中小银行为主,尤其是上半年三四线城市的个贷增长明显。首付款和月供支出,快速消耗了家庭储蓄。

  央行近日发布的8月金融统计数据佐证了这一点: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01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59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415亿元。

  不久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公开表示:“中国居民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赤字部门,后果很严重”,引发行业关注。

  居民存款减少会带来哪些隐患?业内人士分析,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如果居民储蓄率的下降幅度过于明显,将会加大整个社会的债务偿还压力,使金融体系变得更加难以承受风险。

  不过据中国人民大学近日发布的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未来存款增速放慢会是一个常态化现象,并不值得过度担心。”报告称,居民存款增速创新低也有大量存款理财化的因素,正反映了居民投资渠道的增加。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属温和水平。对于官方的数据,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曾表示,北京很多生活消费品的上涨可能已经达到40%,确实感到官方数据不靠谱。

  钱到底去哪了?估计涯友们每个人的感触不一样,欢迎留言讨论,不过注意文明用语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款三年不如存一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