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硕灵耀i5和i7s2代应选i5还是i7

  【PConline 评测】去年11月,Intel针对高端用户发布了新六核Core i7+X79平台,强悍的性能足以让AMD感到汗颜。但是平台价格(CPU+主板)动辄要六、七千个“大洋”,同样让绝大多数用户汗颜。为此,Intel推出了一款2000元的Core i7 3820,降低X79平台的门槛。

  虽然这款Core i7 3820只是四核设计,不过凭借Sandy Bridge微架构、3.6-3.8GHz主频、10MB三级缓存以及四通道内存技术等规格,足以傲视2000元内的CPU了。

  在评测之前,笔者先为大家介绍一下Core i7 3820,首先谈谈Intel的两大主力平台——LGA 2011和LGA 1155。

  Intel针对发烧级市场和主流市场推出了两种不同的平台,以CPU/主板的接口区分。LGA 2011接口代表发烧级平台,CPU只有Core i7,X79主板是唯一搭配。LGA 1155接口面向主流与入门市场,CPU包括二代Core i3/i5/i7、奔腾、赛扬等,配套主板是6系列(包括Z68、H61等)。

  今天的主角Core i7 3820是LGA 2011平台的最入门之选,定位依然比LGA 1155平台最强的Core i7高,可猜到其性能之强。

  目前Core i7 3820只能搭配X79主板,不兼容其他接口的主板。

Bridge微架构,采用原生4核心/8线程设计,没有核心显卡,主频为3.6GHz、最高可睿频至3.8GHz,拥有10MB超大容量三级缓存。

  由于采用LGA 2011接口,不兼容以前的任何主板,目前只有X79主板支持,因此也支持四通道内存技术,其热设计功耗为130W。

  软件识别情况,可以看到新版CPU-Z基本可以识别,指令集方面支持比较完整,包括最新的AES、AVX指令集。

  比较CPU背面,Core i7 3820与Core i7 3960X的原件排版不相同,根据笔者的经验,i7 3820应该是原生四核设计,并非由i7 3960X屏蔽核心而来。原生设计有什么好处?由于没有多余的晶体管,原生设计的产品理论上功耗、发热量会更低。


i7 3820没有标配散热器,需要额外购买

  与其他LGA 2011接口的Core i7一样,这次i7 3820同样是简包设计,没有标配散热器,用户必须自行购买。Intel也很“贴心”地为用户准备了官方的风冷和液冷两种散热器,当然都是要钱的。虽说买这类高端CPU的用户,很多会用第三方散热器,但Intel你至少也给一个标配的吧,用不用是另一回事,这方面AMD明显做得更好。

  好了,看完外观比较,是时候看看Core i7 3820的性能表现了。

3、评测平台介绍及方法说明

西部数据 1TB 黑盘

游戏: 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DX9)


生化危机5(DX10)
侠盗车手4:自由城之章(DX9)

  评测项目包括理论多线程性能测试、常用软件测试、专业应用测试、游戏测试、功耗测试与超频从测试。考虑到高端配置,游戏分辨率将全部采用,画质设置最高。

4、CPU性能对比评测

4.1、CPU理论多线程性能评测

  测试项目包括科学运算测试软件wPrime和AI(人工智能)运算测试软件Fritz Chess,两款软件均对多核CPU进行大量优化,对CPU性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由于只是理论运算,我们把它们归类为CPU理论性能测试。

测试CPU的AI运算性能、多线程处理能力。

wPrime是一款通过计算质数来测试计算机运算能力等的软件,由于wPrime可以支持多线程并行运算,因此更能反映出多核、多线程CPU之间的性能差距。

  测试小结:Core i7 3820的性能表现符合其定位,比i7 2600K稍强,以较大幅度领先上一代的i7 920以及竞争对手FX-8150。相比最强的Core i7 3960X,i7 3820仍很大差距,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国际象棋和wPrime都很注重CPU的多线程性能,4核/8线程相比6核/12线程就是这样的结果。

4.2、常用软件,RAR与PS性能评测

  RAR文件解压缩和PS图片处理是普通用户的常用操作,我们选择了著名的WinRAR软件以及PhotoShop进行这部分的评测。

WinRAR是非常流行的压缩软件,支持CPU多线程运算。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测试结果能反映解压/压缩RAR文件的速度。

Photoshop是最著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集图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深受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普通用户的喜爱。

  测试小结:WinRAR和PhotoShop是网友较为常用的软件,对CPU微架构、核心数、内存性能和缓存都比较敏感,Core i7 3820的表现不错,即便相比顶级的i7 3960X,也没有太明显的差距,这两款软件都未能充分利用CPU的核心数/线程数。不过,在RAR中,FX-8150推土机表现一如既往地强。

4.3、专业软件,3D渲染与视频转换评测

  这部分的测试内容包括Cinebench R11.5 3D渲染测试和TMPGEnc视频转换测试,对于常进行3D图形渲染或视频转换的专业用户说来,很有指导意义。

CineBench R11.5为目前最新版的Cinebench系列测试软件,它采用了3D设计软件CINEMA 4D的3D引擎,支持多线程同时运算,可以用来评测多核处理器的效能。

TMPGEnc是著名的视频编码/解码软件,支持多种格式。对多核心处理器进行优化,并加入了SSE4等新指令集的支持,能充分发挥CPU的性能,减少大量的编码时间。


TMPGEnc视频转换测试成绩

  测试小结:面向专业用户的3D渲染和视频转换软件,对多核/多线程CPU做了较充足的优化,这样4核/8线程的Core i7 3820相比6核/12线程的i7 3960X,差距又拉开了,与前面的理论多线程性能评测结果类似。

  这部分的测试主要考察在游戏中的物理运算和人工智能运算能力,我们选取了权威的3D测试软件3DMark Vantage和3DMark 11,它们分别是DX10和两个时代的测试软件。

3DMark Vantage是一款基于DirectX 10的3D性能基准测试软件,主要包括了显卡测试和CPU测试两个部分。

3DMark 11是一款基于DirectX 11的3D性能基准测试软件,内置了三大测试项目:图形性能测试、物理性能测试和综合测试。

  测试小结:在3DMark系列的CPU评测部分,同样是考察CPU的多线程运算,Core i7 3820的表现与专业软件、理论多线程部分类似。值得一提的是,Core i7 920的物理运算性能似乎老当益壮,能和AMD的FX-8150互有胜负,是否意味着游戏性能也是如此呢?

4.5、媲美最强CPU?游戏性能评测

  游戏测试部分,我们选取了《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侠盗车手4:自由城之章》和《生化危机5》进行测试,虽然不是最新的游戏,但他们对CPU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测试结果能更好地地反映各CPU的游戏性能差距。

● DX9游戏《2》:

星际争霸 2(DX9游戏)

《星际争霸2》是最受欢迎的PC竞技游戏之一,游戏加入了大量AI运算,对CPU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采用测试录像进行测试,选取中间激烈战斗部分,耗时1分钟,用Fraps记录平均帧数。


《星际争霸2》测试成绩

  关于游戏帧数(FPS)的意义

  游戏帧数是反映游戏是否流畅运行的标准,大多数情况下可这样归类,没有可玩性:帧数低于30FPS;可以接受:帧数30-50;流畅运行:帧数50-60;完美运行:帧数大于等于60。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帧数大于60意义不大,这时可以调高游戏画质获得更加的视觉效果。

● DX9游戏《侠盗车手4:自由城之章》测试:

侠盗车手4:自由城之章(DX9游戏)

《侠盗车手4:自由城之章》是次世代游戏机上的大作,该游戏对CPU有很高要求。


《侠盗车手4:自由城之章》测试成绩

● DX10游戏《生化危机5》测试:

生化危机 5(DX10游戏)

《生化危机》系列是家用游戏机上百万销量大作,现在最新作《生化危机5》已推出PC版,并支持DX10技术,使其画质再度提升。


《生化危机5》测试成绩

  测试小结:游戏部分的评测结果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不,Core i7 3820与i7 3960X、i7 2600K基本是同一水平了。主要原因是游戏对多核CPU优化不足,《星际争霸2》只用到双核,《生化危机5》和《侠盗车手4》对多核心CPU优化比较好,但也只用到3-4核。

  这时比拼的是每个核心的效率,而i7 3820、i7 3960X和i7 2600K每个核心的效率是相近的,于是有了这样的结果。当然,如果两代CPU比较,i7 3820比i7 920,游戏性能提升还是蛮大的。

  性能对比之后,下一节是功耗对比评测。

  由于CPU的单独功耗在一般环境下无法准确测出,因此功耗测试部分我们进行的是整个平台的功耗测试,通过考察各平台的功耗差距,间接反映出各款CPU的功耗差距。我们选取了著名的烤机软件Prime 95,采用Large模式,使CPU和内存等满载工作,而此时显卡不满载,然后记录功耗计上的读数。


平台功耗对比评测——待机(显卡为待机状态


平台功耗对比评测——满载(显卡为待机状态

  功耗方面,Core i7 3820平台的功耗控制做得不错,大幅度低于上代的Core i7 920平台。相比两方顶级的Core i7 3960X和FX-8150,也显得比较“节能”。当然,它比不过Core i7 2600K平台,但考虑到规格大幅度强化,比如10MB三级缓存、四通道内存技术与X79芯片组,功耗的提升是可以理解的,也在很合理的范围。

  Core i7 3820虽然不属于K系列(解锁版)或X系列(至尊版),但它同样支持外频与倍频的超频,只是有一些限制而已,不过对于普通用户是够用的,那么其超频潜力如何呢?针对


设置CPU外频和倍频进行超频

  这次我们采用华硕P9X79-Deluxe进行超频,设置外频和倍频进行超频。首先我们利用最简单的默认电压超频,只超CPU倍频,经过调试,最终1.175V默认电压稳定在4.2GHz(100外频 x 42倍频),下面我们看看超频后性能如何,同时加入i7 920的超频对比。

● 超频前后性能比较:

  Core i7 3820超频至4.2GHz,性能相比默认提升12%左右,游戏性能提升较小,是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到多核心。但无论如,相比上代的Core i7 920默电超频3.33GHz,i7 3820超频后还是强不少的。但是平心而论,如果你懂超频,从i7 920+X58平台升级至i7 3820+X79平台,意义不大

● 可超频至5GHz?

  笔者试图冲击具有象征意义的5GHz主频,1.4V电压下,125MHz x 40=5.0GHz主频,结果只能进入系统并不能进行任何测试。降低至125MHz x 39=4.85GHz,可以通过3DMark Vanatge测试,但不能通过Prime 95稳定性测试,这时需要细微调整一下各路电压保证稳定性了。

● 性能给力,i7 3820成为最强四核:

  性能上,Core i7 3820完胜i7 2600K,FX-8150本来就不是i7 2600K的对手,自然也比不过i7 3820了。至于与顶级的i7 3960X相比,多线程优化充足的软件差距甚大(多线程性能测试、专业应用等),毕竟核心数/线程数的差距摆在那里,不过常用软件、游戏差距不太大。

  因此,客观上2000元内的CPU都不是Core i7 3820的对手;但从主观上来看,i7 3820与i7 2600K其实就是同一水平的产品

● 功耗控制与超潜力均不错:

  功耗控制方面,Core i7 3820做得不错,拥有比i7 2600K更高的规格,功耗增加在合理的范围,其中一个原因与本文前面提到的原生设计有关。超频潜力方面,小幅度加压可超4.5GHz,凑合吧,基本与i7 2600K在同一水平,即便如此,凭借更高的规格,超频后依然是i7 3820更强。

  4月底,Intel将发布第三代Core i系列,首发最强型号是Core i7 3770K,从命名上看,Intel给了我们一个信息,它的性能比这款i7 3820要差一点点。AMD那边,第二代推土机(打桩机)第三季度发布,从公布的消息来看,新旗舰FX-8350打败i7 3820的机会也不大。

  所以,就CPU性能而言,i7 3820在长时间内都会是2000元价位的霸主。

1、 它都能给你带来什么?

  超强性能,游戏、3D设计、视频处理等等应用得心应手。

  超频潜力,支持超频,免费提升CPU的性能。

  升级潜力,未来可以升级最强的桌面CPU。

2、 它不能给你带来什么?

  没有标配散热器,没有标配散热器,需要额外购买。

  性能上,单CPU性能而言,2000元价位内最强,但实际上与i7 2600K很接近。

  价格上,单CPU价格合理,但配套X79主板普遍在1999元以上,并且还要给150元购买散热器。反观Core i7 2600或2600K,CPU价格相近,但配套的H61-Z68主板,价格从399-999就有交易,还自带散热器。

  两个平台差价在元,性能差距不到10%,所以,i7 3820的性价比并不高。

  高端游戏玩家、3D渲染、视频制作等,并且非常注重升级潜力的用户

  选购Core i7 3820的理由其实很简单:现在需要高性能,并且对升级潜力有强烈的升级需求(未来升级六核i7)。如果你需要高性能、同时追求性价比,Core i7 K,或者4月底发布的Core i7 K会更值得选购,所以不妨等一个月看看。

}

原标题:萌新应该入手那款笔记本?华硕灵耀S 2代轻薄本测评

最近经常遇到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选购笔记本点?”“xxxx预算求推荐一台电脑。”之类,想象也是,八月底临近开学,不少学生在开学的时候都会开始准备选购一台笔记本电脑,而今天体验介绍的这台笔记本电脑,虽然并不是为了开学买的(毕竟是一个抠脚大汉,为了出差买的),不过刚好本身定位其实蛮适合学生用,所以就干脆借来评测体验下。这就是华硕的灵耀S 2代。

因为文章比较长,所以前面我先简要说下这机子的优缺点以及选购注意。

1,机子外观比较时尚,包含三面窄边框带来的效果。

2,转轴支撑架的设计很有意思,而且很实用,告别普通笔记本散热支架(包含可乐瓶盖)

3,典型的“水桶机”,就是各项配置很均衡,没有明显短板缺点。

4,保留了双内存插槽。

1,目前固件功耗频率方案还是比较保守(70°以上就功耗墙)

3,模具空间利用率不高(有一个2.5mm硬盘位置是空着)

这台多彩撞色设计的机子刚发布的时候就很吸引人,当然我朋友毕竟是上班族所以选了保守的消光灰,如果是年轻人或者学生的话,感觉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配置,比如如果是我自己的话,肯定选苍穹绿那个配色(不过这个配色好像也是最容易没货的)。另外就是配置,有14、15.6英寸两个版本,14英寸是i7—8550U的配置,然后15.6英寸主打i5 -GB SSD配置,个人建议如果你是重度移动办公的话,就选14英寸,但如果你是轻度移动办公的话就选15.6英寸,毕竟15.6英寸实际也属于轻薄本,而且屏幕更大,散热对付i5 8250u更宽裕一点。当然最后我朋友选的这台是15.6英寸i7 512G的中高配,所以下面的测试也是以这个配置来测试。

15寸的规格,14寸的大小

灵耀S 2代主体设计风格跟灵耀S其实算同风格,a面拉丝金属面板+b面三边微边框大屏占比这样的风格本身比较讨喜,但细节差异还是不少,比如边框、转轴特别是c面工艺,所以灵耀S 2代这机子最好看的其实就是机子翻开之后B、C面,也就是使用者可以直接看到的地方。

个人很喜欢的c面设定,不是随大流的金属面,而是编织纹理+银漆面键帽,有当年日系笔记本电脑感觉。

因为这台机子是15.6英寸的版本,所以键盘还采用了紧凑型全尺寸键盘设定,且手感不错,键程反馈刚好。而触摸板也是高精度触摸板,但比较可惜没配置指纹识别。

出风口位置,都在转轴部分。这机子的风道也是属于负风压设定,进风口比出风口少

“瘦身”的效果,就是15.6英寸规格,14英寸大小,下面对比的是一台也不算厚重(2kg左右)15.6英寸笔记本,其实我本来以为手上这台是14英寸的,后来才发现是15.6英寸的。

“有Type-C口,可惜不支持充电”

I/O口部分有4个USB口(2个USB2.0,一个USB 3.1gen1 A口,一个USB3.1gen1 C口),一个HDMI口,一个音频口,一个Micro SD读卡插槽。配置的电源65w,挺小一个但线很长,比较可惜的地方就是机子的充电口依旧是传统圆口,虽然有C口但不支持充电,其实厂商如果把标配电源变为支持PD的C口充电器,然后机子也支持C口充电的话,相信用户口碑更好。

虽然是微边框,但摄像头还是在顶部位置。

这块好看的屏幕表现怎样?

前面说了,灵耀S 2代有一个好看的内屏,那么这个屏幕的素质表现如何?基本一句话说就是除了色域不算优秀,其它也都还不错。

灵耀S 2代采用了一块IPS面板,这个也是现在消费者比较看重的。这块屏幕的主要在于色域范围为65%sRGB,比较可惜,毕竟达到99%sRGB色域的话对于笔记本来说可以算优异了。而其余参数,色调响应一般,但色彩亮度平衡、色准对于笔记本来说也算不错的。

另外这块屏幕各种亮度下都不会闪烁,表现稳定,这点重要性其实不亚于色域,在五千元级别范围笔记本屏幕不少在低亮度下面屏幕背光是会闪烁引发疲劳的。

实际屏摄,因为色域问题,所以感觉色彩偏淡,但肉眼效果感觉还是不差,毕竟IPS。

分别是最低亮度,常用亮度跟最高亮度下闪烁测试。

八代平台+MX150独显+SSD的黄金性能组合

Intel八代平台+MX150独显+SSD+双通道内存,可以说是个人比较推崇的目前超极本的配置,这套配置的性能概括的来说可以达到上一代i7标压笔记本,甚至4代桌面i7的性能水准。整体功耗效能出色,续航性能也很容易做到4小时甚至5小时以上,所以如果你近期打算买一台超极本(非游戏本)不懂电脑的话,配置基本选这个就对了。那么采用类似配置灵耀S 2代实际性能表现如何?这首先要从它的屏幕说起,没错非性能配件的屏幕

因为空间的压缩,所以虽然笔记本平台热功耗越来越低,但散热问题却成为实际应用中可能限制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让不少非玩家群体都开始注意到散热部分。灵耀S 2代很有意思的采用了屏幕转轴变身机身支架的设定,类似台式机键盘支架一样,屏幕转轴翻转正常之后会自然帮笔记本垫高,从而增加底部进风空间,也就是不少笔记本玩家所说的“两个可乐瓶盖带来的性能提升”。那么这样的效果到底有没有用?我实际做了一个小实验对比。

这个实验就是灵耀S 2代本身的设计对比笔记本散热支架(被动、无风扇设计)及笔记本散热支架(风扇主动散热),来看下这个设计对于机身的散热能否提供优化,从而实现性能提升?你们可以猜测下效果有没有用,还是噱头而已。

对比的up1s笔记本散热支架,被动无风扇,这个支架个人比较推荐的地方就是三点支撑,然后整个背面大面积镂空,这样的风道优化几乎是最好的了(被动散热情况下),比另外一种好看的铝合金底座明显好很多。

对比的主动散热笔记本支架,来自九州风神,底部是两个12cm的强力风扇往底部送风。

转轴支架的设计很有效,但是。。。

测试说明:这边也实际corona 1.3测试为例,这个测试本身是模拟实时渲染的一个测试,机子会在渲染过程中会处理高负荷状态,电脑也会根据热功耗方案实时调整机子频率,最终测试结果会反应在渲染时间上面,同一平台,渲染时间越快,表现机子维持高频率时间越多,散热效能越有效。

测试结果:让我很意外的,灵耀S 2代跟被动型散热支架的结果几乎是一样,都是6分钟渲染完,这个成绩在i7 8550u平台里面本身就属于优秀(不少八代低压平台基本是6、7分钟),当然主动散热支架可以把速度加快到5分半钟。所以这个测试反应了一个问题,灵耀S 2代的支撑轴下沉式设计是很有用的,可以达到优秀被动型散热支架的效果(整个测试都在是室温27度,没开空调的环境下测试),但也反应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灵耀S 2代的热功耗控制过于保守、敏感,所以散热更优化,温度控制在温度墙之内的时候性能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接着我这边进行了拷机测试,就确认问题啦。官方温度墙比较保守,控制在70度以内,所以拷机的温度曲线这么活泼。顺便看下灵耀S 2代CPU在日常使用中的各种运行频率:日常3.9G这个没问题,游戏2.6G也是几乎所有i7 8550u的设置方案,生产力应用(PS、剪辑视频、渲染)也维持在3G,这样算高频了(一般都是2.8G左右),但拷机之后之后2.4G,温度墙太低,过早触及降频。当然这个问题实际官方愿意的话,一个固件方案就可以调整的,而且不同公司对于性能、静音、效能之间的关系理解不一样,所以也比较不好说绝对的对错了。

也是因为这样的方案,所以在连续10次R15测试中,灵耀S 2代上面的i7 8550U表现波动比较大

当然机子整体测试分数算比较不错的,娱乐大师总分也达到了17w万。SSD是镁光1100,虽然是SATA SSD,不过也是快的那种了。另外受益双通道内存,所以不管是理论测试,还是实际的生产力应用测试,对比单通道八代平台,提升速度还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这边以实际lr转百张raw图片跟pr转一段近5分钟的h264蓝光视频为例。转图片花了3分钟左右,转视频花了4分钟多,这个速度都算很快了,感觉比我以前测试7代标压的时候还更快了(跟软件版本可能也有关系),所以现在八代平台,不单单是娱乐,真的做生产力工具也是没问题的。

不是游戏本,但还是可以玩

不少游戏玩家对MX150会嗤之以鼻,但实际个人觉得MX150其实蛮优秀的,主要是就功耗性能表现控制得当,实际表现足够问题,而且。。。足够便宜。

买超极本的用户本来应该就没打算当游戏本用,而灵耀S 2代上面的MX150实际表现还是不俗的,我这边实测了5款最热门的游戏。

csgo(cf可参考)、dota(lol可参考)这种类型的游戏在1080P 最高画质下都可以超过60帧,甚至100帧。

而ow在1080P 中等画质(100%渲染)情况下,依旧可以达到60帧平均帧。

堡垒之夜1080P中等画质可以达到49帧平均帧。

性能要求最高的吃鸡,1080P最低画质可以达到45帧

所有测试我都坚持1080P测试,让画面不至于太差,不仅所有游戏都超过最低30帧忍受标准,大部分在不优化小部分优化的情况下其实也都可以达到60帧以上的流畅帧数,只有吃鸡这种bt游戏才会到45平均帧。相信不少学生用户会抱着毕竟不是买游戏本,但又希望可以有一定3d性能,那么MX150实际表现是挺好的。而一些专业软件来看,哪怕支持gpu加速,低端卡的效果其实也是不差的。

有双内存插槽,但内部空间利用率一般

灵耀S 2代拆解难度一般,螺丝拆掉用撬棒就可以轻松拆下D面。

机子内部好的地方是保留了双内存插槽(越来越多的超极本是直接板载内存,不可升级),有一个m.2 2280插槽(支持nvme)。

单热管,单风扇。单热管倒不一定会限制这机子的散热效能,最主要的其实还是散热片规模、跟风量。d面的风扇开孔有点小个人感觉。

灵耀S 2代的电池容量大小不算特别大,大概42瓦时,实际用PCMARK08办公模式测试,在中等亮度情况下续航可以达到5小时,应该算是比较理想的表现,出门可以告别电池剩余容量焦虑。

“水桶机”,是玩家圈对于某一类机型(手机、笔记本)的形容,主要是说该机型符合水桶定律,没有明显短板,灵耀S 2代其实也属于水桶机类型,性能、外观、重量、屏幕甚至散热,都没有明显短板,也是不少学生群体会乐于选择的类型(我大学的时候不少同学选的都是类似这样的机子,首先好看,当时新的平台,比如酷睿)。

当然硬要说缺点的话,前面我也说了,我还是觉得功耗频率设定过于保守、屏幕色域达到99%sRGB的话也会让这机子变得优秀。配置上这台机子在电商平台好像比较奇怪,主推是14英寸i7 8550u版本,然后有些时候高配差价其实还可以,建议根据活动时价参考选择。

本文作者极果见习体验师:Tiger5G

本文由极果见习体验师Tiger5G原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硕灵耀i5和i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