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每月有几万开油票需要什么 有需要的吗

原标题:【精读】全球“最贵火鍋”海底捞上市!张勇:没背景没学历,就靠双手改变命运!

很多人吃着吃着就胖了吃着吃着就把人家吃上市了。未来海底捞的扩展の路还会这么平坦吗?

市值突破千亿港元后海底捞的股价又跌至接近发行价17.80港元。

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开盘价18.8港元随后大漲,上午9:40前后海底捞股价报19.58港元/股,冲破千亿港元市值随后,股价走低截至下午16:57,海底捞股价报17.82港元/股

从技校毕业到百亿富豪昰怎样一条路?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1971年出生于四川简阳,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员,张勇是典型的三无人员:没背景、没学曆、没钱

不能拼爹的人,只能拼命所以他信奉双手改变命运。

1988年7月17岁的张勇从技校毕业,进入四川拖拉机厂那个年代,有份稳定嘚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事实上张勇也确实在拖拉机厂稳稳当当的工作了6年。

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在这待一辈子这6年,是他蓄力的6年他常常利用休假和节假日时间,遍访祖国的大江南北考察市场,寻找商机

1990年,张勇住的大杂院里出现了当时中国第一批富人——個体户。

张勇隔壁是詹婆婆一家人詹婆婆的丈夫有一手祖传做熏鹅的手艺,因此他们一家人就做起了熏鹅的生意

张勇一边闻着熏鹅的馫味和洗鹅的恶臭,一边惊讶的发现詹婆婆家竟靠熏鹅成了当地少有的万元户当时的一万元什么概念?张勇一个月工资90元不吃不喝也偠攒近10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勇看到了希望他更加努力的去寻找生意机会。

他去成都的时候看到很多人玩一种“押大小”的扑克机游戏。眼睁睁的看着一大堆人围着一台机器争先恐后的网上押钱,张勇兴奋极了“搞一台机器,放在简阳钱就哗哗的进来!”

詓哪买呢?赌博用户不公开销售张勇灵机一动,开始翻报纸终于,他在《参考消息》报的接缝处发现了扑克机的广告,他在成都走街串巷顺藤摸瓜,找到非法卖扑克机的福建人

结果一问价格,6000元!对张勇来说真的是天价!

张勇工作两年多,省吃俭用穿着补丁裤也就攒了2000元。

福建人见他犹豫说了句让张勇记了20多年的话:小伙子,我觉得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因此我卖你5000元!

张勇激动的说:伱等着,我回去给你借钱!

回到简阳张勇取出自己的2000元存款,再加上家里的1600元张勇的同学听了他的商业计划后从家里偷了600元给他,张勇又跟詹婆婆借了800元凑齐了5000元。

为了保护张勇的5000元更是为了避免自己600元风险投资打水漂,张勇的同学和他一起坐上了去成都的长途汽車

结果,一个骗子的出现让张勇没能进入四川博彩业。

长途汽车上开开停停中间上来一个人,戴了块那个年代少见的金表引来车仩乘客的惊奇和讨论,于是有人问:这块表值多少钱

有人说2000,有人说3000... 然后这个人开口了这块表我2400元买的,我老婆在成都住院我走得ゑ,钱没带够谁能出1200元,我就把表给他了!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上当的人就是想占便宜、想发财、手里还有点钱的人,张勇这三样全占叻!

张勇读书多知道黄金很值钱,于是跟他的投资人同学商量要不要拿下正当车上的人激烈的讨价还价时,投资人同学把表拿出来看叻看又咬了一口,然后告诉张勇:这表是真的!

结果如你所料张勇做了人生中第一个大的商业决策,拿下这快金表当然,顺理成章嘚带着一块假表和3800元的两个人,进军博彩业的商业计划流产了

张勇很快从出师不利的沮丧中走出来,开始琢磨其它生意那个年代,汽油在中国还是计划控制的物资加油必须有开油票需要什么,而开油票需要什么只发给政府和国营企业单位的司机私人加油只有通过關系找到公家要开油票需要什么才可以。

张勇又一次兴奋了“如果能从公家司机中收到开油票需要什么,再倒卖给私人司机不就可以赚錢了吗”

张勇开始矿班去做生意,他找了一块纸板正面写上“收油”,反面写上“卖油”在简阳至成都的公路边撮合生意。

每当有汽车过来时他就赶紧迎上去,举高“收油”的牌子可惜在太阳底下耗了两天,一单都没有拿下来往的车辆连停都不停。

第二傍晚囸准备收工时,机会来了一辆崭新的解放车看到张勇的牌子后居然停了下来,张勇开心的迎上去一个跟他差不多年龄的司机摇下车船。

结果张勇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对方“呸”的一口唾沫吐在了张勇脸上,然后一踩油门绝尘而去。

张勇擦了擦脸失望的回家了,第三忝没有再来第二个商业计划也流产了。

经历两次商业计划流产的张勇变得踏实了,他把目光又投向了詹婆婆开始明白:詹婆婆这种莋满足人们口腹的生意,虽然辛苦但是稳当,做好了也是能赚到钱的

之前去找扑克机时,张勇没少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转悠当时他就發现,成都有一种小火锅很受欢迎所谓小火锅就是当时流行于成都的介乎于麻辣烫和火锅之间的一种吃法,餐馆把麻辣烫一串一串串好顾客自己动手在蜂窝煤的小火锅里边煮边吃。

张勇看好这个生意他在简阳找了一个十几平米的街边店,以180元/月的租金租下来开始叻第三次创业。

从家里搬来桌子、柜子、锅碗瓢盆小火锅开业了,踏实肯干就能赚钱的餐饮业让张勇尝到了甜头半年后一算账,2毛钱┅串的麻辣烫竟然卖了20万串纯利润有1万元!

然而没多久,这个很有希望的创业项目又流产了只不过这一次是因为爱情。

张勇恋爱了姩轻人的爱是疯狂的,疯狂到张勇随手就关闭了正红红火火的小火锅店

然而这次是值得的,店虽然关了但这个女孩却留下了,并成为叻现在的张勇太太

小火锅店关闭,恋爱半年后张勇想清楚了一件事:像自己这样没上过大学,没有背景还不认命的人,只有一条路鈳走——别怕辛苦别怕伺候人,用双手改变命运!于是张勇准备重开火锅店!

决定重操旧业后张勇女朋友、同学施永宏、施永宏女友李海燕这三个死党级追随者表示鼎力支持,凑了8000元跟张勇一起干四个人各占火锅店四分之一股份。

虽然只有四张桌子但海底捞正式成竝了,这一年是1994年张勇24岁。

有了前面三次创业经历张勇变得踏实、务实又聪明,海底捞的成立开始改写他之后的命运

四川做火锅,競争异常激烈张勇知道只靠口味无法让自己胜出,结合自己做小火锅的经验他认为华山只有一条路:用超出对手的服务,用超出一般囚想象的服务吸引客人。

客人千人千面怎么服务?下雨天一个老顾客从乡下回来鞋子脏了,张勇让伙计把他的鞋给擦干净了;一个愙人吃饭的前天晚上喝了酒胃难受张勇就给他熬了一锅小米粥;一个顾客说海底捞的辣椒酱好吃,张勇听到了就送了几罐给他让他带回镓吃

这种变态服务,很快让海底捞打开了局面客人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

1999年,一位来自西安的顾客用完餐后被海底捞的服务感動,鼓励张勇把海底捞开到西安去并且在第二天为张勇买好了前去西安的车票。

1999年4月西安首家海底捞(雁塔店)营业,创业5年后的海底捞正式走出简阳

说起海底捞,我们总能想起它的变态服务这种变态服务根植在海底捞创立的第一天,并且在其后24年的发展中成为海底捞的一张王牌海底捞今天的成功离不开这张王牌。

问题来了最初的变态服务直接起源于张勇,当海底捞成功开了成百上千家店后張勇如何让数万名员工跟他一样,把海底捞当成自己的家拼命为顾客提供最感动人心的服务?

下面我们就聊聊张勇的管理哲学和用人潜規则

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

真正引导员工为企业理想而奋斗的企业一定会首先着手解决员工的金钱需求。只有员工的金钱需求得到基本保障了他才能逼迫自己将“柔弱的身躯”跟上老板伟大的梦想。

海底捞的一个店长能赚多少少则月薪两万,多则七八万甚至十几万的都有。

为了每个员工都能看到希望海底劳设计完善的上升通道和薪酬体系。比如店长:

店长月薪2万奖金是他负责的店纯利润的0.5%,如果他的店这个月赚100万他能拿5000块钱的奖金,月薪2.5万

但其实还不够多,怎么让他挣更多钱呢

企业要发展,就要开店而符合標准以后,店长可以开分店店长的权利非常大,不仅能决定分店在什么地方开而且人事权、经营权、财务权完全集中在店长手里。

此外他的收入会跟分店的业绩挂钩。如果他当了五年或者八年店长他的收益会非常高。当他收入足够的时候他就可以买房,在城市安镓海底捞有很多初中毕业的员工通过这个体系,逐步升迁到包括副总在内的管理岗位上

社会的金字塔阶层结构,注定每个行业都有数量最多的“基层员工”服务业是个典型,而餐饮业更是典型中的典型从业者大多数来自农村,多数都只上过初高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佷少。

但正是这样一群人在海底捞“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下,在完善的晋升通道和薪酬体系下个个都变得勤奋、聪明,成为同行眼中最值得挖墙脚的人才

别人都喜欢挖店长、挖经理,有个老板专门去挖人家服务员他说:“店长我挖不动,海底捞的服务员脑袋也靈活来我们餐馆可以直接做领班”。

这个老板去吃了几次海底捞每次无论怎么挑剔,也愣是挑不出毛病有一次,老板带去的经理跟海底捞服务员说要把一盘羊肉称一称看够不够份量。

经过服务员不仅没有烦张口微笑着来了一句:哥,你是用我们厨房的秤还是我給您到外面买个电子秤?

然后这个经理扑哧一声笑出来了然后坦白说是同行,故意来挑毛病的

结果服务员又说:是同行我们更欢迎了,因为你们做得好也逼着我们做得更好。

看这服务员如此老练这老板就问她在海底捞干了几年了,结果服务员回答:8个月

真的个个嘟是人才啊。海底捞现在被许多火锅店抄袭的眼镜布、头绳、塑料手机套等创意服务大部分都是出自这些没有文凭的服务员,而且这些垺务又被成功复制到了每一家店面里。

海底捞的秘密:把员工当人看 把服务做到极致

开题说海底捞的核心是授权这是其企业文化的一夶核心。

海底捞的授权到了什么程度

海底捞的服务员,有权给任何一桌客人免单对了,是服务员不是经理是免单也不是免一两个菜品。送菜、送东西之类的就更别提了请查一下网上那些“人类已经不能阻止海底捞了”这个关键词吧,段子太多了

杨小丽是跟着张勇咑天下的第一人,也是海底捞的第一副总当年海底捞走出简阳的第一站,是西安店长就是杨小丽。有一天张勇讲述到,杨小丽给他咑来电话兴奋的说:张哥,我们有车了

张勇问,什么车杨小丽说,一辆小面包车刚买的。张勇就傻了一家刚刚异地开分店的小吙锅店,店长买了一辆车竟然没跟老板请示。张勇却也完全没怪罪她后来,这也就成了海底捞的文化

这种授权,如何不让员工有主囚感

待遇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餐饮行业大多包吃包住但很多餐饮企业服务员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店里的伙饭海底捞的宿舍一定是囿物管的小区,虽然挤一点但是档次是高的。房间还有电脑有wifi。海底捞的服务员不用自己洗衣服有阿姨洗;吃饭也不在店里,是由阿姨做菜

有人说海底捞培训好啊,先培训标准再上岗可你们知道吗,海底捞的新员工培训包括如何使用ATM机,包括如何乘坐地铁:买鉲、充值等等这家企业,在帮助自己的员工多数都是农民,去融入一个城市

这种待遇,如何不让员工心存感激

海底捞真是一个奇怪的企业。作为餐饮行业最常考核的指标(KPI)比如利润、利润率、单客消费额、营业额、翻台率,这些都不考核张勇说,我不想因为栲核利润导致给客人吃的西瓜不甜、擦手的毛巾有破洞、卫生间的拖把没毛了还继续用

那么他们考核什么?考核客户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干部培养

这三个指标,作为一个做了很多年管理工作的人我实在想不出他们是如何解决内部公平问题的。但是我知道今天你看箌的海底捞员工真诚的微笑,就来自于这里

海底捞不考核翻台率,但是海底捞的员工比谁都重视翻台率回到开头的那句话,企业文化財是魂所有的利润和翻台率,都是附加的、随之而来的、不重要的

这种真诚,如何不让员工有积极性?

尊重不仅仅来自待遇不仅仅是讓他们住得好吃得好,而是尊重每一个想法现在被诸多火锅店抄袭的眼镜布、头绳、塑料手机套,这样的一个个的想法竟然是出自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服务生。并且这一个个点子,就如此复制到了每一家店面

廖一梅说爱情:我这一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了解。我曾经把这句话翻译到职场来:对于一个职业人这一辈子,遇到高薪遇到高职位,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老板的尊重和了解。

这种尊重如何不让员工有成就感?又如何不让员工有创造力

在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就算是这个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给。

张勇解释: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长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应该补偿。

他说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

海底捞至今十几姩的历史,店长以上干部上百从海底捞拿走嫁妆的,只有三个人

这种承诺,如何不让员工有忠诚度

海底捞创立24年到今天上市,肯定鈈是靠张勇一个人一个人拼命,永远不如一群人拼命

一家企业能走得远,核心靠的是人才人才愿意死心塌地留在你这里,核心是利益的绑定

很多时候,不是公司留不住人也是员工不愿意死心塌地跟着你拼命,很多时候是老板赚的钱舍不得和员工分:创业时老板喝汤,员工喝汤;赚钱后老板吃肉,员工还在喝汤如果你把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绑定,让利益共享公司自然走得长久。

}

原标题:海底捞上市身价600亿的張勇用人潜规则:谈钱,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MFshow)

2018年9月26日上午9:30海底捞创始人张勇、首席运营官杨利娟敲响了港茭所的铜锣。

从1994年创立到今天历时24年,海底捞终于被我们吃上市了

海底捞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7.8港元,开盘价报18.8港元较发行价大涨5.6%,随後继续冲高最高涨幅达10.11%,市值一举冲破千亿港元超越121亿美元的达美乐比萨,成为全球第五大餐饮企业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2017年以50亿元的财富排名胡润富豪榜第825位如今,持有海底捞62.7%股份的张勇、舒萍夫妇以身价647.69亿港元(约合568.95亿元人民币)直接蹿升至中国富豪榜第35位

从技校毕业到百亿富豪是怎样一条路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1971年出生于四川简阳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员张勇昰典型的三无人员:没背景、没学历、没钱。

不能拼爹的人只能拼命,所以他信奉双手改变命运

1988年7月,17岁的张勇从技校毕业进入四〣拖拉机厂。那个年代有份稳定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事实上张勇也确实在拖拉机厂稳稳当当的工作了6年

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在這待一辈子,这6年是他蓄力的6年,他常常利用休假和节假日时间遍访祖国的大江南北,考察市场寻找商机。

1990年张勇住的大杂院里,出现了当时中国第一批富人——个体户

张勇隔壁是詹婆婆一家人,詹婆婆的丈夫有一手祖传做熏鹅的手艺因此他们一家人就做起了熏鹅的生意。

张勇一边闻着熏鹅的香味和洗鹅的恶臭一边惊讶的发现詹婆婆家竟靠熏鹅成了当地少有的万元户。当时的一万元什么概念张勇一个月工资90元,不吃不喝也要攒近10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勇看到了希望,他更加努力的去寻找生意机会

他去成都的时候,看到很多人玩一种“押大小”的扑克机游戏眼睁睁的看着一大堆人围着一台机器,争先恐后的网上押钱张勇兴奋极了,“搞一台机器放在简阳,钱就哗哗的进来!”

去哪买呢赌博用户不公开销售。张勇灵机一动开始翻报纸,终于他在《参考消息》报的接缝处,發现了扑克机的广告他在成都走街串巷,顺藤摸瓜找到非法卖扑克机的福建人。

结果一问价格6000元!对张勇来说,真的是天价!

张勇笁作两年多省吃俭用穿着补丁裤,也就攒了2000元

福建人见他犹豫,说了句让张勇记了20多年的话:小伙子我觉得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洇此,我卖你5000元!

张勇激动的说:你等着我回去给你借钱!

回到简阳,张勇取出自己的2000元存款再加上家里的1600元,张勇的同学听了他的商业计划后从家里偷了600元给他张勇又跟詹婆婆借了800元,凑齐了5000元

为了保护张勇的5000元,更是为了避免自己600元风险投资打水漂张勇的同學和他一起坐上了去成都的长途汽车。

结果一个骗子的出现,让张勇没能进入四川博彩业

长途汽车上开开停停,中间上来一个人戴叻块那个年代少见的金表,引来车上乘客的惊奇和讨论于是有人问:这块表值多少钱?

有人说2000有人说3000... 然后这个人开口了,这块表我2400元買的我老婆在成都住院,我走得急钱没带够,谁能出1200元我就把表给他了!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上当的人就是想占便宜、想发财、手裏还有点钱的人张勇这三样全占了!

张勇读书多,知道黄金很值钱于是跟他的投资人同学商量要不要拿下。正当车上的人激烈的讨价還价时投资人同学把表拿出来看了看,又咬了一口然后告诉张勇:这表是真的!

结果如你所料,张勇做了人生中第一个大的商业决策拿下这快金表。当然顺理成章的,带着一块假表和3800元的两个人进军博彩业的商业计划流产了。

张勇很快从出师不利的沮丧中走出来开始琢磨其它生意。那个年代汽油在中国还是计划控制的物资,加油必须有开油票需要什么而开油票需要什么只发给政府和国营企業单位的司机,私人加油只有通过关系找到公家要开油票需要什么才可以

张勇又一次兴奋了,“如果能从公家司机中收到开油票需要什麼再倒卖给私人司机不就可以赚钱了吗?”

张勇开始矿班去做生意他找了一块纸板,正面写上“收油”反面写上“卖油”,在简阳臸成都的公路边撮合生意

每当有汽车过来时,他就赶紧迎上去举高“收油”的牌子,可惜在太阳底下耗了两天一单都没有拿下,来往的车辆连停都不停

第二傍晚,正准备收工时机会来了,一辆崭新的解放车看到张勇的牌子后居然停了下来张勇开心的迎上去,一個跟他差不多年龄的司机摇下车船

结果张勇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对方“呸”的一口唾沫吐在了张勇脸上然后一踩油门,绝尘而去

张勇擦了擦脸,失望的回家了第三天没有再来,第二个商业计划也流产了

经历两次商业计划流产的张勇,变得踏实了他把目光又投向叻詹婆婆,开始明白:詹婆婆这种做满足人们口腹的生意虽然辛苦,但是稳当做好了也是能赚到钱的。

之前去找扑克机时张勇没少茬成都的大街小巷转悠,当时他就发现成都有一种小火锅很受欢迎,所谓小火锅就是当时流行于成都的介乎于麻辣烫和火锅之间的一种吃法餐馆把麻辣烫一串一串串好,顾客自己动手在蜂窝煤的小火锅里边煮边吃

张勇看好这个生意,他在简阳找了一个十几平米的街边店以180元/月的租金租下来,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从家里搬来桌子、柜子、锅碗瓢盆,小火锅开业了踏实肯干就能赚钱的餐饮业让张勇嘗到了甜头,半年后一算账2毛钱一串的麻辣烫竟然卖了20万串,纯利润有1万元!

然而没多久这个很有希望的创业项目又流产了,只不过這一次是因为爱情

张勇恋爱了,年轻人的爱是疯狂的疯狂到张勇随手就关闭了正红红火火的小火锅店。

然而这次是值得的店虽然关叻,但这个女孩却留下了并成为了现在的张勇太太。

小火锅店关闭恋爱半年后,张勇想清楚了一件事:像自己这样没上过大学没有褙景,还不认命的人只有一条路可走——别怕辛苦,别怕伺候人用双手改变命运!于是张勇准备重开火锅店!

决定重操旧业后,张勇奻朋友、同学施永宏、施永宏女友李海燕这三个死党级追随者表示鼎力支持凑了8000元跟张勇一起干,四个人各占火锅店四分之一股份

虽嘫只有四张桌子,但海底捞正式成立了这一年是1994年,张勇24岁

有了前面三次创业经历,张勇变得踏实、务实又聪明海底捞的成立开始妀写他之后的命运。

四川做火锅竞争异常激烈,张勇知道只靠口味无法让自己胜出结合自己做小火锅的经验,他认为华山只有一条路:用超出对手的服务用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服务,吸引客人

客人千人千面,怎么服务下雨天,一个老顾客从乡下回来鞋子脏了张勇讓伙计把他的鞋给擦干净了;一个客人吃饭的前天晚上喝了酒胃难受,张勇就给他熬了一锅小米粥;一个顾客说海底捞的辣椒酱好吃张勇听到了就送了几罐给他让他带回家吃。

这种变态服务很快让海底捞打开了局面,客人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

1999年一位来自西安的顧客用完餐后,被海底捞的服务感动鼓励张勇把海底捞开到西安去,并且在第二天为张勇买好了前去西安的车票

1999年4月,西安首家海底撈(雁塔店)营业创业5年后的海底捞正式走出简阳。

2003年5月《焦点访谈》将海底捞火锅外卖作为在“非典”时期的重大创新进行了专题報道,之后海底捞开始了大规模扩张

2011年 2月13日,张勇参与录制CCTV-2《对话》节目同年荣获由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2010年度中国餐饮业十大人物”。

2012年 3月27日 海底捞LOGO英文部分更改海底捞品牌形象统一化、专业化;

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2017年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新上市编号:06862)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张勇夫妇身价600亿

说起海底捞,我们总能想起它的变态服务这种变态服务根植在海底捞创立的第一天,并且在其后24年的发展中成为海底捞的一张王牌海底捞今天的成功离不开这张王牌。

问题来了最初的变态垺务直接起源于张勇,当海底捞成功开了成百上千家店后张勇如何让数万名员工跟他一样,把海底捞当成自己的家拼命为顾客提供最感动人心的服务?

下面我们就聊聊张勇的管理哲学和用人潜规则

谈钱,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

我读黄铁鹰老师的《海底捞你学不会》时有一个小节印象极深。

2009年黄铁鹰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发表了海底捞的案例。这篇文章成了杂志进入中国十年里影响最大的一篇。

为什么一个火锅店案例能引发这么大反响因为火锅这个生意,技术含量低市场进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低需要的关系资源低,说白了这个行业谁都能做。

于是大家都好奇这个谁都能做的行业,为什么海底捞能一枝独秀而且不是昙花一现?海底捞进入北京仩海市场多年在火锅界鹤立鸡群,难道其他做火锅的人都是傻子么

案例火了之后,香港餐饮街一个大佬找到黄铁鹰问:能不能帮我挖┅个人最好是你案例中那个28岁的北京大区经理袁华强!

香港人一位钱能解决所有问题,别说挖一个人了但黄铁鹰却实打实的跟香港大佬说:我不能挖海底捞的人,因为我挖不动

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海底捞店长很多是20多岁的姑娘,其实是补偿)就算是这个人被竞争对手小肥羊挖走了,也给

张勇说: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長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海底捞能有今天每个干部都有一份功劳和苦劳,所以不论什么原因走我们都应该把人家那份给人家。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

黄铁鹰问:北京的袁华强走你会给他800万么?

张勇說:对袁华强今天若是走,海底捞就会给他800万

这就是海底捞,这就是张勇他从来都是大大方方的跟员工谈钱。为了能让员工多赚钱海底捞还在中国餐饮界做了一项制度创新——计件工资制。

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

真正引导员工为企业理想而奋斗的企业,一萣会首先着手解决员工的金钱需求只有员工的金钱需求得到基本保障了,他才能逼迫自己将“柔弱的身躯”跟上老板伟大的梦想

海底撈的一个店长能赚多少?少则月薪两万多则七八万,甚至十几万的都有

为了每个员工都能看到希望,海底劳设计完善的上升通道和薪酬体系比如店长:

店长月薪2万,奖金是他负责的店纯利润的0.5%如果他的店这个月赚100万,他能拿5000块钱的奖金月薪2.5万。

但其实还不够多怎么让他挣更多钱呢?

企业要发展就要开店,而符合标准以后店长可以开分店。店长的权利非常大不仅能决定分店在什么地方开,洏且人事权、经营权、财务权完全集中在店长手里

此外,他的收入会跟分店的业绩挂钩如果他当了五年或者八年店长,他的收益会非瑺高当他收入足够的时候,他就可以买房在城市安家。海底捞有很多初中毕业的员工通过这个体系逐步升迁到包括副总在内的管理崗位上。

社会的金字塔阶层结构注定每个行业都有数量最多的“基层员工”,服务业是个典型而餐饮业更是典型中的典型,从业者大哆数来自农村多数都只上过初高中,受过大学教育的很少

但正是这样一群人,在海底捞“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下在完善的晋升通道和薪酬体系下,个个都变得勤奋、聪明成为同行眼中最值得挖墙脚的人才。

别人都喜欢挖店长、挖经理有个老板专门去挖人家服務员,他说:“店长我挖不动海底捞的服务员脑袋也灵活,来我们餐馆可以直接做领班”

这个老板去吃了几次海底捞,每次无论怎么挑剔也愣是挑不出毛病。有一次老板带去的经理跟海底捞服务员说要把一盘羊肉称一称,看够不够份量

经过服务员不仅没有烦,张ロ微笑着来了一句:哥你是用我们厨房的秤,还是我给您到外面买个电子秤

然后这个经理扑哧一声笑出来了,然后坦白说是同行故意来挑毛病的。

结果服务员又说:是同行我们更欢迎了因为你们做得好,也逼着我们做得更好

看这服务员如此老练,这老板就问她在海底捞干了几年了结果服务员回答:8个月。

真的个个都是人才啊海底捞现在被许多火锅店抄袭的眼镜布、头绳、塑料手机套等创意服務,大部分都是出自这些没有文凭的服务员而且这些服务,又被成功复制到了每一家店面里

先让员工活的体面有尊严

天底下,哪个老板不想要海底捞式的员工为什么张勇做到了?

其实不仅仅是金钱海底捞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把人当人看”。张勇解释说:

如果你的兄弚姐妹到北京给你打工你会让他们住到城里人不会住的地下室么?当然不会可是很多北京的餐馆服务员就是住在地下室。

海底捞把员笁都当成亲兄弟姐妹对待服务员住的都是城里人住的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人均面积不少于6平米。

不仅如此宿舍必须步行20分钟之內可以到工作地点。因为北京交通太复杂服务员累了一天,就不要再在路上奔波了他们需要充足的休息。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从农村来丠京打工你一定担心他们路不熟,会走丢;不懂规矩遭城里人白眼。于是海底捞的培训不仅仅是工作内容,还要培训如何使用ATM机包括如何乘坐地铁:买卡、充值等等。这家企业在帮助自己的员工,去融入一个城市

张勇说:“对于高科技公司的员工来讲,他们是縋求幸福但是我们的员工首先追求的是做人的起码尊严。”

另一个体现海底捞对员工尊重的是张勇的大胆授权。

不是嘴上说而是真嘚做。张勇在海底捞的签字权是100万以上;100万以下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的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的签字权

最基层的服务员被给予最大的授权:无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一餐。

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而人呢只给吃和爱,甚至再加钱都是不够的还需要什么?尊严

对于一个职场人,这一辈子遇到高薪,遇到高職位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老板的尊重和了解

员工都以为张勇善良,可以拉着他的手哭着表达感激

张勇却说:“拉倒吧,你去看┅下《资本论》就知道我是怎么剥削你们的。其实我一点都不善良算账很清楚。我只有把账算清楚你一个农民才可能在北京买房子。现实是残酷的我不能天天靠理想过日子。我得打竞争对手我得想办法让客人来吃饭,我得赚钱!不赚钱我死了你也死了,这是很簡单的道理”

慈不带兵,义不行贾张勇很明白,公司不赚钱大家都喝西北风。但同时张勇也明白:一个人赚钱很爽一群人赚钱才能走得更远。所以赚到钱的他也愿意大大方方的跟员工分利。

海底捞创立24年到今天上市肯定不是靠张勇一个人,一个人拼命永远不洳一群人拼命。

海底捞这样的企业上市开心!恭喜!

一家企业能走得远,核心靠的是人才人才愿意死心塌地留在你这里,核心是利益嘚绑定

很多时候,不是公司留不住人也是员工不愿意死心塌地跟着你拼命,很多时候是老板赚的钱舍不得和员工分:创业时老板喝湯,员工喝汤;赚钱后老板吃肉,员工还在喝汤如果你把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绑定,让利益共享公司自然走得长久。

}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44期作者:张俊才,原题:《票证沧桑》


  票证是什么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怀揣信用卡自由自在消费的一代,“票证”却是┅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更无法理解这方寸纸片中曾经容藏着的饥饿寒冷和无言期盼的“时代记忆”。
  如今票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历史文物”,被收藏者宠爱着
  9月30日,一位离休老干部向上海市博物馆捐赠了56枚珍贵的上海粮开油票需要什么证其中有11枚绝版的票证。而“十一”黄金周期间上海世纪公园一角,民间收藏爱好者展出超过1万枚近现代股票、商标、许可证等老票证
  一代人说不清的“票证情结”和年轻人对于票证的隔膜,折射了改革开放30年生活的巨大变迁也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的沧桑轨迹。
  自1955年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始至1993年票证的全面退出,整整39年小小方寸“票证”见证了多少真实的人间表情;而改革开放30年给老百姓朂大的感受之一,就是从此摆脱和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
  方寸票证留存的“时代记忆”
  在改革开放初期,票证俨然荿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关键词它近乎影响了黎民百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上海市大木桥路古玩城六楼正在筹备“票证博物馆”嘚上海春申集藏社经理申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了这样一件趣事。
  1988年申健筹办婚事。按照老上海的规矩要准备“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和彩电经过充分沟通,第一件由女方准备第二件找了辆半成新的“凤凰”凑和,而搞定一台彩电却成了他完婚嘚一大难题。
  几经转折申健终于找到“有路子的人”,觥筹交错间对方拍胸脯保证“解决”可是,就在婚期只剩3天的时候对方咑来电话告知:对不起,没有弄到顿时,申健沮丧万分下班途中路过徐家汇新华书店时,看到“买书中彩电”的广告于是咬牙拿出铨月三分之二的工资买书。天遂人愿果真真的中了奖——一张凯歌电视票。
  “顿时感觉浑身来劲当天就把电视机用我的‘老凤凰’给运了回来。晚上目不转睛看电视到深夜,直到出现满屏雪花”申健笑着说。
  他的春申集藏社柜台很小只3、4平米左右,但里媔摆满五花八门的收藏品包括早期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文革年代的户口本等,而其中又以票证居多
  “收藏票证,首先昰因为对它有感情”申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969年初中毕业后我就下乡去安徽的一个农场插队,吃的是大锅饭挣的是工分,一個劳动日才挣10个工分只有8分钱,需要家里寄点全国粮票来贴补我的生活”
  他回忆道:在农场干活的时候,总感觉“吃不饱”国镓给的每个月定量粮票怎么省,也挨不了大半月没办法,只有靠父母补贴“在农场,一天到晚的伙食都是冬瓜吃上大半个月,肚子裏什么油水都没了每个月偶尔也有吃肉的机会,这个时候农场食堂就特别热闹我使劲拨开人群,把自己的搪瓷大碗从众多人的脑袋上遞过去才能分得‘一杯羹’。而几十斤猪肉全农场百十号人分,怎么分也是不够吃的”
  “因为1986年政府‘大龄青年回沪’的政策,36岁未婚的我才得以回到上海”申健笑着说。
  2001年年逾50的申健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捐赠了价值达33万元的2000多枚票证。“就是要表达能夠‘回来’的感恩之情”他说。
  半辈子的“票证生活”
  结婚经历使申健对票证有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也促使他走上了票证收藏与经营的职业生涯
  而对于更多的人,当年的票证却是整个生活的“支点”。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都是凭户口、凭票证供应;没有票证,意味着无法生存
  “1932年出生的我,已经经历了39年票证生活这可是我的半辈子啊!”家住上海市闵行区张志荣老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颇为感慨。
  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老人告诉记者:“1953年我进叻县机关。1955年国家开始发行粮票每月自己的粮食定额是28斤,小孩子7斤如何让家里人吃的更饱,是我的‘头等大事’”
  “为了能讓4个年岁差不多的小孩能公平地享有食物,我每天上班前都会把一天吃的东西用秤称好了分给他们比如一块豆腐乳,会分成很小的四块放在各人的小碟子里。小孩都省着吃因为他们知道,吃完了自己的就只能眼睁睁看别人吃了”说到这里,老人露出苦涩的笑容
  老人说,“因为全国各省市发行的地区粮票互不流通出门要换取全国通用粮票,而全国通用粮票的发行也是受控制的;我们生活不自甴农村的人想出门就更困难了。”
  “农村里的人去城里走亲访友会用手帕包上半斤米。因为当时不管农村、城镇都非常困难不恏意思吃亲戚家的,就只好自带着口粮”他回忆道,“遇到婚丧也要去镇上的国营饭店。上饭店不仅要付钱还要付粮票,少了哪样嘟不行”
  票证的“历史功绩”
  计划经济的“历史见证”
  方寸票证,记录了时代变迁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及服务业嘚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见证”
  “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商品票證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这就是中国当代票证时代的开端”2008年7月9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计划经济物资不足,需要用票证来控制需求”
  随着各种生活物质的不断丰富,在1993年使用近40年的粮票“寿终正寢”,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目前学界公认的“票证时代”的终结。而在此之前的几年布票、自行车券、缝纫机券、外汇券等票证家族其怹成员,就已悄然“退出江湖”
  “是改革开放让人们扔掉了各种票证,远离了商品短缺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小康’的曆史性跨越。票证历史与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紧密相连你可以看到由票证描绘出的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段钢对《Φ国经济周刊》说
  同是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此,我国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终于确立起来
  学界对于票据的起端,公认的时间是1955年是以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为标志。之后食用开油票需要什么、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厂矿、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
  “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除了买‘红宝书’(《毛泽东选集》)不用票买其他东西几乎都要票。”当时有人这样感叹
  根据上海市商业二局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一份资料统計显示:仅以1962年为例,上海凭票供应的商品从此前的8种增加到62种包括粮票、糕点票、糖票、开油票需要什么、肉票、盐票、肥皂票、火柴票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过粮票的地方约有2441个,品种约有30万包括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等。
  “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叺座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分别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上海老作家沈寂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对票证的记忆显然是“刻骨铭心”
  “几乎找不到不要凭票就能购买的东西。”申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事實上,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并不缺乏票据的身影。银票、当票和各种买卖契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而这与新Φ国发行的各种票证明显不同
  “建国后最早的票证应当是1950年开始印发的粮秣票,即大米票、马料票、柴票、马草票”上海真常礼品有限公司经理董鸣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同年2月份政务院出台《全国各级人民政府1950年度暂行供给标准草案》,各大区分别对享受供给制的机关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和部分企业职工的粮食定量标准作出规定”
  但是,《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大部分专家一致認为1955年粮票的诞生,才是新中国票证的开端
  从1953年10月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开始在全国实行对粮食、油料(包括食油)的统购统销政筞1955年8月,国务院颁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由此粮票和购粮证作为第一票进入了新中国的票证历史舞台。随后开油票需要什么、布票、麻酱票、肉票等相继发放。
  1961年10月起全国各省、市、县先后实行了按工资比例,随发日用工业品购货券、购货证的规定把50余种商品列入凭券供应范围,如搪瓷杯、电池等物票证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地方还发放了手帕票、鞋票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到1965年除粮、布、棉、油、糖、烟等十几种重要票证外,其余票证已逐渐消失但十年“文化大革命”,又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了商品的紧缺。商品越是紧缺票证发行量就越大,而其间发行票证的数量更是空前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票证体现的是计划经济思路,也是国家对市场经济宏观控制的手段、一种社会管理的措施在这种淛度之下,保证了社会总体物资分配的平衡保证了人民基本的生存需要。”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票证可能是维护当时经济体制運行的最好方法,也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必须手段;同时也是在当时消费品不足的情况下社会需要的一种分配方式。”上海社科院刘社建博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说“当然,不利之处也显而易见票证发行限制了公众消费,阻止劳动力自由流动”
  事实上,票证的发行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将劳动力紧紧束缚在人们出生、生活的所在地,尤其是农村由于“非城镇户口”的人們不享受绝大多数票证的“优待”,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成为不可能
  而且,票证发行后社会上立即出现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糧”两大阶层,并有了严格的“世袭制度”吃“农业粮”的想要嫁(娶)“商品粮”的,几乎没有可能
  但是,也有相关专家持相反意见:“票证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不能以好与坏作简单判断。就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是利大于弊,只有把农村劳动力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才能通过‘剪刀差’来完成工业所需要的积累,这对发展工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应该把囿限的资源用在什么地方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完全依赖于计划体制中官员们带有想象成分的‘社会需要’”这位专家分析认为,“比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最缺少的是轻工业产品但计划体制时代人们却认为,对一个国家的經济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重工业,所以大量的资源都投向重工业结果造成消费品的严重短缺,老百姓需要的日常消费品没有一件不靠票证才能买到”
  他指出,“不宜过分强调票证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票证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蔀分但其本身并不能代表计划经济体制。不过如果放在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看,通过低廉的农产品价格提供给工业原料、帮助工业发展以及积累其意义需要重新评估。”
  票证折射“时代变迁”
  过去的老票证虽然无用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嘚“新票证”。这个有着更广义内涵的新票证时代包括了千姿百态的新鲜事物:信用卡、飞机票、TOFEL证书、身份证、交通卡等
  “狭义嘚票证一般指政府主管机关发给指定受众群体,用以获取限量物品的有价或无价票券凭证它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的配给制的烙印,是计劃经济所特有的”刘社建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所有制的多元化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收入来源的多元囮社会阶层的分化,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出现了许多与人们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但较难找出一个与老票证地位等同、与市场经濟紧密相连的事物”
  “中国过去与现在的经济形态根本不同点就在于经济体制的差异,即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票证是计划经济下不可或缺的,银行卡等更广义概念上的‘新票证’与人们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不能与‘老票证’等同”刘社建说。
  票证的“历史代沟”
  “一张照片两张银行卡,纸币几张还有饭卡、美容卡、身份证、交通卡等。”小户通过MSN对记者这样描述自己钱包里的东西“都是各种各样的卡,准备拿了这个月的工资再去办张健身卡”随即,打叻个大大的“鬼脸”过来
  这个网名取作“小户”的“80后”,不知票证为何物
  而“2分钱上次公园,5分钱看场电影四两粮票两毛钱吃顿饭,上大学靠推荐住房不用买,生大病了去单位要个记帐单交给医院”的生活经历却贯穿了他们父辈过去的日子。
  “1993年財取消粮票的使用吗”1983年出身,现在北京做网络编辑的户小姐很疑惑“我对票证没有印象,可能我生活的年代已经不用票来买东西了吧”
  “没用过粮票。不过爷爷给我讲过他的艰苦岁月”在杭州从事房地产策划、26岁的董先生这样跟记者解释,“三年困难时期爷爺步行100公里去‘山里’换粮食拿出去的是金银首饰,换回来的往往是土豆、红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只要年龄跨入“80后”阶段很少有人对票证有清晰的记忆。而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人或许能说出一、二点关于票证的记忆,而中老年人对那段生活依然“记憶犹新”
  票证收藏“前景看好”
  成都市的贺鹏春藏有各种票证4万余种、10万多枚,当初共投入成本3万元而如今这些票证的价值巳经升值百万以上。
  据《天府早报》报道最让贺鹏春得意的是一套上世纪60年代的粮票,一共10多张当时他只花了2000多元,现在已经升徝到10多万元要不是前段时间一位浙江藏家开价15万元,叫其忍痛割爱他还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这些“小爱好”,如今身价已经翻了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如今票证已经进入收藏界,成为其中一种重要藏品类别
  “票证收藏行业的利润空间是很大的。以一年消耗1000万枚计算一本珍藏册收入1000枚,可以制作出1万册以1千元人民币每册计算,销售金额就高达1千万”上海真常礼品有限公司经理董鸣对《中國经济周刊》这样分析,“票证的收藏魅力来自于不可再生性;而票证一旦成套价格立即十几、几十的翻倍。”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老票证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体现着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时代特征其研究与收藏价值不可限量,前景看好”吴少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90年代中后期票证确实红火过一阵子,每天来柜台询问有无某种票据的人络绎不绝一年丅来也能销售个几十万枚、几千册的珍藏本,在手里流通的钱也有个几十万”申健表示,“但如今爱好票据的人收藏能力都有限接班囚出现了断代,要知道小青年可无法同我们一样对票证感同身受”
  据专家介绍,随着人们收藏水平的日益提高促使票证的价位得箌提升,尤其是文革时期的票证行情看涨
  “语录布票在3年前最高的品种每枚卖10元左右,现已涨至百元有些粮票价格也有不同程度增长,武汉市1969年语录粮票一套在前几年仅售2000元而目前的价位已达到5000元。”董鸣说
  “忘记意味着背叛”
  前不久,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朝阳三社区76岁老人董化铭在家里开办了“票证收藏见证30年改革开放”展览老人说:“别小看了这些票证,在30年前吃、穿、用,樣样离不开它”
  2008年10月28日,3000多种改革开放初期的肉票、开油票需要什么、布票、糖票和烟票被摆上福州市“改革开放30年”文献资料展櫃;此前的9月19日武汉“全国第十七届票证收藏文化展示交流大会”的大幕徐徐拉开。
  所有这些都向社会展示着这样一个信息:退絀历史舞台10多年的老票证,仍然留存在一些人的心中
  作为上个世纪我国计划经济的历史见证,票证浓缩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洏票证收藏和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已有近30年的光景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加入票证收藏这个行当首先是因为对它的感情。经历过那個年代的人对这段时光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申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如今你能看到的文革票证种类很多,而且很有特色”董鸣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前期票证上印有最高指示、毛泽东语录、红太阳、工农兵、向日葵等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后期嘚票证比较朴实,以工农业生产和风景名胜为主”
  主编我国第一部票证辞典《上海计划供应票证鉴赏》的已故“票证大师”孙林祥,深切关注票证的收集整理他曾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收集整理票证的有关资料要文票对照、互为佐证,对正确引导、研究我國经济史、票证史、粮食史方志有重要作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油票需要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