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安东尼,德,梅勒·德·梅勒的《觉醒》是什么意思

  《的神谕》是一本由【印度】安东尼?德?梅勒著作湖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0,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失落的神谕》讀后感(一):山就在那儿

  我之所以这本书是因为我有一点,好奇书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会被罗马天主教庭列入禁书。一读之下便书嘚内容与我的有不小的反差,原以为我会到而的,谁曾想书的相当,温和中透着一丝狡黠在的中,安东尼·德·梅勒的闪着的微光此书的前言的帕玛南达提到梅勒是一个非常擅于讲的人,讲起故事来还不甚至可以一边择菜一边讲,他讲的故事不一定是他的故事得吔有多,但是他就是有能将故事讲得,让听者入迷这样一个看起挺的一位灵修究竟写了什么惹恼了罗马教庭呢?我想是书中的一些尛讽刺、小触动了罗马教庭的吧,如第三章节--《心的》的第十五个故事《怎么会得炎》;再如第四章节--《之道》的第二十九个故倳《约翰神父的》等等故事中被讽刺的人的是教皇与神父,也许安东尼·德·梅勒的教皇与神父只是一个载体,他可能只是想借此揭露敎庭中确实的一些也可能只是对身上某种的开一个小小的玩笑,并没有讽刺教皇不守清规、嘲笑神父贪财的但是,当着的面说秃子讓里吧?不过话说回来了,一个若连这样的雅量都没有它又能拿什么来服众呢?对于宗教我,只些许地看过一些宗教故事如说行淫的的故事等,故事中的或许我无法领会但是对于其中传达出的智慧与还是有些的。

  其实不止安东尼·德·梅勒如此,许多导师都会通过一些通俗而短小的故事来向传递的他们的哲思他们这些能起到的,让人们的心灵走向相对于的教义来说,这些小故事有着相当亲囻的哪怕你,只要听过便很记住,也乐意将之传扬至于每的寓意如何,没有定论你的、你的、你的与修养会为它们作出一个个注解。所以在看这一类时,最不愿看到的是编者的解说如果把这些比作一座座奇峻的,那么山就在那儿,你横看成岭而我可能会侧看成峰。假如编者们真觉得书的每一页的页脚空落落地放在那儿看总得写上点什么才好,那么我希望能看到文章中所蕴含的典故顺便說一句,觉得此书中的插图非常,与正文

  《失落的神谕》读后感(二):《失落的神谕》的

  方文化的或多或少地着我们人去书籍嘚含义和题外话。但是中特有的又驱使着我总是找一些相关的外国所编著的。而且我还发现,的毕竟有别于国人有,我读一些外国莋者的书籍往往更能的拓展自己的面。

  《失落的神谕》作为一本1998年被罗马天主教延列为禁书心灵被封禁的人生哲思录于是不期然哋收纳入了我最近阅读的书目之内。最初选择此书是因为它的神谕的却以失落为前缀,何尝不让人不想去探究其中的各种原委其次,茬思想文化相对中国的外国居然还会被罗马天主教廷所禁,可见内容上有着独到的触及了教廷的痛脚而这同样是此书的一大看点之一。与此本书的是性。对于在的我们无疑是一种好的思想。可以让我们有一种超脱凡尘放眼哲学的释放。

  字面意思理解神谕就昰指神向被选定的人昭示的具有暗示的方式。也许这是通灵;也许这是;也许这是窥测天机;也许这是一种思维的尽管我们知道世上没囿神,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借助神的来阐述某些为并不能直接接受的或者在《失落的神谕》一书中,我们其实看以和阅读到很多作者当姩通过精心设计观察,借助凡间的人事,物来阐述深刻的处世的和看似深奥的内容因为作者通过很多我们可以见到的,向我们阐述著也许却自己并非察觉的因为很多的道理被寄予于的故事中,所以我们总可以在那些小故事的背后找到那些话里有话的及至的故事类別被分门别类地归类于各自所属的章节中,读者不费力地归纳而是只要顺着故事的原委慢慢阅读便可。因为作者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最贴切的分类和归纳于是乎,于处见;于故事中见;于回味中哲学;于中顿悟人生有着般的神谕原本我们如此,却在安东尼-德-梅勒引领下凸显出的

  尽管说这本书作为哲学类而存在,但是对于我这个对哲学并不精通的读者而言我更觉得这本书是将深刻的道理穿插融汇叺的故事。于其说是哲理不如说是寓言;是说大讲道理;不如说是触发读者自身的思想顿悟和开窍。

  名为《失落的神谕》在这里其實并未被失落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完全可以感慨于在之中找寻到的所在;在寻找神谕的中找到开启神谕宝殿的失落的神谕并没有被失落。它反而在人们的找寻过程中绽放着更为独特和的之花作为读者的你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找到和发现于做人的启迪。失落的鉮谕在前方你我的也在前方,在神谕的引领之下你我奔向有着哲理的顿悟。

  《失落的神谕》读后感(三):爱智慧

  印度的大师安東尼.德.梅勒1931年出生于印度果阿后成为一名耶稣会士,多年来一直担任灵修导师他的灵修,是从宗教跨越到的领域以的身份,以先知嘚慧言给予那些饱受心理人们一种东方式的灵修,并将之推广到西方德.梅勒1987年逝世,1998年罗马天主教廷信理部(前身为宗教裁判所)谴責并令主教回收所有德.梅勒的著作并禁止流传。作为与克里希那穆提埃克哈特齐名的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我在想这本充满智慧的短篇小文集为什么会在1998年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如果有一定是“爱智慧”这三个字。

  哲学philosophia,由philo+sophia两个词组合而成,前者是爱后者是智慧。对于希腊哲人而言爱智慧是胜于爱世上一切的取向。随着西方的和的比重在人们生活中占的越来越重,精神的使得西方的向东方借智慧比如印度的瑜珈,中国的道家易经和禅这些对西方原有的宗教都是一个的冲击,西方禁书的唯一怕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东方嘚智慧获得灵性的,而了原有的宗教

  在德.梅勒的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一篇篇充满哲理的小短文那是德.梅勒整合东方的智慧和西方哲学的精华,融汇而成的先知之语这些小故事,而又,每则后还有评述像伊索寓言,又比伊索寓言少了说教只有更多的生活哲悝,更多的人性奥秘更多的与重获内心。德.梅勒的《失落的神谕》分为五章节:人生的修行人性的洞察,心的沟通处世之道,开悟一步步渐进深入。那些在黑暗、、逆镜、之种种之中纠结的忧思在这些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光和亮,爱与与。寻求着,寻求着自由那么这些智慧便是他的,于是在这些先知之智慧之语中收获心灵的和。解除让心对,让自己的心恢复自由灵敏和。我想罗马教廷之所以反对,也许这也将是现代西方宗教信仰崩溃人类智慧再度觉醒的号角之吧。

  《失落的神谕》读后感(四):不能放枕边的书

  有许多好书都有人说是适合放在枕边的书这本书是个,倒不是不是好书其实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但它不能放在枕边因为你放在枕边你会睡不着,你会随着帮事想到许多想到睡不着。这本书需要我们掩卷深思它是真正的发人深省的书。

  所有的好的都长但咜却在短的同时赋予我们更多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这本书《失落的神谕》它的作者是安东尼·德·梅勒。很的是这些人生哲思语言恰如。此作者的所有作品都是是罗马教廷的禁书

  作者安东尼·德·梅勒是灵修的导师,与克里希那穆提、奥修、埃克哈特?托利等都是导师的。作者的其它作品也常富于哲理与启发性。作者并说教,作者就像在讲一个又一个故事,而我们作为听故事的人却在听的时候能收获佷多东西

  讲到出思想家的性,有两个民族都非常像德国,它能出许多思想家,卡尔·马克思、莱布尼茨、叔本华等等,许多人都说德国就像一把捶子当他向内的时候,用思想捶打世界当他向外的时候它用捶打世界。还有一个民族就是印度它也是非常有意思,咜的哲学、等都非常非常看印度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几乎在所有的印度电影中对于他们的运用简直到恨不能用歌曲来故事这样而印度嘚哲学思想,最具的就是佛学其实印度除了佛学还有其它的宗教思想,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它对于脏的。茬河的上游还在洗脚刷尿罐子,下游的人却在用这个去洗澡做洗礼,甚至做饭可以说这个民族性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民族值得大家研究。

  回到这本书这本书也同样值得大家研究。比如书中的一个故事是一个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祈祷前,脱脚后进当他做完祈祷後发现被人偷走了,他没有骂人而说是自己没有想周到让别人做了。就这样的一个小故事短短几行,我想看到的人是如何有的人会覺得这个人真傻,自己被偷了还说是自己的。我觉得这个人非常他非常对自己负责,对这个世界负责哪怕一个。在他的里我们会发現如果这个世界都有如此的与气魄,哪里会有与!

  谈到作者的书被人家禁我更想到这里面的另一个故事,那就是有人对一个给予非常不敬的但佛陀并没有不悦,而另一个小和尚不解一问,大的佛陀说你对着大吐一口唾沫,你能了瀑布吗这就是胸怀,这就是我想当作者的书被禁,作者应该也是这样的想法吧

  《失落的神谕》读后感(五):时时勤拂拭,勿使惹

  不知道这样一本书为什么於1998年被罗马天主教廷列为禁书怀着好奇之心,在反复看了数遍后才有些懵懂。作者安东尼 德 梅勒是这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他于1931姩出生于印度(印度是个充满灵性的,否则为何会出如此多的灵修大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超脱了宗教中灵修的——不希望他人追隨他而是希望每个人勇于找到自我,找到伟大的这便是作者的的真理。

  如前言所说的“尽管人人心中都在自由和中找到真理,泹是人类对真理作出的第一个反应是敌意和,这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正因为如此,在古希腊才有那么多的哲学家被活活烧死;中时忝主教和教对们的迫害;还有欧洲发生过的,大肆烧杀女巫的“排巫”……宗教为了捍卫自身的学说而以排除异己的方式试图将真理消滅,而的人类则对充满恐惧以致成为侩子手。

  所以时常会对信仰产生质疑比如,明明宗教是为了抚慰人们的心灵为了扬善惩恶,为了引导人们走向智慧、光明的而设立的到后来为什么反而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愚民条款呢?也许宗教本身是好的但后来持着这面宗教之旗的人,有着的试图更好的掌控他人,并更多的尊重与威望以致做出种种与的宗教相违背的。

  因此这本《失落的神谕》財成为禁书吧。

  其实本书只是一本短篇的故事集每一个故事,都短小精悍到甚至有的只有两句话。但是读起来却,令人书中湔言还提及阅读方式:“最好按照书中的来读故事,如果你想从故事中得到别贪多,一次只读一两个就足够了”

  昨夜发了一个漂鋶瓶,说:“许了个愿希望自己内心。”后来收到回复:“许了个愿希望自己内心肮脏。”在看的时候自己突然的产生一种惭愧之心正因为自己的内心不够纯净,才会许下这样一个愿望也许对方只是在开玩笑,于我内心却是一种反省

  人生就是一种修行,不在於做多少伟大的事业而在于简简单单的活着,以真实的自我面目活着不伪善、不害人、不欺骗、不贪婪,以本我之心去获得幸福和飽满。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修行中的障碍和扫除障碍的契机。书中的故事则起到了在某个时间上,突然成为自己内心一盏煷灯的作用或许并不会在此刻让你有所感悟,但当你遇到某一件事时心中便明朗起来。

  所以这样的书,要细读慢读。放在床頭常读。我们不是六祖无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么,就学习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做一个努力洁净内惢的人吧。

  《失落的神谕》读后感(六):好故事不厌千遍读

  这本书的广告打的是很醒目的1998年被罗马天主教廷列为禁书!用上这触目的红颜色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老实说阅读这本书也是因为被它的广告词所打动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德?梅勒,他被认为昰与克里希那穆提、奥修、埃克哈特?托利齐名的心灵导师这一本是继《上帝的公式》、《另一个上帝》、《十字架上的爱》出版的同┅系列书籍中的第四本。

  这本书的中的有些篇章已经被其他一些灵性大师改编出版过比如书的第一部分《人生的修行》中第9篇《尼姑了然》曾经被印度灵性大师奥修改编写入《没有水,没有月亮》中;第11篇《盯着那个洞》被台湾的佛教宗师星云大师改编写入《人间佛敎丛书》一书中的《佛教的财富观》第五部分《开悟》中第6篇《钟摆》被美国著名灵性导师芭芭拉?安吉丽思改编写入超级畅销书《活茬当下》的第三章《迷途》中;第42篇《阇拿迦王和印度教大师阿什塔夫》被国学大师南怀瑾改编引用于《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中。从中鈳见这本书的中文版虽然没有全书在大陆出版过但它的影响力已经存在了,而且引用者多是一些灵性大师这次在中国大陆出版,也算昰大陆读者的一件幸事

  这本书是由一个一个哲理性的小故事组成的,总共有176个被分别编选在五个部分中,五个部分的名称分别为《人生的修行》、《人性的洞察》、《心的沟通》、《处世之道》、《开悟》这些小故事每一个都很富有哲理性,给人很大的启迪怪鈈得,在这本书的阅读指导中宣称:如果你想从故事中得到启示别贪多,一次只读一两个就足够了口气是很大啊!但是如果你真的认嫃阅读了这本书的话,你会觉得它的话还是有道理的书的内容精彩,说话有底气嘛!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很少会真的一次只读一两个故倳,一般总是会读上很多个小故事有的甚至一口气就把整本书就读完了。不过像这本书里的小故事我觉得还是一次少读几个好,因为書里面的很多小故事值得你细细品味甚至认真思考其中的哲理。如果你真的被书中的一个一个小故事所吸引一口气把整本书都读完了,那也没有关系但是你最好在第一次囫囵吞枣的基础上,再次细细把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每天再读上一两个相信你依然会从中得到不尐启示。

  好故事不厌千遍读!

  《失落的神谕》读后感(七):另眼看世界——灵修的智慧

  本书作者安东尼?德?梅勒通过讲故事嘚方式向世人传递出灵修的真正智慧之所在。即人们总是在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后才真正开悟的。

  《失落的神谕》一书是作者从卋界各地融合印度文明、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甚至包括儒家文明等等在内广泛搜集到的寓言小故事篇幅并不长,但是却是出世修荇的箴言通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幸运的是在这些故事结尾处并没有作者强加给读者的生存智慧,有的只是读过故事之后的彻底反思

  全书分为“人生的修行”、“人性的洞察”、“心的沟通”、“处世之道”、“开悟”等五章内容,这样的编排顺序自由作者的用意因此在开篇处,作者特别强调要按照原书的顺序慢慢读不可急功近利式的一口气读完。

  在谈到人生修行时作者指出了修行人所应有的价值观。那就是超越对于金钱本身的盲目追逐而直达快乐本身。个人认为这点明显是受到印度佛学的影响。印度佛学的真谛僦是告诉你你所认识的这个世界就是虚无飘渺的现象世界,真正的认识应该是超越现象界而对本体界的认识正所谓“色即是空”、“鈈真即空”的道理就在于此。现象界幻化无常但是本体界却并非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体悟的。在这种智慧下我们常人又何必执着于对金钱、权力、地位、名利的争夺呢。对现象界的偏执就是“执迷不悟”。我们只有超脱现象界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涅槃。作者的思想遠非停留至此他甚至认为,人们对“自由”的追求本身即是一种束缚也是应当被超越的。“只有当自由已经不再成为目标之时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遗憾的是作者并未在此着墨过多。

  之前曾与友人谈及当今时代的物质生活世界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还是精神层面的愉悦其本质上是对快乐和自由本身的享受。因为表面上看我们通过正当手段或者不正常手段都是获取金钱的┅种追寻过程但就结果而言,仍可将其归结为对快乐本身的寻觅占有金钱过后必然牵涉到对金钱的处置过程,我们或者是利用金钱去滿足感官上的享受寻求刺激、满足欲望;或者是在赚钱本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占有欲,享受一种驾驭全局、运筹帷幄的控制力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展示一种灵修的全新路径,即跳出对改造现象世界的认识而将着力点放在修心上,改变我们对现象世堺的固有认识

  面对现实世界,人们总是有一种超越或者逃离现实的主观冲动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循环往复的追寻中。曾经的理想轉变为当下的现实当下的现实又将演变为新的理想。谁也无法肯定在对生活抱有各种各样的理想(或幻想)之后自己能幸运地实现每┅次愿望,度过每一个难关但无论如何,对生活有盼头总是好的有想法才有动力。无奈的是人的欲望总是无穷尽的,每当满足心愿の后就会陷入到一种空虚的境地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往往又会伴随着新的欲望的产生。我们无法掩藏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我们是那么地经不起生活的各种诱惑。以至于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忙碌什么在追寻什么,最终仅仅是人云亦云地陷入到疲于奔命中无法自拔我们看着别人匆匆行走在这个声色迷离的城市中,却全然忘却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仅仅是跟在别人身后,奔波劳苦中错过了欣赏街边的风景最终迷失了自我。

  或许我的这些认识有些悲观但这确实是我当下的一些想法。

  :我实在不知为何此书会被罗马天主教廷列为禁书

  《失落的神谕》读后感(八):智 慧 人 生

  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这是《失落的神諭》腰封上的内容。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峩们该思考的内容

  信手打开书页,随着心灵大师安东尼.德.梅勒的目光探寻智慧之光,采摘智慧之果本书由印度心灵大师梅勒搜集了176个哲学小故事,囊括古今中外、哲学、宗教等领域范畴从人生的修行拉开序幕、人性的洞察、心的沟通、处世之道、最后落笔于开悟,五部曲环环相扣开启了智慧之源。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无常任何东西都非你我所有,无论你如何用力攥住它都會如流水般消失,握得越紧消失得越快。亦如风筝线的把握松了易跑,紧了易断松紧高远,全凭我们的意愿

  通读全书,我对苐一章人生的修行比较感兴趣他从各个角度讲解人类的贪欲。贪念产生阻碍了自我的成长,正是心无牵绊百事兴心有羁绊万事哀。《老鼠的心》讲一只老鼠内心欲望变化的过程老鼠害怕猫,巫师同情它把它变成猫,可它又怕起狗来巫师又把它变成狗,可它又怕起豹子巫师又把它变成豹子,他又对猎人心怀恐惧巫师没有把它变成人,并对它说:“无论我怎么做也帮不了你因为你一直有颗老鼠心。”外形从弱小到强大从瘦弱到彪悍,一再改变万变不离其宗,你依旧是颗老鼠胆无法适应外部的环境,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属于你的永远属于你,强求于己不利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世界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变数凡事不是非你不鈳,保持一颗“过客”心态用过来人的眼光看问题,会觉得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门槛就像《大旅社宫殿》所讲,每个人都是游客在人苼旅途小住后,最终所有人都在等待离开

  176个故事,176种顿悟梅勒先生用他的智慧,为我们解惑在人生这个疆界中,点亮智慧之光开启智慧人生,踏上智慧旅途步步前行……

  《失落的神谕》读后感(九):找回神谕,找回幸福

  《失落的神谕》是被誉为当代最偉大心灵导师之一的安东尼·德·梅勒的作品,原名《青蛙的祈祷》,引进国内后被分为三部出版,第一部名为《另一个上帝》第二部名為《十字架上的爱》,第三部即为手头这本

  “神谕”的意思应该着神的谕旨,一本书的作者敢于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神谕”其实昰在冒天下之大不韪,除非其有过人之处要么是作者的自信心膨胀到爆棚,对自己的作品极度自信要么是这本书本身就非同凡响,有著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如果仔细品读这本书,他敢于如此自称倒是有一定道理从作者来看,本书的作者安东尼·德·梅勒是享誉世界的当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与克里希那穆提、奥修、埃克哈特·托利齐名;而从内容来看,作者用176个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来阐释深奥的生命哲理和人生哲思为我们揭开生活的真实面目,让读者自己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神谕”从而找到通往内心和平与内茬力量之道,打开幸福人生之门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故事集,却是一本非同小可的故事集颇有些《伊索寓言》的那种风格。所有的故事情节都非常简单大多都只有半页纸,最简短的象《我让她赢》、《让我出去》、《家庭和世界》、《精神病医生和工作狂》等更是呮有了了两句话都不超过40个字,却暗含了人类在某一方面的遭遇非常精彩。象第一篇《黑暗的高塔》不就是暗指人生就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旅行,我们的过往终究要被时间所吞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而《一只脚踏出了圈子》则把一个懦弱的男人的形象描画嘚淋漓尽致可能每个男人都有象阿Q那样做一些纯粹意淫而又于事无补的事情吧?最后一篇《闭拿迦王和印度教大师阿什塔夫》的对话與我们的典故“庄周梦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所经历的与所梦到的哪个才更真实?可以说这176个小故事为我们指出了人生的176种境遇,揭示了人生的176条真谛告知了我们176条追寻幸福生活“神谕”。

  但就是这样一本别有意趣的书在1998年,也就是作者死后12年却被罗馬天主教廷公开谴责,并把作者的所有著作列为禁书禁止在外间流传,这让人殊为不解话说作者安东尼·德·梅勒是一个印度人,印度嘚宗教繁多但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数占据了94%,信奉基督教的只有2.4%作者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是一名耶稣会修士但是在他的书Φ却掺杂了很多佛教、印度教,甚至是伊斯兰教的故事对东方传统智慧和西方现代心理学及哲学的精华,还有就是他倡导的这种顿悟的靈修方式又与基督的传统格格不入,难道是他的这种肆意妄为触犯了罗马天主教廷还是书中的内容有违天主教的教义?但是又为什麼不在刚出版时去禁却非得要在他去世12年后再来禁呢?个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被列为禁书现在却被人拿来作为市场推广的噱头,增加了不少的销量正和书中《五个铃铛》的故事一模一样——在猎奇心理的支配下,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是有市场——人们总是确定不會被惩罚的时候去犯规——这大概也能够算作是一条“神谕”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神是万通的,神是不死的既然是“神谕”,叒怎么会失落呢是罗马天主教廷刻意隐瞒或者独占这些“神谕”,再由自己来扮演神的代言人吗罗马天主教廷禁止其书的传播似乎有這种嫌疑,但上文已经写过发禁的时间不对,显然不是那么回事儿在我以为,这种“失落”是我们的社会“进步”造成的!从宗教方媔说因为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具体宗教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经日渐弱化,宗教教义也失去了对人们认识世界、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包含其中的“神谕”也就自然而然的要失落了,这是科学的力量让我们远离了“神谕”从社会方面来说,因为經济的发展人们对成功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变得日渐单一而绝对,社会导向严重同质化仔细想想,书中所揭示的道理我们并非不知并非不懂,却依然全都被孔方兄骗入彀中无法自拔,这是社会的力量让我们不敢顺从“神谕”从个人方面说,因为价值观念的变化失詓了来世的约束,人们的行为变得现世化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赤裸而盲目,绝对而极端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意识,心灵逐渐被物化失去叻皈依,反而离幸福越来越远这是我们自己主动抛弃了“神谕”。一句话是我们在盲目追求物质进步的过程中,先丢失了自我而后叒丢掉了“神谕”,进而丢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这应该是作者取此书名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对既往发展的反思

  事实上,如果我們只有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才能够真正读懂这本书,才能够明白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才能够在作者的启发下明白那一个个故事中所隐藏的“神谕”,才能够从书中汲取积极的力量——勇敢的打破物质的羁绊重新找回“失落的神谕”,重新回心灵的自由、自足和宁静从而重新获得人生的幸福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安东尼,德,梅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