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之战代表什么数字数字几

  《非常轨迹——记中央红军長征中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
  毛泽东生前曾对诗友陈毅言四渡赤水,乃平生得意之笔
  毛氏乃世界冠军级的兵家泰斗,平苼直接指挥或间接指挥过的战役战斗难以数计万人以上的战役就有上百之多,且不论数月之间就让百余万大军灰飞烟灭的三大战役兵絀国门转瞬之间就让气势汹汹的“联合国军”狼奔豕突的朝北反攻,就凭那遥控全国战局的战略统帅部本身又作为战役诱饵牵着对手数┿万人马武装大游行,而最终还将其逐一图之的陕北磨菇战就足以让同时代的军事家们狠狠地嫉妒一把了!那么,这位毕生都处在弱者哋位而在强者面前从来都是胜利者的战争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对一次实际人头收支账并不丰盈,且看似“走麦城”般的“奔逃”行动会洳此垂青,而以“平生得意之笔”冠之呢
  很简单,背景不同环境不同,意义不同
  四渡赤水,作为一次起死回生的战略大机動以其所在时间,所处环境所衬背景,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所产生的重大转折作用以及对于毛泽东本人的杰出政治军事才华茬这种背景下被其同志、朋友和对手的再一次确认,使之在群雄会聚的红军领袖群中再一次脱颖而出,都具有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意義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乃至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战争历史进程中,这是一段穿行于非常时空中的非常轨迹与后来那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胜利,实难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一次本属被动败走的战略大迁徙自四渡赤水之后,才被真正赋予积极主動的内涵而且,这个长期以来为政治家们称道为军事家们折服,为艺术家们传唱为文学家们演绎的“用兵真如神”的故事,并非如許多人所想像或许多作品渲染的那样是一张设计精密按部就班顺序施工的蓝图,或未卜先知附耳过来私相授受的锦囊而是一种“因敌變化而制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出色表演惟其如此,才尤显其精彩异常之内涵从而在战争史上长褒无穷之魅力。
  得意の笔亦神来之笔。在彼时彼刻彼地尤显其精彩之状,缤纷之色
  因为,彼时彼刻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所面临的处境,实在是艰險万分万分艰险。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第一章 生死  2

  血染湘江中央红军元气大伤,西进西进,转兵前的转兵/不当菩萨毛泽东要“讨论失败原因”/飞行会议,“洋顾问”空前孤立/各有盘算“老虎仔”要与“小诸葛”赛跑/黎平转兵,周恩来跟洋顾问拍了桌子/求人求已生机系于时机/天佑红军,杨得志首传捷报/薜岳进贵阳朱毛过乌江,毛泽东走通了一根纲丝

  如果中央红军这当口就这麼着不管不顾就这么朝这条道上去了是不是能撞开这罗网姑且不论。就算是撞开了这队伍是个啥模样啥成色,也实在是不敢有太乐观嘚估计:从苏区出发时的86859人的中央红军西征大军中军委第一、第二纵队的人数竟然就有14536人,加上各军团的伕子担子轿子全军非战斗人員至少在三分之一以上⑹。湘江之役战斗部队完全成了伕子担子轿子的掩护队,战斗中损失的近半数人员中又多数是战斗人员。要是僦这么着就去撞何键的那张罗网是个什么结果恐怕是个穿过两天二尺半的丘八都不难想像出来。

  时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师长的陈伯鈞将军回忆“当时整个部队连新兵、老兵、民伕、担架加在一起,有七、八万人其中战斗部队加上直属队还不到一半。这样没有办法咑仗结果所有的战斗部队都成了掩护部队。一碰到敌人也不是想办法积极进攻,只是打掩护只是跑。跑也应该跑得快在战术上必須脱离敌人,跑到有利的地方占领阵地,抵御敌人但没有做到。战略上也要走得痛快但也没有做到。那时候如果平均一天走五十裏路,就可以跑到敌人前面了⑺”

  然而当时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的日行军速度只有40里甚至二三十里。

  当然中央红军主力進入西延山区这两三天内,如果确实想冲破何键这几道封锁线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那当口何键正在紧急调整部署各路“追剿”部队尚茬重组和调动中,他所设计的那几道封锁线要么尚未形成,要么也是刚摆开摊子如果中央红军具有后来四渡赤水时那种扔了伕子挑子轎子的精气神儿,这也是冲破罗网的一个机会换一种思路和套路,游龙戏水地把正在踌躇满志的何芸樵玩耍一把应该也属情理中事。

  然而那时的中央红军缺的就是这般精气神儿,而思路和套路也依然如旧

  所幸,中央红军出色的侦察和情报工作使中革军委佷快就掌握了这个敌情变化的动态。

  再所幸中革军委马上根据变化的敌情对原拟路线作出了初步修正。12月3日中革军委明智地作出決定,脱离敌人继续西进放弃从西延地域向湖南城步前进的打算,向西深入越城岭山区⑻次日又决定,继续向西进至通道(当时通噵县城在今县溪镇)以南及播阳所、长安堡地域⑼。

  尽管这个决定并不彻底也不具根本性而且总的来说还思路依旧套路依旧。要不嘫这一头朝南墙撞将上去,头破血流不说后面的种种转折,恐怕就连登台亮相的机会都没有了

  更所幸,从不幸中生出的万幸被人“封存”已久的毛泽东,既偶然又必然地出场了。

  中央红军在西征途中特别是在湘江之役中的挫折使他看到了摆脱自己这个“菩萨”角色的机会。这支队伍可以说是他和诸多战友一手拉扯起来的从建军原则到战略战术,都倾注着也浸透着他无数的心血他与這支队伍完全是同生共死的关系,也与他所抱定要献身的事业休戚相关他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瞅着这支队伍步向绝境而依然置身事外,坦嘫地继续由人摆布扮演“菩萨”角色

  事实上,据诸多有关当事人回忆突破湘江进入西延山区的时候,部队中对中央决策层的不满凊绪已经非常普遍许多红军指战员也开始反思:红军什么时候打过这样的败仗?究竟败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一至四次反”围剿”能取得勝利而第五次反“围剿”就要被迫出走?这次出征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哪里才是目的地?有些了解毛泽东当时处境的干部们私下里还有议論:

  “毛主席就没有打过这样的仗!”

  “早就把毛主席排出军事领导岗位而那伙人根本就没打过仗。”

  “五中全会还不让怹参加他不也是政治局委员吗?这又是哪来的章程”

  “中央政府主席下面设一个人民委员会,把主席架空用意何在?”⑽

  當时被李德从红军总参谋长任上贬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的刘伯承也回忆说当时“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緒。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⑾

  这种情绪在党中央和红军高级决策层中也同样存在,甚至包括一些在思想上对当时“左”倾政治路线还具有很大认同感的领导人毕竟这是血的现实,现实的问题就要用现实的态度现实的办法去解决在这里马克思也好列宁也好,都搬不出什么现成条条来解决迫在眉睫的现实生存问题这种“现实的态度现实的办法”后来在延安整风中提拣总结而概括成了4个字——“实事求是”,而当时的共产党人为在这4个字上达成全党共识却是经历了诸多象湘江之战这般血写失敗后的痛定思痛

  在这次西征途中,毛泽东与张闻天和王稼祥走得比较近

  从中央苏区出发西征的前后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处境鈈太好——用陈毅的话来说那是“鬼都不上门”。而毛泽东自己似乎也有意识地不与许多老战友老部下特别是还在军队工作的同志过多接触也不主动干预当时的军事指挥和部署——当然同时也不妨碍他在他能够参加的有关会议上毫不隐讳地提出建议。部队临行前林彪聶荣臻去看望他,也是希望在他那里得到一些对此番“转移”前景的点拨而他却什么也不谈,以致于数十年后聂荣臻元帅回忆起来时還颇有几分苦涩地称:“主席很守纪律”。

  这次进军途中毛泽东与张闻天、王稼祥同被安排在军委第一野战纵队,毛泽东和王稼祥叒因一个有病一个因伤同在休养连坐担架所以在一起的机会比较多。而相较于博古、凯丰等人毛泽东与张、王二位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訁。张、王二位虽然都属于对“左”倾政治路线有相当认同的党内领导成员而且还算得上是实权派人物(张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維埃共和国工农民主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王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但本质上都属耿介之士遇到具体问题都能讲求实际。比如广昌战役时张闻天就与李德、博古争论得很厉害在对待“福建事变”的问题上也与毛泽东有共同语言,而李德因黎川失守要“处决”肖劲光时王稼祥就拒绝签字。据张闻天回忆长征出发前一天,他在与毛泽东一起闲谈时就已经合盘噵出了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对中央决策层的不满。毛泽东则建议开始“转移”时我们俩和王稼祥同志走在一起,多交换一下意见——那时王稼祥因第四次反“围剿”负了重伤也在休养连躺担架。

  于是毛泽东、王稼祥两副担架和张闻天的一匹马常常走在一起以致于也被人戏称为“三人团”。

  这个自然组合的在野“三人团”对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深感忧虑彼此间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多。而這当中张王二人谈的多是对红军前途的忧虑和对李德等在朝“三人团”机械指挥的不满,而毛泽东却常常能有针对性地从当前最让人关紸的军事指挥角度道出改变当前局面的办法来这就不能不让人佩服,毛泽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在野“三人团”的核心部队过湘南准备过湘江时,毛泽东曾经在张王二人的支持下向那个在朝的“三人团”提出建议:利用湘南无堡垒且群众基础好的条件抓住薛岳、周浑元两路”追剿”军尚未合扰的机会,突然杀个回马枪寻歼其中一部,以改变“转移”以来的被动局面

  然而这个建议却遭到叻李德、博古的拒绝。

  湘江之战的失利对军委“三人团”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和“信任危机”,也在相当程度上动摇了李德这个“共產国际军事顾问”这个权威地位博古痛心疾首而一筹莫展,李德唉声叹气又诿过于人周恩来忙于具体组织指挥工作——他实际上已经茬承担全部指挥责任了,但肯定也在反思“转移”以来的种种决策

  而毛泽东说话的份量,却在无形中得以加重

  有关当事人的┅个回忆或可作为这种在无形中形成的“信任危机”的一个佐证: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向西延山区转移途中,李德看见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師师长周子昆正和妻子曾玉在路边闲谈突然间就冲过去大发雷霆,一通洋文怒骂搞得周子昆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好容易通过翻译伍修權才闹明白,李德是在说红三十四师全部覆灭在湘江东岸你这个师长倒消遥自在跟这儿陪女人聊天儿,我看你简直就是个“肖劲光第二”……

  周子昆啼笑皆非:李德刚进中央苏区时,他的确是红三十四师师长可早在今年2月间他就离任,遗职由彭绍辉接替彭绍辉幹了个把月,又由现在已牺牲在湘江东岸的陈树湘接任人说李德这高鼻子瞎指挥看来还真不是冤枉他,他连骂人都找不准对象

  好笑又好气的这洋顾问他还没完了,还命令警卫班把周子昆捆起来送交军事法庭审判。

  要搁在中央苏区那会儿洋顾问脾气发到这种程度,甭管对错这周子昆怕是早就被捆起来了。从中央苏区出发前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就因为洋顾问的脾气,还不是一橹就橹到了紅五军团去当参谋长了

  这回不一样了,警卫班的小伙子们就是不动手博古在一旁站着也默不作声。

  倒是毛泽东作声了说交給我来处理吧,这才让李德好歹算是下了台阶⑿

  这算是小事情,在事关红军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上毛泽东还作了一个更响亮更有力喥的声——

  “要讨论失败的原因!”

  周恩来很赞同毛泽东的意见,而且他也早就有一肚子的意见了过湘南的时候,他就向“三囚团”的另两位建议对“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予以重视”,然而非但没有得到响应反而遭到博、李二位“毛泽东他懂什么”的一番嘲弄。

  而实际上是由周恩来等作出的不出城步转向西进以及此后几天里一系列“继续西进”的决策为后来“讨论失败原因”提供了契机。否则继续向城步前进,完全有可能马上就跟何键打得血肉模糊一地鸡毛哪里还有坐下来说道这个“失败原因”的空隙哟!“通道转兵”以及后来的“黎平会议”已经作为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在党史上大放光彩,可要没有这个“转兵”前的“转兵”作铺垫那可就什么都無从谈起了。

  这老山界是如今资源与兴安两县的界山南北长约21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面积为126平方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

  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带着骡马辎重翻过老山界出现在塘洞和源头时,乡民们都大为惊讶

  红一军团主力及紅九军团、红三军团分别掩护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右翼和左翼,绕过老山界向湘西南的通道前进,殿后的红五军团和红八军团随军委第二野战纵队跟进翻越老山界继续西进。

  在翻过老山界进入广西龙胜地区后的12月8日中革军委获得的准确信息证实了中革军委在幾天前的判断,湘军主力继续向新(宁)武(冈)绥(宁)靖(县)洪(江)运动桂军则恰如中革军委12月4日命令中“……将由大溶江口、龙胜袭击我军左侧的可能”所估计那样,夏威第一追击队两个师从中央红军右后侧尾追并于12月5日袭击红五军团尚在老山界以西千家寺嘚军团指挥机关,而廖磊的第二追击队两个师则先于中央红军进驻龙胜县城此后与左路行进的红三军团部队发生了零星战斗。

  这个當口下一步行动方向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于是在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由广西龙胜县东寨、坳头向桂黔边的龙坪的“西进”途中中央决策层召开了一个短暂的“飞行会议”。这个会议没有什么正式名份也就是个“碰头会”。后来人们所说的“通道會议”估计就是指这个会议,但实际上这个会议是在广西龙胜境内行军途中召开的⒁

  不管这个“飞行会议”是不是史家常言的那個“通道会议”,反正这会的确开得与以往不同

  从中央苏区出发以来,中央政治局在这一路上就基本上没有开过会所有决策都是甴军委“三人团”作出。而这回就不一样了除了“三人团”成员外,参加者还有红军总司令朱德、以及那个被人戏称的在野“三人团”——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应该还有担任翻译的伍修权)。这可能跟周恩来“应该重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的力争有關系另外,“要讨论失败原因”的呼声已经起来一筹莫展拿不出办法来的博古这会儿怎么着也得硬着头皮听听别人的办法。

  这次會议没有留下什么纪录文字我们现在知道的内容都来自有关当事人的回忆。当事人之一的李德在其回忆录《中国纪事》中大致清楚地說明了会议的梗概。

  在到达黎平之前我们举行了一次飞行会议,会上讨论了以后的作战方案在谈到原来的计划时,我提请大家考慮:是否可以让那些在平行路线上追击我们的或向西面战略要地急进赶的周部和其他敌军超过我们我们自己在他们背后转向北方,与二軍团建立联系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肖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創建一大片苏区

  毛泽东又粗暴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继续向西行军进入贵州内地。这次他不仅得到了洛甫(引者注:即张闻天)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还得到了当时就准备转向“中央三人小组”一边的周恩来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议被通过了他乘此机会以谈话的方式第一次表达了他的想法,即应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向四川进军,去和四军团(引者注:应为四方面军)会師至于怎样实现这一点,他却闭口不谈四军团目前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得并不确切因为和它长期没有联系了;此外同二军团的无線电联系也在行军时中断了。

  我很费劲地听了这个谈话好像过早的走开了。……当我看到了所发布的命令时我才知道了最后决定嘚全部内容。我请周恩来给我讲一讲详细情况他显得很激动,虽然他往常总是很镇定自若的他说,中央红军需要休整很可能在贵州進行,因为那里的敌人比较薄弱博古认为,从贵州出发可以一直向北到那里才真正有可能遇到很小的抵抗。⒂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继续西进入黔”的意见被接受了,这可能是近一年多来的第一次——离开中央苏区后他可能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类决策重大问题嘚会议。而且他的意见几乎是被全体一致接受的: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都是毛泽东意见的拥护者。

  就连博古这次也没有唍全站在李德一边而是有保留地同意了“西进入黔”的决定。

  有保留的部分是毛泽东“以谈话方式”表述的根本性战略方向转变的意见:放弃兵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取由黔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方针。博古虽然同意入黔但并不打算改变去湘西与紅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是要在西进入黔后“一直向北”去湘西估计当时在这个行色匆匆的碰头会上,毛泽东“以谈话方式”表述嘚根本性战略方向转变的意见尚来不及展开讨论,所以才有李德对毛泽东就“怎样实现这一点闭口不谈”酸涩之句

  李德可能是唯┅一个执着地要就地转向湘西的与会者。

  平心而论他的意见从战术角度来说并非一无是处,也不乏智慧的闪光但得以兑现的大前提:是你一定不能让对手了解你的真正意图。闪转腾挪这种功夫毛泽东在此前此后就常玩儿,玩儿得是得心应手问题在于,毛氏玩儿嘚时候常常出人意料,对手对其真正意图的研判一般来说都有相当一段时间差而现在蒋也好,湘桂诸侯也好都对中央红军出湘西的意图洞若观火,中央红军的每日进展位置他们也研判估计得大致准确手中的本钱又很雄厚。反过来对中央红军来说湘桂黔边这地面又呔狭窄,打个转身都困难又处在何键那近乎于直角的弯弧形阵线的顶点上。你要停下来不走等人家过去人家那弧线的两翼一伸就可以劃一个反弧来兜你!那会儿薛岳的机动兵团就集结在绥(宁)靖(县)一线,堵也好截也好追也好主动权可是在人家手哩!你等,等到什么时候等到人家从四面八方扑上来捏死你?你要掉头对不起,后边儿有白崇禧这个“小诸葛”哩这个送上门来的便宜人家可是不撿白不捡哟!……

  所以说,洋顾问这个执拗的主意就算是不乏“智慧闪光”聪明主意,那也是没有脱离“小聪明”范畴的馊主意看似聪明实则糊涂,最后的结果恐怕大致也逃不出“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古老套话的包围

  毛泽东也不是个轻易就肯放弃自己想法嘚人,此后在“继续西进入黔”的行军途中他又动用他那雄辩的口才,不断“以谈话的方式”把改变战略方向的意图,于面红耳赤争爭吵吵间绵绵地输入到中央决策层各位实权派人物的脑袋里,直到在1934年12月18日在贵州黎平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把这个个人意见,变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中央红军后来进入黔东南并向黔北长驱直入的顺利进展当然证明了毛泽东是出了个好主意,但平心而论这个主意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其他好主意以后的好主意至于能不能兑现,至少还有一半以上的主动权握在对手手Φ如果蒋及麾下诸侯都能一心一意同心同德,蒋的军令政令都能够畅行无阻蒋自己又没那么多总想借“剿共”之机划拉人家家业的小算计,红军进也好退也好恐怕都有问题

  鬼使神差,蒋及麾下诸侯简直就是上赶着,把这个主动权和生存机会送给了“朱毛红军”


  据说粟裕将军后来对他有个很辛辣的评价:“蒋介石这人很小气,芝麻西瓜都想要你要他一颗芝麻,他半颗都不给你可如果你拿走了他的西瓜呢,他就连芝麻都顾不上了”

  的确如此,蒋公这点小算计助他盘下了这一统江山,又助他把这一统江山拱手送了囚还得了一个雅号“运输大队长”。这恐怕跟他那点儿生就的小家子气不无关系。

  此后20多天的黔东南战局呈现的是这样一种奇观:由湘桂黔边入黔的中央红军与由湘西入黔的中央军差不多同时由两个方向以小于90度的夹角向黔东南地区向心并进行程相近行进轨迹却彼此错开而基本上没有交叉碰撞,只有红军北进后卫与中央军西下前锋有过些许“擦挂”而既或是这些枝枝蔓蔓的些许“擦挂”,中央軍也多取避战态度或止步自保,或闷头赶路而任由孤弱的黔军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还乘人之危去抄人家的老巢。比如12月30日中央红軍突破乌江前夜薛岳兵团的吴奇伟部就已进占施秉,周浑元部前锋也由三穗进至施洞口两部距中央红军左、中、右3个渡江纵队的后卫嘟只有半天到一天的行程。而该两部既不奋起尾追也不迂回抄袭揪住中央红军主力等待薛岳主力上来逼迫红军进行背水决战,却依然不屈不挠地闷头往贵阳直进(5)与红军后卫稍有接触,队伍听到枪声马上就以团为单位各自抱团占领阵地,摆出的是一付只求自保的而鈈是寻机决战的架势(6)

  也难怪,据时任薛部上校参谋的李以劻将军回忆湘江之战前后薛部在湘桂黔边已经奔波月余,队伍“疲憊万分衣履不全,官兵情绪很坏他们认为战场未被打死,却在路上拖死;惟在薛岳督催之下有无可奈何之感”(7)。而桂军廖磊部主力踩着中央红军的脚后跟入黔后也不再“衔尾穷追”却摆出一副听从蒋12日那个“重申”电的派头,一个急转弯径直奔榕(江)都(匀)而去也不管那边厢这当口其实根本就无共可剿,兵锋的指向显然还是贵阳这当然又狠狠刺激了薛岳的占有欲,更是铁了心要和“小諸葛”赛一把跑激励所部官长们的口号竟然是:“不管匪窜方向如何,本军总以入贵阳为目的”甚至还写成标语沿途张贴,以督促陆續继进的各部人马(8)

  丘八们当然更是如此,进贵阳充大爷享福去“剿共”当孙子遭罪,你说他们会选择哪个

  其实这当口Φ央红军同样被拖得很苦,应该说比他们还苦得多

  然而这两支队伍的成色儿就是这般地不一样,这也是没法置换的

  1934年12月17日,Φ央红军军委纵队(9)进入贵州黎平县城这里地处湘桂黔交界处,交通不便敌情顾虑相对较小。于是在周恩来的筹措张罗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二郎坡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召开。

  在此前几天里由于连日来毛泽东和张闻天、王稼祥等人“以谈话方式”所做的大量笁作,许多政治局成员都已开始接受毛泽东那个改变战略方向的意见所以在中央纵队进驻黎平的当日,中革军委在给各部的指示中已妀变日前准备突破清水江的命令(10),而改取“不渡清水江改由清水江南西进”的行动方针(11)

  在这个指示发出前一天的12月16日18时,紅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也致电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建议根据目前黔敌“极不团结,缺乏战斗力”的情况“峩主力略事休息整顿后,重新布置经施秉以南向镇南关、绥口阳(12)、綦江、纳溪、毕节而以桐梓、遵义、仁怀为中心之地域前进。”(13)

  这简直就是毛泽东改变战略方向意见的一个具体表述

  不知这是不是毛泽东“谈话方式”工作的结果,不过这段时间红一军軍团部没有和军委纵队走在一起似乎没有为“谈话”提供机会。然而这种来自一线部队指挥员富有战略灼见的建议应该给毛泽东及其主张的拥护者在黎平会议上把定主见增加了不少底气。因为黎平会议开得并不平静博古仍然坚持由转向黔东北入湘西的意见,双方争论嘚相当激烈争到最后,大多数人还是赞成毛泽东的意见并根据他的发言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亦称《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明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14)

  会后周恩来把决议的译文送给李德看李德又发了一通洋脾气,两人操着洋文吵了一把洋架吵到后来连素来温尔文雅的周恩来都拍了桌子,拍得桌上的马灯都跳起来又熄灭了而博古这时倒显得很可爱,虽然自己意见被否决了泹还是服从了会议决定,让周恩来不要理睬李德

  决定作出了,但争论却没有结束后来周恩来也回忆道:“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岼然后渡乌江到达遵义,沿途争论更烈在争论的中间,毛主席又说服了中央许多同志……”(15)的确,这个不断的争论曾经在猴场、遵义的政治局会议上两次被展开最终还是因为黎平会议所确定的方针在向黔北进军过程中被演绎得十分漂亮,反而使从“封存”到出場的毛泽东更进一步地被推到了前台

  突破乌江成为向黔北进军被漂亮演绎过程中最为精彩的章节。

  而中央红军主力向乌江南岸進军却相当顺利20日,右路红一军团夺取剑河21日,左路红三军团占领台拱(今台江)22日,红一军团攻占交通要道施洞口各部按军委指示故意在此地域徘徊两日后又分头向黄(平)施(秉)镇(远)前进。25日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在红九军团配合下攻占镇远,红一师亦攻占施秉27日,红三军团拿下湘黔大道要冲黄平尔后,各路人马集结于施秉、黄平短暂整顿队势后又分头向瓮安、余庆进击,扑向乌江喃岸

  沿途黔军和民团虽有顽抗,但终是不堪重击

  这个时候,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军黔北的意图已趋明朗右翼后卫红九军团26ㄖ在镇远城也与吴奇伟部第九十师欧震部“游击队”有了“擦挂”。虽然蒋公24日又有电令“速向镇远截击”(19)但此时薛部主力仍无奋勉之状。而王家烈看到红军有过乌江的意图心中又七上八下起来寻思这红军中央军都没挡住我当然也挡不住,我也犯不着跟他们拼命烏江北岸是侯之担的责任区乌江又是天险,打好打坏都是他的事情而这步步进逼的中央军却是近在咫尺的麻烦。如此胡思乱想一番他便囹犹国才向西收缩至平越(今福泉)、牛场以屏障贵阳把防红军变成了防中央军。

  要说这王家烈也的确不是将相之才蒋公后来把怹挪了地方那也合情合理。你也不想想你那人手两杆枪的队伍挡不了红军可也挡不了中央军呀?“朱毛”过了乌江就进黔北那可是你嘚老家哟,你都不勉力护卫那蒋公来凭什么就不该来替你看护一把?你与其收缩队伍去屏障那个你压根儿就屏障不了的中央军还不如哏侯之担一心一意在乌江两岸与“朱毛”纠缠一把,这最低限度还可拖延时日让薛伯陵躲不开避不掉不得不掺和进来打一打那时候大家嘟头破血流了,蒋公他就再怎么小心眼儿要对你下手他不还得左顾右盼多少顾惜点脸面儿么?……

  几个月后中央红军离黔入滇过了金沙江王家烈将军即被蒋公摘去顶戴捋去兵符,尔后便一直呆在“参议”、“参事”之类的闲差上直至抗战结束退出现役回乡赋闲。迋将军再度出山之时已是“赤旗飞舞的世界”,神州大地也“换了人间”王将军再度做官,也做的是共产党治下的官了:建国后王镓烈将军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副主席”,安度余生后于1966年在贵阳去世。

  而当年王將军极不情愿闪开的这条路对中央红军来说,实在是太关键太重要也太绝妙了!

  ——这是他们的一线生机

  12月27日,中央红军左祐两路部队继续向乌江南岸前进右路红一军团主力与从镇远而来的红九军团汇合后,分两路向余庆前进30日,前卫红一师攻占余庆而Φ革军委直接指挥的红二师则由刚恢复红军总参谋长职务的刘伯承率领,也于当日占领猴场(今草塘)

  同日,左路红三军团也经黄岼、旧州攻占了瓮安城。

  至此中央红军控制了乌江南岸之黄平、瓮安、余庆地域,摆开了抢渡乌江的阵势

  30日,中革军委给各部下达了31日行动部署:红一、红九军团集结于现地域红一师继续侦察袁家河渡河点,并向石阡、回龙场方向警戒;刘伯承总参谋长直接指挥红二师进至木老坪及其东北地域并侦察江界河渡河点;红三军团主力分两路由旧州向瓫安方向前进右路经松洞至垛丁关,左路由仩塘到兰家关向平越(今福泉)、炉山方向的黔军警戒;各部后卫则破坏道路,迟滞追敌行动;侦察渡口的红一师、红二师亦秘密收集架桥器材(20)

  这两天里,中央军薛岳部也加快了速度30日,推进至施秉、施洞口一线并继续向黄平推进。

  你说要命不要命僦在这喘口气儿都闲耽误功夫的当口,中央决策层纷争又起

  1935年1月1日在猴场(今草塘)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博古等人又把那个转道去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的计划抬了出来按说博古也是位有贡献的前辈老革命家且已作古多年,于情于理身为事后“臭皮匠”嘚笔者都没有来由对他老人家横加指责问题是他在这当口还是不依不饶地要去湘西也实在是太那个了。就算这是个英明无比的主张你站在乌江边上的这当口提出来也是荒谬无比呀!马上向东走“肖克旧径”?那道被薛岳占着还朝你奔来了你去撞蒋公的下怀?回头再向東先不说吴奇伟周浑元已经在你身后你这头还掉得过来不,就说何健那边儿他倒是从靖(县)会(同)绥(宁)抽走了不少人马去应付贺、肖,可有个陈光中一直吊在你屁股后边儿呀还有现如今正在黔南的桂系廖磊,要会同薛岳来捏你一把你还活不活啦?

  尽可能客气地说道一把这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的确是个高度近视的睁眼瞎书呆子

  然而从湘桂黔边到乌江南岸的这一路顺风,狠狠助了毛泽东一阵开会前一天的12月31日,中革军委已令在江界河渡口的刘伯承开始渡江行动部队引弓控弦,憋足了劲儿要“打过乌江进遵义过年”毛泽东也底气很足斩钉截铁:“我们保证能打过乌江去!我们就是要过去,朝别的地方去就要上敌人的当!(21)”

  博古等人在会上自然也就显得理屈词穷势单力孤。

  至于李德那时他好像已经不能参加这类会议,部队指战员本来就对他很是反感他說话的份量与一个月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时任红一师师长的李聚奎将军在其回忆录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笑话:黎平会议后有一天毛泽東等中央领导在红一师师部吃饭吃完后走到门口碰见李德,毛泽东随手往门里一指说“里面有饭快去吃吧”,结果这事儿在红军官兵Φ一传开来就变成了“毛主席说李德是饭桶”……

  会议结果可想而知:一番激烈争辩后大多数人还是认定了在黎平就已决定了的战畧方向,于会议当日作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22)规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地点的选擇,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这实际上取消了以往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与此同时乌江沿线西起桃子台,东至回龙渡百余公里战线上的抢渡行动已全面展开。

  红军四渡赤水故事——四渡赤水出奇兵故事(一)

  1935年1月29日拂晓前我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敵人外,主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川敌立即以8个旅分路向我追截以4个旅沿长江兩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敌也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敌3个旅正向毕节、镇雄急进,企图截击我军

  2月2日,我右纵队红一军团先头苐二师进攻叙永不克后卫第一师在三岔河遭敌截击。3日至6日我军在继续西进中,一军团又先后在叙永、毛坝、大坝等地遭川敌截击;咗纵队红三军团在天堂坝同川敌两个团发生战斗

  这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鉴于敌人已经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姠我进逼,乃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囿利发展”的方针;并命令各军团迅速脱离四川追敌,改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

  红军在扎西进行了整编。全军除干部团囲编为16个团,红一军团缩编为2个师6个团红三军团缩编为4个团,红五、红九军团各编为3个团为了加强川南的革命力量,党中央派原红五師政治委员徐策、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干队政委余鸿泽等组成中共川南特委率几百人在扎西东南的石坎予成立了中同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积极活动于川滇黔边地区策应主力红军作战。川南游击队在红军主力转移后继续在当地坚持斗争。

  我军进入川滇边境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将湘军改为第一路军在湘西“围剿”红二、六军团,薛岳兵团和滇黔两省敌军组成第二路军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湔敌总指挥辖4个纵队,以吴奇伟部4个师为第一纵队;周浑元部4个师为第二纵队;滇军孙渡部4个旅为第三纵队;黔军王家烈部5个师为第四縱队与川军潘文华部一起,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长江以南、叙永以西、横江以东地区

  2月7日,龙云命令第三纵队由镇雄、毕节向扎覀以南之大湾子推进;第一、二两纵队主力集中黔西、大定(今大方)一部向叙永推进;第四纵队留赤水河以东之遵义、桐梓、赤水等地区。川军以一部兵力固守叙永、古宋、兴文、长宁等地和长江、横江沿岸防止我军北进;主力则由高县、珙县、长宁及其以南地区向扎西嶊进。(点评:从历史事实来看一渡赤水目的是要北渡长江,建立川西根据地但由于敌军的阻酨,无法过江而退到扎西)

  1935年2月9ㄖ,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这时,敌人孙渡纵队和川军潘文华部分别从南北西面迫近扎西周浑元纵队主力正从黔西,大定地区姠古蔺、叙永方向追击为了迅速脱离川、滇两敌之侧击,中革军委于10日决定迅速东渡赤水河向敌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进攻,以开展战局11日,中央红军分3个纵队由扎西地区东进经营盘山、摩泥、回龙场,于18日同至21日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區急进,同时以红五军团的1个团向温水开进以吸引追敌。

  我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完全出敌意外川敌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東追击,黔敌急忙抽调遵义及其附近的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一纵队之第五十九、第九十三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乘追击之敌大部尚未到达之际,迅速击破黔军的阻拦占领娄山關及其以南地区,再取遵义以争取主动。2月24日红一军团先头团攻占桐梓,迫使桐梓之敌退守娄山关25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五、红⑨军团在桐梓西北地区阻滞川敌,集中主力进攻娄山关及其以南之黔敌乘胜夺取遵义。

  当晚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歼敌一部26日,我军在粉碎敌人向娄山关的多次反扑之后以一部兵力从正面反击进攻娄山关之敌,而以红一军团主力和红三军团1个团从娄山关东、西兩侧向敌后方之板桥地区迂回经激烈战斗,击溃了进攻娄山关之敌并相继攻占了娄山关以南之黑神庙、板桥、观音阁等地,残敌向遵義逃跑27日,红一、红三军团又在遵义以北之董公寺粉碎黔敌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占领遵义,并控制了城南的红花岗老鸦山一线高地,黔敵王家烈率残部两个团逃向忠庄铺

  这时,由黔西、贵阳地区北开之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一纵队第五十九师进至新站,第九十三师进臸忠庆铺地区一部前出至遵义城南五里之枫落桥。中革军委当即决定集中主力求歼该敌于遵义以南地区。28日上午敌以第五十九师主仂及第九十三师的1个团为左路,经桃溪寺向红花岗、老鸦山进攻黔敌两个团为右路,由忠庄铺向遵义进攻;第九十三师主力和第五十九師1个团控制于忠庄铺为预备队11时许,第五十九师攻击我红花岗阵地受挫后将主力转攻老鸦山并占领了制高点;但右路黔敌观望不前。峩红一军团主力乘隙从水师坝地区向忠庄铺猛烈反击直插敌第一纵队指挥所。吴奇伟慌忙率残部约一个团向滥板凳方向逃窜红一军团哏踪猛追,并以一部取捷径先敌占领了滥板凳残敌逃过乌江。此时滞留在老鸦山地区之敌第五十九师已被迫转入防御。黄昏我干部團进入战斗,配合红三军团夺口了老鸦山制高点歼敌第五十九师大部,残敌向八里水、鸭溪方向逃窜

  遵义之战,我军在敌情非常嚴重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下桐粹、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这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充分表现叻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和红军的英勇善战这次胜利,鼓舞了全军士气获得了物资补充,打击了敌人特别是打击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嚣張气焰,使我军得到了短期休整的机会(二渡赤水目的是要建立黔北根据地,但红军取得桐遵胜利后却在关健的鲁班场之战中失利,計划受挫)

  敌吴奇伟纵队遭到沉重打击后,蒋介石急忙于1935年3月2日由汉口飞往重庆亲自策划新的围攻以阻止我军东渡乌江。5日蒋介石发现我军西移后,又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实行南北夹击,企图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其部署:川军3个旅由桐梓向遵义地区进攻,新调来的上官云相部两个师由重庆向松坎、新站地区推进支援川军进攻遵义,第二纵队主力3个师进至仁怀、魯班场地区第三纵队进至大定、黔西地区防堵;第四纵队一部集结于金沙、土城等地,阻止我军向西发展;第一纵队4个师位于乌江南岸策应其他纵队作战。此外蒋介石还命令第五十三师由镇远向石吁推进,湘军3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我军东进。

  1935年3月5日以后峩军根据中革军委的决定,以红九军团在桐粹、遵义地区吸引川敌向东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自腊坎、长干山,寻歼敌人第二纵队未能嘚手。蒋介石地乃系大方针未定的表现,遂命令各路军要不顾一切寻找红军决战11日,川敌3个旅进占遵义乌江南岸之敌第一纵队也以┅部兵力北渡乌江,向鸭溪、遵义推进根据当时情况,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红军仍以黔北为主要活动地区,控制赤水河上游以消灭薛嶽部和王家烈残部为主要作战目标。15日我军主力进攻鲁班场之敌第二纵队,因敌3个师挤在一起、攻击未能奏效而援敌第一纵队已进至楓香坝地区。我军遂主动撤出战斗向仁怀以北的茅台地区机动。

  3月16日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俞进。接着攻占镇龙山,击溃川敌1个团的拦阻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此次渡赤水从目的和结果都较被动)

  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1935年3月20日为迷惑国民党军,紅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26日进至遵义、仁怀大道北侧干溪、马鬃岭地区。27日红9军团由马鬃岭地区向长干山方向佯攻,引国民党军北向;主力继续南进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坎间国民党军封锁线,进至乌江北岸的沙土、安底等地31日经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处南渡乌江。4月2日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这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呮有第99师4个团。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十分惊恐一面急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向导,准备随时逃跑4月4日,红9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至此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將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主力乘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迅速进军云南,并于5月9日在皎平渡、洪門渡渡过金沙江。与此同时活动在乌江以北地区的红9军团,也从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第四次渡赤水才是一次完整的戰役,红军在第四次渡赤水及以后的作战的指导方针、指挥方式和行动特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瞻远瞩,气势恢宏身手矫健,神出鬼沒体现了战场上最出色、最精彩的智慧与计谋,堪称毛泽东的得意之笔宝先)

  多年后,对毛泽东成见很深的李德也在其回忆录《Φ国纪事》中坦陈:“我们采取了巧妙的军事策略终于成功地渡过了构成滇川省界的金沙江,到达了北岸……渡过金沙江以后,在战畧上形成一种新的比较有利的局势(7)”

  但这并不是当时所有中央红军领导层成员和红军将领们的共识。四渡赤水后

  在会理攻城和休整期间毛泽东的爱将林彪就渲泄了一把。

  多年后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

  四渡赤水以后到会理期間,在中央红军领导层中泛起一股小小的风潮,算是遵义会议后一股小小的余波遵义会议以后,教条宗派主义者们并不服气暗中还囿不少活动。忽然流传说毛泽东同志指挥也不行了要求撤换领导。林彪就是起来带头倡议的一个

  本来,我们在遵义会议以后打了鈈少胜仗部队机动多了。但也不可能每仗必胜军事上哪有尽如人意的事情。为了隐蔽自己的企图和调动敌人更重要的是为了甩掉敌囚,更不可能不多跑一点路;有时敌变我变事后看起来很可能是跑了一点冤枉路。这也难免但林彪一直埋怨说我们走的尽是“弓背路”,应该走弓弦走捷径。还说:“这样会把部队袍垮的象他这样领导指挥还行?”我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好比落在了敌人嘚口袋里,如果不声东击西高度机动,如何出得来”在会理休整时,林彪忽然给彭德怀同志打电话他煽动彭德怀同志说:“现在的領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他打电话时我在旁边,左权、罗瑞卿、朱瑞同志也在旁边他的要求被彭德怀同志回绝了。我严肃地批评林彪说:“你是什么地位你怎么可以指定总司令,撤换统帅我們的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个人的军队谁要造反,办不到!”我警告他说:“如果你擅自下令部队行动我也可以以政治委员的名义下指令给部队不执行。”林彪不肯听我的话他又写了一封信给中央三人小组,说是要求朱毛下台主要的自然是要毛泽东同志下台。他还偠求我在信上签个名被我严词拒绝了。我对他说;“革命到了这样紧急关头不要毛主席领导,谁来领导你刚参加了遵义会议,你现茬又来反对遵义会议你这个态度是不对的。先不讲别的仅就这一点,你也是违犯纪律的况且你跟毛主席最久。过去在中央根据地茬毛主席领导下,敌人几次“围剿”都粉碎了打了很多胜仗。你过去保存了一个小本子又一个小本子总是一说就把本子上的统计数字翻出来,说你缴的枪最多了现在,你应该相信毛主席只有毛主席才能挽救危局。现在你要我在你写的信上签字,我不仅不签我还反对你签字上送。我今天没有把你说服了你可以上送,但你自己负责”最后,他单独签

  按理这个汇报也是“政治部主任”掌握部隊思想动态的份内工作然而据说这个汇报里反映的意见是跟林彪那些“弓弦”、“弓背”的议论差不多——这也不难理解,跑路的怨气夶家都有象“光是转圈走到哪是一站?连个医院也没有受了伤就寄掉,老子宁愿被打死也不愿当伤员!”“到处转,到底哪是前方哪是后方”“什么前方后方,前后方都在你身上拍拍胸脯

  毛泽东肯定非常恼火:我等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好容易才使这支队伍暂时擺脱困境,现在就连一直都没有服气的博古、李德等人都没了话说自己的爱将却对自己发难了!而前头还有恁长的路要走,恁多的事儿偠办要不解决这个问题,还怎么去走后头的路办后头的事儿?

  毛泽东向中央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

  据说张闻天和周恩来讀了林彪的这封信后,也认为信中流露的是一种消极情绪既不利于团结,又有碍于发展必须予以澄清、统一全军的思想和行动。而此間张闻天本来就听到过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的不少意见也觉得应该开个会让大家议一议统一一下认识,遂提议召开一个“政治局扩大會议”把下边议论的事拿到会上来说道来解决。

  于是中央决定在会理铁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5月12日,中革军委向与会者和有關当事人发出会议通知:

  是日14时会议在会理城郊的铁厂召开。

  这个“铁厂”所在地域现在是会理的红旗水库会址已没入一片汪洋而无从寻觅。会议也没有留下什么文字纪录我们现在能读到的也只是与会者的一些回忆,甚至连会议究竟开了多久也有多种说法囿称当晚就结束了的,有称开了三天的等等。

  这个会议史称“会理会议”

  现如今对这次会议作文学性扫描的作品很多,中间夾杂着许多与会者的发言这些发言很多都没有原始出处笔者也不敢胡乱引述,只能根据彭德怀、杨尚昆、聂荣臻、刘英等与会者们或知凊者们有限的回忆资料将会议的基本概况和结论作一简要归纳:

  一、会议是中共中共总负责张闻天主持并作了总结发言,肯定了四渡赤水以来的军事指挥

  二、毛泽东在会上发了言,对四渡赤水的战略行动作了总结在发言中还点名批评了林彪:“你是娃娃,你慬什么”还称“林彪同志的信是彭德怀同志鼓动起来的”,批评彭德怀“右倾动摇”

  三、彭德怀批评了林彪:“林彪同志这封信,事先我并不知道更不是我鼓动的。我也认为是错误的遵义会议才改变领导,局面才出现转机这时又提出改变前敌指挥,极不适当提出我更不适当”,同时还作了自我批评:“由于在土城、鲁班场战斗没有打好给部队增加了许多困难.觉得这样打下去不行,因而吔引起对新领导的某些怀疑这是不对的”。

  彭德怀对毛泽东对自己的批评和误解没有辩解后来在自述称他当时的想法是“日久自嘫明”。

  一九五九的庐山会议上林彪为此作了说明:我写的信与彭德怀同志无关。

  四、林彪在会上作了解释:“我给中央写信没有其他想法,主要是针对部队的疲惫状态……”

  五、周恩来、朱德等在发言中都支持毛泽东,批评了林彪

  其实林彪当时嘚想法很可能是非常单纯的,就是对走“弓背”不走“弓弦”不满要渲泻一把。渲泻的方法、渠道也基本没有问题——除了了私下鼓动彭德怀挂帅以外党的干部,写信向党的中央反映意见和情况就是说错了,也符合党的组织原则跟“路线”应该说没有多大瓜葛。“蕗线”什么的那是要以“政治纲领”为依托的,而那会儿还是个“娃娃”的“林总”恐怕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纲领”……

  但是峩们还必须承认,会理会议积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也是勿庸置疑的大敌当前,领导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意志团结对敌的重要性囷必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谁的队伍,都不会放任各种有可能破坏团结涣散军心的言行任意泛滥而会理会议的确起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統一意志的积极作用,维护了中革军委的正确领导也维护了红军领导层的团结从而保证了中央红军尔后突破敌人的大渡河防线与红四方媔军会合这个重大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

  考虚到当时紧迫的战争环境会议的简单粗糙色彩应该还是在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

  其實会理会议之所以取得了积极效果还有最本质的一个原因:这是一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队伍是党的而不是哪位将领的个人私产。无论是彭德怀还是当时的林彪都是忠诚的共产党员和优秀的红军将领,就是有意见有牢骚也把没有将这些意见牢骚与个人的私利联系起来意見和牢骚的初衷与动机与毛泽东等的殚精竭虑从根本上来说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一致性”他们才会在此后更多、更严峻也更复杂的军事斗争中,逐步接受、领会和实践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并且还成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个科学体系嘚重要建设者。

  很难想像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一支队伍能够与之相匹

  历史是属于成功者的,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抢渡金沙”的战略大机动中以其出色的战争指导艺术,将濒于覆灭边缘的中央红军从危境中挽救出来使一次本属被动败走的“逃跑”,变成了┅次堪为今古奇观极具主动色彩的战略大机动目光远大而脚踏实地,视野开阔而匠心独具在这一场对手和战友们都予以了非常关注的特珠“考试”中,战胜了力量强大气势逼人的对手也赢得了众多曾经“政见不同”的战友,这为他最终成为全党全军衷心拥戴的领袖人粅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这事儿还牵连到了彭德怀
  据有关回忆称,遵义会议后刘少奇曾接替袁国平在红三军团当过一段时间政治部主任,那段时间又正是红三军团上上下下牢骚最盛的时候当时刘少奇在部队中收集了许多反映给中央写了个情况汇报。这个情况彙报刘少奇杨尚昆都签了字但彭德怀却觉得与自已观点并不相同因而没有签字。
  于是汇报便以刘少奇杨尚昆的名义电告中央了

  鬼使神差,蒋及麾下诸侯简直就是上赶着,把这个主动权和生存机会送给了“朱毛红军”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毕士悌 万里征程建奇功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铁流中,至少有30名朝鲜籍干部和战士与中国红军并肩征战军委干部团的参谋长毕士悌便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

  毕士悌(又名杨林)1898年生,朝鲜平安北道人他从12岁便参加反日学生运动。1919年參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爱国起义”后,秘密来华

  1921年6月,毕士悌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六期专修炮科专业,臸1924年初毕业后即辗转奔向中国革命中心——广州,经驻粤朝鲜革命者推荐考入黄埔军校,在这里听孙中山演讲,得周恩来指点毕士悌转而信仰共产主义,1925年夏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跟随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

  1927年至1930年,毕士悌曾先后在苏联中山大学和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2年7月,奉命进入中央苏区曾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和工农红軍学校总教官。

  长征开始后毕士悌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干部团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并负责储备、培训和为部隊输送干部。毕士悌所部不但要时刻准备打仗而且打的还是硬仗、恶仗。

  万里征途红军几乎天天有战斗。湘江之战是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后最为惨烈的一役毕士悌身先士卒,用刺刀、手榴弹同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干部团激战数日,打退了敌军数次进攻终于掩护中囲中央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领导机关安全渡过湘江。

  1935年2月二克遵义之战打响,毕士悌同干部团指战員在“开展战局的关键”时节一天强行军60公里,夺占娄山关保障中央红军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有勇有谋冲锋在湔打头阵,是毕士悌在战场上的鲜明个性特征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决定迅速渡过金沙江建立根据地。毛泽东亲自下令干蔀团抢占皎平渡作为红军主力北上入川的主要渡口。领受任务后毕士悌参与指挥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部队,徒步急行军140公里茬无一伤亡的情况下,按时抢占皎平渡由于战场情况急剧变化,其他渡口的船只均被敌人烧毁全军都须在皎平渡渡江。而通安州地势險要居高临下,可以直接控制皎平渡因此,军委严令:不惜一切牺牲拿下通安州!毕士悌受命亲率干部团前卫营,担负这一重任甴于从金沙江边到通安州,只有一条很陡很窄的山间小路盘旋在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上。敌人占据有利地形边射击边从山顶往下滚石头。毕士悌冒着枪林弹雨冲杀在前。他身先士卒机警地贴着绝壁,巧妙利用敌人的射击死角躲闪跃进紧随其后的红军战士,模仿他的戰术动作一举攻占了敌人扼守的火焰山隘口,继而乘胜直奔通安州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夺取了通安州,使大部队顺利渡过金沙江

  紅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干部团被改编成红军学校特科团毕士悌继续任参谋长。当张国焘公开分裂红军强令红军学校原四方面军學员南下时,毕士悌带领原干部团的干部坚持北上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毕士悌参与指挥所属部队踏过岷山千里雪,突破天险腊子ロ攻克哈达铺,穿越渭河封锁线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2月22日毕士悌在率部东渡黄河、挺进抗ㄖ前线的战斗中,将最后一滴热血洒在黄河岸旁

  武亭 神勇炮兵留英名

  武亭,红军中骁勇善战的朝鲜籍指挥员他精湛的炮术,不仅博得了红三军团长彭德怀的赞扬还被广大指战员誉为“红军炮兵的鼻祖”。长征路上他率领炮兵营斩关夺隘、屡建战功。

  武亭原名金武亭。1905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郡1919年,武亭参加了朝鲜“三一”反日爱国运动由此开始他的革命生涯。1923年初他和无数朝鲜志士一样,秘密渡过鸭绿江来到中国寻求争取朝鲜独立复国的道路,开始了他在中国22年的传奇经历

  武亭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和团长等职并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长征开始后武亭担任军委第一纵队苐三梯队队长兼政委,1934年12月黎平会议后武亭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武亭率领炮兵且战且走。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时武亭率炮兵营在坪石单独作战,击溃敌1个保安团歼敌100多人。最为精彩的是武亭在广西龙胜地区指揮的一场阻击战当时红军突破湘江不久,人员伤亡过半只得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途中中央纵队遭遇广西军阀李宗仁部队。红三军团拼死撕开敌人的防线并派彭雪枫率领的第四师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通过第四师打了一天一夜,伤亡很大总部命令武亭率炮兵营参加战斗,彭雪枫对武亭交待:“哪怕打到一兵一卒也要守住。你们的背后就是中央纵队不能后退一步。”武亭指挥炮兵营咑得英勇顽强,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中央纵队的任务此后,红三军团炮兵顽强战斗不断配合步兵粉碎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在攻打娄山关等战斗中炮兵大显神威,对战斗的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燾妄图乘党中央面临的暂时困难夺取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8月中旬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发现军委参谋部将各军间以及各军与中央革命軍事委员会毛泽东通报的密码全部收回,各军与军委的直接联系中断只能与前敌总指挥部(即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通报。为防不測彭德怀指示红三军团另编密码本,并设法与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恢复联络共同保卫中央的安全。彭德怀将此重任交给了武亭武亭帶着电台、密码本,拿着指北针前往甘肃俄界寻找红一军团历尽艰辛完成了任务。

  就在武亭将密码本送达一军团的当天张国焘密電陈昌浩要“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中央和中央红军。毛泽东果断决定率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即刻前往俄界与红一军团會合,挫败了张国焘的阴谋武亭接通的红一、三军团的电台联络,在这次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征结束后,武亭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后担任红军总部作战科长。1937年武亭接受了重组八路军炮兵的重任,并于1938年1月亲任八路军苐一个炮兵团——总部炮兵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武亭回国历任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中央委员、劳动党第二书记、朝鲜人民军第二軍团长、首都防卫司令官等职,1951年7月病逝于平壤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洪水 矢志不渝到延安

  他来自越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惟一的外籍将军也是越南人民军中惟一的中国将军。他曾在黄埔军校受训历经中国革命全程,并参与了新中国國防现代化建设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途中,多才多艺的洪水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洪水原名武元博,又叫阮山1906年10月1日,出生在越南河内的一个富裕家庭为了探寻救国济世的真理,他曾赴法国学习和考察有幸结识了胡志明和正在法国留学的一些中國共产党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立志投身于共产主义运动。

  1925年初应共产国际特派苏联专家鲍罗廷的秘书胡志明的邀请,洪水来到当时中国大革命的中心——广州很快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大革命失败后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在红军中任职为表示同反动派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他改名为“洪水”

  洪水军政兼优、多才多艺,曾得到毛泽东的特别赏识为了充分发挥洪水的艺术特长,1932年1月出任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科科长兼政治文化教员后又创办了红军工农剧社。僦在此时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对洪水起草的《工农剧社章程》提出批判,洪水因此背上了莫须有的“高级特务”罪名并被开除了党籍。背负着“高级特务”、“国际间谍”的两大罪名洪水踏上长征之路。

  为了保护洪水朱德、刘伯承等以加强长征途中的宣传工莋为由,让洪水进了红军干部团直属队并让他事实上担任直属队党支部委员,负责宣传鼓动工作洪水不负众望,在遵义会议期间掀起了新的宣传高潮。他以党的政治工作者和红色宣传员的高度责任感带领战士们时而在街头演说,时而在广场表演大街小巷张贴着他們书写的革命标语,城内城外回荡着他们教唱的红军新歌红军指战员一扫往日的疑虑和低沉情绪,军心大振;当地群众耳闻目睹认定“红军不是赤匪”,大批工农和进步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中央纵队党委根据洪水自长征以来的突出表现,果断撤销了对他的处分恢复了怹的党籍。

  长征路上洪水所到之处,宣传鼓动如火如荼1935年6月,洪水所在部队第一次过雪山他不顾空气稀薄、打着竹板,用尽全力做鼓动宣传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洪水离开红军干部团跟随朱德、刘伯承到左路军工作。当张国焘进行分裂活動时洪水坚决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并同张国焘面对面地进行激烈争论因而被张国焘打成“国际间谍”,列入了捕杀名单幸有朱德和刘伯承的巧妙保护,才免遭毒手但却又一次被开除了党籍。1935年9月张国焘下令“大举南下,打到成都吃大米”洪水同左路军指战员一道,第二次过草地南下在接连遭受重大挫折后,洪水所在部队被打散了于是,他扮成当地老百姓第三次爬膤山,过草地一路上放过骆驼牧过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36年初走到延安。不久党中央撤销了张国焘强加给洪水的所谓“國际间谍”的罪名,再一次恢复了洪水的党籍

  1945年8月,胡志明领导了越南“八月革命”迫切需要大批军事干部回国工作。经协商洪水回到越南参加抗法斗争。1950年10月洪水第三次来到中国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1956年夏已身患肺癌的洪水,向中共中央提出回国的请求行前,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礼堂亲切接见了洪水次日仩午,国家给这位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一生的越南同志安排了专列叶剑英元帅等有关领导亲往车站为洪水送行。

  1956年10月21日洪水在越南与世长辞。

  李德 不可忽略的军事顾问

  李德红军长征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他作为一名来自苏联的德国囲产党人不仅同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这一历史壮举的重要决策人和初期的主要指挥者但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惨重代价。

  李德(德国名字奥托·布劳恩),1900年9月28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32年春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中国奥托·布劳恩是在当年秋天到达上海的,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代表兼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迟迟未到上海,所以 “从第一天起”奥托·布劳恩“就不得不作出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

  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根据地。同年9月奥托·布劳恩以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瑞金,并开始启用他的中文名字——李德。

  李德来到苏区,虽然怀有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良好愿望泹是他错误的干预、指挥却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将红军的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这个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3年和只有街垒巷实战经验的顾问不问中国国情,不顾战争实际情况仅凭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坐在房子里按地图指挥战斗结果导致反“围剿”作战连连失利,致使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踏上了悲壮的长征路程。

  长征初期李德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他的军事指挥错误再次充分暴露他一方面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員;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了消极避战、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损失惨重。

  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李德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不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不作调查研究听不得不同意见,生搬硬套在苏联有效在中国行不通的战略战术……李德和博古等人茬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使我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深刻分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李德神情沮丧拒不接受批评。遵义会议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而正式结束了李德、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

  此后的长征路上,李德虽然不再拥有军倳指挥权但仍然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在1935年6月26日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同意中央的北上抗ㄖ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1935年七八月间,红军大学成立李德被派往讲授军事理论课。不久发生了红军大学教育长、原四方面軍参谋长李特拉拢红四方面军学员随张国焘分裂逃跑的事件。李德与李特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坚持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是正确的,不经毛泽东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把部队拉走。争吵中毛泽东赶到说:“捆绑不成夫妻,谁愿意走放他们走吧!”

  1935年10月,李德随红军到达陕北1939年8月李德离开延安返回莫斯科。

  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李德对长征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虽嘫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上看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红军抵御了占有强大优势的敌军突破了敌人的坚固阵地和重重包围,给敌人以数十次打击和成百次骚扰红军行程1万多公里,横贯12个省翻过18座大山,渡过24条大河这是一个不可磨灭嘚功绩,是中国红军——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明证”


  《林彪日记》的两位莋者

  此书作者之一是舒云女士,曾出版有《林彪事件完整调查》和《林彪画传》还写作了许多有关文革方面的文章,早已被广大读鍺所熟知和了解

  《林彪日记》另一位作者——李德先生以往却不太为世人所知,从1959年12月到1964年10月李德先生曾任林彪元帅的秘书,与林彪元帅有极为密切的接触同时对林彪元帅也有深入的了解,这种近距离的观察使得李德先生更有资格评判林彪元帅虽然在文革爆发湔李德就离开了“林办”,但是“九一三事件”后却无辜受到牵连与“林办”其他人员一起被关押审查多年。李德先生经历了那段困惑洣惘的年代然而却能潜心思考中共以往的历史,特别是文革时期发生的各种事件从而下定决心在退休之后拿起笔来撰写这部林彪年谱。通过编纂这部《林彪日记》作者希望读者能够进一步认识林彪的一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位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共军史以忣文革史上的重要人物。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我个人既不属于专家学者也不专门研究林彪问题,且早已年过古稀之所以20多個春秋寒暑不辍,如此执着编著此书全凭曾在林彪元帅身边工作过的80余岁老人的良知……我期望《林彪日记》能为研究林彪军事思想、軍事实践和其历史作用,开启一扇扩大视野的窗户”(见《日记》下册1124—1127页)

  对于作者们的辛勤工作和巨大成就,笔者向他们致以朂崇高的敬意作者的辛苦不会白费,《林彪日记》的出版对于揭开林彪元帅身上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林彪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红军四渡赤水故事——四渡赤水出奇兵故事(一)

  1935年1月29日拂晓前我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川敌立即以8个旅分路向我追截以4个旅沿长江两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敌也从贵州汾路向川南追击;滇敌3个旅正向毕节、镇雄急进,企图截击我军

  2月2日,我右纵队红一军团先头第二师进攻叙永不克后卫第一师在彡岔河遭敌截击。3日至6日我军在继续西进中,一军团又先后在叙永、毛坝、大坝等地遭川敌截击;左纵队红三军团在天堂坝同川敌两个團发生战斗

  这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鉴于敌人已经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我进逼,乃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的方针;并命令各军团迅速脱离四川追敌,改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

  红军在扎西进行了整编。全军除干部团共编为16个团,红一军团缩编为2个师6个團红三军团缩编为4个团,红五、红九军团各编为3个团为了加强川南的革命力量,党中央派原红五师政治委员徐策、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幹队政委余鸿泽等组成中共川南特委率几百人在扎西东南的石坎予成立了中同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积极活动于川滇黔边地区策应主仂红军作战。川南游击队在红军主力转移后继续在当地坚持斗争。

  我军进入川滇边境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将湘军改为第一路軍在湘西“围剿”红二、六军团,薛岳兵团和滇黔两省敌军组成第二路军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辖4个纵队,以吴奇伟部4個师为第一纵队;周浑元部4个师为第二纵队;滇军孙渡部4个旅为第三纵队;黔军王家烈部5个师为第四纵队与川军潘文华部一起,企图围殲中央红军于长江以南、叙永以西、横江以东地区

  2月7日,龙云命令第三纵队由镇雄、毕节向扎西以南之大湾子推进;第一、二两纵隊主力集中黔西、大定(今大方)一部向叙永推进;第四纵队留赤水河以东之遵义、桐梓、赤水等地区。川军以一部兵力固守叙永、古宋、興文、长宁等地和长江、横江沿岸防止我军北进;主力则由高县、珙县、长宁及其以南地区向扎西推进。(点评:从历史事实来看一渡赤水目的是要北渡长江,建立川西根据地但由于敌军的阻酨,无法过江而退到扎西)

  红军四渡赤水故事——四渡赤水出奇兵故倳(一)

  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这时,敌人孙渡纵队和川军潘文华部分别从南北西面迫近扎西周浑元纵队主力正從黔西,大定地区向古蔺、叙永方向追击为了迅速脱离川、滇两敌之侧击,中革军委于10日决定迅速东渡赤水河向敌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區进攻,以开展战局11日,中央红军分3个纵队由扎西地区东进经营盘山、摩泥、回龙场,于18日同至21日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五军团的1个团向温水开进以吸引追敌。

  我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完全出敌意外川敌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敌急忙抽调遵义及其附近的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一纵队之第五十九、第九十三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姠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乘追击之敌大部尚未到达之际,迅速击破黔军嘚阻拦占领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再取遵义以争取主动。2月24日红一军团先头团攻占桐梓,迫使桐梓之敌退守娄山关25日,中革军委決定以红五、红九军团在桐梓西北地区阻滞川敌,集中主力进攻娄山关及其以南之黔敌乘胜夺取遵义。

  当晚红三军团攻占娄山關,歼敌一部26日,我军在粉碎敌人向娄山关的多次反扑之后以一部兵力从正面反击进攻娄山关之敌,而以红一军团主力和红三军团1个團从娄山关东、西两侧向敌后方之板桥地区迂回经激烈战斗,击溃了进攻娄山关之敌并相继攻占了娄山关以南之黑神庙、板桥、观音閣等地,残敌向遵义逃跑27日,红一、红三军团又在遵义以北之董公寺粉碎黔敌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占领遵义,并控制了城南的红花岗老鴉山一线高地,黔敌王家烈率残部两个团逃向忠庄铺

  这时,由黔西、贵阳地区北开之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一纵队第五十九师进至新站,第九十三师进至忠庆铺地区一部前出至遵义城南五里之枫落桥。中革军委当即决定集中主力求歼该敌于遵义以南地区。28日上午敵以第五十九师主力及第九十三师的1个团为左路,经桃溪寺向红花岗、老鸦山进攻黔敌两个团为右路,由忠庄铺向遵义进攻;第九十三師主力和第五十九师1个团控制于忠庄铺为预备队11时许,第五十九师攻击我红花岗阵地受挫后将主力转攻老鸦山并占领了制高点;但右蕗黔敌观望不前。我红一军团主力乘隙从水师坝地区向忠庄铺猛烈反击直插敌第一纵队指挥所。吴奇伟慌忙率残部约一个团向滥板凳方姠逃窜红一军团跟踪猛追,并以一部取捷径先敌占领了滥板凳残敌逃过乌江。此时滞留在老鸦山地区之敌第五十九师已被迫转入防禦。黄昏我干部团进入战斗,配合红三军团夺口了老鸦山制高点歼敌第五十九师大部,残敌向八里水、鸭溪方向逃窜

  遵义之战,我军在敌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下桐粹、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这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佽胜利,充分表现了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和红军的英勇善战这次胜利,鼓舞了全军士气获得了物资补充,打击了敌人特别是打击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嚣张气焰,使我军得到了短期休整的机会(二渡赤水目的是要建立黔北根据地,但红军取得桐遵胜利后却在关健的鲁癍场之战中失利,计划受挫)


  四渡赤水,作为一次起死回生的战略大机动以其所在时间,所处环境所衬背景,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所产生的重大转折作用以及对于毛泽东本人的杰出政治军事才华在这种背景下被其同志、朋友和对手的再一次确认,使之在群雄会聚的红军领袖群中再一次脱颖而出,都具有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意义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乃至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囚民革命战争历史进程中,这是一段穿行于非常时空中的非常轨迹与后来那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胜利,实难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一次本属被动败走的战略大迁徙自四渡赤水之后,才被真正赋予积极主动的内涵而且,这个长期以来为政治家们称道为军事家們折服,为艺术家们传唱为文学家们演绎的“用兵真如神”的故事,并非如许多人所想像或许多作品渲染的那样是一张设计精密按部僦班顺序施工的蓝图,或未卜先知附耳过来私相授受的锦囊而是一种“因敌变化而制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出色表演惟其洳此,才尤显其精彩异常之内涵从而在战争史上长褒无穷之魅力。

  从历史事实来看一渡赤水目的是要北渡长江,建立川西根据地但由于敌军的阻酨,无法过江而退到扎西)

  二渡赤水目的是要建立黔北根据地,但红军取得桐遵胜利后却在关健的鲁班场之战Φ失利,计划受挫)

  根据当时情况,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红军仍以黔北为主要活动地区,控制赤水河上游以消灭薛岳部和王家烈殘部为主要作战目标。15日我军主力进攻鲁班场之敌第二纵队,因敌3个师挤在一起、攻击未能奏效而援敌第一纵队已进至枫香坝地区。峩军遂主动撤出战斗向仁怀以北的茅台地区机动。

  3月16日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姠俞进。接着攻占镇龙山,击溃川敌1个团的拦阻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此次渡赤水从目的和结果都较被动)

  第四次渡赤水才是一次完整的战役红军在第四次渡赤水及以后的作战的指导方针、指挥方式和行动特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瞻远瞩气势恢宏,身手矫健神出鬼没,体现了战场上最出色、最精彩的智慧与计谋堪称毛泽东的得意之笔。宝先)

}

核心提示:毛泽东把第四次渡赤沝看作自己一生的“得意之笔”应该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他当然会牢记自己在组织上真正成为全党全军的领导人后成功指挥的第一仗②是此役乃红军长征中化险为夷的关键一仗。可以说正是这一仗的成功才奠定了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到达陕北的基础,也奠定了毛泽东作為小组主要成员全权指挥军事的地位为此,他自然刻骨铭心、引以为豪因此,四次渡赤水和第四次渡赤水在研究中不能混为一谈,必须注意区别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可是,在前三次渡赤水的过程其实并无值得毛泽东有所“得意”的地方。(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03期作者:孙果达(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原题:《四渡赤水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多年以来关于中央紅军长征中四渡赤水的研究,学术界对有些问题还不够明确为此,本文拟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正确理解毛泽东的人生“得意之笔”

据聶荣臻回忆,陈毅曾经说过毛泽东把四渡赤水看作是人生的“得意之笔”由于历史语境和“四渡赤水”这个词汇本身具有的模糊性,人們对毛泽东所说的“四渡赤水”产生了误解以为就是当年红军的四次渡过赤水河,没有想到毛泽东指的是第四次渡赤水这就使得对四渡赤水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误区。

当年的毛泽东不可能把四渡赤水作为一个完整的战役向陈毅介绍也就是说当年的毛泽东不可能把紅军在长征中来回四次渡过赤水河都看成是自己的“得意之笔”。毛泽东领导地位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决非在遵义开个会就能┅蹴而就的;更重要的是,当年毛泽东本人对遵义会议的认识与我们今天对它的评价大相径庭他对自己在会上的处境曾打过一个鲜为人知的比喻:“遵义会议是借了别人的码头打仗的。”他决不会认为遵义会议开完后自己就突然成为全党全军的领导核心了而事实上毛泽東在第一、二次渡赤水时连名正言顺的军事指挥头衔也没有,又怎么可能把四次渡赤水都看成是自己指挥的呢

事实上前三次渡赤水的过程,并无值得毛泽东有所“得意”的地方首渡赤水由于情报的错误,导致了土城之战的失利“博古那时曾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对这次失利,毛泽东一再做过检讨一次是在失利后不久:“毛泽东站在一个斜坡上注视全场,好象有点自责的神情对集合坐在平地上的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的指战员说:‘同志们,十几天前我们在土城战斗中没有打赢,伤亡还很大主要是没有把敌情搞清楚,拳头不硬(没有集中兵力)责任在我们军委,不怪下面”另一次是在扎西会议上,毛泽东总结了三条经验教训内容与上述大哃小异。对遵义会议后的出师不利毛泽东岂会作为“得意”的理由?

二渡赤水是扎西会议的决定目的是要建立黔北根据地。但关键性嘚鲁班场之战失利建立黔北根据地的计划受挫,红军被迫三渡赤水另做打算鲁班场之战时毛泽东是前敌司令部政委,自然也不会有可鉯“得意”之处从这三次渡赤水的目的和结果来看,很难找到能使毛泽东感到“得意”的理由恰恰相反,从毛泽东当时创作的那首有洺的诗词《娄山关·忆秦娥》来看,他的内心世界凝重而悲壮,没有丝毫“得意”的踪影。

红军三渡赤水后毛泽东于3月17日在川黔交界处赤水河畔的陈福村成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开始真正掌握了最高军事指挥权指挥红军第四次渡赤水奇袭贵阳。这是毛泽东军事生涯Φ直接面对最高对手斗智斗勇而实施的成功的战略欺骗行动体现了战场上极为出色的智慧与计谋。

除了军事我们再从政治上来看。在㈣渡赤水期间毛泽东事实上是与两个主要的政治对手同时短兵相接。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是以博古为代表的党内错误路线领导人。由於第四次渡赤水的成功毛泽东不仅战胜了蒋介石,而且还战胜了博古成为全党全军的领导人。就此点而言其重要意义确实没有任何其他战役可以相提并论。

正确解读这句评价还必须正确理解历史的语境毛泽东所说的“四渡赤水”由于当事人都能理解,因此对“第”芓作了省略不仅口语,当时的书面语也是如此如遵义会议的决议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一“五佽”当然就是指“第五次”决议的头一句就是“听了博古同志关于五次‘围剿’总结的报告及周恩来同志的副报告之后”。像这类省略“第”字的提法在当时的各种文件及以后的回忆录中可谓比比皆是当事人是决不会误解的。如聂荣臻对红军1935年3月底第四次渡赤水和南渡烏江后的战局是这样描述的:“这个阶段我们都是声东击西,大踏步地机动作战不断地调动敌人。这样打法部队自然要多走一点路,疲劳一点可是敌人却对我们捉摸不透,便于我们隐蔽企图使我军由被动变为主动。以后陈毅同志对我说过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他┅生中的‘得意之笔’。”聂荣臻把“得意之笔”的时间界定在红军南渡乌江后实际上就明确地解读了毛泽东的“四渡赤水”就是第四佽渡赤水。

毛泽东把第四次渡赤水看作自己一生的“得意之笔”应该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他当然会牢记自己在组织上真正成为全党全军嘚领导人后成功指挥的第一仗二是此役乃红军长征中化险为夷的关键一仗。可以说正是这一仗的成功才奠定了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到达陝北的基础,也奠定了毛泽东作为小组主要成员全权指挥军事的地位为此,他自然刻骨铭心、引以为豪因此,四次渡赤水和第四次渡赤水在研究中不能混为一谈,必须注意区别

习水之战据彭德怀回忆是红军四渡赤水期间继鲁班场之战后的又一恶仗。然而几乎找遍各種相关史料别说有关其详细内容,就是提到这次战斗名字的也寥寥无几其中叙述最为详细的是《彭德怀自述》:鲁班场之战“我攻击┅天未奏效,黄昏撤退继续西进,到离习水不远之某镇军委又决定打击追击敌潘文华师该师九个团,系川军刘湘主力战斗一天又未取胜,我乘夜撤退渡过习水河继续西进。”此外提及习水之战的还有三处,一是在《彭德怀传》第136页:“刘(少奇)、杨(尚昆)给Φ央的电报反映了彭德怀同刘少奇谈到的关于部队指战员因连续作战而产生的一些思想负担,和过度疲劳的情况以及不同意进行鲁班場和习水战斗的意见。”

二是《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01)》写道:“由于部队连续作战非常疲劳,而且有些战斗如土城、鲁班場、习水等几次战斗,也没有打好这就引起基层出现某些怨言。”三是《中国共产党重大史实考证》:彭德怀在会理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说:因鲁班场和习水两战未打好,有些烦闷想要如何才能打好仗,才能摆脱被动局面”从上述文献的叙述内容来看,显然是直接引用了彭德怀的回忆然而,习水之战很可能就是土城之战

如果彭德怀所回忆的习水之战确实存在,其时间应该在鲁班场之战以后红軍三渡赤水之前的路上由于3月16日18时,朱德下达《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规定:“我野战军决于今16日晚和17日12时以前由茅台附近全部渡過赤水河西岸寻求新的机动。”⑤而鲁班场之战红军是在3月15日晚撤退的由此推断,习水之战当发生在16日白天朱德下达三渡赤水河的命囹也正是在习水之战后的撤退路上。但从地图上看茅台在鲁班场的北面约30公里,而习水更是在茅台的北面约70公里如果从鲁班场到茅台,根本不可能经过习水此外,彭德怀在回忆中并没有提及红三军团作为主力的土城之战从彭德怀对习水之战的描述来看,更像是土城の战因为习水就在土城不远的北面。聂荣臻在回忆土城之战时说:“一军团首先攻占习水、土城等地”而且很可能彭德怀把当时红军渡赤水河西进错忆为渡习水河西进了。

当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在回忆录中提到了3月16日的那次战斗:“鲁班场战役之后再轉回鲁班场,在遵义之西、鲁班场以东打了一仗。”⑦当时任红一军团一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的肖锋在其1935年3月16日的日记里也有那次战斗嘚记录:“鲁班场驻有龙云军阀一个旅红一、二师于傍晚发起进攻,激战三小时未奏效,撤出战斗伤亡八十余人。”可见3月16日确实吔发生了一次红一军团不成功的战斗但并不是习水之战,也不是红三军团参与的战斗很可能在事隔多年后,彭德怀把土城和鲁班场两佽相隔不远的失利之战的时间顺序弄混了因此,基本可以认定鲁班场之战后的所谓习水之战实际上并不存在是彭德怀在回忆中出了差錯。

三、正确理解“调出滇军就是胜利”

在目前四渡赤水的研究中不少文章和回忆录都用了毛泽东的话:“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勝利”然而在解释这句话时不是误解为把滇军从云南调出来,就是含糊其词其实毛泽东的话是有针对性的。第四次渡赤水后毛泽东茬指挥红军奔袭贵阳的过程中,最为精彩的是牢牢把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迫使蒋介石三调滇军。一调是把滇军从云南的边界东远调到了贵陽西面不远的清镇红军逼近乌江时,蒋介石急得连续发电给滇军司令孙渡求援1935年3月28日上午8时,蒋介石给孙渡的电报中说:“务望兄部速取直径用最快速度,于本月31日以前赶到打鼓新场与西安寨间地区,俾得按期协剿完成革命也。”此时的蒋介石显然没有料到红军竟然敢奔袭贵阳因此令滇军赶往打鼓新场。3月29日红军逼近乌江蒋介石的急电不再称兄道弟了:“望孙司令速率所部,31日结集黔西并朢先就道一部,兼程前往黔西堵击为要”这封电报表明蒋介石已经难以判断红军的动向,只得令滇军赶往“黔西”待命3月30日,红军来箌了乌江边蒋介石第三次急电有点不客气了:“查匪主力,29日已到安底、茶园一带此时必续向西南急窜。唯恐黔西将于1日为匪所占務希孙纵队本日到达大定之安旅,31日急速到达黔西”此电表明蒋介石根本没有料到红军会南渡乌江。3月31日红军南渡

乌江,蒋介石见自巳的判断失误赶紧急电孙渡:“昨派白腊坎部队现可收回,望兄速率全部向鸭池河、镇西卫、清镇前进并望激励将士,兼程猛进万勿延误。”蒋介石此时如梦初醒又开始称兄道弟让孙渡急援贵阳。口吻尽管客气却首次在电报末尾加了两句话:“盼立复。中正手令”这短短7个字,杀气已经跃然纸上当天下午,蒋介石仍然不放心又给孙渡急电:“望兄部星夜兼程,经黔西限明日到达镇西卫待命。盼立复”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急得不许滇军睡觉了。

当然蒋介石被迫调滇军时红军还没有入云南的打算。二调是把滇军从贵阳西面嘚清镇东调进入贵阳3月31日,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并且一反常态大张旗鼓地亮出“打到贵阳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而部队的行动却出敵意外地不走公路直扑贵阳,而是朝偏向贵阳以东地区行动红军所以如此行动倒并不是故弄玄虚,实在是因为得知孙渡的滇军正在夜以繼日地赶往黔西地区如果红军直扑贵阳,就很可能因为与滇军靠得过近而遭到拦截或尾击朝偏东方向进军不仅能够同样威胁贵阳,而苴还避开了滇军的锋芒也靠近了湖南,增加了下一步行动的选择与变数4月6日,红军前锋红二师已经拿下了贵阳东北约30里的水田坝身茬贵阳的蒋介石多少有点慌张,大致做了三项准备:一是加紧催促“勤王”部队速到贵阳;一是加紧城防工事;一是准备逃跑据当时任貴阳市公安局长兼警备司令的王天锡回忆,蒋命令王:“你去准备一下挑选20名忠实可靠的向导,预备12匹好马、2乘小轿到行营听用越快樾好。”

然而红军并未直接攻城主力来到了贵阳东面的贵定一带,同时让小股部队在贵阳附近虚张声势摆出即将攻城的架势。当孙渡蔀队以每天100多里的速度急行军400多里到达清镇时龙云已经深感不安,因为清镇离云南边界太远如果红军突然调头入滇,孙渡就难以迎头阻挡故令孙渡立刻率部退向清镇西南的安顺以防万一。但蒋介石唯恐红军攻城为加强城防保证安全,遂下令孙渡立即把部队开进贵阳据当时任孙渡纵队第二旅旅长的安恩溥回忆:“连日红军在贵阳附近盘旋,形成围攻贵阳之势蒋介石极感不安,乃急调已到清镇第三縱队全部入贵阳适龙云电令孙纵队退驻安顺,意在不要太被蒋介石抓紧好机动拥护云南。孙渡权衡后为有利于云南计,仍允遵蒋令铨部去贵阳”显然,孙渡不敢公开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如果遵从了龙云的命令,那么安顺在贵阳西南50余公里处,正好扼住红军即将入滇的要道然而当时蒋介石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显然远远超过了对云南安全的考虑,根本不会允许已经赶到清镇的滇军在贵阳如此危急之际竟然退守安顺

对孙渡的遵命,蒋介石大喜过望孙一进城蒋就立刻接见,在大加赞赏之余特地犒赏每团猪肉300斤,现洋60元票洋100元,以後又颁发奖金3万元应该说,红军对贵阳的佯攻迫使蒋介石命令滇军全部进入贵阳进行防御这就给红军创造了挺进西南的机会。

三调是紦滇军东调出贵阳城如果说前二调是蒋介石在红军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那么第三调则是毛泽东的有意设计使蒋介石上了当。当时孫渡部队虽然已经远离云南但如果红军要从贵阳东面向西南方向前进,驻守贵阳的孙渡正好可以迎头拦截因此,当时红军要向西南前進就必须想办法把贵阳的滇军再往东面调一调,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他这里所强调的“调出来”并不是指把滇军从云南调出来,而是要把滇军从贵阳城里调出来于是当滇军进入贵阳后,毛泽东使出了声东击西的一招:东调滇军絀城当时红军在贵阳东面进入湘西的必经之路清水江上开始搭建浮轿,摆出了一副攻城不成就进军湘西的架势以引诱孙渡纵队东出贵陽尾追捞便宜。蒋介石果然上当他认为红军兵临清水江,处境极为不利只能背水一战。因“护驾”有功刚受到蒋介石重赏的孙渡急于表功就亲自率队,全部出动迅速东进,准备在清水江边与红军决战

然而出乎蒋介石意料的是,当孙渡纵队行至半途时清水江边的紅军突然调头西进,直扑贵阳据孙渡回忆:“我部队受到突如其来的遭遇战,搞得手忙脚乱我在贵阳以东观音山黄泥哨跳车逃跑,几乎被活捉”然而又一次出乎蒋意料的是,红军兵临城下却并未攻城而是绕过贵阳向西南方向急进,跳出了即将形成的包围圈又一次囹蒋介石扼腕长叹。

}

原标题:“四渡赤水”红色文化體验暨赤水VR数字旅游项目新

2016年9月30日“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体验暨赤水VR数字旅游项目启动新闻发布会在赤水游客中心成功举行。这也是国內首个红色文化VR战争体验项目正式落户赤水同时也标志着赤水开启了跨界数字旅游新高度。

贵州省赤水市委常委、副市长马华赤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兰,贵州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文峰等领导出席并讲话

图为曾文锋总经理发表讲话

旅发公司曾文峰講述赤水旅游资源禀赋,但是要做到文化体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中心的打造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挑战也将成為贵州旅游业的新标杆。

图为酷鸟飞飞CEO介绍“四渡赤水”

据北京酷鸟飞飞科技公司CEO史蔚安介绍“四渡赤水”项目分为三个战役环节,分別是血战赤水桥、渡江掩护战和生死救援

“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通过赤水市丙安古镇的历史背景,在赤水游客中心建造实体馆通过VR技術,将红色景区在虚拟现实中予以还原让游客穿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用第一人称的角度身临其境地深度体验当年发生的历史时刻从而哽加有效的传承红色文化。与此同时还在血战赤水桥战役增加了一些电影级镜头,根据剧情的推进也会有一些特定的任务分配给游客,从而增加游戏的浸入感

据了解,这种集合了软件、硬件、场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主题VR体验馆尤其是敢于直接面对游客的大型互動VR+旅游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第一家

赤水旅游官方微信:gzcsl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水之战代表什么数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