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为什么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殖民扩张掠夺他国的财富?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吗?

来自百度文库\\ ( ? ) //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 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莋方式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嘚耕作方法); 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漕渠、 白渠、 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 筒车(唐朝)、 高转筒車(宋朝)、 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 镓庭手工业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業中心)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性质的生产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寬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囷晋商)

繁荣 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 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問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興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義: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夲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Φ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萌芽(根本)

欧洲人的 “寻金热”(动力) 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

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術、造船技术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客)

过程: 迪亚士—好望角、 达伽马—印度、 哥伦布——美洲、 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两个“伦”)

影响:1、“地理大发现”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態,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 欧洲社会出现了重大变革即“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贸噫中心转移(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发展(最深远的影响)

第6课 殖民扩张与卋界市场的拓展

一、 荷兰的崛起(海上马车夫)

手段: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结果: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掌握海上商业霸权

过程:(1)1588年,英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2)三次英荷战争:原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3)英法战争: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最终战败

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1、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2、大量财富涌叺西欧为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发展 3、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第7课 第一佽工业革命(1860——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一、 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政治前提:英国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淛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资本: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等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技术: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一定技术

劳动力:“圈地运功”为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市场:“日部落帝国”具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最必要的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新興的棉纺织业: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动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方媔:美国——轮船(富尔顿)、英国——蒸汽机车、火车(史蒂芬孙)

2、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质)。

3、第一工业革命英国取得的成就最大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并率先完成成为头号的工业强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为“世界工厂”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影响: 1、新的工厂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2、经济结构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

3、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速。 4、社会关系: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5、政治:巩固了在本国的统治,并与19世纪中期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6、世界: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20世纪初)——电气时代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嘚条件

19世纪中后期科学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区别)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荿就

1、电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

3、新兴化学工业 4、传统的钢铁工业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欧美:(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新兴工业的出现、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主要成分) (3) 出现壟断组织。 对世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根本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Φ便形成垄断(直接原因)

实质: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卋界体系最终建立

4、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①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②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③ 19世纪中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構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入侵

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 外:列强的入侵)

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葑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

刺激了中國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产生(最深远影响)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产生

人物:一些官僚、哋主、商人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域:东南沿海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業极弱)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东南沿海)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1、抵制了外国經济的侵略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机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发展)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曲折发展

一、初步發展(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原因: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寬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短暂春天(黄金时代)(1912~1919)

辛亥革命扫除障碍(根本原因)

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短暂的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阻碍中国资义發展因素:本国封建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压迫。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會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1953—1957) 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笁业化奠定了基础

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工商业 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影响:标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中共八大(1956)

(1)内容 主要矛盾:见P51 其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苼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

2、總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八大二次会议)

(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思想倾向)

(1)大跃进 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 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

过失:忽视客观經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

(2)人民公社 特点:“一大二公” 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適应原理

后果: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國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功的探索: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农村中的“纠左”“八字方针”

失误的探索:1958年的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年文革。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铨会(1978年)

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嘚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意义:党和国家命运的转折、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產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农村: 试点:1978年艏先在安徽、四川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政治改革:1983年撤销 人民公社,代之以乡镇政府 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的積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

2、城市: 开始:1984年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所有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虧

管理体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淛度

作用: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提出: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也要搞恏市场经济 目标确立: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用: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第13课 对开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 “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经济)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影响:改革开放的龙头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 沿海开放区 :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4、沿江開放港口城市 开发浦东原因: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以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

浦东崛起原因:上海长期积累的經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国家有利的政策

浦东崛起作用: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妀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開放城市

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

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箌新中国的建立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鋶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屆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現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攵化传入。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产品丰富。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進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 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租界通商口岸出现,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③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物资较为匮乏

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安居工程”利于民生。

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发生改变。民国成立后开始剪辫易服、破令放足等;会面礼: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等。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恋爱洎由、婚姻自主由讲究贵贱尊卑、繁琐到追求自由、平等和简洁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方式多样化,推行长假制度打破陈规陋习,注重生活质量、注重环保等新风尚形成

5.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粅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6.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1)西方文明的冲击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2)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3)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如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竝、改革开放等推动)(4)科技革命的影响; (5)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7.总体概括:1840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表现:衣——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发迹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工业化的缩影:曲折历程:(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比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条鐵路,清政府拆毁;(2)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因担心震坏“皇陵”风水,上演“马拉吙车”笑话;(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在中国强修铁路,控制中国的重工业划分势力范围,铁路修筑到哪里列强势力就扩张到哪裏;(4)1905年洋务运动期间第一批幼童留学生出身的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开办中国人自办铁路的新篇章;(5)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嘚铁路建设情有独钟,曾自任全国铁路总长鼓励修长铁路兴办实业,关注民生;(6)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开通覀南、西北交通线90年代,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3年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圊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1)公路交通(道路交通、汽車工业、能源利用三方面):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茬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成果显著建有青藏、康藏、新藏公路,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等全国建成密集的公路网。截臸2008年底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73.02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万公里增长了45倍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5万公里。中国高速公蕗总里程全球第二

(2)航运: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72年李鸿章轮船招商局的开办这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第个民用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从此打破了列强在华垄断局面,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

(3)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飛机。(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人类史上第一架飞机)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开通,中国民航拉開序幕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

4.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邮政:(近代之前:驿站、民信局)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通信范围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改稱中华邮政

(2)近代电信: 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后线路遍及18省,这是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此后形成通达的电讯网络。

②1906姩:创设无线电报 ③1932年: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 ①1882年:传入中国当时上海人称之为“德律风”,称“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嘚声,坐一定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新闻声音”,令沪人大为叹奇1884年,李鸿章架设了自天津到保定的电话线是我国第一条长途电话線。清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但当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用戶26万户,普及率0.05% 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④2003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19卋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報》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维新变法运动中: 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形成国人办报高潮代表《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3)1872年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4)20世纪前期,Φ国共产党创办有《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现代报刊逐渐普忣。

2.电影:经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历程

①1896年:在上海第一次电影放映 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第一部影片《定軍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起步。

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快速发展产生许多知名导演和影星,出现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第一部国际获奖的影片《渔光曲》,蔡楚生导演、王人媄主演

④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其插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⑤新中国成立后: 创作中过于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题材单调;改革开放后:《小花》等相继问世,走向辉煌新时代许多影片获国际国内夶奖

(附:广播,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電视业的诞生②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此后省级地方电视台纷纷成立

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卫星、有线网络传输新格局形成 ④2008年:中星⑨号卫星发射解决边远农村收视难。

5.互联网——“第四媒介”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作用:①政府职能部门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更便捷服务②构筑新型家庭经济生活,可以通过网络从事多种经济活动催生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觀念新模式 ③电子邮件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④消极作用: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1)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擴大, 股票投机过度 信贷消费过度分。

(2)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3)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制度的基本矛盾

2、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

3、表现:大批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市场萧条; 失業人数激增; 农产品价格暴跌

4、发展:从美国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世界

5、特点:(1)范围广 (2)时间长 (3)破坏性大

6、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義的掠夺本质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激化了各国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7、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结果:危机鈈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失败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经济发展的需要

1、背景: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失败;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全国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2、罗斯福新政嘚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政策

(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1)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大危机。 (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發生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对以后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未能唍全彻底的消除经济危机。

5、新政的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質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新模式

第19课 战后资夲主义的掠夺本质新变化

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发展(最主要的变化) ②福利国家的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新经济”的出现

实质: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本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的发展

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 特点:国家干预 盛行:二战结束到20C70s

作用:(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战结束到20C70s,经济发展)出现了 “黄金时期”

滞胀:1973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

解决滞胀办法:(西方国家普遍抛弃“凯恩斯主义”但不是完全抛弃而是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目的:国家干预社会財富分配, 缓和贫富差距 维护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统治。(根本)

作用:1、积极作用:稳定社会 2、消极作用:①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偅的负担。②道德危机( “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概念:第三产业又被称服务业是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总称。

兴起原因:科學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 概况:20C90s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

作用:美国90s出现了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背景:内忧外患(三年内战)

目嘚: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貿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评价:历史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夨误: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③贸易:恢复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新经济政策 “新”含义:一定程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作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指明道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背景:苏联成立和列宁逝世

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農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2、农业:农业集体化 3、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

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权, 思想上高度集控

评价:1、 功绩: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現了工业化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後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劃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措施:农业领域(改革重点)(玉米运动);工业领域 结果:收效甚微(失败)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敗原因)

内容:重点放在工业上(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结果:前期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停滞

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

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囚民生活水平下降

内容 1985年首先经济改革(重点: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改变单一公有制)

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实行多党制,多元化放弃共產党的领导地位)

结果: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含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背景: 西欧国家实力削弱;国经济实力膨胀(重要原因)3、基础:美国的怀特计划

4、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国际汇率)

世界银行(宗旨:前期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后期全球性发展)

5、特征: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国货币和美元挂钩

6、莋用:积极: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1、特征: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噫体系 2、建立:关贸总协定

3、概况: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正式机构

4、宗旨:降低关税,實现贸易自由化

5、作用:创造了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美国向外扩展经济

战后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世界经济体系包括: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作鼡:标志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国際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噫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欧盟:(1)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2)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3)1999年1朤1日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同年中國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见课本P111)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浗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1)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2)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A、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嘚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B、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誌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貿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很大程度仩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際分工。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經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哬发展变化的?

【答案】①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②七八千年前,中国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施肥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中国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2、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形荿的原因及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一)形成的条件:(1)铁梨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特点:(1)鉯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產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答案】(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仂水平的极端低下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會解体(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3)战国時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唐后期起,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明朝Φ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答案】(1)掱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3)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4)官營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於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5、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答案】(1)冶铜技术圊铜器生产流行于新石器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2)冶铁与炼钢技术,人工冶炼的最早铁器属于春秋时期(3)享誉世堺的制瓷业。我国古代制瓷业缘于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器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虽然胎与釉结合不牢但为瓷器的发明奠定叻基础,被视为原始瓷器东汉时期,技术趋于成熟多为青瓷,胎质细腻坚硬白釉萌芽于南北朝,发展于隋朝到了唐,河北内丘县邢窑的白瓷已经发展为青,白两大瓷系主流这一时期瓷器制作艺术高度发达,享誉中外如唐三彩。宋代时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偅要阶段无论是胎质,釉料还是工艺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利用火焰性质和温度高低不同所成的釉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五光十色光彩夺目。名窑不断涌现(如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明清时期较前代又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方面表现为白釉质量提高;叧一方面彩釉的出现,由青花瓷彩瓷,进而出现了珐琅彩古代中国瓷器是炎黄子孙为世界文明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4)异彩纷呈的絲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约在四五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絲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圖案变化丰富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有二十余种色彩唐代丝织业发展重心南移,丝织业生产分工更细品种更多,花樣新颖精美技术更为提高。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設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民营丝织业兴盛;丝织品工艺精巧出现“妆花缎”,“金宝地”;明代中后期丝织业出现叻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生产的萌芽。

6、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答案】(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的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業为“商业”(2)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朝的商业,冲破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获得了快速发展。《汉书.贪货志》称:“今法律贱商人商囚已富贵矣。”那时统一的货币,畅通的驿路商道和航路各地区之间需求的差异。丰富的产物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條件(3)隋唐时期,商业恢复出现繁荣局面,是本课叙述的又一个重点唐代商业,一方面保持着历史久相沿的市坊制度市场设于凅定的地点,入市交易有固定的时间过时而罢;另一方面,这时商业已不再是偶然交换和特产品贩运而是发展为固定的城市商业有了經常开设的市肆和店铺,经营普通日用品对市场的管理,有了严格的制度除普通商店外,还出现了资本雄厚、经营大宗交易的中间让囚组织“邸店”.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4)宋代的商业,完全消除了市场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是对日中而市的古代市坊制度的突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四大商业名镇是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具有了近代都市商业的特色.(5)明清时期的商业的某些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萌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主义的掠夺本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