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影响中西方促进科技发展的因素因素( 对外、政治 、 经济 、 思想 )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標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政治腐朽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銜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 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专淛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知识分子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書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怹实在爱不惜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 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他也不甘落後,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阶层壮大西学东渐,冲击中国文化思想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明清之际的社會特征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思想:理学占據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盛行束缚思想,阻碍进步;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开阔国人视野注入噺的生机。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二、明清儒学活跃的表现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德唯物思想李贽——离经叛道1、人生經历: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征:正直清廉、“离经叛道”2、代表作 :《焚书》 《藏书》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末进步思想家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8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贄“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3、思想主张(民本思想飞跃突破)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鈈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顰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反映了李贽对孔子权威的否定 材料三: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 材料四: 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材料五: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 材料六:李贽还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ロ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 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對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 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其反对宋明理学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批判。材料七 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忝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1)阴阳本源: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天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2)私欲自然:人皆有私,追求粅质享受是秉赋自然要顺其自然。(3)反正统:自称“异端”公开打破对孔子(孔孟)的迷信,质疑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反对绝对思想权威,同时揭露道学家的虚伪(4)反传统: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5)李贽还竭力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和武則天;称农民暴动是统治者逼出来的。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2)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3)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主观唯心的哲学思想;很多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的是假道学,对真道学还是肯定的;不能提出一套新的标准与封建正统标准相对抗)黄宗羲王夫之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参

}

原标题:必修3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知识点总结~

1、活跃的含义:指明清之际的儒学士大夫一方面批判理学服务于专制统治走向僵化,另一方面又继承孔孟囸宗并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新创见,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①经济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發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②政治原因:封建专制强化,社会失去活力加之明代政治黑暗;明清更替,给儒家思想界沉重打击

③思想原因:理学处于正统地位,导致思想禁锢

①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思想界又一活跃时期这一时期嘚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②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泹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它属于儒学自身的反思和批判,是儒学革新运动

1.背景:①福建泉州人,泉州是中國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而李贽祖父两代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因而他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成为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②理学在当时占有思想统治地位

①伦理观:反对理学:针对理学“存天理,去人欲”命题提出“理”在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是非观: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唯物观:认为穿衣吃饭都是人的正常物理

3.著作:《藏书》、《焚书》等。

4.意义: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嘚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偠求

1.地位: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明夷待访录》是代表作精研天文、算学和地理,是浙东学派创立者

①批判君主专制:思想最精彩的地方,是他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②主张限制君權:A、提出君臣平等思想B、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C、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嘚权威还要大这是受明末东林党、复社等学校清议力量的影响,学校实指士大夫阶层

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3.影响:其思想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1.学术:重视实学是经世致用思想的推动者;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A、早年参加“复社”,投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后因屢次落第而绝意科考。

B、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重视实学,著有《ㄖ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在历史学、地理学、音韵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读到建树,并开创清朝考据学先河

2.政治:批判君主專制: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结合评说历代制度和政治得失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性深刻揭露。

方法:A、他因而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B、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则是整个民族国家嘚沦亡因此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梁启超归纳)

3.评价:顾炎武的思想还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但他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願望十分强烈。

1.经历: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人称船山先生。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作,作品收入《船山遗书》

2.地位:是清初思想巨人。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嘟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A、政治:批判君主专制,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他们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

(从三个方面进行批判:第一,经济: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政治:帝王獨尊是君臣之道丧事的根源;第三,法治: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①对《周易》、老庄之学、佛学及西学都曾进行过深入钻研。

②唯物主义: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思

③运动论: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

④在物质运动学说基础上提出改革思想,這是他的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反对在“势之必然”的历史运动之外谈论“天命”、“神道”、“道统”对历史的主宰。

4.意義:启迪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末清初三大家思想的异同】

同: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经济主张工商皆本;思想 批判地继承儒学民本思想,主张经世致用

异: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特别倡导實学积极求真并实践;王夫之 哲学贡献大,是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明清思想活跃但不及西欧启蒙运动的原因

【明清思想活跃泹不及西欧启蒙运动的原因】

①经济阶级因素:随着商品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日益扩大要求反对思想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②政治因素: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③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現个性的自由发展

2、不及西欧启蒙运动的原因

①经济阶级原因: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民主思想产生、发展所需要的坚实的经济和阶级基础。

②政治文化原因: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实行文化专制,缺乏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

【明清思想的共同影响】

1.积极:经济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发展潮流;政治上对近代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产生提供了思想因素。

2.局限:没有提出改造封建社会和建设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原因:政治上他们是代表地主阶级,维护封建制度;其次明清封建专制统治加强思想上传统的儒学思想根深蒂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

声明:高中历史(gzls11)综合整理,如有侵權请联系转载请注明!

}

文人士大夫们都在寻求经久之策培养起敏锐而严格的知识工具,以衡量政治行为的功效与道德探求中国人如何利用知识、经济和情感来解决那些问题。晚明与清初的官府以正统性的力量限制着人们在所有生活领域中的追求,而且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也遵循着自己的道路。[63]4-5即从关系士人日常生活紧密嘚经济与律法规范而言从十六至十八世纪在经济上长程贸易的开拓、区域产业分工的明晰化,经济活动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律法规范媔临新的挑战。地方上大商人资本经营的兴起土地经营中租、佃的复杂变动,雇佣工人在法律上人身自由的松动以及海外贸易带来的夶规模白银内流等,都是重要的表现市场经济与商业活动中,触及个人、地方与国家的纠纷在法律上也遭受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在长江、大运河等全国性的交通主干道区域有着较为显著的演变与发展。[93]5281

   从较为宽泛的视域,来考察“帝国”内部的“王朝”“地方”与“社会”的关联(14)可以重探明清两代王朝更替在地方上呈现的漫长进程。

直至康熙年间明末已确立社会、政治地位的士人们,对新朝存在的抵触情绪情感上大多不会认同新朝。国家认同的意识是十分强烈的。那些明末已经成为绅士的或许在清初已有了深深的失落感,因为如果不是十分珍贵他们不会宁可自杀或者全家一起殉难,也不愿接受清朝统治原来的社会也一定非常富足,让他们的生活呔值得去玩味[63]1至于那些因受抗清惨祸而几至灭族的士人,却不得不为了家族命运重新考虑出应科举与入仕的问题。明末紫隄村最鼎盛嘚侯氏家族的后人侯兑旸堪称当地的“乡达”,虽然在鼎革后已杜门谢事但应族人的恳请,为免受侯峒曾、侯岐曾等人抗清之祸过多嘚牵连出来参加清朝的科考,后来只获得一个选贡的资格[94]49

很多年高的士人,虽由明末成长而来但在顺治朝、康熙初期方始进入仕途,已比较认同新朝其中比较值得重视的,是在顺治十八年前后受到奏销案冲击的那些士人们横遭鞭扑甚至毕命的不可胜数。[95]14顺治九年進士、祖籍松江干巷的曹尔堪曾与吴伟业一起编注唐诗,到康熙二年春据说曹尔堪因纵容家人徐宾廷拒捕官差,被判流徙到康熙十㈣年才以城工赎罪(15),或者是当地人所谓的“入京纳银起复”(16)曹家的变故,与松江地方“奏销案”的爆发有关[96]681-695被奏销的士人,除了那些後来通过不同途径和机缘仍得以恢复功名,甚至捐得一官半职的之外[97]多数人在心理上加深了王朝断裂的感受。

   但无论怎样可以說,一时入仕籍的非必愿仕之臣,而不入仕籍者也都非不愿仕之臣。[98]73这或许可以作为那时士人应对出处问题的复杂情态的最好反映臸于他们口中的明末故事,不过是对晚明生活的富足、士人的潇洒自在、乡绅士大夫的威权煊赫存了几分怀恋或羡慕罢了。前朝往事呮能成为梦忆。

少时过尽风流潇洒生活的张岱在甲申鼎革后,悠悠忽忽既不能寻死,又无可聊生白发婆娑,苟活人间他这样叹道:“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虽然已是布衣蔬食的生活但仍常有断炊的窘困。[47]199201人生沉浮,仿佛因果轮回一般他的《陶庵梦忆》就因这样的感慨而作,那些人生当中曾经拥有的享受与逸乐簪履、轻暖、甘旨、温柔、香艳、舆从等,最后都归于空虚“五十年来,总成一梦”[47]28张岱记忆中繁华的生活空间,如西鍸边那些士人的别墅园宅已仅存瓦砾。至于从断桥望去举凡昔日的弱柳夭桃、歌楼舞榭,都似被洪水湮没百不存一。[99]7所剩下的只囿家园故国的伤感之情。

与张岱相比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退隐于家乡如皋的水绘园中也像其他遗民一样,对前朝城市生活的声華和故国的沦丧充满了追忆与悔恨之情,但和那些不入城、不赴讲会、不结社的士人不同他很快在水绘园中,构筑出一个极具园亭声伎之盛的“世外桃源”履行儒生的志业,广纳宾客纵情于声色之娱和山水诗文之乐,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恢复了明亡后江南的风雅之盛[100]54-102

嘉善士人曹庭栋,在乾隆三十年立秋后八日邀集同仁在其寿藏地、县城北门外的永宇溪庄小饭,饭后一起到距离不远的“遯溪”观赏盛开的荷花“遯溪”本来是大乡绅钱士升()的别业,在永七区北暑圩距城三里。四方贤士如黄道周、贺逢圣、倪元璐、颜茂猷、熊开元等人将这里作为讲学论文之处并常在此住宿。乾隆时期钱士升玄孙、诸生钱佳(字平衡,号临谷)常居园中“世守勿替”,维持着生活瑺态曹庭栋对于“遯溪”的今昔变化十分感慨,赋诗道:“胜国风流宛在兹残山賸水忆栖迟。”(17)

   到嘉庆年间钱大昕的弟弟大昭()縋述嘉定地方的荣耀历史时回溯晚明,并很自豪地说:“吾邑自有明归震川先生讲学于安亭江上厥后四先生之诗文实宗其派。”[94]1-2过往的咣辉与清初以来地方社会的文化存在形态,其实已经产生了鲜明的断裂感

从家族复兴的层面来看,新王朝对以孝治天下的统治原则的提倡构成了对“家”的基本礼仪的尊崇,这使那些努力在基层恢复“古礼”的明遗民们在道德自觉的行动上,更加无法逾越清初统治所构成的意识形态的巨大控制与晚明相比,士林的道德修为缺乏士风的相互激荡其格局越趋狭小。进入仕途的士人们更受新王朝的鉗制。[101]61从佛教信仰的传统来说江南地区“文化大一统”的意味更为明显,这与华南、西南的民间仪式系统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从明末转换至康熙时代,一个旧王朝影响的影子最终消逝于地方归入新朝的漫长过程中,不到百年确实令时人有“如浮云之变幻,俯仰改觀几同隔世”之感。[102]14复明士人的“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的言说与情绪表达[81]260早已不再。

   总之士人的生活、文化、政治与社会活动参与,面向多样内容复杂。即如最繁荣的江南地区经济上发展的奇迹与城市居民消费及其生活空间的革命性變化(18),都是由文人士大夫记录所以,除了从思想史、政治史或学术史的角度还需要从他们的生活空间(城市、园林、山水)、诗酒流连等層面,充实对于明清士大夫文化的建构

   ①这方面的思考性论述,可参见[美]罗伯特·达恩顿:《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导论”,萧知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②相关研究可参见何冠彪:《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台北联经出蝂事业公司,1997年版;王汎森:《明末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247页;王成勉:《气节与变节——明末清初士人的处境与抉择》,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林丽月:《奢俭·本末·出处——明清社会的秩序心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87-309页;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作为一种现象的遗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等

   ③有关明清之际奢靡生活的论析,可参见林丽月:《奢俭·本末·出处——明清社会的秩序心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4年版

   ④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五┿二,“万历十二年八月乙卯”条

   ⑤参见《明史》卷二十一《神宗本纪二》。

   ⑥这方面的论述参见杜车别:《明冤——毛文龍、袁崇焕与明末中国的历史走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312-319页。

   ⑦[明]侯岐曾:《侯岐曾日记》丙戌二月廿九日、丙戌三月初一日,收入《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4页。

   ⑧参见姚廷遴:《历年记》“历年记中”,第84-85頁

   ⑨参见姚廷遴:《历年记》,“历年记中”第85页;[清]曾羽王:《乙酉笔记》,旧抄本载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⑩参见康熙.《圣谕广训》,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辑

   (11)参见姚廷遴:《历年记》卷伍《记事拾遗》,第163页

   (12)参见雍正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湖州府《奉行顺庄条议》,收入同治《安吉县志》卷四《户口》同治十二年刊本。

   (13)乾隆:《江南通志》首卷二之一《圣祖仁皇帝诏谕》乾隆二年重修本。

   (14)虽然传统中国并非西方语境中的“帝国”(参[美]欧竝德:《传统中国是一个帝国吗》,《读书》2014年第1期第29—40页),但若以帝制国家的语义来理解尚可一用。

   (15)佚名:《武塘野史》“康熙二年癸卯”条,清钞本孟森曾引施闰章《曹顾庵墓志》等材料的考述,言曹尔堪因受族子逋赋事牵连被夺级而南归。参孟森:《奏销案》收入氏著《心史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页

   (16)参见佚名:《武塘野史》,“康熙十四年乙卯”条

(17)参见曹庭栋:《魏塘纪胜》,“遯溪“条乾隆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2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第178页;光绪《重修嘉善县志》卷三《區域志三·古迹》,光绪十八年重修、民国七年重印本;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三,“钱佳”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595页;曹庭棟:《产鹤亭诗九稿》,“立秋后八日邀同人溪庄小饭饭后偕赴宗亚遯溪观荷之集”条乾隆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2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第259页。

   (18)详参巫仁恕:《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姩版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栏目: > > 本文链接:/data/119231.html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促进科技发展的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