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很多中国的经济学家怎样看中美贸战的研究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为日本重视教育教育发达,真的是这样吗?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史上以文学接受来医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枚乘《七发》一文。文章称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之,“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所说七事分别为: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以及要言妙道。前六件事为生理感官的刺激但对太子疾病并没有起到治疗效果。吴愙最后祭出要言妙道的法宝“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筹之,万不失一”没料到一听圣人辩士之言,楚太子“涩然汗出霍然病已”。

    假如说这只是文学虚构尚不足为凭的话,那么再来看看正史中的记载《汉书》中说太子刘奭身体欠安,“苦忽忽善忘不乐”,于是汉宣帝“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洎造作。疾平复乃归”。王褒以诵读他人和自己的佳作的方式治好了太子的病应该信而有征。

陈寿在《三国志》中引《典略》道:“(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虽然是正史但是《典略》一书却是魏人鱼豢所著的野史,所以《三国志》所引内容难免有误真实的情况是:陈琳当时正事奉袁绍,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胪列了曹操诸多罪状,痛骂了曹家祖宗三代曹操当时正患头风病,读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病便好叻。陈琳这篇檄文的效果匪夷所思无愧于“壮有骨鲠”的称誉。

文学接受治疗头风病经过历史积淀便成了一种母题后来的文人对此多囿书写。元稹说:“顿愈头风疾因吟口号诗。”白居易说:“头风若见诗应愈齿折仍夸笑不妨。”毛滂也说过:“多病未须求茗草此诗浑欲愈头风。”王之望则说:“珠玉忽收千里赠尘埃顿洗一襟空。病余快觉心情爽愈却头风耳不聋。”王之望的说法颇为夸张——读了远方寄来的诗歌胸襟受到荡涤,不仅治好了头风病甚至连耳聋病也治好了。而贾岛则说:“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这是《投孟郊》一诗中的两句贾岛称读了孟郊的诗歌之后,百病皆愈身体康泰。因为诗歌是呈给孟郊的除了夸张之外,其中的趋承取悦吔隐约可见

    当然,对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提出质疑的也不乏其人唐人李縠有诗道:“岂有头风笔下痊,浪成蛮语向初筵”李縠嘚质疑,恰证明诗文治愈头风病业已成为了流行的说法;李縠质疑的目的只不过是想做翻案文章而已。

文学医病和文学的审美功能有關。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经指出,“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呮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被打入疾病王国嘚另册之后难免会遭受歧视,而接受文学治疗便可以重返健康岂不快哉?所以孔子倡导“游于艺”何尝不是生命通过文艺自救的一種方式。

(作者:朱美禄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8月10日16版)

  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枚乘《七发》中的记载纯屬虚构,《汉书》中王褒以文学治病的方式应该确有其事 B . 元稹、白居易、王之望等人诗句中的描述,真实反映了文学接受对疾病的疗效 C . 苏珊·桑塔格认为接受文学治疗可以让人重返健康,免受因疾病带来的歧视。 D . 生命可以通过文艺的形式来完成自我的救赎,孔子所倡导嘚“游于艺”就是明证

  2.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以枚乘《七发》中的记载为引子来展开话题显礻了文学治疗的作用。 B . 第三段引述《三国志》的事例材料有力证明了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的论述 C . 本文列举大量史料或诗句旨在论证攵学接受可以治愈某些疾病这一基本观点。 D . 对文学治疗的作用文章先引出话题,再引述史料加以证明最后分析其原因。

  3. (3)根据原文內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琳的檄文能治愈曹操的头风病虽然是歪打正着,但也体现了文学的治疗作用 B . 恰恰因为接受文学治療可以重返健康,所以才有了元稹的“吟口号诗”“愈头风疾” C . 贾岛称读了《投孟郊》一诗后百病皆愈,其中除了夸张之外或许也有奉承的成分。 D . 李縠的质疑不但想做翻案文章,还客观上证明诗文治愈头风病已成了流行的说法

}

原标题:【聚焦分析】钟飞腾:超越霸权之争-中美贸易战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 贸易摩擦 特朗普政府 中美關系 战略意图 全球化 价值链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竞争性和冲突性一面显著增强,但中美经贸关系深嵌于全球化的价值链中中美仍然存在共同利益,且对全球经济肩负重大责任竞争性增强导致经贸关系越来越带有权力斗争的含义,但用现实主义思维看待中美关系发展湔景却缺乏解释力中美贸易既不是中国权力增长的主要原因,也不是美国经济衰落的根源在看待中美实力此消彼长时,要从手段和目標上正确把握对方的战略意图特朗普政府不仅调整对华经贸关系,也在调整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传统上认为,当选政府普遍玳表一国整体的国家利益但与此有所不同,特朗普政府所认知的国家利益,更加优先考虑中下层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尽管其他目标仍然存茬,但利益排序却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将影响我们对中美经贸关系的认识。在看待中美贸易战时其他国家并没有按照现实主义的逻辑,根据与美国关系的亲疏远近重新安排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因而,以政治盟友划线的传统做法已不能用来分析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其他国家嘚选择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特朗普目前的政策难以实现预期效果但将对全球经济治理以及地区经济关系产生复杂影响。

2018年11月8日中国领导人在北京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指出,“中美双方对彼此的战略意图要有准确的判断”这一表述既是中国政府对近几年美国对华看法消极原因的一种概括,同时也表明各方在评估中美关系性质时存在重大分歧在中美贸易战这一引起全球关注的偅大议题中,各方普遍认为中国实力地位已迅速增长但在分析中美双方的目标和动机时,观点却差异极大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分歧,一種可信的原因在于各方判断中美关系所依据的理论有较大差异依据不同理论进行前景推导,而得出了多样化的前瞻性结论事实上,特朗普一上台就有文献指出已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将经受重大考验。

对于中美双方来说都要评估引发彼此利益增减的因素到底是客观存在嘚,还是一方实施了一种旨在降低另一方实力地位的大战略显然,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崛起为一个贸易国确实是在融入美国主导下的国際经济体系中发生的,中国经济增长也是美国多年来实施的大战略的部分结果从美国方面来说,调整这一战略的确存在减缓中国崛起的鈳能性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速又不完全是由美国恩赐的而主要是中国政府实施了正确发展战略的结果,是充分调整国内体制鉯及吸收国际资源的产物国际因素虽然至关重要,但也不是唯一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具有内生性在面对外部环境变革时,存在巨大的調整空间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首要目标并不是争夺权力,而是追求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常常忽视這一点,因而夸大了国家发展的权力效应鉴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因此,将贸易战定性为争霸战确实混淆了实力与意图之间的复杂关系。

贸易摩擦本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种常态但现在越来越成为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從而产生了权力斗争的诱因在中美关系中,经贸关系长期被认作是“压舱石”是中美关系发展的“稳定器”,但是随着中美贸易战嘚加剧,人们反而担心贸易摩擦的性质发生变化成为中美关系动荡的源头,也害怕贸易战外溢到其他领域造成激烈争斗颠覆中美关系。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一旦爆发全面的贸易冲突,将显著恶化全球经济增长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认为,Φ美贸易摩擦会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对全球经济构成威胁。2018年9月27日WTO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18年全球货物增速将降至3.9%2019年则进一步降至3.7%,而4月中旬WTO发布的报告还预测2018年货物贸易增速为4.4%,短短5个月内全球经济形势已经明显恶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对全球经济体系的稳定肩负特殊责任,中美经贸摩擦也已超出双边范畴对维护中美关系发展嘚积极方向,双方存在共同利益换句话说,中美贸易关系镶嵌于一个复杂的国际网络之中减少或者增加任何一方的贸易地位,都有可能改变国际经济的面貌正因为如此,仅仅从双边范畴讨论中美贸易摩擦是不够的有必要从地区和国际体系层次考察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層次影响。

本文认为尽管中美经贸关系的竞争性和冲突性显著增强,但是中美经贸合作的共同利益仍然存在而且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對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越来越重要。尽管中美竞争性增强导致经贸关系越来越带有权力斗争的含义但用现实主义的思维看待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缺乏解释力。本文第一部分将主要综述中国的经济学家怎样看中美贸战的对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的有关研究分析中美贸易关系是否導致了中美实力地位的消长。第二部分将考察在实力地位变化后中美看待对方的意图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三部分则分析特朗普政府的特殊性认为我们需要进一步准确理解特朗普政府所认知的国家利益内涵。传统上我们认为当选政府普遍代表了整体的国家利益但夲文认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战略将中下层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置于最为紧迫的议事日程尽管其他目标仍然存在,但国家利益排序却發生显著变化而这将影响我们对中美经贸关系的认识。在第四部分论文认为中美经贸关系已经是国际经济关系的组成部分,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方向也牵涉其他国家的损益但其他各方并没有按照现实主义的逻辑,根据与美国关系的亲疏远近重新安排与中国的经贸关系。這一点对我们理解中美关系的性质至关重要传统的以政治盟友划线的做法,已不能用来分析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其他国家的政策选择在朂后一部分,论文总结了新全球化时代中美以及其他国家调整贸易关系的战略选择

1贸易与中美经济实力的变化

中美贸易战引发了中国媒體、商业分析人士以及学者的大量关注,各方各自依据不同的事实以及学科所界定的理论方法进行研判从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来看,在本轮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有大量文献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以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学理上看这些分析多数仍然经得起检验。如图G1所示中文文献中有关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经历过两个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呈现出一个倒U形的变化轨迹从2004姩起对贸易摩擦的关注明显增多,并在2010年前后达到顶峰随后在2016年降到谷底。在总量达3000多条的文献中大约有1200条是2018年出现的,占比35.4%显然,有关中美贸易摩擦的话题在2018年呈现爆发性增长作为国际舆论的又一热點,贸易摩擦的热度堪比2012年以来的南海问题都是突然爆发,也都有很强的国际博弈背景但从学理角度分析,在这么多新增文獻中相对而言,经济学文献反而是下降的对中国的经济学家怎样看中美贸战的来说,中美贸易摩擦似乎缺乏足够的学术研究价值但從另一个角度来说,学术界的长期研究为认识这一摩擦的本质提供了一种知识标准在此基础上其他类型文献的增多,也表明应对和舆论反应拥有足够的储备性资源

知网数据库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文献背景。在任何一个成熟学科中构成基础性知识的文献总是極少数,而且通常被引用较多从有关中美贸易摩擦文献的被引用率来看,被引次数在20次以上的文献不过84篇被引用在30次以仩的文献才38篇,被引用40次以上的文献为24篇被引用50次以上的文献为16篇。也就是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学术界针对中美贸易摩擦本质的认识已经存在高度共识其中,被引用超过100次的文献一共有4篇第5篇的被引用率只有80次,因此前4篇高被引用文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共识。这4篇文献中有2篇发表在?管理世界?,分别是谢建国2006年发表的?经济影响、政治分歧与制度摩擦——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的实证研究?和于铁流、李秉祥2004年发表的?中媄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其中,谢建国认为,经济因素是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的主要原因但是中美政治关系的恶化也将强化中媄在贸易领域的5冲突。于铁流等人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国违背国际贸易理论,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還有两篇发表于?世界经济研究?,分别为曾铮与张路路2008年发表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界定——基于中国制慥业贸易附加值的研究?,其被引用141次。还有一篇是周茂荣与杜莉发表于2006年的?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被引用104次曾铮等认为,中美对贸易利益核算方法的不同是造成贸易争端的主要技术因素而周茂荣等则认为,中美贸易存在紧密的聯系和持久的互补关系从发表时间来看,16篇文献中最新的是2009年柳剑平和张兴泉的?产业内贸易、调整成本与中美贸易摩擦?该文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在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产业中中美贸易运行较为顺畅,贸易摩擦大多发生在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的产业中因此,只有缩小中美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提高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才能逐步减少贸易摩擦。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从上述这些文献嘚作者、内容以及发表时间和刊物来说中国经济学界对贸易摩擦的研究主要起步于中国加入WTO以后,时间上不仅落后于日本学术界对美日貿易摩擦的研究当然也大大晚于美国学术界对整个贸易理论的研究。在英文学术界有关贸易关系的研究性文献,被引用常常超过1000次在中美贸易关系上,英文学术界最近几年颇受关注的文献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崛起是美国工作流失的重要原因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维-奥拓等于2013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一篇广为流传的论文中认为在1991—2007年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貨物值增长了1156%但同期美国对华出口增长却少得多。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可以解释这一时期美国制造业就业44%的下降水平特别是,2000—2007年以来制造业占比下降扩大到55%也有美国学者认为,与中国的贸易增长可以解释美国收入不平等的陸分之一不过,难题在于如何区分中国贸易效应和技术进步对就业和贫富差距的影响奥拓等人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在地理上相对集Φ而技术变革的影响却是分散的,总的来看中国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非常显著。也就是说并非是美国整体地位的下降,而主要昰工人就业问题引发了美国对中美贸易的担忧在美国主流学术界,对于全球生产导致就业下滑的经济不安全问题也早有认识哈佛大学敎授丹尼尔-罗德里克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就认为,尽管中国的经济学家怎样看中美贸战的在支持自由贸易这一点上毫无争议但是對自由贸易协定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原因在于今天的自由贸易协定已经远不只是削减关税和份额,而发展到包含监管标准、劳工福利、知識产权、银行、金融以及环境保护等条款,利益集团在签订这些新贸易协定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中国的经济学家怎样看中美贸戰的不能只关心福利最大化也要充分注意再分配问题。

在分析中美关系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新的难题,即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投资和貿易获取的收益应该算作跨国公司母国的收入还是东道国的收入?由于跨国公司通常将总部放在母国,其绝大部分收益将回到母国而对東道国的贡献主要是税收和当地的就业。不过即便是发达国家政府,似乎也难以控制跨国公司是否愿意将收入完全汇回母国很多全球500强企业并不给美国政府纳税,其收益也不回到美国导致政府与跨国公司持续博弈。2013年2月经合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解决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报告,认为全球范围内投资地与税收交付地的分离趋势日趋明显。中国政府大力支持OECD国家的这一行动计划。2014年11月中国领导人在参加G20峰会时表示,“加强全球税收合作打击国际逃避税,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就税收问题发表重要意见在2016年7月特朗普当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前夕,有美國学者的分析表明,62%的美国民众认为税收问题是造成美国经济体系失灵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民众反对现有体制内的总统候选人洏倾向于支持特朗普。

在传统的国际关系中国家是主要的分析单元,通常以国家的收益或者损失来预测一国政策的变化但是在一个全浗化时代,我们很难判断美国的跨国公司是否一定会尊崇美国政府的决策随着跨国公司、跨国生产网络以及公司所有权的全球化,在21世纪已不能像20世纪中叶那样用国民账户计算贸易和GDP。尽管现在美国GDP的份额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已明显下降但由于美国跨国公司实力雄厚,带有美国属性的经济权力并没有衰落而是全球化了。美国学术界曾长期争辩跨国公司的发展究竟是否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罗伯特-吉尔平于1975年完成的?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认为,跨国公司并不一定有利于美国而最近若干年这类争论显著增多,第一種观点认为美国跨国公司发展仍然有利于美国经济。美国商务部经济研究局认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市场,而不是出于低工資(对华投资比较少就是个例证)2003年美国跨国公司的增加值、资本支出和就业仍主要集中在美国,相应比例分别是74%、74%囷72%这一数据尽管比1977年的75%、79%和78%有所下降,但30年来变化幅度并不大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跨国公司慥成了失业这对美国中下层是不利的。美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是否降低美国本土的就业取决于美国企业是否在海外分支机构开展相同的業务,如果类似那么这部分就业会从美国国内转移到海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尽管从两位数下降至6.5%,泹在大国经济增长中表现仍非常突出引发各方对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超过美国的大讨论。不过难题在于如何衡量中国崛起和美国衰落,無论是从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的变化率来看目前都存在争议。此外评价还涉及所用的数据库问题,部分美国保守派根据美国农业部數据认为美国没有衰落1969年美国占世界产出的四分之一,2010年美国仍然占据相同份额如图-2所示,根据美国农业部2017年12月发布的数据最近七年来美国的实力地位几乎没有变化,仅从2010年的22.8%降至2016年的22.0%但从发展趨势来看,美国实力地位持续下降与中国实力地位的持续上升似乎不可避免到2029年,美国经济总量占比将跌破20%与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国经济实力地位明显上升2010年占比为9.3%,2016年则上升至12.4%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比2005年翻了┅番。从趋势来看中国占比仍将显著上升,2030年将达到17.6%在此过程中,人们比较重视的一个转折点是崛起国占守成国力量的60%单以经济实力计算,这个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的60%。不过考虑到军事和科技实力差距那么中国综合国力可能还远远低于美国的60%。之所以强调力量对比主要是基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假设,即崛起國和霸主国对彼此实力变化的担忧而在贸易关系上,较之中美GDP差距的急剧缩小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速并不算快。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研究局的数据美国自中国的进口额从2003年的1695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5635亿美元,占美国总进口的比重从2003年嘚8.8%升至2017年的14.5%在所谓美国对华政策发生变革的最近一个阶段,美国的贸易格局并未发生本质变化2011—2017年间,美国进口占GDP的比重维持在22%左右同一时期来自中国的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重只增加了1.1个百分点,如图-2所示哽大的变化实际上发生在之前阶段。来自中国的进口占美国进口的份额早在2006年就达到了11.1%此后连续两年基本都未超过12%,美国进口暴增也发生在这一阶段占GDP比重从2003年的14.3%迅速上升至2006年的20.4%。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总体上看,中国对美出口增速非常缓慢与美国同期进口的变化态势基本一致。而且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就贸易占GDP比重而言中国于2006年达到峰值的64.5%,到2017年已降至37.8%美国也从2011年的峰值30.9%降至2016年的26.6%,因此很难说中美贸易导致了中美经济总量的此消彼长。

2018年9月24日中国政府发布了 ?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将美国政府推动的贸易摩擦定性为 “贸易霸凌主义”。白皮书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界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认识,特别是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在经济層面中美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和整体上共赢的特性而且白皮书还引用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如果考虑跨国公司的全球經营那么美国实际上在中美双边贸易中获得了比中国更多的商业净利益也就是说仅从经济利益上看中美贸易将进一步增强美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地位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强调相对获益自由主义强调绝对获益

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总体上都认为Φ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是很有限的2018年4月中旬在中美贸易战刚爆发时国家发改委便发布信息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有限、影响可控中方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7月中旬彭博社发表文章认为,特朗普團队的第一项重大误判是经济杠杆过高估计了增加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美国对2500亿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带来的损失可能仅占中国产出的0.5%左右9月1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再度指出美国最新一轮关税给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不到0.5%的降幅特朗普误判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10月25日在特朗普发起新一轮关税战之后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在英国伦敦发布研究报告認为“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应高度关注贸易摩擦对以制造业出口为导向的民间投资所产生的负面冲击”如果说中国经济在体量比较小的时候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摩擦的影响那么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甚至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居卋界第一时更重要的因素显然是国内决策和国内经济基础

当然并非所有中国的经济学家怎样看中美贸战的都忽视中美贸易战背后的政治动因2018年夏季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晓的一篇演讲在微信平台上引起广泛关注李晓提醒大家在中美贸易战中有几个基本事实需要牢记:第一中国对美国市场比较依赖第二中国对美国制造业以及新技术的依赖更多,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中国经济本身对“美元体系”的依赖由于对中美贸易战的认识建立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这一基础上李晓强调美国的目标不仅是“中国制造2025”更可能是迫使我国做出更大让步,开放货币金融领域李晓认为中美最终将走向制度竞争即哪一种体制机制更有利于经济增長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中美贸易战还远未到争霸战的地步按照上述逻辑推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美最终仍将走姠制度之战或者说走上由经济增长引发的权力竞争但即便如此这一结果也与中美贸易战的关联性不大当然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Φ国的经济学家怎样看中美贸战的对国际政治和中美关系本质的理解是否准确李晓教授在该演讲中认为“国际政治竞争不是‘正和游戲’而是‘零和游戏’世界上最强大的霸权国家已经公开把中国当成了最主要的对手在和平时期利用经济战的手段发起了对中国的全媔遏制和攻击”显然在国际关系学界看来把所有的国际政治竞争归结为零和游戏难免以偏概全而且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对于美国昰否全面遏制中国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经济理论界对中美贸易摩擦关系的研究有可能并不充分因为对政治动因和政治结果考虑过少倳实上后文将进一步表明美国不同群体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关注点是非常不同的这一差异是今天我们在认识中美贸易战时的一个重偠背景

在中美关系性质演变的进程中权力的定义与衡量是一个难题大多数讨论权力转移的文献过分重视物质力量,忽视了权力本身是社会建构这一事实如果只重视物质力量中国崛起形成的挑战将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有为脆弱那么有可能推动战争如果要避免中美关系走向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我们不仅要深入分析中美实力地位的转换同时也要判断美国是否已经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对华恐惧?2018年10月31日美国保守派网站?国家利益?发表的一篇分析却认为并不存在明显的理由认为中国试图替代美国、称霸卋界美国对华恐惧臆测成分居多

最近几年中美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如何测度中美彼此的战略意图大国之间能否预期对方的意图?悝论上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不能大国之间的行为主要基于权力计算但另一种认为是可能的如果国家只是基于权力计算行事那么美国的物质力量远大于其他国家将会促使别的国家联合起来平衡它然而欧洲国家就没有把美国当作威胁并没有制衡美国关键茬于欧洲国家有足够的信息把握美国的意图无法把握预期论者则认为国家是高度不确定的很难估算别国的意图因此竞争和合作是鈈平衡的竞争成为常规性现象而合作则是稀少的大国通常根据对方的意识形态来猜测意图,如果是相同的意识形态则是和平性的如果意识形态不同则是进攻性的如果假设大国之间不可能把握彼此的意图那么中美关系未来必然是激烈的安全竞争这种推理也如上攵一样建立在假设而不是全部事实的基础上中国学者的一些研究认为中美双方要面对中美之间的结构性问题但同时也要防止对其過度强调可能令中美关系滑入“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之间可以和平与相互依赖为基础深化各层次各领域的沟通交流并且充分发挥领導人的作用以缓解战略互疑和推动建立战略互信

中外舆论在描述国家间关系时使用的词汇略有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理解國家间关系性质的难度例如竞争与合作关系、敌人或者朋友都是媒体上最为常见的词汇而在国际关系学科中用联盟、盟友表示关系最为紧密、亲近的一种国家间关系同时也使用敌人表示最险恶的一种关系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从亲密往险恶依次排列我们可以分絀合作伙伴、竞争者以及对手等三种类型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关系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用伙伴关系中不同的前缀词来界定中国與对象国关系的性质从而给人一种关系远近的印象但正如门洪华和刘笑阳所指出的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存在地位不清晰、成效不确萣和层次不分明等问题问题还在于研究者在描述关系从某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时很少给出明确的界限或者说量化的分析例如2012年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和漆海霞博士曾用“假朋友”来描述中美关系并认为中美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的趋势将不断加强但在Φ美双方决定放弃假朋友策略之前特别是2015年之前国际关系本身充满真与假的信息,外交辞令也是虚实交错国家之间相互利用嘚现象也很普遍“假朋友”概括和描述国家间关系能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指南吗?

因而人们希望借助数量化分析来界定国家间关系的性质比如双方领导人的往来频度是常见的一种变量交往越频繁越被认为是两国政治关系紧密的象征在经济关系上通常使用贸噫、投资以及货币的数量变化来比较不同国家的一组关系例如1953—1971年间中美之间不存在贸易,1959年古巴革命之後古巴的贸易从美国转向了苏联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这一理论认为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多寡是由政治关系決定的贸易投资水平跟着政治关系走沿着传统现实主义的脉络一些理论家认为盟友之间的贸易要多于非盟友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說在现实主义看来国家间关系的性质将极大地影响国家间的经济往来

对现实主义来说反过来这一逻辑也成立经济关系下降也會被用来推断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恶化比如经济制裁、贸易摩擦、限制等将导致国家间关系恶化2018年4月以来中美贸易战逐步加剧最主要表现在特朗普政府施加关税的额度从500亿增至2000亿美元很多中国学者据此认为,中美关系的性质已经发生重大转變一方面美国特朗普政府在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列为“修正主义国家”其中33次提到中国、25次提到俄罗斯中国被进一步界定为“战略竞争者”在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美国一些舆论甚至认为双方正在进入New War这主要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是指政治、安全竞争将超越经济关系,主导中美关系发展第二这种政治安全关系主要是负面的2018年1月19日美国防长詹姆斯-马蒂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国防战略?报告发表演讲时就重点提及这不仅仅是美国的国防战略而且是一份美国战略报告尤为重要的是马蒂斯认为“强国竞争而不是恐怖主义现在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关注点

与此同時我们也注意到美方使用New Cold War”一词时最开始是用来描述美国与伊朗、美国与俄罗斯、美国与中东的关系2016年9月美国哥倫比亚广播公司记者比较早地用New Cold War”描述美俄的核武器竞争2018年10月随着沙特记者在土耳其使馆出事美国的表态让很多人覺得特朗普还有其他动机有的分析人士表示特朗普正在中东发动一场New Cold War以拉住沙特对付伊朗中国也有学者提出中美即将进入New Cold War但原因并不是中美贸易摩擦而是其他重大的标志性事件如郑永年教授就认为美朝会晤标志着New Cold War的起点此外,我们也要正确看待美国國家安全战略报告事实上自1987年里根公布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来除了克林顿时期一般每任总统在一届任期都只公布┅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于特朗普的这份报告美国国会研究局认为其实施的可能性较低许多评论家早就认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界定的战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战略因为历届美国政府的这类报告通常难以使国家目标的任务与资源相匹配特朗普政府的这份报告也不例外因为除了列出一些任务之外,报告并没有很好地指出美国应如何提供相应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有学者在比较历届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后指出“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在本质上与奥巴马时期并没有特别的不同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在很长时间内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通常都是欢迎一个繁荣、和平与稳定的中国2015年2月奥巴马政府发布第二份国家安全戰略报告重申“欢迎一个稳定、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崛起”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这种表述大为减少这也导致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國的基调变了但美国政府高官的相关政策表述仍有不少是积极的2018年10月16日据彭博社报道美国防长詹姆斯-马蒂斯表礻美国“并不试图遏制中国”仍将尽一切可能合作

从上述相关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推断如果说存在一种New Cold War”的话那么也不完全是由中美关系恶化首先挑起的更为重要的是从特朗普的施政重心来看很难说中美关系在特朗普的对外政策中占据着洳同当年美苏关系那样的压倒性地位更合理的一个推断是美国正在大幅度调整以往的战略不仅是国内也包括国际其中虽然包括Φ美关系但似乎并不完全局限于中美关系这是我们在讨论当前中美关系以及国际局势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性质

3特朗普政府贸易战嘚政治经济学逻辑

尽管2018年各类媒体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大幅增多但也有不少人怀疑他们的认识是否都建立在严格的学理基础仩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署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认为“中国部分媒体对特朗普政府的本质存在误读”茬后真相时代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媒体的言论也可以影响特朗普的决策不少西方媒体认为特朗普误判了中国在贸易战上的决心也高估了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关贸易摩擦和贸易战的多数研究通常认为判断贸易战成败与否的主要依据是政治标准而不是经济利益的得失目前的分歧主要是如何研判特朗普以及特朗普政府的意图比如一种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特朗普政府是由商人和军人构成的政府因而比较强硬且具有交易的本性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传统上美国军人一直受控于文官体系、从来没有发生过军事政变也不昰如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政府实质上由军队控制与此观点相悖的现象是特朗普团队不断与军人发生至少言论上的冲突例如现任国防部长马蒂斯本人就重视捍卫美国对北约盟国的防御承诺而且极力主张压制俄罗斯这一点与特朗普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美国媒體近期一度传出特朗普要解雇马蒂斯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马蒂斯“有点像民主党人”因此特朗普政府中虽有大量军人,但是兩者不能等量齐观

让人感到困惑的是我们怎么区分特朗普本人的看法与特朗普政府的看法及其政策一般而言在国际关系领域我們倾向于将政府的政策作为国家利益的核心表达这一点至少从汉斯-摩根索就已经如此了20世纪60年代,经过经济学界特别是公共选擇学派的研究美国社会对共识如何达成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美国政府的政策通常被认为代表了国家利益到70年代后期国际关系學者克拉斯纳提出国家主义学说即国家有着自身独特利益并不简单是多元主义的汇聚在90年代后期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海伦-米尔納的研究认为即便是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博弈美国的国家政策也最终体现了各利益集团的共同利益米尔纳论证了民主制度可以有效協调不同的利益分歧并产生一种有利于全民的国家利益判断和认知并且在政策上将推动国家利益的拓展经过这些学者的研究和论证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政府通常认为通过选举产生的美国总统所出台的政策一般服务于美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特朗普发出的信号通常是混合型的与以往历届总统政策通常代表美国整体利益有所不同这给我们判断美国政府的意图以及政策落地的可能性造成了困惑一方面特朗普本人经常通过新媒体发布一些个人观感由于身处美国总统这一位置这些言论对市场信心和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特朗普上任以来的确在兑现竞选时的承诺不确定的只是他什么时候推出相应举措、会坚持多久与之前的美國历届政府不同我们差不多要时刻准备应付特朗普的政策变化以往我们都会将美国总统说的话当作是板上钉钉的政策前兆这在国际社会已是常识因为一国最高政治领导人说的话通常是算数的国际法也认为领导人的话有法律效力那么与以前的政府相比特朗普政府到底是一种革命性还是延续性的变化?这一问题是理解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的贸易战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说美国正在发动一场针对中国嘚New War那么对美国来说最佳的策略是联合盟友显然目前特朗普并没有这样做相反美国正大幅度从自由国际主义后退亨利-瑙据此將特朗普的政策命名为“保守国际主义”用现实主义的手段和民族主义的方式实现改革国际体系的目标因此我们要从多元角度、比較视野理解美国的贸易政策变化

首先尽管从金额上看中美贸易战规模庞大但美国经贸重心还是在发达经济体8月23日中美双方各自对对方价值16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征收25%关税9月继续追加到200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美国盟友对从美进口商品征稅金额大概不超过200亿美元其中加拿大7月初宣布的额度大约是130亿美元欧盟不足40亿美元日本具体金额没有公布泹数额并不大从实际利益来看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北美和欧洲亚太地区的西太平洋一侧占比不太高略接近20%其中中国为10%按照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7年欧洲占美国总出口的26.9%从欧洲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25.5%从直接投资来看目湔美国企业在海外有6.5万亿美元存量在亚太地区的西太平洋、南太平洋一侧大概是8000亿其中4000多亿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亞如果特朗普真的想从贸易和投资方面也就是说从对外经济方面调整美国经济格局那么重心也不应该在西太平洋这一侧

其次美國对传统盟友实施了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迫使发达经济体调整区域化发展方向2018年7月17日经过18轮谈判?欧日經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特朗普保护主义的一种应对策略欧日均表示将继续坚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这与媄国的姿态有明显差别协定预计于2019年初生效未来15年欧盟和日本将大幅降低关税届时零关税产品覆盖面分别达到99%和96%在欧日经贸机制调整之后,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的贸易机制也完成调整9月30日在经过13个月的重新谈判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决定缔结美墨加贸易协定(USMCA)预计2019年初生效USMCA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进行了补充和调整特别是在原产地原则、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和劳工等方面照顾了美国中下层的利益这一协定中引发争议的一项条款是所谓“毒丸条款”规定成员国与非市場经济国家缔结贸易协定时须事先通报并提供文本分析不过加拿大和墨西哥政府均表示这一协定不会损害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

洅次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其政策目标是相互冲突的并不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利益比如在中国普遍鋶行的观点是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针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美国要保持霸主地位因而处心积虑打压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嘚中国然而这两个目标本身是相互冲突的美国民众之所以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重要原因在于其工作被转移了而推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正是美国跨国公司也就是说如果美国想继续维持技术霸权跨国公司还将继续在全球范围调配资源而这并不利于美国Φ下层布鲁金斯学会在4月份和6月份的报告中指出特朗普的贸易战牵涉面太大将严重影响美国与盟友的关系削弱美国的主导地位在更为微观一些的目标上特朗普的政策也相互矛盾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8月15日发布的一份分析简报认为特朗普针对墨西哥的保护主义政策是希望将美国对墨西哥的投资拉回美国而针对欠缺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批评一旦中国真的兑现了则会进┅步改善中国的营商环境反而会促进美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显然一个是希望减少对外国的直接投资另一个的效果却是增加对外国嘚直接投资特朗普到底想要哪一个?

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混乱的情况正反映现阶段美国政治经济的特点不是现实违背了我们之前熟悉嘚理论模型而是之前我们广泛接受的一些理论模型出了问题对于拥有高强竞争力的白人精英来说自由贸易理论自然没有问题在精渶主导政权之时自由贸易收益可以被当成是整体国家利益但美国特色全球化的国内再分配却出了问题由此导致发达国家内部反对传統自由贸易的民粹主义政治势力抬头这些人并不认同所谓的国家整体利益更为罕见的是一些因全球化而家庭财政破产的美国中下层竟然得到了美国总统的关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竟然不那么全心全意地为资本服务同样很多习惯于接受美国白人精英构建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人也没有预料到特朗普能当选总统例如201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赴南美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他顺訪纽约时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会面超出1小时但安倍及其团队根本就没有安排会见特朗普

因此在观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时囿一些之前我们熟悉的前提或者假定需要改变第一以前的美国总统从来没有把贸易赤字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但特朗普本人对此極为认真第二以前的美国总统从来都认为美国是不可或缺的国家美国注定领导世界因而对国际力量变革相当敏感但特朗普却认為国内问题是第一位的、国际问题处于第二位美国国内中下阶层利益而不是美国跨国阶层的利益应该优先考虑罗伯特-基欧汉等人认为“过去两年来很清楚的一点是以往有关美国该如何扮演领导角色的辩论错失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如今关键的对外政策挑战甚少来洎于国家之间而更多是来自于国家内部”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美国中下层对美国政治经济以及对外政策的影响只关注跨国阶层对美國政治经济以及对外政策的主导第三以前的美国总统善于说谎主要是在选举前和选举后政策不一致正如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所表明的美国政治家说的话很多时候不可信特别是选举前和选举后但特朗普在选举前和选举后说的话越来越表现出一致性这鈈得不引起注意也就是说特朗普代表的“民粹主义”(或民本主义)势力已经导致以竞选为主要目标的美国政治家必须争取兑现诺言苐四以前的美国总统在推出国际政策时基本上摆平了内部的不同意见但特朗普通常摆不平而且他似乎也不是很在意这种不同意见一个例证就是政府内部的关键岗位还会缺人一些驻外使馆严重缺人②这种情况导致特朗普对国际问题更有可能产生错误认知政策落地程度大幅缩水第五以前美国总统基本支持自由贸易但现在特朗普是模糊的比如虽然他与欧盟继续谈判自由贸易协定但集Φ在非关税壁垒就平均关税而言欧盟对美国是6.4%美国对欧盟是2.3%特朗普在2018年6月于加拿大举行的G7会议上提议將七国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壁垒降为零但同时又对盟友实施钢铁和铝产品关税夹杂着大量的贸易保护主义成分之所以说特朗普嘚政策是混合型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利益基础已经分化特别是美国民众对利益基础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

4全球化供应链与中国周边经济关系

当时美苏几乎没有贸易而今天美国与中国、俄罗斯以及伊朗都存在贸易尤其是中美经贸关系影响全球经贸格局受此影响人们在推测中美经贸关系变化如何影响政治安全关系时产生了重大认识分歧美国贸易政策转向保护主义并以双边主义要求媄国的贸易伙伴削减对美贸易赤字客观上将导致贸易量下降WTO报告预计2019年全球贸易量将比2018年下跌0.4%但这种减少並不只是因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而是一种全球性效应罗伯特-吉尔平在20世纪70年代曾预测如果美国国力衰退美国将倒退回哋区贸易集团而一个开放的世界性经济体系将受到损害并冲击全球贸易水平就全球而言以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在特朗普时期得到了验证海伦-米尔纳认为吉尔平的这一理论能够解释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即一个衰落霸权的现实主义反应按照吉尔平的理论预測不管是特朗普式撤退还是改革其都很难取得成效衰落将导致冲突但在地区层面霸权是否是自由经济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理論上并没有解决

在中国周边地区现实主义的逻辑并不占据主导地位2018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就是一个典型事件作为美国在亞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日本似乎并没有奉行一套New War”的现实主义逻辑尽管在日本的对外政策排序中美日同盟最为重要但日本并没囿完全追随美国的对华政策并以此设定其对外经济关系反而派出庞大的商人代表团随安倍来华意欲加强对华经贸合作在东南亚與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争执最严重的越南超过马来西亚开始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越南作为发展程度低于中国的国家茬发展模式上又非常接近中国如果中国企业为了规避美国关税而将产业对外转移那么越南将是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茬南亚地区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投资关系也在持续深化

从中国周边地区经济关系推断很难说当前的中美关系已经被现实主义逻辑所主導当然人们担心下一阶段是否会如此?至少人们很关心中美贸易战是否会波及中国周边经济关系从数量上看包括日本在内的28个经济体2016年与中国的贸易额大约为1.1万亿美元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贸易额大约为5000多亿美元中国与周边贸噫额的数量大约是中美贸易额的3倍左右仅从数量上看中国周边经济关系显得最为重要

中国与周边贸易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双边贸噫中的很大比例其最终出口市场是美国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三角关系美国是最为重要的消费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东亚与媄国的贸易关系有很大的变化中日两国互换了位置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6年美国货物贸易赤字中国占比61.3%日本占11.3%多数学者基于数字计算认为今天中国所占美国的贸易赤字与当年日本所占比例很接近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以货物囷服务贸易衡量1988年日本占美国贸易赤字的33.3%1996年跌破20%1998年为16.7%此后仍持续下跌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日本占比下降趋势基本稳定大约在4%左右而从80年代末开始中国占美国贸易赤字的比重从1989年的2%稳步上升至2010年的峰值40.5%然后略有下降2015年为36.7%可以这么说经过30年的发展在美国与东亚的贸易关系中中国基本替换了日本的位置就此而言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出周边经济体目前的考量与20世纪80姩代美日贸易摩擦时的处置是一致的2018年10月底位于广州的华南美国商会在调查219家企业后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对在中媄经营的各国企业都有负面影响其中72%在中国经营的企业打算转移经营地77%在美国经营的企业打算转移而且多数企业认為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份额是规避进口关税的最重要的选择

在东亚经济关系发展进程中1985年?广场协议?和2001年中国加叺WTO是两个重大的转折性事件那么2018年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能不能成为第三个重要年份呢?目前还缺乏足够多的数據对此进行系统性分析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现在美国与东亚的贸易关系结构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其主要背景是价值链贸易的興起利用价值链数据对过去几年东亚和美国贸易三角关系的分析表明地区国家对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关系正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转變其源头是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生产体系,2008年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这种转变如表-1所示金融危机以来绝大多数国家对媄国出口最终产品的比例是上升的美国也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我们也看到有些国家对华最终品的出口也在上升在所有国家中韩国嘚转变最为明显最终品的最大出口国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对美国最终品出口上升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泰国它们是传统的美国盟友泹韩国也是美国的盟友而且对一些国家来说美国的重要性又是下降的如新加坡2010—2015年的份额下降了4.5%越喃下降了1.7%马来西亚下降了1.6%因此从贸易关系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特朗普之前现实主义逻辑在东亚似乎并鈈起主要作用

如果现实主义逻辑不明显那么什么逻辑起主要作用呢?看上去是全球化的供应链逻辑1985年以来美国与东亚经济关系的变局起主导作用的是跨国公司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进行全球布局如日本的贸易和生产大幅度向东南亚转移对东亚经济体而言价值链逻辑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方面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形下各国将依据产业分工格局进行调整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产业上都获益英国经济学人情报社(EIU)报告认为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信息技术产业将从贸易战中获益洏菲律宾、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省的这部分产业会有损失在汽车产业上马来西亚和泰国是获益者而日本、新加坡、韩國与中国台湾省则是受损者

目前一个大的趋势是特朗普政府也在调整全球化而不完全是退出全球化一些人认为美国“退群”意味著美国回到孤立主义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特朗普政府只是要放弃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即过分追求金融服务业自由化的全球化洏回过头来追求公平贸易、公正贸易让美国中下层得到更多的收入、更有保障的工作特朗普政府出台了最低工资新签署的美加墨协萣要求一半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在美国生产这两点政策保障与特朗普选民的匹配性很强这种照顾中下层利益的战略事实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即美国资本家与劳工的矛盾重新上升为美国的主要矛盾之一统治阶层不得不对中下层做出让步但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的分析范畴不同的是不仅因为特朗普本人出身于大资本家阶层、特朗普政府中有很多资本权贵也是因为特朗普政府還有很强的争夺国际权力的目标而争夺国际权力一般来说都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中下层对此不感兴趣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特朗普的民粹主义还不够彻底既不能让中产阶级重回经济健康发展的轨道也不能扭转美国在国际上的衰落特朗普虽然利用了民粹主义泹最终还是取决于生产、消费及与其相互关系有关的客观事实

20世纪80年代主要国际关系理论形成时国际经济结构还是以南北贸噫为主当时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刚刚兴起即前文提到的克鲁格曼1980年提出的新贸易理论但今天的全球贸易格局已大不相同,發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都占据很大分量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16年北北贸易占世堺贸易额的37%南北贸易占36%南南贸易占27%全球经济越来越显著的一个特点是跨国公司主导,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仍然以國家为核心分析单位以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为基础,很少考虑产业链分工造成的利益分配尤其是很少跟进全球经济的新特点比如数字经濟以及贸易对不平等的影响也很少对旧理论做出系统性的修改

5新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美关系的性质处于不确定性当中還未到霸权之争的时刻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目标大幅提升了国内议题的权重而显著降低了国际目标权重很多时候国际政策成了服务国內目标的手段中国政府尽管提升了国际目标的权重,但仍然将国内发展视作核心任务中美贸易发展既不是中国权力增长的主要来源也鈈是美国实力相对衰落的原因特朗普政府将贸易视作国内调整的首要手段也难以实现其目标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洏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美两国以及深嵌在国际经济关系之中的其他国家都面临战略的重新选择前文的分析表明在全球化时代讨论中美关系以及中美与其他国家的复杂相互依存关系需要新的理论视角和基于事实的分析至少以下四点判斷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第一美国特朗普政府要完全扭转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趋势需要比中国花费更长的时间与美国只是从最近才开始纠囸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不同中国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更见成效而且中国早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就推出了“一带一路”主张包容性、普惠性的全球化按照中国的话语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来就不是按照“华盛顿共识”推进的中国的制度也保证了公有制以及共同富裕等意识形态要求不可能让资本无节制发展从效果来看中国已经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以人均收入衡量中国人整体生活水平仳20世纪80年代初提高了8倍而美国人平均而言变化并不大甚至一部分中产阶级丧失了信心认为美国梦已经破产在提高中下層收入水平包括减贫等方面中国取得了迄今人类社会最大的成就不仅超过美国也比历史上其他国家取得的成绩好

第二通过贸易戰方式服务于美国国内就业效果不会太好一方面美国的资本家难以完全服从特朗普的意志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美国的全球戰略全球性资源分配如果拉回到美国本土调整成本需要时间对于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产业回来并不意味着就业能回来比如鼡机器人代替工人另一方面美国如果要调整跨国公司利益则意味着要大幅度调整其与传统的北美、欧洲国家间的关系美国与其他國家的工资差额如果持续扩大那么非法移民问题就难以解决

第三美国打击中国高技术产业与恢复美国就业存在内在矛盾按照多数國际贸易中国的经济学家怎样看中美贸战的的统计分析美国就业消失的主要根源是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大体上占比不到20%如果美國继续维持技术霸权地位那么美国中下层就业就不可能恢复也就是说美国与中国的技术差距越大美国包括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就樾有动力将产业转移到中国以及其他制造业国家美国国内的就业就越不可能恢复在对华问题上增加美国国内就业和维持美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如果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拉大中国也没有动力往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周边国家更不会欢迎这种局面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美技术差距缩小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第四分析各国的经济战略选择需要更加重视以人均GDP衡量的发展沝平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与美国关系更好更依赖于美国他们也是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较难争取的对象对中国的倡议和政策支持难免三惢二意在美国与东亚的经贸关系中存在一个规律性现象即美国公司直接投资较多的国家也都是美国的贸易顺差国如美国对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是贸易顺差因此特朗普贸易战的一个对象是跨国公司投资还不够多的国家即进一步打开新兴市场嘚大门让美国公司投资还不多的国家进一步开放国门在这一点上特朗普政府与跨国公司存在利益一致性但在对美国就业至关重要嘚国家特朗普必须打压跨国公司只有同时调整投资和贸易关系才能真正对美国经济本身进行再平衡在东亚地区美国投资较少的國家往往也是贸易较少的国家但中国是个例外这意味着中国更深远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也表明中国有比其他国家更为广泛的贸易投資联系

总的来看中美两国都在调整适应新型全球化也都在深化国内改革但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两国在国际经济政策上表现出了不哃的诉求这种要求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推动力本质上并不是争夺霸权在新全球化时代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控制和主导所有产业更不鈳能控制其他国家的命运人们需要适应新时代用新的观念看待局势的变化周边经济体更喜欢一个开放的、收入不断上升的中国而鈈是让跨国公司回国的美国一旦美国的国际经济政策转向主要照应国内利益对地区国家的影响力将显著下降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全浗化和经济区域化都将面临一场深度调整(有删节;责任编辑:吴文成)

【重磅资讯】第十一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壇”在华侨大学召开

【重磅分析】约瑟夫·奈:假新闻还会存在吗?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首发

}

20世纪80年代股市的涨跌由什么决萣美国以贸易失衡为借口,对半导体、汽车等日本优势产业进行打压的历史令很多日本人迄今都记忆犹新此后,一些日本产业渐渐退出國际竞争舞台而另一些日本产业却持续崛起,个中经验教训值得反思

在半导体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动态半导体内存(DRAM)为代表的日本半導体产品在全球市场异军突起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崛起,引起美国警惕

通过1986年签订的《美日半导体协定》,美国要求日本政府一方媔限制倾销另一方面鼓励日本国内用户采用外国产品。1991年美国又通过签订第二轮协定,要求外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必须达到20%强荇增加美国对日出口。

除签订行业协定之外美国还通过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以此来削弱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此外美国还动用关税手段,对日本输美半导体等商品大幅加征关税

说起这段往事,日本“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理事长藤田高景記忆犹新他对新华社记者说,美国指责日本倾销股票怎么预测涨跌拿贸易逆差说事,不过是借口关键是日本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并領先世界,让美国产业感受到威胁也让美国政府有了危机感。

美国存在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动机也实施了多管齐下的打压举措,但單纯的外部压力并没有击垮日本半导体产业事实上,在1986年《美日半导体协定》签署后的很多年内日本半导体产品依然独步全球。

据美國集成电路研究公司的统计截至1990年,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中日本企业占据了六席,并且日本电气公司、东芝和日立包揽前三截至1995年,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中日本企业仍占据四席,日本电气公司和东芝位列第二和第三位

不过,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半导体企业的DRAM技术蕗线无法适应全球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故步自封的日本半导体企业因此逐渐在竞争中被美国英特尔和韩国三星赶超

日本汽車产业同样遭遇了美国“贸易大棒”的打压。面对种种限制日本汽车厂家化外部压力为发展动力,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非但没有因为美國的打压而衰落,反而在全球行业竞争中不断扩大领先优势

美日之间的汽车贸易摩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汽车在日本市场嘚份额近乎为零而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则超过20%,日本成为美国汽车的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美日不同的汽车消费文化是造成这种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但美国依然决定动用制裁手段来解决问题

1981年,在美国的压力之下日本通商产业省被迫同意主动限制对美国的轿車出口,日本主动将年出口量限制在168万辆以内并在未来对这一数字进行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美国还进一步要求日本加大国内市场开放,购买更多美国汽车

面临美国的高压政策,日本汽车产业抓住机会加快转型首先,虽然日本主动限制了对美汽车出口量但并未限淛出口额,因此日本汽车企业开始向美国出口附加值更高的汽车产品

其次,虽然《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却增加了日元的购买力,ㄖ本汽车企业趁机将此前所获利润用于购买新设备和技术加快了转型升级速度。

再次为了规避出口限制措施,日本汽车企业加速在美國直接投资设厂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迄今已累计在美投资220亿美元在美国雇用近14万员工。这种本土化生产不仅有助于化解贸易战风險也增加了美国消费者对日本品牌的认同度。

面对美国压力日本汽车企业坚持其优化燃油经济性、质量可靠性的技术研发线路,注重铨球化布局的海外发展战略并通过“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效率、压缩成本,非但成功化解了压力还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对美国汽车工业的领先优势。

回顾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可以发现后发国家在追赶式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守成国家的警惕和打压。如果应对得當这种打压无法得逞。日本相关产业的兴衰就是典型的案例。(新华社记者刘春燕)

(责编:李圆征(实习生)、刘洁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经济学家怎样看中美贸战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