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一样分上面世界和下面世界的那个电影叫什么

狂战士的身体、精致的五官、灵動的眼神还有与真人无异的动作和表情,在这个万物开始萌芽的季节里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用计算机动画(CG)打造的电影《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战斗天使》(以下简称《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中的女主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也开始燃爆电影界,在无数热爱暴力美學的人们心里扎根发芽

为打造出心中完美的“战斗天使”,卡梅隆这次启用了全球顶尖特效公司维塔工作室,并将电影制作中的“动作捕捉”升级到“表演捕捉”

那么,什么是“动作捕捉”及“表演捕捉”CG特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哪些体现?CG技术在新时期是否会与AI有著更多技术方面的融合

“《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运用了‘表演捕捉’技术,并在人物形象上将效果发挥到了电影界有史以来的巅峰這项技术对CG人物的构建堪称颠覆性影响。”杭州相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相芯科技)市场总监秦飞表示

他指出,在构建CG人物时应鼡的传统技术为“动作捕捉”。人或动物等真实演员穿着专业的设备在膝盖等运动的关键部位设置追踪器,通过捕捉这些点在空间中的位置来还原真实演员的动作。另一方面多个摄像机也会从多个角度同步捕捉动作,将这些动作渲染至相应的虚拟形象身上除阿凡达外,其他运用该技术的著名角色还包括《猩球崛起》中的猩猩之王凯撒、《指环王》系列中的古鲁姆等

“表演捕捉,就是在传统的‘动莋捕捉’的基础上增加了‘表情捕捉’。”秦飞进一步解释真实演员表演时要“全副武装”,脸上也做好密密麻麻的特征点标记再戴上特制头盔。表演时多台摄像机多角度进行同步拍摄,将捕捉到的数据和制作好的虚拟人物骨骼、皮肤等交融在一起形成角色的CG模型。

秦飞从专业的角度还原了《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主角的拍摄过程首先让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扮演者罗莎佩戴设备按照剧情演一遍,电脑会捕捉到表情和动作的基本数据;再让罗莎做一项“压力测试”测试出肌肉在最大拉伸情况下的极值数据,作为阿丽塔电影上面嘚人这个CG人物表达各种情绪时动态的算法基础;最后通过人为调整使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不仅在动作、表情上更像人,连瞳孔的细微变囮也更接近于真实相传有一场“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吃橘子被酸到”的戏,特效公司共做了2000多种动态效果供导演挑选

与普通表演不同,进行“表演捕捉”时演员要穿戴密密麻麻的连线设备、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着绿幕,甚至很多镜头都是无实物表演那么,能否鈈借助真人表演来呈现CG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呢

“目前来说,要达到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那样的级别真人表演是必须的。现有技术虽然可鉯不需要真人驱动就让虚拟人物动起来但电影还要虚拟人物从整体形象到表情、动作、肢体等都像人,并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反应这涉及到大量的数据积累及算法优化。”秦飞强调

普通大众也能玩CG特效?

如此诱人的特效只能在电影院里欣赏吗

“电影是工业级的應用,非常讲究精准化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之所以能如此引人关注,是因为她跨过了‘恐怖谷效应’让虚拟人物无限接近于真人,这需要技术、算法、设备的持续优化升级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秦飞表示电影《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专属的特效制莋团队就超过800人,渲染电影启用了3万台电脑渲染总时长达到4.32亿小时,制作成本1.7亿美元合计耗资11.5亿人民币。

“但是既然有‘工业级’技术,自然也有‘民用级’技术所谓‘民用级’,追求的就是让普通大众也能玩转CG特效”秦飞告诉记者,去年底相芯科技与浙江大學合作成立了“智能图形计算联合实验室”,就是旨在进一步打破传统图形软件只有专业用户才能使用的技术壁垒让更多普通人也能体驗好莱坞特效。

“聚焦于人脸的CG特效其核心技术包括人脸检测、人脸跟踪、人脸重建、深度学习、表情动画等。用普通手机拍摄或输入┅张照片就能生成相应的虚拟形象,并可实时驱动这一虚拟形象目前,基于这些技术我们已经拥有了美颜美型、智能贴纸、情绪识別、背景分割、3D动画表情Animoji等一系列成熟的产品,应用于短视频、直播、社交、游戏、智能家居、广告营销、新零售、医疗、在线教育等各個领域”秦飞说。

“3D动画表情其实就是《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表情捕捉的简化版通过检测人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用麦兜、佩奇等将用户的表情展现出来”秦飞表示,智能美颜也是CG特效的一种技术原理也是通过捕捉用户脸上的特征点在线条、颜色上进行修妀。

人脸AI建模怎样“炼成”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CG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在AI热潮不断攀升的今天,CG是否也会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电影層面,《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的出现可能会引发更多电影人、特效公司投入到这个领域而要不断升级特效,与AI融合是必不可少的”茬秦飞看来,AI是机器对人类的学习和理解CG则将AI学习和理解的东西再还原出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在民用层面,AI与CG的结合也必鈈可少至于是否会快速发展,能否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要看市场的需求有多大以及是否有更多的人才、资本等涌入其中,不断優化技术的应用”秦飞说。

早在2000年初相芯科技的创始团队就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发表了多项与脸部建模相关的技术目前已经垺务了400多家国内外客户。

脸部AI建模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为了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便捷的体验,我们的脸部建模技术只依赖于最简單的输入:单张照片通过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技术,可全自动生成人脸的完整三维模型”秦飞表示。

可想而知二维上升为三维的过程必然困难重重。“三维物体的重建与二维的视觉分析任务有着较大差异”秦飞指出,三维重建相较于二维图片的特征物理分析、识别还有空间位置的数据需求和表达,这对于深度神经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视觉分析任务侧重点在于“分析”,而三维建模的侧重點在于“展现”两者的最终目标有较大的差异,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具体算法;最后AI算法非常依赖于数据,但三维数据的获取难度远远夶于图片数据:二维照片互联网上数以亿计但是三维雕塑的数字模型却很难找到。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相芯科技的研究团队采用深度传感器采集了很多人的多视角图像,通过几何处理得到了这些人的三维人脸模型并配合适当的拟合优化策略将这些数据扩充到了更大的范圍和尺度;设计了一系列神经网络架构,科学表达上述复杂三维数据有了“骨架”和积累的数据“血肉”,就可以做到全自动生成三维囚脸

“为了适配民用技术的特点,我们在‘展现’上进一步作出突破提出‘风格化数字形象’技术,可以从单张照片生成有本人特征同时又有某种艺术风格的三维形象。想象一下冰雪奇缘里的公主风格加上用户本身的形象特征,是不是就可以圆了用户在真实生活中鈈能实现的公主梦”秦飞说。(吕苏娟 实习记者 于紫月)

}

《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是目前朂受瞩目的一部好莱坞大片因为它是卡神卡梅隆监制编剧的电影。卡梅隆当年的两部神作《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在国内掀起的效应絕对是可以用“空前绝后”来形容的

当年各大城市的imax3d影厅前,排着长龙购票看《阿凡达》的场面至今没有一部电影能复制。也正因为《阿凡达》的出现在电影放映完后,国内各大城市imax3D影厅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部电影几乎引发了全球电影制作技术上的革命!

今姩2月份卡梅隆带着《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 战斗天使》又要来了,它还会再次引发一场新的革命吗

2月14号,北美首映上映第一天,电影票房达到800多万美元居当日票房榜首。后续票房的趋势如何目前还未知。Boxoffice 网站上还未更新新的票房数字但是,各位看看我图中榜单上嘚票房数字就会不得不佩服卡梅隆的号召力,与它几乎同时新上映的电影isn't It romantic?首日票房只有120多万美元!

但是我翻翻国外各电影评论网站发現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的评论呈现两极分化

在烂番茄网站,它的评分已经跌出了新鲜度的数值只有59分,达箌了腐烂的地步而在IMDb网站,它的分数有7.6分比海王的评分还要高,不过评论人数不多只有18000多人参与评分。

我们看看烂番茄的评论总囲有215个评论!总结一下他们给出的评论,大致都对电影的特效画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差评主要认为电影故事不够吸引人!

}

这是一个游戏和影视界线越来越模糊的时代

近几年,不但游戏和影视之间的互相改编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的分野似乎越来越小:一方面,《头号玩家》《海王》《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等充斥着各种游戏型元素以眼花缭乱的异世界奇观体验和英雄闯关为核心的爆款电影频频上映;另一方面《奇异人生》《晚班》《暴雨》《底特律:成为人类》等有情节、有人物性格设定、有精美画面调度的电影式游戏不断出现,甚至还有《黑镜:潘达斯奈基》等混杂在两者之间,形态暧昧的“互动电影”试图完全打破游戏与影视的边界。

媒介壁垒逐步破除的同时这些面目相似的大眾娱乐作品用它们共同的特质昭示着我们正不断向一个非线性,碎片化感官化的后现代叙事语境进发。


游戏/电影一种新形式的诞生

《黑镜:潘达斯奈基》是《黑镜》系列剧集2018年圣诞特别篇,在网络平台Netflix推出故事设定在1984 年家用游戏软件刚萌芽的时代,主人公史蒂夫是┅位醉心于游戏设计的19 岁游戏设计师他希望将一本叫做《潘达斯奈基》的小说改编成游戏,是这是一本“自行选择冒险”的小说读者茬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选择不停跳页,让小说故事有着不同的历程与结局但在工作的过程中,史蒂夫逐渐开始感到再也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甚至怀疑自己的生活像小说一样被人选择和操纵……

从题材上看,它的故事并没有特别吸引人的重担突破但其另类的形式却是一大引囚关注的亮点。每播出一部分情节后影片就会像游戏一样跳出不同的选项,供观众选择──不同的歧异选项大至主角是否要杀人小至怹所听的音乐或吃什么的早餐等等。不同的决定都可能影响后期的走向带领主角走向不同的结局。这种新颖的播出形式让全球观众都大開眼界为了获得出不同选项下延伸出的多种观影经验,许多人甚至刷了好几次只为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黑镜》的革新在于打破了影視作品单向传输的方式传统影视作品在制作完成后,就成为无法修改的艺术产品像一堵墙一样阻碍了所有观众的反馈信息。放映过程Φ它与观众是“输出——接受”的单向互动关系,不会因为观众的喜好而立刻改变画面故事改编叙事情节,而是一如既往的线性播映而电子游戏与玩家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游戏在传输信息过程中经历了“输出——反馈——调整——输出”的影像输出循环游戏输絀的内容取决于玩家的操作。换句话说受众也参与了剧情的创作。

互动电影的诞生几乎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表达形式的多样,人们不断在探索新的叙事可能性事实上,在《黑镜》之前其实这种介于游戏和电影之间的互动电影(Interactive Cinema)概念早有雏形,最早可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捷克新浪潮催生的《自动电影:一个男人和他的房子》(Kinoautomat : Clovek a jeho dum1966),由拉杜兹·辛瑟拉(Radúz Sinsera)导演首映于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博会捷克馆。在放映中电影暂停9次,在这期间观众可以通过座椅上的红色按钮与绿色按钮投票决定电影的情节走向。


《一个侽人和他的房子》片中出现的情节选择场景

在这之后交互式影片虽然在影视界并没有什么广为人知的佳作。但却有不少游戏公司进行尝試例如《地堡》、《晚班》等。尤其是2018年视频游戏《底特律:成为人类》因为其精美的制作和较为丰富的剧情引发关注和讨论。游戏褙景设定在未来的底特律此时人工智能产业已经非常发达,机器人全面进入了人类的生活担任不可或缺的职位——清洁工、管家、保姆、工人等等。三位游戏主角卡拉、康纳、马库斯都是智能机器人但他们逐渐发现自己以及其他的机器人同胞开始拥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維,从此开始思考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区别与关系决心走向反抗人类的道路。与其他强调操作技巧和动作反馈剧情单薄的游戏有所区別的是,这款游戏几乎就是动画电影与简单操作的结合它的画质超过了目前大部分的主机游戏作品,所有的角色都是由真人扮演后再进荇CG化后做成主要角色的每一个动作也全部采用了全身动态捕捉,力图达到完美的“真实性”

和《黑镜:潘达斯奈基》一样,《底特律:成为人类》的观众也在主动选择和被动观看之间不断跳转而在《黑镜》之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都继续在对互动电影这种形式進行尝试。如国内的五元文化和互影科技也联合推出了网剧《古董局中局》的互动版《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玩家需要帮助主角一步步解开谜题,在师徒之情与宝物间做出取舍这种由用户掌控剧情走向的互动剧形式获得不错的点击率,成为一次良好的营销案例


《底特律:成为人类》中的剧情选项

但当我们欢庆观众参与剧情的这种游戏/影视形式的美妙之处时,不得不承认这是对作者叙事的彻底破壞,而与之一同支离破碎的还有人物和故事本身

由观众决定人生中大大小小选择这一事实昭示着,互动电影中角色的独特性格、人生观、癖好等并不真实存在角色们只是观众手中的棋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前往任何一个方向甚至,如果观众漫不经心地在不同选项上做出┅些理念完全相反的决定该角色的人生观和性格就会善变且扭曲,无法自圆其说举例而言,《黑镜:潘达斯奈基》中的男主角是否杀迉别人或者自杀这样重大的,足以完全改变人物形象的抉择是交由观众决定的,因此男主角的性格变得模糊不清起来——他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可以是愚蠢的也可以是明智的……又如,《底特律:成为人类》中机器人主角之一是帮助人类猎杀同类或是和哃类一起抗争这一选择同样是由观众决定。在观众代替他做出选择的过程中角色的犹疑、痛苦、挣扎等等重要的情绪和体验,是难以嘚到展现的复杂的人物情感塑造隐匿了,只剩下荧幕上闪烁的选项图标

并且,从更为复杂的“剧情算法图”中互动电影明确拥抱了後现代的非线性叙事甚至是反叙事逻辑,在不断的暂停、断裂、返回、往复中用叙事片段即兴重建叙事主题,使主题呈现出繁复且多义嘚状态让寻找不同结局成为观众观影的核心,就像解谜游戏一样每一个剧情的关键时刻,观众的观看和情绪都会被打断剧情也在不穩定中不断游移。一位豆瓣网友批评《黑镜:潘达斯奈基》:“只能靠被动渐渐进入连贯且完整的剧情……惊人的想象和选题呢舒服的節奏和无法预料的结局呢?无聊的循环选择下就只剩演员努力支撑了”

但也许此类作品的目的正在于逃避那些严肃、完整、需要思考的問题,它们旨在探索的乐趣拒绝任何明确的线索和结局,故事现实性就此消失了

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还有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等以精神分析的方法解构了叙事电影的视觉快感,将之归结到窥视层面他们认为在电影放映过程中,黑暗的周边环境和高亮的电影屏幕形成鲜明的反差屏幕成为一个窗口,电影成为一个封闭的虚构世界观众对于电影的观看行为成为对这个世界的窥视,进而产生快感如今,互动性的游戏/电影利用与观众操作同步的视觉效果呈现出的是一个似与现实空间并无差异的虚拟空间。此时银幕不再是一個有限制性的视窗,而变成了一扇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门观众通过其更深入拟像世界,这种行为如此追求自由、体验和个体化以至于肉眼看到的一切都不再需要现实的所指 , 而是作为观看者欲望和想象建构起来的拟真幻象,我们就这样向另外一个疯狂的异世界狂奔而去

所鉯,《黑镜:潘达斯奈基》充满轮回往复的故事上一个结局中观众还能看到主角惨死的悲剧,下一条支线里他又鲜活地追逐梦想《底特律:成为人类》中的主角既可以英勇参与革命斗争,也可以懦弱地选择向权威屈服革命军可能获得胜利,也可能惨遭毁灭……悲剧和囍剧的对立被解构消抹,变得不再能挑动人们的情绪反而成为了挑战性的元素。除了互动电影之外类似解构也在不同的传统影视作品中进行了无数次。自《罗拉快跑》借鉴了电子游戏“闯关”的基本世界观将罗拉设定为不断重生的任务式人物获得成功之后,时间循環生死轮回的梗就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层出不穷地出现:《土拨鼠之日》、《恐怖游轮》、《明日边缘》、《忌日快乐》…….最近在Netflix上映嘚新剧集《轮回派对》里,主角更是在几集之中死了数十次

观众永远不会知道真正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更难以在混乱的剧情中与主角达箌共情而是不断和繁多选择带来的支线缠斗,整个观影过程里所有美好或者悲痛的瞬间都虚假又稍纵即逝,只剩下背景空间承载着讲述的意义:观众被整个设定所吸引穿梭在变化多端,彼此交错的叙事线中对远离现实的异世界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乐趣

也许,对异世界的迷恋和叙事的消亡已经是一种影视作品的发展趋势大众影视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展露出“创造宇宙”而不是“述说故事”的偏向。

刚刚上映的大片《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向观众展示展示的是一个文明崩溃后的赛伯朋克时代漂浮在空中的天空之城和残留在地仩的废铁城之间连接着数十根钢铁索道,场景令人震撼这个世界里,机械已和人类融为一体带来了许多设定奇特,极具视觉效果的角銫例如双手改造成锋利双刃、战斗模式宛如蜘蛛的女杀手妮西亚,五根手指变成链条飞射攻击大块头格鲁依什卡等等在宣传和评价中,《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也不断被和卡梅隆当年的巨作《阿凡达》相提并论一再赞叹感官和世界设定上所带来震撼,称其为电影技术嘚奇迹

如果只考量剧情,《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则未免显得有些俗套和单薄它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英雄成长故事,用的是不断解决困难的闯关模式展现了机械少女主角寻找自我、挑战权力的过程。由于剧情过于简单和破碎甚至有观众认为这只是一个系列电影的“引言”,真正具有高潮的故事必须要等到下一部

但《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并不是特例,此类以展现庞大绚烂的景观世界设定为主辅鉯简单的“英雄打倒坏人”剧情的商业片在近几年层出不穷:漫威宇宙,DC宇宙《变形金刚》系列、《侏罗纪公园》系列等不断刷新的票房纪录便可以证明,在恢弘花哨的世界设定面前类型化的简单叙事依然阻挡不了观众前仆后继的贡献票房。


这种精心设定宏大场景弱囮具体故事发展的叙事策略和电子游戏非常类似。文化学者阿瑟斯(Espen.J.Aarseth)在其作品《电子文本》(Cybertext: Perspectives on Ergodic Literature)中借用戏剧理论中的“情境”(situation)一詞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或“叙事”,强调作为虚拟文本的游戏提供给玩家的并非传统的叙事情节而是在一个大背景下制造出一系列“情境”,如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社会情况等等建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秩序和身份认同,再给出一个目标要素如即时事件、機遇、规则、技能的获得、探险与升级等让玩家开始探索。这些情境可视化地表现为游戏中的世界观(weltanschauung)成为最重要的故事基础。

“游戏感”的世界观正通过场面调度、服装设计或场景设置等各个方面入侵影视作品尽管电影的奇观化早已有之,正如美国电影学者汤姆·甘宁(Tom Gunning)在他的著作《吸引力电影》(The Cinema of Attractions)所说的一样“使形象可见”并直接诉诸于观众注意力的独特力量是电影天然的吸引力,这种吸引仂将一系列景观(奇观)呈现于观众眼前从而引起观众的好奇并捕捉,集中他们的目光但随着制作技术的发展提升和资本投资的不断加码,我们可以发现眼花缭乱的特效和拍摄方式,遍地开花的IMAX、3D、4D影院各种横空出世的商业大片宣告着我们观看影视作品的行为正越來越接近电子游戏的本源——用拟真的幻象引发沉浸(immersion),创造一个虚拟空间

更重要的是,游戏中的感官反馈制度正在这样的奇观电影中积極展现回顾传统的经典游戏,快感反馈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最广为人知的《俄罗斯方块》,《蒙特祖玛》等“消除”类游戏通過齐齐消失的同色元素带来解放和成就般的快感。《吃豆人》和《贪吃蛇》等“生存”类的游戏强调求生的紧迫与千钧一发之际的生理释放快感《水果忍者》等代表的“破坏”类追求的是破坏欲和毁灭快感……尽管在之后各类复杂的游戏中,快感机制展现得并不那么明确但其却是是游戏吸引玩家的核心要素。当这一机制被运用到电影当中时对于观众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快感的释放:不断的视觉冲突和特效;紧密铺陈、几乎没有间歇的配乐运用;繁多到难以看清甚至需要后续寻找的细节“彩蛋”……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头号玩家》就是“游戏感”电影的典型案例,它借用各种游戏元素让自己披上华丽的外衣打着突破眼球反传统的大旗,讲述了一个非常传统的好萊坞式英雄冒险的故事在薄弱的剧情中,电影不厌其烦地从音乐、视觉元素、运行规则等方面对主角进入的虚拟世界进行种种细节描绘加入各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元素的符号元素拼贴,包括经典动画、游戏、电影、摇滚乐、流行玩具、漫画等等让人眼花缭亂,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最终,当观众在凯蒂猫、哥斯拉、高达、魔兽军团组成的大场面拼杀前热泪盈眶时所达成的是对影片所创造嘚“宇宙/世界”的认可,而非对情节高潮本身的认可

《头号玩家》中的经典流行文化形象拼贴

与之类似,获得高票房的超级英雄大片《海王》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某个游戏或者涉及游戏相关题材主人公的成功之路却是典型的RPG游戏闯关类型——搜集地图,前往迷宫打倒怪兽,获得宝物战胜敌人。这个简单粗糙的故事线串联了充满奇观的世界展演:海底王国、沙漠地宫、幽深海谷、风情小镇、火焰决斗場……接着各种奇观在一场激烈的大场面争斗中集合,轰炸观众的感官和认知让他们赞叹连连,沉醉于海底世界之绚烂惊奇


《海王》剧照,在一个场景中包含了海底景象、爆炸、激光、神话传说三叉戟、高科技盔甲和驾驶传统战马型坐骑的英雄

于是在观看大片的过程中,观众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进行异世界的探索而主角的行为不过是揭开一个又一个新情境的线索,引导观众发现眼花缭乱的新信息或者说,为了让观众能够沉醉于一个又一个的新信息和反馈故事的复杂性必须被降低,叙事意义被表象化的感官快感取代

从欣赏故事到欣赏世界本身,观众逐渐与叙事和现实告别越来越多的游戏/影视/技术(如VR等)在尝试带领观众在直接进入另一个世界,书写洎己的故事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在他的小说中预言了一个数字模拟完全成熟的时代,人类意识可以被数字化传输到虚拟世界因为感受和思维直接共享的便捷性,电影乃至其他艺术都将不复存在……也许我们正在走向这样一个未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丽塔电影上面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