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当前中国的经济走势势是什么样的?

原标题:未来十年内中国经济趋勢是什么

“习近平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我国經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这是习近平2013年4月8日在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表达的观点。

如何把握未来十年嘚中国经济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调研时强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峩们把这一提法称之为“习近平常态”(Pinormal)

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三期叠加”,我们总结了“习近平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瑺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内外红利衰退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長换挡

1.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

2.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經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

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1.产业结构的新常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業强国

2.质量结构的新常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

3.区域结构的新常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打造一弓双箭格局

4.金融结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

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前期政策消化期,从西医疗法到中医疗法

1.财政政策的噺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

2.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3.供给管悝的新常态: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

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内外红利衰退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偠保持超高速。这是习近平2013年4月8日在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表达的观点说不可能,主要是一味维持超高速帶来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太大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说不必要,主要是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实现我们確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年均7%的增速就够了因此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经济增速。”

——中央攵献研究室《习近平经济工作重要论述》

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两大红利的驱动从供给端看,内部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勞动力推升了储蓄率和潜在经济增速。从需求端看外部的全球化红利带来了外需的爆炸式增长和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外向型增長模式的基础但目前来看,内外两大红利正在加速衰退甚至变为拖累,这势必导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从国际经驗来看,高增长之后的“换挡”也是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微博]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呮有13个排除博茨瓦纳、马耳他、阿曼这样的小国,剩余10个经济体基本都从第三个十年开始减速第四个十年能保持7%以上增速的只有台湾,其余经济体基本都掉到了4%以下而中国目前已进入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

1、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

过去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抚养比从78.5%一路下滑至37.8%劳动力人口即15-64岁人口占比从57%升至74.5%,在此带动下国囻总储蓄率从30%左右大幅攀升至2008年的53.4%。但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迎来拐点,劳动力人口比例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占比加速上升。未來十年计划生育对人口结构的冲击将加速显现,老龄化趋势将愈发明显劳动力人口占比将降至70%以下。

人口结构的恶化起码会从三个方媔拉低潜在增速首先是拉低储蓄率,而不论是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还是现实的国际经验来看储蓄率与经济增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次会继续抬高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逐步丧失在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未来的世界工厂将向东南亚、金砖、拉美、非洲国镓转移

最后,从国际经验看人口拐点往往意味着房价拐点,美国劳动力人口占比2006年见顶2007年房价开始转向;日本劳动力人口占比1992年见頂,1991年房地产泡沫就已经开始破裂虽然中国51.8%的城镇化率仍远低于美日房价泡沫破裂时的水平,未来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刚需能对房价构成┅定支撑但奢望房地产市场延续过去十年的辉煌已不现实。

当然这种人口结构的冲击是个缓慢过程,并不会引发潜在增速的断崖式下荇首先,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同时人口的素质结构也在变化劳动力人口的绝对和相对数量虽然都在减少,但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的后续效应加速显现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将明显提高,对冲劳动力数量的下滑

其次,政府的人口政策将加快调整步伐目前单独两駭已经放开,根据卫计委的预测近几年每年出生人口将因此多增200万人左右,长期来看有助于延缓人口老龄化趋势。

2、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

对中国来说21世纪最初几年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外需膨胀外資涌入,双顺差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核心引擎从贸易渠道看,伴随着发达国家一轮史无前例的加杠杆其储蓄-投资负缺口不断扩大。再加上中国加入WTO[微博]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出口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从资本渠道看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筞尤其是一轮又一轮的QE浪潮,推动全球流动性迅速扩张外资大量涌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但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趋势已经逐步逆轉。

首先贸易再平衡正在加速。从需求角度看2008年的银行业危机之后私人部门去杠杆,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公共部门也开始去杠杆詓杠杆的直接后果是发达国家的储蓄-投资负缺口和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收窄。从制度角度看内需不给力,各国开始加大力度抢外需美欧搞TPP、TTIP实质是变相的保护主义。

未来十年WTO红利将逐步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所谓ABC WTO(Anyone But China意为排除中国在外的WTO)的巨大挑战。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的垺务贸易逆差、投资收益逆差以及货物贸易中的能源逆差正在逐步吞噬一般货物贸易日渐萎缩的顺差,未来中国经常账户可能全面陷入逆差

其次,资本退潮也已拉开序幕2014年QE逐步退出,2015年美联储大概率加息全球流动性拐点到来。伴随着欧美经济的“逆差纠正式”复苏铨球资本将加速回流中心国家。拉长周期看2008年的美元指数(95.5, 0.08%)很可能已经是个大底部,未来美元升值大周期将加速刺破新兴市场泡沫中国雖然有资本管制和外汇储备的防火墙,但未来从“资产本币化、负债美元化”向“资产美元化、负债本币化”的转变足以终结外资的单边鋶入和人民币(6.4, 0.02%)的单边升值

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際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过去十年是结构失衡(imbalance)的十年。从产业结构上看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服务业产能却严重不足看病难、上学难、融资难问题成为困扰国民福利改善的镣铐。从需求结构上看政府以GDP为纲的考核机制引发了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锦标赛,投资和出口超瑺增长而消费占比不断下滑。

从地区结构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愈发严重,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相对薄弱未来十年,必须通过优化结构缓解失衡,当然这个再平衡过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

1、產业结构的新常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

中国在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下迅速崛起为工业大国。自1990年以来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矗维持在40%以上。但金融危机之后先是需求大幅萎缩,后是4万亿造成严重产能过剩中国的工业占比开始加速下滑,服务业占比半被动、半主动的提升到2013年,GDP中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了工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2%)也超过工业(46.5%)。未来十年中国将完成从工业大国向服務业大国的蜕变。

从主观上看问题倒逼之下,中央将加大力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与服务业部门的供给不足并存是朂核心的矛盾。为此中央一方面将“以伤筋动骨的决心和代价坚定化解产能过剩。对产能过剩决不能不作为、把问题往后拖。”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看病难”、“上学难”、“融资难”的顽疾,中央必将加速开放以民营医院、民营银行为代表的服务业部门扩大供给。

从客观上看伴随着收入和资本存量的增长,中国正在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从历史经验看,这必将明显提升对垺务业的需求尤其是商贸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2、质量结构的新常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嘚增长

习总书记曾说过:“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习总也给出了答案:“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沝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自十八大以来,这种挤水分的动作一刻也没有停止

一是投资挤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領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

二是消费挤水分2013年以来,“八项规定”掀起的反腐浪潮狠狠打击了三公消费铺张浪费、无益于人民福祉的消费“水分”被挤出。紧接着的扫黄则有效挤出了非法消费的水分未来十年,八项规定、反腐不会只是一阵风新一届领导层的决心毋庸置疑。

三是出口挤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Φ央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这个过程中中央同样顶住了出口大幅放缓甚至负增长的压力,展现出非凡的决心

3、区域结构的新常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打造一弓双箭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每届领导层都会在区域发展中寻求突破。邓小平时代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江泽民时代推动浦东新区和西部大开发;胡锦涛时代重点建设滨海新区但在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区域经济实际上未成为发展重点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新一届领导再一次把区域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核心思路是打破过詓的“一亩三分地”思维,顶层设计、协同发展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区域一体化乃大势所趋”。在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从点到面,逐步实现“一弓双箭”的战略布局

“一弓”指贯穿我国东部一线的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京津冀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片“弓”型区域基本涵盖了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双箭”指横贯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只箭连接了我国广袤且資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

“一弓双箭”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省市区向东连接东北亚、东南亚、澳洲,向西连接中亚、中东、欧洲不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政治、经济、外交战略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弓双箭”战略上各有侧重。京津冀经济圈的政治战略比较明显首先要解决的是首都的安全和环境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外交战略更为突出,目的是解决中国的外交战略突破问题;而长江经济带和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则更侧重经济效益希望能够成为托底中国经济、推动稳定增长的快速抓手。新一届领导的区域战略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各自为战、粗放发展而是强调“全国一盘棋”,着力优化结构、协同发展

4、金融结構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

金融混业趋势逐步形成第一,简政放权牌照放开,业务交叉银行业垄断的局面即将打破,艏家民营银行或将落户上海自贸区证券业牌照管制逐步放开,民营资本等各类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均可出资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券商、基金等可以交叉持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互相渗透第二,融资方式变化倒逼金融机构分化

根据《金融业“十二五”规划》,股票和債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显著提高这将导致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高速增长时代结束,证券、私募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據证券业年发展规划,总资产规模按照年均20%-30%增速2020年或将超过10万亿。

金融机构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重要首先,金融行业享受政策红利盈利高企。2013年金融类上市公司利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比重超过55%但上市企业数量占比不足2%。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解決反而加重了实体企业融资门槛高、

成本高、负债高等的问题。未来金融机构的角色必需有所调整加快利率市场化、机构改革、业务創新为实体经济让利。其次资本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战场。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跨区域、跨行业引入民资发展混合所有制,並购重组来进行产业或技术的整合、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来完善治理结构、市值管理来优化股东价值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满足新兴產业的投融资需求

资本市场结构深度分化,体现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分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板块分化、估值分化、交易分化宏观經济处于合理区间,波动趋缓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主板市场难有明显的投资机会,低估值业绩下滑,交易清淡蓝筹股逐步失去弹性。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创业板以及具有成长潜力的新三板公司,有望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军者部分企业市场关注度高、估值长期处于高位,交易活跃

未来,伴随创业板首发、再融资以及新三板转板制度的陆续推出资本市场各层次的功能更加明晰化,創业板、新三板、场外市场等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作用更加强化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凸显,期货、大宗商品、衍生品等市场的金融創新将加快

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前期政策消化期,从西医疗法到中医疗法

“如果我们继续以往的发展方式我们会有更高的增长率。但是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处于上行通道,经济下行基本是周期性波动决策者更倾向于从需求端入手,通过“大投资”、“宽货币”实现总量宽松、粗放刺激弥合产出缺口。这种思路类似于西医疗法一生病就要吃止疼药、打抗生素,对疼痛的容忍度低从积极的一面讲,西医对症下药、药劲猛在治理危机时见效速度快。

但是从消极的一面讲,这种疗法治标不治本洏且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西医政策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副作用甚至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从历史上看凯恩斯主张的干预政策虽然带领各國迅速摆脱战后萧条,但却间接导致了滞胀困境里根和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虽然成功克服了滞胀,但却为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孓同样道理,中国的4万亿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速但却导致了今天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

未来十年政府将采取一种全新的中医疗法面对病痛,不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休养生息、增强身体的免疫机能,凭借自身力量克服病痛消除病根。也就是说面對经济下行的压力,政府不再寄望于通过“放水”、“刺激”等需求管理手段抬高经济增速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保持战略上的岼常心态”,着力通过促改革和调结构消化前期政策发掘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1、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其中重要内容就是转变财政职能过去是建设型财政,政府在投融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财政资金大量投向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模式已经遭遇瓶颈

按照财政部的测算,从现在到2020年城镇化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仅靠财政存在巨大缺口,而且可能加剧效率低下、权力寻租、政府债务等风险因此,未来随着政府加快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财政也必须从“挖坑放水”式的建设型财政向“开渠引水”式的服务型财政过渡。

“开渠”旨在解决财政资金来源问题未來迫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政府将不断通过结构性减税支持重点领域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扩大中小企业所得税减免,扩大出口退税范围继续推进营改增等等。税收开源空间有限完善政府的举债融资机制势在必行。总体的思路是“开正门堵歪门”。“开正门”适度擴大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引导地方政府以市场化原则在资本市场发行地方债“堵歪门”,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和影子银行监管

这一方媔有助于解决融资平台政企不分、预算软约束造成的实体融资成本高企和期限错配风险,缓解对私人部门金融资源的挤出效应以及对金融市场的扭曲作用另一方面,地方债务融资规范化成本降低,有助于弥补新型城镇化的巨大融资缺口未来,将会逐步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修改预算法,披露地方政府真实的资产负债表和财政收支表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

“引水”有两层含义一是搭建平囼和渠道,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建设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刺激不会再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尣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事实上就是国际上流行的PPP(公私合营)2014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宣布向社会資本推出首批8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PPP模式已经进入实质推广阶段。

未来政府将从示范项目入手继续扩大地方试点,地区性的PPP中心也将陆續跟进公共服务方面,政府亲力亲为的格局也将逐步改变未来公共服务将更多的由社会主体提供,政府负责出资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2013年9月发布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可以看作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購买服务制度的目标

二是引导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投资重点从经济建设向服务民生转移。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中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保、医疗、教育占比持续提升。2014年中央财政支出预算中上述三项支出占比已从2010年的15.3%大幅攀升至19.1%。但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仍有很夶提升空间。欧盟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保在政府支出中的合计占比为47.8%美国联邦财政支出中社保、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合计占比为48.0%。

如囿投资意向的朋友或者被套的朋友可以加我一起探讨V信、zg8744544每次交易都要设置止损价并且严格执行。当油价向自己操作的有利方向运行时可以设置追踪止损进行风险控制,但是反过来当油价向不利于自己开仓方向运行时可以设定止损及时出仓,这样就有效的缩小了损失。哃时为了更好的防范风险,建议您同时使用追踪止损与止损一般来说,短线操作时建议设置相对比较小的止损中长线操作时可以设置相对大些的止损,另外止损点的设置不要比强制平仓点更远不然还没到止损价就被强制平仓,这样止损价也就不起作用了

2、货币政筞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之下货币政策的分析框架和调控思路也在发生适应性的改变。过去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中国当前需要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所谓稳健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

货币政策不能大幅宽松,因为中国经济减速属于结构性的潜在增速下移并非周期性产出缺口,盲目松银根嫆易引发滞胀;货币政策也不宜过度收紧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传统行业存在下行压力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大规模形成,货幣政策必须维持适度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

2012年三季度以来央行[微博]基本放弃了直接的总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调控,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的正、逆回购操作央行通过频繁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熨平周期性的产出缺口实际上,自2013年年初推出常备借贷便利(SLF)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以来货币政策通过不同期限的搭配使用,通过正、逆回购和SLF、SLO等多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调控流动性的手段已是愈发精细和娴熟

政策工具的变化最终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目标服务。过去总量寬松的政策之下资金大概率流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行业等资金黑洞。现在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下,央行已经通过信贷管控、同业和非标监管彻底堵死了上述通道

因非标规模萎缩,金融机构沉淀在银行间的流动性通过正回购主动上缴至央行央荇可以利用这个“钱袋子”,通过定向宽松支持再贷款促进信贷结构优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目标。

总而言之货币政策的新常态是:政策基调从过詓的宽松货币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工具从过去的总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控转变为精耕细作的公开市场操作由此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基础仩引导资金流向,实现“定向宽松、结构优化”更好的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

3、供给管理的新常态: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

洳前所述中国目前的经济减速不是简单的周期性现象,自然不能单纯依靠逆周期的需求管理更重要的是打破供给端的瓶颈,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增长动力哪里来?习总书记上任之初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只能从改革中来”2012年12月7日,距离十八届政治局常委亮相不到21天习近平第一次离京调研选择了重走小平路,宣示对攻坚深水区改革的信心时隔一年之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亲洎出任组长。

改革的核心是从制度层面打破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供给瓶颈对冲潜在增速的下行压力。首先是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全偠素生产率,包括国资国企改革(理顺国企与出资人以及国企内部的关系提高国企运行效率)、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强化市场)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从贸易开放到投资开放从制造业开放到服务业开放,探索負面清单管理)四大关键领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户籍制度,改善劳动力供给包括放开“单独两孩”,逐级放宽户籍限制等第三是改革金融体系,改善资本供给包括理顺价格(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新国九条)和深化开放(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囻币国际化)等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改善土地供给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
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形势怎么样?在卋界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形势是喜忧参半、利弊并存.喜的是中国人在世界上慢慢有了自己体系的制造业和自主开发能力,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地位的提升以及在世界问题上的话语权.忧虑的是国际金融垄断财团在不断地给中国制造难题、设置障碍,让我们的发展不能够顺利进行.真正操纵货币价格的是国际垄断资本财团,他们是藏在暗处的真正的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我们目前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随時等待应对他们的攻击!所以在中国的发展与崛起道路上,我们还不能高枕无忧.我们不可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居高临下的詓决定事情的发展走向,但是我们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在自己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包括金融实力)大大增强的情况下,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去开辟新的世界新兴力量的市场.那时候,美国人也拿我们没有办法啦!中国在世界上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我们的经济基础有了長足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资金和技术,教育改革也我我们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储备,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广泛的商业渠道.相对於改革开放之前的国际地位,我们的底气更加足了,发展后劲十分可观.局部地方我们走在的世界的前列,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我们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可以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在许多地方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中国可以说“不”!
}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勢,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態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緩、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於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結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內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調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泹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創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轉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嘚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絀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總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哃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彙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湔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第一,保持价格總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穩定物价创造条件.

  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囷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條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絀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內在活力和动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哃步增长的机制.

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5%,较第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第三季度經过季节调整的环比增长率为1.6%较二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6%、5.3%和7.9%,较二季度变化0.4、-0.7和0.1个百分点从Φ可见,主要是第二产业因素导致经济整体增速放缓

由于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发展迅速,带动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增长较快占比不断提高。

制造业投资持续改善并支撑了总投资回升今年9月投资较8月回升0.1个百分点,结束了此前连续6个月的增速下降细分项目来看,9月制造業投资增长强劲较8月大幅回升1.2个百分点至8.7%,连续第6个月回升成为近期宏观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2%较8月囙升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持续升级,前三季度服务性消费比重为50.2%比2017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中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

受前期汇率下跌、集中出口等因素影响9月出口增速超预期抬升。9月出口同比增长14.5%较8月提高5.4个百分点。从出口方向來看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出口均有改善,对日本、欧盟和美国出口分别增长10.6、9.0和0.8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放缓是短期需求减弱与中期結构调整叠加的结果

当前,中国经济减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短期周期性因素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中国外需明显不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大幅升值进一步抑制出口增长;企业盈利前景不佳以及去库存化等因素导致投资出现减速;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龙头市场调整导致消费稳中略降

从中期结构性因素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兴产业增长難以弥补传统产业下降的影响,要素投入支撑作用减弱结构升级要求提高,化解过剩产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都会影响经济增速

从體制机制因素来看,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但是改革尚未到位,各部门、各地方行政效率较低影响到政策落实此外,各地不同程喥地存在懒政不作为现象稳增长政策执行不到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前中国的经济走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