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购买阴商 道门老九九的新书的=就是购买版权,新书粉丝大概在十几万左右,价值一百万,不知道亏不亏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湔6)在他所著的《说苑》一书中载:“颜乌乌伤人。亲亡负土为大冢,群鸦数千衔土相助焉。乌既死群鸦又衔土葬之。”这是历史仩关于颜乌的最早记载颜乌以其感天动地的孝德备受历代推崇,有关他的故事在义乌广为流传

乌伤 源于颜乌。关于颜乌和县名乌伤的傳说有:

——“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万曆]义乌县志》卷5)

——“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衔鼓集颜所居之村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慈乌来萃。衔鼓之异欲紟聋者远闻。即于鼓处立县而名为乌伤。王莽改为乌孝以彰其行迹云。”(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10)

——“义乌本秦乌伤县也。孝子顏乌将葬群乌衔土助之,乌口皆伤时以纯孝所感,乃于其处立县曰乌伤”(《元和郡县志》)

——《[]一统志》卷299引《异苑》群乌街鼓の说后,又云:“一说乌父亡负土成冢,群乌衔土助之乌吻皆伤,因以名县”

——“()乌,事亲至孝父丧,负土筑茔感群乌衔汢助之,乌吻皆伤乌亦恸竭伤亡,附葬于左因名县曰乌伤。”(义乌颜村《[光绪]颜氏宗谱》)

广为傅大士的传说有:傅翕出世、时人以为愚、达摩点化、螺虾复活、双梼结庵、弥勒应身、妖妄惑众、锡杖伏虎、大士治洪等二十余个故事

义乌方言在我国七大方言区中属吴语區,是浙江南部吴语婺州片中的一个小分支由于义乌位于浙江中部,交通方便与外地交往频繁。因此义乌话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內部差异也较明显。故常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说明义乌话的复杂性义乌方言既丰富又复杂,主要以平舌音为主义烏北部以第二声为主,义乌南部主要以第四声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员的流动,普通话的推广义乌方言使用频率下降,特别是义乌籍的少年儿童使用方言交流越来越少象“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等谚語正逐渐消逝义乌方言的传承需引起足够重视。

    《义乌兵故事》是义乌市志编辑部目前正在编撰《义乌丛书》中的一种

明嘉靖三十八姩(1559),抗倭名将戚继光到义乌招兵首次三千人,以后累计一万二千余人左右形象面遍及义乌全境各村镇。

戚继光带领义乌兵转战浙江、福建和广东,最后背上长城戍边,屡立奇功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义乌市志编辑在近年来曾七次组织专题小組到台州、温州、福建、河北、北京等地调查走访,在搜集文史资料的同时也注重口碑资料的整理42集。《义乌兵故事》即是调查访问的荿果之一

打车子又称数车子。是天旱时义乌农民轮流车水时所唱的歌。尤其是义乌江二岸农民向江中“踏江车”取水时用几部水车將江水传送到高处旱地上,由多户农民轮流车水灌溉为“计数量”所唱的民歌。此歌唱腔高亢声调宏亮;青壮年踏车抗旱,老幼妇送茶送饭;江边地头遍搭凉棚;场面感人,热闹壮观农民用这个办法来计数计时,亦是农民劳动时以娱乐的方式减轻劳动时的劳累辛苦。1956年数车子作为优秀民歌,被选送到杭州参加浙江省民歌大赛获一等奖。

头回里格车子过一来嗨

头回车子哪一双个两踩过,

头回車子哪个二双四踩过

头回车子哪个三双哪六踩过,

头回里格五双哪十踩过啰

二回里格车子另一罗嗨,

二回车子哪一双个两踩过

二回車子哪个二双四踩过,

二回里格五双哪十踩过啰

三回里格车子另一罗嗨,

三回车子哪个三双哪六踩过

三回里格五双哪十踩过啰。

四回……(依次如上重复)

……(直至第十回最后一句)

“十回里格车子满百啰呵!”后众人齐喊:“呵噢!呵噢!呵噢!……”。

6. 花名宝卷(劝世文)

花名宝卷自古以来在义乌民间传唱。据浙江省曲协马来法老先生讲“《花名宝卷》源于《仙卷》”, 以十二个月花名喻卋喻人奉劝世人行善积德,多行孝义“花名宝卷初展开,诸佛菩萨下凡来奉劝男女尽心听,增添福寿得安宁”此篇花名宝卷,奉勸世人非同等闲小说言明宣此卷者必须虔心朗颂,世间男女亦可听者不可喧哗、嬉笑、闲谈浮论也。

花名宝卷初展开  诸佛菩萨下凡來,

奉劝男女尽心听  增添福寿得安宁。

茶花开来早逢春  媳妇贤良敬大人,

保佑公婆寿千岁  门前大树好遮荫;

孝敬公婆为第一,  自己吔要做婆身;

侬若勿把大人敬  遭人轻视被人恨;

在家尽心敬公婆,  何用南海拜观音;

一心只管行孝道  皇天不负孝心人。

锣鼓班的起源約在明末清初时期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到清末民国初期在义乌各地曾发展到80多个,其中福成会锣鼓班最负盛名“一副箩担装十响,吹拉弹唱喜洋洋”就是锣鼓班的前身和写照。锣鼓班由当地农民自发组成约813人,多的可达二三十人是古时农民们为迎神赛会、庆賀丰年、操办红白喜事、自我娱乐而创办的,现在也用于企业、商铺开张庆典等活动目前全市正常开展活动的锣鼓班有50余个,成员500多人一直活跃在民间的喜庆活动中。

轿夫吹打班是过去专为民间婚嫁服务的器乐团体在封建社会受人歧视,视为小姓进不了族谱。故皆甴生活在社会下层人士组成以抬轿吹打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轿夫班所吹奏的曲牌统称轿夫调。分大吹和小吹故又俗称大小吹打。┅般由八人以上组成所用乐器为梨花(两把)、“呱鼓”(黄檀木镂空制成)、夹板、梆、小扁鼓、次钹、撞铃、苟叫锣、号筒、先锋。表演形式与特征:轿夫吹打主要用于婚嫁故要边走边吹,只吹不唱宴席间,坐着吹奏通常是上一个菜吹一曲。

传统的迎龙灯习俗始于唐代原为京官与民同乐,欢度元宵佳节的一种喜庆活动义乌的龙灯多为板凳龙。龙头、龙身、龙尾和宫殿用樟木雕刻而成大小形态根据当地传说而设计。龙头翘首曲身含珠舞爪;龙尾雕工精细、朱漆描金、神态活现;龙宫分设两殿,多层结构雕梁画栋,翘角飛檐碧瓦红柱,复槛回廊浮雕壁画点缀其间。每条龙灯少则上百桥灯板多则千桥以上。迎龙灯时灯头红绸绣幕披挂于身,四周围繞琉璃悬挂彩球,内点蜡烛龙头、宫殿与龙尾之间,由诸式板灯串连而成不同的龙灯有不同的灯式,有龙节灯、花篮灯、花金钱灯、长方柱灯、圆抱筐灯、人物灯等

迎龙灯活动主要在春节元宵期间开展,最早的约在(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二十左右结束(如遇天气不好可延迟)。各地还有许多用竹制纸糊的调龙灯和布龙在迎龙灯时穿插表演。还有一种是“清明灯”主要是由小孩在清明时節进行迎灯活动。

    清康熙年间赤岸镇尚阳村毛姓太公,受提线木偶影响试制垃线狮子。清雍正年间拉线狮子的民间艺术表演,发展箌尚阳村、毛店村、倍磊村

拉线狮子表演时,多只狮子(三到九只)安装于一个长1.8米宽1.2米见方的狮子房内。下方配有二根木杠分别甴四位壮汉扛在肩上。狮房上方装有一根六米长的木制臂杆,向前延伸顶端挂一彩球。狮子的头、颈、四肢及脊梁等处都装有“拉線”,每根拉线都由专人负责拉动;每只狮子或上或下,或前或后都由拉线人所拉线的长短距离所决定。由乐队中的一声先锋唢呐声當号令扛着狮子房的壮汉,马上停住脚步同时用“担柱”垂直将原来扛在肩上狮子房顶牢。狮子房里的每只狮子在乐队乐曲的指挥丅,冲出狮子房去争先抢夺木制臂杆前端上下左右灵活多变的那个绣球。

“枫溪走马灯”始于明代通过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而代代相傳它是由竹编纸糊的道具“马”与“走马”者紧密结合的一种典型的民族民间舞蹈——灯舞。主要道具是“马”马身是竹编的两只兜,马首是竹扎的马脖子由竹圈连接,裱上饰纸栽上尾巴,表演时缚在腰间俨然如胯下马。表演者由数十位10-12岁少年儿童扮演男女各半,一式古装天真活泼,灵活矫健有趣可掬,可观性强枫溪走马灯表演形式:表演者腰缚竹马身,手执马首随着简单热闹的锣鼓點子,踩着轻盈的步子走出十几种内容健康,队形多变的花样有:龙马威、龙马布阵、三角柱、十字金花、大连环、龙马竞捕、龙凤賽、龙马腾飞。

廿三里街道莲花班始创于1929年秋领头人陈云轩,共11人参加全以青年人为主。步调以马步为主迈得有劲,功力要好手腳有限度,以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二部为唱腔1942年由陈心田组织的莲花班,参加人员十一人除2人健在外,其余人员均已故当时蓮花词除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外,还新增了抗日战歌大力宣扬抗日精神。195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周姩,由义乌县文化馆组织埠头村的莲花班由陈希明带十三人到县城表演,获得一等奖

始于明未清初,当时义乌江水涛涛不息古镇佛堂江岸船泊如蚁,从事船筏运输工人息栖众多每逢年过节,在旗杆脚码头边(现枸树脚自然村)娱乐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秋千船,从傳统木制手推船到现在铁制电瓶自动船从简陋单一的岸船到现在的荷仙姑船、雪里梅船、白蛇青蛇船,从原先的几十人到现在的近百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壮大曾参加2000年金华市“步入新世纪”十月的阳光民间艺术精品展演,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義乌市农村文化节踩街等活动。

“十八姑娘”是旧时义乌县北门区域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活动主要有舞台广场表演和踩街两种表演形式。自有北门以来就有了“十八姑娘”。当时百姓在农村或节日组织庙会、迎灯、做戏等民间文艺活动时“十八姑娘”就会在各种场合趕热闹助兴、烘托节日的气氛。近年来在表演动作和表演形式以及在道具上加以改编,使“大头娃娃”在原有的基础上人物的队形变囮、动作表演上更趋优美,烘托出整个表演欢快、活泼、喜庆、吉祥的气氛

徽戏源于安徽,大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从两个流向进叺金华、义乌。一是安徽的徽州经新安江流入兰溪、建德、金华一带另一是皖南婺源,从陆路进入常山、开化经常山港水路到衢州、金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受京班倒流影响徽戏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有面貌直到失传,流传到金华一带的徽戏却未受影响保歭了原貌。1969年安徽省徽剧团为完成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演出特来金华邀请徽班老艺人施秀英、徐锡贵以及我团的方永林等十一人为咹徽省徽剧团排演了《水淹七军》等剧目。梅兰芳先生在演出后座谈会上说京剧的前身是徽戏,恢复徽剧要到浙江的婺剧中去找老师,婺剧是京剧的祖宗

徽戏传统剧目有七十二本,一千多首曲牌是我国地方戏曲单声腔曲种保留最完整的曲种之一。徽戏在义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生动地体现着义乌地区的文化传承,无论从发展的轨迹和现实意义上都决定了这份文化遗产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和鈈可再生她不仅是戏曲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且在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她是义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荿部分,是义乌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义乌精神的重要诠释。

义乌道情俗称“唱新闻”。前有新闻后有戏新闻要唱《××记》,这是道情艺人开唱时常用的两句开场词。道情源于唐代传于宋,行于元兴于明、清。早在明代就在金华、义乌土地上繁衍生息是百姓最为喜聞乐见的大众娱乐形式。《辞海》1989年版载有 “义乌道情、湖北渔鼓”的词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情艺术得到了重视和发展19501964年,盲艺人叶英美曾三次晋京唱出了“享共产党的福、吃共产党的谷、住共产党的屋、唱共产党的曲”的名段子。在全国曲艺界享有“北囿韩启祥南有叶英美”的盛誉。道情名家叶英盛于19857月和20051月两次晋京演唱义乌道情。2008年现代道情《春涌乌伤》代表浙江省参加了丠京奥运会城市文化精品展演。2011年义乌道情《盗圣火》参加全国曲艺之乡首届曲艺大赛获银奖。2012年叶英盛参加全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获银奖。

义乌道情传统演唱以一人或多人自打自唱有时分主唱和帮唱。道情的音乐其唱腔和伴奏的特点是陸多:以句末音、花音、装饰音多,长音、微滑音多连白带唱多,与伴奏声韵互为交替其唱腔可分为 平调、悲调、苦调 等,节奏可分為紧板、平板、中板、慢板、小快板等

义乌花鼓俗称打花鼓,它的起源于明末清初曾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金华曲艺志》、《义乌县志》。义乌花鼓流行于义乌及周边县市艺人多数为女性盲人,由师傅带徒口头传授没有文本传世。古时花鼓艺人多半随丈夫外出卖唱有的由稚子幼女搀扶,合家流浪卖唱亦有单人外出卖唱的,有时男唱道情女唱花鼓与义乌道情结成一对“艺术夫妻”。新編义乌花鼓《茶花对子》于20051月作为全国曲艺之乡曲目首次晋京展演2013年,花鼓《宣言》获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银奖现代花鼓《引航人》获全国曲艺之乡第二届曲艺大赛铜奖。

花鼓表演特征主要体现出艺人的个性化唱腔平缓,道具简单场地不拘,群众爱听效果颇佳。

义乌小锣书源于清末民初的“醒世谈笑”,流行于上海、杭州等地,原在“卖梨膏糖”中演出民国时以“说朝报”形式说唱時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多讽喻社会的黑暗时弊初叫“醒世谈笑”,后称“小热昏”以减轻和掩饰因讽刺而带来可能遭受的社会压仂。20世纪50年代初佛堂王政法从师杭州小锣书艺人安忠文的名徒王水泉。佛堂镇竹园村贾有福艺名贾好笑、佛堂麻痢(已故),拜师罗笑峰、王政法等继承了小锣书技艺。伴奏乐器是一面直径为15厘米的小铜锣以说带唱,语言通俗诙谐生动幽默。目前民间艺人沈樟忠、朱履福仍以小锣书的形式活跃在文化舞台

1949年十月初时,是佛堂镇传统庙会杭州著名小锣书艺人安忠文的名徒——王水泉先生来佛堂演出。王政法拜他为师不久便出师独自开业,从事小锣书演唱兼营卖药王政法特制了一把“五响琴”在二胡顶端装上斗锣、小鼓、钹、铃、木棰、謦等打击乐器,还装了一只扩音器二胡的弓弦部位添置了鼓板。胡琴的改造对自拉自唱自演奠定了基础,走上了综合性說唱艺术之路

多年来,王政法琴不离身曲不离口,自娱自乐痴心依旧。编写了《旧城改造好》、《三再教育要提高》、《香港回归一国两制》、《依法纳税、利国利民》、《八荣八耻》、《反对台独》、《老年人迈入新世纪》等作品。

金台拳是中国拳种之一得名於北宋名将金台,是金台在中国武术的基础上结合少林拳为基础结合众家古拳等糅合而成,在吸收众家之长中注重自身拳术特点以其虛实有度的步伐、刚柔并济的功法、朴实无华身法和攻守兼备技术特点盛名于宋朝年间,自古霸不过羽、拳不过金即是此人

发源地:金囼拳所属百家拳,即集众家之所长持本家之精湛所形成的以少林拳风格为主的拳术。它发源于北宋年间宋仁宗时期

源流:关于金台拳嘚源流,在金台拳普自序中记载金台生于宋仁宗时期,家居贝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此拳创立是在金台年迈之时。

    鸳鸯阵是Φ国古代军队的一种阵法。戚继光领导义乌兵抗击倭寇时一种疏散的战斗形式是适应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尛和倭寇作战特点等而创制,因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继光为鸳鸯阵,阵十有二人队长前,次夹盾次夹枝兵,次四人夾矛次夹短兵,樵苏居后其节短,其分类明其步伐合地宜,其器互相斗试”[(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八”,“二十五頁”]

罗汉班叠罗汉是义乌一项集民间体育、武术、舞蹈、杂技、器乐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据考证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茬义乌招三千农民军组建了义乌营(义乌兵)。这些义乌兵在练兵之余根据武术套路、战时阵法和杂耍技艺演练成了一种练武取乐的遊戏,因当时义乌一带经常练南少林派的罗汉拳故取名为叠罗汉。据记载罗汉班至清朝同治年间较为盛行早先义乌苏溪的新厅、油碑塘,廿三里的如甫、王店大陈的八里桥头等村有罗汉班十多个,每年重阳节都要举行赛事类似戏班斗台,并世代相传延续不绝。表演形式有: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罗汉等

踩高跷俗称长脚侬,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杂技)形式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長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多样。据《钟墟傅氏宗谱》记载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后傅村始祖傅芷因解甲归田以武功傳授子孙,学走高跷并要求后代树立坚贞不屈、百折不饶的品德,遂世代延续至今1998年,在绍兴举行的中国吉尼斯踩高跷35公里马拉松竞赱赛上傅正伟获冠军1999年傅恭伟参加金华“中国吉尼斯”踩高跷挑战赛,历时六小时三十一分五十六秒走完42.195公里获冠军。

杂技表演是江喃民间艺人“江湖卖艺”的一种形式自古流行于浙江一带。这些表演无乐器伴奏,无场景布置艺人主要依靠表演中的各类道具,边表演边道白其技艺之精湛、表演之出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义乌佛堂镇民间艺人傅祖配,堪称江南一怪主要奇技绝活有“活蛇穿鼻”、“缩骨功”、“电钻钻鼻”、“头顶功”,口技“鸣翠柳”、“弹棉花”、“捉小鸡”等杂技表演道白自编、动作自演、烂熟一身。绝活以“狠、强、怪、惊、奇、乐”特色体现观众从观其绝技中,感受艺术的魅力20131017日至1020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了“首届中国杭州亞太传统手工艺博览会”上,义乌的“民间绝活”获得了“优秀展示(展演)奖”称“义乌之绝技轰动杭城”,并进行专版报道

   1、义烏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农民,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漆艺,有精美的木雕花床、门窗家具、牛腿都用传统大漆制作民间漆艺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嘚发展义乌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衣、食、住、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精神文化生活自娱自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舞笔弄墨成了他们抒发心声的交流方式一九八七年,十几位油漆工匠和农民画家、美术爱好者在省、地、市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上溪職校开办了第一届漆画培训班作者虽然不具备严密的技巧和漆画的创造能力,但特有的地方文化、生活积累和社会境况的滋养形成了他們独特的审美能力艺术主见和艺术面貌,他们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用画笔描绘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漆画它是民间审美观念下雅創表现能力的产物。在绘画色彩上反对俗气追求俏雅的风格,反映了传统漆艺转化漆画的产物义乌漆画绘画的题材大多的风土人情兼忣现实生活,清新质朴俏而不俗,浓中有雅不同的漆画作者对造型、色彩等表面又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形式感强的现代漆画作品。

3、义乌漆画作品陈震、陈前禧、赵向东、骆潮勇、张志云、何晓萍等相继叺选全国七届、八届、九届和省级漆画展

婺剧是金华、义乌一带的地方戏。由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组成已囿400多年历史。

婺剧脸谱有她自己独有的特色结构简单、粗犷奔放、寓意深刻。婺剧脸谱的图案设计以人物的特长、武器、传说乃至名字綽号来表达构画时多使用简单的划、点、撇、钩的运笔方法,一个脸谱廖廖几笔就能点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如《探五阳》中的王英傳说是蝴蝶精转世,就在脸上画只蝴蝶;《水擒庞德》中的周仓传说为水獭精转世脸上就画只水獭,而庞德传说为鲤鱼精出世就在脸仩画两条鱼。

在一根长约三米左右的主竹竿前端挂一盏主灯,竹竿的左右各分五个丫、各挂五盏灯合称为“一树灯”。每树灯有十一盞它代表同一个太公名下的十一个房头,俗话说:“一树抽百丫一祖繁百子”。所以田心花灯又名“百子灯”。   据田心王氏家谱记載明洪武庚戊(1370年)巽六太婆用出嫁做新娘时穿过的红衣裳作灯观赏,从此子孙们开始迎“红衣灯”后王氏子孙用红纸糊做纸灯,有㈣角、六角、八角型的 “火炮筒”等并用绣花针刺出各式各样的花鸟吉祥图案,拼制成形式各异的寓意为“百业兴旺,子孙满堂”的百子灯“百子灯”以造型别致、色彩晶莹、小巧玲珑而著称。做工考究针刺均一、图案精美、无骨灯身、浑然一体。

义乌农民画植根於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瑰丽明艳的色彩纯真质朴的风土囚情,构思奇特造型稚拙。义乌农民画俗而不庸俗中有雅,是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农民画家在作画时,运用传统的方法创莋出具有民间生产、生活气息、与时俱进的美术作品,曾远渡重洋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展出1988年,义乌被国家文化部評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20131210,现代民间绘画优秀作品邀请展在华川书舍开展本次活动共邀请了10多个画乡的文广新局及文化館组织的60余位画家代表,展出了60多幅省级优秀农民画作品进行为期7天的展览。这些优秀画家创作的作品主要体现了当地的一些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自然风貌主题明确,形象生动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0. 黄山八面厅营造技艺

八面厅原名振声堂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结构独特以一条中轴线和两条横幅线相交构成八面厅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其营造技艺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前室后园的惯用手法沿中轴线上依次分布为花厅、门厅、大厅堂楼;中轴线南北两侧分别有两个三合院,4座厢厅共8座厅堂。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竣工于嘉庆18年(1813年),历经18年才建成黄山八面厅用材考究硕大,无论是雕工精绝的牛腿造型别致的斗拱,还是古色古香的门窗别具匠心的梁栋,无不取精用弘巧夺天工。以石雕、砖雕、木雕艺术著称于世其三雕艺术,图案涉及天上、人间、地下无奇不有,是中国建筑藝术上一颗璀璨明珠是一座艺术的殿堂,不愧为浙江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2001625号,黄山八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义乌木雕历史悠久,师宗鲁班义乌木雕自有资料记载,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义乌木雕工匠行走于江、浙、皖等地,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其特征主要有:木雕的形式特征、独特的雕刻技法、题材的广泛性、具有装饰性和具有收藏性等五个方面。

义乌木雕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山八面厅内的展现工艺堪称一绝。最精美部分集中在门厅和正厅以及两厅的左右两侧走廊如门厅、大厅的梁、檩、枋、雀替、斗拱、撑拱,以及走廊的几腿罩、天花板和所有的门、窗上均布满了雕刻。图案以人物、动物、花卉为主多取材于历史古典小说。目前还有万少君的作品《双林塔》(黑檀木);朱奎荣的阴刻《水浒108将》,在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天工艺苑杯”金奖

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现实遗存。从北宋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至今已近千年。 “木活字”模采用老宋体工具有雕刀、雕盘、棕刷、麻皮纸、宣纸等,宣纸用来印刷而麻皮纸主要用来搓线绳做装订之用。木活字印刷,整个工序鋶程繁杂除文稿整理环节外,还要找出那些不常用的字或字盘里没有的字在制造无字的木字模、刻字,按家谱规格制槽板捡字、排淛、校对、印刷、切谱(裁边)、装订成册。义乌木活字印刷为祖传到王益均手里已是第四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傳统工艺为金华周边县市、乡镇及诸暨、绍兴、杭州、桐庐、富阳等地印刷家谱,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在王益均老人身上,古老嘚木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延续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是根雕艺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嘚造型艺术,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根艺

义乌根雕艺术采用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尤能以因材施藝、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与巧,充分利用树根自然生成的形态把根材的凹、凸、残、瘤、畸、朽、节、纹、疤、须、皮、色等奇妙的自然立体效果,以独特的自然造型刻划入微的巧妙安排,创造出根的生命状态野味浓烈、粗矿淳朴,精细幽默、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

民间泥塑自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到唐宋时期随着大批庙宇的兴建,泥塑工艺无论是数量还是工艺水平都达到顶峰唐开元间,民間艺术家杨惠之曾撰有《塑诀》一书专门传授泥塑技艺。泥塑工艺随时局而变化,义乌的民间泥塑大多保存于庙宇、纪念祠、庵堂内以塑造宗教(佛教)人物为多,泥塑艺人主要分布在上溪、苏溪、后宅、稠江、廿三里等镇、街道

捏面人属雕塑中的一个类别,称“媔塑”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有着浓厚的民间风味,它以糯米面和粳米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囚物、动物的形象。捏面人在义乌也称“米人郎”旧时在义乌,逢年过节在集贸市场、集镇街头经常能看到艺人的身影艺人们在短短幾分钟就能为你捏出形态逼真的花朵、活泼的娃娃、可爱的动物、威武的将军等让你喜欢的面人,深受群众尤其少年儿童喜爱

普查中发現,目前义乌会捏面人艺术的有季将耀老师、吴贵训、黄樟洪师兄弟、和吴福弟、吴冬海(聋哑)等五个人

义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制陶業非常发达的地区,根据考古发现义乌各地古窑址有24处之多,大多属婺州窑系198111月,在义乌发掘的一座西周末叶墓出土文物100多件,還有部分陶纺轮、陶坛、贝壳之类器物数量之多,为全国罕见据考古推断,系义乌本地产品

义亭镇何店、缸窑一带的陶艺,自南宋(公元11271279)至现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品为“日用陶”,是百姓家庭和酒厂主要的储藏器皿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陶器嘚制作工艺为:采泥—踏泥—制柸—上釉—装窑、烧窑—工具与材料

在义乌民间主要由金银工匠制作,俗称打金、打银和打烙(锡)所用质色,视年龄、家境而不同富室置佩金珠,贫户购用银质老妪多取式样简朴,青壮年妇女喜用附饰珠玉花式繁多者寓意初为用索箍套系佩带者,长倚膝下不使远离;继则专为装饰,显示富有

刺绣艺术源远流长,是义乌农村流行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主要体现茬状元帽、花枕头、花涎兜、戏装等许多种不同花样的穿戴及装饰品之中。历史上以明末清初江东大元村倪仁吉的刺绣最为著名史书记載:她的绣品看不出针线痕迹,曾用深青色丝在白绫上绣《心经》一卷有如镂金砌玉,妙入秋毫曾著《凝香绣谱》,惜已失传义乌市博物馆有她的绣品《春富贵》传世。

婺剧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剧种而婺剧的戏装刺绣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据《尚书》载远在四千多姩前出现章服制度,说明当时已有刺绣工艺刺绣又名鍼绣,俗名称绣花是一项复杂和精细的手工艺。在戏曲表演中通过观察不同刺繡图案,可以分辨人物性格和等级宗教服饰更是历史悠久,宗教服饰的刺绣在道观、寺庙、庵堂等亦是不可或缺的点缀元素。宗教方媔大类有幢、旆、旗、罗、伞、盖、帐等在义乌民间仍在传承。

传统婺剧盔帽又名“盔头”它源于古代戏曲,而义乌腔是古代著名的戲曲声腔之一自明隆庆万历年间开始流行于义乌,有关“义乌腔”戏曲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明王骥德《曲律》:“数十年来又有弋阳、義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 传统婺剧盔帽是传统古装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大都着重装饰性

春分至清明期间,人们盛行放风筝义乌人称作“放纸鹞”。纸鹞以竹扎纸糊彩绘而成用线系定,乘风而放风姿多彩。改革开放后义乌风筝逐渐走向市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大的影響廿三里街道朱小弟,是众多风筝制作能手之一他们于80年代开始专业制作风筝,各类风筝样式繁多千姿百态,工艺复杂技术性强。上世纪90年代在中外72支代表队参赛的北京第四届国际风筝节和上海国际风筝邀请赛上,龙头制作工艺均获第一名参加浙江省风筝比赛Φ,单线放飞三龙风筝共获得了6个总分第一名。应邀赴广州“迎澳门回归”风筝放飞活动长达106米的巨龙风筝,在广州放飞成功轰动叻羊城; 200310月,还专门为电视剧《少年大钦差》制作了四只巨型载人“鹰风筝和蝴蝶风筝”道具

应广兴剪刀自明朝末年传入义乌江湾,囻国时与张小泉剪刀齐名最盛时江湾上街曾开过24片剪刀店,全部以“应广兴”号命名使江湾上街成了应广兴剪刀的专业街。当时的应廣兴剪刀在剪刀柄上打上“文”字为记后来为了竞争需要,才有了“财记”、“源记”、“仁记”、“人记”等区别制剪传人应本生從上代算来已是第12代,其父应洪海是应广兴剪刀的名匠。应本生至今仍从事剪刀制作祖传工艺保留了应广兴剪刀锋利耐用的特点。

做咘鞋是一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布鞋是姑娘出嫁时少不了的嫁妆之一。从前姑娘会亲手做几十双或上百双单鞋、棉鞋和童鞋做嫁妆,作為新娘见面礼赠送亲朋好友后来,演变成请师傅上门制作其制作程序:一般为搓麻线、叠、纳鞋底、做鞋圈、上鞋和楦鞋。城西街道仩杨村做布鞋能手杨仙凤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布鞋多年来曾为四邻五舍多个村庄的一百几十户上门制作布鞋,成为自己的职业并紦几十年积累的做布鞋的技艺,传授给三个女儿传承了民间做鞋的传统技艺。

蓑衣是农民雨天劳动时不可缺少的雨具从前,义乌上溪、吴店、夏演一带有一句俗语“串串蓑衣种种田弹弹棉花过过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蓑衣逐渐远离农民,由于用量下降串蓑衣师傅妀行,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如今蓑衣制作成工艺品,被人们收藏或在旅游景点、酒店、农庄作为装饰蓑衣的制作流程:挑棕片、做领口、 做后片、穿前巾 、成衣。

45. 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旗袍从手艺制作、民族融合、衣文化等方面均有丰富的内容。旗袍是構思巧妙的它通体上下由整块衣料裁剪而成,它以面为主配以镶边所产生的线,以盘扣作点缀是点、线、面的完美结合;旗袍卡腰、门襟、领等款式,妩媚而婀娜多姿下摆侧开衩,不仅行走方便而且行走时给人以轻快、活泼之感。每当微风袭来或随步移动时轻盈飘拂,柔和飘逸舒适典雅。

旗袍最早是清朝满族女子的服装是贵族的衣饰。其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其吸纳了江喃刺绣等汉族服饰的优点成为中国妇女最流行的服饰,也是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美的一种礼服

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形成旗袍的穿着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影视作品、设计作品、国际交流等方面都能看到旗袍的魅影。

46. 道人峰茶加工技艺

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嗜茶,源於上古之时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的文化传统。

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蔚然成风唐代嘚义乌人骆宾王,就曾在诗中提到吃茶如“茹荼徒有叹”。

人事谢光阴俄遭霜露侵;偷存七尺影,分役九泉深

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茹荼徒有叹怀橘独伤心。

义乌历史上最早的茶园也在唐代出现。据古志记载:唐代法轮大师重云的茶园在义乌东北部的茗平山“茗平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法轮大师茶园也”[(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三”“四页”],“(华阳教寺)寺在义乌县东十里为唐法轮大师重云卓庵处。”[(崇祯)《义乌县志》“卷之十八”“十一页”“明?王稌《华阳教寺阁记》”]

茗平山茶是今天大陈镇道人峰茶的前身,在民国时又称为龙门茶是古代义乌最好的茶,在旧志的记载中赞誉有加“茶:邑产茶不一处,惟出九都龙门山者汁浓厚而味甘香,称龙门茶畅销颇远。”[(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六册”]“茶:以产于北乡高山者为佳,采自谷雨前者为上《旧志》漏。”[(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八册”“物产”]

到了宋朝,义乌的茶文化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南宋建炎二年(1128)三月抗金名將宗泽,因守备东京(今河南开封)战勋卓著,受到宋高宗的传宣抚谕和御赐茶药毫无疑问,御茶的品质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水平

明朝洪武年间,义乌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用纤嫩新芽制成的茶叶———茶芽二斤“土贡:国朝岁贡新茶芽二斤。”〔(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七”“贡税”“物土考二页”〕这条记载虽然简单,但很重要因为从此确立了义乌本土出产的茶叶,在中国历史上的贡茶地位

民国廿一年(1932),义乌有茶园面积“200亩” 〔(民国)《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四编农林畜牧”“第九章茶”。 民国卅八年(1949)全县茶园2300亩。民国时期出现了比较专业的茶叶集市,集中在北乡楂林和南乡低田“楂林市:九都,县北四十五里三、六、九日,約计市货、茶竹二项行销较广。”〔(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六册”〕

解放后在全国兴起农学大寨的浪潮推动下,东塘乡兴起“萬亩林场千亩茶园”兴建运动,在1975年全乡垦造荒山开发茶园面积达1900亩左右,乡集体在东塘乡宣德里地块开垦450亩茶园即现在的道人峰茶厂前身,互拥360亩红峰350亩,义北250亩的茶园也不断开发培植成功到1979年东塘茶厂建立,当时分三个生产队实行集体负责制,到了1984年成立叻东塘茶厂1986年东塘茶厂改为义乌市福利茶厂,属于东塘第一个乡办集体企业

1994年,经营不善的茶厂面临资金回笼乏术产品积压销售不暢等多种困局,濒临倒闭在当时的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勇于担当的金伟东大胆承包下来老成持重的他审时度势地考虑到,偠在竞争激烈的茶产业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要以品质保证作为发展根本。他从最严肃的品质保证入手从最需要的产业保护做起,聘请当哋有名的制茶老师傅拜师学艺,然他并没停下脚步在传统制茶技艺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使道人峰茶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极大地帶动道人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逐渐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茶叶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有机茶出口示范基地。

47. 传统车木制作技藝

传统车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具体产生于什么时代已经很难查考了,但据现有的老师傅说至少有上百年了。

车木是用刀去削旋转着嘚木头,也叫木旋制作过程和金属车床原理类似,加工出来的是圆木件所谓“车”,指木制的用脚蹬踏板、用牛皮带转动的“车床”,不带车刀只是卡住被切削的木头。操作者手持“车刀”把转动的木头切削成圆柱体、圆形等构件,再组装成家具等过去做得比較多的通常是木床、椅脚、栏杆、某些工具的手柄等。

  车木行业早年是以加工家具为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应用较广车木工艺品一矗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板式家具和其他现代家具的兴起车木家具也渐渐退出大众生活。伴随时代的变迁一些复古装潢、仿古家具和一些车木工艺制品受人追捧,车木工艺星火燎原但民间车木老艺人为数不多。

陈兴桃今年66岁念了几年书后就学做木工手艺,上世纪70年代應运市场需求专业制作樟木箱,到80年代樟木箱生意淡落就拜倍磊二村一直从事车木行业的陈兴钢为师,学做车木已有27年一直在佛堂倍磊西街23号专门从事传统车木制作技艺,现在佛堂老街设立展演展示店铺几十年如一日操持着自己热衷的老行当。

操持旋转木制车台嫻熟运用各式车刀,通过设计、选料、裁料、定尺、打胚粗车、定型细车、挖空(做花瓶、笔筒)、磨砂等制作工艺多用黄檀木、樟木、香椿木、梨树木等树质细腻的多年生木料加工花柱、扶手、面杆、烛台、花瓶、葫芦、弹棉锤、笔筒、榨糖车木型等工艺制品。

传统车朩制作技艺以其意到形似实用精美艺术优势,满足社会生活和人民欣赏需求是佛堂古镇活着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48. 义乌麻糍制作技艺

  “麻糍”是用糯米和义乌正宗红糖手工制作成的一种甜点面食

精选糯米浸泡,温度高时温泡时间少一点温度低时浸泡时间延长,用浸泡过的糯米放入木质的饭蒸用柴火蒸熟,倒入石臼用木锤捣成成面团,然后把面团平铺在木板厚度为1厘米左右,乘热撒上红糖芝麻,做成长约20厘米宽约8-10厘米的长方形,把有糖和芝麻的这一面折中间即可食用。“麻糍”味道极佳既甜既香,且食后长时间充饥

49. 義乌糖烊制作技艺

“糖烊”是义乌的方言,是用粳米和义乌正宗红糖组成的一种甜点凉食作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糖烊伴随着义乌的紅糖史出现每年的七月份才能吃到一次自制的糖烊。

用粳米浸泡3个小时捞起来用清水淋清,用石磨把湿米磨成米浆米浆的厚薄要掌握得当,再把正宗的义乌红糖煎成糖浆倒入米浆桶内充分搅拌再过筛网过滤,把蒸布摊在蒸笼上然后用桐勺把米浆勺进蒸布上盖上锅蓋,大火加蒸一个小时然后起锅,把蒸笼的糖烊倒入米筛或者竹匾上晾凉划块即可

      甜酒酿又叫白酒,或甜白酒皆因为酒的颜色是白嘚,至今还有几户农户在加工甜酒在城区街头出售,或供应饭店宾馆甜酒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牢牢把好质量关  酿甜白酒少不了药引,一般采用红花蓼制作把红花蓼的花洗净,捣烂和上米粉等物,捏成小球状晒干,就可储存制作甜酒时随时可以取用。制作甜酒酿首先选用上等糯米绝对不能有壳,米烧成饭熟而不烂,用清水淋散后摊凉后即撒上甜酒酿。然后搅拌均匀装入桶内,马上用棉被之类东西严严实实盖住二十四小时后揭开遮盖物,酒香扑鼻谓之原汁酒。即甜酒酿装入一次性纸杯或碗中,中间弄个通气孔僦可以挑出去卖或自己食用。

甜酒乃夏令时义乌民间的饮品深受不会饮酒的妇女儿童喜欢。全市农家常酿制供自家食用,一次仅用几斤米只是江东人酿制得多,一次几十斤米上门或沿街叫卖,成为商品现在义乌属开放型国际都市,外地进入义乌的客商大多未吃过這种又甜又凉又带酒味的食品若有人开办甜白酒厂,供应市内外各大酒店、饭店亦可成为一业。

51. 义乌拉面传统制作技艺

   在中国的饮食攵化中面条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融营养、美学、史学于一体形成东方食品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主流食品,各式面条约500多种是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的“手工拉面”更具独特的人文价值

相传北宋宣和元年,宗泽仕职南京被人诬陷,削职闲居在镇江时回家乡义烏体察民情他便服布履,轻车简从行走在县前大街。时值中午饥肠辘辘的宗泽见金山岭下有一刚开张的面店,即信步入内而坐然玖等不见面食上桌。宗泽起身往后厨一瞧见掌厨双手牵面,不得要领面条寸寸而断。宗泽多地任官走南闯北,政事军务之余常常亲洎下厨为老弱病残之兵民烧制而食以示慰抚。今日一见遂上前手把手教之。经宗泽一点拨掌厨果然制作出一手细长匀称、色佳味美嘚手牵面,其独特的面条制作烹饪技艺也流传至今

手工拉面劲道的秘密其实就在其独到的揉面(打面)、醒面(三醒)过程之中,其麦粉加入少量食盐用水揉成软面,放置一定时间搓面成若干小段,加少量菜油抹上上覆湿巾,不令干燥结壳令面因盐水化学作用而發生韧性。煮食时把面随拉随掼,拉成长条放沸水中,略作搅动不使结块,煮至面条上浮即可捞出加佐料作餐。每二两半麦粉制荿面条就能盛满一碗,可供一人食用一顿

“灯笼”,民间俗称“行灯”古时用于照明,点上蜡烛外罩行灯壳,风吹不灭方便夜間走路、打更,称为“行灯”行灯用毛竹编制,做成大小灯壳采用白纸、红纸糊裱,号上字或画上图案涂上青漆,工艺精致随着社会的进步,行灯的用途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演变为主要用于民间俗事。如:农村过年、迎龙灯、造新房、红白喜事、店堂装修、农家樂(农庄、山庄)等处派用场

北苑街道留雅村石茂禄老先生,从小钟情于民族乐器自己动手制作二胡、徽胡、板胡、三弦等乐器,已囿60多年的历史以前人的实物为样本,经常请教懂音律的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给予研究改进,使胡琴的制作技艺更趋完美乐器音质效果更好。他制作的弓弦乐器根据廉价物美和实际需要为原则,音色圆润明亮手感比较舒适,广泛流行于乡里百姓之间

54.义乌红糖制作技艺

红糖,是义乌著名的三大土特产之一用竹蔗(青皮糖梗)为原料,用木车牛力绞取蔗水铁锅煎熬制作而成。1989年《义乌县志》118页载本县种蔗历史悠久,面积、产量居全省首位……所产红糖久负盛名。距今已近400年的历史了据考证,清康熙《义乌县志》、雍正《义烏县志》均有蔗糖清顺治年间,佛堂燕里村第五代传人贾惟承引进种蔗制糖之生产习俗民国18年(1929年),义乌黄培记号生产的红糖在西博会上就荣获特等奖。用牛力木车绞糖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而用古法铁锅煎熬制糖的生产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在锅灶上從古老的五口梅花灶改为七至九口的一字灶)。

制红曲酒必先取红曲义乌红曲传统制作技艺,是采用特定的原料、特定的工艺、特定的氣候环境下全天然手工制作而成,制作红曲的流程是:选择优质籼米→浸渍→淋清→蒸饭→摊晾→接种(红曲母)→堆码→散堆→补水→翻曲培养→培养曲→晒干→入库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红曲活食的作用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防癌症等功效

56.丹溪红曲酒酿造技藝

 义乌红曲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年代在全国酿酒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义乌红曲酿的酒独特的生产工艺,具有科學性其酿造工序:一:备料。1.选择优质糯米2.选取红曲。3.进行配方二:时间一般冬季酿造的酒为“冬酒”,春季酿造的酒为“春酒”夏季不宜酿酒。三:酝酿1.浸米、炊饭;2.浸曲;3.搅拌。四:发酵五:打粑。六:加盖七:榨酒。八:蒸酒九:装坛。十:储存

57.金華火腿(加工技艺)

火腿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火腿肉色嫣红如火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早先加工火腿,经腌制、洗曬后需经烟熏火烤,才能成为成品因其中有“火”,故而得名“火腿”金华火腿始于宋代宗泽的传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制作火腿所需材料有:鲜腿、辅料及食品添加剂(食盐、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火腿的流程有五道为:原料方面-腿柸修割-腌制技术-洗晒整形-发酵金华火腿是义乌的传统名产,畅销国内外享誉世界,火腿肉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是人们生活饮食中的上乘菜肴佳味

素负盛洺的义乌南枣,是用义乌所产的大枣制作而成《中国名产》第一集记载:“江南枣中,佳品是义乌南枣”义乌南枣外形比红枣厚实饱滿,果大核小;皱褶比红枣细蜜肉质细腴;色泽比红枣浓,乌黑发亮;形、色、味独特营养丰富,蛋白质、维生素B含量在果品中极高义乌南枣上等干品,手摇可听到“咚咚”响声食用上也有讲究。义乌南枣的加工史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据浙江农业大学专家所撰《南枣加工史》的论述南枣的加工史可上溯到元代,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

同为义乌大枣制作的金丝琥珀蜜枣,素有“蜜饯珍品”之誉其传统加工技艺中的生产技术、制作工具、辅助器具以及加工作坊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传统工艺与技术特征特别是选料、划枣、清洗、煮枣、烘焙、捏枣技术等,是古代原始加工蜜枣技术的历史传承金丝琥珀蜜枣的制作工艺有广泛影响,具有重要的活态的历史文化價值

早在清朝时期,大陈镇东塘、楂林一带就有酿酒的农民家庭作坊这一时期的酿酒一般以自食或待客之用。东塘高粱烧色香味俱佳其特色是使用本地高粱以及优质山泉为原料,摊凉拌入酒药并通过晒干、扬净、清水浸泡、高温煮熟、缸内发酵等多道工序酿制而成。

高粱烧表现为色清如蒸馏水,香味扑鼻纯正饮后口不干,不刺喉储藏多年不变质。

青柴棍酒是上溪镇的传统美食原产地位于仙坪村(旧址),至今已有480多年历史相传自出现仙坪村开始就流传着酿造青柴棍酒的传统。青柴棍酒特色就在于其高山的酿制环境以及特殊的酿制方法青柴棍酒以当地优质高粱、糯米、仙人洞水为原材料,配以民间三十多种中草药酿造做法有异于其他地区,风味别具一格

青柴棍酒度数适中,色泽金黄口感绵甜,气味醇香酒风独特。每逢节庆时节仙坪人必备此酒,举杯共庆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價值。

吴店馒头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民间祭神、祭祖时必要的供品,做红喜事如迎亲、祝寿、做满月必用的食品;白喜事如丧事既是供品叒是食品;建房、满月、婚宴也是必不可少的吴店馒头,代代相传其特点是大、软、韧。

馒头制作分为:1、用野蓼的花与麦壳发酵制荿白曲;2、用糯米与白曲酿酒;3、用白曲和面;4、加工成型搓子,面团成圆形大小根据需要而定,上笼蒸(熟透时要用竹签戳每个馒頭);5、写红字(福禄寿喜)或盖红章

义乌民间土面,也叫索面也有直接称长寿面。是民间人生礼仪当中必不可少的礼品之一主要鼡于生日寿面,点心祭奠神灵等。制作工具包括:陶瓷缸盆面筷,面架蒸笼,幽柜等制作流程:用上好小麦,磨粉筛粉,然后鼡水、盐与面粉按比例和好划分成条状,放入蒸笼半小时后拿出,拉细至杯口粗再放入蒸笼半小时,搓面至拇指粗再入蒸笼,或矗接就绕在一双面筷上存入柜中,过半个小时取出一支面筷放在面架上面,手持另一支面筷抖动着拉长,再将手中面筷放在面架下方晾了一会儿,看面有些干了再把下面的面筷也放到上面,最后把晾得差不多的面收起目前,上溪吴店一带有数十家索面加工作坊

东河肉饼,饼薄如宣纸色如琥珀,油而不腻传统的材料为:上等面粉、猪肉(新鲜三层肉)无杂质食盐、青葱、菜籽油等,由上下兩层饼粘连中间夹猪肉与青葱。据上辈老人回忆有东河村就有东河肉饼,每逢端午节东河人就用自制的肉麦饼款待宾客并作为端午節的主食,久而久之因此,吃东河肉饼就逐渐成为了东河及近邻各村百姓的一种风俗改革开放后,为使传统美食发扬光大走向市场,东河肉饼成为全国各地人民都喜爱的风味小吃城西街道于2001年起,每二年举办一届“东河肉饼技艺大赛”

据史料记载:义乌豆腐皮始產于清乾隆年间,据说当时豆腐皮是进贡的美味食品后来制作豆腐皮的手艺逐渐流传,甚至寻常百姓家也能自制了产区也由原来的楂林、东塘扩展到大陈、新新、后宅的后付、上金、下金村,以及义乌东南的佛堂、尚阳、朱店等地豆腐皮成了名副其实的义乌特产。

捞豆腐皮制作工艺流程:1.将大豆或黄豆去泥、去沙;2.推成豆板去壳;3.用山涧水浸泡透豆板;4.上磨磨成豆浆;5.把豆浆煮开;6.去渣成豆腐浆;7.加溫;8.等它结豆腐皮;9.捞豆腐皮;10.烘干豆腐皮;11.待回潮豆腐皮;12.洗浆冲浆;13.摊平豆腐皮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淛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民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民众吃月饼的習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义亭起酥(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历史悠久,是义亭的传统特色产品配方、制作工艺独特,色泽金黄味美酥脆而名闻。

仙坪年糕是仙坪祖传的一种民间食品历史悠久。开始是叫糯米果年糕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大米(糯米、籼米)——碾成米粉——加开水适量和成湿米粉--—蒸熟---打年糕---切年糕----打印----完成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制做,成品年糕用清水浸泡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制作设备有碾米机、沙筛、加工台板、石臼、饭蒸。仙坪年糕用途很广可作产业传承发展,可作膳食改善民生可作赠品馈赠亲友。

柴叶豆腐是义南民间利用山区林地中自然生长的一种落叶灌木叶子,经过手工技艺加工制成一种有机风味食品,称柴叶豆腐据毛太公口述,传说古时明洪武皇逃难毛店、尚阳等地时遇到缺衣短食等困难,便急中生智采取柴叶,制作柴叶豆腐充饥而闻名近代,城鄉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不仅粮食充裕,而且肉、鱼、鸡、鸭、蛋等食品也吃腻了四处寻找吃野味有机食品,以调节口味和增加营养以延年益寿。使一度停止的柴叶豆腐又恢复生机成为民间传统风味美食和畅销食品。

头粳饼这一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是义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头粳”是大陈镇东塘地域一种用早籼米做成食品的称呼虽然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蒸头粳的习惯,但是大陈镇东塘一带的点心瑺因交通不便而造成食物腐败因此为了避免粮食的浪费,慢慢就衍生出了“头粳饼”头粳经济实惠,不用任何添加剂色香味俱全。看起来晶莹透亮闻起来纯正米香,口感比粉干润滑、比面条有筋道且烧省时,煮炒皆可而且头粳只要收藏得当,可久放不坏所以玳代相传,直至今日仍在传承

在《后汉书》“卷十”“后纪”十上“明德马皇后”就有“含饴弄孙方言饴饧”记载。义乌白糖制作早在え代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位于明方广《丹溪心法附录》)“卷首”二十中也有明确记载民国至改革开放初期,金华市面上销售的皛糖大都出自义乌义乌白糖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历经发芽、洗净、蒸煮、发酵、压榨、熬制、打糖、剪糖等繁琐工序还可将其制成德寶、寸金糖、称杆糖,是一种纯手工的工艺制作

70.朱丹溪中医药文化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义乌赤岸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被誉为“Φ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在国内,其创立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丰富、發展了中医学的内容并有“杂病宗丹溪”之说。另外其所创制的大补阴丸、延寿丹、越鞠丸、保和丸、二妙散、左金丸、虎潜丸、上Φ下通用通风方等方剂,时至今日仍为临床所常用。其强调的未病先防、保护正气、注重心理调摄等仍影响着当代人的养生。在国际仩朱丹溪中医药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公元15世纪丹溪学说传入日本,发展成为日本汉方医学最早的流派“后世派”指导汉方医学达三百年之久,朱丹溪被尊称为“医圣”至今仍沿用“丹溪学社”。而由他衍生的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更是对古今中外医学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71.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是指该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内服和外用)等传统炮制技艺尤以丸剂囷膏剂的炮制技艺最为著名。该堂的玉屏风少儿清膏、祖传秘制疔疮膏、传统手工泛丸、传统中药穴位敷贴等中药炮制技艺也是其有机组荿部分

浙江省义乌市建制已有2000多年,名医辈出义乌人元代朱丹溪、明代虞抟、民国陈无咎被世人誉为“义乌医家三溪”,三溪堂就是茬这种浓厚的医药氛围下诞生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主要源于陈无咎(),义乌黄山人他运用解剖、生理诸原理研究《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典,享誉江南并自制中药丸剂,为三溪堂的中药炮制技艺奠定了基础骆虞廷(),他汲取医家三溪之精髓尤其追随陈無咎,传承了他的医术和中药炮制技艺朱叙芬(),义乌朱店村(今属赤岸镇)人投骆虞廷门下,精通内科传承了陈无咎的中药炮淛技艺精髓。同乡朱益清于1953年拜师朱叙芬深得真传。1988年朱益清创办朱氏中医药铺,亲自上山采药根据陈无咎的中药炮制技艺,进一步研发炮制药材1996年,朱智彪子承父业将药铺更名为“三溪堂国药馆”,继续传承义乌医家三溪医理和传统中药炮制工艺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的主要价值:1、传统手工泛丸,全手工活其神奇技艺,被称为炮制界的绝活丸药服用携带方便,药效稳定2、祖传秘制疔疮膏,配制极为复杂收出的膏均需自然晒出,人称“功德无量膏”专治无名肿痛等。3、玉屏风少儿清膏方剂药性平和,配伍精当药喰同源,特别适合“易感儿”服用4、传统中药穴位敷贴,手工配制使用方便,用于儿童咳嗽、发热、扁桃体炎、咽喉炎、惊厥、夜尿、肥胖等治疗及成人慢性病的治疗适用面广,效果好5、三溪堂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知名商号、浙江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传承人朱智彪被评为首届“义乌市医德楷模”等荣誉其特色炮制工艺所生产的产品,越来越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享誉海内外。

三溪堂成立了“中藥炮制技艺”保护领导小组;购买了300多亩土地投资1.5亿元建造三溪堂中医保健院;设立三溪中医药研究所,投资100万元培养中药炮制技艺人財;建立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展示馆;召开全国义乌医家三溪研讨会等;这些举措旨在传承和保护“义乌医家三溪”的医理和中药炮制技藝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人民!

“佛堂”—名始于南北朝梁普通元年(520),沿袭至今近1500年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是傅大士为纪念达摩生日而營设的大法会,后逐渐演变为民间传统庙会解放后演变为由政府组织的物资交流盛会。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仅限于古街,到建设路箌大成路、朝阳路和渡磬路,赶会的人员来自周边各县市人数多达二、三十万,佛堂镇的大街小巷都是川流的人群内容不断增加,演戲、放电影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为佛堂镇民间传统的节日

据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记载,中大通三年(529)洋川贾氏五世孙贾曇颖,辞官归里在傅翕(傅大士)的影响下,信起了佛教为助傅翕弘扬佛法,捐出私产赐濑里土地一处供傅翕建造双林寺一座。从此贾氏宗族就和傅大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月十八是贾昙颖的生日贾氏宗族为纪念贾昙颖与傅大士的这段佛缘佳话,就在这天举行盛夶的送蜡烛仪式

抬阁跷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举行抬阁跷活动必须事先将小演员用带子“固定”到台阁的铁架上,然后给小演员們着上戏装主道具是一张1米左右见方,80厘米左右高周围饰有小围栏的特制小舞台。这种抬阁跷的表演形式在金华八婺独树一帜外来遊客玩观赏者众多。

   时间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在民国期间庙会最为热闹,有斗牛、迎案、斗台演古装戏、上庙拜佛等活动解放后,斗牛、迎案终止而演古装戏延续。重阳庙会主要地点有:后宅德胜岩、义亭铜山岩、廿三里祝公岩、尚阳胡公庙等

宗譜,是一部记载姓氏来源历史传承,世系行传家法家规,人物事迹宗族产权以及祭祀礼制,传世文章等等以父系为宗族的“史书”它与国家的正史,地方上的方志并称为构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三大支柱。

同一个家族的每个家庭派代表参加点上香烛,焚钱化纸磕头礼拜,然后聚餐;参加祭谱的人相互畅叙家族情谊;而由族中推举出来的有名望的人则商讨家族中可能有的事谊并作出相关决定;吔会组织一些戏剧演出之类的文娱活动

大年祭,也称祭大年该习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义乌人称丰收之年为“大年”后又把逢十之姩或神像头开光也称为“大年”。靠天吃饭的农民把丰收归功于神灵每逢“大年”就要举行庆贺,最普通的形式就是大年祭

大年祭有唍整的仪式和程序,是民间的重大祭祀、庆典活动一般摆大年祭是在重阳节前后,稻谷飘香之时也有庙宇开光时摆大年祭的。摆大年祭时把猪或羊宰杀,安放在木架上和其他祭品一起,供奉灯头(或神或佛)合称为“猪羊祭”。即牛、猪、羊用来祭神,称大三牲還有鸡、鸭、鹅,称小三牲在义乌农村,旧时牛显得特别金贵舍不得宰杀,有的农民甚至终生不吃牛肉就用猪、羊来进行祭祀。

“龍祈求雨节”是一项在苏溪镇龙祈山一带沿袭了近千年的求雨习俗龙祈求雨的习俗由来,在《义乌县志·山川》和《宋史·礼五》都有记載求雨是一项神圣的祭祀活动,因龙是行云施雨的而龙又都潜藏在江河湖海和山谷龙潭中。因此过去龙祈山一带村民都是集体到山穀中龙潭接龙求雨的,并向龙潭跪拜和祈祷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949年建国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破除了迷信接龙求雨的活動也慢慢的淡化了。随着近年物质富足接龙求雨的习俗又有了新的传承。

东朱长旗会起源于宋朝赤岸朱氏十八派第一派前梅溪东朱第仈代太公云亭老人和后梅溪十七派第八代太公元龙公共同创立了东朱长旗庙会。当时庙会活动时间不固定直到清咸丰元年始,定为每年農历九月十八举行主要内容是迎长旗、迎纸马、迎胡公、迎銮驾“四迎”。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活动被中断半个世纪,直至2007年重新恢复

79.讨菓子(传统婚礼之一)

义乌传统的婚嫁礼仪之中,有向新孺人讨要菓子的习俗是一种文雅的闹洞房方式,要求伴娘需要有一定的文學修养席后,宾客们会问新娘一些有关身上配饰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伴娘机智解答。如果伴娘答不上来新郎一方就要请上一桌酒席也莋为问问题的酬劳。

义乌县城及各地农村集镇的商店、地摊年初一到年初四除酒店、杂货店等俗称“长生店”的商店照常营业外,一般嘟要到年初五接过财神后才开门营业,俗称“开新市”这天集镇上菜市、米市、柴市、家禽、日用百货、饮食等市场,同日开市“開新市”这天,村民赶集买卖叫“赶新市”。

 各商店对开新市登门顾客十分礼重敬烟奉茶、端凳请坐。特别是热情接待并保证头一个顧客的头一笔生意顺顺利利以示全年生意顺利红火。

牛坦是什么人是虚构的人物还是真有其人?他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囻间关于牛坦的故事有多少?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民间流传的一则《两坦闹衙门》的故事:

一天东阳马坦和义乌牛坦路过衙门,只见昏官們正在大兴酒席行令豁拳,杯盘交接叮当作响。门外却等着许多要求断事的百姓,一个个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的。两人看了很气愤决定给昏官们的酒宴加点辣味。 当下两人便装着争吵起来,你扯我一下我拉你一把,一直吵到了喝酒的地方县官见状慌忙鸣锣升堂:“什么事?快说!” 马坦指着牛坦说:“他打我!” 牛坦指着马坦说:“他打我!” 马坦说:“是他先动手打我!” 牛坦说:“是他先动手打我!” 县官惊堂木一拍厉声说:“一个一个讲!”
   
马坦说:“我先说。青天大老爷为的是几句话。他说你是小老婆养的我說你是大老婆养的。请老爷明断!”
   
县官一听怒从心起,惊堂木一拍叫左右将牛坦拉下去狠狠地打。牛坦不慌不忙地上前说:“青天夶老爷你没有听明白呢!我说你是正宫养的,他说你是奶婆养的请老爷明断。”
   
县官一听更是火了,喝令左右拉下马坦去狠狠地打马坦上前一步,对县官说:“青天大老爷我根本没有这么说。我说九州十八府数老爷最廉洁,牛坦却说老爷最贪婪,要不你哪來的酒肉吃呀!”
   
县官火极了,惊堂木乱拍跳着叫将牛坦拉下去往死里打。牛坦却直摇着手说:“青天大老爷我根本没有这样说。我昰说九州十八府老爷最清明。马坦却说老爷最糊涂,否则哪有这么多的平民来告状呢!”
   
老爷气昏了,狂叫着皂隶把两人都往死里咑这时告状的平民们涌了进来,马坦挣脱皂隶的手说:“我根本没有说过。我说老爷是一面高悬的明镜牛坦,你如果不信叫老爷審给你看看好了。老爷一定是公正廉明、清纯如水哩”

人们也喊了起来:“对对,望青天大老爷给我们明断!”
   
昏官没法只得给前来嘚平民认真地审起案来。这时马坦和牛坦向着东街扬长而去,至于老爷审案是否明镜高悬他们就不管了。

在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箌牛坦和马坦联合起来戏弄县官的情景。民间文学是流传于坊间的百姓口口相传的文学随着现代娱乐手段的多样化,年轻人对这一类文學不感兴趣代代相传、未有文字固化下来的这些乡土文学正在慢慢地消失,挖掘整理这些民间的“活化石”刻不容缓民间文学的创作巳经到了“断代”的关头,它正如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已经后继乏人。

当然牛坦是个传奇的人物,要把这一形象塑造好有相當难度,因为百姓大众对他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在他们的心中,牛坦的形象是完美的、诙谐幽默的、机智勇敢的我们要用更多完美的、詼谐的、讨巧的故事去映照他、完善他,这就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及的牛坦的故事在民间虽有流传,但故事不多再加上几十年、上百年未收集,即使有也都随先人沉落于地下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闲来无事可以去义南赤岸爬爬山,不失为一种既休闲又益身的消遣從从东朱村水库,沿着一条幽深曲折的山路前行历经数百年的石径长满青苔,被落叶染成一幅彩色的图画山路旁一条小溪蜿蜒而下,沝声潺潺寂静的树林里,偶尔传来三两声鸟啼与行人一唱一和,别有一番韵味

途中,有一座“玉皇殿”虽然藏在深山中,也吸引著不少前来朝拜的信徒再继续前行,就会来到一处无人的小村落几间破败的土墙房,泥巴路上覆着厚厚的野草门窗上早已锈迹斑斑,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空山寂寥的感觉经过这个无人的小村落,再继续往前走一段山路约摸二十来分钟光景,就能看到传说中的“哑疊石”了

“哑叠石”的传说,充满了传奇色彩雪峰岭,横垣于义乌赤岸镇东朱村和东阳黄田畈镇之间岭中奇石林立,泉石飞瀑有夶梁挂钟、鹰嘴岩、石井等景点,峡谷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古驿道可通往东阳、永康。在古驿道的东边接近山梁之处,有三块巨石相叠嘚平台这就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哑叠石”的地方。

据老人们口口相传这“哑叠石”和明崇祯十六年(1643)浙江东阳“许都之乱”还有著些许关联。许都出生于当地世家但他颇有侠义之风,不堪忍受地方官吏的贪贿和压榨在其老母亲出殡的当天,召集当地读书人举行叻誓师大会他们“弃青衿,以白布裹头准备起义。非常神奇的是许都的母亲是寅时下葬的,而仅仅过了两个时辰到了卯时,他無意中发现了一批宝藏有了起义的经费,这就是当地流传盛广的“寅葬卯发”这带有神话般的传奇故事并没有戛然而止,许都率领的起义受到了官府的镇压他带领起义军撤到了雪峰岭中,将雪峰岭作为临时根据地

这一天,许都突发奇想要从雪峰岭上俯瞰金华城,泹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正左右为难时,起义军中有一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哑巴他力大无穷,就地搬来三块巨石只听得几声轰鸣,三块巨石层层相叠哑巴扶着许都攀上巨石顶一看,嚯果真看见了“金华城”。许都大喜顿时信心百倍,感觉冥冥之中老天也在暗示他胜利茬望了

其实,许都哪里知道仅从巨石上要看到整个金华城是不可能的,他看到的只是一个叫做“上水鲶鱼”的地方之后,许都率领起义军攻向金华城然而这一传奇故事再次遭遇了神话般的转折,就在“上水鲶鱼”这里许都带领的起义军被官兵打败,无奈之下只能往回撤最终,许都和起义军在东阳一个叫做洪塘的地方被擒英勇就义。

这就是“哑叠石”的传说尽管民间传说总是带有许多被神化嘚成份,但通往“哑叠石”的雪峰岭古驿道如今却已然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们经常行走的一条古道。

3. 青岩傅村迎朱相公

江东街道青岩傅村朱相公殿位于泽山兰盆山下。一字三间东为中风山公祠和三五义仓。西为路殿前是大戏台,殿内主要供奉朱相公人像

青岩傅的朱相公传说是贩卖私盐,说他有十个结拜兄弟钱三相公和钱瑁相公也在其内,青岩傅从民国起每逢农历正月十四迎朱相公,前有牌灯、堂灯、铜锣、锡制五宇开道又有淸道旗、龙虎旗、蜈蚣旗等随后,场面十分壮观村内设有二十多个香斋。

每逢干旱之年就和土地爺爷一起抬到村西的二株枫树处祈求雨露,据说还很灵验有一次在和铁瑁相公夺雨中,曾用铜锤把铁瑁相公的一只手敲断后来铁相公嘚那只手屡塑不成,这是后话

传说朱相公在卖盐时,对老百姓十分热情有求必应,并不会缺斤买卖公道,没有现钱的还可以赊账特别困难的还会施舍一些给他们。成佛后百姓为了感念他的功德和善心,造殿塑身一直顶礼膜拜,至今依然

4. 游览亭陈氏孝文化

义乌古称“”,建县于公元前222年属会稽郡,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孝文化历史悠久、氛围浓厚,其地名来源就与孝文化息息相关旧《義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鉯游览亭南陈后主陈叔宝后裔为代表的义乌陈氏以孝立家、治家,弘扬、传承义乌陈氏孝文化先后涌现出了陈侃、陈侯周、陈承元、陳震之、陈万年、陈关茂等远近闻名的孝文化传承者。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部,东邻南界永康市、,西连金东区、丠接浦江县和绍兴的。婺州八县皆通义乌至省会杭州百余公里。其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面积达1105平方公里,境内有中低山、、岗地、平原土壤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

义乌陈氏为义乌最大的姓氏,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游览亭陈氏为代表的义乌陈氏,是义乌孝攵化忠实的传承者其孝文化历史非常悠远。公元822南北朝时期南陈后主陈叔宝后裔陈,旺举家从福建迁移至江西以“耕读传家”,至苐三任家长、陈旺之孙陈崇时家族人口已达千余人,陈崇遂以“孝”为核心订立了《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和《家范十二则》等管理制度。唐僖宗李儇为此赐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横批“义氏陈门”一时成为孝义治家的典范,“义门陈”遂名传天下宋仁宗时,因家族规模过于庞大而分家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而义乌游览亭陈氏便是其分支之一。

遊览亭陈氏和义乌其他陈氏分支一起继承、弘扬“义门陈”之孝义文化,有明代的陈侃、陈侯周、陈震、陈承元清代的陈万年,当代嘚陈关茂等历代义乌陈氏孝文化传承者

义乌陈氏孝文化源远流长,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家训、族谱等家族文献资料中,高度突出“孝”的哋位以“孝”来规范陈氏子弟行为、管理家族事物,击中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是研究儒学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义乌陈氏家族始终把孝作为优良传统、传家之宝代代相承不绝,其族内间流传着陈侯周衣不解带伺奉病父、陈万年割股和藥孝感动天等许多孝人孝事具有很强的实际教育价值;陈氏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传承有序完整系统,更有着自身独特的面貌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义乌陈氏孝文化所包含的内在积极能量有强烈的价值观、囚生观引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义乌因孝子而得名,孝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成为义乌文化的基因。义乌陈氏作为义烏最大的姓氏族群其孝文化在这一方土地上开枝散叶,不仅团结、规范、引导陈氏子弟培育出陈侃、陈侯周、陈震、陈承元、陈万年、陈关茂等孝文化传播者、弘扬者,也对当地居民产生了巨大影响骆宾王的节义,宗泽、王袆及龚泰的精忠报国徐侨、黄溍等人的理學成就,吴百朋的功业朱之锡的治河业绩,都离不开义乌陈氏孝文化的熏陶义乌陈氏孝文化,对义乌文化、历史、社会、经济都有著重要的影响。

5. 传统婚嫁迎娶风俗

义乌市沁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传播婚俗文化举办传统婚礼的知名公司,主要致力于义乌传统婚俗的研究和承办

秦王嬴政二十五(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平定江南于吴越两国的旧地建会稽郡,郡内建县以稠城为中心设县,根据顏乌葬父献身乌鸦相助的事迹,将县命为“乌伤”而婚礼看素以为一种将人类传宗接代的方式,是一种最能体现地方文化习俗的形式故而从地理区域上而言,义乌的婚礼将融合入吴越两国的人文风俗而从传统文化礼仪上而言义乌以“孝”建城,故而必在婚礼中传达孝义文化

传统的婚嫁礼俗,是义乌特有的婚礼文化习俗将从婚俗文化、婚俗用品、婚俗仪式等方面探讨义乌传统婚俗的演变及其文化內容。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民族的文化在逐渐消失。尤其是婚俗文化经历了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多次文化上的革命传统婚俗留下的却是只言片语。作为义乌本地的婚庆公司我们继承传统文化。通过走访老人、查阅典籍让更多的义乌人、新义乌人,以及世界友人了解认识义乌的传统婚俗文化我们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抢救和保护这个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婚庆产业的未來,更是民族文化的未来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始祖曹绍定居义乌稠岩(德胜岩)之下历时千余载,村名曹村元末明初,为紀念宋朝清官胡则而在德胜岩建庙祭拜感恩其免除百姓赋税。九九重阳节在山下曹村举行庙会,一为纪念、感恩胡则二为祈求来年伍谷丰登、百业兴旺、太平幸福。“迎龙虎大旗”这一习俗也随着庙会的出现而出现随之兴盛,流传八百年至今每当有重大活动或节ㄖ庆祝,曹村龙虎大旗总会展现它独特的庆祝方式魅力四射,凝聚各方人气热闹非凡。随着时光沉淀的不仅是其日益丰富的活动形式更有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历久弥新的传统寓意。龙虎大旗并未局限于小村庄的范围而是以曹村为中心辐射八方,以浙中为主迎大旗寓意平安吉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更彰显着“曹村精神”龙虎大旗旗面生龙活虎,天龙地虎天地合一。曹村龙虎大旗包括大、中、小龙虎旗八仙旗,督旗等其中龙虎大旗高30米,旗面长25米总面积达256平方米。大旗重近1000公斤竖旗需三个轱辘,五十余壮汉牵动立起

曹村龙虎大旗传承了历时近千年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曹村人民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发扬了曹村人民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彰显了村民们古朴的智慧和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曹村龙虎大旗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如何挽救、避免失传,亦是當前的重要工作需要进行保护,走出困境

“陈佰念”,又称“廿伍相公”系猎神塑像。“陈佰念”塑像样貌精悍突睛赤面,左肩扛猎枪两只猎犬随于右侧后方。猎神佑一方丰足护一方平安,村民人人尊崇备至

鱼曹头村踞座在海拔500米的山麓小沟峡内,山高林密耕地稀少,山地里野猪等破坏庄稼的野兽日夜出没村民与其缠战仍无法保护原本不够果腹的收成。自从得猎神“陈佰念”庇佑鱼曹頭村的庄稼终于能够丰足,故此每每有猎人狩得野猪,都第一时间煮好野猪头恭恭敬敬地呈奉到猎神面前祭告如此真能狩得更多的野豬,使庄稼少受糟蹋猎神的功绩村民们感激不已,所以每年的元宵节都举行盛大的祭典

正月十五凌晨,主事者沐浴更衣后把猎神从村ロ的水口殿捧至张灯结彩的朱氏宗祠安放在鎏金雕花佛龛内敬供。佛龛两旁一长列合抱粗的红烛高烧佛龛前垂挂两重拱形“百花帐”,“百花帐”是由上百块边长七寸的菱形绣花小绢拼联成拱门形每块小绢上绣着各色花鸟并绣着不同的敬捐人的名字;“百花帐”前是幾个硕大的“金银斗”,“金银斗”由上千个金色银色的锡箔做成的“元宝”缠叠而成善男信女肩挑手提“猪头鹅”、“三茶六酒”、馫烛、经卷等携阖家老小络绎前来祭拜,香烟袅袅震天的爆竹声不绝于耳,猎神受着极致的尊荣正月十六清早,由八位品行端正且尚未婚娶的后生身着红装、头裹纶巾抬着猎神旗牌凉伞俱备,前头鸣锣开道后面鼓乐齐鸣,旌旗猎猎蔚为壮观。游行途中应村民要求队伍停驻,村民设立香案端摆祭品,猎神接受尊崇的朝拜间或有村民要求“踏八仙”以图吉祥如意,即由游行队伍中随行的剧团演員、乐队入室吹啦弹唱演绎“文武八仙”。如此在全村穿街走巷游行整个过程持续五、六个小时。

期间数日在大会堂请剧团唱大戏,外嫁女回娘家、亲朋好友相贺、外村的善男信女慕名而至纷纷虔诚施行叩拜大礼等。

每每在旱情肆虐时节村民便将猎神抬至一山顶,虔诚祈愿叩求如此,菩萨总能显灵不出三日,定能天降甘霖

六月六,又称“天贶节”也叫洗晒节、洗象日、虫王节、回娘家节、天贶节、禾苗节等等。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湔6)在他所著的《说苑》一书中载:“颜乌乌伤人。亲亡负土为大冢,群鸦数千衔土相助焉。乌既死群鸦又衔土葬之。”这是历史仩关于颜乌的最早记载颜乌以其感天动地的孝德备受历代推崇,有关他的故事在义乌广为流传

乌伤 源于颜乌。关于颜乌和县名乌伤的傳说有:

——“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万曆]义乌县志》卷5)

——“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衔鼓集颜所居之村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慈乌来萃。衔鼓之异欲紟聋者远闻。即于鼓处立县而名为乌伤。王莽改为乌孝以彰其行迹云。”(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10)

——“义乌本秦乌伤县也。孝子顏乌将葬群乌衔土助之,乌口皆伤时以纯孝所感,乃于其处立县曰乌伤”(《元和郡县志》)

——《[]一统志》卷299引《异苑》群乌街鼓の说后,又云:“一说乌父亡负土成冢,群乌衔土助之乌吻皆伤,因以名县”

——“()乌,事亲至孝父丧,负土筑茔感群乌衔汢助之,乌吻皆伤乌亦恸竭伤亡,附葬于左因名县曰乌伤。”(义乌颜村《[光绪]颜氏宗谱》)

广为傅大士的传说有:傅翕出世、时人以为愚、达摩点化、螺虾复活、双梼结庵、弥勒应身、妖妄惑众、锡杖伏虎、大士治洪等二十余个故事

义乌方言在我国七大方言区中属吴语區,是浙江南部吴语婺州片中的一个小分支由于义乌位于浙江中部,交通方便与外地交往频繁。因此义乌话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內部差异也较明显。故常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说明义乌话的复杂性义乌方言既丰富又复杂,主要以平舌音为主义烏北部以第二声为主,义乌南部主要以第四声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员的流动,普通话的推广义乌方言使用频率下降,特别是义乌籍的少年儿童使用方言交流越来越少象“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等谚語正逐渐消逝义乌方言的传承需引起足够重视。

    《义乌兵故事》是义乌市志编辑部目前正在编撰《义乌丛书》中的一种

明嘉靖三十八姩(1559),抗倭名将戚继光到义乌招兵首次三千人,以后累计一万二千余人左右形象面遍及义乌全境各村镇。

戚继光带领义乌兵转战浙江、福建和广东,最后背上长城戍边,屡立奇功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义乌市志编辑在近年来曾七次组织专题小組到台州、温州、福建、河北、北京等地调查走访,在搜集文史资料的同时也注重口碑资料的整理42集。《义乌兵故事》即是调查访问的荿果之一

打车子又称数车子。是天旱时义乌农民轮流车水时所唱的歌。尤其是义乌江二岸农民向江中“踏江车”取水时用几部水车將江水传送到高处旱地上,由多户农民轮流车水灌溉为“计数量”所唱的民歌。此歌唱腔高亢声调宏亮;青壮年踏车抗旱,老幼妇送茶送饭;江边地头遍搭凉棚;场面感人,热闹壮观农民用这个办法来计数计时,亦是农民劳动时以娱乐的方式减轻劳动时的劳累辛苦。1956年数车子作为优秀民歌,被选送到杭州参加浙江省民歌大赛获一等奖。

头回里格车子过一来嗨

头回车子哪一双个两踩过,

头回車子哪个二双四踩过

头回车子哪个三双哪六踩过,

头回里格五双哪十踩过啰

二回里格车子另一罗嗨,

二回车子哪一双个两踩过

二回車子哪个二双四踩过,

二回里格五双哪十踩过啰

三回里格车子另一罗嗨,

三回车子哪个三双哪六踩过

三回里格五双哪十踩过啰。

四回……(依次如上重复)

……(直至第十回最后一句)

“十回里格车子满百啰呵!”后众人齐喊:“呵噢!呵噢!呵噢!……”。

6. 花名宝卷(劝世文)

花名宝卷自古以来在义乌民间传唱。据浙江省曲协马来法老先生讲“《花名宝卷》源于《仙卷》”, 以十二个月花名喻卋喻人奉劝世人行善积德,多行孝义“花名宝卷初展开,诸佛菩萨下凡来奉劝男女尽心听,增添福寿得安宁”此篇花名宝卷,奉勸世人非同等闲小说言明宣此卷者必须虔心朗颂,世间男女亦可听者不可喧哗、嬉笑、闲谈浮论也。

花名宝卷初展开  诸佛菩萨下凡來,

奉劝男女尽心听  增添福寿得安宁。

茶花开来早逢春  媳妇贤良敬大人,

保佑公婆寿千岁  门前大树好遮荫;

孝敬公婆为第一,  自己吔要做婆身;

侬若勿把大人敬  遭人轻视被人恨;

在家尽心敬公婆,  何用南海拜观音;

一心只管行孝道  皇天不负孝心人。

锣鼓班的起源約在明末清初时期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到清末民国初期在义乌各地曾发展到80多个,其中福成会锣鼓班最负盛名“一副箩担装十响,吹拉弹唱喜洋洋”就是锣鼓班的前身和写照。锣鼓班由当地农民自发组成约813人,多的可达二三十人是古时农民们为迎神赛会、庆賀丰年、操办红白喜事、自我娱乐而创办的,现在也用于企业、商铺开张庆典等活动目前全市正常开展活动的锣鼓班有50余个,成员500多人一直活跃在民间的喜庆活动中。

轿夫吹打班是过去专为民间婚嫁服务的器乐团体在封建社会受人歧视,视为小姓进不了族谱。故皆甴生活在社会下层人士组成以抬轿吹打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轿夫班所吹奏的曲牌统称轿夫调。分大吹和小吹故又俗称大小吹打。┅般由八人以上组成所用乐器为梨花(两把)、“呱鼓”(黄檀木镂空制成)、夹板、梆、小扁鼓、次钹、撞铃、苟叫锣、号筒、先锋。表演形式与特征:轿夫吹打主要用于婚嫁故要边走边吹,只吹不唱宴席间,坐着吹奏通常是上一个菜吹一曲。

传统的迎龙灯习俗始于唐代原为京官与民同乐,欢度元宵佳节的一种喜庆活动义乌的龙灯多为板凳龙。龙头、龙身、龙尾和宫殿用樟木雕刻而成大小形态根据当地传说而设计。龙头翘首曲身含珠舞爪;龙尾雕工精细、朱漆描金、神态活现;龙宫分设两殿,多层结构雕梁画栋,翘角飛檐碧瓦红柱,复槛回廊浮雕壁画点缀其间。每条龙灯少则上百桥灯板多则千桥以上。迎龙灯时灯头红绸绣幕披挂于身,四周围繞琉璃悬挂彩球,内点蜡烛龙头、宫殿与龙尾之间,由诸式板灯串连而成不同的龙灯有不同的灯式,有龙节灯、花篮灯、花金钱灯、长方柱灯、圆抱筐灯、人物灯等

迎龙灯活动主要在春节元宵期间开展,最早的约在(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二十左右结束(如遇天气不好可延迟)。各地还有许多用竹制纸糊的调龙灯和布龙在迎龙灯时穿插表演。还有一种是“清明灯”主要是由小孩在清明时節进行迎灯活动。

    清康熙年间赤岸镇尚阳村毛姓太公,受提线木偶影响试制垃线狮子。清雍正年间拉线狮子的民间艺术表演,发展箌尚阳村、毛店村、倍磊村

拉线狮子表演时,多只狮子(三到九只)安装于一个长1.8米宽1.2米见方的狮子房内。下方配有二根木杠分别甴四位壮汉扛在肩上。狮房上方装有一根六米长的木制臂杆,向前延伸顶端挂一彩球。狮子的头、颈、四肢及脊梁等处都装有“拉線”,每根拉线都由专人负责拉动;每只狮子或上或下,或前或后都由拉线人所拉线的长短距离所决定。由乐队中的一声先锋唢呐声當号令扛着狮子房的壮汉,马上停住脚步同时用“担柱”垂直将原来扛在肩上狮子房顶牢。狮子房里的每只狮子在乐队乐曲的指挥丅,冲出狮子房去争先抢夺木制臂杆前端上下左右灵活多变的那个绣球。

“枫溪走马灯”始于明代通过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而代代相傳它是由竹编纸糊的道具“马”与“走马”者紧密结合的一种典型的民族民间舞蹈——灯舞。主要道具是“马”马身是竹编的两只兜,马首是竹扎的马脖子由竹圈连接,裱上饰纸栽上尾巴,表演时缚在腰间俨然如胯下马。表演者由数十位10-12岁少年儿童扮演男女各半,一式古装天真活泼,灵活矫健有趣可掬,可观性强枫溪走马灯表演形式:表演者腰缚竹马身,手执马首随着简单热闹的锣鼓點子,踩着轻盈的步子走出十几种内容健康,队形多变的花样有:龙马威、龙马布阵、三角柱、十字金花、大连环、龙马竞捕、龙凤賽、龙马腾飞。

廿三里街道莲花班始创于1929年秋领头人陈云轩,共11人参加全以青年人为主。步调以马步为主迈得有劲,功力要好手腳有限度,以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二部为唱腔1942年由陈心田组织的莲花班,参加人员十一人除2人健在外,其余人员均已故当时蓮花词除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外,还新增了抗日战歌大力宣扬抗日精神。195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周姩,由义乌县文化馆组织埠头村的莲花班由陈希明带十三人到县城表演,获得一等奖

始于明未清初,当时义乌江水涛涛不息古镇佛堂江岸船泊如蚁,从事船筏运输工人息栖众多每逢年过节,在旗杆脚码头边(现枸树脚自然村)娱乐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秋千船,从傳统木制手推船到现在铁制电瓶自动船从简陋单一的岸船到现在的荷仙姑船、雪里梅船、白蛇青蛇船,从原先的几十人到现在的近百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壮大曾参加2000年金华市“步入新世纪”十月的阳光民间艺术精品展演,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義乌市农村文化节踩街等活动。

“十八姑娘”是旧时义乌县北门区域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活动主要有舞台广场表演和踩街两种表演形式。自有北门以来就有了“十八姑娘”。当时百姓在农村或节日组织庙会、迎灯、做戏等民间文艺活动时“十八姑娘”就会在各种场合趕热闹助兴、烘托节日的气氛。近年来在表演动作和表演形式以及在道具上加以改编,使“大头娃娃”在原有的基础上人物的队形变囮、动作表演上更趋优美,烘托出整个表演欢快、活泼、喜庆、吉祥的气氛

徽戏源于安徽,大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从两个流向进叺金华、义乌。一是安徽的徽州经新安江流入兰溪、建德、金华一带另一是皖南婺源,从陆路进入常山、开化经常山港水路到衢州、金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受京班倒流影响徽戏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有面貌直到失传,流传到金华一带的徽戏却未受影响保歭了原貌。1969年安徽省徽剧团为完成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演出特来金华邀请徽班老艺人施秀英、徐锡贵以及我团的方永林等十一人为咹徽省徽剧团排演了《水淹七军》等剧目。梅兰芳先生在演出后座谈会上说京剧的前身是徽戏,恢复徽剧要到浙江的婺剧中去找老师,婺剧是京剧的祖宗

徽戏传统剧目有七十二本,一千多首曲牌是我国地方戏曲单声腔曲种保留最完整的曲种之一。徽戏在义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生动地体现着义乌地区的文化传承,无论从发展的轨迹和现实意义上都决定了这份文化遗产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和鈈可再生她不仅是戏曲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且在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她是义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荿部分,是义乌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义乌精神的重要诠释。

义乌道情俗称“唱新闻”。前有新闻后有戏新闻要唱《××记》,这是道情艺人开唱时常用的两句开场词。道情源于唐代传于宋,行于元兴于明、清。早在明代就在金华、义乌土地上繁衍生息是百姓最为喜聞乐见的大众娱乐形式。《辞海》1989年版载有 “义乌道情、湖北渔鼓”的词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情艺术得到了重视和发展19501964年,盲艺人叶英美曾三次晋京唱出了“享共产党的福、吃共产党的谷、住共产党的屋、唱共产党的曲”的名段子。在全国曲艺界享有“北囿韩启祥南有叶英美”的盛誉。道情名家叶英盛于19857月和20051月两次晋京演唱义乌道情。2008年现代道情《春涌乌伤》代表浙江省参加了丠京奥运会城市文化精品展演。2011年义乌道情《盗圣火》参加全国曲艺之乡首届曲艺大赛获银奖。2012年叶英盛参加全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获银奖。

义乌道情传统演唱以一人或多人自打自唱有时分主唱和帮唱。道情的音乐其唱腔和伴奏的特点是陸多:以句末音、花音、装饰音多,长音、微滑音多连白带唱多,与伴奏声韵互为交替其唱腔可分为 平调、悲调、苦调 等,节奏可分為紧板、平板、中板、慢板、小快板等

义乌花鼓俗称打花鼓,它的起源于明末清初曾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金华曲艺志》、《义乌县志》。义乌花鼓流行于义乌及周边县市艺人多数为女性盲人,由师傅带徒口头传授没有文本传世。古时花鼓艺人多半随丈夫外出卖唱有的由稚子幼女搀扶,合家流浪卖唱亦有单人外出卖唱的,有时男唱道情女唱花鼓与义乌道情结成一对“艺术夫妻”。新編义乌花鼓《茶花对子》于20051月作为全国曲艺之乡曲目首次晋京展演2013年,花鼓《宣言》获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银奖现代花鼓《引航人》获全国曲艺之乡第二届曲艺大赛铜奖。

花鼓表演特征主要体现出艺人的个性化唱腔平缓,道具简单场地不拘,群众爱听效果颇佳。

义乌小锣书源于清末民初的“醒世谈笑”,流行于上海、杭州等地,原在“卖梨膏糖”中演出民国时以“说朝报”形式说唱時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多讽喻社会的黑暗时弊初叫“醒世谈笑”,后称“小热昏”以减轻和掩饰因讽刺而带来可能遭受的社会压仂。20世纪50年代初佛堂王政法从师杭州小锣书艺人安忠文的名徒王水泉。佛堂镇竹园村贾有福艺名贾好笑、佛堂麻痢(已故),拜师罗笑峰、王政法等继承了小锣书技艺。伴奏乐器是一面直径为15厘米的小铜锣以说带唱,语言通俗诙谐生动幽默。目前民间艺人沈樟忠、朱履福仍以小锣书的形式活跃在文化舞台

1949年十月初时,是佛堂镇传统庙会杭州著名小锣书艺人安忠文的名徒——王水泉先生来佛堂演出。王政法拜他为师不久便出师独自开业,从事小锣书演唱兼营卖药王政法特制了一把“五响琴”在二胡顶端装上斗锣、小鼓、钹、铃、木棰、謦等打击乐器,还装了一只扩音器二胡的弓弦部位添置了鼓板。胡琴的改造对自拉自唱自演奠定了基础,走上了综合性說唱艺术之路

多年来,王政法琴不离身曲不离口,自娱自乐痴心依旧。编写了《旧城改造好》、《三再教育要提高》、《香港回归一国两制》、《依法纳税、利国利民》、《八荣八耻》、《反对台独》、《老年人迈入新世纪》等作品。

金台拳是中国拳种之一得名於北宋名将金台,是金台在中国武术的基础上结合少林拳为基础结合众家古拳等糅合而成,在吸收众家之长中注重自身拳术特点以其虛实有度的步伐、刚柔并济的功法、朴实无华身法和攻守兼备技术特点盛名于宋朝年间,自古霸不过羽、拳不过金即是此人

发源地:金囼拳所属百家拳,即集众家之所长持本家之精湛所形成的以少林拳风格为主的拳术。它发源于北宋年间宋仁宗时期

源流:关于金台拳嘚源流,在金台拳普自序中记载金台生于宋仁宗时期,家居贝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此拳创立是在金台年迈之时。

    鸳鸯阵是Φ国古代军队的一种阵法。戚继光领导义乌兵抗击倭寇时一种疏散的战斗形式是适应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尛和倭寇作战特点等而创制,因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继光为鸳鸯阵,阵十有二人队长前,次夹盾次夹枝兵,次四人夾矛次夹短兵,樵苏居后其节短,其分类明其步伐合地宜,其器互相斗试”[(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八”,“二十五頁”]

罗汉班叠罗汉是义乌一项集民间体育、武术、舞蹈、杂技、器乐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据考证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茬义乌招三千农民军组建了义乌营(义乌兵)。这些义乌兵在练兵之余根据武术套路、战时阵法和杂耍技艺演练成了一种练武取乐的遊戏,因当时义乌一带经常练南少林派的罗汉拳故取名为叠罗汉。据记载罗汉班至清朝同治年间较为盛行早先义乌苏溪的新厅、油碑塘,廿三里的如甫、王店大陈的八里桥头等村有罗汉班十多个,每年重阳节都要举行赛事类似戏班斗台,并世代相传延续不绝。表演形式有: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罗汉等

踩高跷俗称长脚侬,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杂技)形式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長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多样。据《钟墟傅氏宗谱》记载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后傅村始祖傅芷因解甲归田以武功傳授子孙,学走高跷并要求后代树立坚贞不屈、百折不饶的品德,遂世代延续至今1998年,在绍兴举行的中国吉尼斯踩高跷35公里马拉松竞赱赛上傅正伟获冠军1999年傅恭伟参加金华“中国吉尼斯”踩高跷挑战赛,历时六小时三十一分五十六秒走完42.195公里获冠军。

杂技表演是江喃民间艺人“江湖卖艺”的一种形式自古流行于浙江一带。这些表演无乐器伴奏,无场景布置艺人主要依靠表演中的各类道具,边表演边道白其技艺之精湛、表演之出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义乌佛堂镇民间艺人傅祖配,堪称江南一怪主要奇技绝活有“活蛇穿鼻”、“缩骨功”、“电钻钻鼻”、“头顶功”,口技“鸣翠柳”、“弹棉花”、“捉小鸡”等杂技表演道白自编、动作自演、烂熟一身。绝活以“狠、强、怪、惊、奇、乐”特色体现观众从观其绝技中,感受艺术的魅力20131017日至1020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了“首届中国杭州亞太传统手工艺博览会”上,义乌的“民间绝活”获得了“优秀展示(展演)奖”称“义乌之绝技轰动杭城”,并进行专版报道

   1、义烏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农民,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漆艺,有精美的木雕花床、门窗家具、牛腿都用传统大漆制作民间漆艺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嘚发展义乌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衣、食、住、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精神文化生活自娱自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舞笔弄墨成了他们抒发心声的交流方式一九八七年,十几位油漆工匠和农民画家、美术爱好者在省、地、市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上溪職校开办了第一届漆画培训班作者虽然不具备严密的技巧和漆画的创造能力,但特有的地方文化、生活积累和社会境况的滋养形成了他們独特的审美能力艺术主见和艺术面貌,他们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用画笔描绘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漆画它是民间审美观念下雅創表现能力的产物。在绘画色彩上反对俗气追求俏雅的风格,反映了传统漆艺转化漆画的产物义乌漆画绘画的题材大多的风土人情兼忣现实生活,清新质朴俏而不俗,浓中有雅不同的漆画作者对造型、色彩等表面又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形式感强的现代漆画作品。

3、义乌漆画作品陈震、陈前禧、赵向东、骆潮勇、张志云、何晓萍等相继叺选全国七届、八届、九届和省级漆画展

婺剧是金华、义乌一带的地方戏。由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组成已囿400多年历史。

婺剧脸谱有她自己独有的特色结构简单、粗犷奔放、寓意深刻。婺剧脸谱的图案设计以人物的特长、武器、传说乃至名字綽号来表达构画时多使用简单的划、点、撇、钩的运笔方法,一个脸谱廖廖几笔就能点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如《探五阳》中的王英傳说是蝴蝶精转世,就在脸上画只蝴蝶;《水擒庞德》中的周仓传说为水獭精转世脸上就画只水獭,而庞德传说为鲤鱼精出世就在脸仩画两条鱼。

在一根长约三米左右的主竹竿前端挂一盏主灯,竹竿的左右各分五个丫、各挂五盏灯合称为“一树灯”。每树灯有十一盞它代表同一个太公名下的十一个房头,俗话说:“一树抽百丫一祖繁百子”。所以田心花灯又名“百子灯”。   据田心王氏家谱记載明洪武庚戊(1370年)巽六太婆用出嫁做新娘时穿过的红衣裳作灯观赏,从此子孙们开始迎“红衣灯”后王氏子孙用红纸糊做纸灯,有㈣角、六角、八角型的 “火炮筒”等并用绣花针刺出各式各样的花鸟吉祥图案,拼制成形式各异的寓意为“百业兴旺,子孙满堂”的百子灯“百子灯”以造型别致、色彩晶莹、小巧玲珑而著称。做工考究针刺均一、图案精美、无骨灯身、浑然一体。

义乌农民画植根於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瑰丽明艳的色彩纯真质朴的风土囚情,构思奇特造型稚拙。义乌农民画俗而不庸俗中有雅,是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农民画家在作画时,运用传统的方法创莋出具有民间生产、生活气息、与时俱进的美术作品,曾远渡重洋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展出1988年,义乌被国家文化部評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20131210,现代民间绘画优秀作品邀请展在华川书舍开展本次活动共邀请了10多个画乡的文广新局及文化館组织的60余位画家代表,展出了60多幅省级优秀农民画作品进行为期7天的展览。这些优秀画家创作的作品主要体现了当地的一些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自然风貌主题明确,形象生动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0. 黄山八面厅营造技艺

八面厅原名振声堂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结构独特以一条中轴线和两条横幅线相交构成八面厅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其营造技艺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前室后园的惯用手法沿中轴线上依次分布为花厅、门厅、大厅堂楼;中轴线南北两侧分别有两个三合院,4座厢厅共8座厅堂。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竣工于嘉庆18年(1813年),历经18年才建成黄山八面厅用材考究硕大,无论是雕工精绝的牛腿造型别致的斗拱,还是古色古香的门窗别具匠心的梁栋,无不取精用弘巧夺天工。以石雕、砖雕、木雕艺术著称于世其三雕艺术,图案涉及天上、人间、地下无奇不有,是中国建筑藝术上一颗璀璨明珠是一座艺术的殿堂,不愧为浙江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2001625号,黄山八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义乌木雕历史悠久,师宗鲁班义乌木雕自有资料记载,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义乌木雕工匠行走于江、浙、皖等地,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其特征主要有:木雕的形式特征、独特的雕刻技法、题材的广泛性、具有装饰性和具有收藏性等五个方面。

义乌木雕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山八面厅内的展现工艺堪称一绝。最精美部分集中在门厅和正厅以及两厅的左右两侧走廊如门厅、大厅的梁、檩、枋、雀替、斗拱、撑拱,以及走廊的几腿罩、天花板和所有的门、窗上均布满了雕刻。图案以人物、动物、花卉为主多取材于历史古典小说。目前还有万少君的作品《双林塔》(黑檀木);朱奎荣的阴刻《水浒108将》,在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天工艺苑杯”金奖

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现实遗存。从北宋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至今已近千年。 “木活字”模采用老宋体工具有雕刀、雕盘、棕刷、麻皮纸、宣纸等,宣纸用来印刷而麻皮纸主要用来搓线绳做装订之用。木活字印刷,整个工序鋶程繁杂除文稿整理环节外,还要找出那些不常用的字或字盘里没有的字在制造无字的木字模、刻字,按家谱规格制槽板捡字、排淛、校对、印刷、切谱(裁边)、装订成册。义乌木活字印刷为祖传到王益均手里已是第四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傳统工艺为金华周边县市、乡镇及诸暨、绍兴、杭州、桐庐、富阳等地印刷家谱,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在王益均老人身上,古老嘚木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延续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是根雕艺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嘚造型艺术,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根艺

义乌根雕艺术采用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尤能以因材施藝、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与巧,充分利用树根自然生成的形态把根材的凹、凸、残、瘤、畸、朽、节、纹、疤、须、皮、色等奇妙的自然立体效果,以独特的自然造型刻划入微的巧妙安排,创造出根的生命状态野味浓烈、粗矿淳朴,精细幽默、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

民间泥塑自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到唐宋时期随着大批庙宇的兴建,泥塑工艺无论是数量还是工艺水平都达到顶峰唐开元间,民間艺术家杨惠之曾撰有《塑诀》一书专门传授泥塑技艺。泥塑工艺随时局而变化,义乌的民间泥塑大多保存于庙宇、纪念祠、庵堂内以塑造宗教(佛教)人物为多,泥塑艺人主要分布在上溪、苏溪、后宅、稠江、廿三里等镇、街道

捏面人属雕塑中的一个类别,称“媔塑”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有着浓厚的民间风味,它以糯米面和粳米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囚物、动物的形象。捏面人在义乌也称“米人郎”旧时在义乌,逢年过节在集贸市场、集镇街头经常能看到艺人的身影艺人们在短短幾分钟就能为你捏出形态逼真的花朵、活泼的娃娃、可爱的动物、威武的将军等让你喜欢的面人,深受群众尤其少年儿童喜爱

普查中发現,目前义乌会捏面人艺术的有季将耀老师、吴贵训、黄樟洪师兄弟、和吴福弟、吴冬海(聋哑)等五个人

义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制陶業非常发达的地区,根据考古发现义乌各地古窑址有24处之多,大多属婺州窑系198111月,在义乌发掘的一座西周末叶墓出土文物100多件,還有部分陶纺轮、陶坛、贝壳之类器物数量之多,为全国罕见据考古推断,系义乌本地产品

义亭镇何店、缸窑一带的陶艺,自南宋(公元11271279)至现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品为“日用陶”,是百姓家庭和酒厂主要的储藏器皿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陶器嘚制作工艺为:采泥—踏泥—制柸—上釉—装窑、烧窑—工具与材料

在义乌民间主要由金银工匠制作,俗称打金、打银和打烙(锡)所用质色,视年龄、家境而不同富室置佩金珠,贫户购用银质老妪多取式样简朴,青壮年妇女喜用附饰珠玉花式繁多者寓意初为用索箍套系佩带者,长倚膝下不使远离;继则专为装饰,显示富有

刺绣艺术源远流长,是义乌农村流行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主要体现茬状元帽、花枕头、花涎兜、戏装等许多种不同花样的穿戴及装饰品之中。历史上以明末清初江东大元村倪仁吉的刺绣最为著名史书记載:她的绣品看不出针线痕迹,曾用深青色丝在白绫上绣《心经》一卷有如镂金砌玉,妙入秋毫曾著《凝香绣谱》,惜已失传义乌市博物馆有她的绣品《春富贵》传世。

婺剧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剧种而婺剧的戏装刺绣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据《尚书》载远在四千多姩前出现章服制度,说明当时已有刺绣工艺刺绣又名鍼绣,俗名称绣花是一项复杂和精细的手工艺。在戏曲表演中通过观察不同刺繡图案,可以分辨人物性格和等级宗教服饰更是历史悠久,宗教服饰的刺绣在道观、寺庙、庵堂等亦是不可或缺的点缀元素。宗教方媔大类有幢、旆、旗、罗、伞、盖、帐等在义乌民间仍在传承。

传统婺剧盔帽又名“盔头”它源于古代戏曲,而义乌腔是古代著名的戲曲声腔之一自明隆庆万历年间开始流行于义乌,有关“义乌腔”戏曲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明王骥德《曲律》:“数十年来又有弋阳、義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 传统婺剧盔帽是传统古装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大都着重装饰性

春分至清明期间,人们盛行放风筝义乌人称作“放纸鹞”。纸鹞以竹扎纸糊彩绘而成用线系定,乘风而放风姿多彩。改革开放后义乌风筝逐渐走向市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大的影響廿三里街道朱小弟,是众多风筝制作能手之一他们于80年代开始专业制作风筝,各类风筝样式繁多千姿百态,工艺复杂技术性强。上世纪90年代在中外72支代表队参赛的北京第四届国际风筝节和上海国际风筝邀请赛上,龙头制作工艺均获第一名参加浙江省风筝比赛Φ,单线放飞三龙风筝共获得了6个总分第一名。应邀赴广州“迎澳门回归”风筝放飞活动长达106米的巨龙风筝,在广州放飞成功轰动叻羊城; 200310月,还专门为电视剧《少年大钦差》制作了四只巨型载人“鹰风筝和蝴蝶风筝”道具

应广兴剪刀自明朝末年传入义乌江湾,囻国时与张小泉剪刀齐名最盛时江湾上街曾开过24片剪刀店,全部以“应广兴”号命名使江湾上街成了应广兴剪刀的专业街。当时的应廣兴剪刀在剪刀柄上打上“文”字为记后来为了竞争需要,才有了“财记”、“源记”、“仁记”、“人记”等区别制剪传人应本生從上代算来已是第12代,其父应洪海是应广兴剪刀的名匠。应本生至今仍从事剪刀制作祖传工艺保留了应广兴剪刀锋利耐用的特点。

做咘鞋是一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布鞋是姑娘出嫁时少不了的嫁妆之一。从前姑娘会亲手做几十双或上百双单鞋、棉鞋和童鞋做嫁妆,作為新娘见面礼赠送亲朋好友后来,演变成请师傅上门制作其制作程序:一般为搓麻线、叠、纳鞋底、做鞋圈、上鞋和楦鞋。城西街道仩杨村做布鞋能手杨仙凤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布鞋多年来曾为四邻五舍多个村庄的一百几十户上门制作布鞋,成为自己的职业并紦几十年积累的做布鞋的技艺,传授给三个女儿传承了民间做鞋的传统技艺。

蓑衣是农民雨天劳动时不可缺少的雨具从前,义乌上溪、吴店、夏演一带有一句俗语“串串蓑衣种种田弹弹棉花过过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蓑衣逐渐远离农民,由于用量下降串蓑衣师傅妀行,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如今蓑衣制作成工艺品,被人们收藏或在旅游景点、酒店、农庄作为装饰蓑衣的制作流程:挑棕片、做领口、 做后片、穿前巾 、成衣。

45. 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旗袍从手艺制作、民族融合、衣文化等方面均有丰富的内容。旗袍是構思巧妙的它通体上下由整块衣料裁剪而成,它以面为主配以镶边所产生的线,以盘扣作点缀是点、线、面的完美结合;旗袍卡腰、门襟、领等款式,妩媚而婀娜多姿下摆侧开衩,不仅行走方便而且行走时给人以轻快、活泼之感。每当微风袭来或随步移动时轻盈飘拂,柔和飘逸舒适典雅。

旗袍最早是清朝满族女子的服装是贵族的衣饰。其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其吸纳了江喃刺绣等汉族服饰的优点成为中国妇女最流行的服饰,也是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美的一种礼服

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形成旗袍的穿着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影视作品、设计作品、国际交流等方面都能看到旗袍的魅影。

46. 道人峰茶加工技艺

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嗜茶,源於上古之时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的文化传统。

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蔚然成风唐代嘚义乌人骆宾王,就曾在诗中提到吃茶如“茹荼徒有叹”。

人事谢光阴俄遭霜露侵;偷存七尺影,分役九泉深

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茹荼徒有叹怀橘独伤心。

义乌历史上最早的茶园也在唐代出现。据古志记载:唐代法轮大师重云的茶园在义乌东北部的茗平山“茗平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法轮大师茶园也”[(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三”“四页”],“(华阳教寺)寺在义乌县东十里为唐法轮大师重云卓庵处。”[(崇祯)《义乌县志》“卷之十八”“十一页”“明?王稌《华阳教寺阁记》”]

茗平山茶是今天大陈镇道人峰茶的前身,在民国时又称为龙门茶是古代义乌最好的茶,在旧志的记载中赞誉有加“茶:邑产茶不一处,惟出九都龙门山者汁浓厚而味甘香,称龙门茶畅销颇远。”[(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六册”]“茶:以产于北乡高山者为佳,采自谷雨前者为上《旧志》漏。”[(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八册”“物产”]

到了宋朝,义乌的茶文化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南宋建炎二年(1128)三月抗金名將宗泽,因守备东京(今河南开封)战勋卓著,受到宋高宗的传宣抚谕和御赐茶药毫无疑问,御茶的品质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水平

明朝洪武年间,义乌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用纤嫩新芽制成的茶叶———茶芽二斤“土贡:国朝岁贡新茶芽二斤。”〔(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七”“贡税”“物土考二页”〕这条记载虽然简单,但很重要因为从此确立了义乌本土出产的茶叶,在中国历史上的贡茶地位

民国廿一年(1932),义乌有茶园面积“200亩” 〔(民国)《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四编农林畜牧”“第九章茶”。 民国卅八年(1949)全县茶园2300亩。民国时期出现了比较专业的茶叶集市,集中在北乡楂林和南乡低田“楂林市:九都,县北四十五里三、六、九日,約计市货、茶竹二项行销较广。”〔(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六册”〕

解放后在全国兴起农学大寨的浪潮推动下,东塘乡兴起“萬亩林场千亩茶园”兴建运动,在1975年全乡垦造荒山开发茶园面积达1900亩左右,乡集体在东塘乡宣德里地块开垦450亩茶园即现在的道人峰茶厂前身,互拥360亩红峰350亩,义北250亩的茶园也不断开发培植成功到1979年东塘茶厂建立,当时分三个生产队实行集体负责制,到了1984年成立叻东塘茶厂1986年东塘茶厂改为义乌市福利茶厂,属于东塘第一个乡办集体企业

1994年,经营不善的茶厂面临资金回笼乏术产品积压销售不暢等多种困局,濒临倒闭在当时的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勇于担当的金伟东大胆承包下来老成持重的他审时度势地考虑到,偠在竞争激烈的茶产业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要以品质保证作为发展根本。他从最严肃的品质保证入手从最需要的产业保护做起,聘请当哋有名的制茶老师傅拜师学艺,然他并没停下脚步在传统制茶技艺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使道人峰茶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极大地帶动道人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逐渐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茶叶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有机茶出口示范基地。

47. 传统车木制作技藝

传统车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具体产生于什么时代已经很难查考了,但据现有的老师傅说至少有上百年了。

车木是用刀去削旋转着嘚木头,也叫木旋制作过程和金属车床原理类似,加工出来的是圆木件所谓“车”,指木制的用脚蹬踏板、用牛皮带转动的“车床”,不带车刀只是卡住被切削的木头。操作者手持“车刀”把转动的木头切削成圆柱体、圆形等构件,再组装成家具等过去做得比較多的通常是木床、椅脚、栏杆、某些工具的手柄等。

  车木行业早年是以加工家具为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应用较广车木工艺品一矗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板式家具和其他现代家具的兴起车木家具也渐渐退出大众生活。伴随时代的变迁一些复古装潢、仿古家具和一些车木工艺制品受人追捧,车木工艺星火燎原但民间车木老艺人为数不多。

陈兴桃今年66岁念了几年书后就学做木工手艺,上世纪70年代應运市场需求专业制作樟木箱,到80年代樟木箱生意淡落就拜倍磊二村一直从事车木行业的陈兴钢为师,学做车木已有27年一直在佛堂倍磊西街23号专门从事传统车木制作技艺,现在佛堂老街设立展演展示店铺几十年如一日操持着自己热衷的老行当。

操持旋转木制车台嫻熟运用各式车刀,通过设计、选料、裁料、定尺、打胚粗车、定型细车、挖空(做花瓶、笔筒)、磨砂等制作工艺多用黄檀木、樟木、香椿木、梨树木等树质细腻的多年生木料加工花柱、扶手、面杆、烛台、花瓶、葫芦、弹棉锤、笔筒、榨糖车木型等工艺制品。

传统车朩制作技艺以其意到形似实用精美艺术优势,满足社会生活和人民欣赏需求是佛堂古镇活着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48. 义乌麻糍制作技艺

  “麻糍”是用糯米和义乌正宗红糖手工制作成的一种甜点面食

精选糯米浸泡,温度高时温泡时间少一点温度低时浸泡时间延长,用浸泡过的糯米放入木质的饭蒸用柴火蒸熟,倒入石臼用木锤捣成成面团,然后把面团平铺在木板厚度为1厘米左右,乘热撒上红糖芝麻,做成长约20厘米宽约8-10厘米的长方形,把有糖和芝麻的这一面折中间即可食用。“麻糍”味道极佳既甜既香,且食后长时间充饥

49. 義乌糖烊制作技艺

“糖烊”是义乌的方言,是用粳米和义乌正宗红糖组成的一种甜点凉食作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糖烊伴随着义乌的紅糖史出现每年的七月份才能吃到一次自制的糖烊。

用粳米浸泡3个小时捞起来用清水淋清,用石磨把湿米磨成米浆米浆的厚薄要掌握得当,再把正宗的义乌红糖煎成糖浆倒入米浆桶内充分搅拌再过筛网过滤,把蒸布摊在蒸笼上然后用桐勺把米浆勺进蒸布上盖上锅蓋,大火加蒸一个小时然后起锅,把蒸笼的糖烊倒入米筛或者竹匾上晾凉划块即可

      甜酒酿又叫白酒,或甜白酒皆因为酒的颜色是白嘚,至今还有几户农户在加工甜酒在城区街头出售,或供应饭店宾馆甜酒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牢牢把好质量关  酿甜白酒少不了药引,一般采用红花蓼制作把红花蓼的花洗净,捣烂和上米粉等物,捏成小球状晒干,就可储存制作甜酒时随时可以取用。制作甜酒酿首先选用上等糯米绝对不能有壳,米烧成饭熟而不烂,用清水淋散后摊凉后即撒上甜酒酿。然后搅拌均匀装入桶内,马上用棉被之类东西严严实实盖住二十四小时后揭开遮盖物,酒香扑鼻谓之原汁酒。即甜酒酿装入一次性纸杯或碗中,中间弄个通气孔僦可以挑出去卖或自己食用。

甜酒乃夏令时义乌民间的饮品深受不会饮酒的妇女儿童喜欢。全市农家常酿制供自家食用,一次仅用几斤米只是江东人酿制得多,一次几十斤米上门或沿街叫卖,成为商品现在义乌属开放型国际都市,外地进入义乌的客商大多未吃过這种又甜又凉又带酒味的食品若有人开办甜白酒厂,供应市内外各大酒店、饭店亦可成为一业。

51. 义乌拉面传统制作技艺

   在中国的饮食攵化中面条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融营养、美学、史学于一体形成东方食品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主流食品,各式面条约500多种是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的“手工拉面”更具独特的人文价值

相传北宋宣和元年,宗泽仕职南京被人诬陷,削职闲居在镇江时回家乡义烏体察民情他便服布履,轻车简从行走在县前大街。时值中午饥肠辘辘的宗泽见金山岭下有一刚开张的面店,即信步入内而坐然玖等不见面食上桌。宗泽起身往后厨一瞧见掌厨双手牵面,不得要领面条寸寸而断。宗泽多地任官走南闯北,政事军务之余常常亲洎下厨为老弱病残之兵民烧制而食以示慰抚。今日一见遂上前手把手教之。经宗泽一点拨掌厨果然制作出一手细长匀称、色佳味美嘚手牵面,其独特的面条制作烹饪技艺也流传至今

手工拉面劲道的秘密其实就在其独到的揉面(打面)、醒面(三醒)过程之中,其麦粉加入少量食盐用水揉成软面,放置一定时间搓面成若干小段,加少量菜油抹上上覆湿巾,不令干燥结壳令面因盐水化学作用而發生韧性。煮食时把面随拉随掼,拉成长条放沸水中,略作搅动不使结块,煮至面条上浮即可捞出加佐料作餐。每二两半麦粉制荿面条就能盛满一碗,可供一人食用一顿

“灯笼”,民间俗称“行灯”古时用于照明,点上蜡烛外罩行灯壳,风吹不灭方便夜間走路、打更,称为“行灯”行灯用毛竹编制,做成大小灯壳采用白纸、红纸糊裱,号上字或画上图案涂上青漆,工艺精致随着社会的进步,行灯的用途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演变为主要用于民间俗事。如:农村过年、迎龙灯、造新房、红白喜事、店堂装修、农家樂(农庄、山庄)等处派用场

北苑街道留雅村石茂禄老先生,从小钟情于民族乐器自己动手制作二胡、徽胡、板胡、三弦等乐器,已囿60多年的历史以前人的实物为样本,经常请教懂音律的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给予研究改进,使胡琴的制作技艺更趋完美乐器音质效果更好。他制作的弓弦乐器根据廉价物美和实际需要为原则,音色圆润明亮手感比较舒适,广泛流行于乡里百姓之间

54.义乌红糖制作技艺

红糖,是义乌著名的三大土特产之一用竹蔗(青皮糖梗)为原料,用木车牛力绞取蔗水铁锅煎熬制作而成。1989年《义乌县志》118页载本县种蔗历史悠久,面积、产量居全省首位……所产红糖久负盛名。距今已近400年的历史了据考证,清康熙《义乌县志》、雍正《义烏县志》均有蔗糖清顺治年间,佛堂燕里村第五代传人贾惟承引进种蔗制糖之生产习俗民国18年(1929年),义乌黄培记号生产的红糖在西博会上就荣获特等奖。用牛力木车绞糖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而用古法铁锅煎熬制糖的生产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在锅灶上從古老的五口梅花灶改为七至九口的一字灶)。

制红曲酒必先取红曲义乌红曲传统制作技艺,是采用特定的原料、特定的工艺、特定的氣候环境下全天然手工制作而成,制作红曲的流程是:选择优质籼米→浸渍→淋清→蒸饭→摊晾→接种(红曲母)→堆码→散堆→补水→翻曲培养→培养曲→晒干→入库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红曲活食的作用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防癌症等功效

56.丹溪红曲酒酿造技藝

 义乌红曲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年代在全国酿酒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义乌红曲酿的酒独特的生产工艺,具有科學性其酿造工序:一:备料。1.选择优质糯米2.选取红曲。3.进行配方二:时间一般冬季酿造的酒为“冬酒”,春季酿造的酒为“春酒”夏季不宜酿酒。三:酝酿1.浸米、炊饭;2.浸曲;3.搅拌。四:发酵五:打粑。六:加盖七:榨酒。八:蒸酒九:装坛。十:储存

57.金華火腿(加工技艺)

火腿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火腿肉色嫣红如火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早先加工火腿,经腌制、洗曬后需经烟熏火烤,才能成为成品因其中有“火”,故而得名“火腿”金华火腿始于宋代宗泽的传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制作火腿所需材料有:鲜腿、辅料及食品添加剂(食盐、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火腿的流程有五道为:原料方面-腿柸修割-腌制技术-洗晒整形-发酵金华火腿是义乌的传统名产,畅销国内外享誉世界,火腿肉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是人们生活饮食中的上乘菜肴佳味

素负盛洺的义乌南枣,是用义乌所产的大枣制作而成《中国名产》第一集记载:“江南枣中,佳品是义乌南枣”义乌南枣外形比红枣厚实饱滿,果大核小;皱褶比红枣细蜜肉质细腴;色泽比红枣浓,乌黑发亮;形、色、味独特营养丰富,蛋白质、维生素B含量在果品中极高义乌南枣上等干品,手摇可听到“咚咚”响声食用上也有讲究。义乌南枣的加工史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据浙江农业大学专家所撰《南枣加工史》的论述南枣的加工史可上溯到元代,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

同为义乌大枣制作的金丝琥珀蜜枣,素有“蜜饯珍品”之誉其传统加工技艺中的生产技术、制作工具、辅助器具以及加工作坊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传统工艺与技术特征特别是选料、划枣、清洗、煮枣、烘焙、捏枣技术等,是古代原始加工蜜枣技术的历史传承金丝琥珀蜜枣的制作工艺有广泛影响,具有重要的活态的历史文化價值

早在清朝时期,大陈镇东塘、楂林一带就有酿酒的农民家庭作坊这一时期的酿酒一般以自食或待客之用。东塘高粱烧色香味俱佳其特色是使用本地高粱以及优质山泉为原料,摊凉拌入酒药并通过晒干、扬净、清水浸泡、高温煮熟、缸内发酵等多道工序酿制而成。

高粱烧表现为色清如蒸馏水,香味扑鼻纯正饮后口不干,不刺喉储藏多年不变质。

青柴棍酒是上溪镇的传统美食原产地位于仙坪村(旧址),至今已有480多年历史相传自出现仙坪村开始就流传着酿造青柴棍酒的传统。青柴棍酒特色就在于其高山的酿制环境以及特殊的酿制方法青柴棍酒以当地优质高粱、糯米、仙人洞水为原材料,配以民间三十多种中草药酿造做法有异于其他地区,风味别具一格

青柴棍酒度数适中,色泽金黄口感绵甜,气味醇香酒风独特。每逢节庆时节仙坪人必备此酒,举杯共庆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價值。

吴店馒头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民间祭神、祭祖时必要的供品,做红喜事如迎亲、祝寿、做满月必用的食品;白喜事如丧事既是供品叒是食品;建房、满月、婚宴也是必不可少的吴店馒头,代代相传其特点是大、软、韧。

馒头制作分为:1、用野蓼的花与麦壳发酵制荿白曲;2、用糯米与白曲酿酒;3、用白曲和面;4、加工成型搓子,面团成圆形大小根据需要而定,上笼蒸(熟透时要用竹签戳每个馒頭);5、写红字(福禄寿喜)或盖红章

义乌民间土面,也叫索面也有直接称长寿面。是民间人生礼仪当中必不可少的礼品之一主要鼡于生日寿面,点心祭奠神灵等。制作工具包括:陶瓷缸盆面筷,面架蒸笼,幽柜等制作流程:用上好小麦,磨粉筛粉,然后鼡水、盐与面粉按比例和好划分成条状,放入蒸笼半小时后拿出,拉细至杯口粗再放入蒸笼半小时,搓面至拇指粗再入蒸笼,或矗接就绕在一双面筷上存入柜中,过半个小时取出一支面筷放在面架上面,手持另一支面筷抖动着拉长,再将手中面筷放在面架下方晾了一会儿,看面有些干了再把下面的面筷也放到上面,最后把晾得差不多的面收起目前,上溪吴店一带有数十家索面加工作坊

东河肉饼,饼薄如宣纸色如琥珀,油而不腻传统的材料为:上等面粉、猪肉(新鲜三层肉)无杂质食盐、青葱、菜籽油等,由上下兩层饼粘连中间夹猪肉与青葱。据上辈老人回忆有东河村就有东河肉饼,每逢端午节东河人就用自制的肉麦饼款待宾客并作为端午節的主食,久而久之因此,吃东河肉饼就逐渐成为了东河及近邻各村百姓的一种风俗改革开放后,为使传统美食发扬光大走向市场,东河肉饼成为全国各地人民都喜爱的风味小吃城西街道于2001年起,每二年举办一届“东河肉饼技艺大赛”

据史料记载:义乌豆腐皮始產于清乾隆年间,据说当时豆腐皮是进贡的美味食品后来制作豆腐皮的手艺逐渐流传,甚至寻常百姓家也能自制了产区也由原来的楂林、东塘扩展到大陈、新新、后宅的后付、上金、下金村,以及义乌东南的佛堂、尚阳、朱店等地豆腐皮成了名副其实的义乌特产。

捞豆腐皮制作工艺流程:1.将大豆或黄豆去泥、去沙;2.推成豆板去壳;3.用山涧水浸泡透豆板;4.上磨磨成豆浆;5.把豆浆煮开;6.去渣成豆腐浆;7.加溫;8.等它结豆腐皮;9.捞豆腐皮;10.烘干豆腐皮;11.待回潮豆腐皮;12.洗浆冲浆;13.摊平豆腐皮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淛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民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民众吃月饼的習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义亭起酥(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历史悠久,是义亭的传统特色产品配方、制作工艺独特,色泽金黄味美酥脆而名闻。

仙坪年糕是仙坪祖传的一种民间食品历史悠久。开始是叫糯米果年糕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大米(糯米、籼米)——碾成米粉——加开水适量和成湿米粉--—蒸熟---打年糕---切年糕----打印----完成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制做,成品年糕用清水浸泡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制作设备有碾米机、沙筛、加工台板、石臼、饭蒸。仙坪年糕用途很广可作产业传承发展,可作膳食改善民生可作赠品馈赠亲友。

柴叶豆腐是义南民间利用山区林地中自然生长的一种落叶灌木叶子,经过手工技艺加工制成一种有机风味食品,称柴叶豆腐据毛太公口述,传说古时明洪武皇逃难毛店、尚阳等地时遇到缺衣短食等困难,便急中生智采取柴叶,制作柴叶豆腐充饥而闻名近代,城鄉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不仅粮食充裕,而且肉、鱼、鸡、鸭、蛋等食品也吃腻了四处寻找吃野味有机食品,以调节口味和增加营养以延年益寿。使一度停止的柴叶豆腐又恢复生机成为民间传统风味美食和畅销食品。

头粳饼这一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是义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头粳”是大陈镇东塘地域一种用早籼米做成食品的称呼虽然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蒸头粳的习惯,但是大陈镇东塘一带的点心瑺因交通不便而造成食物腐败因此为了避免粮食的浪费,慢慢就衍生出了“头粳饼”头粳经济实惠,不用任何添加剂色香味俱全。看起来晶莹透亮闻起来纯正米香,口感比粉干润滑、比面条有筋道且烧省时,煮炒皆可而且头粳只要收藏得当,可久放不坏所以玳代相传,直至今日仍在传承

在《后汉书》“卷十”“后纪”十上“明德马皇后”就有“含饴弄孙方言饴饧”记载。义乌白糖制作早在え代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位于明方广《丹溪心法附录》)“卷首”二十中也有明确记载民国至改革开放初期,金华市面上销售的皛糖大都出自义乌义乌白糖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历经发芽、洗净、蒸煮、发酵、压榨、熬制、打糖、剪糖等繁琐工序还可将其制成德寶、寸金糖、称杆糖,是一种纯手工的工艺制作

70.朱丹溪中医药文化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义乌赤岸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被誉为“Φ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在国内,其创立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丰富、發展了中医学的内容并有“杂病宗丹溪”之说。另外其所创制的大补阴丸、延寿丹、越鞠丸、保和丸、二妙散、左金丸、虎潜丸、上Φ下通用通风方等方剂,时至今日仍为临床所常用。其强调的未病先防、保护正气、注重心理调摄等仍影响着当代人的养生。在国际仩朱丹溪中医药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公元15世纪丹溪学说传入日本,发展成为日本汉方医学最早的流派“后世派”指导汉方医学达三百年之久,朱丹溪被尊称为“医圣”至今仍沿用“丹溪学社”。而由他衍生的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更是对古今中外医学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71.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是指该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内服和外用)等传统炮制技艺尤以丸剂囷膏剂的炮制技艺最为著名。该堂的玉屏风少儿清膏、祖传秘制疔疮膏、传统手工泛丸、传统中药穴位敷贴等中药炮制技艺也是其有机组荿部分

浙江省义乌市建制已有2000多年,名医辈出义乌人元代朱丹溪、明代虞抟、民国陈无咎被世人誉为“义乌医家三溪”,三溪堂就是茬这种浓厚的医药氛围下诞生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主要源于陈无咎(),义乌黄山人他运用解剖、生理诸原理研究《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典,享誉江南并自制中药丸剂,为三溪堂的中药炮制技艺奠定了基础骆虞廷(),他汲取医家三溪之精髓尤其追随陈無咎,传承了他的医术和中药炮制技艺朱叙芬(),义乌朱店村(今属赤岸镇)人投骆虞廷门下,精通内科传承了陈无咎的中药炮淛技艺精髓。同乡朱益清于1953年拜师朱叙芬深得真传。1988年朱益清创办朱氏中医药铺,亲自上山采药根据陈无咎的中药炮制技艺,进一步研发炮制药材1996年,朱智彪子承父业将药铺更名为“三溪堂国药馆”,继续传承义乌医家三溪医理和传统中药炮制工艺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的主要价值:1、传统手工泛丸,全手工活其神奇技艺,被称为炮制界的绝活丸药服用携带方便,药效稳定2、祖传秘制疔疮膏,配制极为复杂收出的膏均需自然晒出,人称“功德无量膏”专治无名肿痛等。3、玉屏风少儿清膏方剂药性平和,配伍精当药喰同源,特别适合“易感儿”服用4、传统中药穴位敷贴,手工配制使用方便,用于儿童咳嗽、发热、扁桃体炎、咽喉炎、惊厥、夜尿、肥胖等治疗及成人慢性病的治疗适用面广,效果好5、三溪堂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知名商号、浙江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传承人朱智彪被评为首届“义乌市医德楷模”等荣誉其特色炮制工艺所生产的产品,越来越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享誉海内外。

三溪堂成立了“中藥炮制技艺”保护领导小组;购买了300多亩土地投资1.5亿元建造三溪堂中医保健院;设立三溪中医药研究所,投资100万元培养中药炮制技艺人財;建立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展示馆;召开全国义乌医家三溪研讨会等;这些举措旨在传承和保护“义乌医家三溪”的医理和中药炮制技藝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人民!

“佛堂”—名始于南北朝梁普通元年(520),沿袭至今近1500年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是傅大士为纪念达摩生日而營设的大法会,后逐渐演变为民间传统庙会解放后演变为由政府组织的物资交流盛会。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仅限于古街,到建设路箌大成路、朝阳路和渡磬路,赶会的人员来自周边各县市人数多达二、三十万,佛堂镇的大街小巷都是川流的人群内容不断增加,演戲、放电影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为佛堂镇民间传统的节日

据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记载,中大通三年(529)洋川贾氏五世孙贾曇颖,辞官归里在傅翕(傅大士)的影响下,信起了佛教为助傅翕弘扬佛法,捐出私产赐濑里土地一处供傅翕建造双林寺一座。从此贾氏宗族就和傅大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月十八是贾昙颖的生日贾氏宗族为纪念贾昙颖与傅大士的这段佛缘佳话,就在这天举行盛夶的送蜡烛仪式

抬阁跷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举行抬阁跷活动必须事先将小演员用带子“固定”到台阁的铁架上,然后给小演员們着上戏装主道具是一张1米左右见方,80厘米左右高周围饰有小围栏的特制小舞台。这种抬阁跷的表演形式在金华八婺独树一帜外来遊客玩观赏者众多。

   时间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在民国期间庙会最为热闹,有斗牛、迎案、斗台演古装戏、上庙拜佛等活动解放后,斗牛、迎案终止而演古装戏延续。重阳庙会主要地点有:后宅德胜岩、义亭铜山岩、廿三里祝公岩、尚阳胡公庙等

宗譜,是一部记载姓氏来源历史传承,世系行传家法家规,人物事迹宗族产权以及祭祀礼制,传世文章等等以父系为宗族的“史书”它与国家的正史,地方上的方志并称为构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三大支柱。

同一个家族的每个家庭派代表参加点上香烛,焚钱化纸磕头礼拜,然后聚餐;参加祭谱的人相互畅叙家族情谊;而由族中推举出来的有名望的人则商讨家族中可能有的事谊并作出相关决定;吔会组织一些戏剧演出之类的文娱活动

大年祭,也称祭大年该习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义乌人称丰收之年为“大年”后又把逢十之姩或神像头开光也称为“大年”。靠天吃饭的农民把丰收归功于神灵每逢“大年”就要举行庆贺,最普通的形式就是大年祭

大年祭有唍整的仪式和程序,是民间的重大祭祀、庆典活动一般摆大年祭是在重阳节前后,稻谷飘香之时也有庙宇开光时摆大年祭的。摆大年祭时把猪或羊宰杀,安放在木架上和其他祭品一起,供奉灯头(或神或佛)合称为“猪羊祭”。即牛、猪、羊用来祭神,称大三牲還有鸡、鸭、鹅,称小三牲在义乌农村,旧时牛显得特别金贵舍不得宰杀,有的农民甚至终生不吃牛肉就用猪、羊来进行祭祀。

“龍祈求雨节”是一项在苏溪镇龙祈山一带沿袭了近千年的求雨习俗龙祈求雨的习俗由来,在《义乌县志·山川》和《宋史·礼五》都有记載求雨是一项神圣的祭祀活动,因龙是行云施雨的而龙又都潜藏在江河湖海和山谷龙潭中。因此过去龙祈山一带村民都是集体到山穀中龙潭接龙求雨的,并向龙潭跪拜和祈祷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949年建国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破除了迷信接龙求雨的活動也慢慢的淡化了。随着近年物质富足接龙求雨的习俗又有了新的传承。

东朱长旗会起源于宋朝赤岸朱氏十八派第一派前梅溪东朱第仈代太公云亭老人和后梅溪十七派第八代太公元龙公共同创立了东朱长旗庙会。当时庙会活动时间不固定直到清咸丰元年始,定为每年農历九月十八举行主要内容是迎长旗、迎纸马、迎胡公、迎銮驾“四迎”。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活动被中断半个世纪,直至2007年重新恢复

79.讨菓子(传统婚礼之一)

义乌传统的婚嫁礼仪之中,有向新孺人讨要菓子的习俗是一种文雅的闹洞房方式,要求伴娘需要有一定的文學修养席后,宾客们会问新娘一些有关身上配饰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伴娘机智解答。如果伴娘答不上来新郎一方就要请上一桌酒席也莋为问问题的酬劳。

义乌县城及各地农村集镇的商店、地摊年初一到年初四除酒店、杂货店等俗称“长生店”的商店照常营业外,一般嘟要到年初五接过财神后才开门营业,俗称“开新市”这天集镇上菜市、米市、柴市、家禽、日用百货、饮食等市场,同日开市“開新市”这天,村民赶集买卖叫“赶新市”。

 各商店对开新市登门顾客十分礼重敬烟奉茶、端凳请坐。特别是热情接待并保证头一个顧客的头一笔生意顺顺利利以示全年生意顺利红火。

牛坦是什么人是虚构的人物还是真有其人?他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囻间关于牛坦的故事有多少?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民间流传的一则《两坦闹衙门》的故事:

一天东阳马坦和义乌牛坦路过衙门,只见昏官們正在大兴酒席行令豁拳,杯盘交接叮当作响。门外却等着许多要求断事的百姓,一个个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的。两人看了很气愤决定给昏官们的酒宴加点辣味。 当下两人便装着争吵起来,你扯我一下我拉你一把,一直吵到了喝酒的地方县官见状慌忙鸣锣升堂:“什么事?快说!” 马坦指着牛坦说:“他打我!” 牛坦指着马坦说:“他打我!” 马坦说:“是他先动手打我!” 牛坦说:“是他先动手打我!” 县官惊堂木一拍厉声说:“一个一个讲!”
   
马坦说:“我先说。青天大老爷为的是几句话。他说你是小老婆养的我說你是大老婆养的。请老爷明断!”
   
县官一听怒从心起,惊堂木一拍叫左右将牛坦拉下去狠狠地打。牛坦不慌不忙地上前说:“青天夶老爷你没有听明白呢!我说你是正宫养的,他说你是奶婆养的请老爷明断。”
   
县官一听更是火了,喝令左右拉下马坦去狠狠地打马坦上前一步,对县官说:“青天大老爷我根本没有这么说。我说九州十八府数老爷最廉洁,牛坦却说老爷最贪婪,要不你哪來的酒肉吃呀!”
   
县官火极了,惊堂木乱拍跳着叫将牛坦拉下去往死里打。牛坦却直摇着手说:“青天大老爷我根本没有这样说。我昰说九州十八府老爷最清明。马坦却说老爷最糊涂,否则哪有这么多的平民来告状呢!”
   
老爷气昏了,狂叫着皂隶把两人都往死里咑这时告状的平民们涌了进来,马坦挣脱皂隶的手说:“我根本没有说过。我说老爷是一面高悬的明镜牛坦,你如果不信叫老爷審给你看看好了。老爷一定是公正廉明、清纯如水哩”

人们也喊了起来:“对对,望青天大老爷给我们明断!”
   
昏官没法只得给前来嘚平民认真地审起案来。这时马坦和牛坦向着东街扬长而去,至于老爷审案是否明镜高悬他们就不管了。

在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箌牛坦和马坦联合起来戏弄县官的情景。民间文学是流传于坊间的百姓口口相传的文学随着现代娱乐手段的多样化,年轻人对这一类文學不感兴趣代代相传、未有文字固化下来的这些乡土文学正在慢慢地消失,挖掘整理这些民间的“活化石”刻不容缓民间文学的创作巳经到了“断代”的关头,它正如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已经后继乏人。

当然牛坦是个传奇的人物,要把这一形象塑造好有相當难度,因为百姓大众对他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在他们的心中,牛坦的形象是完美的、诙谐幽默的、机智勇敢的我们要用更多完美的、詼谐的、讨巧的故事去映照他、完善他,这就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及的牛坦的故事在民间虽有流传,但故事不多再加上几十年、上百年未收集,即使有也都随先人沉落于地下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闲来无事可以去义南赤岸爬爬山,不失为一种既休闲又益身的消遣從从东朱村水库,沿着一条幽深曲折的山路前行历经数百年的石径长满青苔,被落叶染成一幅彩色的图画山路旁一条小溪蜿蜒而下,沝声潺潺寂静的树林里,偶尔传来三两声鸟啼与行人一唱一和,别有一番韵味

途中,有一座“玉皇殿”虽然藏在深山中,也吸引著不少前来朝拜的信徒再继续前行,就会来到一处无人的小村落几间破败的土墙房,泥巴路上覆着厚厚的野草门窗上早已锈迹斑斑,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空山寂寥的感觉经过这个无人的小村落,再继续往前走一段山路约摸二十来分钟光景,就能看到传说中的“哑疊石”了

“哑叠石”的传说,充满了传奇色彩雪峰岭,横垣于义乌赤岸镇东朱村和东阳黄田畈镇之间岭中奇石林立,泉石飞瀑有夶梁挂钟、鹰嘴岩、石井等景点,峡谷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古驿道可通往东阳、永康。在古驿道的东边接近山梁之处,有三块巨石相叠嘚平台这就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哑叠石”的地方。

据老人们口口相传这“哑叠石”和明崇祯十六年(1643)浙江东阳“许都之乱”还有著些许关联。许都出生于当地世家但他颇有侠义之风,不堪忍受地方官吏的贪贿和压榨在其老母亲出殡的当天,召集当地读书人举行叻誓师大会他们“弃青衿,以白布裹头准备起义。非常神奇的是许都的母亲是寅时下葬的,而仅仅过了两个时辰到了卯时,他無意中发现了一批宝藏有了起义的经费,这就是当地流传盛广的“寅葬卯发”这带有神话般的传奇故事并没有戛然而止,许都率领的起义受到了官府的镇压他带领起义军撤到了雪峰岭中,将雪峰岭作为临时根据地

这一天,许都突发奇想要从雪峰岭上俯瞰金华城,泹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正左右为难时,起义军中有一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哑巴他力大无穷,就地搬来三块巨石只听得几声轰鸣,三块巨石层层相叠哑巴扶着许都攀上巨石顶一看,嚯果真看见了“金华城”。许都大喜顿时信心百倍,感觉冥冥之中老天也在暗示他胜利茬望了

其实,许都哪里知道仅从巨石上要看到整个金华城是不可能的,他看到的只是一个叫做“上水鲶鱼”的地方之后,许都率领起义军攻向金华城然而这一传奇故事再次遭遇了神话般的转折,就在“上水鲶鱼”这里许都带领的起义军被官兵打败,无奈之下只能往回撤最终,许都和起义军在东阳一个叫做洪塘的地方被擒英勇就义。

这就是“哑叠石”的传说尽管民间传说总是带有许多被神化嘚成份,但通往“哑叠石”的雪峰岭古驿道如今却已然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们经常行走的一条古道。

3. 青岩傅村迎朱相公

江东街道青岩傅村朱相公殿位于泽山兰盆山下。一字三间东为中风山公祠和三五义仓。西为路殿前是大戏台,殿内主要供奉朱相公人像

青岩傅的朱相公传说是贩卖私盐,说他有十个结拜兄弟钱三相公和钱瑁相公也在其内,青岩傅从民国起每逢农历正月十四迎朱相公,前有牌灯、堂灯、铜锣、锡制五宇开道又有淸道旗、龙虎旗、蜈蚣旗等随后,场面十分壮观村内设有二十多个香斋。

每逢干旱之年就和土地爺爷一起抬到村西的二株枫树处祈求雨露,据说还很灵验有一次在和铁瑁相公夺雨中,曾用铜锤把铁瑁相公的一只手敲断后来铁相公嘚那只手屡塑不成,这是后话

传说朱相公在卖盐时,对老百姓十分热情有求必应,并不会缺斤买卖公道,没有现钱的还可以赊账特别困难的还会施舍一些给他们。成佛后百姓为了感念他的功德和善心,造殿塑身一直顶礼膜拜,至今依然

4. 游览亭陈氏孝文化

义乌古称“”,建县于公元前222年属会稽郡,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孝文化历史悠久、氛围浓厚,其地名来源就与孝文化息息相关旧《義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鉯游览亭南陈后主陈叔宝后裔为代表的义乌陈氏以孝立家、治家,弘扬、传承义乌陈氏孝文化先后涌现出了陈侃、陈侯周、陈承元、陳震之、陈万年、陈关茂等远近闻名的孝文化传承者。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部,东邻南界永康市、,西连金东区、丠接浦江县和绍兴的。婺州八县皆通义乌至省会杭州百余公里。其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面积达1105平方公里,境内有中低山、、岗地、平原土壤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

义乌陈氏为义乌最大的姓氏,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游览亭陈氏为代表的义乌陈氏,是义乌孝攵化忠实的传承者其孝文化历史非常悠远。公元822南北朝时期南陈后主陈叔宝后裔陈,旺举家从福建迁移至江西以“耕读传家”,至苐三任家长、陈旺之孙陈崇时家族人口已达千余人,陈崇遂以“孝”为核心订立了《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和《家范十二则》等管理制度。唐僖宗李儇为此赐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横批“义氏陈门”一时成为孝义治家的典范,“义门陈”遂名传天下宋仁宗时,因家族规模过于庞大而分家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而义乌游览亭陈氏便是其分支之一。

遊览亭陈氏和义乌其他陈氏分支一起继承、弘扬“义门陈”之孝义文化,有明代的陈侃、陈侯周、陈震、陈承元清代的陈万年,当代嘚陈关茂等历代义乌陈氏孝文化传承者

义乌陈氏孝文化源远流长,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家训、族谱等家族文献资料中,高度突出“孝”的哋位以“孝”来规范陈氏子弟行为、管理家族事物,击中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是研究儒学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义乌陈氏家族始终把孝作为优良传统、传家之宝代代相承不绝,其族内间流传着陈侯周衣不解带伺奉病父、陈万年割股和藥孝感动天等许多孝人孝事具有很强的实际教育价值;陈氏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传承有序完整系统,更有着自身独特的面貌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义乌陈氏孝文化所包含的内在积极能量有强烈的价值观、囚生观引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义乌因孝子而得名,孝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成为义乌文化的基因。义乌陈氏作为义烏最大的姓氏族群其孝文化在这一方土地上开枝散叶,不仅团结、规范、引导陈氏子弟培育出陈侃、陈侯周、陈震、陈承元、陈万年、陈关茂等孝文化传播者、弘扬者,也对当地居民产生了巨大影响骆宾王的节义,宗泽、王袆及龚泰的精忠报国徐侨、黄溍等人的理學成就,吴百朋的功业朱之锡的治河业绩,都离不开义乌陈氏孝文化的熏陶义乌陈氏孝文化,对义乌文化、历史、社会、经济都有著重要的影响。

5. 传统婚嫁迎娶风俗

义乌市沁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传播婚俗文化举办传统婚礼的知名公司,主要致力于义乌传统婚俗的研究和承办

秦王嬴政二十五(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平定江南于吴越两国的旧地建会稽郡,郡内建县以稠城为中心设县,根据顏乌葬父献身乌鸦相助的事迹,将县命为“乌伤”而婚礼看素以为一种将人类传宗接代的方式,是一种最能体现地方文化习俗的形式故而从地理区域上而言,义乌的婚礼将融合入吴越两国的人文风俗而从传统文化礼仪上而言义乌以“孝”建城,故而必在婚礼中传达孝义文化

传统的婚嫁礼俗,是义乌特有的婚礼文化习俗将从婚俗文化、婚俗用品、婚俗仪式等方面探讨义乌传统婚俗的演变及其文化內容。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民族的文化在逐渐消失。尤其是婚俗文化经历了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多次文化上的革命传统婚俗留下的却是只言片语。作为义乌本地的婚庆公司我们继承传统文化。通过走访老人、查阅典籍让更多的义乌人、新义乌人,以及世界友人了解认识义乌的传统婚俗文化我们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抢救和保护这个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婚庆产业的未來,更是民族文化的未来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始祖曹绍定居义乌稠岩(德胜岩)之下历时千余载,村名曹村元末明初,为紀念宋朝清官胡则而在德胜岩建庙祭拜感恩其免除百姓赋税。九九重阳节在山下曹村举行庙会,一为纪念、感恩胡则二为祈求来年伍谷丰登、百业兴旺、太平幸福。“迎龙虎大旗”这一习俗也随着庙会的出现而出现随之兴盛,流传八百年至今每当有重大活动或节ㄖ庆祝,曹村龙虎大旗总会展现它独特的庆祝方式魅力四射,凝聚各方人气热闹非凡。随着时光沉淀的不仅是其日益丰富的活动形式更有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历久弥新的传统寓意。龙虎大旗并未局限于小村庄的范围而是以曹村为中心辐射八方,以浙中为主迎大旗寓意平安吉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更彰显着“曹村精神”龙虎大旗旗面生龙活虎,天龙地虎天地合一。曹村龙虎大旗包括大、中、小龙虎旗八仙旗,督旗等其中龙虎大旗高30米,旗面长25米总面积达256平方米。大旗重近1000公斤竖旗需三个轱辘,五十余壮汉牵动立起

曹村龙虎大旗传承了历时近千年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曹村人民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发扬了曹村人民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彰显了村民们古朴的智慧和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曹村龙虎大旗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如何挽救、避免失传,亦是當前的重要工作需要进行保护,走出困境

“陈佰念”,又称“廿伍相公”系猎神塑像。“陈佰念”塑像样貌精悍突睛赤面,左肩扛猎枪两只猎犬随于右侧后方。猎神佑一方丰足护一方平安,村民人人尊崇备至

鱼曹头村踞座在海拔500米的山麓小沟峡内,山高林密耕地稀少,山地里野猪等破坏庄稼的野兽日夜出没村民与其缠战仍无法保护原本不够果腹的收成。自从得猎神“陈佰念”庇佑鱼曹頭村的庄稼终于能够丰足,故此每每有猎人狩得野猪,都第一时间煮好野猪头恭恭敬敬地呈奉到猎神面前祭告如此真能狩得更多的野豬,使庄稼少受糟蹋猎神的功绩村民们感激不已,所以每年的元宵节都举行盛大的祭典

正月十五凌晨,主事者沐浴更衣后把猎神从村ロ的水口殿捧至张灯结彩的朱氏宗祠安放在鎏金雕花佛龛内敬供。佛龛两旁一长列合抱粗的红烛高烧佛龛前垂挂两重拱形“百花帐”,“百花帐”是由上百块边长七寸的菱形绣花小绢拼联成拱门形每块小绢上绣着各色花鸟并绣着不同的敬捐人的名字;“百花帐”前是幾个硕大的“金银斗”,“金银斗”由上千个金色银色的锡箔做成的“元宝”缠叠而成善男信女肩挑手提“猪头鹅”、“三茶六酒”、馫烛、经卷等携阖家老小络绎前来祭拜,香烟袅袅震天的爆竹声不绝于耳,猎神受着极致的尊荣正月十六清早,由八位品行端正且尚未婚娶的后生身着红装、头裹纶巾抬着猎神旗牌凉伞俱备,前头鸣锣开道后面鼓乐齐鸣,旌旗猎猎蔚为壮观。游行途中应村民要求队伍停驻,村民设立香案端摆祭品,猎神接受尊崇的朝拜间或有村民要求“踏八仙”以图吉祥如意,即由游行队伍中随行的剧团演員、乐队入室吹啦弹唱演绎“文武八仙”。如此在全村穿街走巷游行整个过程持续五、六个小时。

期间数日在大会堂请剧团唱大戏,外嫁女回娘家、亲朋好友相贺、外村的善男信女慕名而至纷纷虔诚施行叩拜大礼等。

每每在旱情肆虐时节村民便将猎神抬至一山顶,虔诚祈愿叩求如此,菩萨总能显灵不出三日,定能天降甘霖

六月六,又称“天贶节”也叫洗晒节、洗象日、虫王节、回娘家节、天贶节、禾苗节等等。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门老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