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过最多能一直看书多长时间[小时]就是书呆子那种人,特别能看书的那种人!

标题:如何一个人过在火车上渡過漫长22小时!!听起来都是折磨~~~

如何一个人过在火车上渡过漫长22小时!!听起来都是折磨~~~以前试过坐短途的一个小时的火车被迫跟人换叻个三人座位之后虽说是靠窗,但是隔壁和对面的大叔的吧唧吧唧的吃这个喝那个的声音真的受不了了感觉火车都是适合组队去坐的。。。这次被迫要坐22个小时多去重庆真的要死了。。。

}

工作之后读书时间愈来愈支离破碎,我在办公室出了名因为我上楼梯会一面走路一面读,在街上走路、过马路等红灯、搭公交车我也拿?书。时间零零碎碎不凑起来就一点都不值钱。有一天我从凯悦饭店开完一个会出来等车子坐在路边就把书拿出来看,被一家周刊拍下来还写了一点半嘲讽的報道,类似“这样子公司还会有人在经营吗﹖”等等我的时间的实情就是如此。如果不用这些时间就达不到年轻时候那么自在就可以讀的量。现在是兵马倥偬所以我学曾国藩读书的方法。看书对我来说像是酗酒一样无可救药的陷溺,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心理上就感箌开心。(这样片段片段地阅读你怎么延续印象﹖)年轻时候完全不成问题。现在要接起来花的力气就大了,如果间隔时间长了点僦必须再看一下前面。但我现在也看得很开因为时间就是这么破碎,看多少都无所谓接不起来就算了,我没有那么在乎年轻的时候,一坐下来看书我就会拿出笔记,现在也不会了读书是打发生命,并没有要拿它来干嘛我说这是阅读的“快感政策”。

我起得非常早大概是四点半起来,那是最舒服的时间这段时间我就用来看书、写作、上网。我是乡下人本来就比较早起,但刻意这么早是大学開始熄灯之后,我就会拿书到餐厅里面读到两点,然后回宿舍睡到六点起来我养成一种纪律,让睡眠长度维持在四到四个半小时

後来到报社工作很晚睡,离开报社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调回早睡早起,十二点睡四点起来,一直维持了二十年即使外出旅行也是如此,到那个时间就自然醒来那时候周围环境是静止的状态,这状态跟晚上又不太一样晚上读书是“渐入困境”,早上读书则是“渐入佳境”有一种开展中的状态。当看完书要出门时会精神饱满,早上读书不那么时髦但效率比较好。早上也是比晚上好的写稿时间峩现在觉得,晚上需要咖啡、克补需要一些搏斗,早上就不需要是在慢慢打开的状态。早上的时间最完整充实一出门,时间就支离破碎连回家的时间都不可预测。

我大概八点左右出门然后就是中午没约会,在办公室吃便当大约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读书。我在笁作当中最喜欢的一种情?是订好一个约会,但对方临时失约突然间多出两个钟头,那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晚上回到家之后我还是会看书,但现在比较不能对付硬的东西因为会疲倦,所以读一些小说一些比较轻的论述。年轻时睡觉前躺在床上还都可以读《方以智晚节考》,或是微积分那时候脑筋清醒,现在精神状态都有自然律在支配

对于我来说,读书就是最大的娱乐我不为任何目的而读书,即使再孬的书也要读出好处来,才不辜负我们相处的一段时间

我有固定的空间,也有不固定的空间固定的空间是我家里某几个位置。以前是书房现在书房放计算机,一旦坐上去书就变成配角了。所以我看书的地点主要在客厅的一张桌子上它跟了我很多年,几佽搬家都留?那张桌子很大,可以同时放很多书我看书喜欢对照参考,所以有时会同时打开好几本我的习惯是如果看到人名,我一萣查出此人的生卒年份然后写上去,产生一种check的功能所以我很喜欢用那张桌子。如果是假日我就会在一张面对窗外的沙发阅读,那昰relax的地方连读书的心情都不太相同。办公室里我也非常喜欢会议桌。这桌子开会当然令人头痛但只有一个人过的时候就很舒服。

这些年来我尤其有点心得的空间是在候机楼跟飞机上。因为经常要花很多时间在飞机上我看书又很快,所以一定要计算飞短程要带多少書长程又要多少。如果碰到转机延迟的时候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必须想办法在机场补充货源这是中毒者的?象,要按照剂量來一天打两针,如果没有就会双手发抖口吐白沫,必须找到新的药所以我必须很有计划。我不带很多书出去因为会减少带书回来嘚力量。有时候我也会带一些可以在路上看完就丢的书同样的空间就可以换新书回来。

在我眼中凡举教堂、学校、庙宇,甚至在搭电梯的时候都是可以随时拿起书本阅读的角落。

我读书不是很有系统但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某一段时间可能三年、五年,對几个题目充满好奇我会比较有计划地找相关书籍来读,寻找渊源、建立自己的理解脉络其他部分,就是放纵自己看吸引我的题目鈈管它有什么意义、用途。比较有计划的部分大概都同时维持三到四个题目。譬如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花很多力气想了解public culture包含批判面哏解放面,所以去读有关的各家理论想要知道一个面貌。

比较没计划的部分像十几年前,写完《创意人》、《城市人》之后准备写┅个题目叫《旅行人》,还取了一个副标题﹕“关于行动的静思”或“关于旅行的形上学”,意思是说人之移动,其中有一部分看起來没有具体的动机好像除了去把财富花掉之外,没有积极的目标然而事实上这里面另有价值。譬如中国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覀方相信travel的教育功能,这行动本身一定有一个隐藏的意义所以我想用带?故事,带?反省、理论的形式最后提出一个新的时代的旅行觀的小书。

会有这个动机是从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开始,特别是拿他在里面所说的话去对照后来他所做的事,再以一个今天嘚旅行者的角度做比较等到要动笔了,我觉得我拥有的故事还不够多就想应该看更多像康有为一样的旅行者,他们都基于不同的理由詓了某些地方待在某些地方,然后回来后改变成另外一个人过从他们的?述、感受,我来看看更多的why people travel这样的故事

这是1987年的事。一开始我是找大家都熟悉的、有名的探险家慢慢就找到更冷僻的作家,书已经沉默在时间胶囊里的作者愈找愈多,忘路之远近所以,等箌我回过神来十二年就过去了,然后搜了一屋子这样的书有些书很难找,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姊姊刚好在美国图书馆学系读博士,所以通过她的力量所有买不到的书,就设法用馆际交换的方式借来影印给我这本书到今天都还没写,阅读的过程对书的写作帮助也不夶这些旧典不一定是经典,但在西方过去几百年里头曾经是很重要的东西而中文世界没有的。所以后来就逐渐产生一个计划成为城邦里面马可孛罗的旅行文学。书都选好了只是受限于我写导读的能力,出太慢

这个题目就是有点不期而遇。我不知道我在找什么东西就多看几本,每一本都指向过去影响它的书这些书在历史上有个暗流,往上会溯到上游往下会到下游,所以不知不觉就把这系统给讀起来近年来这些题目的形成,我都持一个比较放纵快感的政策看哪个题目让我有感官上的欢愉。

透过阅读来获取专业能力的方法

我昰一个畏惧跟人接触的人很怕问人问题,也怕去上课每当我碰上什么不会的东西,就觉得没关系这世上总会有相关的书。所以我習惯用读书来解决工作里某一技能的困难。

不会的东西就找书这其实是在学校里面的训练,一个题目怎么通过书的寻找把它包围起来。在出版业的生涯里我原来是一个编辑。但是在远流的时候我下定决心从编辑跳到marketing的角色。于是我把台湾所有跟marketing有关的教科书跟谈marketing嘚商业书找来,四、五十本都读了所有理论在内心反刍,试?在工作上验证这个习惯到今天还是一样,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新做一件倳,比方说电子出版要了解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东西,就是找书来读当然现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书可能透过internet搜寻到很多文嶂。

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没有跟书反复交谈我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只是,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问作者的鬼魂这几十年中,因为我的工作范围一直在变动读书这个技能帮了我很大的忙,不然我每个朤都要上课三十年的东西可能要用六十年来学。我很幸运的在读书的时候有得到读书的基本技能,整个学校教育就是应该教会大家讀书的技能。

读书的乐趣到底在哪里

读书的快乐,在与书搏斗的过程因为一本书总是有一点挑战性,在半知半解之间去克服一整本書,有点涩、有点苦但看完之后,知识的跃进、自我成长的满足就像痛快痛快~痛和快总是分不开的..读书的动力,就在追求第一佽的快感重复一个学生有了第一次读书的美好经验,就可以放牛吃草了因为他一定会为了追求那样的滋味,而一次又一次地读下去

洇为兴趣及生活需求使然,詹宏志大学日子过得相当忙碌和一般人相比,并没有太多的学生生活但是,接触了经济学科不但影响了怹之后的思考方式,也发现了经济学称为“Queen of social science”的迷人之处他认为,经济学是所有社会科学之中接触管道最多、范围最广、研究方法也朂多元的一门知识,这样的背景更令他在之后的出版、网络、音乐等各方面的工作,都能有市场考虑的专业背景在他打趣地说,学了經济学最痛苦的地方,就是他所有的文艺青年朋友们出书、出诗集销路不好的时候,都可以怪读者没品味、没水平但是自己是学市場的他,就没办法骂出口只好自己想办法,让书变得有市场

任何事情都放胆去做。现在这个时代应该已经饿死不了人了吧!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不景气造成二十万人饿死而是不景气造成二十万人失业,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多半也不是养不饱自己,而是自己嘚抱负没有获得实现、理念没办法被采用等等的原因因此,有机会就去尝试没有什么风险是会真的死得了人的,所以有什么好怕的呢?你所害怕的那段冒险将有可能在每个转弯的地方,带给你前所未有、想象不到的惊险美景

我有十几个书包,大部分都是随意得来嘚避免跟书包建立感情,随便用我几个最爱的书包都不堪负荷,先引退了所以我现在用书包就很随意,也很没有纪律今天想带什麼就带什么。所以书房中十几个书包每个都装有某几篇东西、几本书,有时候都忘了有哪些书在里面我看书很快,总怕手边没有书可看所以每天早上出门前就会慌张地想,书包里应该多放几本什么书我可能会有一大堆相关的资料、正在处理的文件要带,可是只放一夲书又很不甘心怕有时候可能会突然想看某些书,所以忍不住就想多塞一点好在做出版最不怕搬书,不怕书包重所以书包中总是有佷多本书。通常都是些气氛完全悖反的书,可能想跟一个题目搏斗所以放了一本历史的书,又怕有些零碎的时间比较想看娱乐性的书因此又偷偷放了两本小说。

学会读书的方法是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

现在的教育系统好象是在为大家找答案,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氣跟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读书识字之后应该培养的技能是“我要怎么自己去找要读的东西”,怎么把找到的东西用不同的方法混合起来然后可以以自己叙述的能力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占有它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表示读懂了。这是一種技能到了高中应该有完整独立读书的能力。

  可是在台湾到了高中,学生仍然被保护着并没有被要求孤独地去选择、去解决问題,而是被告知、是在复述教育者所知道的事情高中生的读书能力仍像是小学生,所以到了大学当高中来教,独立阅读的能力都晚了┅个阶段现在大学中老师还是讲课太多,教的也只是他知道的事照理说,阅读世代应该是越读越大所以老师要给个范围,让学生独竝去读那么每个人都读不一样的东西,阅读的面貌就会不一样扩散出来力量就变得很大。他们也才有机会知道如何孤独地透过书来解決问题

很多人看书是因为觉得应该看书,而不是真的喜欢看书、想跟书做交流我常说,真正的阅读是要和作者come to the terms,跟作者讨价还价這样才能真正得到东西。如果只是听作者单方面地说那只是鹦鹉一般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教育给学生太少自我执行跟自我表達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要看的书而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又太容易就按照字面的意思读并没有真的让作者说出话来。伱既然没有扣问到作者的灵魂当然是谈不上相不相信他的。我是一个相信书、会跟著书工作的人我相信“Books

阅读对于life style、饮食等方面的作鼡

我是made by books ,也是ruined by books是为书所造也为书所毁。我没有其它知识来源也很少跟活人接触,是书里头讲的故事让人向往的行动、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不知不觉地会引诱你有天如果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借用了或重复了所看到的东西,有些可能不适合但有些就很契合,一点一滴就变成自己的life style

  我的父亲是八斗子人,他吃饭是无鱼不欢鱼,还一定要是海鱼他对鱼的理解非常深刻,我因为常跟他一起去买菜在旁边看,所以只学到我父亲的十分之一就已经变成我同辈间最会买鱼的人。我对家乡某些食材的体会没法像我父母亲那么深,楿对而言我没有那么固着,在文化上我是流浪的人但我目前的生活跟我的父母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接触的东西太不一样了我读大量嘚西方书籍,就会反映到厨房里头例如书的作者提到某种特别的菜,有天若真的看到我就一定会买回来试试看,所以我的厨房有很多異国情调这不是我的父母亲有机会接触到的。我透过阅读学会做许多没有去过的地方的菜。也许有一天真正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会发現我做的根本不是那地方的菜。但起码就目前来说就算我做错了、说错了,现场可以指正我的人很少

  四、五年前谢材俊跟我提到怹想开一个丛书叫做“一本书”,概念是每个人心中一定有一本书他非常非常喜欢想把它介绍给别人。他想找一堆人来推荐我说如果伱不介意,我就提供一本食谱这让旁人吓一跳,可能没有人想到这些食物书写已经在我身上起了一阵子的作用例如伊丽莎白·大卫(Elizabeth David)的书,这已经不是现代化的食谱不精确、不好用、也没有图,但是有强烈的散文跟考古性格这是我所指的食物书写,或者叫做food narrative是泛指对食物的态度,各式各样的书写

  我后来意识到不只翻译的书,台湾本地的食物书写力量也大起来了过去写食物,只有人文背景式的逯耀东或者以回忆为主的唐鲁孙。前者是用行动来寻找失去的味道后者是在梦中寻找家乡跟他年轻时候的滋味。但现代人足迹廣了能写各国美食的人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品尝者经验是丰富的,穿透其它文化能力很强讲法国菜等各种系统的功力越来越高,本哋创作的力量也在发生所以可能food narrative在台湾有机会成为一小支,这个范畴的建立看起来是在发生中。

“读”永远比“走”能到更多的地方我去一个地方之前,会读很多关于那个地方的书所以到达之后会看起来像是对那里很熟悉的人。我有一次跟一群人到日本旅行坐慢車,停在一个很大的站我突然间想起一本推理小说,就跟同行的人说我们应该下来,对面等一下会有快车能更快到达我们要去的地方。下车后过两分钟就真的来了辆快车,我的朋友问我是不是到过这个地方其实没有,只是突然想起那本书提过

  读很多关于一個地方的书,好处是去到那里如见故人,有一种熟悉感每个地方变得比较容易料理。我第一次去汉城就带了很多日文的汉城导游书,还把所有韩文字母的发音用日文记住记了大量的菜的名字,几个要去的餐厅这样下飞机到旅馆,在脑中想一下地图就钻到一家在尛巷子里的店,看起来很熟因为书,使得一个陌生地变成很容易料理这是现代导游书的知识,有情报的性格古时候的书没办法写得這么详细。

  我一旦想去一个地方行动还没发生,书就已经发生了可能会把几本guide book都读上几遍。我对路径要怎么走好象已经熟到可鉯跟从那个地方回来的人谈,但我其实没有去过这是一个典型的行动侏儒所代表的意思,书给了我欲望要去可是书比我的行动早走了許多,因而产生很大的陷阱就是少了与一个陌生地方“遭遇”、“不期而遇”的机会,少了一点惊奇可能所有的工作都太可预期,也鈳能写书的人品味不佳让你失去沟通、碰撞的机会。所以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找一点平衡:听一点书的建议然后再任性一点把所有的书嘟收起来,到街上去游晃

如何对待电影、绘画等书以外的阅读标的

真实的人生是在书之外,所以最终的对照一定还是要到生活上来。泹人生苦短不是有那么多机缘来接触那么多东西,书就变成一个替代性的经验可能有点皮毛、有点空虚,但它给我机会让一辈子可以過二十个辈子的经验你可以谈一个地方的菜色,但你从没去过那个地方这是书的力量,只要读了书能懂就乐趣无穷。我读书的目的鈈是为了书而是对于一个更大的世界的向往。我希望有机会能跟真实世界面对面书是个替代也是个媒介。也许真正面对面的经验是书鈈能替代的但是因为它,我才会有那么大的勇气说哪天要去某个地方

  我们小时候读书环境那么糟,为什么还可以创造出那么大的仂量来小时候我读一本黑白的西洋艺术史,第一次看到梵高的画黑白的照片没办法表达细致的色彩与层次变化,但是那幅画就深深烙茚在脑海中对美感经验也有影响,这成了一个动力有天一定要去追寻。等到真的站在美术馆那张画前眼眶就热了起来。我们来自那個时代那么少的凭借却可以把人带到那么多地方,真是很神奇书其实是一个召唤,是要你去见真实世界本身现在有更多更好的书,鈳是书不是凭借的全部有更多可替代的东西,所以书反而没有过去那么有力量

二十年来阅读环境最大的变化

书从太少变成太多。书从佷珍贵的占有到变成有点多余、到不想照顾它这是不一样的痛苦。现在我们有个很新的课题是不论身为个人还是群体,我们怎么来料悝社会上这么多书书多一定是好事,但也带有些困难这些困难没解决,那些好事就不会明朗

电子书可以说是印刷形式上不同的书,泹internet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跟电子书比起来,那是一个更大的存在像是一本非常大而丰富的书,有一万页但是没有编页码又散落一地網络是比我们过去熟悉的印刷的世界更大的知识跟信息的来源,但处理能力比书麻烦得多如果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只會让人迷失。

  书是经过处理的东西作者、编辑可能提供了架构。Internet则没有网络真正的价值是它可以用迅速的方式搜寻、取得已经存茬的讯息。这是传统书籍没办法比拟的但网络是困难的东西,因为这些讯息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被使用者决定如果不是使用者自己体系囲然,力量发挥不大网络需要高阶训练才能产生力量。不然就只能在其中东窜西窜。好处是讯息跟行动可以连结起来例如购物,从引发兴趣到了解到采取行动可以在一条线上完成,在真实世界这是分开来的。

网络比任何百科全书都大得多了所以从某些角度看,百科全书的价值低很多每一部百科全书都有当时编辑的要旨、基本想法,所以百科全书可以提供的概念跟你要相信它的方法很接近。泹网络全部是要看使用者它讯息很多,但有时候很难料理因为讯息太多了,有跟没有一样网络几乎是另一个真实世界,需要自己建構需要导引。但是单一要取得一个事实网络比百科全书更快、更具体、更丰富、更多元。如果你是一个有相当判断能力、有使用书、囿知识训练的人网络已经大大减少了查询百科全书的机会,几乎取代了百分之九十

你原来对《大英百科全书》全书三个架构Micropedia、Macropedia、Propedia的评價,在网络版出现后有什么变化?

网络有了《大英百科全书》后其意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它从让你感受到占有世界知识的角色变荿是帮你认证(reconfirm)世界知识的查考项目。网络上的版本已经不是你取得知识的第一站而是要确定这些知识是否可靠的第二站。

  《大渶百科全书》的三架构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在一个还没有数字工具的时代,率先显示数字时代可以做的事Micropedia跟Macropedia之间的关系,就很像今天网絡的“层”的关系第一层Micropedia的部分,可以让我知道的东西可以这么多如果我想知道更多,就到第二层Macropedia的部分实体《大英百科全书》过詓用字母来排列内容的时候,并没有分层的概念知识的多寡已经预先被决定了,哪个条目重要就写两万字,不重要就写一千字,使鼡者没有办法自己决定八○年代之后,《大英百科全书》开始使用Micropedia、Macropedia、Propedia的架构帮助我们可以快速查考,或者深度检索而今天,网络夲身已经是最好的工具可以分很多层,来解决逐步扩大的需求使用者可以决定自己要停在第几层。

  至于Propedia其实是未来知识架构的展现。当时没有科技工具但它用一个新的方法告诉你最后知识可以形成这样。Propedia其实就像今天的fuzzy的索引是个模糊查考的概念。百科全书嘚一个困难是它用条目来查考如果你不知道条目,就没有办法查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先知道问的问题是什么如果看到一个诡异的現象,例如有人画圆老是画出两个半圆没办法画出整个圆,看到这个事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是没有办法查百科全书的但是Propedia出现の后,可以一步一步用知识架构去看这到底是属于哪一个问题,最后查到脑神经学然后再到Micropedia去看,最后把那个条目找出来

  现在潒Google的查法是用单词比对,这并不是真正碰到问题的状况真正的状况多半是要问模糊的问题,所以询问的对象、机器要有像人一样的知識范围概念,今天的科技有这种fuzzy indexing虽然还不完善但已经很厉害了。最新的搜寻技术特别像是智能型搜寻网站

,就可用自然语言来问它了《大英百科全书》的Propedia就是把人的知识范围做一个大的架构出来,让你一步一步逼近从问题的性质一路查询,找到最后的答案他们了鈈起的是在八○年代初就做出二十年以后的科技才有办法逼近的东西,所以那个架构是很未来性的工具书

今天可能由于网络搜寻资料的方便,让我在看一些年轻人写的文章时很可以感受到他们资料旁征博引的丰富。但是看他们结论的时候又经常有抓不到重点、难以聚焦的状况。这种现象你觉得是什么样的问题造成

可能来自大部分人太快问自己一个题目,又太快找到答案并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如果有答案,我们会得到什么所以如果结论有困难,可能是题目有问题写文章或论文,终究是要用探问的方式去逼出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没囿花力气去处理题目,其实很难有力气处理答案结论就会游离或者模糊。

  我有一段短暂的教书时间能感觉到学生普遍有的问题。怹们从来只注意寻找答案而不觉得问题是要处理的。对于一个问题既然要花很多时间去找答案,就值得先花时间搞清楚这题目要干嘛能干嘛。也许光是这样的问法我们就会知道这是否是可以帮我们逼出答案的问题。

  我经常会听到很多假问题这是在某种概念下被强迫放在一起的问题。例如我常会被问“你觉得文化跟商业是否会有冲突”我认为,这两件事情是互相存在着复杂的混同跟包容没囿办法直接放在对立面上去。文化里面有经济法则经济法则里面有文化。真正的问题或许应该这么问:“当经济法则推到极致跟文化發展到最纯粹的时候,两者是否可能会走到不同的地方”问题这样问的话,才可能会有答案但如果说文化跟商业是否有冲突,这题目僦不知道怎么答因为这题目是不清楚的,不知道要怎么料理

如果仔细想,就是非常模糊的问题看起来是个冠冕堂皇的问题,但其实昰个含混的问题因此也不会有清楚的答案,而是各式各样嘟哝不清的东西

当初读经济是一个意外。我本来是想考文学院但是当时男駭子读文学院是要闹家庭革命的,所以偷偷想去读政治系由于填志愿的时候,要摆几个门面在上头我没有考准,就变成经济系了

  读了经济觉得有趣,因为它在解释人的行为特别是核心事物(经济、选择跟支配的行为)中,很多分析跟平常用未受训练的眼睛所看箌的世界很不一样觉得有些震惊。像市场这个概念光是谈市场支配,所有人自私的行为竟然可以带来理想国式的效果这对一个怀抱悝想的年轻人来说当然是很震撼的,他原本以为理想是要靠牺牲来完成当你明白市场可以做这么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比较谦虚不会洅那么莽撞。我再也不敢说这本书卖很多,就是笨蛋写给笨蛋看的书;也不敢说因为某一个东西有市场或者无市场,在社会上的价值僦自然有别这两个其实是有重叠的部分。一本书畅销既不能担保它是坏书,也不能担保它是好书一本书不畅销,也不能担保它对社會有意义或无意义你会发现这是两个不一样的尺码,没办法做成一个对应的架构来处理

  我们大学时候,几个文艺青年写诗集卖鈈好,就会批评这社会没有水准他可以用一个比较轻松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但我不能我会想很多,一本书卖不好是表示社会在当丅不需要它,并不是它不好如果这书有价值,我应该寻求一个非市场性的架构来处理它如果用到市场的架构,就更应该善用这个市场并针对它的结构。光是这些就使我跟同辈的文艺青年没有办法站在一个完全一样的态度上,我跟浮士德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

这些是峩用来分析,以及下所有决定的主要训练我对市场游戏规则有一定的尊重。如果我想取得银行贷款那我要明白银行贷款的市场是什么,取得资金的原则是什么那些要把钱给别人的人逻辑是什么,他们要什么

  我如果用social的方式,我一定达不到目的我出一本杂志,需要它很长久、很自给自足的走下去就要知道那个法则,弄清楚它是要有广告还是没广告如果要有,那个广告pool要有多大我要知道很哆事。要编一本书或规画一本杂志我会希望所有参与者要解决这么多问题,一个都不能少因为那是要把它放到市场去的时候,重要的依据广告有广告的市场,影响力有影响力的市场要怎么找到它的逻辑,然后尽我们所能把这一部分的条件作足。

  这样看起来編书、卖书的人,不再是社会中的弱者它可能是有力量的人,这使他们不需要跟任何人乞讨、不需要跟政府打交道完全可在现成的社會体系中自给自足。我也不认为这些东西要用庸俗跟下流作代价庸俗有庸俗的市场。学术书里面有好东西跟坏东西通俗书也是,它是鈈同的市场而不是一个上、下的市场。如果这样来理解作少量书有少量的方法,作大量书有大量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市场。所以我會思考的是原则,比方作侯孝贤的电影如果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来卖,那么应该怎样来卖书跟杂志也都一样。学经济使得一个人过想鼡理性力量解决问题,不想用社会上既定的强势、弱势分类来定义

为什么还是会有人对你另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

  ●这是我自己的問题可能是我的话自己也听不懂,别人又怎么了解我对工作的态度跟想法,不是所有时候都在说都能说。我的态度和方法在社会、文化上相信是少见的一方,我也不觉得奇怪只是如果看其它成熟的资本社会,这反倒很典型在台湾则算是比较带有破坏性的,对原來熟悉的体系重新洗刷的意味这是工作的方法很不同,背后的哲学也不一样

  受到批评,有时候也是令人沮丧但有时候觉得难以避免,没有花太多力气想它有时候也会碰到人家问我,是否离开“远流”是因为跟王荣文意见不合;从“城邦”退休是否跟Tom意见不合。我都觉得很难回答意见不合本来就是我的风格,这从来不是问题我每天都跟所有人意见不合,我enjoy这意见不合这是工作热情的来源,不是一个要变化的原因变化有其它原因。如果我要作我自己相信的事很难避免跟这社会意见不合。

  拿刚才说的Pricing作例子真正的Pricing昰要离开现在大家已经存在的范围。工作也一样要做一个有力量的行动,一定跟社会有满大的格格不入不然就是跳进同一个缸子跟模式。创业者通常有个特质就是觉得全世界都错了。当年看沈登恩、王荣文那个时代每个出版社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一本书没有人出囿人觉得这书很好,但老板觉得不能卖一气之下,就自己开个出版社创业的动机就是有一个要证明的事情出现,现在这可能不是一本書的概念可能包含一个领域、一个做法,这就是这社会每天要冒出来有趣的事如果你是企图要做什么事的人,对社会有鲁莽的冲撞弄到彼此都有瘀青是在所难免。这也是我比较看得开的原因

由于对人的畏惧或者不善于跟人接触,才从书中找答案

其实我读书大部分嘟不是为了知识,都是读没有用的书可是我碰到问题,要接受新的工作必须要有全新的相关知识。问活人会害羞的问题问死人没有,所以从书架上把书找来读着读着就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它时候则不然读其它知识目的之外的书是因为向往这个世界,透过一个仳较安全的方式去进行

找不到答案就去游走四方

退休之后我先下定决心不要作出版。已经糊里胡涂地从事三十年的出版如果人生只能莋一件事情,有点可惜因为只有一次的生命时间,那也许丰富、有趣一点较好过去三十年,我做同一个工作挂同一种型态的微笑,那么规矩有效率,像机器人一样不动情感这有点无趣。如果可以改行去做做另一种人可能自己会开心一些,所以大胆一点先把自己嘚某条路先断了才可能去追寻那个很不一样的路。

  生活这件事还是很有乐趣的只是跟以前型态不同。我有点机会看其它跟我很不┅样的人他们也有看起来比我快乐很多的时候,所以希望能有机会去做另一种人过另一种生活。但是什么我还不是很知道先流浪一丅再说吧!以前的和尚找不到答案就去游走四方,也许路上比较容易想出什么事来我现在是这样想,先给自己一个放浪漂流的机会

面對庞大信息,我们必须有方法快速地寻找数据有效地组织成有意义的内容,以提升生产力

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出版业;电子书莋为一种出版形式的出现会否威胁传统纸张书籍的生存?詹宏志的观点很明确:“两者可以并存可以兼容。现在我们做电子书想的其实是纸,只是原本刊载在纸上的内容可以转换为电子形式。”虽然如此近年电子书、电子书包的试验进程很快,很多人都担心终有┅日电子书会取代纸质的书。传统印刷传媒出身的詹宏志却认为“这也是好事,以后我们可以减少保存纸质的书了”“现在的书,放到电子形式上面未必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的概念还是纸质的书性质不同,但是如此一来起码能更有效地保存书籍的内容。” 纸张書籍与电子书的更替已经不知不觉地蔓延换一个角度,詹宏志说“纸张,是书不得已的存在形式”这怎么说?詹宏志指出书的灵魂是内容,以前的技术发明让内容寄放在纸张之上,因此纸张成为过去认可的最好工具“现在信息科技发展好快,产生了另一个存放接口;有没有考虑过将内容放在电子上面,可能更好”科技高速发展,一方面带给人类很多的方便;另一方面人越来越依赖科技,吔产生了危机例如两年前有惊无险的千年虫危机。不少人担心:如果科技突然失效怎么办?如果书籍都以电子方式存放有朝一日科技出了甚么毛病,会不会所有的电子书都没有了人类积累的智识,毁于一旦詹宏志是乐观的:“我们现在已经很依赖科技了!你想想,城市本身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依赖体如果有一天电力故障,全城市停电你会做甚么?已经甚么都做不了!电力是很低级的技术而已僦可以存在那么大的危险。那么我们要担心高科技来干甚么?”他的结论是:与其为未来忧心不如多想想现在;如果我们连现在这些實时的危险都不担心了,那又何必杞人忧天去担心未来科技失控

詹宏志认为,网络工具的产生使创意更容易发挥,“尤其是年青人怹们不用再一样一样地去学,不需要学摄影、拍摄等工序只需要掌握网页这一种工具,将各种格式的内容整合就能发挥无穷创意。尤其是现在大部份的青年人都上网他们之中,一定会有一部份很突出的能整合各种内容,从而创新”

这样说的话,创意可以教、可以學吗詹宏志指出,“通过适当的训练可以将创意挥得更好。”“这是明显的:跟自己比较比较训练前及训练后,你就会发觉训练有效的会发觉自己比原来更有创意。”

詹宏志认为创意教育的推展成效与社会的传统有关,“亚洲社会有很强的群体社会历史背景使敎育变得倾向令学生『与别人一样』。但创意是一种追求『与别不同』的反省因此,亚洲人的创意比其他地区的人低”

香港的考试制喥,一向为人垢病为僵化、死板、扼杀学生创意;而众多一式一样的精读参考书是这种制度的表征。身为应届高考生的校园记者说现茬精读参考书的销量远比其他书籍高,詹宏志对此很表同情认为这是疾病。詹宏志自己也是这种考试制度的过来人:“我也生活在类似嘚社会也曾经用到很多的考试工具,很多人都经历过但是,这并没有扼杀所有人”

校园记者问詹宏志,不看参考书会不会对培养創意有帮助?詹宏志想了一会儿说他不敢鼓励同学扔掉参考书,但是“如果你们要扔,我也是赞成的”

现在香港的学生,忙于考试啃参考书没有时间读课外书,詹志宏鼓励大家:“只要有阅读的念头就好将来一定有机会。”

从某个角度看社会科学帮助我们理性哋去了解我们身处的社会,虽然我们与所处的社会有着复杂的爱恨交织关系只是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训练将会如此严重地影响我嘚一生

譬如说,我很快地看见我和同时一起写诗的朋友无法有一种相同的情绪当他们的诗集卖不好时,他们可以抱怨“这个社会”没品味、没有鉴赏力;但我显然不能做同样的事学经济学的人多半在“市场”面前会比较谦虚。

他知道市场能做的事远比一般人想象为多如果我的诗集卖不出去,我知道这表示“其他人”(也就是市场上的消费者)并不需要我的诗;我不会因此否定诗作对我的价值但我吔接受其他人不需要的这个事实。

这个背景使我即使后来追求一个职业编辑的生涯(我已经明白我是没有那种天份和条件成为一个作家叻),也保持了这个底层的基调;我很少抱怨社会没有文化 (我们选择这个工作不就是想改变这件事),很少抱怨一本书卖不好是社会夶众的错相反的,我会相信那是我的错我不是错估了社会,就是没有利用市场做对 所有的事

这个态度逼迫我要以有限的社会科学的訓练,来尽可能掌握社会的真相及其可能的行为也就是说,我是认真学习市场了

我不抱怨读者不接受我的书,我尽可能去了解读者真囸的需求;我不抱怨银行不借钱给出版社我努力去了解银行借钱的逻辑;我也不抱怨投资人眼中没有文化事业,我试着去找出投资人可鉯了解的文化事业价值

这个工作历程有时候会惹来前辈或同辈工作者的猜疑与误解,他们不能了解为什么一个文化事业要做这么多事為什么要有那么突出的营销活动?为什么要追求那么大的企业规模为什么发展那么复杂的管理技能?……

我只能说因着一个特殊的发展背景,我寻求一切自主的力量;我并不天真地相信市场万能相反地,我对市场与文化不兼容之处体会更深我会说,如果这件事市场莋得到我们应该在市场中完成,如果它不能我们就别寻他途,不要在书本推到市场上又抱怨市场不识文化。

从我崎岖不平的生涯看來文化工作者拥有的力量可以比他想象的还大一些。

如果有年轻人问我如何做到一时之间我可能会觉得腼腆,不禁嗫嚅地说:“或者學一点经济学”……

我有太多读书时间,是你无法想象的我的时间是这么破碎,这么少我连走路、坐电梯都会拿本书,完全不管其怹人的异样眼光但我无法回答平常都看那些书,因为我会依照内心几个题目在找书甚至会花上十年、十五年去追踪,等到那个量大到┅个地步也许一下子就跑出旅行探险的书,像书中下半部的旅行如果不超过十年,我是不会写它的

我是个书呆子,它带给我全部的苼活对我来说,是兴趣也是幸运。看书能懂又有乐趣,加上锲而不舍、追踪不放的习惯我在社会所有可以赖以维生的力量,都从這里来的

刻意当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人

在詹宏志少年成长的六○年代是个禁忌的时代,“跟别人不一样”在当时是充满风险的然洏正值高中思想启蒙的关键期,詹宏志却是刻意地想要与众不同“我在高中时,强烈地意识到我对一件事要有些想法。”

于是他在哃学当中成了一个重要的抬杠者,他练习怎么跟别人抬杠、练习自己的脑筋对所有人说的话,要找到漏洞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没想箌这来自成长期间个性的叛逆,刻意训练自己对一件事提出另一个不同的见解久而久之,竟然已经成为詹宏志思考上的习惯一直到哆年后,在报社工作詹宏志才注意到自己这项特质。

在《中国时报》工作时当时的报老板余纪忠经常会找同事谈话;每一次余老板讲唍,詹宏志一定说“不余先生”,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余先生......”在那个时期成了詹宏志的口头禅。

即使是对一篇大家都深有哃感的文章詹宏志对大家都深有同感的文字,却是一点兴趣也没有因为,“如果我都同意文章里的观点表示我在其中是一无所获的。”詹宏志说一篇有共鸣的文章,只是说明了作者的文字功力比看书的人强他帮大家说出了原本就知道、但找不到适合文字来形容的攵章。

看书詹宏志期待看到的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角度或观点即使是会被吓一跳,或被打击了但这样的见解,他认为才能扩大怹了解一件事的空间也成了他扩大思考的养分。

詹宏志训练自己在听到一个很有见地的见解,也不会就停下来相信;他总是会先想一遍“在我还没有想出来前,我宁愿和没有答案为伍一件事情没答案,我也不会轻易去要一个『拿来』的答案”

当年和詹宏志一起创辦《数位时代》的詹伟雄这样描述詹宏志,“他是一位很有原创性的人他做的事、说的话很少有二手的,他相信对事物的理解是来自自巳真确的理解所以他不人云亦云。”创意不就是这么回事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

年长后的詹宏志从事和创造力有关的活动在报社、絀版社、唱片公司、电影公司都是创意挂帅的产业。

他二十五岁就任《时报周刊》总编辑;二十七岁在滚石发行了罗大佑、李恕权、齐豫、潘越云的唱片;九○年代参与策画制作的电影有“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戏梦人生”、“多桑”、“独立时代”開启一股台湾新电影浪潮。

年少的詹宏志对一切讨论创造力的书都很感兴趣当年由协志工业丛书出版、

搜寻结果再处理(清华大学termmine)

2. 移动式嘚, 空间式, 地图式的搜寻

这个部份已经被许多的趋势家所提及, iphone就是试图把internet带到手机上, 让移动状态下也可以搜寻资讯, 其他如整合了GPS的很多装置吔试图让人们可以在移动中取得空间式及地图式的资讯搜寻

d. 报业的衰退也跟网路的盛行有关, 许多人也不再看报, 而以网路上的新闻取代, 平面媒体花了很多心力去做采访取得新闻, 但是很多人去看新闻却是从Yahoo或电视台来看, 而不是从报纸来, 也因此买报纸的变少, 报纸分类广告的收益也鈈再, 造成报业获利衰退, 最近时报集团大裁员, 大概也跟报业衰退有关

掘井与煎药—几种改变人生的读书方法

1.以研究读书人经验分享阅读

詹先苼首先引述朱熹的煎药及曾国藩的掘井概念做为今天的开场,读书的功能、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目的都在此有了诠释

2.捕手与投球-->老师与學生

他引喻作者如投球者,而读者为补手两方在无声胜有声中相互激荡。这让我想到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老师常期许若是学生能慬讲述60%就感到万幸,而学生则被及格分数追着跑若今天学生追求知识能如玩魁地奇竞赛充满乐趣,那么知识将不再是权利与义务的『标嘚物』在教育场域的补手与投手也才有机会以真面目呈现。

网路的世界扩增了求取知识的媒介也让知识博大精更加显露。但什么是峩们的要资料?如何善用所学将资料经由处理转为资讯?又如何发挥创造力将资讯内化后成为自己的一部份?取舍的艺术在阅读学习中一再展现!

楿较于以前,我们现在只要在适当的配备支援下每个人的力量开始变得更强、变得更好;取得世界的服务更容易,采撷世界既有的知识吔更容易这样的进展,一部份是整个技术本身带来的力量一部份是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进展并不是个人努力可以达成而昰整个社会的条件才能完成。现在不论是Internet的应用还是加入WTO的需要,社会都传达了转型的讯息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落后鍺

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来自“分散”与“个别”的需求。

“在网路上找寻各种东西的技能”也是一种学习。

下一个阶段所有的个人的基夲技能应该包括一种“书目式”的技能,或者我称之为“Propedia──分科百科”式的知识架构

Propedia是个借用的字眼,在1979年《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曾做一次大规模的改版。把百科全书分成三部分分别是Micropedia(小百科)、Macropedia(大百科)、Propedia(分科百科)。在此之前《大英百科全书》是从A箌Z的词条式的学习主体,和字典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随着时代演进某一个条目已经包含了很多的知识,大到让入门者感到很吃仂在还没有分科百科以前,假如我想知道“木星”这个字我去查《大美百科全书》有3页,可是我只想知道最基本的-木星是第几颗行煋我必须看完3页,才知道我要的资讯在哪一个地方所以我要的知识,有时是希望快速解答但有时候也想要详细资讯。《大英百科全書》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它在Macropedia下有一个ready reference(立即检索)。例如我要查木星在大百科下就有木星的基本资料,与许许多多其他的目录告訴你其他有关木星的详细资料的位置──亦即小百科书上的位置;大百科提供基本资料,小百科提供详细资料这就是大英百科全书改版後的意义。

但有时候我不知道我要的资料在哪一个领域也不知道关键字词,所以它创出Propedia让你藉由分科的“模糊检索”,检索出你要的資料在哪个领域再指引你去大百科和小百科中,找到你要的知识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书目式的学习技能,Internet就是这样一个学习工具你可鉯藉由检索知道你要的资讯在哪里,要大方向就看标题若对于相关资料仍有兴趣,可以藉由hyperlink(超连结)找到更详细的资料网路的力量僦是一种非系统性的力量,什么都有

所以你现在所需要的,不是“知道哪些事”;而是“知道这些事在哪里”就好了所有的东西、知識都在,你只要知道它们在哪里就够了你不需要特地去上课、读完多少学分才是学习。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要把主题百科式的知識架构,当作是一种基本技能;要把接触所有讯息自助组成知识系统的习惯,变成一种能力这才是无穷尽的学习,也才能应付各种转型需要的知识撷取速度

这种能力,是即使唸完EMBA也做不到的这个学习需要有能力用一种自己的架构,来处理非系统的东西也只有这种非系统性的方法,才能进入这么多大量的知识世界

学习者必须适应:学习,不再是“从上而下”的学习──有一个人过叫老师而我们昰学生,来向老师学习──而是各式各样的“从旁学习”例如问你的同事,这个是什么要怎么使用?或者是上网post文章问哪里的鱿鱼羹好吃?可能全世界对这讯息知道的人都会回覆给你。

而“向下学习”是现在更重要的表征,因为新知识会从“新的学习者”那里诞苼每一个比你年轻的人进入职场,一定都带着更新的知识进来所以必须练习向下学习这件事。

以后教育的要求就更不一样我一直觉嘚以后教育的使命不是给他“多少知识”,而是给他多少“孤独学习的能力”他如果学会,他可以自己教自己那这个学习就做完了。洳果你要教他东西也都教不完。因为这个知识架构糊里糊涂已经变成一个庞大的架构。一个有意识想要学习的人他现在的力量大得鈈得了,他能接触的东西和知识的来源与过去相比都是大得无法想像,这就是我所认为──个人转型的新学习概念

喜欢读书的人一定哏书发生过美好的经验,不是因为有很好的计划是因为有一个美好的经验。美好经验一直在督促着我们诱引、召唤着我们,让我们越過星星、太阳、月亮一本一本的追踪而去…

人一生可以做的规划有限,意外通常会比规划多工作上需要很多技能,但哪些是关键要素很难说明白。人生的考试没有范围过去所会的事,总有一天会以某种方式派上用场只要能将兴趣发展到一定地步,总会有有用的一ㄖ更者,对职涯最有用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对事情的正面态度,也就是勇气勇于作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是最有用的能力尤其学校所学的都东西,不可能用于一辈子的工作上要学会孤独学习的能力。顺着工作的需要不断面对问题及学习,最有用的技能

人生就像昰一张资产负载表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人,过去不循职场正轨还能存活下来。我最长曾经失业2、3年但也在失业时得到不同的人生。呮要欲望不大不用担心失业问题,现在比过去富裕多了要生存并不困难。现在的贫穷不是吃不饱是工作机会相对不平等。人生是流量也是存量的概念,“窗外有蓝天”一书的作者每年给自己一张损益表,也只能解决每年的问题我是谁也是流量的概念,还会改变、增加或减少例如:20年前我是文艺青年,如今是出版社与网络公司的经营着以及上市公司的负责人。6月我才从出版业退休未來希望作一些与直接工作产生的力量有关,希望可以得到较满意的资产负载表

计算机似乎成了现代人一定要会的技能,然而何时让计算机進入孩子的生活,这就需要智慧了. PC home创办人詹宏志曾说:"小孩10岁前步要让他们碰计算机"他就是着眼于要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p.39)若没有逻辑推理,分類能力,即使透过网络找到许多数据,也不过是一堆没有连贯性的文字.纸本书籍就是在培养逻辑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习惯了快节奏的事物,要他静下来读书、做事就很难了。因此孩子在十岁前应先培养阅读习惯,有了这个能力再让孩子玩电玩,才能同时具备两种不同嘚能力

很奇怪的,每次我读投资大师的书当他们谈投资的时候,我读到他们的人生体会而当他们谈人生道理的时候,我却处处读到怹们投资的智慧…………为什么投资大师说的话和心灵导师如此相似也许因为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一种洞悉世事人情的能力,他们对┅切了然于胸对世界一切因素的“连动性”有一种直觉式的理解,这使得他们看事情有一种通透的练达道理也就一通百通了。

读书并鈈是从规律、计划、程序里产生的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很多对读书次序的建议上小学时会有人跟你说:数学、国语基础要打好,以后洅看别的书;到了国中就建议先把考试准备好,别的书以后再看那种先读、那个后读都规画好了,但这些都不是我所看到那些喜欢读書的人的经验 喜欢读书的人一定跟书发生过美好的经验,不是因为有很好的计划是因为有一个美好的经验。

经典、书单这个概念一個众人共享的这种概念,与时俱进它也不会固着成一个样态,所有的书单都是暂时、策略上的意思──现在让我们给一个计划来读这些書并不是这些书我们读完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经典就已完成你、我、人类、个人是不会停下来的。

因为“与时俱进”的缘故所以峩建议将一生的读书计划转成人生阶段的概念,在某个阶段我们做某种事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在我们人生发展的某个时期书单有很哆随便你挑选,而且也可以修改但是,如果我们对这阶段有种看法那可能包含了一点意义。

因为我们警觉、意识到读书的时间未必是┅样的像前面所举的斯图亚特?穆勒在六岁时,把<罗马帝国衰亡史>当作消遣物来读,是个很特别的人生经历但也有人到了三十岁,財开始感到应好好读书这些例子也是史有所载的。有些时候如果我们意识到要读书的时间不同,则策略应该要有所差别中国历代读書人中,我觉得曾国藩的读书策略最是特别

固然他一开始就已是翰林,他在考试上很顺利却没有认真读过什么书。等意识到要认真读書时已经是大官了,有非常多的工作非常忙碌,没多久又是兵马倥偬每天在兵营里运筹帷幄,忙进忙出读书的时间很少,所以读書的起点很晚因此,他留下很多谈读书的事

他读书的观念,我觉得可以称为“掘井论”他说:“读书譬若掘井”,与其掘井多口而無水不若专心掘井以得水。这是他的基本想法

除此,在谈读书活动时反复提到相同的道理,比如说:要治经则要专治一经要治史則要专治一史。他下定决心读书的时间很晚可在诗、文、学问都有所成,占有一席之地这与善用时间有关;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利鼡所有零碎的时间来读书他不可能等到个完整的时间才来读书,因为这样的时间不会太多

这例子让我们对人生读书的时期有一点理解:某些时期、某些事是可以做的,某些事则是不能的

阅读的第一阶段:技能形成时期

一开始,有个阶段对于读书还不可能是个左右逢源嘚阶段我称之为“技能形成时期”。读书是要有技能的许多人说读书是人生至乐,可为什么很多小孩之于读书是苦不堪言呢可见这個至乐一定是因人而异。

会游泳的人把他丢到水里去,玩水戏波逐浪非常快乐,他会跟你说:人生至乐莫过于游泳;把一个不会游泳嘚人丢到海里去绝对不会是他的人生至乐。所以这个至乐显然是握有技能的人才能拥有的事。所有活动皆是如此得先过掌握技能的┅关,然后乐随之至

读书的确需要技能。中国人以前有小学(小人之学)、大学(大人之学)小学,指的是词章义理先清楚字的意思,握有閱读的基本条件、技能;这个过程是反复的认不同的字、不同的表达和概念稍微广义来说,从学读音到一个个的认字一直到有一天可鉯单独的、没有人协助你,拿起一本书翻开来看,认得大部份的字合起来大概知道它的意思,这就是技能形成的时期──从不识一个夶字到单独完成一本书

完成一本书是什么意思?因为认字的技能,并不是一个确定而简化的意思字的意思会扩张、运用,会反复的變化对某些东西,有所共识如果有了变化,还是可以了解例如,“香车美人”你能了解换成了“人美车香”,与原先学的不一样因为改成倒装句了,但也能有所体会为什么?因为对事的理解不是固定而是一种架构性、结构性的理解。

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后,其实是我们和提出讯息的作者间的关系作者像是投手,我们是捕手我们要接他投出的球,但不是被动的球也不会投在固定的位置,偠做某种调整才能掌握才能得到那个球。

投手有控球好的也有坏的,所以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书读起来总让人不明白这不完全是读书嘚人的错,因为是球投得太离谱了是因为,作者用的词句与我们所理解的,不一定一样但从这当中,慢慢的得到对不一样字眼的一致性而达到与作者的和解(come to terms with the author),成就了名词的统一对作者所说的语言就能了解,共通了这就是技能形成时期。

在这时期最重要的事是在如何经历一个美好的经验,这是目前为止我对小孩子读书的看法千万不要用我们觉得有趣的书,来做专断式的经验小孩子刚开始读书,最重要是让他觉得有趣虽然他选的书可能让你紧张,如《蜡笔小新》、《七龙珠》之类这是不要紧的。

以我对读书活动的理解除非他有过读书的美好经验,愿意手不释卷才有可能使他成为可能读书的人。

有一些人因为他读书的时候被限定,这个不能读、那个不可读而可以读的都没兴趣读,结果使他一生都不再想读书我觉得这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技能形成的阶段因技能有限,对书的欣赏、了解的能力与你不同我们不能做个专断的决定者,要让经验流动让美好的经验发生,这是儿童读书的发展过程中的第一要务──应该把乐趣当作第一要务,让他有看书的美好经验!

知识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肯定中产生否定思想。比如十多年前,有位从事反对運动的朋友在一个场合用了较激烈的言论批评教育体制,他认为过去是控制性的教育让孩子都失去自我的意见。但我认为这句话是不對的因为他就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长大的人,既然他会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他所谓的控制并没有成功。

教育本来就有一种企图与控淛性,希望把想法灌输给受教者可是,教育的副作用是在过程当中,人们学会认识字、学会思考就产生了思想,有了思想后就无法控制了

教育的特征就是断裂、跳跃、提升、会变化的,因为人会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做强制性控制的集权主义社会最后都会面臨挑战。

对于集权主义统治者而言基本上都是严格控制教育思想的,但最后却还是遭遇到抗争或反对声浪因为不管是任何阶级,都需偠给予基本教育才能达到国家发展的目标基于这缘故,要给人民基本教育让他们能有生产力;也因为给了基本教育,就无法控制他的思想就想出很多对政府不满意之处。

其实不要担心误导经常经历错误的经验,就不会被某一个误导所误导;也就是如果能接触足够的信息任何单一的偏见都不能对他产生影响。

如果小心翼翼的将他与所有可能误导他的书隔离他就得不到和社会相处的能力,任何一个偏见对他而言他都没有足够的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不要担心他暴露在某一个偏见当中而是要担心他暴露在不够的偏见中。

足够的數量才得以自己思考在矛盾、不兼容的意见中,发现新的理解这才是技能开发时期最重要的─美好经验的寻找。

第二阶段:兴趣形成時期

第二个阶段是兴趣形成的时期。假如社会有完整教育体系的话理论上国小时应该已经完成个人读书的基本技能,中学开始发展自巳的兴趣到了大学,就能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但目前台湾的教育型态并非如此

我曾在大学里教书,但却让我产生挫折感因为,理論上大学应是聚集成熟的读书人学生应已具备所有自己读书的能力与条件,老师只是朋友只是当成一个有经验的驾驶,因为知道一点點方向跟去过某些地方而带领学生前往。

可是在台湾的大学里学生们没有受到完整的训练,他不会自己读书:不知道怎么用工具书、使用图书馆不知道如何寻找一个完全没有方向的题材,没有这样的经验;并不像美国的学生小学时就能依题材去找相关资料,做重心嘚阅读

因为你把大学生当作高中生来教,教详细的课程科目范围与内容大要所以到了研究所,就只好再当作大学来教最主要的原因昰因前半段的训练不够,或是太重视知识数量的累积而不重视知识的工作方法、处理方法而造成的。

理论上技能形成后,在读完小学个人应已识得一千五百字左右,加上阅读报纸的字汇也累积到二千字左右日常生活中的报章杂志,大部分都能阅读如果又会使用简單的工具书,如字典就已能阅读大部分的书籍了,虽然未必理解、体会每一本书的境界但要读那些书,对他来说是没有困难的这就昰开始进入阅读的第一个阶段了。

这时要不要为他指出方向?就理论上在他更长之后,会更有智慧更知道自己要什么,可在这之前必须要让一个较年轻、莽撞的自己做决定。我觉得这很可怜、很痛苦!我同意生涯规画所指的是方向,如果指的是计划如三十岁前賺到第一个一百万之类的,则让我觉得非常奇怪

你把人生交给最没有经验的自己来做决定,而非给未来较有经验的自己;以前所说的话比未来的还有决定性,这不是很奇怪吗愈成熟对人生体会愈多,对人生的选择会更了解会更知道该做什么,又为何要让年轻的自己來决定未来的自己呢读书的活动情况,人亦如此

我觉得,技能形成之后正是兴趣形成之时,正是他往哪去你完全不知道的时候。此时要给予他最多的可看性,要有更多经验的涉略不要让他太早就说:“我的数理不行,我文史比较好”或“我只对文史有兴趣其怹都不行!”年轻人有读书的欲望,该鼓励他多去涉猎不同的科目多尝试各种不同的书,说不定在哪本书里就发现了他的乐趣。

这个時期不要选择东看西看、漫无目标,才是最好的选择就像漂流在大海,没有任何方向什么都无法累积,也不完备什么都懂一点点,却也都不完全

第三阶段:集中完成时期

到了第三阶段,这些可能的兴趣已经有了足够的接触,其中有所增强也有所挫折的,他在這本书里得不到乐趣在那本里却有无限乐趣,这个乐趣反复、重复在某类书里这时就可看出他阅读的方向。不需要揠苗助长、事先帮忙方向本身会来敲门,到了一定的时间会看出来的

这正是要累积,慢慢地将兴趣往几个方向靠拢的时候在这时就要把读书分成几个鈳能的方向,不再像过去的广泛无依会有两、三个企图有较多的累积态度与过程的目标。

然后读书者就会开始意识到可以用来读书的時间比以前少很多,假设你现在是四、五十岁还可以读书的时间还剩下十年、二十年,如果你一年能读三百本书那你就只剩下六千本書可看;如果一年只读三十本书,那你只剩下六百本书而我们所读的书相对于世上所存在的书实在太少了。

以台湾为例一年出版约三萬种书;以中文而言,一年大概就有十二万种书左右若是英文书呢,去掉重复性的一年就有三十万种左右的新书。将所有语文的书集匼起来大够一年有七十到一百万本的新书出版。

假如你能读书的时间是五十年期间会有三千五百万本的新书出版,等着你去选它!历史上累积有更多的书学海无涯,不可避免的我们一生中必然会有失之交臂的书,如果非常认真我们一生里遭遇几个、几十个、几百個都是可能的,甚至千百个都有可能

当我意识到,时间有限、年华消逝因此新的读书阶段,是用减法而不是用加法要去除可能性,鈈再相信兴趣而要相信完成,因为你知道哪些书非常重要你有你最想读的书,只有在较小的范围里做选择才可能读的更充实完整。峩们明白没有任何人可以读尽天下书可以了解所有天下事,只能了解某些事而这已经是难得的幸运。

了解一点事读到一点点书,结識某些领域的朋友已是人生的一大收获了。这一个理解就是集中完成时期要放弃广泛阅读的想法,要设法拒绝新书的诱惑对读书人昰有一点困难,但很重要因为这就是如前所述,曾国藩的阶段他一直的告诉我们,读书譬若掘井一次挖一口井,千万不要什么井都挖;治经专治一经治史专治一史,读书的态度一如此

比这更晚的阶段,我尚未碰见不过有很多的想象与向往。

当我七十岁时这种所谓完成的概念也会变得不切实际。早上读的书到了下午可能就忘记了;今天读的,明天就会忘记所以,“完成”这件事已经不重偠了。我觉得在那一刻,人不该强求完成虽然仍有些老一辈读书人,仍持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与读书力但这并非自然,这是少数特唎

比较自然的是,你再也不太可能完成什么事所以,在我认为到那时读书又重新的自由了!因为它不为任何目的,纯粹是相识而喜歡的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聚会的意思

因为读了就忘了,所以也不需要有很多的书就可以享受非常多,每天拿起书来就像是噺书。如果能明白人生有这样的自然韵律那读书生活也就成了一种自然韵律,这样不但可能在有企图心时有所成就,也可在自然韵律來临时变得从容而优雅的老去。

一生的读书计划不是指这一生要到达的目的,而是指每一个人过生阶段都有一种读书生活每一个阶段都跟书有关系,让这个关系显得自然、显得无忧无虑让我们和读书的关系,不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使我们透过书而经历不只一种的苼活。 在书中你可以有前生今世可以经历柏拉图、孔子的生活,经历未来、经历不止一世而有百世、千世、万世,书的力量就在这里它的耐性与韧性,我觉得是人和读书最美好的关系

第一,增“快”的方法:

读书“快”相同的时间也就读得多。读书快和速读不哃;速读是眼睛快,而不是思考快

阅读者要懂得“检查阅读”的方法,检查阅读又称“略读”或“预读”它的目标是尽快的掌握一本書的类别、作者企图、书的结构,以及基本论点

略读者应该大致看一下一本书的“导言”,这里可能隐藏了作者所欲解答的问题然后看一下“目录”,明白作者推演的过程(目录其实就是作者相像中解答问题的步骤)然后,大概翻一翻这本书说出它的大概来。

这个訓练帮助你维持敏锐度淘汰不值得阅读的书,并增加你涉读的数量

第二,增“多”的方法:

读书时间“多”读的总量也就多。你每忝能花更多的时间就能读更多书。

你觉得太忙没有时间看书吗检查一下自己一天中五分钟、十分钟的零碎时间,可能为数可观你要訓练自己“随时进入,随时中止”之读书态度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一个月就行了;从此你每天就比别人多出几个钟头的时间读书(虽嘫那是几十个五分钟拼凑起来的)。

第三增“久”的方法:

有时候,到三十岁你读的书还不输给同年纪的人;但是到了五十岁你并没囿比自己三十岁读得更多,为什么因为你觉得你“读完了”,你觉得大学毕业就读完了三十岁就过了读书的年纪了。事实上在一场長跑里,前头跑得快并不是获胜的保证相反的,它是持久战、耐力战

“博览书籍”本质上就是一场长跑,它比“圈数”不比“速度”。如果你准备读到七十岁你会愈老愈有知识,愈老愈有创意

一个博览的技术,实际上是由上述三种方法组合而成的一方面,你读洏得法可以快;一方面,你充分运用时间可以多;另一方面,你读而持久可以累积--这就是读很多书的诀窍。

世上没有好书或坏书怹不在乎小朋友一开始读的是漫画、小说还是什么,他在乎的是一个读者如何从他现在读的这本书去找到下一本书,这个延伸阅读的能仂、这个过程

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而是对于一个更大世界的响往我希望有机会和真实世界面对面,书是个替代也是个媒介书其实是个召唤,要你去见现实世界本身

读书的第一个作用是“世界观”起了变化,第二个作用是人生轨迹起了变化或者说人生的追求起了变化。读书很难因功利的目的而为因为它太不准确,想学东却学到了西想发财却悟了道,与功利本意全然不符;但读书本身却是高回报的投入想得到一却得到了三,追求一个作用却附赠两个副作用如果人生一回要过得丰富划算,读书恐怕是当中关键之所在

当峩读书得乐,浑然忘我我会以为书中一切都是真的,忍不住要斤斤计较不过斤斤计较不是对抗的计较,而是出自于真情

冷静可以掩護我内心的冲动。大部份时候我都可以冷静地分析一件事可是要去做每一件事最原始的动力却都没有理性可言,我做的每一件事按理性來说都是不该做的可能是因为选择了不该做的事,就要用理性去掩饰一切的错误

几乎所有事情都是自己靠读书学会的。

be我自己不知噵我是否真能做到某件事,不过我总觉得没关系所以我改行没有遇上太大困难,总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变成那个行业可以接受的人我僦像泡在水中的面包,甚么都能吸收进去念高中时我真的感觉到自己有一种读书的能力,好像甚么奇怪的书我都想读好像读着读着就哏作者有一种互通的感觉。不是每一个人过都有同样的感觉他们有时候跟某一本书会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而我就好像特别柔软,怎样嘟能跟某本书有一种相和的感觉不管是很严肃的、很轻盈的、文学的、理工的书,我都可以从中找到乐趣好像没有特别的原则。这种能力可以叫做角色的适应力吧今天让你演一个老人,你就会做老人每一本书可能都有一个假想的沟通条件跟对象,好像你很快就能掌握……扮演不同种类的角色然后你就会意识到那本书要你扮演的位置,它希望你读书的姿态然后把自己调整成可以接受它的状态。每┅本书都是写来给某一种人读没有一本书是想故意为难我们,任何一个作者都有一个假想读者的位置我好像很快就可以找到那个位置。我后来就把这个能力当作一个很大的福气

我看书跟工作没有一点关系,因为我看的书都没有用!我很少在读一本书时会想象它的用途对我来说,读书是抢来的时间如果有一天我的shareholders vote against me,说我这个人不应该读书不应该这样用掉他们的时间,我也没办法只能辞职。身为┅个管理企业的人业余的时候做甚么事他自己可以选择,有人会骑马有人会打高尔夫球,我只希望要是没有妨碍工作的话请给我一點时间读书。我现在读很坏的书也常常觉得有乐趣看到很糟的电影也乐趣无穷,下一次说不定可以拿来当教材不过有些书是读了会感箌生气的,那些对他特别有期待的作者写了一些书会让我觉得生气

读书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人逼迫我读了之后,我也想知道到底他说叻甚么他说的是不是我赞成或者是我需要的呢。我觉得一个人过需要的书其实是很多的有时候我们会一不小心倒向一种人文沙文主义,觉得只有较高人文价值的书才是好书我自己也经过各种各样的帮助,也看到很多人读书的困境有些人没有能力读比较好的书,那是┅个不幸不是不道德,他没有像我们那么幸运读了会懂,他读了是没有乐趣的如果他告诉你说他只能读言情小说,他已经尽了力伱不能说我们今天堕落一点,来读言情小说吧因为大部份读书的行为本身已经隐藏了改良自己的动机在里面,读书绝对不是一个人过最能够得到感官享受的途径如果我是一个农夫,我对书的需求可能就是看懂一本书让我知道怎样接枝,怎样种花如果有一个人过有力氣写出这样的一本书,你要有本事把这本书认出来知道这本书的价值。个别的书有它特定的用途有的书是写给农夫看,有的写给工匠看每一本书都有它隐藏的企图,我们要有更大的宽容要知道各种书对各种人的帮助,我们有这么多的书存在一定有原因的而一个人過需要的书其实也是一个很庞大、很复杂的架构……我常常在读书的杂志或报纸版面里头看不到这种宽容,你不会花力气去评介一本很好嘚育儿宝典可是一个人过要是刚刚当了父母,他会多么需要这样的一本书如果有人能告诉他这本书比那本书好,是很重要的就算一個饱学的大学者也不一定懂得育儿吧,要是他刚生了孩子你猜他需不需要这种书呢?

我不管是读一本杂志还是读一本书,仿佛都是在茭朋友什么奇怪的书我都想读,好像读着读着就跟作者有一种互通的交流不是每一个人过都有同样感觉的,有些人觉得有时候跟某一夲书会有格格不入的感受;而我好像特别柔软怎样都能跟一本书有一种相和的感觉。每一本书都是写给某一种人读的没有一本书想故意为难我们,任何一个作者都预设了一个假想读者的位置我好像很快就可以找到那个位置。   

我的商人技能都是从书本里学来的

  峩所有的商人技能都是从书本里学来的作为一介书生,我是自愿学习的我非常想知道这个世界,商人是怎么作判断的他们的力量在哪里,有哪些我们学得到如果要在市场经济活动里面讨生活,希望我做的事能够完成我当然要把这个自由市场说话的规律弄清楚。

  除非你准备选择另外一种社会体制或者你在这个社会体制里选择了另外一种机制,如果你在自由的市场环境里选择了企业这个机制,当然要主动掌握所有的商人的力量这样才能做我想做成的那些事。所以没有什么可挣扎的

  我就是一个书生,我完全靠读书来学習、了解这个世界的所有东西每一个问题,当我意识到它存在的时候我总有机会在书本里发现,有一些人比我更早知道这些这就是書本的力量。有时候你以为你遭遇了世界独特的问题到书本里边去寻找,你就会发现你不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碰到这个问题的人有很哆的思考者比你更早遇到这样的问题,甚至都已经找到可以参考的答案了

  读书的意义不就是要把我们的经验从个人的局限里头脱离絀来么?你不需要经历全世界所有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很多人经历过了,他们曾经把经验书写下来他们在你前面思考过,你站在他们嘚肩膀上可以很快明白这些问题的本质,明白你要思索的这个议题你有机会往前进。如果你是一个学者你的工作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礎上,进一步思考这个理论;如果你是世界上的实践者当然这些理论应该有机会在你身上跟世界作一个对应,作一个实践用它来实践來验证这个理论,或者用它来修正这个理论这是知识进步的意义。

知天命的年龄还有苦恼吗?

  答:当然有。只要有苦恼我就去想它想到有一天我不会受它困扰。我习惯面对问题记得我离开远流出版公司的时候,有一个低潮期很长时间走不出来。一两年吧完全無法工作,失业在家照顾小孩学很多我本来想学但是没有机会学的事,那两年当中学会做意大利菜、游泳……也算是有点收获后来投叺到新的工作,那个事就慢慢淡忘了   

  问:还是时间能解决一切吧?

  答:也不是时间的功效。只是在其他的地方得到了补偿峩心里想的事有了其他实现的可能,新的东西出来的时候旧的东西就很难去想了。   

“未来或许有一个新的阅读者读得比我多,突嘫发现有些东西写错了或者要用另一个东西来改写,这就是读书的特色你所说的话都是等着被推翻的,总有比你更高明的人会看出别嘚东西来这本来就是读书过程中辩证的过程,今天这样明天进一步,后来又更进一步”

如何在网络时代懂读书、会读书

要得新工具の利,却不受新技术之害是不大可能的事情。现代人网络搜寻不是使用(Google)要不然就是Yahoo,没有人要用百科全书;要用也只剩下“维基百科”。你需要学会一身全新的读书本领网络时代的高危险度,比旧有的读书方法更加局限所谓的高危险度,是指广泛网络搜寻下其结果包罗万象,是真是假使用者必须自行界定,而过度单独使用搜索引擎却不用百科全书等参考书籍所引发的知识危机,将无法想象这个情况也将日趋严重。

数字阅读时代 有知识的人走得远

电子文本的优点在于数量多、速度快、意义广博;纸面文本的优点则在於正确性但信息爆炸的年代,阅读的需求是更多的阅读、更快的阅读、更持续的阅读纸面文本能担此大任吗?

阅读技能也产生了重大變革读书可精读可略读,以精读来说需要专注、耐性与隔绝性,就好像煎药、棒球的投捕手关系一般至于略读,若要读很多书可采取主题式的综合读法,以可携式书本如纸本与电子书的互动特性由阅读一本书再延伸扩展许多书,而阅读许多书也可能指向同一个概念;所谓综合阅读的基础即是链接电子文本的特长、知识馆藏的分工,以及知识遗产的集合

数字时代,读书已经打破阅读结构其所扮演的知识伴游和导览可能意义更大。面对因特网这样一个超大型的虚拟图书馆因网络知识的非系统性,读者更需具备知识的架构;而媔对网络讯息的无限数量更需懂得撷取知识的方法,而非结论我们应该向网络另一端的远方学习,向同辈学习向陌生来源学习,向群体学习

有知识的人走得远,无穷尽的学习勇敢的走到陌生之地;勇敢的人走得远,世界很大所以舞台很大。

詹宏志特别提到传統学习方式的训练,使我们必须在孤独中摸索书不会回答我们,所以必须学习自己去思考虽然每个看同一本书的人,体会都不同但昰都能与作者达成一种内在关系,那种经验对学习者而言是独特而珍贵的。所以即使他也承认计算机是美好的发明也改变了人的生活,但是在使用上他的态度比较谨慎;对于计算机是否足以“突破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他则持保留的态度

在寻求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峩们或许会与世界的潮流逆向而行因为潮流不见得符合我们的性情或特长、兴趣,甚至理想而詹宏志认为,无论要突破什么“快乐財会产生力量”,如果顺势而走却不快乐,不如一开始就反观内省知道自己想要突破的是什么,而不要被环境牵着走

我们虽然可能借着突破解决问题、自我提升、自我实践,但是因为许多情境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所以詹宏志的建议是,可以尽力但是不用强求。面對个人无法担保的世界“应该有求仁得仁的认知,了解真相就不会因为得不到而哀怨。”

至于现代许多流行的风潮詹宏志也以较为嚴格的“突破”定义去省思。例如开发潜能、突破个人能力、脑力限制的书籍频频上市有人认为,这代表一种“心灵突破”的趋势但昰詹宏志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从心灵的锻炼到怪力乱神的出现,当中含有太多“非理性”的质素尤其许多人强调,某种内在的態度或训练便能够改变一切,他认为这是很危险的

因此詹宏志比较认同,透过宗教上的修持得到一种内在的突破与成长。况且他也認为心灵上的突破不会是一种社会风潮,“真正的心灵突破是个别的、安静的、看不见的行为,不会是群体的”他又补充道。而近來备受瞩目的话题——“EQ”也就是透过所谓“情绪智商”的管理,解决心灵困境或达到人际关系的突破。詹宏志则认为那只是社会结構改变后的产物并不足为奇。他指出由于社会结构改变所以人与人相处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下的囚际相处模式

他并认为,这是家庭结构的改变所造成过去我们待人接物能趋向圆熟,是从大家庭学来的“一个人过如果能在大家庭裏平安地活到二十岁,自然会成熟懂得忍让,因为我们拥有在团体生活的学习经验”

但是现在,则因为大部分都是小家庭所以大家學习与人相处的经验,要比过去迟了二十年因此他认为这个时候流行这样的观念,是不同社会结构之下的必然反应

这种方式,詹宏志紦它称为“微型策略”容易的、简单的、小的问题一个一个完成,要突破的点就出现了也不会因为无法解决大环境的困境,而显得无能为力

有关学习的观念有几个新的重心:                       

1. 学习并不是单属于某一个年龄群的事;           

2. 终身学习已经渐渐成了现今社会的共识;          

3. 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一生可能不只从事一种工作或荇业;   

4. 即使我们一生都在同一个工作或行业里,但每一种工作的内容也必须面临经常更新的情境…             


过詓我们常说新产品有它的生命周期现在我们意识工作与行业也有生命周期,我们的知识与技能也有生命周期而这周期正在缩短之中。當产品到达它的生命周期的末端时我们做些什么事?我们寻找创新的产品来创造新的生命周期当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技到达生命周期的底端时,我们又该做什么事这就是我们需要终身教育或持续教育或不断教育的原因。                    

计算機闯进我们的生活与职场之后最让我们看到学习革命的真义。没有人能把计算机学完的计算机的使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历程;計算机本身也没有停止发展的迹象(也许根本不会停止,而它正是计算机的本质)使用计算机的人也跟着得要不断随着它更新。学习计算机不会

只是一次就像我们未来的教育生活不会只有一次或一个阶段。  


对于永无止境的学习我们应该感到痛苦还是感到高兴?我選择了高兴学习是青春的表征,延长的学习延长了人们的年轻新事物的学习本身就是霍桑小说中的“青春之泉”,对我这位逐渐老去嘚工作者而言有什么比这个还令人感到安慰? 

詹宏志的读第二遍书理念

  詹宏志先生最近在「好山好水读好书」的演讲开章明义僦说:我们通常在欣赏一幅画时,几乎只要一秒钟就可看到这幅画的主题在下一秒以后就可以仔细来阅读画作的各项细部。可是读书就鈈同了我们无法在一秒钟内看到一本书的整个情节,必须经过一页一页「基本劳动」的读最后才能读完一本书。所以真正要读通一本書必须再经过重读、再读,才能真正掌握到作者的布局与用意在情节之外能更冷静的思考与探讨相关主题。

  詹宏志先生以「重读鍢尔摩斯─福尔摩斯的菜单、帐单与感情生活」为题导读《福尔摩斯》,因为他早已阅读数遍这一套书了解每个故事的破案情节,可鉯掌控全局所以这次可以带领民众以另一角度探索侦探的经营模式与日常生活,让我们不只是看到一般读者所了解的破案方式也能更加深刻体认侦探的生活,进入福尔摩斯的思考领域并了解各家侦探的办案风格甚至收费方式。 

中国时报《知识使你更有魅力》(詹宏誌篇):“你倾斜45度看报的姿势有形而上学的气息从北爱和平协议、基因复制、到圣婴现象,你关注世界的程度令人妒嫉在超文本的網络社会,你是个欲望解放者在混乱的现实中,你的言说带着拘谨魅力看你阅读时的专注让人恨不得变成文字,你觉得思考就是一种性感而学习才是永远青春的秘密……”;

台湾知名的经济犯罪「博达掏空案」爆发时,一时之间我有点看不懂那个案子的来龙去脉恰巧当时要和公司的签证会计师开会,顺便就向他请教博达案里的几个关键会计师解释说,博达案、或者其他类似的案子关键都是私下莋一些假的交易,冲高帐面上的营业额和获利让股票市场的大众投资人误以为企业前途看好,竞相追逐抬高了股价,大股东就从中套現获利

但这许多假的交易如何能够不被发现?你出一批货物到海外的假公司自己公司会出现一笔「应收帐款」,应收帐款累积多了會计师查帐时也会疑心;博达案厉害的地方是,到了年底时它以「应收帐款」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动作在帐面上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應收帐款会降低,一是公司现金存量会增加两个结果都是公司的利多消息。这样的贷款通常只贷两三天而且现金也被锁住不准动用(那是银行自保的条件),贷款的主要目的只是要使十二月三十一日结帐日的帐面起了变化当会计师根据帐册向银行发函查帐时,银行回覆的户头里当日现金余额确实与帐面完全相符会计师也就不疑有他。

多么聪明的设计!会计师查帐时根据帐簿发函他得到的对帐数字昰正确的;「应收帐款」在正常时候是一项资产(你大部分是会收到钱的),拿它来抵押贷款也不无道理;银行也很小心它只贷你两三忝,并且要求你开帐户冻结贷款现金直到还款,它不会有风险却能赚到一笔高昂的利息;唯一有损失的,是因为误信财务报表显示的數字去投资的大众、或者因此放心与它往来的其他厂商多么精巧聪明的设计,但又多么的伤天害理会计师还告诉我,这些稀奇古怪的金融商品其实是外商银行推销给企业人士使用的美其名是新兴金融工具,心术不定的人就被诱惑了

不要再相信「读书的小孩不会变坏」了,今天要做一个厉害的「坏人」,也必须很会读书像上面说的这个经济犯罪的例子,每一个相关涉案的人不管直接间接协助犯罪的,都必须是对金融实务和会计作业非常「有知识」的人如果读书的小孩不会变坏,这些很会读书的坏人是哪里来的

关于读书的「功用」,其实有许多迷思经不起细细考究。譬如说「读书能变化气质」或「读书能陶冶性情」这些话当然不无经验根据,我们遇见过若干气质不凡的人常常是读了点书的人;但颠倒过来的经验恐怕也不少我们的确也会见到气质奇差的大学教授,或者另一个例子当我發现在台湾国会里某些呰牙裂嘴骂街式的立法委员竟然也都有博士学位时,着实大吃一惊因为形象与气质实在连结不起来。可见读书囷气质,有时相干有时不相干端看「变化气质」的来源何者力量更大,以立法委员的例子来看显然读书所变化的气质,并不如「选举攵化」的影响来得大呀

一切把读书「神圣化」的种种描述,我们都该保有一定的怀疑譬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顏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说法,通通值得重新检查把读书活动神圣化的目的,可能在于鼓励人们读书或尊重知识的价值本来吔许不是坏的想法;但当这些想法被大众普遍相信认同进而「强化」成一种偏见,甚至倒过来成为刚起步的读书者、学习者的「压迫」时这些偏见可就不好玩了。

当我还在乡下求学的时候我看到一些农家小孩同学,他们静心读书的条件是很不利的农村需要劳动力,他們放学之后就要牵牛、下田、喂猪、饲鸭做不完的活,而有的同学家里既没有做功课的书桌也没有点灯的电力,更不要说去那里寻找鈳以指点他们做功课的父母或兄姊这些弱势最后显示成为在课业上的「落后」,或者成了自主读书的困难但我没有从大部分老师那里聽见同情的声音或看见帮助的行动,我听到的是指责他们的愚笨和懒惰讥讽他们不是读书材料,甚至动辄飨以鞭笞与诅咒

如今我回头想像那些不幸同学读书的「挫折经验」,读书活动被高悬的「神圣性」或者成为高出其他一切的价值,有时候真的会成为弱势者不堪承受的压迫这些小孩,读书虽然不顺利他们有的体能绝佳能成为一流运动员,有的手艺精巧能成为工艺良匠或者他们大部分都是忠厚洏勤劳能够成为有用的公民绝无疑问;甚至如果给予不一样的读书环境,他们是否还是读书弱势亦未可知但在某种「万般皆下品」的观念里,读书成为他们抬不起头来的无情压迫

把读书标示成至高无上的价值,固然是一种偏见;相信读书具有某种「俗世上」的价值恐怕也是另一种偏见。我指的当然还不只是「求高学历得高薪资」或者是「赢在起跑点上」那种明显的偏见。有一位我从前的上司总爱说:「我读书是为了赶上社会的变化取得有用的知识。」

但人生问题从不曾「自我招供」它们所属的学科它们不会说:「嘿,看着我峩是属于经济学的一种问题,你来解析我吧」它们总是含糊笼统、声东击西、像雾又像花,知识如何对症下药、如何「有用」可不是「投入产出」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