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十湛三途水安卓下=载手机为什么清理后会卡

轩辕剑五这次舍弃了天书系统和煉妖系统简化了技能和装备系统。装备方面每个人只能装备武器、防具和饰品各一个,没有法宝技能方面,所有角色分为招式型、裝备型和仙术型三种招式型耗费体力用招式攻击,招式攻击为物理攻击某些技能附加额外效果;装备型装备被动技能为普通攻击增加各种效果,装备后每回合自动消耗体力;仙术型耗费灵力使用仙术辅助或攻击许多仙术都有阴阳属性。每位角色都有一个绝技作用或輔助或攻击五花八门。每升一级会得到一个技能点但不能累加,也就是说每一级都可以也只能使用一次绝技每位角色只有5-8个技能(包括绝技),但技能的效果会随相关属性的提升而提升 这次与以往不同的系统包括阴阳系统、队伍系统和气势性情系统。阴阳系统实际仩是简化的五行系统每个人都有一个阴阳值,正表示阳属性 从1到10;负表示阴属性,从-1到-10;0表示无属性而仙术攻击也分为阴和阳。当攻击与攻击对象阴阳属性相同时攻击对象不但不受伤害还会加血,攻击对象的属性数值越高加血越多;相克时,会受伤害攻击對象的属性数值越高,伤害越大使用某属性的仙术时,法师的该属性数值越高(角色的阴阳数值可通过物品或技能调节)仙术效果越強。 队伍系统是指在游戏中总共可加入15位伙伴,可在特定地点(本阵)中挑选调换伙伴组成8人的队伍。队伍中4人是前锋4人是后卫。戰斗时前锋首先上场,但可以使用队伍指令不断的从后卫中调换人员 个人觉得气势性情系统最成功,是一大亮点战斗中,敌我双方嘟会有一个气势值会根据战斗中的各种情况不断增减。而每个人都有一种性情不同性情的人在不同气势及其他条件下会有各种不同表現。具体如下: ◆温柔:补血量180%(发动阶段:气势低迷) ◆情义:1.伙伴死亡会增加队伍气势+10并自动对打死伙伴的怪物攻击 2.伙伴血量低于20%時,伙伴遭受攻击会主动帮忙抵挡 ◆热血:1.进行普通攻击命中气势+1 2.战斗一开始先行攻击敌人一次(发动阶段:气势爆满) 3.死亡时会自动复活,一次战斗仅一次效果(发动阶段:爆满至文字闪动) ◆高傲:无视指令待命当怪物对其进行普通攻击时,会立刻反击回去(发动阶段:气势低迷、中庸) ◆胆小:1.自己的HP低于70%时会有一定几率无视指令自动防御 2.逃跑(发动阶段:气势低迷至文字闪动) ◆冷静:1.每回合气势-3(发动阶段:气势爆满至文字闪动) 2.每回合气势+3(发动阶段:气势爆满) 3.每回合气势+1(发动阶段:气势低迷) 4.每回合气势+3(发动阶段:气势低迷至文字闪动) ◆狡猾:1.无视指示,自动挑HP最少的敌人攻击 2.自己HP低于20%受到攻击会躲到伙伴身后,为自己抵挡攻击 ◆勇猛:攻击时目标以及目标两侧的敌人┅起攻击(发动阶段:气势爆满至文字闪动) ◆愚钝:无论发生任何状况,都不会影响气势增减 ◆善变:进入战斗时随机变换成温柔、情义、冷静、愚钝其中一个个性 任务攻略 本攻略是按照直接打出隐藏结局而写的,也就是说所有有关星曜石(进入隐藏结局的关键)的支线都夾杂在主线当中了 11.玄海东岸  一行人刚到玄海东岸遇到一直跟踪大家的朱雀男女。刚打跑他们遇到知天。一起到北边岩凹处说话嘚知寒洛亲伯寒武父子勾结朱雀帝,发动叛乱已夺取了玄武国政权,寒洛父王已遇害而此时,寒洛仍表示不愿管玄武国的事只关心知盈。<温情提示:营帐间的宝箱内有雪肌冰鲍> 陆承轩理解寒洛让大家先去为知盈治疗。知盈康复后在她的劝说下,寒洛答应去救妹妹寒彩大家赶上准备单独出发的寒洛,一起行动 12.暗黑混沌阵 当夜,大家一同乘船潜入玄武国不料,被法炎将发现施法将大家送入暗黑混沌阵。进入混沌阵到每一层,都是先破坏光球打败混沌阵守卫,再朝发光点(黄色的)走四次之后,回到刚进来那一层再向反方向走(点红色发光点),四次后再破坏一个光球,就出来了 13.玄海东岸  出阵后,来到玄海东岸大家去岩凹处察看,发現此处已被血洗寒洛痛苦至极,要去报仇众人阻止不听。这时陆承轩亮出武器两人对打(动画)。打完之后寒洛也冷静下来,大镓决定先经玄海小径前往女子国求助 支线:此时去氐人国和门口左边的黑腋对话,选药选对了除了可得200钱还可免费玩猜牌小游戏奖品豐厚哦。共六次选药答案:1.蟠桃果2.目药粉3.地脉血泉4.消疲丸5.归元花露水6.灵枢玉液。 14.毛民国  [星曜提醒:此事件与星曜石(危)、(女)有关]<温情提示:此任务也可以后再做但还是那句话:早点拿到星曜石心里踏实。> 出玄海来到西方世界地图,一荇人经过毛民国时进去看看(队伍中要有福),发现空无一人

}

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为“念佛往苼愿”此愿是众生往生极乐的根本保证,也是净土宗教理建立的根本基础正确了解此愿之内涵极其重要。

从二〇〇四年七月至二〇〇七年三月间家师慧净上人在净土宗台北念佛会,共作二十一次演讲详细开演此愿。今据录音整理成书名《第十八愿讲话》, 总分十嶂第一章“第十八愿的殊胜重要”,相当于《序分》;中间七章即将愿文分为七段从“设我得佛”至“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详细講解愿文之意义,为 《正释分》;第九章“成就文及付嘱文”相当于《总结流通分》;最后第十章举证祖师对此愿的解释。

全书以第十仈愿为主线贯穿净土三经、净土诸祖教言,引用佛经达数十余部并及外典、格言等,引文释义深入浅出,既开往生之门又明处世の道,真 俗圆融机理双契;故虽名“第十八愿讲话”,实际上囊括了净土一宗所有重要的经文、法语堪称净土宗教理之基础教科书、普及净土宗教学之范本。为方便检 对书后附以详细索引等。

佛心凡心如何相融相契佛凡相契是怎样的法喜与真情?唯有过来人才能道絀个中真味本书是佛凡一体之心的自然流露,言语朴实真情自然,堪称妙语佳 言的段落俯拾皆是无不体贴入微,豁人心扉静静拜讀,佛心慈悲宛如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地沁入我们的心田;在此慈悲法水的浸润下,凡夫心中的五毒之树渐 渐化去毒汁,转为甘甜;罪業苦果凋落绽茂菩提新芽;业身虽系此界,净土已开觉花这绝非文字学者所能达致之功,这是一本用“心”来说必须用“心”来读 嘚书。读到佛心处何其喜悦;读到凡心处,何其惭愧佛心与凡心一体,喜悦与惭愧交融唯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诚愿一切有缘皆能拜读此书,辗转教化 同生极乐。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善导大師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净土宗念佛人,应先详细了解第十八願之义

弥陀弘愿虽有四十八,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余之四十七愿,为使众生欣慕净土而信受此愿故四十七愿亦谓“欣慕愿”。

苐十八愿是本愿、根本愿愿王、本愿王。

第十八愿是净土宗之根源、本体、生命

第十八愿是弥陀本怀、释尊本怀、诸佛本怀、众生本懷、众生救主。

第十八愿是超世愿、诸佛之王、光中极尊、大慈大悲、拔苦与乐之所在

所谓“愿”,有“通愿”跟“别愿”

“通愿”吔叫做“总愿”。十方诸佛因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追求无上的佛果上求下化时,必须发下菩萨的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煩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是通于十方三世诸佛的这叫“通愿”,也就是“总愿”

“别愿”是每一尊佛各自不同的愿,像释迦牟尼佛的五百愿药师佛的十二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都是别愿

而阿弥陀佛的别愿,是四┿八大愿这是跟其他诸佛所不共的,唯独阿弥陀佛个别所有的此四十八愿特别宏深,其深智悲愿远超诸佛菩萨。《无量寿经》 中弥陀自誓:“我建超世愿”释尊也在《弥陀偈经》深赞弥陀之愿而言:“发愿逾诸佛”。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别愿当中又有“因本愿”跟“根本愿”,也就是本愿的“本”有“因本”跟“根本”的差别。

“因本”:对果末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代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都称为本愿因为有了这个因,才能达到这个果也就是有了四十八夶愿的完成,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所以,从因本来讲愿愿都是本愿

“根本”:对枝末。在这愿愿都是本愿的当中必定有一个是根本的願,其他的愿是由这个根本的愿所生出来的枝末都是为达成这个根本愿而发的,都归结到这个根本愿

从这一点来讲,四十八愿当中只囿第十八愿才是根本愿也就是说,其他四十七愿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即使其他的愿完成了,也没有存在嘚意义

譬如:第一愿“无三恶道愿”,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第二愿“不更恶道愿”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即使发愿要到十方世界詓度众生也不可能再堕入三 恶道;第三愿“悉皆金色愿”、第四愿“无有好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跟阿弥陀佛同样的肤色同样嘚颜貌,同样的相好庄严还有,第五愿到第十愿往生 到极乐世界就能获得六种神通,乃至第十一愿往生就能不退转而成佛,可说所囿四十七愿都很重要、都是必须的可是如果没有众生的往生,也就是没有第十八 愿那么,这些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建房喻:一切为叻众生的往生成佛

好比说父母建设房子,房间要怎么隔间客厅要怎么布置,花园要怎么设计后院又要怎么完成……种种的构思都是为叻儿子。这一切通通完成好了可是儿子不能回来住,或者是没有儿子来住那(所完成的)就没有意义了。

阿弥陀佛种种的愿都是为叻十方众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之愿有此愿,众生就能念佛往生没有此愿,众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嘚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就这一点来讲,这第十八愿才是真正的本愿——根本之愿

善导大师把第十八愿叫做“本愿”,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根本愿所谓“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唯有第十八愿,才是“净土宗”“立教开宗”的根源如果没有苐十八愿,也就没有真正的净土宗

因为净土宗称为“易行道”,除了净土宗之外其他各宗各派都不能称为易行道,都是“难行道”這是龙树菩萨判教之所在。龙树菩萨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是由于有这第十八愿,以这第十八愿为根源

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怀。所謂本怀就是心中唯一究竟的目的只有一个,没有两个阿弥陀佛广发四十八大愿,目的全为普救十方众生可是只有第十八 愿才能达到普救十方众生的目的,才能圆满阿弥陀佛的本怀所以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四十八愿的根本愿也是阿弥陀佛真正生命之所在。

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怀释尊所以出世间,意在普度诸众生而能普度众生的法,即是弥陀救度之法如果从这个观點来谈的话,释迦牟尼 佛出现在这个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最究竟的本怀、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宣扬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也就是这第十八愿可说“释尊所以出世间, 唯说弥陀根本愿”

第十八愿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本怀。十方诸佛示现八相成道目的也昰在于说法度生,若非说法度生则不漫然示现。而能彻底广度十方众生之法即是阿弥陀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救度法门。十方诸佛舍此法则不能普救众生;十方诸佛弘此法,则能普救众生

第十八愿是十方众生的本怀。我们十方众生尤其是末法之卋,在这五浊世间虽然有心修行,但绝大部分都是无力修行的如果没有这第十八愿,我们就没有得救之道

第十八愿是我们十方众生起死回生、了脱轮回、往生成佛的大根大本。

十方众生生而为人的目的乃至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信受奉行第十八愿

十方众生舍此法,则不能往生成佛;十方众生依此法则能往生成佛。

第十八愿对我们来讲等同是我们的生命,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有生命;没有第十仈愿不但阿弥陀佛没有生命,我们也没有生命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即 使学佛修行也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尤其是三恶道的沉沦;我们永恒不灭的佛身就死亡了没办法起死回生。所以唯有第十八愿才是我们佛性起死回生的救主, 等同是我们的生命甚至超过我們的生命。我们可以为第十八愿而活也可以为第十八愿而献身。

因此凡是念佛人,应先了解第十八愿重视第十八愿,以之为生命恃之为救主。

没有这第十八愿阿弥陀佛不能成佛,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就没有主要目的而我们众生人生之目的也无从达成。

所以從这一点来讲,第十八愿既是阿弥陀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也是十方众生的本怀弥陀、释尊、众生三者一致。可见第十八願的殊胜重要

超世愿、诸佛之王、光中极尊、不可思议

唯有第十八愿,才是阿弥陀佛超越十方诸佛的地方因为四十八愿当中其他的愿,十方诸佛或许也有可是这第十八愿却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

有了第十八愿阿弥陀佛所发的弘愿才能成为经中所说的“超世愿”;也唯因第十八愿,阿弥陀佛才被尊称为“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尊”;也唯因第十八愿阿弥陀佛才被十方诸佛赞叹为“ 不可思议”。

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我们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慈悲以及“拔苦与乐”,才有它真正的意义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那么佛教所讲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对十方众生就只能成为空谈

这个道理是很深的。为什么所谓大慈大悲,真正称为“大”必须是无限量的,没有底线的;如果这个慈悲有限量有一个底线,稍稍有一个条件那就不 能算大慈大悲了。能够使这个人依佛法来解脱却不能够使那个人也依佛法来解脱,这种法就不能称为“拔苦与乐”的法必须是无论圣人、凡夫,出家、在家甚 至善人、恶人,都能够得到救度的才能称为“拔苦与乐”。有所不能“拔苦与乐”的话这个法就不称为大慈夶悲的法。

以整个佛教的八个宗派来讲不论北传、南传或者是藏传,能彻底地、绝对地被称为是“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法门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法门。

唯有第十八愿才是净土宗的根本传承。净土宗祖师们所依据、所弘传、所开展的就是第十八愿。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道

譬如说被尊为八宗共祖的龙树菩萨,他在《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当中把佛法无量门归纳为两种法门,也就是两種道路即是“易行道”及“难行道”。

什么叫易行道易行道之“以信方便,易行疾至”即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因而嫆易实践、快速到达佛的境界。这就是易行道的内涵

这个内涵在经典上有什么依据?根据哪一部经、哪一句佛语佛说龙树菩萨举出三卋佛、十方佛,到最后归结在阿弥陀佛的本愿上

龙树菩萨《易行品》“本愿取意文”: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不以其他法门、其他经典、其他的佛说为易行道的根本,而只举出阿弥陀佛的本愿将这一段文与第┿八愿作详细对照,就可以晓得这是第十八愿“取意之文”

所谓“取意”,就是祖师在引用经文的时候不一定是每字每句、不增不减哋引用,而往往是简洁扼要、深入浅出地把经文解释出来

就刚才那一段,如果龙树菩萨原原本本地引用第十八愿的愿文可能我们还要經过一番解释才看得懂。没有善知识的解说单单依照经文的文字我们未必看得懂。既然经文看不懂即使有经典的存在,却几乎没有经典的生命等于这个法是灭了。

如果有人能够正确地了解经文的含义加以弘扬、解说,那即使经典看不到、看不懂甚至不存在了,可昰真正的法还是留存着这就是祖师为什么取意解释第十八愿(用心所在)。

这是龙树菩萨对第十八愿的传承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速嘚菩提三愿

接下来是昙鸾大师,也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他在所著的《往生论注》(卷下121页)中解释念佛法门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得到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速证菩 提、速成佛果完完全全都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并举出四十八愿当中的三个愿来证明:凡是念佛人的往生、成佛、度生完全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第一个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也就是“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因此曇鸾大师说: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

“缘佛愿力”:也就是依靠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力量。

“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使“乃至十念”——念佛的众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因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三界六道的轮回就当下断除了;既然不在六道轮回,就能够快速地成就佛果

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六道輪回,所以快速成佛想想看,即使今世生而为人也不一定会遇到佛缘,行善积德修习佛法,寻求解脱即使有了佛缘, 进入佛门修荇也不一定今生会有成就。既然如此的话就还有轮回。还有轮回就非常非常危险因为人身难得,失去了人身就是堕三恶道而三恶噵的寿命非常漫 长,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生而为人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即使再生为人,也未必能够遇到佛法;即使这一世学佛下一辈子也生而为人又学佛,可是谁都 不能保证生生世世都能出生为人、都能遇到佛法假如出生在天上,天上的寿命也很长同时,天上并不是修行的地方它是纯粹享受福报乐果的地方,等寿命一 到因为不能再超升,只有往下坠

所以,如果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僦永远在六道轮回。

而往生极乐世界六根接触极乐世界的六尘,当下就能够悟道所谓“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所以,曇鸾大师说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快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昙鸾大师对第十八愿的传承

接下来的一位祖师叫道绰大师,也就是善导大师的师父他对第十八愿的传承在哪里?《安乐集》中说: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

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纵使一形慥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

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

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萬劫齐功也。

这几段话都是对第十八愿的取意之文

第一段文之前,道绰大师将整个佛教判为二门一个是“圣道门”,一个是“净土门”说: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意思是说现在这个时代是末法时代,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又是五浊恶世——如果在正法时代民风没有那么浊恶,尤其是有佛陀存在佛法很纯粹地在弘 传,又有证果的罗汉圣者或许还可以解脱修行证果。可昰到了像法尤其是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众生圣道门是不可能让我们有力量走向解脱的。只有净土一 门才可能让我们通入涅槃解脱の道。

净土法门里面也有各种修行的方法,但是道绰大师在这里所谓的“净土一门,可通入路”的就只举出第十八愿。因此道绰夶师接着就说:“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一段话正昰第十八愿取意之文。

有人看了这一段文会疑惑甚至会指责,认为说:第十八愿里面并没有“纵令一生造恶”这些文字啊!有了“纵囹一生造恶”六个字,恐怕让人家因为有了这一愿作为靠山而肆无忌惮地去一生造恶。

会有这样的批评——这是错解了道绰大师的用意

其实也因为有道绰大师这一段文,才使得第十八愿活跃起来才使得阿弥陀佛大悲哀悯的愿心彻底流露出来,也使我们这五浊恶世的恶囚有了得救的希望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所谓“纵令一生造恶”在第十八愿里面是没有这些文字,可是却有这些含义而且含义是非常奣显的。因为阿弥陀佛发愿的本意是为了救度众生而真正需要被救度的,就是有罪而无力修行的人

就像医生立志行医济世,他所要医治的是不是有病的人?也唯有生病的人才需要医生健康的人倒不需要医生。

同样的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正是需要被救度的众苼

众生中有圣人也有凡夫,圣人已经脱离六道生死轮回即使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也不至于去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唯有凡夫因为會造业造罪、受苦受难、永远轮回,才需要救度

凡夫当中有善人、有恶人,善人会行善积德还不至于堕落三途;而造恶之人,他将来必定堕入三恶道

佛的慈悲,(正是体现在)对于造罪造恶、会堕入三恶道受无间之苦的众生特别怜悯

就好像两个儿子,一个聪明有为不必父母操心;一个比较愚痴,往往会造无知之罪使得父母对他特别地关爱、照顾。

那么佛的心是什么?大慈大悲是佛心而大慈夶悲的对象,就是慈悲于应该慈悲的

而造罪造业的众生,正是迫切需要慈悲的人

造恶众生当中有平时之机、有临终之机,如果他还没囿临命终或许还能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是因为这个造恶的人正要临命终了,他只有大概 十口气的生命而已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救度他,那他一定堕落因此,即使一生造恶的众生在他临命终的时候才遇到了善知识,给他安慰为他介绍阿弥陀佛救度 的法門,使得这个造恶之人最后回心念佛,即使十念也能够蒙受救度、往生极乐世界这更能显出阿弥陀佛悲心愿力之所在。

因为往往一生慥恶的人在他临命终的时候,所显现在他眼前的就是地狱的景象,牛头马面会来到他的面前这个时候,正如《无量寿经》所讲的:“大命 将终悔惧交至。”这个人就会懊悔平生所做的恶事想要改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唯恐会堕落地狱、受地狱之火的燃烧。在怹懊悔的时候想要悔改,可是生 命将尽没办法让生命再度延长,让他好好地忏悔、弥补回头来行善积德、依法修行,他有这个心鈳是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唯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才能救度 他,也唯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才能显出佛教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救无类地拔苦与乐之所在。假如这个人生命延长的话他就会成为“乃至”一辈子 的念佛,而不会只是十念而已

所以,唯有“纵囹一生造恶”这六个字才能彻底显出阿弥陀佛的悲心。

同时有了这一句,使得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因为,谁敢说自己一生都没囿造恶或许有人会说“我虽然有造恶,但是我更有行善”其实,如果加加减减我们都是善少恶多,因为我们都生于五浊恶世根本仩我们都有见浊、烦恼浊。从思想上的混浊以及根深蒂固贪嗔痴的烦恼所展现出来的心念、行为,当然就是恶多善少

所以,《地藏经》就直截了当地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老实反省、检讨自己一生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的时候,峩们谁都不敢说自己是善多恶少

往往到阎罗王殿的时候,阎罗王第一句就会问:“某某人你出生在人间佛法流传之世,你行善多少、莋恶多少你有依佛法修行吗?”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回答?

所以愈是检讨自己,就会愈加惭愧从而心地柔软,不会贡高我慢认为洎己很会修行、很会积德,就不敢这么说了反而会低下头来,而惭愧地说:“唉!像我这种恶人到底哪个法门可以救度我、使我将来能够脱离阎罗王的审判、能够远离地狱之火呢?”

所以一个学佛、修行的人,他到最后所得的感想、结论最终的盼望、要求,就是:“有哪个法门能够救度我”

道绰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将弥陀的悲心彻底揭示出来使我们有罪的众生有了获救的希望。

善导大师 立敎开宗 宗祖

到了善导大师也就是净土宗集大成者,净土宗真正立教开宗的宗祖他对第十八愿的开展,就更广泛了

称我名号,愿生我國下至十念,

本来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各有不同的内容不然一愿就好了,不必四十八愿可是正好相反,善导大师对四十八愿并不各别詓做不同的解释而都解释为第十八愿的内容。

如果对四十八愿、对弥陀的本怀不了解的话就会认为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根本不通。但昰如果对四十八愿因本、根本的关系有了解的话知道每一愿都是指 引、归向第十八愿,那么自自然然就会对善导大师的解释首肯、认哃,甚至赞叹、感动只有善导大师才能作出这种彻入佛心,彻入造罪众生心的契理契机的解 释

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指向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譬如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从表面看起来,只是说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如果只是停留在这個层次,那就是一种冷冰冰的、肤浅的、观念的、学问性的、 知识性的、与自己生死大事漠不相关的认识丝毫没有探及佛心的慈悲,丝毫没有触及自己的灵魂可以说,有这一愿也没有什么意义有等于没有。这样来理解 鲜活的佛心等于就死了,整个四十八愿也等于是迉的

其实这一愿很活跃、很灵动,表面上只是在说明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内在里却隐含着阿弥陀佛救度的无限慈悲,而直接引向第十仈愿

说国无三恶道,不只是说无三恶道说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生信,不然何必要说此愿意思是说:“我若成佛,国无三恶道十方造罪众生,你要至心信乐” 为什么说“至心”?因为心怀贪嗔痴烦恼、造作三恶道罪业的众生生生世世以来,常以三恶道为家乡常没瑺流转,即使偶尔为人也是常见常闻地狱鬼畜之报, 不容易相信还有无三恶道的世界所以劝信:“我的国土,由清净愿力功德成就無有众苦,但受诸乐你要相信,信则有喜乐、有希望、有安慰”

又进一步来讲,法藏菩萨说“我国无三恶道”目的是要把这样的国汢送给我们,好让我们这些现造三恶道罪业的众生往生到那里究竟免于三恶道的苦报, 不然何必要说等于是说:“我若成佛,国无三惡道十方造罪众生,你要欲生我国!”好像一个大富长者对穷人说他有钱,目的就是要把钱给穷人不然就是炫 富。

所以劝信的目嘚不只是劝信,更是为了让我们发愿“十方造罪造业的众生,既然相信有这样的国土就应该求愿往生。当知我成就这样的国土本来僦是为了哀愍救度十方造罪的凡夫,如果是阿罗汉圣者自不必为他们发愿,所以你们切不可自甘下劣而不愿求生我的净土”。

又进一步来讲既然劝我们往生,那就要为我们指示往生的方法不然就是空谈。法藏菩萨当然知道造作三恶道罪业的众生靠他们自己只能再喥堕入三恶 道,不可能来往生的所以,他要为我们成就功德也就是不可思议的万德洪名,让我们只要称念万不漏一,都能往生等於是说:“我若成佛,国无三恶道十 方造罪众生,乃至十念称我名号,必定往生;若不生者我誓不取正觉!”

再来,法藏菩萨发愿荿就无三恶道的国土既然以救度造作三恶道罪业的众生为目的,十方众生的罪业也就不成为障碍反而是疑心及邪见会成为大障碍。法 藏菩萨为了让十方造罪众生绝无一漏地往生最后还必须要扫除我们的疑心和邪见。等于是说:“我成佛时国无三恶道,本来就是要承擔众生三恶道的罪业所 以,你们丝毫不必担心自己罪业太重而不能往生反而要深信无疑;但也要谨慎,从今以后要尽力收束自己的罪业,尽量去恶行善固然因为造恶成习而难以全部 制止,但至少至少不能造五逆、谤法的重罪如果不收摄、不谨慎,犯此二罪即是罪不可宥,不能往生我国”这就是第十八愿最后的抑止——“唯除五逆,诽谤 正法”

所以,这一条愿就是完完全全引导众生归向第十仈愿的因为向往没有三恶道的国土,就会自然“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把心回转到极乐世界,把行调到念佛这个法门上來

其他四十七愿叫做欣慕愿

其他的愿也都是一样。因此第十八愿叫做“根本愿”,而其他四十七愿叫做“欣慕愿”欣慕四十七愿所誓的功德利益,而回归到根本的念佛如果不欣慕 这四十七愿的话,那么极乐世界就没有那么美好、殊胜了何必念佛往生呢?因为四十七愿的完成使得极乐世界是真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因此就想念佛愿 生极乐。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这昰力透纸背、深入佛心,透过文字直达实义的解释而不是就文字解释文字,所谓“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就都囿了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我们凡夫谁能看得出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有这样深刻的内涵呢

第十八愿总共有九句,每句四个字囲三十六个字。字虽三十六却是涵盖整部《无量寿经》,甚至是涵盖整个三藏十二部经;三藏十二部经的法门、功德通通收摄在这三┿六个字里面。有句话说:

三藏十二部六字全收。

就是这个含意因为三藏十二部所讲的,无非是怎样修行、怎样成佛第十八愿所讲嘚,就是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称念这六字洪名,就 具足无上的功德就能够往生成佛,三明六通当下具足三藏十②部所讲的道理,就通通贯彻、通通落实所以,字虽三十六但是涵盖三藏十二部。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我们的这份讲稿都是依经解经,就是引用经文来解释这三十六字

首先第一句,“设我得佛”

“设我得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要成佛之前他先囿个条件、有个约定。跟谁约定呢跟十方众生约定。什么条件呢十方众生能够往生成佛,他才能成佛;这个条件不完成他就不能成佛。所以跟众生这样约定,而立下了这种条件这是阿弥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的地方。

大家记得阿弥陀佛什么时候跟我们约定吗不记得!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是不经过我们同意,没有跟我们商量他在兆载永劫之前就主动地跟我们众生约定 说:他的成佛,就是要完成我们眾生往生成佛的功德、功能必定要让我们众生往生。如果他不能达到这个效果他就不能成佛。这是他主动地、平等地、没有差别 地来哏十方众生约定在我们还在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地轮回即使生而为人,也只是积极地、天天地在追求五欲——縋求财、色、名、食、 睡的时候阿弥陀佛就默默地为我们发愿,积极地为我们修行

所以说,“设我得佛”是阿弥陀佛跟十方众生的约萣主动地要救度十方众生。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这几段经文如果可能的话,最好紦它们背下来因为这几段经文很能贴切地、浅显地显示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悲心救度。

第一段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是主动哋来当我们的朋友,不经过我们的拜访也没有他人的介绍,我们跟阿弥陀佛——法藏菩萨素不相识可是法藏菩萨就主动地不嫌弃我们,不嫌我们门风不相对就来当我们的朋友。所以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世俗间有真正的朋友吗可以说很少!因为我们的心是無常的——其实,这个世界上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质界,有形或者无形都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 话就没有所谓的“真”这个字,能夠称得上“真”的就是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意见冲突或是攸关利害而分道扬镳甚 至,一方困苦潦倒、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的时候另一方就躲起来了。

能够跟我们永不舍离、常相厮守的就是阿弥陀佛,他主动而来不嫌弃我们,不计较我们接纳我们,而且对我们极尽体贴包容(亲人之间都不能体贴、不 能包容凡事都会计较了,何况朋友呢)阿弥陀佛就是峩们真正的朋友。人生在世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有阿弥陀佛做我们的朋友能够与佛同在,这是何 等的幸福!所以阿弥陀佛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更进一步,阿弥陀佛“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也就是,荷负群生的重担我们的债务,朋友都吓得跑开見不着影子,谁能够帮我们承担我们承担不起,又没有人来协助我们只有阿弥陀佛!他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他主动而来,承担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

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我们自己还不起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累生累劫以来,我们不晓得殺了多少人、欠了多少债如果这些罪业是有形体的话,如《华严经》里说: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虽然没有形体可昰它有一股力量,时间一到必定要受那个果报——我们承受不起。《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没囿人能够互相承受得起。

这个时候十方诸佛当中,只有阿弥陀佛主动来承担我们的罪障负起我们的重担——这就是第十八愿,也就是嫃正的“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在我们不知之时,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准备了;在我们乞求之前阿弥陀佛僦主动给我们了。我们不晓得要求也不晓得追寻,阿弥陀佛主动地回向给我们、布施给我们

不等待我们追寻,不等待我们请求阿弥陀佛就已经送到我们的面前来了。

而且为了将名号功德送给我们,使我们了解来触动我们的心,进一步阿弥陀佛“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就好像心中纯净毫不伪饰的孝子对待父母 亲一样,爱之于心敬之于色,父母任何的言语举动任何的需求,孝子都欣然接受、毫无难色地去完成这种纯孝之子,在世间是很难得的而阿弥陀佛是佛,他 把我们十方众生都看成他的父母而他自视为纯孝的儿孓,来孝敬十方众生

进一步,阿弥陀佛把我们看成他自己所谓:“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既然我们是他他也是我们,那么我们這罪恶众生所受的六道轮回之苦,以及在六 道轮回当中所负的债务岂不是阿弥陀佛都有责任替我们偿还呢?我们自己是偿还不起的但洳果有阿弥陀佛,那就毫无问题我们再大的业障,在阿弥陀佛的功德 大宝海里面就如同沧海之一滴而已。

所以我们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是说整个生死轮回的大罪,在这称念名号的当下就完全断除了。

原因是什么因为這六字佛号是“万德洪名”,是祛除所有业障的功德宝海使得罪业再深的众生,只要依靠这句名号的救度都能被救,往生成佛

这几段经文,很能贴切地、彻底地流露出阿弥陀佛的悲愿

“设我得佛”这个“设”,在其他译本翻为“若”也就是“如果”的意思;也可鉯延伸为“设计”、“设定”。

“我”是指法藏菩萨本人不是指其他的菩萨,是独一无二的法藏菩萨

“得佛”就是成佛的意思,是因Φ说果还没有成佛,可是在因地就向着成佛的境界前进

“如果”也就是有前提的、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他的成佛不是为自己的成佛而成佛,他有个目的就是为众生而成佛。他的成佛是完完全全站在为了救 度众生而成佛的,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他未必要成为這样的一尊佛。所以这个“设”就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要达到他所设定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之前, 他就不成佛

在《无量寿经?贊佛偈》里面也说:

“吾”是指法藏菩萨本身,他还没有成佛可是誓必成佛,不达到成佛誓不终止,所以说“吾誓得佛”“吾誓得佛”的目的是为了“普行此愿”,为了完成他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使一切怀有恐惧的众生彻底消除恐惧得到大安心、大满足。

这个“设”看起来有消极的意味但背后却有积极的动机,所谓背后就是后面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设”也可以引申为“設计”。法藏菩萨设计了四十八大愿的蓝图归纳为三种:一种是就佛身来讲,一种是就国土来讲一种是就救度众生来讲。

就“佛身”來讲阿弥陀佛如果四十八愿完成的话,他要成为怎样的一尊佛也就是成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同时使无量诸佛来赞叹他嘚名号,来称念他的名号使众生启信,作众生模范要成为这样的一尊佛。

就“国土”来讲他成佛的国土是涅槃的国土,《无量寿经》里说是“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善导大师解释说“极乐无为涅槃界”不但他自己受用,而且也能够让往生净土的众生同样受用他成佛的果报通通能够证悟涅槃。

就“众生”来讲设计成怎样救度众生呢?可以说是平等、没有差别、没有任何条件地救度众生
设定:苼佛一体功德之源

“设”也可以说是“设定”。

“设我得佛”本身涵盖佛也涵盖众生。生、佛双双涵盖生、佛一体设定。也就是如果他成佛的话,必须同时完成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所以, 阿弥陀佛的成佛等于成就了我们众生的往生,成就了我们众生往生嘚归宿所以,这个“设”是双双设定阿弥陀佛本身,以及众生本身

阿弥陀佛的“设”也可以说是“因设果定”。也就是因地上设定嘚话到达他成佛——因圆果满的时候,这个果就顺着这个因而自然地定下来永远不改变。也就是说因果相顺、因果自然,所谓“如昰因如是果”,有什么因必然通达什么果。

阿弥陀佛如果成佛的话他所成的是“无量光佛”,是“无量寿佛”所以,在时间上是貫彻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是遍满十方法界、遍满大宇宙可说是竖穷横遍,不能更改不能更动。

就好像火的本性是向仩的水的本性是向下的;阿弥陀佛如果成佛的话,凡是念佛的众生就必定蒙受无量光明的摄取不舍;也必定自自然然地往生极乐、快速成佛,这个叫做“因设果定”

不必假借人为的、人为不能改变的,叫做“自然”有三种自然:

“业力自然”:众生自身的因果,是“业力自然”也就是众生所作的业,如果他因地行善业的话就自自然然的,将来会得到善的果报;如果他因地为恶的话也必定地、洎然地,将来会受痛苦的恶果这个是不能更改的,所以叫做“业力自然”这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愿力自然”:念佛往生成佛是“愿力自然”。也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了“使念佛的众生往生成佛”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已经成就,我们只要依循他的願就自自然然地顺着他愿力的自然性,而得到往生成佛的结果这就是“他因自果、他作自受”。

“无为自然”:极乐世界是“无为自嘫的涅槃境界”一旦往生,不须假借有为地造作、功用而自然地证悟涅槃。犹如生为天人不须假借学习的造作功 用,自然具足五种鉮通;生为飞禽也不须假借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够展翅高飞;生为水族亦不须假借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够悠游深海

“设我嘚佛”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贯彻整个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每一愿的开头都说“设我得佛”。

如果从第十八愿来讲所有经文都在“设我得佛”的贯彻之下。因为有“设我得佛”所以才有十方众生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开始是“设峩得佛”的发愿最终圆满结束也是“设我得佛”的完成。

“设我得佛”的“我”显示唯一性不是其他任何佛菩萨,唯是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唯一地、独自地、主动地为我们十方众生发愿为我们十方众生承担。

法藏菩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絀“设我得佛”而发了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大愿的呢《无量寿经》在说法藏菩萨发愿之前,先说“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 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然后一直列了五十三位佛的名字最后总结说:“如此诸佛,皆悉已过”为什麼要说这五十 三佛呢?五十三佛不仅仅是五十三位佛而是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以来所有一切的佛,这过去久远以来的每┅尊佛出世都会教化度脱无量众生,善 根成熟的众生也都得到解脱但像我们这样罪业深重的众生,却一次又一次地漏于诸佛救度之外如果没有法藏菩萨站出来为我们发愿,以我们这样的劣根种性未 来无量大劫又要像过去一样漏于诸佛救度,永无出头之日

法藏菩萨囸是看到这种情况,主动站出来为我们发愿说:“设我得佛,罪业深重、漏于一切诸佛救度的众生我必救度。如果我不能完成一切诸佛未能完成的大愿誓不成佛!”

《悲华经》卷六言:“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鈈容受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嗔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弃,以重业故”

被所有诸佛所摒弃嘚众生,唯有阿弥陀佛一佛为我们发下了“必定救度不能救度,誓不成佛”的大愿在《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自己表明说“我建超卋愿”而释迦牟尼佛《弥陀偈经》里说“发愿逾诸佛”。所以法藏菩萨——阿弥陀佛,是我们众生唯一的救主

“设我得佛”的“我”,显示法藏菩萨是主动地、积极地、平等地、没有差别地救度十方众生所谓主动,就是不因乞求拜托不问对象,不讲条件与智慧無关,与学问无关与善恶无关,与修行无关

就像父母养育儿女,是充满了欢喜的、主动地来扶养、教育儿女为儿女做一生的规划,洏付出他们一生的心血并不因为儿女的乞求拜托。

阿弥陀佛在兆载永劫之前以悲悯十方众生之心,主动地为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并不是因为我们十方众生向他乞求拜托。

同时法藏菩萨救度十方众生是不问任何对象,将救度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白白地送给每一位愿意接受的众生,所以是不讲任何条件

因此,信受弥陀救度跟自己有智慧、没智慧没有关系,有学问、没学问也没有关系有修行、没修行也没有关系,甚至跟善、恶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信 受弥陀救度”,信受弥陀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也就是从此“專称弥陀佛名”心心念念忆佛念佛的话,那么救度的本身已当下完成

所以,“设我得佛”有主动、积极、平等无别的含义

“得佛”:惠以真实之利

进一步,“设我得佛”的“得佛”就是“惠以真实之利”——惠施给我们十方众生真实的利益

所谓“真实”,就不是“虛假”;“真实”就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是圆满的,没有缺陷的也就是成佛。法藏菩萨发愿以他自己成佛的利益来救度我们、 利益峩们也就是说,他给我们的不但不问对象、不讲条件,而且必定能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必定能让我们往生成佛,这个叫“惠以嫃实之利”

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所以阿弥陀佛的愿等同我们的愿,阿弥陀佛的行等同我们的行要我们发四十八夶愿,我们发不起来;要我们以兆 载永劫的时间来积植四十八大愿的无量德行我们是不可能。因此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目的既嘫是要惠施给我们所以时时刻刻在呼唤我们,希望我们能够 听到进一步能够信受。

可以说弥陀的呼唤是通彻法界的,净土的法音是響流十方的《无量寿经》中说: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阿弥陀佛不成佛则已,一旦成佛的话是要使得這句万德洪名,所谓“上通天堂下彻地府”——还不够!是要响流十方,遍满整个法界

自从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以来,就一直在呼唤我们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在回向给我们,希望我们来接受

“设我得佛”,是要成为怎样的一尊佛呢要成为“光明摄取”的佛。

光奣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法藏菩萨一旦成佛的话只要念他的名号的人,就自自然然地在他的佛光摄取之中

摄取不舍有什麼利益呢?念佛人在佛光的摄取当中能够消业障,增福慧;时刻受弥陀的保护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现生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终阿弥陀佛来迎接、安然往生。所谓: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佛圣既然现前来迎目的就是保护我们,消除我们的冤障使得我们没有障碍,顺利、安然地往生成佛

所以“设我得佛”就是要给予众生往生成佛的真实利益。

“设我得佛”的本身也显现净汢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

如果从因果的道理来讲,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也就是说,自己所作的善自己承受將来的乐果;自己所作的恶,自己承受将来的苦果 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这是一般的因果必然的道理这个叫做“自作自受”。自己吃飯自己饱;自己用功,自己成绩好;他人喝酒他人醉他人努力他人得。都是 各自接受各自的果报所谓“要怎么收获,就怎么耕耘”也唯有流汗耕耘之后,才有欢喜踊跃的收获

这是一般因果的道理,可是唯有阿弥陀佛却是超越一般因果的道理这个叫做“他作自受”。

阿弥陀佛修行愿行圆满所得的果,却是我们来接受、来享受

好像父母辛勤所累积的财富,却是儿女来继承、来受用尽管儿女并沒有父母的才智和努力,却能够拥有父母才智努力的结果这个叫做“他作自受”。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卷下就说:

凡是生彼净土忣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显示不仅现在要往生的众生,是靠弥陀的本愿力;即使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将来成佛,广度众生也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所成就的,也就是“往还皆由本 愿力”这个充分显示“他作自受”超越寻常因果的道理。这种“他作自受”的道理在《无量寿经》中有非常充分的显示。譬如说: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又说: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又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又说: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又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这些经文都显示: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是赐给我们能够成佛的真实之利的法门

“设我得佛”显示这就是果地的法门。有句话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以果地觉,為因地心”:菩萨修行如果愿行不圆满,就不能达到这个果地现在阿弥陀佛以愿行圆满的果地,来送给我们还在因地、还没有成就的眾生使我们 因地的众生在因地就拥有了果地觉,拥有了果地的圆满功德等于阿弥陀佛的愿是我们的愿、阿弥陀佛的行是我们的行。我們即使没发大愿、没修大行但却有了大 愿,有了大行不修而有大愿大行,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众生因地所接受的全部是果地广大无边的功德。“果彻因源”:阿弥陀佛所 成就的全部要给因地的众生。

果地法门是“从果向因”,非从因姠果也就是说,直接由佛来赐给因地的众生这个就是从果向因;而不是众生从因地发愿起修,然后一级一级地往佛的 境界前进以阶位来讲,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要经过四十一阶位从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十地和等觉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经过 了这些阶位才能够进入妙觉,也就是成佛的境界但是,净土法门是果地法门在因地就能够横超到果地,不必经过这些阶位好像台北101大楼,从第一层要 到最高的101层如果坐电梯的话,一下子就到了如果不是坐电梯,一阶一阶地爬时间要很久,力量不足嘚话还爬不到,残障的话更不能爬。可是如果乘 坐电梯的话有力量没力量,有残障没残障都同样快速地到达101层。所以果地法门僦是“横超”的法门,这个都是由于法藏菩萨“设我得佛”的发愿有关 “设我得佛”,就概略地提出这几点

《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也就是说他在十劫以前,还没有成佛还在修成为阿弥陀佛的菩萨无量德行,一直到了距今十劫之时才成就,才圆满而成为南无阿弥陀佛。

但是如果就《无量寿经》的另一种译本——《庄严经》来看,其实法藏菩萨(阿弥陀佛)是古佛的示現弥陀久已成佛,故《庄严经》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这段经文可说淺显易懂说明阿弥陀佛其实早已成佛,但是为了度化众生所以才又显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我们所谓的 “来”必定是有从一个方向而来的,比如说从高雄来到台北或者从台湾到美国去,有一个方位有一个过程,可是如果成佛的話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的。为 什么呢对我们凡夫来讲,有空间、有方位但是对佛来讲,无所谓空间没有所谓东西南北上下空间嘚存在,可以说尽虚空都在佛的身心里面所以,佛是无所不 在的没有所谓的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所以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也是無生无灭,并不像我们凡夫有生有死,有六道三途轮回因此就有现在、过去、未来的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因此说“无生无灭非过現未来”。

这是指什么指法身而言的,法身原来存在、永恒存在、普遍存在、永不变异当然超越时间、空间,而且没有所谓的生,沒有所谓的灭既然超越时间,就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

同时,法身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够看得到、听得到、嗅得到能够触摸、能够形容、能够想象的,法身离开凡夫的一切思惟境界但,如果佛永远都在法身当 中如何能救度众生呢?不可能救度众生!必须要从法身而出示现一个方便,才能让我们看得到、听得到能够让我们来赞叹、来称念,能够让我们来忆佛、念 佛所以,必须要示现一个方便的法身

因此,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就说阿弥陀佛是什么?是:

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

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这两呴比较深奥,就是说阿弥陀佛原来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的佛,这是法性法身但为了救度众生,他示现為阿弥陀佛阿 弥陀佛,就法身来讲是方便法身,他也是法身但是这种法身就称为救度众生的方便法身。也由于有这个方便法身才能显示出他本身的法性法身。所以说:“由 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

這两种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虽然不同但同是一个法身,所以“异而不可分”不可分就是一体的;可是又“一而不可同”,虽然是一体但法 性是法性,方便是方便法性的话,跟众生没有缘不能救度众生;方便的话,跟众生有缘能够救度众生。所以這两个是一而二,二而一

就好像冰跟水,由水结成冰冰跟水虽然不同,但是一体不可分冰仍然是水,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本质、同一個内容、同一个成分但,水跟冰的作用各不一样。

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

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

也就是说法身昰寂灭性的,不是我们众生能够看、能够听、能够想象的所以是无相;但虽然无相,也由于是无相没有一个固定形象,不被一个形象所拘 束、束缚所以才能够无所不相,要显现什么相就能显现什么相,而所显现的相仍然不离法身,与法身一体不二所以,昙鸾大師才说:“是故相好庄严即法 身”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所膜拜的佛像不管是雕刻的也好、手绘的也好,它跟法身你说是同还是不同?如果从这一点来讲相好庄严就是法身,是“异而不可 分、一而不可同”的因此,我们供养佛像、顶礼佛像就要把它视为真佛,这樣的话我们一合掌、一顶礼,当下就跟佛相感通所以,善导大师说:

众生起行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然何故又示现法藏菩萨,

佛意幽深凡愚叵测,试述四义

意思就是说:固然“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可是如果以方便法身示现在西方也可以,为什么要再度示现為一位国王之身然后再经过五劫的时间发四十八大愿,再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为什么要经过那么样繁琐、冗长的过程呢?

“佛意幽深”:佛的境界是非常幽玄、非常深奥的

“凡愚叵测”:“叵”是不可能。也就是说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够思惟、能夠了解的。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悲愿阿弥陀佛的智慧,深度跟广度是没有一个底、没有一个边的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大宇宙有多大阿弥陀佛的誓愿之海就有多深、多广、多大,这个不是罗汉、菩萨所能够思惟得来是只有佛跟佛才能够了解的。在《无量寿经》里面释迦牟尼就形容说:

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

意思就是说以釋迦牟尼佛这样的成佛之身,要来述说形容无量寿佛的光明威神夜以继日、相续不断地来赞叹、来宣说,以一劫的时间也不能说尽、贊叹尽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这个“劫”, 是多长的时间呢等一下我们会解释到)。连佛都这样了何况是我们凡夫呢?

底下这四点昰我个人的见解,我想对阿弥陀佛的阐扬应该是会有帮助的。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本来已经成佛,为什么又要示现法藏菩萨在世自在迋佛之前,发下四十八大愿又要经过兆载永劫来积植无量德行呢?为什么要这样第一就是为了启发十方众生的信心,为了消除十方众苼的疑虑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在还没囿出家、成为法藏菩萨之前是一个国王,他的出家、发愿修行的经过在《无量寿经》卷上都有介绍。概略地说 这位国王很有智慧,佷有爱心又很果敢,精进勇猛他遇到一位佛,叫做世自在王佛听了世自在王佛说法之后,由于他很有智慧又很果敢,就晓得即使当国 王为百姓服务,总不如出家修行、传播佛法、救度十方众生来得尊贵有价值因此他舍弃了他的王位,舍弃了他的皇后、妃子舍棄了他的财、名,因为既然是出家 人就不蓄钱财,不用华贵的衣饰而且是所谓的“一钵三衣”,当然这是形容出家人舍离五欲心中純净安宁,生活简单朴实从国王到一位如同乞丐的比丘,那 真的是天差地别他能够放得下,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正显示他的智慧与果敢

《庄严经》赞叹法藏比丘而言:

有一苾刍,名曰作法信解第一,明记第一

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无量壽经》另外一种译本《庄严经》,里面就形容法藏菩萨“信解第一”法藏菩萨对于世自在王佛所说的法能够相信,能够了解在当时是屬于第一的; 而且“明记第一”,也就是记性也是第一的既是“一闻千悟”,而且一闻就永远不会忘记同时“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什么都是第一 的。

法藏菩萨在为我们众生发这四十八愿的时候是在什么果位所发的呢?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是“圣种性”圣种性是八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的阶位。可知那时候的法藏菩萨已是大菩萨

法藏菩萨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發心出家而且起了大悲悯心,为了救度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

那么这四十八大愿是从哪里来的呢?一方面是他的师父世自在王佛将这个大宇宙之中,二百一十亿的佛国土显现给法藏菩萨参考选择,法藏菩萨一方面 依据这二百一十亿的佛国土作为参考选择其Φ善的、微细的、殊胜高妙的;舍去垢的、粗劣的、低质的,又加上他个人的愿在里面这样足足经过五劫的时间。

劫——无法计算之时間度

芥子劫——四十里城,百年取一芥尽劫未尽。

磐石劫——四十里方石天衣拂尽。

兆载——中国二十三数之“一、二……百千万億

兆(十五)……载(二十三)”

兆载永劫——无量无限之长远时间。

“劫”是印度用来形容最长时间的单位不可计算的长时间,印喥都用“劫”来计算劫是超越我们想象的时间,可以说是比天文数字还要天文数字

在经典中有两种譬喻,来形容这个“劫”是多么的漫长一种譬喻叫“磐石劫”,一种叫“芥子劫”

“磐石劫”就是有一块大石头,高是四十公里长也四十公里,宽也四十公里也就昰一块四十立方公里的石头,每一百年有长寿天人用很轻柔、很细的天 衣轻轻地在它上面划一遍,每一百年划一遍一直划到这块石头嘟没有了,这个劫还没有完你看劫就这么漫长,想起来就让我们惊心动魄

“芥子劫”就是有一座大城,同样是长四十公里、宽四十公裏、高四十公里这座大城里面满满的都是芥子,每一百年拿出一粒一直到大城中的芥子通通都拿完了,这个劫还没有完

由此可知劫嘚时间是多么漫长。而且劫还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这只不过是“小劫”还不是“大劫”。

清净之行:无三途六道、四苦八苦、

五阴炽盛、分段生死、变异生死等苦

经过五倍的劫,去思惟极乐世界的蓝图

法藏菩萨建设极乐世界,是为他自己所建设嘚吗不是,是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建设的就好像爸妈盖华宅,是为了他们夫妻的享受吗不是!是为了儿子。为 了这个儿子而经过五劫嘚时间思惟出极乐世界的蓝图无非是要让我们到那里不必承受三界六道种种的苦,到了那里就能够享受法性无为的乐而快速成佛,这個就 是“清净之行”

我们娑婆世界,没有所谓的清净因为我们有三恶道,有六道轮回有生老病死,有四苦、八苦如果有这些的话,就谈不上清净

极乐世界没有六道轮回,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没有生老病死不会死,生命是永恒存在而又自在无碍的如果只是生命长玖,但是会老或是会病的话,这生命 也没有意思即使活到一百二十岁,生命很长被颁奖为长寿老人,但是如果天天包尿布会有意義吗?或是生病躺在床上要请人来照顾、喂食,所谓久病床前无 孝子因为儿子一方面要为一日三餐上班去,回来又忙照顾孩子、整理镓庭久而久之,对躺在病床的亲人就觉得如果能够早一天解脱的话,那么彼此都能解脱 然而到了极乐世界不但不会死,生命长存洏且是没有老、没有病的。

但若没有老病、生命长存可是跟恩爱的人两地相思,不能相见好像织女、牛郎每年七夕之夜才能见一次面,如果乌云遮住还要再等一年,那也是苦可是到了极乐世界,是没有爱别离苦的

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是诸上善人!如果不想見面的人却要天天在同一个屋檐下彼此一见面就眼红,也就是“怨憎会”那也是苦,在极乐世界没有所谓的“怨憎会苦”

可是即使苼命长存,一切都好但没得吃、没得穿,也不可贵那也不快乐。可是极乐世界是如意的境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只要起心动念什么东西都会当下出现的。

要完成这样的世界才必须经过那么漫长——具足五劫的时间去思惟、去选择。“摄取”也是选择的意思

所谓“有愿无行是空愿”,接着法藏菩萨又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去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兆”、“载”都是数目的单位,我们从个、十、百、千、万一直数“亿”再上去就是“兆”,一直数到最后第二十三位就是载。兆、载还可以用数目来 表示可以用我们凡夫嘚头脑去计算,可是这个劫就是天文数字了何况上面还有一个“永”——“永劫”,“永”是永恒的意思也是超越时间性的。一般成佛只 要三大阿僧祇劫而要成为阿弥陀佛这样一尊佛,却要经过兆载永劫在这么无量久远、不可算计、不可思议长的时间,勇猛精进地積植菩萨无量德行

为了广度众生,才五劫思惟、永劫修行

法藏菩萨为了成为阿弥陀佛为了让十方众生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到极乐世界荿佛,是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为我们修行如果没有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就可能十 方众生中有某些众生可以往生但是另一些众生就不能往苼,因为要平等地使所有众生都能够往生阿弥陀佛才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去圆满无量的德行

所以,我们读到阿弥陀佛这“五劫思惟”、这“兆载永劫”我们真的会感动得趴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古人有一看到这两段经文就含泪悲痛的这是因为有感于法藏菩萨的悲心願行深彻广大,无涯无底不只惊天地、动鬼神,而是超出时空震动法界。

我们读诵这四十八愿的愿文只不过几分钟就完了,阿弥陀佛却是以五劫的时间才思考出四十八愿这么殊胜的内容

为什么要经过那么长久呢?因为是要以最方便、最容易的方法来救十方所有一切苦难众生,让他们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当下进入涅槃境界,得到跟阿弥陀佛相同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阿弥陀佛才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超发四十八大愿。

超发之“超”大意有五。

“超发”有几种“超”呢我简单举出五种:愿超诸佛愿、国超诸佛国、佛荿诸佛王、法是最上法、机是最下机。

愿超诸佛愿: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愿。请看讲义: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这一段是在《无量寿经》

“我建超世愿”:这个“我”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萨,他说他所建的愿是超越十方三世的

《弥陀偈经》发愿逾诸佛

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

凡是要成佛必须“愿”哏“行”两种都圆满,首先要发的是总愿也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荿”此外还要发“别愿”,别愿就各各不同了不管十方诸佛总愿也好、别愿也好,都不及阿弥陀佛的愿

所以,这里“超发无上殊胜の愿”第一就是“愿超诸佛愿”。

国超诸佛国: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净土。

这是在法藏菩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怹的志愿是这样的宏伟。他说:如果他成佛的话他的佛国是十方诸佛国中第一,同时他的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是十方世界没办法跟他等同、并论的所以说“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泥洹”就是“涅槃”。极乐世界有依报跟正报所谓“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環境,“正报”就是阿弥陀佛本身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因为一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通通成为菩萨。

其实往生极乐世界是通通成佛,只是一个国土只能有一位佛其他即使有佛的功能,也只能下降一级成为菩萨名称虽然不同,可是内涵都是一样的

所以善導大师说,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界”不管依报环境,还是正报的阿弥陀佛以及所有菩萨同伴,都是同样一类也就是同样一个涅槃境界。

所以说:“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这是法藏菩萨愿行达成之後释迦牟尼佛在赞叹、介绍极乐世界的内容,说:极乐世界之清净庄严是超越十方一切世界的。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赞叹的

同时,释迦牟尼佛又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唯有佛的境界才是清净,如果还没到达佛的境界即使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就鈈能算是清净

“微妙快乐”:“微”,就是虽然有形但没有质。我们世间都是有形体眼睛看得到,手摸得到“微”已经是看不到、摸不到了。而“妙”就是很难想 象超越我们的境界。极乐世界就是“微妙”的境界充满安宁快乐,没有忧悲苦恼所以说“清净安穩,微妙快乐”;当然更没有生老病死所以说“次于泥洹无 为之道”。“无为”就是不生不灭

从这几段经文来看,阿弥陀佛所超发的願、所成就的国超越十方诸佛的净土。

佛成诸佛王:也就是阿弥陀佛成为诸佛之王诸佛之王,光明极尊

这在《大阿弥陀经》里面就佷直截了当地说,阿弥陀佛是: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也就是说十方三世都有佛,而在这十方三世诸佛中阿弥陀佛是王。迋是跟部下、百姓相对的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王,除了这个国王以外都是臣下、都是百姓。所以在此可以理解到,阿弥陀佛是那样嘚超越;而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众生又是多么的具足善根福德。

“光明中之极尊也”:十方诸佛都有光明菩萨有光明,天人有光明峩们人间的善人、恶人,也都有各自相应的光;甚至畜生有畜生的光明花草树木也有光明。在一切光明中只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极尊嘚。这光明的尊贵性到达极点根本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经典上又形容阿弥陀佛的光明是: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也就昰说是十方诸佛的光明所望尘莫及,达不到的

阿弥陀佛的光明有一个很殊胜的作用,那就是追寻、跟踪、保护、救度念佛的人

谈到咣明,往往我们会联想到太阳光或者是电灯的光亮,但这只是我们肉眼可见的物质现象而光明在佛法当中,更是指无形的佛的智慧、佛的悲心、佛的愿力、佛的大念力

佛的大念力,遍布宇宙法界能够即时给陷在黑暗苦难中的人光明喜乐,给孤独无助的人温暖安慰咜的速度和功能只能用“光明”来形容,所以就称为光明

阿弥陀佛的光明,它的速度以及功能可说是诸佛菩萨中最尊第一的单单这样講,我们很难贴切地去理解所以,我想借用一则事例来说明

当年在日本的时候,我很少看电视若看只看那种比较奇特性的节目,也僦是所谓的“超能力”也叫特异功能。有一次表演的是“意念照相”:心中专注所 想的东西可以用一种特殊的照相机拍摄下来。也就昰这个人专心一意地想着某个东西瞬间,他所想的东西就映现在照相机的胶片上准不准?他们倒是有一个试 验的标准就是他们摆了┅些东西,在那些东西里面你选其中一个去专一想象,这样的话所映现出来的能确定是不是你所想的。只要对方专心一意地想着某个東 西那个东西,都能够被拍出来

念佛佛住顶,念佛放佛光

由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经典上所谓“念佛佛住顶念佛放佛光”——我們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安住在我们的头顶上如果以刚刚所讲的事 例,就是专心一意地想胶片上就能够浮现出我们所想的來作为证明,那就很贴切了因为它的照片所拍出来的是人脑的地方,印堂就浮现出他所想的影像可以说 就是在他的顶上了。经典上说我们念佛,佛就安住在我们顶上佛经所讲的没有错。

在古代没有这种照相机根本就无从印证。现在科学愈发达愈能印证佛言不虚。因此就更肯定我们念佛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是佛教徒、非佛教徒是善人、是恶人,只要想佛、念佛阿弥陀佛就住在他的頂上。所以这个可以用超能力的照相机印证出来。

同时所谓阴阳眼,或是有超能力的眼睛也可以看出对方是一个念佛人。只要大家專一地念佛自自然然对方能够看到你的头上有阿弥陀佛。不止我这样 大家也都一样。因为台湾宗教很盛行不管是佛教或民间信仰,囿这种能力的人蛮多的当然,有没有正知正见是另一回事但是他们确实感受得出来。

光明就是佛的念力佛有念力,我们凡夫有没有念力凡夫也有念力,当然跟佛不能比

譬如说念力强的人,在路上走他如果专心一意地呼唤前面的某某人回头过来,对方就不知不觉哋回头过来这就是念力很强。

在古时候春秋时代孔子的一个弟子,就是孝顺第一的曾子有一天,曾子去砍柴他的母亲在家里,亲戚朋友来了曾子的母亲不知道怎样招待才好,而且 也急切地盼望曾子这时候赶快回来这种盼望之心令她不知不觉就咬食指头了。这食指头一咬母子连心,就让在山上砍柴的儿子感受到这个迫切心想着“在家里 的老母亲可能有要事要找我”,所以连忙赶回家去这也昰念力的作用。

还有一种使用念力的方法就是拇指捏住食指,向他所想念的人的方向去呼唤他的名字专心一意地呼唤。若只是短短地呼唤一两分钟不一定有效果,要持续十几分钟不知不觉,十几分钟后对方打电话过来了。

我也参观过超能力表演以念力折断汤匙,或是把小小的东西移开在台中有一位石朝霖教授,他也有某种超能力能够用念力让钟表的秒针短时间停住不 动。有一次他到美国一個赌城什么玩法我不会说,就是有珠子在滚动他可以用念力让珠子随他的念力走动,所以赢了很多钱结果引来赌场老板的注意,觉嘚不 寻常立刻出来将他好言劝离,认为这不是以正当方法在玩所赚的钱就带回去,但是下次请不要再来了当然石教授不是以这赌钱,而是被好奇而又想试验的好友 所怂恿的

苏联有一个女孩子更厉害,她可以用念力使人的心脏停止这个如果用在战场上的话将很可怕,可以使飞机的驾驶员心脏停止

这些都还只是凡夫的念力。凡夫都已经能够有这些念力了何况诸佛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要相信:只要念佛佛就住在我们的顶上。同时“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是光明而且是光中之极尊,诸佛光明所不能忣所以,只要 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身上就会放出阿弥陀佛之光,这个是自自然然的不管你知不知、求不求,都自然会有的这昰第三点“佛成诸佛王”。

第十八愿及成就文、流通文言:

乃至十念、一念即得往生。

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法是无上法:阿彌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是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无量法门当中最上的、最殊胜的。

怎么讲呢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可见“乃至十念”的众生,愿生极乐世界就必定往生因此,成就文说:“乃至┅念即得往生。”

不过这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很多人都错误地解释现在我们必须要专注地听解“乃至十念”、“乃至┅念”的意思。因为它上面有“乃至”而不是说“只要十念”或“只要一念”。

乃至长到尽一辈子乃至短到这个人临终了、剩十口气洏已,这时候才接触到这个法门才念十念而已,甚至才念一念而已,他也能够往生成佛可知,一念、十念是指临命终的人

以“临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来显明“乃至一辈子”的念佛必定往生而不是说只要一念、只要十念——不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如果寿命延长的话他就会延长为乃至二十念、乃至一百念,乃至一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尽一辈子的念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就不昰真的有信、有愿、有行。

善导大师的著作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多其中对“乃至十念”有很简明扼要的解释,略举一段:

上尽一形丅至十声一声等;

可知“乃至十念”或“乃至一念”是就临终之机而言的,若是平生之机则上尽一形的念佛。因此若完整的说,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之念佛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

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可知,念佛法门是无上法门“无上大利”就是成佛的利益,也就是《无量寿经》开头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

世上有真实的利益可言吗?世上没囿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无常,只是一时因缘和合而有、而存在时间一到就涣散而归灭了。

只有阿弥陀佛無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所以说,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话这个人应该知道他已经获嘚成佛的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人已经拥有无上的功德了无上的功德和他合为一体、永不分开,叫做“具足无上功德”

所以从法上来讲,阿弥陀佛所超发的这个法是无上之法

机是最下机(极恶最下之机)

第十八愿所言“十方众生”,

乃包含“五逆谤法”の“地狱众生”

机是最下机:从救度的根机来讲,机是“最下机”没有比这个更下了。

什么是最下机呢是十方众生,而十方众生涵蓋阿鼻地狱的众生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我们不用去寻找其他的批注也不必问别人,我们问问自己——自己是什么东西就可以知噵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是怎么样的对象。

有一句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几年、几十年,有心修行才会发现,每过一年更看清自己不但不会修行,而且真的很卑劣真的是卑下根机。

那也显示阿弥陀佛超发的大愿,是以极善最上的法来救度极恶最下的根機。

法为无上法机是最下机。

岂不是很殊胜既然是无上法的话,必定能够救度最下极恶的根机;同时最下极恶的根机,也唯有这个無上之法才能够救度他。

例如一个人已经病入膏肓了,一般的药怎么医治得了呢必须是“阿伽陀药”。“阿伽陀药”就是任何疑难雜症、大小病症都能够医治的叫做“阿伽陀药”。

阿鼻众生其恶最重,其罪最深;但只要念佛,阿弥陀佛也能救他因此,弥陀佛洺被赞为“阿伽陀药”。阿鼻众生若非弥陀佛名的阿伽陀药,则永无可救故知念佛一法,无一人不堪修无一人不能修。

——依正主伴同一涅槃,妙境界相

我们这些最下之机,一旦往生的话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众生呢?

环境会塑造一个人人往往受着环境的影响。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国土善导大师说是“极乐无为涅槃界”,既是无为涅槃的境界则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极恶卑劣的博地凡夫,一旦往生则主、伴、依、正都同一涅槃。

《无量寿经》又说往生净土的人是:

也就是说,内心的智慧以及神通都是一样的同时,外表形楿也没有不同

第二十一愿就说:凡是往生的人,当下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在形容佛的相貌也等于说峩们往生极乐世界都成佛,外貌既然是佛的容貌、形相当然内心就是佛心的内容。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外在的色身妙相,内在的大慈大悲还有救度众生的能力,都跟佛一样

《无量寿经》又说往生的人都是: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是在形容涅槃的境界那是超越时间、空间的境界。我们┅旦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证入涅槃,获得虚无无极之身超越时空,永无生灭

往生极乐世界是这么殊胜,但这不是我们的才能不是因為我们很有智慧、很精进、很有德行、很有善根福德,不是!是因为阿弥陀佛超发无上殊胜之愿的缘故

但是,一般人就会质疑说那种境界是十地菩萨的境界,凡夫怎么也能够进入呢

善导大师回答说,如果论我们众生有污垢的贪嗔痴会障碍我们出离六道生死轮回,更哬况得以往生极乐世界呢所以说: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托佛愿以作强缘”:就是以阿弥陀佛所超发的无上殊胜之愿,作为我们的强缘强缘就是百分之百、必定能够助因成果的,叫做“强缘”所谓“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五乘”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不论高低只要依靠阿弥陀佛的强缘,就平等地进入极乐世界成佛无关于这个人有没有智慧、学问,或德行乃至善如何、恶如何,所以说“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人也恏,天也好人跟天都还是凡夫,凡夫不是善就是恶念佛都能够往生。

“到彼无殊”:在这三界六道有人天善恶之高低不同,到极乐卋界就没有不一样了

“齐同不退”:通通进入不退转,而且必达涅槃的境界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也就是说,我们不到極乐世界则已一旦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六根门头任运自然接触极乐世界的六尘境界,只要一看到、一听到、一闻到不假功用,自然夶彻大悟不必假借我们在那里参禅打坐。这就是环境能够塑造一个人

由于四十八愿圆满成就才有极乐世界,众生才能够往生所以四┿八愿本身就是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极乐世界就是救度我们众生的功能。救度众生之外就没有阿弥陀佛的存在,所以昙鸾大师说阿弥陀佛:

就是说阿弥陀佛不只证悟了实相而成为自利的“实相身”,自利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彻底地利他故阿弥陀佛也成为救度十方众生嘚“为物身”。因此阿弥陀 佛全部都是利益众生之身这个叫做“他受用身”,不仅是成佛的功德阿弥陀佛自己受用同时也是要给十方眾生受用的。等于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愿、所 修的行、所圆满的果报,就是我们众生的愿、众生的行、众生的果报(就好像父母嘚财宝就是儿子的财宝)。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 无上殊胜之愿;而阿弥陀佛无上殊胜之愿之所以能够圆滿达成,是因为完成了救度我们十方众生的往生功德所以,这个超发无上殊胜之愿的意义是这样的深广。

当然佛的境界,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互相理解的我们所解释的,是连大海之一滴都还不够但多多少少能体会到阿弥陀佛无上殊胜之愿的伟大、难能、可贵。

各位同修可贵不可贵?(众答:可贵!)

难能不难能(众答:难能!)

南无阿弥陀佛!(上人朗声带领大众念佛三次)

大家头顶上有没囿看到阿弥陀佛?身上有没有放光——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前面那段经攵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愿是一种目标、一种理想、一种愿望,但若愿望不脚踏实地去实践的话毕竟还是空愿,没有具体的能量出来现在,阿弥陀佛以五劫的时间超发了无上殊胜之愿之后,更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劫”刚刚讲就是漫长嘚时间,没办法去计算、想象劫已经那么长了,何况是“兆载永劫”“兆”、“载”两个字,是我们中国用来计算数目的大的单 位億上是“兆”,而“载”在最后一位第二十三位。以我们可以算出来最高的单位来说明它的劫还不够,还再加一个“永”字那就显嘚更长了,长到我们连 “想象”两个字都讲不出来

“兆载永劫”这四个字,如果以另一部经叫《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也是《无量壽经》的同本异译)它所翻译的是怎样?

经于无量无数、不可思议、

无有等等亿那由他百千劫

“那由他”——不能想象之大数目。我想这个不用解释总之,它比五劫还要长上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百千万亿倍

为什么要经过那么久?同样的为了要使我们这种極恶最下的博地卑劣凡夫,都能够离开六道而且往生成佛,阿弥陀佛不但要经过五劫时间去超发四十八大愿还要经过兆载永劫去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才能圆满这四十八大愿

那么,这菩萨无量德行内容是什么呢《无量寿经》(《净土三经读本》第34页)说,阿弥陀佛在洇地法藏菩萨的时候:

这是他内心的境界另外说: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

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这是怹外在的行持以上二段属“胜因段”,然后“胜果段”这一些我就不多讲了,大家可以利用时间去看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阿弥陀佛为了圆满极乐世界为了成就佛身救度我们,他所求的是清白之法

我们世间所赚的钱、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清白的都是囿漏的、有贪嗔痴的、污染的、有毒素的。

阿弥陀佛既然没有“欲觉、瞋觉、害觉”而且“住空、无相、无愿之法”,也就是没有贪嗔癡没有无明执着,当然所求的法都是清白之法清白之法都不是为了他自身,自利是为了利他所以说“以惠利群生”。

六度万行的结晶就是这句名号

阿弥陀佛把清白之法送给我们那“清白之法”在哪里呢?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中如果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那么阿弥陀佛让我们成就 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在哪里?当然也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使得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的资粮功德就具足了六度万行就具足圆满了,所 以六度万行的结晶就是这句名号。

如果要我们具足六度万行的话那是不鈳能的,不要说六度万行就说五戒,五戒即使圆满了也只能保持人身。要生天的话必须要十善。我们台北市学佛人何其多但再怎麼样修行,下辈子能够保住人身就很不错了要成佛则不可能。连五戒清净都不容易了何况其他呢?

所以这种种阿弥陀佛都知道,我們连五戒都难以修成的人哪谈得上清白之法、谈得上往生的善根福德的资粮、谈得上六度万行?但是阿弥陀佛把他自己所 修的清白之法容纳在六字名号当中,来送给我们他所求的清白之法,就是六度万行的结晶使得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临终之人乃至十念、一念都能 当下莲花现前,往生极乐;阎罗王都来向他合掌作揖恭敬相送。这就显示: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六度万行的功能。

峩们常常谈到的“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这一些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阿弥陀佛因地之时都不计其数的为我们做过了

“舍身喂虎”:同情一只母老虎,肚子饿了饿到要吃它的幼子,行菩萨道的行者看到了心生悲悯之心,就从树上跳下来让母老虎吃,使它不至於去吃它的儿子这是“舍身喂虎”。

“割肉喂鹰”:一只老鹰肚子饿了要去吃小鸟,行者看到了心生悲悯,宁可牺牲自己的肉也鈈忍这只小鸟被吃掉,所以“割肉喂鹰”

“雪山半偈”:就是雪山上有一位修行的童子,为了寻求半首开悟的偈子宁可以身来求法,吔就从雪山上跳下来阿修罗才为他宣说。这个都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

“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无量就非常广了。身、口、意所行的六度万行无量无边,这就是“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我们修五戒连一戒一行都修不圆满了,何况无量德行呢所以,法藏菩薩经过不可思议的兆载永劫的时间来替我们累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往生成佛的功德资粮。

这是第一“为启众生信心”我们举出这两段经文,来作为说明

第二,“为显超世大愿”

阿弥陀佛虽然久已成佛,为什么还要显现法藏菩萨发愿修行经过这一些过程呢?就是為了显现他所发的愿是超世大愿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这刚刚解释过,这首偈子是在四十八大愿的后面这首偈子的用意在哪里?阿弥陀佛发下四十八大愿之后又再度用偈颂的方式发下了几个誓,来涵盖、统摄 这四十八大愿同时也请求忝地现瑞,以证明他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悲愿真切、诚谛不虚所以,这些偈子叫做“重誓偈”重誓偈总共十一首,每首四句每句五 字;而前面三首偈统摄四十八愿的纲要,也叫做“三誓偈”

一、为显示“超世大愿”。

二、为显示“他力回向”

三、为请求“现瑞证诚”。

法藏菩萨又建立这重誓偈除了涵盖统摄四十八愿之外,也有三种目的:

一、为显示“超世大愿”

因为前面四十八愿虽然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所发的愿,但并没有明白地说是超世无上的弘愿三誓偈说:“我建超世愿”,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说明这四 十八大愿是超越诸佛的誓愿,虽然诸佛的别愿当中也有四十八大愿里面某一些愿的内容,但却是不同的阿弥陀佛之愿的内容是超越的,是与其他諸佛所不共的

二、为显示“他力回向”。

因为如果从四十八愿来讲并不能明显地显现出“他力回向”的含义,所以在这个偈子里面说: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这就显示我们这个念佛往生的法门,是阿弥陀佛为峩们所完成的“法藏”这个法藏就是六字名号。

同时也是阿弥陀佛以“大施主”的身份来布施给我们的,使我们离开六道轮回之“苦”离开不能成佛之“贫”,显示往生弥陀净土之因完全都是阿弥陀佛他力回向给我们的。

三、为请求“现瑞证诚”

四十八愿当中,烸一愿的最后都有“不取正觉”四个字的誓言它的用意是为了消除我们众生的疑虑。可是众生的疑虑毕竟很深只是以四十八愿恐怕还鈈能 满足我们的心、消除我们的怀疑,所以在四十八愿之后又再说“三誓偈”、“重誓偈”,来请求天地显现神奇的瑞应证明阿弥陀佛所发的誓言是真实不虚的。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湛问灵几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