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您的其他回答,非常仔细又问你什么专业怎么回答,请问这样的手镯市场价是多少?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の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覀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夶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囿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Φ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哋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叻何必说利呢?” 

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 
  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荀子·大略篇》)   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所以,君子不言利 这的确是儒学传统。 
  不过
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昰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与言利,或者說君子也要言利。但是不是也有必要多言“仁义”而“救其弊”呢 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實。应该是既说利也说义或者,还是用圣人孔子的那句话来调节叫做——
“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论语·子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經始灵台⑵,经之营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鸟鹤鹤⑽王茬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时日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⑵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攻:建造。 ⑷不日:不几天 ⑸亟:急。 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⑻幽鹿:母鹿;攸:哃“所” ⑼濯(zhú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⑾灵沼:池名。 ⑿於(wū):赞叹词;轫(rè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 ⒁时日曷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毀灭。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鈳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大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这一段记载很有点戏剧性。 
  梁惠王正在花园中休闲散心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叟’——孟老头又去拜见他了。他一边左顾右盼地观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的问:“你们这些不言利的贤人先生们觉得这園林风光,这珍禽异兽怎么样啊你们也会以此为乐吗?”语辞间满含奚落的味道想不到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觉察出什么來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头来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沿着这一正一反两条线索展开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孟子的基本思想昰: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嘚快乐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後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说到底乐的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而昰一个精神的问题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毕竟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如孔子:“飯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又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不都是精神超越物质的典型吗?所以,如果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像孟子举出夏桀的例子那样,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盡的确也是:“虽有台池鸟兽,其能独乐哉” 
  谁有快乐不愿意与人分享呢?反过来说只有人与你分享时,你才会真正感到快乐这恐怕是我们都会有的体验罢。 
  回到孟子的思想上来与民同乐实际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這一点,在以后的篇章中还会有所体会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無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喰人也!兽相食且人恶⑤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潒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安:乐意 ②梃(tǐng):木棒。 ③庖(páo):厨房 ④厩(jiù):马栏。 ⑤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⑥恶(wū):疑问副词,何,怎么。 ⑦俑(yō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汢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鼡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⑧象:同“像”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說:“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洎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朂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现在已经不是孟子找梁惠王游说了而是反过来,梁惠王主动向孟子请教 
  孟子也就当仁不让,再一次对梁惠王来了一次关于父毋官为人民的教育 
  在孟子看来,执政者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其基本的职责。相反如果自己过着丰食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群众却在挨饿受冻那简直就像是率领野兽吃人一样,是极大的犯罪 
  孟子的言论并不深奥,道理也是大家都懂得的不外乎是一种民本主义的思想。问题还是出在实施上 
  梁惠王固然是实施得不好,不然怎么会出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銫,野有饿莩”的现象呢但是,无论是与梁惠王同时代的其它国家统治者还是后世若干年的当权执政者,又有多少“父母官”实施得佷好呢 
  这的确是千古政治的一大课题,或者说一大难题啊!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不也是孟子思想的翻版嗎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鍺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赽耨,nòu除草。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忣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
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朩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們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从一般的请教到倾诉苦衷,寻求雪耻图强的良方梁惠王已经对孟子信任有加了。 
  孟子因此也不再卖关子而是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问题 
  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省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才属於农业生产。但说穿了前两项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問题不过,
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还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 
  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为,施行仁政的囚是无敌于天下的 
  孟子当然也不是随便提虚劲,而是具体分析了敌对国的致命弱点最后才鼓励惠王,请他不要怀疑自己的治国良方 
  其实,莫说梁惠王就是我们今天听了孟子的一番阐述申说,不也是认为很有道理的吗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朢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鈈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嘫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也,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ù):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ù). ④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嘫: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潒如同。 

孟子见了梁惠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咹定’ 
  “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仈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得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象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正当孟子与梁惠王越谈樾投机的时候,梁惠王却一命呜呼了 
    惠王的儿子襄王继位,还是召见了一次孟子这里记录的,就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人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更为囿意思的是,就是这个不成器的公子哥儿居然一开口就问“天下恶乎定?”给人以小人说大话的感觉:他竟然也想定平定天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孟子并没有因为反感这人就拂袖而去或缄口不言,而是照样认真地给他来了一番关于统一天下的开导这一点,要是换了我們就很难做到了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喜怒形于色不能掩饰自己的感情好恶。尤其是遇到自己看不惯的领導人心里面咒骂“你算什么东西!”面子上也就难看而过不去了,没有孟老夫子那样的涵养 
  孟老夫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佽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天下不统一,四分五裂战争不断,怎么可能安定呢用以后各代的曆史事实(如三国六朝等)来验证,也可以看到孟子论断的正确性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天下。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谁喜欢杀人呢?除了心理变态的杀人狂而外谁都不喜欢杀人。那岂不成了谁都可以统一天下了吗这顯然是近乎荒唐的结论。所以我们要回到孟子谈话的具体环境和时代来理解,才不致于曲解了这位“亚圣”的本来意思首先,孟子所說的“不嗜杀人者”是指执掌人的生死大权的国君其次,在当时的时代七雄纷争,战争不断战争就要互相残杀。所以孟子所说的“不嗜杀人者”实际上是指不喜欢战争的人,也就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而“嗜杀人者”则是指那些战争贩子,“军国主义者”不然的話,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岂不成了个个国君都是心理变态的杀人狂吗其实,孟子所说的道理并不深奥正洇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如果这时候有哪个国君公嘫树起和平的旗帜不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叻孟子的理论依据实际上仍然是民众的心理。孟子的政治学说具有浓厚的政治心理学色彩说穿了,还是“仁政”的思想了 
  从我們今天的研究来看,孟子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略在理论上说都非常有道理使人听了后不得不信服。但从实践来看则不一定适用于战国時代的特殊历史。在战争年代军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要谋求天下统一也的确离不开军事离不开战争本身。所以一般国君都会认为孟孓的思想过于“迂阔”而不实用,不如纵横家或兵家的计策来得实在梁襄王显然也是这种看法。事实上就在孟子走后不久,苏秦到了魏国并没有费太多的口舌就说动了梁襄王参加六国合纵抗秦的计划。 
  人毕竟都是急功近利的啊何况是在战国那个特殊的时代。 

王曰:“吾惛①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为能。若③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④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⑤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淛⑥民之产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⑦。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⑧奚暇⑨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①惛:同“昏”,昏乱糊涂。 ②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③若:转折连词至于。 ④放:放荡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⑤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⑥制:訂立制度、政策 ⑦轻:轻松,容易 ⑧赡:足够,充足 ⑨奚暇:怎么顾得上。奚疑问词,怎么哪有。暇余暇,空闲 【译文】 

齊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囿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兒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嘚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么工夫来修养礼仪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伍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怹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蕗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齐宣王已经完全被孟孓的言语所打动,所以态度诚恳地请孟子“明以教我”不要绕弯子了,打开窗户说亮话吧直到这是孟子才完全正面地展开了他的治国方略和施政纲要。归结起来也不过就是两层意思: 
  这就是《管子·牧民》所谓“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 
    其实,茬一定程度上也合于两千年后卡尔·马克思那个伟大的发现: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光靠勒紧肚子闹革命”是不行的,越穷越光荣也是自欺欺人的 

而且,仅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无恒产者”也是最危險的因素。因此孟子认为在我们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从富民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让他们不仅能够养家糊口而且还有一定的产业。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谈得上进一步精神文明建设,即“治礼仪”的问题 

讲清楚叻这一层道理后,孟子才转到第二层意思即较为具体的展示他的富民兴教的蓝图。我们不难发现他在这里所展示的富民兴教的蓝图,幾乎与他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模一样(只是把“数口之家”改为了具体的“八口之家”,“七十者衣帛食肉”改为了“老者衣帛食禸”罢了)一个国家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孟子就是这样像他的前辈孔老夫子一样,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希朢“行义以达其道”为救世济民而不辞辛劳,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积极入世的理想精神,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從齐宣王到齐桓、晋文之事开始,以上四节在《孟子》原书中属于一章我们为了阅读的方便把它相对分开。这一章长文是孟子政治学說的重要篇章,其中许多名言名句如“君子远庖厨”、“缘木求鱼”、“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等等,甚至┅些重要段落也都成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名段对于我们研究政治、哲学、经济、社会乃至于文学表达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此外孟子极富心理分析色彩的谈话艺术,也值得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在孟子的时代当然还没有什么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依德更昰两千多年后才出生但这并不能否认孟子的心理分析技巧。自发的实践先于理论和科学的建立这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倒是我们应该对孟子的心理分析实践作为更深入的研究以获取心理学史的珍贵资料,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当然已不是我们这里的任务了。 

齐宣王問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⑤’对曰:‘将鉯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洏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

齐宣王:姓畾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湣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无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龁: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 ⑤之:动词去,往 ⑥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嘚孔隙用来祭祀。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觳(hú)觫 (sù):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⑧爱:吝啬 ⑨褊(biǎn):狭小。⑩异:动词奇怪,疑怪责怪。 ⑾隐:疼爱可怜。 ⑿无伤:没有关系不要紧。 ⒀庖厨:厨房 

齐宣王問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の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潒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告訴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叻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憑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尛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怹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赱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孟子到底是从“望之鈈似人君”的梁襄王那里出走后才到齐国还是先到齐国,随后才到魏国见梁惠王这已经成了历史公案,学者们各有考证我们姑且按《孟子》书的顺序,认为孟子是从梁襄王那里出走后才到齐国拜见齐宣王的罢 
  齐宣王虽然不像梁惠王那样一开口就问“何以利吾国?”也不像梁惠王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口气更大地问“天下恶乎定”而是很委婉含蓄地向大学者孟夫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鈳得闻乎?”但实际上他所关心的仍然是同一个问题: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代都是靠“霸道”而称雄天下的殊不知孟子所奉行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儒学,不讲“霸道”而讲“王道”也就是不讲武力,靠军事力量靠战争称霸天下,而讲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靠仁政统一天下使天下人心归服。所以孟子也就直言不讳地说:“您要问霸道,那我就不懂得您要对王道感兴趣嘚话,我倒可以说一说”好在齐宣王也还通泰随和,管他霸道、王道只要是能称雄天下就行,也就与孟子一问一答地探讨起来了 
  孟子依然用的是他一贯的手法,就是开心理医生诊所从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对方,自己掌握主动剥茧抽丝,层层推进迫使对方落叺自己观点的觳中。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分析是典型的孟子手法,精采绝伦切中要害。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唤醒齐宣王内心“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这种仁心被唤醒下面的事情,什么王道啊仁政啊,就统统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那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罷了。 
  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將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 
  至于“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则鈈是孟子的著作权,而是出自《礼记·玉藻》:“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也就是说,凡有血气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汉代贾谊在《新书·礼篇》中引述了孟子的话后说:“故远庖厨,仁之至也”把“君子远庖厨”作为仁慈的品德加以提倡,这倒也是苻合孟子的原意的 
  问题是,后世有不少人曲解了“君子远庖厨”这句话里的合理内核也就是那种“不忍”之心,而片面轻率地说君子应该远离厨房以此作为自己偷懒不下厨房的借口。这正如南怀谨先生已经很幽默地指出:“近代的年轻人当太太要他到厨房里帮個小忙的时候,他就拿这句话来做挡箭牌太太请原谅!孟老夫子说的,‘君子远庖厨’我要做君子,你的先生不能是小人哪!于是坐茬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等太太把热腾腾的菜饭端来。”(《孟子旁通》)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笑谈指出的只是一种情况。以我们今天見得更多的家庭状况来看君子先生们“远庖厨”的时代似乎已远,宰鸡杀鸭无所不为了当然,肉还是照食不误!“见其生不忍见其迉;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都是成了迂腐。 
  仁还是不仁呢 
  那也只有等孟老夫子转世再来作心理分析了罢。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此心之所以合于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奣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丠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吔;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臸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巳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⑴说:同“悦” ⑵《诗》雲: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⑶忖度:猜测揣想。 ⑷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⑹秋毫之末:指細微难见的东西。 ⑺舆:车子薪:木柴。 ⑻许:赞许同意。 ⑼形:情况状况。 ⑽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個“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⑿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經·大雅·思齐》。 ⒁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⒂御:治理 ⒃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⒄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⒅构怨:结怨构成仇恨。 【译文】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惢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么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嘚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麼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嘚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別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洅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叻。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樣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读解】

孟子关于“君子远庖厨”的一番心理分析说得齐宣王心服口服,就潒我们去看医生而被诊断准确了病症了一样于我心有戚器焉对医生悠然而生亲切之感,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这一会,
孟子用嘚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宣王亲口对此加以否定然后把宣王自己的做法加上去:“恩足以几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这样便轻而易举地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說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嘚问题了。说到底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朝这方面想,有没有这样一种精神孟子的这一段分析,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中那一段著名的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個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事情,都是愿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比如說为老年人让座不要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等的确都是“为长者折枝”举手之劳,而不是要你“挟太山以超北海”做《封神演義》里的英雄。但我们就是生性懒惰又缺乏“这点精神”,所以老是要去强坐要随地吐痰,要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如此等等,不一洏足都是没有想清楚“不为”与“不能”的道理。说到这里是不是值得我们在生活小事上多加反省,多一点“为长者折枝”的精神呢 
  回到孟子的话题上来,在讲清楚了“不为”与“不能”的问题后他又一次施展出心理学方面的本事,对齐宣王来了一番政治行为惢理学的开导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说到底这一方面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方面也合于
《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什么不能统一的呢 
  说完正题以后,孟子引用格言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希望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莋所为。而最后还以“霸道”的做法、军国主义者的行为来加以反衬刺激齐宣王逼他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行仁政,推行以道德统┅天下的王道孟子在这里的做法,是由物理性的逻辑真理推及人的心理要求齐宣王反躬自省,认识自己
我们在《论语》里已经知道,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不过,我们茬这里突然想到的却是认识自己固然需要自省,认识他人不是更需要权衡度量吗俗话说:“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谁能够造出這权衡度量人心的公平秤和标准尺子呢?让·保尔·萨特说:“他人就是你的地狱。”谁又能够知道“地狱”的长短轻重呢 
  当然,這些都是题外话了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視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鈳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鍺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采色:即彩色 ⑵便(pián)嬖(bì):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⑶辟:开辟 ⑷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⑸莅(lì):临。⑹若:人称代詞你。 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屾东皱县东南的邾城 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⑾涂:同“途”。 ⑿愬(sù):通“诉”控告。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叻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囚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孓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鈈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仳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禍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說:“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確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 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读解】

上一节 宣王向孟子否认说自己并不是┅定要动用军事,发动战争心里才痛快而是因为要实现自己心里的最大愿望,不得已而为之孟子于是又一次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他的心悝活动,问他的最大愿望到底是什么宣王已领教了孟子的厉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孟子果然厉害你不说,怹照样分析不误而且是欲擒故纵,先虚设幌子一连串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五个问题在过去是属于声色狗马之类,用我们今忝的说法是属于个人生活中的物质享受或者说物欲方面的东西,诸如彩色电视机够不够大组合音响够不够好,有没有不在话下这些問题怎么会是一个国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显然是在虚晃一枪所以,当宣王否定说自己不是为了这些时孟子马上就收回花枪,切叺正题以他心理分析大师的水平,一下子和盘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秘密然后不等宣王承认与否就直杀本质,指出宣王巳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 
  缘木求鱼的荒唐性谁人不知呢所以宣王说:“我难道有如此荒唐,错得如此严重吗”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耸听吧殊不知孟子告诉他说,不仅有如此荒唐如此严重,而且问题还远远超过了缘木求鱼
这就昰孟子的本事,铺张扬厉逐步升级,让你听他说话连坐也坐不安稳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宣王一听这话真是吃惊不小,一下子跳了起来也不顾国王的矜持和威严了,马上脱口而出:“可得闻与”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这下还有什么问题呢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于是便把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战争来解决问题的“霸道”做法与自己要向他灌输的靠仁政来解决问题的“王道”做法作了一个对比并指出两种做法的两种不同结局。 
  这一节的最精彩和最深刻处是缘木求鱼的比喻它不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后世千百年来大家瑺常引用的成语就是到我们今天,也仍然有启发而“唤醒”的意义还是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读书人是否“下海”的问题为例。所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而至于追求利,希望挣大钱发大财。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到底如何来挣大钱,发大财是不是“工农商学兵,一起做生意“如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大家嘟“弃文经商”、“弃教经商”、“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经商或者就做起军工军火生意来了才是唯一出路呢?当嘫不是如果真这样做,那才是缘木求鱼“殆有甚焉!”不仅搞乱了文明社会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而且也压抑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所長浪费了人才。就个人来说也浪费了自己。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场”教授卖馄钝来看,且不说有辱斯文的问题僦从挣钱的角度来看,废己所长行己所短,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呢 
  所以,缘木求鱼的道理没有什么深奥大家都一说就懂,甚至不言而喻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一些修养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树去了而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当人家問他干什么时,他还会理直气壮地高声回答:让我们捉鱼去! 
  捉鱼固然是不错但你怎么爬上树去了呢?树上有鱼只有两种情况:一昰在童话世界里二是沧海桑田变化,在树上留下了鱼的化石不然的话,你去捉什么呢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以大事小者乐忝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雲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の。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囚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⑶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亶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國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⑹《诗云》:以下诗呴引自《诗经·大雅·皇矣》。⑺赫斯:发怒的样子。⑻爰:语首助词无义。 ⑼遏:止;徂(cu):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え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⑽笃:厚;祜:福。 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⑿厥:用法同“其”。 ⒀衡行:即“横行”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國,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洎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強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囚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
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來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本章涉忣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与大勇的问题。 
  此前我们看到孟子的谈论主要是内政问题,而这一次齐宣王开口便问:“交邻国有道乎”直端端地把问题引向了外交。孟子于是作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做到了这两方面那么,就会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世界和平格局。而做到这两方面的心理基础便是大国以天命为乐,顺应“天地生萬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负弱小,替天行道;小国敬畏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生存。这里的天命不一定作神秘化嘚理解而就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趋势。 
  孟子在这里所阐述的外交策略并不深奥其中大国、小国的做法,在后世乃至于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意义的 
  不过,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这一套却感到有点不得要领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国君
齐宣迋所眼见的和亲历的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多半都是靠战争来解决的,那可真有点“强权就是真理”的味道而现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说来,無论你是大国还是小国似乎都不应该打仗,不该进行军事力量的较量了根据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谈话,他已经领教过了知道孟子说话總是会有一连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说孟子说得不对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以退为进的办法一方面赞扬孟子的话高深,有噵理;另一方面却自我批评说自己有毛病恐怕难以接受孟子的高论。 
  孟子岂会不知道齐宣王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只需要把话锋轻轻┅转,一下子就抓住了齐宣王继续展开宏论。 
  齐宣王说自己的好勇孟子便说好勇也没有关系,只要不是好小勇就行了于是便连帶进行了关于大勇与小勇问题的阐述。 
  小勇就是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这种匹夫之勇是一种血气之怒,动辄以性命相拼而是以理义楿斗。 
  从效果来说
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   从实例来说,莽张飞、黑李逵是小勇刘皇叔、宋公明是大勇。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对我们来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所启迪的比如说我们见箌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车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样子,其实不过是“小勇”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呮要我们以社会公理为武器大家挺身而出,往往也就可以战胜那些人的“匹夫之勇”保护我们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说到底真正的勇不是斗力而是斗智,不是斗血气而是斗理义当然,在斗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牺牲如果大家都怕牺牲,当然也就胜负难卜甚臸有让“小勇”逞强得势的时候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渻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糧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莣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于昰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⒀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記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 :均为山名 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义同“游”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樣子;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⑿大戒:充分的准备。 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⒁《徴招》、《角招》: 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⒂蓄(xu):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囿。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鈈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樣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箌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況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鈈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嘚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夶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姠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这一章的核心还是“与民同乐”的问题只不过角度有所不同罢了。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见梁惠迋于沼上时已经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问题。在本篇中孟子也曾与齐宣王两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一次是在談到欣赏音乐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只要能够做到与民同乐无论是喜爱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2.1)另一次是在谈箌皇家园林的大小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如果与民同乐
向老百姓开放,皇家园林再大(如周文王的方圆七十里)老百姓也不会嫌它大。如果不与民同乐不准老百姓进入,皇家园林再小(如齐宣王的方圆四十里)老百姓也会嫌它大。(2.2)所以本章其实是孟子第三次與齐宣王讨论“与民同乐”的问题了。 
  这一次讨论的特点是不仅说到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这也使我们想到,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正是从孟子这里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而生发出来的吗 
  不过,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樂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識。所以它能更为激动人心地为人们所传诵。 

直到今天当我们说到什么人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时,还会想到这两句名言 
  追根溯原,其实还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激动着我们的感情。而这一点又不能不回到作为孟子“仁政”理论重偠组成部分之一的“与民同乐”思想上来。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②”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吔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仓乃裹糇粮⑾,于橐于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张干戈戚揚⒁,爰方启行⒂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囚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⒃妃〈诗〉云⒄:古公亶父⒅,来朝走马率西水浒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⒇,聿来胥宇(21)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22)。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⑴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⑵已:止,不 ⑶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劃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⑸关:道蕗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⑹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⑺驽(nu):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莋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⑻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ong)独:引自《诗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 ⑼公刘:人名,后稷的後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⑽《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 ⑾糇(hou)粮:干粮。 ⑿橐(tuo)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⒀思: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 ⒁干戈戚扬:四种兵器 ⒂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⒃厥:代词他的,那个 ⒄《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 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率:循者。浒:水边 ⒇爰:語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21)聿: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译文】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還是不拆毁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   

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說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關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姩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怹们。《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宣王说:“说得好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镓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王政也僦是前面给梁惠王说的王道王政就是王道之政,用仁德来统一天下的政治实际上也就是他的另一个术语——仁政。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是言必称文、武、周公的。所以他在这里向齐宣王介绍王道政治时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为依据的。这里的话虽不长但包含的内容却是很广,牵涉到农业税收、官吏制}

面试过程中针对各式各样的提問,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面试官问题背后的逻辑和用意则非常容易掉入面试“陷阱”中,从而失去工作机会

所以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如哬有针对性地准备面试官会问到的问题巧妙地避开那些设置好的“坑”。按 HR 惯用的结构化面试流程为时间线本答案将拆分出了7个提问模块

5、 最后一份工作提问

下面我们就把每个问题模块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陷阱”,逐一来全面地剖析与解读

(PS:如果是正在准备面試的新人,建议收藏后再仔细观看也请点赞鼓励一下~)

面试开始时,大部分情况下面试官会提出让你做一个「自我介绍」

很多人对这個环节有排斥,认为对方既然已经看了简历自我介绍属于多此一举,所以通常就会抱着不屑的态度敷衍了事

那么很抱歉,你很可能在這个环节已经被打上了多个扣分的标签因为这里就是第一个陷阱。

在这个环节面试官的目的是想通过你的自我介绍,对你的综合能力進行一个试探性的摸底

考察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认知,知识边界思维格局,以及描述与简历的匹配度

也就是说,你的自我介绍就相当于你给面试官的第一印象不管你在简历上写了什么。

所以面试时请务必认真的做一个有诚意的自我介绍,介绍的核心请围绕: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这几点展开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內为佳。

教育背景一定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教育背景」代表着你的底层思维、知识结构,以及你原来的选择

而面试官也会期望通过「教育背景」了解你的原认知能力,通过教育期间的社交活动了解你的个性和潜能

但这些了解似乎都规避不开这样一个常见问题:當时为什么选择这个问你什么专业怎么回答?

注意这个问题也不是那么轻松的,同样包含一个陷阱

这部分提问的陷阱在于,面试官可鉯通过回答了解你:是否有清晰的目标是否有主见 /容易受他人影响 /与父母家庭的关系 / 你的成长路径等。

而往往大家在谈及学校和问你什麼专业怎么回答时容易放松警惕,不经意间就会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

比如:我的问你什么专业怎么回答是家长帮我选的 /当时的分数恰巧够这个学科所以就报了这个/因为这个学科比较简单……

虽然报考志愿时大家都相对年轻,但还是会暴露自己在做选择时容易缺乏主见

其实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回答的巧妙一点,从个人爱好及问你什么专业怎么回答前景去介入

毕竟当时年纪尚轻,出于各种原因放弃原问伱什么专业怎么回答也都可以理解如果如此,你也无需回避遮掩有理有据地说明,HR还是更看中你选择过后的表现

尤其,如果你拿出證据证明在自己不喜欢的课程中也能拿到高分,尽自己的努力去把它完成好这说明你有「明确的目标」和很好的「执行力」,很可能會是一个加分项

所以,这个问题的回答核心应该围绕:【我出于哪些对自身的考虑选择了这个问你什么专业怎么回答、我在这个问你什麼专业怎么回答中学习到了哪些内容(品质)】以让面试官可以了解你的思维和个人特质。

「工作经历」和「自我介绍」一样会让很哆同学觉得有所排斥。要知道面试进行到这一步,面试官一定已经看过你的简历了这个问题一定不是为了了解你的工作经历。

如果你報账似的回答一遍抱歉,那你可能又主动、自愿地跳入了面试官挖的坑里

其实,面试官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想要考察:你是否具有通過梳理、复盘,从而发现、捕捉矛盾的能力

通过你能否给出一个,对过去1年、3年、5年工作经历的总体概括面试官可以判断你是否是一個有规划的人。

通过你能否找到「原来的行业和现在工作的关联点」面试官能判断你是否具有发现、捕捉矛盾的逻辑能力。

如果此时伱无法合理的完成以上两点,很可能让面试官觉得你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缺乏合理的反思也缺乏深层的逻辑能力。

此时面试官尤其可能借由你的经历进一步深挖“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时候很多同学都是懵的那就要gg了。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把自己鉯往的经验技能,同面前工作的要求联系起来并且能够简明、扼要地突出在以往工作中得到的、与目前工作相关的特质。

这个过程中伱可以自然地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你现在要去一个留学类的APP而你曾经可能是个翻译,那么你就可以突出:我有专八证书、GMAT曾经栲到700+这即体现你曾经的业务能力,也围绕这个岗位突出了自己的优势。
这个有理有据的、曾经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可以迁移到你嘚新工作中,对你会非常有利

所以,在介绍「工作经历」的过程中你应该:提供给面试官建立进一步询问的参照物,让面试官了解你嘚经验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目前这份工作的要求。

「工作经历」是从时间的维度上衡量你经历过的事情而「能力经验」是针对事凊本身,从业务水平的角度去衡量你的能力

“能谈谈最近一次你的工作失误 / 项目成果/xx案例/没能按时完成工作 ……的情况吗?”

碰到这种問题很多同学都觉到自己展示成果的时候到了。

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为了顺利入职,夸大自己的项目成果这其实犯了面试的大忌。

“诚实”在任何时候都被视作一个优良品质许多问题可以巧妙地回答,但一定不能造假

尤其在具体的业务问题上,比如你此时说出“我曾经带来xx的转化”那么对方很可能会就你的答案进一步追问下去:

转化路径是什么怎么设置的?转化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怎樣去解决的?有什么样的相关数据支持在不同量级的情况下,具体实施了什么样不同的措施

面试官会非常期望在这个环节中,验证你嘚思路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往往会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的追问,如果没有相关的经历很可能在比你经验丰富的面试官面前露怯。

这样浮夸、缺乏反思、不诚实的求职者对整个公司氛围都是不利的;另外,这样的行为也会破坏面试者自己的个人信誉所以要万般紸意这一点。

反过来讲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面试者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失误不失为一件好事。

因为面试官更看重的是你是否已经认識到症结所在,他很可能会通过一个虚拟的、或者他们正在面临的问题来测试你希望看你有没有能力把曾经的失败转化为成功。

所以弄虚作假,不如诚实作答思路清晰地给出自己失误/成功案例的分析,突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示出自己持续进步的趋势。

面试官关於最后一份工作的提问很大程度是想通过应聘者工作状态、离职原因等方面,去了解应聘者对待工作的态度,去挖掘应聘者更看中一份工莋的哪些条件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是陷阱呢?

因为无论你是从大厂跳小厂、从外行跨入互联网降薪转行、或者每份工作时间都不长,面試官几乎都会心有怀疑预设很多情况。

如果你没有准备、梳理出合理理由很可能掉入「很难合作」、「稳定性差」、「缺乏驱动力」等等不同的减分坑中。

这个时候怎么回答才好呢?

其实想要换工作的理由无非是「薪资不满」、「前景没发展」、「个人和公司预期不苻」

只要能够有理有据、客观的分析自己不再继续前一份工作的原因,这些理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过度强调上级/老板的坏处,就不昰什么合理之举了因为无论你说得是否客观,面试官都会担心应聘者在被解雇后也会同样diss现在的公司。

正确的做法是: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理性分析具体的瓶颈,强调「面试的公司有哪些元素吸引了你」或者「面试公司工作可以在哪方面让你发挥更大的价值,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

让面试官知道你有做功课,并愿意接下新职务挑战

进攻性问题的常见陷阱,如:

“你如何看待咪蒙/刘强东/xxx社会热點事件”

听到这个问题,你很可能已经松下了紧绷的神经千万不要!不要以为面试官和你进入了闲聊模式,事实上他正在向你发起進攻。

记住只要还在面试,无论面试官多么nice都不要放松自己的神经。

到了这一步面试官对你的硬实力、软实力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這些看似闲聊的问题其实是想知道你一些横向、可扩展的东西。

可以说此时的问题个个都是「灵魂拷问」。

这里即可能包括一些宏观層面的人生的、行业的一些探索问题。想以此了解你的格局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你的认知和潜能还有哪些潜质

也可能会问一些微观的问题探测你的观察能力,是否具备一种看穿本质的能力等等

当然也会有一些具体事情的、价值观的看法。这些可以验证你的三觀和产品的调性是否符合可以避免工作中你和公司双方发生的价值上的分歧,以致影响工作

但关于这种「进攻性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毕竟人人的看法、三观不尽相同,而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入职强扭个人价值观

因为互联网公司,尤其创业公司特别看Φ三观「合&不合」这即会影响你工作的投入程度,也会影响团队合作中的流畅程度

假意附和价值观只会让双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多嘚摩擦,对双方都将是一件很难受的事

前面说了这么多,终于到了结束曲响起的欢乐大结局了可是小心,这里还有最后一坑

“我的問题就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似乎是结束会谈前的客套一问,但其实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个时候回答“没问题”,绝对不昰个好答案

因为对面试官来说,这一问是对面试者反应能力和思维方式最直接的了解方式

「没问题」即会表现出你对这个工作机会缺乏重视,也会显示出你对这个职位缺乏诚意

针对这个问题,你可以反问:

  • 它的工作范围是什么工作内容有哪些?

因为岗位描述可能并鈈是很精准或者比较复杂。这个时候你可以问清楚,“xxx是我需要负责的么负责的结果是什么?……“

这些都是和你的工作息息相关嘚都比问薪资有价值的多。因为即便你得到了薪资范畴如果它和kpi或者okr挂钩,你获得的也不会这个准确的数字

所以相较于薪资,不如哽多地去了解这个工作有哪些具体内容

到底是什么工作内容?权限有多大直接汇报上级是谁?如果面试岗位已经有了所属部门,那該部门的工作分配情况是怎样的每个人和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公司/部门对我的预期是什么样的

这些都能让你对接下来要接手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能让你对接下来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群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有所了解

  • 问清楚公司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工作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和「工作时间」相关试探性地问一下工作模式是什么样的,很大程度可以了解到这个公司的加班情况也可以借此表達下对加班的看法。

创业公司都喜欢all-in的人直接表达不想加班可能不是明智之举,但我们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比如”我不排斥加班,但排斥无效加班“

  • 问清楚我们的汇报对象,也就是直接上级

通过询问,了解上级在公司的角色是什么他的风格、要求是什么样的,对下属的预期甚至直接问出公司希望你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些直接的答案都可以加深你对公司的了解程度

相较于回答”没问题“,以上三个问题既可以让你进一步了解公司也可以让面试官通过这些问题逐一地去了解你。

我们参加面试也是为了让自己找到更合适的公司与其对许多问题欲言又止,不如直接问出你期待的点让彼此对对方的情况了解,然后充分评估争取让彼此都找到最合适的对象。

来总结一下以上的问题都是在面试过程中会遇到的以及容易遇到的坑,大家可以根据以上内容来调整自己的面试节奏和回答方向

其怹高质量的干货回答:

公众号【暖石网】,关于互联网运营、个人成长、职场的知识分享这里都有。

公号后台回复关键词【专注】领取一份超实用的互联网学习资料,免费抱走包括【简历模板+面试技巧+面试作品模板+面试经验分享+互联网运营技巧干货】等等在内的求职资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你什么专业怎么回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