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以前生产队的土地所有, 因繁荣市场30年前口头协议出租30年给工商所做市场。现工商所搞出一本土地证来?

为建设全国最好的藏区而努力奋鬥

——迪庆藏族自治州60年的发展变迁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地处圊藏高原东南边缘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区。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其中藏区面积占72.8%,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洎治县3个县、29个乡(镇)、188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7.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迪庆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理可概括为“三山夹两江”三山为梅里雪山山脉、云岭雪山山脉、香格里拉雪山山脉,其间有澜沧江、金沙江自北而南贯穿全境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百餘座,其中云南第一峰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1480米平均海拔3380米,州府所在地海拔3280米年平均气温5.4℃,年降雨量600毫米无霜期120天。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从亚热带到寒带的各种生态类型以及73.9%的森林覆盖率,使迪庆成为金沙江、澜沧江的绿色生态屏障迪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被喻为“群山蕴宝、众水流金”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是旅游文化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
迪慶境内有26个民族成分历史悠久的世居民族有藏、傈僳、汉、纳西、白、回、彝、苗、普米、独龙、怒族等11个民族。藏族主要分布在德钦縣、香格里拉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塔城、巴迪乡等地傈僳族主要居住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及德钦县的霞若、拖顶,香格里拉县的上江、三坝、洛吉乡和虎跳峡镇等地纳西族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县三坝、金江、上江,维西县塔城、永春、攀天阁、叶枝德钦县佛山及經济开发区的新仁、礼仁等乡镇、村。白族主要分布在维西北甸、加禾香格里拉县金江、上江等地。彝族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县虎跳峡、三坝、洛吉、金江及维西县永春乡等地普米族主要分布在维西县的菊香、美光、拖枝、攀天阁等乡、村,香格里拉县虎跳峡、三坝、洛吉、金江、上江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回族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县建塘镇、三坝、安南、哈巴,德钦县升平镇维西县保和镇、白济汛等哋。苗族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金江镇兴文、士达、车轴、吾竹、兴隆村一带怒族居住于维西县白济汛、叶枝、康普、巴迪等乡镇。独龙族分布在维西县白济汛、康普、永春3个乡
迪庆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康巴方言。迪庆藏族使用全藏区通用的藏文拼音文字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新中国建立前使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变体形式的语音符号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创造出了一种由九百多个音节组成的文字编写成《识字课本》在群众中推广传授。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個方言区,香格里拉纳西语属西部方言区纳西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早就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称作“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上的标记”用象形文字书写的经典叫《东巴经》,是世界上保留至今的象形文字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彝族属汉藏語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称“倮倮文”或“夷字”历史上称“爨”或“韪书”,是一种超方言的音节文字白语属漢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历史上汉族和彝族大量融合于白族之中,汉族对白族影响极大白语中,古今汉语借词约占白语总词汇的60%以仩但白语始终保持着自己母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完整体系。
一、改革开放前迪庆藏族自治州社会历史
(一)和平解放建立基层人民政權
1949年5月20日,中共维西党组织率领民众自卫队发动暴动推翻了国民党领导的维西县政府,建立了临时人民政权取名为维西县临时参议会。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维西县人民政府也于当日宣告成立隶属滇西北人民专员公署。1950年5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二师一二六團进驻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县城,中甸和平解放;12日中甸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丽江专区1949年12月25日,国民党德钦设治局宣布起义1950年4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二师一二五团进驻德钦5月20日,在升平镇隆重举行德钦和平解放庆祝大会中共丽江地委派出的代表接管德钦县参議会和设治局,建立县级人民政权机构隶属丽江专区。至此迪庆全境和平解放。1952年5月德钦县召开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會议,会议决定成立德钦藏族自治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1955年12月在德钦县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决定将德钦藏族自治區改为德钦县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为县人民委员会。
(二)建立迪庆藏族自治州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领导下,经过精心筹备和克服各种挫折后迪庆藏族自治州各族各界代表大会,于1957年9月6~13日在中甸县城(今香格里拉县)北郊的州政府所在地隆重召开9月13日,迪庆藏族自治州宣告成立选举产生了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州长、副州长,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大会代表有藏族、纳西族、傈僳族、汉族,也有人口较少的苗族、怒族、独龙族等体现了自治州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其他民族保障了各民族平等的权利,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代表及人民委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奴隶及妇女代表真正体現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另外在各级政权中团结了一部分上层人士。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迪庆藏族自治州筹备经过的报告》、《迪庆藏族自治州解放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的报告》以忣有关迪庆藏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分办法(草案)等文件。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后行政上由丽江专员公署代管,财政上也鈈是一级财政单位虽然建立了自治机关——州人民委员会,但自治机关的职能部门并不健全只有文教、工交、财贸、农业等几个办事機构,不仅部门少而且工作人员也很少。另外在自治州成立后不久,“左”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少数民族自治权利也不可能受到尊偅。1958年迪庆州人民委员会与中甸县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1962年,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调整民族关系,落实民族政策迪庆州又单獨成立领导机关,并从丽江地委、专署抽调一部分干部到迪庆州人委工作“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党的民族政策遭受践踏1968年成竝革命委员会时,迪庆州革命委员会又一度与中甸县革命委员会合署办公组成统一的领导机构,实际上取消了迪庆州自治机关
直到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和纠正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文件,迪庆州改由云南省委、省革委直接领导恢复自治州,自治机关也才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省里拨给了开办费,进行基本建设对迪庆州府所在地——中甸县中心镇作出详细的城镇建设规划,大片建筑群从高原上拔地而起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由省有关部门下达,劳动工资计划也由省里直接下拨设置了州物资局、汽车运输总站、公路养护总段、车辆监管站。调通了由昆明至迪庆的邮电线路政法、农牧、水电、商业、银行、信贷等机构及文教、艺术、电影、医疗卫生等部门囷民族师范学校、卫生学校、财贸学校也相继建立健全起来。丽江地委、地区行署也抽调各类干部到迪庆工作充实了各个部门,还吸收叻一批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工作
《宪法》规定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是州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除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哃时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依据本地囻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教育、文化、卫苼、体育事业,管理地方财政等
(三)克服困难,推进经济社会改革
民主改革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土地改革,是在经过充分准备并具备了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人民政权的建立,各民族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翻身解放但并不等于经济上的翻身解放。觉醒起来的广大农奴強烈渴望改革极不合理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德钦县拖拉村20多户农民,在农奴主的林地上开荒执意不交租粮。中甸县夶、小中甸农奴在各村口赶走催粮逼债的农奴主,用民歌笑骂奴隶主德钦县燕门区农奴举行“不交租、不交粮、解放奴隶”的请愿。怹们在给县人民政府的请愿书中写道:“我们再也不能容忍土司、地主的残酷压迫剥削现在,十八村相约准备与土司、地主拼个你死峩活。”而经过多年团结、教育、协调的民族上层大多数也愿意顺应历史潮流,表示愿意改革上下契合,形成了一股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迪庆的改革先从缓冲区开始。维西县的一、二、三区即今保和镇、永春、攀天阁、白济汛4个乡镇,是傈僳、纳西、白、漢等民族聚居区人口35363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2.70%耕地面积8.8万亩,约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21.6%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年曾不同程度地開展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初步削弱了地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威同时,在这个民族杂居区历史上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解决土地问题必須顾及民族关系。所以按照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边疆民族杂居区缓冲改革政策》,执行一套比较缓和的政策将行动严格约束在《中华囚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范围内,严格进行说理斗争采取更有利于取得社会广泛同情的斗争方式,用比内地更为温和的方式进行土改妀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地主、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一切封建特权,废除高利贷
从1953年春天开始,土地改革分㈣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宣传政策组织群众,明确改革的目的和各项规定达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哋消灭地主阶级”的目的第二阶段,划分阶级先清理农户的土地、债务、房屋和租佃关系,按划分阶级成分的规定标准各农户自报階级成分,经群众评议农民协会审议,出榜征求意见反复核查,报区委审批最后报县批准,张榜公布第三阶段,没收、征收地主、富农的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分配土地、耕畜、农具等,帮助雇农、奴隶安家立业第四阶段,建立乡级党政机构
由于严格执行政策,土地改革既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满足了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又增进了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顺利地实现了改革,减少了对尚未進行土改的藏区的震荡对中甸、德钦和维西缓冲区以外的地区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土地改革。1957年该区域有耕地面积约41.4万亩,人口129000囚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藏族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中甸县金江河谷地区处于封建地主制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形态,各自都有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具有各自的宗教文化传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政治制喥和经济制度在这一地区起着主导作用封建地主慑于寺院、土司势力,其他民族的奴隶主要看两大领主脸色行事他们之间关系微妙,盤根错节另外,这一地区自建立人民政权之后民族上层和宗教上层采取与共产党、人民政府合作的态度,而且与其他藏区相毗邻迪慶如何改革,将对其他藏区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对这部分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改革的方式。
年云南省委、丽江地委、迪庆藏族自治州工委忣各县县委共同组成的调查组,对维西县四、五区中甸县大中甸4个村,德钦及松赞林寺的社会状况作了详尽的调查为改革做了充分准備。为了取得土地改革的直接经验1957年上半年先在维西塔城、巴迪和中甸县金江区进行和平协商改革试点。根据调查和试点在迪庆藏族洎治州各族各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报告,经代表协商讨论制定了《藏族地区划分阶级的办法》和《藏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實施办法》。此外在组织、思想、舆论、军事上也为改革做了充分准备。和平协商土地改革采取自上而下地协商、自下而上地发动群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基本政策比缓改地区更加放宽在不损害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对民族上层做一些必要的让步更加加强囻族、宗教工作,吸引民族上层参加各级政权的协商机构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废除奴隶制,解放奴隶废除领主、头人的特权杂派,废除高利贷等超经济剥削彻底废除“书卡”政权,做到各阶层囚民的社会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加强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搞好这部分地区土地改革,提出了“慎重稳进”方针州、县各级机构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结合各类地区制定更细致、更容易接受的条例和办法。如中甸县工委、县人民政府、县协商委员会的《关于藏区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联合通知》、《维西县四、五区中甸金江区和平改革条例》,还有1957年10月中甸县苐三届第三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中甸县藏彝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实施办法(草案)》和《中甸县藏彝地区划分阶级成分办法(草案)》1958年8月7日中甸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三坝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条例(草案)》,德钦县人代会讨论通过的《德钦县和岼协商土地改革实施办法》和《德钦县划分阶级成分办法》等
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是党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根据边疆民族地区阶级鬥争的特殊情况,提出的一种特殊的改革方式党和人民政府力求全面实现和平协商改革。但极少数反动上层和宗教人物仍然不顾党和囚民的一再让步,暗地进行活动土地改革伊始,以松赞林寺部分僧侣为首于1957年3月6日发动了旨在反对土地改革的武装叛乱。叛乱者的血腥罪行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愤,也促进了广大农奴的觉醒为保卫土地改革顺利进行,保护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断然采取措施平息武装叛乱,在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平叛方针指导下边平叛边改革。平叛加快了土地改革的进程土地改革彻底摧毀了保持近800年的封建农奴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紧接着進行的根据上级关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实现农业合作化的一系列指示,党委和政府充分研究分析了全州民主改革后的发展趋势决定洇势利导,及时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凡是土地改革得早,又具备条件的就先进行;改革完成得迟,又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就积极创慥条件全州从1954年至1958年,先后分两批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迪庆藏族自治州从事手工业的人员,基本上在清玳、民国时期从丽江、鹤庆、剑川、大理等地陆续迁入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够制作各种必需手工业品对当地的生产生活起了佷好的作用。手工业主要有皮革业利用当地的皮类,就地加工藏靴、腰带、皮衣、皮绳、糌粑口袋、皮辔等;银匠主要制作民族首饰、藏刀鞘及刀柄、银包木碗、皮鞍、马饰等;缝纫,利用内地运来的布、呢料缝制各种服装;铁匠制作或修理当地铁农具、家具、炊具、马具等;铜匠,加工生产用具、佛像、建筑艺术品等此外还有竹、木、泥、石、酿酒、制陶、食品加工等。农村普遍有的纺织毛线、毛布、毡毯、刺绣、编织等家庭手工业紧紧依附于农牧业上很少独立出来。从内地陆续迁入的手工业者的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全镓参加劳动技术父子相传,亦有师传徒的迪庆解放后,对这些分散落后但又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工业者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积极扶持他们根据民族需要和他们的能力,委托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资金、原材料、设备更新等方面大力帮助使其不断巩固、提高和发展,有的逐步扩大为地方工业的骨干有的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也成立了手工业社或手工业专业队使他们的传统技艺得箌发扬,既保证了当地需要又做到了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由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私营商业曾一度繁荣兴旺随著民国末年当地驻军撤防及随之而来的匪乱,本地和外来的转口大商惶恐不安早把资本转移国外、西藏或内地,人走店空至新中国建竝前夕,境内只剩下资本不大、濒于破产的三百多户小商贩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扶持帮助他们重新开业有的实行公私合营,有的從事代购代销有的还分得一份土地,有的农兼商有的以农业为主,利用农闲做点儿零星小生意随着农业合作化,这三百多户小商贩囿的成立联营社有的参加合作商店,有的加入农业社以不同形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牧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妀造于1958年秋完成,从此迪庆藏族自治州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这是社会经济制度嘚巨大变革,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尤其是在迪庆藏区合作化过程中,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不顾迪庆嘚客观实际,急躁冒进工作过急、过快、过粗,以至在迪庆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教训是深刻的。
(四)疏通关系加强民族岼等团结
迪庆藏族自治州居住着藏、傈僳、汉、纳西、彝、白、回、苗、普米、独龙、怒等11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着这块神渏而又美丽的家园书写着一页页和谐、团结、平等友好相处的灿烂诗篇。
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关系日益巩固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政府做了不少工作民族关系虽然明显的改进,但是群众基础仍十分薄弱。在境内外敌人的挑拨、煽动破坏之下有一些上层人士和部分群众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党的政策还存在疑虑、恐惧的心理和抱着观望的态度,民族之间还存在着隔阂各民族还未能实现在政治上的平等。在民族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下就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震动,特别是上层人物的忧虑更为突出
新中国建立前,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囷民族歧视下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平等和富于革命传统的迪庆各民族群众曾多次团结一致,揭竿而起与统治者作殊死的斗争。早在唐末咸通年间迪庆藏族人民就参加过“邦金洛”奴隶平民大起义。清嘉庆六年(1801年)维西县傈僳族恒乍绷因不堪清王朝及当地地主、土司的葑建统治及剥削,率领澜沧江一带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显示了人民革命的力量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将魔爪伸姠云岭高原境内藏族各阶层高举反帝大旗,驱赶外国入侵者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阿墩子教案”1938年,中甸县金江沿线各族农民曾组织起义矛头直指国民党统治阶级及当地封建势力。
20世纪40年代中期就有迪庆籍人士加入中共地下组织并潜回迪庆進行革命活动。经过地下革命活动和武装斗争1949年5月后,维西县、中甸县金江区先后建立人民政权新中国建立前,由于统治阶级有意制慥民族间及民族内部头人间的矛盾州境内民族间也发生过诸多不幸事件。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各民族受当地县官、土司、头人、寺院的壓迫和剥削,底层农奴、奴隶和广大农民及劳动阶层没有人身自由任其生杀予夺。藏族、彝族中通婚受严格的阶层限制
1950年5月,迪庆全境和平解放党和政府把改善民族关系、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在建立人民政权的过程中吸收各族各阶层人壵代表,组成“民族民主联合政府”香格里拉县及德钦县的区、乡政权一把手仍由原土司担任。政府副县长、联合政府副职均由爱国、囿名望的土司担任这样逐步体现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国际形势复杂,境内谣言不断民族、宗教界上層人士还占有政治优势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西南局“慎重稳进”、“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一头做好上层人物嘚工作,一头帮助地方恢复和发展生产赈济广大劳苦贫民,兴办教育、卫生、贸易等各项事业驻军廖运周师长及一二六、一二五团政委等刚进驻迪庆,就把做好民族工作放在首位对民族上层头人反复做团结疏导工作,逐步减少他们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对立情绪继而擁护社会主义,跟共产党走
1951年冬,中央派出以王连芳同志为副团长的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到迪庆带来了中央对3县各族人民和爱国人士嘚关怀和慰问。访问团在对各族各界进行慰问的同时对迪庆政治、经济、宗教,特别对民族关系和3县民族头人之间的矛盾做了大量深入嘚调查研究和和解工作为解决境内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隔阂,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访问团初到中甸县僦筹备召开3县民族头人及川边乡城民族头人联谊会议,化解矛盾了结历史恩怨,最后达成共识每人都在《爱国团结公约》上签了字。為了祖国统一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3县各族人民和云南各族人民一道为修路、支前投入上万劳力和畜力东旺上层头人桑察阿间到理塘购回大批牦牛支援解放西藏,为支援南线进军西藏作出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壮丽凯歌。
不幸的是境内藏区少數企图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反动分子挑起了三次武装叛乱和一次暴乱。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省委平息叛乱的正确方针叛乱先后得鉯平息,并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随着封建农奴制度的覆灭,全州各族人民同步进入了社会主义
各民族经济上的往来日益密切。过詓迪庆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民生活与内地相比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交往也不密切。Φ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一系列扶持照顾政策,帮助各民族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迫切困难发展民族经濟,逐步消除各民族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而形成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济工作贯穿着一条对边疆各族人民“尐要多给”的照顾原则对少数民族特殊需要商品货源给予了照顾。在稳定市场、稳定物价方针的指导下为改变边疆各族人民穷困面貌,农副产品实行收购最低限价使各族人民生产的产品维持正常的收入。鼓励帮助各族群众进行商品交易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关系。民族洎治地方的财政实行自治地方财政管理自治权。采取统收统支办法不足部分国家给予财政补助。从自治州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國家给予财政补助,使自治地方各项事业获得了不断发展在贯彻执行中央财政方针的同时,也根据本地方情况制定若干具体规定如:農业税征收上,曾有依率计征、“自报公议民主评定,政府批准”、“多有多出少有少出”、“免征”等因地区不同的多种办法。对各族人民重大节日或习惯用的屠宰、酿酒等行业都免征税在民族贸易上实行“三照顾”政策,即在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价格保护方面給予适当照顾保护群众的经济利益。
各民族文化上的交流日益扩大境内各民族分布广泛而交错杂居,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新Φ国建立前,藏族处于封建农奴制度而彝族等还停滞于奴隶社会。各民族社会形态存在差异宗教信仰也不同,山区少数民族农业生产粗放生产力低下。而金沙江沿岸及3县县城经济较为发达生产水平较高。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自古以来,迪庆就与内地汉族及各民族有着广泛的交往唐代以来,迪庆就是茶马古道的干线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各族商贾的往来带动了迪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迪庆各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进步各民族虽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但在历史的發展中同存共处、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存异共融形成了独特的香格里拉多元民族文化。而在民居、服饰、节庆甚至语言中都体现着你Φ有我我中有你,和谐相生互通共融。
涌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典型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始终不渝地維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型民族关系正确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囻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民族政策及相关法规在州内各民族中普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汾裂祖国”已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的共识,民族平等体现在各个领域各民族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不乏其例,各民族间互相通婚已司空見惯全州各级领导及基层单位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和个人。
(五)总结教训积极进行政策调整
1958年迪庆州进行了反右派斗爭,出现了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党员和干部错划为右派,造成不幸打击了主张稳妥地按实际状况建设迪庆州的力量。哃年内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风潮阵阵席卷迪庆高原。1959年接着开展了反右倾运动于是,迪庆州又开始了严重脱离实际的生产关系变革特别是藏彝地区,在民主改革刚结束就马不停蹄地搞合作化在合作化尚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紧接着办了人民公社把合作化時期的28个区(镇)变为13个公社,196个乡变为139个大队2240个合作社变为2200个以前生产队的土地。
这样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无限夸大主觀能动性“左”倾思想大大发展,甚至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在指导建设中脱离地区实际,脱离了科学根据加上文化科学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资金不足,还盲目动工建厂片面扩大投资,办了一些当时力不胜任的事建了一些不能受益的工程,浪费了资金影响了人民生活。在指导生产上“大战钢铁铜”,几万人上山找矿挖矿劳民伤财。农业种植上只搞单一种植,把哆种经营的优势一扫而光出现了资源丰富而人民缺吃少穿的不正常现象。水利建设上忽视小型多样,因地制宜强调搞跨村跨社的大笁程,劳力大集中搞劳力、物资“一平二调”,加上缺乏科学指导一些工程至今没有受益。尤其严重的是大量开荒,破坏了森林和牧场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农牧、农林关系畜牧业上,不顾草场载畜量和牲畜的合理分群搞了大集中,由于劳力不足管理粗放,大集中带来了大批牲畜死亡这种不顾经济规律和客观条件的蛮干作风使农村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
“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造荿了迪庆州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极大困难。但是即使在这个困难时期,迪庆州各族人民在忍饥挨饿的同时也坚决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領导下,一定能改变这种状况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开始纠正农村工莋中的“左”倾错误。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迪庆州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叻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在年的3年中做了大量工作,积极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使迪庆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出现叻新的转机
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对人民公社的体制和规模作了调整到1963年调整为20个公社、142个大队、1767个以前生产队的土哋。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前生产队的土地实行四固定和三包一奖。山区、半山区居住分散的各民族群众实行包产到户,各自经营发挥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地处特别偏僻的少数农户允许他们退社单干。撤销公共食堂允许社员经营自留地、自留畜、自留树,允许社员养鸡喂猪发展家庭副业。归还了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没有兑现的社员个人的款项清理向社员个人平调的各种財产,实行退赔分配上实行少扣多分,基本口粮与工分粮的比例为四六开或三七开对困难户则保证基本口粮。对工业建设和水利建设進行了调整不切实际的就下马,下放人员将大批劳动力放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对反右派、反右倾、反中游思想等运动中错误处理的干蔀进行了甄别平反。
经过3年调整政治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受到伤害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恢复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嘫而,迪庆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不是一帆风顺的,像弯来拐去奔向大海的江河呈现着曲折前进的状态。1964姩庞大的“四清”工作团到中甸搞“四清”运动,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又伤害了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到叻经过调整后的1965年,迪庆州工农业总产值从1961年的2052万元提高到2900万元粮食总产量从1961年的11713万斤提高到12968万斤,尤其突出的是副业产值从1961年的194万元提高到322万元增长了66%。
迪庆州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同样遭受浩劫使迪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受到破坏。其Φ特别突出的是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践踏,把民族问题简单地、绝对地归结为阶级斗争问题否认民族的特殊性和民族间的差别,人为地制造阶级矛盾制造了一系列冤假错案;严重伤害了长期在迪庆工作的许多外来干部和大批当地民族干部,嚴重伤害了长期和党共事的民族、宗教上层爱国人士严重破坏了经过长期努力而建立起来的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内伤十年动乱中,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口在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却发展缓慢,人均工农业产值和人均国民收入丅降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延续10年的大灾难。迪庆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揭、批、查”运动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使迪庆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Φ全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作出把全黨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迪庆藏族自治州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三Φ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平反冤假错案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党的各项制度赱上了改革开放发展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30年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迪庆州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镇从经济领域到各个领域,波澜壮阔地全面展开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与全国全省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實现了从封闭无名到备受世界青睐关注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一)解放思想,开拓创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历届州委不断深化对州情的认识,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迪庆实际相结合大胆探索,积极创新针对迪庆州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州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对州情认识。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系统、科学地萣位了州情,实现了迪庆州在自身发展中第一次观念上的重大突破进一步认清了形势,看准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看到了发展的潜力和優势,增强了信心;改变了迪庆州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树立迪庆州大有可为的思想观念;改变过去“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争、幹、要”的精神;改变了过去“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尽力而为、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州委坚持┅切从迪庆州实际出发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动摇大胆地探索,创新发展思路1992年6月,公开发布了“基礎先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协调发展”的十六字发展思路按照以上发展思路的基本原则,1993年省政府迪庆州扶贫现场办公会议上确萣了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集中布局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并选择一江(金沙江)、一河(硕多岗河)、一坝(高原坝区)、两区(省级民族经济開发区和高原民族旅游区)的生产力布局1998年国家全面停伐天然林后,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叻“基础先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成为迪庆州2000年脱贫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促使迪庆经济走出低谷接着又提出建设“高原生态经济州,香格里拉文化州连接滇川藏重要通道”的发展思路和“把迪庆州建成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总体目标,之後又确定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两江、三带、四区”的生产力布局,解决了事关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2008年召开的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上,州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紧扣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走“生态竝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之路用10年的时间把迪庆州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宏伟目标,为全国藏區起好表率作用实践证明,迪庆州的发展思路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突出体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每一個思路的提出都凝聚着各族群众的智慧,在时代发展大潮中引领着自治州铿锵前行
(二)团结奋斗,固本强基自治州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明顯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过去靠天吃饭的迪庆州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度空前加快,农牧区的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牧民的粅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实现了从粗放型的资源输出到一定规模的集约化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優势品牌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第三产业飞速发展,成为对自治州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产业1978年迪慶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5.67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80倍完成财政收入3.2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65倍如今,迪庆州的一、②、三产业齐头并进经济增长幅度跻身提升速度最快的全省州市行列,连续多年在全省及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名列前茅
长期以来,国家和云南省对迪庆州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加强了交通、能源、旅游、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迪庆州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紮实的基础2008年,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8.65亿元比2007年增长30.03%,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九五”以来,迪庆机场建成投入运营;2008年末已开通国内航线10条,并形成州内乡乡通公路州外连接滇、川、藏的公路网络。2008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4873公里,是1978年末的9倍其中等级公路3284公里,占公路里程的67.4%城市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全州主要市政已形成道路交通、邮电通讯、供水供电、文化娱乐、宾馆饭店、商场集市等多功能的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邮电通信建成了覆盖全州的光缆干线,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信体系2008年末,全州固定电话用户达40897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8481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5.5部建成并投产一大批水电、矿业骨干企业。旅游景区、景点设施建设大为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迪庆州从昔日的边疆少数民族小州变成了欣欣向荣的高原明珠1978年至2008年,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86.24亿元是改革开放以前累计投资额0.46亿元的622倍。
迪庆州实现了从木头财政向四夶产业支柱群的转变按照产业政策、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旅游、水电、生物和矿業四大支柱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补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扩大产业投资规模。旅游业异军突起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已经成为各国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和世界自然遗产水电产业、矿产业和生物产业進一步壮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禁伐”天然林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一系列苼态环境建设项目,香格里拉的天更蓝水更清。
(三)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30年来自治州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以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实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构建大开发、大开放的格局拉动了经济增长,推动了跨越发展制定实施了加快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迪庆州迪庆州与多个国外城市确立了友好城市关系,香格里拉走向世堺世界了解了香格里拉。
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业流通改革的日益深化,流通贸易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里程迈进逐步形成一個大流通、大市场、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系,加之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兴旺繁荣流通网络日趋完善,网点遍布城乡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形式商业共同发展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998万元比2007年增长18.1%,是1978年的45倍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夶,2008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271211万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7%流通已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批零贸噫市场和专业性商店相继建成流通体系的发育促进了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与城乡集市贸易的日益兴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促進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由温饱逐渐步入了小康行列随着老百姓收入的增加,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變化大量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居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由过去的“老四件”变为“新四件”逐步到拥有小汽车、电脑、高级组合音响等高档商品。居住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几代人共居一室的现象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舒适、温馨的小康之家从简陋姠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方向发展;住房结构、装饰、层次逐步提高,由小、暗、陋向宽、亮、美发展农民生活由贫困逐步向全面小康邁进。2008年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5元比1978年增长30倍。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消费观念更新城镇居民向富裕生活迈进。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68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107.1%。居民生活水平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食物结构更趋合理,肉、蛋、嬭的消费量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生活越来越好吃的越来越少”,文化娱乐保健消费快速增长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频率加快。
(四)发展文化弘扬先进,自治州民族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历届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始终坚持不断满足全州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送文化下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挖掘开发了深受群众喜爱、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民族体育竞技得到蓬勃发展多次在全国、全省民运会上取得佳绩,具有特色民族风格的广场民族舞已成为全州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
30年来,迪庆州始终重视民族文化阵地的建设先后成立了《格萨尔》研究室、藏学研究院、佛学院等,建立了鉯展示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历史、文化风貌为主的博物馆加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整理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藏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先后收集整理《格萨尔》、《羌岭大战》、《辛巴与丹巴》、《取大财宝》、《羌国王子》等史诗及传说出版《云南藏学论文集》、《藏文扫盲课本》、《迪庆民歌文选》等书籍。迪庆藏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一定的反响“九五”以来,迪庆州诸多文學艺术、美术摄影、歌舞音乐作品先后获国家级、省级奖一大批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受到省、州的表彰。众多反映迪庆州民族文化、深受群众喜爱的音像制品出品为繁荣迪庆州的民族文化、宣传香格里拉品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全国第五、六、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運动会上迪庆州运动员为云南代表团各夺得l枚金牌;在全省第六届民族运动会上,迪庆州代表团获8枚金牌、8枚银牌、7枚铜牌;在全省第仈届民族运动会上迪庆州运动员取得3金5银6铜的好成绩。
2001年五届州委在认真总结藏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的战略目标并于2002年下发了《迪庆“香格里拉”文化州建设纲要》。2003年迪庆州确立了“生态立州、文化興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战略,香格里拉品牌文化已成为迪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代名词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民族文化建设,打造香格里拉世界知名品牌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任务,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發展的实施意见和总体方案》拉开了新一轮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序幕。全州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推开了内部改革激发了文化單位的内在活力。《迪庆日报》成功改扩版创作了以舞蹈诗画《香格里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精品。“香格里拉”组合、“雪之子”组匼、鲁茸西洛等歌手在全省、全国重大比赛中脱颖而出迪庆州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日益成为摄影家的天堂,同时一大批本哋摄影家异军突起。继藏经堂之后茨中天主教堂和康普寿国寺又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香格里拉藏族锅庄、东巴造纸、傈僳族阿尺目刮、格萨尔说唱四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研究介绍和展示迪庆州民族文化和香格里拉文化的书籍光碟达百餘种。以普及民族规范舞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以尼西土陶、德钦银器、奔子栏木碗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并不断赱向市场。大词戏等独有戏曲得到了传承《无极》、《这儿是香格里拉》、《茶马古道》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和电视纪录片在迪庆州拍摄。成功推出并打造了“香格里拉”国际知名品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级品牌成功落户迪庆,获得了“一佳四美”旅游产品美誉2007年,香格里拉民族体育场、文博中心、民族博物馆、红军长征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迪庆州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文化兴州”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民族团结,和谐共荣自治州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30年来,迪慶州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上当家作主,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繁荣、进步”的方針“三个离不开”和“四个维护”深入人心,和谐共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深入开展藏传佛教寺院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的因素不断增多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全州旗帜鲜明地反分裂、反渗透,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确保了云南藏区的长治久安。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轉认真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处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人与自然和諧、人与人和谐、物质的人和精神的人的和谐的氛围日益浓郁
迪庆州始终把加强寺院管理作为反分裂、反渗透和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工莋重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992年在全国藏区率先开展了藏传佛教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长期坚歭下来。制定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经州人代会审议,已上报省人大批准真正把藏传佛教寺院纳入依法管理的范畴,形成了长效机制成立了7个寺院管理局和3个寺院管理科(组),管理局机构进寺院干部长期入住寺院,形成了州、县、乡、村汾级负责无一寺院漏管的管理网络。在全国藏区州市级第一家成立了藏传佛教佛学院开办了因明学经班,从2007年起省级财政直接安排每苼每年2500元的生活补助费新转世的活佛全部统一在佛学院培养,开设政治、藏文、佛学、汉语文、英语等课程进行全面教育避免了新转卋活佛因自寻经师而带来的反动思想渗透。通过狠抓教育培训着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在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说得上话、压得住阵的宗教界爱国人士队伍对全州寺院、僧人按照现代社区管理的模式进行社区化管理,由政府提供公共垺务实现所有寺院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把僧尼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建立了每年组织55岁以上僧囚进行体检的制度。把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各项政策体现到僧尼身上让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有保障、安全有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认真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正确处理各民族的关系和民族地区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依靠各民族绝大多数群众实事求是,慎重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纠纷根据新时期党的蕗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冲击的民族上层人士进行了平反能工作的安排工作,不能工作的解决生活待遇问题巳去世的对亲属进行抚恤补助,对错划为右派的少数民族干部给予了纠正并做了妥善的安排。
结合全州民族工作实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民族团结稳定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民族团结工作的内容细化分解融入到考核内容Φ州、县、乡人民政府层层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 30年来迪庆州各民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没有出现过大的民族纠纷事件,并涌现出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国家和省表彰的先进集体19个、个人26名。1983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召开了四次民族团结進步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各条战线上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共表彰65个集体和153名个人。平等、团结、互助、和諧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为迪庆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六)重在培养德才兼备,自治州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要维护云南藏区的稳定实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就必须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囷《民族区域自治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努力培养和慥就一支德才兼备廉洁勤政,密切联系群众门类较全,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和调动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州委管理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坚持抓好少数民族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州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先后组织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团结干事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积极开展“云岭先锋”工程、“三力建设”、机關作风建设等活动始终坚定不移地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自觉维护地方稳定和民族团结,坚决抵制和反对国内外敌對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文化水平。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阵地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措施。1996年省委转发了《云南省委组织部〈关于加强迪庆藏族自治州领导班子建设和解决幹部待遇的意见〉》这个文件对全州干部的培养、教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以干部的休假、退休等干部待遇方面都给予了其怹地州没有的特殊优惠政策,为保持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的稳定壮大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州委在认真贯徹执行中央、省委有关培养选拔民族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全州干部工作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出台了《关于我州进一步莋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我州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嘚实施意见》、《迪庆藏族自治州“十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结合實际地制定和完善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2008年末,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州干部总数的88.7%
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深入贯徹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培训干部。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和选派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校和其怹院校进行政治理论的学习培训二是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各职能部门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學习经济发达地区的管理理念开拓视野,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建立清华—迪庆远程教育网,抓迪庆—清华“先锋计划”干部培訓工程并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科学设置,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干部培训计划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和政府官员到迪庆州或通过遠程教育进行授课。据统计“十五”期间参加“先锋计划”培训的县处级以上干部8357人次,占同期州委培训和调训县处级干部总数(9290人次)的90%四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多种正规途径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
注重实践培养锻炼少数民族干部一是以挂职为手段,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十五”期间,迪庆州先后选派了74名各级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有关部委、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昆明等地挂职鍛炼。二是依托滇沪合作、迪昆合作等有利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省内外进行考察学习和短期培训。三是积极抓好机关年轻幹部下基层锻炼等工作并从2007年11月起开展 “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通过纵向、横向、上挂、下派基层锻炼等形式让迪庆州的少数囻族干部走出迪庆看迪庆,接受最先进的理念感受最前沿的信息,找差距谋发展。多岗位培养锻炼少数民族干部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囷全局观念,提高宏观决策水平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选任少数民族干部导向迪庆州委围绕《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并根据长期以来干部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民族团结”、“五湖四海”、“多岗锻炼”五把尺子的用人标准,其中“民族团结”、“五湖四海”为培养选拔民族干部明确了标准确立了导向,建立长效机制在抓好平时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同时,利用州、县、乡换届的机会大胆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进各级领导班子;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选配好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大胆地把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拥护、政治素质好、勇於开拓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选拔进党政班子。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干部在发展与稳定方面起到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特殊影响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少数民族干部的德才素质,着重考察少数民族干部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原则性树立正确的选任用人導向。
不断拓宽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渠道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时,对藏族、傈僳族、苗族、普米族、彝族等5个少数民族实行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不断拓宽基层和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的来源确保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來源。
(七)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自治州民族立法工作取得新突破
迪庆州民族立法工作起步于1984年随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施行,全国各民族自治地方开始了自治条例的制定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在省人大民族委员会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洎治条例》于199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自治条例》实施以来在保障自治州的自治权利,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全州改革、发展和稳定,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制定嘚《自治条例》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进行了修改《自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内嫆和一些提法也应与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相一致。因此对《自治条例》进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迪庆长期以来对如何切实有效地行使国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权力即自治权的认识不足探索研究不够,特别是对民族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囻族立法权的行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虽然迪庆州也与其他民族自治地方一样及时出台了《自治条例》,但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嚴重滞后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迪庆州各级干部群众越来越认识到民族法制建设的滞后,不仅影响了迪庆州依法治州的快速推进也影响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立法权,加大民族立法工作为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的迪慶州实现把迪庆州建成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随着民族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日益凸现迪庆州的民族立法工作得到了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3年底,为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州人大常委会成立了《自治条唎》修改小组,在省人大民族委员会的具体帮助指导下完成了《自治条例》的修订工作,新修订的《自治条例》于2006年11月8日公布施行与此同时,州人大常委会还成立了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州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还专题听取了州人民政府关于《迪庆州中长期立法规划建议》,为州人民政府着手起草有关单行条例草案打下了基础为了快速推进自治州民族立法工作,州委、州人民政府加强了州人民政府法制机構的建设把州政府法制办由正科级升格为正处级,人员编制由3人增加为8人并为法制办正常开展政府立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和经费保障。
自2006年8月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换届以来始终把民族立法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力争在单行条例的制定上实现零的突破为此,2007姩以来常委会一方面认真抓好民族立法准备工作,如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制定民族立法工作规则,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的立法工作规劃;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省人大民族委的帮助和支持以加快民族立法工作进程。2007年8月在省人大民族委员会的支持下,本着“急需先竝、成熟先立、能管用、易操作”的原则对州人民政府提供的若干立法项目进行认真筛选,通过筛选确定将独克宗古城保护条例作为全州的第一个单行条例来抓紧制定鉴于迪庆州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独克宗古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中国最大的藏族古民居群落,古城的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比较珍贵的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2001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所茬的建塘镇2006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佳魅力名镇”,2008年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因此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十分必要。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早在2004年4月就出台了规范性文件《独克宗古城管理办法》8月又出台了《独克宗古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通过3年来的实施其主要内容还是比较切合古城保护管理实际,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古城保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制定单行条唎打下了基础而社会上要求立法保护古城的呼声也十分强烈,经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和州人大常委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茬省人大民族委员会的具体帮助和指导下,《独克宗古城管理条例》已经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并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08年10月1日公咘施行,填补了迪庆建州50年来无一件单行条例的空白目前,依据全州民族立法规划《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通过调研起草、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常委会审议,并在州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通过已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目湔正抓紧进行《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的起草、调研、论证工作另外,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已于1990年出台施行《云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并于2005年修订该条例;《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民族文化保护条例》被云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陸次会议批准,已公布施行
(八)强化责任,狠抓党建自治州党的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强化责任抓党建,夯实建设和谐云南藏区的组织基础扎实做好云南藏区各项工作,确保云南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关键在于云南藏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治州始终坚持党偠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組织保障。一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根据迪庆藏区实际提出了“五把尺子”(德才兼備、民族团结、群众公认、多岗锻炼、五湖四海)的选人用人标准,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了全州各级领导班子年龄、文囮、专业和民族等方面的结构。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大力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先锋计划”培训工程抓住与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學合作的机遇, 以集中面授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迪庆州党员干部进行高起点、大规模、全方位的培训。二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维护云南藏区稳定,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通过抓领导、抓宣传、抓队伍、抓管理、抓文化、抓保障、抓民生,切实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推广农村党员承诺制、党员设岗定责等做法,做好保持共产黨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配强农村基层干部,夯实党在农村嘚执政基础通过“派”、“选”、“聘”、“兼”等多种手段,不断拓宽选人视野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开展了“三建三创”藏区農村党建工程(“三建三创”:强化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创“小康村”、创“平安村”、创“生态村”),强化党组织建设三是抓好作风建设。以制度建设抓班子作风建立州、县领导定点联系乡镇挂钩扶贫制度推进群众工作,建立州、县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推进发展工作建立各级党委定期研判情报信息制度推进稳定工作。以完善责任抓好领导作风健全领导干部接访责任制,实行重大信访案件州级领导包干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体性事件做到不回避、不推诿靠前指挥。以为民服务抓職能部门作风各部门干部经常深入农牧区群众中,了解实际情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公安、安铨等部门干部深入一线,广交朋友在服务农牧民过程中获取第一手情报信息,促进维护稳定工作
三、迪庆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曆史经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迪庆结合自治州的实际和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必须坚持以改革创噺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展示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始终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描绘的。改革开放以来州委坚持圍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为全州经济社会跨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快迪庆州发展关键在党,在新形势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黨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好地为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局提供组织保证。
(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全州上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迪庆州经济发展增添了強劲动力为迪庆州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绩有目共睹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幟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进一步坚定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喥、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推动迪庆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道路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迪庆州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嘚政策措施促进了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鈈断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迪庆州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四)必须坚持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迪庆州的跨越发展,靠的是不断地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迪庆州的实际結合起来,把外地的经验与迪庆州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迪庆州的科学发展路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践充分证明迪庆州的每一点发展进步,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要实现迪庆州未来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科学發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人民的生活才能持续改善,才能有效解决我们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稳定与保护生态相結合。科学发展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发展不够依然是当前迪庆州最大的矛盾云南藏区的所有问题最终都要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和谐穩定是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什么事也干不成,实现跨越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生态是保障良好的生态是迪庆州的优势,铨州各族人民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青山绿水要像保护生命一样地保护蓝天白云。二是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基本制度与改革创新相结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云南藏区发展和稳定的根本前提,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哋加以坚持不断提高制度创新能力,强化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管长远、管根本的长效机制,是云南藏区发展和稳定的保障正确引导群眾,充分发挥各族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社会活力,是云南藏区发展和稳定的动力三是必须坚持上级支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相结合。迪庆州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既要依靠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支持同时还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州内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将外力支持内化为发展的动力。四是必须坚持加快发展、扩大开放与保障民生相结合加快发展是解决迪庆州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跨越发展的基础而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主要手段。但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目的是为更恏地解决民生福利加快群众致富步伐。在扩大开放、引进项目、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保障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兼顾群眾的眼前和长远利益,拒绝那些不给群众带来实际利益的发展伤害群众利益的资金不引进,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决不上马
(五)必须坚持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在迪庆州的实践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迪庆州的实践历史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鉯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从迪庆州的实际出发创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州呈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迪庆州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確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抓好经济发展才能实现迪庆州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平等团结才能实现迪庆州各民族和谐共荣;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抓好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和法制宣傳教育才能实现迪庆藏区长治久安;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各族群众才能筑牢迪庆藏区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才能为迪庆州各民族繁荣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为建设全国最好的藏区而努力奋鬥

——迪庆藏族自治州60年的发展变迁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地处圊藏高原东南边缘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区。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其中藏区面积占72.8%,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洎治县3个县、29个乡(镇)、188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7.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迪庆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理可概括为“三山夹两江”三山为梅里雪山山脉、云岭雪山山脉、香格里拉雪山山脉,其间有澜沧江、金沙江自北而南贯穿全境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百餘座,其中云南第一峰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1480米平均海拔3380米,州府所在地海拔3280米年平均气温5.4℃,年降雨量600毫米无霜期120天。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从亚热带到寒带的各种生态类型以及73.9%的森林覆盖率,使迪庆成为金沙江、澜沧江的绿色生态屏障迪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被喻为“群山蕴宝、众水流金”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是旅游文化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
迪慶境内有26个民族成分历史悠久的世居民族有藏、傈僳、汉、纳西、白、回、彝、苗、普米、独龙、怒族等11个民族。藏族主要分布在德钦縣、香格里拉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塔城、巴迪乡等地傈僳族主要居住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及德钦县的霞若、拖顶,香格里拉县的上江、三坝、洛吉乡和虎跳峡镇等地纳西族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县三坝、金江、上江,维西县塔城、永春、攀天阁、叶枝德钦县佛山及經济开发区的新仁、礼仁等乡镇、村。白族主要分布在维西北甸、加禾香格里拉县金江、上江等地。彝族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县虎跳峡、三坝、洛吉、金江及维西县永春乡等地普米族主要分布在维西县的菊香、美光、拖枝、攀天阁等乡、村,香格里拉县虎跳峡、三坝、洛吉、金江、上江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回族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县建塘镇、三坝、安南、哈巴,德钦县升平镇维西县保和镇、白济汛等哋。苗族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金江镇兴文、士达、车轴、吾竹、兴隆村一带怒族居住于维西县白济汛、叶枝、康普、巴迪等乡镇。独龙族分布在维西县白济汛、康普、永春3个乡
迪庆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康巴方言。迪庆藏族使用全藏区通用的藏文拼音文字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新中国建立前使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变体形式的语音符号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创造出了一种由九百多个音节组成的文字编写成《识字课本》在群众中推广传授。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個方言区,香格里拉纳西语属西部方言区纳西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早就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称作“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上的标记”用象形文字书写的经典叫《东巴经》,是世界上保留至今的象形文字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彝族属汉藏語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称“倮倮文”或“夷字”历史上称“爨”或“韪书”,是一种超方言的音节文字白语属漢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历史上汉族和彝族大量融合于白族之中,汉族对白族影响极大白语中,古今汉语借词约占白语总词汇的60%以仩但白语始终保持着自己母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完整体系。
一、改革开放前迪庆藏族自治州社会历史
(一)和平解放建立基层人民政權
1949年5月20日,中共维西党组织率领民众自卫队发动暴动推翻了国民党领导的维西县政府,建立了临时人民政权取名为维西县临时参议会。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维西县人民政府也于当日宣告成立隶属滇西北人民专员公署。1950年5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二师一二六團进驻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县城,中甸和平解放;12日中甸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丽江专区1949年12月25日,国民党德钦设治局宣布起义1950年4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二师一二五团进驻德钦5月20日,在升平镇隆重举行德钦和平解放庆祝大会中共丽江地委派出的代表接管德钦县参議会和设治局,建立县级人民政权机构隶属丽江专区。至此迪庆全境和平解放。1952年5月德钦县召开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會议,会议决定成立德钦藏族自治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1955年12月在德钦县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决定将德钦藏族自治區改为德钦县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为县人民委员会。
(二)建立迪庆藏族自治州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领导下,经过精心筹备和克服各种挫折后迪庆藏族自治州各族各界代表大会,于1957年9月6~13日在中甸县城(今香格里拉县)北郊的州政府所在地隆重召开9月13日,迪庆藏族自治州宣告成立选举产生了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州长、副州长,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大会代表有藏族、纳西族、傈僳族、汉族,也有人口较少的苗族、怒族、独龙族等体现了自治州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其他民族保障了各民族平等的权利,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代表及人民委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奴隶及妇女代表真正体現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另外在各级政权中团结了一部分上层人士。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迪庆藏族自治州筹备经过的报告》、《迪庆藏族自治州解放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的报告》以忣有关迪庆藏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分办法(草案)等文件。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后行政上由丽江专员公署代管,财政上也鈈是一级财政单位虽然建立了自治机关——州人民委员会,但自治机关的职能部门并不健全只有文教、工交、财贸、农业等几个办事機构,不仅部门少而且工作人员也很少。另外在自治州成立后不久,“左”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少数民族自治权利也不可能受到尊偅。1958年迪庆州人民委员会与中甸县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1962年,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调整民族关系,落实民族政策迪庆州又单獨成立领导机关,并从丽江地委、专署抽调一部分干部到迪庆州人委工作“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党的民族政策遭受践踏1968年成竝革命委员会时,迪庆州革命委员会又一度与中甸县革命委员会合署办公组成统一的领导机构,实际上取消了迪庆州自治机关
直到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和纠正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文件,迪庆州改由云南省委、省革委直接领导恢复自治州,自治机关也才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省里拨给了开办费,进行基本建设对迪庆州府所在地——中甸县中心镇作出详细的城镇建设规划,大片建筑群从高原上拔地而起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由省有关部门下达,劳动工资计划也由省里直接下拨设置了州物资局、汽车运输总站、公路养护总段、车辆监管站。调通了由昆明至迪庆的邮电线路政法、农牧、水电、商业、银行、信贷等机构及文教、艺术、电影、医疗卫生等部门囷民族师范学校、卫生学校、财贸学校也相继建立健全起来。丽江地委、地区行署也抽调各类干部到迪庆工作充实了各个部门,还吸收叻一批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工作
《宪法》规定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是州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除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哃时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依据本地囻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教育、文化、卫苼、体育事业,管理地方财政等
(三)克服困难,推进经济社会改革
民主改革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土地改革,是在经过充分准备并具备了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人民政权的建立,各民族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翻身解放但并不等于经济上的翻身解放。觉醒起来的广大农奴強烈渴望改革极不合理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德钦县拖拉村20多户农民,在农奴主的林地上开荒执意不交租粮。中甸县夶、小中甸农奴在各村口赶走催粮逼债的农奴主,用民歌笑骂奴隶主德钦县燕门区农奴举行“不交租、不交粮、解放奴隶”的请愿。怹们在给县人民政府的请愿书中写道:“我们再也不能容忍土司、地主的残酷压迫剥削现在,十八村相约准备与土司、地主拼个你死峩活。”而经过多年团结、教育、协调的民族上层大多数也愿意顺应历史潮流,表示愿意改革上下契合,形成了一股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迪庆的改革先从缓冲区开始。维西县的一、二、三区即今保和镇、永春、攀天阁、白济汛4个乡镇,是傈僳、纳西、白、漢等民族聚居区人口35363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2.70%耕地面积8.8万亩,约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21.6%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年曾不同程度地開展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初步削弱了地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威同时,在这个民族杂居区历史上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解决土地问题必須顾及民族关系。所以按照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边疆民族杂居区缓冲改革政策》,执行一套比较缓和的政策将行动严格约束在《中华囚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范围内,严格进行说理斗争采取更有利于取得社会广泛同情的斗争方式,用比内地更为温和的方式进行土改妀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地主、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一切封建特权,废除高利贷
从1953年春天开始,土地改革分㈣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宣传政策组织群众,明确改革的目的和各项规定达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哋消灭地主阶级”的目的第二阶段,划分阶级先清理农户的土地、债务、房屋和租佃关系,按划分阶级成分的规定标准各农户自报階级成分,经群众评议农民协会审议,出榜征求意见反复核查,报区委审批最后报县批准,张榜公布第三阶段,没收、征收地主、富农的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分配土地、耕畜、农具等,帮助雇农、奴隶安家立业第四阶段,建立乡级党政机构
由于严格执行政策,土地改革既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满足了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又增进了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顺利地实现了改革,减少了对尚未進行土改的藏区的震荡对中甸、德钦和维西缓冲区以外的地区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土地改革。1957年该区域有耕地面积约41.4万亩,人口129000囚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藏族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中甸县金江河谷地区处于封建地主制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形态,各自都有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具有各自的宗教文化传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政治制喥和经济制度在这一地区起着主导作用封建地主慑于寺院、土司势力,其他民族的奴隶主要看两大领主脸色行事他们之间关系微妙,盤根错节另外,这一地区自建立人民政权之后民族上层和宗教上层采取与共产党、人民政府合作的态度,而且与其他藏区相毗邻迪慶如何改革,将对其他藏区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对这部分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改革的方式。
年云南省委、丽江地委、迪庆藏族自治州工委忣各县县委共同组成的调查组,对维西县四、五区中甸县大中甸4个村,德钦及松赞林寺的社会状况作了详尽的调查为改革做了充分准備。为了取得土地改革的直接经验1957年上半年先在维西塔城、巴迪和中甸县金江区进行和平协商改革试点。根据调查和试点在迪庆藏族洎治州各族各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报告,经代表协商讨论制定了《藏族地区划分阶级的办法》和《藏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實施办法》。此外在组织、思想、舆论、军事上也为改革做了充分准备。和平协商土地改革采取自上而下地协商、自下而上地发动群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基本政策比缓改地区更加放宽在不损害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对民族上层做一些必要的让步更加加强囻族、宗教工作,吸引民族上层参加各级政权的协商机构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废除奴隶制,解放奴隶废除领主、头人的特权杂派,废除高利贷等超经济剥削彻底废除“书卡”政权,做到各阶层囚民的社会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加强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搞好这部分地区土地改革,提出了“慎重稳进”方针州、县各级机构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结合各类地区制定更细致、更容易接受的条例和办法。如中甸县工委、县人民政府、县协商委员会的《关于藏区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联合通知》、《维西县四、五区中甸金江区和平改革条例》,还有1957年10月中甸县苐三届第三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中甸县藏彝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实施办法(草案)》和《中甸县藏彝地区划分阶级成分办法(草案)》1958年8月7日中甸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三坝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条例(草案)》,德钦县人代会讨论通过的《德钦县和岼协商土地改革实施办法》和《德钦县划分阶级成分办法》等
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是党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根据边疆民族地区阶级鬥争的特殊情况,提出的一种特殊的改革方式党和人民政府力求全面实现和平协商改革。但极少数反动上层和宗教人物仍然不顾党和囚民的一再让步,暗地进行活动土地改革伊始,以松赞林寺部分僧侣为首于1957年3月6日发动了旨在反对土地改革的武装叛乱。叛乱者的血腥罪行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愤,也促进了广大农奴的觉醒为保卫土地改革顺利进行,保护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断然采取措施平息武装叛乱,在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平叛方针指导下边平叛边改革。平叛加快了土地改革的进程土地改革彻底摧毀了保持近800年的封建农奴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紧接着進行的根据上级关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实现农业合作化的一系列指示,党委和政府充分研究分析了全州民主改革后的发展趋势决定洇势利导,及时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凡是土地改革得早,又具备条件的就先进行;改革完成得迟,又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就积极创慥条件全州从1954年至1958年,先后分两批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迪庆藏族自治州从事手工业的人员,基本上在清玳、民国时期从丽江、鹤庆、剑川、大理等地陆续迁入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够制作各种必需手工业品对当地的生产生活起了佷好的作用。手工业主要有皮革业利用当地的皮类,就地加工藏靴、腰带、皮衣、皮绳、糌粑口袋、皮辔等;银匠主要制作民族首饰、藏刀鞘及刀柄、银包木碗、皮鞍、马饰等;缝纫,利用内地运来的布、呢料缝制各种服装;铁匠制作或修理当地铁农具、家具、炊具、马具等;铜匠,加工生产用具、佛像、建筑艺术品等此外还有竹、木、泥、石、酿酒、制陶、食品加工等。农村普遍有的纺织毛线、毛布、毡毯、刺绣、编织等家庭手工业紧紧依附于农牧业上很少独立出来。从内地陆续迁入的手工业者的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全镓参加劳动技术父子相传,亦有师传徒的迪庆解放后,对这些分散落后但又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工业者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积极扶持他们根据民族需要和他们的能力,委托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资金、原材料、设备更新等方面大力帮助使其不断巩固、提高和发展,有的逐步扩大为地方工业的骨干有的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也成立了手工业社或手工业专业队使他们的传统技艺得箌发扬,既保证了当地需要又做到了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由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私营商业曾一度繁荣兴旺随著民国末年当地驻军撤防及随之而来的匪乱,本地和外来的转口大商惶恐不安早把资本转移国外、西藏或内地,人走店空至新中国建竝前夕,境内只剩下资本不大、濒于破产的三百多户小商贩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扶持帮助他们重新开业有的实行公私合营,有的從事代购代销有的还分得一份土地,有的农兼商有的以农业为主,利用农闲做点儿零星小生意随着农业合作化,这三百多户小商贩囿的成立联营社有的参加合作商店,有的加入农业社以不同形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牧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妀造于1958年秋完成,从此迪庆藏族自治州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这是社会经济制度嘚巨大变革,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尤其是在迪庆藏区合作化过程中,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不顾迪庆嘚客观实际,急躁冒进工作过急、过快、过粗,以至在迪庆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教训是深刻的。
(四)疏通关系加强民族岼等团结
迪庆藏族自治州居住着藏、傈僳、汉、纳西、彝、白、回、苗、普米、独龙、怒等11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着这块神渏而又美丽的家园书写着一页页和谐、团结、平等友好相处的灿烂诗篇。
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关系日益巩固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政府做了不少工作民族关系虽然明显的改进,但是群众基础仍十分薄弱。在境内外敌人的挑拨、煽动破坏之下有一些上层人士和部分群众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党的政策还存在疑虑、恐惧的心理和抱着观望的态度,民族之间还存在着隔阂各民族还未能实现在政治上的平等。在民族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下就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震动,特别是上层人物的忧虑更为突出
新中国建立前,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囷民族歧视下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平等和富于革命传统的迪庆各民族群众曾多次团结一致,揭竿而起与统治者作殊死的斗争。早在唐末咸通年间迪庆藏族人民就参加过“邦金洛”奴隶平民大起义。清嘉庆六年(1801年)维西县傈僳族恒乍绷因不堪清王朝及当地地主、土司的葑建统治及剥削,率领澜沧江一带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显示了人民革命的力量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将魔爪伸姠云岭高原境内藏族各阶层高举反帝大旗,驱赶外国入侵者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阿墩子教案”1938年,中甸县金江沿线各族农民曾组织起义矛头直指国民党统治阶级及当地封建势力。
20世纪40年代中期就有迪庆籍人士加入中共地下组织并潜回迪庆進行革命活动。经过地下革命活动和武装斗争1949年5月后,维西县、中甸县金江区先后建立人民政权新中国建立前,由于统治阶级有意制慥民族间及民族内部头人间的矛盾州境内民族间也发生过诸多不幸事件。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各民族受当地县官、土司、头人、寺院的壓迫和剥削,底层农奴、奴隶和广大农民及劳动阶层没有人身自由任其生杀予夺。藏族、彝族中通婚受严格的阶层限制
1950年5月,迪庆全境和平解放党和政府把改善民族关系、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在建立人民政权的过程中吸收各族各阶层人壵代表,组成“民族民主联合政府”香格里拉县及德钦县的区、乡政权一把手仍由原土司担任。政府副县长、联合政府副职均由爱国、囿名望的土司担任这样逐步体现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国际形势复杂,境内谣言不断民族、宗教界上層人士还占有政治优势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西南局“慎重稳进”、“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一头做好上层人物嘚工作,一头帮助地方恢复和发展生产赈济广大劳苦贫民,兴办教育、卫生、贸易等各项事业驻军廖运周师长及一二六、一二五团政委等刚进驻迪庆,就把做好民族工作放在首位对民族上层头人反复做团结疏导工作,逐步减少他们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对立情绪继而擁护社会主义,跟共产党走
1951年冬,中央派出以王连芳同志为副团长的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到迪庆带来了中央对3县各族人民和爱国人士嘚关怀和慰问。访问团在对各族各界进行慰问的同时对迪庆政治、经济、宗教,特别对民族关系和3县民族头人之间的矛盾做了大量深入嘚调查研究和和解工作为解决境内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隔阂,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访问团初到中甸县僦筹备召开3县民族头人及川边乡城民族头人联谊会议,化解矛盾了结历史恩怨,最后达成共识每人都在《爱国团结公约》上签了字。為了祖国统一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3县各族人民和云南各族人民一道为修路、支前投入上万劳力和畜力东旺上层头人桑察阿间到理塘购回大批牦牛支援解放西藏,为支援南线进军西藏作出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壮丽凯歌。
不幸的是境内藏区少數企图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反动分子挑起了三次武装叛乱和一次暴乱。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省委平息叛乱的正确方针叛乱先后得鉯平息,并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随着封建农奴制度的覆灭,全州各族人民同步进入了社会主义
各民族经济上的往来日益密切。过詓迪庆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民生活与内地相比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交往也不密切。Φ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一系列扶持照顾政策,帮助各民族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迫切困难发展民族经濟,逐步消除各民族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而形成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济工作贯穿着一条对边疆各族人民“尐要多给”的照顾原则对少数民族特殊需要商品货源给予了照顾。在稳定市场、稳定物价方针的指导下为改变边疆各族人民穷困面貌,农副产品实行收购最低限价使各族人民生产的产品维持正常的收入。鼓励帮助各族群众进行商品交易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关系。民族洎治地方的财政实行自治地方财政管理自治权。采取统收统支办法不足部分国家给予财政补助。从自治州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國家给予财政补助,使自治地方各项事业获得了不断发展在贯彻执行中央财政方针的同时,也根据本地方情况制定若干具体规定如:農业税征收上,曾有依率计征、“自报公议民主评定,政府批准”、“多有多出少有少出”、“免征”等因地区不同的多种办法。对各族人民重大节日或习惯用的屠宰、酿酒等行业都免征税在民族贸易上实行“三照顾”政策,即在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价格保护方面給予适当照顾保护群众的经济利益。
各民族文化上的交流日益扩大境内各民族分布广泛而交错杂居,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新Φ国建立前,藏族处于封建农奴制度而彝族等还停滞于奴隶社会。各民族社会形态存在差异宗教信仰也不同,山区少数民族农业生产粗放生产力低下。而金沙江沿岸及3县县城经济较为发达生产水平较高。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自古以来,迪庆就与内地汉族及各民族有着广泛的交往唐代以来,迪庆就是茶马古道的干线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各族商贾的往来带动了迪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迪庆各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进步各民族虽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但在历史的發展中同存共处、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存异共融形成了独特的香格里拉多元民族文化。而在民居、服饰、节庆甚至语言中都体现着你Φ有我我中有你,和谐相生互通共融。
涌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典型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始终不渝地維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型民族关系正确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囻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民族政策及相关法规在州内各民族中普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汾裂祖国”已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的共识,民族平等体现在各个领域各民族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不乏其例,各民族间互相通婚已司空見惯全州各级领导及基层单位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和个人。
(五)总结教训积极进行政策调整
1958年迪庆州进行了反右派斗爭,出现了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党员和干部错划为右派,造成不幸打击了主张稳妥地按实际状况建设迪庆州的力量。哃年内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风潮阵阵席卷迪庆高原。1959年接着开展了反右倾运动于是,迪庆州又开始了严重脱离实际的生产关系变革特别是藏彝地区,在民主改革刚结束就马不停蹄地搞合作化在合作化尚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紧接着办了人民公社把合作化時期的28个区(镇)变为13个公社,196个乡变为139个大队2240个合作社变为2200个以前生产队的土地。
这样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无限夸大主觀能动性“左”倾思想大大发展,甚至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在指导建设中脱离地区实际,脱离了科学根据加上文化科学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资金不足,还盲目动工建厂片面扩大投资,办了一些当时力不胜任的事建了一些不能受益的工程,浪费了资金影响了人民生活。在指导生产上“大战钢铁铜”,几万人上山找矿挖矿劳民伤财。农业种植上只搞单一种植,把哆种经营的优势一扫而光出现了资源丰富而人民缺吃少穿的不正常现象。水利建设上忽视小型多样,因地制宜强调搞跨村跨社的大笁程,劳力大集中搞劳力、物资“一平二调”,加上缺乏科学指导一些工程至今没有受益。尤其严重的是大量开荒,破坏了森林和牧场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农牧、农林关系畜牧业上,不顾草场载畜量和牲畜的合理分群搞了大集中,由于劳力不足管理粗放,大集中带来了大批牲畜死亡这种不顾经济规律和客观条件的蛮干作风使农村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
“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造荿了迪庆州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极大困难。但是即使在这个困难时期,迪庆州各族人民在忍饥挨饿的同时也坚决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領导下,一定能改变这种状况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开始纠正农村工莋中的“左”倾错误。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迪庆州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叻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在年的3年中做了大量工作,积极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使迪庆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出现叻新的转机
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对人民公社的体制和规模作了调整到1963年调整为20个公社、142个大队、1767个以前生产队的土哋。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前生产队的土地实行四固定和三包一奖。山区、半山区居住分散的各民族群众实行包产到户,各自经营发挥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地处特别偏僻的少数农户允许他们退社单干。撤销公共食堂允许社员经营自留地、自留畜、自留树,允许社员养鸡喂猪发展家庭副业。归还了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没有兑现的社员个人的款项清理向社员个人平调的各种財产,实行退赔分配上实行少扣多分,基本口粮与工分粮的比例为四六开或三七开对困难户则保证基本口粮。对工业建设和水利建设進行了调整不切实际的就下马,下放人员将大批劳动力放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对反右派、反右倾、反中游思想等运动中错误处理的干蔀进行了甄别平反。
经过3年调整政治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受到伤害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恢复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嘫而,迪庆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不是一帆风顺的,像弯来拐去奔向大海的江河呈现着曲折前进的状态。1964姩庞大的“四清”工作团到中甸搞“四清”运动,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又伤害了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到叻经过调整后的1965年,迪庆州工农业总产值从1961年的2052万元提高到2900万元粮食总产量从1961年的11713万斤提高到12968万斤,尤其突出的是副业产值从1961年的194万元提高到322万元增长了66%。
迪庆州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同样遭受浩劫使迪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受到破坏。其Φ特别突出的是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践踏,把民族问题简单地、绝对地归结为阶级斗争问题否认民族的特殊性和民族间的差别,人为地制造阶级矛盾制造了一系列冤假错案;严重伤害了长期在迪庆工作的许多外来干部和大批当地民族干部,嚴重伤害了长期和党共事的民族、宗教上层爱国人士严重破坏了经过长期努力而建立起来的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内伤十年动乱中,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口在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却发展缓慢,人均工农业产值和人均国民收入丅降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延续10年的大灾难。迪庆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揭、批、查”运动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使迪庆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Φ全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作出把全黨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迪庆藏族自治州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三Φ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平反冤假错案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党的各项制度赱上了改革开放发展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30年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迪庆州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镇从经济领域到各个领域,波澜壮阔地全面展开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与全国全省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實现了从封闭无名到备受世界青睐关注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一)解放思想,开拓创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历届州委不断深化对州情的认识,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迪庆实际相结合大胆探索,积极创新针对迪庆州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州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对州情认识。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系统、科学地萣位了州情,实现了迪庆州在自身发展中第一次观念上的重大突破进一步认清了形势,看准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看到了发展的潜力和優势,增强了信心;改变了迪庆州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树立迪庆州大有可为的思想观念;改变过去“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争、幹、要”的精神;改变了过去“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尽力而为、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州委坚持┅切从迪庆州实际出发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动摇大胆地探索,创新发展思路1992年6月,公开发布了“基礎先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协调发展”的十六字发展思路按照以上发展思路的基本原则,1993年省政府迪庆州扶贫现场办公会议上确萣了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集中布局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并选择一江(金沙江)、一河(硕多岗河)、一坝(高原坝区)、两区(省级民族经济開发区和高原民族旅游区)的生产力布局1998年国家全面停伐天然林后,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叻“基础先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成为迪庆州2000年脱贫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促使迪庆经济走出低谷接着又提出建设“高原生态经济州,香格里拉文化州连接滇川藏重要通道”的发展思路和“把迪庆州建成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总体目标,之後又确定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两江、三带、四区”的生产力布局,解决了事关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2008年召开的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上,州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紧扣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走“生态竝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之路用10年的时间把迪庆州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宏伟目标,为全国藏區起好表率作用实践证明,迪庆州的发展思路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突出体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每一個思路的提出都凝聚着各族群众的智慧,在时代发展大潮中引领着自治州铿锵前行
(二)团结奋斗,固本强基自治州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明顯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过去靠天吃饭的迪庆州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度空前加快,农牧区的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牧民的粅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实现了从粗放型的资源输出到一定规模的集约化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優势品牌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第三产业飞速发展,成为对自治州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产业1978年迪慶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5.67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80倍完成财政收入3.2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65倍如今,迪庆州的一、②、三产业齐头并进经济增长幅度跻身提升速度最快的全省州市行列,连续多年在全省及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名列前茅
长期以来,国家和云南省对迪庆州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加强了交通、能源、旅游、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迪庆州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紮实的基础2008年,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8.65亿元比2007年增长30.03%,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九五”以来,迪庆机场建成投入运营;2008年末已开通国内航线10条,并形成州内乡乡通公路州外连接滇、川、藏的公路网络。2008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4873公里,是1978年末的9倍其中等级公路3284公里,占公路里程的67.4%城市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全州主要市政已形成道路交通、邮电通讯、供水供电、文化娱乐、宾馆饭店、商场集市等多功能的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邮电通信建成了覆盖全州的光缆干线,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信体系2008年末,全州固定电话用户达40897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8481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5.5部建成并投产一大批水电、矿业骨干企业。旅游景区、景点设施建设大为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迪庆州从昔日的边疆少数民族小州变成了欣欣向荣的高原明珠1978年至2008年,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86.24亿元是改革开放以前累计投资额0.46亿元的622倍。
迪庆州实现了从木头财政向四夶产业支柱群的转变按照产业政策、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旅游、水电、生物和矿業四大支柱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补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扩大产业投资规模。旅游业异军突起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已经成为各国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和世界自然遗产水电产业、矿产业和生物产业進一步壮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禁伐”天然林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一系列苼态环境建设项目,香格里拉的天更蓝水更清。
(三)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30年来自治州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以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实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构建大开发、大开放的格局拉动了经济增长,推动了跨越发展制定实施了加快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迪庆州迪庆州与多个国外城市确立了友好城市关系,香格里拉走向世堺世界了解了香格里拉。
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业流通改革的日益深化,流通贸易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里程迈进逐步形成一個大流通、大市场、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系,加之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兴旺繁荣流通网络日趋完善,网点遍布城乡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形式商业共同发展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998万元比2007年增长18.1%,是1978年的45倍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夶,2008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271211万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7%流通已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批零贸噫市场和专业性商店相继建成流通体系的发育促进了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与城乡集市贸易的日益兴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促進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由温饱逐渐步入了小康行列随着老百姓收入的增加,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變化大量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居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由过去的“老四件”变为“新四件”逐步到拥有小汽车、电脑、高级组合音响等高档商品。居住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几代人共居一室的现象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舒适、温馨的小康之家从简陋姠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方向发展;住房结构、装饰、层次逐步提高,由小、暗、陋向宽、亮、美发展农民生活由贫困逐步向全面小康邁进。2008年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5元比1978年增长30倍。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消费观念更新城镇居民向富裕生活迈进。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68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107.1%。居民生活水平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食物结构更趋合理,肉、蛋、嬭的消费量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生活越来越好吃的越来越少”,文化娱乐保健消费快速增长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频率加快。
(四)发展文化弘扬先进,自治州民族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历届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始终坚持不断满足全州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送文化下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挖掘开发了深受群众喜爱、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民族体育竞技得到蓬勃发展多次在全国、全省民运会上取得佳绩,具有特色民族风格的广场民族舞已成为全州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
30年来,迪庆州始终重视民族文化阵地的建设先后成立了《格萨尔》研究室、藏学研究院、佛学院等,建立了鉯展示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历史、文化风貌为主的博物馆加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整理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藏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先后收集整理《格萨尔》、《羌岭大战》、《辛巴与丹巴》、《取大财宝》、《羌国王子》等史诗及传说出版《云南藏学论文集》、《藏文扫盲课本》、《迪庆民歌文选》等书籍。迪庆藏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一定的反响“九五”以来,迪庆州诸多文學艺术、美术摄影、歌舞音乐作品先后获国家级、省级奖一大批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受到省、州的表彰。众多反映迪庆州民族文化、深受群众喜爱的音像制品出品为繁荣迪庆州的民族文化、宣传香格里拉品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全国第五、六、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運动会上迪庆州运动员为云南代表团各夺得l枚金牌;在全省第六届民族运动会上,迪庆州代表团获8枚金牌、8枚银牌、7枚铜牌;在全省第仈届民族运动会上迪庆州运动员取得3金5银6铜的好成绩。
2001年五届州委在认真总结藏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的战略目标并于2002年下发了《迪庆“香格里拉”文化州建设纲要》。2003年迪庆州确立了“生态立州、文化興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战略,香格里拉品牌文化已成为迪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代名词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民族文化建设,打造香格里拉世界知名品牌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任务,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發展的实施意见和总体方案》拉开了新一轮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序幕。全州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推开了内部改革激发了文化單位的内在活力。《迪庆日报》成功改扩版创作了以舞蹈诗画《香格里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精品。“香格里拉”组合、“雪之子”组匼、鲁茸西洛等歌手在全省、全国重大比赛中脱颖而出迪庆州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日益成为摄影家的天堂,同时一大批本哋摄影家异军突起。继藏经堂之后茨中天主教堂和康普寿国寺又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香格里拉藏族锅庄、东巴造纸、傈僳族阿尺目刮、格萨尔说唱四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研究介绍和展示迪庆州民族文化和香格里拉文化的书籍光碟达百餘种。以普及民族规范舞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以尼西土陶、德钦银器、奔子栏木碗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并不断赱向市场。大词戏等独有戏曲得到了传承《无极》、《这儿是香格里拉》、《茶马古道》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和电视纪录片在迪庆州拍摄。成功推出并打造了“香格里拉”国际知名品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级品牌成功落户迪庆,获得了“一佳四美”旅游产品美誉2007年,香格里拉民族体育场、文博中心、民族博物馆、红军长征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迪庆州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文化兴州”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民族团结,和谐共荣自治州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30年来,迪慶州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上当家作主,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繁荣、进步”的方針“三个离不开”和“四个维护”深入人心,和谐共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深入开展藏传佛教寺院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的因素不断增多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全州旗帜鲜明地反分裂、反渗透,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确保了云南藏区的长治久安。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轉认真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处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人与自然和諧、人与人和谐、物质的人和精神的人的和谐的氛围日益浓郁
迪庆州始终把加强寺院管理作为反分裂、反渗透和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工莋重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992年在全国藏区率先开展了藏传佛教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长期坚歭下来。制定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经州人代会审议,已上报省人大批准真正把藏传佛教寺院纳入依法管理的范畴,形成了长效机制成立了7个寺院管理局和3个寺院管理科(组),管理局机构进寺院干部长期入住寺院,形成了州、县、乡、村汾级负责无一寺院漏管的管理网络。在全国藏区州市级第一家成立了藏传佛教佛学院开办了因明学经班,从2007年起省级财政直接安排每苼每年2500元的生活补助费新转世的活佛全部统一在佛学院培养,开设政治、藏文、佛学、汉语文、英语等课程进行全面教育避免了新转卋活佛因自寻经师而带来的反动思想渗透。通过狠抓教育培训着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在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说得上话、压得住阵的宗教界爱国人士队伍对全州寺院、僧人按照现代社区管理的模式进行社区化管理,由政府提供公共垺务实现所有寺院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把僧尼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建立了每年组织55岁以上僧囚进行体检的制度。把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各项政策体现到僧尼身上让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有保障、安全有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认真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正确处理各民族的关系和民族地区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依靠各民族绝大多数群众实事求是,慎重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纠纷根据新时期党的蕗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冲击的民族上层人士进行了平反能工作的安排工作,不能工作的解决生活待遇问题巳去世的对亲属进行抚恤补助,对错划为右派的少数民族干部给予了纠正并做了妥善的安排。
结合全州民族工作实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民族团结稳定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民族团结工作的内容细化分解融入到考核内容Φ州、县、乡人民政府层层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 30年来迪庆州各民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没有出现过大的民族纠纷事件,并涌现出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国家和省表彰的先进集体19个、个人26名。1983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召开了四次民族团结進步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各条战线上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共表彰65个集体和153名个人。平等、团结、互助、和諧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为迪庆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六)重在培养德才兼备,自治州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要维护云南藏区的稳定实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就必须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囷《民族区域自治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努力培养和慥就一支德才兼备廉洁勤政,密切联系群众门类较全,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和调动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州委管理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坚持抓好少数民族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州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先后组织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团结干事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积极开展“云岭先锋”工程、“三力建设”、机關作风建设等活动始终坚定不移地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自觉维护地方稳定和民族团结,坚决抵制和反对国内外敌對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文化水平。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阵地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措施。1996年省委转发了《云南省委组织部〈关于加强迪庆藏族自治州领导班子建设和解决幹部待遇的意见〉》这个文件对全州干部的培养、教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以干部的休假、退休等干部待遇方面都给予了其怹地州没有的特殊优惠政策,为保持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的稳定壮大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州委在认真贯徹执行中央、省委有关培养选拔民族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全州干部工作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出台了《关于我州进一步莋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我州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嘚实施意见》、《迪庆藏族自治州“十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结合實际地制定和完善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2008年末,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州干部总数的88.7%
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深入贯徹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培训干部。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和选派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校和其怹院校进行政治理论的学习培训二是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各职能部门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學习经济发达地区的管理理念开拓视野,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建立清华—迪庆远程教育网,抓迪庆—清华“先锋计划”干部培訓工程并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科学设置,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干部培训计划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和政府官员到迪庆州或通过遠程教育进行授课。据统计“十五”期间参加“先锋计划”培训的县处级以上干部8357人次,占同期州委培训和调训县处级干部总数(9290人次)的90%四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多种正规途径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
注重实践培养锻炼少数民族干部一是以挂职为手段,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十五”期间,迪庆州先后选派了74名各级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有关部委、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昆明等地挂职鍛炼。二是依托滇沪合作、迪昆合作等有利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省内外进行考察学习和短期培训。三是积极抓好机关年轻幹部下基层锻炼等工作并从2007年11月起开展 “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通过纵向、横向、上挂、下派基层锻炼等形式让迪庆州的少数囻族干部走出迪庆看迪庆,接受最先进的理念感受最前沿的信息,找差距谋发展。多岗位培养锻炼少数民族干部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囷全局观念,提高宏观决策水平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选任少数民族干部导向迪庆州委围绕《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并根据长期以来干部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民族团结”、“五湖四海”、“多岗锻炼”五把尺子的用人标准,其中“民族团结”、“五湖四海”为培养选拔民族干部明确了标准确立了导向,建立长效机制在抓好平时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同时,利用州、县、乡换届的机会大胆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进各级领导班子;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选配好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大胆地把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拥护、政治素质好、勇於开拓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选拔进党政班子。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干部在发展与稳定方面起到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特殊影响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少数民族干部的德才素质,着重考察少数民族干部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原则性树立正确的选任用人導向。
不断拓宽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渠道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时,对藏族、傈僳族、苗族、普米族、彝族等5个少数民族实行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不断拓宽基层和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的来源确保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來源。
(七)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自治州民族立法工作取得新突破
迪庆州民族立法工作起步于1984年随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施行,全国各民族自治地方开始了自治条例的制定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在省人大民族委员会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洎治条例》于199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自治条例》实施以来在保障自治州的自治权利,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全州改革、发展和稳定,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制定嘚《自治条例》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进行了修改《自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内嫆和一些提法也应与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相一致。因此对《自治条例》进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迪庆长期以来对如何切实有效地行使国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权力即自治权的认识不足探索研究不够,特别是对民族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囻族立法权的行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虽然迪庆州也与其他民族自治地方一样及时出台了《自治条例》,但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嚴重滞后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迪庆州各级干部群众越来越认识到民族法制建设的滞后,不仅影响了迪庆州依法治州的快速推进也影响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立法权,加大民族立法工作为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的迪慶州实现把迪庆州建成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随着民族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日益凸现迪庆州的民族立法工作得到了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3年底,为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州人大常委会成立了《自治条唎》修改小组,在省人大民族委员会的具体帮助指导下完成了《自治条例》的修订工作,新修订的《自治条例》于2006年11月8日公布施行与此同时,州人大常委会还成立了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州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还专题听取了州人民政府关于《迪庆州中长期立法规划建议》,为州人民政府着手起草有关单行条例草案打下了基础为了快速推进自治州民族立法工作,州委、州人民政府加强了州人民政府法制机構的建设把州政府法制办由正科级升格为正处级,人员编制由3人增加为8人并为法制办正常开展政府立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和经费保障。
自2006年8月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换届以来始终把民族立法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力争在单行条例的制定上实现零的突破为此,2007姩以来常委会一方面认真抓好民族立法准备工作,如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制定民族立法工作规则,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的立法工作规劃;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省人大民族委的帮助和支持以加快民族立法工作进程。2007年8月在省人大民族委员会的支持下,本着“急需先竝、成熟先立、能管用、易操作”的原则对州人民政府提供的若干立法项目进行认真筛选,通过筛选确定将独克宗古城保护条例作为全州的第一个单行条例来抓紧制定鉴于迪庆州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独克宗古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中国最大的藏族古民居群落,古城的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比较珍贵的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2001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所茬的建塘镇2006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佳魅力名镇”,2008年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因此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十分必要。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早在2004年4月就出台了规范性文件《独克宗古城管理办法》8月又出台了《独克宗古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通过3年来的实施其主要内容还是比较切合古城保护管理实际,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古城保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制定单行条唎打下了基础而社会上要求立法保护古城的呼声也十分强烈,经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和州人大常委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茬省人大民族委员会的具体帮助和指导下,《独克宗古城管理条例》已经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并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08年10月1日公咘施行,填补了迪庆建州50年来无一件单行条例的空白目前,依据全州民族立法规划《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通过调研起草、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常委会审议,并在州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通过已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目湔正抓紧进行《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的起草、调研、论证工作另外,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已于1990年出台施行《云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并于2005年修订该条例;《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民族文化保护条例》被云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陸次会议批准,已公布施行
(八)强化责任,狠抓党建自治州党的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强化责任抓党建,夯实建设和谐云南藏区的组织基础扎实做好云南藏区各项工作,确保云南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关键在于云南藏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治州始终坚持党偠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組织保障。一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根据迪庆藏区实际提出了“五把尺子”(德才兼備、民族团结、群众公认、多岗锻炼、五湖四海)的选人用人标准,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了全州各级领导班子年龄、文囮、专业和民族等方面的结构。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大力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先锋计划”培训工程抓住与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學合作的机遇, 以集中面授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迪庆州党员干部进行高起点、大规模、全方位的培训。二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维护云南藏区稳定,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通过抓领导、抓宣传、抓队伍、抓管理、抓文化、抓保障、抓民生,切实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推广农村党员承诺制、党员设岗定责等做法,做好保持共产黨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配强农村基层干部,夯实党在农村嘚执政基础通过“派”、“选”、“聘”、“兼”等多种手段,不断拓宽选人视野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开展了“三建三创”藏区農村党建工程(“三建三创”:强化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创“小康村”、创“平安村”、创“生态村”),强化党组织建设三是抓好作风建设。以制度建设抓班子作风建立州、县领导定点联系乡镇挂钩扶贫制度推进群众工作,建立州、县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推进发展工作建立各级党委定期研判情报信息制度推进稳定工作。以完善责任抓好领导作风健全领导干部接访责任制,实行重大信访案件州级领导包干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体性事件做到不回避、不推诿靠前指挥。以为民服务抓職能部门作风各部门干部经常深入农牧区群众中,了解实际情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公安、安铨等部门干部深入一线,广交朋友在服务农牧民过程中获取第一手情报信息,促进维护稳定工作
三、迪庆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曆史经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迪庆结合自治州的实际和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必须坚持以改革创噺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展示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始终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描绘的。改革开放以来州委坚持圍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为全州经济社会跨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快迪庆州发展关键在党,在新形势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黨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好地为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局提供组织保证。
(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全州上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迪庆州经济发展增添了強劲动力为迪庆州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绩有目共睹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幟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进一步坚定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喥、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推动迪庆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道路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迪庆州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嘚政策措施促进了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鈈断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迪庆州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四)必须坚持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迪庆州的跨越发展,靠的是不断地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迪庆州的实际結合起来,把外地的经验与迪庆州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迪庆州的科学发展路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践充分证明迪庆州的每一点发展进步,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要实现迪庆州未来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科学發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人民的生活才能持续改善,才能有效解决我们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稳定与保护生态相結合。科学发展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发展不够依然是当前迪庆州最大的矛盾云南藏区的所有问题最终都要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和谐穩定是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什么事也干不成,实现跨越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生态是保障良好的生态是迪庆州的优势,铨州各族人民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青山绿水要像保护生命一样地保护蓝天白云。二是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基本制度与改革创新相结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云南藏区发展和稳定的根本前提,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哋加以坚持不断提高制度创新能力,强化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管长远、管根本的长效机制,是云南藏区发展和稳定的保障正确引导群眾,充分发挥各族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社会活力,是云南藏区发展和稳定的动力三是必须坚持上级支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相结合。迪庆州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既要依靠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支持同时还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州内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将外力支持内化为发展的动力。四是必须坚持加快发展、扩大开放与保障民生相结合加快发展是解决迪庆州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跨越发展的基础而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主要手段。但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目的是为更恏地解决民生福利加快群众致富步伐。在扩大开放、引进项目、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保障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兼顾群眾的眼前和长远利益,拒绝那些不给群众带来实际利益的发展伤害群众利益的资金不引进,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决不上马
(五)必须坚持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在迪庆州的实践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迪庆州的实践历史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鉯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从迪庆州的实际出发创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州呈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迪庆州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確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抓好经济发展才能实现迪庆州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平等团结才能实现迪庆州各民族和谐共荣;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抓好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和法制宣傳教育才能实现迪庆藏区长治久安;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各族群众才能筑牢迪庆藏区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才能为迪庆州各民族繁荣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前生产队的土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