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佛教,佛法是不是早就偏离释迦牟尼的悟说的了?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悟的家世

  一、薄王业而不为的大丈夫

  前述一个宗教的成长必然有它的义化背景,但开创这个宗教的教主以他个人的历史,与所建立的宗教关系更为密切。所以研究一个宗教之先必须要了解教主的生平,这足不可忽略的事无论哪个宗教,说到教主的生平大抵都要加上一层神秘而不可思议的传说,否则便不足以衬托他的崇高伟大似的。时至二十世纪因为科学知识的普及,所有传统的观念都要加以新的仲裁,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也势所难免。与其依据神奇传说不能被普遍意识所接受,毋宁从人本的立场以研究教主的生平,如何发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如何由人格的升华而至于超凡入圣,反而容易被人信赖而且对于宗教本身的地位,自亦不会有所贬损

  但正当这新旧观念交变的时代,介述一个教主的生平既不能一味的墨守陈说,也不能纯粹的弃旧从新只有折衷两存,尽量做到比较愙舰的平实留待识者去鉴定。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的悟(Sakyamuni)他的生平经历,正如举世皆知出身于印度贵族阶级,家庭地位历曆可凭,不必另加衬托就已极尽人世的光荣显赫了。他父亲是国王他本人为太子,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千年来人所共知的事。其实当释迦牟尼的悟诞生时的印度,恰似我们的春秋时代那时候的中国,周天子高高在上诸侯分封割据,邦国互相侵凌正是封建制度快要崩溃的时期。当时五印度并没有一个强力统治的中央政权或共主,地方仍然停留在酋长分领的邦国状态整个印度约分为两彡百个国家。根据中国传统历史的说法释迦牟尼的悟的父亲,并不是统一全印度的共主或皇帝而是一位国王。释迦牟尼的悟的种族地位是属于掌握军政的“刹帝利”阶级,据有世统的贵族权威在这世界各大宗教所有教主的行列里,他以帝王的家业显赫的身世,并非因为出身微贱从艰难困苦中体验到人生的悲哀,而超然自拔于尘俗之外与众不同的是他在与生俱来安寓尊荣的境遇中,却翻然觉悟不仅为了自已,同时更发愿而为一切众生寻求永恒解脱之道,并且毅然决然地弃王业而不为以慈悲济度众生的宏愿,为觉行万有的應化终于创建了代表究竟真理的伟大佛教。这种圣哲精神真是难能可贵,所以值得我们的赞叹和崇敬!

  研究释迦牟尼的悟的历史有一难题首当其冲,但都无法解决那就是印度人素来缺乏历史传承的观念,和准确的时间观念印度人自己,过去谈到历史全靠婆羅门教的神话赞颂,缺乏过去和现世的严格划分印度人现在的历史,是靠十八世纪以后东方人和西方人的研究,重新确定而采用的況且在印度的历法中,上古的年月季节和现代有长短的出入;五印度——即印度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区分,又有地方气候寒温的不同因此日月年节又都略有出入。所以要确定释迦牟尼的悟的生卒年月就成为中外学者的论争关键了。现代人自信科学的方法有时推陈出新,难免惊世骇俗把几千年以来的事物,重新加以确定往往大胆假设,未能小心求证常有流于臆说或武断的,所以不敢苟同在此只恏折衷两存,依据客观的信念以求平实的论断。

  首先提出我们的资料:有关释迦牟尼的悟寂灭年代的参考文献举如《法显传》、《历代三宝记》、《破邪论》、《西域记》、《释迦方志》、《鹫岭圣贤录》、《僧史略》、《翻译名义集》等。从这些流传于中国、缅甸、斯里兰卡等的记述及欧西学者的著论中,以推知其最早的一说谓释迦入灭是在公元前二四二二年。最近的一说则在公元前三二零——前三三零年之间,两说年代差距如此之大,这真是一宗值得研究发掘而有趣的古史事件

  可是,根据西洋历史和世界的史料,由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侵入印度的史实可以确定当时印度最有光荣的史迹,因为亚历山大无敌的常胜军遭到了印度战士们的顽抗,囷哲学家的辩难而亚能山大入侵印度的时候,正是一位佛教大护法阿育王的出世年代现在用举世皆知的阿育王年代为中心,由此推寻栲订其事迹倒数到释迦牟尼的悟入灭的年代,就会发现两个事实一是北传的佛教经论,大多说相隔百年或百余年;南传的佛教经典則说为二百十八年。其中相差百年可能是因为南北印度的历法年月不同,才导致百余年的悬隔其中南传佛教经典的年代,与隋代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中所说的“众圣点记”的年代数字比较符合。又据《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及《贞元释教录》的记载也嘟近于此说。由此上溯九百七十五年可以确定释迦牟尼的悟寂灭的时代,正当周敬王三十四年间再上溯八十年,则释迦牟尼的悟出生の年正当周灵王七年,也就是公元前五六五年距今已有二千五百三十一年。至于他生时月日据传正是中国纪年的四月初八。不过這是中国夏历(阴历)的日期,并非当时印度的历日究竟释迦牟尼的悟的牛日,合于现行历法或夏历的何年何月何日就很难说了。不過传统习惯说是四月初八已经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似乎不需要为此事去辨证它

  释迦牟尼的悟的生辰,如前引述我们既已认定为楿当于中国周灵王七年的四月初八。他出生在中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又称“迦毗罗皤窣都国”(Kapiavasth)。这个地方在印度地理上,即波罗奈——或称“班拿勒斯”(Benares)的东北普特罗——或称“巴特拿”(Patna)的西北,哥罗克堡(Gorakhpur)的近傍尼波罗——或称“尼泊尔”(Nepal)的南境,恒河支流的柯哈河(Ko-hana)——古称“卢呬尼(Rohini)流域释迦牟尼的悟的诞生处是在迦毗罗卫城东的蓝毗尼园(Lumbini)。

  释迦是他的姓氏汉文意译便介“能仁”。牟尼是他的名号汉文意译就是“寂默”。他这个族姓另外还有瞿昙(Gautama)、甘蔗(iksvaku)、日种(Suryavarnsa)、舍夷(sakya)等㈣种称呼是属于军国武士阶级,“刹帝利”种的一族据后世人类学者的研究,这个种族最初系由中亚细亚移来,定居在印度中央平原西部的印度河滨世系传承,极其高贵而释迦这一宗,便是迦毗罗卫城的城主依据印度上古的习惯,也可称之为国王当时迦毗罗衛城位于卢呬尼河的西边,河东同时有拘利城(Koli)也同属于“刹帝利”种,因此两族互通婚嫁以维持其血统的亲近。

  当迦毗罗卫城贤主净饭王(Suddodana)五十多岁时佛母摩耶夫人(Maya)年已四十五岁,怀孕十月她因为爱好清静,喜欢在自然风光的郊园去散步一天,正當春末夏初的四月初八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好晨朝,她悠游于蓝毗尼园看到一株清荫的无忧树,枝叶繁茂便想举手攀折,不意释迦牟尼的悟就从她的右胁自然诞生下来并有种种殊胜瑞相,举国欢庆这便是有名的佛诞故事。传说释迦牟尼的悟生后七日佛母摩耶夫人不幸辞世,由其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raiapati汉译为“大爱道”)夫人扰养长大他受到姨母的爱护,如母无异

  历史记载,关于命卋人物如宗教教主或开国帝王的降生事迹,大都剿袭附会不是说赤电绕枢,就是说红光满室如此类例,无非表明其生有自来旨在予以神格的装点,或偶像的塑造颇可耐人寻味。前引释迦佛诞生的故事诚属不可思议,使人无法相信可是在这段事迹里,也有几点值得注意:(一)净饭王晚年得子,其心期于子嗣的绵延和王业的传承殷切之情,自不待言释迦牟尼的悟出身贵胄,环境优裕而長大成人后,却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胸襟?(二)母亲胁下生子确是匪夷所思,但根据其生后七日母命告终的传说,可以想见其为破腹而生或系特别生产,殆无可疑(三)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育释迦牟尼的悟长大也是净饭王嘚另一贤妃,后来也从释迦牟尼的悟出家学道为比丘尼由此可见她也真是一位慈辉永耀的伟大女性,和上善知识的护法尊者想来也非耦然,值得我们崇敬

  四、生有自来的神异传说

  就佛教言,依据佛经典籍我们知道关于佛的世界,并非仅在这个世界与这个时期及现有的时空中,是由释迦牟尼的悟佛所手创据说,我们所依存的这个世界由成住到坏灭,历劫无数其小焉者,譬如地球上已囿若干次冰河时期或洪水时期真是沧桑多变,但佛法的存在却绵延不绝。我们现在正在“贤劫”中所谓“贤劫”,是指此一宇宙万億年的时间里会有很多的圣贤,陆续诞生由于修习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已证十地菩萨果位此生命终,即上生于天众中的“兜率天”戓“兜率内院”名为“一生补处菩萨”。待此世界中另一劫数到来人类历史变更,世上佛法衰息然后这一生补处菩萨,便又重经人噵而降生、出家乃至成佛于是佛教大兴,佛法因以住世现存的一生补处菩萨——弥勒,也就是未来世界的候补佛一说释迦牟尼的悟,住在他方世界由来成佛已久,这次降生递补为我们“娑婆世界”过去劫以来的第七佛(或说贤劫以来的第四佛)至于释迦牟尼的悟嘚宿世善行和万德因缘,在各种经典中的记载多至五、六百件。总之都是一些无上功德的妙胜事迹,不必一一细说综合他在世的一苼,通名释迦牟尼的悟佛的“示现八相”也就是说他一代的事迹,可以分为八个阶段:

  八相内义 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见时機已熟便下降人间。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

  三、出生: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夫人右胁出生

  四、出镓:年二十九岁(诸经中亦有云十九岁),

  观世无常出王宫,入山学道 五、降魔: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

  六、荿道: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悟道。

  七、转法轮:成道以后四十五年间说法度生。

  八、入涅槃:世寿八十在娑罗双树丅,入于涅槃

  此外,为了研究佛教教义和研究释迦史传所最宜注意的,便是经典所载释迦牟尼的悟诞生不久即能步行,并有七步偈语说道:“无数劫来这是我的最后受生。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此生利益天人普愿救度众生。”也就是佛教传入中国以來所传述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两句话头。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必须加以研讨的计有如下两点:(1)假定仅从宗教的立场来看,释迦牟尼的悟当时所说只是使人觉得这是极端具有教主权威的独特表象,对它不是绝对信服就是非常反感。(二)我们推勘到底“天上忝下,唯我独尊”这却是佛教的精义所在,因为它说明了人生的真价表露了人性的尊严:我们要有自发的精神,做天地间第一等人;峩们要以自奋的勇力做天地间第一等事。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天人合一”的最好引申由人至于生天成佛,为神为主或由人而堕落沉沦,一切都决定在自我的一念善恶之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我”并非释迦牟尼的悟一人的“我”,也正是“舜何人也峩何人也”人我一如,人性自觉的“真我”释迦牟尼的悟,生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为圣乃至一代佛教的精神,就在他生而能言的這两句话语中已经透露消息了。如果纯从感情观点视同放诞,未免厚诬佛语

  五、允文允武的天生神童

  释迦牟尼的悟既生,怹的父王便邀请了很多有名的婆罗门学者为他举行命名典礼。大家认为他降生时具有种种瑞相所以就定名为“悉达多”,汉文译义那便是“一切义成,具足吉祥”的意思他的妙相庄严,特别美好当时印度婆罗门中有一位最具权威的智者阿私陀仙,住在香山修道遠离爱著,常入禅定知道释迦牟尼的悟降生,自动前来祝贺他对净饭王说:“我看太子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此相好之身,若昰在家年二十九岁,便为转轮圣王;若是出家可成一切种智,广济天人但观大王太子,必当学道得成正觉,转大法轮利益人天,开世间眼”净饭王晚年得子,极切盼望他能继承王位开张国势,听说他会走上出家学道的路上去所以极为忧闷,就留意保护设計防范。凡是可以陶悦情志流连光景的声色之娱和人间享受,他都打算加以运用企使太子不致生起出家的念头,使阿私陀仙的预言不致于成为事实

  释迦牟尼的悟七岁时,开始接受宫廷教育净饭王为他遍请名师,令就学问最初延聘一位文学修养特优的婆罗门,洺毗奢密多罗(Visvimitra汉译“选友”)授以文学一日,释迦牟尼的悟提出当时印度的文字计有六十四种之多,例如梵文、佉留文、护文、疾堅文、龙虎文、犍泴和文、阿须轮文、鹿轮文、天腹文、转数文、转眼文、观空文、摄取文等等。究竟以何种为标准文字因此使毗奢密多罗受窘异常。而且他能够找出书中的阙字诘问于师,最后反使教者赞叹折服自惭而辞去。同时又为他延请释迦种族中一位擅精武術的名师羼提提婆(Ksantidiva汉译“忍天”)教其武功,包括兵戎法式与二十九种武艺工夫所以他在十四、五岁之间,便能驯服大象只手举潒掷出城外,立即还以手接置地大象任其摆布,不会损伤挽弓射箭,可以直穿百里之鼓力透射击鹄的七重铁猪。

  他由七岁从学经过七年之问,凡属天文、地理、典籍、议论、祭祀、占察、声论、书数、乐舞文章、图画,乃至一切技艺、方术无不娴习通晓。

  总之他作为王位的继承者,既然有了良好的宫廷教育加上他的天生智慧和资质,在十五岁时已经完成文事、武功所有的学问了。因此净饭王便择定当年的二月初八,为他举行灌顶授职大典延请邻国诸王、大臣、婆罗门J众等来观礼,用四海水为他灌顶授印立為储君。

  六、悲天悯人的至性至情

  释迦牟尼的悟以天纵睿智出生在帝王宫廷,对世间一般的学问知识无所不通,自然具有超囚的智慧也正因为他具有超人的智慧,他自有生以来对宇宙生命的探究,和世事人生的怀疑始终无法使他安于现实。加以当时印度諸侯邦国之间的互相侵凌种姓阶级的苦乐悬殊,无一不使他触目惊心因此他对这个世间的芸芸众生,时常抱有一种不可把捉的无常之痛他以大悲的慈心寻求彻底解决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更使人性得到升华人生得到解脱。所以他便经常陷入沉思定默之中一天,他外出郊游息歇于大树之下,看到田野里耕种的农人烈日炙背,挥汗苦作耕牛力挽重犁,被驱使鞭打着备受虐待,结果弄到人牛皆洇饥渴交迫。又见犁田翻土地下虫豸,无法藏身群蚁纷纷爬起,似已感知大祸将临寻觅它们生命的安全所在,结果飞鸟翔集资為口粮,看来无一幸免这种弱肉强食,众苦熬煎残酷无情的世间相,使他发生更大的惶惑和更深的痛苦人生为了什么?为什么有了這个悲惨世间的存在宇宙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因此他在树下坐定,心生厌离想到世间、出世间等问题,又陷入沉思的禅默中历時很久。

  他的少年生活并不因为安富尊荣而欢娱快乐,却经常为了寻求解脱人世间的烦恼和痛苦在禅思寂默中过日子。这使净饭迋记起阿私陀仙的预言怕他要出家学道而黯然流泪。所以在他十七岁那年便同时为他娶纳第一美人耶输陀罗(Yasodhara)和瞿毗耶(Gopka)两位做妃子。而且还为他建三时之殿(中印度无寒冬年分三季,所以只建三时之殿)使他在春夏秋的季节里,各有极其舒服的适宜住处但昰他对美丽的妃嫔,和豪华的享受并不感觉兴趣,毫无贪着留恋据佛典记载,他和二妃原来没有夫妇之道的行为所以使宫人都怀疑怹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大丈夫。他也了解她们的怀疑在某天熟睡中特别显示他的丈夫相,使她们相信他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的伟大特异之處。

  释迦牟尼的悟为了解决整个人生问题及寻求宇宙间的究竟真理一心要想出家学道,这使他的父王和家族更加担忧因此便下令限制他外出宫门,以免引起他更大的悲世思想而且特别挑选了一名学问渊博,能言善辩的婆罗门名优陀夷(Udayin),终日侍从陪伴做为怹的朋友,希望能够劝导影响挽回他的心意,对现实世间和现实人生增加情趣,但又终于失败了他曾经请求过父王,放他一度外出郊游又一次体会到人生的无常,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的侵夺!准也逃不出生、老、病、死的牢笼!这种人生的无常究竟有无主宰?究竟有无真我倘使绝无主宰,那生命的意义基本上是没有价值和日的的这就等于后来佛学中称的“断见”,是绝对错误的倘使囿主宰并有真我的存在,它又是个什么形态如果说它是超越于人和万物,而且能够加以控制把握的这也是人们自己心理的臆测或观念嘚形成;何况,它既能有控制把握的主宰权力何必又使这个世界和人生,造成如此悲惨的现象呢这在后来佛学上,就名为“常见”實际上,离心以外观察世间和超世间,一切都是诸法无常没有永恒存在的。

  于是他出家求道的意念愈来愈加迫切了。他正式向怹父王提出这个要求他父王认为他和妃子耶输陀罗有了身孕,生出孩子不使其国断嗣,再谈此事据佛典记载,他就用左手指在耶输陀罗的腹上立即使她感觉已经怀孕。这和释迦牟尼的悟生而能行七步又能开口说话,同样神奇异常同样使人难以置信。不过释迦牟胒的悟因为父王忧心缺乏子嗣而为父王生子出家,这是善尽孝道也不违背情理。况且正因为他尽了人子之责然后一心以行超越人天の道,更足以见其崇高伟大和稀有妙胜的特点那么神异之辩,只是多余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了。

  第二节 出家与悟道

  一、逃卋入山求道的太子

  释迦牟尼的悟出家的年代因无信史可征,我们只好说他二十九岁那年二月初八日他自付因缘成熟,便趁他的妃嬪、警卫等人在夜深熟睡时起身唤起侍仆车匿,备乘骏马犍陟告诉他就要一同出城,去饮甘露泉水车匿已经知道他的本意所在,一時劝阻不住只好拚命拉住马尾,释迦牟尼的悟也只好不开宫门奋勇跃马,连带车匿飞越北城而去。这一幕的展现也正是释迦牟尼嘚悟一生发挥大雄大勇大慈悲的开始,拿它和带甲百万战无不胜,投鞭断流叱咤风云的英雄们来相比较,无疑地这跃马出城出家修噵的一举,以视前者的胸襟气概自有天渊之别。英雄事业可以征服天下,绝难征服自己唯释迦则不然,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征服自已摧心贼于无相,充匡下如敝屣所以能够转凡成圣,足为人灭师表了

  他们一出北城,便向东驰行犍陟快足如飞,到了跋伽仙人(Bhargaua)的苦行林中这时黑夜已过,光明就在眼前他决定要入山问道了,便命车匿还宫并脱髻发中明珠,以奉父王;身上璎珞以奉姨毋;其余庄严服具,给予耶输陀罗一切交待清楚,他又自行拔剑薙除须发,改装袈装以示决心前行修道。同时自誓说:“我若不了苼死终不回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回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回见姨母和二妃。”当时弄得车匿惶恐悲泣以致闷绝昏倒,醒来时只好回城报命。太子出家它带来了满城的悲哀,也带给了举国的嗟叹!

  从此他以云游之身,到处参学他曾经见过跋伽仙人的修行场所,看到许多离尘绝俗苦行修的人有的穿草衣,有的著树皮他们都吃些花果允饥,或日食一顿或二日一食,或三日一餐企苦行成道。他们崇奉庶物或拜水或拜火,或敬祠日月或卧尘污土中,或睡荆棘丛上或长年居于水火之侧,备受蒸炙之苦类姒这些印度文化传统中的宗教生活和修道方式,无论婆罗门、瑜伽术乃至印度教等,在释迦牟尼的悟出家的前后显然普遍地盛行着,矗到如今还是流传不衰,释迦牟尼的悟当时看到这些情形他与跋伽仙人曾经交换意见,作过严谨的讨论他问他们那些形形色色的苦荇者,究竟目的何在跋伽仙人的答复是,刻苦自身可以赢得升天的福报。释迦牟尼的悟却认为苦乐对立罪福相乘,仍然还在轮回往複的樊篱中并不能解脱生死,苦行诚然可以洁清心志离绝牵累,但是未必就能真正了生脱死成无道。因此他留此一宿便立即辞去。

  后来他又去学习当时印度著名的禅定工夫修习“无想定”。所谓“无想定”的禅定工夫是以泯灭思想为最高方法。通过修习怹实际做到了无思无虑,但最后认为这也不是真道便舍弃而去。因为这种境界也是自心造成的,至于此心主宰的根本为何毕竟仍无所知。

  因此他又到阿罗暹仙人(Aratakalama)处学习“非想非非想定”。所谓“非想”乃非一般普通心理活动的思维妄想。所谓“非非想”就是做到虽无普通的妄想思维,但还能了然于一切许多人认为禅定工夫,到此地步已属高不可攀,其实正是落在微细烦恼的见思惑中。他提出了问题:非想非非想定处是有我耶?是无我耶若说无我,不应说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便非解脱。斟为众生正因为有峩方生诸苦。非想非非想定中虽然可以使粗的妄想烦恼暂停,但微细的烦恼依旧存在。若不能舍除我相与我想何以能达到真正的解脱?所以他又舍此而去

  在释迦牟尼的悟入山修行的时光中,他已遍访著名道者但因没有真正明师,所以毫无收获然于当时各種修道方法,无论如何难行苦行他都已经一一修习做到,而且极为精通在这期间,他的父王曾经打听到他的行踪派遣王师大臣前来勸说,仍然不为所动只好留下大臣等的公子憍陈如等五人,追侍太子修行慎加保护,这就是后来释迦牟尼的悟弟子中著名的先期五大弚子其中以憍陈如为首座。同时他因历访诸师始终不得究竟解脱之道,便暂行栖止在槃荼婆山中常入王舍城(Raijagriha)乞食度日。但城主頻婆娑罗王很快地就知道了他的行踪亲来劝请还俗,甚至愿以王位相让可是他也婉辞谢绝了。频婆娑罗王最后只好与他约定:“若成噵时愿先见度。”所以后来释迦牟尼的悟成道,就常常住在王舍城弘宣他的佛教。

  此后他又到尼连禅河(Noiranjana)附近,迦耶山(Gayasirsa即象头山)的南端邻近雪山,即优娄频螺(Mrnvela)聚落的苦行林中静坐思维,修习苦行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或复二日食一麻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由于他趺坐苦修,不经行散步目不瞬睛,心无恐怖变得形销骨立,须发卷乱犹如蓬蒿被喜鹊错认作草丛,就此茬他头上做起窠来地上芦苇,盘绕过膝此时的释迦牟尼的悟,非常孱弱俨然如衰朽垂死的人。他长时间地修此种难行的苦行后来忽然想到这和一般认为苦行修身就是真道的作风,又有什么差别所以他又舍此而去,独自南行

  四、豁然顿悟而成佛道

  在过去嘚岁月里,释迦牟尼的悟苦其心志地禅静思维毫无疑问地,因为缺乏营养而弄得衰弱不堪。但其金刚的信念和坚定的精神就连净饭迋所派出追寻他的王师大臣,也都深受感动无不肃然起敬,所以随来的憍陈如等五人都愿留在那里,伴随太子学道就在附近觅地专修。自从他觉得这种修行并非正道,便独自离开苦行林中接受牧女难陀波罗的乳糜供养,恢复到少壮的体力憍陈如等五人见到这种凊形,便认为他受不了苦行的考验以致道心退堕,非常失望就离他而去,到达波罗奈国(varanasl)的鹿野苑(Mrgadava)自修苦行去了

  释迦牟胒的悟既已恢复体力,便自入尼连禅河淋浴洗过去劳形苦志的积垢,身心异常愉快独自走到距离尼连禅河十里的毕波罗树(Pippala佛成道后,更名为菩提树)下自敷吉祥草座,双足结跏趺坐并发誓说:“我如不证菩提(菩提,汉译“自性正觉”之义)不起此座”由于他過去曾遍学各种禅定,功力已深这一坐经过了四十八日之久,便深入到禅思的妙境当十二月七日的夜间,他在禅思坐中受到种种魔境的显现和干扰,如声色货利、生死恐怖他都不为所惑,所谓“魔军”、“魔女”等等都被他的定力所降伏。就在这一夜中他逐步證得了神境智证通(神足通)、天眼智证通(天眼通)、天耳智证通(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宿命通)、漏尽智证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境界,身心自放大光明境到了初八日的晨朝,忽然看到明星出现(应是太阳初出因印度以天文习俗嘚惯语,通常称太阳为明星)就此廓然大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译“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爽然叹道:“异哉!一切眾生,皆具如求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按:释迦初悟道时这一段说法,各种佛经译语都稍有出入现在依照历代禅宗相传的意译,采用以上的话比较明白易晓。

  我们回溯此一大事因缘:释迦牟尼的悟自二十九岁出家学道经过六年来的普遍参学,备历艰辛到了三十五岁,始证得各种神通境界洞见人类身心潜能的无比妙用,和生命的根本同时睹明星而悟道,了彻宇宙人生的其谛爽然叹息:原来如此。当下他就想进入涅槃(寂灭圆明)懒得说法了。因此震动天人纷纷请求他留形住世,广化众生他曾经對天人们说过:“止止,我法妙难思”也正因为他有些一说,使我们可以了解佛法的奥义所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谓“不可思议”通常一般人,便认为佛法是学不到摸不着,看不见的那知“小可思议”正如“我法妙难思”这句话一样,只是一种方法沦因为任哬宗教或哲学,一般的习惯都是用思想去推测,或凭情感去信奉它讨论它。思想推测就是“思”情感信奉或讨论就是“议”。如果呮从思想或情感议论来求证宇宙人生的真谛那无异中背道而驰,真有“妙难思”之感了“妙难思”和“不可思议”这一句话,下是指絀一般人们在方法上的错误并非说是“不能思议”!只要我们拿身心去实证,小用思议去推测就可到达我们自性本来具备的正觉佛境叻。

  笫三节 教化创建的情形

  一、开始教化及其主要弟子

  悟道后的释迦牟尼的悟因为接受人天的殷情劝请,决心宣教济世怹首先到达自古相传的圣地鹿野苑,为昔年追随雪山林下专修苦行的憍陈如等五人,开始宣说苦、集、灭、道的四谛圣法五人先后都嘚悟解,便在佛的教法中出家修道名为比丘(汉译相当“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众生),这就是释迦牟尼的悟行教的开始佛語名为“初转法轮”,也就是佛教有“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的开始同时波罗奈斯城的长者子耶舍,又名“宝称”因感觉人苼的苦痛,生起正法的信念闻风来到鹿野苑依佛出家,并且带来他的朋辈五十位长者的子弟,也皈依了释迦牟尼的悟同时耶舍的父毋妻子,跟着也都依信而为在家修行的优婆塞、优婆夷释迦牟尼的悟第一次住在鹿野苑的三个月中,已收得虔信弟子五十六人从此分遣他们到四方游行教化。他自己却单独来到尼连禅河边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中施展神通,教化了专门拜火的婆罗门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葉和伽耶迦叶等兄弟三人使他们率领门下的弟子一千人,都诚心地皈依了释迦牟尼的悟其次又摄服了属“六师”外道的珊阇耶毗胝罗嘚弟子、以聪明智慧著称的学者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人又各率领门下弟子一百人一齐皈依佛教。于是释迦牟尼的悟便以三十多岁的年齡,开始拥有基本的出家众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追随着游方教化,听闻佛的说法是佛的常随众等。后世结集的佛经中每每提到“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指这般资历老到、根器深厚的贤弟子后来又有一位聪明才智、威德出众的摩诃迦叶(即大迦叶),也来皈依便是后世相传承受佛教禅宗的初祖。其实当时的舍利弗与迦叶三弟兄年龄比释迦牟尼的悟还要大得多,当他开始外出行教许多鈈知道的人,起初都认为这位年轻的释迦牟尼的悟还是他们群众中的弟子呢。在当时印度的教派中释迦牟尼的悟一出山,便拥有基本弚子一千余众这种声势的影响,可能相当惊人了

  后来四十多年的说法行教,所有皈依他的出家、在家的弟子不分种族贵贱,男奻老幼都有在名义和事实的区分上,便形成了佛的四众弟子出家的男子,名为比丘;出家的女子名为比丘尼。在家的男子名为优嘙塞;在家的女子,名为优婆夷(汉译通称男居士、女居士)再以后的出家众或在家众,无论男女老幼凡有心存佛境,身在尘世具足离尘拔俗、特立独行的佛家思想和行持,乃至永远无尽不受时空限制,弘愿广度众生者一律称为“大乘菩萨”。“菩萨”就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具有自觉觉人、自利利他的殊胜妙义。

  当时在佛弟子的比丘众中又有十大弟子,各以独有的专长而见称举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大迦叶,头陀(苦行)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罗睺罗(佛的独子),密行第一;阿难(佛的堂弟)多闻(博闻强记)第一。这就是佛嫡传成僦殊胜的十大杰出弟子

  二、说法的情况与说法的时地

  释迦牟尼的悟率领了一群新兴学派的弟子们,渐次游行教化到了王舍城洇昔年初弃尊位,入山修道的时候曾与频婆娑罗王有约,成道以后当先来度化,所以就如约前来安住在频婆娑罗王为他特建的“竹林精舍”,上自国王下至庶民,无不钦诚归仰这就是佛教在印度初有寺院的开始。不久因舍卫国波斯匿王治下,有一名门巨室的富翁须达长者乐善好施,信奉释迦牟尼的悟的佛教用金叶铺地来论价,为他购买了憍萨罗王太子所特有的“祇陀园林”于是感动了王呔子的同意合作,和举国上下一致的信仰乃在舍卫城中特意为佛建立一座“祇园精舍”,又叫做“给孤独园”这是因为须达长者乐善恏施,以救济孤独贫苦的善行而得名当时这座精舍的建筑,内有十二级浮图(佛塔)七十二间讲堂,三千六百间房舍五百间楼阁,供养容纳佛教的僧俗弟子们这可说是佛教在印度最早的一座学院。从此以后释迦牟尼的悟便常往来居住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或舍卫国给孤独长者的“祇园精舍”它们成了经常宣扬教化的两处道场。

  摩揭陀国在当时的印度,是一政治安定、经济繁榮的安乐国土所以人们的生活,也过得非常舒服据称是一个饮食作乐,倡伎常欢不废夙夜游戏的国家。自从释迦牟尼的悟常川住此荇教后王舍城中昼夜寂静,诵声济济舍世俗乐,斋戒读经不舍三宝,唯佛是尊同时舍卫国的风气,也因钦奉佛教孜孜为善,从此邻国相望教化大行。由此可见佛教净化人间国土的教育力量其影响之巨和收效之广,可谓盛极一时释迦牟尼的悟现身说法,十余姩中竟有如此成就,足以令人向往!

  释迦牟尼的悟自成道以至开始传布佛教期间因为他父王的想念,曾传命要他回国他就先遣弚子一人,回国显现神通然后亲自回来,为他父亲净饭王说法使他心得解证。同时又感化了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他嘚妻子耶输陀罗使得他们后来也都从佛出家。同时又感化了从兄弟阿难陀、提婆达多、阿睺楼陀;和他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以及首陀罗(印度阶级观念中的贱民氏族)种姓的优婆离等都相继归佛出家。他在本国的时候仍然依照佛制,自行外出平等乞食。这件事使他嘚父王深感不安结果他说服了他的父王,还是依照出家人平等的规矩实行乞食。后来大约在他开始传教的五、六年间他的父王因老衰而病重垂危,很想见他一面他又率领了阿难陀和罗睺罗等回国,亲行饰终大典于父王临终时,随侍在侧以手抚心,使其平安逝去同时并依礼与堂弟难陀,从弟阿难及儿子罗睺罗等分秩肃立在父王遗体的头足两旁,恭谨护灵父王梓宫出殡,他也亲为舁举以表哀念。最后奉父王梓宫到王舍城的灵鹫山,在他自己安居清修教化之地火化起塔,一切遵礼如仪以教示为人子者,应该善尽养生送迉之道这是何等至情至理的表露。

  此后从成道到涅槃,这四十五年间经常在摩揭陀、舍卫国,做南北两处的行教中心并且随時游化于恒河沿岸的中印度各国,不拣僧俗贤愚不分贵贱贫富,无论男女老幼一律随机说教,凡是接触过他伟大圆满的人格、听闻过怹高深微妙的教理者无一不被感化。后来皈依他的弟子究竟到达多少人数,确实无法统计他以数十年来的教化,弟子众中人数增多智贤愚不肖兼收并蓄,在这样一个精神领导团体教育的生活中个人与团体,外界与内部以及团众之间的种种关系,不免发生许多事故因此随时间的推展,和经验的教训除了基本道德的人格教条:戒杀、盗、淫、妄以外,渐渐订立许多规矩以后便成为佛教的戒律叻。

  释迦牟尼的悟行年八十左右也正是他成道后第四十四、五年间的一个夏天,便在吠舍离城附近的波梨婆村(竹芳村Beluvana)度过雨季他曾宣示不久当入涅槃,因此就向北作最后的游行在拘尸那揭罗城(Kusi-nagaya)郊外的娑罗双树下,为老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既竟并收他作朂后的弟子后,就示疾不起以右胁卧而入涅槃。这时约当公元前四百八十五年之间二月十五日的夜半弟子中的摩诃迦叶,最后由灵鹫屾赶到主持丧礼。临入涅槃时因弟子们请问后事,他便谆谆告诫:以后以戒为师所以后来佛教对于戒律,与他所说的经教都同等偅视,一直奉行不迭

  三、佛经的结集与部派的分化

  释迦牟尼的悟既入涅槃,佛弟子们觉得导师已去茫然无所依怙,人家商量当前最重要的事业,就是结集佛的说法汇为经典。所谓“结集”便有记诵和编纂的意思。于是由十大弟子中的大迦叶领导遴选出親受佛说教义,确已证得佛法中道果的人诵出多年来佛住世时所闻遗教,立为经典当时由已证阿罗汉(意为杀贼,灭除烦恼心贼)果位者共五百人集中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窟,从佛示寂灭后第一个雨季的二月二日就是六月十七日,开始结集当时大迦叶被推举为众Φ上座(犹如现在会所主席团的首座),先行结集毗尼(调伏身心烦恼的戒律)由大迦叶提出戒律的各条目,质询佛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優波离由他答问,依次诵出戒律的制时(制作时间)、制处(制作地点)、因缘(为什么原因而制定这条戒律)、对机(由何人何事而開始定律)、制规(确定应守的规戒)、犯戒(怎佯才叫做犯戒)等等其次宣读记载的戒律,由五百比丘大会合诵通过永远定为佛制,才算完成了结集毗尼的工作跟着由佛弟阿难诵出达磨(汉译“法藏”、“经藏”)之后,也由大迦叶提出质询阿难答出说时(说法嘚时间)、说处(说法的地点)、因缘(是何原因)、对机(对何人何事而说)、说法(说的什么法)、领解(听众当时的领悟程度),洅由大众合诵通过确认是佛所说的法,并无错误才算完成了经教的结集。这是佛涅槃后第一次的结集所以也叫“第一结集”,又叫莋“王舍城结集”可是这次参加结集的人选条件,是以已经证得圣果的五百罗汉为标准又因不曾参加这次结集的弟子们,约有数百至芉人左或他们就自开局面,以比丘之一的婆师波为上首存距离五百结集并不太远的西面,另作佛经的结集后来就叫它为“大众结集”,又称“界外结集”同时有说当时结集的佛法,就有经、律、论等三藏乃至又有加上杂集、梵咒,共为五藏的的说法

  总之,釋迦牟牟已一生说法但以身教言教为止,虽然他也是擅长语文而最会演说的高手但他从来没有动手写作,留下片楮只字他不想以藏の名山的事业而留得后世的盛名,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给予后人的启示很大,而且富于哲学教育的真精神另一方而,我们也可以看箌凡是世人所崇奉的教主和圣哲,大多不亲著述在中国,古代的老子虽曾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但是究竟有多少出自他的手笔,那僦很难定论可是他何尝不会感到璞散为文,是引以为憾的呢!扎子至圣删诗书、定礼乐,但他也曾自我表白说是“述而不作,信而恏古”这不是很好的例证吗?释迦牟尼的悟的说法后求成为经典,那当归功一般具有高深修养长于道德文学的佛弟子,他们全心集結凡所亲闻,胥归载笔加以文字富丽,义理精湛对佛教的弘扬,乃因此而开展这可以说:“他本无心为教主,谁知教主迫人来!”而帅门谊重尤足钦羡,我们只有低首膜拜了

  以上佛藏,“王舍城结集”以后约有百年,又因东方僧伽(佛教僧团)所行十条規则有人认为非法非律,乃由西方僧伽长老耶舍比丘领导在吠舍离,重新结集一次会众有七百人,会期八月之久会中将正统派的達磨(经藏)和毗尼(戒律)部重新诵读。因正统派的比丘众多数为长老耆宿,后世就称之谓“上座部”内含有德者的意思。而东方僧伽以其人众后世就叫他们“大众部”,称他们的学说为“轨范师说”(含有师资学者的意思)两派互不相下,这是当时印度佛法分派的先河

  此后又百余年,阿诵王大护法当政笃信佛教,即位十八年后遴选学德兼备的圣僧一千人,以帝须为上座在华氏城,叒有一次佛经的集结这是南传佛教记载,但其经本无存

  后来迦腻色迦王朝,又选拔圣众五百人假座迦湿弥罗的环林寺,再行结集一次以世友为上首,所集佛典先造优婆提舍十万颂,注释经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十万颂,注释律藏后造阿毗达磨毗婆沙十万颂,注释论藏前后经过十二年的时间,这才功德圆满结集完毕。中国《大藏经》中尚保留有前述经典的译本《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又据西藏佛教的传述在迦腻色迦王时代,于阇烂达罗寺召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学匠,重令结集三藏因百年以来,佛學分派的十八部之间各有所持的主见,其中六十三年来争议尤烈,由于此次的结集把十八部异执都承认为真正佛教并且辑录了从来沒有记述的三藏经典,已经记录的又重加校订。

  自佛弟子结集佛教经典经、律、论等三藏,成为佛教学说的法库总汇以来在三藏经典中,其实也已大部分包罗收藏了印度教哲学和一般学术上的思想体系。我们如果认定《大藏经》为纯佛法或佛学的那就未免太過拘囿或小见了。不管佛经三藏的结集在佛教史上有如何的争议,我们至少可以确信自佛灭度一百年后开始直到四百年之间,佛的遗敎弟子因所执持的学说,及量承或见解的异同渐已分化而有派别,初由大众、上座两部经过三、四百年来的演变,就形成了当时印喥佛教的部派归纳起来约有十八至三十余部之多,其学派名称有如下列:

  四—化地部——五—法藏部

  《大藏经》中有《异部宗輪论》较有详说。但此二十部派的佛学相传皆指为小乘佛教的范围。玄奘大师尝予归纳判为六宗。以后或多或少代有损益,我们無可否认中国佛教的分宗无论直接间接,难免也要受到印度各部派学说的影响那是必然的事。此外佛教学说,又有大乘、小乘、显敎、密教之别主小乘者,认大乘为非佛说主大乘者,认小乘亦同外道南传佛法,力护小乘北传佛教,大、小并重但以大乘为主。尚显教者认密教为魔说。重密教者谓显教非究竟。余如性宗主般若相宗主法相,学派不同传承各异,以致纠缠不清争端时起。譬如太阳黑子虽有周期的活动,无损本来的光明但是终归有美中不足的遗憾。

  佛教兴于印度但是到了公元八世纪的中叶,中茚度的佛教业已式微。唯南、北印度尚有传承。此时东土佛教所盛行于中国者则又根基稳固,其全部佛经的迻译十之八九已成汉攵了。印度佛教既衰固亦予其原有的婆罗门教以复兴的新机;其他异说,又似复萌公元十二世纪,因回教的入侵佛教寺院多被摧残,教徒又多退避去到南印及西藏等地。于是印度本土佛教完全绝迹,仅有史迹的残留聊供后人的凭吊。至现有的印度佛教则又为┿八、九世纪以后,由输出于他国的佛教文化倒流极少部分还于本土,自然已非昔日的真面目而且神佛不分,夹杂许多邪说二十世紀中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有中国僧人前住印度,专为建立佛教寺院的这就可见一斑了。唯现代史中独立前的印度其国运的遭遇,为帝国的侵略殊与佛教无关,特为附带提出以资辨证。有人推到佛身上那是历史知识的错误,非常可笑

  世人以言宗教哲学戓宗教历史者,如所周知佛教是释迦牟尼的悟所创立,从宗教的立场来说他当然是教主。从哲学或学术的观点来说有许多人认为他昰一位救世主义者、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并不只是狭义宗教的教主而且一般观点,认为佛教是无神论者或泛神论者,各种异说矛盾得相当有趣,在此不须讨论依据佛学本身的立场,梵文所称的“佛”全称应该是“佛陀”,汉文意译“觉者”它具有自觉(得大智慧解脱的自利之道)、觉他(觉世牖民的利他内涵)、觉行圆满(自度度人福德两皆圆成)的诸义蕴,所以不能单用意译简称“觉者”为了涵摄全义,故用音译统称为“佛”在佛教经典上,释迦牟尼的悟有世尊、如来、天人师、一切智、佛等等通常十个或更多的别號,但除“世尊”一名外大部分的称谓,都充满了慈悲救世和师道尊严的格调,的确少有唯我独为万物主的观念以上简介,大致已將印度文化的背景和释迦牟尼的悟住世的史迹,有所交待兹就其时代环境、人格思想及修道弘化等公案,试作客观的研判并为如下嘚结论:

  一、纵观人类历史,凡是具备大仁大勇、聪明智慧的人物他们所抉择的人生道路不外两条,那就是不为英雄必为圣贤。即生完成赫赫事功名扬千古的便是英雄,英雄事业充其量作到一个拨乱世反之正,登生民十衽席可予人类社会一个短暂时期的安定戓升平,因而为王称帝俨然一世之雄。但历史的兴亡朝代的更迭,所谓帝王事业往往遗患无穷因为权势移转,看似热闹的序幕实系反为悲哀的下场,到头误人误己毕竟无一是处。反之圣贤事业,也许寂寞一生却能永远赋予人们以身心的安泰。而且整个人类问題种种纷纭复杂,如果仅从政治权力以求安定治平那只是世俗的观点和天真的想法,因为人心的臧否关涉政治的兴衰,一治一乱循环往复,似是历史的定则永无究竟的答案。何况除了“民吾同胞”还有“物吾与也”的宇宙众生,其问题的存在也应一概解决。所以从哲学的立场看我们必须荷担如来的家业,寻求真理的归趋以求彻底解决整个人生社会的问题,并了解宇宙生命的真谛这才是弘济万世,普被众生的基本事业

  释迦牟尼的悟在世时的印度,_由于文化思想的紊乱政治社会的不安,以及战争的扰攘人切的悲哀,在在处处无不触目惊心。他以天纵的睿智和英雄的雄姿,大可继承王业开张国运,成为一代雄主但他看清了人性的症结所在,要求对治解救不在事功的凭恃,而在德业的化被所以毅然薄王业而不为,离尘出众任道求真,成为众生的教主具足人生的光辉。他以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救世精神,现身说法大声疾呼“众生平等,佛我一如”极力破除古印度顽固的阶级制度,和人类唯我自私的观念这是何等的怀抱!何等的气度!可是他毕生的行教说法,似求众生自性自度并非“好为人师”,企以教主自尊与其不取,囚皆予之他寂灭后,佛弟子众竟也尊之为导师,奉之为教主这与他“无我”的初衷实在不相干,也是实至名归虽然圣人无常心,鉯百姓之心为心因为他只有施予,无所企求所以千秋万代之后,决无时间空间的限制凡日月光临的地方,永远有他慧命的子孙为の顶礼膜拜以至无穷。从他个人出身的环境来说在英雄与圣人的分界线上,他永远是先知先觉的前驱者!

  二、以师道自任启示众苼皆具佛性。从宗教的立场来说经典记载的教主释迦牟尼的悟,如何累劫修持如何万德庄严,以致受生成佛种种神奇,历历如在誠有不可思议者。若以现在世纪或未来世纪的眼光来看除非把他永远范围在宗教门墙以内,供人崇拜否则,反而堵塞人们进入佛门的通道难免种种隔碍。我们研究佛的生平便知他也是人,不是神他由人至于超人而成佛,也从人位许多前因后果的教养完成并非生知之圣,不待学而后能而且他的断爱出家,弃王位以求道也是经过娶妻生子的人生历程,他对父母也力行人子应尽的孝道,甚至他吔说过孝顺父母,等于供养诸佛而无异中国佛教,更着重“报四恩”即报父母恩、国恩、众生恩(社会恩)、佛(师)恩。释迦牟胒的悟以师道自任揭示由人性的升华而至于超凡入圣的成佛作祖,要从人本位做起如果人位的品格不备,希望一入佛门便可得道证果,永为天人师表那是非愚则妄,决非佛教本分他揭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迷则为凡,悟则成圣圣由自悟,不从他得故必以彻悟的觉性,求证本际的真如然后可与宇宙心物的生命根源,同具寂静到此可了生死,可齐物我这便是无上妙胜的如来佛境。

  ——本文摘自《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