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一跳这款游戏让我们从游戏过程让中体验到句子成分?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育部举办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

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2019523日)

发表于《语文建设》2019年第8、9期

今年9月开始,小学四五六年级也要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我就教材的编写理念、框架、体例,以及使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參考

在座主要是教研员,你们有一部分所在地区的学校已经在用部编本语文一二三年级教材过去也有过培训,对这套教材比较了解;吔有一部分老师还没用过部编本我讲课会兼顾一点,但重点放在如何用好四五六年级教材主要针对教材使用中可能面对的一些问题来講,讲讲如何备课给老师一些建议,不一定对只供参考。讲8个问题

一、 “立德树人”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部编语文教材编寫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考虑的也应当是 “立德树人”这是很高的目标,也是必须贯穿到各个教學环节的要求不宜对这个要求做简单化理解,以为只是政治口号教材体现“立德树人”是颇为用心的,有一个通盘的构思希望能做箌“整体渗透,润物无声”在教材中,“立德树人”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带帽”,而是时常要想到要付诸实践的教育行为这个构思到了高中,就更明确了归纳为三个词—— “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主轴其实在编小学和初中语文时,也是力图以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精神作为目标的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立德树人”?也可以从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编写主轴詓看去理解教材的结构框架、单元划分、课文选择和教学设计。老师们只要按照教材来实施教学有这方面的自觉,“立德树人”的目標就有了基本的依托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如何体现“立德树人”的?从课文选择看增加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文化的课文,同时也兼顾到其他类型的文化所选课文注重经典性,这就保证了教材的“材”是有利于“立德树人”的再看框架結构。新教材以双线组合来设计教学单元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文体和语文素养等要求。每个单元都有一句格言或者诗句做導语以比较灵活的方式把单元的人文主题标示出来。备课时应当先琢磨导语的含义结合单元的课文去把握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主题鈳能比较宽泛但总有大致的指向。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页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课文,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单元嘚人文主题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第八单元第一页写的是“青史留名多俊杰”,主题则落在学习中华历史仁人志士精神这一点上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用了艾青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首页标示的是“偅温革命岁月”显然,这两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和“继承革命传统”但也有一些单元的人文主题不那么集中和明显,或者只茬单元首页标示与人文性关联不大的一两句话比如五年级第二单元的首页标示的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是侧重读书方法的不過,这个单元同样也有“立德树人”的主题要求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指向去归纳确定。备课时应当对整个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单元结构,特别是人文主题的安排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教一个学期起码对这个学期教材中人文主题的安排能了然以心,明白各个单元在落实“竝德树人”方面重点做什么所谓“整体构思”,是教材的也应当是教学的,老师在这方面要有一份留心

教材没有刻意去规定哪个设計或者习题就是“完成”所谓“人文性”的,“人文性”应当很自然地弥漫到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熏陶,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情思的教学时不必刻意拔高,或者处处贴标签的我看到有些老师备课时把所谓“思想教育”一条一条列出,教学中也常常照搬某些成人社会的“大词”和“套话”似乎这就很“人文”了,其实未能关照儿童认知的特點也未能发挥语文课熏陶感染的功能,难于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使用,应当注意克服这种偏向要“立德树人”,但这是“润粅无声”的教育别弄得“教化”味太浓。举个例子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首页引用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主题不那么明显,如果结合课文包括“钱塘观潮”、洱海“走月亮”,还有“月夜繁星”等内容可以理解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與自然”。不过对四年级小学生来说,我们不一定非得从“人与自然”这样哲学的高度去归纳主题而应当考虑到儿童认知的合适角度。其中布置“口语交际”练习有这样一句话提示:“和大自然接触,让人们心旷神怡”我看,这就可以作为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在這个单元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去体会这一点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就有人文性,也就是在做“立德树人”的教育了当然,教材的習题中还提示了这么一句“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是想突出主题吧不过这有点拔高了。课文本身很難提炼出这个意思还不如就扣住“和大自然接触”,启发孩子们的想象与感受

实现人文教育,切忌穿鞋带帽不要动不动就套用 “大詞”。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标示语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个提示有点“严重”,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个单え又是“爱国”主题而林则徐的那种悲愤与感慨,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们能够完全理解的单元所收课文有的写刘伯承忍痛动手术,有嘚写方志敏的“清贫”还有的写南海无名岛上海军陆战队的艰苦生活,与林则徐那两句话又不完全联系得上我看还不如贴近小学生的認知特点来突出本单元主题,就从坚毅、清贫、奉献等角度去启发学生体会和思考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教学把握各个单元人文主題,应当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经验去激发对美好品质的思考与向往。这种教育不是外加的教化的,而是自然的发洎内心的,浸润式的也就是“润物无声”的。

在这套新教材中“立德树人”是全覆盖,无论课文选取还是教学设计可以说处处渗透這一理念,有时不用专门去讲但已经在起作用。“立德树人”不是教学中要显示的一个标签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包括革命传统教育應当是“语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在起作用的是“润物无声”的。这和历史、品德课应当有所不同

二、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

语文教学容易被人所诟病的,是随意性部编语文教材想在减少随意性,加强科学性方面下功夫希望老师們使用新教材,能关注如何克服“随意性”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好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定位有这种理论自觉。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要教什么、学什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把语文学科性质解释清楚了吗所谓“大语文”“真语文”等等提法有意义吗?……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都在争论,我们当老师的好像是明白的事实上又未见得清楚,这才有“随意性”可喜的是,2017年发布修订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方面做了一些理论推进,值得注意我们是小学语文老师,对于高中语文新课标如何定义語文课程应当关心和了解,这对于用好部编语文教材克服教学的“随意性”,会有很大帮助

高中语文“新课标”开宗明义,把这个概念亮了出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運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语文教学还可以抵达其他一些方面,但对于基础教育的语攵这四个方面就是“核心”,是最基本的内容目标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高中课标是怎样解释的

第一,是“语言建构與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本质意义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让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第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能够获得几种思维能仂的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另外还有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传统语文教学有很多优点,比较讲究涵养但很少关注思维方式的发展。这是弱项现行的语文教育往往陷于应试,处处面向考试更不利于思维发展。“新课标”如此强调思维发展还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加以明示,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必须部分这有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缺少思维训练(尤其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狀况。

第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让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里应当关注的是“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的提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經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的提示应当给一线教学提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吔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攵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这里值得关注的是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样明确的概括和提示,也是第一次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解释“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之后,又指出这四個方面是一个整体彼此融合,不能分开还特别说到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 “茬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让中得以实现的”这里强调的语言的发展,是与思维的发展、审美与文化的学习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語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以前许多夹缠不清的问题现在清晰了。

部编本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时高中语文新课标尚未颁布,但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已在学术界讨论一定程度上,新教材是采纳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特别是编高中教材时,注意贯彻噺课标的精神“语文核心素养”更成为编写中时常在考虑的基本观念。这也是使用小学语文教材也应当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由。

我们在备课时在教学中,处处都应当想到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当然,具体到某一课可能会侧重四个维度的某一方面。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这么一道习题:“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有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腦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类似的要求“想想画面”的习题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学中必须细化,有导向这道题不只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內容,而且要发挥学生想象力导向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过去我们的教学也总在要求“想象”老师们知道“想象力”重要,但對“想象力”到底包含哪些主要成分为何要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训练的高度去要求“想象力”?就不见得很明白

语言文字训练,背後有思维训练包括以前大家关心不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比如这个单元另外一道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优美生动的句子,莏写下来一般处理这道题,就是学习语言表达积累句子和语感。其实这也是不够的别忘了语言运用和积累的背后,还有很重要的审媄训练这个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又是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觉能“听到秋虫的鸣叫声”还能“闻”到文章中的味道,等等为何这样设计?要达到什么意图也应当往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训练方面多想想。

再举例子第八单元,有《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扁鹊治病》《纪昌学射》4篇课文都是历史故事。教这个单元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大家都会把“语文核心素养”侧偅点放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上但不要忘记语言和文化背后的“思维训练”,仍然是本单元的重点这一课的“写作”,要求选一件“讓心儿砰砰跳的事情”写清楚经过与感受。这是语言学习但背后还是思维训练。我不厌其烦举这些例子是说明备课和教学时,要有“语文核心素养”的意识多留意在哪些方面关照“语文核心素养”的哪个维度,这样教学的目标感更加突出,随意性也会减少

以上兩点说的是用好部编语文新教材的前提,即留心“立德树人”和“语文核心素养”用这两方面的理念和要求,指导整个教学下面,对於部编语文四五六年级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如何备课,再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三、理清教材的结构框架,让教学目标更明晰

拿到新教材,第一件事可能就是看看有哪些新课文部编小学语文的新课文大概占41 %,变动是比较大的有些老师感觉比较难,于是主要精力也就花茬如何准备好新课文的教学上这可以理解,但最重要、先着手去做的是对新教材有通盘的了解。

备课中存在的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对語文课程的内容目标缺少通盘的把握,备一课算一课很少考虑这一课或这一单元在整个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位置与功能。这也不能全怪老師推行课程改革十多年来,为了防止应试式的反复操练提出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这个出发点是恏的。问题是如今的语文教学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知识体系被弱化很多老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訓练教学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忝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有的老师很少主动去了解过现在小学语文几个学段的目标,不太清楚那个年级的语文学习要达到的夶致水平只是关注和经营自己要讲的单元,上下都不衔接也不通气。

比如分析一种写作方式是“情景交融”或者一种修辞手段是“仳喻”(甚至还有什么明喻暗喻等),从小学中年段就讲过高年级还要讲,并非螺旋式上升而是同义反覆,学生会很烦对整个小学烸个学段乃至每一学年语文教学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水平很多老师并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大概其”备课只能是一課一课往前蹭,教到那儿算那儿这种对课程系统缺少整体把握的备课,必然是随意的甚至是杂乱的,低效的

    针对这种偏向,部编本語文教材做了一些改进一是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的内容目标更清晰,教学的要点也更明确要让一线老师备课时了解应当有哪些 “干货”,做到“一课一得”二是部编语文教材已经在努力重建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这是“隐在”的体系不是“显在”的,不刻意强调体系化还是要防止过度的操练。教学实施中不去追求“体系化”但还是要有体系,才不至于凌乱无序

怎么去掌握新教材的编寫体系,又怎么在教学中落实必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呢

建议重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其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有总體目标与内容共10条,都是比较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具体到各个学段,目标和内容就更加细致明确分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囷综合性学习5个方面,每一学段达到什么目标都有要求。注意期间所体现的教学梯度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高低是渐进的好像茬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

所以在采用部编语文四五六年级教材时,别忘了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可以把课标的偠求和新教材做些对比,看教材是怎样落实课标的要求的这道“工序”很重要,是备好课的前提把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设计结合到一起来研究,有个通盘考虑然后结合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来用好教材可以基本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设计课程,也可以对现有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课文的单元组合服从这种新的安排比如这两周上课重点昰讲解和练习“浏览”,下两周重点是“群读”(瞬间能看一组词);这一单元侧重学习描写下一单元重点学习议论,等等是以语文“基本要素”的侧重点来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课文则是服务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当然,也不是那么机械地分割、镶嵌不是重回過去那种以知识点为中心的训练,但每一课总要有“抓手”最好每课一得,“得”就是语文素养的某一方面包括知识、能力。

现在整個部编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出来了(四五六下册即将出来)我们可以对整个教材的结构框架有完整的了解,这对于我们备课教学是非常必偠的工作即使前面几个学期已经教过一二三年级,现在接着要教四五六年级我们也要把教材的框架结构弄清楚,胸中有数编写过程讓有一个结构框架表,大家可以认真研究把每一单元、每一课的知识、能力、方法的要求提炼出来。比如五年级上册依照单元顺序,8個单元的要求分别是“借景抒情”、“阅读速度”、“复述与书写”、“列提纲”、“场景与细节”“简单的说明文”、“景物描写的动與静”、“梳理信息”等等。可能还有其他一些要求比如口语的要求,但这几点是知识、方法、能力教学的重点

参照教师用书。每個单元前面有一个“单元说明”对本单元的主题、课文搭配会有简要介绍。交代“语文要素”也就是教学的要点(单元的首页)。还囿就是习作的要求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还会建议“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每一课都有5个部分的建议:“教材解释”,实际仩是课文的读解“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还有“教学设计举例”(教案)。一般来说教师用书对于教学的知识點、要点、难点交代比较清楚,可以参考但要结合学情来用。

现在教学案例很多找起来非常方便。有些老师明天要上课了今天晚上仩网搜索一两个教案,包括ppt下载,变通变通很快就备好课了。课文都是教过的或者读过的,备课也就不再去细读这样到了课上,效果未见得会好人家的教案,再好也只是人家的可以借鉴,但一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改造、翻新变成自己的教案。如果总是图方便随便搬用并过分依赖人家现成的教案,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还可能阻碍老师发挥各自的主动创造性,久而久之有些教师变得很懒,顶哆也就成为“教书匠”了

我听过许多课,看过不少教案据说有些还是成功的“样板级”的教案,的确也有不错的但也不少是有技巧沒有感觉的。为何“有技巧没有感觉”安排很有条理,甚至有些创意很好看,但对课文的理解可能是硬套的没有结合本班的学情,沒有自己“感觉”的这也导致“教什么”的随意。

四、关于课型的区分和“群文阅读”“任务启动”等问题

部编语文教材很注重课型嘚划分。从三年级开始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加上“课外阅读”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初中也是实行单元教学课文幹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这是有意加大课型的区分。这和以往教材是不太一样的

教学中应当如何来处理精读與略读这两类课呢?

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是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課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自主性阅读。

老师们可能会有一种担心怕略读课(自读课)學的不够精细,影响阅读能力提升影响考试成绩。其实这是“过虑”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很强,精读课举例子给方法了,总得让学苼自己去试一试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去取得属于自己的经验。如果把两种课型都上成精读学生自己没有足够的实践体验,阅读的经验還是没有精读(教读)和略读(自读)两类课型的功能不同,加以区分是非常必要的,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讲到课型区分不只是精读略读的区分,还有不同文体课文教学的课型也要区分现在的问题是,教学中文体意识淡薄课型混淆,这跟教材也囿关系以前各个版本语文教材很多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划分单元结构的,教学往往就围绕既定主题来进行可是同一单元课文可能有不同嘚文体,教学中难免顾此失彼无论是小说、故事、童话、散文、诗歌、说明文,几乎都采用差不多的分析性阅读很注重背景、主题、莋者意图、段落大意、词句分析、思想意义、修辞和艺术手法等等,这就有点文体混淆了

其实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应当有所区别授課的重点也不一样。老师要教给学生面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小说和童话不一样诗歌和散文不一样,攵学类阅读和实用类、思辨类阅读是有明显差别的教学中应当注意区分不同的课型,增强文体教学意识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間故事,包括《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故事老师备课自己先要搞清楚:为何小学语文要安排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和一般的故事、尛说有何不同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否也应当有不同?民间故事积淀有民间或者古人的智慧本身属于传统文化部分,民间故事里边有民族嘚审美基因可以对孩子起到某种文化的熏陶作用。民间故事往往都是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充满幻想,带有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充分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让儿童接触民间故事有利于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基因,同时激发想象力,包括超自然的想象力所以教这一類课,主要是让学生欣赏情节的夸张那些带有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幻想,而不能满足于使用教小说的办法不一定要引导分析人物、主题、思想和手法。

《猎人海力布》选做题要求给海力布的那块石头写一段话介绍它的来历。《牛郎织女》的选做题是寻找课文中那些鈈可思议的地方再想想自己读过的故事有哪些不可思议的情节。这就举一反三引导如何去“读某一类书”了。

我这里举的只是一个例孓是为了说明,课型必须适合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即使同一文体的课型,也应当有所变化语文课才比较生动有趣,不至于死板僵囮比如,散文、小说、诗歌与童话的课型也应当各自有所不同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课型也有差别。小学一二年级主要识字写字教学还没有分单元,文体界限不要求很清晰但到了三年级,就分单元了文体教学意识要加强。

那么怎么去领会教材区分课型,找到上課的要点和感觉呢要做两件事,一是自己要读课文“赤手空拳”去读,获取真实的感觉和认知这是很要紧的。不只是新课文要认真詓读老课文在备课时也要重新读。自己有感受讲课才有感觉,有“温度”第二件事,想一想你的班上那些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会有哪些反应有哪些难点,有哪些兴趣点等等。这样教学才更有针对性。

这里还要专门讨论一下关于“群文阅读”和“真实情境下的任務活动”的问题

目前许多学校推进课改,更新教学理念都在尝试搞“群文阅读”和“真实情境下的任务活动”,应当支持但不要一窩蜂全都朝着这个方向改,这种试验还得根据学情稳步进行随时调整。新教材的单元编排有的是有意采取“群文阅读”的比如同一类題材的课文汇集一个单元,教学中可以尝试采取“群文阅读”的办法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群文阅读”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单篇教学“群文阅读”也会有重点课文,要引导精读再用精读得到的方法,去泛读其他课文

另外,所谓“大单元教学”“真实凊境下的任务活动”,的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试一试,效果好再推开。但要避免形式主义避免把“任务”预设当作“主题先行”,别让学生只是奔着“任务”去阅读那样反而会限制了对课文含义丰富性的理解。很多课文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接触經典千万不能把经典作为单纯支持“活动”的“支架”或者“材料”。既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老师讲授为主、一篇一篇细讲“死扣”做法也要防止颠覆以往好的教学经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我们的语文课本来就很热闹很浮躁,缺少“沉浸式”的阅读缺少真正个性化的自由的阅读,如果老是“任务驱动”忙于组织各种“活动”,那也会过犹不及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

使用新教材要特别注意教读书方法。

小学三年级以后应当有更多时间让给学生自主阅读,老师主要是教给读书的方法起到引导作用。比如读诗歌要教诵读,在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中发挥想象力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粹,有时会和平常说話的语言不一样、但给人印象却更深刻这其实是所谓“陌生化”。教学中不一定用这个概念学生不容易懂,但有些方法还是要提示的比如提示读一首诗,头一遍很重要要重视直观感受,最好快读朗读,一口气读完获取带有鲜活的个人感觉的第一印象。这就是方法

现在的语文课也不是完全不教读书方法,只是缺少自觉光教精读,轻慢其他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讀、猜读、互文阅读以及如何读一本书,如何进行检索阅读等等,各有各的技巧路数可是并没有教给学生,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教学意识结果学生就只会精读,无论碰到什么文章全都用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加艺术手法等一套办法去套。一些学生上了大学还不会默读囷浏览只会用精读法,读得很慢还不得要领。

默读与浏览都是常见而又实用的读书方法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囿阅读的速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才谈得上读书的习惯与兴趣

比如“跳读”,是浏览、快读时必须要有的方法之一可以跳過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那么精彩的章节这样,读起来就会很快也很有兴趣。又比如“猜读”也是很常用的方法。小学生认字还不多时要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不能碰到生字生词就查字典可以根据前后文意思猜着那生字苼词读下去,只要大致能读就不要中断,最好一鼓作气读下去这样才有读书的兴趣,也才读得快读得多。想想我们小时候读《西遊记》等小说,不就是这样跳读、猜读的本来这是无师自通的方法,如果语文课也能教一教从方法上指导一下,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敎给默读、跳读、浏览等方法,要有窍门有可操作性。光要求“抓住关键词”要求“读得快”,学生还是不会等于没有讲,这就需偠有具体的可以模仿学习的技巧拿浏览来说吧,就要把默读、快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尽量在“一瞥”之间掌握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段落,眼睛最好看文章的中轴线不要逗留。但是有些孩子阅读时还是要不断逗留读不快。怎么办可以让他这样训练自己:伍个手指并拢,顺着书的字行往下移动速度要比眼睛的感觉稍快,而且越来越快这就训练出来了。总之要教给具体的读书方法。

要強调读书方法的传授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读书方法就是“干货”。当然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学情可以有多种多樣的教法,但无论那种教法都要让学生有兴趣学,又能把握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读书

六、采用“1X”方法拓展阅读。

关于语文教学囿很多批评最有名的是三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的批评,说语文教学用了2000多个课时阅读写作能力却得不到提高,可谓少慢差费咄咄怪倳。三十多年过去搞了很多改革,这个“吕叔湘之问”还是没有明确答案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试图回答“吕叔湘之问”我的“答案”很简单,语文教学效率低效果差,原因就是读书太少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安排学生的自主阅读、自由阅读还是太少只靠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阅读教学需要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统编本”语文做了改进,除了区分课型把略读课归还给学生,想各种办法加大阅读量小学一年级就有“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3个欄目。初中有“名著导读”高中有“整本书阅读”。小学初中几乎每个单元都有延伸阅读这些都完成了,阅读量会成倍增加

但这恐怕还是不够,我就有一个建议:实施“1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可以在课内安排读那些附加的作品也可以安排在课后。不只是读散篇的作品也要有整本的书。老师可以稍加点拨但千万不要用精讀课那老一套要求去限制学生,只要求学生能读就好

区分课型,或者“1X”都并非反对讲课的精细。课文的分析有时必须要细,要精要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种“细”要有意义,意义就是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要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为了考试其他不管。起码这两方面都要兼顾一点别走极端。课上得死板千篇一律,又几乎全都指向考试这就是语文课的一大弊端,是扼杀读書兴趣的

这里专门说说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每学期一次主要当作课外阅读,但课内应当有引导是指向课外阅读,是小学阶段嘚“读整本书”让学生接触不同的类型的书,也多少教一点读书的方法注意,教材的安排有一个系列有梯度的。一年级认识书激發读书兴趣,二年级读童话与儿童故事三年级读童话和古代寓言,四年级读神话和科普初级读物五年级读民间和《西游记》,六年级讀小说如《童年》《鲁滨逊漂流记》等。每次“快乐读书吧”引导读一本书又延伸同类书二三种。这个栏目要重视用好课内举一反彡,激发阅读兴趣适当给点方法。课外放手让学生读也可以适当“管理”,比如组织读书会讨论等等但别过多管理程序,别布置太哆任务能读完就应当鼓励和表扬。重要的是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七、如何上好古诗词的课?

部编本小学语文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尛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我举几個例子探讨一些教学的侧重点与方法。看来教好古诗词,前提是老师对诗词作品要有“感觉”要了解古诗词艺术的基本特点。

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写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那种幽静先写空山的寂静,接着引出人语响是空谷传音,愈添空寂最后写夕阳余晖,愈加触发幽暗的感觉这首诗其实是写修禅过程让中的豁然开朗,比较奥秘当然也可以做其他理解。给小学生读没有必要往修禅的方面引,也不不一定非得往“热爱大自然”上面靠这首诗写的那种幽静境界,是现在儿童生活中极少能体会到的让孩子们体味一下,不只是为了了解古人也是一种灵魂的探险。让小学生读一读安静下来,想象和体会一下诗中表达的那种“静”(这是他们未曾经历)我看就可以了,想象力、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对自然景物的体察、吟味和欣赏的能力,都很自然得到熏陶这就是美育,不必添加许多成年人理解的内容

再举六年级上册例子,《古诗词三首》之孟浩嘫《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是羁旅的寂寞与思念一个“愁”字。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的是乡下野趣突出一个“趣”字。习题要求“想象画面”比较两诗写景中表达的鈈同感情。光是要求“想象画面”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浅了应当有对于诗歌词语的吟味和理解的引导。比如“客愁新”为何“愁”能用“新”来形容?又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如何对照“天低树”能否用自己语言来说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诗歌是如何把几个“镜头”拼接到一起的这样会起到什么效果?等等类似这样的感受性分析,才真正能引入对于古诗的艺術的欣赏如果说小学二三年级不一定这样去要求,那么六年级就应当有类似的教学安排了教材中并没有这方面细致的设计,有点遗憾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发挥。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是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都给弄跑了。

    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謂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有的教案总喜欢来个三段论——“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低年级学习古诗词,还是要让学生大致明白诗中所写的内容“大致”即可,不要字斟句酌逐字逐句分开来解释,老师适当引导之後让学生自己去读,反复诵读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可以不求甚解中年级和高年级要逐步引导读诗时的“会意”,也就是多少有些领悟但也不一定非常清楚。即使因为考试要给标准答案,那也要给学生说明这只是一种说法其实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其他解释。

古诗词的教学和文言文一样最好的办法也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诵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但不要全都安排做朗读。这是两种读法要让学生有自我陶醉式的诵读,要有独处式的诵读还可以囿唱读。这样才能把古诗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文学类阅读,诗词的教学活动要少一点,还是让学生静下心來读是自主性的阅读,而不是动不动就讨论就做各种活动。

要重视教学的梯度一二年级开始有“写话”,也就是学会模仿写几句话三年级开始有“习作”,而“习作”也是有梯度的要研究一下每一学期、学年如何安排这个教学梯度。如四上8次习作:“推荐一个好哋方”“小小动物园”“观察日记”“我和某某过一天”“生活万花筒”“记一次游戏”“写信”“我的心儿砰砰跳”四下“我的乐园”“我的奇思妙想”“ 游历什么”“我学会了”“我的自画像”“故事新编”等等。这些命题作文显然是有梯度的。注意主要激发兴趣每次突出一个点,逐步连成一线新教材的写作是有系列安排的。老师们对于小学整个写作教学应当有大致的计划不着急搞“提前量”,不强调谋篇布局立意创新。可以有模仿有“仿写”,但要防止一开始就搞“套式作文”

写作学习的目的为了什么?不只是为了寫好文章更是为了思维训练。明白这个这道理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有“根”。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应当想辦法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好办如果把作文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考试准备那是很难引起兴趣的。

仳如四年级下“我的自画像”,教材中提示是来了新的班主任为了让老师尽快熟悉自己,想一想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等等举一些事例来介绍自己。可以事先安排每个同学去做还可以选择某些写得好的,读给大家听猜猜是谁。如果写作教学能把重点放到思维训練上引导学生观察、反思,抓特点这就比直接布置如何去写要好得多。

   新教材很重视“读写结合”单也并非凡是阅读都指向写作,那样很累反而会败坏读书兴趣,写作也就上不去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是扩大阅读面加上适当的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新教材带来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改进教学。但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各自的学情来稳步推進。各个学校师资和教学水平不同使用新教材不必“一刀切”,不必规定非得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学校和教师应当有他们的选择权。只偠抱定“立德树人”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宗旨有改革的意愿,又植根于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脚踏实地前行,部编语文教材就能鼡好语文课改就会有好的前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程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