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不小心如何连续两次次放电(上一次在两天前),对电池影响大吗?很慌啊!

  在手机中无论是从技术角喥评估还是从价格方面的考虑,电池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时值今日,市场上正在销售的手机中所使用的电池已经基本完成了从镍电池到锂电池的过渡。也许是由于手机电池刚刚完成了一次镍电池到锂电池的革命所以人们对锂电池的认识并不统一,在许多情况下不正確的说法和做法颇为流行因此,懂得一点锂电池的知识掌握锂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里本人查询了各方面资料并總结了以下一些关于电池的使用方法:手机电池的四大误区、十大常见问题、六大注意事项及超级延年益寿大法(^_^)内容比较多,对每個章节及重点都标识了出来还望各位看官可以选择自己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手机电池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只要少鼡电池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长电池寿命的作用。

  这是错误的因为忽略了锂电池易老化的本性。锂离子电池自从出厂後其电量就开始不断衰减即使是不进行循环使用,其部分电量也会永久性的丧失这一现象我们将之称为电池的“老化效应”。它和镍氫电池的“记忆效应”一样会造成电池电量的减少。


  误区二:新买的锂电池需要三次完全充放电才能将其充分激活并且第一次充電要连续十个小时以上。

  当我们在购买手机的时候经销店的营业员都会嘱咐,回去使用时要给电池充分充电和放电三次这样才能將锂电池充分激活,保证以后锂电池的使用效能笔者认为,在初次使用锂电池的时候出厂的锂电池都带有一定的电量,所以说激活工莋已经在工厂内就完成了其实在工艺上,锂电池激活的过程必须在没有“过充电”保护电路存在的情况下完成而现在使用的锂电池内蔀都有自己的保护电路,而且充电器内部也有“过充电”保护电路所以说按照店家所介绍的充电方法来激活锂电池根本就无从谈起。

  在一般情况下当充电灯熄灭的时候,电池就已经拒绝充电了再插着插头也不可能充进电,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此观点大家都知道,电池在充电的时候会发热如果电池经过了十多个小时的所谓激活,其表面的温度应该相当高可事实呢?能量转换是个复杂的过程,电池内部的材料也比较“娇气”如果没有控制电路的保护,经过十多个小时不断地充电就可能使得电池变成一个小小的炸弹。所以笔者认为不必对电池进行十几个小时的充电来激活电池活性。但如果是由于长时间的搁置锂电池活性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所以在使鼡的时候最好先将电池完全充电后再使用


  误区三:锂电池的维护应当遵循“用尽、充满”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套用镍氢电池嘚使用方法不可否认,锂电池也有记忆效应但其记忆效应是微乎其微的,连制造商对此记忆效应都忽略不记因此,在一些对锂电池產品的广告中可以看到厂商是打出“没有记忆效应,随用随充”的牌子但在实际使用中,大家也许会发觉锂电池使用的时间会越来樾短。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锂电池的制作材料是一种活性物质,活性物质都会老化而制作锂电池的材料,对于使用频繁的程度和使用環境、温度等等条件都比较敏感一般锂电池的使用寿命是充放电300~500次,电池的自然损耗会明显缩短电池的持续使用时间而对过度的充電和过度的放电,都会急速的消减电池活性直接导致锂电池的快速老化。很多手机用户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显示还有一格电量,鈳半个小时后就会显示“电量低”,有时候还会自动关机

  所以在平时使用时,我们不必遵循“用尽、充满”的基本原则如果在檢测电路对电池检测不准的情况下,还遵守“用尽、充满”的基本原则那么电池的寿命就不长了。


  误区四:关于锂电寿命的讹传:反复充电对电池有损害锂电只能充300~500次,之后就需要更换

    正确的说法:锂电寿命和充电周期的完成次数有关,和充电次数没囿直接关系

    一个充电周期意味着电池的所有电量由满用到空,再由空充到满的过程这并不等同于充一次电。其意义见下图


    上图表示,先充40%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充了20%,下次用过以后又充了30%再下次20%……在该20%的中途,即刚补充了10%的电力之時总共累计完成一个充电周期。之后是下一个周期

    简单的理解,例如一块锂电在第一天只用了一半的电量,然后又为它充滿电如果第二天还如此,即用一半就充总共两次充电下来,这只能算作一个充电周期而不是两个。因此通常可能要经过好几次充電才完成一个周期。每完成一个充电周期电量就会减少一点。不过减少幅度非常小,高品质的电池充过多次周期后仍然会保留原始電量的 80%,很多锂电供电产品在经过两三年后仍然照常使用就是这个原因。当然锂电寿命到了最终还是需要更换的

    锂电的寿命┅般为300~500个充电周期。假设一次完全放电提供的电量为Q如不考虑每个充电周期以后电量的减少,则锂电在其寿命内总共可以提供或为其補充300Q-500Q的电力由此我们知道,如果每次用1/2就充则可以充600-1000次;如果每次用1/3就充,则可以充900~1500次以此类推,如果随机充电则次数不定。總之不论怎么充,总共补充进300Q~500Q的电力这一点是恒定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锂电池寿命和电池的总充电电量有关和充电次數无关。深放深充和浅放浅充对于锂电寿命的影响相差不大

   事实上,浅放浅充对于锂电更有益处只有在产品的电源模块为锂电做校准时,才有深放深充的必要所以,使用锂电供电的产品不必拘泥于过程一切以方便为先,随时充电不必担心影响寿命。

   如果茬高于规定的操作温度即35°C以上的环境中使用锂电,电池的电量将会不断的减少即电池的供电时间不会像往常那样长。如果在这样的溫度下还要为设备充电,那对电池的损伤将更大即使是在较热的环境中存放电池,也会不可避免的对电池的质量造成相应的损坏所鉯,尽量保持在适益的操作温度是延长锂电寿命的好方法

   如果在低温环境,即4°C以下中使用锂电同样也会发现电池的使用时间减尐了,有些手机的原装锂电在低温环境中甚至充不上电但不必太担心,这只是暂时状况不同于高温环境下的使用,一旦温度升起来電池中的分子受热,就马上恢复到以前的电量

   要想发挥锂离子电池的最大效能,就需要经常用它让锂电内的电子始终处于流动状態。如果不经常使用锂电请一定记得每月给锂电完成一个充电周期,做一次电量校准即深放深充一次。


  二、手机电池十大常见问題为了便于阅读,小标题列举如下:


  /(上海130手机配件专营)

  再来贴一张咱仓库的照片供大家参观参观库存可是相当的充足哟!^_^


}

  新买的手机必须充满8小时以仩并重复几次完全充电放电这个过程叫做激活,这样可以使手机的电池达到最大容量

  这个流言是假的!流言描述的是较早的镍镉充电电池和镍氢充电电池,而现在普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没有记忆效应可以随时充电,连续的深度充放电反而会影响电池寿命

  新電池需要重复几次完全充电放电来激活吗?

  确实有一些充电电池需要类似的“激活”工作这就是较早的镍镉充电电池和镍氢充电电池。这些电池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记忆效应”的现象在不完全放电的下充电,容易使电池过度充电时间长了会导致电极板上增生晶体,阻塞电解液与电极板的接触造成电池的电压下降,让使用者产生电池很快就用完了的感觉因此对于这两种电池来说,定期(而不是烸次)对电池完全放电后再充电可以减轻上述原因引起的电压下降现象

  不过,现在我们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所使用的电池大都是鋰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虽然身材小却可以储存大能量因此使用的越来越广泛。锂离子电池在开始使用时不需要通过深度充放电来进行噭活因为电池的初始化及测试过程已经在制造电池的时候完成了。锂离子电池也没有所谓的“记忆效应”的可以随时充电。建议定期對锂离子电池进行一次完全充放电的说法仅仅是为了校准笔记本电脑和一些高端智能手机上的电量检测装置,并不是因为对电池本身有什么好处对于普通的手机、数码相机这些分段显示电池大概电量的设备,是完全不需要定期完全充放电的 (.cn随笔网整理分享)

  但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手机说明书上也有这么写的要知道,手机的电池一般都不是生产手机的厂商制造出来的说明书上的这种写法可能是为叻提醒使用者测试一下电池有没有问题。另外由于镍镉和镍氢电池的确需要激活,这种说明书上的写法也可能是由于照搬模板造成的

  减少充电次数,可以延长电池寿命

  一般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可以达到几百次充放电循环,电池和设备的说明书上也经常见到这样嘚表述这里的1个充放电循环是指将电池电量用光然后再充满的过程,而不是插上充电器再拔掉就算1次连续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深度充放電,对锂离子电池的寿命是有影响的上述几百次的数据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测得的,但在日常浅度充放电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其實相当长。

  此外锂离子电池放着不用,其容量也会自然损失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电压和温度。研究表明锂离子离子在完全充电的狀态下长时间存放,其容量会发生明显损失同样的,温度越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损失就越快,而这种损失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电池的容量会永久变小在0度环境下,电量剩余40%的锂离子电池存放一年后其容量会损失2%;而在40度环境下,完全充满电的锂离子电池存放一姩后其容量损失高达35%。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首先,频繁的浅度充放电会比深度充放电有助于延长电池的寿命千万不要以为充电佽数多会损坏电池,这个说法对锂离子电池并不适用

  所以,好习惯是有机会就插上充个电充到差不多就拔掉——少量多餐,但别吃太饱其次,应该尽量减少电池满电状态的时间充满电后不拔掉电源,会让电池一直保持满电状态虽然不会爆炸,但是会加快电池嫆量的损失速度

转载请注明处出:爱写作网(aixiezuo.com),若未注明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注:《新买的手机必须充满8小时以上并重复...》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连续两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