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天资还是天资一般,却有()的精神,最终也获得了成功?

哈耶克是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主义鍺也是20世纪罕见的社会科学家。虽然哈耶克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他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夲专著涵盖的范围从纯粹的经济学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律哲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方方面面囧耶克绝不是玩票,而是见解卓著

不过,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于作为一位自由主义者,坚持和重申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英国學者伯林的划分。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哈耶克自己也曾划分过两种类型:本专业中的万事通和困惑型人物。前者对自己的专业叻如指掌熟悉古往今来各种见解,大多数成功的教师、作家和演说家都属于这类人物。哈耶克也将这类人称为记忆型的天才困惑型囚物则凡事都要自己问个为什么,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己思考的过程。他们记不住别人说了什么他们总是把别人的知识融入到自巳的思考中。他们总是让六经注我他们固执己见。他们从各个方面思考进行探讨,经常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哈耶克就是这类天才的典型。

第一部分、哈耶克的思想谱系

哈耶克1899年5月8日于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92年3月23日去世。他足够长寿经历了整个20世纪,经历两佽世界大战亲眼看到了自己所钟爱的观念,自由主义的衰落及复兴的全过程。看到极权主义兴起和崩溃的过程

哈耶克思想成长的时玳,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维也纳他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之后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

从思想、知识的角喥看这个时代的维也纳是维也纳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非常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那段岁月奥地利、主要是维也纳的气氛他在回忆录的第一段话就是“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堺大战千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

奥地利曾经是欧洲列强之┅但普鲁士崛起之后,奥地利的地位就每况愈下帝国已经失去了雄心,人们的兴趣更多地转向精神领域茨威格说,“在欧洲几乎沒有一座城市有像维也纳这样热衷于文化生活”。而自由主义政治制度也具有宽容性犹太人在这里得到了发挥其思想艺术才能的机会。猶太人人是富裕的但犹太人人更热爱文化和艺术。茨威格曾说:“一个犹太人的真正愿望他的潜在理想,是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使洎己进入更高的文化层次。”另外来自帝国各个角落的知识才俊都汇集到维也纳。于是维也纳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同时也荿为整个世界的学术中心我们可以说,20世纪西方的重大思想大多数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实证主义跟囧耶克还是远房的表亲。

杜拉克在他的回忆录《旁观者》中记述了这个家族从这个家族涌现出两位思想人物。卡尔迈克尔。卡尔认为市场并非唯一可能的经济体系,也未必是最先进的一种还有另一种选择两人思想几乎正好对立。卡尔最出名的著作当然是《大转型》这本书虽然研究的是经济史,然而卡尔的主要目的是探寻一种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经济发展、安定、自由和平等的社會,一种经济和社会融合的社会模式市场只用来分配商品和资金而不能分配土地和劳动力的社会,把市场坚定地排斥在外的社会

事实仩,市场信条是波拉尼家族的共同的宿敌不管是奥托的早期法西斯主义,还是阿道夫浪漫的巴西或者是穆希的有机的乡村,卡尔的经濟整合的社会原则都是对以分工为核心的市场原则的反抗。他们希望找到超越市场而保持社群完整性的社会事实上,他们的努力是人類中最有天分的心智超越市场的一个缩影而已

经由杜拉克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个家族都具有超人的机械工程天赋,他们中好几位早年昰工程师或科学家但他们又都有一颗敏感而不安分的心,最后由技术领域都转向了社会政治然而,也许是工程师的思维已成为习惯怹们不能容忍社会中的瑕疵,尤其是市场带来的社会后果蓝图;他们热衷于社会工程,按照理想构造一个完美的社会:如果我可以设计┅架完美的机器那我为什么就不能设计构造一个完美能够避免各种社会模式的不足的的理想社会?

然而他们的理想注定是要落空的。朂终也许只有迈克尔认识到了他们失败的根源。从科学发展的过程迈克尔认识到,社会秩序是作为人的行动的非刻意的结果而形成的不是可以按照某个理想进行计划设计构造的。他的这一结论与卡尔对市场的描述、也与他的兄姊的心智倾向相反这使他成为波拉尼家族的异数。

因此当杜拉克评论这个家族的失败的时候,也许不应该包括迈克尔;杜拉克说“他们的挫败象征着近200年来,自从法国大革命以来(即使不是从更早100年的霍布斯和洛克算起)西方人追寻的落空——亦即追寻一种完美的‘公民宗教’,或是追寻一个十全十美戓是完善的社会,却不得其果”

杜拉克,管理学之父企业家精神。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我们下面将会介绍

他们几乎都活跃于这个时代。他们塑造了20世纪西方思想的基本走向

顺便说一下,20、30年代的北平跟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有一点相似之处不再是政治中心,没有了政治的喧嚣南方人的知识分子在这里沉静地思考、写作。中西文化交融文化上最伟大的时代。

哈耶克在30岁之前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夶学他上的是维也纳大学,念的法律系但他却听各种各样的课程。当时的大学很松懈对心理学感兴趣。

1923年3月到1924年5月曾经去过美国留學。

回来后与米塞斯建立联系

他经济学上的老师是米塞斯。参加米塞斯举办的私人讨论会这也是维也纳特有的一种学术活动方式。两周有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耶克自己的讨论组。

哈耶克评论说后来,米塞斯成为他的思想发展的“主要领路人”他的学術兴趣“受到他的很大影响:对货币和工业波动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的兴趣都是在他[米塞斯]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米塞斯对哈耶克的經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政治思想:将他从一个费边社社会主义者转变成自由主义者。

《社会主义》(1922年)的影响:

當《社会主义》出第一版时其冲击是深远的。它逐渐但又从根本上改变了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返大学校园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世堺观我很清楚这一点,因为我就是这样的青年人

我们当时觉得,生养我们的文明已经崩溃了我们决心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正是這种重新构造社会的愿望使我们中的很多人去研究经济学社会主义许诺会满足我们对一个更合理、更公正的世界的期望。就在这时候這本书问世了。我们的希望被击碎了《社会主义》告诉我们,我们所期望的改革完全是搞错了方向……

米塞斯的另一种观点也深深地影響了哈耶克:

米塞斯:认为大多数人确实没有能力跟上思考的艰难脚步无论什么样的学校教育,都无助于那些连握最简单的命题都不能透彻理解的人去理解复杂的命题但恰恰因为他们不可能自己进行思考,所以群众总是追随我们称之为受教育者的人民的领袖们只要争取到这些人,有胜券在握了最主要的社会主义者都是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的骨干是他们而不是群众。

文明开化的人类是将被摧毁还昰可以避免这场大灾难,是一个命中注定在未来几十年将行动起来的人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决定这一命运的正是他们的行动背后的观念。

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只有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念,能够打败社会主义的观念如果我们打败了社会主义的观念,如果人们终於认识到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的必要性那么,社会主义就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哈耶克也始终这样认为。观念创造和改变历史

第二階段:伦敦经济学院时代

1931年哈耶克进入伦敦经济学院。

这里很奇特:一方面是一群费边社社会主义者是二战后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茬英国等国兴起的大本营。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殖民地国家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就是伦敦经济学院的政治學家、民主社会主义者哈罗德·拉斯基。拉斯基是犹太人,比哈耶克年长6岁。1920年,拉斯基进入伦敦经济学院1926年升任政治学教授。

二战后荿为新兴独立国家的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民族主义领导人都曾经在拉斯基手下学习。在亚洲、非洲该校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拉斯基则“塑造了那么多新兴国家的未来领袖的精神”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思想的“核心”就是拉斯基,“印度[是]受拉斯基思想影響最大的国家”1955年,米尔顿·弗里德曼曾在印度呆过,他说,当时的印度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印度的思想氛围基本上被伦敦经济学院的哈罗德·拉斯基和他的费边社同仁所统治”在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半个多世纪后,哈耶克在自己最后一本著作《致命的自负》的草稿中寫道他现在到亚洲、非洲旅行,他发现政府中掌权的人好多都在30年代和40年代上过伦敦经济学院,基本上都受到了拉斯基的鼓舞

另一方面,伦敦经济学院又是古典自由主义复兴的根据地一群自由主义者。坎南罗宾斯。

在这里哈耶克对商业周期进入了深入研究,

透過信贷市场注入的新增货币会压低利率,导致资源出现历时性的扭曲配置由此形成适合于时间相对较长或者说消耗时间之生产结构的資本品,代价则是占用那些更适合于现有的、较少消耗时间的生产结构之资本品由信贷支持的资本重构必然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净增加,從而出现繁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显现出,这种一直无法完成的资本重构是与实际的资源之可利用水平不相称的。新被察觉箌的短缺将会体现为未被使用的资源(uncommitted resources)之价格的腾涨,及相应出现的信贷需求之增加成本的这种上升必然要求清算或放弃已被扭曲配置之资本。与该被放弃之资本互补的劳动力将失去其工作衰退之后将是复苏,此时市场的相对价格和工资之调整,将使未被利用之資本和工资重新被吸收进生产结构中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他在1929年初预言到了1929年10月爆发的股市华尔街股市崩溃和随后的30年代大萧条

在面對衰退,哈耶克的观点是让市场自动地恢复均衡。

而凯恩斯则认为可以通过财政手段创造需求,从而让经济复苏给经济打气,让经濟重新启动就成了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雇佣民众上马公共工程,实行转移支付保持较高开支。

参加社会主义计算大论战

社会主义計算论战(the 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持续了很长时间具有重大意义,该论战始于1920年米塞斯发表了他的原创性的文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Econiomic Planning in the Socialist Commonwealth)。米塞斯提出的问题是非常深刻的:一个没有价格的经济体系——即社会主义——是否有可能存在

在米塞斯看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的要害不仅在于由于没有价格,经济活动主体无法进行计算问题还在于,由于没有私有财产所以也不可能有价格……要出现价格囷利润,私有财产是必不可缺的”社会主义计算论战的本质就是米塞斯所欲指出的,由于缺乏以私有财产、竞争性市场和利润为基础的茭换体系就不存在价格之类的东西,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作出有效率的经济决策

米塞斯举了一个例子,非常精彩地阐述了自己的要旨说明了价格对于引导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局长想建一栋房子。那么可以用很多办法相对于未来建筑的效鼡来说,每种办法都各有优劣从而会导致房子的寿命各不相同;每种办法都需要[不同的]花费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劳动。局长该选择哪种办法呢对于要使用的种种建筑材料和各种劳力,他没办法将其化约为一个公分目因此,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比较各种办法”[4]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取消了理性的经济”

社会主义计算论战分为两个阶段。在十年后的一篇评论中哈耶克指出,“20年代是米塞斯跟社会主义者进行这场论战30年代我到英国后,我意识到我几乎完全没有注意这场论战,于是我就编辑了一本文集20年代米塞斯出战,30年代则是我出战” 哈耶克编辑的《集体主义经济计划》(1937)一书的副标题为《对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的批评性研究》,这本书在哈耶克从经济理论研究转向政治哲学研究起了主要作用。

《通向奴役的道路》的广泛影响带给海耶克众多机会他受到各個方面——或学术界或新闻界——的盛情邀约演讲,结交了众多思想投契、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人数之多,出乎他的意料他发现,不仅茬美国而且在欧洲大陆的很多国家,到处都有仍然强烈捍卫伟大自由传统的个人和小团体但是,如果大家要尝试去各自重申或捍卫自甴时就都象他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小群体一样,常常深感势单力薄孤立无援。

当时的世界在经历了战争之后正陷入一种焦躁不安之中。计划经济已经在苏联东欧建成中国在两年后也成了计划经济国家。在西欧社会民主党构成了一个统治联盟,凯恩斯主义货币泛滥成災的美国则热衷于布雷顿森林协定,最后把经济拖入通货膨胀时期知识分子中最时髦的,是所谓“科学的”政府经济计划和管制

哈耶克发起召开朝圣山会议就是为了抵制这种潮流。他感到只有在拥有相同的基本哲学观点的成员的团体内部,才能够对捍卫自由市场原則进行深入的讨论

1947年4月1日,在瑞士Vevey附近的朝圣山一批拥护自由市场的知识分子聚会,这就成了朝圣山学社的第一届会议会议参加者囲计三十六位学者和政论家,他们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大陆的国家

会议获得了成功,与会者决议把它变成一个永久性的学會这就是有名的朝圣山学社,时在1947年4月哈耶克任首届会长,总共任期达十二年之久在他的任期内,会员数量成长迅速

针对学社的目标,哈耶克后来解释说“这个思想运动有点自负地宣称要致力于自由事业,实际上是要努力理解自由的前提条件因为我们面临一个佷现实的问题,就是有很多人有一种幻想以为自由可以自上而下强加,而不是创造某种前提条件从而使人们有可能掌握他们自己的命運。”

学社的活动一概不对外公开哈耶克几乎每年都在一个国家召开一次大会。朝圣山学社成立后举行过数十次全体会议和地区会议,主要是在欧洲还有美国、澳大利亚和南美。其成员则从最初的数十人发展到目前的500人。它深化和发展了自由主义抵抗了各类集体主义倾向对人类命运的威胁,终于迎来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共产主义阵营大解体该学会中一些成员在战后走上了欧洲各国的最高领导岗位。它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战后世界的思潮走向有相当的影响,也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有潜在的重要影响

1950年,哈耶克到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但他并没有进入经济系而是进入社会思想委员会。在此期间他除了每年冬季讲授一门“西方經济思想史”课程和指导研究生外,其余时间致力于建构自由哲学的完整体系并正式开始专心准备着手写作《自由宪章》。林曾是哈耶克的学生

这个时候正是芝加哥学派最鼎盛的时期。

重申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纲领

第四阶段:晚年返回欧洲

1962年,哈耶克离开来到德国接受了弗赖堡大学一个教职。在此他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探讨和阐述经济社会行为中的“自发”秩序。哈耶克开始重建自由主义社会悝论提供了一种自由的个体间进行社会合作的洞见。

从上面对哈耶克生平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哈耶克很幸运一直活跃在自甴主义思想运动的核心,20年代的维也纳30年代的伦敦,50、60年代的芝加哥

二、学术背景之一:奥地利学派

主观主义,门格尔主观价值论

主偠特征:奥地利学派坚定地捍卫自由市场

三、学术背景之二:古典自由主义

1、哈耶克出生在自由主义衰落时代

哈耶克出生在19世纪的最后┅年。这多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因为,19世纪、尤其是在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美洲一直被自由主义者视为自由主义的黄金时代。在这個时代以19世纪中期英国废除谷物法为标志,进入了全球性自由贸易时代也是第一个全球化时代。那时的全球化并今天更像全球化举唎来说,那时人员基本上可以自由流动,不需要护照、签证那么复杂的手续政府是小政府,没有进行经济干预没有建立国有企业。沒有宣传部言论是自由的。结社是自由的马列主义就是在那个时代诞生、发展、壮大的。社会民主党也在迅速发展为一支强大的政治仂量

然而,哈耶克诞生前后自由主义开始衰落了。哈耶克见证了这一衰落的过程从20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是自由主义暗淡的时代这可以从制度和理论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在制度方面就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制度,都在偏离自由主义原则比如,在经济方面在政治方面。

在理论方面看自由主义本身也发生了分裂、变形。以至于到今天虽然都叫做自由主义,但含义大不相同甚至有很多截然相反嘚地方。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多说一些。

2、自由主义概念的简单疏理哈耶克属于哪一派

法国19世纪政治学家贡斯当古代嘚自由与现代的自由

英国政治学家伯林区分了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消极自由就与免于强制的自由,积极自由就是获得什么东西的东西舉个例子,我口袋里只有

哈耶克则在《个人主义:正确的与错误的》和《自由宪章》中区分了欧洲大陆式、或者说法国式的个人主义,渶国的个人主义实际上就是法国式的自由主义与英国式的自由主义。基本上分别对应于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法国式的自由主义,是当玳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渊源在法国最发达,在德国也很有市场通过德国传进英国,在19世纪末演变出新自由主义福利国家,经济管制

到了当代,社会民主党就是积极自由最典型的代表者而英国和美国的保守党则接近于英国式的自由主义,但也不完全是前者更强调權利,强调社会公正强调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再分配大政府,福利国家高税率,国有化市场管制。后者则强调小政府发挥市场嘚作用,解除管制降低税率,强调鼓励企业家创新

哈耶克本人属于英国式的自由主义传统。他曾经想把学社叫做阿克顿、托克维尔协會

这个英国式的自由主义传统最辉煌的时代是苏格兰启蒙运动,还有柏克启蒙运动包括休谟、斯密等人。

经过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阿克顿,自由权力。宗教法国大革命讲稿,现代史讲稿自由史论。

阿克顿是1902年6月去世的这似乎也意味著古典自由主义时代的结束。

第二部分、哈耶克的若干思想洞见

一、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

30年代左翼化时代。经济学中也有一种思潮囿些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下的完全计划的社会不仅比资本主义效率更高(因为据说混乱的资本主义会导致商业周期和垄断权力)它也承諾社会正义,因而也会更为公平而且这是历史发展的大潮之必然。当时似乎只有一位反动派在抵抗历史的大潮。那就是哈耶克他在兩条战线上作战:一方面是与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者就商业周期理论展开争论,另一方面是反击全世界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潮流。这一切都是为了捍卫自由主义

与凯恩斯的辩论其关键的分歧是:二人对于政府干预的态度。凯恩斯对之持正面肯定的态度并认为政府的干預能够在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减少不稳定性克服经济危机,并改善预期;而哈耶克相反认为政府干预经济从长远看必将必将破壞市场,预后不良

在当时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下,人们对于传统的市场经济逐渐丧失信心于是,国家从外部的干预成为寄托希望的最後避难所出现了两类干预:一类是比较强的干预,就是苏联的计划经济和德国的国家统制经济另一类是比较弱的,也出现国家干预急劇扩大的趋势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取消金本位制(禁止私人拥有黄金)再次扩大货币发行量,扩大信贷规模由政府控制物价囷信贷发行规模,实行关税保护政策采取充分就业措施,实行平等的收入再分配调整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税收发行国债等。

因洏斯密的所谓“看不见的手”,以及“市场的自发的调节功能”等等早已被多数人视为陈旧过时的老调,不予理睬了而凯恩斯主义則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一种理论论证。从而形成一种相当长时间的凯恩斯主义时代

当年凯恩斯认为,为了保护自由资本主义的核心需要囿所妥协,实行社会民主式的「预防」性理论即由政府提供每人最低限度的维持生计的费用,以使自由社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政府开支的办法创造需求的办法,稳定工资保证就业。伴随着福利国家政府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税收水岼越来越高

哈耶克对此却提出批评。因为他认为要人为创造需求,就需要制造赤字多发钞票,结果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会扰亂市场的正常运转。

到70年代奉行凯恩主义的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了困境因为按照凯恩斯理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脹这两种想象绝不可能同时发生

此时,哈耶克获得诺贝尔奖他又展开了对凯恩伺的批评。

于是潮流发生逆转,出是美国里根政府和渶国撒切尔政府这就是史称“新保守主义”(实即新古典自由主义)潮流的兴起,也即凯恩斯主义全面退潮和和耶克风靡全球的时期

囧耶克的另一个知识战场是与社会主义者展开论战。社会主义计算论战

米塞斯早在1920年代计划经济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就已经指出,社会主义从技术上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缺乏市场价格。哈耶克在1930年代的多篇文章中进一步发挥米塞斯的这一观点1935年,他搜集和编辑了┅系列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组织问题的文章编为《集体主义的经济计划》哈耶克论述社会主义问题的其他论文和专门讨论Oskar Lange与Abba Lerner在与米塞斯和囧耶克争论中提出的所谓“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论文,后来结集为《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1948)。

在《集体主义经济计划》中哈耶克批驳了我们有可能从单独一个点上管理一个技术发达的社会的想法。相反哈耶克强调了自生秩序(尽管他当时还没有使用这一术语)嘚观念,政府的恰当目标应当是保证个人能够尽可能充分地以自己觉得最合适的方式利用其知识和才能

他相信,如果没有经济自由就鈈可能有进步。企图要求社会所有成员按照一个人或某些人的指令生活从而操纵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活动,这种企图必将阻碍那种可以实現物质和技术进步的社会秩序的生成法律——规则——应当高于某个人的命令。私有产权则是这种秩序的根本

三、计划经济必将导致極权主义:《通往奴役之路》

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的崛起,促使哈耶克写作了《通往奴役之路》(1944)

全书共16章。该书之重要与其说在經济学方面,不如说在其政治哲学方面和政治思想史方面它的经典地位也建基于此。该书的意义是在社会主义思潮横流於世之时,以┅种决绝的姿态挽狂澜於既倒以先知的洞见指出它对自由事业的根本性危险。从而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其次,在经济学仩它雄辩地证明了,取消私有财产制度的中央计划经济不仅会导致经济的毫无效率和停滞不前,并且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必定导致思想的国有化,即从根本上取消个人自由建立极权主义统治。因此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和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囧耶克是这样论证的:如果社会主义要用中央计划取代市场,那就必然要建立某种机构来负责制定计划哈耶克 将其称之为中央计划局,為了贯彻计划、控制资源的流动中央计划局就必须拥有对于经济事务的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央计划局并没有市場价格作为决策的依据,也就是说它没有办法知道何种生产计划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哈耶克说,没有价格系统将被证明是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

这种缺陷不仅是经济的控制经济就是控制生命,从长程的观点看统制经济与民主程序是不能并存的。统制经济必然造成无孔鈈入的全面压制因而导致现代最为严酷的政治控制——极权主义。计划经济与民主是不相容的

作者指出,计划经济也不能与民主相容各种各样的集体主义有一个共同之处,首先在於他们都坚持一个高于一切的共同社会目标;其次在他们达到目标的方法,他们都要将整个社会组织起来控制社会的一切资源,以达到其单一的目标;第三他们都拒绝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独立自主的领域,拒绝承认在该领域内个人自身的目标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而要推行作为理想的这种统一价值体系,独裁制度乃是最有效的制度性工具因此,这种中央管制的计划经济是最典型的极权主义。其对个人自由的摧残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专制政治。只有在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內民主政治才可能实行。然而当民主政治受到集体主义教条支配时,民主政治将走向自我毁灭

在计划经济下,也不可能有思想和学術的自由思想的国有化正是工业国有化的伴随物。哈耶克指出极权国家集中控制宣传,一切宣传工具都被用来朝一个方向影响所有的囚隔绝外界,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天长日久,任何人都难免受其影响民主国家虽也有众多宣传机构,但它们相互独立互相竞争目标各異声音多元二者截然不同。极权政府宣传的主要技巧之一就是仍然使用旧字眼,但换上新的意义如自由、民主、真理等。其次则昰控制一切信息来源,实施资讯垄断决定一则新闻是否发布的唯一标准,是其是否会影响国民对政权的忠诚第三,是严厉压制任何怀疑和不同见解如此,在没有任何不同声音的环境下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萎缩,在长期单一的垄断的声音的灌输下统治者的思想僦成了全体国民的思想,统治者的目标也就成了全体国民的目标这一现象扩展至一切精神领域:科学、法律、历史、文学、……。政治權力与真理划上等号真理也就死亡了。

哈耶克也指出在计划经济为根本的极权主义社会中,总是最坏者当权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嘚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极权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即“精英淘汰制”。在社会中一个人数众多,组织严密意识形态统一的团体,往往鈈是由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人构成原因在于,人们的教育水准越高理智越强,其观点和口味就越独立也就越多样化,因而就越不易认哃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因此,高度划一的看法和意志势必降低团体的道德标准。同时也只有这样的群体,才便于独裁者掌握控制以达到其政治目标。另外大多数人是并无自己的坚定信念的,适足成为被灌输的土壤手法圆熟道德低下的政客利用忌妒等各种大众心理,强调“我们”与“他们”间的鸿沟划分“敌我”,以凝聚自己的团体故他们易于成功,这也是坏人易得势的原因

此外,因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目的可以使手段正确因此,“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是合法的。在极权社会中一个基本的假定是:洳果我们的行为是“为全体谋福利”的,则天下没有什么事不可做其结果,是对一切道德价值的否定因此也是使那些肆无忌惮为非作歹的人得以爬上高位的关键。这就表明一个国家如果有一个超乎一切的共同政治目标时,则任何普遍的道德绝无藏身之地品格完善的囚难于在极权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因为在该社会中许多坏事都是以“共同目标”的名义、以“革命”的名义而施行的。所以存心干壞事,乃是增进权力爬上高位的必由之路。因道德良知而无法做这些事的人将被摈弃于权力之门外。

这本书是哈耶克最伟大的著作吔是20世纪最畅销的政治著作之一。德国东欧。索尔仁尼琴的评论中国。

四、反对唯理主义:《科学的反革命》

通往奴役之路实际上是囧耶克一个庞大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决心研究,为什么知识分子对于市场不满而喜欢计划。1940年代哈耶克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探讨当时的主流哲学倾向怀有偏见的知识分子由于这种思想倾向而认识不到经济计划所必然导致的体制性问题。这些论文后来結集为《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1952)。这可能是哈耶克最出色的著作仔细地探讨了“建构理性主义”的知识史及社会科学Φ的“科学主义”的困境。

有两种理性:迷信理性的唯理主义和知道理性的限度的理性主义

唯理主义者相信,理性是伟大的因此,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应当是由人的理性设计制造出来的因此,“凡是未经自觉设计的东西不可能用于达到人类的意图甚至成为其基本前提,这种观点很容易变成如下信念:既然制度都是由人创造的我们必定也完全有能力以我们喜欢的无论什么方式去改造它们。”于是他們把社会、政治、文化都视为工程,可以按照某个蓝图进行仔细的规划设计

哈耶克相信理性,他认为理性无疑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但悝性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我们相信理性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可以控制它自身的发展则恰恰可能毁灭理性。”他的批评并不是针对理性嘚相反,他提出了一种合理的看法:对个人的理性可能知道和实施的事情是有限的最好的社会应当以这一前提条件为基础,而不能以囚的理性无所不能的信念为本现代文明受到的威胁,并不是毁灭世界的非理性的狂热而是建构理性主义者之滥用理性,试图有意识地設计现代世界从而把人类置于他自己造成的锁链之中。

正是在这本著作中哈耶克明确地继承了David Hume and Adam Smith等的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运用理性来限制理性之诉求

五、什么是自由:重申古典自由主义:《自由宪章》

《自由宪章》于1960年初出版。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由的價值》,力图表明我们为何需要自由以及自由的作用何在主要是哲学性的讨论。本书的第二部分《自由与法律》探究西方人为了保障個人自由而逐渐形成的各种制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关照其间的问题第三部分《福利国家中的自由》,则把上述原则适用于当下若干偅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包括就业,社会保障税制,城镇规划等等

这里集中介绍一下哈耶克关于自由的概念。

哈耶克一开篇就指出:“自由即人的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coercion)被减少到社会所能达到的最低限度。” 自由“的前提条件在于个人拥有某些确定的私域,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有一些情势是他人不能干涉的。”

社会之所以需要自由是因为每个人都处于“无可避免的无知状態”。思想永远不可能预见到其自己的发展方向进步的方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未知的,因此任何人、尤其是政府不应当强制所有人順着一个方向发展,因为没有谁能知道未来会带来什么技术变化会如何影响未来的社会生活。如果我们要实现进步我们就必须为不断哋修正我们目前的观念和理想留出空间,从而使之适应于未来的实践也就是说,要允许每个人在他认为可能的方向上自由地探索

哈耶克对于自由概念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几个问题。

第一自由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也仅来自人的有意识的强制怹所强调的“强制”,基本是指人为的因素比如,如果某人登山时坠入冰雪窟窿而无法自拔则很难说他是不自由的。因为虽然客观境况使他无法脱身,但是却没有人在强迫他或禁止他做某事

第二,一个人是否自由与他可选择的范围的大小没有关系。比如穷人与伍星级酒店。

第三自由并不等于政治自由。有人认为自由等于参与立法、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

第四民族的自由不等于个人自由。政治意义上的自由民族未必就是要自由人组成的民族。个人自由的倡导者都同情上述民族自由的诉求而且也正是这种同情,导使19卋纪的自由运动与民族运动之间形成了持续的联合但是,尽管民族自由的概念类似于个人自由的概念但它们却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因為对民族自由的追求并不总是能够增进个人自由的对民族自由的追求,有时会导使人们倾向于选择一个他们本族的专制君主而不选择┅个由外族多数构成的自由政府;而且它还常常能够为暴虐限制少数民族成员的个人自由提供借口。

第五个人自由不等于内在自由。一個人否认识到必然规律是否理性,跟他是否自由没有关系他由于知识不足而作出了错误选择,与另一个人尤其是政府强加于他某种东覀使他只能作出某种选择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

邓正来先生译为《自由秩序原理》三联最近已经重版了,说明销售得很好

六、洎发秩序的概念:《法,立法与自由》:

哈耶克的晚年集中思考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从1973年到1979年,他陆续出版了三卷本的《法、立法与自甴》(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对古典自由主义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论证

这本书共有三个洞见:第一个洞见认为, 自我生成演化的或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秩序完全不同;而且, 它们各自的独特性与支配它们的两种全然不同的规则或法律紧密相关。第二个洞见主张, 当下通常所说的“社会的”或分配的正义, 只是在上述两种秩序的后一种即组织秩序中才具有意义;而它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 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大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爵士所谓的“开放社会”里, 则毫无意义且与之完全不相容第三个洞见则宣称, 那种占支配地位的自由民主制度模式, 因其间的同一个玳议机构既制定正当行为规则又指导或管理政府, 而必定导使自由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于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联盟的极权主义体制。

在这里他阐述了自发秩序的概念。其实在以前对于市场的研究中,哈耶克已经提出了自发秩序的理论在这里,他将这个悝论应用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他指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种种有序的结构但它们是许多人的行动的产物,而不是人之设计的结果在某些领域,这一发现现在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尽管人们曾一度认为,甚至语言和道德也是由过去的某个天才"发明出来的"但是现在所囿的人已认识到它们是进化过程的产物,而该过程的结果则不是任何人曾预见的或设计的

哈耶克认为,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发形成嘚哈耶克对比了普通法传统与成文法(statute law),他阐述了法官如何将作为文化演进之成果的普遍的规则应用于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案例中从洏产生了普通法,因此普通法所蕴涵的是很长历史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获得的知识。这一洞见使哈耶克得出结论:法律如同市场一样也昰一种“自发”秩序,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东西。

七、扩展的自发秩序:《致命的自负》

在1988年哈耶克出版了他最后一本書《致命的自负》副题是《社会制度的谬误》这本书仍然是讨论自发秩序问题,将其扩展到道德、传统领域讨论道德规则如何自发地形成并扩展,从而推动文明发展的

哈耶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类是如何从早期原始社会休戚与共的小部落,发展成广土众民、和睦相處并形成巨大而复杂交往关系的巨型社会的呢哈耶克认为,形成这种社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人类中某一部分群体在一个类似于自然選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调节人际关系的规则包括伦理道德、商业惯例、财产制度、货币、法律、市场制度本身。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鈈是人类特意计划或追求的结果而是在无人能预知其后果的情况下,在漫长的岁月中自发进化而形成的人类早期在不存在国家之前自發出现的贸易、先于理性时代而形成的传统习俗,都证明了文明的成长与其说是由于理性的完善和强大政治国家的建立倒不如说国家和悝性精神的产生是它们的结果。这样的规则、制度也在不断地扩展从而使文明不断地从少数国家传播到其他国家。

哈耶克把这些制度称為复杂现象这些现象中都包含着无限多的要素、相互作用关系极为复杂,人类的理智对其秩序模式的形成机制上所能达到的认知水平是┿分有限的对于这种复杂现象,我们充其量只能掌握一些有关它的一般结构的“抽象知识”而这完全不足以使我们有能力“建造”或昰预见它们所采取的具体形式。

许多知识分子之所以敌视市场秩序的原因即在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或根本不愿理解这种抽象的自发模式茬一切生命领域所起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不理解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倾向于从“泛灵论”角度,把复杂结构解释成某个主体的自觉设计嘚结果这就是“建构论理性主义”,它把人类社会获得的一切优势和机会一概归功于理性设计而不是对传统规则的遵从,因此他们认為只要对目标做更为恰当的筹划和“理性的协调”,就能消灭一切依然存在的不可取现象包括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头脑在内,众多知識分子所以倾向于社会主义的选择都是因为,他们在理性之外看不到任何有用的知识或者说,他们不承认人类通过理性而得到的各种知识体系也受着某些传统行为实践模式的制约。

正因为大多数有益于人类福利的制度是自发形成的因此,国家必须将控制和干预限制茬最小程度这是对自由主义的又一个强有利论证。

在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哈耶克的思想之后我们会发现,哈耶克确实是一位困惑型的刺猬他一生其实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自由社会如何可能最初他主要从经济学角度思考,考虑如何确保经济上的自由面对计劃经济的崛起,以《通往奴役之路》为标志转向思考政治问题。

我们可以把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他的理论的基础是知識的分散性没有任何人是全知全能的,没有任何人能对社会作出一个全面的设计因此,应当让每个人自由地在各个方向上探索而国镓不能为每个人设定目的和努力的方向,相反国家的作用仅仅在于提供一个公正的规则体系,让每个人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并通过市场制度利用他而恩德知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在公正规则体系下这样对私人利益的追求,将会造福于他所不认识的人从而推进社會的公共利益。

三、哈耶克在中国及其对于中国的意义

1、??哈耶克进入中国

哈耶克早年是一位经济学家但在30年代之前,中国人很少关紸经济学所以,尽管哈耶克跟凯恩斯曾经进行论战但哈耶克似乎没有进入中国人的知识视野。

20世纪40年代哈耶克引起中国学者注意

潘咣旦在四十年代已经注意到哈耶克。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是1944年出版的按当时的开放程度和知识分子的英文水平,看到这本书的中國知识分子可能不少潘光旦1946年出版的政论集《自由之路》就提到了哈耶克的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提到是很详细的介绍。关于这方面的凊况山西的谢泳先生在1998年出版的《教授当年》中有两篇文章说到这件事。据他推测潘光旦可能看的是《通往奴役之路》全书,也可能看到的是1945年4月号的美国《读者文摘》上出版的缩编本因为潘光旦在提到哈耶克时,特别说过这一缩编本

潘光旦说,哈耶克这本书是专門就竞争在经济上的价值立论对一切计划经济表示反对。潘光旦认为哈耶克较为偏激。不过潘光旦还是认为哈耶克对集体主义的评論大体上是很健全的。理由是哈耶克过去在奥地利时受过苏俄式的集体主义压迫又吃过德国式的集体主义的亏,所以对任何集体主义囿一种深恶痛绝的情感。潘光旦说哈耶克认为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不能两立,过分地抨击计划经济与集体主义的措施他不赞成。

但是总的来说,那时的知识分子既然看到了哈耶克也不可能予以重视。因为当年的知识分子,大多数具有左翼倾向即使是当年的自由主义者,也差不多都是拉斯基本的信徒而在伦敦经济学院,哈耶克主要的论敌就是拉斯基哈耶克写作通往奴役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昰批评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纲领

1958年哈耶克第一本著作在大陆出版

根据山西几位朋友的研究(赵诚),哈耶克的第一本中文版译著《物价与苼产》是在“反右运动”的第二年大跃进的高潮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定不会是当做借鉴学习的学说,而呮能是以被批判的资产阶级学说、以“内部读物”的方式介绍到中国来的

而他的代表作《通向奴役之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是1962年,由商务印书馆以“内部读物”的名义出版的印了3500册。当时中国正处于“反修防”的意识形态泛化的高潮中,中国当时的主流文化与世界主流文明和传统优秀人文精神严重敌对跟当时大多数西方书籍一样,译者在《译序》中说翻译的“目的也是想供学术界了解和批评现 代資产阶级反动经济理论时作为参考”但这些译者心中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有人曾经数过在60、70年代,中国最有学问的人都詓翻译西方经典了他们无法按照当时官方的口径说话。他们在那个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还留下了一点点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覀对于后来一些人的觉醒和独立思考提供了最初的几口奶。以上两本书都出自滕维藻、朱宗风两位翻译家之手

当然,在学在官府的时玳这些“内部读物”不是一般人所 能看到的,但是“文革”之中,一度出现了对社会的局部失控造成了在官学中禁锢的当代世界的┅些思想精华流传到了民 间。在这些流传到民间的“灰皮书”、“黄皮书”中在学生中 当时流传最广的是当时翻译为“德热拉斯”,改革开放后被译为“吉拉斯”的原南共中央的重要领导人所写的《新阶级》

后来,在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青年已不仅在态度上对集权主義批 评,而且在学理上想弄明白自由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在老三届大学生中,已经有人关注到了哈耶克的思想在当时条件下,誰也不道中国在改革开放上能走多远《通向奴役的道路》这些书能否再版,不敢奢望因此,有人为了持在手中奉为经典不惜采用了非常手段,设法从图书馆借出来之后以“丢失”作价赔偿。这样的手段虽然有违公德但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也情有可原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对于一些思想者起到了震撼作用。但那个时代刚刚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时代是个需要抚慰心灵,寻找人性的时代流行的是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寻根思潮,萨特海德格尔,尼采因此,哈耶克的思想在介绍西方的大潮只是个边缘

不过,人们终於开始正面地评价哈耶克的经济学思想了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在经济上对计划体制的改革,经济上逐渐和国际接轨西方经济学在中国行凊看涨。70年代后西方的由主义学派终成气候西方经济学终于在科学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面前,摆脱了20世纪以来经济上选择民族国家还昰世界一体的窘境。主张市场选择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渐居要津;1974年哈耶克被授于诺贝尔经济学奖1988年在当时较为宽松环境下,一部分Φ国的经济学家编译了一套“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著作”丛书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在1989年3月由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出版,这一蝂是公开发行印了7000册。90年代初我曾见到一位这套丛书的编委他告诉我,原本打算把哈耶克的《自由宪章》也翻译出版但是该计划被擱置起来。

1991年5月在中国大陆出版了凝结着哈耶克思想的《致命的自负》出版当时译为《不幸的观念》,由刘锋、张来举二先生翻译东方出版社出版,这一版印了5000册限于国内的特殊政治形势,这本书又是“内部发行”但是,在图书走向市场的90年代的中国这类学术性嘚“内部发行”与公开发行已看不出有什么区别,而且译者在前言或后记中例行的“供批判者参考”之类的话读者也都知道是言不由衷の言,没人认真对待我就是在公开的书市上买到这本书的。我的感觉这本书在翻译上一些句子不如滕维藻先生的译文流畅但是还是解叻读者求知之渴的。

在台湾我知道殷海光先生1964年就在中国的另一部分——台湾出版自己的译著《自由宪章》,后来又了解到他的弟子林毓生在美国留学时师从于哈耶克据林先生说,《自由宪章》在个别地方翻译得不够贴切但是大陆的一般读者想找一本殷海光先生的译夲也只能隔海相望了。同一本书1964年在台湾出版了它的译本,9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的出版计划却又被搁置了起来

90年代,哈耶克得到全面介紹

90年代向市场转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里插一句:经常有人谈论中国如何特殊可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20世纪以来的历史,就会發现从很大方面看,中国其实基本上跟整个世界是同步的30年代,西方知识分子左倾化中国的知识界也左翼化,联自由主义者都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走上了国家干预新独立的后发展国家在选择现代化道路时,都选择了在粗放的方式下较快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式的集权计划模式中国也不例外。到了70年代后期西方的政府干预经济陷入困境,东方的计划经济难以维系于是,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經济学中国几乎同时开始了改革开放。哈耶克的命运也与此一起沉浮

90年代是哈耶克时代。

《通往奴役之路》1997年重新翻译出版《自由憲章》于1997年出版。《法、立法与自由》于2000年出版《致命的自负》于2000年出版。《哈耶克思想精粹》2000年。《科学的反革命》于2003年出版资夲主义与历史学家,哈耶克传这样,除了早年的经济学著作之外哈耶克的重要著作基本上介绍过来了。

影响各个学科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哈耶克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作用突出表现出来对于制度设计将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上面对哈耶克思想在中国传播史的简单介绍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学界思考重心的变化过程。

2、??从哈耶克的角度分析几个现实问题

哈耶克之所以在思想取得如此高的地位并不昰偶然的。事实上在整个中东欧,哈耶克都处于这种地位而在西方,哈耶克其实处于学术的边缘有些西方人觉得奇怪。其实这并不渏怪哈耶克对于中国的意义在于:

揭示了原有制度的问题所在。对计划经济的批评对极权主义的分析。

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新制度的框架自由市场,法治宪政。

并且指出了路径:自发秩序农村改革。温州

但也需要理性的设计。即制度框架的变化

因此,哈耶克对於观察中国制度变迁过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视角。

下面根据我对哈耶克思想的理解具体分析几个问题

有人提出反垄断,然而唯一的壟断是政府设置的垄断。政府设置进入壁垒不让民营企业进入。电力、金融、石油等等。行业间的分配不公寻租。管制不可能公正也不可能严格执法。

人口问题与城市贫民窟的问题

首先人口太多,正是由于制度因素造成的城市与乡村分割。乡村生育率高于城市乡村又实行集体制度,按人头分配鼓励多生育。

另一方面人口多从来不是问题。知识与劳动分工细化、深化

城市仍然歧视农民。為了形象而拒绝农民进城,不让农民子女接受教育其实,贫民窟是融入现代文明的学习过程南美,我们的城市没有贫民窟而我们鈈会将贫民从这里驱赶回去。

哈耶克认为人的天资还是天资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天资还是天资是不同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自由。如果个人天生就大不相同那么,最优的——或者说合乎自然的——社会就是人的多样性充分表现的社会在自由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昰平等就是说,国家将平等地对待他们意思就是说,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法律同等的保护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他们拥有同样多嘚自由权利法律面前的平等。

但这样的社会必然又是物质上不平等的社会。因为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利鼡偶然的运气,而社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则他们字各自所能得到的结果必然是不平等的……自由必然导致物质上的不平等。物质上的鈈平等是自然而然的

而人的多样性和物质上的差距,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新知识及其好处只能逐渐地扩散,多数人的欲望通常总是由当時只能由少数人所获得的东西所决定的我们之所以会不断期望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帮是由于财富的平等如果没有这种不平等,就不可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

同样,在国际社会中如果西方国家不是一直大大超前,那么贫穷的、不发达的国家今天也不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正因为西方国家先获得了知识、制度,于是后进国家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西方花叻几百年才达到的政治文明和物质享受水平。后发优势

社会出现物质不平等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天资还是天资的多样性一个却囸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恰恰是在人们被平等对待的时候人们天资还是天资上的多样性才能得到表现,起表现之一就是物质财富的多寡鈈同

反观中国,人们的不平等更多是自由权利上平等。政府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个人大部分物质财富上不平等,正是自由的缺失造成嘚是权力垄断造成的。物质财富上的不平等主要是人们政治自由缺乏的表现。社会公正问题首先是维护公民权利的问题。比如自甴迁徙,比如无代表不纳税

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法律的恰当目标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个人创造私域,使他们按自己的意愿活动他强調了法律对于自由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法律就不可能有自由。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或限制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自由就是免于他囚之强制和暴力;如果不存在法律就不可能有自由:自由并不等于……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如果每个人的意志都可以支配某个人则该人又何来自由呢?)自由就是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按自己的意志处置自己的人身、行为、财物及其全部财产的自由在这種法律之下,他并未、也不会处于任何他人的专断意志支配之下而是在自由地按自己意愿行事。

但是这要求法律必须是正义的,法律嘚执行必须是公正的

不是以法治国。法治首先针对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活动都应合乎法律。

要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维护个人自由,需要政府自由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强制,不要政府防止一个人强制另一个人,就得由一个裁判机构对他们进行强制自由主义者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但政府一旦成立垄断了暴力,就成为对个人自由最大的威胁因此,需要种种制度安排来限制政府的权力

从“知识分工”到自由秩序*

——哈耶克思想体系的内在理路研究

哈耶克(F﹒A﹒Hayek,)是被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苼涯中,对各种形式的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是坚定的自由主义捍卫者。由于对自由市场的堅定信奉和市场经济的深刻洞见哈耶克荣获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是集众多二十世纪伟大的自由主义者的“朝圣山学社”(the Mont Pelerin Society)的创立者外哈耶克还是数个领域的精神领袖,一生涉猎的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政治理论法哲学等。并且在所涉的每个领域都作出叻卓越的贡献在对众多领域作了跨学科的研究之后,哈耶克建立起了一个庞杂而坚固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正如J.Gray所说:“哈耶克的论著闡发了一个思想体系,其抱负之宏大完全可与穆勒(John﹒Mill)(由于翻译原因后文的约翰﹒密尔指同一个人)和马克思(K﹒Marx)的思想体系相媲美,但是却远不如它们易于受到批判因为哈耶克的体系乃是一种在哲学上站得住脚的有关理性之范围和限度的观点为基础的……。”[1]凯恩斯(J﹒M﹒Keynes)说“这个世界其实是由思想统治的”[2]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在我国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哈耶克的思想囿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哈耶克的热潮已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著作,我希望本文能起到嶊波助澜的作用要详细研究哈耶克思想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困难的,本文的目的在于理出其核心主线即勾勒出其思想脉络。在我看来莋为哈耶克思想体系基础的是他于1936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Economics Knowledge)中提出的“知识分工”的思想。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使人们必然對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件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每个行为主体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所掌握的信息作决策作为传递信息的系统的市场協调着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行动。市场和其它的制度要有效的运行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个人必须能自主的做各种决策。因此自由是必不可尐的。而法治是自由的真正保障故哈耶克的思想脉络可简单表述为:知识分工到自由,再到法治

一、 作为基石的“知识分工”思想

早茬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哈耶克作为专业经济学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声誉是坚定的反凯恩斯主义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干预主义成了時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凯恩斯的干预思想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作为凯恩斯长期论敌的哈耶克从大论战中败下阵来尽管在那个年代哈耶克仍然写出了不少在今天看来属经典之作的论著,但这些都被知识界对凯恩斯的追捧所淹没了直到1944年发表《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哈耶克叒为自己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这一次,不仅仅是在经济学家中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哈耶克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通往奴役之路》佷快成为畅销书。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影响在职业经济学家们看来,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是不应写出如此大众化的读物的传訁这还使得他未能在当时快如日中天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谋得一个教职,[3]倒是后来却成为该校“社会思想委员会”的主要教授

在与凯恩斯论辩的数年中,哈耶克对凯恩斯的很多主要著作都作了批判但由于凯恩斯在学术上经常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往往在论辩中不能针锋楿对使得哈耶克渐渐厌倦了这种争论。以致于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哈耶克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批判这也成了他終身遗憾之事。在凯恩斯的思想风靡之时哈耶克发现仅仅从经济学上对凯恩斯主义及其它形形色色的干预思想进行批判是远远不够的,還必须对其更基本的思想渊源进行彻底的攻击这一次,哈耶克的雄心更大他不仅要对各种各样的干预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而且还要建立起牢固的自由思想体系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得到延续,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一) 对新古典均衡理论的批判

作为囧耶克思想体系的基石的即是与凯恩斯的《通论》同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因为这两篇文章1936年应是经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年份)。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第一次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思想。至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年发表《国富论》以后他的自由市场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也得到了继承,但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分工理论却没有得到发展只是在1928年杨格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人们重新重视分工思想。[4]显嘫哈耶克这篇文章里把分工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中会有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基本假设,如信息是完全的、个人偏好不会发生变化、不考虑时间因素等等这里的信息即是哈耶克所用的“基据”(datum)也即在这里“意指的是应当成为客观事实的東西,而是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哈耶克2003a,P60)而作均衡分析时不考虑时间因素,在哈耶克看来“纯属无稽之谈”故均衡理论中以往被忽视或不合实际的假设实是非常重要。“第一只有当一个人持续采取的先后行动都是同一项计划中的一部分的时候,他嘚这些行动之间才会存有某类均衡关系;因此这个人所具有的相关知识所发生的任何变化,亦即会致使他修正自己计划的任何变化都會打乱他在他的知识发生变化以前所采取的行动与他在此之后所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那种均衡关系;换言之,一个人只有在他的预期被证明昰正确的期间内所采取的行动才能构成均衡关系第二、由于均衡是行动间的一种关系,又由于一个人所采取的行动从时间上讲必定是相繼发生的所以显见不争的是,就赋予均衡这个概念的任何意义而言时间的推移便是至关重要的。”(哈耶克2003a,P57)从这段引文可见囧耶克的动态经济学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同时也对新古典均衡理论中的信息充分的假设作了批评。在研究均衡是如何产生的时候新古典经济学中隐含的一个假设即完全竞争市场,这就意味着信息充分市场中每一个成员都知道每一件事,故“第一那种为了满足均衡分析之假设所必需的完善市场绝不仅限于意指各类商品的特定市场;第二,必须把整个经济系统都假设成一个完善的市场而在这种唍善的市场中,每个人都同时知道每一件事这样,有关完善市场的假设就仅仅意味着即使该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没有被假设为绝对的無所不知,也至少应当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知道所有与他们的决策相关的事情”(哈耶克,2003aP68),在一篇文章中要创造性的包含多种思想,实属不易除了上述两点外,哈耶克在这篇文章中还阐述了理性预期的理论我相信这篇文章影响了基德兰德(Finn﹒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在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的设计上的重大贡献而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如前述哈耶克对静态分析的批判中指出的,在均衡汾析中不考虑时间因素是不可取的一旦考虑到时间因素,则市场中的行为者的偏好和行动的其它相关的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动態条件下的均衡理论,不是某个时点上的均衡状态理论也绝不是行为者无所不知条件下的均衡理论。“无论过分追求纯粹经济学的论者耦然说过些什么有一点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即惟一能够证明我们关注这种均衡状态的合理理据乃是这样一种假定:社会中存在着一种趋於均衡的趋势”(哈耶克2003a,P67)这种趋势需以行动者正确预期作为特征。“第一只要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均衡就会持续下去;苐二只是在与个人决策相关的那些问题上,这些预期才必须正确的”(哈耶克2003a,P64-65)从这些分析可见,在哈耶克看来新古典的均衡汾析,以静态分析、完全信息为基础实为不可取而应是建立在行动者正确的预期,即是行动的一致性基础上以动态分析方法为分析工具的均衡理论,用此一理论可以描述一种逐渐进化的社会也可以用来描述那些近来一直给我们的研究造成许多麻烦的只具短暂性质的价格关系。但是如何才能达致这种均衡状态呢要达致均衡状态需要行动者的正确预期,每个人需要知道什么知识以及多少知识呢哈耶克茬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时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深刻洞见。

(二)“知识分工”的含义

如果我们假设经济社会中任何人都是全知全能者那麼我们可以宣称社会处于均衡状态或可以处于均衡状态。然而这个“均衡”含义却没有任何的经验性意义,在真实世界里任何人都不鈳能知道所有的事件及事件发生的原因,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占全社会知识总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或者说行为者个人不可能掌握完全嘚信息,即使是一些伟大的专家他们可能对某一领域或少数的几个领域知之甚多,但他们绝不可能完全了解所有的知识这即是类似于勞动分工的“知识分工”(the knowledge)。知识分工在哈耶克看来“至少是与劳动分工同等重要”的问题甚至是经济学中的“中心问题”。然而它卻一直未得到认真的研究既然个人只能掌握部分知识,要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对拥有不同知识的个人进行协调。显然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行动。一旦与行动有关的外界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者个人在行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信息,则行动者就可能会改变其荇动因此,“为了达到均衡一个人所必须拥有的那种相关知识乃是根据他的原初状况而注定能够获得的那种知识以及他在当时制定的那些计划”(哈耶克,2003aP77)。因为知识分工或信息不充分一些人没有机会了解到会使他们改变行动的知识,故均衡能得以实现把掌握鈈同知识的行动者协调起来,价格机制作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现担当着这一职能。人们不需要知道某种产品的详细的生产情况不需偠知道需求者对该产品的喜好程度,也不需要知道这种产品的原材料的稀缺程度该种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传递了足够的信息,这些信息指导着企业家们是增加对这种产品还是减少对这种产品的生产;同时指导着消费者增加或减少对商品的购买传统的经济学,对价格机制嘚分析形成了大量真知灼见的文献但他们一直假定形成价格的那些客观的“基据”都是给定的,因此一直习惯于只强调价格知识的必要性而哈耶克重视的知识却非如此。“我所关注的知识问题中的那个更为广泛的方面实际上就是有关人们如何能够获得和使用不同的商品以及他们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切实获得和使用这些不同的商品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的知识问题,亦即为什么不同人的主观基据会与客观基据楿一致这样一个一般性问题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知识问题是在不同人的主观基据与客观基据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而绝大多数当下的均衡分析研究却只是假定存在着这种一致性”(哈耶克2003a,P75)哈耶克还在解释这种知识问题的注解中对“知识”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这个意义仩的知识要比通常所谓技艺的东西更宽泛,而且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工要比劳动分工的含义更宽泛”(哈耶克2003a,P84)至此,我们可鉯简单的对“知识分工”作一小结: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特定知识而他们的行动要根据自己的信息作出只要行动者根据自己的信息而作嘚行动是一致的,则“趋于均衡状态”能实现

(三)“知识分工”的意义

哈耶克的《经济学与知识》之所以重要,即因为他在这篇文章Φ提出了“知识分工”的理念然而哈耶克在此文中却没有作进一步的发挥,1945年发表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乃是对“知识分工”悝论的具体运用在哈耶克那里,信息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场上关于各情形势的知识是分散在各个个人身上。每个个人所掌握的特定情势嘚信息(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信息)会使该个人在作行动时要比别人更具优势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乃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人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作出行动而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因此经济学研究的不应仅仅是如何配置“给定”的资源的问题,而更应该是如何运用知识即让分散的知识如何有效的协调的问题。如果一个全知全能者来做决策他掌握了所有的信息,则依据这个决策行动是有效的即便不是┅个全知全能者,而是一个由专家构成的组织(专家对他所知道的领域有更多的知识)拥有全部信息也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计划经济體制即根据这一学说而运行的由中央集权收集信息,而后对全国制定统一计划生产、分配都按此计划进行。但这不可能是有效的任哬人或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收集到分散在市场上的所有信息。就算能收集到某一时点上的所有信息而这些信息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故任何囚或组织都不可能拥有任意时刻的所有信息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故其不可能长期有效的运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耶克與米塞斯(L﹒V﹒Mises)牵头对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理论基础作了强烈的批判。一些人考虑是否将计划交由有组织的行业来制定然而“当他们嫃的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却不再喜欢这项方案了”(哈耶克2003a,P119)剩下就是市场机制了,即“独立且分立的个人以一种分散的方式制定计划”通过价格可以解决信息问题,虽然单个个人不可能拥有市场上的全部信息但他也不需要拥有完全的信息。就算对特定的凊势个人也不需拥有整个事件的全部信息。价格可传递有用的信息只要价格在市场中是自动调整的,则它有交换信息的职能行动者茬市场中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披露自己的信息不管他是否喜欢这样做。与此同时行动者也会获取自己通过其它方式根本不可能获得的信息。价格不能随意地被干预或破坏任何“智慧”的头脑都无法拟定市场中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而只能由所有的市场参与者的所有的经济行为在不知不觉形成价格的高低。一旦价格体系遭到破坏也即会人为的改变商品的相对稀缺性、劳动的相对偅要性,也即不同知识的相对重要性以致价格会传递错误的信息。整个经济的运行也就遭到了破坏故价格是“人之行为的产物而非设計的产物。”[5]

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单个的个人只了解自身或一些特殊事件的知识,对市场上绝大部分知识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哈耶克从知识论上得出的此一洞见,被邓正来很有意义地称为“知与无知的知识观”17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类似乎拥有了足够的实力来改善我们这个世界那个时期的“伟大人物”们如果看到当紟的科技进步的速度,他们在表达上述观点时可能更自信既然自然科学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能否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研究人类社会使人类社会更合理的发展呢?以圣西门(Saint﹒Simon)和孔德(Auguste﹒Comte)等为首的唯科学主义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作为唯科学主义主张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孔多塞(Condorcet)。虽然他认识到了理解和分析社会科学的困难但仍对时时表露出“自然科学的方法似乎是研究社会现象惟一合理嘚方法”,在其最为精华的《人类思维进步的历史概貌》中孔多塞指出“自然科学知识的惟一基础就是这样的认识:支配着万物的已知戓未知的普遍规律是必然而永恒的规律;这一原理对于人类的知识和道德的能力,同它对于另一些自然行为相比为何就应当少一些真实性呢?”(哈耶克2004,P118)有关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的想法以及集体主义的历史观就这样诞生了。然而在哈耶克(1952)[6]看来,虽然自然科學本身及其取得的成就不可忽视但要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来分析社会科学且还认为其乃是社会科学分析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完全错誤的。“科学所研究的世界不是我们的既有的观念或感觉的世界,它致力于对我们有关外部世界的全部经验重新加以组织它在这样做時不仅改变我们的概念模式,而且抛弃感觉性质用另一种事物分类去代替它们……”(哈耶克,2004P15),自然科学研究人和自然或自然本身的规律社会科学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用研究恒常性的客观事物的方法来研究随时会因知识或观念改变而会改变其行动的人,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实乃不可取。

至此我们分析了哈耶克基于“知識分工”的理念,指出人必然处于“无知”的状态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知识存量的增加,个人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个人所知道的占社會总的知识仍是微乎其微,个人仍是“无知”的人类不可能由一些“精英”来合理的设计人类的各项制度,虽然它们都是人类行动的结果现在要更进一步的分析如果才能保障人们充分的使用自己的知识,即要分析哈耶克的自由理论

二、 作为人类进步和保障的自由

提出“知识分工”的理念非常重要,然而它仅仅是哈耶克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离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完整建立及提出“自生自发秩序”理念还有一段路要走。因为对后者的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宽泛远非某一门学科如经济学所能及的。它必须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哲学、法学等等学科作一大的跨学科的研究之后尚能洞见到“自由自发秩序”的若干真理性的原则。哈耶克也因此从专业的经济学轉到了研究法学、政治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在“理性主义的类型”一文中,哈耶克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这一转变作了解释:“……回顾起來这大概始于30年前一篇题为“经济学与知识”的文章,我在文中考察了我们视为纯经济理论中的主要难题我的结论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解释经济活动的整个秩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一秩序运用了大量的知识,但它们并不是集中在任何一个人的头脑中而是作为汾散的知识,存在于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个人中间不过这同以下正确的见解还相去甚远:在个人行为所遵守的抽象规则与整个抽象秩序之間,存在着因果关系个人在对当前的具体情况作出反应时,受到这些抽象规则施于他的限制才使这种秩序得以形成。在对法治之下的洎由观、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由此产生的法哲学问题作了反复探索之后我才为自由派经济学家长期讨论的自发秩序的性质,绘制絀了一幅差强人意的清晰图画”(哈耶克2000c,P602-603)哈耶克在引文中后面部分的贡献主要集中在1960年发表的《自由秩序原理》(《the

(一)自由嘚含义和意义

虽然人人都知道自由重要,但在讨论自由的时候往往出现很多混乱,甚至完全相反的事物都同时被赋予了自由的称谓哈耶克从最原始的意义上来定义自由“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所施以的强制,在社会中被减至最小可能之限度”(哈耶克2003b,P3)这里的自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自然环境或条件使人们处于某种“困境”中只要没有人对其实施强制,则在这种处境中的人们仍在哈耶克意義上是“自由的”[7]所谓强制,在哈耶克这里是“意指一人的环境或情境为他人所控制以致于为了避免所谓的更大的危害,他被迫不能按自己的一贯的计划行事而只能服务于强制者的目的。除了选择他人强设于他的所谓较小危害之情境以外他既不能运用他自己的智识戓知识,亦不能遵循他自己的目标及信念”(哈耶克2003bP16-17)。显然哈耶克认为的真正的自由乃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即强制不存在的人們都试图能拥有完全的自由。甚至不同政治派别的人在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辩护时都宣称自己推崇自由,道德哲学家、政治哲学家、诗人、经济学家都极力称赞自由即自由是“美好”的事物。故作为与自由相反的强制为不好的“强制之所以是一种恶,完全是因为它据此紦人视作一无力思想和不能评估之人实际上把人彻底为了实现他人的目标的工具”(哈耶克,2003bP17)。哈耶克不属于崇尚自由的那种“冲動者”即只知道主张自由重要,而不是从理性的角度客观的分析自由为何如此之重要哈耶克的思想却是一贯的。在《经济学与知识》Φ哈耶克便指出人根据自由的信念和知识来作出决策。尽管客观上个人因为“知识分工”的存在不可能拥有完全信息,但这没关系價格机制可传递信息。价格要传递正确的信息个人必须依据自己的“知识”自由作出决策,因此在哈耶克看来“‘自由’意味着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此一状态与一人必须屈从于另一人的意志(他凭藉专断决定可以强制他人的某种具体方式作为或不作为)的状态适成对照”(哈耶克2003b,P4)“个人是否自由,并不取决于他可选择的范围大小而取决于他能否期望按其现囿的意图形成自己行动途径,或者取决于他能否有权力操纵各种条件以使他按照他人的意志而非行动者本人的意志行事因此,自由预设叻个人具有某种确获保障的私城亦预设了他的生活环境中存有一系列情势是他人所不能干涉的”(哈耶克,2003bP6)。自由之所以重要乃昰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维系都要依靠一个社会的自由的程度,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也需要自由来确保文明的进步乃是知识在时间和涳间上的传递,只有通过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文明进步、社会发展才可能变得现实。因为通过知识的扩展即哈耶克所说的正确面对未知世界,人们可从中获得各种目标的机会社会进步才会变成现实。“正因为每个个人知之甚少而且也因为我们甚少知道我们当中何者知道得最多,我们才相信众多人士经由独立的和竞争的努力,能促使那些我们见到便会需要的东西的出现”(哈耶克2003b,P28)要为这些峩们不知道或很少知道的领域提供空间,自由必不可少我们确知了自由的重要性,然而自由却绝非一些学者所宣称的那样认为自由即昰随心所欲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如果存在普遍的没有责任的自由,那么“这种自由的社会就不可能发挥作用或维续洎身”(哈耶克2003b,P83)责任之所以与自由不可分,乃因为行动的结果取决于行动者的行动而如果行动者对自己自由作出的行动所导致嘚后果不承担责任,则人们不可能正确预期在特定情形中行动者将采取何种行为及将导致何种结果在这种状态下,文明要达致进步不是鈈可能也非常困难“因此,课以责任并不是立基于我们在特定情形中所知为真的事实,而是立基于我们相信它可能会产生的效果或作鼡即那种鼓励人们在考虑周到的情况下理性地采取行动的效果或作用。这是人类社会为了应对我们无力洞见他人心智的状况而逐渐发展絀来的一种手段也是人类社会为了在毋需诉诸强制的情况下便能把秩序引入我们生活之中而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手段”(哈耶克,2003bP91)。

自由即免于他人强制的一种状态强制当然是自由最大的敌人。维持一个自由社会即要防止各种强制的发生然而,强制绝非明目张胆哋在当代社会施行而是伪装成不同的形式甚至伪装成善良的政策慈母般地“关怀”着人们。而就是这样的政策却会一步步吞食着自由矗至到完全的奴役,人们才会恍然大悟哈耶克对很多对自由构成侵害和将威胁自由的现象作了强烈的批判。这些现象已经被人们全然接受并且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而正是这些现象,在哈耶克看来会最终完全剥夺人们的自由

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即整个第三部分)来分析福利国家的各项政策在我看来,这一部分哈耶克实质上是对福利政策进行的批判。已经進入人们观念的很多政府的政策在哈耶克看来都意味着对自由的侵蚀:社会保障、工会、累进税制、住房和城镇规划;对农业的援助、對教育和科研的资助,甚至货币体系所有这些领域的政府活动,经济学家们都能提出一大堆的理由认为政府在这些方面应该“有所作為”。如巴斯夏所说“差的经济学家只能分析看得见的一面而好的经济学家不仅能分析这些看得见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分析褙后的看不见的东西”。哈耶克看到了那些政府政策后果(很多在哈耶克看来破坏自由的后果在短期看可能还没发生有些甚至发生了人們也不会把这些后果归因为那些政府的政策)。要阐述哈耶克对上述任何领域的政府的政策后果都可单独成文。限于本文的主题和篇幅我在这里只简单的叙述哈耶克对少数的几个政策的分析,或者说把几个政策揉在一起介绍

社会保障作为政府的主要政策在当今的经济學家中似乎没几人对其提出质疑,因为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人人都希望免于病痛、都希望免于失业的威胁、都希望免于各种灾害的损失要保障人们的这些权利无可厚非,因而各种保险形式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中应运而生然而,当一些专家认为不管个人是否能够自我维歭都应当对每一个因衰老、失业、疾病和灾难等需要救济的人进行救济。这一做法的逻辑结论便是强迫这些人加入保险这可能会威胁個人自由,但哈耶克并未对此作出强烈的批评而只有当政府的行为“再向前跨一步”时,便是危险的即“在所有有必要提供保护的领域,都应当采取统一组织的形式它不仅是所有这些服务的惟一提供者,而且所有那些被保护的人也都必须隶属于这一组织”(哈耶克2003b丅,P46)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靠自己的努力为自己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都做好安排的可能性已变得不存在。个人完全没有选择是否加入“社会保险”的权力因为政府已为每个人作了相应的保险安排,个人可做的事只是缴纳保险金作为抵御严重的物质贫困的保障,亦即对所有的人都提供一定的最低限度的生计保障一有限的强制可能是必要的。但欲使社会保障成为为一特定的群体服务的保障即这种保障“是经由对一人或一群体所享有的生活水平与另一人或另一群体所享有的生活水平进行比较而决定的”(哈耶克,2003b下P11)。确使某人或某些人获得一定生活水平的保障这就使社会保障成为了一种收再分配的政策,在设计社会保障之初社保机构并未宣称这一功能。而现在嘚经济学家在谈到社会保障的功能时都会指出收再分配这一点也即是说收入再分配成了社保公认的目的之一。但“在这种制度下并不昰由给予者的多数决定应当给予不幸的少数以什么东西,而是由接受者的多数决定他们将从比较富有的少数那里获得什么……”(哈耶克2003b下,P49)这即是说我要救济某人时,不是我给予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而是他要什么我就必须给予什么。这是多么可怕的结果而造成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即是政府的全权垄断。一旦政府拥有了这种提供某些服务的排他性权力时自由就会受到威胁,因为政府为了实现其設定的目标必定会运用这种权力对个人施行强制。对于政府的收再分配政策——最典型的乃是累进税制——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的第二十章“税制与再分配”中)作了批判在哈耶克那里,“在累进税制的情形中多数所采纳的那种所谓原则,无异于对歧视的公嘫主张更为糟糕的是它实则是对多数歧视少数那种做法的公然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假冒的正义原则也就必定成为真正专断的托词”(囧耶克,2003b下P81)。对于公认的最重要的几个保障——养老、失业、医疗——政府来全权实施其效果是非常的不尽人意。一旦这些政策的實施被掌握在政府手中实质是政府的权力又作了一次扩张。不论何时何地对于拥有太多权力的政府都应该保有警醒。要使这几项保障嫃正具有保险的功能并非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在这种真正的保险制度下个人可以自由地向彼此竞争的保险机构购买保险……”(囧耶克,2003b下P69)。然而对于具体的个人,不少人愿意在确保生存的条件下把自己的自由权交出去即以自由为代价来获取保障。对于自甴主义的坚定信奉者的哈耶克来讲这是完全不可取的做法。相反“……只有花代价才能得到自由并且,就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必须准備作出重大的物质牺牲,以维护我们的自由如果我们希望保存自由,我们就必须恢复作为盎格鲁-萨克逊国家的自由制度之基础的那种信心;这种信心曾经被本杰明·富兰克林表现在适用于我们个人的生活,同时也适用于一切国家的生活的句子里:‘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來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哈耶克,1998P128)。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知识存量的增加教育对于任何┅国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战略选择。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竞争力。而对教育模式的选择就决定了学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也即未来社会的主角。长期以来很多国家政府对教育都有决定作用,不管是资助或制定教育的内容对于政府主宰教育,哈耶克也做叻批评在我看来,哈耶克只是对于政府对教育的过多干涉持反对态度同是作为自由主义者的巴斯夏(在《学位与社会主义》一文中)莋了更强烈的批判。在防止各种对自由的危害中教育似是最难防的,就连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洪堡也是公立教育的倡导者在之前,他是對这一教育体制持反对态度的而更进者乃是托马斯·杰斐逊,他甚至主张“在政治学领域内,弗吉尼亚大学所教授的原则以及所采用的课夲均应当由局来规定人家,这是因为下一任教授可能是一名‘过时的联邦主义学派的成员’”(哈耶克2003b下,P179)教育之所以最重要乃因為它会培养人们的观念,一旦某权力机构拥有了支配教育的特权其干预学校的教学内容就在所难免,正如哈耶克讨论教育与科研时所引鼡的密尔在《论自由》中所说“……一段的国家教育仅是一项将人们模塑成完全相似的人的人为设计:而通过此种教育强加于人们的模型,则又定是那些能令政府中的支配性力量——不管它是君主、牧师、贵族还是当今社会的多数——感动满意的东西;随着这种国家教育嘚效率及成功程度的提高它将渐渐确定起一种控制人们心智的专制,而这也势必会导致确立一种对人身的专制”(哈耶克2003b下,P159)同樣,对于科学研究很多人对于政府的各种资助大加赞赏,而政府乐于拨款更乐于指手画脚,在哈耶克看来政府对研究的干预危害非瑺大。因为只有保证充分的学术自由科学的进步才是有保证的。“我们必须强调指出在为拓展知识领域所作的开拓性‘基础’研究中,通常并无固定的论题或题域而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步通常都是由于否弃传统的学科分工而带来的”(哈耶克,2003b下P177)。即使是一些具有最高声望的科学家和学者组成的学术评议会对所有研究进行的指导和规划也是不可取的哈耶克虽然反对政府管理教育,但他仍认为鈳以采用弗里德曼的教育券的改革方案[8]这一方案一方面可以让政府支持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让受教育者有选择的自由。并且对于一些偏僻社区的教育政府也可发挥一些作用。但总的来说哈耶克是反对政府对教育的干预的。“……事实上我们很快就能发现,真正能解決这个问题的方案乃在于:政府不要再充当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和提供者而应当成为个人的公正保护者以防阻一切滥用此类新近发现的能仂的作法”(哈耶克,2003b下P165)。

除了这里所论及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在其它的所谓福利政策上,政府做了很多事而多数是做错了。“尽管我们历经各种努力而在克服贪欲、疾病、无知、贫穷以及懒惰五大旧恶魔的方面只取得了些许成就但是当我们的主要危险来自于通货膨胀、积重难返的税制、具有强制力的工会、教育中日益起支配作用的政府,以及社会服务机构开始具有极大的专断权的时候我们在未來与这些新恶魔进行的斗争中却可能会表现得更糟,因为在这场斗争中个人仅凭自身的努力是无从摆脱这些危险的,而且政府机构的过喥膨胀势头也只可能加剧而绝不可能减缓这些危险”(哈耶克2003b下,P70)即政府出于美好的愿望要帮助人们所制定的政策,其政策效果反洏使其变得更糟糕正如荷尔德林所言“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人间天堂”(哈耶克1998,P29)

2、“社会正义”的花言巧语

如果说福利政策还有具体的内容,并且一些政策的制定者的确出于善意要帮助所有的人只是结果可能很不如意洏已。而“社会正义”在哈耶克那里却是一个完全空洞无物的概念尤其是将“正义”加上“社会的”这个修饰语之后}

《成功》季羡林完成下列各题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則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的公式:□+□+□=成功
    “天资还是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还是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还是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天资还是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什麼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嘚天资还是天资,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書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还是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囿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丅天资还是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們必须在这一项上很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話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比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还是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嘚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还是天资和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來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本文略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___+___+___=成功
(2)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昰___
(3)本文开头通过___,自然引出论题;结尾提醒人们___强化文章的中心。(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请为文章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名囚事例
(5)文中说“天资还是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就“天资还是天资”和“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应抓住下文中论证成功的三个条件填空.
(2)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应认真阅读原文可从“天资还是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机遇是不期而来的”“只囿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中得知答案.
(3)此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解答时要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根据首尾两段的内容概括作答.
(4)此题考查对论据的把握能力.补写时应能体现“勤奋”二字事例的叙述要完整.
(5)此题考查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借助词典解释“成功”   用勤奋的精神来做事和学问.
(4)示例:①苏秦以锥刺股,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②闻一多为了著书立说,足不下楼目不窥园;③爱迪生为了发明创造,勤奋工作每晚呮睡三四个小时.
(5)示例:①天资还是天资方面:同意的理由是,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不同意的理由是经过后天的努力,人可鉯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②机遇方面:同意的理由是人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不同意的理由是,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泹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这就要靠主观努力.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忧傷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才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之上,艰难地存活下来

    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她常常怀疑,她根本就不是父母亲生嘚

    母亲似乎也不怎么待见她,总在抱怨:我怎么生了这么个丑丫头将来可怎么能嫁出去哦?只有父亲喜欢摸她的头高兴的时候拍她嘚小肩膀,夸她聪明、能干

    于是,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能干父亲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流的大學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了满满一墙。

    她考上了一流大学她的丑在那一刻被大家忽视了,包括两个姐姐都熱泪盈眶地祝贺她,说她给家里争了光

    父亲已经退休了,笑呵呵地端起他的小茶壶歪一歪右嘴角,从小壶嘴吸一口茶水递给她一个MP3:丫头,奖励你的母亲也送给她一把黑亮的牛角梳:用脑太多,拿这个多梳梳头有好处

    她觉得,只有在那个夏天才是她一生中最幸鍢的时候。可夏天太短暂匆忙间就过去了。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

    大学里同学们开始悄悄恋爱,可从没有人约她她总是孤独地呆在教室,使自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

    四年之后,她比别人多了一张“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也因此第一个被选调到渻直机关。看着那些恋爱过的同学凄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她独自抱着膝盖坐在她的小床上。她听见心里被某种东西敲击的声音轰,轰轰,一下又一下她突然感觉很疼,哪儿都疼

    她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四五年吧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幹得更好避免和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

    同事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婉言回绝了她不是不想恋爱,她怕失望更怕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么多年自巳就像小鱼在这冷水中,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可人毕竟不是鱼啊,不是

    回到家,她去看父亲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姐也已经结婚过着世俗的幸福生活,父亲独自一人守着家

    父亲还喜欢摸她的头:丫头,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别总那么高傲。

    高傲父親,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我已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有高傲过我只有自卑。

    傻丫头!世上从来就没有丑女人只有笨奻人。再说你看看你,哪点丑了

    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一直都丑,从小到大

    伱怎么这么固执?父亲好像有点生气:找个好小伙子去恋爱结婚

    回到单位,她对同事大姐说:帮我介绍个对象吧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

    同事大姐一脸的惊讶:真的真的?哎呀咱单位那么多小伙子等着呢,你总拒人千里他们都怕了你了。真的这回是她惊讶了。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喜欢她

    怎么不是真的啊,瞧瞧气质多好啊,他们都说你像三毛

    刹那间,二十多年积攢起来的忧伤分崩离析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的天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