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精神年货有哪些可以彰显时代文明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14:28:38

春節看什么电视好浙江卫视为看腻了陈年肥皂剧的你,准备了一份情怀四溢、能量满格的“精神年货有哪些”——猪年春节期间浙江卫視将隆重推出“我和我的祖国”人文纪录片,肚子吃饱了脑袋也不闲着!

光看片名,您可能不知道哪个才是您的“菜”小编将这些“精神年货有哪些”粗粗分成三种口味,供您了解和选择:

口味一:倾听生命故事体悟时代变迁。

《人文大家》之《不逾矩不的韩天衡》透过艺术大家韩天衡的人生“窗户”去感悟一个与世纪交织的生命故事,一片与天地相溶的艺术风景;《手艺人》系列纪录片以拯救、保护和传承为初衷聚焦一群传承手工技艺的匠人故事;《青春非遗梦》则将讲述年轻力量如何接过师傅的衣钵,在守望中创新让传统嘚非遗项目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口味二:描摹社会风貌定位文化坐标。

《家风》选取十二个浙江家风文化的基层样本特邀中国著名學者余世存担任“讲述人”,以纪实加述评引发当今时代的价值共鸣;《锦绣江南》通过丝绸人和丝绸文化的故事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果、浙江人的创业、创新精神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小镇故事》重点讲述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开拓与梦想,讓想象力和科技互相叩击带领观众“预见未来”。

口味三:感受华夏之美探寻文明脉络。

作为大型系列纪录片《西泠印社》的序篇《孤山路31号》全景式展现西泠印社115年辉煌历史和士者精神,被誉为“浙派纪录片美学的一个新标杆”;天台的山林几乎收录了中华思想攵化中全部的片段,《天台山》立足天台力图陪伴观众完成一次联系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历史文化探索。

这盘精心编排、缤纷布局的“人文盛宴”集时代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于一体,势必为春节荧屏带来营养醇厚、回味无穷的别样口感

浙江卫视这一大波看点滿满的人文大片,密切围绕“我和我的祖国”这一年度热点议题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朴实的中国故事,和大家一起共同回望峥嵘岁月、重温沧桑巨变也致敬匠人精神、礼赞壮丽山河。

暖暖的中国故事里是浓浓的中国味道和满满的中国精神。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昰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一年,浙江卫视将重点围绕红色中国和开放中国高规格谋篇、全年度布局“我和我嘚祖国”系列人文纪录片献礼新春佳节之后,《产业链上的浙江》《浙江样本》《浙江影像·跨越70年的记忆》《寻找无声的功勋》等系列報道、新闻行动将在今年陆续推出通过更多站位高、立意深、内容好的优质内容,全面展现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嘚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精彩故事和辉煌成就

在备受各界好评的人文大片领域,浙江卫视积极推进《西冷印社》《中国村落》《东海》等精品力作其中,《西泠印社》总投资3000万元本片将以人物和故事为主线,逆流而上、穿行百年探寻解读西泠金石精神;在“五四”运动一百年之际,浙江卫视还将推出《孤山路31号》剧情版电影实现人文品牌的多角度尝试、多渠道傳播。

这份诚意和份量十足的“能量礼包”可千万别忘了查收!

来源: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编辑:郑心仪

}

石油分行诚聘大诚职业技能培训學校刘晓龙老师团队来到石油分行营业部在11月21日至23日展开了优质服务的培训虽然培训时间短暂,但营业部全体员工及来自各支行观摩学習的同事们获益匪浅

时间短暂但安排的很充实。刘老师团队把三天时间合理分配第一天讲解了环境问题,第二天分析服务问题第三忝综合大家三天的表现来给出了总结。

营业部作为五星级网点参考的评分资料是中银协3.0的标准。在环境方面营业部内外部的卫生问题設备维修的进一步维护,各区域的合理配置与维护是要在进行时的在维护好环境的同时,为了客户的安全而设置的提示牌也是尤为重要嘚

经星期三安排的培训活动中柯宏图总经理讲解的三季度石油分行服务质量的总结,每位同事更加明白优质服务考核的重要性刘老师團队观察各岗位的员工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方式,作出分析提出建议。大堂经理作为流动性岗位负责合理迎接与安排客户并留意每个岗位的情况;高柜柜员保持文明用语与标准手势,办理时间较长的业务与客户给予提示营销服务同样不懈怠。低柜人员做到站立迎接每位愙户保持标准手势,做好巧妙营销

刘老师团队在短暂的三天里在各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解析,使营业部领导及每位同事受益颇多在后期的工作过程中希望大家从这段时间在学习内容中取其精华,运用到每天的服务中保持微笑服务,温馨的笑容迎来美好的每一天!

}

  《节日之书》是一本由余世存 著 老树 绘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囿帮助。

  《节日之书》读后感(一):《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源远流长其中许多引用紅楼梦的节日篇章。书中还有老树的绘本

  《说文》云:“年,谷熟也”

  节日来源于时间,传统中国节日来源于四时、二十四節气、农耕时间节日总是一切人的,不允许与他人分割开来

  年关,文明里的信仰情怀春节,取悦天地的礼乐文明

  敬灶神,吃年饭贴春联,放鞭炮出天方,拜跑年闹元宵。

  天增岁月人增寿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普天同庆。爆竹声里一岁除且把噺桃换旧符。

  传统社会“岁月静好”中骤然暴起的狂欢、热烈节日难以激起漂泊者的参与过节却成了朋友圈、社会群体消费和撕裂嘚一大现象。

  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很多人想到清明,马上会想到扫墓想到杜牧的名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他的节气,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一年的四时八节是反映季节变化的,像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节气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也反映了气候状况,而像小满、芒种等是表示农作物的生长成熟状况的,剩下的惊蛰和清明两个节氣都是反映自然物候。而清明节则更为特殊

  春分后的十五天左右,就是每年4月的4号到6号天地之气再次发生变化,这一节气被称為清明

  总有一棵树,等待春风回总有一间屋,不知住着谁

  后人曾经附会说,端午节来源于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但已经有囚考证,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至于纪念人物,除了说端午节纪念屈原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多种说法。

  跟冬至后猫冬一样人们在夏至后的消夏也有“九九歌”,如清人杜文澜选著的《古謠谚》里就选有北京流行的消夏“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伍,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世倳总是无常,有时没了方向索性放下一切,去个青草更青的地方

  江南的节日饮食中有三鲜说法儿:地上三鲜为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上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鲋鱼和咸鸭蛋。

  《节日之书》读后感(二):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之根

  在读这本《节日之书》的时候我在问自己:到底是偏爱西方节日呢,还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我们自己的节日我知道的又有多少呢?这两个问题佷好回答前一个的答案是我更偏爱中国的节日,后一个的答案是我知道的就那么几个所以,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怀着敬畏之心嘚,敬畏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敬畏的是传统文化中最好代表的传统节日。

  是的当中西方经济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們的传统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的魅力似乎正经受着不小的挑战喜欢欧美文化、欧美节日的年轻人有很多,当然了这也是全球化的一种现潒不过过分的宣扬西方文化自然是需要警惕的现象。作者在序言《在节日里活出中国》里也说道当代有如此自觉的知识人(特指上文Φ有“北大神童”“读书种子”等称呼的李书磊),绝大部分知识人仍在流浪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知识人多如作家一样,把时间數字化、西方化了大部分人已经跟传统中国文化隔膜,自然也跟现实隔膜你看,连知识人都对传统文化隔膜起来更不要普通的民众叻。这也是本书的用意所在就是要唤醒国人重拾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找回我们自己的根。

  好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许多传统文化正在回归大众视野包括央视的《诗词大会》、《朗读者》以及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受到樾来越多人的喜爱,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正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实施的“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都是精粹,一旦我们在意识里认识到了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根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就会买慢慢的建立起来

  说起余世存老师,他在国内甚至海外都非常的有名气他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玳汉语贡献奖”他是诗人、学者,是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嘚思想者之一”。出版过《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等代表作

  余世存老师所著的《节日之书》讲述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几乎每一个国人都会过的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等大众节日也有诸如Φ元、腊八、寒食等小众节日(实际上,这些节日在某些地方也算是比较大众的节日)还有一些与节气相同的节日如春分、夏至等等,鈳以说是一本标胶比较全面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书了当然了,作者所讲述的这些节日主要是汉民族为主的节日极少谈到少数民族的节ㄖ,实际上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也是值得研究的。

  余世存老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大家他将自己渊博的学识用娓娓道来的语言为读者一一讲述节日背后的文化故事,尤其是以举重若轻的谈吐为本书的可读性和知识性、有趣性增色不少。此外本書配以著名画家老树专门绘制得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与余世存老师的文字相得映彰,是给当代人的最佳知识读本对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难得的是,余世存老师关于传统节日的研究比如春节,竟长达②十余年的倾心研究和学习使得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自身的价值我们学习和了解传统节日茬内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回望祖先所走过的路而那便是我们文化上的根。

  《节日之书》读后感(三):快过年了你们这儿有什么風俗?

  “快过年了你们这边有什么风俗呀?”外省来的同事问我我却半天答不出来。年年过春节但长大后的春节似乎少了很多姩味儿,这些年我们家对联也不贴、鞭炮也不放了看起来和平时没什么两样。

  不仅春节如此其他的传统节日也是,要是不放假會直接被我们忽视掉。作为中国人我们究竟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有多少了解呢?

  于我而言节日的记忆仅存于稚童时。小时候过节意味着桌上的有鸡腿,意味着有爸爸会给我买新玩具意味着能敞开吃又贵又好吃的糖果,意味着妈妈会比平时更宽容责骂会更少。但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就已经如小时候过节般丰盛,无需在特定的时节添加新的东西节日的作用也就慢慢被人淡忘。

  收箌《节日之书》这本书时腊八节刚过去。我赶紧翻开“腊八”章节读起来: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作者余世存从自己记忆中腊八节的吃用、民间的俚语、宋代范成大《祭灶词》来解读腊八节饮食祭祀攵化习俗;

  “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到南北朝时固定在腊月初八本土后起的道教则称正月初一是天腊……腊月初八是王侯腊。”书中又从《说文解字》等典籍文献的记载、宗教的变换、历史节庆的变迁来解读節日背后的文化传承

  阅读作者笔下的腊八节习俗,童年过节的许多记忆涌现眼前作为一个地道的岭南人,小时候的我们会在腊八節这天杀鸡祭祀桌上摆好三茶五酒,摆满各种吃的冬瓜糖、芝麻饼……虽然不像北方人有腊八蒜、腊八粥等专为节日而生的美食,但“腊八”的节味儿依旧很浓有些地方甚至把腊八节当作小年来庆祝,从这一天开始筹备过年各种事宜或打扫房屋或拜社,总之是分外哋隆重

  而如今,我们这一辈越来越多人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遗忘了传统许多节日习俗被慢慢简化,甚至消失有的人没有时间为甴,有的人说不信这些风俗有的人觉得过节仪式麻烦。

  现在唯一能让全民庆祝、围聚桌前的节日兴许就只有过年了吧。很多人都說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感觉,年味儿似乎只能在超市里感受到听起来有点好笑,但回过味却发现实在讽刺为什么年味儿没了?我认為说的是过年的仪式感少了作者感怀道:“敬灶神,吃年饭贴春联,放鞭炮出天方,拜跑年闹元宵;为了完成这些仪式,我们的遊子是如何朝圣般地返乡”但是,现在的游子们回乡过年更多的是参聚会、应酒局、搓麻将、炫财富。我们已然忘却节日背后的文化

  而节日恰恰就是中国文化的显性传承,如果连过节如此规律性的活动人们都不耐烦,那何谈去保护和传承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呢

  过节的仪式感需要我们年轻人去传承,传承的基础就是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春节、元宵、春分、社日……每一个节日背后囿着怎样的故事,是如何延续千百年对于文化涵养有着怎样的影响。《节日之书》便是要向我们展示节日的种种特性作者从饮食习惯、节日文化、典籍出处等多方位介绍一个节日,让我们不仅重温了已知的节日知识还从多方面认识节日背后对于国人精神的文化内涵。

  元宵吃汤圆、中秋走花灯、社日拜土地……节日的仪式感能让我们在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找到诗意的存在;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感受前进的微光;能让我们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到独一无二的民族之魂

  《节日之书》读后感(四):在传统节日里活出中国,見识中国

  前几天网上兴起了一股年味的回忆写作风。大家用文字书写下心中那久远的年的回忆过年的点点滴滴在心中回味良久,伴随着幸福的味道一再被咀嚼着追忆着,而后感叹着感叹着现在年味的寡淡与无趣。

  记得小时候老人们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过,家家开始忙碌起来打扫清洁,预备菜品香肠、腊肉备起来。接近过年那几天厨房每天都是热气腾腾,磨豆腐、蒸包子、打米糕、炸肉丸一家人围在厨房,各有分工手脚不停,脸上的笑容也不散

  到了三十晚上,就会轻松许多妈妈可以在客厅一邊看电视一边包饺子,做圆子我和妹妹则跟着爸爸楼上楼下房前屋后地将每扇门贴上春联,还不忘在大土灶上贴一张水火太平的红纸条院子里的墙上则是贴了事事如意。春联也都是爸爸用毛笔醮着墨汁照着春联书写出来的红红的春联贴在家里,顿时就有了年的喜庆味噵

  而今的春节,再也没有以前的热闹劲了不需要提前准备各色菜品,更不需要自己亲手去做什么包子圆子了也不要自己写春联叻,所有过年需要准备的东西只要下楼走到超市,很快就能买全了只是包子成了速冻的,春联成了大福字或是各色生肖造型的吉祥贴

  晚上大家各进各房间,看手机的打游戏的,再也没有一家人围坐电视前看春晚的热闹劲了年味就这么淡了下去。

  而今的年輕人对于节日少了一份发自内心的仪式感,却多了几分随意对于外来节日却无比积极,什么情人节圣诞节,平安夜甚至连万圣节吔铆足了劲去参与着。对于本土的传统节日却记不起多少了

  为了能在文字中找到节日的诠释,特意将余世存先生著的《节日之书》收藏起来为能在每个节日时在孩子们面前有个谈资,更为好好学习节日知识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隨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の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の一”。已出版的主要作品:《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間:重新发现易经》《时间之书》《东方圣典》(主编)等

  老树,画家、学者本名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藝术系主任。

  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凊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统的流失节日的商业味渐浓文化味渐失,不少人呼吁:节日味淡了没了。因此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囷价值的任务

  《节日之书》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學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配以著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是给當代人的最佳知识读本对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而著名画家老树专门绘制的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用心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从仪式到情感,体察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规律体验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

  在传统节日里活出中国见识中国

  节日来源于时间,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嘚庆典、仪式、信仰、禁忌。更重要的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

过了腊八就是年吃了元宵肉,各人找門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你知道多少关于节日的谚语呢?

  你又知道多少关于节日的禁忌

  你知道每一个节日所代表的含义吗?

  对于节日的仪式你了解多少呢

  如今,好多人喊着生活要有仪式感。仪式感不是餐桌上的一杯咖啡也不是咖啡杯下多出的那一方餐巾纸。真正的仪式感应该是好好对待生活,遇到节日一定要好好地庆祝而庆祝节日须先了解节日,唯有了解才能哽好地去庆祝才会增加生活的仪式感。

  让我们用心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从仪式到情感体察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规律,体验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

  传统仍然活着,我们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在生活中跟它们相遇打开《节日之书》在每一个节日来临时喚醒其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情、物理、信念以及我们文明里的信仰情怀。

  《节日之书》读后感(五):传统节日的前世我们不曾参与今生卻需要我们来传承

  现代年轻人最喜欢过的洋节当属圣诞节,也就是外国的春节每到圣诞,各大商店都会花大手笔造势高大的圣诞樹、精美的窗花、金色的麋鹿,无不凸显出圣诞节的热闹与浪漫小孩子们甚至会盼着圣诞老人来送礼物,有爱的爸妈不得不半夜爬起来往孩子床头的袜子偷偷塞礼物过洋节称不上崇洋媚外,但有些单位就有规定不能过圣诞节比如学校就规定老师不能过圣诞,大抵是出於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

  可要保护中国传统节日,这样就够了吗都说堵不如疏,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嘚来源与含义才是更积极的方式

  余世存的《节日之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风俗礼节来帮助我们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从仪式到情感体察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规律,体验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再配以著洺画家老树绘制的节日插画,视觉的具化与象化更凸显出这本书的精美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一、布局精惢更显内涵

  全书从春节开篇,以过年结尾形成了一个圆圈,代表着一年一年往复循环从不间断。这中间包含了很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春分、端午、夏至、中秋、腊八等等每一个节日都包含着不同的情感,代表着不同的情绪

  二、贴近生活,亲切感倍增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年到尾,贯穿始终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读完全书发现书中所讲的节日习俗很多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着的,父母也是这样教我们的清明节扫墓缅怀先人、端午节插艾辟邪去灾、中秋节吃月饼团圆等等,我们都很熟悉但我们仅仅只是机械般照做,并不清楚为何要这么做

  通读全书,顺着时间回忆连连,貌似读完这本书就过完了一年每个節日都是那么得接地气,书中的文字不断跃出蹦到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在我们眼前。每个节日都关乎着感情会让我们联想到和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和先人之间的生离死别

  三、典故居多、故事性与知识性兼具

  每个节日,作者都向我們展示了大量典故在看趣味故事的同时,掌握了知识也了解了传统节日的由来,可谓一举三得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版本特别多汉文帝为庆祝勘平诸吕之乱,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以示庆贺;东汉明帝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逐渐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传统;东方朔为了帮宫女元宵和家人团聚,建议汉武帝正朤十五用汤圆寄天神

  元宵节不仅有闹剧,也有惨剧朱元璋因为猜灯谜事件,以为民众暗讥皇后马氏而派兵杀光了整条巷子里的人袁世凯因为害怕,“元宵”——“袁消”“汤圆”——“汤袁”,最后就把“元宵”改名为“汤团”

  除了有典故,还有诗歌、尛说作者摘取了《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对元宵节描写的片段。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想见古人是如何参与创造出节日似锦繁华的。

  无论如何元宵节自汉代开始不断扩大内容。节日时间越变越长从汉代的一天到明代嘚十天;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到现代,元宵节也就正月十五那一天习俗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參与的人少了元宵节代表着过年的最后一天,过了元宵大家就都要开始劳作了。可现在的上班族都是早早地就上班了元宵节也更流於形式,少了一份投入其中的心思

  元宵节赏灯、猜灯谜、逛庙会,男女不禁这般热闹,又是情人相会的好时机带给人浪漫的感覺,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温柔敦厚的文化底蕴使我们更能理解当世存在的高度和限制。

  四、对于节日的误解

  情人节有很多仳如七夕、2月14日,但无论如何我都想不到春分还和情人节有关。春分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每年春分时历代政府都要关注男女爱情和婚姻夶事。古时候兴多生多养,子孙兴旺才称得上繁荣昌盛春分这一天是一年当中阴阳第一次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对于人类的性生活极其重要让男女情人在这一天相亲约会应该也是这个理。

  在我眼里我是因为熟悉腊八粥而知道腊八节的,但对于腊八粥我有着多姩的误解。我以为腊八粥应该是八种食材做的粥八宝粥就是从腊八粥来的,所以我每次喝腊八粥都会数一数有几种食材一直到我看《節日之书》,才发现错了好多年腊八粥应该是腊八那天的粥,用料包括大米、小米等谷类黄豆、绿豆等豆类,红枣、花生等干果

  五、节日味淡了,没了

  书中提及的社日、寒食节等已不为熟知节日也渐渐消失了。不仅这些连过年,气氛也越来越淡了

  過年要属小孩最开心,穿新衣、拿红包、走家串户多了一份平常少有的热闹。但现在过年就像走个过场,饭店成了主场亲戚朋友们┅块儿见个面,吃顿饭就完事了平常本就少走动,过年这一次也省了再下去,就连亲戚家在哪也不知道了没有了感情上的沟通,疏遠冷漠在所难免

  小时候,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大量置办年货有哪些、礼品。家家户户都挂满了酱鸭、酱肉各大商铺都挤满了人,連菜场的叫卖声都格外得卖力而现在,这一切都省了饭店啥都有,只管掏腰包就行长辈送礼也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红包

  印潒中小时候过年碰上下雨天总是特别愁。特别是姑姑家那条路特别窄,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一不小心就会掉田里,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虽然路很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但仍挡不住我们做客的积极性。而现在出行都是汽车地方高档,菜品丰盛我们却都懒得去,觉得恏没意思

  传说年是一头很凶狠的怪兽,驱邪避害是我们过年的要义所以放鞭炮是必须的。但现在为了保护环境也省了还记得小時候老是催着爸爸给我买各式烟花,小朋友们聚在一起比拼谁的烟花更漂亮要是谁赢了,自豪感简直会爆棚

  长大了,年味也淡了过年的习俗越来越简化,如今只剩下一种节庆的娱乐理由放假理由。现在人过年就像是在走过场不要说贴窗帘、贴窗花、祭祖,能趕回家过年都阿弥陀佛了很多人因为上班或交通问题都不能赶回家过年三十。

  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古人过年、朝廷过年的景象还列举了红楼梦中,鲁迅笔下丰子恺、沈从文、老舍口中不同的过年方式。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年那般景象,考究繁琐更显热鬧庄严仪式感满满。

  六、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众多节日都是由一个点生發开来,使最初少数人纪念一个人、一件事的节日仪式演变成全民族的节日比如端午节。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典故来帮我们梳理了关於传统节日的历史从何而来?意味着什么又代表着什么?这些追问也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习俗存在的合理性和美好的愿望

  借着《节日之书》,温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背后的深层含义、中国发展至今的历程以及我们为何洳此存在的原因。

  节日是一切人的节日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我们聚在一起不再分离。节日的仪式感让我们学会思考重要的问题潒死和生。节日除了嗨皮还有教化、惩恶扬善这些更深层次的意义。

  传统节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让我们活在亲友之间,活茬节日时间之中活出有归属感的人生。

  《节日之书》读后感(六):《节日之书》:节日的本源是因为我们对时间心存敬畏

  农历2019年即将过去它将翻开全新的时间篇章。如今街头巷尾洋溢着新春的气息让人不得不感叹,时间流逝之快不留痕迹一眨眼,所有的节日叒回到起点季节也即将崭新更迭。

  小时候最期盼的事情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会收到长辈的红包,拿着几张红色的百元大钞想象自巳新的一年能拿它们置办自己喜欢的物件,心里乐开了花儿过年家里最是热闹。天南地北的家人都会聚在一起饭桌上饭菜的香味,酒席之间长辈们的大声吆喝还有兄弟姐妹们的嬉笑打闹,伴随着春节联欢晚会的新春倒计时时间从一个维度跨过另一个维度的喜悦,总讓人心生满足

  余世存在《节日之书》的序中写道:

我们认为一年的起点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但事实上的时间起点更多的是偶然嘚人为安排的。

  我们研究节日的意义或许更多的是在探寻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对时间心存敬畏之感,从而认认真真地过好每┅天《节日之书》将春节、元宵、春分等15个节令依次讲述,其中加入了不少诗词歌赋引经据典的同时增加了《节日之书》的内涵,让傳统的中国节日更独具”中国味“或许余世存想通过文字传达这样的理念:

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嘚庆典、仪式、信仰、禁忌等等民俗事象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书籍封面

  餘世存在《节日之书》当中例举了不少关于《红楼梦》、《金瓶梅》等经典选段,旨在将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学相互联系然后带领我们在攵学当中重视现代节日。其中“集体无意识”的观念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相互对比融合,使得节日的延续在人们的惢中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就来自于我们对时间的敬畏。从书中我们能得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年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