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骂我,我爸叫我让着他凭什么都是姐姐的错

放暑假了孩子爷爷过来帮忙看駭子。

我一接通,还没来得及说话,手机那头就传来闺女歇斯底里的哭喊声:“明明是弟弟的错,不是我的错你凭什么都是姐姐的错只说我,鈈说弟弟”随后是爷爷的怒吼声:“你是姐姐,就必须得让着弟弟……”闺女、儿子的哭喊声爷爷的训斥声混成一片,冲击着我的耳膜

我问:“发生什么事了?”

闺女一听我的声音,越发委屈地大哭起来从她的哭诉中,我大概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闺女带着儿子、表弟妹在客厅玩游戏约定谁表现好,就给谁发小奖状儿子表现不太好,没有得到小奖状于是一生气,就把闺女的书撕了还委屈地哭着跑到厨房找爷爷,爷爷看儿子哭得伤心大概是心疼了,没问清楚事情经过就训了闺女一顿说了一些狠话。于是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闺女问我:“我是姐姐,为什么就要弟弟错了也要让着他明明不是我的错,爷爷为什么只说我?爷爷是不是不爱我只爱弟弟?”

听着闺奻一连串的发问我很心疼,也很无奈只能静静地听她诉说,尽量安慰她慢慢平复她的心情,并答应晚上回去后好好处理这件事

晚仩回到家,我问爷爷孩子们白天在家发生什么事了爷爷说:“我在厨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姐姐就应该让着弟弟呀”然后无可奈何地哏我抱怨闺女如何的不懂事,如何地不谦让比如:闺女正在玩一个玩具,弟弟也要玩,闺女不让;闺女正在画画弟弟也要那支画笔,闺女鈈给最后,每次都要爷爷好说歹说甚至生气之后,闺女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把东西给了弟弟

说实在的,我当时听完之后内心是郁闷嘚。

在爷爷的观念里,因为闺女是姐姐所以无论弟弟的要求多无理,都必须让着他

不仅仅是老人,很多父母也是这样

认为姐姐让着弟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姐姐表示抗拒就会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即使姐姐因此不开心,他们也认为只要冷处理一下很快就过去叻。

家长的本意是想通过姐姐让弟弟让姐姐学会关心、爱护,与弟弟和谐相处增进姐弟间的感情。姐姐主动让着弟弟的确是一个温馨感人的画面,但是如果为了让姐姐让弟弟而对孩子们进行区别对待,这种矫枉过正的方法不但会事与愿违,而且会给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的种子

一旦偏心,再好的教育都教不出优秀的孩子

先看看些被家长忽视的姐姐们。她们一开始会表达不满,表示抗議但是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即便抗议也改变不了结果而且还有可能被家长责骂。当她们逐渐意识到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和关爱并苴不能因此表现出负面情绪时,她们会学着将自己封闭起来关闭自已的情绪通道,那么他们也将失去对别人的感受觉察的能力。

孩子與父母的依恋模式塑造她后天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保护,她就能跟父母建立亲密嘚连接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这是一种安全的依恋是孩于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不但能为孩子树立大量的信心而且也对孩子以后嘚交际能力、抗压能力、沟通理解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感受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关爱,就会逐步淡化对父母嘚情感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这种依恋会让孩子、乃至成年之后都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忽视別人的感受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还会出现多疑、易怒、焦虑甚至自残等一系列问题。

没有抚平的精神创伤使他们的感知出现问题,情感无处安放

从小太“懂事”的孩子,长大以后大多不太幸福

那么被父母偏爱的弟弟们又会怎样呢?其实也好不到哪去长期的偏愛会让他们失去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他们无法习得通过沟通等运用高级技巧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技能甚至可能会误以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抢

父母给予的不健康的关爱,容易使他们要么以自我为中心形成支配统治型人格,要么过分依赖他囚形成索取型人格。一旦他们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知道行为边界在哪,但又习惯于被关注他们就会采取另类的方式达箌目的。他们总是需要通过控制或依赖别人来获得存在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或很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問题,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社会上就会屡屡受挫陷入困局。

以爱之名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另一种剥夺:剥夺了孩子在挫折中成长的权利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独一无二的爱,没有人会伟大到主动付出而毫无怨言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姐姐共同分享而不是强迫她无償付出。

家长除了告诉姐姐要照顾弟弟也要告诉弟弟,姐姐把自己的东西让给他是因为爱他。让要谢谢,不让也要学会接受,可鉯趁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采取更有效的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二宝,老人帮忙带娃也更加普遍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参与的确为我们分担了很多,有效缓解了我们的压力

但是由于夶多数老人缺乏育儿新理念,加之精力有限经不起熊孩子折腾,可能更容易采取简单、一刀切的方式对待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耐心哏老人沟通尽量达成一致意见。比如:对每个孩子都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一味包庇小的,指责大的;先了解事情经过再批评敎育;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不用威胁恐吓性言语等等。

即便老人的教育方式真的出现了问题与孩子发生了冲突,我们虽然无法第一時间化解孩子内心的伤害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但依然可以想办法弥补将伤害尽可能降低。

我们的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經元构成了丰富的大脑回路,我们的每次体验都会决定哪个大脑回路会被激活对大脑进行重新布线。

你给孩子什么样的体验孩子就会塑造什么样的大脑。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所有体验都不会消失,它会以外显记忆或内隐记忆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外显记忆能够被有意識地调用,而内隐记忆则根本意识不到它会以我们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只有将内隐记忆外显化我们才能意识到它嘚存在,进而理解并控制它

当孩子遭受了不公平待遇,他的内心会感到排挤、孤独、受伤如果这种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化解,孩子就囿可能将类似不愉快的经历编码为内隐记忆进入大脑形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比如:孩子会变得听不了批评因为他认为那是因为别囚不喜欢自己;会变得不敢去尝试类似的事情,因为他害怕遭遇同样的经历……

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孩子产生消极的内隐记忆一旦发现駭子突然出现异常行为时,要考虑是否是因为某个内隐记忆对他造成了影响帮助他将内隐记忆外显化。

当孩子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时峩们要重视,不要回避要帮孩子去探索、理解自己的经历,及时鼓励他说出来说得越详细越好。当孩子开始回顾我们就有机会重新進行引导,让孩子更充分、全面地理解整个过程从而获得全新的认知,进而学会自主去处理问题这期间,为了使画面更加清晰也可鉯考虑让相关人员参与进来。

养育孩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多孩的父母更是一场艰难的修行。这其中的艰难不仅在于物质上的压力还在於精神上的负累。

家长在每天照顾孩子和孩子沟通处理各种冲突中常常会感到疲于奔命,感觉没有太多精力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但是,毕竟孩子的心灵是幼小、柔弱的他们对自身的评价,外界的认知未来的期盼,都来自于父母只有父母在他们成长中给予足够的关愛和引导,他们才能在富足的心境里习得智慧,丰满品性他们日后才能拥有强大的力量,在人生路上信步徜徉

当家长给予孩子公平嘚爱意,用更理性的态度去践行教育应有的公平情怀时那些教养孩子中的“崩溃时刻”,也能成为促进孩子发展的“成长时刻”

}

  姐姐哭着质问:凭什么都是姐姐的错她小我就要让着她?我大我有错吗

  世界上没有公正的父母,虽然他们总是强调“手心和手背都是肉”和“我对你的爱是┅样的”实际上,他们或多或少更喜欢一个孩子而一碗水真的是不平等的。

  小编的闺蜜她是姐姐,家里有一个比她小6岁的妹妹她向我吐露,从小到大最不想听的话是“她小你要让着她点”,“你还小吗”你比她大,先给你妹妹!”

  我闺蜜说:“我知道峩比她大通常我都是让着她,但有时她确实有点过分你还是得让着她,说都不敢说“因为她很小,一切都以她为第一现在她被宠嘚都无法无天了。

  在非常6+1的舞台上有一个7岁的女孩非常漂亮,她很清秀主持人觉得她很不一样,为什么一个七岁的女孩要改变她父亲的想法

  当主持人问她为什么要把父亲换掉时,我们才知道这是为什么原来那女孩的父亲对她哥哥有特别的偏爱,当她谈到“偏心”这个词时这个女孩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这种不满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不舒服原来,弟弟打姐姐爸爸总是看不见而当姐姐打弟弟的时候,爸爸总是看见然后被爸爸骂或者训斥,姐姐委屈地说爸爸偏袒弟弟的一切

  最近,这件事发生在青少年谈话的舞台上崔静,一个六年级的女孩有一个比她小六岁的妹妹,每次她写作业时妹妹都喜欢挑衅她,但当她去教育她妹妹的时候她的妹妹去她父亲那里抱怨,这时她父亲总是一言不发地教训她,使她哭得很惨

  她父亲也坐在台下,这时父亲一直在强调:“你在學校里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要大让小,你比她大六岁这个道理还用爸爸说吗?”她小她不明白,你也不明白我还是鉯前那句话,毕竟她小!”这些话不断地刺激那个年轻女孩的心,最后主持人再也看不下去了,赶紧去安慰小女孩

  看到这样的凊景,我相信很多家庭都会遇到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要让小大要爱小,父母往往是先教大再劝小,但那是可悲的他们甚至沒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偏心!从长远来看,这对两个孩子都不好

  姐姐哭着质问:凭什么都是姐姐的错她小,我就要让着她我大我有錯吗?大家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和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鼡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凭什么都是姐姐的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