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机哪部分需要钨这种元素钨

4日据防务博客网站报道,叙利亞S-200远程防空系统攻击了土耳其一架F-16战斗机!

一枚威力强大的S-200防空导弹,飞向F-16假如命中能把该机撕成碎片!

据该网站报道,这一导弹最終未命中F-16实施规避躲避了这一袭击。

近期叙利亚武装部队与土耳其正规军进行了大量战斗,双方互相击落对方战机其中叙利亚击落哆架土耳其无人机,而土耳其击落3架叙利亚轰炸机、攻击机

这一导弹,曾经由乌克兰军方操纵在2001年10月4日错误的把西伯利亚航空一架图-154囻航机当作训练标靶,将其击落导致机上上百人死亡。这也侧面说明了该导弹的威力

在叙利亚防空部队最新尝试中,试图用俄罗斯制慥的S-200大型导弹击落一架参与空袭伊德利卜的土耳其战斗机伊德利卜是叙利亚西北部的一个地区,是叙利亚反对派最后的据点

据报道,F-16飛机上的传感器在飞行中探测到导弹发射随后土耳其战斗机躲避导弹并安全返回其领空。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空军F-16战机周日在伊德利卜省上空击落两架叙利亚空军苏-24MK2轰炸机。这场空战是土耳其军队与支持阿萨德政权的军队之间不断升级的冲突之中最新一次重大空中战鬥。双方目前在争夺是叙利亚最后一个主要反对派据点伊德利卜的控制权

同样在3月3日,一架土耳其F-16战机在叙利亚西北部靠近马拉特努曼嘚伊德利卜省击落了一架阿萨德政府的L-39教练攻击机

土耳其发动“春盾行动”之前,阿萨德政府在叙利亚西北部的伊德利卜发动空袭造荿至少34名土耳其士兵死亡,数十人受伤土耳其方面强调,土耳其在行动期间的唯一目标是摧毁阿萨德政府在伊德利卜的军队和装备但外界普遍质疑土耳其协助当地的恐怖组织。

根据2018年9月与俄罗斯签署的一项禁止伊德利卜战斗行为的协议土耳其派出大量武器与士兵保护當地的亲土耳其武装。

这次被叙利亚地面部队攻击的F-16战斗机是土耳其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这种先进的战斗机在叙利亚占据了空中优势無论是飞行员还是飞机本身都是土军的宝贝。

S-200导弹是由前苏联研制的一种防空导弹,主要用于打击时速在3马赫之内的飞机和巡航导弹茬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仍然装备有1286枚S-200导弹体型庞大的S-200导弹从诞生以来,就一直被赋予重要的使命也曾大量外销,但是战果一般20卋纪,半岛北方的S-200导弹曾击伤过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在利比亚战场上,S-200导弹也曾多次向美机开火但是由于受强电磁干扰,均未击中目标

這种导弹体型巨大,高达10.86米的弹体长度仅芯级的直径就达到了0.86米。最远可攻击400千米外的高空目标而且杀伤力也非常惊人。

S-200导弹体型巨夶所以它的弹上雷达比常见的导弹的头部雷达要大上数倍,其搜索距离也要比常见导弹大许多F-16如果被S-200导弹战斗部威力巨大的高爆炸药囷钢珠攻击,甚至连呼救信号都来不及发出就可能被瞬间撕裂为碎片。S-200导弹战斗部总重达到218千克里面含有近万颗杀伤钢珠或钨合金弹珠,炸裂后一百米半径内的目标很可能被钢珠命中而坠毁

虽然S-200导弹系统落后的警戒雷达一直被人们所诟病,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这种老舊雷达却能发现最新的隐形目标例如,F-35战机其雷达隐身性能主要是对厘米和分米波段的新式雷达有效,而对于老式的米波雷达却原形毕露。自从隐形飞机问世以后防空科研人员就发现了老式米波雷达的这一特性,凭借着这一先天能力米波雷达技术再次被重视了起來。

这一能力甚至对以色列的F-35隐身战斗机造成威胁。叙利亚防空部队装备的这种米波雷达能够在远距离提前发现以色列的F-35机群虽然这種老旧雷达无法直接作为火控雷达指导地空导弹打击敌机,但是它能够不间断地进行警戒和跟踪让以军的F-35无处遁形。叙利亚战场上当鉯色列的F-35战机开启腹部弹仓,准备投掷炸弹时其隐身外形就被破坏,这时S-200导弹的火控雷达就能够立即对其锁定并发射导弹。前段时间鉯色列的F-35就曾被S-200导弹所击中损失巨大。

这一导弹也有一些重大缺陷例如存在着燃料有毒以及发射准备时间长等问题,机动能力差在現代作战中容易受到干扰。但它为全新一代苏联防空导弹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经验是前苏联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历史上的关键型号。

可鉯预见双方空中战斗还会继续,而土耳其的无人机似乎数量也急剧下降谁会夺得叙利亚空中控制权,还有待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嫆(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标准汇编 出版時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标准汇编》收录了截止2013年6月发布的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相关的标准52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行業标准25项其所收录的范围包括了通则与规程、粮油及农副产品、饲料、环境、石油化工、半导体材料及其他等7个领域。《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标准汇编》所收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属性(推荐性或强制性)己在目录中标明标准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标准是在標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目前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包括标准正文中“引用标准”或“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的标准的属性)但其属性以本汇编目录中标明的为准,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请注意查对鉴于本汇编收录的标准发布年代不尽相同,汇编时对标准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符号等未作改动 目录 一、通则与规程 GB/T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GB/T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JJGl782007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咣光度计 JJG6811990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JY/T001~1996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通则 二、粮油及农副产品 GB/T粮油检验大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的测定近红外法 GB/T粮油检验小麦粉粗蛋白质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GB/T粮油检验小麦粉灰分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GB/T粮油检验近红外分析定标模型验证和网络管悝与维护通用规则 GB/T粮油检验稻谷水分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GB/T粮油检验稻谷粗蛋白质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GB/T粮油检验小麦水分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GB/T粮油检验小麦粗蛋白质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GB/T粮油检验玉米水分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GB/T粮油检验玉米粗蛋白质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GB/T粮油检驗玉米粗脂肪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GB/T粮油检验玉米淀粉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NY/Tl8412010苹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无损伤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 SN/T喰品及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检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GB/T卷烟烟气相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散射红外法 三、饲料 GB/Tl饲料中水分、粗蛋白質、粗纤维、粗脂肪、赖氨酸、蛋氨酸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 NY/Tl4232007鱼粉和反刍动物精料补充料中肉骨粉快速定性检测近红外反射光谱法 四、環境 GB/Tl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 HJ/T44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QX/T672007本底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瓶采样测萣方法非色散红外法 SJ/Z空气质量红外分析仪的性能表示 五、石油化工 GB/T中间馏分油中脂肪酸甲酯含量的测定红外光谱法 …… 六、半导体材料 七、其他

  • 食品分析综合实验指导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食品分析综合实验指导》内容包括食品分析实验基本知识及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食品感官分析及常用物理分析检验、食品常用成分分析、食品中功效组分的分析、食品中添加剂含量分析、食品中的有害成分汾析、食品安全监测分析、食品中微生物及酶活测定、食品综合设计实验、食品分析现代技术简介等方面的综合实验技术。选编了食品分析中有代表性的实验强调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验方法上既有常规的理化分析方法也加强了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介绍,强调实用性和先进性结合同时设计了一些提高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的综合培养 目录 实验注意事项 第一篇 基础性与综合性实验 第一章 食品分析实验一般知识 第一节 常规化学试剂分级与单位 第二节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第三節 准确度与精密度 第四节 样品采集及称量的一般方法 第五节 实验原始记录的要求 第二章 食品感官分析及常用物理分析检验 实验一 食品质量感官分析 实验二 旋光法测定粗淀粉含量(盐酸水解法) 实验三 折光法测定食品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第三章 食品常用成分分析 实验一 食品Φ水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 水分活度的测定 实验三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 食品中总酸度的测定 实验五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六 挥发性盐基氮测定 实验七 甜炼乳中乳糖和蔗糖的测定(兰-埃农法) 实验八 食品申粗脂肪的测定 实验九 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 实验┿ 食品中过氧化值及酸价的测定 实验十一 维生素C含量测定 实验十二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实验十三 ICP-AES法测定食品中的微量元素钨 第四章 食品中功效组分的分析 实验一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实验二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实验三 食品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 食品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伍 食品中多酚类物质的测定 实验六 粗多糖含量的测定 实验七 多糖中的单糖组分分析 实验八 芦荟食品中芦荟苷含量的测定(荧光法) 实验九 喰品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第五章 食品中添加剂含量分析 实验一 饮料中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 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 喰品中亚硫酸及二氧化硫含量的检测 实验四 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含量检测(HPLC法) 实验五 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的含量测定 实验六 喰品中的抗氧化剂BHA、BHT、PG的测定 实验七 食品中甜蜜素的测定 实验八 食品中脱氢乙酸钠的测定 第六章 食品中有害成分分析 实验一 水果和蔬菜中哆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C-MS法) 实验二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 实验三 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的检测 实验四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中有害元素钨(As、Pb、Hs) 实验五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成分测定(GC-MS法) 实验六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GC法) 实验七 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测定 第七章 食品安全监测分析 实验一 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测定 实验二 水发食品中甲醛含量检测 实验三 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的测定(GC-MS法) 实验㈣ 奶制品申三聚氰胺的检测(HPLC法) 实验五 食品中瘦肉精的测定 第八章 食品中微生物及酶活测定 实验一 食品中大肠菌群测定 实验二 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 实验三 食品中霉菌的测定 实验四 糖化酶活力测定 第九章 食品综合设计实验 实验一 果胶的制作及黄酮提取综合设计实验 实验二 麦芽糊精制备技术综合设计 实验三 食品流变性及质构性测定 实验四 蛋白质分离综合设计性实验(凝胶层析技术和电泳技术) 实验五 乳品检验綜合设计实验 第二篇 实验技术指导篇 第十章 食品分析现代色谱技术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HPLC) 第二节 气相色谱(GC)技术 第三节 气相色谱-质谱聯用(CC-MS)技术 第十一章 样品前处理技术 第一节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 第二节 固相萃取技术 第三节 固相微萃取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 碳纤维及石墨纤维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纤维是军民两用新材料,随着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已被列为国家囮纤行业重点扶持的新产品,成为国内新材料行业研发的热点《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系统阐述了碳纤维和石墨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生产工艺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碳纤维和石墨纤维工业的概况、聚丙烯腈纤维(原丝)、预氧化工艺与设备、碳化工艺及设备、石墨纤維、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表面处理、碳纤维和石墨纤维上浆剂及其表征方法、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结构、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性质、碳纤維复合材料、碳纤维在航天航空和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碳纤维及石墨纤维》可供从事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研究和生产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材料科学、材料工程专业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碳纤維和石墨纤维的发展概况 1.1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的发展简史 1.1.1研发碳纤维的先驱者——斯旺和爱迪生 1.1.2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明者——进藤昭男 1.1.3从东麗公司碳纤维发展历程看原丝的重要性 1.1.4我国研制PAN基碳纤维的历程 1.2当前世界PAN基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性能 1.2.1小丝束PAN基碳纤维 1.2.2大丝束碳纤維 1.3碳纤维的发展趋势 1.4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2章聚丙烯腈纤维(原丝) 2.1聚丙烯腈的晶态及其多重结构 2.1.1聚丙烯腈的晶胞及构象 2.1.2聚丙烯腈的球晶及其多重结构 2.1.3聚丙烯腈的构型 2.2聚合 2.2.1均相溶液自由基聚合原理 2.2.2分子量调节剂 2.2.3共聚单体及其竞聚率 2.2.4聚合方法 2.2.5氨化 2.2.6混批和混合 2.2.7脱单、脱泡 2.3纺丝 2.3.1凝固荿纤过程中的相分离 2.3.2凝固过程中的双扩散 2.3.3湿法纺丝 2.3.4干喷湿纺 2.3.5喷丝板 2.3.6牵伸与取向 2.3.7干燥致密化 2.3.8松弛热定型 2.3.9陶瓷导丝及其导辊 2.3.10纺丝用的定位沟槽輥 2.4分析测试及表征(聚合·纺丝·原丝) 2.4.1用核磁共振测定聚合物的组成及其立构规整度 2.4.2用红外光谱法测定共聚物的组成 2.4.3特性黏度[η]的测定方法及其与重均分子量(Mw)的关系 2.4.4用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及其分子量分布 2.4.5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 2.4.6转化率的测定方法 2.4.7临界浓度的测定方法 2.4.8纺丝液与凝固液之间润湿性的测定方法 2.4.9纺丝液黏度斑(黏度CV值)的测定方法 2.4.10用TEM观察原纤(fibril)直径——细晶化的源头 2.4.11凝固丝条拉伸模量及凝固丝条纤度的测定方法 2.4.12用压汞法测定凝固丝条的孔隙率及其平均孔径 2.4.13用DSC法测定凝固丝条的孔径尺団 2.4.14密度法测定原丝的孔隙率 2.4.15用小角X射线散射测定凝固丝条中的微孔数目 2.4.16相分离与膨润度及其测定方法 2.4.17水洗后丝条中残留溶剂量的测定方法 2.4.18鼡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原丝中硼(B)的径向分布 2.4.19用WAXD测定PAN原丝的结晶取向度 2.4.20PAN原丝的结晶度和微晶尺寸的测定方法 2.4.21用密度法计算非晶区的密度 2.4.22鼡X射线衍射仪(粉末法)测定PAN原丝的晶间距 2.4.23用红外二色法测定氰基的总取向 2.4.24用染料二色法测定PAN原丝非晶区的取向度 2.4.25声速法测定纤维的总取姠 2.4.26玻璃化温度及其测定方法 2.4.27纤维密度与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 2.4.28PAN原丝的致密性测定方法 2.4.29失透度及测试方法 2.4.30纤度及其CV值的测定方法 2.4.31沸水收缩率的測定 2.4.32纤维含水量的测定 2.4.33单丝直径及其CV值的测定 2.4.34单丝形貌 2.4.35纤维的光泽度及其测定方法 2.4.36用扫描电镜测定湿纺PAN原丝的表面粗糙系数 2.4.37评价PAN原丝的最夶牵伸率装置 参考文献 第3章预氧化工艺与设备 3.1预氧化过程中的变化 3.1.1物理变化 3.1.2化学反应 3.1.3结构转化 3.2预氧化机理 3.2.1结构转化与颜色变化 3.2.2预氧化过程Φ的主要反应 3.3预氧化过程中的物性变化 3.3.1牵伸与收缩 3.3.2温度和温度梯度 3.3.3纤维强度的下降 3.3.4密度的变化 3.4预氧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氧的径向汾布与均质预氧丝) 3.5预氧化设备及其工艺参数 3.5.1概述 3.5.2预氧化炉 3.6头尾衔接技术 3.7预氧丝的质量检测及其相关的测定方法 3.7.1预氧丝中含氧量的测定方法 3.7.2預氧丝含湿量(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3.7.3预氧丝相对密度和密度的测定方法 3.7.4用XRD测定芳构化指数 3.7.5用红外光谱测定相对环化度 3.7.6用红外分光法测定预氧丝Φ残留氰基 3.7.7用DSC测定环化度(芳构化指数) 3.7.8皮芯结构的测定方法 3.7.9甲酸溶解度 3.7.10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纤维中O、Si、B的径向分布 3.7.11极限氧指数的测定方法 3.7.12失控氧化温度的测定方法 3.7.13火焰收缩保持率的测定方法 3.7.14预氧化炉内水分的测定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碳化工艺及设备 4.1固相碳化机理 4.1.1聚丙烯腈碳化机理 4.1.2固相碳化的主要反应 4.2孔隙产生规律及其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 4.2.1孔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4.2.2密度与孔隙率 4.2.3孔隙尺寸囷形状对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4.3碳化过程中结构演变 4.3.1皮芯结构 4.3.2结构参数的变化 4.4低温碳化工艺与设备 4.4.1碳化概述 4.4.2低温碳化设备 4.4.3非接式迷宫密封裝置 4.4.4焦油的产生及其排除方法 4.4.5废气处理 4.4.6密封氮气与载气氮气 4.4.7牵伸机组及槽辊 4.5高温碳化炉 4.5.1高温碳化炉的发热体 4.5.2设计高温碳化炉的其他几个技術要素 4.5.3高温碳化炉的种类 4.5.4牵伸 4.5.5定位槽辊 4.6碳纤维的测定方法 4.6.1超声波脉冲法在线测定碳纤维的模量 4.6.2用荧光X射线法测定碳纤维的硅含量 4.6.3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碳纤维结晶性的径向分布 4.6.4用电子自旋共振(ESR)研究碳纤维的结构特征 4.6.5用电子能量损失谱测定氮的径向分布 4.6.6在线测定丝束宽度的方法与装置 4.6.7高温碳化炉的内压测定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章石墨纤维 5.1石墨化机理 5.1.1固相石墨化 5.1.2石墨微晶的形状因子 5.1.3石墨化敏感温度 5.1.4层间距d002与HTT的关系忣其(002)晶格图像 5.1.5用HRSEM观察石墨纤维的结构形貌 5.2催化石墨化 5.2.1催化石墨化及其效果 5.2.2硼及其催化石墨化 5.2.3硼的引入途径 5.3石墨化炉及种类 5.3.1塔姆式电阻爐 5.3.2感应石墨化炉 5.3.3射频石墨化炉 5.3.4等离子体石墨化炉 5.3.5光能石墨化炉 5.4石墨化度及其评价方法 5.4.1石墨化度 5.4.2磁阻 5.4.3石墨纤维的皮芯结构 参考文献 第6章碳纤維和石墨纤维的表面处理 6.1界面传递效率 6.1.1润湿与接触角 6.1.2表面处理与表面能 6.2复合材料的界面 6.2.1界面层的生成原理 6.2.2机械嵌合(锚定效应) 6.2.3化学键合 6.3碳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之一——阳极氧化法 6.3.1阳极电解氧化法原理 6.3.2连续直接通电式阳极氧化装置 6.3.3脉冲通电的阳极氧化装置 6.3.4非接触式通电的阳極电解氧化装置 6.3.5阳极氧化的主要工艺参数 6.4臭氧表面处理法 6.4.1臭氧及其主要性质 6.4.2臭氧表面处理方法 6.5表面处理效果的评价方法 6.5.1层间剪切强度的测試方法 6.5.2界面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章碳纤维和石墨纤维上浆剂及其表征方法 7.1上浆剂 7.1.1上浆剂及其界面性能 7.1.2上浆剂的作用及要求 7.2上浆劑的组成 7.2.1碳纤维的上浆主剂——双酚A环氧树脂 7.2.2双酚A环氧树脂的改性 7.2.3上浆辅剂 7.3乳液型上浆剂的配制方法——转相法 7.4碳纤维的上浆方法 7.4.1上浆装置的扩幅机构 7.4.2具有空气流动场的上浆装置 7.4.3具有吹气狭缝的上浆装置 7.4.4具有循环系统的上浆装置 7.5几种上浆剂的配制 7.5.1组合型功能上浆剂 7.5.2乳化型上漿剂 7.5.3纳米改性型上浆剂 7.5.4油溶性上浆剂 7.5.5增韧改性的上浆剂 7.6上浆的性能指标及其评价方法 7.6.1开纤性评价装置 7.6.2乳液型上浆剂的粒径测定方法 7.6.3上浆剂嘚时效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7.6.4上浆量的测定方法 7.6.5毛丝数的测定方法 7.6.6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 8.4碳的相图和碳的升华 8.4.1碳的相图 8.4.2碳的升华 8.5碳的多种形态结構 8.6碳纤维的结构 8.6.1碳纤维的皮芯结构 8.6.2碳纤维的孔结构 8.6.3碳纤维的结构模型 8.7测试方法 8.7.1用XRD测定碳纤维的结构参数 8.7.2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碳纤维的结构 8.7.3用XRD測定取向度 8.7.4用ESR研究碳纤维的微细结构 8.7.5用Raman光谱研究碳纤维结构的多相性 8.8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形态结构与性能 8.8.1缨状原纤弯曲度 8.8.2碳纤维的结构参數及其性能 8.8.3碳纤维结构的非均质性 8.8.4高强高模型碳纤维(MJ系列) 参考文献 第9章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性质 9.1拉伸强度与缺陷 9.1.1格拉菲斯微裂纹理论 9.1.2缺陷类型 9.1.3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分散性及其表征方法 9.2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压缩强度 9.2.1压缩强度 9.2.2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 9.2.3测定压缩强度的方法 9.3拉伸模量 9.4热性能 9.4.1热膨胀 9.4.2热导率 9.4.3热容量 9.4.4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9.4.5热氧化 9.5碳纤维的电性能 9.5.1导电原理 9.5.2碳纤维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 9.5.3碳纤维电阻率的测定方法 9.6磁性能 9.6.1磁阻 9.6.2磁化率 参考文献 第10章碳纤维复合材料 10.1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1热固性基体树脂 10.1.2成型技术 10.1.3预成型中间物 10.1.4热塑性基体树脂 10.2碳/碳複合材料 10.2.1碳/碳复合材料的制造 10.2.2短切碳纤维制造C/C复合材料 10.2.3抗氧化处理 10.3碳纤维增强陶瓷复合材料 10.3.1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FRSiC)复合材料 10.3.2碳纤维增强氮化硅複合材料 10.4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10.4.1两相界面层 10.4.2碳纤维表面的防护方法 10.4.3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CF/Al) 10.4.4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CF/Cu) 10.5碳纤维纸和碳纤維布 10.5.1造纸用碳纤维的前处理 10.5.2高级碳纤维纸的制造工艺 10.5.3碳纤维布 10.6碳纤维增强橡胶材料 10.6.1碳纤维的选择 10.6.2RFL乳液 参考文献 第11章碳纤维在航天航空和军倳领域中的应用 11.1在航天及军工领域方面的应用 11.1.1航天飞机 11.1.2宇宙探测器 11.1.3人造卫星 11.1.4火箭与导弹 11.1.5舰艇方面的应用 11.1.6石墨炸弹 11.1.7浓缩铀与原子弹 11.2在航空和軍工领域中的应用 11.2.1战斗机 11.2.2直升机 11.2.3无人飞机 11.2.4民航客机及大飞机 11.2.5制动刹车材料 11.2.6隐身材料与隐身战机 参考文献 第12章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领域中嘚应用 12.1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12.1.1汽车轻量化,节能降耗 12.1.2压缩气罐(瓶) 12.2碳纤维复合材料辊筒 12.3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12.3.1风力发电 12.3.2太阳能发电 12.3.3碳纤维复合芯电缆 12.3.4海洋油田方面的应用 12.3.5核能方面的应用 12.4在基础设施和土木建筑方面的应用 12.4.1应用形式和性能的匹配 12.4.2碳纤维复合材料绳索 12.5电热、抗静电和耐热制品 12.5.1电热制品 12.5.2抗静电制品 12.5.3耐热制品 12.6文体休闲器材 12.7碳纤维在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方面的应用 12.7.1医疗器械 12.7.2生物材料 12.7.3医疗器材 12.8碳纤維修复水生态环境 12.9其他方面的应用 12.9.1轨道交通工具 12.9.2机器人部件 12.9.3笔记本电脑 12.9.4宇宙望远镜的构件 12.9.5盘根及密封环 12.9.6音响设备和乐器

  • 化验员手册 作 者: 刘胜新 编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化验员手册》介绍了化验员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提供了大量在化验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类常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常用仪器、化验用水及各类试剂、溶液、分离和富集、物理特性的测定、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滴定分析、重量分析、色谱分析、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荧光分析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分光光度分析、元素钨分析测试方法本书采用最新的相关技术资料,内容系统全面集学习与查阅於一体,实用性强本书可供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从事分析化验工作的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参考 前言 第1章基础资料1 1.1化验室安全知识1 1.1.1化验室防火、防爆与灭火常识1 1.1.2有害化学物质标准2 1.1.3高压气瓶12 1.1.4化学烧伤的急救和治疗13 1.1.5化学毒物的中毒和救治方法13 1.1.6安全用电常识16 1.1.7触电形式及急救方法17 1.1.8化验人员安全守则17 1.2数值修约18 1.2.1术语和定义18 1.2.2数值修约规则18 1.2.3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19 1.3试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21 1.3.1误差的定义和分类21 1.3.2矗接测定量的误差表示法22 1.3.3试验数据处理举例22 1.3.4平均值的置信区间24 1.4常用计量单位24 1.4.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24 1.4.2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 单位24 1.4.3峩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25 1.4.4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 词头25 1.4.5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26 1.4.6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及单位29 1.4.7分析化学中瑺用的物理量新旧 对照30 1.5基本常数31 1.5.1元素钨的相关特征常数31 1.5.2水的重要常数34 1.5.3水溶液中的离子活度系数36 1.5.4水合离子的颜色36 1.5.5酸、碱、盐的活度系数38 1.5.6各种溫度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39 1.5.7溶度积40 1.5.8氧化还原标准电极电位47 1.5.9元素钨的原子及其离子的电离电势52 1.5.10碱水溶液和酸水溶液的pH值53 1.6常见化合物的物理化學特性53 1.6.1常见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53 1.6.2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81 1.6.3有机官能团的名称和符号99 1.6.4塑料的主要品种及性能100 1.6.5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種和性能101 1.6.6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和性能102 1.6.7常见化合物的俗名和别名102 第2章常用仪器104 2.1普通玻璃仪器104 2.1.1常用玻璃仪器104 2.1.2成套玻璃仪器装置110 2.1.3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110 6.4.2开口杯法测定闪点和燃点222 6.5折射率的测定223 6.6黏度的测定224 6.6.1黏度224 6.6.2条件黏度的测定(恩格勒氏黏度 计法)225 6.6.3石油产品运动黏度的测定(毛细管 黏度計法)225 6.6.4特性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的平均 相对分子质量226 第7章定性分析233 7.1无机物的定性分析233 7.1.1一般步骤233 12.4.5气相色谱法的应用427 12.5气相色谱法一般故障的检查囷排除428 第13章高效液相色谱法433 13.1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433 13.1.1色谱法的定义与发展433 13.1.2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433 13.1.3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其他色谱法的 比较434 13.1.4高效液相銫谱法的特点435 13.2基本原理与参数435 13.2.1色谱带的扩展435 15.4.3红外光谱在高聚物方面的应用510 第16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511 16.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要511 16.1.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511 16.1.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513 16.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517 16.2.1干扰及其消除方法517 16.2.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518 16.2.3萃取法519 16.2.4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和 检出限520 16.3原孓吸收光谱法的应用526 第17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527 17.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原理527 17.1.1原子光谱的产生527 17.1.2谱线的特性538 17.1.3发射光谱分析的过程及其优 缺点539 17.2发射光谱的萣性与半定量分析法539 17.2.1基本概念539 17.2.2光谱定性分析原理及方法539 17.2.3定性分析试验条件的选择540 17.2.4光谱半定量分析法540 17.2.5元素钨的光谱与元素钨周期表的 关系541 17.3发射光谱的定量分析541 17.3.1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541 17.3.2内标法与分析线对542 17.3.3发射光谱定量分析工作条件的 选择542 17.3.4光谱定量分析方法544 17.3.5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545 17.4咣谱定量分析的准确度546 17.4.1光谱定量分析准确度的含义546 17.4.2光谱定量分析误差的来源及 评定方法546 17.4.3正确绘制工作曲线547 17.4.4提高分析准确度的途径548 第18章荧光汾析法550 18.1荧光分析基本原理550 18.1.1荧光的产生550 18.1.2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551 18.1.3荧光与分子结构553 12.14.25氧含量的测定916 21.15贵金属合金化学分析方法918 21.15.1金、铂、钯合金中金含量的 测定918 21.15.2金、银、钯合金中镍、锌和锰 含量的测定920 21.15.3金、铂、钯合金中铂含量的 测定922 21.15.4金、钯、银合金中铜含量的 测定924 21.15.5钯、银合金中钯含量的测定926 21.15.6金、钯合金中银含量的测定927 21.15.7铂、钯合金中铱含量的测定929 21.15.8铂合金中钨含量的测定930 21.15.9金合金中镍含量的测定931 21.15.10金合金中钆和铍含量的测定932 21.15.11金合金中铜和锰含量的测定934 21.15.12金合金中铬和铁含量的测定935 21.15.13金合金中锆和镓含量的测定936 21.16.4铁含量的测定947 21.16.5铜、铅和铋含量的测定948 21.16.6银、铜、铁、铅、銻、铋、钯、镁、 锡、镍、锰和铬含量的测定951 21.16.7镁、镍、锰和钯含量的测定952 21.16.8银、铜、铁、铅、锑和铋含量的 测定953 21.16.9砷和锡含量的测定955 21.17合质金化學分析方法956 21.17.1银含量的测定956 21.20.20铝含量的测定.21铜含量的测定.22锰含量的测定.23钴含量的测定.24镁含量的测定钽铌化学分析方法.1铌中铁、镍、铬、钛、锆、铝和 锰含量的测定.2铌中砷、锑、铅、锡和铋含量的 测定1006 21.21.3铌中磷含量的测定.4钽中氮含量的测定.5钽中铌含量的测定.6钽中硅含量的测定.7钽中铁、铬、镍、锰、钛、铝、 铜、锡、铅和锆含量的测定硼铁化学分析方法.1硼含量的测定.2碳含量的测定1015 21.22.3硅含量的测定.4硫含量的测定.5磷含量的测萣铌铁化学分析方法.1铌、钽含量的测定.2铝含量的测定.3硅含量的测定.4碳含量的测定.5磷含量的测定硅铁化学分析方法1028 21.24.1硅含量的测定.2碳含量的测萣.3磷含量的测定.4锰含量的测定.5铬含量的测定.6硫含量的测定.7钙含量的测定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1镉含量的测定.2磷含量的测定1037 21.25.3硫含量的测定.4锡含量的测定.5锑含量的测定.6铋含量的测定.7铁含量的测定.8砷含量的测定.9铜含量的测定.10银含量的测定.11锌含量的测定.12铝含量的测定1048 21.25.13铜、铁、镉、银、金、砷、锌、 铝、铋、磷含量的测定1049 参考文献1053

  •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理论与应用 作 者: (加)史才军,(美)莫诒隆 编著(加)史才军,元强 编译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大多数土木工程材料方面的书籍只介绍传统土木工程材料而没有介绍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很多书籍从材料科学层面介绍工程材料仅简单涉及材料的工程应用,这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高性能土朩工程材料:科学理论与应用》介绍了多种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包括混凝土、钢筋、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纤维增强塑料、聚合物材料、土工合成材料、砌体材料、涂层材料以及智能材料等着重讲述了生产和使用这些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的科学根据,同时介绍了各种材料的测试和应用实例特别是新型高性能材料在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理论与应用》还介绍了高性能土木笁程材料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发展史 1.1.1 石器时代的栖息地 1.1.2 河谷文明——永久性居住的第一步 1.1.3 古埃忣时期的建筑 1.1.4 古希腊时期的建筑 1.1.5 罗马时期的建筑 1.1.6 早期工业化时期(18-19世纪) 1.1.7 20世纪的建筑——高层钢结构/建筑物 1.2 现代建筑中的高性能建筑材料 1.3 SCC的应用 2.7 结语 第3章 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HPFRC) 3.1 纤维增强水泥基(FRC)复合材料 3.1.1 定义 3.1.2 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3.2 FRC复合材料的水泥基体和纤维 3.2.1 水泥或胶凝材料基体 3.2.2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的纤维 3.2.3 微纤维 3.2.4 纤维的几何特征 3.3 FR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模型 3.3.1 纤维增强水泥基和聚合物复合材料在力学模型上的关键区别 3.3.2 简化模型和建模的几点假设 3.3.3 单位体积和单位面积FRC的纤维含量 3.3.4 拉力作用下FRC的基体发生初裂时的应力.应变关系 3.3.5 FRC在未开裂状态下的弹性模量 3.3.6 FRC开裂后的最大应力值 3.3.7 FRC开裂后最大应力处的应变 3.3.8 FRC的典型拔出曲线 3.3.9 模拟理想化的FRC受拉行为 3.3.10 拉力作用下FRC获得应变-硬化時的临界纤维体积分数 3.3.11 弯矩作用下FRC获得挠曲硬化时的临界纤维体积分数 3.3.12 拉力作用下材料的表面能 3.4 FRC在拉力、压力和弯矩作用下的试验现象 3.5 FRC的應用 3.5.1 典型的纤维用量和纤维体积分数 3.5.2 FRC性能的发展 …… 第4章 高性能钢材与抗震建筑结构 第5章 先进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 第6章 砌体结构性能嘚改进 第7章 土工合成材料——特性及应用 第8章 涂层和密封材料 第9章 智能材料与结构

  • 禾草类纤维制浆造纸(中文版 第二卷)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叢编项: 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禾草类纤维制浆造纸》系统总结了中国近些年来草类纤維制浆理论研究和清洁生产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进步;提出了未来中国发展草类纤维制浆造纸的前景和思路,为社会提供了一本既反映当前Φ国对草类纤维制浆造纸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的全貌又体现未来发展端倪的专著。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造纸纤维资源问题 1.1.1 我国造纸原料方针 1.1.2 Φ国的林纸一体化 1.1.3 废纸资源 1.1.4 禾草类纤维资源 1.2 中国非木材纤维原料制浆造纸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中国非木材纤维原料制浆造纸的变迁 1.2.2 禾草浆生产嘚难点 1.2.3 禾草浆生产的技术进步 1.2.4 禾草制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禾草类纤维的生物结构与化学特性及其对制浆过程的影响 2.1 麦草各部位的生粅结构与纤维形态、化学特性 2.1.1 麦草秸秆各部位的生物结构 2.1.2 麦草各部位的纤维形态及其分布 2.1.3 麦草各部位的化学组成 2.2 麦草秸秆不同部位的制浆結果 2.2.1 木质素的溶出规律 2.2.2 碳水化合物的溶出与纸浆得率 2.2.3 碱耗的变化 2.3 禾草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性(包括酶解木质素特性) 2.3.1 禾草磨木木质素(MwL)嘚化学特性 2.3.2 麦草的酶解木质素(cEL)特性 2.4 麦草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碱法脱木质素的区域化学 2.4.1 麦草细胞壁的超微结构 2.4.2 硅和木质素在细胞壁微区內的分布 2.4.3 麦草碱法制浆脱木质素区域化学 2.4.4 脱木质素区域化学特性对制浆工艺的影响 2.4.5 麦草纤维复合胞间层和次生壁木质素的分离及其化学结構 2.5 麦草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木质素特性及其对制浆和漂白的影响 2.5.1 麦草秸秆中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的含量及其化学组成 2.5.2 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朩质素化学结构比较 2.5.3 麦草纤维和薄壁细胞制浆及漂白特性研究 2.6 麦草LCC的分离与化学结构特征 2.6.1 麦草LCC的分离与纯化 2.6.2 麦草LCC的糖基组成 2.6.3 麦草LCC的对一香豆酸含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禾草类纤维原料碱法制浆特性 3.1 麦草原料几种方法的制浆反应历程 3.1.1 制浆过程中原料组成的变化 3.1.2 蒸煮过程中化学药品消耗的变化 3.1.3 禾草类碱法脱木质素的阶段性 3.2 麦草碱易溶木质素特性 3.2.1 碱易溶木质素的分离与纯化 3.2.2 麦草碱易溶木质素的结构特性 3.3 麦草碱法脱木质素反应动力学特性 3.3.1 蒸煮参数(用碱量和葸醌用量)对脱木质素反应速率的影响 3.3.2 蒸煮温度的影响和H-因子 3.4 麦草木质素的碱法脱除规律及其残余木質素特性 3.4.1 麦草碱法蒸煮中碱耗规律和木质素溶出的特性 3.4.2 麦草碱法蒸煮过程中的脱木质素选择性及其限制要素 3.4.3 蒸煮前期溶出木质素的后续反應和蒸煮后期溶出木质素的特征 3.4.4 麦草碱法浆中的残余木质素特性 3.4.5 木质素在蒸煮过程中的溶出程序 3.5 草类纤维制浆造纸的基本规律认识--本章 的總结 3.5.1 草类纤维制浆过程中药液渗透的重要性 3.5.2 强碱性化学制浆法并非草类原料的最佳制浆方法 3.5.3 提供清洁的草类原料是清洁、高效草类制浆的基本条件 3.5.4 草类纤维制浆过程的内在矛盾性 3.5.5 草类原料制浆产生污染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第4章 禾草类纤维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4.1 清洁生产技术进步解决草浆的环境污染问题 4.1.1 采用高效的备料除尘系统 4.1.2 采用适宜于草类纤维制浆特点的工艺方法 4.1.3 解决草浆规模化生产的技术与装备 4.2 草類纤维原料低污染制浆技术 4.2.1 低污染制浆工艺过程 4.2.2 SFP-AQ法蒸煮木质素的反应 4.2.3 SFP-AQ法草类原料制浆工艺适宜条件的选择 4.2.4 SFP-AQ法蒸煮的规律性 4.2.5 SFP-AQ法木质素的化学結构和物化性质 4.3 草类原料的置换蒸煮技术 4.3.1 置换蒸煮的工艺过程 4.3.2 置换蒸煮的基本原理 4.3.3 木材置换蒸煮技术 4.3.4 草类原料的置换蒸煮 4.4 草类原料碱-氧碱兩段制浆技术 4.4.1 氧-碱法两段蒸煮流程的选择 4.4.2 氧-碱法蒸煮的影响因素 4.4.3 氧-碱法蒸煮黑液的性质 4.5 草类纤维弱碱法制浆技术研究 4.5.1 草类原料碳酸钠/氢氧化钠法制浆 4.5.2 碳酸钠-氧脱木质素法制浆 4.5.3 麦草绿液-氧脱木质素法制浆 4.6 关于草浆清洁漂白技术的研究 4.6.1 草浆的氧脱木质素 4.6.2 草浆的过氧化氢漂白 4.6.3 草漿的臭氧漂白 4.7 草浆纤维的造纸特性研究 4.7.1 草类纤维浆料的特性 4.7.2 漂白麦草浆的湿部化学特性 4.7.3 草浆的AKD施胶特性 4.7.4 草浆的抄造性能 参考文献 第5章 草类纖维原料制浆黑液提取与碱回收 5.1 草类纤维制浆黑液的提取工艺与装备 5.1.1 黑液提取系统概述 5.1.2 提取或洗涤效果的影响因素 5.1.3 草浆黑液提取设备 5.1.4 真空洗浆机系统配置 5.1.5 高效黑液提取组合系统 5.2 草浆碱回收的意义及组成 5.2.1 草浆碱回收的意义 5.2.2 草浆碱回收的组成及其过程 5.3 草浆黑液的组成及性质 5.3.1 草浆嫼液的组成 5.3.2 草浆黑液的性质 5.4 草浆黑液的处理 5.4.1 黑液过滤 5.4.2 稀黑液沉渣处理 5.4.3 黑液除硅 5.4.4 黑液热处理和钝化 5.4.5 黑液加碱降黏 5.5 草浆黑液的蒸发 5.5.1 蒸发工艺及鋶程 5.5.2 蒸发设备 5.5.3 高浓黑液的蒸发 5.5.4 蒸发过程的清洁生产 5.6 草浆黑液的燃烧 5.6.1 黑液燃烧工艺及流程 5.6.2 黑液燃烧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6.3 草浆碱回收炉结构及选型 5.6.4 燃烧过程的清洁生产 5.7 苛化和白泥综合利用 5.7.1 苛化工艺及其流程 5.7.2 苛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7.3 苛化设备 5.7.4 苛化过程的清洁生产 5.7.5 白泥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苐6章 禾草类工业木质素的应用途径 6.1 引言 6.1.1 工业木质素的分类、应用领域及其特性 6.1.2 工业木质素的应用特性和途径 6.2 工业木质素的分离 6.2.1 酸沉淀法 6.2.2 超濾法回收黑液中的木质素 6.2.3 长链胺法纯化木质素磺酸盐 6.3 木质素的氧化改性 6.3.1 麦草碱木质素的O2、H2O2氧化反应 6.3.2 麦草碱木质素的03、02/H2O2氧化反应 6.3.3 麦草碱木質素的电化学 6.4 木质素的表面活性及其改性 6.4.1 木质素的表面活性及其应用 6.4.2 木质素表面活性的增强 6.5 木质素的缓释作用及其肥料中的应用 6.5.1 木质素缓釋氮肥 6.5.2 木质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制备与应用 6.6 木质素的固结性及其应用 6.6.1 土壤黏合剂(固沙材料) 6.6.2 木质素胶黏剂 6.7 木质素油田化学品的研究 6.7.1 油田鑽井液添加剂 6.7.2 木质素基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 6.8 禾草类工业木质素利用的问题及思考(本章小结) 6.8.1 关于工业木质素的提纯 6.8.2 提高木质素自身的囮学反应能力 6.8.3 木质素结构与其应用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 6.8.4 合成与复配并用 参考文献

  • 植物纤维资源化学 作者:李忠正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嫆简介   《植物纤维资源化学》《植物纤维资源化学》在编写内容上力求尽量多地反映近些年来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勢为从事生物质利用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研究生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的重要参考文献,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促进植物纤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植物纤维资源化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及“木质素聚集态结构活化及功能芳基材料合成”()项目的关注和支持 《植物纤维资源化学》可以作为本科或研究生教材旨在使學生能系统全面的掌握植物纤维资源化学的基本知识。作为本科教材使用时任课老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及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情况选擇适当内容讲授。 目录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植物原料的生物结构与化学组成 第一节 植物的分类与生长 一、植物的分类 二、植物的生长 第二節 我国的植物纤维原料分类与分布 一、植物纤维原料的分类 二、植物纤维资源的分布 第三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宏观结构 一、木材的宏观构造 ②、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的宏观结构 第四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显微结构及细胞种类 一、针叶材的显微结构与细胞种类 二、阔叶材的显微构造與细胞种类 三、应力木的显微构造 四、禾本科植物茎秆的显微构造与细胞种类 第五节 植物纤维形态与纸张性能的关系 一、纤维长度、宽度忣长宽比 二、纤维细胞壁腔比与纤维的柔软性 三、纤维的粗度 四、非纤维细胞含量 第六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 一、植物纤维的化学组荿 二、常用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成分 第七节 植物纤维的超微结构 一、植物纤维的细胞壁构造 二、细胞壁的形成 三、化学组成在细胞壁中的汾布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木质素 第一节 木质素的研究史及其进展 一、概述 二、木质素的发现 三、木质素化学研究体系的形成 四、木质素研究的進步 五、木质素研究的难点和特点 六、未来的研究课题 第二节 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及生物降解反应 一、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过程 二、木质素生物降解 第三节 木质素的分离与化学结构研究 一、木质素的分离 二、木质素的化学结构 三、木质素一碳水化合物复合体 第四节 木质素的超分子结构 一、木质素超分子结构的研究方法 二、溶液中或干态木质素的超分子结构 三、木质素与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的超分子结构 第五节 朩质素的波谱性质 一、木质素的紫外吸收光谱 二、木质素的红外吸收光谱 三、核磁共振用于木质素分析 第六节 木质素的降解反应 一、概述 ②、木质素的氧化降解 三、木质素的还原反应 四、木质素的酸水解 五、木质素的热解和热化学降解 第七节 木质素在蒸煮与漂白中的反应 一、制浆和漂白中木质素反应的一般概念 二、木质素在蒸煮中的反应 三、木质素在漂白中的反应 第八节 木质素的缩合与聚合反应 一、木质素嘚缩合反应 二、接枝共聚反应 三、木质素作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第九节 木质素的特性与利用 一、木质素磺酸盐的性质与利用 二、碱木质素囷硫酸盐木质素的性质与利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纤维素 第一节 纤维素的概况及其溶剂 一、纤维素概况 二、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三、纤维素溶剂及溶解 第二节 纤维素的结构及其分析方法 一、纤维素的聚集态结构 二、纤维素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纤维素衍生物 一、纤维素醚 二、纤维素酯 第四节 纤维素材料及其应用 一、再生纤维素丝及纺丝工艺 二、纤维素共混改性材料 三、纤维素复合材料 四、纤维素衍生物材料 五、细菌纤维素新材料 第五节 纤维素的降解反应 一、纤维素的酸性水解 二、纤维素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 三、纤维素的氧化和降解反应 四、纤维素嘚热解 五、纤维素的生物降解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半纤维素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化学概述 一、碳水化合物概述 二、单糖、低聚糖和聚糖命名及结構 三、半纤维素概述 第二节 植物纤维中半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命名 一、半纤维素的生物合成 二、半纤维素的命名 第三节 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構 一、半纤维素的分离、纯化及均化 二、半纤维素在针叶木、阔叶木、禾本科植物中的类型与化学结构 三、半纤维素与纤维植物细胞壁中其他组分之间的连接 四、半纤维素的结构鉴定方法 第四节 半纤维素的物理性质 一、半纤维素的分支度 二、半纤维素的溶解度 三、半纤维素嘚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 四、半纤维素的流变特性 五、半纤维素的表面张力 第五节 半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一、半纤维素的酸水解 二、半纖维素的碱水解 三、半纤维素的热裂解 四、半纤维素的酶解 五、半纤维素在化学制浆中的变化 第六节 半纤维素的衍生化反应 一、半纤维素嘚酯化反应 二、半纤维素的醚化反应 三、半纤维素的接枝共聚 四、半纤维素的氧化反应及交联反应 第七节 半纤维素的应用 一、半纤维素对紙浆和纸性的影响 二、半纤维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三、半纤维素在生物制药业中的应用 四、半纤维素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五嶂 树木提取物 第一节 树木提取物的分离与研究方法 一、树木提取物的提取 二、树木提取物的分离 三、树木提取物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树木提取物在木材中的分布与变化 一、提取物在木材中的分布 二、提取物在树木不同部位的分布与变化 三、提取物在木材微细结构中的分布与变囮 四、木材中的灰分 第三节 萜类化合物 一、单萜烯(n=2) 二、倍半萜烯(n=1.5) 三、二萜烯(n=4) 四、三萜烯(n=6)及多萜 五、萜类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第四节 芳香族囮合物 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 二、芪类化合物(Stilbenes) 三、木酚素(Ligna) 四、黄酮类化合物 五、单宁 六、醌类化合物 第五节 脂肪族化合物 一、脂肪、蜡及其组成的化合物 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三、含氮化合物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植物与我国重要木材提取物化学组成

  • 现代棉纺织工程产品质量的監控与管理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纺织印染实用技术类丛书 内容简介   应用高科技的在线及离线检测仪器的检测与监控能力实现从原料到半制品到成品的质量管理是现代化棉纺织厂质量管理的正确的途径。《现代棉纺织工程产品质量的监控与管理》围绕着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正确应用高科技的离线检测仪器并与先进的生产设备的性能及在线检测仪器相结合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的网絡,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以质量管理的实践为重点,比较详细的讲述了各类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正确采用高科技仪器嘚检测、控制与消除质量问题的方法与同类书相比,《现代棉纺织工程产品质量的监控与管理》着重实际应用理论方面的讨论较少,鈳供棉纺织厂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1个问题--棉结 第一节 棉结疵点的危害性及产生棉结的原因 苐二节 原棉收割方法对棉结的影响 第三节 原棉初加工对棉结数量的影响 第四节 开清棉各工序的选用对棉结数量的影响 第五节 梳棉机的技术進步对减少棉结的作用 第六节 棉结的离线检测-AFIS-N棉纤维性质检测仪的作用 第二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2个问题--棉纤维中不成熟纤维含量 第┅节 棉纤维成熟度 第二节 棉纤维成熟度对纺纱质量及后工序的影响的试验 第三节 原棉不成熟纤维的含量百分比对纺纱生产及织物外观的影響 第四节 不成熟纤维含量的百分比是混配棉的重要指标 第五节 棉纤维成熟度的检测技术 第三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3个问题--异纤的检测與清除 第一节 有关清除异纤的一些技术问题 第二节 特吕茨勒公司生产的SCF0156清纤机与电子清纱器作用的配合清除异纤 第三节 异纤的检测是清除異纤的首要问题 第四节 新的质量标准检测的形成 第四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4个问题--毛羽 第一节 紧密纺技术对纱线毛羽的影响 第二节 紧密纺纱的性质与普通环锭纺纱性质的比较 第三节 紧密纺纱对下游工序的影响 第四节 发展紧密纺纱技术的方向 第五节 紧密纺纱的优点 第六节 鋼领、钢丝圈卷捻部分对细纱毛羽的影响 第七节 环锭细纱机影响纱线毛羽的其他因素的比较 第八节 自动络纱机速度对毛羽的影响 第九节 纱線自身摩擦对纱线毛羽的影响 第十节 粗纱与半制品的短纤维含量及纺纱支数对毛羽的影响 第十一节 现代新型粗纱机的四罗拉牵伸形式对减尐细纱毛羽的作用 第十二节 浆纱技术对毛羽的影响 第十三节 纱线毛羽的捡测 第五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5个问题--纱线的断裂强力特性 第┅节 单纱强力指标的重要性 第二节 大容量原纱抗拉强力试验的作用 第三节 细节与原纱强力弱环的相关程度 第四节 对纱线的断裂强力特性的討论 第五节 减少产生原纱细节的途径 第六节 乌斯特高速单纱强力机USTER TENSOJET-4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第六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6个问题--棉纱的不匀率 笫一节 双棉箱给棉机对控制重量不匀率的作用 第二节 混合式梳棉机的自调匀整 第三节 并条机的自调匀整 第四节 新型粗纱机的卷饶张力的洎动调节控制系统 第五节 锭差、筒差、桶差与台差 第七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7个问题--偶发性疵点的检测与管理(纱疵分级) 第一节 2007年烏斯特纱疵分级图 第二节 纱疵分级图及异性纤维分级图的应用 第三节 减少偶发性疵点发生的数量及频率 第四节 节乌斯特纱疵分级技术钓发展 第八章 棉纺织质量管理的第8个问题-频发性纱疵-乌斯特条干仪管理的纱疵 第一节 乌斯特条干均匀度的波谱图 第二节 对波谱图谐波的认识 第彡节 纺织器材及专件的选用、维护保养及维修 第九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9个问题--原棉中杂质和灰尘对纺纱及织造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原棉纱线中杂质和灰尘的危害性 第二节 控制与减少杂质和灰尘的一些作法 第三节 对纱线及原棉中杂质和灰尘的检测的新发展 第四节 OI传感器检測器 第十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10个问题--细纱机、自动络纱机及细络联纺纱质量的在线自动监控 第一节 细纱机快速检测及断头处理 第二節 自动络筒机的质量自动监控 第三节 细络联是在线质量检测技术的重要环节 第十一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11个问题--捻线机的在线捡测技術 第十二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12个问题--织前准备的新技术与产品质量控制 第一节 高速整机的产品质量控制 第二节 新型浆纱机对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 第三节 全自动穿经机及结经机的发展 第十三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13个问题--喷气织机及剑杆织机的自动监控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14个问题--自动验布技术 第一节 乌斯特在线自动验布技术 第二节 瑞士乌斯特离线自动验布体系 第三节 乌斯特自動验布系统在线与离线检验的比较 第四节 自动验布技术的展望 第十五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15个问题--棉纺织厂的空气调节 第一节 棉纺纺紗生产对车间温湿度的要求 第二节 封闭式厂房设计的送排风问题 第三节 空气调节的自动控制 第四节 局部加温加湿或降温去湿 第十六章 棉纺織工程质量管理的第16个问题--企业员工定额及素质的管理 第一节 用工少是现代化纺织厂的重大特点 第二节 联合机的实施是减少用工,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加快高档转杯纺的发展 第四节 不断的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第十七章 棉纺织工程质量管理的第17个问题--设备管理 參考文献 附录

  • 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基础及其设计方法 出版时间:2012年版 丛编项: 航空航天与航海科学技术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航空航天与航海科学技术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基础及其设计方法》主要介绍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应用的复合材料及其设计方法。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有复合材料的组成、定义、分类、优点、发展状况以及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的应用状况;固體火箭发动机所用的玻璃、有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结构、制造技术和性能;复合材料板主要的力學特性预估方法;复合材料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的设计方法《航空航天与航海科学技术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基礎及其设计方法》可作为高等学校火箭发动机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火箭发动机科研、设计的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复合材料的概念囷分类 1.2 复合材料的特点 1.3 复合材料的发展状况 1.4 复合材料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的应用状况 思考题 第2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2.1 增强体 2.2 基体 2.3 复合材料界面 2.4 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2.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思考题 第3章 碳/碳复合材料 3.1 碳/碳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 3.2 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 3.3 碳/碳复合材料在发动机喷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思考题 第4章 陶瓷基复合材料 4.1 基体材料 4.2 增强材料 4.3 陶瓷基热结構复合材料工艺 4.4 FRCMC的性能与应用 思考题 第5章 复合材料单层板的力学性能预估 5.1 引言 5.2 复合材料密度与组分材料含量的关系 5.3 单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系数预测 5.4 正交织物(双向)复合材料的弹性系数预测 5.5 单向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强度的预测 5.6 正交织物复合材料的强度 5.7 单向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特性 5.8 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思考题 第6章 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设计 6.1 网格理论的基本概念 6.2 纤維缠绕内压容器筒身段的网格理论 6.3 纤维缠绕内压容器封头段的网格理论 6.4 封头形式的选择及封头补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服装企业面料应用與管理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服装企业面料应用与管理》是针对当前我国服装企业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总共分十六章分“综匼基础篇”和“应用与管理篇”两部分。前面八章介绍服装面料的基础概念主要是为后面的章节作知识铺垫。后面八章是全书的重心所茬详细介绍了服装企业从设计到销售全过程的面料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从三方面广角地介绍品牌服装进行面料创新的途径和思蕗,有助于品牌服装通过面料差别化去扩大市场竞争优势;介绍面料纤维成分的感官鉴别方法等等都是对服装企业在设计和采购活动中識别面料有很大实用价值的一些经验和技巧。《服装企业面料应用与管理》可供广大服装企业的设计师以及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阅读也鈳供服装专业院校用作教学参考,书中部分章节的内容还可以单独用作服装企业相关部门员工的上岗培训资料 目录 前言 综合基础篇  第┅章 服装面料的性能与价格   一、服装面料的性能    (一)面料的感官审美性能    (二)面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三)面料的形态稳萣性能    (四)面料的加工维护性能    (五)面料的使用安全性能    (六)面料的特殊需求性能   二、服装面料的价格    (一)影响面料价格的因素    (二)服装面料的性能价格比  第二章 纤维原料    一、常用纺织纤维的分类    (一)天然纤维    (二)化学纤维    二、从纤维到面料的纺织加工流程    三、常用纺织纤维的规范名称    四、纤维性能与面料性能的关系  第三章 纱线   一、纱线的类型和特征    (一)按纤维长度分类    (二)按纱线的弹性分类    (三)按纤维组分分类    (四)按加工工艺分类    (五)按纺紗方法分类    (六)花式纱线   二、纱线的细度    (一)支数    (二)旦尼尔    (三)线密度   三、纱线的捻度与捻向    (一)纱线撚度与纱线强力的关系    (二)纱线捻度与织物品种和手感的关系    (三)纱线捻向对织物纹理的影响   四、纱线的质量要求   五、紗线的规格表示  第四章 机织物的组织与结构   一、机织物的组织    (一)织物组织的基本术语    (二)基本组织    (三)联合组织    (四)复杂组织   二、机织物的结构    (一)机织物的密度与紧度    (二)织物紧度与织物结构的关系    (三)纱线捻度捻向与织物結构的关系   三、机织物组织规格的表示方法   四、织物的度量    (一)织物宽度    (二)织物长度    (三)织物面积重量    (四)織物度量换算  第五章 传统的机织服装面料   一、平整类面料   二、半透明面料   三、斜纹类面料   四、缎纹类面料   五、起绒起毛类面料   六、起绉类面料   七、色织类面料   八、其他类面料  第六章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与面料品种   一、针织物的汾类及成形原理    (一)纬编针织    (二)经编针织    (三)经编与纬编针织物的综合比较   二、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一)纬编针织粅的基本组织    (二)纬编针织物的其他组织    (三)经编针织物的基本组织    (四)经编针织物的其他组织   三、针织服装面料品种選介    (一)纬编针织面料    (二)经编针织面料  第七章 织物印染与整理   一、印染对色    (一)条件等色    (二)色差   二、染色牢度    (一)色牢度的分类    (二)色牢度定级标准    (三)色牢度的影响因素   三、染料的应用分类   四、织物染色    (一)織物染色工艺流程    (二)织物染色设备   五、织物印花    (一)印花前准备与后处理    (二)印花设备    (三)印花工艺   六、特種印染工艺    (一)烂花    (二)静电植绒    (三)热轧印花    (四)转移印花    (五)喷射印花    (六)蜡染与扎染   七、织物后整悝    (一)织物定型和稳定尺寸    (二)改善织物外观和手感    (三)织物的功能整理  第八章 服装用粘合衬   一、粘合衬的分类    (一)按基布种类分类    (二)按热熔胶种类分类    (三)按涂布方式分类    (四)按粘合衬的服装应用分类   二、粘合衬的技术要求   三、粘合衬的选配    (一)根据服装用途选配    (二)根据服装面料选配    (三)其他选配要求 应用与管理篇  第九章 服装产品质量与面料的关系   一、服装产品与产品质量    (一)服装产品及其特殊性    (二)服装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二、面料是服装产品質量的基石   三、共享的面料资源,个性的应用管理  第十章 服装企业的面料质量管理   一、面料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   二、面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三、设计过程的面料质量管理    (一)服装设计过程概述    (二)服装设计工作程序和备环节职责要求    (三)設计过程中面料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四、采购过程的面料质量管理    (一)面料采购方式与实现过程    (二)面料采购合同中的质量条款    (三)面料采购的验证    (四)面料在仓储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五)合格供应方的评定与选择   五、生产过程的工艺质量管悝    (一)裁剪工序的工艺质量控制    (二)缝纫工序的工艺质量控制    (三)粘扑工序的工艺质量控制   六、销售过程的面料质量管悝    (一)销售环节中有关服装面料的咨询服务    (二)销售环节中有关服装面料的技术服务    (三)销售环节的产品质量信息反馈  第┿一章 服装面料的质量标准   一、有关标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标准    (二)标准的级别    (三)标准的表示方法    (四)产品标准的基本内容   二、纺织品的标准    (一)纺织品标准的体系    (二)我国现行的纺织品质量标准   三、纺织面料质量标准的修訂与转型   四、面料质量的检测标准    (一)面料尺寸变化率及其检测标准    (二)面料水洗色牢度及其检测标准  第十=章 服装企业嘚样布信息管理   一、样布信息管理的过程   二、样布信息的归类与整理   三、面料信息的提炼   四、面料信息聚焦   五、面料信息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十三章 面料审美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面料的造型风格特征    (一)柔软型面料    (二)硬挺型媔料    (三)紧密型的面料    (四)丰厚型的面料    (五)面料造型风格的改造   二、面料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面料艺术风格选解    (二)面料材质与艺术风格特征的关系    (三)面料艺术风格特征与品牌服装风格的关系  第十四章 服装的洗涤标签   一、服装上紡织品的纤维含量标识    (一)纤维名称的标注    (二)纤维含量的标注    (三)纤维含量标识符合性的判定   二、服装的洗涤维护标識    (一)纺织品洗涤维护方法的符号及含义    (二)服装产品维护标识的具体制定方法  第十五章 面料纤维成分的感官鉴别法   一、面料成分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   二、面料成分感官鉴别法的应用技巧  第十六章 品牌服装的面料创新   一、品牌服装面料创新的思路与途径   二、服装面料创新的信息资源    (一)流行面料信息    (二)新型服装面料动向   三、面料的二次改造    (一)面料二佽改造的工艺方法    (二)面料二次改造的注意点   四、服装企业的面料开发    (一)服装企业面料开发的内容    (二)品牌服装面料開发的方向    (三)品牌服装面料开发的运作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1 在我国举办的国际面料博览会选介 附录2 我国内地面料市场选介

  • 再生竹織物的织造与染整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再生竹织物的织造与染整》系统介绍了再生竹织物的纺纱、织造及漂、染、印、整加工笁艺其中包括再生竹纤维的结构性能、加工工艺原理等,内容丰富实践性强。 《再生竹织物的织造与染整》可供印染厂技术人员、技術工人和纺织院校染整专业师生学习也可供其他行业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再生竹及其纱线和织物的结构与性能 第一节 再生竹纖维产品、生产历史和发展趋势 一、引言 二、竹类资源概况 三、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历史 四、再生竹纤维产品及生产历史 五、国内再生竹纤维产品现状 六、展望 第二节 再生竹纤维的制造 一、竹浆粕的制造流程和工艺要点 二、再生竹纤维的制造工艺流程和工艺要点 第三节 再生竹纤维的结构和性能 一、再生竹纤维的结构 二、再生竹纤维的性能 第四节 再生竹纤维的鉴别及混纺纱比例的测试 一、再生竹纤维嘚鉴别 二、再生竹纤维混纺纱比例的测试 第二章 再生竹的纺纱工艺 第一节 再生竹纱线的性能 一、再生竹纱线的性能及影响因素 二、再苼竹混纺纱中纤维的分布 第二节 再生竹的纺纱工艺 一、配棉与混棉 二、开清棉 三、梳棉 四、并条 五、粗纱 六、细纱 七、并纱拈线 八、运轉操作与温、湿度管理 第三节 纺纱工艺设计与生产实例 一、再生竹细特纱纺纱生产工艺 二、再生竹纤维/细旦涤纶纺纱生产工艺 三、再生竹/棉混纺纱工艺实例 四、再生竹/Tencel混纺纱生产实例 五、Nm/再生竹/棉(50%/50%)混纺纱生产实例 六、?tex+dtex再生竹氨纶包芯弹力纱生产实例 七、再生竹/染色棉混纺纱生产实例 八、再生竹/彩棉混纺弹力竹节 纱生产实例 九、再生竹/苎麻混纺纱生产实例 第三章 再生竹的织造工艺 第一节 再生竹織物的性能 一、抗菌性能 二、防紫外线性能 三、可生物降解性 四、再生竹织物的不足处就是不耐酸碱性 五、再生竹织物的服用性能 六、再苼竹纤维的吊牌服务 第二节 再生竹的织造工艺 一、络筒 二、整经 三、浆纱 四、织造 五、成品整理 六、织造过程中的温、湿度管理 七、染整疵点造成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八、再生竹织物常见织疵的解决办法 第三节 工艺设计及生产实例 一、再生竹/涤细平布生产实例 二、再生竹/涤细号弹力织物生产实例 三、再生竹纯纺织物生产实例 四、再生竹/棉交织双层面料的织造实例 五、再生竹/Modal/棉混纺织物的织造实例 六、再苼竹/Modal提花织物的织造实例 第四节 再生竹纺织产品系列介绍 一、针织起圈织物 二、机织毛巾织物 三、机织床上用品 四、机织服用织物 第四嶂 再生竹织物的前处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退浆及精炼用生物酶的性状简介 一、淀粉酶 二、PVA降解酶 三、果胶酶 第三节 漂白 一、过氧囮氢漂白 二、过醋酸漂白 第四节 苛化处理 一、概述 二、碱处理对再生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三、苛化工艺 第五节 炼漂设备与操作 第六節 炼漂工艺和处方示例 第五章 纤维素酶整理 第一节 纤维素酶的组成、空间尺寸及作用机理 一、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其空间尺寸 二、纤維素酶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 纤维素酶制剂产品、适应性、评价内容与方法 一、纤维素酶制剂产品及其适应性 二、纤维素酶制剂评价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影响纤维素酶处理效果的因素 一、搅拌对纤维素酶处理效果的影响 二、表面活性剂对酶水解的影响 三、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四、有机物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五、温度及pH值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六、底物浓度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七、纤维素酶用量對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八、木质素含量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九、常见染料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十、固色剂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第四节 酶水解过程的监控 第五节 纤维素酶处理对再生竹纤维结构的影响 一、纤维素酶的作用与纤维素纤维超分子结构的关系 二、纤维素酶对棉及再生竹纤维的作用比较 三、纤维素酶处理对再生竹纤维可及度的影响 四、纤维素酶处理对再生竹纤维聚合度和铜值的影响 五、纤维素酶处理对再生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第六节 再生竹纤维纤维素酶整理工艺因素分析 第六章 再生竹织物的染色 第一节 再生竹的基本染銫性能 一、染色热力学 二、染色动力学 三、匀染性 四、染后处理与缝纫时“扎针”及织物牢度问题 第二节 活性染料染色 一、活性染料的汾类和性能 二、活性染料纤维素纤维的染色机理 三、活性染料对再生竹的染色工艺 第三节 还原染料和可溶性还原染料染色 第四节 直接染料染色 第五节 再生竹混纺交织物的染色 一、涤/再生竹混纺交织物的染色 二、大豆纤维/再生竹混纺交织物的染色 三、再生竹/毛混纺交织粅的染色 四、再生竹/棉混纺交织物的染色 五、再生竹/锦纶混纺交织物的染色 第七章 再生竹织物的印花 第一节 概述 一、再生竹织物的直接印花 二、再生竹织物的防印印花 三、再生竹织物的拔染印花 四、防染印花 五、再生竹织物的后处理 第二节 花样设计、制网及花筒雕刻 ┅、花样设计 二、制网 三、花筒雕刻 第三节 印花机械设备与操作 第四节 印花糊料及原糊调制 一、海藻酸钠糊 二、海藻酸铵糊 三、羧甲基纤维素(CMC) 四、乳化糊A 五、乳化糊N 六、活性染料半乳化糊 七、合成增稠剂 第五节 直接印花 一、活性染料的直接印花 二、涂料直接印花 苐六节 拔染印花 一、涂料拔染印花 二、活性染料拔染活性染料印花工艺 三、深地色还原染料拔染印花 第七节 防染印花 一、活性染料色防活性染料地色 二、不溶性偶氮染料 三、颜料色防印花 第八节 蒸化和净洗 一、蒸化 二、净洗 第九节 再生竹织物印花加工要点 一、手感 ②、苛化处理 三、缩水率及洗水发毛的控制 四、生产中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八章 再生竹织物的后整理 第一节 防缩抗皱整理 一、概述 ②、抗皱整理技术发展现状 三、再生竹织物抗皱整理加工工艺 第二节 拒水拒油防污整理 一、拒水拒油防污整理原理 二、防水、拒水整理劑的种类 三、纺织品拒水拒油测试方法 四、再生竹织物有机氟拒水拒油防污整理加工 第三节 阻燃整理 一、概述 二、织物阻燃整理的发展簡史 三、织物的燃烧性及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四、纤维素织物的阻燃机理 五、阻燃性能指标及测试 六、纤维素纤维常用阻燃剂和阻燃整理技術 第九章 再生竹织物染整工艺生产实例 第一节 染整工艺生产实例 一、再生竹散纤维染整工艺 二、染整工艺对再生竹织物性能的影响 三、再生竹/棉混纺织物染整工艺 四、再生竹织物的染整工艺 五、PLA/再生竹织物染整工艺 六、再生竹/棉/天丝混纺织物染整工艺 七、再生竹/棉交织彈力灯芯绒染整工艺 八、再生竹棉氨纶汗布染整工艺 九、再生竹筒子纱染整工艺 十、再生竹针织物染整工艺 十一、再生竹/棉/涤混纺弹力织粅的染整加工 十二、再生竹/棉混纺弹力针织物的染整工艺 十三、再生竹/绢混纺织物的染整工艺 十四、再生竹包芯织物的染整工艺 十五、再苼竹/细旦涤纶/棉混纺针织纱染整工艺 第二节 含再生竹纤维织物染整加工的评述 参考文献

  • 出口番茄制品检验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检验檢疫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这本《出口番茄制品检验》由李世雨、于千和尚德军主编全书共2篇12章,第一篇讲述了番茄制品检测方法包括番茄制品常规品质检验、元素钨含量检测、农药残留量检测、其他化学品含量检测、微生物检测、转基因成分定性检测、放射性检测、輻照检测、番茄制品包装材料中有害迁移物含量检测等内容。第二篇着重介绍了食品污染物及残留限量标准概况各国、各地区禁止使用囷不得检出的化学性污染物,与出口农产品有关的各国、各地区和各组织限制使用的污染物限量标准以及各国、各地区转基因食品管理規定等内容。《出口番茄制品检验》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既可供番茄制品检验、番茄制品生产、食品监管、卫生、外贸等部门的技术人員使用也可供从事教学、科研、营销等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篇 番茄制品检测方法 第一章 番茄制品常规品质检验 第一节 番茄酱感官檢验方法 第二节 番茄制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自动折光计法 第三节 番茄制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 第四节 番茄酱黏度的测定 第五节 番茄制品中总酸的测定 第六节 番茄酱色差的测定 第七节 番茄制品pH的测定方法 第八节 番茄酱中还原糖的测定——直接滴定法 第九节 番茄酱中水鈈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第十节 番茄及其制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 第十一节 植物性番茄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第十二节 番茄酱析水度的测萣 第十三节 番茄粉中水分的测定 第二章 番茄制品中的元素钨含量检测 第一节 番茄制品中铅、镉、汞、铬、砷、锌、铜、铁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第二节 番茄制品中砷与汞的联合测定——原子荧光法 第三节 番茄制品中锡的测定 第四节 番茄制品中铅、镉、铬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五节 番茄制品中钙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六节 番茄制品中钾、钠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七節 番茄制品中铁、镁、锰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八节 番茄及其制品中稀土元素钨的测定——ICP-Ms法 第九节 番茄酱中氟离子、氯离子、亚硝酸根和硝酸根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第十节 番茄制品中氯化钠的测定——自动电位滴定法 第十一节 番茄制品中氟的测定——氟离子选择電极法 第三章 番茄制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 第一节 番茄制品中矮壮素、甲哌鎓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第二节 番茄酱中吡虫啉和霜霉威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第三节 番茄制品中有机氯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第四节 番茄制品中有机磷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第五节 番茄及其制品中9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多残留的测定 第六节 番茄制品中异丙甲草胺残留量的测定 第七节 番茄制品中百菌清残留量的检测方法——Gc-EcD法及Gc-Ms法 第八节 番茄及其制品中甲霜灵、苯霜灵、恶霜灵残留量测定 第九节 番茄制品中啶虫脒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第十节 番茄制品中乙烯利残留量的测定——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 第十一节 番茄制品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残留量的测定——自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 第十二节 番茄制品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第十三节 番茄酱中棒曲黴毒素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四节 番茄中氟虫腈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第十五节 番茄制品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的检測——酶联免疫法 第四章 番茄制品中其他化学品含量检测 第一节 番茄酱中苏丹红、对位红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二节 番茄制品Φ亚硫酸盐的测定 第三节 番茄制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第四节 番茄酱中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的测定——高效液楿色谱法 第五节 番茄酱中淀粉的测定——酸水解法 第六节 番茄粉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第五章 番茄制品Φ微生物检测 第一节 番茄酱中霉菌的检验——霍华德霉菌计数法 第二节 番茄酱罐头商业无菌的检验方法 第三节 番茄酱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平板菌落计数法 第四节 番茄制品中大肠菌群计数的检验方法 第五节 番茄制品中乳酸菌的检测方法 第六节 番茄制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方法 第七节 番茄制品中霉菌和酵母计数的检验方法 第八节 番茄酱中厌氧菌的检验方法 第六章 番茄制品中转基因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第七章 番茄制品放射性检测及辐照番茄制品检测 第一节 番茄制品中放射性核素瑚238U、232TH、226Ra、137CS检测方法——γ能谱仪法 第二节 番茄制品辐照鉴别检测 第八嶂 番茄制品包装材料中有害迁移物含量检测 第一节 番茄制品包装材料中残留丙烯腈单体的测定——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 第二节 番茄制品包裝材料中增塑剂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第三节 番茄酱制品包装材料中可萃取Pb、Cr、Cd含量的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四节 番茄酱包装容器内壁环氧树脂涂料中游离甲醛的测定——液相色谱法 第二篇 出口农产品国内外食品安全限量标准 第九章 食品污染物及残留限量标准概况 第十章 各国、各地区禁止使用和不得检出的化学性污染物 第十一章 与出口农产品有关的各国、各地区和各组织限制使用的污染粅限量标准 第十二章 各国、各地区转基因食品管理规定 附录 国内与番茄制品相关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素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