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如何性转换成为现实机器世界

  编者按:2021年是典型理论进入Φ国100周年“典型”是现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基石典型理论在中国的百年旅行,对现当代Φ国的文艺观念与文艺理论评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6月27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论委员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京召开“典型理论百年”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典型理论的内涵、典型概念与现代中国文艺实践、各艺术门类中的典型人物及典型化等重大问题,推动典型理论研究迈向新的起点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的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本期刊发部分与会专家文章以飨读者。

敢於面对自己不懂的“生活” ——现实主义的文体哲学与典型论的哲学基础

  内容摘要:现实主义的政治使命(文体政治学)与现实主义嘚真实再现(文体修辞学)存在着逻辑的裂痕导致人们误把人民性的政治诉求和真实性的审美表达混为一谈。而从文体哲学角度来审视这恰恰是现实主义内在悖论的症候。现实主义既是新现实的必然结果只有在新的世界图像建立起来的时候,“现实”的新知识范式才能转换完成“现实主义”不是诞生在有生活和对生活的模仿就有现实主义的时刻,而是诞生在“新现实”发生的时刻即“机械的世界圖像”确立的时刻。它“假装”不存在实在界(The Real)并把“人”(实在界)改造为“认知主体”(象征界与想象界的巧妙结合)。“现实主义”归根到底乃是一个关于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意识”的问题而这正是恩格斯之典型论的关键性议题。典型论“创造”了一个勇敢面對自己不懂的“生活”的“现实主义者”形象与其说现实主义“揭示”现实,毋宁说现实主义有可能“尊重”现实本身的昏暗不明

  关 键 词:现实主义 典型论 文体哲学 恩格斯

  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或者说创作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个学界思考了很久似乎也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但是“向生活学习”,却是诸多艺术家都认可的态度和方法这当然会产生一种关于生活的刻板想象:生活是没有错误的,有错误的只能是不熟悉生活的作家所以,现实主义首先被看作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没有比来洎日常生活经验的感受更具有“真实性”的说服力了。“生活=真实”的公式也就慢慢被确立了起来不妨举一个普通而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说明经验主义层面上陈述的“生活”所带有的“意义硬核”特性

  1956年《人民音乐》杂志一则小文这样写道:

  上海人民广播电囼编的“广播歌选”六月号(第70期)上刊登了一首采棉歌(张克作词),由于这首歌词的好些句子写得和采棉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闹出很多笑话。如在第一段中:“早起麻麻亮月亮未落坡,云雾绕在半山坡……”我们知道农民是不会在天未亮就下田去摘棉花的,因为采棉不同割稻棉花最怕受潮湿,把露湿的棉花采下来就要影响花的质量,所以农民摘花一般都在吃过早饭等露水干了以后再下田

  这则题為《作者应该熟悉生活》的小文,其话语力量不是体现在其对艺术家熟悉生活的指导性方面而是体现在其潜在的关于“真实”的知识型方面。题目中的“应该”二字体现出“本应如此”“理应如此”的话语态势这则小文的结尾特别强调了对“农村生活”不熟悉,才会犯這样的文字错误作者没有说“只有熟悉农村”才是体验生活的唯一出路,但是农村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劳动者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却是这个时期关于真正的生活的知识型逻辑。中国革命的道路证明了工农结合的合理性这也自然确立了文艺创作应该与工农兵相结匼的指导思想。1942年5月毛泽东就讨论分析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生活的隔膜:“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惢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从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的主張,到熟悉农村生活才能写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这其间是存在逻辑性差别的。毛泽东所主张的乃是“文艺为人民服务,而不能为剥削阶级服务”这一观点;文艺工作者要贴近工农兵创作放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高傲态度。这也成为关于现实主义“文体政治学”内涵構建的关键性语义然而,尊重工农兵面向人民创作,毛泽东强调的是政治态度而不是专指写作技法和文体理念。简言之文艺为人囻创作,不等于作家要完全服从人民群众的语言、思想和习惯——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提出来文艺创作要高于生活的原因所在然而,文藝尤其是现实主义被当作是文艺的主要形式之后,无形中变成了生活的“附庸”或者“学习生活”的产物——这恰恰是经验主义对马克思的历史主义的违背

  由此,关于现实主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乃是什么才是“现实”的问题。一方面是现实主义的政治使命(文体政治学)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再现(文体修辞学),这两者之间的裂痕恰恰是误把人民性的政治诉求和真实性的审美表达混为一谈。如果不引入文体哲学的视野文体修辞学和文体政治学的裂痕则无法弥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重新理解和反思恩格斯的典型论便十分必要。

  从文体修辞学、文体政治学到文体哲学

  在笔者看来对现实主义的研究,应以现实主义的文体意识和主体观念为线索将現实主义的文体理念划分为这样三个时段:前工业化背景下的文体修辞学时段——现实主义的创作更多地秉承写实或模仿技法(同时呈现出對现实人生的强烈关注);工业化背景下的文体政治学时段——现实主义成为暴露资本主义现实罪恶的重要类型,也是启蒙主义政治的关键攵类;数字社会背景下的文体哲学时段——现实主义的文体政治功能被重新反思传统现实主义叙事伦理和文体理念受到质疑,真实性、現实与主体等问题浮出水面现实主义写作倾向于摆脱传统“反映”理念,出现了新的现实主义文体探索

  这种文体哲学的转向,体現了现实主义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的状况20世纪国家进步神话昭示和引领的史诗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政治视野开始趋于坍塌。由国家主義的进步神话所养育的那种激情四溢的激情叙事开始被一种更多地表达自我体验和生活境遇的叙事所代替。现实主义文体政治的科学主義与理性主义的启蒙——批判的冲动开始淹没在私人化的现场之中。“现场经验”无休止的追索是对“距离消融”(Eclipse of Distance)这种叙述感的热情張扬。因此现代主义也就呈现为对秩序和秩序化叙事的强烈对抗,并形成对理性主义宇宙观和世界观的摒弃

  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可鉯看作是现实主义研究的三种视野。

  第一以模仿、写实与反映为核心话语的现实主义文体修辞学研究视野。

  一直以来“现实主义”被规定为特定的创作原则或者创作手法。正如艾布拉姆斯所认为的现实主义的本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指的是19世纪小说写莋的特定范式,另一个指的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对生活和现实进行反映的美学范式小说之繁盛与新闻写实囿极大的关联,这铸造了现实主义与小说的姻亲关系(伊恩?瓦特1992)。奧尔巴赫从人的心智能力角度细致讨论了“模仿”(mimesis摹仿)在文学艺术Φ的意义。这至少呈现了长期以来学界对现实主义理解的基本思路:“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源自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写实倾向它在小说、會话、电影和虚拟世界中都可以“存在”。

  由此关于现实主义如何实现这种模仿效果,真实地呈现外部世界就成为文体修辞学视野下的首要命题。列宁借助于模仿这一概念强调“反映”活动中“外部世界”与“映像”的不同,从而“反映”本身具有“客观性”特點如果“反映”是“客观”的,而“映像”是“主观”的那么现实主义研究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乃是如何让“映像”正确。这就衍生出兩个研究的路线

  首先,现实主义研究将“反映”和“写实”区别开来“如何修辞”变成现实主义的“形式”研究,即如何创造出“现实感”变得尤为重要而“反映”则转换为政治态度和理想原则问题。绘画领域对于光影的重视、文学领域对于白描的强调、电影和其他艺术对于真实场景的凸现成为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理念。

  其次在经典现实主义的理论中,避免自然主义倾向从历史认识的高度,强调现实主义对生活更高更集中的反映(毛泽东)成为核心命题新时期以来,关于现实主义内涵的解析(杨守森、李洁非、张炯)、现实主义反映论(狄其骢、陈剑晖、王干)、现实主义的写实理念转变(王若水、张德祥、南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吴家荣、吴秀明、吴中傑、董小玉)等研究都隐含了现实主义“如何现实”的思考。

  第二以批判、启蒙与介入为核心话语的现实主义文体政治学研究视野。

  马克思主义对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的思考确立了现实主义的文体政治学内涵。现实主义本身强化了与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关联致仂于使用“真实感”来塑造、摧毁或者颠覆“现实”;与之相应,现实主义能够聚焦于历史的焦虑和矛盾呈现现实的脆弱和黑暗,从而噭发人们面对现实的革命性冲动

  恩格斯在《致敏娜?考茨基》中提出“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品”的基本特征:

  如果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對于现存事物的永恒性的怀疑,那么即使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解决办法,甚至有时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认为这部小说也唍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是将文体修辞学视野与文体政治学视野进行了生动结合的关键性表述自此,“批判现实主义”成为现实主义研究的核心点之一回溯至1855年,“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即库尔贝《现实主义宣言》所谓的“以传统的理性,以我自己独立的意识来描绘完全意义上的感性认识”。可见“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从进入文学艺术领域伊始就更侧重独立的理性运用与创造意识。而洳果继续回溯到“现实”这一概念萌芽可以找到席勒于1795年在《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中所说,“尽可能的完美摹仿现实”是作为“全部忝性表现在外在生活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出现的“现实主义”无论从萌芽至其批判期,重心一直位于主体性建构一边而非与客观事实楿符合。卢卡奇把现实主义看作是“伟大的文学”乃是强调资本主义破碎的现实条件下,现实主义对总体性视野(历史意识、阶级意识)的構建显然,这样的思路否定了把现实主义仅仅看作是特定风格或形式技巧的观点于是,现实主义的启蒙性和介入性问题浮出水面

  巴赫金认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多语性”可以让社会中的不同群体获得表达权,埃里希?奧尔巴赫也认同现实主义的民主性;毛泽东则强調其人民性和革命性以及对于现实的批判性。鲁迅、茅盾等作家之所以强调“写实主义”也是因为看中了现实主义文体暴露衰败现实、启蒙民众觉醒、激发革命冲动的价值。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冷静观察世界的方式体现出与科学主义相伴随的历史态势,它是现代性启蒙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体政治学角度对现实主义的负面价值进行分析,也是这种理论视野下的有趣现象萨特强调,现实主义的鏡子“模仿”了资产阶级社会使得资本主义的日常生活“神秘化”,这显然与早期现实主义面对宗教文化呈现出来的科学主义去神秘化嘚趋势相违背在今天,现实主义有可能成为拒绝历史化、抵制乌托邦、放弃改变的文体形式近十几年来,国内现实主义文体政治的反思也出现较多童庆炳、丁帆、陶东风、阎连科、梁鸿、邓绍秋、王洪岳、董小玉、周志强,对“新现实主义”“反思典型论”“重返现實主义”“寓言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总体性”“超越现实主义”“神实主义”的阐释显示出现实主义理论研究的多元化特点。

  但是现实主义的修辞学视野和政治学视野的结合,也呈现出去哲学化的趋势而现实主义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往往被看成是逻辑性的關系而不是构建性的关系。这就需要重新引入哲学视野

  第三,以理性、悖论和剩余物为核心话语的现实主义文体哲学研究视野

  事实上,“现实主义”(Realism)本就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指的是“实在论”的问题域。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乃是一个走向理性化(Rationality)的历史,世界日益沿着世俗化的道路前进藉此思路,卢卡奇、卢纳察尔斯基、曼海姆、詹姆逊等人从现代社会理性主义发展的角度,开拓了現实主义历史诗学与文体哲学的研究

  然而,现在很少人意识到关于现实主义的知识,归根到底乃是关于“现实”诸多命题的哲学思考人们习惯于把现实主义看作是一种“文体”或者说“风格”,也就形成了关于现实主义的去哲学化的知识表达仿佛现实主义只不過就是一种修辞的手段和方式,自动遮蔽了什么才是“现实”的形而上的追问——这形成了现实主义文体修辞学知识话语的中心化倾向

  从哲学话语转型为文体知识,无意中悬置了现实主义的关键性议题:为什么现实主义是一种“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的真实性如何保障?后现代主义者会致力于取消“真实”或者取消“真实”的本质论形式;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卢卡奇同样也会强调“真实”首先指向历史的真实处境,也就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总体状况而不应该陷入经验主义的怀抱。如果现实主义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或者仅僅是对于个人经验感受的忠实书写——就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文艺活动植根于对他人情感经验的感受那么就没有必要深入讨论现实主义问题了。

  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哲学研究表明现实主义文体的复杂性。与其说现实主义是在“揭示”现实毋宁说现实主义有可能“尊重”现实本身的昏暗不明。齐泽克依托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和康德的物自体思想重新阐释了拉康的“实在界”理论。在本体论层媔上实在界指向无始无终、混茫无序的物自体部分;而从唯识论的层面,实在界乃是相对于象征界和想象界而言的乃是后两者无法以苻号穷尽之物。由此现实主义乃是象征界与想象界的交汇,传统现实主义哲学基础中的“真实”“现实”诸问题都在此需要重新反思和整理现实主义文本直面现实,却只能以剩余物的方式将不可化约的“真实”呈现在文本中在这里,现实主义不是“穷尽”了现实反洏是将现实之不可穷尽呈现在文本之中。

  于是文体哲学的研究,让现实主义的文体理念陷入悖论:现实主义乃是现实之剩余(历史中嘚无法言说之物与哲学上的否定性客体的结合体)在文本中努力呈现其自身的方式

  由上可知,文体修辞学的现实主义研究一方面确竝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径,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们对现实主义认识的单向化只要符合特定修辞要求的写作——现实生活题材、白描的手法、客观的叙事态度和认识论层面上的深度模式——就被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因此既然现实主义的形式范式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内容层面的问题了只要写出来的内容符合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共识”,那么现实主义的创作就成功了。这就有了关于体驗生活的知识我们是否处在“生活”之中?这就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直接面对的“生活”就是现实主义文体所指称的“现實”吗以此追问,恩格斯的典型论隐含了丰富的文体哲学的知识内涵或者说,典型论则处于文体政治学与文体哲学相互关联的理论节點:“现实”到底是什么

  “现实”与“机械的世界图像”

  何谓文体哲学?简而言之文体哲学就是关于现实主义文体形态和文體意识得以确立的知识基础的研究。“现实主义”在历史上的发生可以导源于19世纪早期。但是它作为一种哲学知识的发生,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科学与文化思潮之中

  现实主义的发生与科学主义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现实主义在“科学精神”的召唤下采用一种對待生活的“观察视野”创造文学艺术的现实感。物理光谱学的发展养育了早期现实主义绘画中的“真实信念”。现实主义并非建立在對生活进行“模仿”的观念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绝对精神”的塑造和发掘的观念基础之上。所以现实主义虽然致力于构慥各种关于“反映生活”的话语,其文体政治却是以“观念化的生活”对“真实生活”的构建为命题的现实主义拒绝模仿,且以模仿为敵它不仅不是生活的写照,反而是让人们只能困在“观念化的生活”中的有效手段现实主义通过现实感的塑造,缝合并完善“象征界”的种种话语缝隙使之成为现实本身。简单说现代社会的“现实”乃是以“现实主义”的方式组织和结构在一起的。现实主义是现实獲得合理性的“立法规则”是构建只有艺术式的生活才是真实生活的信念的“疯狂理性”之症候。

  然而现实主义与近代科学精神嘚关联,还不止于此更加复杂的情形乃是物理学和天体理论/假说等近代科学知识,开拓了现实主义所置身其中的“世界图像”即只有茬新的世界图像建立起来的时候,“现实”的新知识范式才得以转换完成“现实主义”不是诞生在有生活和对生活的模仿就有现实主义嘚时刻,而是诞生在“新现实”发生的时刻即“机械的世界图像”确立的时刻。

  伯特兰?罗素曾说现实世界是从17世纪开始的。从謌白尼、开普勒、伽利略最后到牛顿,一系列新的关于世界的假说创造了不同于传统的“有机世界图像”的新现实。“17 世纪的科学和哲学把人与物理世界隔离开,把世界看成机器, 把人看成与之不同的东西——把大自然与精神分开, 这在西方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从此,人类将精神和物质分开现实开始从人们想象中的神灵(高级化的身体)主导下解放出来。如同科伊利所说科学革命产生一种十汾重要的心理后果就是,从“把世界看成一个有限的、封闭的、等级森严的整体”转变为“一个由于有相同的基本要素和法则而结合在┅起的、不确定的、甚至无限的宇宙”。这是一个知识大更新的时代科学主义不仅逐渐取代宗教主义,还为现实主义的诞生准备好了“噺理念”人们开始相信,现实是一种物质性存在;“现实”乃是“现实存在物”即现实世界是“现实物”的聚集。人与物质世界的隔離精神和大自然的分开,这为现实主义文体的知识论准备了基本的结构:二分法的认知逻辑,构成了现实主义的文体哲学基础

  茬这里,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是否构建了完全正确的新现实的故事并不是关键的命题(康德哲学的一个目标就是为这种物理知识进行辯护)。对于新的世界图像来说万有引力的假说,确立了一种“没有上帝(神)而世界可以自动运转”的现实虽然牛顿并没有消除神的存在,却在“现实世界”的层面上确立了自动存在的秩序性世界的图像由此,我们理解了“现实主义”的文体理念:一种假装故事自己发生嘚方式这与牛顿万有引力的新世界图景的逻辑是统一的。

  与此同时仅仅有新现实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失去了上帝(神)世界还能洎动运转,那么人类是否有能力来理解和阐释这种自动运转的世界,就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在有神的年代里理解和阐释世界从来僦不成问题。这就需要重新发现人的认识能力或者说从上帝那里把关于世界的解释权“拿”回到人(认识主体)手中。这就有了笛卡尔、休謨、培根到康德关于“主体”的认知问题思考苏格拉底强调,即使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小奴隶也可以理解关于世界的逻辑命题。到叻笛卡尔那里对于先验真理的领悟力,便成为理解新现实的主体素质:对于“一些事物与同一事物相等同它们也彼此等同”(即A=C,B=C, 那么A=B僦是必然的)的命题来说任何人都拥有这样的基本能力。

  然而这也同时存在认知主体的悖论:正是因为人类有先天的认知力,所以现实知识(我们感受到的现实)如何可靠?休谟曾经质疑三段论:人人皆会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会死因为“人人皆会死”不是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体现,而是人类经验性的归纳(人人会死乃是建立在目前为止关于人的寿命的经验主义理解的基础上,只要出现一个特例此认识就会坍塌;所以,公理的不证自明乃是来自经验主义知识的遮蔽性)。所以因果关系的确立,不是来自世界的秩序性而是来洎人的认知的秩序化诉求:我们不要把“新现实”看成是无法理解的神秘领域。

  于是人类对于新现实的认知,开始进入一种吊诡的境地:实在界是无序的而人的主体性的构建,乃是在理性假定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这就有了康德认知主体的问题康德揭示了这样嘚知识形式:事物本身是否有因果性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事物要成为人的知识对象就必须呈现出可以被我们认知的“状态”。就如同結构主义的思想:世界本身是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人们的符号体系中存在自足的、具有意义生产能力的“规则”——对于意義的认知,不是依赖外部世界是什么的追问而是依赖我们采用怎样的逻辑性的认识规则。

  这彻底打开了现实主义文体哲学的认识论悖论:现实主义是新现实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其文体意识还是其构建逻辑,都是新世界图像中信心满满的科学理性的代表;同时现实主義又是一种“假装”不存在实在界(The Real)的文体,一种把“人”(实在界)改造为“认知主体”(象征界与想象界的巧妙结合)的方式

  现实作为“粅质性存在”这一基础观念开始动摇。休谟揭示“因果关系”不过是“前后相继”的经验主义的集合体同时也启发了康德的“认识论”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通过析取一种“认识形式”从而将现实存在转为一种“存在模式”,借此认识主体与对象在同一“系统”中相遇这种对于认识之“先验形式”的析取则以悬搁“物自体”为代价,即现实对象的“物质性存在”虽在观念上存在却无法实际驻足。此后无论是费希特的对于作为一切认识之先验依据的绝对自我的揭示,还是谢林对于物昭示自身的看法都立足于现实对潒是基于认识形式而被把握这一视角,即一种“存在状态”视角而在黑格尔的知识论中,知识被理解为“以其自身为中介”在走向“絕对精神”的过程中,在获得自身的同时也意味着扬弃自身故而在观念论阶段,“现实存在物”即是在“先验自我”的某种认识模式中被呈现的东西现实世界的最终“现实状态”就是“先验自我”的完全实现。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在这里发现现实主义的两条理解线索:。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编者按:自1998年成立以来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推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在建院2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邀请微软亚洲研究院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撰写“预見未来”系列文章,以各自领域的前瞻视角从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系统架构、图形学、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方向出发,试图描绘一幅未来科技蓝图 计算机图形学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为许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技术的支持。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看到的视觉效果越来越酷炫,但同时也不禁让研究人员发问,这就是图形学研究的核心吗未来的圖形学还将应用于哪些场景?又将遇到什么样的技术挑战对于这些问题,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图形组的研究员们提出了他们的思考

谈忣“计算机图形学”,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有距离感或者和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等学科混淆。但是如果告诉大家图形学技术是支持各种影视特效、三维动画影片、计算机游戏、虚拟现实以及大家手机上各种照片视频美化特效背后的技术基础,相信大家都不会再觉得陌苼

在计算机诞生后,如何在计算机中有效地表达、处理以及显示三维信息很快变成了计算机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需求计算机图形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应运而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计算机图形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深深地影响了很多产业的发展囷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在硬件上,图形学的发展催生了专用图形处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的产生与普及在软件上,图形学的基本绘制流水線已成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为各种计算机平台提供显示和图形处理。应用上图形学催生了影视特效、三维动画影片、数据可视化、计算机游戏、虚拟现实、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等一系列产业,并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技术和算法支持

作为一个计算机应用学科,计算机图形学的内涵和外延在过去几十年里也在不断地演进和扩展如果我们回顾计算机图形学年会ACM SIGGRAPH上过去十几年发表的论文,一方面會惊叹其中纷杂精彩的研究题目和每篇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另一方面也难免感到有些迷失,似乎图形学仅仅是在不断追求新奇和炫目的視觉效果这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应用学科中很多刚入门的学者都会有的困惑。图形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推动图形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进一步发展,哪些应用场景将呼之欲出伴随着这些新的应用场景、需求的出现,我们面临的技术挑战又是怎样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着对图形学的现状、发展和未来做一些思考并尝试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计算机图形学研究与应用现状

图形学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在计算机中有效的表达和处理三维世界的各种属性图形学所处理的三维信息既包括物理真实世界中的三维信息,吔包含我们人类大脑通过想象产生的虚拟的三维信息计算机图形作为一个中介,提供了这两个世界在计算机中的一个共同的表达和信息茭流渠道

计算机图形学诞生之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已经对真实三维世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把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有效的解构为核心嘚一些物理量和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如图1所示传统的图形学受物理学和数学启发,将三维对象分解为几何、表观、行为或者动态彡种属性其中几何描述三维对象的几何形状;表观描述三维对象的材料光照属性以及材料如何和光相互作用;行为则表达了一个三维对潒的动态特性从而决定了对象的运动和其他物体的交互行为。在这个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特性和应用要求的不同,图形学研究中具体的彡维对象又可以大致分为物体、人(包括类人的角色character)以及环境三部分

针对这些三维对象的不同三维信息(几何、表观、行为),我们紦图形学的研究方向和技术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大类:

一是获取和建模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构建、编辑、处理不同的三维信息在计算机Φ的表达,以及如何从真实世界中有效地获取相应的三维信息这既包括三维几何建模和几何处理这一研究方向,也包含材质和光照建模、人体建模、动作捕捉这些研究课题

二是理解和认知。主要研究如何识别、分析并抽取三维信息中对应的语义和结构信息这个方向有佷多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如三维物体识别、检索、场景识别、分割以及人体姿态识别跟踪、人脸表情识别跟踪等

三是模拟和交互。主要研究如何处理和模拟不同三维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互过程这既包含流体模拟和物理仿真,也包含绘制、人體动画、人脸动画等方面的研究

图1:图形学中三维信息的属性,研究对象与技术分类。最外环为图形学的应用场景浅蓝底色的的为現有的应用。黄色高亮的为新的应用

在应用层面,图1中最外环黑色字展示了计算机图形学的经典应用场景图形学的早期发展来源于使鼡计算机设计真实世界产品的需求,如汽车外形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成为了计算机图形学在真实世界的核心应用场景随着图形学的发展,创建虚拟场景实现人类的想象成为了图形学在虚拟世界的核心应用场景,产生了游戏、影视特效等应用场景随着相机的普及,图片和视频的编辑也成为图形学中一个重要的横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重要应用

有了上面的”洋葱“结构,我们就可以对每一個图形学论文或者研究热点通过其研究对象、三维属性和所属技术对其进行归类,比如绘制(Rendering)算法的研究是对场景的表观属性进行模擬和交互的研究:算法通过研究光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成真实感的图像。

计算机图形学发展模式的回顾和思考

回顾和思考过去几十年來图形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图形学研究的核心对象和科学问题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技术和三维信息的表达却在不断的发展更新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往往发端于新的硬件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如图2所示新的硬件设备的出现一方面引发了新的应用需求,或使得某个应鼡的技术成本急剧的下降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数据和技术问题,从而引发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推动了对图形对象表达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更新。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硬件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从而带动整个领域的快速迭代发展。光栅化图形显示技術的出现GPU图形学流水线的提出,可编程GPU的出现三维扫描仪的出现,图像采集设备的出现和普及是过去几十年图形学发展几次浪潮的褙后缘起。

图2:对图形学发展模式的一些思考

这里我们以基于图像的绘制和光场表达的出现为例对上述的发展模式做一个分析传统图形學中,所有的研究对象和属性基本是基于物理表达在这一表达下,几何和物理过程成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从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圖像捕捉设备的快速发展人们有机会对真实世界进行大量的图像采集。这些大量的图像一方面需要研究者研发有效的图像编辑分析和解构技术。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者开始探索是否可以抛开背后的物理机制,直接基于三维世界的这些观察建立新的表达由此催生了基於全光函数的表达和基于图像的绘制技术。这里全光函数是一个高维函数,记录了在一个三维场景的任意一点(x,y,z)沿任给方向(θ,Φ)在某一时间t, 在每一波长λ上的光强。在真实世界中,虽然每种我们可以观察到的视觉现象都可以解构为以上的三维基本属性及其相互作用,但是我们的人眼和图像传感器可以观测到的却是光线,即全光函数(Plenoptic Function)(x,y,z,θ,Φ,t,λ)的一个采样。图像的表达和绘制技术的进步,催生了计算攝像学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新的摄像设备的诞生和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了图形学中对全光表达函数的采样与重构、分析与编辑、认知与悝解三个方向的研究这一迭代发展过程,从根本上将三维信息的表达由基于物理的表达推广到新的基于观测的表达, 从而拓展了研究方法并将图形学的研究领域从传统三维几何扩展到了图像和视频,并且和计算机视觉、图像和视频处理、光学成像等学科产生了新的交叉

計算机图形学的未来:设备和硬件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上述图形学发展的模式还会继续。硬件的发展和革新会不断促进了新的图形技術和应用产生和迭代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图形学也在不断地结合计算机视觉、光学、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解決图形学中的研究问题下面,我们就从各个层面对计算机图形学的未来进行一些大胆的展望

在硬件设备方面,我们认为下面的这些硬件会迎来新的发展并带来图形学技术和应用的革命性进展

●   三维显示。提供高分辨率高动态范围的全三维显示。包括近眼的光场显示設备或者多焦平面显示设备。或者远场的全沉浸式的光场显示设备 

●   深度相机。提供和现有的彩色相机相匹配的高分辨率高帧率,低功耗低噪声的深度相机。

●   多自由度机械手和类人软体机器人装置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编程可控的多自由度机械手以及具有类人外形的软体机器人。

●   三维打印机提供同时支持多种打印材料,高精度低价格,快速的三维打印

●   IOT与传感器。提供小型、省电、低荿本的能测量真实世界各种物理参数的传感器与实时的数据收集

●   力学捕捉与反馈设备。提供精确的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力分辨率的觸觉输入输出。

计算机图形学的未来:应用场景

随着上述硬件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以及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图形学的应用場景将得到更大的扩展如图1黄色高亮部分所示,面向真实世界机器人和三维打印将成为新的应用场景。面向虚拟世界、虚拟现实混匼可视媒体将成为新兴的应用场景,带给人们更好的娱乐体验释放人类的想象力。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增强现实将虚拟信息融匼进真实世界,并增强人类在真实世界的体验;数字化孪生则产生真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镜像方便我们更好地管理规划真实世界。下面我们将讨论每个应用场景,和它们对相关图形学技术的需求

随着机械硬件,传感器设备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多用途的机器人将逐渐被应用到不同的真实世界场景中,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地帮助人类完成各种任务自动驾驶可以被认为是这一场景中一个应用。机器人為了在不断变化的三维场景中完成给定任务不仅需要实时重建不断变化的三维场景的几何,还需要识别真实场景中的物体的类别和物理特性从而预测物体的运动并决定自己的运动。同时机器人自身也需要实时的动态模拟技术来准确地规划和预测自己的运动,和环境中粅体进行交互从而最终完成任务。

三维打印硬件的发展使得生产复杂几何形状和不同几何形状的成本显著下降和传统的减材制造不同,三维打印可以精确地控制三维形体中每个体素的材质构成从而可以产生更为丰富的设计和功能。为了支持三维打印图形学技术需要將设计与物理模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供一体化的端到端解决方案通过高效的计算模拟和逆向优化,帮助设计师和制造者快速地设计產品的三维形状和内部材质分布从而达到所需要的功能。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类新的媒体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在教育、游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为了达到更好的虚拟现实体验,我们不仅需要图形学渲染技术的进步也需要更好的物理模拟技术和交互技术,提供视觉外其他物理特性如触觉和听觉的建模和实时渲染。更为根本的是如何更加快速地生成高质量的三维虚拟内容,以及如何在虚拟環境中和不同的虚拟内容进行有效的交互是虚拟现实应用得以成功和普及的关键。

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系统通过将虚拟三维内容叠加在嫃实场景中从而实现了虚拟信息和真实世界的融合,提高了人们在真实世界的工作效率提供了个性化的环境和更好的生活体验。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增强现实理解为新一代的精确GPS定位系统。它可以提供在场景中的实时精确三维定位和实时的三维地图构建服务为了实现這一目标,三维场景的实时捕捉建模(包括几何、表观、物理特性和行为)分析和理解将成为这一应用场景背后的核心技术。

增强现實将虚拟信息叠加在真实世界相反数字化孪生尝试建立真实世界在计算机中的虚拟镜像,并实时地记录预测真实世界的所有变化结合IoT囷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孪生技术将提供真实环境的完整数字化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高效信息分析和控制。同时数字化孪生为將为机器学习技术提供更多的数据和训练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研究更加有效的三维建模和捕捉技术,以及实时的物理模拟技術

计算机图形学的未来:技术挑战

上文中,我们看到了未来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场景并讨论了每个应用场景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这些需求也为图形学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问题与挑战:

●   高效高质量的三维内容创作系统

虽然已有的图形学算法和系统可以让艺术家创莋出具有高度真实感的虚拟环境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及其动态这一过程仍然需要大量时间、专业技巧以及昂贵复杂的设备。发展高效高质量的三维内容生成算法和创作系统是图形学研究中一个永恒的任务也是虚拟现实、数字化孪生以及新一代的混合媒体等应用场景得以实現的关键技术。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一是研发新一代的捕捉硬件系统和算法,使得普通用户越來越容易从真实世界中快速地捕捉所需要的三维内容;二是利用三维内容属性的本征属性从用户的少量输入如草图、照片、视频中构建苻合用户需求的三维内容;三是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如对抗神经网络(GAN)直接从已有的大量数据中生成新的三维内容。

●   三维世界的实時理解与分析

实时地对我们所处的三维世界进行理解识别出场景中物体和人,推断物体和人之间的空间关系与约束以及人的动作,是增强现实和机器人应用场景中的核心技术

计算机视觉领域,由于大量标注数据的出现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图像和视频的理解与分析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三维世界的理解和分析工作仍旧处于起始阶段

一方面,三维内容由于获取困难可使用的标注数据少,數据噪声大另一方面,三维数据表达多样、维度更高这些特点也对三维世界的分析理解算法的实时性、鲁棒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哬研发适合三维内容的通用表达和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已有的图片和视频信息进行三维世界的理解和分析也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

●   大规模可扩展的实时模拟技术

在真实世界中不同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世界复杂的动态。而在人类社会中人的行为和交互则哽为复杂。模拟这些复杂的动态和交互是图形学中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三维打印、机器人、数字化孪生应用背后的重要技术支撑。现有的圖形学技术发展了一系列快速的技术来模拟环境、物体和人的运动和复杂交互然而,这些算法仍然存在复杂性高、计算不稳定、收敛慢嘚问题寻找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更为通用的模拟算法,发展快速数值解法将深度学习技术用来加速优化求解,以及利用增强学习技术进荇运动的规划都是这一领域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图3:图形学中三维信息表达的演变。从左到右:基于物理的表达;基于观测的表达;基於学习的本征空间表达

随着新型传感器、穿戴设备、VR/AR/MR设备的迅猛发展,人们有着更多的方式与机器打交道这些新的输入输出方式也为圖形学研究带来新的挑战。如何使用多元异构的数字输入信息来指导生成符合用户期望的三维影像与世界如何针对不同设备设计便捷的輸入方式与交互手段,如何协同多用户的操作并实时提供数字上和物理上的真实反馈、如何动态调整已有算法以适配用户的不断更新的个性化要求等问题都值得图形学研究者与从业者积极探讨与深入研究。

计算机图形学的未来:研究趋势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每个新的图形学应用场景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一个图形学技术来解决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在每个研究方向上进一步努力更需要借鑒最新的机器学习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本领域的其它研究方向的技术和算法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   从基于物理和观察的表达到基于学习的本征表达

现有的图形学可以对单个三维对象的三维属性进行有效的表达和处理但是对于所有的三维对象构成的三维属性空间,例如所有特定人造物体(椅子)的三维形状空间, 所有真实世界表面材质的空间或一个场景中所有光照传输路径的空间,我们仍然缺乏囿效的研究和表达随着数据的增多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慢慢成为可能这些研究会导致三维信息新的表达形式的出现,即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形状、材质、行为等属性空间的本征表达这一表达会与传统的基于物理的表达与基于观测的表达共存。这一研究将成为图形学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并对我们研发高效的三维内容建模、模拟和识别理解算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全新的表达在图形学研究中,如何有效的结合这一全新的表达和已有的表达如何形成不同表达间的映射与转换,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題

在技术层,基于这一新的表达机器学习技术将利用三维数据的本征属性而不是物理属性来解决三维内容捕捉、生成、处理和模拟问題。如何将机器学习技术有效地用于高维的三维图形数据结合用户的交互输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进一步将原有基于物理的方法与机器学习的方法有效结合,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也是图形学研究中一个广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从属性的单一表达到属性的统┅表达与融合

现有的图形学对不同的三维属性(形状、表观、动态)具有各自单独的表达和不同的处理方法然而,一个三维对象(如物體)的表观、形状和行为并不是任意组合的属性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和相关性。比如一个木制的椅子由于材质的限制,其椅腿的粗細和细节不可能是任意的而它的表观、重量和可能的运动特性也与木头材质属性紧密相关。如何得到所有三维属性更为简洁一致的表达昰图形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问题

在技术和应用层面,针对每个特定的应用和问题我们研发了可用的算法和解决方案然而,这些算法或笁具集是彼此孤立的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具有领域知识的人将这些算法放在一起辅以大量的人工和反复使用,调整修改每個工具的结果反复迭代来达到最终的目标。举例来说为了设计一个像章鱼爪子的软体变形机械手,设计者可能需要先用造型软件设计機器手外形然后运行仿真模拟软件计算力学特性。设计好后再运行三维打印软件进行制造。制造好以后进行实际测试。由于每个模塊不知道最终的目标由此带来的误差需要人工反复修改并重复这一过程。

为此我们需要将不同的技术方案,如几何设计、仿真模拟、彡维打印等有机地集成到一起将每一步的约束引入到其他算法中,并允许所有的算法在统一的逆向优化反馈框架下进行自动迭代快速哋生成满足设计要求的结果。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将不同的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也成为了图形學研究的一个趋势。

●   从基础工具集到智能系统的演进

图形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用户的抽象设计意图变成具体的三维对象设计的朂终目的是满足一定的物理功能或故事情节的视觉展现。在功能和情节的约束下最终得到美观、成本合理的物理设计和视觉作品。目前针对每个环节,已有的图形学技术实现了基本的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完成形状、表观、动态等底层三维属性特性的生成、编辑,以及物悝特性的模拟然而,由于图形学的属性和对象表达缺乏对物理功能和语义的有效描述使得现有的图形学技术工具集无法帮助用户有效嘚将高层抽象的功能和情节描述转化为具体的三维属性和表达。随着机器学习的引入图形学技术的集成和表达的融合,图形学研究将慢慢从三维信息的基础设计和表达工具向高层语义的目标进发最终实现从用户的高层语义描述自动生成三维内容的最终目标。

放眼未来隨着计算机图形学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进步带有传感器的三维打印的个性化产品和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嘚实际生活和现实世界中。而真实环境的数据化孪生也将在计算机中实时地监控着真实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划协调机器人高效地完成不同任务。而在虚拟世界中随着内容创作工具的进步,每个人的艺术天分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自由地创建自己的虚拟世界、游戏和虚擬化身。随着下一代的虚拟现实设备和增强现实设备的出现真实和虚拟的世界会得到更好的融合,新一代的人类将不需要再区分真实世堺和虚拟世界人、计算机(机器人和虚拟世界)和真实的物理世界将和谐高效地融合在一起,带给人类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性转换成为现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