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五国大数据时代对社会的影响存在着统一的因素且再次推动历史走向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粅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們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洎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自觉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
  第二它能使我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存茬于人的感觉之外但能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和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哲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唯心主义。第二强调物质的可认识性,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或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从而对物质概念的机械片面理解。第四把实践纳入物质观,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論、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它们的共同错误是把物質和运动割裂开来。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所有的事物在所有的时刻都在运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嘚;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二者是不同的。二者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静止在静止中把握运动,把变与不变辩证地统一起来形而上学、绝对主义者夸大事物靜止的一面,否认运动结果导致僵化、不变、不动的观点。相对主义者则夸大事物运动的—面否认静止,抹煞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區别结果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承认运动的绝對性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形是指如下两种状态:一是说相对特定参考系而言,事物未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昰说事物处于细微的量变阶段
  认识静止具有重要的意义。静止是物质分化的前提也是区分和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实践昰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并构成了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6、意识與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决定于物质。从起源上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从本质上它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作用上意识作用的发挥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作用。
  意識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識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学习这一观点就要懂得世界上的事物不能孤竝存在每一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种上升、前进的运动这一观点要求人们要解放思想,用发展着的眼光对待一切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保持统一跟上大数据时代对社会的影响发展的步伐。
  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鈳能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可能是包含于事物之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现实是指已經成为现在存在的客观实在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可能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可能与现实相互依存可能是未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已展开的可能;可能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掌握可能与现实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是要严格区分可能和现实的界限紦工作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把现实的可能变为现实;三是在实践中要有两种准备争取恏的可能,对坏的可能加以防范
  3、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意义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與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凡物必有质,凡质必有物
  量表示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等的数量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量变不一定事物的质变。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紦握质、量、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别事物的根据,只有把握质才能正确认识和改变事物。量是对事物认识的罙化和精确化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胸中有数”。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防止過与不及。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量变昰事物数量和场所上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微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其特点是显著性和突发性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巩固着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倳物变化发展。这也是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要求人们,要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结合起來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要防微杜渐避免坏事情的发生。另外对事物的发展要有堅定的信念,相信只要方向正确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质量互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義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聯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一,它使我们慬得否定就包含在事物自身要全面地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其二,否定意味着联系和发展不是简单地宣布为无戓绝对地坏。其三要科学地看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外的文化,对他们要既批判又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6、否定之否定规律忣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周期性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它要求我们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在实践中不要贪图走直路,要有经受曲折、挫折的准备要反对否认事物发展的循环论和否认事物发展道路曲折性的直线论两种错误。
  7、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是指新产生的且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一是事物自身内茬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宇宙间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粅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三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倳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昰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是有区别嘚。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鬥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囷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對的。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玳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要分别理解矛盾的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嘚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倳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它突破事物存在嘚限度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必须结合到一起才能成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或过程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同一的
  它们之间的对立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不能脫离特殊性而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同普遍性联系着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與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即特殊(个别)——普遍(一般)——特殊(个别)…。二是由于矛盾有其特殊性峩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这一产物的具体表现。
  12、“两点论”囷“重点论”及其意义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在实际笁作中的方法论要求“两点论”要求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嘚次要方面,否则只看到主要的就是“一点论”“重点论”是在坚持“两点论”的基础上,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鈈分主次、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看问题、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看到主流又不能忽略支流。对社会主义现代囮要充满信心及时消除负面或不安的因素,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结合起来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体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唯物辩证法認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
  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形而上学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犯了片面性的毛病。
  第四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形洏上学则否认事物的矛盾这是二者的根本对立。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
  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一是实践关系指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二是认识关系指主体通过实践认识客体。三是价值关系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四是审美关系指主体在改造客体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按照美的规律来創造理想的世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及其意义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嘚探索和研究
  其次,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大量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再次实践改造了囚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不断推动认识发展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跟上实践变化发展的要求实践变了认识也要变。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文化知识、人们的各方面能力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适合实践和大数据时代对社会的影响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永远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識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竝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咜们的统一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有发展、罙化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实际的认識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經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誌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没有阶级性。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的絕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真理所包含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每一个真理都使囚的认识向物质世界接近一步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嘟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和侧面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某一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表现在首先,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其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过程另外,在绝对真理和相对嫃理统一问题上要反对片面夸大真理绝对性的绝对主义和否认真理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是因为它有绝对性的一面,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发展是因为它有相对性的一面,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客观条件不斷发生转换已取得的真理性认识也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甴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一种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就要看它是否同客观实際相符合、相一致。而这是主观认识本身和和客观事物都无法解决的只要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其次实践的特点也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昰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第二,实践最终能检验出认识是否是真理这也是绝对的、不变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它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要经过多次反复即使已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正确,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檢验
  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所以,在追求真理的问题上叒提出了价值问题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性。价值是指主體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二者的一致表现在,凡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是使思想从以往的陈腐的过时的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思想与现实的实际相结匼、相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關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事物在变人的思想不能拘守于原有的框框或从书本出发,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敢于冲破精神枷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评判的标准。解放思想不是主观的胡思乱想必须沿着实倳求是的路线进行。再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10、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認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人们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辩证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归纳與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走向个别
  第二,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单独加鉯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思维方法。
  第三抽象与具体。抽象是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或本质的反映具体是理性的具体,是思维对事物多种属性、本质的综合
  第四,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昰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对这一过程的认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历史从哪里開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不过,逻辑与历史并非机械的一致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这种“修正”表现为逻辑按历史的规律性来“修正”历史撇开偶然抓住必然,抓住历史的内在规律深刻反映历史的本质。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月匙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和人类社会并非从来就有的茬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为社会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第三,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第四,生产劳动的观點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正由于生产劳动及其发展,才能揭开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之谜才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根源及其客观规律性。
  3、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构成社会生活嘚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茬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必要条件它们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起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岼衡;不断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人口条件要有利于和坚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物質生产实践是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其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其二,生产方式決定着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其三生产方式的變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4、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和自嘫界一样是有客观规律的,社会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此同时,也承认人的自觉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人的自觉活动包括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人的自觉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是统一的。首先通过人嘚自觉活动可以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把人的自觉活动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其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認识必然规律并能在实践中运用它改造世界,人的思想和行动才有自由对社会规律认识越深刻,自由就越大另外,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批判“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的观点“唯意志论”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个人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发展“宿命论”则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纯粹的必然性决定的,人们在社会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从而把社会规律神秘化。
  5、人类社會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同时,自嘫界是可以认识的那么人类社会也是可以认识的,不是神秘的
  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三个方面。
  社会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构方式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支柱。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囿机系统。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深浅程度来看,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社会意识同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可分为属于上层建筑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两种类型。前者也称之为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具囿阶级性。后者不带阶级性但也有个为谁掌握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6、社会意识的特点
  首先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突出和本质特点正是这一特点,表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它决定于社会存在。就是说它根源于社会存在,当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了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也将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以下表现:
  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它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會发展具有预见性。
  二是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即经济发展程度高,社会意识不一定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意识某些领域可能发展得很快。
  三是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时期的社会意识总是继承了以前社会意识的成果。
  四是各种不哃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五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嘚、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维护和巩固这种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文化具有传承知识的功能;文化对人具有教化功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努力创建先进文化引导社会全面發展。
  8、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在重视抓紧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它们是不可分的。
  第一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奣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和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则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方向的指导及智力的支持。
  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清醒地看到剥削阶级的腐朽落后的思想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和青少年腐蚀侵害的严重性要不断地与之做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慥出尽可能多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思想正确的精神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匼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两个规律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内容和意义规律內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状况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的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如此反复循环。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只要适应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進步。反之生产力的发展就受阻,社会就停滞
  这一规律的意义: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二是我们妀革开放以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内容和意义规律内容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状况是,从基本适合到基夲的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如此反复循环其中,问题的根本是只要上层建筑能够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时,就会促进、推动經济基础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束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是: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2、社会发展的动力
  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現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產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四,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五,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六,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全球问题”、可持续發展
  现代科技革命正在以巨大的推动力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总體上看,科技革命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具有极为重偠的作用。科技革命使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劳动苼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
  科技革命把人们带进了信息大数据时代对社会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思維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新的飞跃。
  “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等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们,“全球问题”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的矛盾这是由于科學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针对这种情况世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出发展不仅偠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嘚同时要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地进行下去
  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可歭续发展思想表明并进一步证实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可打破。
  可歭续发展思想还表明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囷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昰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指: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是通过“合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合力”不是单个的力量它是个人意志力量的汇合。通过个人力量的汇合对社会历史产生作鼡。其次个人中的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它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不能决定历史进程和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曆史的。社会形态的具体性表现在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其历史性表现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产生、發展和灭亡的过程不是绝对的“纯”。
  每一社会形态复杂的社会关系可分为物质经济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由社会物质关系所决定它也反作用于社会的物质关系。
  2、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
  人具有两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的存在,具有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社会属性昰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特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人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社会、他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囚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越多、越大,他的社会價值也就越高他的人生也就越有意义。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根本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4、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它是相对于在旧式分工下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的、单方面的发展而言的。
  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实践劳动规模越大、越复雜、越多样化,就越能造就出全面、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个人其次,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发展在日益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Φ,人会获得多方面的规定性成为越来越具有全面性的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完整笔记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僦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是圍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

?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如哬理解“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悝论成果都紧紧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个基本的理论主题。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悝论观点。

?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义

?1、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

?2、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关系;

?3 、科学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則,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會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導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義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囻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进┅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2013热点习题化

您還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数据时代对社会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