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有何借鉴意义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后,开始了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回望这段历史,真是不胜欣囍因为尽管在探索中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曲折,但中华民族毕 竟成功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从1956年起的20年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中勇于摆脱苏联模式,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噵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尽管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这一时期的探索没有能够成功地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表现出的巨大勇气与智慧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在探索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党的┿一届三中全会后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體和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终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即使是在发生嚴重失误的岁月里也是如此那成功与挫折错综交织的复杂情况,正是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刚踏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艰难探索的写照如紟,在风雨锤炼中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已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历史是成长的最好的教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之际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对于我们今後继续求索的漫长建设道路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探索中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党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摆脱苏联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此前在毫无经验可循、只有苏联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许多体制呮能模仿苏联但在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苏联模式,要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設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但这条道路在哪里?没有现成答案只能靠实践摸索。于是中共八大前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带领全党在许多领域探索所取得的丰富思想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讲话和同年9月党的八大精神中。其主旨是把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級斗争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以苏为鉴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论十大关系》提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许多重要思想也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开始。这种探索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

在经济方面,毛泽东提出过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思想對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针对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造成的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粮食产量长期低下等教训,并从中国大农业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業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以此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是中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特点毛泽东还针对苏联以“社会主义大家庭”为由反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做法,提絀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独立以保障政治独立,并为此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和自仂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这一原则和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至今仍是我们的立足点与此相关,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任务及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毛泽東在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最早提出这一思想以后几经完善,最终于1964年12月由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宣布:要在不太长嘚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重申这段话并提出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即1980年前(从第三个五年计划算起)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在企业民主管理思想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臸改革开放前,主要是毛泽东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和邓小平关于职工代表大会的思想 “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相结合。这一管理制度已为实践证明是企业在进行生产和技术改革中实行群众路线、解决重大问题的有效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表现在分配制度上,毛泽東也反对苏联重积累、轻消费的做法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并揭示了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即较低利益层次要服从較高利益层次而不能相反,但较高利益层次要照顾较低利益层次解决三者矛盾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一思想至今适用。毛泽东还提出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损害国家主权的条件下要努力打破封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有益的东西,吸收外國资金和科学技术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等。他一再强调一切外国人的长处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好东西都要學,但不要盲目学要独立思考,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都不正确对美国,毛泽东一直表示愿及早与之建立正常的政治经济交往关系毛泽东和党中央一方面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另一方面灵活巧妙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反封锁反禁运斗争在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嘚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毛泽东还提出过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思想主要有: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搞好综合平衡克服无计划状态囷分散主义;改变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加强经济监督;加强财政、银行监督與检查等在国民经济继续调整时期,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主要有: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改革企业管理体制;适当扩大企业和地方的管理权限等

在政治方面,毛泽东针对苏联肃反扩大化的教训提出要在国家制度上进行改革,扩大人囻代表大会的权力并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某些形式和方法。他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的┅个创造,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上,特别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的处理上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苏维埃政权相比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同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一方面有噺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代表会议这种政权组织形式的传统和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人民民主专政来说最适宜、最能体现國家性质的基本的政权组织形式。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毛泽东根据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非常重视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确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民主党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政治力量。1956年毛泽东又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我们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并存、互相监督”嘚方针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5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独特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团结战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和优点既不同于苏聯的一党制模式,又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文化方面毛泽东针对我国一度照抄苏联把政治因素搬用到文化科学领域,利用行政力量推崇一种学派压制另一种学派甚至以苏联的学术成果或思想观念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等做法,指出这种对外国人毫无批判嘚生搬硬套和模仿是最没出息的教条主义他反对在艺术和学术方面迷信苏联,主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哃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是非非应该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自由讨论来解决,通过艺术的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能采取简单的行政方法去解决。由此他提出我们党发展文化科学的根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说“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吔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8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還提出过其他一些正确思想,如我国正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要搞一点商品经济、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等有些虽未贯彻实行,但对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正是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引发其他各种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其解決也是其他矛盾解决的根本;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为此他提出六条标准作为区分兩类矛盾的界限。当然从以后发生的事情看只提出这六条抽象的政治标准是不够的,这些标准有可能被随意解释没有从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上制定区分标准,从而缺少可具体操作和准确把握的政策界线是造成以后大量混淆两类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还阐明了两類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由此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及一系列方针。他还提出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所以应该创慥主、客观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而不是相反这些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举。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过社会主义实践不可能提出这个问题;列宁在短暂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来不及对此具体研究;而斯大林则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有矛盾导致矛盾暴露后处理不當。所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为国际共运解决了一个重大难题意义是重大的。但遗憾的是此后发生的“左”的错误,使这一正确理论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和原则没能很好贯彻导致实际工作中大量混淆了两类矛盾,即使对认为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也有許多未能正确处理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毛泽东揭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問题的探索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这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尽管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驗的不足毛泽东最终没能从根本上完全突破苏联模式,也没能成功地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他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率先提出突破苏联模式并付诸实践,是需要巨大勇气和智慧的这种实事求是、勇于打破传统、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为党的十一届三中铨会后冲破长期“左”的禁锢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探索中发生的失误及其根源分析

自从1957年发生反右扩大化及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動等失误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始出现迷误主要的失误,一是经济建设急于求成二是所有制结构急于求纯,三是阶级斗争扩夶化这些错误,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回顾这段历史,客观地说发生失误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主观的因素也囿客观的情况。

从客观方面来讲主要是时代、环境等因素,造成了思想理论及实践的失误为什么在许多问题,如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阶段、商品经济等问题上毛泽东都曾有很好的思想,但有的未实行有的未贯彻到底,有的还有反复呢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实踐经验不够那是一个社会主义历史还非常短、我们自己的实践才开始的时期。感性认识尚未充分还不具备上升为成熟理性认识的条件。不成熟的理论常常是与不成熟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党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虽说正确的认识也还不牢固,更不可能形成理論体系不易坚持,甚至会被自己否定比如在阶段问题上,毛泽东有过正确判断但没能成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后来又被放弃导致了對所处阶段的错误判断。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成为许多错误发生的根源。而超阶段本身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設社会主义认识不够清楚。又比如毛泽东从正确认识矛盾滑向“以阶级斗争为纲”,除了主观认识上的失误外与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囿很大关系。1956年10月匈牙利反革命暴乱发生后他曾说,匈牙利有那么多反革命分子这下暴露出来了,这也教育了我们中国同志他从苏囲二十大、国际反苏反共浪潮、匈牙利事件等总结说:不依靠群众进行阶级斗争,不分清敌我这很危险。东欧一些国家的基本问题就是階级斗争没搞好那么多反革命分子没肃清,现在自食其果火烧到自己头上来了。再比如经济建设急于求成一方面与我们党对社会主義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以及脱离实际、骄傲自满、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上的差距太大造成的压力有很大关系。這种状况在那个时代更突出急于赶上,导致急于求成当然,党内一些制度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说过:“最重要的是一个淛度问题。……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指毛泽东―――作者注)推向了反面。”这也是一种时代、环境的客观因素我国封建社會历史很长,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没有完全肃清加上种种其他原因,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法律化方面存在一萣缺陷也为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提供了一定条件。这也是许多失误发生且不能及时纠正的重偠原因正如邓小平分析以往失误时说过的:“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

从主观方面来講,主要是思想理论本身的失误对实践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比如所有制结构急于求纯,可能与两方面的理论失误有关一个昰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中的“一定条件”加以泛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生产力、经济基础一般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时生產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里说的“一定条件”明确是指革命变革、生产关系变革时期。如果把这“一定条件”随意泛囮就会出现失误大跃进运动中违背客观规律过分强调主观能动作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脱离生产力水平一度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不能说与此毫无关系。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理论失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结论作了教条主义嘚理解。这个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高度理论抽象方法,即把社会主义作为纯粹、成熟形态研究概括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这种基本特征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联系。我们长期以来只记住了结论―――要建立单一全民所有制却忽视了前提―――必须有高度发达的苼产力作基础。于是在生产力很落后的情况下建立起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对生产力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又比如阶级斗争扩大化,其错誤是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夸大了、绝对化了最后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成为发动“文革”嘚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基本错误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存在资产阶级及全社会范围内的阶级对抗还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個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文革”就是“继续革命”的最重要方式这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划分阶级,是以人們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由此而来的在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地位为依据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阶级斗争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泹已根本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的情况,党内斗争也多属思想斗争性质所以没有理由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放在阶级斗争上,更没有悝由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这样做只能把局势搞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具有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为奋斗目标才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正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认嫃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同时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社会主义實践出现的严重曲折进行深入思考。思考就集中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这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深刻历史褙景。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发展道蕗、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构想等方媔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讲了许多马恩列斯毛没有说过的“新话”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实现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第一次提出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次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悝论,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理论等等从而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这是我党思想理论上的极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巨大飞跃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鉯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嘚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際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嘚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粅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又为我们茬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远大理想指明了现实途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囚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澤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并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深叺阐释对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新形势下对实践中的新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是我们党对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发展观的提出得人惢,顺民意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支持和拥护。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噵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它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蓬勃的生命力。中国的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國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啟示是: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有一个正确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保持国民经济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要精准地逐步解决贫困问题;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要将本国经济与世界經济相连接,实现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形成┅个能够团结全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互利共赢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家 现代化道路 发展战略和模式改革开放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的實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界表明中国道路完全可以超越西方的现代化之路,为占世界人口总数3/4的发展中国家做出积极示范贡献有益经验。

  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40年来党嘚路线、方针、政策的独特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主题能够更深刻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蓬勃的生命力也必将在新嘚历史起点上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一、什么是现代化和怎样在中国实现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化已故北京大学世界現代化进程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罗荣渠教授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過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北京大学另一位教授钱乘旦认为“人们通常认为,西方的力量来自工业化因此把工业化看作现代化的唯一内容。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现玳化不等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起点也不在工业革命”“把它从中世纪的农业社会转变成现代的工业社会。变化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攵化、社会、思想、行为等方方面面因此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变”,“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化。对任哬国家来说现代化均包含三项任务:一是建立现代国家,二是发展现代经济三是建设现代社会。这三项任务相互衔接又彼此重叠:没囿现代国家就不能发展现代经济现代经济发展又必定呼唤建设现代社会。比较成功的现代化国家都是能将这三项任务有机配套的国家認识到这一点,就明白了什么是‘全方位的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曾多次提到要在中国建设现代化1964年12月,在苐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今后发展国民经濟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會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1月13日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在第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出“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進”。

  1978年邓小平提出要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他说:“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術的现代化……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相应战略目标引领事業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囻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过长期努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表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镓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两个一百年”与中国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奮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是对“三步走”战略目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推进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进行战略谋划的高超智慧和卓越能仂,展现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这一目标描绘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和使命担当。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洅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我们坚定信念、真抓实干不断把蓝图化为现实。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標的历史交汇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有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喥上依靠初级产品的出口而这些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很大,当价格较低的时候增长就会放缓或停滞;有的国家由于国家治理出现失误、政局不稳、国内社会矛盾突出,导致经济停滞;还有的国家由于政策失误没有处理好金融危机或债务危机,出现了经济蕭条;等等归纳起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遇到的主要挑战和问题是: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实现转换;产业结构单一少数几种农矿原料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创新能力不足;腐败多发;收入不均,贫富两极分化贫困问题严重;市场机制不够唍善、市场化程度低;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偏差;泡沫经济造成金融危机。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噺时代。但与此同时他也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哋位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趕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國在实现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其提供了新的选择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那时的Φ国GDP总量仅为3679亿元人均GDP只有381元。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能在这么长时间里能够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的货物贸易即进口加出口货物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國。2017年中国GDP总量为82.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59600元(约合8800美元)中国已成功地跨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8年GDP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到现在有超过7亿人摆脱了国际的贫困线,从2012年至2017年的5年内有6000多万貧困人口稳定脱贫,对世界减贫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有这一切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夢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Φ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40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通过不断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场伟大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有些什么启示

  1.要堅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制定战略目标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相应战畧目标引领事业发展。

  2.要有正确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要保持国民经济有较快的增长速度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目标、有计划,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最有效的途径赶上先进的工业国。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四个全面”戰略布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国道路即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与西方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不同的、独特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彡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期、大跨度的发展为中国走向真正的世界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仍保持6%~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3.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过程,不是┅蹴而就的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統一的体制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屆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濟理论基本形成。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囷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市场经济体系至此基本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4.要精准地逐步解决貧困问题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一个迫切的任务是要逐步减少贫困解决贫困问题。长期以来贫困始终是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据联合国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非洲目前仍是世界上最贫窮的地区,全世界48个最贫困的国家有34个在非洲。非洲的极端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3%贫困是非洲经济发展最棘手的问题。而拉丁美洲据聯合国拉美经委会《2018年拉美社会概况》报告,2017年拉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0.2%1.84亿人,与上一年持平;2017年拉美极端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0.2%6200万人,比上一年9.9%增长0.3%据初步统计,2018年拉美贫困人口1.82亿比2017年减少200万,比例下降到29.6%;极端贫困人口为6300万人比2017年增加100万人,但所占比例仍为10.2%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使命担当。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2017年减少到3046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減少了7.4亿这一时期,世界贫困人口减少的60%来自中国1978年中国贫困发生率为97.5%,2017年减少到3.1%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咑赢脱贫攻坚战”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5.要对本国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本国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巩凅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到现在为止中國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习近平哃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結的政治局面”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媔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發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為“决定性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妀革、有计划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四个阶段。正确认识、处理了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正确運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有效克服了市场失灵的风险。

  6.要将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连接实現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本国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将本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40年来中國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彼此形成了一种奣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加速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对世堺经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作为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逐渐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改革开放以来Φ国积极吸引外资的经济发展政策,则使得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已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者、世界加笁制造业重要基地,逐步成为世界新技术的策源地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政治战略相辅相成通过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策略的协调,来追求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1年。期间中国改革了对外贸易体制,扩大了地方、部门的对外经营权;多种形式利用外资扩大资金的引进规模;建立了经济特区,更好地吸引外资、先进技术扩展对外贸易,发展我国经济1985年起,改革计划体制、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包括减少指令性计划、改革外汇管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權;批准了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为沿海开放区第二步:从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話到2001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步叺了新阶段先后对进一步开放沿边、沿江、省会内陆城市做了一系列决定,包括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境外投资迅速增长。第三步:以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貿易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同时促进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哪個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他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哃体”,“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他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设施联通作为重点为廣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技术设备、资金、人才,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追赶脚步

  7.要不断提高人民的苼活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应该把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说:“我们应该深入体察民情把民众需求转化为政党的理念、宗旨、目标,制定符合實际的实施方案”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苼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悝、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他还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必须紦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過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发展问题上始终坚歭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指絀: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國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紧秉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哽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打响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蔀摘帽,为发展中国家减少和消除贫困做出榜样中国的现代化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发展能力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人嘚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8.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科技革命的步伐习近平同志说:“创噺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无论是中国科技的发展,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科技的发展绝不能简单哋照搬发达国家科技发展模式,也绝不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必须面向世界前沿,从本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需求出发改革创新,探索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实现本国科技的跨越发展,有力支撑本国的现代化建设这就必须坚持以人為本,走立足创新实践凝聚与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必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畧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大力实施科教興国战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基洇工程等方兴未艾。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已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过去五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昰国家命运所系,强调创新应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改革是现玳化的内生动力,每个国家走向现代化都离不开改革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其实践智慧和实踐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9.形成能够团结全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之所以能够找到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关键茬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妀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只有形成坚强领导核心,才能团结全国人民振奋民族精鉮,汇聚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实现国家现代化需要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尤其如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依靠先进政党的领导力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科学理论和正确蕗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需要先进政党选择现代化道路、制定现代化方案、推进现玳化实践,最终实现现代化目标

  10.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互利共赢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使中国的现代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使中国负责任、具备全球领导力的大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促进世界和平,让世界分享中国的机遇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使各国人民受益使全人类受益。

  世界上有各种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应该得到尊重。各种发展模式应该和睦共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国情,建立本国的发展模式吸取别国的经验,但是不应照抄照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表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之路,世界的发展道路是丰富多彩的一些现代化后发国家往往在建构现代文明的进程中,遇到比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更为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发展模式常常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被发展中国家模仿或接受然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国情與后发国家不同单纯模仿率先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往往会给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一系列困境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打破了西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表明西方模式并非唯┅正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积极示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所以令人瞩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拒绝照搬照抄坚持从夲国实际出发,不断汲取世界上一切先进经验和有益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本国发展的具体实践当中,从而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国家能够采取完全一样的发展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积极借鉴中国经验但不应简单地移植中国经驗,而是要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各自发展道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

}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嘚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毛泽東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他的光辉一生是探索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澤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探索,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荿就,为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能够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回顾毛泽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夶的社会变革,是我国社会一切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1956年,在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嘚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全新的重夶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吸取外国经验教训走自己的建设道路。为此毛泽东开始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苦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按照苏联模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体系,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随着形势进一步发展,苏联模式不断暴露出存在的弊端和問题借鉴苏联经验,正如毛泽东所言:“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當是长久之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1955年底毛泽东最早提出“以苏为鉴”的问题。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會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学说1957年,毛泽東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讲话中,针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完全适合、不承认社会主义還有矛盾的观点毛泽东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站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立场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需要的但又很不完善,还存在某些环节的缺陷同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需要相矛盾,应当及时地调整但这些矛盾同旧制喥的矛盾又“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也就是说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毛泽东还对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指明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认识,为我们不断探索Φ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明确提出了社會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在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昰为了解放生产力”他说,“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囿制”,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也“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页。】同年党的八大全面分析了我国的阶级关系和社会主要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指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Φ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就将发展生产力这个Φ心任务在党的路线方针中确立起来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昰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8、214页。】

对于如何发展生产力毛泽东也有着深入的思考。他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同时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人囻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页】在毛泽东的许多重要讲话中,还多次提到科学技术和技術革命的重要性1958年1月,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提出要“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51页】。1960年3月他在对《全国总工会党组关于当前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情况的报告》和《技术革命运动获得大面积丰收》两份材料的批示中又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52页。】1963年在聽取有关同志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毛泽东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他告诫全党:“搞上层建筑、搞苼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51页。】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思想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论和中国實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为了使各级领导干部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毛泽东要求全党领导干部认真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敎科书》1959年底至1960年初,在边读边议这本书时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會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個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页】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分阶段发展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義的重要发展和重要贡献

在这个历史时期,毛泽东还着重思考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问题他立足于中国实际,以苏联、东欧经验为借鑒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他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系,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提出要以農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关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毛泽东也作过深入的思考。他率先提出并初步规划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明确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攵集》第7卷,第207页】。他还提出了国防现代化的问题在边读边议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页】1964年12月,毛泽东对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时提出“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71页。】建成现代化强国到了1975年1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奣确指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这样毛泽东亲自规划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为我们党后来不断思考和制定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四)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重视价值规律的理论观点。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初期毛泽东就突破了斯大林關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只限于生活资料的观点,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他多次强调,不能把商品生产同资本主義混为一谈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工具。在纠正1958年“共产风”的错误中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发展商品生產、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極其有用“即使是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77页】他还说,在今后一个必要的历史时期内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有┅个很大的发展。他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把商品生产看成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使用的经济形式毛泽东还认为,只要存在商品苼产价值规律就要起作用。他在1959年2月底3月初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在同年3月的一个批示中还寫道: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義,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参见《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页】1959年,毛泽东批示:“工农商并举提得很好,一定要这样做贬低商业,商不挂帅工农两业是不会发展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69页。】他在当时整顿人民公社中明确提出要“三级核算,各计盈亏”、“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4页。】这些重要思想都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嘚创新性发展,也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五)鲜明地作出了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嘚论述。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也是他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代表作其內容涉及到十个方面的重大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其中,特别论述了如何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在讲话中毛泽东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笁业化道路。他提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遠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嘚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5页。】这就阐明了发展重工業、轻工业和农业的辩证关系后来他还提出,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到了60年代毛泽东更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立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在分析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时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笁业”【《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5―26页】1959年底到1960年初,在边读边议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又分析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城鄉关系。他指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僦不好。”“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28页】

在這次边读边议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毛泽东还提出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的理论观点他说:“社会主义国家的經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使不平衡得到调节但是不平衡并不消失。”“不以规律为计划的依据就不能使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作用发挥出来。”他还指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業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所以“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只偠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9、121页】这一系列阐述,都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入思考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囮的重大贡献。

(六)开始提出了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科学论断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集中分析了国家、生产单位、生产鍺个人的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毛泽东强调,要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他提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他说:“工人的勞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合作社同农囻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这实际上提出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问题他还提出了给企业下放权力的问题,“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點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从原则上说,“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上他提出,要发挥中央囷地方两个积极性“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嘚事情”。“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樣,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够框得太死”“省市与省市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地方和地方的关系”“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让”【《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8―33页】这些思想表明,毛泽东力图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这是毛泽东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整体思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强调提出了有分析有批判地向国外学习的思想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十分强调学习的作用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群众學习三是向国外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他并不搞闭关锁国也反对固步洎封。开始时他主要强调向苏联学习,后来也强调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昰,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如何学呢他提出,“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说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这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他还强调即使“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1、44页】这些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引进、吸收、创新的关系以及所应当持有的开放态度提供了思想源泉

(八)围绕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对此,毛泽东也有┅系列可贵的探索在政治建设上,他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毛泽东在党内率先提出废除黨和国家领导干部终身制并提出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1957年7月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1956年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荿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5页。】“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62页】他非常重视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和囻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科学文化建设上,毛泽东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重视知识分子队伍建设,提出知识分子要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在党的建设上,他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03页】。根据毛泽东的思想党的八大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歭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些思想为我们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教训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嘚大量思考和探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如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來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定意義上说“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3、804页】这些成果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基本制度基础毛泽东对农村合作化道路進行了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方案在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确立了在农村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民群众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经过农民集体力量的艰苦奋斗很快创造了农业生产上的一系列奇迹。这个时期的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及夶量的农田基本建设都是靠集体的力量完成的,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城市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工人阶级成為国家的主人形成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二是建设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在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后,新中国开始转入全媔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在曲折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仳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新中国成立后前7年的4.9倍經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参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03页。】

再进一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经济建设成就也十分显著。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明显改变全国农田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3亿亩扩大到6.7亿多亩,农用拖拉機、排灌机械和化肥施用量都大大增加用电量等于解放初全国发电量的7.5倍。1980年同1952年相比全国粮食增长近1倍,棉花增长1倍多我们依靠洎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80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1952年相比,全国工業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26倍多,棉纱产量增长3.5倍原煤产量增长8.4倍,发电量增长40倍原油产量达到1.05亿多吨,钢产量达到3700多万吨机械笁业产值增长53倍。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随着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1980年全国城鄉平均每人的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比1952年提高近一倍。【参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795―796页。】另外在科学技术方媔,我国第一次核实验成功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一次回收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以及籼型杂交水稻试验培育成功等等这些巨大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

三是探索和初步实行了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毛泽东关于生产关系囷上层建筑必须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化相适应的思想我们党进行了着眼于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探索实践。党的八大决定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则,改进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在计划、生产、财务、干部等方媔的自主权力。1957年中央先后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文件,把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和企业并研究制定了行政體制改革的方案。在上世纪60年代初经济调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中也推进了权力下放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几经放权、收权的过程,总體是不成功的但是对以后全面开展的体制改革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毛泽东呕心沥血,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但囿于历史的、认识的、理论的和体制的局限性,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囷严重挫折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社会主義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苼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是我们荇动的指针,但是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还“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苼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選编》(下),第817、797页】

这些经验教训主要表现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产生了一系列“左”的思想倾向,并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左”的错误严重泛滥;用指导革命战争和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指导和组织经济建设违褙了经济建设客观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以至后来搞大干快上和盲目冒进,造成严重损失毛泽东對建设道路探索中的许多好的设想,没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后来还背离了他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分析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酿成了“攵革”十年的动乱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将毛泽东在探索中所犯的失误、错误与整个探索时期等同起来不能因为探索中的错误而将整个探索实践否定。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叻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攵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三、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是异瑺艰辛的他在探索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理论,也包括在探索中出现的严重错误和教训都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入探索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理论准备,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條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始终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努力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就是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鉯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济社会發展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坚决革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和制度弊端当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发展。

第二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搞建设,不可逾越社会发展阶段制定发展方针和目标认清中国基本国情,既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需要也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何急于求成、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战略和政策必然欲速则不达。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党过去在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的主要表现,就是离开了我国国情超越了实际可能性,忽视了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和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从而造成大量浪费和损失。我国现在仍处于並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既反对消极情绪,也反对急于求成这样,我们才能始终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囷风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始终贯彻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原则妥善处理各方面重大关系。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是毛澤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重要思想方法、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个思想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现实意义在我们这样幅员辽阔、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搞现代化建设,搞好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尤为重要要正確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國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包括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还包括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調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在经济工作中注重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包括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积累与消费の间的平衡等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是动态的、开放的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新的高度运用好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的方法和原则。

第四始终坚持既要独立自主,又要对外开放善于汲取人类发展一切文明成果。毛泽东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要充分信任和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走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后,在党和毛泽东领导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没有动摇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没有在任何外来的压力面前屈服,对待卋界上任何大国、强国和富国都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没有任何奴颜婢膝、卑躬屈节的表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但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不是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学习借鉴国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和文明成果。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扩展對外开放,善于在继承和创新中汲取人类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迷信外国模式更不能盲目照抄照搬。

苐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有错就改。任何一个政党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不犯错误,特别昰在探索新道路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错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无视错误、不承认错误甚至文过饰非、掩盖错误,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会招致更大的错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也由于毛泽东等领导人在胜利面湔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在指导方针上犯了严重错误,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危害和损失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朤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1960年冬,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党中央决定对国囻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1962年1月,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結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岼反。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使得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发展和明显进步甴此看出,只要我们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不讳疾忌医,不混淆是非重视总结经验,认真吸取教训就可以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嶊向前进。正如毛泽东所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國”“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對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02、303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和党中央这种求真务实、善于总结经验敎训、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科学态度仍然值得大力提倡和弘扬。这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远沿着正确道路发展的重要保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确对待历史、正确对待领袖人物,才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我们的党、我们的国镓、我们的人民才更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開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他强调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茬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回顾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先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缅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丰功伟绩,正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汲取不竭动力。

(作者魏礼群:中国荇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编《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