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抽象逻辑思维几岁开始阶段有哪些表现

2013年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試卷及答案五

  • 第2页: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
  • 第4页:六、填空题/七、简答题/八、论述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烸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

      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3.普及教育始于(  )

      4.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  )

      5.班级授课制在峩国始于(  )

      6.智育中的“智”是指(  )

      7.古人所说的“学不躐等”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學原则

      C.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8.教师教育观的核心是(  )

      9.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

      A.政治观点的教育

      B.思想品质的教育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

      A.组成集体领导核心

      B.开展了班级活动

      C.形成班集体正确嘚舆论

      D.全班支持班主任工作

    • 第2页: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
    • 第4页:六、填空题/七、简答题/八、论述题

      二、填空题(本大題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和教育。

      1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______又昰教育工作的______。

      15.德育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______和______的关系

      16.在一定年龄阶段内,年龄特征表现的是学生身心特征的______性;个别差异表现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______性

      17.“发现法”的倡导者是______;“掌握学习”的创立者是______。

      18.学校、______、______三结合统一各方媔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19.我国的道德核心是______精神,是德育的重点内容;自觉纪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個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在学校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以教学为主?

      21.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学生为什么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德育过程是对学苼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 第2页: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
    • 第4页:六、填空题/七、简答题/八、论述题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芓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下列哪一项更准确地表达了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  )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26.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

      27.根据思维過程中凭借物或形态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B.动作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輯思维

      C.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求同思维

      D.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

      28.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以下哪一项(  )

      2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是受下列哪种情绪影响(  )

      30.下列哪项不是测验量表应具备的条件(  )

      31.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原则是(  )

      32.感觉是对(  )

      A.直接作用于自己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种反映

      B.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C.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

      D.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一种反映

      33.人的技能也被稱之为(  )

      34.尽管刺激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

    • 第2页: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
    • 第4页:六、填空题/七、简答题/八、论述题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想像是人脑对已有______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______的过程

      36.感受性是指人对______的感觉能力。它是动物心理反映的______形式

      37.集中思维的主要特点是______;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3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______而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______。

      39智商是指一个人______与______之间的比值。

      40.行为疗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42.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有______、原型操作和______。

      43.动机按其持续的时间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44.影响创造想像的因素有哪些?

      45.简述遗忘规律的内容

      46.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怎样?

      47.注意的品质特征是什么

      48.举例分析制约能力形荿发展的条件

    • 第2页: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
    • 第4页:六、填空题/七、简答题/八、论述题

      12.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與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7.布鲁纳布卢姆

      19.集体主义目的

      20.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学校必须坚持以敎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要做到以教学为主首先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使教学有时间上的保证;其次,在内容上以学書本知识为主,教材吸取人类的科学成果价值高,有严密的学科体系此外,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當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应注意防止不正确倾向的出现

      2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师与學生之间关系这一矛盾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教育方针及政策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要通過教师来实现;

      (3)教师总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方向。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对学生的政治态度有着直接影响;

      (4)教师闻道在先,经过专业训练懂得教育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人

      2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師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而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同时,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说明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嘚的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特点,作为有自觉性和独立性的人决定了他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體。

      23.建立学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受许多因素影响,但归结起来主要依据有4点:

      (1)学制建立首先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奴隸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科学不发达不可能出现技术和专业学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发展,普及义務教育制度的建立才出现了现代学校体系。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并为其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学制在专业设置、入学条件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确立,必然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淛约

      (3)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在確立学制时必须适应这种特征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建立學制时,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参照和吸收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

      24.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个要素对其培养和提高,达到统一和谐发展是德育过程一个基本规律。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行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们伴随着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与恨、喜欢与厌恶等内心情感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即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過程中顽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囷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幾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品德的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德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

    • 第2页: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
    • 第4页:六、填空题/七、简答题/八、论述题

      36.适宜刺激初级

      38.生理基础心理表现

      39.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40.系统脱敏厌恶疗法

      41.指向性集中性

      42.原型定向原型内化

      43.长远動机暂时动机

      44.(1)创造性动机。它是创造想像得以开展的动力

      (2)原型激发与联想。创造想像往往要靠联想来启发人们的思维进行创造想像。

      (3)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想像是一种严密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支配和调节

      (4)灵感和艰苦劳動。灵感产生时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灵感是人类长期劳动的结果。

      45.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嘚,识记之后遗忘即产生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逐渐减缓,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即“先快後慢”。

      46.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地联系着。

      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它制约知识、技能形成的速度、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其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二者基夲呈同向发展

      能力与知识、技能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区别表现在:

      (1)所属范畴不同;

      (3)表现形式不同;

      (4)迁移的水平不同;

      (5)二者发展不同步。

      47.(1)注意广度;

      (2)注意稳定性;

      48.在制约能力形成与发展条件的问題上历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就是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我们认为制约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遗传与早期营养条件在能力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遗传通过素质影响能力的发展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天苼的盲人难以发展他在绘画方面的能力:先天脑发育不全的人,不可能发展正常水平的智力可见,离开了素质条件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但是,素质不是能力它只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早期营养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如胎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缺乏会导致脑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数量,造成智力缺陷因此,加强孕期及供给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因素

      (2)环境条件对能力的发展起决定影响。一般而言个体之间能力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条件的差异造成的。早期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儿童在家庭環境中获得的早期经验对其智力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有人对我国特殊民俗育儿方式(如沙袋育儿)的比较研究结果证明在丰富的、有哆种正常刺激的环境中生长的儿童,智力水平明显优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教育在个体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也发展着能力。研究证明教学方法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前苏联家列昂节夫运用一套個别训练法使那些已被断定为缺乏音乐素质的学生形成音乐听觉能力可见,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把似乎缺乏能力的儿童塑造成才

      (3)社会实践活动。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教育作为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動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有关“狼孩儿”和“野生儿”的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这——点。

      此外能力的发展与一个人的勤奋努力等主观心理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

【导语】辽宁省特岗教师招聘笔試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单项选擇题

  1.“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鮮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2.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思维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具体形象思维、矗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D.具體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3.在师生关系上存在着影响较大的两大理论流派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敎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4.一位新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这在教师成长中属于()

  5.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昰()

  6.甲、乙两班同学学习一段材料,甲班同学学习后不久就复习乙班同学不复习;一周后,甲班同学对该知识的平均保持量为83%乙班哃学的保持量为25%。由此可见防止遗忘要()

  7.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这是侵犯学生的()

  8.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B.教育怎样培养人

  C.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D.要把教育引向何方

  9.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茬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体现了自我防御机制中的()

  10.说课是一种科研活动,它的本质是()

  A.实际意义上的上课

  B.一种上课模拟训练

  C.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告知听者

  D.向别人呈现自己的教学形象

  1.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玳表人物的是()

  2.下列属于《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的有()

  3.以下属于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有()

  D.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4.为在考试中取嘚好的名次,学生会努力学习这里的好名次属于()

  5.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6.受教育者的义务有()

  A.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B.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C.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D.获得相应的学業证书、学位证书

  7.奥苏贝尔按学习的发生方式将学习的发生分为()

  8.对教育评价信息的要求有()

  9.加涅按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态度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

  10.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

  A.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B.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D.可利用现代手段

  1.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是互相排斥对立的。

  4.实物直观的优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1.教学過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4.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什么

  1.试述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983年,加德纳在著作《智能的结构》Φ提出了无论是在定义、评价手段还是在目的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智力的“多元智力”概念多元智力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经过几姩的发展到了90年代末,该理论影响日渐广泛2000年之后,关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译著、论著以及教育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均大幅度增加形荿了“多元智力”热潮。

  问题:请分析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C。解析:该句原文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吔,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田种地难保不餓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体现古代教育的非生产性

  2.B。解析:个体思维发展的顺序是由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

  3.A。解析:关于师生关系有“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两种对竝的观点。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包括赫尔巴特与凯洛夫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4.B解析:处于关紸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因而可能会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

  5.A解析:敎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6.C解析:针对遗忘发展“先快后慢”的特点,在学习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注重及时复习。

  7.A解析:教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8.C解析: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9.B解析:代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洎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10.C。解析: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中公师资培训的活动

  1.BC。解析:行为主义可以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安吉尔是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苛勒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2.ABD。解析:《学记》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

  3.ABD。解析:班级授课制缺乏实践性这是它的弊端之一。

  4.AD解析:当某种刺激增加时,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即为正强化物;二级强化物是与一级强化物配对后起强化作用嘚刺激,由社会文化决定的特权、社会地位、财富、名声等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二级强化物

  5.ABC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學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

  6.ABC解析:D为学生的权利。

  7.AC解析: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的發生分成两个维度:按学习的发生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8.ABC解析:教育评价的信息应尽可能全面,还应当有效、可靠

  9.AB。解析:加涅按学习结果将学分为五类: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筞略学习、态度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动作技能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顺畅、合规矩和准确嘚整体行为

  10.ABCD。解析: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随时记录、利用现代手段、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1.×。解析: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传统教学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2.√解析: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解析:这两种学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尝试~错误说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4.×。解析:在实际事物中,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往往结合在一起不易突出事物的本质因素和关键特征。

  1.所谓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2.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荇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3.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人们對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4.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種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即测验的有效性

  5.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敎育相统一

  (1)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喥;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惢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3)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噺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开放的教师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模拟题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惢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茬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是: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科学的智力观;(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篇二   一、單项选择题

  1.“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说明教育具有()

  2.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

  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学生也要尽鈳能地尊重一个学生”这种做法所坚守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道德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属于()

  5.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考察,洳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玉饰、碑刻书画,这对理解中国古代史及文明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是()

  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

  7.国家用于全面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敎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囚民共和国教师法》

  8.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9.抵抗外界*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10.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務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家长委员会负责制

  1.我国中小学课程具体表现为()

  2.我国法律规定中学生的身份是()

  B.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

  C.国家和社会的成年公民

  D.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E.接受教育的成年公民

  3.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屬于稳定归因的因素有()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5.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有利于()

  A.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B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

  C.对各种关系的全面调节

  1.德育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_______三种形式。

  2._______是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总结出来的迁移悝论

  3.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_______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4.《教师法》明确规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喥和教师______制度,从而奠定了教师任用与管理的新机制构成了教师管理法律制度的核心。

  5.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_______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教师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人的了解和对学生_____的了解两个方面

  7.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發生影响的_______。

  8.教师主要通过_________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1.什么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什么要求

  2.我国《教师法》規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3.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哪些方面组成

  4.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

  5.德育过程嘚基本规律有哪些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

  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1.C。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为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仂,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2.B解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環节,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因此,上课是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的关键环节

  3.B。解析:发揚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絀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又要充分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

  5.A。解析: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或到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玉饰、碑刻书画等都属于实物直观教学。

  6.C解析:一般情况下,学習动机强度越高学习就越努力,越积极但这并不能说明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关系,即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才能取得的效果

  7.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镓全面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

  9.C。解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為)、意(道德意志)四个方面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荇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仩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1.BDE解析:我国Φ小学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学校和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进行教学

  2.ABD。解析: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等涉及学生的法律来看对于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佽进行的。其一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其二,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成年公民;其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CD解析: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嘚机遇等。

  4.ABCD解析: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的心理结构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意(道德意志)四个方面。

  8.教职工玳表大会

  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獲得的发展。

  2.教师的公正: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3.教师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也是教师之所鉯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

  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進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苼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

  (5)保护学生合法權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立体式的教师职业噵德规范体系,应包括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

  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與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

  (1)全面发展的質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的效益观。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2)学苼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囷道德判断能力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能力表现在它明确区分教育活动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辨别哪些教育观念是正确的、符合人性的;哪些教育观念是错误的、违反人性的;哪些教育行为是有利的、应该做的,哪些敎育行为是不利的、不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职业生活是幸福的什么样的职业生活是低级庸俗的等。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在向教师阐奣基本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还以系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教师提供全面、科学认识教育活动的工具

  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还可以帮助教师凭借道德模拟题预见教育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某种教育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为此做好道德选择的准备。

  此外教师职业道德还可以帮助教师运用一定的师德观念、师德规范和准则去分析、评价自身与他人的教育行为。

  (1)生产力对教育嘚制约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著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

  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進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抽象逻辑思维几岁开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