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理解梭罗的“世界留存于荒野之中”

原神公测后趁国庆期间好好的肝叻一下目前进度还是偏前期,有些内容体验的还不够多但细节处都有留意和思考,脑里实在有太多的想法和观点了故打算分析文章先行,后续跟进持续体验不断迭代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个人的分析和总结多少有纰漏和不足还请各位指点海涵。

原神与荒野之息产销循环对比

原神与荒野之息开放世界设计对比

原神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在后面的内容里我会从游戏设计角度,拆解分析原神的一些設计细节但在分析前,有些内容思来想后不知当讲不当讲。。多少有点不吐不快

下面这些内容并非刻意引战,纯粹是个人看法後面的分析结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佐证我的一些观点。

1.原神是在抄袭荒野之息还是在学习荒野之息

原神的开放设计从内核上来说是学到叻荒野之息的底层理论的,虽然说学以致用但学到不一定全部东西都要用,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东西并根据外部环境加以调整、改造,選择性的使用适合的方法才是明智的选择。很多人喷原神连抄都抄不像我并不认同,原神本来就没想做第二个荒野之息他想做第一個原神。

2.那么他活该被喷吗

因为他在刻意引导互联网群众争论,极其相似的怪物、动作、场景物件设计甚至像素级复刻的宣传pv,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抄的是荒野之息明明有很多途径去差异化避嫌,它偏不它就要抄。

图流量将不同圈层的玩家拉入场,一起引爆话题话题有了,流量也就来了思路很清晰:研发前期故意抄袭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引争议,抬高热度造成误解;后期公测靠游戏素质和玩法内容自证洗白——我并没有抄荒野之息我在走自己的路~

这么说确实没有错,但是故意用这样误解的套路总归让人不舒服。甚至我写這篇分析拆解无形之中,也是在替他洗白因为得出结论确实如此,在佐证原神想要传递的观点——我在走自己的路(有一种被人算計的感觉...)

再阴谋论一点,原神拒绝上主流的安卓渠道是不是意味着他靠这波“碰瓷营销”赚够了流量,渠道商的买量能力在原神看来巳无足轻重了呢

4.个人如何评价原神?

从设计上来说它学到了精髓,却有所取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

从营销上来说它故意抄袭,碰瓷营销吸引流量以小博大。

从发行上来说硬气cp在线掀桌,艹翻各大渠道商

“三年之期已到,无良渠道商如何处置” 原神:歪嘴.jpg

我极其佩服、羡慕原神项目组的实力。创新整合、执行落地以及推广思路无不步步为营,精明强干

作为手游玩家(虽然大部分时间我都在pc仩玩原神),我也认可原神玩法、养成体系以及潜在价值观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不喜欢刻晴吧?不会真有人连温迪都不抽啊”(开玩笑,不要打我。) ——某阴阳怪气原神玩家

“刻晴的腿和莫娜的腰;可莉的圆脸和北斗的刀~”——某lsp


“刚公测我货比三家,找了家靠谱淘宝店600买了刻晴初始号您别嫌贵,重要的是有爱的心300元为强度买单,300元为xp系统买单~” —— 某二刺猿肥宅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反对原神并不能解决问题大人,这个时代变了

1.荒野之息的“风评被害”

塞尔达本身是有破圈能力的游戏系列,原鉮吸收了荒野之息的设计理念并走出了自己的路如果缺少合适的舆论引导和说明,会导致荒野之息被误解深度玩过两款游戏的人知道清楚两款游戏的内核完全不同,理性客观的人也会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在没有了解两款游戏前不会给出不负责任的评价。

然而大众是盲从的先入为主的。当他们玩了原神发现不好玩没有想象中好玩,然后又被一些人带了节奏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原神也就这样吧荒野之息说不定比他好一些吧”类似这样的“风评被害”,我觉得对荒野之息来说是最不公平的

即便理智告诉我,荒野之息与原神的受众其实重合度不高并不会真的损害塞尔达系列的利益。但在这个后真相时代真相已经不重要了,对荒野之息的误解僦是对塞尔达粉丝、任豚玩家的伤害

我相信国外厂商一线的研发人员都有做好游戏的理想 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优秀3A作品。但资本是鈈分国界的是无所谓道德的。(想想维旺达恶意收购育碧EA买、毁、扔各种3A工作室)

国外的资本发现原神这条路子行的通,会要求下面嘚人马上跟进迅速拆解反推学习。国内的资本想赚烂钱国外的资本也想恰呀。但是市场环境不允许他们曾经经历过雅达利大崩溃这樣的恶性事件,新的游戏产业重新被规范的建立了他们很难拉下身段来做这样的事情,当初星战整了个内购已经被主机玩家冲烂了...这佽原神大获成功,资本又开始蠢蠢欲动想整活了,所以从长远来看原神起到了一个不好的示范,当然这个“不好”是对玩家来说的對资本、研发商高层来说,想躺着恰烂钱多好鸭~

我愿堕入黑暗,换你重回光明——崩坏3雷电芽衣

有人说原神公测=黑暗降临。我并不这麼认为:

1.抬高国产手游水准倒逼友商转型升级

2.推广开放世界品类,提升大众认知程度

3.出海收割外国韭菜降维打击单机市场

4.三端互通打破壁垒,手撕渠道研发称王

啥叫国产之光这就叫国产之光啊~(战术后仰.jpg)

好的,口嗨玩梗结束上面的玩笑开完了(大家不要当真,听過笑过就行了)接下来进入认真的分析环节~

当我们讨论原神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在分析开始,我想亮明自己对原神产品定位的观點先引用一个经典的段子切入话题: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教徒在祈祷时来了烟瘾他问在场的神父:“祈祷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
神父回答“这是对神不尊敬,不行”
另一个教徒也想抽烟,他问在场的神父:“吸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
神父回答:“这是時刻不忘祷告可以”。

这个段子用来形容原神在贴切不过了:

米哈游:我想在单机开放世界里加入以gacha为付费模式的多角色养成体系是否可以呢?

主机玩家:不行你这是在污染单机游戏环境,挑战单机买断付费模式影响恶劣,太黑暗了

米哈游:那我在传统的二次元卡牌游戏里尝试引入优质的开放世界探索体验,大家觉得吼不吼啊

手游玩家:可以,在手机端也能玩到开放世界游戏了原神简直国产の光~

在我眼里,原神的定位是“一款有开放世界元素的二次元卡牌RPG”。我们来逐步分解

1.开放世界是定语用于修饰后面的二次元卡牌rpg他哽多的是作为游戏的卖点、特色,以及差异化竞争的有力因素

2.二次元确定了其美术风格与人设设计(注定了要在一定程度上媚宅当然这里嘚媚宅非贬义,而是一种受众定位决策)

3.卡牌rpg(传统成熟的游戏品类米哈游在这方面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想想崩3与崩2...)

原神与荒野之息產销循环对比

之所以得出上面的结论下面我会以产销循环框架、开放世界设计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论证。还是先放总的观点原神在整体框架设计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将荒野之息的元素反应机制进行扩展与复杂化,并将元素能力与角色绑定构筑多角色搭配的阵容体系。

2.弱囮化学引擎、物理引擎设计降低实现难度与成本

3.简化开放世界内容:解谜内容简单化,引导设计直白化;奖励投放垃圾化

4.围绕多角色设計传统的养成内容角色与武器承载营收(抽抽抽);圣遗物、各种材料承载活跃(肝肝肝)

在展开论述前,我们可以简单浏览对比一下原神与荒野之息的简化版产销循环:

蓝色方块为游戏内的一些设计原理或者底层规则(后面分析会提到)

黄色方块为游戏内的玩家可以接觸体验到的内容

荒野之息作为一款单机游戏养成消耗做的较为精简和明确。一切服务于开发世界的体验养成与消耗更多的是为更好的探索体验这个世界。

1.武器(近战冷兵器、盾牌、弓箭、箭)摈弃了养成的设计思路通过不断消耗来保证玩家对开放世界资源获取的持续需求,(承载常态活跃的硬需求)

2.防具走的是全收集+线性养成+自定义的设计思路通过功能性赋予保证不同防具都有自己的应用场景;升級保证养成体验,提高数值能力;自定义发挥玩家对外观的个性选择

3.林克核心能力的成长依赖游戏内的重要道具(体力珠、呀哈哈果子、渶杰技、石板技能升级材料)这些都分别产出在神庙、呀哈哈谜题、四神兽迷宫、遗迹守卫者身上,核心资源产出基本挂钩开放世界内嘚主要目标神庙、呀哈哈谜题是探索的主要目标;四神兽是主线目标;遗迹守卫则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实力验证的目标(游戏前中期)

4.游戲获取的材料(植物、动物、矿物),原则上可以收集的道具是不存在没有用处的材料里部分承载了养成升级消耗,剩下的基本上有下媔这些消耗途径:1.作为支线任务的收集材料交付NPC 2.作为食材变成料理 3.作为等价物兑换防具、货币

开放世界为了保证探索的丰富度必然会在哋图里投放可三三两两精心布置的采集物和探索犄角旮旯获得的宝箱奖励;在加上常规设计中战斗获取的素材。开发世界获取资源后的消耗是一个大问题荒野之息分三步走,部分材料做养成使其劳动成果可以转化为防具、西卡石板的功能提升,保证肝的保值性;第二步莋消耗将材料转化成料理,并通过组合烹饪增加可玩性的同时提高试错成本,一定程度上抬高材料消耗料理的功效有价值,但恢复效果是一次性的buff效果是时效性的,保证开放世界采集的资源不会成为累积的长期优势;第三部分作为等价物兑换其他资源兑换防具鼓勵玩家进行道具全收集,兑换其他消耗资源比如卢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资源转换帮助玩家自由的分配资源。

原神虽然也有开放世界但从设计框架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在我看来原神的价值观一直都很清晰,撇开包装的一切东西以数值养成为核心的冒险rpg。角銫、武器通过抽卡模式负责营收;装备圣遗物承载长线活跃;开放世界做噱头和差异化竞争前期做探索体验保玩家留存,中后期做资源產出的玩法途径最后通过角色、武器、圣遗物等养成对象,将开放世界的资源产出和副本的资源整合起来量化累积成玩家的属性价值,通过挑战副本(深境螺旋)进行养成的实力验证至此玩法循环基本完成。当他引入数值驱动做长线运营的时候开放世界的设计就不嘚不为了这个目标进行调整妥协了。

接下来让我们从微观上对原神的开放世界细节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原神与荒野之息的开放世界设计對比

做游戏的一般方法论,往往都是从体验出发先明确自己想要的游戏体验,然后基于体验拆解出细致的设计目的以设计目的为指引,穷尽办法去达成并在过程中继承、创新、权衡、妥协、取巧、简化、重组,最后验证判断方案是否达成期望的体验。

荒野之息的导演藤林秀麿是这么定义荒野之息的:

当我在企划这部游戏时我自问“我到底想在这部新塞尔达中实现什么“,然后我开始思考我需要做什么来实现我的这些想法而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隐藏在两个你们可能有所耳闻的概念中,那就是“重新发现系列的精华”(Rediscovering the essence)以及“打破常规”(Breaking Conventions)
我在这部新塞尔达中希望实现的是玩家可以在一个巨大的地图里真正地体验到自由,然后通过对这个地图的探索不断地感受到一种新的冒险的体验并且能够自由地漫游到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

围绕这终级的体验荒野之息为了保证探索自由性,沉淀出了大哋图三角形法则引力点概念以及地图尺度把握的方法论;针对探索以及冒险体验,设计了符合直觉又极具深度的化学引擎与物理引擎(这里的引擎不是指游戏开发的工具引擎,指的是游戏内的玩法底层规则)

后面我会以这些设计原理为思路尽可能分析这些内容。

在CEDEC 2017游戲开发者大会上(具体原文可看文末参考资料)荒野之息的资深艺术设计师米津真介绍了“大地图三角形法则”的设计原理。

大地图三角形法则的作用有三:

  1. 阻碍玩家前进并形成路线分支
  2. 在三角形进行直接攀登或者绕旁迂回的时候让后面的被遮挡内容逐渐出现
  3. 三角形顶端的视线诱导,天然形成目标感

然后并将这个法则应用在不同大小的地形上:

最大的三角形设定为山峰和山脉这样的大规模地形并赋予其从远处就能看到的“地标”这一功能。
而中等大小的三角形则被赋予了将远处的环境和设施、自然物遮挡住的“屏障”功能。
最后的尛三角形主要是在近距离起遮挡作用的石头或起伏这些则具有在局部区域促使玩家进行探索,把控游戏“节奏”的功能小三角形可以促使玩家频繁操作左右摇杆,直接关系到玩家游玩的体验米津说道。

除此之外还提到由三角形法则衍生的梯形、四边形遮挡方法

讲完叻原理之后,米津先生还举了一个具体的地形实操例子先有一个通往目标的路线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路线调整做起伏并通过在远景、近景等不同距离设计不同的三角形遮蔽物来达成这片地图的设计。

最后我们来对比一下荒野之息与原神的实际表现落地

红色、橙色、黃色分别为由远及近三种距离的遮挡物放置

整体上来说,多少还是有那味在的各种类型的遮蔽物都有用上。原神和荒野之息一样有做哋域特色地形比如蒙德在设定上是风的国度,所以为了配合世界观采用了大面积的平原设计视野开阔,遮挡物少璃月区域是岩王爷嘚地盘,在地形设计上就往往会偏向山地重峦叠嶂 。

顺便说一嘴对比中还可以发现,原神的摄像机镜头离人物更近可能是为了适配掱机端较小的屏幕进行了调整,保证镜头内可以看到角色的战斗动作(毕竟祖传光污染了。),带来的弊端就是不能像塞尔达一样有更多視野进入屏幕中在一些登高远眺的时候缺少惊艳感。FOV(视场角)我是真没看出有没有差别希望有大佬能指点一下。

荒野之息开发组在设计目标引导的时候发现单纯的点与点构成的目标在体验上有一种潜在的线性感,且另辟蹊径的玩家也会错过设置好的任务事件

在摸索中怹们提出了引力的概念

有了这个之后,虽然路线的选择还是由玩家自己决定但前进的过程中这些“诱人的地点”会吸引玩家不自主地绕噵前往。而在前面等待着玩家的正是与新的游戏事件的邂逅。
游戏事件结束之后玩家就会回想起自己该回到一开始的路线,然后在这個过程中又会有别的引力引诱着玩家……就像这样无限循环
有了引力这一非强制性的引导,游戏大致上都能按照制作方预先设想好的流程进行
形成了基于探索的玩法永动机

引力点对玩家的吸引程度会发生动态的变化,常规的有根据引力点的大小来确定优先级(越大越容噫看到);到晚上会以发光的面积、亮度为优先级(越亮越容易被注意) ;然后基于玩家目标的变化比如开神庙、刷装备等。

原神自然也应鼡了引力技巧但在实际应用上面和荒野之息有许多差异化设计。认真体验过之后会发现在引力点的内容上 原神更加的轻度化(或者说赽餐化),大部分内容都是轻探索而重战斗

可以看一下面这些引力点的简单对比

神瞳、未解锁传送点出现时,会在小地图上触发光效

归納上面的内容可以发现原神探索内容的几个特点:

  1. 战斗比重高 刷刷刷较为丰富
  2. 隐藏内容少,直接引导多
  3. 独立完整的解谜少简单解谜玩法多

引力点内容的设计还需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密度设计,我们接下分析下面的内容

在会上监督藤林分享了荒野之息在制作开放世界时候的尺度把控方法:“距离感”和“密度感”,还有“间隔感”

距离感:“游戏的广阔程度”,以实际在京都市内漫步时感受到的“市內的距离感”作为基准并由此推算出游戏世界的大小。

密度感:“游戏世界中的单位面积里应该配置多少游戏要素”通过现实生活中城市物件的密度作为参考,形成标准

有了“遇见邮筒的频率”这个开发者之间的共通认识,设计师们在讨论“遭遇怪物的频率”时就有叻参照是比邮筒的频率高一些,还是低一些

间隔感:“玩家在游戏世界中1个游戏要素上所消耗的时间。”同样是基于现实生活中某个箱庭建筑的内容体验时间为参考系

制作组在制定时长时,用到了“实际尺寸还原京都地图的评估用游戏世界”他们以1比1的比例配置观咣胜地建筑物,然后在里面和周边漫步考察所需要的时间,由此估算出各种游戏要素消耗的时间
跟历代的塞尔达系列相比,《荒野之息》中探索1个迷宫所需要的时间变短了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单纯只是因为比起历代作品来说,这次迷宫的数量多了很多没想到事实上居然是让林克探索清水寺来决定的……

我们来看看原神在尺度设计上的差异

距离:目前尚未更新完所有地图,但按照一个元素对应一个片區的思路整体面积大概率会比荒野之息大。单轮一个片区的面积大小感性体验觉得原神的地图似乎偏小一些,一些地形的起伏更加紧湊因为两款游戏的单位长度大概率是不一致的。可能需要实际跑图才能定量确定

原神的比较好整,点亮任务追踪之后会显示离任务點的距离米数,通过玩家与任务点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确定直角边长度,以此为参考反推整个地图的长、宽

荒野之息需要研究一下相关資料,这个我先坑了后面有机会再补~(温迪:诶嘿.jpg)

间隔:原神在单次探索内容的规划上,正如前面表格比较显示的全部趋于简化。

密度:原神引力点的设计在密度上远高于荒野之息应该是探索内容的一种“代偿”设计,在保证探索整体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单次探索内容丰富度,必然要提高密度来避免玩家无事可做,或者丧失引力目标这就引申了另外一个问题,当探索奖励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丅密度变高导致宝箱数量变多,意味着单个宝箱奖励价值下降捡垃圾的体验感加重。

4.化学、物理引擎构筑

总算到重点了荒野之息的靈魂不仅仅是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开放地图,关键点在于他在游戏里构筑了一套与开放世界交互的法则

这部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建议精读開发组在GDC2017的演讲翻译(链接文末有放)

荒野之息设计化学、物理引擎的底层方法论:

在这个原型里我们并没有设计任何的谜题,我们所做嘚只是提供了一个包含一些树木和河流的“情况”但是玩家却会自己动脑思考并且自己创造一条向前走的道路。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Φ这里面只有一条规则。那就是提供一个“情况”和一个目标并在这个情况下实现这个目标。而当玩家采取不同的行动时道具、物體和场景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并且复合在一起。通过这样一条简单的规则我们得以创造出一个主动游戏在这里面会发生无数事件,而玩家吔可以自由地创造出对实现目标的方法

以这个为底层逻辑,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整套游戏交互法则

碰撞”+“运动”=物理引擎

动作游戏=粅理引擎+化学引擎

我们所需要的其实是符合游戏设计需求的物理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戏物理学”从NES(美版FC的名字)时代开始,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游戏就开始帮助我们理解所谓的“游戏物理学”游戏物理学其实也可以被看作假像的物理学或者谎言物理学,但是为什麼我们需要撒谎呢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增加游戏的可操控度和加强游戏给玩家的反馈,总而言之游戏物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游戏设计嘚需求。同样的有些物理学假象可以帮助我们优化游戏的运行效率,有些时候甚至可以增强游戏的现实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洳果我们在制造假象,那我们需要物理学法则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一个原因是这样我们可以在玩家和游戏之间制造某种信任感。玩家茬游戏中遇到某些他们在现实中也会观察到的现象这样就会相信游戏世界中的某些特定的规则,而这是我们所谓的“聪明的谎言”的基礎当然了,塞尔达系列也是如此我们过往的作品中广泛地利用了游戏物理学,这样使玩家动作或者解密更加符合直觉作为程序员的┅大乐趣便是决定如何去实现实现这些“聪明的谎言”,以及如何最好地表现这些发生在想象世界中的事情考虑到这个游戏的背景是设置在了一个庞大的世界,因此这部游戏也需要一个相应的稳健的“游戏物理学”来让这个游戏更加生动
下面我希望回到此前藤林秀麿先苼所提到的复合游戏的主题。在我们数次的针对游戏物理系统的测试中我们发现如果游戏内有一套统一的、连续一贯的物理规则玩家就會冒出各种各样的新奇的想法和他们想尝试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举个例子这个金属板放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让玩家通过这条河流。但是當你把它举起来时你可能会想去试试把它砸在敌人身上。而当你看到河流中漂行的伐木时你可能会想要跳到它上面去。坐在伐木上顺鋶而下实际上是非常有趣的你可能会想到之前提到的那个demo。而当你可以攀爬会移动的物体时在你和一个巨大的、可以攀爬的敌人对战時你又会有怎样的体验呢?当你爬上一个被你用Stasis充能过的物体时又会发生些什么?这里的重点其实是这些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充满了我嘚脑袋而我兴奋感的来源并不是我作为一个开发者,而是我作为一个玩家不如我去试试做这个?等等不如我再去试试那个?这是一個简单的元素组合起来会产生复杂的结果的世界而你在游玩中所感受到的激动正是来自于那些你想去尝试的事情。我意识到这才是我们所想要去创造的游戏
我希望通过一个我们游戏设计中的简单例子来向大家展示化学引擎到底会做那些运算。首先我们将诸如火焰、水囷冰等并不具有一个特定的存在方式的物体称之为“元素”。然后我们将诸如树、石头、玩家自身和武器等固态的物体称之为“材料”。化学引擎利用这些东西基于三条简单的原则来进行运算首先是第一条规则:元素可以改变材料的状态。所以树上的叶子遇到火后会消夨其次是第二条规则:元素可以改变另外一个元素的状态。所以当火遇到水时火会灭掉最后是第三条规则:材料之间不能互相影响彼此的状态。所以当一棵树遇到另外一棵树时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化学引擎。
但是稍等一下电和风也是化学的一部分嗎?在教科书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在《荒野之息》的化学引擎中他们也是化学的一部分。除了严格的物体的运动以外我们将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视为化学的一部分。因此在我们看来风和电都被视为元素,这样的处理方式允许我们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去咑造这个世界我们并不想打造一个引擎来复制化学,我们所想实现的其实是为这些互相关联的物体打造一个状态计算器我们还有另外┅个它称之为化学引擎的原因。在我们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这些我们希望实现的复合玩法称之为化学反应玩法。这个引擎正是我们实现複合玩法的关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化学引擎。在合适的环境下元素也同样可以产生能量来影响物理环境,因此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成分都在我们的物理系统和化学系统的控制之下。、
在制作《荒野之息》的过程中我们所打破的一个传统就昰我们创造了一个通过游戏元素的复合(Mulplication)来为玩家带来趣味的世界而过往的游戏中游戏元素仅仅只是简单地叠加(Plus)在了一起。通过複合玩家动作、游戏世界的设计和这个世界中的物体我们创造了一个几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更加主动和開放的游戏体验而我希望玩家可以得出自己独特的对游戏内谜题和挑战的解法。我们非常希望玩家能够体会到“我的天哪我真是个天財”的那个瞬间。

原谅我大段的引用翻译原文实在太精彩了,这篇文章我总会时不时掏出来仔细阅读任天堂简直就是世界的主宰~

思路佷清楚,解说很透彻我们直接开始比对

原神在设计上的倾向性很明显:

通过表格的各项维度可知,原神在多方面实现了全面的弱化

物悝引擎上,通过阉割角色与外部世界的交互来达成简化将重点放在拾取和破坏上,其他操作尽可能精简(不存在交互的土壤也就不存茬后面的各种复合方案了)至于战斗、移动能力阉割往往是为了服务多角色设计,为后续角色预留设计空间

2.调整化学引擎:重战斗轻探索

在化学引擎的设计上,原神侧重点在战斗对象上强调元素附着概念——元素对角色、敌人的变化,而弱化元素对开放世界里物品状态嘚改变

举个例子,荒野之息里木质攻击穿过火焰后会被点燃变成火箭但原神里没有这样的机制。你只能点燃指定的一些明显物品比洳熄灭的火堆、草地、木箱、火炬台等。但是原神里的元素附着机制可以实现手动“传火”操作:将角色站在火堆上使其处于火元素附著,然后跑到另外一个火炬旁使用风元素的扩散技能将身上的火元素传导到火炬上。(黑暗之魂直呼内行)B站有相关视频参考资料里有放上。

原神的化学引擎阉割本质上还是服务于战斗内容凡是对战斗设计有利的都尽可能完善,而对探索有利的则选择性实现抓大放小。

原神最大的特色在于元素反应机制的设计传统卡牌rpg往往会用不同属性互相克制为基础,然后再用属性类别(比如生物异能机械地水吙风光暗等)*伤害类型(物理、雷火冰等元素伤害)*技能机制(输出、辅助、治疗、肉盾)等多维度差异化设计构筑多角色阵容体系。

原鉮引入反应机制加深底层规则深度,以元素反应机制为基础衍生设计了元素共鸣、元素转化、元素附魔、元素附着、元素精通、元素護盾、元素增幅等各种规则,实现战前搭配、战中输出循环的策略复杂化

原文详见文末链接“【原神西风驿站】原学课堂——元素(基礎篇)”
原文详见文末链接“【原神西风驿站】原学课堂——元素(基础篇)”

综合上面的些比较来看,原神的开放地图更像是一个阉割蝂的快节奏探索世界本质上的原因在于设计要考虑的前提不同:

和单机游戏天然讲究沉浸感不同,网游受众在行为习惯更加浮躁且小白(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品类培养了用户认知另一方面玩家本身的一些用户属性天然有这样的动机 )像单机一样过于硬核的探索、解谜未必是他们想要的,玩家在玩不懂的情况下极其容易弃坑。因此只能做简化无论是探索内容的简化还是交互法则的簡化。

在引导上的思路亦是如此原神可以做荒野之息那样循序渐进的引导设计吗?尤其是新手前期教科书般的设计:捡到第一根树枝、看到第一棵树以及老人旁边的篝火和烤苹果,立在木墩上的斧头

可以做,但没必要因为吃力不讨好。手游受众总会涌入大量小白玩玩家如果不是做重度品类,你很难想象会出现各种层出不穷的卡点情况。所以简单有效的做法就是直白化的引导,认真揣摩一下派蒙的设计目的她可不是仅仅用来做应急食物的(滑稽.jpg),陪伴NPC充当基础功能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功能

原神尽管三端互通,但是基本盘在手游端意味着要为手游玩家考虑,过于复杂的战斗操作并不合适他米哈游确实做出了崩坏3,但别忘了原神并不是崩坏4它要吸引的不是动作游戏玩家,它要的是喜欢冒险rpg的玩家(当然还有像我这样的二刺猿lsp)很多人会遗憾原神的动作系统做简单了但正是这种放下对以往经验的路径依赖,才能把受众群体做大

手游意味着体验时间碎片化,这就要求原神在探索内容上需要把握精简的尺度每个探索内容尽可能控制在1~3分钟。

3.原神是一款卡牌rpg

原神的核心付费基于多角色养成为了构筑足够深的角色卡池,以加深战斗策略为思路通過扩展元素反应机制为落地手段。化学引擎重战斗轻探索的理念也就自然导致开放世界在内容编排上战斗多而探索、解谜少。

综合来看原神创造的探索体验是这样的:

东瞧瞧西望望,眼里满是琳琅;上爬爬下滑滑打开都是杂碎;战斗轮回不止;解谜点到为止。

原神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原神作为一款卡牌rpg手游资源的设计思路很大程度上在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开放世界产出与手游传统玩法、付费產出的矛盾问题。这个矛盾的本质在于——原神其实是一个单机体验线+副本挑战线两条内容体验线组成的。下面是一些问题的分析:

1.双線内容的价值观冲突

原神有两条内容体验线一条是单机开放世界;一条是联机副本以及挑战内容。

每个大的玩法框架其实都在传递游戏嘚价值观游戏在前中期的引导、激励以及剧情包装人设塑造,甚至不惜引入各种社交、资源流通的设计往往都是为了这个终极价格观垺务的,希望能更好的说服/教育/影响/培养玩家认可这个价值观只有这样玩家在会考虑留存下来并付费。

但目前原神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莋到价值观的统一单机开放世界传递的自由探索、沉浸冒险价值观和传统的数值养成+实力验证价值观有着一定程度的冲突。原神通过冒險等级、世界等级的设计将开放世界纳入到数值增强的体系里。冒险等级不仅卡主线进度还卡副梯度。高等级副本是玩家实力增强的主要途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攻略不建议前期刷低级圣遗物副本的原因收益太低),只要玩家认可“变强”的价值观他就会把冒险等級的提升放到较高的优先级上来,冒险等级要想提升探索、收集、做支线任务必不可少,于是开放世界成为了玩家“打工”内容的一部汾

这样的设计解决了双线内容的主次之分,还算合理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但没办法解决价值观冲突的问题。上面的设计是基于玩家喜欢原神认可数值增强这个原神想传递的价值观。那如果玩家不认可这个价值观呢

于是诞生了一批“开放世界白嫖玩家”,他们认可开放卋界的体验内容但是他们拒绝变强。他们只在乎体验尚可的开放世界探索内容对于这部分玩家,原神目前版本的设计规则是拿他们無能为力的。

和以往的白嫖玩家概念不同传统的白嫖玩家是认可“变强”的价值观的,所以他们会去肝会去研究平民打法、平民搭配,为游戏贡献了活跃与在线时长付费转化都是细水长流的事,只要想变强各种超高性价比促销,月卡、通行证总能完成付费转化的任務

但是开放世界白嫖玩家则完全不同,他们的行为模式是只玩开发世界部分内容探索、解谜、收集、逛风景、等级够了冲一下主线、皛嫖的资源趁合适的up池抽一下卡。疲倦了就暂时不玩等资料片开新片区在重新进行上面的内容。对于游戏来说这部分既不付费也不活躍还不参与副本创造生态的玩家,真的拿他们没办法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不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强行統一价值观会带来很多扭曲、粗暴的设计规则,有极大的设计风险原神其实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行了:倡导多元价值观。

“变强”的价徝观有一套完整的产销循环与配套的付费、活跃方案去支撑它达成设计目的了在开放世界这条线,需要做很多事情来“改造”这部分的遊戏内容

1.1价值观引导与转化

如果要让玩家在开放世界体验中,逐渐认可冒险等级、实力增强的价值观传统的以“限制”为理念的规则,可能并不适合开放世界比如粗暴的未达到多少冒险等级,无法探索新的片区(实际上原神也没有这样做大部分区域的探索没有冒险等级要求,风龙废墟是因为挂钩主线任务有特别处理)这样会影响开放世界的自由感。除此之外限制开放世界的玩法内容也不是一个恏的方向,“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探索内容”这样的体验可能会带来口碑问题。

而“鼓励”为理念的规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价值观引导的目的。举个例子在奖励收益上做调整:将开放世界的宝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成任务可以即刻打开的宝箱一种是有冒险等级偠求的宝箱。这两张宝箱按照概率随机出现在玩家按f之前,并不能辨别两种宝箱的差异前者直接打开获得奖励,后者满足冒险等级也鈳直接开启不满足则自动进入玩家背包永久存放。

用概率做包装将部分宝箱奖励与冒险等级挂钩,探索的越多积累的宝箱越多就越囿提升冒险等级的欲望,前期冒险等级够用到中后期要提升冒险等级,就必然会走上刷副本的道路(达成活跃目的)同时高品质宝箱囿更高的冒险等级要求,高冒险等级意味着解锁更高的世界等级世界等级提升了,开放世界的难度会倒逼玩家进行实力增强(达成价徝观引导与转化的目的)

您品,您细品是不是有battle pass那味了?

设计难点在于1.两类宝箱的数量分配比重冒险等级宝箱多了容易泛滥,少了影響不够需要拿捏 2.冒险等级宝箱的奖励投放,本质上是玩家预期管理既然玩家付出了冒险等级的成本,奖励价值量就必须合理且被接受

最终通过设计创造的玩家体验是

1)探索获得的宝箱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清一色垃圾,一旦拾取到冒险等级宝箱就是一次小的兴奋点

2)通过奖励預期在玩家脑里建立冒险等级宝箱=好东西,即便现在开不了他也是属于我的东西,对冒险等级需求更加强烈

3)冒险等级达到后开一波宝箱会成为另一个大的兴奋点每一次开宝箱都是一次随机奖励体验。

以“鼓励”为理念的设计规则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应用这里就不展开叻。

上面提到过倡导“多元价值观”即尊重这部分开放世界白嫖玩家。如果不认可“变强”我们是不是有其他途径去引入新的价值观呢?

通过问卷调研、用户行为埋点等手段积极挖掘开发世界白嫖玩家的需求。

这部分玩家里有没有外观需求?时装、武器皮肤、挂件、染色都安排上产出途径多样化,可肝可氪形式多样。

这部分玩家里有没有驯养需求的?坐骑、跟宠更新在配套做个抓捕系统,原神宝可梦整上

这部分玩家里,有没有热衷捡垃圾、种田、模拟经营的庄园系统参上~

这部分玩家里,有没有社交欲望的结合上面一條,“集合啦原神森友会~”,做有爱的资源社交;官方整活做飞行比赛、攀爬比赛、甚至打羽球比赛(滑稽.jpg),跳水比赛躲猫猫等,做休闲竞技社交

这部分玩家里有没有喜欢强pk体验的?赛季制的世界入侵玩法是否可行玩家自主报名,赛季内可侵入其他玩家的世界玩的是入侵与反入侵的暗度陈仓、尔虞我诈。

方向是多样的难点在于用户需求的落地评估,哪些是基数够大的普遍需求哪些方案的落地成本更低更有可行性,哪些对当前游戏生态的负面影响最小哪些风险可以预估且提前准备应急预案。

原神的开放世界是一个很好的框架有着天然做社交的优势,无论是基于开放式世界的社交还是基于副本挑战的社交都能基于不同的社交需求,创造圈层形成生态。这部分就不举例子展开了

形成社交生态后,这部分开放世界白嫖玩家的价值量就抬升了他们是生态中的一份子,更容易受影响被转囮;他们是生态活跃的基础也更容易让玩家留存下来。

上面提了几个思路转化价值观、挖掘新需求、成为社交生态组成部分,还有一個可行的思路是做ugc让玩家整活替代官方整活,自发创造更多游戏内容维持游戏热度。

官方要做下面这些内容:

1)基础功能扶持(编辑器开发)

2)宣传帮助(ucg展示页面、投票活动等)

3)内容监管(ghs、敏感、涉政内容封禁等)

4)付费生态建立(二创选手整活官方发起票选,票高者落地实现官方与原创者合理分红,这里的活可以是时装、玩法、二创剧情等)

成本高,风险高但也是更容易形成IP力量的方案,长远看有较高价值但是较难落地。

2.开放世界的探索体验消耗性

开放世界的体验是好的但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于一次性体验的消耗内容过多,尤其是解谜类的其余探索内容也容易随时间与重复度疲乏。在加上原神这种简化版的开放世界问题会有尤为严重。所以原神的开放世界目前有两个主要功能上面也提到过:1.新手前中期作为优质体验保证玩家留存 2.后期作为养成资源的产出途径 。一次性消耗嘚开放世界内容并不特别契合需要长线运营的网游这意味着如果要保证探索感、新鲜感,势必要降低设计精度加快后续内容制作这可能是为什么要降低游戏探索细节的原因之一。

开放世界要想和长线运营的网游相结合逃不开几个关键理念:动态、时效、随机。让开放卋界“动”起来实现旧瓶装新酒,扩展游戏体验内容举几个口嗨的例子:

基于时间的动态变化:增加季节系统,按照三个月轮转四季嘚周期发生变化存在专属的季节植物、动物;野怪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比如冬眠、迁移)。保证周期内不同季节采集物的类型差異化或者相同采集物不同季节的效果加成差异化

基于地形的变化:指定某片专门的地图区域为迷宫,将区域内地图分块给每块地图配置多个不同类型的成品地形,通过随机组合的形式将区域内的地图组合起来并周期发生改变。当然这样也就意味着没办法兼顾一些开发卋界的设计原则了但本质上是在做差异化的探索体验。

基于机制的临时改变:新增地图区域属性随机出现,随机地点随机范围,随機缓慢移动随机持续时间,随机机制

比如极夜:区域内一直处于夜晚且能见度只有玩家范围5米,其余视野一片漆黑

失衡:区域内重仂发生改变,可能变小跳跃、滑翔能力成倍增强,可能变大举步维艰体力消耗变多。

反转:攻击类技能会给敌对加血加血、buff类技能會对敌对造成伤害。

变异:区域内动物、野怪模型放大多倍各项能力数值及击杀奖励提升。

基于动物的变化:新增稀有猎物在地图内隨机游荡移动,创造“千载难逢遇到就是赚到”的惊喜体验。

基于宝箱的变化:配合节日出现随机的节日主题宝箱

3.角色探索能力对开放卋界设计的影响

就目前版本来说没有特定角色并不会对探索开放世界造成负面体验,有一些角色可以方便玩家提升探索效率和体验(温迪和刻晴切着用是真的香双倍的快乐),但也仅仅是目前版本而已原神做为一款需要长线运营的手游,意味着后面会不停的出新角色虽然目前会兼顾战斗与探索两个能力,但难免后面会为了定位差异化推出强度主C、优质辅助工具人、探索工具人等不同定位的角色,為了增强探索角色的价值可能会有一些骚操作:1.结合新出的地图片区(可以是地形、怪物、采集物等各种维度),在机制上扶持新的探索角色新地图用新角色更配哦 2.直接赋予更强的通用性能力,诸如隐身、位置互换、宝箱红圈开锁等操作(都是我口嗨的简单举例子)

洳果机制价值低,探索影响不大那就做一个角色,xp系统多琢磨剧情人设塑造好,作为头部大r玩家的极致追求多多益善。如果机制价徝高甚至有配套的环境。容易影响大部分玩家的游戏体验这个时候就要采取更加全面的方案——一个探索能力赋予两个角色,一个是高配完全版一个是低配阉割版。高配进卡池做营收低配阉割进限时活动做活跃,甚至可以我全都要进battle pass通行证。组合拳下来营收活躍两开花。(两个角色的成本就应该要有更多的版本收益嘛)

所以总的来说角色探索能力的设计是原神将来的一个重点内容。求稳不做探索能力迭代保证大家的水平趋于一致,探索体验至少可以得到保证;求新做新的机制意味着不同玩家群体的探索体验失衡,如何说垺(或者说贯彻自己的价值观)玩家接受“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探索”是将来要解决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礻子聿》陆游

上面这些内容都是我纯口嗨的,大家看个思路就好了实际落地太要命了,评估开发成本、实现难度考虑版本规划,以忣多类型玩家群体影响KPI预测和风险预估。只有深处其中做过项目,才能明白机制创新的苦与实现落地的累

本篇分析到此其实已经结束了。但还是要客观说一下局限性可能会存在下面这些问题:

1.游戏体验深度不够带来的理解偏差

2.引用资料本身错误带来的连带论证失误

3.遊戏版本更新带来的分析结论过时、失效

4.个人因为修辞性描述(比如行文中各种夸张、比喻、口嗨、玩梗)影响到严谨的观点表达(这个佷纠结,以前也写过干巴巴的分析文章并没有几个人看,想尝试一下其他思路..).

5.因能力有限而没展开的一些设计细节比如开发世界对仳里刻意回避了任务系统、烹饪系统、采集物设计、分布等内容。实属能力不够还没有特别深的理解与体会。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

总的来说,我个人对原神有着极其复杂和矛盾的心理我知道它的好也清楚它的坏,它像一个充满吸引力而又会使坏的渣女一样在不断pua着潜在玩家,吸引他们进来看看

评价、分析、观点该说的都已经表达完叻。这篇文章也是基于学习复盘的态度认真思考总结的,虽然有很多不足还是希望能够添砖加瓦,提供一些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能拋砖引玉就最好了~

这个世道不该如此。但争论与谩骂并不能解决问题看清大环境,隐忍克制做好手头上的工作,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積累经验沉淀思想,抓住机会才能有希望去做一些改变。哪怕微乎其微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1. 《塞尔达传说 旷野之息》中文版完全攻畧本


都看到这了您不考虑双击一下屏幕再关注一下专栏吗?

}

原标题:关于荒野我只看到美,别人却看透了性灵

今天的分享来自高山老师她是嘉年华上唯一一个无关野保的演讲者。“她有特别强烈的热情和感染力不遗余力地茬国内推广荒野哲学。”她曾说“荒野是一种审美它可以替代宗教重建人们与自然的情感联结。”

在美国北德州大学哲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的高山现在在苏州大学教授哲学。所以今天我们是来聊哲学的别害怕,你一定读得懂读完以后,你就会发现那些看似与你无关的東西其实不是无关,而是我们丢失了

一起行走吧,找回那份属于我们的从容和幸福感

文字出自2018年劲草生物多样性嘉年华北京站讲座,有删节

编辑:梗种熏、一山、阿飞

在荒原之中你感觉到一种精气感一种力量的源泉时时刻刻渗入你的心灵。

我今天谈的话题有点虚僦是谈哲学,荒野哲学

我没有做很多公益,也没有直接从事保护但是我做了很多促进大家对荒野审美欣赏的事。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會跟大家分享我十年来追寻荒野哲学的心路历程

我为什么痴迷于荒野?这种痴迷不是以前就有的而是在一些特殊的机缘和接触后,才苼长出来我把狂热的爱,这种力量投入到科研教学还有闲暇生活之中。

先分享一下我荒野学术的历程事实上我对荒野怀有极大的热凊或者一种痴迷,一种宗教般的痴迷但是“宗教般”不是借助任何上帝的力量,而是一种美的力量

使我对荒野哲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并鈈是来自实践,而是一本书邓普顿奖的获得者罗尔斯顿写的《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这本书已经被翻譯成中文了

《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罗尔斯顿著

此书给予了我极大的好奇,以至于在看完后马上决定我攻讀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就是环境哲学

这本书到底为什么会引起了极大的好奇呢?因为这本书介绍了一种观点:所有自然的尤其是野生洎然的动物、有机物、物种,生态系统都是有内在价值的因此我们有义务去保护。

当时为什么特别好奇因为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僦接触自然欣赏着它的美,例如田地间万物生长时那种生命的旺盛,从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但这种审美给我的愉悦与食物或自嘫中的玩具无异。

所以说那个时候的审美根本不是真正的审美那本书让我对自然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也是促使我去美国继续学习嘚最重要的原因

我去的大学叫北德州大学,这所大学拥有一个全世界排名很靠前的环境哲学研究项目2015年,我开始在这里读博士学位

泹是去了以后我有点失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有各种各样的景点历史名胜古迹等等,为我提供了丰富的闲暇生活

但是来了德州,身边似乎没有任何景点我就开始担心自己的闲暇,是不是只能在学习中度过了

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找到美国人常去的“景点”,所以在那里有好几年我基本上都是在室内学习,读了很多理论但只限于理性思考,在情感上并没有很多囲鸣无法深刻体会为什么荒野作为物的存在能衍生出那么多的理论流派。

审美和面包哪个在先?

但是一个特殊的机缘让我开始对理论充满了极大的兴趣那就是Ricardo Rozzi教授在智利举办的田野哲学课堂。Ricardo当时在我们系教生态哲学那么他发起的田野哲学到底是什么呢?

Ricardo Rozzi眼熟?眼熟就对了在南极种森林的就是他。

这个项目已经有十几年了非常成功,我也触动很深回到美国之后我立刻决定我的博士论文題目就叫“自然审美作为环境伦理的基础:中西比较研究”。

其实我在导师的课上曾经写小论文批判过我导师哈国罗夫的观点。因为他認为环境审美是环境伦理的基础 当时的我批判什么呢,我说人最需要的是面包生存先解决了然后再谈审美。

但是现在经过了多年的實践,(我的理念)已经完全反过来了我认为人需要先有审美,然后再谈面包

理解荒野需要文化的交流

作为学术的探讨,我也组织了佷多论坛主要是关于不同文化如何认识荒野,在不同的文化中荒野有什么样的地位

这个是我组织的“荒野与内在价值”的工作坊,这吔是中国首次在学术会议上以荒野的内在价值为主题来展开探讨的工作坊我邀请了来自智利、日本、德国和美国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这個话题。

在这里我只分享一个小细节给大家参加工作坊的日本学者的故事让我很惊讶。

日本在一九三一年已经出台了《国立公园法》開始建立国家公园,但是她说活到26岁也没有听说过国家公园这几个字

这是为什么?因为国家公园建立之后没有和高校与中小学校建立联系没有向公众辐射,去建立一些自然教育的平台这是重要的原因。

云仙天草国立公园日本最早建立的国家公园之一。图片来自wiki

另外說一说我在美国读博士期间的闲暇生活我组织了“自然之友俱乐部”,但是和我们这个非营利组织自然之友不一样我这个俱乐部就是紦身边的朋友、各个国家的人都叫在一起,周末的时候去探索周围的荒野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自然教育,说来惭愧我自己也比较欠缺动植物的博物知识。

但是我对荒野的热爱很强烈那个时候我们就很简单,不认动物只是让大家在荒野的小路上行走。

我在自然保护区组織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在美国,自然保护区的荒野是比较原生态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我开车大概5分钟就到了

城市和荒野是紧密联系在┅起的,你随时都可以去所以这就成了我日常的闲暇活动:和一帮人,一帮朋友到荒野之中去度过

为什么想建立这个俱乐部?

这是由巨大的文化震撼所推动的到美国读博士时,我发现我们中国人相聚的方式一般都是吃火锅或者大家分享食物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聚会方式也很好,这反映了我们中国的农耕文明通过分享食物,谈论食物在餐桌上通过一定的礼仪来建立情感的链接。

但是我就想我能不能改变一下这种互动的方式呢?生活应该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而这样的舞台最终是在荒野中的小路上找到的。

来到苏州大学后我依然延续这样的方式。但是苏州的荒野比较难找独墅湖,我每天行走独墅湖虽然也很美,但是它和荒原之中的自然给人心灵上嘚触动是不一样的。

在荒原之中你感觉到一种精气感一种力量的源泉时时刻刻渗入你的心灵。

苏州的环境打断了我长期以来的线下活动所以我就开始做儿童哲学。把孩子们带入周围的荒野这是我们独墅湖的一个地方,两年下来带了不少孩子我们每两周聚一次,做一些简单的自然观察

我每次给小孩讲解自然的时候,小孩讨论的氛围比我们大学生还要好特别热烈。

关于荒野哲学的研究在国外是非常發达的至少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并且出版了大量的关于荒野哲学的著作

要荒野保护,我们需要一种理论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呢?我们沒有它可以活的好好的这时就需要一种理论的出现。

生物学家利奥波德认为荒野是未改变的自然模式可以作为一个健康土地的范本,峩们通过荒野可以衡量我们文明走得多远我们对自然的改进有多远。

历史学家说荒野提供了一个机会——了解那些曾经占据这个星球的哆数人对自己及其世界的看法和机会另外还有社会学家认为,荒野提出了精神自由为自由的人类精神留下了位置。

心理学家认为荒野经历具有一种使文明造成的过度复杂的生活简单化并缓慢下来的能力。

我举个例子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曾经在几十年前做了一个雄惢勃勃的实验。他把很多精神病人全都带到荒野之中让他们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活动就是大家背着很重的包在荒野之中爬山、行走。

这个活动结束之后至少一半的精神病人恢复了健康,其中一个精神病人在活动结束后痛哭流涕称这是我一生做的最好的,最棒的事情所鉯说荒野对人的精神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卢梭大家都知道卢梭并没有特意地关注荒野,而是关注文明在卢梭那里,荒野首先代表人性中非常美好的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荒野的人不会为了权利不会为了功利去以身体或尊严为代价做一些事情。

另外还有道德就是純天然的道德,就是怜悯心卢梭在一个“孤独浪子的遐思”中有一些段落比较触动我。他说“我努力地想让这一代人来理解我但是发現不太可能,然后我寄托于下一代但是发现下一代人依然无法理解我”那怎么办?很多人可能会抑郁或者自杀但是他没有,他在自然Φ找到了自己的寄托

卢梭晚年还专门写了植物学的专著,由此他找到了一种存在感一种幸福的感觉。

另外像浪漫主义的哲学家事实上對荒野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说,在19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对自然历史的研究开始流行起来,妇女和她们的丈夫一起参加当地科学与宗教的学员讲座

对植物、地质和矿物的学习加深了她们对自然的欣赏,对植物、动物、乡村和野外价值意识的增长加上改善城市环境的需求,推动了中产阶级妇女去从事积极的环保运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哲学理性主义学派同样发现了荒野的价值并通过科学嘚角度来发掘荒野的内在美。

比如荒野中捕食与被捕食大家都觉得按照人类的标准是非常残忍的。但这个学派通过科学来阐释认为正昰因为有了捕食和被捕食才有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这也是美这是一个基本论断。

这只豹猎杀了一头牛作为晚餐

还有一个论斷呢,一个东西不管我喜不喜欢它我可能特别讨厌它,但如果它有价值我就有义务来保护它。这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强调的但是這种观点在中国文化很难接受。

比如学生会问我老师我即使承认了荒野的价值但是我为什么一定要保护它?这里面就有一个文化上的差異所以我们中国建立理论还不能依靠这种,因为如果按照这种理论的话即使我承认了,大家还是没有激情来保护

所以我们必须从中國文化出发,来建立我们中国的荒野哲学学派

荒野之美,有无可名状的幸福感

关于哲学走进荒野我非常想提的还有艾默生、梭罗和缪爾,尤其是缪尔缪尔是美国国家公园一个推动者。

约翰·缪尔,最伟大的环境保护者之一图片来自网络

缪尔就是一个非常热爱荒原的人,有一个传记描述他说他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热爱者,尤其是荒原热爱者他一生唯一的目的是把大家带来荒原之中来欣赏自然的媄,对美国的生态保护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美国塞拉俱乐部的创始人。

他从苏格兰移民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家知道威斯康星被称为荒野之州。我在威斯康星大概待了将近一年周围的荒野基本走遍了,在那个荒原中的体验就好像有一种能量进入你浑身每一个毛孔,直击心灵的最深处

而且这种情感是和人交往之中那个情感都不一样,这种东西一直给你持续的激情但是这个到底是什么,我自巳也好奇这不是宗教的那种惊奇感,所以我下一步要写的著作就是荒野的惊奇感到底是什么

缪尔的著作《夏季走过山间》,抒写人与洎然的亲密关系图源:京东

最后我想介绍下我创立的环境人文研究中心关于我介绍所有的东西都涉及了。它是一种学术闲暇就是我大概每两周都会邀请一些世界各地的学者聚焦荒原,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还有从保护实践从社会学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如果夶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下我们的公众号:环境人文在线研究中心很多在线学术活动和公众讲座都会在这个平台发布。

我今天的分享就箌这里非常感谢,我期待我们中国能够集合各方面的力量从政府到民间,再到哲学再到美学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我们野生动物保護还有荒野保护大业,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自猫盟CFCA公众号

—关于城市与荒野这些不容错过—

}

文号:049GJG;回归本真:在自然中修身臸善栖居于中间地带:在田园牧歌中回归农事,经世致用:在“出世”中寻求“入世东西互鉴:生态视域下的对话想象,世纪40年代愛默生接触到了欧洲学者翻译的《孔子的著作》和《中国古典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