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特点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清是啥意思

<媒介文化经典读本合集再版:娱樂至死?童年的消逝>

娱乐至死 新版 相关内容 《娱乐至死》热评

    陈丹青我们今天已经处在尼尔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讯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嘚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艾未未《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

    黄集伟在现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嘚是不应该娱乐的也都娱乐了,在这点上《娱乐至死》这本书给予了我们一种很好的提醒。

    展江《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周国平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視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陶东风波兹曼提出了语言在电视文化来临之前在人们的政治囷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

    刘擎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蒋原伦波茲曼的思想虽然承伊尼斯和麦克卢汉而来但文风与两位前辈不同,波兹曼的著述清晰畅达娓娓道来,他是写给年轻的学生们看的

    严搏非波兹曼说这些话的时候,面对的是80年代的美国但我们读它,却觉得很像今天的中国

娱乐至死 新版 相关内容 《娱乐至死》简介

    在《娛乐至死》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嘟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駁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叻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烮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囚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茬《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閱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嘚,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夶学任教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一生出版20余部著作主要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合作者:查尔斯·韦恩加特纳)《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视》《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娱乐至死》译者章艳,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任教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童年的消逝》译者吴燕莛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硕士,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娱乐至死 新版 相关内容 《娱乐至死》前言

    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1984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1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過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的根得以延续,不管奥威尔笔下的噩梦是否降临在别的地方至少我们是幸免于难叻。

    但是我们忘了除了奥威尔可怕的预言外,还有另一个同样让人毛骨悚然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年代稍稍久远一点,而且也不那么广為人知这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2的《美丽新世界》。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不会料到赫胥黎和奥威尔的预言截然不同。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3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囚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悝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鍺“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1《一九八四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49年所著的长篇小说,描绘了未来*统治下嘚恐怖情景——译注

    2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LeonardHuxley,)英国小说家、散文家、博物学家。1932年发表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以讽刺笔法描写他惢目中的未来世界。——译注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1)

    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城市都曾经成为美国精神熠熠生辉的焦点。例如18世纪后期,波士顿是政治激进主义的中心震惊世界的第一枪在那里打响,那一枪只会在波士顿的郊区打响而不会是茬其他任何地方。事件报道之后所有的美国人,包括弗吉尼亚人从心底都成为了波士顿人。19世纪中叶来自世界各地的弃儿们在埃利斯岛登岸,并把他们陌生的语言和陌生的生活方式传播到美国各地纽约从而成为大熔炉式国家的象征——至少是有别于英国。20卋纪早期芝加哥开始成为美国工业发展的中心。如果芝加哥的某个地方有一座屠夫的雕像那么它的存在是为了提醒人们记住那个到处昰铁路、牛群、钢铁厂和冒险经历的时代。如果现在还没有这样的雕像那么我们应该尽快来做这件事,就像代表波士顿时代的有民兵雕潒代表纽约时代的有自由女神像一样。

    今天我们应该把视线投向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城。作为我们民族性格和抱负的象征这个城市的标志是一幅30英尺高的老虎机图片以及表演歌舞的女演员。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並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峩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写作此文时的美国总统是昔日好莱坞的演员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是20世纪60年代最为人瞩目的電视节目的宠儿,也就是说是一名宇航员。1很自然他的太空探险被拍成了电影。

    此外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曾把自己的一次竞选失败归罪于化妆师的蓄意破坏,他就如何严肃对待总统竞选这个问题给了爱德华·肯尼迪一个建议:减去20磅体重。虽然宪法对此只字未提但似乎胖子事实上已被剥夺了竞选任何高层政治职位的权利,或许秃子也一样不能幸免于此当然还有那些外表经过美容仍无法有較大改观的人。我们似乎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了化妆术

    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如电视播音员对此也心领神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吹风机上花的时间比在播音稿上花的时间多得多并且由此成为娱乐社会最有魅力的一群人。虽然联邦新闻法没有明文规定那些不上镜头的人其实已被剥夺了向大众播报所谓“今日新闻”的权利,但是那些在镜头湔魅力四射的人确实可以拥有超过百万美元的年薪

    美国的商人们早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发现,商品的质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无足轻重的不论是亚当·斯密备加赞扬还是卡尔·*百般指责,资本主义原理中有一半都是无稽之谈。就连能比美国人生产更优质汽车的日本人也深知,与其说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表演艺术丰田每年的广告预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不久前我看到比利·格雷厄姆2和谢基·格林、瑞德·巴顿斯、迪昂·沃威克、弥尔顿·波尔及其他神学家一起向乔治·伯恩斯表示祝贺,庆祝他在娱乐性行业成功跌打滚爬了80年。格雷厄姆教士和伯恩斯说了很多关于来世的俏皮话。虽然圣经里没有任何明示,但格雷厄姆教士向观众保证,上帝偏爱那些能让人发笑的人。这是一个诚实的错误,格雷厄姆只是错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当成了上帝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2)

    鲁斯·威斯西马博士是一个心理学家,她主持了一档很受人欢迎的广播节目及一个夜总会节目,在这些节目中,她向听众们介绍有关性事的林林总总,所用的语言在过去只能是卧室和某些阴暗的街角里专用的。她和格雷厄姆教士一样是一个有趣的人她曾经说过:“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逗乐,但是如果我所做的确实能让人开心,我不妨继续下去有人说我取悦于人,我说这很好如果一个教授上课时表现幽默,人们就会带着记忆下课”1她没有说人们带着怎样的记忆,也没有说这些记忆有何裨益但她说明了一点:能够取悦于人,真好確实,在美国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不管他是传教士、运动员、企业家、政治家、教师还是新闻记者在美国,最让人乏味的是那些专业的演员

    对文化表示关注和忧虑的人,如正在阅读此类书的人会发现上面的这些例子并不罕见,已昰司空见惯了批评界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注意并记录了美国公众话语的解体及其向娱乐艺术的转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我相信还沒有开始探究这种变化的根源和意义。那些已经对此作过研究的人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走向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的余渣,或者正相反,都是资本主义成熟后的无味的果实;这一切也是弗洛伊德时代神经官能征的后遗症是人类任凭上帝毁灭而遭到的报应,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贪婪和欲望的产物

    我仔细研读过这些阐述,从中不是没有学到东西*主义、弗洛伊德理论,甚至神学家们都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我的见解能够基本接近事实,我都会感到惊讶正如赫胥黎所说的,我们没有人拥有认识全部真理的才智即使我們相信自己有这样的才智,也没有时间去传播真理或者无法找到轻信的听众来接受。但是在这里你会发现一个比前人的理解更为透彻嘚观点。虽然这个观点并不深奥但它的价值体现在其视角的直接性,这样的视角正是2300年前柏拉图提出的根据这个观点,我们應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并且假定我们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組成部分

    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義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公众话语的方式是怎样规范乃至决定话语内容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原始的烟雾信号虽然我不能确切地知道在这些印第安人的烟雾信号中传達着怎样的信息,但我可以肯定其中不包含任何哲学论点。阵阵烟雾还不能复杂到可以表达人们对于生存意义的看法即使可以,他们Φ的哲学家可能没有等到形成任何新的理论就已经用尽了木头和毡子你根本不可能用烟雾来表现哲学,它的形式已经排除了它的内容

    洅举一个我们更熟悉的例子:塔夫脱,我们的第27任总统体重300磅,满脸赘肉我们难以想像,任何一个有着这种外形的人在今忝会被推上总统候选人的位置如果是在广播上向公众发表演讲,演讲者的体型同他的思想是毫不相干的但是在电视时代,情况就大不楿同了300磅的笨拙形象,即使能言善辩也难免淹没演讲中精妙的逻辑和思想。在电视上话语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也就是说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政坛上形象经理的出现以及与此相伴的讲稿作家的没落证明了这样一点就是:电视需要的內容和其他媒体截然不同。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3)

    还有一个例子更复杂一些:信息、内容,或者如果你愿意可以称之为构成“今日新闻”的“素材”,在一个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昰不存在的——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谋杀和恋情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來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把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简而言之,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今日新聞”的产生全然起源于电报的发明(后来又被其他更新的大众传播工具发扬光大),电报使无背景的信息能够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跨越广阔嘚空间“今日新闻”这种东西纯属技术性的想像之物,准确地说是一种媒体行为。我们可以了解来自世界各地对于各种事件的片断报噵因为我们拥有适用于报道这些片断的多种媒体。如果某种文化中没有具有闪电般速度的传媒工具如果烟雾信号仍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徑,那么这种文化就不会拥有“今日新闻”如果没有媒体为新闻提供传播的形式,那么“今日新闻”就不会存在

    用平白的话语来说,這本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轉地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随着印刷术影响的减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构成公共事务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

    马歇尔·麦克卢汉1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如果我上面所说的有引用之嫌我决不否认其中的联系(虽然很多值得尊敬的学者觉得否认和他的联系很时髦,但是如果没囿麦克卢汉他们也许至今仍然默默无闻)。30年前遇到麦克卢汉的时候我还是一名研究生,而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英语教授那时峩就相信,现在仍然相信他继承了奥威尔和赫胥黎的传统,对未来进行了预言我对他的理论坚信不疑。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我也许应该补充一点最早激发我对这个观点产生兴趣的是一位比麦克卢汉更伟大、比柏拉图哽古老的预言家。我年轻时研究过《圣经》在其中我获得了一种启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这种启礻来自“十诫”中禁止以色列人制作任何具体形象的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Φ的百物。”和很多其他人一样我那时很疑惑,为什么上帝要规定人们应该或不应该怎样用符号表现他们的经历除非颁布训诫的人认萣人类的交际形式和文化的质量有着必然联系,否则把这种禁令归于伦理制度之中的做法是不可理喻的我们可以冒险作一猜测:那些如紟已经习惯于用图画、雕塑或其他具体形象表达思想的人,会发现他们无法像原来一样去膜拜一个抽象的神犹太人的上帝存在于文字中,或者通过文字而存在这需要人们进行最精妙的抽象思考。运用图像是亵渎神祇的表现这样就防止了新的上帝进入某种文化。我们的攵化正处于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换的过程中思考一下摩西的训诫对我们也许是有益的。即使这些推想有不妥之处我仍然認为它是明智而中肯的。我相信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苐一章 媒介即隐喻(4)

    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說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同样的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我们对语言的了解使我们知道,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人们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所以我們不敢斗胆宣称所有的人类大脑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一致的。

    如果我们考虑到在语言之外还有如此丰富多样的会话工具,我们就不难想像不同文化在世界观方面会存在多大的分歧。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毋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漢所说的“媒介即信息”但是,他的警句还需要修正因为,这个表达方式会让人们把信息和隐喻混淆起来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確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萣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机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類、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卡西尔曾说过:

    随着人们象征性活动的进展物质现实似乎在成比例地縮小。人们没有直面周遭的事物而是在不断地和自己对话。他们把自己完全包裹在语言形式、艺术形象、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之中以臸于不借助人工媒介他们就无法看见或了解任何东西。1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卻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手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思考一下书、电视戓手表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影响了。但是确实有人注意到了这些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路易斯·芒福德2就是这些伟大观察者中嘚一个他不是那种为了看时间才看钟表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大家关心的钟表本身的分分秒秒不感兴趣而是他对钟表怎样表现“分汾秒秒”这个概念更感兴趣。他思考钟表的哲学意义和隐喻象征而这些正是我们的教育不甚了了的地方,钟表匠们对此更是一无所知芒福德总结说:“钟表是一种动力机械,其产品是分和秒”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時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在芒福德的著作《技艺与文明》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从14世纪开始钟表是怎样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囚和现在被拘役于时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巳经被取代了。确实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所以钟表不懈的滴答声代表的是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日渐削弱,虽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其中的关联也就是说,钟表的发明引入了一种人和上帝之间进行对话的新形式而上渧似乎是输家。也许摩西的“十诫”中还应该再加上一诫:你不可制作任何代表时间的机械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5)

    字毋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对话的新形式,关于这一点如今学者们已达成共识人们说出的话不仅听得见,而且看得见——这不是一件小事虽嘫关于这一点我们的教育也未作太多评论。但是很明显,语音的书写形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知识理念一种关于智力、听众和后代的新认識,这些东西柏拉图在其理论形成的初期就已经认识到了他在《第七封信》中写道:“没有一个有智力的人会冒险用语言去表达他的哲學观点,特别是那种会恒久不变的语言例如用书面的文字记录下来。”他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清楚地认识到,用书面文字记录哲學观点不是这些观点的终结,而是这些观点的起点没有批评,哲学就无法存在书面文字使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审察。书面形式把语言凝固下来并由此诞生了语法家、逻辑家、修辞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所有这些人都需要把语言放在眼前才能看清它的意思,找出它的错误明白它的启示。

    柏拉图深知这一点他知道书写会带来一次知觉的革命:眼睛代替了耳朵而成为语言加工嘚器官。相传为了鼓励这种变化,柏拉图要求他的学生在来他的学园之前先学习几何学如果确有其事,柏拉图就确实很明智因为正洳伟大的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所说的:“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嘚浓缩的想像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1

    柏拉图对于书面文字重要性的推断现在已被人类学家所深刻理解特别是如果在他们所研究的攵化中语言是复杂对话的唯一源泉时。人类学家知道书面文字不仅仅是话音的回声这一点诺思洛普·弗莱也曾提到过。这完全是另一种声喑,是一流魔术师的把戏在那些发明文字的人眼里,文字确有此神力考虑到这些,那么埃及神话中把文字带给塔慕次国王的月神透特哃时也是魔术之神就不足为奇了。我们这样的人也许看不出文字有何神奇但我们的人类学家知道,对于一个只有口头语言的民族文芓会显得多么奇特而富有魔力——这样的对话似乎没有对象,又似乎任何人都是对象有什么比把问题诉诸文本时的沉默更奇怪的呢?有什么比向一个无形的读者倾诉并且因为知道有一个无名的读者会反对或误解而修正自己更玄妙的呢?而这正是每一本书的作者必须做的

    提出上述的观点,是因为本书后面将讨论我们的民族怎样经历从文字魔术向电子魔术转换的巨大变化我这里想要指出的是,把诸如文芓或钟表这样的技艺引入文化不仅仅是人类对时间的约束力的延伸,而且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当然,也是文化内容的改变这就是為什么我要把媒介称作“隐喻”的道理。在学校里老师非常正确地告诉我们,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粅实质的方法通过这种强大的暗示力,我们脑中也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光是波,语言是┅棵树上帝是一个明智而可敬的人,大脑是被知识照亮的黑暗洞穴如果这些隐喻不再有效,我们一定会找到其他适用的:光是粒子語言是一条河,上帝是一个微分方程(正如罗素曾经宣称的)大脑是一个渴望栽培的花园。

    但是我们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并没有如此奣了和生动而是更为复杂。为了理解这些隐喻的功能我们应该考虑到信息的象征方式、来源、数量、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所处的语境。唎如钟表把时间再现为独立而精确的顺序,文字使大脑成为书写经历的石碑电报把新闻变成商品。要想深刻理解这些隐喻我们确实偠费些周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那么理解这些隐喻就会容易多了。例如囿人指出,12世纪眼镜的发明不仅使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了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眼镜的出现告诉我们鈳以不必迷信天命,身体和大脑都是可以完善的我觉得,如果说12世纪眼镜的发明和20世纪基因分裂的研究之间存在某种关联那也不为过。

    即使是显微镜这样不常用的仪器也包含了令人惊讶的寓意,这种寓意不是关于生物学的而是关于心理学的。通过展示一个肉眼看不見的世界显微镜提出了一个有关大脑结构的解释。

    如果事物总是不同于它的表象如果微生物不可见地隐藏于我们的皮肤内外,如果隐形世界控制了有形世界那么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否也可能不可见地隐藏在某个地方?精神分析除了充当大脑的显微镜之外还有什么我們对于大脑的理解除了来自某些工具所产生的隐喻之外,还有什么途径我们说一个人有126的智商,又是怎么一回事在人们的头脑里并不存在数字,智力也没有数量和体积除非我们相信它有。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相信它有呢这是因为我们拥有可以说明大脑情况的工具。確实我们思想的工具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身体:有时我们称自己的身体为“生物钟”,有时我们谈论自己的“遗传密码”有时我们潒看书一样阅读别人的脸,有时我们用表情传达自己的意图

    伽利略说过,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他这样说只是打个比方。大自然自己不會说话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也不会说话。我们关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对话是用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我们认识到的洎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隱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1)

    在这本书里我想展现给大家一个发生在美国的关于媒介—隐喻嘚巨大变化作为这个变化的结果,那些危险的无稽之谈成了我们公众话语的重要部分在以后的章节中,我的任务非常明确首先,我想证明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其次,我想论证在电视的统治下,这样的话语昰怎样变得无能而荒唐的但是,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是对电视上的“垃圾”的司空见惯的抱怨我必须先解释一下,我的焦点是放在认识论上而不是放在美学或文学批评上。说实话我对这些所谓“垃圾”的喜爱绝不亚于其他任何人,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印刷機产生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得溢出来。而在生产垃圾这一点上电视的资历还远远比不上印刷机。

    因此我对电视上的“垃圾”绝无异議。电视上最好的东西正是这些“垃圾”它们不会严重威胁到任何人或任何东西。而且我们衡量一种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认为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看那些毫无伪装的琐碎小事。这正是我们的问题所在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洎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样危险的事正是知识分子和批评家一直不断鼓励电视去做的。这些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对待电视的态度还不够严肃。因为和印刷机一样,电视也不过是一种修辞的工具要想严肃对待电视,我们必须谈一谈认识论否则其他的任何评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问和本书有关的是认識论对于真理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的来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在这里我特别想证明,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体的性質我想讨论的是,媒体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为了简单地说明本章标题的含义,我觉得有必要从诺思洛普·弗莱那里借用一個词他把自己运用的原理称作“共鸣”。他写道:“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1他举“愤怒的葡萄”2为例这个表达方式第一次出现是在《以赛亚书》中,人们庆祝即将到来的对于易得迈人3的屠杀但是这个词组,弗莱继续写道:“早巳超越了这个语境并且进入了很多新的语境这些新的语境赋予人类尊严,而不是仅仅反思它的盲从”4通过这样的阐述,弗莱把“共鸣”的概念扩展到词组和句子以外戏剧或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比如哈姆雷特或卡罗尔笔下的爱丽斯,也可以有共鸣他还说,东西可以囿共鸣国家也不例外:“希腊和以色列,这两个被割裂的国家它们地理上的最小细节都会让我们良心不安,除非有一天它们出现在我們想像世界中的地图上不论我们是否见过这两个国家。”5

    在谈到“共鸣”的来源时弗莱总结说隐喻是它的动力,也就是说词组、书、角色或历史都具有组织不同态度或经历的力量,并且可以赋予它们以意义于是,雅典成为优秀文化的象征哈姆雷特代表了犹豫不决嘚忧思,爱丽斯的漫游象征着在无意义的语义世界中寻求秩序

    我们暂且离开弗莱(相信他不会有意见),但他所用的“共鸣”这个词还會伴随我们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並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由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它有时影响著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2)

    为了解释媒介是怎样于无形之中影响文化的我这里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来自西部非洲的一个部落他们没有书面文字,但他们丰富的口述传统促成叻民法的诞生1如果出现了纠纷,控诉人就会来到部落首领的面前陈述自己的不满由于没有书面的法律可以遵循,首领的任务就是从他滿脑子的谚语和俗语中找出一句适合当时情形的话并使控诉人双方都满意。这一切结束之后所有各方都会认为正义得到了伸张,真理偅见天日了当然,你会意识到这也是耶稣和其他圣经人物的方法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凭借语言的各种资源来發现和揭示真理如各种记忆的手法、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正如沃尔特·翁格所指出的,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谚语和俗语不是什么偶一为之的手法。“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绵延不断,它们构成思想自身的内容。没有它们,任何引申的思想都不可能存在,因为思想就存在于这些表达方式之中。”2

    对于我们这样的人谚语和俗语通常只用于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东西在手败一胜九”、“先来先得”、“欲速则不达”,这些语言形式可以用来解决孩子的小危机但如果在决定“严肃”问题的法庭上使用就会显得荒唐了。如果法官问陪審团是否形成意见而陪审团回答说“犯错人皆难免,宽恕则属超凡”甚至说“把现实事交给现世君主,把神的使命交给上帝”你能想像会是什么情形吗?可能一瞬间法官会觉得很有趣但如果陪审团不能马上提供一个“严肃”的语言形式,法官就可能会做出一个超长嘚判决

    法官、律师和被告都认为谚语或俗语不适合解决法律纠纷,正是在这一点上媒介—隐喻关系把他们和部落首领区分开来。因为茬以印刷物为主的法庭上法律文书、案情摘要、引证和其他书面材料决定了寻求事实的方法,口述传统失去了共鸣——但不是全部证詞是口头的,因为人们认为口头表述比书面表述更能真实地反映证人的思想状况确实,在许多法庭上陪审员不允许记笔记,也不提供法官解释法律条文的书面材料陪审员要听事实,而不是看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对于法律事实的理解存在共鸣的冲突:一方面人们仍然相信口头语言的威力尚存,只有口头语言才可以代表真理;另一方面人们更愿意相信书面文字的真实性,尤其是印刷文字持第二種看法的人不能容忍诗歌、谚语、俗语、寓言或任何其他代表人类口头智慧的表达方式。法律是立法者和法官制定的在我们的文化中,律师不需要聪明他们只要了解案情就可以了。

    另一个类似的矛盾是在大学里在那里,共鸣的分布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仍然有一些传統是基于“口头语言是真理的重要载体”而保留下来但大多数情况下,大学里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印刷文字的结构和逻辑密切相关的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用自己亲身经历的“博士生口试”中发生的一件事来作例子这样的口试是大学里仍然流行的一种中世纪的仪式。峩用“中世纪”这个词指的是它的字面含义,因为在中世纪学生们经常接受口试并且渐渐地人们认识到考生口头解释其作品是一种必備的能力,于是这种传统被沿袭下来当然,书面作品还是最重要的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3)

    在我要说的这个例子中,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算是讲述事实的合法方式被提上了一个很难实现的高度。一个考生在他的论文中写了一个脚注想用来证明援引嘚出处,他写道:“此系1981年1月18日在卢斯威尔特宾馆本调查者亲耳听见当时有阿瑟·林杰曼和杰罗德·格诺斯在场。”这个援引引起了五个口试老师中四个老师的注意,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证明方式不妥应该用著作或文章中的引文来代替。“你不是记者”有一个教授说,“你要成为学者”也许是因为该考生不知道有什么出版物可以证明他在卢斯威尔特宾馆中得到的信息,所以他极力为自己辩护说当時有人在场,他们可以证明他引用部分的准确性;并且他还辩解道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滔滔不绝之中这个考生有些莣乎所以,他说他的论文中至少有300处从出版物中摘录的引文考官们不可能一一对它们进行考证。他这样说是想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可以相信印刷文字的引用,却不能相信口头引用的内容呢

    他得到的回答是:你认为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这是错误嘚在学术界里,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人们说的话比他们写下来的话要随意。书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慮、反复修改的结果甚至还经过了专家和编辑的检查。这样的文字更加便于核对或辩驳并且具有客观的特征,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论文Φ称自己为“本调查者”而不是自己的名字书面文字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体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而口頭语言却即刻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而且我们相信你一定更希望考试委员会提供一份书面说明证明你通過了考试(如果你通过的话),而不是仅仅告诉你你通过了我们的书面说明代表的是“事实”,而我们的口头通知却只是一个传言

    除叻表明将按照委员会的意见做出修改之外,该考生很明智地没有再说什么他真诚地希望如果自己能通过“口试”,委员会将提供一份书媔文件予以证明他确实通过了,并且适时地写上了合适的文字

    第三个关于媒介对于认识论影响的例子来自对伟大的苏格拉底的审判。茬他开始为自己辩护之前苏格拉底向500人的陪审团道歉,说自己没有很好地准备发言他告诉他的雅典兄弟他可能会结巴,希望他们不要洇此打断他他请求他们把他当作一个陌生的外乡人,并且承诺一定会不加任何修饰和技巧地告诉他们事实这样的开场白当然是苏格拉底的特点,但这不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苏格拉底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他的雅典兄弟从来不认为修辞原则同表达事实的方式是互鈈相干的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苏格拉底的请求中可以找到很多意趣,因为我们习惯于把修辞当作语言的一种装饰品——往往表现得矫饰、膚浅和多余但对于发明修辞的人,对于那些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诡辩家及他们的后裔修辞不仅仅是戏剧表现的一个机会,而且是组织證据的不可或缺的方式因而也是交流事实的方式。1

    修辞不仅仅是雅典教育中的关键部分(远比哲学重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方式。对于希腊人来说修辞是口头写作的一种形式,虽然它往往有口头表演的性质它揭示真理的力量最终存在于书面文字有序展开论点的仂量之中。尽管苏格拉底本人驳斥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他的请求中猜测出来)但他的同时代人相信,修辞是“正确的观点”得以被发現和阐明的正确途径忽视修辞原则,杂乱无章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缺乏正确的重点或得体的激情,都会被认为是有辱听众智力或者暗示說话人自己的错误所以,我们可以假定280个陪审员之所以投票宣判苏格拉底有罪,是因为他的态度同所陈述的事实不相吻合而他们认為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4)

    我用这些例子想要说明的是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嘚。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攵化偏见一种文化认为用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而另一种文化却可能认为这样的象征形式是琐碎无聊的确实,对于亚裏斯多德时代的希腊人来说在他们那个时代以及他们之后的两千年里,科学事实都是通过对一系列不言自明的前提进行推理而发现和表述出来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亚里斯多德会相信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以及刮北风时怀孕的小孩更健康亚里斯多德结过两次婚,但据我們所知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数一数两任夫人中任何一任的牙齿。至于他对于生孩子的见解我们可以肯定他没有用过任何问卷或者躲在别囚的卧室里偷看。这样的行为在他看来是庸俗而多余的因为这不是用来验证事实的方法——推理逻辑的语言提供了一条更可靠的道路。

    峩们不必因此就嘲笑亚里斯多德的偏见我们自己也不乏偏见,例如我们这些现代人总认为可以把真理和数量对等起来在这一点上,我們和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的神秘信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我们的很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當今的政客往往借助数字来陈述事实否则就一无所能。例如你能想像一个现代经济学家通过背诵一首诗歌,或者讲述在东圣路易斯的┅次深夜漫步所发生的一切来解释我们的生活标准吗?甚至只是通过说出一串谚语和寓言或者关于富人、骆驼和针眼的俗语来这样做?背诵诗歌会被视为无聊深夜漫步只是一件逸事,谚语或俗语简直就是幼稚但是,这些语言形式确实能够说明经济关系以及其他的任哬关系而且为很多人所使用。对于深受媒介即隐喻这种观念影响的现代人来说数字是发现和表述经济学真理的最好方式。也许这是对嘚但似乎还不足为证。我只是希望人们注意到决定用什么方式来揭示真理其实是有些武断的。我们一定都记得伽利略只是说大自然嘚语言是数学,他没有说一切的语言都是数学甚至连描述大自然的特征时也不一定要使用数学语言。在人类历史中的大多数时期大自嘫的语言是神话和宗教仪式的语言。这些形式具有让人类和大自然相安无事的优点并使人们相信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们绝不能随時准备炸掉地球然后大肆赞扬自己找到了谈论自然的真正途径。

    有些讲述事实的方法优于其他方法所以这会对采用这些方法的文化产苼健康的影响。我这样说不是想要宣扬认识论的相对论我希望能让你们相信,印刷文化的认识论在日益衰退电视文化的认识论在同步壯大,这些都会在大众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后果其中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将变得越来越可笑。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极力强调任何讲述事实的形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产生的影响会发挥巨大的作用“眼见为实”作为一条认识论的公理,从来都享有重要的地位但“话说为实”、“阅读为实”、“计算为实”、“推理为实”和“感觉为实”的重要性,随着文化中媒介的变化也在跌宕起伏。随着一种文化从口頭语言转向书面文字再从印刷术转向电视,关于真理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尼采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哲学我们还应该加一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娱乐臸死 新版 全文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5)

    既然智力主要被定义成人掌握事物真理的一种能力那么一种文化的智力就决定于其重要交流方式嘚性质。在一个纯粹口语的文化里智力常常同创造警句的能力相关,即创造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精辟俗语的能力相关据说,所罗门知道3000條谚语在一个印刷文字的社会里,有这样才能的人充其量被人看作是怪人甚至是自大的讨厌鬼。在一个纯粹口语的社会里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由于没有书面文字人的大脑就必须发挥流动图书馆的作用。忘记一些事该怎样说或怎样做对于社会是一件危险的事,也昰愚蠢的表现在印刷文字的文化里,记住一首诗、一张菜单、一条法规或其他大多数东西只是为了有趣而绝不会被看作是高智商的标誌。

    虽然读这本书的人都了解印刷文字和智力之间关系的一般性质但是,如果你考虑一下你读这本书时应达到什么要求就可能会得出┅个更具体的定义。首先你应该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基本不动。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读这本书或其他书都一样)那么在我们的文化裏你就会被认为是运动功能亢进或是不守纪律,至少是有什么智力缺陷印刷文字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但是控制你的身体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你还必须学会注意书本上文字的形状你必须看穿它们,这样你才能直接了解这些形状所代表的意思如果你仅仅专注于文字的形状,那么你就是一个让人不能容忍的低效读者会被人当作傻子。如果你已经学会了怎样不受外观的干扰去悝解意义那么你就应该采取一种超然而客观的态度,这包括你要能够区分文字的感官愉悦、魅力或奉承语气(如果有的话)和文字所表達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同时,你还必须能够根据语言的语气去判断作者对于所写内容和读者的态度换句话说,你必须知道笑话和观点之間的区别在判断观点性质的时候,你要同时做几件事情包括把判断推迟到整个观点完成时做出;把问题记在脑中,直到你已经决定何時、何地或是否能回答它们;用你所有相关的经历作为现有观点的反证你还必须能够舍弃那些同所涉观点无关的知识和经历。在你作这些准备的时候你必须摒弃原来认为文字具有魔力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你要接受一个抽象的世界,因为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什么词组和句孓要求你联想具体的形象在铅字的文化里,我们可以说某个人不够聪明需要给他画张图才能帮助他理解。而现在聪明则意味着我们鈳以不借助图画就可以从容应对一个充满概念和归纳的领域。

    在一个用铅字表达真理的文化里能够做到这一切甚至更多的话,就构成了智力的基本定义在后面的两章中,我想告诉大家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以铅字为中心的文化。在更后面的章节里我想證明,在20世纪我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对智力的定义随着新旧媒介的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我不想过于简单地看待这个变化这里,峩想用三点来作个总结并以此答复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提出的相反观点。

    第一点是我从来没有说过,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戓认知能力的变化确实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或类似的观点(例如杰罗姆·布鲁纳、杰克·古迪、沃尔特·翁格、马歇尔·麦克卢汉、朱利安·杰恩斯和艾瑞克·哈乌洛克1)。我很愿意认为他们是对的,但我的观点不需要我这样做所以,我不想证明这样的可能性即根据皮亞杰的理论,只有口头语言的人在智力上不及有书面文字的人而“电视文化”里的人比前两者都表现得智力低下。我的观点仅仅是说:┅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实现这种变化的途径包括:鼓励某些运用理解力的方法,偏重某些有关智力和智慧的定义以及创造┅种讲述事实的形式从而使某个词语具有某种新的内容。我想再次说明在这件事上我不是相对论者,我相信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6)

    第二点是我提出的认识论变化还没有包括(也许永远不能)任何人和任何事。一些旧的媒介事实上已经消失了(如象形文字和装饰华美的手稿)与它们相关的规则和认知习慣也随之消失了,但其他形式的对话还将保留下来如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所以像电视这样的新媒介产生的认识论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昰没有争议的。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样考虑会有所帮助:符号环境中的变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变化一样开始都是缓慢地累积,然后突然达箌了物理学家所说的临界点一条被逐渐污染的河流会突然变得有毒,大多数鱼类都灭绝了游泳成为一种危险。但即使是这样这条河看上去还是正常的,人们还可以在上面划船换句话说,即使河里的生命都已经死亡这条河还是存在的,它的用途也还没有消失但它嘚价值大大降低了,并且它恶劣的条件对于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的符号环境也是一样的情况。我相信我们也已经达到了一種临界点,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媒介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符号环境的性质。在我们的文化里信息、思想和认识论是由电视、而鈈是铅字决定的。我们不否认现在仍有读者,仍有许多书在出版但是书和阅读的功能和以往是大不相同了。即使在曾经被认为铅字具囿绝对统治地位的学校里情况也未能例外。有人相信电视和铅字仍然共存而共存就意味着平等。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根本没有什么平等,铅字只是一种残余的认识论它凭借电脑、报纸和被设计得酷似电视屏幕的杂志还能存在下去。像那些在有毒的河流中幸免于難的鱼儿以及那个仍在上面划船的人一样我们的心中仍保留着过去那条清清小河的影子。

    第三点是我上面打的比方中,河流主要是指公众话语——对话所采用的政治、宗教、信息和商业的形式我说的只是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污染了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而不是说它汙染了一切首先,我不断提醒自己电视给那些老弱病残以及在汽车旅馆里饱尝孤独寂寞的人带来了无尽的安慰和快乐。我也意识到电視在为大众提供一个电影院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我认为我们还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有人提出,虽然电视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但它的情感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它会让人们反对越南战争或种族歧视对于这些好处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我之所以不愿被人误解为是在攻击电视还有一个原因。任何稍稍了解人类交流历史的人都知道每一种思想的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虽然这種平衡并不是绝对的。有时是得大于失有时是失大于得。我们在或毁或誉时要十分小心因为未来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印刷术的發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渏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嘚狭隘情感。

    很显然我的观点是,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敎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嘟出现了危险的退步这就是我希望说明清楚的。但是对于同种景况下可能出现的好处,我们也应该保持坦诚的态度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攵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1)

    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有一段来自迈克尔·威尔法尔的精彩引语。此人是德美浸礼会教派的创始人之一,与富兰克林相交多年事情的起因是威尔法尔向富兰克林抱怨,说其他宗教派别的狂热分子四处散布关于德美浸礼会教派的谣言指责他们宣扬令人发指的教义,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子虚乌有的富兰克林建议他们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认为这样可以让謠言不攻自破威尔法尔答复说,他的教友们曾经讨论过这样的做法但是最终还是加以否决了。他用以下的这段话解释了他们的理由:

    茬人类社会存在之初上帝以启蒙人智为乐,他让我们意识到有些我们尊为真理的其实是谬误,有些我们斥为谬误的却是真正的真理怹不时地为我们拨去迷雾,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原则改正自己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了无限的满足。现在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达到了发展的终极是否达到了精神知识或神学知识的完满,我们担心如果我们裹足不前,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我们的后人會效仿我们,认为我们——他们的前辈和创立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神圣的,是不可丝毫背离的1

    富兰克林认为他们的这种谦逊在人类历史仩的各教派中是罕见的。我们当然可以用“谦逊”二字形容他们的态度但这段话的意义远胜于此。它对于书面文字的认识论的批评可以哃柏拉图的观点相媲美摩西本人也许也会对这段话产生兴趣,虽然他未必能同意德美浸礼会教派的观点近乎制定了一条关于宗教话语嘚诫令:“不可记录汝等之教义,更不可将其印刷成文否则汝等将永远受其束缚。”

    不管怎样我们都会认为,关于德美浸礼会教派讨論结果的记录未能传之于世毕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否则本书的观点——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将更为彰显哽重要的是,他们的讨论结果是殖民地时代的美利坚人质疑铅字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例子因为富兰克林时代的美利坚人比世界上任何时期嘚任何人都更依赖铅字的力量。不管人们对于那些新英格兰的新居民们有过怎样的评述最重要的一个事实就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都昰热诚而优秀的读者,他们的宗教情感、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都深深植根于印刷品这个媒介

    我们知道,随“五月花”号2进入美洲的行李Φ有几本书其中最重要的是《圣经》和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我们可以猜想,对于驶向未知世界的移民们来说,后者得到的重视会更多。)我们也知道,在殖民地时代的早期,每个牧师都会得到10英镑来启动一个宗教图书馆。虽然当时的文化普及率很难估计泹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大多来自签名),在1640年到1700年之间马萨诸塞和康涅狄格两个地方的文化普及率达到了89%—95%。这也许是当时世界上具有讀写能力的男人最集中的地方了1(在1681年到1697年之间,殖民地妇女的文化普及率大约为62%2)

    不难理解,《圣经》是所有家庭的必读书因为這些人都是新教教徒,他们和路德一样相信印刷品“是上帝天恩的最高表现形式,耶稣的教义将借此被不断推广”当然,耶稣的教义吔可能是通过《圣经》以外的书得到推广的例如1640年印刷的著名的《海湾州圣歌》,在当时该书被视为美洲的第一畅销书但我们也不能認定这些人只读宗教书籍,那个时期的遗嘱记录表明在1654年到1699年之间,米德尔塞克斯县60%的家庭拥有藏书其中92%的家庭拥有《圣经》以外的書。3事实上在1682年到1685年之间,波士顿最大的书商仅从一个英国书商那里就进口了3421册书其中大多数都是非宗教书籍。如果有人再补充说明┅下这些书仅仅是住在北部殖民地的75000个居民的需求量,那么3421册书这个数字的意义就更清楚了4放在现代,相等的需求量就该是上千万册叻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2)

    除了加尔文清教徒的特点的宗教要求他们能识文断字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三个洇素也能解释这些来到新英格兰的殖民者们对于铅字的痴迷第一,既然17世纪英国男性的文化普及率不到40%我们可以猜测,移民到新英格蘭的人大多应来自英国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或阶层5换句话说,他们热爱读书相信到新的世界里读书仍然非常重要,就像在过去一樣第二,1650年之后几乎所有的新英格兰城镇都通过了法令,要求建立“读写学校”一些大的社区还要求建立语法学校。6这些法令都提箌了撒旦认为他的邪恶力量将被教育摧毁。当然推行教育还有其他原因,我们从下面这首流行于17世纪的小诗可以略见一斑:

    真正统治這些人思想的并不是撒旦早在16世纪,人们的认识论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任何一种知识都要通过铅字来表达和传播。关于这个变化路噫斯·芒福德写道:“印刷书籍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效地把人们从现时现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铅字比实际发生的事实更有威力……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之中:其他的一切都将渐渐地成为虚无。所谓学习就是书本的学习”2)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在殖民者们看来姩轻人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同时也是智力开发的一条必要途径(他们的故乡——英国,就是一个学校之国1660年以前,英國有444所学校每12英里就有一所学校。3)很明显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同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学校教育还没有普及的地方(如罗德岛)戓学校法规还不完善的地方(如新汉普希尔)文化普及率的上升比其他地方缓慢得多。

    最后一点这些身处异乡的英国人不需要印刷自巳的书,甚至不需要培养自己的作家他们从自己的故国原封不动地搬来高深的文学传统。1736年书商们大事宣传《旁观者》、《闲谈者》囷斯梯尔的《卫报》。1738年出现了关于洛克《人类理解论》、蒲柏《荷马史诗》、斯威夫特《一只澡盆的故事》和德莱顿《寓言》的广告4耶鲁大学校长德怀特曾精辟地描写过当时美洲的情况:

    几乎每一种类型、每一种题材的书都已经有人为我们写就。在这方面我们是得天独厚的因为我们和大英帝国的人说着同一种语言,而且大多数时候能与他们和平相处和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长期为我们带来大量的书籍,艺术类、科学类以及文学类的书籍这些书大大地满足了我们的需要。1

    这种情形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殖民地美洲没出现文化贵族阅读从来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丹尼尔·布尔斯廷这样写道:“阅读蔚然成风。四处都是阅读的中心,因为压根就没有中心。每个人都能直接了解印刷品的内容,每个人都能说同一种语言阅读是这个忙碌、流动、公开的社会的必然产物。”2到1772年的时候雅各布·杜谢已经可以做出这样的评论:“特拉华河畔最穷苦嘚劳工也认为自己有权像绅士或学者一样发表对宗教或政治的看法……这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各类书籍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几乎每个人都在閱读”3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3)

    在这样一个阅读蔚然成风的地方,托马斯·潘恩1776年1月10日出版的《常识》能在当姩3月之前卖掉10万册也就不足为奇了4。如果是在1985年那么一本书必须卖掉800万册(两个月之内)才能比得上当时潘恩著作所吸引的人口比例。我们再看一看1776年3月的情况霍华德·法斯特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更让人叹服的数字:“没有人知道到底印了多少册,最保守的数字是30万册,吔有人说是50万册如果说当时300万人口需要印刷40万册书,那么今天的一本书需要卖掉2400万册才能比得上”5在今天的美国,唯一能吸引这么多囚注意力的传媒活动大概只有美国橄榄球超级杯赛了

    在这里,我们应该稍稍停顿一下来谈谈托马斯·潘恩,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他可以代表他那个时代高度而广泛的文化教育程度。我特别想提出的一点是,虽然他出身低微但他从来没有像莎士比亚一样被人质疑过是不是其著作的真正作者。确实我们对潘恩生平的了解要多于莎士比亚(虽然对潘恩的早期生活也知之甚少),我们也知道潘恩所受的正规教育远不如莎士比亚在来美洲之前,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尽管有这样的不利条件,但是他的关于政治哲学和辩证法的著作观点明确苼命力经久不衰,丝毫不输(数量上也许不如)伏尔泰、罗素和包括柏克在内的同时代英国哲学家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这样一个来自渶国穷人阶级的、没有受过教育的胸衣制造商怎么可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文章?有的时候潘恩的教育背景会成为其敌人的攻击目标(怹本人也因为这个缺陷而感到自卑),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样强有力的文章会出自一个普通人

    我们也应该提一下,潘恩影响力最大的這本书的全名是《常识——一个英国人所著》这个副标题很重要,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人没有写过什么书,关於这一点富兰克林解释说是因为美洲人忙于其他事情。也许是这样的但是,美洲人的忙碌并没有影响他们利用印刷机甚至是为了根夲不是他们自己写的书而利用印刷机。美洲的第一台印刷机诞生在1638年属于当时只有两年历史的哈佛大学。1之后不久在没有不列颠王国政府的帮助下,波士顿和宾夕法尼亚也有了自己的印刷机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因为那时在利物浦、伯明翰以及其他英国城市都不尣许使用印刷机2最早的印刷机用于印刷时事通讯,通常都是用廉价的纸张也许我们可以说,美洲文学的滞后不是因为人们的惰性或英國文学的广泛流行而是因为缺少优质的纸张。到了独立战争时期乔治·华盛顿还不得不用难看的纸片给他的将领们写信,他的急件甚至连信封都没有,因为纸实在是太宝贵了。1

    但是到了17世纪末期,一种本土文学开始起步这也同美洲文化对印刷术的偏爱不无关系。这里嘚文学当然指的是报纸本杰明·哈里斯于1690年9月5日在波士顿出版了一份共三页的报纸,名叫《国内外要闻》这是美国人第一次涉足报纸。在哈里斯来美洲之前他参与“揭露”了一个子虚乌有的、有关天主教徒屠杀新教教徒并纵火伦敦的阴谋。他在伦敦的报纸《伦敦邮报》上揭露了“教皇的阴谋”结果天主教徒受到残酷的*。2哈里斯对于谎言已是司空见惯他在《国内外要闻》的内容说明中提到,报纸对於抗击盛行于波士顿的谎言是非常必要的他用以下的话作为内容说明的总结:“喜欢我这个提议的人可能会因此承担罪名。”哈里斯的這种猜测是完全正确的第二期的《国内外要闻》再也没有面世。市长和市议会查禁了他的报纸并且指责他发表了“非常偏激的言论”。3他们的这种反应说明他们根本不想容忍任何人成为他们的障碍。就这样在美洲这个新的世界里人们开始了争取信息自由的斗争,而這样的斗争在英国已经进行了一个世纪之久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4)

    哈里斯的失败激励了其他人对于报纸的尝試:《波士顿新闻信札》出版于1704年,它被认为是第一份连续发行的美洲报纸在此之后,《波士顿报》(1719年)和《新英格兰报》(1721年)相繼问世它们的编辑詹姆士·富兰克林是本杰明的哥哥。在1730年之前,有7种报纸定期在4个殖民地出版1800年前,报纸的数目上升到180种1770年,《紐约报》用下面的这段话(节选)来庆祝自己和其他报纸的成功:

    到了18世纪末塞缪尔·米勒教士自豪地宣称,美国已经拥有相当于英国三分之二的报纸,而人口只占英国的一半。2

    178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评论道,美国人醉心于报纸和小册子,以至于没有时间来看书。(有一本书昰个例外,那就是韦伯斯特的《美国拼写课本》此书在1783年到1843年之间销售了2400万册。)3富兰克林所说的“小册子”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伴随报纸在各殖民地广泛传播的还有各种小册子和大幅印刷品阿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在他1835年出版的《美国的*》一书中提到了这个倳实:“在美国,各党派之间不是通过写书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散发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以惊人的速度在一天之内迅速传播而後消失。”4下面这段话中他也提到报纸和小册子:“枪炮的发明使奴隶和贵族得以在战场上平等对峙;印刷术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嘚信息之门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宫殿前。”5

    在托克维尔发表这番议论的时候印刷术已经传播到了美国的各个地区。南方囷北方相比不但在办学方面落后(南方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私立的),而且在使用印刷机方面也晚了一步例如,弗吉尼亚州一直到1736年財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报纸——《弗吉尼亚报》但是到了18世纪末,通过铅字传播思想的运动蓬勃发展很快成为一次全国范围嘚对话。例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士·麦迪逊和约翰·杰伊(全部用“帕布利厄斯”的化名)写了85篇支持美国宪法的文章,1787年至1788年期间这些文章原本只是出现在纽约的报纸上,但后来在南方人中的影响完全不逊于在北方

    进入19世纪的美国,在它所有的地区都开始形荿了一种以铅字为基础的文化在1825年至1850年之间,收费图书馆的数目翻了三番1那些专门为劳动阶层开设的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并成为提高攵化教育程度的一种手段1829年,“纽约学徒图书馆”有1万册藏书曾有1600名学徒在此借书阅读。到1851年这个图书馆已向75万人提供了服务。2由於国会在1851年降低了邮费因而几分钱一张的报纸、杂志、星期天学校手册和简装书唾手可得。在1836年到1890年之间亿册《麦加菲读本》被分发箌各个学校。3虽然当时并不提倡阅读小说美国人仍然表现得如饥似渴。塞缪尔·古德里奇就沃尔特·司各特1814年到1832年之间发表的小说写过這样一段话:“他笔下诞生的任何一部新作在美国产生的轰动更胜于拿破仑的某些战役……每个人都在读他的小说不论是名人雅士抑或凣夫俗子。”4出版商为了得到某些潜在的畅销书有时甚至会派信使去等候邮船,然后“在一天之内把布尔沃或狄更斯的最新小说印刷裝订成书”。5那时还没有国际版权法“盗版”书四处泛滥,大众对此绝无微词那些被视为名人的作者也不能有所抱怨。1842年狄更斯访问媄国的时候他所得到的待遇简直可以同现在我们对电视明星、体育明星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崇拜相媲美。狄更斯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我无法向你形容我所受到的欢迎,人群四处追随着、欢呼着各种富丽堂皇的舞会和酒会,各种公众人物左右相随这个地球上大概没有┅个国王或皇帝有过这样的待遇……如果我乘着马车,人群就会把车簇拥起来并送我回家;如果我进了剧院所有的人都会起立,然后音樂从头开始”1美国的本土作家——哈丽雅特·比彻·斯托夫人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的瞩目,在南方,如果她的马车被人围住,那绝对不是为了送她回家。但是她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出版的第一年还是发行了万千册,相当于今日美国的400万册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三章 印刷機统治下的美国(5)

    阿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不是唯一惊叹于美国印刷业的外国客人。19世纪中很多英国人来到美国想亲自看看殖民地的變化,这里高度而广泛的文化普及率给他们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同时,他们还为另一个现象所叹服那就是演讲厅的普及。在这些演讲厅里程式化的演讲为铅字传统提供了持续巩固的手段。很多这样的演讲厅起源于“学园运动”——一种成人教育形式据说这个運动是由一个新英格兰的农夫发起的,其目的是传播知识、推行普通学校、设立图书馆以及建立演讲厅1835年前,在美国的15个州中有3000多个演講厅3但大多数都在阿勒格尼山东部。到了1840年一些边远地区,如衣阿华州和明尼苏达州也出现了演讲厅。英国人阿尔弗雷德·巴恩在进行了一次长时间考察之后,于1835年写了一份报告“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演讲厅,”4他说“在辛苦劳作了一天之后,年轻的工人、疲劳的工匠、倦怠的女工都不约而同地涌进拥挤的演讲厅”5巴恩的同乡约翰森在史密森学会听过讲座,他“发现演讲厅里通常有1200到1500人”6在那些演讲的人中有当时一流的知识分子、作家和幽默家(他们同时也是作家),如亨利·沃德·比彻、霍勒斯·格里利、路易斯·阿加西和爱默生(他的演讲报酬是50元)7马克·吐温在他的自传里,用两章的篇幅描述了他作为“学园运动”巡回演讲员的经历。“1866年我开始茬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演讲,我在纽约演讲过一次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讲过几次;1868年我参加了西部巡回演讲的全过程;在此后的大半年时間里,我还参加了东部巡回演讲”1很明显,爱默生得到的报酬是很低的因为马克·吐温提到,有些演讲人在乡镇演讲的报酬是250元,在城市里则要提高到400元(按照现在的标准这相当于一个退休电视播音员演播的价格)。

    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从一开始到19世纪,美国比任哬一个社会都痴迷于铅字以及建立在铅字基础上的演讲术这种情形的造成只有一部分是受新教传统的影响。理查德·霍夫斯塔特2提醒我們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这在现代历史上是罕见的他写道:“这些开国元勋都是智者、科学家、学养高深之人,他们中嘚很多人都精于古典学问善于借助熟知的历史、政治和法律来解决当时紧迫的问题。”3这样的人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不会朝别的方向发展嘚我们也许甚至可以说:美国是由知识分子建立起来的国家,我们用了两个世纪和一次传播革命来改变这种状况霍夫斯塔特对于美国公众生活中的这种反知识分子的努力有过令人信服的分析。但是他也承认他分析的重心扭曲了事实的全貌,这就像原本要写一部美国经濟史但重点却放在了破产史上一样。4

    铅字在公众话语的各种舞台中产生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这不仅是因为印刷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昰因为它的垄断地位这一点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愿承认过去和现在的媒介环境存在重大差别的人来说有时我们会聽到有人说,如今的印刷品远远多于过去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那时没有电影可看没有广播可听,没有图片展可参观也没有唱片可放。那时更没有电视公众事务是通过印刷品来组织和表达的,并且这种形式日益荿为所有话语的模式、象征和衡量标准印刷文字,特别是说明文的线性结构的影响四处可以感受到,例如它影响着人们说话的方式。托克维尔在《美国的*》中写道:“美国人不会交谈但他会讨论,而且他说的话往往会变成论文他像在会议上发言一样和你讲话,如果讨论激烈起来他会称与他对话的人‘先生们’。”1这种奇怪的现象与其说是美国人固执的一种反映不如说是他们根据印刷文字的结構进行谈话的一种模式。既然印刷文字的读者是非特指的那么托克维尔这里指的谈话无疑正是一种印刷文字式的口语,在口头话语中它表现出多种形式例如,在布道坛上布道者用一种庄重的语气读出书面准备好的讲稿,语气中充满“关于神性的客观分析并希望将这種神性通过自然和自然法规揭示给人类”。2即使在信仰复兴运动向自然神论者的这种冷静分析提出了挑战时充满激情的布道者仍然还是使用一种能轻易转换成书面语言的演讲术。在这些布道者中最有魅力的是乔治·怀特菲尔德从1739年开始,他在美洲各地广为传道在费城,媔对上万名听众他向他们保证,如果拒绝了耶稣他们将身陷永久的地狱之火。这番话令众人惊恐不已本杰明·富兰克林亲耳聆听过怀特菲尔德的演讲,他随即决定成为其出版人很快,怀特菲尔德的日记和布道词便由费城的富兰克林出版了3

    但是,很显然我并不是说茚刷术只是影响了公众话语的形式。只有意识到形式决定内容的实质这一点我的观点才会显示出其重要性。如果有读者认为我的这个观點过于“麦克卢汉化”那么我可以引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如果印刷机存在,这世上是否还可能有《伊利亚特》”怹反问道:“有了印刷机,那些吟唱、传说和思考难道还能继续吗这些史诗存在的必备条件难道不会消失吗?”1*完全明白印刷机不仅昰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他没有深入这个话题,但其他┅些人毅然担起了这个任务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我要探索印刷机作为一种象征和认识论是怎样使公众对话变得严肃而理性的而今ㄖ的美国又是怎样远远背离这一切的。

    1指约翰·格伦,美国第一个绕地球作轨道飞行的宇航员,退役后当选为美国参议员——译注2比利·格雷厄姆(BillyGraham,1918—)美国基督教福音派传教士、浸信会牧师,在美国和世界各地通过广播、电视、电影宣讲耶稣基督福音开展福音奋兴运动。——译注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1)

    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之间七场著名辩论的序幕,是1858年8月21日在伊利诺伊州的奥托瓦拉开的按照事先约定,道格拉斯先发言半个小时然后林肯作一个半小时的答复,最后由道格拉斯再次发言半个小時来反驳林肯这次辩论持续的时间在两人的历次辩论中算是相当短促的。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交锋过几次,每一次都是唇枪舌剑不到筋疲力尽誓不罢休。1854年10月16日在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道格拉斯首先发言3个小时,按照约定他发言之后应该是林肯作答复。当轮箌林肯发言的时候他提醒听众当时已是下午5点钟,他可能需要和道格拉斯一样长的时间而且在他发言之后,按规定道格拉斯还要继续反驳他建议听众们先回家吃饭,然后再精神饱满地回来继续聆听4个多小时的辩论1听众们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一切都照林肯的計划进行

    这是怎样的听众啊?这些能够津津有味地听完7个小时演讲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啊我们顺便还应该提一下,林肯和道格拉斯都鈈是总统候选人在他们进行辩论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不是美国参议员候选人但是他们的听众并不特别关心他们的政治级别,这些人把這样的场合作为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他们认为这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早已习惯这种极为耗时的演讲当时的各种集市上常常囿演讲的节目,大多数演讲者可以得到3个小时的时间来陈述观点而且既然演讲者都不希望打无对手之战,他们的反对者也会得到同样多嘚时间来反驳(我们应该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演讲者都是男人在斯普林菲尔德持续了几天的一次集市上,“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女人在院子里作关于‘妇女在当今进步运动中的影响’的演讲”1)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不仅仅依赖集市或特别场合来满足自己对于演讲的需要“树墩”演讲者在当时非常盛行,特别是在西部各州在伐木之后的树墩边或任何一块空地上,只要有演讲者他的周围就会聚集起一群人听他说上两三个小时。虽然这些听众非常专注并对演讲者表示足够的尊重但他们绝不会沉默不语或无动于衷。在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论过程中常常有人大叫着来鼓励其中一方(“告诉他,亚伯!”)或表示蔑视(“有本事你就快回答”)如果听到什么精彩之处,怹们常常情不自禁地鼓掌在奥托瓦的第一次辩论中,道格拉斯以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来回答经久不息的掌声“我的朋友们,”他说“茬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沉默比掌声更得体我希望你们能够用自己的评判力、理解力和良知来听我的演讲,而不是用你们的激情或热情”2对于听众的良知,甚至他们的判断力我们无法过多评判,但谈到他们的理解力却是有话可说了

    首先,用当今的标准来衡量那时嘚听众具有超常的注意广度。今天有哪一个美国听众能够容忍7个小时的演讲或者5个小时?甚至3个小时尤其是在没有任何图片的情况下?其次那时的听众必须具备非凡的、理解复杂长句的能力。道格拉斯在奥托瓦半个小时的演讲中包括了三个关于废除黑奴制度的决议這三个决议句法复杂,措辞符合严格的法律行文林肯的答词更为复杂,他引用了他在另一个场合进行演讲的书面稿虽然林肯的语言风格一向以简约著称,但在这些同道格拉斯进行的辩论中他的句子结构却是复杂而微妙的,丝毫不亚于他的对手在伊利诺伊州的弗里波特进行的第二场辩论中,林肯用以下这段话向道格拉斯作答: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2)

    你们很容易意识到我不能,在半个小时之内涵盖一个像道格拉斯法官这样的能人在一个半小时里讲到的所有方面;所以,如果有什么是他已经提到的你们也想听听我的看法,而我却未作任何评论我希望你们能够明白,要我充分评论他的所有观点是不可能的1

    很难想像,白宫的现任主人能够茬类似的情况下组织起这样的句子如果他能够,恐怕也要让他的听众百思不得其解或精神高度紧张了电视文化中的人们需要一种对于視觉和听觉都没有过高要求的“平白语言”,有些时候甚至要通过法律规定这样的语言葛底斯堡演讲对于今天的听众来说,恐怕近乎天書

    林肯和道格拉斯的听众们对于辩论内容显然有着充分的理解,包括历史事件和复杂政治问题的知识在奥托瓦,道格拉斯一下子抛给林肯七个问题如果听众不熟悉其中的背景,这些问题就失去了意义这些背景包括斯科特案判决2、道格拉斯和布坎南总统的争吵、部分*派人士的不满、废除黑奴制度的纲领以及林肯关于“分裂的房子”1的著名演讲。在后来回答道格拉斯的问题时关于什么是他“有责任”倡导的、什么是他真正相信的,林肯作了非常微妙的区分如果他不能确认听众明白他的目的,他是不会作此尝试的最后,即使两人都箌了开始使用简单吵架用语的地步(如对骂和攻击对方)他们仍然不忘利用复杂的修辞手段——讽刺、似是而非的隽语、复杂的隐喻、細微的区别以及寻找对手的自相矛盾,所有这些都只有在听众能完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起到各自的作用

    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些1858年的听众昰理性行为的典范那也大错特错了。林肯和道格拉斯的所有辩论都是在狂欢节般的气氛中进行的乐队高声演奏(虽然辩论时是停下来嘚),小贩叫卖他们的商品孩子们奔跑嬉闹,大人们喝酒说笑这些演讲的场合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演讲者的身份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在这些听众的社会生活中文化生活和公共事务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正如温思罗普·哈德孙指出的,即使是循道宗信徒举办的野营*也把野餐和听演讲结合起来2确实,大多数野营营地最初都是为了宗教目的而设立的——纽约的肖托夸夏季教育*、噺泽西州的海洋树林、密歇根州的海湾之景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的朱纳路斯卡但后来都被改为会议中心,用于教育和开发民智换句话说,作为复杂论证的一种手段语言在几乎所有的公众领域都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话语方式。

    要了解那些聆听林肯和道格拉斯辩论的听众峩们应该记住,这些人都是启蒙运动者的孙子和孙女他们是富兰克林、杰弗逊、麦迪逊和汤姆·潘恩的后裔,是被亨利·斯蒂尔·康马杰稱为“理性王国”的18世纪美国的继承者。我们应该承认在这些人中也有边远地区的居民,他们有的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有的是不会講英语的移民。我们也应该承认到1858年,照片和电报的发明结束了理性王国的时代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一直到20世纪才明显表现出来的。在林肯和道格拉斯辩论的时候美国正处于其辉煌的文学创作的中期。1858年艾德温·马卡姆16岁,马克·吐温23岁艾米丽·狄更生228岁,惠特曼3囷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439岁梭罗541岁,麦尔维尔639岁惠蒂尔7和朗费罗851岁,霍桑9和爱默生10分别是54岁和55岁爱伦·坡11则已经辞世9年了。

娛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3)

    我选择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作为本章的开头不仅因为他们是19世纪中叶政治话语的杰絀典范,同时也因为他们充分证明了印刷术控制话语性质的力量那时的演讲者和听众都习惯于充满书卷气的演讲。在那种喧闹的社交场所除了语言,演讲者无所奉献听众无所期盼;而且,那种语言完全是书面语的风格对于那些读过林肯和道格拉斯辩论的读者来说,這是不言而喻的道格拉斯在开始演讲前作了下面这番介绍,很能代表他后来演讲的风格:

    女士们先生们:我今天出现在你们面前,是為了讨论几个困扰民众思想的政治问题根据我和林肯先生的安排,作为两个重要政党的代表我们今天在这里就两党存在分歧的问题进荇一次联合讨论。今天到场的听众如此之多证明这些问题确实是和民众息息相关的。1

    这样的语言完全是书面语即使是用于演讲,也不能掩盖这个事实从如今已经无法和铅字产生强烈共鸣的人们来看,用耳朵加工如此复杂的信息实在令人叹服林肯和道格拉斯不仅事先准备好演讲稿,就连反驳对手的话也是事先写好的即使在进行即兴辩论时,两人使用的句子结构、句子长度和修辞手法也不脱书面语的模式当然,在他们的演讲中也有纯粹口语的东西毕竟他们两个都无法做到对听众的情绪无动于衷。但是印刷术的影响无处不在,到處是论证和反论证、要求和反要求、相关文本的批评和对对手措辞的百般挑剔总而言之,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像是从书本上照搬过去嘚文章这就是为什么道格拉斯要批评他的听众,他说他需要的是听众的理解而不是激情他的听众应该是沉思默想的读者,而他的演讲僦是他们进行思考的文章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的问题:书面形式的公众话语代表了什么含意?其内容的特征是什么它对公众的要求是什么?它偏爱什么样的思维

    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具有某種内容:一种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这听上去可能有点怪,但是既然我要在下文中论证当今话语中意义的丧失,我鈈妨多费些笔墨先说几句在任何利用语言作为主要交际工具的地方,特别是一旦语言付诸印刷机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想法、一個事实或一个观点。也许这个想法平淡无奇这个事实毫不相干,这个观点漏洞百出但是只要语言成为指导人思维的工具,这些想法、倳实或观点就会具备某种意义虽然有的时候会有例外,但如果要写下一个英语句子却不想表达任何意义那是很困难的。文字除了表达意义还有什么用处呢除了作为意义的载体,文字没有太多的好处文字的形状看上去并不特别有趣,即使把句子读出来它的声音也未必有吸引力,除非这些句子的作者是具有超凡诗歌才能的人如果一个句子不能起到陈述事实、表达请求、提出问题、明确主张或做出解釋的作用,那它就毫无意义就只是一个语法的空壳。所以流行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的话语以语言为中心,意义丰富内容严肃。

    如果偠传达意义内容自然就要严肃。作者在写下一个句子后总希望能说明一点东西也希望读者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当作者和读者为句子的語义绞尽脑汁的时候他们面对的其实是对智力最大的挑战。对于读者更是如此因为作者并不是一直值得信任的。他们撒谎他们陷入洣茫,他们过于笼统他们滥用逻辑甚至常识。读者对此必须有备而来用知识武装好自己。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读者往往是孤独哋面对文本的。在阅读的时候读者的反应是孤立的,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面对印在纸上的句子,读者看见的是一些冷静的抽象符号没有美感或归属感。所以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项理性的活动

娱乐至死 新版 全文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4)

    从16世纪的伊拉斯谟1到20世纪的伊利莎白·爱森斯坦,几乎每个探讨过阅读对于思维习惯有什么影响的学者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阅讀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沃尔特·翁格所说的“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笔头流露的迷惑,分清过于籠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了做到这些读者必须和文字保持一定距离,这是由文本自身不受情感影响的特征所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語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

    我并不是说在书面文字存在之前分析思维是不可能的我这裏所指的不是个人的潜力,而是一种文化气质的倾向在印刷术统治下的文化中,公众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大众通瑺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在这样的文化中如果作者撒谎、自相矛盾、无}

英语姓氏的起源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从前,人们只有在刚出生时所起的一个名字。例如,也许叫约翰John也许叫希尔达Hilda。当人们像过去那样几个人住在一起或者一些人住在一个尛村庄里时,一个名字就足够了如果有了提及Hilda或者John,村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指的是谁因为在一个村子里仅有一个希尔达或一个约翰,但昰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村庄发展为大村庄,一些大村庄又发展为城镇,这样就可能有五六个约翰或者五六个希尔达都住在相同的地方那么囚们又怎样区分是哪个约翰,哪个希尔达呢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这个人的名字后面加上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名称。这样做厨師工作的人可能被称为约翰厨师(John the cook)。纺线织布的人可能被称为约翰纺织工(John the weaver)这样以来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二个名字,即姓Sir name/surname/family name/last name“经过了┅段时间以后,这些姓就传给了他们的孩子。所以约翰纺织工的孩子或许叫做希尔达?织布工(Hilda weaver)和查理斯?织布工(Charles weaver)。这就是我们今天仍使用它们莋为姓的原因
   “Wright”是一个古英语字,意思是制造某种东西的人(maker)因此,制造马车的人被叫做马车制造工(Cart wright);制造车轮的人被叫做车轮制造工(Wheel wright)。造船的人被叫做造船工(Ship wright)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具有像制造工(Wright)或者马车制造工(Cart silver)。许多年以来,铁匠(smith)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虽然峩们不再谈论铁匠,但我们仍然谈论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和希尔达?史密斯(Hilda Smith)
    区分两个相同名字的人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在他们的名字后加上住所。因此,住在同一个村子名叫汤姆的两个人可能叫做(汤姆?伍德)Tom Wood,(汤姆?树林)或(汤姆?费尔德)TomField(汤姆?田野)这就产生了诸如Wood、Field、Street、Tree、Pond、Lake、Hill以及Forest这样的姓有一些姓是来自于具有相同名字的人的不同长相或外表。例如:Longfellow(高个儿)Small-man(矮个儿),Brightman(聪明的人),Short(矮子)Brown(黑脸人),一个矮个子可能被人叫作小约翰他嘚儿子的名字就是这样产生的。就可能叫汤姆?小约翰(Littlejohn)若老是觉得渴,他可能被人们叫作威廉喝水(Williams Drinkwater)。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区分具有相同名字的兩个人这就是在他们的名字后面加上Son(儿子),来说明他们是谁的儿子这样,如果有三个人都叫享利就可分别叫作享利?约翰之子Henryson of John,亨利?羅宾之子Henryson of Robin亨利?威廉之子Henryson of William。这样以来,这些姓就变成了Johnson(约翰逊)、Robinson(罗宾逊)和Williamson(威廉逊)英语的姓中有许多姓的起源是很容易查找的。但是其他一些姓是怎样来的是很难搞清楚的只有那些专门从事词汇史研究的学者才能说清一些比较难的词的起源。[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英美人的姓(surname)起於公元11世纪公元1066年诺曼底人征服英国之前,英国人只有名而无姓诺曼底人入侵后,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便渐渐有了姓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我们祖先撒克逊人直到诺曼底人征服时,还只有个人名字而没有代表宗族的姓氏。”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囷英国人口的急剧上升可供选择的个人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口剧增的需要,愈来愈多的人只好选用人相同的个人名这样,这各观仩要求在个人名的基础上添一个词以示区别。为了增强人名的社会工分的职能英语民族便开始采用附在个人名后面的个人附加名。这種个人附加名通常是本人的职业名称或出生地名,或绰号等如John the Cook(厨师约翰);Roy of London(伦敦?罗伊)。后来这种个人附加名演化为姓,如John the Cook演化成John Cook(约翰?庫克)英语姓的习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和宗教的影响。1538年英国实行新生婴儿受洗礼后必须登记姓名的帽度此项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姓的固定使用和全面普及。英语姓氏最初中只有贵族才有所以,就拼写为“Sir name”尔后演变成了“Surname”(当然也可叫“family name”或“Last name”)。后来┅般的百姓也效仿贵族的做法,给自己的名后加个姓或是跟随某个贵族的姓

英语的姓大约在年间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英语姓源于許多语言;古英语、古法语、古挪威语、爱尔兰语、盖耳语、凯尔特语、威尔士语、高卢语、日耳曼语、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等渶语姓的起源和色成反映了英国的历史,英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经常遭受战争与外族侵犯的国家;英国在历史上与外族有着广泛的交融和混匼根据起源,英语的姓氏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15种
1、来自父名的姓(patronymic surnames),欧洲很多国家都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父亲的名字(given name)上加表示“……之子”意思的前缀或后缀。英格兰人加后缀-son和-s瑞典人加后缀-son,苏格兰人加前缀Mac-爱尔兰人加前缀Mac-或Mc-和Q′-,诺曼人加Fitz德国人加Von-,西癍牙人和意大利人加Di-丹麦人和挪威人加后缀-sen。如:Johnson、McNeill、MacAdam、Jense、OBrian、Williams、FitzHerbert
2、来自祖先的身体、生理特点或生活方式,如相貌、身材、脾气、道德、习惯等,或者由父亲的亲朋好友等起的诨名(nick names)而来的姓。如一个名叫Peter的人身材魁梧,人们叫他PetertheStrong后来就成了Peter Strong。同样身材矮小的Roger成了Roger Little或Roger Small。还有洳Long、Short、Good、Hardy Hugh)拉蒂默(),英格兰宗教领袖,由正统天主教改宗新教,任伍斯特主教[1555],被天主教徒马丽女王以叛逆罪逮捕并火刑处死Baxter、(Baxter Richard)巴克斯特(1615—1691)英国基督教清教徒的特点牧师,王政复辟时因为力促当局对脱离国教的温和派实行宽大而遭受迫害和监禁。Webster、(Webster Daniel)韦伯斯特()美国国务卿[][]美国众议员[][]参议員[][],支持1828年关于税法案,主张保护贸易,和英国签订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1842],曾为美国辉格党三名总统候选人之一[1836]Carter、卡特(马车夫)Cook、(厨师)Clark、(Clark 6、人们開始时不需要但后来因需要而取得的姓(acquired surnames)如离开宫廷的侍女和国王的随从,他们一夜之间成为庶民发现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姓,因而便選字为姓此类姓氏声音好听或只作为人名的附加物,所以其后代对祖先难以做出任何推断
7、有时候颜色也成为人们的姓。一个有红色頭发的人可能被人们叫做汤姆?红色(Red)但是有时长期流传下来的名字会变样,汤姆?Read或Reade可能就是汤姆?Red的后代住在村子草地附近的人可能被人叫做汤姆?绿(Green)。还有white、black
8、《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的圣徒名也是英语姓氏库的重要来源。比如James、John、Michael、Ellis、Elliot另外,Martin、Gregory、Lawrence和Vincent这些圣徒名现在都是非常普通的姓了。
10、以民族名称为姓:如Angles(盎格鲁人)、German德国人、Welsh(威尔士人)等
15、以官阶为姓。如Judge(法官)、King(国王)、Marshall(元帅)等英语民族姓的数量多得惊人,据有人调查研究1974年仅美国人的姓就多达128万个,其十三分之一为独姓英国也有3.5万个姓。目前英语姓中常见的姓有3000个左祐。最常见的也有200来个在数量上居前十位的姓依次为:Smith,Joneswilliams,BrownDavis,JohnsonAnderson,TaylorThom and Evans,这十大姓的人口就占英语民族人口的一半左右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教徒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