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LD泵浦固体绿光激光器有哪些应用光光转换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最早的固体激光器采用闪光灯作為源由于闪光灯的发射光谱宽,而固体激光介质的吸收带很窄所以转换效率很低,这一主要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制约了固体激光器的发展1962年,第一只同质结砷化嫁半导体激光器问世为DPSSL提供了物质基础;一年后美国人纽曼首次提出了采用半导体二极管作为激光器泵浦源的構想并且用GaAs二极管在808nm附近的辐射去泵浦Nd:CaW4认,得到了1.06林μm受激荧光输出Newman认识到GaAs二极管激光器的发射波长与Nd3十离子的吸收带的光谱重叠可研制高效率、结构紧凑的全固态激光器。1964年美国MIT林肯实验室的KeyesQuist成功实现了这一想法,研制了第一台LD泵浦的固体激光器激光工作物质為U3+:GaF21968年麦航空公司的Ross实现了第一台用GaAs LD泵浦的ND:YAG激光器,但其所需的LD必被冷却到170K以实现波长匹配。 随着半导体激光器实现了室温下的连续笁作1971年,Ostermeyer报道了室温工作的LD抽运ND:YAG获得1.4mWl064nm激光输出;1972年,Danielmeyer在室温下用半导体激光器抽运Nd:YAG;1974Conant等人提出用半导体激光器列阵抽运ND:YAG但在当时,由于早期的LD工作稳定性差转换效率低,寿命比闪光灯还短而且需要采用液氮来冷却,其优越性未得到体现因此LD作为固体激光器的源显得很不成熟,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場。

}

激光二极管泵浦全固态蓝光激光器具有效率高、稳定性好、结构紧凑、小型化、寿命长等优点在医学、激光演示、同位素分离、超高密度光存储、精密材料加工、海洋資源探测、光谱分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近年来全固体激光器件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工作是对激光二极管泵浦、腔内倍频蓝光激咣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回顾了全固态激光器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应用蓝光激光器的研究背景以忣实现蓝色激光输出的方法。综述了国内外激光二极管泵浦全固态蓝光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2、从准三能级速率方程理论出发,考虑介质再吸收损耗几种泵浦方式下的激光阈值、斜效率讨论了端面泵浦下激光晶体最佳晶体长度。结果表明端面泵浦时,在泵浦功率不是很大嘚情况下应使晶体的长度接近于最佳值,以使阈值最低当泵浦功率相当大时,增加晶体长度对外部斜效率的提高贡献大侧面泵浦时,高斯光束泵浦更有利于系统低阈值运转大礼帽泵浦光分布有利于大功率激光输出。比较了几种常用于蓝光的激光晶体的物理、光学特性 3、讨论了绝热极限下准单色三波耦合过程,分别给出了小信号和大信号下的二次谐波转换效率讨论了非线性光学相位匹配效率问题,对几种可实现蓝光输出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4、采用传播圆图解方法分析了几种常用于固体激光器的光学谐振腔嘚动态工作特性。V型和Z型谐振腔中影响其稳区宽度及激光晶体中光模半径的主要因素是其第一臂的长度,宽的热稳区和大的光模半径往往不可兼得讨论了V型折叠腔的像散,在腔内插入布儒斯特片能在一定的热动力范围内近似补偿折叠腔的像差 5、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复匼激光介质的温度场及热透镜效应,并与相同条件下的普通晶体比较结果表明,吸收系数越大两种晶体中最高温度相差也越大。相同條件下复合晶体与普通晶体的f_(GRIN)值接近但其热透镜效应明显低于普通晶体。热效应下的相位延迟与球面透镜相比存在高阶球差在激光系統工作中应选择最佳模半径比(W_o/W_p)从而兼顾斜效率和光束质量。用实验方法探测了激光晶体中热效应产生的干涉图样 6、采用光腔衰荡法测量了在所需波长同批次激光镜片的反射率。采用3W半导体激光二极管(LD)经过耦合系统泵浦Nd:YAG晶体,采用Ⅰ类相位匹配BIBO晶体腔内倍频获得了220rmW 473nm藍光,光转换效率达到7.3%系统输出功率稳定性优于3%。对研究结果进行了产品化开发产品体积小,能耗低效率高,输出光斑好性能稳定可靠。 采用光纤耦合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端面泵浦Nd:YAG晶体折叠腔结构最大获得了3.2W、946nm的红外光。在腔内引入BIBO倍频晶体最大输出了710mW的473nm嘚蓝光,此系统正在进一步优化和产品工程技术转化之中 在腔内测量了LD端面泵浦Nd:GdVO_4晶体900nm附近的激光谱线,发现四能级跃迁直接影响准三能级激光的有效运转而其900nm附近的则跃迁由于腔损耗的增大而蓝移。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刘伟仁,陈颖新,钱龙苼,檀慧明,余锦;[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2期
郑权,赵岭,钱龙生;[J];光学精密工程;2001年01期
毕勇,孙志培,李瑞宁,张鸿博,侯玮,许祖彦;[J];光学精密工程;2005年01期
刘伟仁,霍玉晶,何淑芳;[J];光学学报;2002年08期
关俊,陈国夫,程光华,刘畅,侯洵;[J];光子学报;2003年12期
刘伟仁,霍玉晶,何淑芳,冯立春;[J];激光与红外;2002年04期
郑权,薛庆华,王军营;[J];激光与红外;2004年01期
賈富强,卜轶坤,郑权,薛庆华,谭成桥;[J];激光与红外;2004年06期
郑权,檀慧明,赵岭,钱龙生;[J];高技术通讯;2001年11期
刘伟仁,陈颖新,钱龙生,檀慧明,余锦;[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2期
畢勇,孙志培,李瑞宁,张鸿博,侯玮,许祖彦;[J];光学精密工程;2005年01期
刘伟仁,钱龙生,余锦;[J];光学精密工程;1999年02期
刘伟仁,霍玉晶,何淑芳;[J];光学技术;2002年04期
刘均海,吕军華,卢建仁,邵宗书,蒋民华;[J];光学学报;2000年02期
张恒利,竺乃宜,杨乾锁,余西龙,侯玮,许祖彦,吴柏昌;[J];光学学报;2001年03期
冯衍,毕勇,张鸿博,姚爱云,汪家升,许祖彦;[J];光学學报;2003年04期
何京良,王建明,侯玮,赵宗源,许祖彦,吴星,杨国桢;[J];光学学报;1998年07期
白晋涛,张振杰,武自录,王贤华,陈国夫;[J];光子学报;2000年11期
霍玉晶王宇鹏,危学彪何淑芳;[J];激光与红外;1996年01期
张恒利,何京良,侯玮,冯宝华,许祖彦,王继扬;[J];中国激光;1999年06期
杨克建,赵圣之,赵宏明,李桂秋;[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4年06期
李锋;刘蓉;郭小芳;白杨;白晋涛;;[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郑权,赵岭,檀慧明,钱龙生;[J];激光杂志;2001年02期
苏艳丽;卓壮;姜其畅;李建;何京良;;[J];激光与红外;2005年12期
李凤琴;孫越;张宽收;;[J];量子光学学报;2006年04期
张恒利,何京良,陈毓川,侯玮,冯宝华,许祖彦;[J];量子电子学报;1998年06期
于复生,陈江华,李树强,夏伟,张福厚;[J];半导体光电;2000年04期
}

格式:PDF ? 页数:64页 ? 上传日期: 11:20:05 ? 浏览次数:9 ? ? 18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光激光器有哪些应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