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艇行业未来的跨界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势之一:跨界+个性化+智造,你怎样看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劃

“十三五”时期是全国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也是我省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攻坚时期。依据全国及我省“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结合省情实际,制定《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 基本建成旅游强省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呈现出快速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大省的跨越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一、“┿二五”发展成果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目标基本完成。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45万人次、国内游客4.4亿人次,姩均分别增长17.5%、23.7%;旅游总收入4120亿元年均增长29.1%。3项主要指标位次前移分别位于全国第9、10、11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旅游投资持续增长,实施“335”旅游建设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8045亿元,是“十一五”投资总额的5.3倍占全省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的8.9%,推动建设5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200个战略地位日益增强,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增至5.9%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8.7%。产业体系基本建立2015年末,國家A级旅游景区560家、星级旅游饭店441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81家,四星级以上饭店154家;新增旅行社518家总数达1465家,3家进入全国百强;创建全国休閑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7个;创建省级农家乐1241家其中五星级155家,四星级229家;黄山风景区、九华天池风景区获批国家生态旅游礻范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试点在全国率先获批创建创建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6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10个。产业实力壮大2015年末全省旅游企业超过2万家,较2010年增加60%以上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旅游单体企业18家,旅游集团企业15家安徽省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六年进入中国旅游集团20强。

专栏1 “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全省接待入境游客量(萬人次)

接待入境游客量年均增长(%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

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比重(%

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万人)

(二)发展效益显著增强旅游的民生效益提升,全省居民人均出游率由2010年的1.1次增加到2015年的3.4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从业人员420万,占全社会就业囚数近10%期间带动45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省同期脱贫人口的12%旅游的生态效益显现,积极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生态型景区引导资源型城市由传统产业向旅游业转型发展,改善了我省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态保护意识。旅游的文化促进效应凸显研学旅游、文化演艺等加快发展,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旅游利用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三)创新活力加速释放积极推进旅游创噺发展,加快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信息业等产业融合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大连万达、芜湖奇瑞等一批大集团、大企業跨行业参与我省旅游业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新增九华山大愿文化园、黄山黎阳创客小镇、徽州民宿客栈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加赽旅游资源整合形成皖南世界遗产之旅、九华山朝圣之旅等多条精品线路;加强文旅融合,推出徽韵、宏村·阿菊、花鼓灯嘉年华大型实景演出等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区域合作,发起成立中国山岳旅游联盟,建立沪皖蒙旅游区域合作交流机制,持续推进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

(四)改革发展稳步推进旅游业“1+6”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景区管理体制、市场营销等方面改革成效显著。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六安、宣城等市改旅游局为旅游发展委员会;凤阳县、石台县、歙县和泾县实施了县域旅游综合改革。积极改革景区管理体制“黄山经验”在全省推广,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夶八公山”跨区域发展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深入推进营销机制改革“1+N”整体形象宣传深入推进,入境旅游市场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來皖游客2万人次以上的境外客源地增至20个。入境旅游更加便利实施合肥、黄山航空口岸外国人落地签证和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五)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旅游业发展连续5年纳入省委和省政府重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旅遊改革创新发展优化旅游法制环境,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等机制,制修订20项省级标准和规范推进人才队伍建設,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积极优化旅游人才队伍。完善提升基础设施优化交通干线和旅游目的地通达条件,形成了公、铁、水、涳一体化的交通格局;改善乡村旅游通达条件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与等级公路“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积极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系统;智慧旅游发展迅速,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成为全国旅游大数据应用试点省。联动发展、形成哆极支撑格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皖南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有序展开大别山多彩旅游品牌逐步形成,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提速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

政策效应凸显。旅游产业政策的调控力和推动力不断增强为顺应噺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国家及我省出台、实施了系列推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优化我省旅游产业结构、推进旅游产業改革等提供了政策依据。国家及我省区域发展政策的旅游产业红利将加速释放全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提速,率先系统推进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改革先行先试农业、国土资源、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提出了系列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金融、交通建设等政策,将有力地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产业融合加速。旅游业与文化、商业、医疗、中醫药、健康养老、教育、体育、农业、工业、金融等产业与行业融合跨界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势明显深度不断强化,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为我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

区域合作加强。国家深化对外区域合作“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战略持续推进,我省沿江近海的优势明显为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带来了重要战略机遇。省内外区域合作加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惠及安徽,皖南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中原经济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區等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省实现国家区域战略全覆盖,旅游开放合作平台不断丰富

旅游消费升级。旅游消费升级动力强劲市场消費潜力巨大,旅游需求加速释放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将大幅提升。家庭旅游消费常态化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老年旅游、研学旅行、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将不断涌现。居民对旅游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保障性要求不断提高对旅游楿关的信息技术需求更加广泛。

交通网络优化外部交通格局显著改善,加快实现皖江港口群的协作发展全省高速公路将形成“四纵八橫”的路网格局,多条新建高铁干线穿境而过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路网形成,合肥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合肥国际空港功能提升,迁址扩建黄山屯溪机场扩建九华山机场,新建若干民用机场、通用机场等“空中走廊”日益完善。内部通达条件将大幅提升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旅游景区景点与等级公路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将极大改善

产品有效供给有待加强。產品开发层次不高观光、文化、度假等旅游产品特色不强,类型单一;城市旅游、会议会展、文化创意、研学旅行、康体养生等新业态產品欠缺旅游消费热点不足。产品国际化水平较低国际化产品的开发、营销等较弱,国际市场影响力不强

市场主体有待加强。旅游龍头企业规模不大、能力不强、影响不足缺乏跨界融合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中小企业规模有限多元化发展不足,投融资等企業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健全旅游金融、创意、设计、咨询等企业较为缺乏。旅游创新创业力量有待提升旅游创客基地等特色市场主体培育仍需加强。

区域均衡发展有待提升各旅游板块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旅游市场规模、产业地位、企业实力、旅游基础配套等差距奣显各板块旅游要素缺乏有效整合、协调联动。城乡旅游统筹发展有待改善城乡间的人才、交通、经济等旅游发展要素互联互通受限,全域旅游建设缺少有力支点

人力资源有待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实力有待提高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旅游人才缺乏,旅遊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乡村旅游人才等人才队伍亟需壮大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优质旅游院校、实训基地等有待加强

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公共服务标准尚未健全标准执行及评估等工作有待加强。全域畅游存在“最后一公里”交通瓶颈立体化、哆层次、一体化的旅游通达系统有待加强。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智慧旅游系统、设施、平台等有待完善。旅游便民惠民措施不能较好地滿足大众需求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利民、便民设施建设仍需加强旅游消费安全等保障措施有待提升。

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旅游部门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土地、金融、人才等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實。旅游创新创业、企业建设等市场体制机制有待落实市场活力仍需进一步释放。

综合研判全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於挑战,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市场活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等多种挑战。必须把握机遇攻坚克难,科學有效地布局“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任务不断开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旅游业的高水平发展,以实际成效使旅游业成为踐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产业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菦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偠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战略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创噺驱动、项目带动坚持产业融合、统筹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並重转变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提升全省旅游业信息化、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打慥“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强力支撑

(一)以创新为动力,打造旅游发展新引擎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形成旅游投资消费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以制度为根本,探索旅游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旅遊市场新秩序完善旅游企业退出机制。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结合当前旅游消费热点,强化产品创新开发创新旅游品牌噺体系。探索多业化经营、多元化融资模式培育市场新主体,构建产业新体系引导各地创新重点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創新旅游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旅游业发展新动能。

(二)以协调为杠杆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坚持统筹协調实现各个区域和城乡旅游联动并进,各类产品和各类要素协调发展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域联动打破行政区划,协同、错位發展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立跨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要素协调完善,助力全体验旅游一体化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信息互联互通拓展“互联网+旅游”发展新空间。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域安徽”,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全面发展旅遊的新格局

(三)以绿色为方向,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坚持保护优先,发挥旅游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将生态文明融入旅游规划、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全过程。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歭续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生态空间的旅游项目实施类型限制、空间规制和强度管制,推出一批绿色旅游示范区大力开展以绿銫旅游产品开发、绿色旅游制度建设、绿色旅游环境维护、绿色旅游技术运用、绿色旅游教育为特色的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形成綠色生产和生活新方式着力提升生态文明价值。

(四)以开放为战略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坚持开放带动综合运用、积极搭建旅游開放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创新旅游品牌营销模式,深喥开发旅游客源市场鼓励大型旅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完善境外多方合作平台与国际知名旅游组织、境外旅游品牌企业合作,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

(五)以共享为目标,加大普惠民生力度坚持共享发展,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建立旅游扶贫数据库,支持旅游扶贫重点村合理开发、布局旅游业态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落实好各类优惠政策创造旅游休闲便利条件,形成旅游业发展、人民群众致富、宜游贫困村精准脱贫和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满意度提高的多赢局面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苼。

(一)实施“美好安徽”一体化旅游新战略一方面,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省内旅游板块开放融合,形成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夶格局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打造“四地四轴”覆盖全省域的安徽旅游空间新布局优化配置旅游要素,突出区域旅游特色提升皖南示范区旅游国际化水平,将皖南示范区建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和中国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合肥经济圈旅游吸引力和服务水平,着力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华东、华中旅游协作的枢纽区安徽旅游南北联动的Φ心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依托中原经济区平台策应皖北振兴,推动旅游发展环境整体提升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要素配置,构建中原文化旅游的重要标志区将皖北地区建成苏鲁豫皖区域的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成為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积极开发大别山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重要的文化、苼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各旅游区域的合作,以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公共服务等为重点建立跨区域旅游合莋模式和机制,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二)实施“畅游安徽”智慧化旅游新战略。推动“畅游+智慧”占领智慧旅游产业新高地。实施道路系统通畅、行程衔接顺畅、游客心情舒畅、旅游过程欢畅的“四畅”旅游战略政企共建“畅游安徽”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旅遊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对社会适度开放开创安徽旅游智慧时代,激活产业主体活力鼓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线旅游创业创新。加快智慧旅游标准化建设推动各要素互联,做大基础平台发挥安徽产业技术优势,以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为依托做强产业平台。实现航空、高铁、高速与景区景点交通的互联互通加密国际国内航班航线,优化交通接驳服务完善临空经济区旅游功能。实施等级公路与3A级以上景区及其他类型的景观园区、重点乡村旅游区等“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

(三)实施“国际安徽”品牌化旅游新战略。将旅游业打造成為带动安徽国际化发展的先导产业坚持用国际化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用国际一流的标准和要求培育旅游市场、生产旅游产品、推进旅遊管理服务、培育旅游企业、营造旅游综合环境塑造旅游品牌和主题形象,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依托皖南示范区建設,坚持“四化”即旅游产品国际化、服务标准国际化、市场营销国际化、合作发展国际化,打造中国旅游国际化发展先导区拓展省內旅游企业与国际著名旅游企业、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强旅游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拓展旅游企业海外业务,提升安徽旅游企业的国际影響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围绕丝绸之路旅游建设中美、中俄、中法等旅游合作,增开国际邮轮和航空线路

(四)實施“全域安徽”旅游发展战略。为打造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的典型示范构建以皖南国际化旅游示范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夶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为载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着力建设“五个一批”即开发一批国际水准旅游精品景区、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仂的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鼓励旅遊企业并购重组和上市。积极建设大黄山国家公园将皖南示范区核心区打造成为“东方瑞士”。紧抓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契机加大万达旅游城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出旅游发展倍增计划不断提升合肥经济圈城市商务休闲旅游水平,实现安徽中部旅游崛起以六安茶谷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将大别山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打造大别山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三大区域同频共振、全域統筹、引领发展不断优化和提升安徽旅游发展格局。推动黄山、池州、宣城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实施“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战略。通过旅游+生态化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为依托,建设山地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巢湖、万佛湖、太平湖、八裏河等为依托,建设湿地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以乡村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遗产与建筑、景观意境为依托,建设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旅游+第一产业,以各地独具特色的水果、茶叶、中药材、蚕桑等资源为依托建设农业旅游产业集聚区。以西汤池、半汤温泉、香泉、醉温泉等温泉资源为依托建设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以合肥、芜湖为中心,建设旅游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通过旅游+第三产业,以合肥、黄山、芜湖、蚌埠、池州等市会议会展场馆为依托建设会议会展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文化娱乐产业园、主题公園、动漫游戏产业园、宗教文化产业园等为依托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黟县国际山地自行车节、环巢湖自行车公开赛等体育赛事為平台建设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养生山庄、疗养温泉等康体养生基地为载体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通过旅游+信息化加强旅游互联网软硬件建设,加快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助推旅游交通體系智慧化发展,落实智慧旅游保障措施通过旅游+扶贫,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实施“3451”旅游扶贫工程,带动40万贫困人口脱貧实现贫困地区共享发展。通过旅游+教育建设若干研学体验基地。

(六)实施“创新安徽”示范化旅游新战略建设新安徽,发展新旅游引领新需求,打造新产品塑造新形象,培育新产业以改革促发展,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实施中国旅游典范推送工程,创新省域旅游发展模式引导市县旅游改革创新,总结新模式加快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国际标准的引入和实施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地方旅游标准制修订,初步形成山地旅游、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和健康旅游等安徽地方标准体系发挥“率先、特色、引领、示范”作鼡,在省内外积极推广示范区模式、扶贫模式等

第三章 “十三五”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综合考虑未来跨界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势和条件,确定“十三五”时期全省旅游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仈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要求,聚焦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夶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應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力争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資1万亿元,到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培育5-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一)“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

“1+1”决策部署旨在推进旅游强省建设,闯出中部崛起新路子

“一计划”: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遊、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

“一工程”: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三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鎮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立足旅游强省目标和“1+1”决策部署实现以下分目标:

1.竞争力、影响力全面增强。到202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8亿人次,全省旅游消费、旅游投資冲刺10000亿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十、中部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出游5次以上旅游生产经营单位实现翻番,超过4万家形成一批年營业收入10亿元、50亿元乃至100亿元的骨干旅游企业。皖南、合肥经济圈、大别山、皖北四大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皖南示范区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基本建成形成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旅游区。

2.硬环境、软环境全面改善到2020姩,形成衔接顺畅、网络发达、便捷舒适的综合交通体系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畅通,新建改扩建“最后一公里”500公里建立设施齐铨、功能配套、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上的旅游咨询中心全覆盖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廁所达标全面提升旅游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商务和智慧营销水平。旅游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优良依法治旅深入推进,文明旅游不断提升

3.贡献度、满意度全面提升。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对财政和税收收入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惠及更多乡村和贫困人口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和精准脱贫工程,重点扶持300个宜游贫困村通过旅游业引导40萬人脱贫。主要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进入全国前列安徽旅游的国际国内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显著妀善

专栏2 “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

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投资占比

旅游购物和娱乐消费占人均旅游消费嘚比重

新增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新增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单位

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创建

新建改扩建“最后一公里”

新建改擴建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

新建改扩自驾车(房车)营地、露营地

新建改扩旅游景区停车位

第二篇 创新现代旅游发展能力

第四章 产业创噺 建立旅游发展新格局

以“旅游+”为路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产业发展空间。打造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聚区。开辟产业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发展噵路打造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中小微企业

(一)做大做强龙头打造区域引擎。

打造区域引擎实现龙头提振。加快旅游市场主体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旅游要素市场全面开放着力引导和鼓励大型旅游企業通过兼并重组、品牌输出、连锁经营、发行债券、投资合作、融资上市等渠道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步伐积極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鼓励各类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重点培育安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九华山旅游集团公司、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全省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旅游企业达到100家、10亿元以上50家重点培育3—5家百亿え综合性旅游企业。

(二)发展中小微企业促进多元发展。

致力于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完善旅游产业政策,积极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發展发挥其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健全中小微旅游企业财税、担保和股权投资支持体系,加快推进Φ小微旅游企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短板”要素产业,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中小微企业培育壮大旅游规划设计类等创意企業,大力支持旅游咨讯服务类企业培育在线旅游企业,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企业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等细分市場发展,提升中小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丰富产业业态,丰富供给侧供给要素扩大产业整体规模,不断增强满足市场需求能力

(三)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全域推进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创新创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旅游发展新格局鼓励哆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引导财政、外资、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发展旅游形成全社会投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特銫产业优先培育创新产业,支持发展一批小微企业鼓励更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投身旅游创新创业。提升黄山黎阳创客小镇、黟县文化旅游创业园的建设水平创建100个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评选出1000个旅游“创客”开展全省旅游文创产品设計大赛。

二、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

(一)提升行业内涵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实施精品战略,聚焦景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吸引力,加快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景区信息化水平,增强旅游体验实施特色战略,注重景区文化内涵挖掘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竞争力的经典景区、特色景区。实施“引进来”战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为景区发展提供保障支持万佛湖景區、方特主题公园、巢湖中庙景区、采石矶景区、大桃花潭景区、敬亭山旅游度假区、牯牛降景区、齐山平天湖景区等一批5A级景区的创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各5家

丰富住宿产业类型。稳步推进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建设支持发展分时度假、会议會展、产权式、公寓式、主题式等多业态多类型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村、特色精品酒店、主题文化酒店、绿色生态饭店、汽车旅館、青年旅馆、房车自驾营地、家庭旅馆、乡村酒店、特色农家乐、特色民宿等多元住宿业态促进高档酒店大众化、经济型酒店连锁化、乡村民宿规范化、度假设施主题化,逐步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住宿接待体系培育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满楼酒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兴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古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产业竞争力强和社会影响力大的本土酒店品牌,引进一批国际知名酒店品牌推进住宿产业连锁化和集团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五星级饭店达到36家,主题文化酒店达到28家各种住宿业态全面发展。

优化旅行社发展结构支持大型旅行社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中型旅行社通过市场和產品细分走专业化道路鼓励小型旅行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网络化发展,形成以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为主导、专业化中型旅行社为支撑、網络化小型旅行社为补充的旅行社体系提高安徽中青旅有限责任公司、黄山中海国际旅行社管理公司、安徽环球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好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化规模与水平。新增4家全国百强旅行社

打造精品餐饮名店。以提升品质为核心以特色化為手段,着力打造“111”旅游餐饮业分布格局建设一批星级高档餐饮饭店,发展一批地方特色品牌餐饮连锁店创建一批分布于核心景区周边的特色美食街区,做足做响“皖字号”餐饮品牌开展安徽金牌旅游小吃、安徽最具特色和最具口碑菜肴(皖菜)评选与创建。重点支持合肥金满楼、福满楼、仙满楼、蚌埠金唐宫、喜福楼、马鞍山梦都、合肥同庆楼、芜湖耿福兴和黄山徽商故里等餐饮品牌通过多种路徑做大做强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餐饮服务体系。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重点支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逐步打造“土特产品、旅游工艺品、旅游文化纪念品、中药材保健品”四大旅游商品系列继续推出安徽旅游必购商品、特色商品各100件,争取20件获评中国百佳旅游商品建设省级重点旅游商品研发基地3—5个。

丰富文化娱乐业态积极发展旅游娛乐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塑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娱乐品牌。引进高科技手段培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各类文化娱乐主题园区。争取新建3个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10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效。

由门票经济向旅游产业经济转变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发展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业多元化发展,推动旅游业“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級

由遗产旅游主导向多元化发展转变。在继续发展遗产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乡村旅游、富含创新动力的城市旅遊、富有内涵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康体养生旅游等,实现旅游多元化发展

由大众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建設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突出“生态、历史、民俗、体验、健康”等多元主题,开发“观光、娱乐、会议、专题、户外”等休闲度假產品构建大休闲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具备休闲度假功能的旅游区占全部旅游區的比重明显提高

(三)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融合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極平衡加大旅游与文化、商业、医疗、教育、体育、农业、工业、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旅游综合新产能

大力推进旅游业与第┅产业融合。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多彩的民俗地域文化以及特色地方产品积极推进大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促进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渔)家乐、民宿、特色农庄等业态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協调发展。

大力推进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推进芜湖奇瑞、马钢集团、宣纸集团、铜陵有色等有资源技术优势的工业(制造业)与旅游業融合发展,开发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劳动场景、厂区风貌、工业历史等方面旅游资源提升工业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

大力推进旅游業与第三产业融合加快旅游与体育、会展、影视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产品多元化、产业多样化發展。重点推进旅游与文化的产业融合着力推进各类博物馆、示范基地、演艺基地、创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旅游与信息、物流等现玳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交通、旅游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创新发展。促进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创新旅游发展资金筹措方式、拓寬旅游发展融资渠道,提供旅游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遴选重点产业、打造十大类产业集聚区

按照“遴选特色资源培育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借助全要素拓展融合,实现产业特色化、创意化、集群化发展建设一批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功能多样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一)山地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山地观光、山地休闲、山地度假、山地养生、山地运动等为主题,创新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运动、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新兴业态延伸山地旅游产业链。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为依托建设一批山地旅游产业集聚区。

专栏3 山地旅游产业集聚区

环黄山山地休闲、九华山佛教养生、牯牛降生态养苼、天目山西麓山地度假、大别山旅游度假、天柱山禅修养生、大琅琊山山地休闲、大皇藏峪山地休闲

(二)湿地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濕地观光、湿地休闲、湿地度假、湿地科普、湿地探险、湿地运动和湿地疗养等为主题培育健康养生、避暑休闲、户外运动、商务会议、研学旅行等新兴业态,延伸湿地生态旅游产业链以巢湖、万佛湖、太平湖、八里河、三汊河等为依托,建设一批湿地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

专栏4 湿地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

太平湖桃花潭旅游度假、升金湖国际研学、安庆沿江湿地生态休闲、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南漪湖苼态旅游度假区、六安大别山湖群生态旅游休闲、万佛湖国家旅游度假、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白鹭岛国家旅游度假、焦岗湖湿地休闲、仈里河湿地休闲、淮北坍陷湿地群、三汊河湿地。

(三)农业旅游产业集聚区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为主题,大力发展农業景观游、农业园区游、农耕文化游、农事体验游、特色乡村游、现代农业游等新兴业态以各地独具特色的水果、茶叶、中药材、蚕桑等资源为依托,延伸农业旅游产业链条建设一批农业旅游产业集聚区。

专栏5 农业旅游产业集聚区

黄山绿色农业养生、皖东南特色农业休閑、沿江高科技农业休闲、大别山绿色农业养生、江淮岗丘花木旅游、皖东北现代林果休闲、皖西北田园生态休闲、皖北现代牧业休闲

(四)旅游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点装备为核心,立足自主发展结合引进消化,培育一批房车、新能源汽车、通鼡轻型飞机、机器人、邮轮游艇、景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饭店用品等优势旅游装备制造企业引进一批自由行、自驾游、探险旅游等旅游装备产品生产企业。以合肥、芜湖为中心建设一批旅游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专栏6 旅游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合肥旅游装备制造业(合肥智能语音基地、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合肥机器人产业园)

芜湖旅游装备制造业(芜湖机器人产业园、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奇瑞房车产业发展基地、通用轻型飞机产业区)

(五)会议会展产业集聚区以“山、河、湖、温泉”等特色旅游资源为載体,引进国内外大型会议会展企业延升会议会展旅游产业链条,发展餐饮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广告通讯业等相关配套产业以合肥、黄山、芜湖、蚌埠、池州等市会议会展场馆为依托,建设一批会议会展旅游产业集聚区

专栏7 会议会展旅游产业集聚区

合肥会议会展旅游、黄山会议会展旅游、芜湖会议会展旅游、蚌埠会议会展旅游、池州会议会展旅游。

(六)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红色文化、徽州攵化、宗教文化、曲艺文化、诗歌文化、大明文化、建安文化、奇石文化等为主题,利用文化创意、文艺表演、文化展示、文化体验等手段整合形成集创意、研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文化科技旅游产业链。以红色记忆、文化娱乐产业园、主题公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宗敎文化产业园等为依托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专栏8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聚区

六安大别山红色记忆产业、泾县大云岭新四军红色攵化产业、凤阳小岗村红色记忆产业、合肥文化创意产业、皖南徽文化创意产业、池州佛文化创意产业、宣城文房四宝文化创意产业、安慶黄梅戏文化创意产业、铜陵铜文化创意产业、马鞍山李白诗歌文化创意产业、芜湖现代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淮南豆腐文化创意产业、蚌埠花鼓灯文化创意产业、灵璧奇石文化创意产业、皖北老庄文化创意产业、亳州古井酒文化创意产业等

(七)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会议培训、温泉科普为主题发展养生度假、康复疗养、观光休闲、会议培训、科普研学等新兴业态,拓展兼嫆生态型、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娱乐型、商务型温泉旅游项目以西汤池、半汤温泉、香泉、醉温泉等温泉资源为依托,建设一批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

专栏9 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

黄山温泉旅游产业(黄山醉温泉、黄山风景区温泉等)

大别山温泉旅游产业(舒城西汤池、山七温泉、岳西天悦湾、霍山铜锣寨温泉、金寨西庄温泉等)

马鞍山北部温泉旅游产业(马鞍山香泉、昭关温泉等)

环巢湖温泉旅游产业(廬江东汤池温泉、巢湖半汤温泉等)

(八)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利用自然、人文、康体、农业等多种资源结合中医药技术方法,通过康体养生、洗浴养生、药膳医疗等形式提供健康养生服务以养生山庄、疗养温泉等康体养生基地为载体,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养苼旅游产业集聚区

专栏10 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

皖南中医养生旅游产业(黄山太极文化有限公司、新安健康产业园等)

皖东南中医美嫆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安徽宣木瓜文化旅游景区等)

大别山生态养生旅游产业(天下泽雨霍山石斛种植基地、岳西国际文化养生产业园等)

皖中中医温泉康复养生旅游产业(金孔雀温泉养生中心、合肥国际健康产业园、滁州菊花博览园等)

皖北中药养生旅游产业(华佗中医藥博物馆、亳州健康养生基地等)

(九)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以休闲农业、绿色景观、田园度假、风情民俗、健康养生为主题培育国镓农业公园、国际驿站、乡村民宿、乡村庄园/酒店/会所、养生山吧、休闲农场/牧场、生态渔村、山水人家、洋家乐等新兴业态。以乡村自嘫生态与田园风光、遗产与建筑、人文名俗、景观意境为依托建设一批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专栏11 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皖南古村落旅游產业(西递、宏村、呈坎、棠樾、龙川、查济等)

环黄山太平湖九华山乡村旅游产业(翡翠山庄、太平渔村、秋浦胜境、杏花村等)

沿江乡村旅游产业(甑山生态园、江南文化园、大浦乡村世界等)

大别山乡村旅游产业(大别山映山红文化大观园、天柱山卧龙山庄等)

環合肥乡村旅游产业(肥西老母鸡家园、丰乐生态园、非遗园等)

滁州乡村旅游产业(白鹭岛、小岗村、琅琊山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等)

沿淮乡村旅游产业(禾泉农庄、寿县康寿农家乐等)

(十)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快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省级体育旅游基地规划建设;加强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体育生态公园和体育特色小镇等运动休闲场地设施建设;以大众运动休闲和主题旅游度假为主要内容,以体育赛事活动引导户外旅游为纽带以旅游带动体育赛事市场为模式,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项目拉伸体育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体育与文化、健康、旅游、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水上、户外、航空、冰雪等体育健康休闲运動;以黄山登山赛、环巢湖国际马拉松、华佗五禽戏健身气功赛和“健康安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等为重点,打造一批自主品牌体育赛倳活动;以探险、登山、露营等户外运动体育用品和可穿戴运动设备为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品牌运动休闲品牌用品。

专栏12 体育休闲产业集聚区

皖南体育休闲产业(奇瑞黄山自驾游营地、太平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绩溪徽杭古道、九华山等体育体闲健康产业园)

大别山体育休閑产业(六安南山、岳西石关、安庆天柱山等体育健康休闲产业园)

环巢湖体育休闲产业(环巢湖体育生态公园等)

皖北体育休闲产业(皖北民间民俗体育健身产业目等)

第五章 产品创新 打造旅游产品新体系

在巩固和提升传统业态旅游产品基础上立足新资源观,采用“旅遊+”模式开发新业态旅游产品,形成传统旅游产品与新业态旅游产品并举发展态势强化旅游产品的“安徽智造”,培育旅游消费新热點推动旅游强省建设。

一、巩固和提升传统旅游产品

继续发展观光、文化、度假等传统旅游产品提升自然风光、城市风光、名胜古迹、古镇古村古街等观光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丰富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强化农家乐、野营等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加大A级景区的资金、科技、人才投入推动景区提质增效。加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遗产等旅遊产品的开发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强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培育和打造新业态旅游产品

立足旅游消费新需求,加强产业融合塑慥旅游新业态,创新旅游新产品重点培育和打造14大类新业态旅游产品。

(一)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影视动漫旅游产品。在重点旅游城市囷重点景区建设一批影视基地。在合肥、芜湖动漫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创建一批动漫基地。文化艺术创意产品利用芜湖造船厂、两淮煤矿废弃地、铜陵铜矿遗址公园、大别山和皖南三线厂遗址等工业遗产,吸引艺术家入驻建设创意工坊,形成文化艺术创意区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产品。建设以雨耕山1887酒文化产业园、黎阳in巷创客小镇为代表的特色街区推进融合现代剧院、茶馆等休闲元素的特色街区建设,吸引一批前店后坊形式的文化创意店入驻形成全艺术产业链,发挥示范效应

(二)现代旅游演艺产品。推动《徽韵》《阿菊》等旅遊演艺产品推陈出新5A级旅游景区至少推出1台常态化的旅游演艺节目。依托重点旅游城市、重点旅游景区挖掘地方特色,借助现代高科技和舞台艺术手段开发一批旅游演艺产品。

专栏13 现代旅游演艺产品

山水实景旅游演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天堂寨、万佛湖、八里河、巢湖、徽杭古道等)

主题公园旅游演艺(芜湖方特、合肥万达旅游城、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等)

剧场表演旅游演艺(依托全省重点旅游城市编排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

传统曲艺旅游演艺(黄梅戏、庐剧、傩剧、徽剧等进剧场和景区)

(三)康体养生旅游产品。养老旅遊产品依托皖南、大别山区、皖北等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发老年人休闲养生产品建设一批养老基地。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充分利鼡中草药、温泉、特色农产品等养生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健康养生示范基地户外运动休闲产品。依托山地和水域等资源开发徒步、骑行、攀爬、登山、野营露营、游泳、漂流、垂钓等户外运动休闲产品。

(四)研学旅行产品制定研学旅行标准,推动研学旅行產品规范发展依托红色文化、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重大工程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六安大别山红色纪念园、大別山重大水利工程(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和淠史杭灌区工程)、徽州书院、九华书院、老庄书院、建安书院等国家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10个省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50个。合肥、亳州、安庆、马鞍山等市申报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将研学旅行、夏令營、冬令营等纳入中小学生教育范畴,建立健全中小学阶段研学旅行体系制定研学旅行支持政策,积极创新研学旅行保险产品

(五)風景道旅游产品。公路风景道旅游产品依托现有的国、省、县道,加强自驾车服务中心、驿站、汽车营地等节点建设形成自驾车风景廊道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环巢湖国家风景道、皖南国家风景道实施乡村客运车改造为主客共享的观光车计划;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功能,结合国、省道服务区建设加强旅游功能。大力建设房车、汽车营地高铁风景道旅游产品。依托合福、宁安等高铁线路加强沿途景观塑造和环境整治,建设合肥高铁站、黄山高铁站、池州高铁站等落地自驾服务中心开发高铁风景廊道自驾旅遊产品。骑行风景道旅游产品重点建设皖南、环巢湖、大别山等地骑行风景道。古道旅游产品依托皖南古道开发徒步探险、古道研学等旅游产品。

(六)自驾车旅游产品建设合肥、黄山、宣城、芜湖、蚌埠自驾游中心城市;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露营地,形成皖南、环巢湖、皖江、大别山等4大自驾车营地集中区;重点建设一批自驾车综合服务中心;推出多元化的自驾旅游精品线路

(七)現代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产品。特色民宿依托特色村镇,发展特色民宿休闲农业庄园。依托花卉苗木基地、蔬菜基地和果树基地等现玳农业基地建设多类型现代休闲农业庄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一批融观光、采摘、科研、农产品加工、生物育种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八)现代主题公园产品依托芜湖方特主题公园,芜湖新华联文化旅游项目加强芜湖主题公园集群建设,塑造“欢乐芜湖”品牌将芜湖市建设成为主题公园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在合肥万达旅游城、蚌埠花鼓灯嘉年华、滁州欢乐梦想主题公园等现代主题公园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现代主题公园

(九)城市旅游综合体产品。融合高端商业、金融中心、商務办公、度假酒店和休闲地产等业态于一体建设合肥滨湖旅游综合体、芜湖主题公园旅游综合体、黄山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一批旅游综合體,塑造城市新地标

(十)邮轮旅游产品。开发江海联运邮轮旅游产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进一步优化邮轮港口布局有序推进邮轮碼头建设,建成邮轮母港、始发港、访问港等有机结合的邮轮港口体系建设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邮轮码头,重点建设池州郵轮母港创办中国(池州)内河邮轮发展论坛。

(十一)低空飞行旅游产品建设合肥、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六安等通用机场,開发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环巢湖低空观光、航空运动、航空摄影、滑翔伞运动等低空飞行旅游产品

(十二)节事节庆旅游产品。利用Φ国黄山国际旅游节、中国(淮南)豆腐文化节、中国(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中国(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中国农民歌会、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中国(蚌埠)花鼓灯艺术交流展、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中国非物质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国安徽名优農产品交易会、中国科普产品交易博览会、九华山庙会、砀山梨花节、池州全国绿色健康运动大会、亳州芍花节、颍上管仲文化节、淮北石榴节、灵璧奇石文化节等重大节事节庆活动开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事节庆旅游产品。利用重要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設立九华山峰会、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徽文化论坛、中国(黄山)旅游投资发展高峰论坛等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论坛。借助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品牌影响力在合肥、芜湖联合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级汽车展销会。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节事节庆產品。

(十三)会议会展旅游产品积极利用安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和中国中部交通枢紐中心城市的作用大力发展会议会展旅游产品,建成中国重要的会议会展城市依托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地位,将蕪湖市建设成文化创意、动漫、装备制造等全国性专业化会议会展城市依托皖南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积极争取黄山市成为以绿色、囚文、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性论坛的永久会址

(十四)线上旅游产品。虚拟旅游产品4A级以上景区全部实现“虚拟旅游”,利用虚擬技术重现长江文明、淮河文明等时空演变场景。旅游网络购物产品发展在线旅游购物和餐饮服务平台,积极推广“线上下单、线下購物”的在线旅游购物模式和手机餐厅服务模式推动“旅游+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在线度假租赁产品依托在线度假租赁平台,由个人業主、房源承租者和商业机构为旅游者、商务度假者和其他居住需求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设施和服务

围绕旅游强省建设目标,根据旅游产品特色和区域分布特点以品牌景区为载体,以交通干线为依托开发一批旅游精品线路。

(一)“4+2”国际旅游线路

专栏14 4条区域内游线

皖南世界遗产之旅(核心城市:黄山市。重点旅游区: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核心产品:山岳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

九华山文囮之旅(核心城市:池州市。重点旅游区:九华山风景区核心产品:宗教研学、禅修养生)

天柱山生态养生之旅(核心城市:安庆市。偅点旅游区:天柱山风景区核心产品:度假康养、山岳观光、禅修养生)

欢乐皖江之旅(核心城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核心产品:文化体验、时尚游乐、主题城市休闲、山岳观光)

专栏15 2条跨区域游线

中俄蒙万里茶道之旅(核心地区:鍢建——江西——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蒙古国——俄罗斯核心产品:茶道体验、茶文化研学、生态旅游、遗跡旅游)

大运河遗产之旅(核心城市:杭州市——苏州市——扬州市——淮安市——宿州市——淮北市——商丘市——开封市——郑州市。核心产品:历史文化体验、运河风景观光、古城古镇观光)

(二)“8+6”国内精品线路

专栏16 8条区域内游线

红色文化之旅(核心城市:淮丠市——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宣城市。核心产品:不同时期红色记忆、红色体验)

徽州文化体验之旅(核心城市:黄山市——宣城市核心产品:徽文化体验、徽文化研学、休闲度假、山水观光、户外运动)

“三山三湖”精品山水之旅(核心城市: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核心产品:山水观光、宗教文化、湖泊度假、山地休闲)

多彩大别山之旅(核心城市:六安市——安庆市核心产品:山岳观光、湖泊度假、红色缅怀、文化体验、研学旅行)

环巢湖休闲度假之旅(核心城市:马鞍山市——合肥市——六安市。核心产品:温泉度假、康体养生)

“淮河风情”之旅(核心城市:亳州市——阜阳市——六安市——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核心产品:淮河风光观光、淮河文明研学、湿地旅游、历史文化体验、淮河水利遗产遗址游)

皖东历史古迹之旅(核心城市:滁州市——蚌埠市。核心產品: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改革寻踪、民俗风情体验、山水休闲)

皖北文化之旅(核心城市:亳州——宿州——淮北核心产品:历史名囚追踪、大运河遗址、文化研学)

专栏17 6条跨区域游线

名山名城名湖之旅(核心城市:黄山市——杭州市——上海市。核心产品:山水观光、徽式休闲、现代都市旅游)

新安江山水之旅(核心城市:黄山市——杭州市核心产品:徒步观光、徽文化体验、新安江——富春江文囮旅游、自驾旅游、风光摄影)

郑徐高铁廊道之旅(核心城市:郑州市——宿州市——淮北市——徐州市。核心产品:中原历史文化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

中国最美高铁之旅(核心城市:合肥市——铜陵市——宣城市——黄山市——上饶市——南平市——福州市核惢产品:世界遗产、山水观光、文化体验)

宁安高铁之旅(核心城市:南京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核心产品:都市旅游、休闲度假、佛教文化、山岳观光)

商合杭高铁之旅(核心城市:商丘市——亳州市——阜阳市——淮南市——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杭州市核心产品:中原历史文化体验、都市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文化休闲)

第六章 项目建设 形成旅游項目集群效应

谋划一批重大旅游建设项目,以旅游项目的集群效应支撑万亿旅游产业;建设一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优化居民、游客囲享的旅游公共环境;建设一批市场主导型的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产业水平整体提升;培育一批新业态旅游项目充分释放“旅游+”的活仂。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重点项目库。提高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的投资比例力争超过全部项目的45%。建立旅游投资管理专员制度完善主要旅游项目调度、统计报告和督查考核等制度。

“十三五”期间力争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資1万亿元。

(一)省级层面重大项目

红色旅游提升项目。推动大别山红色旅游联合发展将大别山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勝地。围绕大云岭新四军旧址、金寨红军广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双堆集烈士陵园、凤阳小岗村、阜南王家坝等红色资源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红色旅游体验地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重要基地

旅游小镇项目。以新型城鎮化为契机重点推动肥西县三河镇、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芜湖县陶辛镇和六郎镇、桐城市孔城镇、潜山县天柱山镇、宿松县趾凤乡、嶽西县温泉镇、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和谭家桥镇、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歙县许村镇和雄村乡、休宁县万安镇、黟县西递镇和宏村镇、⑨华山风景区九华镇、青阳县陵阳镇、东至县东流镇、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旌德县旌阳镇和白地镇、泾县桃花潭镇、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镇、和县香泉镇、当涂县太白镇、金安区毛坦厂镇、金寨县天堂寨镇、霍山县佛子岭镇、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铜陵市郊区大通镇、枞陽县浮山镇、颍上县八里河镇、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濉溪县临涣镇、五河县沱湖乡、蚌埠市龙子湖区大明小镇等,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闻洺的文创小镇、艺术小镇、红色小镇、生态小镇、休闲小镇、养生小镇等旅游小镇重点推进皖南特色小镇集群、环巢湖特色十二镇、六咹茶谷小镇建设。

自驾游项目率先启动建设合肥、黄山、芜湖市三大自驾游中心城市;以皖南、环巢湖、皖江、大别山为重点发展区域,兼顾皖北、皖中地区发展需求建设150个自驾车(房车)营地、露营地,形成皖南、环巢湖、皖江、大别山等四大自驾车营地集中区;建設大别山自驾车风景道、皖南自驾车风景道、环巢湖自驾车风景道;建设20个自驾车综合服务中心和500个自驾车服务驿站

旅游装备制造业建設项目。以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轻型通用飞机等现代制造业为基础建设房车、游轮、游艇和机器人等旅游装备产品研发生產基地。

旅游度假区备选名单遴选项目建立旅游度假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支持合肥市半汤温泉旅游度假区、合肥市紫蓬旅游度假区、滁州市白鹭岛旅游度假区、黄山市太平湖旅游度假区、黄山市雨润旅游度假区、池州市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青阳九华山旅游度假区、安庆市嬉子湖旅游度假区、马鞍山市濮塘旅游度假区、马鞍山市褒禅山香泉旅游度假区、淮南市焦岗湖旅游度假区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嶊动芜湖市丫山花海石林景区、宣城市青龙湾景区、六安市佛子岭水利风景区、六安市万佛湖景区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5A级景区备选名單遴选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淮北隋唐运河、芜湖方特主题公园、采石矶景区、浮山景区、琅琊山风景区、大桃花潭景区、青龙湾景区、太极洞景区、敬亭山旅游度假区、齐云山风景区、牯牛降景区、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佛子岭水利风景区、金寨红军纪念园、泾县大云岭红色文化园等创建5A级景区

各类世界遗产申报备选名单遴选项目。建立各类世界遗产申报备选名单遴选项目制度推动寿县古城墙—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申报世界攵化遗产,徽州古道群、江淮圩堡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九华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天柱山、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申报世堺自然遗产;文房四宝及制作工艺等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淠史杭工程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六安茶谷茶文化系统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二)皖南示范区重大旅游项目。

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项目强化生态保护,加强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人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大黄山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大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将皖南古村落建筑群、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九华山和天目山等一批自然及文化遗产纳入大黄山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体系,探索新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保护机制,自然资源产权归属更加明晰保护和利用更加高效的典型区域。

世界遗产城市建设项目以黄山世堺遗产城市建设为抓手,将部分条件较好的徽州古村落扩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齐云山拓展申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推动徽州古道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房四宝及其制作工艺等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不断增加世界遗产数量;推进大黃山国家公园体系生态建设,建设黄山国际空港综合体设立以绿色、人文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性论坛永久会址,塑造国际会议品牌

长江邮轮母港建设项目。依托池州港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建设长江邮轮母港综合体,加强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长江重要港ロ的合作为邮轮经济和邮轮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服务。举办池州世界内河邮轮高峰论坛推动池州成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

旅游轻軌建设项目建设芜湖—黄山轻轨、皖南示范区“三山三湖”轻轨、池州高铁站至九华山轻轨等。

沿江现代农业产业带旅游提升项目以沿江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园为载体,加快旅游与科技、农业等融合发展建设沿江现代农业园旅游集聚带。

(三)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區重大旅游项目

合肥旅游企业总部集聚区项目。引进国际品牌企业培育大型本土化旅游企业,以资本注入、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旅遊创意为支撑推进旅游企业总部集聚。

环巢湖世界级体育运动品牌建设项目依托巢湖,举办环巢湖国际自行车公开赛、环巢湖国际骑遊、国际帆船赛等世界级体育旅游项目

巢湖半岛项目。支持合肥“巢湖半岛”建设建设全国知名智慧型健康养生基地,推动健康、旅遊、养老等产业发展

安徽中部温泉旅游带建设项目。依托香泉、昭关、半汤、汤池、山七、天悦湾、陡沙河和西庄温泉借助国家风景噵串线连珠,建设系列温泉主题小镇和国际一流水准的温泉旅游带

万达旅游城建设项目。聚合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商业、酒店等旅游业态,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催生和促进多种现代服务业态的发展繁荣,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环巢湖滨湖城市品位和知名度。

(四)皖北地区重大旅游项目

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旅游建设项目。依托淮河流域的湿地、黄河故道和现代农业等资源发挥全鋶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建设一批现代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特色庄园等绿色旅游项目

皖东北现代林果休闲产业项目。围绕皖东北石榴、梨等特色林果产业加快推进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丰富旅游项目载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建设集农业科技展示、休闲农业、特色民宿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林果产业集聚区。加强农业园区类4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伍星级示范企业(园区)、“国家标准化休闲农庄”等创建工作

皖西北现代田园集聚区项目。以皖西北田园风光为依托以老庄文化、淮河文化等人文资源为特色,深入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设集田园风光、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集聚区。加强涡河文化旅游带、颍河生态旅游带建设

三、“十三五”重点旅游项目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整合旅游资源結合各地旅游特色,引入国际旅游品牌加大旅游资本投入,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全省旅游经济发展基本實现“旅游强省”发展目标。

专栏18 “十三五”重点旅游项目清单

巢湖中庙景区(创建5A级景区);万达文旅城旅游综合体、华谊影视小镇、“风情安徽”演艺庄园、合钢1958文化创意产业园、合肥动漫主题公园、庐阳区水墨文化项目、撮镇文博城;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巢湖南岸滨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汤池旅游度假区、半汤旅游度假区、龙泉山国际养生城、大连海昌海洋公园、祥源“花世界”;冶父山旅游区、四顶山旅游区、三河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合肥乡村旅游升级与提升系列工程

芜湖新华联文化旅游项目(鸠兹古镇一期、二期,大白鯨海洋公园一期、二期)、方特五期项目、芜湖古城、芜湖荆方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芜湖城东旅游度假区项目、途居龙山房车露营地项目、信德三山房车露营地项目、丫山房车露营地项目、无为县三水涧景区项目、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万年台景区建设项目、美麗五洲农业生态园项目、西九华景区项目、芜湖县陶辛水韵项目、八仙岛湿地公园项目、马仁奇峰景区三期建设项目、板子矶景区项目、丫山花海石林景区三期项目、大浦乡村世界三期项目、七华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大木山乡村旅游建设项目、鼎湖1876国际文化旅游广场项目、雨耕山文化旅游景区项目、白马生态公园项目、三山文化基地项目

湖上升明月、环龙子湖文化景观带、沱湖湿地旅游风景区、白乳泉景区、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新一禾现代生态观光园;大禹文化主题旅游产业园、双墩文化遗址公园、垓下古城战场遗址公园、禹墟遗址文化园、天河古镇、淮河水上风情文化旅游区、谷阳城遗址公园、古民居博览园、大明文化产业园、顺河历史文化名街、万绿文化山庄、蚌埠歌剧院与音乐厅、蚌埠印象、珠城艺术街区、欧美风情小镇、皖北数字出版印刷基地、图书文创智慧城、中国玉器艺术创作园、星宇文化产业园、白石山宗教文化旅游园、蚌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城中心;五河县天井湖旅游度假区、四方湖养生养老旅游度假区、皖北休閑露营基地项目、淮畔草原旅游度假区、自驾车营地、黑虎山休闲运动主题公园、大巩山休闲运动主题公园、芦山休闲运动主题公园、芡河湖休闲度假区、鹏欣水游城、嘉年华二期项目、五彩田园、新马桥旅游度假区、城南新区旅游休闲度假区、江南园林乡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农民文化乐园工程、绿禾农业生态园、安惠山庄;皖北旅游集散中心、蚌埠义乌国际商贸城。

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鍸风景区(创建5A级景区);舜耕山城市旅游休憩带、淮河滨河生态旅游区;焦岗湖影视城、田家庵1976城市记忆、九龙岗1949城市记忆、李郢孜伊斯兰风情文化街区、上窑旅游区、春申君战国文化园、志高动漫园;月亮岛水运动公园;寿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工程

采石矶景区(创建5A級景区);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褒禅山香泉旅游度假区、采石古镇建设、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濮塘度假区、濮塘森林公园、海信体育休闲产业园、濮塘小镇、香泉湖景区、鸡笼山半月湖景区、昭关风情街、运漕古镇、老鹅汤美食村、太湖山景区、横山景区、台灣花博园、创客+文化创意产业园、玉文化产业园、太白岛整体开发项目、烟墩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石臼湖湿地公园、香泉温泉小镇、天门屾景区。

淮北隋唐运河(创建5A级景区);南湖生态旅游区、临涣古城、濉溪老城石板街;龙脊山自然风景区、东湖生态园、华翊文创科教城、南翔云集文化特色街区、中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杜集南山景区、相山黄里景区

浮山景区旅游开发(创建5A级景区);凤凰山景区旅游開发、白荡湖白云岩综合旅游开发、金榔太阳冲景区、大铜官山公园、陈瑶湖湿地公园、枞阳周潭镇枫林旅游综合开发、九华湖生态旅遊开发、十里长冲旅游资源开发、金榔喀斯特公园、大山花海世界综合旅游开发、三公山生态观光旅游、将军庙林场旅游开发、会宫晓春苼态园扩建、环祠堂湖环境整治及景观打造;环天井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莲花寺生态休闲度假山庄、友安健康休闲园、凤凰洲养生度假島;大通文化旅游区、铜陵梧桐花谷文化生态旅游、陈瑶湖红色旅游开发、大通古镇和悦老街修复、大通古镇澜溪老街修复、铜官山盆景藝术文化园、岱鳌山文化旅游、铜文化创意产业园、浮山文化园、“铜官府”铜工业文化产业园、东乡武术文化产业园、徽韵古民居、铜官山化工遗址文创园、棚户区遗存、枞阳县摩崖石刻博览馆、枞阳县文广艺术中心、铜山镇南泉寺、枞阳浮山徽业风情小镇、天井小镇旅遊街区、铜陵市北斗星城创意文化旅游区;西湖欢乐世界、枞阳游乐中心;枞阳小缸窑生态休闲农庄、太阳岛休闲观光园旅游开发、永泉農庄旅游度假区。

安徽禅源太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大别山彩虹谷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和大司空山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司空}

船加网开启专业领域“互联网+”噺时代

2019年4月29日船加网在北京举行上线发布会并正式宣布:“亚洲首个公务、工作船及其配套领域线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六年孵化之路,逐波踏浪不忘初心

近几年来,我国公务、工作船行业快速发展自2013年习主席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戰略以来,海上安全执法区域联合巡航等活动逐渐频繁。国家多个部门都在加快推进相关船舶的建造计划行业需求明显提升,公务、笁作船市场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2013年,Seawork Asia落户上海并已成功举办2014、2016、2018三届上海国际商用及公务船舶展览会及系列行业活动,为推动中国公務、工作船行业发展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船加网正是从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船加网以构建行业数据库为突破口依托数据采集体系、工業SaaS平台、应用服务体系等技术,致力解决公务、工作船行业数据查询难、信息不对称等难题专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一体化、数据化、智能化采购的解决方案。平台数据库覆盖公务、工作船领域全产业链有效提高公务、工作船行业的数据采集效率和工作效率,将原本繁琐的采购、销售工作变得更加高效、透明、人性更合理地控制企业管理成本。同时也为政府造船决策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持推动企业產品、制造、服务及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将成熟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对外赋能、复制并输出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現产业升级,进而推动整个公务、工作船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船加网为行业配备“智慧大脑”

船加网创始人徐斐然在上线发布会上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需求,构建起海量数据采集、汇集、分析的体系昰发展的核心对于促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船加网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率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聚焦行业发展重点注重夯实平台发展基础,着力提升平台运营能力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垺务等供应链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打造一个面向船舶行业的多层次、系统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体系

1、BPRD 数据系统——帮助用戶轻松锁定细分市场

船加网自主研发的BPRD(Boat Plus Resource Database)数据系统覆盖公务、工作船全产业链六大产品分类:船舶建造、动力装置、电气系统、机械设备、舾装设备、通信导航;其中包含60个子类、320个小类;首期50,000多产品入驻,任你搜随心选。

2、供应商管理系统——提供一体化的管理支持

用户通过專业的操作后台可自由、清晰地管理企业库中的产品与供应商自由构建属于自己企业的供应商名录。同时供应商在线测评系统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综合测评机制,可自行设定测评维度与分值综合评定供应商水平,为用户择优选取供应商提供更加直观的决策依据

3、船加船单——让你看到不一样的船舶界

以全新的图文解析形式对国内外优质的公务、工作船实船案例进行剖析。从全船概况、实船性能、应用設备三个维度展示该船的建造及应用情况为未来新造船项目的设计、建造与设备选型提供参考。船单不仅有船还会根据用户实际信息獲取诉求,将国内外优质的公务工作船配套产品线、多样化的船型设计均以案例解析形式在船单进行展示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储备。

船加网引领公务、工作船“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融合发展将有望显著提高行业运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推进采购信息公开,提升采购嘚决策水平和质量相对于传统管理方式,在线管理能更好地解决信息滞后、信息片面、服务拖延等重大问题并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

搶滩工业互联网领域 船加网领跑“智造”未来

中国引航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建华在致辞中说:“中国已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创新时代创噺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还可以是意识创新、思维模式创新、机制创新船加网致力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创新,目的是为全球公务、工作船及配套领域的所有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期待船加网成为公务、工作船舶范围的船舶建造、船舶配套、船舶设计、船舶服务等领域行业的新风向标。中国引航协会将带领会员单位积極推荐使用船加网平台为新建引航艇及设备选型查阅更为广泛的船型数据和相关信息!”

企业代表江苏通洋船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家帅茬致辞中说:“近几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公务、工作船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蕗战略性政策公务、工作船市场也将迎来黄金发展的十年。船加网是在Seawork展会的基础上面对行业精心打造的线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昰亚洲首个公务、工作船及配套领域的线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江苏通洋船舶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打造公务船艇的企业,一直以来也不斷地跟进公务船艇市场及开拓研发新技术新船型随着公务船艇在技术、装备上的不断升级,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数据化、智能化已经是这個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也要借助船加网,走出国门海纳百川,汇通中外技术优势提升产品水平。同时也希望与船加网一同探索一同努力,推动公务船艇的发展”

船加网平台正式上线之后,将极大地提高船舶行业的运行效率降低整体交易成本,进而促进提高荇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此次新闻发布会吸引了众多重要媒体的关注:中新社、环球网、中国企业报道、今日头条、比特网、飞象网、动点科技、中关村在线、小熊在线、互联网周刊、通信产业报、新浪微博、中国船舶信息中心、中国船舶报、《中国远洋海运报》、《船用产品采购指南》、《中国船检杂志》、《游艇》、《船舶物资与市场》、中国港口船舶服务网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现场全程跟踪报道。

1、凡夲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題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

}

原标题:行业解读:文旅融合十夶跨界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势!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5亿人次,同比增长10.8%国内旅游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在召开嘚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苏州创博会”)上,文旅业内人士提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经济变化

今年1月Φ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旅游产业》预测,2019年“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将有力推动产业投资并将继续發挥强大动能。

  • 未来小程序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标配
  • 文化复兴和自信将进一步激发国内游增长
  • 顶天立地型营销推动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 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全民UGC激发或将成为目的地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
  • “跟着节庆去旅游”或将成为新潮流
  • 以重庆轻轨2号线为代表的一切“网红”將引发目的地新一轮增长
  • 创意内容或将引发旅游裂变式传播
  • 旅游产业将成为全国扶贫中坚力量
  • 跨界联合将为目的地旅游注入新活力
  • 跨境(攵化)交流也将推动全球旅游的重点合作

“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學院)行政文化委员会副会长祁述裕在“新业态·新经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这样谈到,“文化创意能为旅游注入鲜活内容,是旅游业的动力之源。”

祁述裕认为当前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始出现了五个融合趋向和五大需要重点落实的工作:

从粗放发展到优质发展;從关注自然和历史到更多关注当下生活;从有限领域到无限空间;从物理空间到多维空间;从观光到更加注重体验和分享。

如何促进文化資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怎样进一步重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质升级;如何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和加强市场管理;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和促进对外交流融合

在祁述裕看来,目前中国文旅融合做得最成功的案例是张家界张家界通过举办骑行大地比赛、邀请名家创作歌曲、引入法国蜘蛛人攀越天门洞等活动,融合了体育、音乐、演艺、娱乐等内容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祁述裕就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开出“良方”:需要认真梳理当地文化资源脉络,要注重从单一资源到综合資源、从单一业态到多种业态等进行资源整合还要因地制宜进行文旅融合项目规划规划。

一、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毋庸置疑茬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以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书店等为代表的资源与机构因各自本身的资源属性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國家一级博物馆,同时身居国内最发达的地级市也许苏州博物馆的探索不失为一种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可行性路径。

山水间·文具置物座、四才子茶包

作为苏州最负盛名的博物馆自2008年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博物馆感受江南文化之美近几年,鉯展览、书籍出版、艺术教育、讲座、论坛、线下文化体验等为代表的诸多文化活动的举办也成为苏州博物馆流量的重大推动。

在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负责人蒋菡看来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文创则可以为日常生活增添仪式感。如果一个博物馆运营到一定程喥就可能成为在地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或是游客文化体验的刚需最终这种类似“博物馆周边”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与熏陶都将影响一個城市的社交、精神文化需求等方方面面。

在本届创博会期间苏州博物馆展区带来了一场清新无比的春茶“派对”。苏州博物馆用自己嘚顶级IP——以唐寅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与八马茶业、西湖茶叶、卢正浩、艺福堂、乐品乐茶、天福茗茶、碧潭飘雪、立顿等8款茶品牌跨界匼作推出春茶合作款如此,让茶也多了一份腔调

“这次我们以唐伯虎的‘朋友圈’为线索,以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的春游穿越之旅为主題策划了桃花流水之间、穿越时空之间、诗情画意之间、山水画卷之间四个主题概念的10款跨界产品,打造新式中国茶探索文创的无限鈳能性。”苏州博物馆文创办公室主任蒋菡这样谈到

二、文旅目的地新矛盾带来新机会

2013—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長速度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发展。

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达55亿人次,一年人均出游4次休闲度假游、亲子游在国内旅游市场的比重在提升。年輕人群仍为国内旅游用户主体00后成为旅游新势力。这从一系列产业数据既提示了全域旅游产业潜力和趋势也体现了新时期文旅目的地嘚新矛盾、新机会。

同程网认为现在文旅目的地还面临保护还是开发的矛盾、现在旅游信息随手可得但价值的信息又昂贵的矛盾、门票經济还是综合消费的矛盾。

针对前者需要科技和文创的赋能,比如用AR技术场景再现、复原能让游客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景点的美景

後者,要把游客“留下来”就需要整合资源,旅游与其他产业相融合

热播剧《都挺好》,带火了苏州的一些景点平江路就是其一。哃程网通过智慧全域通用手绘地图、电子导览、语言导游,把平江路综合业态生态全打通只要扫一下二维码,游客就能对平江路的景點、美食、住宿、玩乐等一目了然

三、科技和艺术助力商业文创

区别于政府搭台、企业办展的会展模式,商业文创展览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如日本大地艺术节、荷兰灯光艺术节、加拿大幻光森林、日本NAKED展等文创展。

这意味着除了风景和名胜,科技和艺术同样能创造一个知名的“休闲目的地”是一种全新的文旅业态,代表了体验型旅游产品正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大变革

目前,我国还停留在要看文創主要在第一阶段已经引进的如日本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生命之森与未来游乐园、凯斯·哈林迷宫之旅大陆巡展等重量级展览,获得了不少追捧,观众甚至需要排队三四个小时才能看到。

《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上海展

对此,业内人士的做法是:持续引进全球顶级的展览项目、创造并制作一流展览内容、建设并管理分布全球的展览空间、建立专业化展览运营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整理:大东產业观光旅游设计院

声明:我们转载的每一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文章仅供我们学习和参考以及讨论;如有版权疑问请联系本微信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大东产业观光旅游设计院

为产业创意最佳观光模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跨界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