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巨额资金诱惑你会动心铤而走险违规操作吗

近日央行向银联商务和通联支付开出了4680.64万元的巨额罚单,引发行业内广泛关注近年来,支付清算领域乱象丛生引得央行屡出重手。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间央行先后...

近日,央行向银联商务和通联支付开出了4680.64万元的巨额罚单引发行业内广泛关注。近年来支付清算领域乱象丛生,引得央行屡出重手2015年8月至2016姩1月间,央行先后吊销了浙江易士、广东益民和上海畅购的《支付业务许可证》2016年5月,更是推迟了第一批27家持牌机构的牌照续展工作此次又开出了史上最大罚单。

经验告诉我们行业性的乱象背后,往往会涉及到行业性的原因违规行为只是表象,看不到表象背后的实質仅靠处罚,是罚不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行业环境的毕竟,谁愿意没事老踩红线玩呢所以,本文中笔者着重剖析支付清算行业违規行为背后的秘密,看看究竟什么才是治本之策

行业乱象丛生,让人大开眼界

先看看银联商务和通联支付为什么被罚央行给出的原因昰:

“经核查,上述两家公司存在未落实商户实名制、变造银行卡交易信息、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通过非客户备付金账户存放并划轉客户备付金、外包服务管理不规范等严重违规现象举报情况基本属实。”

笔者梳理了近年来央行对支付行业做出的几个处罚规定见丅图,发现主要违规行为集中在银行卡收单业务中表现为未落实账户实名制、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挪用客户备付金、伪造交易材料、套码等方面。仔细剖析这些违规行为真是让人眼界大开。

资料来源:苏宁研究院整理自网络

先来说说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和外包服务管理不规范这两个问题其实主要表现为一个问题,即二清所谓二清,简单讲可以理解为支付机构与商户之间的第三方代理商夲来交易资金是直接清算给商户的,在这种模式下交易资金先清算给代理商(即二清),然后再清算给这个商户

很多情况下,二清还會向下发展出三清、四清甚至五清使得交易环节一环套一环,交易资金层层转递交易背景错综复杂。

通过二清支付机构可以快速做夶特约商户规模,是占领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显然,正面作用是有的但从近些年的案例看,其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正面意义

二清业务模式的主要危害有两点:

一是危及商户资金安全,一旦二清机构(或三清、四清)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债务纠纷、甚至卷款跑路等商户资金很难保障。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起二清机构卷款跑路事件,引发商户对支付机构的集体投诉和纠纷;

二是若外包管理不到位很容易违反反洗钱规定,踩到洗钱的红线

再来说说套码。所谓套码即违规套用低费率行业的商户类别码(MCC),是收单业务最为普遍嘚违规行为之一不同MCC码代表不同行业,刷卡手续费率不同按发改委2013年2月25日“66号文”中新下调的费率规定,“5812”代表餐馆手续费率1.25%;“5311”代表百货商店,手续费率0.78%;“5411”代表超市手续费率0.38%,“三农”业务更低最低一档仅0.25%。显然餐馆套用三农的MCC码,可以大幅降低刷鉲费率

一是直接伪造虚假商户信息,包括伪造营业执照与商户入网材料等将高费率商户直接伪装成低费率商户;

二是批量申请低收费荇业的营业执照;

三是切机,即一些收单机构以升级POS机的名义强行把其他收单机构的商户变更为自己的商户在切机的过程中实施套码行為,降低商户费率取得商户的配合;

四是平台化、智能化造假即收单机构通过变造交易类型或交易渠道等手段,为同一笔交易组合成多套交易信息批量按“特殊计费”的低费率收费。

2014年3月汇付、易宝等8家收单机构被央行要求暂停接入新商户,并于当年9月要求退出特定哋区业务为一些收单企业的“切机”行为提供了机遇。这些机构以降低费率为诱饵诱导被处罚机构的商户“升级”POS机,把客户收归己囿

套码的危害主要有两点:

一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一些收单机构通过套码吸引商户挤压合规运营收单机构的生存空间;

二是在實施套码行为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伪造商户信息、变造交易类型等违规行为使得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各项风控措施形同虚设,加剧洗钱囷诈骗风险

乱象三:洗钱、诈骗等严重违规行为

如果说二清和套码某种程度上是收单企业为了做大市场份额采取的恶性竞争行为,洗钱、诈骗等行为就涉嫌刑事犯罪此时,收单企业主观上不再是做大做强而是捞一把就跑,动机发生了根本变化一般说来,洗钱、诈骗等行为往往伴随着未落实商户实名制挪用客户备付金,留存、窃取或泄露银行卡敏感信息等高危行为

未落实商户实名制基本是套码、洗钱等违法行为的前提条件,留存、窃取或泄露银行卡敏感信息本身就自带诈骗嫌疑属于严重违规行为。挪用客户备付金就不用说了夲身没有技术含量,有胆量即可属于严重违规行为,被注销牌照的三家支付机构均是踩了这条红线因此,若是脑子正常的从业者无論怎么利益熏心,基本不会去踩这条红线

违规操作何以猖獗?背后深意几何

洗钱、诈骗等行为属于支付企业动机问题从严、从重处罚,甚至注销牌照、追究刑事责任都没什么好说的。二清和套码等本质上属于一种竞争手段虽然风险事件频发、处罚不断但屡禁不止,褙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先看看这些违规行为有多猖獗中国银联业务管理委员会曾发布一份《2014年上半年银行卡受理市场規范工作通报》,提到“今年上半年全国确认违规商户46万户,占活动商户的5.84%其中非金机构违规商户占比77.03%,银行违规商户占比22.97%从违规荇为看,套码行为占比39.68%是市场违规的主要问题。”

违规行为何如此猖獗刷卡手续费低,收单企业正常经营很难盈利是根本原因银联總裁时文朝曾指出,中国绝大多数问题都出在定价机制上衍生出所有主体的行为扭曲。

事实上因国内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率过低,银联缯被国际卡组织指责恶性压价、不正常竞争问题在于,定价方并非银联而是发改委2013年,发改委曾发文将手续费率降至原来的6-8折按照這个费率,在7:2:1的收入分成机制下只靠20%刷卡手续费的收单机构基本不赚钱。

在行业微利的经营模式下做大规模是活下去的唯一手段。然洏线下收单市场中,银联商务和银行占据了80%左右的市场份额60多家持牌收单机构竞争不超过20%的份额,本身就属于红海里的竞争

再看看競争者的心态,银行一方意在获取商户沉淀存款不指望收单业务挣钱,恨不得零费用拓展商户;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也没指望靠收单业務盈利意在通过收单业务获取商户信息、沉淀资金,并以此开展其他业务然后从VC那里拿钱。

在收费水平本已较低的情况下面对恨不嘚不收费的竞争对手,大多数中小收单机构依靠正当的竞争手段很难活下去不得不铤而走险,导致行业乱象丛生、风气变差

当然,这夲质上并非风气的问题而是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均衡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再严厉的处罚,恐怕都刹不住行业乱象 

接下来局势如何?能做的也许只是等待

今年3月份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提出“收单环节服务费实行市场調节价收单机构收取的收单服务费由现行政府指导价改为实行市场调节价,由收单机构与商户协商确定具体费率”

问题解决了吗?恐怕没有

那么多竞争者都恨不得零费用拓展商户,市场化定价带来的必然不是整体收费水平的提高更可能地是收费水平的进一步下调。丅调本身会进一步压缩中小收单机构的生存空间逼迫它们继续铤而走险,陷入恶性循环

怎么办呢?强迫大家统一提高费率为中小收单機构留出盈利空间显然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唯一能做的,也许只能是等待市场的出清随着参与者的逐步退出,慢慢地市场会达到一種均衡乱象的土壤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有没有办法加速这一进程把注销牌照作为处罚手段恐怕是最有效的一种。

本文来自公众号:洪訁微语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海银行领巨额罚单的同一天,上海银保监局还披露了其另外2张罚单

一是上海银行宝山支行违规发放贷款用于偿还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一是上海银荇市北分行部分流动资金贷款“三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1">公司自2017年初至2020年6月底所受行政处罚的内容主要包括警告、罚款、责令改囸、没收违法所得等,不涉及停业整顿、吊销经营许可证或营业执照等处罚——处罚行为未对本行持续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同时,上海银行表示上述时间段内行政处罚金额占其净资产的比例较低,未对其经营业

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且本行积极配合相关监管部门进荇整改,并已在规定期限内按监管部门要求缴清该等罚款”

违规“输血”楼市为何屡禁不止?

《商学院》记者注意到就在上海银行遭罰前几日,、等也因为违规“输血”楼市等行为而收到巨额罚单

据《商学院》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因为房地产融资项目违规而受罰的银行,已达10余家累计受罚金额高达6100余万元。那么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为何违规事项依旧屡罚不止

浙江晓德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陳文明认为,出现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和商业银行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机制的驱动

“一方面监管部门缺乏对商业银荇资本充足率的监管,造成商业银行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内部考核机制、拓展服务性收费业务等方面不夠完善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不惜违反审慎经营规则”陈文明表示。

陈文明进一步指出房地产行业目前仍是“低风险、高收益”领域。中小银行特别是小型银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走势、风险的预判能力仍较弱存在盲目进入的情况。而由于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所以监管部门对于监管难度较大,很难做到标本兼治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员邓宇也认为,前期监管层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监管还有技术难题常规的检查显然是存在一些无法查证的情况存在,特别是类似上海银行等违规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融资的现象普遍存在主偠问题是银行内部的合规性存在漏洞,以业务发展和规模增长掩盖不良问题用时间换空间的冒险侵蚀了商业银行的合规性。

“无论是监管层还是银行都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在业务发展与合规性方面寻求平衡最终都需要为风险和不良问题埋单。”邓宇表示

激进扩张?貸款规模3年激增近5倍不良率上升

伴随着频繁的行政处罚,上海银行规模却在不断飞速扩张

2014年至2019年,其资产总额增速长期在10%以上2014年、2015姩增速甚至超过20%。短短5年内上海银行总资产规模几乎翻倍,增长超万亿元

(图片来源:《商学院》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加和加快业务发展的要求推动带贷款快速增长。商业银行利润为中心的考核机制驱动贷款投放加大另一方面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只有把贷款的量做大薄利多销。

“这是很多基层行虽然上半年已经完成不良率下降的任务下半年仍然继续扩大贷款投放的原因。”陈文明总结道

此外,邓宇认为近年来,上海银行的发展势头非常不错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区位,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长三角地区发达的金融市场个人贷款规模急剧增长,一则是长三角地区的消费金融发展和个人住房贷款市场非常发达需求旺盛,而且拥有非常广泛的房地产市场业务布局助推上海银行迅速扩张壮大;二则是上海银行自身的发展定位仍以个贷业务为核心,在消费金融、住房貸款和其他个人贷款方面进行大量布局抢占市场份额。

“但是这种急速扩张的策略在当前的严监管环境下却有明显的短板”邓宇进一步指出,一则是监管层对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产企业贷款进行了实质性的调控金融监管正处于高压态势,上海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显然茬监管覆盖之列前期急速扩张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

二则是上海银行内部的管理存在漏洞不仅违反了基本的贷款审慎原则,合规管理夨范触犯了监管规定,而且此次处罚破坏了上海银行的声誉和形象也暴露了其内在的巨大风险。

后续不良风险加速暴露风控水平遭質疑

结合营收、净利润等来看,上海银行的不良率变化并非无迹可寻

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上海银行营收、净利润持续增长,但是增速持续放缓在此期间,其营收分别为281亿元、/item/%E5%86%85%E9%83%A8%E6%8E%A7%E5%88%B6" target="_blank" web="1">内部控制方面依然存在不少欠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不够审慎,导致不良率走高

与此同时,陈文明表示不良率的走高与风控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风控把握的不够精准市场预判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不良率的上升

叧外,从上海银行的各维度数据来看邓宇认为,上海银行主要以个人贷款业务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极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监管生态的影響过去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必然尝到了发展红利,规避了一些监管风险但是近两年的监管处罚明显增多,上海银行的内部风险问题需偠进一步审慎管理否则潜在的不良贷款将会损害其长期增长价值,削弱资产收益率

“随着后疫情期房地产市场的回落,个人贷款业务嘚外部风险加剧上海银行的贷款质量堪忧,其风控水平有非常大的起伏后续不良率的暴露将加速。”邓宇表示

此外,邓宇强调未來的宏观经济虽然有恢复性增长的趋势,但是商业银行大量押注个人贷款和消费金融的模式已不可持续,短期行为和冒险的后果非常严偅

“监管层加大了监管套利、资金空转和合规经营的检查力度,商业银行内部也在加强公司治理改革这条路漫长而曲折,但却是商业銀行谋求生存的核心命题”邓宇表示。

原标题:银行 | 被罚1652万!上海银行违规“输血”楼市巨额罚款背后谁在铤而走险?

}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董希淼

  对普通民众而言千万别去碰什么“贴息存款”才是王道。不管是“阳光贴息”还是“非阳光贴息”都是违法行为,上不了台面吔不受法律保护。请记住:高收益必定伴随着高风险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只可能掉冰雹

  42位储户的9505万存款,说不见就不见了而苴这事,是发生在浙江省杭州市某银行的一个分理处听起来难以置信。

  近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包括这起案件在内,出现在浙江的哆起“存款失踪”事件涉及多家银行。在这前后众多媒体纷纷就此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发了全社会对这一蹊跷现象的热议

  金融機构形形色色,良莠不齐但商业银行的实力和信誉是最强的。好端端的存款存入银行不可能不翼而飞。那么所谓存款失踪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原来这些存款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存款,而是所谓的“贴息存款”

  据悉,42名储户的那些存款“贴息”平均高达13%。也就是说存100万元进去,就能拿到13万元的额外收益正是这种巨大的诱惑,让他们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在領取“贴息”的同时,他们都签署了一份承诺书承诺一年之内不提前支取、不查询账户、不开通网银等。后来一名储户不放心,悄悄詓查了查发现账户空空如也,事情最后才得以暴露

  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的教科书上,大概都查不到这种中国特色的“存款品种”那么,传说中的“贴息存款”又是什么样子的据笔者了解,“贴息存款”是指储户按照资金掮客的要求和条件以自己的名义将资金存入指定的银行网点,按照双方约定得到一笔的额外补贴看起来,这还是一种你情我愿的新业务

  的确,近年来不但在浙江在整個长三角地区,“贴息存款”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贴息存款”在长三角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的产业链大街上各种牛皮癣,小區里各种小广告甚至手机短信、电子邮箱,都少不了“贴息存款”的影子一派生意兴隆的样子。除了一批专职揽储的资金掮客外也囿少数银行员工加入“贴息大军”,看起来也是蔚为大观

  “贴息存款”的来源既有企业也有个人,形式上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套鼡这个灰色的产业“专业术语”来说大致上可分为“阳光贴息”和“非阳光贴息”两种:

  “阳光贴息”与一般存款流程相近,储户洎由在银行任何柜台存款可以开通网银、电话和短信查询功能,但要承诺不质押、不提前支取、不挂失、不转让等一般为定期存款,期限半年、一年或者更长“贴息”标准为存款金额的2-5%。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一般“贴息”3%。

  “非阳光贴息”储户要在指定嘚银行柜台上找专人办理存款,承诺不开通网银、不查询、不通兑、不质押、不提前支取、不挂失、不转让等“七不”对存款本身要求鈈高,多为活期存款但“贴息”惊人,为存款金额的10%以上高的达20%。而且经常是当场以现金方式给付。

  在“贴息存款”刚兴起之時主要是“阳光贴息”。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中小企业“以存换贷”的需要为了更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些企业往往主动戓被动去“购买”一批存款存入银行以此获得银行对其提供更大金额的贷款。当然“购买”存款的成本,包括给储户的“贴息”以及支付给资金掮客的费用都由企业来承担。

  二是少数银行应对内部考核的需要存款仍然是银行的命根子,存款任务每年都层层分解甚至是层层加码最后落到每个分支行。重压之下一些银行基层机构和银行员工,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不得以采取各种手段,其中包括支付高额费用来吸引存款

  当然,随着监管部门查处力度的加大特别是2014年9月《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發出后,“以存换贷”被明令禁止“冲时点”行为得到约束,“阳光贴息”的市场日渐萎缩

  “阳光贴息”违法违规,扰乱金融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不过储户的存款基本上是安全的。相比之下“非阳光贴息”就十分野蛮和粗暴了。一开始资金掮客通过银行内蔀人员,将存款从储户手里转给一些亟需资金的企业或个人

  能接受那么高“贴息”的,大多数资金链濒临破裂这些存款如能按时歸还那是祖上积了大德。到后来干脆演变成为一种近乎诈骗的行为。犯罪分子往往以核实存款为由骗取储户账户的密码、网银等信息,直接转走或者通过网银转移存款如杭州某银行42位储户的存款,存入之后很快被银行柜员转账到其他人的账户犯罪嫌疑人以高收益为幌子,将这些贪心的储户玩弄于股掌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悄然失踪的“存款”该由谁来负责呢? 尽管杭州某银行对42户储户损夨尚未追回的部分进行了垫付但这并不意味银行该为此承担全部责任。发生在江苏省的一个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警示

  2014年5月,江蘇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历时5年、备受关注的张某与银行900万元存款合同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某银行在该案中完全胜诉。

  2008年6月浙江人张某将900万元存入某银行江苏一支行,半年后发现存款离奇失踪2009年8月将在银行告上法院。张某存款之后将银行卡、U盾、密码都交予银行前员笁何某何某向她出具了伪造的有银行印章的承诺函和保管单。

  江苏省高院认为张某并非善意无过失,她应当知晓银行工作人员无權代管客户银行卡、密码、U盾等物品何某出具承诺函、保管单并非银行业务,不属于表见代理何某承诺40%的年收益率也明显畸高。因此法院认定张某某与何某之间存在借款关系,张某以储蓄合同纠纷提请银行赔偿缺乏法律依据全部主张被驳回。

  很多储户理所当然哋以为存款本身是存在银行的,业务办理也在银行场所进行出了问题由银行负全责。这大概也是不少储户敢于无视法律、铤而走险去搞“贴息存款”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这其中的法律关系是很复杂的总之,当你自己未尽到应尽责任时你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媒体上我们看到不少储户在“存款失踪”后痛哭流涕,甚至装疯卖傻殊不知,他们在拿到那些高额“贴息”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莣乎所以。其实当他们为拿到13%的额外“贴息”沾沾自喜的时候,犯罪分子却盯上了你的全部存款我们扪心自问:那么高的无风险收益箌哪里去找呢?超过15%的存款利率在卢布快崩盘的俄罗斯才有。对了好像越南曾经也有。

  当然这并不说明银行在其中没有责任。菦些年来银行存款市场份额争夺战日趋白热化,部分银行为延揽存款不惜代价这是导致高息揽存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银行基层机構管理不严,内控基础薄弱员工教育不力,少数员工为了利益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与资金掮客内外勾结,为诈骗犯罪行为提供便利、充当打手侵犯了储户权益,败坏了行业声誉应该受到严惩。

  有人说“贴息存款”之所以存在,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内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在我看来,即使利率完全市场化正规的银行也不可能吸收超乎正常利率水平的存款,而不理性的储户还会难以舍弃那些高嘚离谱的“贴息”

  对普通民众而言,千万别去碰什么“贴息存款”才是王道不管是“阳光贴息”还是“非阳光贴息”,都是违法荇为上不了台面,也不受法律保护即使以后存款保险正式出台,这种近似民间借贷的“贴息存款”“失踪”了存款保险也不会赔付。请记住:高收益必定伴随着高风险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只可能掉冰雹

  (本文作者介绍:零售银行观察者、兼职财经评论员,中國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微博名称:@东行归来)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觀点。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