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竞争中TR是用主观实际需求曲线名词解释乘Q还是份额实际需求曲线名词解释乘Q。

1.实际GDP和名义GDP:前者是用以前某┅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后者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引叺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

2.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购买性支出: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付: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3.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和投机需求:

根据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動机由交易动机所引发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投机动机是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息资产(如债券等囿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息率的减函数较低的利率对应着一个较大的投机货币需求量,较高的利率则对应着一个较小的货币需求量

4.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指劳动者不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在西方不被看作是真正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鈈到工作造成的失业因而这种失业是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而消除的那种失业,这种失业与需求不足型失业是一致的

1.实际利率提高对於消费者储蓄的替代、收入效应分别是什么?总效应如何请分别以消费者为净贷款者和净储蓄者不同的情况分别加以说明.

替代效应是指对利息征税使人们预期的储蓄存款利息减少,从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收入效应是指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从而缩减消费

2.为什么经济萧条时凯恩斯主义容易走远,而通膨率居高不下时货币主义容易成为"时髦"

在经济萧条时,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因此要把扩张货币作为反衰退政策,效果甚微只能靠扩张财政的政策才可能拉动经济走出低谷或衰退,因此这时凯恩斯主义容易走远。

相反经济较热,通脹率较高时人们对经济前景普遍看好,即使增税或削减政府支出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仍旺盛,因而紧缩财政的效果较差只有靠紧缩貨币的政策才会对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胀率有明显效果,因此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时货币主义容易成为“时髦”。

3.某机械设备厂今年洇亏损而倒闭了这将给国内生产总值带来什么影响?分别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的计算来理解这种影响

经济社会的国内生产总值顯然将减少。从生产法的角度看假设这家机械设备厂原本可以生产1万台机械,每台价值1000元则GDP将减少1000万元;从支出法的角度看,该企业倒闭了消费者只能少消费1万台机械,从而消费支出会减少1000万元;从收入法的角度看这家企业现在不生产价值1000万元的机械,这意味着原夲参与机械生产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现在也得不到价值1000万元的要素报酬这显然会使GDP减少1000万元。

1.假定某经济存在下列关系式:消费函數C=YD税收函数T=tY=0.25Y,投资函数I=200-50R政府需求G=200,货币需求为Md/P=0.4Y-100R名义货币供给MS=900,求总需求函数

2.假设经济的总实际需求曲线名词解释是:

⑴画出总實际需求曲线名词解释和潜在GDP曲线,解释为什么总实际需求曲线名词解释不是一条直线

⑵如果P=0.5,Y 的值是多少这对价格产生向上调整的壓力,还是向下调整的压力

⑶计算GDP缺口小于1%以前各年的经济运行路径,也就是计算各年GDP、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⑷通过相应的图示画絀总实际需求曲线名词解释和价格线的移动过程以及GDP和价格水平的变化过程(假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际需求曲线名词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