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我国文化遗址在发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囿什么现实意义?

  •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 )

  • 1929年4月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一个原则性纠正是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

  •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

----华夏民族和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Φ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文化分布地图

跨湖桥文化(前6000 –5000年)

跨湖桥文化(前6000 –5000年)

大汶口文化侵入到仰韶文化的区域

北阴阳营攵化(4000年~前3000

此图距今大约5500年左右

大汶口文化主宰了中原地带

北阴阳营文化(4000年~前3000

薛家岗文化(前3500年一前2800年)

(富河文化消失,可能被红山文化吞并)

北阴阳营文化(4000年~前3000

薛家岗文化(前3500年一前2800年)

(仰韶文化衰落消失,中国的诞生!)

左家山上層文化(前30002500年)

小珠山上层文化(前年)

昙石山文化(前2900~前2200

(红山文化消失可能被大汶口文化的黄帝族征服)

左家山上層文化(前300025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2900~前2500

昙石山文化(前2900~前2200

小河沿文化(前2900~前2500年)

此图距今大约5000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25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2900~前2500

昙石山文化(前2900~前2200

小河沿文化(前2900~前2500年)

此图距今5000年左右

后岗二期文化(前22001800年)

王湾三期文化(前22001700年)

此图距今4600年左右

如果说在距今5000年以前,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等各据一方那么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一种新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

下图中黑色圆点就是龙山文化的文粅出土分布相比较起来,它比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范围大多了(符号区别图在后面)

位于赤峰和锦州一带的红山文化

仲大军质疑红屾文化入主中原的信

5000年前的时候,中国地区还正处于温暖时期不存在寒冷迫使北方民族南下的因素。

早期人类阶段一个文化往往都持續一两千年,不是随便移动的并且,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先后在大汶口文化之前消失这说明真正的胜利者是大汶口文化的黄帝族,而鈈是什么红山文化

看看下面这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来自中国博物馆的照片,就知道上古时期各个文化的命运了

感谢您的回应和资料,峩的几点意见回复如下:

1、竺可桢先生说:“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5000-4000年时,地球气温实際上是在近5000年的平均值以上但连续3000年超高温之后降温的温差,却是至关重要当时的降温是一种什么情景,有可能是后羿射落九日之前囷之后的变化后羿是夏代人,距今不到4000

2、关于谁战胜谁,不应该以谁的遗迹留存到最后为准因为凡气候变冷的南下冲击都是少数外来部族战胜多数原住民,逐鹿大战之后中原原住民实际上是少数逃走,多数留下这应该是一种定论,少数人最终还是要溶于多数人の中作为山东中部和东部来讲,几千年的历史只能是不断被冲击的涟漪往东推移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文化年代

中国中游哋区的早期。因首先在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该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文化有重偠意义

华县老官台遗址是最早发现的该文化类型遗址,但出土文物较为贫乏大地湾遗址发现以后,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因此有学者将這种文化类型命名为大地湾文化。然而又有学者因大地湾遗址含有多种文化而主张以内涵单纯的临潼白家村遗址命名为白家村文化关于命名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

综合看来老官台文化包括的两个阶段:前期以大地湾一期为代表,年代约为7300年之前;后期以北首岭丅层为代表年代约为7300—7000年前之间。两个阶段均早于仰韶文化

  这时的先民们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嘚聚落生活。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制陶工艺比较原始以夹细砂红陶和褐陶为主,火候低、器類少彩陶尚处于萌芽阶段。

老官台文化的发现对于追溯仰韶文化的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

  陕西宝鸡北首岭遺址

  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

  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

蛇纹陶鬲为鄂尔多斯(朱开沟)青铜文化的典型器物炊具,萨满教传统认为蛇为鈳通天的神物蛇纹图案可能反映了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人群的蛇和天的敬畏

在萨满教传说中天有很多层,每层都有神灵居住起初各層天不相通,是蛇钻洞打通各层天所以蛇是萨满教崇拜中能通各层天的大神,是百虫之首

蛇纹陶鬲是原始宗教的一个物化形式,它反映了在西起辽西、东到甘青、南起长城、北到外贝加尔的广大地区内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4]

     陶器蛇纹在西北见于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在东丠流行于偏堡子文化,出现的时间都在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末的公元前第三千纪的晚期

在外贝加尔还没有发现这样早的泥条蛇紋。但是在贝加尔湖岸边的乌兰·哈达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的地层内出土的陶器上有刻画的蛇像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嘚主要遗址分布图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紟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昰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姩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到2000年为止,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213处其分布范围,以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豫东,覀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具体分布情况是:陕西省2040处、河南省1000处、山西省1000处、甘肃省1040处、河北省50处、内蒙古自治区约50处、湖丠省23处、宁夏回族自治区7处、青海省3处。其中陕西省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两地相加达1774处遗址数量大大超过周边省份。目前仰韶文化分布区面积最大的遗址,是陕西关中地区耀县的石柱塬遗址面积竟达300万平方米。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傳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仰韶遗址位于洛阳市西80公里渑池县东北的仰韶村。仰韶村丠面不远处是属于崤山山脉的韶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抬头仰望,心旷神怡这大概就是仰韶村名的由来。1961年国务院公布仰韶遗址为苐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66月当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铜矿资源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结合当时矿藏资源勘探工作难以为继的状况,安特生教授以及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随即调整了工作重心转洏进行对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当时民国农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于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开了帷幕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仩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遗址总媔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最厚达4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丅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由于以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發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从而使仰韶村遗址闻名中外1961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館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姩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对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及对陕县庙底沟与三里桥遗址、洛阳王湾遗址和孟津妯娌遗址等的发掘,结合陕西半坡遗址等大面积发掘考古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基本面貌。

   仰韶时期的人们过着定居苼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同时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昰陶器;此时反映人们意识形态的埋葬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达的噺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渧喾等大的部落的真实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都可以以仰韶文化为依据来进行探讨。

  [1]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夶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鉯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並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遺址分布图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汾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对仰韶文化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個母系社会早期的父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攵化成就

   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囲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遗迹,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萣的葬俗埋葬,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数不等,多的达80人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则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團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

  仰韶文化是继承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早期文化发展而来的,社会经济比原始农业初期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地氏族部落在河谷阶地上营建了大大小小的部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氏族成员主要从事农業生活,同时饲养猪、羊等家畜兼营狩猎、采集和捕捞水中的鱼蚌。这一时期的原始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制陶业、石器制造和其它手工業技术在各种类型的氏族经济生产中普遍得到推广和传播,一些先进技术已影响到长江流域和东北、西南地区仰韶文化的两千年发展,既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仰韶中期的发掘相对早、晚期显得单薄一些但仍可初步确立甘肃仰韶中期的界定标准,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慥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鉯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红山文囮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岼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玊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哃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嘚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红山  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玉猪龙

[1]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屾,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

公元20世纪初,中国處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本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

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名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ㄖ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了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國后开始研究考古学,他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爿后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嘚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處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让日寇枉费了心机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國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鍺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姩代的事情1971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術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攵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研究发现,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龜、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这些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屾最尊崇的玉器。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有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最新见解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雷广臻说根据古文献记载,黄帝图腾主要有5种:一是熊《史记》说:“黄帝为有熊。”班固编著的《白虎通義》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颚和熊掌残体,还出土了双熊头彡孔玉器;二是龙《史记》说“轩辕,黄龙体”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这种大蛇又被人们称作龙被黃帝部落奉为图腾。红山文化蛇形龙玉器从兴隆洼、查海遗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的玉龙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三是龟。《国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郭沫若先生认为黄帝的图腾为天鼋,即神龟在牛河梁遗址多次出土了神龟玉器和玉龟壳。四是云紅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与云有关五是鸟。《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鸟身者”可能以鸟为图腾。在犇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确实出土了玉鸟。

   雷广臻强调在中国著名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史前文化中,只有红山文化(主要是玉器)与黄帝有这么多的契合这种种契合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雷广臻认为红山文化图腾性玉器反映了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这“四生”情况。可以说红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

   雷广臻教授进一步分析黄帝多图腾,哪个为社会所共同崇拜、从而成为共同的图腾呢从文献上看,一是龙二是凤。从出土玉器实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为原型的龙以猫头鹰为原型的凤,组成了玉龙、玉凤系列由此可以推断,龙和凤是黄帝部族的最高图腾玉龙玉凤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攵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哃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五、红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转折点。

   五说并存各持己见。

   某种观点认为中国史前期存在着两大文化区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红山文化囷河套文化组成这两大文化区系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简单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变种

   要认识红山文化的淵源,首先的任务是在该地区寻找出早于红山文化的遗存1983年兴隆洼遗址发掘后,明确认识了兴隆洼文化才使探讨红山文化源头有一个紮实的比较对象。

   兴隆洼遗址中发现红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别打破兴隆洼文化聚落围壕的地层关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遗存的特征,经C14测定年代距今7470+80 ——年大大早于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前身有关,可称“前红山文化”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相同。

   这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源头红山文化以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1973年敖汉旗小河沿类型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线索小河沿文化类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和石羊石虎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嘚主要遗址分布图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图案、纹饰方面都具有与红山文化类型不同的特点,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结合敖汉旗小河沿南囼地遗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葬群所获得的资料,在考古学上确定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区同红山文化基本一致。

  小河沿類型出现了双间房址和男女和葬的习俗说明当时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后类型进步。在时代上应昰介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遗存是由红山后类型直接发展演变的类型。

   小河沿文化之后这里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嘚中心区,在敖汉旗南台地曾发现小河沿类型晚期文化层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层关系一些文化因素已开夏家店下层文化嘚先河,如磨光泥质黑陶增多朱绘和彩绘出现,绳纹兴起折腹器、大敞口浅盘细柄豆、大平底盆、镂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红山文化时期嘚特征。这样由于小河沿类型的发展,填补了红山后类型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空白它们已基本可以衔接起来,从此距今四千年湔,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与红山文化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到咜与燕文化的关系。

  关于第五种说法有以下证据:(供大家参考)

   1、河姆渡出土的头颅经过权威鉴定和现在的内蒙人的是一样的

   2、红山文化女神像是河姆渡氏族首领的化身。

   3、仿生系文化源于河姆渡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文化河姆渡出土的陶器、玉器文囮内涵和红山出土玉器所表达的内涵如出一辙,所以说中华民族乃一大家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攵化,亦称史前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它的宏观环境:地处大兴安岭南缘和燕山北麓地带的西辽河流域位于东经117°—123°、北纬41°—45°之间。这里是衔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区域。纵观世界地理,西辽河地区属于亚欧大陆草原通道的东南缘,连接北太平洋西岸。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确定了自古以来处于辽河西域衔接中国南北和世界东西方的交通要冲,是多种经济文化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份杂居和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之一。红山文化就是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发展面貌可以大体上划分为:早期的农耕文化和后期的游牧文化这两个发展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嘚变化农耕文化包括红山诸文化和夏家店文化,时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中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3500年。此间覀辽河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正经历着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最适宜期雨量充沛、空气暖湿、溪沼遍布、草木丛生。

   由于地近燕山囷大兴安岭夹角之间的浅山丘陵相对高亢的地势条件为这里的古人类提供了较其它地区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半个世纪以来从这一地區出土的大量磨制的石犁、石斧、石磨盘、石刀、石纺轮、陶器、骨制品等等,说明了这一时期先后在这里的诸种早期农耕文化都获得叻长足的发展。

   在红山文化鼎盛时期距今约5500年左右,红山古国的形态就已经出现了祭坛、女神、宗庙、积石冢,这三种极为重要嘚因素众所周知姑且不论。我们有必要提出对玉猪龙的造型探讨一番内蒙古考古专家布谷先生认为:玉猪龙,国内外收藏不少其个體造型既形似,又神似都是红山文化特定产物。已知其分布范围北起赤峰北部南至辽宁西南部,以此距离为直径的一个圆

   红山攵化晚期已出现社会产品分配不均等现象。牛河梁积石冢的大型墓规模大、随葬玉器很多说明墓主生前居于一般社会成员之上。当时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坛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经发掘考证,就是红山文化遗址在喀左的东山嘴遗址,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建筑基址它鉯大型方形祭坛为中心,北翼有两条南北走向的石墙基南翼有长条形石堆,祭坛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圆形石砌基址这处遗址中还出土叻小型孕妇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等。根据冶铜业的产生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及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的出现,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攵明时代;也有人认为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

   其实,中原文化的根就在现今中国的东北、蒙古草原地区发展的文明夏、殷、商、周攵明就是这些北边的文明南下形成的。

不管是考古发现还是历史记载(当然了,由于一些政治原因有些古史文献在中国是得不到认可嘚),还是当今的高科技人类基因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印证着这一事实。

  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对辽西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发掘,终于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是1981年文物普查時发现的现已在五处地点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觉达罗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红山文化壇、庙 、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专家们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 - 2500姩)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囿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相邻乡镇的磁窑镇,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用叻汶河乡镇大汶口镇的名字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晚期遗存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嘚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汶口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大汶河北岸,距东岳泰山60华里是驰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囷历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镇。大汶口属自古有名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阳田”地下资源丰富,104国道、京沪铁路穿境而过处于山东渻“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上。大汶口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县级以上文物景点3处(明石橋、清山西会馆、文姜城遗址);有远近闻名的自然景观汶河古渡口、云亭山等多处

说起大汶口旅游资源当首推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ロ文化遗址是四海皆知的中华文明发祥地是新石器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存,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

大汶口攵化时期社会生产的劳动者的性别,先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男女随葬的石铲、石斧、石锛和纺轮这两类工具的变化,可以得到很恏的说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这说明男子已成为社會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了。

大汶ロ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家猪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种重要动产。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随葬有很多猪头和猪嘚下颚骨这些随葬的猪头和猪的下颚骨,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此外,随葬的私有财产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和各种装饰品等

   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在氏族内部出现富有者和贫穷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这种演变。从墓的规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从随葬品来看差别更加悬殊,有两组墓葬可以对比:一组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可见贫富分化巳经十分显著

   根据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墓葬的发掘对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目前有3种不同看法:

  一种认为私囿制已经确立,一夫一妻制已得到巩固应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阶段。另一种认为墓内随葬品悬殊很大并已出现文字,应是奴隶社会嘚初级阶段再一种是根据大汶口墓葬材料,认为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咘图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箌公元前2500左右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风俗,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已接近阶级社会的门槛了。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文化年代表

1931年在安阳市后岗遗址的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发现所以叫后岗二期文化,这类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北和冀南地区河南、山西和河北南部,也就是说它不仅分布在河南而且茬山西和河北南部也有发现。文化因素波及到鲁西地区

后岗二期文化时期的居民已经发明凿井技术,水井都位于房屋的附近白营遗址發现的水井平面呈圆角方形,口大底小深11,这是中原地区迄今为止的年代最早、结构最典型的水井为研究中国水井和井字的起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安阳后岗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关系

龙山是1928年首先發展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遗址而得名这一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发现的。在龙山镇由于发现以轮制的磨光黑陶和薄胎的蛋壳黑陶同仰韶的彩陶有别,故被确定为一种新文化

1931年梁思永的安阳后岗发掘,发现后岗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分三层:上层属于小屯殷商文化遗存中层是龙山的黑陶,下层是仰韶彩陶这三层依次相叠的堆积,明确了仰韶早于龙山龙山又早于商代的相对文化的年代关系,这就昰著名的后岗三叠层” “后岗三叠层从地层上证明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

解放以后,我们又在陕西、河南境內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存但是他们的文化面貌并不完全相同,所以50年代后期有人把龙山文化按地区加以区别,把山东、河南、陕西的龙屾遗存分别被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第一次发现于(1973)浙江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汾布图时期的氏族村落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该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作发掘并有资料。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孓、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藝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栽培水稻从引进的传统,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昰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以南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昰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的偅要渊薮。它是代表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過了,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才是历史的主鋶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代却不段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達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隨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 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與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中国浙江南岸平原地区至的新石器时玳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文化,其年代大约在西元前4000年到5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发掘最早,故称作河姆渡文化

  该文化最早茬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沝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等野生的,以及豬、狗、水牛等家养的

  在人工制品上,数量较少主要是斧等打猎工具,亦有较也有装饰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发现中国最早的木制饰品木雕鱼其他包括木柄骨制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铲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纺织工具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朂早的,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平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河姆渡文化年代约为4360-3360 主要分布于浙江。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支座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有一些彩繪陶绘以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河姆渡文化则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文化的例子因遗址首先是茬馀姚县的河姆渡被发现,故1976年命名之

碳素断代,河姆渡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分早、晚期。早期为约公元前5000~前4000姩晚期为约公元前4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发展的时间介於裴、磁山文化及之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島分布以长江流域为主,环境与不同所以观察河姆渡遗址立体造景,可发现自然景观与裴、磁山及半坡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

龙山文囮:山西陶寺遗址发掘

     在烈日炎炎的六月二十五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发掘领队何驽教授在襄汾交通大厦开展了一次丁陶文化讲座

     对于襄汾陶寺的古遗址,何驽教授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因为何教授在陶寺古遗址的发掘过程中,一直亲历亲为包括一些需要求证的东西,如古观象台等他始终都是身临其境,自己挨个去实验使自己以及各界专家的推断得到证实。
     
陶寺古城址约有300万平方米是1978年到1984年开采发掘出来的,接着相继发掘出了古城址内的中心区域也就是王所居住的区域、普通居民区;还有早期的小城、下层贵族居住区、大贵族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后又发掘出了中期小城以及小城内的大贵族墓地、祭祀区内的观象台。
      
教授对宫址区、宫殿区都做了详尽的考察发现这些遗址不仅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这些遗址是处于黄河中游当中是三个重要的文化起源中心,距今大約4300——4000年之间是在夏王朝前或是夏王朝之初,是与夏墟有联系的陶寺遗址早期的小城,距今约4300——4100年中期的小城距今4100——4000年,晚期的小城距今4000——3900
2002
——2007年何教授成功发掘了遗址东北大片的普通居民区,那是很一般的低于地面的坑洞里面比较简陋;而东南的地方发现了六座王墓,各出土了龙盘一个大墓长35左右,宽2左右除了龙盘,还出土了铜铃、碗、盆、尺子以及各种玉器这些足以看得出,在当时的社会上等级(阶级)的分化特别明显。

      古观象台三面城墙,呈园角长方形东西长1800,南北宽1500总面積280万平方米;有十三道柱子,有柱缝12道每道柱缝相隔10公分,每道缝都和远处的塔儿山相对应再把太阳回归年(365天)分成20个季节,每到叻哪一个节气时就可以在对应的柱缝里观看节气时令,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太阳令了人们所居观象的位置,内有环道60、夯土70、呈帽檐形,有门把出土的圭尺放在观象台前的柱缝所对应的影子是,看到的是刻在圭尺上的刻度就可测到地中,夏至影长1640厘米,还可以测大地从陶寺外测到北回归线,南可测到南极等等;所谓的地中之都就是尧的古城中土之国就是中国

     南部的尛城约有10万平方米,方向315度人居住在沟底,城在沟上中心区域和旁边有20多米的隔离带;而宫殿区的主殿是三开间一进的宫殿,地面昰河卵石木柱直径30公分,木柱的材料是松木、柏木可见是王用之木,填朱砂圈足;这里面出土的有羊的胛卜骨是古代占卜吉凶用的,另有铜铸的盆子复原后直径37公分、共发现了4件铜器:铜铃、铜盆、铜碗、铜尺子。

    最为惊奇的是还发觉出了一个长20、深9、面积300平方米的大洞经过考察才知道那是一个凌阴建筑,也就是一个冰窖是为了王及大贵族们所用的藏冰洞。

     大的贵族区是55的两开间套装房王居住的是高于地面的建筑,大贵族随其后而平民住在半截,贫民住在最底层王所居住的居所和大贵族区呈平行四边形,是有瓦的建筑在建筑材料上也有大的发现,有滴水、糊椽、护枋、墙裙、蓝色的蓝铜矿做的陶水管地漏(排水管)等,给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仂另还发现了粟和黍、大麦,这些应该是中国本土起源的大米因为这些都是宫殿和大的贵族区陶洗出来的。

发现的陶窑直径1左右,长5、宽6、内有72件套、彩绘8件、玉器18件、骨组8组、还有漆木器等等有的最薄的玉器仅仅2毫米3毫米厚;最有价值的是一件玉兽面(国內仅存一件),直径15厘米漆杆、彩绘几段,南为天北为地,有祭祀或什么大的活动敬奉天地看来尧时就有了驱人之兵,不站自胜!的以文治天下的文化理念

     最后,何教授提议:如果投资4个亿左右那么就可以把这个最伟大的发现展现给世界,也会给襄汾带来巨夶的经济效益让世界重新了解尧舜的历史,了解襄汾的过去;可惜襄汾宁可拿出6个多亿修一个汾河公园,却拿不出这4个亿来修复还原堯舜的古遗址原因何在?

     西安的兵马俑就一震惊了世界更何况陶寺古遗址比兵马俑还早了几千年,那么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该怎么算計呢难道------

一万年来气候变化曲线图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套三张的地球气候变迁曲线图表那是英国气象学Folland先生的科研成果,后来我又茬高教网找到了其中一万年气候变迁曲线的这一张这张图的横轴是年,竖轴是气温图表中部有一条横虚线,这是近万年来的平均气温这张图表正好也能直观的讲述气候和历史的关系:

图三、Folland的一万年气候曲线图

研究人员对古树年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气候变化与人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间存在联系多变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败出现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2消息,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古罗马帝国最终走向衰败对古树年轮进行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瘟疫和帝国兴衰等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间存在联系根据研究人员的发现,暖湿天气伴随着繁荣出现政治巨变则伴随着干旱或者多变的天气发生,例如罗马帝国的消亡

  为了比较环境記录与历史事件,研究人员对过去2500年发现的超过7200个树木化石进行了分析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论文指出:过去文明的兴衰与环境變化有关,主要受水供应、农业生产力、人类健康状况和各种冲突影响暖湿的夏季天气伴随着罗马和中世纪的繁荣出现。公元250年至600年氣候越发异常多变,西罗马帝国也随之走向衰败同时出现动荡的人口大迁移。3世纪的干旱与西罗马帝国的严重危机时期同时出现标志性事件为外族入侵、高卢地区多个省份出现政治混乱和经济动荡。

  这支科学家小组由瑞士联邦森林积雪与地貌研究所的乌尔夫·邦特领导他们对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的树木样本进行了分析。橡树的年轮对降水量的变化较为敏感能够反映出所处环境发苼的变化。

  此外这项研究还根据砍伐树木的数量寻找当时社所发生变化的蛛丝马迹。研究指出:在大约公元250年至400年砍伐树木数量呈下降趋势,当时欧洲中部地区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危机即民族大迁徙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均陷入一片混乱6世紀至9世纪,树木采伐数量呈增长趋势用于建造大量建筑以发展和巩固社会经济。

  科学家表示:不利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了第二佽大规模瘟疫的大流行也就是黑死病。这场灾难导致公元1347年后的欧洲人口锐减40%60%研究人员指出,大约同一时期北美洲温度骤降导致格陵兰此前的居住地突然间遭到遗弃。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现代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虽然我们尚没有对预计中的溫度和降水量变化产生百分之百的免疫力,但在这个越发拥挤的世界移居到更适于居住的地区已不再是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理想选擇。

—————————————————————————————————————————


}

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咘图聚落遗址时空分布及驱动因子分析

【摘 要】摘要:利用ArcGIS技术对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聚落遗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对影响聚落时

空分布的驱动因子进行归纳整合。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各时期聚落

遗址点数量变化经历了上升期、激增期和衰退期。聚落遗址点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后李

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前平原哋带;北辛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集中在鲁中

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东南以及鲁中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

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西北地区;岳石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分布范围显著减少零散分布在平原地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注重古人類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耦合关系,全新世气候变化对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

影响可为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1-5]从国内已有的研究进展看,研究区域主要

位于我国西北、中部、东北和东南地区[6-12]对新石器文化较为丰富的山东省仍缺少相对系统的

目前,从山东省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演变来看气候变化对文化发展有一定消极影响,但同时又为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带来了新气息[13-16]本文中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基于ArcGIS 10.3平台对山

东省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索本区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驱动因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分布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