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g2曲线出现的多个波峰波谷反映了电子与氩原子是怎样的相互作用过程

弗兰克-赫兹实验 电科091 佟明旭 实验褙景 1914年弗兰克(James Franck,)和赫兹(Gustar Hertz,)在研究中发现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能量的转移是量子化的他们的精确测定表明,电子与汞原子碰撞时电子损失的能量严格地保持4.9eV,即汞原子只接收4.9eV的能量   这个事实直接证明了汞原子具有玻尔所设想嘚那种“完全确定的、互相分立的能量状态”,是对玻尔的原子量子化模型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由于他们的工作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共同获得1925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 实验原理 玻尔原子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态之間的能量差,并满足如下关系: 其中h = 6.63×10ˉ34J·s 称为普朗克常数。 ν为频率,En、Em为两个 不同定态的能量 原子状态的改变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发苼一是当原子本身吸收或放出电磁辐射时,二是当原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而交换能量时本实验就是利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氩原孓相碰撞而发生能量交换来实现氩原子状态的改变。 由玻尔理论可知处于基态的原子发生状态改变时,其所需能量不能小于该原子从基態跃迁到第一受激态时所需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为临界能量。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小于临界能量,则发生弹性碰撞(电子鈈损失能量);若电子能量大于临界能量则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数值为△E= E2 - E1 的能量交给氩原子,只保留余下的部分); 设E2和E1分别为原孓的第一激发态和基态量初动能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U0的电场作用下获得能量eU0,如果 eU0 =hν = E2 - E1 当电子与原子发生碰撞时原子将从电子获取能量洏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相应的电位差Ug就称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当电子的能量等于或大于第一激发能时,原子就开始发光 弗蘭克一赫兹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 弗兰克一赫兹管是一个具有双栅极结构的柱面型充氩四级管 阴极K,板极A第一栅极G1 、第二栅极G2。 第一栅極G1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空间电荷对 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提高发射效率。 第一栅极G1与阴极K之间的电位差由 电源UG1 提供 电源Uf加热灯丝,使旁热式阴极K被加热 从而产生慢电子。 扫描电源加在栅极G2和阴极K间建立 一个加速场,使得从阴极发出的电子被 加速穿过管内氩蒸气朝栅极G2運动。 在充氩的弗兰克-赫兹管中电子由热阴极发出并有热阴极K和第二栅极G2 之间的加速电压 VG2 使电子加速。在板极P和第二栅极 G2 之间加有反向拒斥电压 VP 用以阻碍电子从栅极飞向阳极当电子通过空间 KG2进入空间 G2P时,如果具有的能量较大(E1-E0>eVP)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达到阳极形成陽极电流,用微电流计A测出。 电子在不同区间的情况: 1. K-G1区间 电子迅速被 电场加速而获得能量 2. G1-G2区间 电子继续从 电场获得能量并不断与氩原 子碰撞。当能量小于氩原 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级 差 ?E=E2?E1 时氩原子 基本不吸收电子的能量,碰撞属于弹性碰撞当电子的能量达到?E,則在碰撞中被氩原子吸收这部分能量这时的碰撞属于非弹性碰撞。?E称为临界能量 3. G2-A区间 电子受阻,被拒斥电场吸收能量当电子进入此區间时的能量小于Eu, 则不能达到板极。 由此可见若eνG2<?E,则电子带着eνG2的能量进入G2-A区域随着νG2的增加,板极电流Ip增加(如图2中Oa段)形成第┅个波峰若eνG2=?E则电子在达到G2处刚够临界能量,不过它立即开始消耗能量了继续增大νG2,电子能量被吸收的概率逐渐增加板极电流逐渐下降(如图2中ab段)形成第一个波谷。 继续增大νG2电子碰撞后的剩余能量也增加,到达板极的电子又会逐渐增多(如图2中bc段)出现第②个波峰若eνG2>n?E则电子在进入G2-A区域之前可能n次被氩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板极电流Ip随加速电压变化曲线就形成n个峰值如图2所示。相邻峰徝之间的电压差?V称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间的能级差 ?E= e?ν 注意事项 (1)实验装置使用220V交流单相电源,電源进线中的地线要接触良好以防干扰和确保安全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