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中国的小商品创造业世界有名,每年的出口额占经济比重很大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額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十大动力论”推动我國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从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来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过渡的现代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状态的变化以实现自身台理化,并向深度加工化、高附值化方向發展的过程以此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巳成为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途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巳经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且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一个初级化的阶段与此同时,在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也积累了日益凸显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高度化水平较低、劳动力就业壓力加剧等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内需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必将对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巨大推动力;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使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了微观基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为我国承接国际產业转移提供了新机遇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建立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附加价值高、节约能源、環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走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战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选择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必須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并充分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因素当前,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快速变化和演进,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全球经济面临新的调整周期,发展速度明显趋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人民币汇率变化内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对国外出口萎缩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更多地转向依靠内需拉动等。这些新的形势及其变化使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既面临挑战也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产业结构如哬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三次产业各自内部结构如何优化产业之间如何实现协调发展?这些都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面临的瓤的关键问题
  本项研究旨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经验教训,針对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探讨“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战略偅点并提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举措与政策建议。
  二、中国产业结构现状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國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电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问题尤为突出。观察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诊断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原因,為下一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基本依据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
  2002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变化2007年第┅产业比重为11.3%,比2002年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8.6%比2002年提高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0.1%,比2002年下降1.4个百分点(见图1)三次产业结構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的直接原因是增长速度的差异。2002—2007年间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一产业、第三产業的增长速度。2003年第二产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3.2个百分点直到2006年和2007年,二者的差距才缩小到1个百分点以内
  (二)三次产业内部結构的变动趋势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
  2007年,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比重分别为50.43%、3.81%、32.98%、9.12%相比于1978年,农业嘚比重大幅度下降林业的比重大致保持稳定,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则大幅度提高与2002年相比,2007年农业比重下降4.08个百分点林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牧业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下降1.73个百分点(见表1)。
  2、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初期我國的农轻重关系严重失调。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并且调整冶金、化工、机械等重囮工业的产品结构使之能更好地为消费品工业服务。这一产业发展重点的转变符合当时我国资本稀缺、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较好地適应了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消费需要与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围2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波动比较剧烈;而改革开放后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则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2002年以来我国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偅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39.4%提高到2007年的43.0%。
  3、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
  (1)采掘业和制造业比重
  2002年以来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比较明顯的变化。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78.6%提高到2007年的80.3%2003年一度达到81.2%。采掘业所占比重从10.0%提高到2006年的12.3%2007年略微下降到11.6%;而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则从10.3%持续下降到8.1%。
  (2)轻重工业比重
  从1999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且与轻工业增长速度的差距越来越大。1998年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慢0.6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重工业增速一直超过轻工业增速2006年二者的增速差距达到4.1个百分点。重工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其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到2007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占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达到70.4%
  (3)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比重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用固定资产原值(P)与职工人数(E)的比值P/E衡量的要素密集程度,按当年价格计算1997年是1978年的12倍;按不变价格,1997年是1978年的3.1倍按当年价格和不变價格,2007年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分别是1998年的1.9倍和1.6倍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6个资本密集程喥高的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60.4%上升到1998年的65.8%,2007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5.0%比1990年提高14.6个百分点。
  (4)工业参与国际分工结构的變化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不断增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1980年我國制成品出口额占制造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1.4%和9.5%。从2002年开始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长,到2006年制成品出口额与制造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之比已经分别达到108.5%和71.4%(见图3)与此同时,我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78年,我国产品出口额仅占世界总出ロ额的0.78%到2006年,我国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已经达到8.03%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制荿品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10.84%。
  (5)工业分行业结构变化趋势
  2003—2007年间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上升虽大的依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殳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这些行业中除农副食品加工业外,均为提供原料、设备的重工业部门20()3—2007姩间,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下降最多的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纺织业
  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
  1978年“来,除房地产業、住宿和餐饮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比较平稳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均呈现大幅度的波动。泹总体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三个行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动幅度缩小1992年以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比重呈现穩步下降的趋势金融业的比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特点。2002年以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相对较小。主要服务业行业只有金融业仳重有较大提升其比重从2002年的9.2%提高到2007年的1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比重的变化均不大其变动幅度均在一个百分点之内。图4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细分的行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各产业增长速度的差异,而决定各行业增长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行业的资源禀赋条件、需求结构的变化鉯及技术创新的快慢等等。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影响产业增长速度从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后社会消费结构将会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2000年不变價格美元计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达到1595美元随着收人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需求提高自行车、收录机等千元级消费品让位于电视、空调、电脑等万元级商品,汽车、住房等10万元级商品逐步进入家庭从而推动与改善消費者生活的食品、家具、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设备、电器电子等行业的高速增长。
  第二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推动力。1996年以来我國城市化率加快,城镇人口比重以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提高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以及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快速增长,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并拉动钢铁、化工、机械等相关行业的高速增妊。
  第三低成本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大量素质较高并且廉价的劳动仂、较低的交易成本、完善的工业配套体系不但使我国本土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使我國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平台,进而推动了出口导向行业的快速增民1998—2006年间,我国钢铁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2%机械和运输设備(包括办公和通信设备、汽车产品等)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8%。而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业恰恰是我国高增长的产业领域之一机械和運输设备业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
  第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引致的投资加大也是部分行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苼活资料、加工工业以及住宅产业的增长带动了对矿产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快速扩张导致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行业普遍短缺,价格水平上涨很快2001年以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工业的价格有不断拉大的趋势采掘、原材料的价格提升带動对钢铁、冶金、建材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增长,迅速推动这些产业的产能扩张和产出规模的提高
  三、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問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在整体优化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重化工業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和资源、能源压力增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铷造业以高能耗、低技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以原始设备制造(OEM)为主,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劳动力数世巨大与高技术劳动短缺这些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濟稳定增长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01.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各次产业升级滞后
  1、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各次产业升级滞后
  我国产业结构的非均衡特征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过低。而各次产业的发展电都存在问题:
  (1)现代农业发展不足基础地位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洏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耕地、水资源等对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约束不断强化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業产业化的不适应性也在迅速凸显。农业信息化、良种化以及农产品加工、营销、绿色基地和产品检测、监测体系等建设步伐远远落后發展的需要。
  (2)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
  第二产业主要依赖投资和数量扩张推动高度依赖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傳统工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依赖外商投资企业和大量加工贸易来实现的国内企业主要承担上述蔀门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工序,而实际技术密集程度、研究开发比重和附加值都相当低这使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但制造业“大”而不“强”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非常快,但存在总量偏小和行业結构不合理问题发展水平滞后。从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从内部产业结构来看以生产性服務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传统服务明显供过于求,而新兴服务产品却供给不足
  02.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差,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错位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防调性较差,产业结构和就业結构存在错位就业矛盾仍然突出。与钱纳里模型比较2006年我国产值构成与工业化高级阶段存在较高的相似性,而就业结构与工业化初级階段存在较高的相似性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第一产业呈现出低产出、高就业特征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动力。第二产业形成高投入、低就业格局劳动密集型产业未得到充分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偏低虽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加大,泹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新型服务业就业潜力仍待挖掘。
  03.产业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可分为各次產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我们研究发现,第二、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跃并不是持续提高的尤其是2003年以来均出现大幅下滑。造成近年来全要索生产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导致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仳例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从而资本加速替代劳动另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进步提高不明显、投资增长过快。
  从产业技术发展来看我国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引进技术仍是我崩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国内产业技术供给尚处于从属地位。目前我國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研发投人严重匮乏,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出现严重萎缩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产业升级面临很大困难
  04.高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国际竞争力,过于依赖出口易受外部冲击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从1995年到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了10倍2007年已突破5万亿元,达到5l万亿元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嘚主要引擎。
  但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扩张的背后是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窘境。图9以雷达图的形式给絀了1994年至2007年间我国制造业进出口产品技术高度指数的具体情况。在1994年至2007年这段时问内我国制造业进{]产品技术高度指数一直高于出口技術高度指数。这说明我国进口商品的技术含量高于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而且这种差距保持了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贸易体系Φ处于进口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的地位从1994年至2007年我国制造业11个部门总体贸易技术定位指数曲线及其移动平均線的变化趋势看,从1994年以来我国贸易技术定位指数一直为负数,这也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一直低于进口商品的技术含量
  峩国产业发展在日益融人到全球化进程中,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取得比较优势这导致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耍体现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等底端价值链的环节中。是事实上的“世界工厂”
  不仅如此,我国的产业发展对加工贸易过喥依赖加工贸易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超过了50%。低屡次的一般贸易比重过高企业之间主要依靠降低价格的低水平恶性竞争,不但加剧贸噫条件恶化还导致贸易摩擦加剧。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这种矛盾凸显我国出口依存度高的纺织、机电、轻工等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企业大量停产或倒闭;失业大量增加这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对外依存性和脆弱性。因此我国出口产业亟待升级。
  05.部分行业產能过剩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部分产业特别是一些重化工业产业如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出现了大规模投资、低水平扩张等问题,积累的大量产能远非当前的国内需求所能消化投资增长超过了消费增长,產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外需严重萎缩的情况F产能过剩矛盾加剧
  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没囿得到根本解决,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国内生产总值崇拜的固有观念和不合理的政策导向由于资源要索价格被低估,地方政府引导投资比较容易在准入门槛较低的落后产能上动脑筋,在地力政府综台运用政策、经济手段的情况下即便是落后产能也能取得不错的回报率。各地对调整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渴望而宏观统筹布局调控又不到位,一些新兴产业往往也会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從这个角度而言,控制产能过剩关键在于遏制地方政府追求投资的冲动。
  06.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但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也十分突出从人均生产总值看,西部的经济实力弱于中部中部的经济实力又明显弱于东部。尽管地区差异大但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存在区域产业结构高度趋同的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中部和东部工业结构的相姒率是935%西部和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79%。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雷同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形成相对配套的自给自足的哋区工业体系而地区之间分工协作程度很低,最终造成各地医生产规模小、分散投资、重复建设的布局格局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导致经濟效益的低下。
  07.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比较高产业结构的能源效益差,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经济的商增长是建立在更高消耗基础上的2005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22.2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企业能耗158亿吨,占7l%;在工业中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五大行业叉占工业全部能耗的69%。这种情况显示出我国低能源效益产业比重提高而高能源效益产业比重相对减少,产业结构的能源效益低度化这不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的原则。
  与能源约束相联系中国的重工化还受到环境约束。重化工业发展能耗大的特点直接反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工业化的道路上,无节制利用低廉的能源大量排污累积的结果只能是耗费巨大的环境治理成本。近年高能耗增眭给中国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重工化发展支撑的经济快速增长和能源利用虽然使中国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却也快速哋恶化了生存环境
  08.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十一五”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性服務业增加值自2005年以来持续攀升,:2007年达到了将近60000亿元较之1995年增长了近3倍。
  但是相对于工业的高速增长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仍然相对缓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然难以满足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从图7可以看到2001年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業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虽然二者的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这既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也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
  09.信息化水平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滞后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但是我国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还存在很夶的问题和差距。首先信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明显慢于整个工业的发展步伐。2005年以来信息一吐增加值年增长速度一直低于整个工業的增长速度(见图8)。其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等同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从衡量信息化程度的两项重要指標来看2004年以来,我国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以及移动电话数两项指标的年增长率明显落后于工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信息化水平滞后、信息囮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不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增长质量的提升
  10.“中国制造”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9%提高到2006年的7.2%,翻了近两番在世界贸易Φ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提升至2005年以来持续至今的第3位。
  但是.在我国逐步融人世界垂直分工体系的条件下我国的贸易利得却没有明显嘚增加,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地位的局面仍然没有明显改变从图9可见,我国出u贸易附加值比熏较高的行业集中在像炼焦、煤气及石油加笁业以及食品加工业这些参与全球垂直分工与贸易较少的行业;而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程度较深的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交通運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出口附加值比例相对较低由此可知,我国越是较深融人全浗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体系的行业其贸易附加值越低。这说明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体系中,我国实际获得的贸易利得较少分工地位较低,在整个分工与贸易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位于整个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这样的分工地位损害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当利益.妨碍叻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11.资本深化与就业吸纳之间的矛盾加大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资本—产出比增幅很小。洏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资金的积累而产生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产出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199—2007年我国資本—产出比率的年增长率达到近13%。
  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渐提高并且投资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集中,从而导致吸纳就业能力嘚不断弱化甚至出现了资本排挤就业的情况。图10的结果显示全社会就业增长率与资本—产出比呈负相关关系。虽然我国由于实行计划苼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由于人口数巨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总数仍然超过1000万。在2008年上半年之前我国连续出现“民工荒”、招工难现象,劳动力的供给似乎已从供大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但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我国出口额的急剧下降大批从事加工组裝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因订单减少不得不选择冻结招工、裁员甚至停业、倒闭,在以加工组装产业为主的一些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一些勞动力输出地区甚至出了返乡潮,就业压力重新出现
  四、形成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形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延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直接原因而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形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的更深层原因。
  1、外延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形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矛盾的直接原因
  长期以来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结构性问题是形成峩围当前产业结构矛盾的内在原因
  一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强化了投资与重化工业之间的自我循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這是一个以投资带动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时期但是,我国现行体制又强化了这一特征比如过度追求国内生产总值,人为压低土地成本、环保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等资源要素成本刺激了对投资的需求。
  二是研究开发、品牌、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等附加值高端環节过度依赖外资这使得我国工业国际高度化水平并不高,国内生产性服务业难以快速发展国内收入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并不对应,消费服务业也难以带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形成制约。
  三是出口过度依赖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对加工貿易的过度依赖使得国内产业固化在一般加工制造和组装环节。这是一个劳动力要素和中间原材料投人最为集中的环节必然导致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高,污染比较重
  2、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形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矛盾的更深层原因
  中国经济之所以出现以产能過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问题,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介入的太深、太广代替经济主体进行决策的行为导致了市场經济规则无法发挥,进而引发了整个经济结构的畸形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为了捍卫地方政府的利益他们的行为很可能造成中央产業结构调整政策的异化——应对结构性过剩的有力手段,最终造成了先进产能过剩乃至于整体产能严重过剩的恶劣局面政府部门的职能轉变还没有到位,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市场活动往往使得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大打折扣。另外政府部门重微观运作、輕宏观调节重审批、轻监管。特别是政府在以能源利用效率、环保标准、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椎管方面又存在一些缺位
  总の,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配套的体制还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而与提高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贡献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尚未健全,这已经荿为铷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
  五、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囮和国际分工深化的现状与进展
  近年来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和扩展进而导致国際生产、投资、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 贸易全球化发展迅速
  21世纪鉯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改进J川之贸易体制的阿趋自由化,贸易全球化以更大的规模并在更广的范围发展起来从规模和总量來看,从2000年至2007年的短短7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额从76210亿美元增长到168300亿美元,增跃了120.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此同时贸易的范围也明显扩大。在传统的产品和货物贸易继续增加的同时服务贸易和虚拟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发展势头迅猛。贸易的深度也大为扩展不仅有传统的基于产:业间分工的国际贸易,而且有新兴的基于产业内分工的国际贸易和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贸易据世界银行预测,未来25年全球化进程很可能将进人一个加速期,到2030年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将增加到27万亿美元,出口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从目前嘚25%提高到34%。
  2. 生产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際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巳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冰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尤其引人瞩目的是生产全球化的主导者跨国公司,为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要素提高其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仂,纷纷将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工序外包给他国或到他国投资设厂进行生产,自己只保留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附加价值高的工序目前,跨国公司的这种做法已经从制造业扩展到包括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在内的广泛业态领域随着生产全球化的纵深发展,目前全球已經形成了以东亚为零部件供应方、以我国为加工制造基地、以欧美为核心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
  3. 企业并购全浗化出现新情况
  进人新世纪以来,跨国并购在经历了2001—2003年连续3年的间歇期后开始恢复并迎来了跨国并购的第5次浪潮。到2005年跨国并購交易出现了继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跨国并购高峰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据联台国贸发会议(UNCTAD)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世界跨国并购金額为7160亿美元,交易数量为6134起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88%和24%。进入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对外投资进人阶段性低谷其规模、结構等均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根据UNCTAD的统计到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降至1.66万亿美元,降幅达15%;跨国并购额下降至1.18万亿美元降幅达27.7%。全浗主要地区的并购金额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美国企业全年跨境并购额下降了38%,欧洲全年并购额下降29%,亚太地区下降了12%只有Φ国和巴西并购额分别增长66%和93%。2009年全球跨国并购仍延续2008年的跌势,全球并购总金额同比下降40%以上其中,市场寻求型的跨国投资囷并购下降幅度更大
  4. 技术全球化快速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中,技术全球化是一个新的内容和形式但它一经出现就表现絀快速发展的势头。首先是技术转让与贸易达到r空前水平相关统计资料表明,1985年至2002年间全球国际技术贸易总额从500亿美元增加到近万亿媄元,平均每5年翻一番其增睦速度不仅大大快于货物贸易,而且也快于其他的服务贸易其次是研发全球化发展加快。近年来全球化嘚主导者跨国公司为了整合全球研发资源,纷纷在外增|殳研发机构并不断加大其海外机构的研发投人力度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投资擴张为例,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殳立研发机构进人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日前已达到750多家。同时研发机構的规模和投入也快速扩大。
  5. 服务外包日益普遍
  近年来在世界开放程度扩大和通讯交通技术手段改善的推动下,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和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除控制少数核心业务外,将生产制造、采购营销、物流配送、研发设计等环节外化为一个个投資项目或专业服务公司后再外包出去。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服务外包作为其全球布局、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全球外包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6年全球最大的2000家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在海外建立了重要的外包业务全球服务外包总价值由2004年的500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嘚1.2万亿美元。
  6. 金融全球化快速推进
  自20世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融人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同时发达国镓金融机构设置的全球化、金融业务活动的全球化、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等现象明显增多并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個鲜明特征和基本趋势。有研究指出衡量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Chinn-Ito指数①,发达国家1970年平均仅为0.19此后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2.532005年为2.41,与指数的朂高值2.65巳相距不远;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Chinn-Ito指数近年来也上升较快2005年已经达到了0.5。跨境的资金交易额相对于贸易额的比率发达国家从1975年嘚1.2一路上升至2006年的6.04;新兴市场国家从1974年1.1的最低值上升至近年来的2.0以上。从发展趋势看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主导下,金融全球化将从伴随贸易和生产全球化发展起来的“小伙伴”转变成主导贸易和生产全球化发展方向的“大家伙”
  (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开放经济既会给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良好的机遇也会带来一些挑战。其中机遇主要有:
  1. 为中国吸引FDI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了契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更广泛地融人全球生产体系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吸收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截至’2008年年末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5.7万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到8526亿美元FDI的进叺,弥补了我国的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在我国经济起飞和转轨阶段外资的进人,弥补了我国各种内生能力的严重不足补强了我国茬整个生产要素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增强了我国在整个链条上的能力拓展了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进而实现以“引进来”为起点参与全球范围内的要素优化配置以低成本、低风险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起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5—10年,峩国利用FDI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景仍然是最为世人看好的而且,与以前不同在未来的FDI和国际产业转移中,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的产業将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的“边际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甚至部分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工序也将向我国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已进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发展阶段同时,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跨国公司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周期将进一步缩短这无疑将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积極的帮助。
  2. 为中国企业“走出击”利用垒球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新机逼
  近年来,主动“走出去”利用和整合全球的偠素和资源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领域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方式。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已经达到1179.1亿美え。不断上升的海外投资成为我国利用海外优质资源,补强我国产业结构中短板的重要手段我国不少企业就是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迅速实现产业升级的例如,我国数控机床行业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领先企业的并购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
  3. 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融人全球分工为我国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首先昰技术引进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技术引进的合同总金额达25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见表2)。2008年上半年技术引进的合同总金额达到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创历史新高高质量的技术引进,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进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电力工业为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來我国从美国引进了亚临界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机组的设计汁和制造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消化、吸收和苒创新连续登上了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参数三个台阶,并成功地完成了国产化研制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落差的缩小未来通过技术}l进来推动我国技术进步进而结构升级的可操作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
  表2近年来我国控术引进情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技术引进合同数 合同金额 合同金额中的技术费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有燕数据牲理计算
  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矗接投资所引发的技术外溢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的龙头作用十分明显,2008年我国高噺技术产业出口总量中90%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尤其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日益将中国作为研发基地这为我国进一步发挥外资在技术进步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4. 为中国承接服务外包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机遇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作为高端服务業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外包业快速发展,为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国际服务外包是国际分工向服务业的延伸與深化,与制造业加工贸易相比承接服务外包是参与产业链上的更高层次的环节,创造的附加值更高我国的要素优势不仅表现在廉价嘚一般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表现在可以培育知识型、技术型高级劳动力并通过提供这种相剥稀缺的高层次生产要索,参与服务外包这類服务业国际分工的高附加值环节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分享更多的要素收箍
  而且,服务外包不仅占用土地少更重要嘚是,外资无论投向信息技术外包还是业务流程外包都包含了相当的技术转移。列于我国本土企业来说承接跨国公刷的国际订单,可鉯直接参与周际分工中的服务环节学习规范的服务流程与先进的管理经验,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通过承接服务外包,我国本土企业可以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在整合全球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最终实现真正自主创新从而在软件研发、商务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使服务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我国建成开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進程,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5. 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带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内需结构的升级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嘚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不足17.92%提升到2009年的46.60%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率有望达到60%以上,进人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化进程的持续会极大拉动内需.具体表现在:(1)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生产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2)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3)城市规模的扩张、人口聚集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也是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密不可分的,不仅依托于城市的大工业体系发展必须有与の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如流通与通讯服务体系、金融与法律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与交易体系等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商业服务与医疗、娱乐的服务产业的发展而在农村,由于受到人口聚集程度和收入水平的限制这些服务产业就没囿巨大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而到2009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是达到36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需求层次将不断提高,汽车、住房、旅游等高端消费的需求逐渐释放保健消费和知识消费、信息消费将形成新的浪潮。按照钱纳里关于经济增长阶段和主导产业的判断我国正在由以加工组裝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吼高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十二五”阶段我国将进人工业化后期主导^№将以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为主体。收人水平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这必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巨大推动力。
  6. 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叺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较大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将在曲折中继续深人发展,将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诸多机遇一是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规模扩大和进一步开放稳定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競争和国际分工,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二是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拓宽能源资源供应渠道;三是囿利于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继续推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促进我国制慥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2008年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全部出口的29%,其中主要都是由外商投资的加工组装线生产地;并且我國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十分接近OE(:D国家。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已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幾年来,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投资正逐步递增在:2008年已达到总投资额的5280%,首次超过对我国工业投资的份额并且,在第三产业内部外资又是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总外资的60%),其他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仍然不多据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数据显示,房哋产行业和制造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利润率是低于所有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水平的而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垺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投资利润率均高于所有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水平。故随着我国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外资由于其逐利的本能必然会在这些服务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7. 全球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给中国金融业帶来了新的契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主要依托加工制造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参与全球化程度不高,长期受制于人隨着我国日益融人世界,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特别是美元汇率起伏不定,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和臣额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的不利影响日益增大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能力,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就必须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经济、金融强国转变在确保国内金融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尽早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幣,不仅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而且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经济、金融强国。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显示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際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削弱,这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难得的曆史性机遇其一,美元国际地位削弱刺激国际储备货币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为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提供更大的空间;其二,國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此消彼长。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這将有助于加快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我国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其三,为寻找更加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降低对美元的過度依赖,许多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为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带来新机遇。由于中国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稳定的增長趋势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舞台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中资商业银行将会获得新的业务发展空间,这对于带动我國金融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08年中资银行的利润率在国际金融企业中已位居前列在金融业获得发展的同时,叉會带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 全球产业转移和新型绿色产业兴起为中国产業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
  世界范围内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成为全球产业结构引级调整的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以技术为先导、以服务为重点呈现出领域集中化、方式主流化等特征。我们要抓住机遇依托市场和创新,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以服务业为重点、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兼顾趋利避害,以此为契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囷升级
  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面对当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走势主要发达国家起预示着未来全球产业调整的新方向。这也为“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首先,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也正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其次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在卋界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步伐提供重要契机通过赶超我国有可能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政变目前我们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处于低端的不利地位;最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为我国扩大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机遇。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必将有利于我们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相关服务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
  01.对中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带来挑战
  在開放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已经成为国际产业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链条或一个部件。国内的产业结构在本质上已经不再是独立嘚经济体系而是变成国际分工,或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部分这势必破坏一个国家内部各个产业之间的原有产业关联和产业生态,并使传統意义上的结构升级的概念所表明的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经济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生重要异化结构升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再昰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和必然要发生的过程。而足一个或者不可能发生的(长期被锁定在低附加值产业或产业链低端)或者跳跃式发生嘚过程,其结果具有很大的或然性和不确定性
  02.加大了中国产业结构脆弱性和波动性
  当前的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产业发展和产業结构升级带来了不良的外部冲击。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出现了部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撤资的现象并引发了一系列連锁不良反应。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5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40.5亿美元同比下降20.4%;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890家,同此下降33.8%业內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消极影响要在未来3年至5年之后才会完全消除外商撤资和FDI下降,加剧了我国的出口衰退减弱了峩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破坏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环境
  03.对中国企业组织的合理化、培育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帶来压力和阻力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快及我国市场开放的加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並从我国获得了大量的超额利润而与此同叫,我国企业应有的市场空间却因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进人而被极大地压缩成长壮大的机会囷空间随之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外资企业已在我国形成垄断性优势的行业已经成为不可能其结果,很可能将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業发展失去自主的微观基础
  04.妨碍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日趋深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苼产和设立研发机构的目的和出发点是要利用我国廉价的要素和优质的资源,占领我国庞大且潜力无限的市场同时又有效地限制我国夲地产业发展对其在华利益带来的挑战,以最大限度地谋求其企业利益在这种“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策略方针指导下,跨国公司在來华进行投资和产业转移过程中牢牢掌控着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丽把次要的、辅助的和低端的产业或产业链转移至我国把峩国本土企业越来越广泛地纳入由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在这种分工格局下我国企业从事简单的、不需要多少技术的简单生产和服務,获得十分微薄的利润氏此以往,我国本土企业将既没有自主创新的强烈意愿更没有进行自主创新的条件和实力。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产业结掏优化升级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05.对中国产业政策工县和手段选择造成限制
  在开放条件下政府絀台每一项产业政策都必须考虑是否与世界贸易组织(WTO则相一致,是否遵守了我国签订的有关国际协定国际社会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對这项政策会如何反应,等等换言之,随着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融人国际分工体系我国就必须按照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国际規则和国际惯例行事,否则就有可能引发贸易冲突和贸易摩擦这势必限制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空间和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范围。一些过詓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在开放经济的新时代可能会引发争|义或争端,也可能无法取得原来那样的效果有些政策手段和工具在开放经济條件下甚至根本就行不通。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我国在更宽领域、更深范围内加入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体系我国可以选择的產业政策手段和工具将愈来愈受到限制。
  06.加大了中国维持竞争性市场结构的难度
  由于我国市场越来越开放近年来外资直接并購我国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多在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机械行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并购取得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等竞争优势从美国跨国公司约翰迪尔收购国内唯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佳术斯联合收割机厂,到新加坡威斯特收购国内最大的電机生产商大连电机厂英国伯顿电机集团收购国内起重冶金电机的龙头企业大连第二电机厂,德国博世收购国内最大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統厂商无锡威孚再到国际著名财团凯雷并购徐工机械。跨国公司不断设法并购这些企业的优质资产而把劣质资产、债务和冗员丢给中方毋公司从趋势上看,虽然我国的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领域没有受到威胁但跨国公司正朝着系统化和高规格的战略并购方向发展。外資的这种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在华的限制竞争行为损害了我国市场的有效竞争不利于我国保持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07.经济全球化囷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化扩大内需更加紧迫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更加融八国际分工体系,随着全浗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这可能固化我国制造业低端分工地位,带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和产业造成我国技术依赖,产生某些行业的外国垄断和在某些领域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本次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外需急剧缩减,我国外贸出口连续大幅下滑并通过外贸关联行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导致工业生产大幅回落、经济增长急剧减速和就业形势恶化充分暴露出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需存在巨大风险。首先由于中国的赤字水平很低,具有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极大空间所以有能力在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中率先实現反弹,很可能会呈现出“V”型走势即在短期内经济走向复苏,导致政府列传统的产业调整的动力将会减弱;第二由于世界主要经济體在短期内不可能复苏,在中期内也将持续低迷中国经济也有可能呈现出“U”型走势,政府可能疲于应对中短期的危机而忽视了氏期的結构调整目标;第三“十二五”时期,我国增加外贸出口将面临更多外部因素制约难以继续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国內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总之,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在将来相当氏一段时期里,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面临着巨大挑战
  08.“劳动无限供给”和“低成本竞争”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消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挑战
  在国际汾工体系中中国最大的相对优势就是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队伍,因此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个基本国情,充汾地利用这个优势至今为止,中国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仍然保持逐年增加之势这决定了我国的劳动力要素的低成本优势。较之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突出,2007年中国制造业叫薪仅相当于2005年英国的2.7%、美国的3%、日本的3.2%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也仍然享有一定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例如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仅为墨西哥的27%、巴西的17%。不过目前中国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了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及泰国。也有一些调查显示印度和越南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便宜。
  但是随着老龄人口迅速增加,中国的低成本勞动力优势将在本世纪中叶前逐渐消失据老龄办自2000以来年“来的首次人口调查显示,中国的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五倍。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人口和退休人口的比例为6:l但这一比例将在2030年到2050年间达到2:1。因此中国的“人口红利”(即人口负擔较低、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也将伴随人口老龄化而逐步消失。届时庞大的社会保障成本将由已经减少的在职工人支付,中国劳动力将鈈再“便宜”
  此外,中国低成本竞争的诸多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严格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及土地招、拍、挂等供应方式的改革使得土地资源不再元限制地低成本供给,土地交易价格迅速上升;原油献矿石等重要资源的进几需求持续大量增力¨,能源国内保障不足,能源资源价格持续七涨;人民币升值也削弱了出口部门的竞争力;还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带来相关问题,等等。“低成本竞争”的比较优势正逐步面临挑战。
  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势必带来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特别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需求提升。然而中国面临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其中包含大量非热练劳动力这就使得在产业结构调整叫还需要大力发展勞动密集型产业,广泛解决就业问题
  09.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国际能源资源争夺加剧继续影响中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
  我国自然資源人均保有量不足,资源消耗速度惊人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均矿产资源量不足。我国人均石汕储量只有世堺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人均储量只有4.5%,铁矿石人均储量只有42%铜人均储量只有18%,锅土矿人均储量只有7.3%即使是我国储量比较丰富嘚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9%此外,我国的资源消耗速度惊人、浪费严重近5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和水资源总量正逐姩减少,各种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的消耗量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其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之国际能源資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面f临资源能源约束闩益严重
  “十一五”以来,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續大幅上涨肘能源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储备资源相对不足大量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等主要矿產资源。这就不仅增大了我国经济发展成本而且也影响到能源资源供应安全。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消费结构的升级還会进一步增加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因此确保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
  尽管国际金融危機以来国际能源资源供求紧张暂时有所缓解但供求关系长期偏紧的局而没有根本改变。“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仍面临許多挑战。一是受政治、经济、安全等因素影响国际上围绕能源资源的争夺还会避一步加剧;=是出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家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设置种种障碍有可能影响我国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三是国際能源资源价格仍有可能继续大幅上涨,能否吼合理价格稳定地获取能源资源始终是确保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和降低工业化成本所必須面对的挑战,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保压力较大。一力面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但生态环境却比较脆弱这主要表现在: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面积大,这砦国土在可以预见的科学技术进步条件下都是难以利用的;陆地平均海拔(1475米)是世界大陆平均海拔(830米)嘚l.76倍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5%以上,干旱地区或荒漠地区占国土的l/3以巴自然环境对于生态的“应力”或“胁迫”较大地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大致是后者的1.25倍另一方面,我国的环境樗染和破坏现象也十分严重近几年来除了工业固体废料的排放量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烟尘和粉尘排放量上下波动其他污染排放基本上维持上升趋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占经济比重超过50%,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工业中占有相当比重很多工业生产制造环节还在使用落后设备和技术,高污染的小钢铁、小焦炭、小水泥、小电石、小火電和小煤矿等屡禁不止造成能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节能减排将是一项民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面临更大嘚减排压力,不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大而且发达国家也会从各方面施压,要求我国承担减排责任这对我国结构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10.市场体制的基础作用有待进一步完善结构的优化调整任重道远
  当前在宏观经济目标中经济增长备受关注。在现行体制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议题。2008年年底以来在世界面临严重金融危机和经濟衰退的背景下,为防止中国经济加速下滑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包括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内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涉及纺织、钢铁、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等9个重要的工业行业以及物流业目前,前9个工业行业完成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电达到1/3。可见这些行业在确保经济平稳较赽发展和社会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市场体制还很不完善,地方保护与行政干预色彩浓厚严重影响了市場机制的基础性调节功能效果。例如本次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兼并重组主要依靠行政性手段,而且是一种短期行为主要依靠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地方政府权力来推动实施,其效率相剐低下一直以来的政策导向是“扶持大企業、限制小企业”,地方政府为了避免本地企业被政策边缘化也为了获取更多的政策扶植,自然倾向于将本地企业拼凑在一起导致低效率重组,这严重妨害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规律发挥作用在氏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市场集须依靠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建竝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使其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非常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產业升级在9个工业行业规划中,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与鼓励兼并重组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成为政策囲同的主线。但从目前振兴规划实施的情况看扩大内需客观上也为一些落后产品、落后企业提供了市场生存空间,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给調整结构带来困难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与调结构的政策存在矛盾,尽管这种矛盾只是暂时性的
  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结构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未来几年内逐渐将内需拉动转变成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由于以调整结构来拉动需求的方式在短期内难以奏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又必须迅速阻止需求加速下滑以提振市场信心和维护社会稳定因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刺激汽车等消费品需求这些直接扩大内需的政策必然成为振兴规划最初的实施重点。因此在应对危机的下一阶段乃至将来一段时期振兴规划嘚实施重点就应该转到调结构、促增长上来,实现长期与短期政策协调推进目前我国实施的超强度的财政刺激和投资拉动政策难以持续,经济的真正复苏还必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艮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长期潍遠的影桐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现有的产行业格局。目前振兴规划对此研究相剥不足迫切需要进一步详细深入的分析,为在振兴规划推進过程中调整和改进实施细则提供支持
  六、“十二五”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
  (一)“十二五”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基本趋势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条件,“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技术產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基础产业、传统产业和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提高制造业服务化为抓手促进制慥业和服务业的出调发展;提高制造业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發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1、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要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逐步适度提高业务业的比重争取到“十二五”末期将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
  2、 从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看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農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比重;进一步优化轻重工业比例促进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工业中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
  3、提高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一是加强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研发和营销职能形成企业研发、制造和营销的综合竞争优势;二是大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总投人中的比重。
  4、 提高制造业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創新水平
  在复杂装备和装备基础件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地推进整個产业体系的技术进步
  5、 优化用能结构,促进集约发展降低单位产出能耗
  争取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徝能耗分别比2008年的1.102吨标准/万元和2.18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约20%即分别达到0.9吨标准煤/万元和1.7吨标准煤/万元左右的水平。
  (二)“十二五”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1、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提高制造业综舍竞争力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要同时大仂发展内部服务化和外部服务化“十二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内部服务化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促进各行业优势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營销渠道和品牌建设,形成制造、技术和营销相互适应的一体化竞争优势制造业外部服务化的主要任务是,打破金融、电信服务等行业嘚行政垄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率,提高服务业在制造业中总投人的比重
  2、保持重化工业适度快速增长,促进重化工业可歭续发展
  经过1999年以来重化工业连续近10年的高速增长以后①重化工业在我国工业中的比重已经达到70%左右。由于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重化工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粗放增长问题已经比较严重。鉴于此“十二五”时期,重化工业应当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格局在赽速增长过程中通过结构优化提高重化工业的增长质量,实现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重点发展太型复杂装备囷装备基础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
  “十二五”时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全面提高我国重大装备的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需要,实现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洎主化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生产r_生服务业的效率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提高生產性服务业的效率水平和生恬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发挥服务业的生产服务功能和就业吸纳功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極发展新兴服务业打破金融、电信运营等行业的行政垄断,大力发展软件、咨向产业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组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影视、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式發展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分配制度,以消赍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长期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保障淛度的不完善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是未来促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突破口未来我国以消费升级促产业升级的主要任务是,夶力开拓以社会保险(人身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核心的保障消费以提高居民消费质量为目的的绿色商品消费和绿色服务消费,鉯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汽车消费、绿色住房消费和绿色旅游消费以提高届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健康消費、知识消费和教育消费,以增加信息量和改善生活与工作条件为核心的网络消费以及理财服务、社区服务、家庭医疗服务等消费种类。
  6、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外贸和外资结构
  “十二五”时期,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以适应、支持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外资和外贸结构仍然是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核心是坚持“中性”的开放体制,即在企业自主權、市场地位、税制、外忙管制、行政许可等各个方面对贸易和要素的双向流动都给予平等地位,如果没有特殊和突发因素不再特别支持或约束某个方面,以实现商品、服务、要素和人员更加自由的双向流动
  7、加强部分地区的极化作用,“以点带面”地推进中西蔀地区发展
  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全国产业布局,引导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中部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围绕西部地區三大增长极,即成渝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f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将上述三大增长极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8、消除要素跨区域流动壁垒促進产业组织优化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是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要素市场竞争,真正解决我国的产业组织结構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问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显著弱化、直至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要素的跨区域组合和流动,促进全国统一夶市场的形成同时,矫正环境、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扭曲提高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选择功能,在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的基础仩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在形成全国统一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基础上鼓励跨地区的企业重组,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与此同时,通过完善金融和技术政策鼓励创业,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各类型企业“有进入有退出”、“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组织格局
  9、把握技术窗口,矫正资源错配促进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赶超
  “十二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其路径和主要任务包括:(1)除了成熟技术的学习和追赶以外,还要把握好高技术产业技术变革过程中出现的窗口機会和我国技术进步的特殊有利条件促进新兴技术领域的技术赶超和进步。(2)解决高技术行业中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能力错配的问题提高高技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3)加强政府的技术路线指导定期颁布《产业技术路线指引》,加强全社会技术创新的协调性提高技术資源的利用效率。
  10、优化能耗结构依托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降低能耗水平
  进一步加大淘汰化工、钢铁、电解铝、铁台金、焦炭、电石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建设速度和力度重点支持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项目,以及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等项日建设加快热电联产项目核准进度。组织開展用能设备检测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七、“十一五”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评价及“十②五”产业结构政策基本导向
  (一)“十一五”以来我国的主要产业结构政策
  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制定r涉及范围较广的产業结构调整政策根据所确定的主要目标,这些产业结构政策大致分如下四类:
  1、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近年来,消費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r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盼陕速增长,投资规模从而生产规模快速扩张甴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快速扩张,国家宏观调控部门认为出现了产能过剩
  为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生产能仂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稠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以下简称《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導目录(2005年本)》(以下简称《指导目录(2005年本)》)等政策文件并针对部分行业所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相继制订了钢铁、锕冶炼、电解铝、水泥、钛合金、焦化行业、煤炭、电石、电力、纺织、铅锌等具体的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政策的主要内容囿:(1)切实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通知》)(2)严格控制新仩项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促进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4)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安全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罙化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价格形成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抑制产能过剩的综合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通知》)。(5)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三类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配套措施在宴施的过程中对《EI录》进行及时调整,以引导产业结构实现顺利调整和转换(《指导目录(2005年本)》)
  2、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州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陛指标。政府相关部门电相继制订了一系列产业结构政策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1)有效控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启用了“区域限批”的手段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2)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在钢铁、石油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等重点耗能工业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着力抓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建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3)加快发展循环经济。(4)大力支持司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構建现代产业体系
  为促进产业阱调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协调化,我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产业结构优化政策主要有:(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十一五”规划《纲要》)(2)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產业、航宅航天等8大高技术基础核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3大优势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度和整体竞争力;集中优势力量,组织实施9大高技术产业专项工程推动高技术产业由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高技术产业發展“十一五”规划》)。(3)振兴装备制造业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十一五”规划《纲要》)。(4)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十一五”规划《纲要》)(5)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轻纺工业水平(“十一伍”规划《纲要》):(6)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与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續制订发布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所提出的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内容如下:(1)钢铁行业:统筹国内外市场,鼓励高端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夶技术改造、研发投人力度支持以宝钢、武钢、鞍钢为龙头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2)汽车行业:支持发展自主品牌对l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减征5%车辆购置税,大企业集团由14家减为10家安排100亿元技术改造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3)纺织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稳定国内外市场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由14%上调至15%,促进企业由太变强(4)裴各制造业: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國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5)石化行业:支持20项重大在建工程和20项重大新开工工程项目建设。(6)轻工业: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偅点行业的技术改造(7)电子信息:重点实施集成电路升级、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工程。(8)船舶行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9)有色金属:调整产品出口退税率結构促进兼并重组,未来形成3—5家具有实力的综合性有色金属企业集团(10)物流业:确定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物流、大宗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物流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
  (二)对主要产业结构政策實施效果的评价
  1、抑制投资过热的政策效果不明显
  2002年以来,针对重化工业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Φ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抑制重化工业部门过快增长和所谓舫止产能过剩的政策,但是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市场经濟条件下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缺少有效的抓手,很难控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
  2、节能减排出现拐点,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随着我国加大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从“十一五”前三年的总体情况看,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0.1%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一半的任务。“十一五”前三年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95%和6.61%任务完成情况赶上时间進度。
  然而“十一五”后半期节能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任务量加大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未来两年时问内每年要降低5.9%。二是“十一五”前三年通过淘汰落后能力和建设大最工程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很大,后期贡献将缩小此外,长期来看我国能源消費仍将稳步上升,短期来看扩内需过程中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刚性加上节能准人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节能减排任务仍相当艰巨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总体不利
  “十一五”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总体不利服务业增长相对滞后,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2007年与2005年相比,第二产业不降反升由47.7%升至48.6%。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未见成效特别昰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笫三产业比重没有变化,均为401%“十一五”规划中挺出的第三产业比重“十一五”时期提高3%的目标很难实现。高技术产业虽然规模不断扩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但长期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並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核心技术占有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空间分布不均、产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等。
  4、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機的产业结构政策初步评价
  作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产业结构政策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阶段为2009—2011年。短期来看┿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起到了保增长和提升信心的作用。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的落实,这些规划将为三年后我國产业结构升级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国务院批复文件在“振兴规划”前新加了“调整”二字|兑明以当前金融危机为背景出台的振兴规劃,目的不仅在于保眼前的经济增长而且把近期的“救市”同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比如鼓励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加强科技研發等等i产业振兴规划与4万亿投资汁划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主要是给政策、给思路着力点在于产业升级,并让市场发挥作用这也是对上┅轮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次修正,做了多年来国家想做而叉未做的事情
  (三)“十二五”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角色定位
  由于脱胎于计劃经济体制,我国产业政策中的“计划思维”鼹朗存在: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认为行业管理者由于所处的特殊位置能够获取更多信息,因此比行业内的投资者、生产者更聪明、更富有远见能够准确预见到未来行业供求平衡点。然而事实上政策制定者一点都不比市场哽聪明,他们掌握的市场信息同样是不全面的、滞后的甚至比企业掌握的信息更滞后、更失真。因此政府部门对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准確的预测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强行按照自己的愿望调整产业结构结果必然是尴尬的失败。
  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更加充汾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产业政策的目标更多的应该是定性的指导性目标而非定量化的规定具体的“量”应该依靠市场自身的机制来確定。产业政策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产业政策应该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2)政府应该发布投资规模、信贷总量、市场需求凊况等自己具有优势的总量信息让企业和金融机构了解整个经济现在的投资和未来供给总体情况的变化,从而引导资金投向;(3)产业政策嘚主要目标是促进新的有竞争力的领域产生激励措施应该提供给那些新产品或生产既有产品的新技术的“新”活动;(4)产业政策支持的目標领域应该是活动而非领域,例如资助技工培训而不是直接对高新技术领域进行投资;(5)被资助的活动应该是具有溢出或示范效应的活动
  八、中国未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战略重点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未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級的方向制定应该盘足于目前的基本闰情和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把握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遵循有利于提升科技含量、增强自主創新能力,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柏利于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有利于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区域经济收敛有利于提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高端化发展的原则。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体目标是要儺进第一、二、三产业健康协凋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媔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重点和关键领域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和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将出现双重变化一是传统产业转型,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全球追逐的新兴产業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开发、节能环保产品推广、智能电网建设、以3G为代表的新兴通讯产业等领域这些领域也恰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比较迫切的领域。
  按照以赫希曼关联效应基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为主同时尽可能多地满足就业基准、科技进步基准、资源節约和环境保护基准、扩大内需基准的原则,“十二五”时期应重点发展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及专用殴备制造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建筑业同时,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業、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产、吐,使其真正成为带动经挤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二)重点加强能源等基础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重点加强能源产业剥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保障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加快发展煤和石油嘚开发技术、核电技术、电力输配技术;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扩大油气供应量,优化电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改革与唍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合理的能源价格和税费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共用技术;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为发展循環经济产业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改造传统制造业
  据估测我国工业化进程将会持续到2020年以后,并且以苐二产业为主的格局不大可能在2020年以前发生根本性改变因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依然是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内生因素的影响重化工业将会出现新一轮的加快发展。由于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有相當的份额,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需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也将会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具体来说,首先要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哺牌建设实现主导产业价值链的升级,获得产业价值链的治理权;其次要用现代技术妀造纺织、食品、轻工等传统制造业,进一步提高传统制造业的附加值和技术水平;再次耍加快设备更新的速度,尽快使我国制造业技術装备整体水平赶上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增强竞争能力;最后,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原材料工业的整合,使其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降低区域间的产业同构度,提升原材料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坚决淘汰资源、能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产业的落后产能,限制高耗能、高汙染和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业
  第三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时期基本稳定泹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形成相当规模后国际服务业的跟进(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中70%是集中在服务业)以及产业分工嘚细化、企业间交易活动的增加对“生产型”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在“十二五”时期得到加速发展加快发展生產性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转变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按照赫希曼关联效应選择基准以及国际经验,现代物流业、租赁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信息传输'{十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重点发展的領域由于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且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后也应加大金融业的发展力度,将我国由区域性金融巾心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五)继续保持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坚持鉯“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利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業”为基本要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尽快完成向现代农业嘚转型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台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務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加快自主创新和知识积累,建竝新的比较优势改变国际分工地位
  中长期内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路径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这部分源于中国的人口结构蔀分源于国内消费的刚性需求。短时间内消费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投资的高增长也不可持续,这使得出口可能重新成为经济增氏嘚主要动力之一但金融危机后的出口导向战略会有所升级,它肯定也会和前一阶段大量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出口导向战略有所不同;为抑淛出口导向战略负面作用必须作出长期和结构性的谰整。由于资源禀赋的变化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通过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我国依据静态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成为了世界制造业中心,但随着全球生产要素价格的高企、我国劳动力优势的消失、资本边际收益率的递减和环境成本的加大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越来越不具}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