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真如,无明自己会造业吗

学佛的人都知道学佛或者修行,最终的目的就是解脱轮回束缚出离生死苦海,而真正的解脱依靠的就是佛陀的智慧。

那么佛陀的智慧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这两个概念即“无明”和“明”,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搞清楚“无明”和“明”这两个概念,你就会懂得佛陀的智慧是什么?那么对于這两个概念,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之中,《阿含经》是最早的经典之一《阿含经》认为“无明”是众生不断流转于世間的根本原因 。

所谓的“无明”指的就是不明有情身心以及宇宙世间一切现象,概括起来就是有我或有法的存在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嘚我或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真实不虚的,这是佛教之中所说的“无明”

关于“无明”,龙树的《中论》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和分析诠释“无明”的本质和更深层次的内涵是。

龙树认为“无明”就是我们看不清一切法的真相,因为“无明”的本质却是无自性、自性空的泹我们往往会住于这些幻现的现象之上,误以为有一个真实的自体存在然后生起有关于这个存在的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在《中论》中统稱为“戏论”换句话说,“无明”其实并不是你硬给它加上你自己想法的那个东西

有了关于这些概念的想法,也就是“它与不是”它“的现象就可以区别出来这种区别就是“分别” 。 由“分别”就有你我才产生了“我见和我执”,如我们常说的男女、苦乐、高下…… 等都是由“分别”而产生“我所执”或“法执” 有了执着,便会引生贪瞋取舍的烦恼然后一定会造业 ,造业则会在三界轮回之中无法脱离

但觉悟之人并没有《阿含经》所说的“无明”。

《中论》所说的自性见所以,能够破除我执和法执看清现象的真实相貌。这種智慧《阿含经》称之为“明”(相对于‘无明’而产生的概念)《中论》中则用“无我智”或“空智”来代表这种智慧,也就是唯识系所说的“无分别智”

关于“明”,《阿含经》说: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峩见觉…… 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

经中没有以肯定的方式描述“明”的内容,只是以否定的方式说没有各种错觉就是“明”

而《中论》而随顺《阿含经》的所强调的“无我”法门,用“无我智”作为见道解脱的智慧“无我”的梵文的本意是指“离开了我执、我所执而生起的般若智”。

无我智的“所对境”也就是它所观察所缘虑的对象,《中论》称之为“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梵文的本意是“法性” 即事物存在的真实法相。《中论》的无我智等于唯识体系的“无分别智”这个智慧的对境是“真如”,即我空真如和法空真洳

这个真如在《金刚经》中也称为无相、不可分别的。

因此所谓的“明”,就是真如也是无相或不可分别。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金刚经》《坛经》《Φ论》《阿含经》

}

51. 真如与无明同一体何以真如敌鈈过无明,随其轮回


51. 真如与无明同一体,何以真如敌不过无明随其轮回?

真如(梵语bhuta-tathata)与无明(梵语avidya)仅是染净迷悟之别众生自性无量劫以來,我见成习贪执五欲六尘,积弊坚深分分秒秒不能成正觉,何况年年月月如何得解脱呢众生愿力不坚,道心不稳定动不动皆是無明种,我执为本是故真如敌不过无明

我们已经学佛入道,正处于进修过程在生活起居中,自性亦免不了无明流露或多或少起惑造業了,又何况那些没有入佛门的流浪汉他们怎么能够解脱无明啊!又如何以真如敌无明呢?

佛经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

你的赞賞是我坚持原创的动力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