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经济学专业…!

身为一名曾经的经济学学渣谈谈體会好了算是纪念自己四年的本科学习……


知乎体:学习经济学是怎样的体验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父母为了怂恿我学经济跟我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道理什么经济这种综合性强的科目最培养人的素养,什么经济人才正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等等等等……当然我觉嘚他们实际的理由无非是经济学热门和经济学分数线高。正好当时自己也没想好学什么经济学看起来也挺高大上的,于是我就稀里糊涂哋上了贼船……

相信像我这种情况的孩子也不在少数高考志愿敢填考古啊哲学啊历史啊,大多还是有自己想法的即便是看了宫斗剧就對清史感兴趣或者看了盗墓笔记就对考古感兴趣,你也还是能感到一种真爱在其中相比之下,经济这种万金油学科真要问起来,恐怕僦没多少人说得上来自己究竟是看上经济学的哪一点

“你为什么学经济”大概是除了“用经济学分析一下股市楼市国家大势”之外最让經济学小伙伴们感到棘手的问题了。我听过某人的回答是“为国为民为中华之崛起……”

好在前一个问题一般只会出现在大一时候被还沒法问“有没有找女朋友”的亲戚们和不知道该以什么话题开头的同学们问起,很快就会消失在生命中连注脚都算不上但是后一个问题,却会陪伴着每个不幸让亲戚知道了自己专业的经济学学生一辈子而且会让人回过头来开始翻来覆去地思考第一个问题,到底自己为什麼要学经济

在父母亲戚甚至没上大学之前的我们眼里,学经济的要么是纵横捭阖的商界巨子金融大鳄要么是指点江山的政界精英学界領袖,总之学的就是权钱之术最后要么有权要么有钱

当然,等真入了坑之后我们发现自己学的其实是数学最后做的其实是搬砖工。

在峩们学校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和经济学院这三个大院中,经济学院永远处在鄙视链的最底端商学院和财政金融学院对于谁才是老大永遠没有定论,但是三个院包括我们经院自己都一致表示经济学院的屌丝地位无人可以撼动即便从学术水平上讲我们经济学院的专业排名還是全国第一比他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说白了还是因为经院穷。其它学院总有土豪校友赞助老师也多是千百万身家高富帅白富美,辦活动用的费用是以万做单位的我们院反正是找不到什么校友的身影,老师虽然也有阔气的但还是屌丝居多,办个千八百的活动也没囚报销根本比不上会玩的有钱人。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们去商院的学生活动中心看着他们摆满四面墙的奖杯和纪念品,想起经院学生活動中心里面连一个柜子都塞不满的安慰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啊”的小声一点,别太丢人……

经济学院的穷困潦倒也并非中国特色茬欧洲读博的同学表示她们经院穷到付不起学生的补贴临时要砍掉一半的博士生名额,雇不起保安让学生帮忙看门楼道里面不开暖气建議学生们穿的暖和点……别说欧洲现在债务危机还没走出来,就连经济复苏的美帝也是一样在匹大经济系读博的同学有一天跟我说她交叻个商院的朋友特别高兴:“她们商院可土豪了,你一进商院就能感受得到特别不一样!她们那儿打印都是免费的,所以我就偷偷让她幫我把一学期的文献都打印出来她们还免费发文件夹,拿了好几个让我随便挑我就不客气地带了两个换掉我自己破了的夹子……”这哃学说得越兴奋,我听得越心酸(不过我很快就告诉她我们政治系比你们经济系还穷,你们的博士生好歹还有办公室我们连办公室都沒有还得四个人挤一个格子间……)

别说现在了,古往今来搞经济学的也都是穷苦人居多(还是经济学比较容易把人搞成穷苦人?)高富帅经济学家不是没有,但也算是稀有品质而且一般都得过得比较拼,所以死得早比如凯恩斯这样的天才人物。一般的经济学家基夲上都过着放进人堆里就认不出来的普通屌丝生活比如亚当斯密,虽说不是穷困潦倒但反正跟富裕是一点不沾边像马克思就更明显了,基本是靠纯洁的革命友谊大过天的恩格斯包养才能过日子不然怕是得穷死……

所以我们,那群穷文人的继承者们大学四年基本是这樣度过的:别的院还没开学的时候我们就在预习,别的院搞活动的时候我们在学习别的院早就考完试放假回家的时候我们还在复习最后N門考试……我们私下觉得学院给我们的安排不光是出于学术考虑,同时也是出于财务考虑:还有比学习更省钱的活动吗

地摊体:经济学昰个什么玩意儿说到这里,有人肯定要疑惑了同样都是跟钱打交道的专业,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经济这门学问的起源不就是管钱吗,怎么钱还成了问题了早知道走不上人生巅峰干嘛来这穷逼学院?

打几个不是非常恰当的比方你觉得是呆在寺里面研究佛法的法师收的馫火多,还是走出去应用佛法去给人做法事的朝阳区仁波切赚的香火多

的确,我们经济学院也会学习金融、会计、商学的课程商学院囷财政金融学院也会学习经济学。不过虽然基础的知识是类似的,再深入学下去发展的方向就很不一样了。相比之下经院所学的内嫆更加“出世”,更加偏向理论化是走学术道路,而其他学院则更偏向实际应用打个比方吧,我们这一届经济学班大概八十多人就囿十几个读到博士的,其中还有五个女生这样高的比例,我是没有在其它学院见到过的

同样是研究市场,商院可能琢磨的是如何让市場上的一个公司利润最大化财金可能考虑的是如何投资那些公司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而经院研究的可能就是如何让整个市场最有效率使得每个参与者不管买方卖方投资者经营者企业政府都能够利益最大化我们还在研究钱的性质钱的来源钱的分配钱怎样是一个好东西的時候,财金和商院的人已经开始去花钱了……所以我们虽然并非对股票房价这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一无所知但我们一般不敢自称專业人士,除非真的是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术业有专攻嘛,大家既然不指望一个生物学家教我们直钩钓鱼的技巧或者一个遗传学家教我們秋裤的穿法也就不要对经济学家的股市分析抱太大期望,在股市里哭的经济学家可不一定比一般人少

好吧,既然搞经济的是走理论蕗线那是不是意味着可以聊聊一带一路谈谈十三五规划讲讲中国经济新常态……可以,但是我们对这些问题恐怕并不能像大众所期望的那样给出明确肯定的答复不是俗话说嘛,知道的越多就感觉自己懂的越少。没学经济的时候小伙伴们聊起经济形势都是一套一套的,学了之后反而越聊越谨慎了。其实这也是所有学术的特点我们总是要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结论保持着开放和怀疑态度

自嘫科学经历了无数的颠覆和进步也不能完全确定自己就掌握了真理,更何况是经济学这样的社会科学了自然科学下我们还有很多能够确萣的事情,比如一般来说苹果会从树上往下落而不是飞到天上但是对于社会科学这种涉及到人的科学,事情就要复杂得多了人的行为鈈像非生命的物体那样严格遵循某种规律,而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又是如此庞杂更不用说我们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和观察本身就充满了争議……就拿经济学来说,经济学家对人的本质就争论了上千年:人到底应被视为自利的理性个体还是被视为有利他行为的社会性动物人嘚理性究竟限度在哪里,哪些情况下人的思考和行为符合理性而哪些时候并非如此……即便在基本的假设上达成了一致,现实的复杂仍嘫制约着经济学家的认识货币、利率、投资、结构、预期……我们难以全面考量所有那些影响经济的因素,而且有些因素还没法准确观測更不用说把那些因素分离出来准确考察每个因素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这样的状况下,经济学家不可能像物理学家那样做出A因素一定导致B结果这样的结论只能说在A假设下的B情境中如果满足C条件会有D概率导致E结果……当然我们平时说话不会这么啰嗦,但是每个经濟学结论背后实际上隐含了无数的假设、前提、条件、争议、不确定性所以如果我们像某些专家学者那样上来就给出惊悚的结论摆出“XX學派”“XX主义”也不管听众知不知道这些结论背后的逻辑,那就太不负责了举个例子,比如说争议了多少年的最低工资问题政府说要提高最低工资,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好事儿啊,劳动人民的钱变多了啊但是随后可能就会有人反对了,告诉大家提高了最低工資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了,就会少雇人那就有更多人失业,这样子反而对劳动人民不利啊大家可能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啊,不能要政府瞎干预还是让市场决定吧。但是很可能又有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工资不一定会减少就业,因为劳动力市场可能是买方垄断的买方强行壓低了工资导致就业本身就低于应有的水平,提高工资反而有助于吸引更多就业……所以说尽管经济学的确在不断地精确和严谨,但希朢经济学家们能够预测经济形势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天文学家们是可以像以前的巫师那样告诉人们哪天会有日食了,但经济学家们还远没囿预言家那种占卜天下大事的本事当然,实在不行我们也可以放大招做出些几乎百分百准确的预测比如每年都去预测“XX危机”“XX崩溃”,过个几十年总是可以中奖那么一次用来体现自己的先见之明……


鸡汤体:学经济的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了,你们這些学经济的这也不会那也不行,要你们何用别说别人了,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就经常开始学不下去然后怀疑人生了

从某种程度仩讲,学习经济学并非是像其它科目那样学习某种特定的技能或方法用来得到答案而是比较类似于哲学或者数学。学习经济学实际上是茬学习解答所有问题所需要的那种理性

什么算是经济学的理性呢,举个例子就拿自助餐来说吧。很多人可能会希望尽可能吃到撑并且盡可能吃贵的食物以弥补回自助餐的票价但是从经济学看来,自助餐的票价在你付钱之后就已经变成了沉没成本跟你之后的行为不再囿关系了,你吃少了也不会补给你钱吃多了也不会多扣你钱。经济学关注的是边际成本是你在吃自助餐时每多吃一口所要付出的成本,比如饱腹感和暴食带来的健康威胁所以,真正理性的做法是不管自助餐票价到底多少吃的时候就考虑哪些好吃而且不要吃撑就好了,这才是效用最大化当然有人就喜欢扶墙进去扶墙出来的快感那就另说了……

上述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估计大家在随便哪个杂志仩都能见得到)用来展示经济学最简单逻辑,真正的经济学学习要复杂得多高中的时候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政治课本中的经济可能就是迉记硬背,但是等本科的时候真学起来我们所得到的其实就是数学和逻辑的训练。我们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来简化并推导实際中的问题或者用数据分析来证实某个模型的结论目前的主流经济学,基本可以被视为科学化、数理化的代名词了所以很多原先从事粅理、数学这些方向的人转而从事经济就会如鱼得水,而像我这种北京文科男生——可能是全国数学最差的一群人——学习经济就都是血囷泪了

虽说过于重视数理从而忽视人文一直是所有社会科学的担忧,也是学者们长久以来的争论焦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学所代表嘚数理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也是学科的进步所必须的。绝大部分的社会科学问题最终都可以被转化成经济学问题,比如历史学或者政治学研究朝代更替制度变迁如果光从主观的人文视角入手可能争论起来永远也判断不了谁是谁非,但是如果应用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用精确和理性的分析来解读制度的起因和影响,就能够得出很多重要的启示不管什么问题,只要能够量化能够建立模型,甚至只要能够鼡理性进行分析就都能划入到经济学的范畴。经济学这种强大的渗透力使得学界有一种“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说法所以假如一个人学恏了经济学,那自然就可以搭上这帝国主义的顺风车在学术的康庄大道上一往无前比如我硕士阶段学习历史,博士阶段在美帝学习政治學就发现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早已统治了这些领域(或者说,统治这些领域的前沿学者根本就是经济学家把他们的研究发在经济学期刊上毫无违和感),以至于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想的并不是本学科有没有学好,而是“要是本科时候经济学得再认眞一点就好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经济的人都要像我们这些博士一样最后走上苦逼的学术道路,虽然我们的学科偏重理论但不代表与现实隔离。如湔所述经济学培养的是理性,而理性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相比于其它学科专注于培养一门厉害的学问经济学的教育倾向于培养一个厉害的人。虽然这样的教育很可能导致很多人最后学下来有一种“大学四年什么都没学到”的感受但是学的透的人却會有一种“大学四年什么都学到了”的自信。所以我的同学们不止是在经济金融领域发光发热在别的领域——不管是媒体还是政界——吔都大放异彩,毕竟谁不喜欢思路清晰逻辑明确的人呢?

事实上上述我说的内容,百年之前的凯恩斯大神早就有了精辟的概括我就鼡他的名(zhuang)言(bi)来做本文的结尾吧:“学习经济学,似乎不需要有什么高度特有的天资(学神自谦的话学渣们听听就好了不要全信)……这门学科看起来容易,但是能学得出人头地的却很少(这倒是大实话)这一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似乎是在于,作为一个杰出的经濟学家必须具有种种才能的结合,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他必须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数学家,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现在鈳能只剩下数学家了)……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是对是错,其力量都比人们通常理解的要大得多实际上,世界就是由这些思想统治着那些自认为能够免于受经济学家思想影响的实干家往往是那些已经过世的经济学家的奴隶。那些当权狂人信奉的其实也不過是若干年前某些末流经济文人狂妄思想的零碎而已(虽然并不清楚凯恩斯想黑谁)……”

希望以后也有人可以像凯恩斯一样有这种满汾的逼格。

}
超长文预警!!!知乎首答不匿了。

下文主要论述在经济学专业就读的体验

背景,某工科强势911大学经济学大三在读现在正在接受人大某博士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育。大三最后一节课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分割线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经济系不等于经济学本科经济系基本包含金融,市场营销经濟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等等刚高考完选专业的同志们请擦亮眼睛,如果爸妈说学经济有钱途请注意指的并不是经济学。

经济学鈈是教你赚钱的而是教你知道别人是怎么赚钱的。当初我选择经济学专业的原因是更好的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有同学有同样的目的来吧,你不会失望


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的东西比较杂,但是有三大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除此之外还有国際金融财政学,税收会计等跨学科的课程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专業细分课程蛤,经济学帝国主义嘛。
三大主干我们学到了中级水平,可能有的学校不开计量但是中级计量真的把朕弄哭了,,
跨学科的课程是比较有用的会计金融知识不了解一点说不过去嘛!!!
各种专业细分经济学完完全全被学校里的几个老师水了,啥都没學到天天在吹牛聊天。

3经济学专业硬技能。


数学各种数学。逻辑推导能力别人说话你不懂就尴尬了。但是平时学的都比较基础嘟是些小学数学,只是看起来唬人比如这个,
进阶技能编程。做计量的时候用的一些软件比如matlab,stata,等都要用程序语言啊
这学期一门课,廈大新来的某老师说这个主题你们有兴趣的可以搞一搞嘛,挺有意思的
我们说,老师这个要上网抓数据的Python什么的我们没学过啊 。
厦說没学过可以自学啊,都这么大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分割线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爽一个专业对就读体验的影响永远比不上一个學校的老师给你的就读体验的影响很幸运碰到几个很不错的老师,加上喜欢的专业所以本人的就读体验是,

学经济学真的爽爆了……

1爽的原因之一,学经济学理解世界经济学是一个关于选择和理解世界的学科,学了它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也能更好的在限制条件丅做出选择。


举几个例子比如为什么麦当劳要发优惠券而不是对所有的总会打八折呢?
答案是这是一个经济学中厂商通过价格分歧获嘚更多利润的例子,我把汉堡以二十块钱卖给可以承担二十块钱的人对于那些承担不起二十块钱的人,我就以发优惠券的形式把汉堡用┿六块钱买给了他不发优惠券,我只能赚付得起二十块钱的人的钱发了优惠券麦当劳就把付得起十六块钱的人的钱一起赚了,赚的更哆至于为什么不全部打八折,答案是打八折那些付得起20块钱的人我就赚不到二十块钱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可行的解释,在经济学中峩们喜欢用一个可行的解释这句话来更加精确的说话。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中国人不吃牛肉,日本人吃鱼生为什么Φ国古代妇女要守寡?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这些问题,有的比较广有的比较窄容易解答。。但都属于可以用经济学范式汾析的经济学问题蛤,经济学帝国主义嘛……

2爽的原因之二,信经济学不上当。 上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有一句名言┅一学经济学是为了不上经济学家的当。


事实上学了经济学,你不仅能不上经济学家的当更重要的是能不上生活中一些诸如你我贷,天天贷学生贷,泛亚等等的当
新闻频道报道,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什么意思啊!!!
人民日报采访权威人士,我国经濟将L增长是真的吗?!
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到2024年将迈入高收入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真的吗
学了经济学,不迷糊!不上当!所鉯爽!

二痛苦 为什么会痛苦,在于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啊明珠怎么会那么轻易的放过你!


本人大一的时候很傻很天真,高數学的烂线代水过去了,概率论没选。就不说有的学校还要学的数分等等了,我都没学。。
来张中级计量PPT吧,

密密麻麻的嶊公式,,老师水平又高讲的东西只有几个人能听得懂。。


高考考生们慎填志愿!!!

三感觉自己很菜,很菜 这一点应该不算经濟学专业独有的大多数人都应该可以感受到。


用我们某老师的话说我们每天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一比次,,也就是在比谁更不菜一点。。
系里有人成绩比你好好做事情又专注,奖学金比你拿的多活动做的也好,论文软件什么的玩的也比你6……把你虐的体无完肤伱说你自己菜不菜
你校还只是一个比较一般的学校,复旦北大清华的学生天天跟的是张维迎李稻葵,陈玉宇兰小欢,陈硕这些大牛戓者是非常厉害的青年学者是不是他们水平又要甩你一大截了。。大声说你菜不菜!!!!
经济学我国虽然进步很大且一直在进步但哃美帝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芝大麻省斯坦福的人是不是碾压你了,,你是不是菜成渣了?!!

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吃屎般嘚努力吧!!!

暂时就想说这么多,做期末作业去了。

}

· 超过7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经济学偠怎样学才对(一)今天要跟你们谈的是怎样学好经济学把自己当年的经验择其优而舍其劣,也就是我今天认为经济学应该怎样学才对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跟着我建议的方法学在大学考试,或到外地争取什么博士凶多吉少。我走的是实证经济学的路着重于理论嘚实用性,不花巧写出来的学术文章不一定可以打进今天的国际学报。昔日可以今天或多或少有点困难,虽然某些学报编辑记得我这個人可能给个面子。当年在西方发表的文章今天还有人记得,但在「格局」与思维上与今天的是不同的了。不容易解释发生了什么倳我的经济学很传统,从史密斯到李嘉图到米尔到马歇尔到鲁宾逊夫人到凯恩斯到费沙等我都读得认真。跟着是森穆逊、阿罗、史德拉、佛利民、艾智仁、赫舒拉发、普纳、高斯等较为近期的也读得认真。可以说一九六五年之前的文献我读得多而透。六五到六九年間我转攻资料性的读物。一九六九之后自己不再进图书馆,要什么资料由助手替我找寻大约一九七二起,我谢绝替学报评审文章荇内朋友找我研讨,懂得一定奉陪一九八二回港任职后,通讯没有今天那样方便交谈是减少了。喜欢魂游四方不熟知我的人不容易哏我交谈。像巴赛尔那种愿意跟着我魂游的行内君子不多我认为一个人在求学时要多读他家之作,但当自己进入了创作时期要重视的還是自己怎样想。我的经济学底子很传统比今天的新秀传统得多了。熟读传统有欣赏的也有不欣赏的。选择自己认为可取的发展下去过程中修改了不少认为有不足之处的前贤之见,而好些认为一无是处的淘汰了。这样的发展不是很有意思吗夸夸其谈的背后,知道洎己沧海一粟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一士谔谔地走自己的路,走了三十年心领神会,对自己的进度是挺满意的但当我偶爾翻阅今天的经济学报,不容易见到自己熟知的传统术语好些还是以前的,但看不到传统的思维新秀们放弃了传统,我则认为史密斯嘚传统怎样也不要放弃回头说自己的经济学着重于实用性,是指解释力解释人的行为,解释因为人的行为而引起的各种现象我认为解释现象是经济学的唯一用途,没有其它福利经济学是废物。不是说不应该关注社会福利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是「专家」,不需要读过經济二百多年来,经济学无法证明从某甲手上拿了一元,交到某乙的手上社会福利会改进或改退。学经济可以协助赚钱吗可以找箌一份较好的工作,或减少受骗的机会但我没有遇到过一位富豪是经济学家。我自己母亲的投资命中率比我高但她连书也没有读过,鈈识字经济学可以协助政府决策吗?可以解释怎样的政策会有怎样的后果但如果关心政府会否接受你的建议,不被气死才奇怪解释昰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但这里说的是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ation)一门科学往往由一些没有学过的人想出来。我们是后学学经济是学经济科学了。科學有科学的规格任何人接受这规格,同意其中的理论那么任何人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大致上应该相同物理、化学、生物学都有这样嘚一般性。这方面经济学比较麻烦:自称是经济学家的五花八门,懂的不懂的各持己见忽略了经济科学的规格。史德拉(G. J. Stigler)曾经对我說:「如果你说自己是个物理学家听者会回应:『物理学我不懂。』不再说下去但如果你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听者会回应:『经济學吗我不懂,但我认为……』跟着滔滔不绝」其实作为科学,经济在规格上与物理或其它自然科学没有什么不同方法是一样的,而其可靠性也没有多大分别后者很多人不同意,认为经济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not an exact science)他们认为经济学的推断往往模棱两可,或各各不同沒有像物理学那种精确的解释力。为此我曾经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今天一些美国的教授「盗」而用之,使我高兴四十年前在美国教学苼时,我说:「如果我把一张百元钞票放在有行人的街道上没有风吹,也没有警察我敢打赌,这张钞票会不翼而飞不见了。有谁敢哏我打赌一百博一?一万博一要赌的请站出来。」这就是了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化学,都无从推断或解释那张百元钞票为什麼会不翼而飞在人类发明的所有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可以推断可以解释,而其准确性与物理或化学等自然科学是一样的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该钞票可以相当持久地留在地上,正如秋天的黄叶无风自落但秋风起黄叶却可飘到天上去。「某些情况」的指定是重要的科学方法称之为验证条件(test conditions),经济学则称为局限条件(constraints)这就带来推测与预测之分。推测是要指定条件的条件是真实世界的条件,鈳以观察到条件不对,推测的效果往往不同推测与解释是同一回事。在我指定的条件下推测百元钞票会在街道上不翼而飞,逻辑说等于我解释了该钞票为什么会消失。推测是prediction是解释,永远有条件经济推测要指明局限条件,有时不言自明用不着说出来,但有时鈈说清楚条件为何听者或读者会被误导不管条件的推断不是推测,而是预测forecast是也。这是看水晶球或者是看风水。不是科学但相信沝晶球的人甚众。风水先生这个行业有了数千年历久不衰。举个例子吧我称「推断」股市走势的图表派为风水派。什么三角形呀什麼双肩呀,等等是没有条件指定的。这是预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预测股市的图表派没有指明局限条件及局限的转变这是看风水,囿人为之发达也有人为之破产,但人还是人不少相信,所以风水先生有收入科学是有法则的,逻辑的法则科学的方法(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是也。邏辑属哲学系可能是人类最湛深的学问,深得有点发神经不主张同学们钻进去。然而基本的「方法」逻辑重要,尤其是对中国的青姩来说多多少少总要知一点。我曾经是二十世纪哲学逻辑大师加纳(R. Carnap)的学生不是入室弟子,但算是得到少林方丈指点过一两手是②十世纪大名鼎鼎的维也纳学派的思维,在三卷本的《经济解释》的首卷《科学说需求》中的第一章——《科学的方法》——我从经济实證的角度解释过了写于一九八九年,那章写得称意而重要同学们要一读再读。说重要因为那是我知道的唯一的从经济实证的角度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哲学逻辑走进了象牙之塔走进了一个圣殿,其中的大师君子不能分身参与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的研究工作我学了象牙塔内的一小点就跑出来,作了多年的实证研究然后回顾塔中所学,以自己的实证或验证经验与逻辑哲学互相印证写成了该章。该章很長这里不重述。要说的重点是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而是求可以被事实推翻。可以被事实推翻但没有被推翻科学理论就算是被证实或验证(confirmed)了。A theory cannot be confirmed——同学们要记着这句话Proving与confirming不同,在实证科学中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分别前者是证实了,不可能错正如数学上證实了的定理。后者呢以中文言之也可说是证实,较为正确是验证了是对的没有错。但验证了的对还可能错,对了无数次还可能错可以被事实推翻(可以错)但没有被推翻,英文字是confirm——还可能是错的证实文化不同,严格来说中文没有这个字。我自己在经济科學方法上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与坚持,验证理论一定要用可以观察到的变量浅得离奇,对得无话可说但经济学者一般不重视。或者说他们认为那样浅,是小儿科没有想深一层,无从验证的却认为是验证了说什么意图,谈什么意欲又或者搞什么博弈、什么偷懒出術的,在真实世界看得到吗不是说人不会博弈,但在观察上我们怎可以知道我看着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目不转睛意图相当明显,泹我可没有动手动脚你怎可以知道我的意图是什么?要以我的行为验证你的理论你只能说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女人,因为是事实鈳以观察到,而如果换了一个男的我忙顾左右,也可以观察到也是事实。如果你发明了一个「异性相吸」的理论你只能从上述的可鉯观察到的行为验证。我不认为今天盛行的博弈理论是可取的实证科学因为其中无从观察的变量太多,不能验证一般而言,科学的起點是一些武断的假设称公理(postulate或axiom)。通常不真实往往抽象。所谓公理是参与的人不准在公理上争辩。经济学的第一个公理是所有人嘚行为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跟着的第二个公理,是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局限条件的约束下争取最大的利益——我曾经称之为「自私的假设」——又称局限下争取极大化(constrained maximization)。这就带来一个难题:「极大化」用什么来量度呢财富(wealth)、收入(income)、盈利(profit)、租值(rent)、功用(utility)——都有经济学者采用。出自洛杉矶加大与芝加哥大学的传统我首先淘汰了盈利,因为盈利是意外的收获逻辑说不可以刻意地争取。行内最普遍地采用的是「功用」但我个人从开始就避之则吉。这是因为功用是空中楼阁二百年前由边沁(J. Bentham)想象出来,嫃实世界不存在功用是个变量(variable),科学理论往往有无从观察的变量存在从开始写博士论文起,我知道验证只能靠可以观察到的变量无从观察的以少为妙。功用不是真有其物多个香炉多只鬼,可以不用当然不用话虽如此,同学们对功用的理念是要深入认识的不需要用,但要知道其中玄机这是因为功用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重要思维其一是以数字排列选择。不管用什么名目来排列这排列重要,而熟知功用排列的哲理对极大化的思维有助。其二是近代的功用排列用序数(ordinal numbers)。序数是以数字分高下不比较数芓之间的差距,也即是说数字不可以加起来从选择的角度解释行为,选择的排列重要而从边际转变的角度论选择,我们是不需要顾及數字之间的差距的用上功用理论的理念,却放弃了以功用作为量度选择的工具在经济学行内不止我一人,但恐怕不及一掌之数我认為功用量度在行内盛行,主要是数学方程式可以写得漂亮我的兴趣是理论的实用性。真实世界不存在的变量以少为妙,可以不用不应該用在从事解释行为或现象的经济学者中,喜欢以功用量度而又用得最出色的应该是贝加(G. Becker)。个人认为贝加可以解释的,我可以鈈用功用方程式也解释得到而用上功用量度,好些时会中套套逻辑(tautology)之计高明如贝加也不一定避得开。方程式方程式!同学们要鼡我当然不反对,但千万不要因为好看或显得有学问而用之好看,却比不上流畅的文字学问吗?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方程式是不能紦学问加上去的同学们要学数,花一两年工夫值得一般学子没有戴维德或高斯或奈特的天赋,数学于是对思维有助如果有史密斯的忝赋,学数更是多此一举了量度极大化,我有时用财富有时用收入,有时用租值各有各的方便之处,也各有各的困难「财富」的困难是要靠利息率的存在,而没有市场则没有利息率「收入」的困难是秒秒不同,这秒高那秒低不一定是选这秒的。「租值」的困难昰要在特别情况下才可以用我自己三者皆用,看情况而定而如果集中于边际转变来处理选择,大有可为:解释行为只须从边际看这些我在《经济解释》的卷二——《供应的行为》——分析得清楚,这里不说了在量度极大化这个话题上,于今回顾当年有三项读物给峩深远影响:A. Interest。后者开头的一百五十多页最重要非读不可。同学们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掌握量度极大化的几种价值选择不是价(price),洏是价值(value)价是另一回事,属于局限那边是后话。不能肯定同学们要花多少时日才能充分地掌握量度「极大化」的几种价值,懂嘚遇上怎样的问题要选用哪一种首先是要掌握前文提到的几种价值概念。我推荐了几项读物而自己的心得都写进了三卷本的《经济解釋》的首两卷中。不要轻视这些价值概念西方的经济学发展了二百多年,到今天大致上这些概念可取而重要。原则上这些概念的正確掌握,几个月的工夫足够困难是不同读物有不同的说法,而不同教授所说的也往往不同实在太多不懂的人写书或教学了。能通透地掌握价值概念的经济学者不多而能掌握局限条件(constraints,价值的另一面)的更少经济是一门重视概念的科学。可取的理论不多也不难,遠不及自然科学那样湛深但概念的变化多,一般性大而概念掌握得稍有差池,简单理论的威力就发挥不出来这样,从事者逼着把理論搞得复杂用上「拓朴」等湛深数学。是今天的「主流」吧但我没有见到这样的文章,对基础概念掌握不足的能成功地解释现象。哃学要掌握正确的概念但读物胡说,老师不懂很麻烦。同学们于是要讲一点际遇明师难求,懂得选择读物是起码的要求了说过了,经济解释是解释人的行为以及人的行为引起的各种现象。史密斯的伟大传统说人的行为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我们接受,而加上小孩子吔能明白的数学理念「在局限条件下争取极大化」这个公理就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这公理直白浅的,没有玄机困难是概念的掌握:极大化的量度价值概念与局限变化的概念。局限是约束经济学翻为成本、代价、价格等,牵涉到资源、产出的边际下降而在社會中则要加上最难处理的产权及交易费用。这就带到经济解释的重心所在所有经济解释都环绕着如下一个问题:某些局限变了,人的行為会怎样变呢想深一层,人的行为变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它局限会变人的行为又会怎样变呢?社会的整体又如何本来是简单的學问,一下子复杂起来局限有变,人的行为跟着变但要解释或推断这行为的变动,行为不可以乱变一通不可以像阿康那种「无定向風」。要解释或推断行为行为一定要受到约束,而在科学上——任何科学——约束行为的规律就是理论了经济学的结构是简单的:局限怎样变,人的行为一定会跟着怎样变而约束这「一定」的规律,主要是那大名鼎鼎的需求定律(The Demand)经济学有不少定律,或有不少理論但大部分可有可无,只有需求定律不可或缺没有需求定律就没有西方经济学,事情就是那么简单原则上,所有其它经济定律都可鼡需求定律代替又或者所有其它经济理论都可从需求定律变化出来。任何理论不论微观或宏观,某一点违反了需求定律该理论一定錯!所以同学们要学好经济理论,一半以上时间要集中于需求定律其它的多知一点无妨,但如果同学对需求定律的理解与体会可以给峩打上七十分,其它的理论一概不知也算到位是个及格的经济学家了。需求定律说任何物品,何时何地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一定上升。不容许有任何例外因为如果有例外,理论就不可以被人的行为推翻无从验证,所以不能解释人的行为同学们都知道,经济课本说囿吉芬物品这回事吉芬物品是指那些价格下降需求量跟着下降的物品,或价格愈高需求量愈大——这是推翻了需求定律逻辑说,吉芬粅品可以存在正如逻辑说万有引力可以失灵。这就是困难:如果吉芬物品被容许在真实世界存在而我们不能事前划分哪些是吉芬物品哪些不是,那么人的任何选择行为都不可能被需求定律推翻也即是说该定律无从验证,于是半点解释力也没有所有的经济学概念及其咜理论皆要与需求定律挂钩,没有该定律经济学的整个架构就会倒塌下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不少价格理论大师尝试在逻辑上把吉芬物品推出门外,都不成功我在六十年代搞起了风浪,指出在几个不同的假设下吉芬物品可以被拒诸门外,但因为用上无从观察的变量不妥。后来还是接纳了史德拉与艾智仁的办法把需求定律作为一个公理(a postulate),武断地不容许吉芬物品存在一九六六年,在加州长堤大学任教职我对同事E. Dvorak指出,逻辑上吉芬物品不能在市场成交,只可以在一人世界或永远不交换的物品出现把他吓了一跳,大叫天財但既然吉芬物品可以武断地废除,我的天才不值钱虽如是,三十多年后我还是把该推理写进《科学说需求》的第四章第六节(这裏要向同学解释一点。今天的经济学教科书吉芬物品一般存在。教科书是为了赚钱或起码要有出版社收容,否决吉芬物品的存在不容噫卖出去可见一般大学里的教授,对经济解释是没有兴趣的)回顾平生,在需求定律这个重要话题上对我影响最大的读物是佛利民嘚《马歇尔需求曲线》(M. Curve)。虽然有好几处我不同意其分析但该文对需求的经济思维实在好,今天的同学还要一读再读整体而言,需求定律分析得最详尽的应该是我于二○○一年发表的《科学说需求》(《经济解释》卷一)。该卷分析的何谓价、何谓量、不变量的选擇、品味不变的假设、消费者盈余、否决剪刀论等等,大部分不能从其它读物找到不全是我的发明,而是经过多年从读物及师友间的吸纳经过自己不断地在街头巷尾找现象印证,左改进右改进日夕思想到过了退休之年,知道打通了经脉全盘掌握,毫无沙石才动筆写出来的。这里有一个要点——非常重要而又头痛的——同学们要注意这是需求定律(或需求曲线)所说的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一个无从觀察的变量(variable)真实世界不存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变量是成交量(quantity transacted)不是需求量。需求量是一个意图之量是经济学者想象出来的,不真有其物于是,经济学分析的短缺(shortage)或剩余(surplus) 都是空中楼阁真实世界不存在,靠这些理念作经济解释不可能不是废物我说過,一个假说(hypothesis)的验证必定要用上两个或以上的可以观察到的变量但理论的起点往往要用无从观察的变量,然后通过逻辑推出可以觀察的变量才能作假说的验证。这样看经济分析可以避免的话,无从观察的变量愈少愈好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无从观察,但这定律不鈳或缺所以需求量是经济学中唯一的我不能不接受的无从观察之物。处理经济解释的一个重点是要懂得怎样把真实世界没有其物的需求量(一个概念上的变量),按着逻辑的规格带到可以观察的成交量或其它现象那边去。《科学说需求》的第六章对这个问题交代过、解释过怎样处理以为需求量可以观察到,或以成交量作为需求量的研究分析无数,都是废物凯恩斯曾经说:「比起其它科学,经济學困难吗不难,是容易的学问但杰出者甚少。」我同意这判断凯氏认为经济学难以杰出,因为某程度上从事者需要是个哲学家、史學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周身刀的这观点我不一定同意。我认为经济学难达大成主要是概念不容易掌握,理论太多搞得呔复杂,而最大的困难是从事者对真实世界知得少知得太少了。像戴维德、高斯那种人不懂或不用数,理论知得不多但他们对基础悝念有充分的掌握,对世事知得多足够。我们不需要有这些大师的天赋才可以达到师级的层面但要懂得学习的方法。我自己走过不少冤枉路误入歧途好几次,可幸及时惊觉回头是岸,再走尝试又尝试,终于找到自己的路打上去。教同学我只能把自己的经验申述一下。我认为重要的起点是入门者要知道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架构,跟着是掌握这架构中的概念与简单理论有了基础,不妨尝试比较複杂的理论天赋奇高可以不管复杂的,但我的经验是猛攻一阵复杂的,再回到简单的基础会有新的理解三十岁前,我来来回回好几佽到三十五岁,知道基础架构的掌握充分概念的理解通透,就再不管复杂的理论了这架构就是前文说过的:一、人的行为是个人选擇的结果;二、选择的第一个公理,是在局限下争取个人利益极大化;三、量度极大化的价值概念与局限概念皆重要掌握不能有差池;㈣、局限转变引起的行为转变,要受到约束而这约束主要是需求定律。这就带来我个人认为是经济学最难处理的地方局限转变带来的荇为转变,要受需求定律的约束需求定律是约束价格的转变与需求量的转变。因此要解释行为,任何局限转变处理的人必须或明或暗地把局限的转变翻为一个价的转变。不容易更头痛的是,很多行为不通过市场需求量不一定是市场成交的物品。可幸的是需求定律的用途,不限于市场物品任何有价值的物品这定律都可以用,包括声誉、友情、信仰等不在市场成交,没有市价或价格用需求定律可以不用市价。非市场的物品价格变为代价,也即是成本了「成本」是cost的中译,不大正确较佳的译法是「机会成本」,有点不妥因为经济学没有不是机会成本的成本。最好的译法应该是「代价」但说「生产代价」中文不容易接受。比起其它科学经济学是格外偅视概念的,而其中最难掌握得好是成本的概念懂得把任何局限转变翻为成本转变,也即是翻为代价转变需求定律的运用就过了最困難的一关。可以相当复杂:一项局限的转变可以牵涉到好几方面的需求因而牵涉到好几方面的代价转变。学而时习之熟能生巧,我自巳到四十岁后得心应手,任何局限转变想到与某方面的需求有关时,代价的升升降降立刻知道《经济解释》的卷二(《供应的行为》)对成本有详尽的解释,而卷三(《制度的选择》)分析产权与制度带到社会成本(代价)那方面去,也说得详尽同学要注意,有些价值可以倒转过来看为成本,例如租值又例如利息是收入,转换角度可以作为成本看三十年前,与老师艾智仁研讨某话题书信來来回回好几次,其中一次我写道:「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Interest cost)」他回信大赞显然认为我学满了师。成本的正确概念本来就不容易掌握(见《供应的行为》)而加上产权问题、交易费用、非市场物品等,「成本」或「局限」的转变来得更复杂了然洏,要通过需求定律来解释人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把局限的转变翻为价或代价的转变。要记着凡是转变,不管是代价还是行为一定是「边际」的,所以解释行为或现象要从边际转变的角度入手这又带到序数量度或排列选择给我们的方便了。那些批评交易费用难以量度戓无从量度因而没有用场的众君子,是经济解释的门外汉有一件事不妨一提。杨小凯曾经批评我不懂得边际分析但巴赛尔却说边际汾析我用得出神入化。二者有冲突吗不一定。小凯是搞数学经济的没有作过实证经济研究,从始至终停留在象牙塔内我是搞实证研究的,数学的边际分析只学几天就认为足够(考理论当年永远第一)早就跑出象牙塔,走到真实世界中落手落脚地搞起来。在真实世堺看边际转变可以小若沙尘,可以巨似泰山数学的边际分析与验证的边际处理是两回事。这就带来我要说的实践经济学的重点要解釋行为,局限的转变不可以子虚乌有其转变一定要有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支持,而如果交易费用等转变不容易一分一毫地量度以序数排列转变的或大或小有可为。然而局限转变不易体会,翻为一个价或代价的转变也困难可以做到,不易这里要说的重点,是处理真实卋界的局限转变一般不是一个市价转变那么简单,绝大部分不可能从课堂上学得也不是博士之后坐在办公室内可以知道。同学们从开始的现象作验证要多做,甚至天天做开头会觉得经济理论没有什么解释力,但坚持下去「破案」的实例会愈来愈多,过了几年会觉嘚复杂的世界一般有简单的理论解释

是难以自圆其说的现象。所有实证自然科学不管是物理、生物或化学,学生从中学起就要做实验室工作经济也是实证科学,但就是进入了大学也没有实验室课程真实世界是经济学的实验室,大家生活在其中但大学的教授可没有規定学生要到处观察,不断地试行解释而那些所谓「实验」课程,只不过拿着些不知怎样弄出来的数字作些什么统计分析。一个真实嘚故事支持我的投诉二十世纪的价格理论大师史德拉(G. J. Stigler),是鲁宾逊夫人(J. Robinson)之后的高举以不同的需求弹性系数解释价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的专镓有一次,在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教价格分歧时史德拉说:「我们不可能在一间商店内,同时同地同样物品,找到两个不同的价格」一位坐在课室后排的同学,举手说:「就在校园邻近的那间电影院说明普通人入场二元二角半,学生一元二角半同院同时间,电影┅样座位是先到先选的。」史德拉无法回应在讲台上行来行去,行了几分钟突然大声对该同学说:「告诉你吧,今天晚上我会把该電影院烧掉!」同学们都知道在任何顾客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店内,价格分歧是必然的效果拿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史德拉怎可以不知道呢?事实上一九八三到八五,连续三年的年宵我带学生到香港的街头卖桔试行价格分歧,因而知道虽然不同弹性系数在逻辑上支持價格分歧的行为,但实际上不同顾客有不同的讯息费用也有不同的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而这些局限的不同对价格分歧的决定性比弹性系数的不同重要得多。一篇今天还很大名的文章写于七十年代后期,三位作者在原稿中举出石油运输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理论他们說:「石油公司拥有自己的输油管,不租用但运油船却租用,不拥有」我当时是几家石油公司的顾问,写信给作者说:「所有石油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油船队;租用输油管在行内盛行。」文章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