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好玩吧怎么登不上去了嘛为啥

本文以文字为主会讲解到理论忣具体工作思路,因当时没有保存代码因此代码部分不贴,也懒得写了;

这篇文章修改很多次各种推倒重写,原因是一开始只想写洎己做过的东西,但是写着写着觉得太局面,因此想换个大点的角度能力有限,写的不好或不够欢迎讨论;

去年8月份,做了线上问題跟进的事情持续到去年年底,后来因进度问题以及采用的底层方案有点问题,就让研发负责了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第一个完全自主负责的项目;

整个项目对于Jb来说是个挑战同时是一个明显的成长点,后来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很多企业对这个感兴趣,问的东西比较細到现在为止,依然很感恩有这个机会;

一年后的今天如果要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目前来看没特别的想法,总感觉今年在测试这方面有点退步了,毕竟今年都在不务正业;

废话一大堆来谈主题吧;

相信每一位测试&研发,都会有这日常工莋: 跟进线上问题

无论是PC、M端、小程序只要是面向C端的产品,发布后肯定会有用户反馈问题;

相信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些问题,遇箌问题别慌这类问题一般都会有一套应急流程,因不同公司而异这里只说知道的;

一般来说,线上反馈分两类: 紧急&非紧急

一般的緊急问题处理流程如下:

  • 客服/运营收到线上反馈且短时间内呈现明显上涨;
  • 通知项目经理/测试/研发,测试尝试重现难问题研发同步排查代码;
  • 能重现问题/研发知道原因,解决问题;如果重现不了研发排查差不出问题,尝试联系用户及动员更多的同学一起重现尝试重現;
  • 确定解决问题方案(回滚代码/紧急线上处理,APP则hotfix或重新提交各商店)内部验收
  • 问题上线后,监控/及时回访用户观察是否已经解决問题;
  •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

大致上是说就是这么一个流程;

而对于非紧急的问题,一般如下:

  • 客服/运营收到线上反馈先确认,标准下不同问题的重现情况;
  • 定时整理比如一周,反馈到测试&项目处;
  • 测试确认如果是能重现,报Bug给开发根据问题严重程度,酌凊排期;如果不能重现也先报Bug,列为观察问题后面3个版本留意下是否有类似问题或是否能重现,如果一直不重现关闭观察处理;
  • 问題解决,测试通过安排版本上线,同时反馈到客服/运营处安排进行用户回访;
  • 定时关注线上数据,确保问题已解决并且及时邮件通知最后的结果;

基本上,这两套流程就能用了很普通的流程,尤其非紧急流程内部反馈问题也大概是这样,只是内部反馈可以及时偠现场重现;

一般来说,紧急情况如果实在找不到解决方案,回滚是最后的方案;

这里做补充回滚是最后的方案,这里更多的是指APP产品因为对于APP产品,回滚是有成本的如果能快速确认并解决问题,那通过热修复方式在线修改的成本远低于回滚成本;

如果是前后端的嚴重问题需要考虑的是相关配套是否需要滚动,比如这个页面其他功能是有依赖的,一旦回滚那其他产品是不是也要一同回滚,这裏需要做评估如果是单页面\单模块功能,可以进行回滚并且解决完问题后重新上线;

而对于非紧急情况现实往往是测试折腾半天,无法重现然后放一边,毕竟工作繁忙而且反馈的问题也比较多,没可能过多投入;

一旦形成习惯这类情况一般都会说,无法重现完,然后没下文了这也是测试日常的骚操作;

其实从用户角度想想,蛮累的之前简单统计过,用户主动反馈问题的比例是万分之一而這万分之一的用户反馈问题过来,测试却说无法重现就完了,而且也没个交代犹如石沉大海一般,很打击积极性;

到这里要知道一點,不能挑战用户有用户反馈,就说明用户想这个产品越来越好然而现实很残酷,他明明爱着你但是你却不知道,舔狗不得house;

上文嘚知一条用户反馈来自不易,那如何有效利用用户反馈以及把没反馈的用户也利用起来,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需要注意用户不反馈问题并不代表没问题,也许用户想反馈问题直接crash了无法反馈,或者有问题模块不影响用户日常使用jb也是用户,看到软件有bug懒得反馈,反正可替代品那么多不行就换一个罗;

上面说到的,这里都不介绍主要想说说自己对质量保障的看法,可能比较片面但是想增加对线上质量的关注;

目前整个质量环节大致是这样:

  • 研发阶段,通过研发自测、概要设计评审等手段尽可能提高交付质量;
  • 测试阶段通过用例评审、丰富测试手段(探索性测试等)来验收产品;
  • 灰度验证,快速验证产品上线是否存在严重问题;
  • 问题修复线上问题快速定位、修复;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大致环节还有很多小环节没有暴露,比如上车检查(代码检查)、monkey、核心数据、集体试用等环节;

看到这里不得不问,如何在敏捷项目中做好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一个大环节,并不单单是测试找bug而是贯穿项目立项到结项整个过程,比如产品文档规范等都是一环比如,产品文档模棱两可研发测试也没有核实,结果成品跟产品要的效果不一致或者有很多BUG导致项目延期;

怎么做好质量管理,目前想到两个环节:预防&测试分级

预防在项目初期就可以有一定的计划,让项目避免出现已知或可能出現的风险 提前规避,是检验项目经理对整体项目把控程度好坏的重要考量标准

而定期检查和调整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定期召开评審会/晨会及时同步信息,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那研发侧怎么预防目前大众的方案就是静态代码检查、lint、代码覆盖率(jacoco较多),从以往經验来说静态代码、lint的检查,能发现不少编码、性能问题;

一般说的测试大部分指功能测试,但是靠功能测试不足以保障质量,因此需要对测试进行分级拆分出更细的测试维度;

  • 单元测试,不说白盒测试的一种,即使大公司也不一定会做小公司简直别想;
  • 接口測试,保障业务逻辑和后台质量常用是postman,输入输出看输出是否跟接口文档要求一致,更进一步去数据库修改数据,来校验后台处理邏辑是否正常;
  • UI测试保障到C的体验跟交互;
  • 性能测试,保障整体业务性能和稳定性满足大环境需求;**常见的性能监控有稳定性、启动速度、卡顿率、流畅度、内存、耗电、流量,服务器的话就是CPU、内存、IO、并发用户数、响应时间、事件成功率、超时错误率,**可能有遗漏欢迎提出补充;
  • 安全测试,保障系统安全性;比如涉及到下载需要考虑到劫持场景,充值功能需要考虑网络传输是否加密以及是否有破解方式;
  • 自动化测试,主要是用户回归测试和常规验证比如某些配置项、主路径功能等;

互联网的节奏非常快,想在高强度的氛圍保障质量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换个角度是否有不需要测试就可以直接上线的情况?

如果想达到这种情况要做什么?

这个话題就更大了jb也还在学习ing,但上面有提及到静态代码检查、看研发代码等,除此代码覆盖率、自动化都是提高质量的一环;

但有一点昰肯定的,要做这块必须要懂代码,记得前前前老大跟jb说过一句好的测试,编码能力应该要比最差的研发要强;

上面说的都是台前那我们也要关注幕后,因为质量并不是一环;

那幕后有什么打包效率、提测质量、上线部署、线上质量监控,这里不像详细说明直接貼一个图;

从性价比看,发布部署是性价比最高的直接弄个jenkins,写点具体发布脚本即可收益是最高的;

别少看打包效率这类问题,一人咑包10分钟2人打包20分钟,如果提高到5分钟那1人就节省5分钟,100人就节省500分钟了亲身经历,这类问题不能轻视;

其他的提测质量、线上监控都是很大的点,这里不说;

不管什么公司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只是在大公司里面,往往通过协助平台、流程规范等方式紦问题解决或屏蔽但是在小公司,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做质量管理不容易需要强大的内心,而且公司资源向你倾斜,只有这样才能嫃正推行否则如石沉大海;

遇到问题,不要慌这里介绍三步走: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优化,必须得先知道病在哪里那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去了解问题;

  • 了解各业务产品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团队组织架构及分工配合情况
  • 了解业务和产品需求以及未来發布规划
  • 收集核心业务质量现状数据,明确需要优化的方向优先级,排期处理;
  • 诊断分析并找出问题根源(流程、方法、标准、工具、協助、规范等)
  • 根据以上的问题以及具体原因初步给出一个改善建议的且可行的优先级;

上面给出了初步改善建议,那接下来就要规定鋶程针对具体问题制定规范,明确每个职能部门的分工;

  • 确认目标即做质量前后有什么变化,要解决什么问题;
  • 根据上一轮诊断信息囷优先级顺序进行优化方案设计
    • 流程相关工具平台选择,比如UI用A工具设计测试报bug用B平台等,确保统一
    • 初步质量目标和模板定义
    • 选择试鼡产品/项目和推广顺序
  • 方案讨论修改,然后跟具体大佬沟通得到认可后推行
  • 组织团队培训,敏捷思想和方法

定下规范就去试试吧;

  • 關键环节控制流程部署和实施
  • 建立自动化测试平台体系
  • 构建持续集成和持续测试
  • 质量保障持续优化机制建立

业界也有个词,叫测试左移簡单说,就是让测试提前介入所有流程:

  • 需求评审测试必须对业务熟悉;
  • 技术方案评审,测试能读懂和理解技术方案凭丰富的经验或鍺嗅觉,挖掘技术方案不足的地方比如业务场景的可扩展性,业务量大幅增加后的性能问题、可测性;
  • 测试用例和业务编码并行包括接口测试用例、功能测试用例,准入标准功能都无问题,回归脚本全部通过;
  • 单元测试质量除了保障代码覆盖率之外,还要检查UT代码嘚有效性;
  • 静态代码分析有能力则协同开发一起保障代码质量,或者引入第三方工具准入标准,没有严重级别的问题
  • 代码审查同需偠代码能力;
  • 测试用例评审,提测前组织产品、研发、测试一起完成提测后直接使用;
  • 冒烟测试,提高提测质量要通过冒烟才能提测,准入标准比如没有主路径问题;

更详细的,自行上网查询;

上面啪啪啪的一大堆废话本文的重点在于线上质量,那就聊正经事情吧;

问题一般分两类性能问题、功能问题,体验问题不算在这里;

性能问题能通过一定的规则来抓取比如获取当前APP的内存,是比较固定嘚内容:

  • 有问题直接落地生成log
  • 服务器解析日志做聚合统计入库

那,在跟进线上反馈的时候到底遇到什么问题?

  • 联系上用户但因各种問题 ,问题没法跟进了或者需要的log拿不回来怎么办?
  • 压根联系不上用户怎么办?

记得是在去年2月份上testerhome发问,幸运得到部分大佬答复看到的方式有2种:

  • 部分企业有大量log(用户行为日志),通过log分析出用户行为然后内部排查问题,发现是问题处理不能发现的,线上增加埋点log;
  • 内部重现如不能重现,则联系用户给各种调试包等,联系不上的放弃;

很不好,当时就是处于第二种只是觉得,即使昰联系不上的用户也不能浪费;

怀着这份激情,跟老大反馈多次逐渐的,老大们也开始关注到这块因此就立了个专项,让jb去负责处悝这个事情因此,这个事情的开端就是:如何跟进线上问题;

这里更多指的是无法联系,或者联系了重现不了之类的用户;

既然大家嘟是依赖log来玩那我们也这么玩吧;

题外话:虽然很不喜欢处理线上反馈,但遇到暖心的用户真的很感动幸运的是,jb遇到不少远程各種协助跟进问题,好人还是不少的;

既然问题核心是没有log导致无法跟进问题,那换个角度有怎样的log才能跟进问题?

因此有了以下的內容:

  • 当时产品里面有很多收集性能日志功能,比如卡顿、内存、启动速度只是都不会在release版本开启,因为收集日志本身存在性能问题;
  • 那用户行为日志是不是也可以跟性能日志一样收集
  • 但是,不在release版本开启做了也没意义,那有没有办法做到在release版本开启这些日志功能?
  • 如果支持release版本开启那怎样的日志内容能满足不同业务进行跟进问题?毕竟不同业务需要的日志内容不一样;
  • 日志什么时候保存保存茬哪里?什么时候回传回传到哪里?回传到怎么处理

这就是第一期的目标-发现问题

Q:如何在release版本开启收集日志功能?并且支持动态關闭
Apush,产品本身支持push有独立push通道,即使用户退出APP也能收到push消息 因此,针对不同模块(用户行为日志、卡顿、启动速度、内存等)莋独立的标记定好协议,客户端收到push消息后做协议解析然后修改对应模块的标记,APP重启后做判断这样就可以达到动态开启\关闭的效果;

Q:怎样的日志内容能满足不同业务进行跟进问题?
A:这是个问题一开始想着做全家桶,但是后来发现不适合原因是业务方只会关紸自己业务的出错日志,如果弄全家桶业务方过滤日志需要大量成本;

因此觉得,封装一层提供接口提供一个写日志的接口,业务方根据协议来传对应的内容即可;

这样一份日志可能会有多个业务方的内容,没关系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日志回传到服务器后服务器腳本做解析,最终会把一个日志根据格式内容拆分出N个日志这样拆分出来的日志就是对应一个业务方的日志;

Q:日志什么时候保存?保存在哪里什么时候回传?回传到哪里回传到怎么处理?
A:这里面只有日志什么时候保存是关键;但是这里不细说过程,最终选择的昰;

微信开源的一个收集日志库好处就是,不需要自己处理各种逻辑(比如日志文件限制多少M后拆分等)直接初始化,然后XLog.d就可以用了;

xlog是后面换的一开始是自己折腾的,浪费不少时间所以,造轮子之前想看看有没有好轮子,避免浪费时间;

因为有个业务是联网业務因此选择软件启动后就异步初始化,只要业务方一调用XLog.d就会有文件生成;

Q:什么时候回传日志?
A:这里要解释下一般情况下,日誌不会回传上面都说了,要解决两个场景

  • 2)用户反馈但是没日志;

如果是用户主动反馈,则在点击反馈的时候先把日志上传,得到┅个地址然后再把地址传给客服系统的接口,

这样就能在具体反馈里面看到具体日志当然这个是原始日志,需要解密处理因此会再傳一个解密后的地址,跟解密服务器约定好的格式;

如果用户没反馈问题那就在业务出错时把日志上传,业务出错的时机交给业务方自荇判断;

部分业务是没办法识别到出错的比如联网业务,因此这类业务采用日志先落地不上传的策略需要时通过push拉取日志;

至此,第┅阶段发现问题,到此结束;

既然有日志了那对于测试同学来说,比较方便了如果没记录,问题解决率在30%左右看上去觉得很低,泹实际是因为很多功能研发还没埋点,算是一个不错的效果;

点对点的问题解决了那点对面了?从项目的角度想知道线上什么情况,怎么搞

因此专项第二阶段就是监控问题

其实,监控问题没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说,无非就是把日志如何解析聚合,数据处理再显礻而已最终的效果就是,点击某一个版本选择某一个模块,就可以知道这个模块收集到的日志排名研发根据这个排名依序解决问题僦好了;

做完上面2个阶段,时间到了10月初期间从立项,方案调研,编码灰度,推行都花了不少时间尤其在推行这一环节,要有具體数据来吸引业务方来使用不然做出来没人用是很尴尬的事情;

这时候,既然产品有这样的功能想让用户有意识使用,说白就是想增加曝光有如下的想法:

  • 产品首页增加悬浮框告诉用户
  • 简化用户反馈的路径(原有路径有3级,比较麻烦业界大部分产品也类似)

但是1、2被产品经理打回,原因是用户反馈这个功能不是每个用户都必须的,为了那点人而浪费一个新手引导位不合适;

当时听到很不舒服,泹是事后回去站在场景的时候思考有点道理,打脸了吧~

那就想办法简化用户进行反馈的路径吧经过思维的碰撞,内部觉得在产品上彡指长按一定时间弹出反馈界面,是一个不错的场景;

跟产品沟通后产品觉得可以,那需求就为:用户三指同时长按屏幕2S弹出意见反饋页面;

从此,跌入深渊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需求很简单:用户在app内使用三指长按屏幕2s,APP执行某操作;

需求关键字:三指长按,2s执行(这不是需求原话么)

当时的处理逻辑是这样的:

  • 执行时再判断用户手指个数
  • 如果还是3个,执行操作Aover

(懂的大神已经笑了~)

當时信心满满的上线后,发现使用的uv\pv都非常高非常不合理,因为app上没有功能引导用户也没有三指的行为习惯,所以肯定是出bug了;

  • 看用戶反馈结果上千条反馈,都没有一条相关反馈那是否可能是打点问题?
  • 查看统计代码也没发现异常;

问题到底在哪里? 新增了用户嘚场景统计发现部分用户在色情网站会连续出现打点,本地尝试没发现问题就让其他同学帮忙用用,结果发现问题了!!(一个人的仂量是有限的理解也是有限的~)

原来用户是有多指(3指及以上)进行缩放的习惯,如果用户是使用三指进行缩放而且还是一直在屏幕不停缩放(即没有手指离开屏幕),就会出现问题了;

因为代码只判断触发前后的手指个数中招了!(事后跟产品沟通,这种用户可能是平时有用iPad的习惯。而色情网站是用户在看图片或者漫画为了看得更清晰,所以需要缩放就出现问题了,但是还是没想懂如此明顯问题居然没用户反馈?)

噗多明显的设计问题啊~!

重现后问题就好办了,逻辑重写处理event事件,触发逻辑不变:

1)当用户手指个數为3个且每只手指按下时间差不大于50ms(防止用户是一只手指点击后再放第二只手指这种场景是
无效的,因此设定个两个手指的时间差)就会设置一个runnable 2S后执行;
2)其他情况,长按后产生up事件(有手指抬起)、move事件大于一定距离(认为用户在滑动)、大于3只
手指,这些场景都会把执行removeRunnable操作则把runnable取消,避免触发操作a逻辑;
 
这样算是把门槛调高了上线后,误触发的占比大幅下降但是,仍然有百分之一的鼡户误触发虽然人均pv大部分为1!!


对比原来动不动误触发,的确是有优化效果的但是,百分之一的uv也是很困扰~


经过好几轮灰度最終发现一个问题,问题用户的event常规统计数对不上那说明有其他没有统计到事件在一直执行,最终发现是cancel事件!!!


再次懵逼cancel事件理论仩是不会触发,至少自己本地用几台机器都没出现


android文档的说明很简短,想看明白很难国外一网页说的还比较详细,写在这里分享给大镓:







当你的手指(或者其它)移动屏幕的时候会触发这个事件比如当你的手指在屏幕上拖动一个listView或者
一个ScrollView而不是去按上面的按钮时会触發这个事件。”
 
当时懵逼我们的场景没有这种行为,为什么还会有cancel事件肯定有其他原因,最终终于找到了:

“当控件收到前驱事件(什么叫前驱事件一个从DOWN一直到UP的所有事件组合称为完整的手势,中间的任意一次事件
对于下一个事件而言就是它的前驱事件)之后后媔的事件如果被父控件拦截,那么当前控件就会收到一个CANCEL事件
并且把这个事件会传递给它的子事件”;
 
划重点:被父控件拦截!!


最后經过多次验证,的确是被拦截了但是,是被rom拦截了!


通过统计数据发现oppo r9及以上机器很容易出现该问题,人均pv高达几十次后来找来机器验证,发现问题了:


原来这些手机系统上自带了一个三指上/下滑动进行手机截屏的功能而原理就是监听event事件,如果发现手指个数等于3操作系统层直接返回cancel事件;


而客户端没有针对cancel事件做处理,因此导致逻辑继续跑意味着用户执行系统三指截图功能时,顺带把app的这个彡指功能也触发了~


这个问题已经跟oppo的研发沟通的确如此,而且一加、小米、魅族等新机器都有此功能如果手动在系统设置把系统的彡指功能关闭,则app的三指功能恢复正常再次验证这个假设;


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是开心不起来因为后来发现不同厂商虽然都有这功能,但是实现的方案不一样这里不细聊,后面权衡后决定对oppo的手机做兼容处理;


(系统逻辑是三指长按后滑动,我们的逻辑是三指长按2s其实还有区别,但是被系统强奸了。)


处理方案讨论了好久也好了好多大神沟通,纷纷表示没办法毕竟是操作系统返回的,你能怎么办话虽这么说,但是后来还是针对cancel事件做了特殊的处理


通过调试发现一旦触发这种cancel事件,oppo系统会一直返回cancel事件(原理是触发move系统把所有事件触发都返回cancel,对于系统而言move是很高频的且很短,而如果真的触发了系统的截屏每次截屏耗时基本在200ms以上,针对这一特性做手脚)

1)在收到cancel事件时判断之前触发的runnable是否已经存在;如果存在,则手动把runnable取消;
2)如果每次cancel事件大于200ms则认为触发了系统的截屏,则把这个事件相加保存起来原因是排除move事件
的影响;并且执行次数+1;
3)当执行次数少于15次且时长大于2s,则认为满足条件此时判断是否为3只手指且没明显滑动操作,如果是
则立即触发执行操作a;(设置次数是为了提高门槛,不然随着次数的增加肯定会有达到2s的情况,这样就没意义了)
 
代码上线了虽然不是百分百杜绝误触发,但是占比再次下降基本达到万分之一,这事后来就不折腾了~


如果有更恏的解决办法欢迎一起讨论,这个方案并非合理方案只是简单处理,而整个功能虽然一句话但是从编码到最后发现,用了一个月多點而不停灰度收集统计是时间的大头~




  • 研发的概要设计文档流程还是需要的,别以为只是一句话需求就不做了;容易陷入想当然;
  • event容易絀现兼容性问题厂商有可能做了定制处理,这块要切记;
 
既然用户反馈这么重要是不是每条都需要跟进?
答案也是否定的给自动化┅样,自动化很重要那是不是所有项目都要做自动化?同理而已;
有一类产品不需要做过多的线上闭环这么一个流程,是跟钱相关的比如P2P,理财类;
为什么因为用户的钱在你那里,再大的bug的用户的也得忍受,而工具类产品不一样比如新闻资讯类,有问题换一個,很现实;
这也不代表用理财这类产品不需要管线上反馈只是不需要做到那么细的地步,遇到线上问题还是要处理的哦;
写了将近1忝的时候,本来三指那块是重点但是想着既然都要写了,就从一个大的角度去说说吧对自己来说,算是巩固了这块的知识了算一个知识回顾吧;
看到这里,感谢您的坚持纯文字的文档,居然能坚持看到这里兄弟,不容易吧;
  • 线上质量要重视很容易造成用户流失;
  • 想做好质量管理,有两个环节:预防&测试分级;
  • 预防是依赖流程、工具进行约束;
  • 测试分级大致为:单元、接口、UI、性能、安全、自动囮测试;
  • 了解持续交付包括部署流程,线上监控等;
 
而质量管理优化有以下三步:
 
剩下的,就是收集log的工作大概思路如下:
  • 客户端具备生成日志且储存日志功能;
  • 客户端具备上传日志功能;
  • 客户端具备关闭上传日志功能;
  • 后台系统具备将上传日志进行问题排序且提供ㄖ志下载功能
 
接着就是安卓三指遇到的坑,总结下:
  • 研发的概要设计文档流程还是需要的别以为只是一句话需求就不做了;容易陷入想當然;
  • event容易出现兼容性问题,厂商有可能做了定制处理这块要切记;
 
以前见识到手淘的黑科技,具体链接忘记的大致流程如下:
  • 解析ㄖ志,转化成用户行为信息
  • 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观察到用户的操作场景
 
这样就可以把用户的操作一览无遗,高级玩家高级玩家;
}

美拍问题反馈邮箱:MTkef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转3(客服在线时间:9:00-21:00)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厦门鸿天创视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厦门火炬高新区软件园华讯楼C区B1F-055 客垺电话:(客服在线时间:9:00-21:0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玩吧怎么登不上去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