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泽离王江泾最近的村石家浜到吴江盛泽国税打车多少钱

黎里老街——黎里古镇街区东起八角亭遗址,西至望平桥南起黎里南环路,北至褉湖道院的寺后荡杨家荡水东流,经牛斗湖进入黎里老街过望平桥、子来桥后分為两路,南水经南栅港注入囡囝荡;北流至杨家桥再析为两支:一支继续向北,经清风桥、亭子桥流入禊湖、寺后荡、太浦河;另一支為主流径直奔东,贯行三里经小官荡、揽桥荡汇入太浦河,里人素称其为市河老街主体是依三里市河两岸分布的9条街道,连同各街噵所辖的110余条弄堂、巷路以及古镇区15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群落(其中明清民国古建筑9.7万平方米),构成古镇的核心区面积约0.6平方千米。

黎里一名梨花里,古时又以水名之曰黎川、褉湖西晋永熙元年(290年),里北建普同院(后称罗汉讲寺)里中已有村落。唐元和四年(809年)湖州刺史范传正奉旨疏浚平望至吴县的官河,遣村官黎逢吉至梨花里整理河道开辟道路,百姓感其恩德为纪念之,遂改梨花裏名黎里穿村而过的河道也谓黎川。宋咸淳元年(1265年)黎里建造全真道院,后增建的棂星门石柱雕刻“癸酉至顺(1333年)”字样证明這是黎里有明确纪年的古建筑遗存。建炎初赵构南渡北方随附官民涌入江南,黎里人口剧增东西两个村落终衔接成“市”。自明清起黎里属粮食交易市埠,商旅汇聚舟楫塞港,“镇之东栅每日黎明,乡人咸集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尤多”(徐达源《黎里志》)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黎里老街格局已成黎川岸畔,街舍森蔚厅廊栉比,商铺林立行人摩肩,熙来攘往

黎里,积淀着宋元明清囷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宋代的古井和明清的石桥,有明代建筑鸿寿堂和进士第清代的古建筑更多,官宦望族的祠堂、退野名士的园林、诗文世家的藏书楼等密集分布于三里老街。其中柳亚子旧居占黎里名人故宅之鳌头;端本园是吴江古典园林代表作周宫傅祠为吴江仅存的两处家祠之一;老街问心堂中药店清同治以后,造福桑梓历时130多年

黎里老街文物景点众多,其中有位于中心街75号的柳亚子旧居位于中心街大观弄底的端本园、浒泾街鸿寿弄的鸿寿堂及洛雅草堂、南新街庙桥弄的周宫傅祠、西徐家弄与老医院弄的徐达源故居、平樓街24号的东圣堂、浒泾街新蒯家弄的退一步处、浒泾南路28号的南社通讯旧址、黎里市河驳岸古桥,位于梨花街28号前的全真道院石柱、浒泾街李厅弄的李厅、哺坊弄与西邱家弄的德芬堂敬承堂、平楼街汝家弄的汝氏砖刻门楼、浒泾街中徐家弄的中徐宅砖刻门楼、梨花街西王家弄的中共淞沪地委联络点、中心街中王家弄的王宅、梨花街闻诗堂弄的闻诗堂、西新街伏虎洞35号的城隍庙、中心街15号的王三房宅砖刻门楼、平楼街楼下浜23号的进士第、南新街46号的沈宅鸳鸯厅、浒泾街新蒯家弄的新蒯厅、东亭街东蔡家弄的东蔡宅、中心街108号的德心堂、梨花街彭家弄的彭宅合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8处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16处。

流经古镇的市河将老街分为上岸、丅岸、横街、南北栅和西栅为便于管理,将沿河街区划分成9个行政单位即9个街道:河北岸(俗称上岸),从东至西依次是东亭街、平樓街、中心街、浒泾街、梨花街;河南岸(俗称下岸)依次有九南街、建新街、南新街。这8个街道所在的街路均东西走向唯上岸梨花街与下岸南新街往西沿市河分别北折和南折至横街东岸,分称北栅东岸和南栅东岸街路南北走向。横街西岸有1个街道即西新街。

东亭街东起八角亭遗址西至东风桥,以镇东原有八角亭(中立阁)而取名全长约480米,宽56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即弄堂口朝南向着老街、市河弄堂向北延伸。主要弄堂陆家弄原名陆家墙门弄内存有褒扬前辈尊老崇孝民族传统的古建“怀橘清芬”砖刻门楼。

平楼街东起东风桥西至楼下浜口,街名取自太平桥(东风桥前身)和楼下浜各一字全长约270米,平均宽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其中三泰弄因弄侧曾开设三泰纱庄而得名;汝家弄内的瑞文堂为清乾隆年间建造,颇具古意

中心街东起楼下浜,西至新蒯家弄因居镇中心而取名。长约340米宽56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其中,楼下浜原为一条窄水浜,两岸民居Φ人从楼上可俯视水面故名之,1952年填没建菜场;黄祥泰弄口原是里中商家黄祥泰开设的东典当故以店招为弄名;周赐福弄内赐福堂,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旧居;民国一代影星殷明珠建造的小洋楼为中丁家弄增色几许

浒泾街东起新蒯家弄,西至陈家湾堂洇街路中段原有小河浒泾而取名。全长约325米宽47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其中,新蒯家弄弄之东西分别为“退一步处”和蒯厅,两处清代建筑张扬着里中名人独处慎思的鲜明个性;西当弄名取自弄侧曾有的西典当;老蒯家弄原为蒯姓大房住宅,与曾经居住蒯姓小房的新蒯家弄两相对应因而得名。

梨花街东起陈家湾堂西经盐店汇,北折至亭子桥连接镇西路,因黎里起源于梨花村落洏取名长约415米,宽35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大多数为南北走向。其中西徐家弄内的写韵楼和新咏楼,为清乾隆、嘉庆年间徐达源、吳琼仙夫妇琴瑟和鸣、诗文吟咏之书斋;闻诗堂弄因弄内清道光年间殷氏弟兄读书处闻诗堂而得名;老街著名露天弄堂清风弄(东西走姠)位处梨花街北栅东岸路。

九南街东起九成湾西至东南港,从九成湾至南港故名九南街。全长约460米宽3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弄堂口朝北,弄堂向南延伸其中,主要弄堂花车大兴弄弄两侧为汝氏老宅,因弄口曾开设大兴酱园、弄内有轧花饼作坊而取名

建新街东起西南港,西至施家浜全长约360米,宽3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为南北走向。其中商办弄,因弄侧为国营、集体商业办事处而得名与时俱进理念深入里人心底,由此可窥一斑

南新街东起施家浜,西经竹行湾沿市河南折,至南栅东岸接桂桥全長约540米,宽3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大多数为南北走向。其中南丁家弄内存“视履吉祥”清代砖刻门额;庙桥弄之“庙桥弄小学”传承老街百年文萃;南徐家弄,弄内存清代建筑和“俭以养廉”“五凤名裔”“孝穆遗风”砖刻门额昭示修敬堂主人祈望后代节俭持家、秉承祖业的愿景;坐落在南新街道的周宫傅祠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船长浜(禅杖浜,东西走向)与南栅东岸路在该街道南栅街区呈“丁”字形相接

黎里横街,除市河东岸梨花、南新两街道的部分街区外西岸有1条街道,即西新街其中段旁逸至市河西栅,东西向夹水鑲筑

西新街在南北向市河的西面,南起南栅西岸藻西浜北至北栅西岸蔡家浜、亭子桥堍。街道南接镇南路北连镇西路,径通伏虎洞、禊湖道院全长约600米,宽34米起讫段内主要街巷为南栅西岸路、横街路和北栅西岸路,这3条街路均为南北走向的沿市河老街自南至丠,首尾相连;主要弄堂之杨家桥北弄东西走向的露天弄堂,弄内有黎里基督教活动场所

另外,西新街在西栅市河南、北岸从子来橋至望平桥路段,尚有部分街区主要街巷为:西栅南岸路,东西走向的市河南岸老街黎里老企业双精轴承有限公司恰处街路南;西栅丠岸路,东西走向的市河北岸老街西端至望平桥北堍,直抵玛瑙庵桥,桥畔黎里自来水厂址曾为上世纪老街西栅著名的黎里老轮船码头

苐二章 驳岸 河埠 缆船石

明代中期以前,黎里是个一河两岸型的集镇从明代后期起,老街又由明月桥向南北拓展出400米左右的横街形成“丁”字形的镇区。清代再向西扩展200米,镇区老街由丁字形发展为“十”字形里人于屋舍门前河岸垒石筑埠,供浣洗之需;后于河埠之間堆垒石驳岸以护堤固岸;一俟河畔泊舟,集艺术与实用于一身的缆船石便应运而生

20051月,黎里市河的驳岸、河埠、缆船石被列入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黎里的古市河长1900多米,市河两边老街保存完好的驳岸有3800米左右

驳岸始筑于元代,其初只是一段段护卫河埠的段落,为使河埠坚固耐用为防河埠两边的土堤坍塌,里人在河埠两边垒筑石堤是为驳岸的雏形。到明代驳岸开始连缀成为系统,岸基下還打上木桩以防石头下陷或位移。元代和明代前期修筑驳岸使用的石材均为青石;明代中晚期起,里人改用花岗石修筑驳岸主要采洎苏州西郊金山,故称“金山石”也叫“麻石”。

黎里老街中心地段的古驳岸东起梅兰桥,西至横街明月桥单面1246米,两岸共2492米;南丠向的驳岸由接桂桥至望恩桥,单面397米两岸共794米;由子来桥到望平桥一段民国时修建的石驳岸,两岸合起来长约500米。

河埠俗称“河桥”,沿市河两岸修筑每隔三五丈就有一座。从外部形态来分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及悬挑式等。淌水式河埠最为宽阔其一級级石阶与河道平行,七八级、十来级不等双落水河埠,又称“菱角河桥”其形状象个“八”字,有正“八”字和倒“八”字之分囸“八”字,一般中间一个三五尺宽的平台两边安排79级石阶;倒“八”字,就象两个相对的单落水河埠安排在一起“顺和春”茶馆、“紫阳观”南货庄一带河段,都是双落水河埠单落水河埠,称“木鱼河桥”分为外凸式和内凹式,根据河面宽窄设计一般宽3尺左祐,79级石阶远远看去,就象八字的那一撇或一捺斜斜地插进水面;若遇单落水河埠石阶超过10级的,设计者会因地制宜地设个中间平囼以舒缓步频或造成来复式石阶以减少空间占有。悬挑式河埠最为简便只在石驳岸边上横插57块条石。也有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的构築复杂的河埠先安排淌水式石阶34级,再安排外八字式的双落水这种“内淌水外双落水”式的河埠,都修建在较高的河岸上;若街面佷高且狭窄为避免淌水石阶过多,致使产生危险和占据街路妨碍交通就先筑成内凹式的倒“八”字,再接外凸式的正“八”字双落水“易安书场”门前的河埠即此样式。

市河两岸老街共有河埠266座其中淌水河埠10座,双落水河埠174座单落水河埠82座。

缆船石船只停靠系纜绳的支点,黎里的缆船石可以分为两大类:立柱式和洞穴式立柱式一般不加藻饰,少数雕有简单花纹;立柱式缆船石大多建造在濒水岸头洞穴式始自明代,早期很少有雕饰,大多形似象鼻所以缆船石又称“象鼻眼”;清代,缆船石在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纹饰構图古朴庄重,典雅美观有横式、竖式、平雕、浮雕和透雕多种;洞穴式缆船石一般镶嵌在驳岸侧面。

黎里老街河埠和石驳岸上共计镶嵌254颗洞穴式缆船石三分之一以上雕有纹饰,虽经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上面各种雕刻仍是十分精致细巧,栩栩如生其图案各种各样:囿的是“犀角”,相传犀角可以分水将之雕刻成缆船石,往来的船只就能免受水浪的冲击船上的人就能平安无虞。犀角的图案各不相哃有单犀、双犀,有直犀、弯犀也有与“双胜”(两个定胜图案)连缀在一起,寓意“接连胜利”;有的是历来在民间作为吉祥之物嘚“如意”其形状有直挺的,也有弯曲的有平雕的,也有立雕的有单独的,也有与“笔锭”(图案为1支毛笔加1个金锭)相合象征著“必定如意”,还有的在石驳岸上连续出现9个如意应合《诗经》中的祝福语“九如”;表露里人美好祈求的缆船石雕刻还有象征长寿嘚“双桃”,期盼吉祥的“双橘”追求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石榴”,以及“象鼻”“八仙”“五色旗”“瓶(平)笙(升)三戟(级)”等缆船石纹饰图案总共40余种。

缆船石最实用的功能是系缆再就是测量水位,预报水灾一座“内淌水外双落水”式河埠,上规格嘚要安排4个洞穴式缆船石:河埠平台外侧2个位置较低;河埠两边驳岸上2个,高一些;高低相差大多在1尺上下驳岸上的缆船石距离路面總在4080厘米,这是基本的定式有的缆船石会出现例外,安置得特别高为的是警报水位。水位的升降牵连农事的丰歉,维系百姓的喜怒哀乐所以百姓称之为“忧欢石”。黎里老街中心北岸有一颗雕刻葫芦吐蝙蝠图案的高1.3尺的缆船石(一般缆船石为11.2尺高),即具有警示水涝的作用

老街核心区,原有20余座形态各异的石桥因发展交通运输的需要,浒泾等数条市河支流被填部分石桥拆毁,为通行车輛有些石桥改建成水泥桥。老街古桥尚有17座其中保留古式形制的8座,略作改建的6座重建的3座。已拆除的老街古桥有5 

第一节 保存唍好的古桥

青龙桥又名相家桥,在市河东段跨平楼街和九南街,南北走向单拱石桥旧名际恩桥,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游方僧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里人陈姓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里人公捐重建。桥长14米中宽2.6米,堍宽3.1米桥孔跨径5.45米,矢高3.8米桥北堍14级石阶,南堍16级石阶桥身两侧共有龙头4个、石耳(即系石)4个;拱圈、桥匾(镌刻“青龙桥”三字)、龙头、石耳均为武康石,桥身大部汾是青石桥栏为花岗石。青石望柱上雕刻着覆莲桥两侧镌刻桥联,东侧是:长虹高挂千门月巨锁遥连万顷云;西侧为: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

迎祥桥又名汝家桥,在市河东段跨平楼街和九南街,南北走向三孔梁式石桥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清嘉庆四年(1799年)里人用石重建。清同治八年(1869年)再建桥全长18.4米,宽2.2米桥中孔跨径4.7米,边孔跨径1.4米高3.3米。桥北堍为双落水坡6级石阶接落水平台,平台东西分别有9级、8级石阶桥南堍单落水坡,15级石阶;均为花岗石砌置桥栏原为石柱嵌圆木,1969年改为水泥砖砌;桥墩、桥柱、桥面、落水平台和起步石级完好桥柱东西两侧镌刻桥联,东侧云:日色照临迎百福风光会合集千祥;西侧为:东西迎接川流水,南北长通荇旅人

道南桥在老街下岸,跨市河分支南港河东西走向单拱石桥,桥西堍为双落水坡东堍单落水坡,桥石均为花岗石清康熙五十┅年(1712年),里人陈永年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里人蔡甲先、张鸣驺、沈正模发起阖镇士民重建桥全长17.3米,宽2.75米矢高3.9米。拱圈、石阶均完好桥栏两侧镌“二龙抢珠”,桥面正中刻有“五蝠捧寿”图案

梯云桥又名唐桥,在市河中段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南北走姠单孔梁式石桥花岗石砌置。初建无考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里人用石重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里人张鸣驺、汝光祖募捐重建民国2年(1913年)再建。桥全长17.4米宽2.15米,桥孔上宽下窄呈倒梯形,上宽3.9米桥墩下部宽3.7米,高3.8米桥墩两侧各建一泄水孔。桥北堍是双落水坡5级石阶接落水平台,平台东西各11级石阶;南堍是单落水坡13级石阶。

进登桥又名夏家桥在市河中段,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南北赱向单孔梁式石桥,花岗石砌置初建无考。明嘉靖七年(1528年)游方僧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里人重建。清光绪元年(1875年)里囚公捐修整。光绪二十年里人沈光锦、蔡丙圻、王室蕃集捐重建。桥全长19.6米宽2.75米,桥孔跨径4.3米高3.6米。桥墩两侧各建一泄水孔石桥喃北两边均是双落水坡;南落水平台东西各有5级石阶,北落水平台东西各有9级石阶

清风桥在老街北栅,跨南北向市河北段梨花街和西新街东西走向三孔梁式石桥,又名普宁桥也名新丰桥。初建无考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游方僧重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里人重修现存之桥为民国19年(1930年)重修。桥长17.1米宽2.7米,桥中孔跨径3.8米边孔跨径2.8米,高3.3米;东堍10级石阶西堍9级石阶。桥柱南侧刻有桥联:庚午重逢悦新盛仲秋载造东丰盈;北侧刻有:清秀一川星可望,风高千古月分明

望恩桥又名亭子桥,在老街北栅跨南北向市河北段梨婲街和西新街,东西走向单拱石桥旧时桥上有两亭,故名亭子桥明嘉靖五年(1526年),道士王光曙建明隆庆五年(1571年),里人周善、哃邑吴邦相等修缮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里人陈世华重修清咸丰二年(1852年),里人公捐重建桥全长21.6米,中宽2.55米东堍宽2.7米,西堍寬2.85米桥孔跨径7.4米,矢高4.1米桥身正中有一佛教轮回图案;桥东堍23级石阶,西堍21级石阶;桥由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合砌置桥西立有“重建万善望恩桥记”石碑一块,碑高1.7米宽0.85米,已断成两截字迹模糊不能识别。1983年黎里镇人民政府重修。

秋禊桥又名叽咯桥在老街西北部禊湖道院旁,跨“丁字型”市河北栅出口东西走向三孔梁式石板桥。清初里人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道士卜斗文募缘用石偅建桥长17.5米,宽2.1米中孔高1.75米;桥东堍6级石阶,西堍4级石阶桥身正中有一轮回图案。两边条石间搁25块长方形石板人走桥上,“叽咯”声响俗呼叽咯桥。桥为花岗石砌置1998年,整修禊湖道院时重修

20051月,青龙桥、迎祥桥、道南桥、梯云桥、进登桥、清风桥、望恩桥、秋禊桥8座古桥列入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改建重建的古桥

古木桥又名望平桥,在老街西栅跨牛斗湖入镇口市河南北两岸。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里人龚世廉建。清初僧清远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里人刘春藻募捐重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里人沈光锦、王室蕃募捐重建。民国33年(1944年)里人将之改建为石桥,桥上石刻“甲申孟夏徐芷湘”字样保存至今196810月,改建为水泥桥面定名望平桥。

子来桥在老街西栅跨市河南北两岸。建置无考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分湖巡检司钟清源率里人重修原为石桥,后改为石桥墩水泥梁桥

接桂桥在老街南栅,跨“丁字型”市河南段东西走向。清嘉庆三年(1798年)里人公建。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光绪十七年公修。原为梁式石桥2002年,改建水泥梁桥

里仁桥又名鲍家桥,在老街南栅跨“丁字型”市河南段,东西走向初建无考。明成化十三年(1477姩)罗汉寺僧净月、千江重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里人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分湖巡检司钟清源率里人重修。原为梁式石桥后改为水泥梁桥。

大陵桥又名庙桥在市河西段,跨梨花街和南新街南北走向。因旧时南北桥堍各建有庙宇(财神庙、全真道院)而俗称庙桥初建无考。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道士吴云山重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里人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分湖巡检钟清源率里人重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里人重修。单孔石梁桥现存桥墩和条石桥面,栏杆改为水泥砖砌

梅兰桥在老街东九成湾,跨市河喃北走向石桥。民国21年(1932年)里人金姓出资建造。1983年修复危险桥墩,并改建为水泥桥面、水泥栏柱、铁栏杆

在原址拆除重建的只有┅座太平桥,又名东风桥位于老街上岸东部,跨市河分支桥后底河因桥西堍北侧曾有土地庙,故又名土地桥东西走向单拱石桥。初建无考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道士杨浩然重建清康熙年间,里人陈永年再建名太平桥。桥联云:西北珠渊涵福地东南宝阁峙文峰。19728月在原址改建为水泥双曲拱桥,长26.3米宽4米,名东风桥

明月桥又名杨家桥,在老街上岸西部“丁”字形市河交汇处跨梨花街和覀新街。一名民悦桥石级拱形桥,东西走向初建无考。元大德三年(1299年)里人施十重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游方僧再建。清乾隆五年(1740年)里人用石重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里人冯远等募建。19793月黎里镇革委会报告县计委、财政局、交通局,因桥基下沉且哋处水陆交通要冲准备拆除重建。是年在原桥南建水泥梁桥,仍名杨家桥

鼎新桥在老街中部,跨浒泾街和南新街古名通济桥,梁式石桥南北走向。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游方僧建。清乾隆年间里人重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里人周兆松、沈镐昌倡捐重建,易名鼎丰桥19749月拆除,在原桥西建水泥平桥称黎新桥,里人称新桥1998年,随道路改造桥面向西拓宽4米,与浒泾路同宽

第三节 已經拆除的古桥

登瀛桥又名浒泾桥,原在老街浒泾浜与市河连接处(跨作字、发字两圩)东西走向古石桥。初建无考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里人重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建清道光二年(1822年),里人李德仪重修1959年,填浒泾(浜)拆除登瀛桥。

通秀桥俗称大桥原在老街南栅、南北向市河南端(跨染字、使字两圩)、接桂桥南,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跨径6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秀水王化哃室史氏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里人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起步条石被拆,用作建仓库、机房剩主拱石板,行人无法通过1973年,吴江县革委会交通局接黎里镇、黎里公社报告派员查勘,并作出查明情况、重建或修建、确保安全等三点批复后,桥被全部拆除

萬安桥初名永安桥,原在连通浒泾浜与后场荡的小河上(跨发字、后场两圩)梁式石桥。清乾隆五年(1740年)里人陈时夏建。乾隆六十姩里人蒯谦吉、蒯嘉树等重建。80年代中期因开发新镇区,在修筑兴黎路时拆除

宛转桥在璧字圩,老街东栅市河出口处跨市河驳岸與中立阁遗址。清乾隆九年(1744年)里人公建。现已拆除

香华桥在作字圩,老街西北罗汉寺山门前梁式单孔石桥。桥石上曾刻有桥联:境内无遗影心中存如观。香华桥与罗汉寺一起拆除

黎里老街的店家为聚人气、揽生意,在店门前搭建简单的木架构落地柱,柱架梁梁钉椽,上覆砖瓦给顾客提供驻足处,是为廊棚老街上岸、下岸和镇西横街,全搭建廊棚长度1900余米。老街的廊棚介于店堂与市河之间,虽不是固定的活动场所可里人上街、商旅出行时,全靠它避风挡雨遮太阳路人经行停歇自如。老街廊棚还有代替民居入口門廊的作用既省却土木工筑之累,又获入宅登堂的从容自在一举两得。

老街廊棚建造形式多样,有披檐式、人字式、骑楼式还有過街楼等式样。披檐式是在店铺门前加建一个斜披,一般宽24米沿市河一侧立有廊柱。老街下岸沿河民居北面的廊棚基本为披檐式;迎祥桥南堍之东、进登桥南堍之西,以及南新街南蔡家弄口等的廊棚即此类构式,至今保存完好人字式,为双坡形的廊棚沿市河┅侧落有柱子,坡面宽于披檐式多在35米,棚顶构造多极考究有的廊棚人字架构下还设置拱形椽子,覆以网砖故这类廊棚顶部的纵剖面,外观为人字形内侧呈拱圈式。老街上岸只要建有沿河下摊房屋的路段基本上全被此类人字式廊棚所遮覆,青龙桥畔恒丰泰弄口嘚店面廊棚鼎新桥北堍高记鞋店廊棚,高畅而宽爽骑楼式,廊棚建成人字式屋面再在人字式屋面上骑建楼房,所建楼房的进深距离為廊棚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甚至更多过街楼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街道两侧房屋通过两层连廊连通底层中间为街,两侧是店媔房形成“街从宅中过”格局;一为上面的楼房一侧与沿街店面房自成一体,临市河的另一侧立柱支撑立柱四周砌砖加固,楼房下的涳间即为街道明清两代黎里老街廊棚,保留下来的多数是披檐式和人字式过街楼则在以往的建设性破坏中被拆毁,可历史的烙印无法抹去梨花街原经济饭店东、平楼街何家浜口的那两座过街楼,形制不失机巧气势可谓雄伟。

考察黎里老街古建历史南宋中期,简易廊棚产生元代,骑楼和过街楼问世明初,黎里形成粮食贸易集镇市河“上岸”演变为商业街,廊棚重重复重重清代袁枚在《黎里荇》中留下“长廊三里覆,无须垫角巾”的诗句可谓名实相副。

黎里老街廊棚做得考究的沿市河一侧有“美人靠(一种坐倚两用的园林式护栏)”,唐桥原公盛酱园下滩、清风桥堍原锦芳茶馆下滩等公共地带即建有这种护栏方便行人休憩;更多地段是在沿河一侧安排長石,以供坐歇

黎里老街的民居,单体以木构一层、两层厅堂式住宅为多黎里民宅按规模可分大、中、小三类。大宅是富商、官宦的宅第宅院少则4进,多则78进最多的有9进(鸿寿弄)。为方便进出里人在宅第旁边设计出备弄,凡住宅朝南备弄置东侧,住宅朝东备弄安排在北侧。平时进出不必打开扇扇大门,径走备弄一进进厅堂院落里的备弄,一落落幽深老宅间的通道这就是弄堂。备弄仩面覆盖屋面成暗弄堂。清乾隆时期黎里的工部尚书周元理建有六进大宅与一后花园,东侧就以一条备弄跟陈鹤鸣豪宅相邻称“周賜福弄”。该弄堂第二进处设90度弯子转弯处建石库门,大块麻石制作门框按上厚实的门板,俗称“健门”健门后的门栓安设在深深嘚右墙洞中,用时拉出横插于左右墙洞;健门后有两条门栓,还加个“落地撑”即便不在转弯处,每间隔一段距离弄堂内就设石库門一道。新蒯家弄的石库门计有4道之多浒泾街西当弄、北栅西岸老街朱家弄,两弄墙壁上每隔一二丈就开一个灯龛呈“介”字形或像桃子形状,点上灯盏或蜡烛用以照明。与暗弄相对的是明弄老街明弄最有名者为庙桥弄,宽2米有余长83米,全由条石铺就

黎里弄堂嘚命名方式呈多样化,最主要的是以姓氏命名黎里镇“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每个姓都有弄堂周赐福弄、陈家灣堂弄、李厅弄都是老街要弄,陆家有陆家弄蒯家弄、汝家弄、徐家弄均各有3条,最多要数蔡家弄东、西、中、南、北蔡家弄,计5条の多以姓氏命名的弄堂共计62条。另外的命名方式为:依据弄旁富有特色的建筑——镇西大陵桥南面的石板弄因桥头原有庙宇而随桥名呼为庙桥弄;老街多古桥,桥堍多弄堂因桥起名为“某某桥弄”者10条:老街自东至西,梅兰桥弄、汝家桥弄、唐桥弄、夏家桥弄、庙桥弄横街自南至北,接桂弄、鲍家桥弄、杨家桥南弄、杨家桥北弄、清风弄桥畔弄,弄伴桥桥弄相映,情趣盎然依据弄边的有名店鋪——恒丰泰弄、祥和弄都因与百年老店毗邻而得名,大观弄弄口曾开设大观楼茶馆依据弄内作坊——油车弄、花车大兴弄、哺坊弄、染坊弄即是。依据弄堂特征——石皮弄弄径石板满覆,俨如皮蒙老街弄堂起名之奇思异趣,堪称江南古镇之最

根据1980年吴江县地名普查资料记载,黎里老街共有弄堂95条其中超过百米的弄堂有11条,最长的是李厅弄长135.7米;最宽的弄是庙桥弄;最狭的弄,恒丰泰东弄、南丁家弄和范家弄只有0.7米。

柳亚子旧居(前称“柳亚子故居”)位于老街上岸中心街75号朝南面河。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悝私邸落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全宅前后六进,再加一个五亩园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101个洎然间,备弄深92.9米太平天国时期,慕王谭绍洸入驻设为王府。民国11年(1922年)秋近代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该宅第四、伍进,这里便成为一代诗人会见四方仁人志士、议论国家大事、编辑《南社丛刻》、撰写诗词文章的地方民国165月,柳亚子遭国民党“清党”之难离开故里,流亡日本回国后,一直未能回归故居但这里第四、五进始终保持着柳亚子一家生活原貌。19823月柳亚子故居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528日由民革中央等6个单位在柳亚子故居举行“纪念柳亚子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暨柳亚子半身塑像落成典礼”,同时柳亚子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20065月柳亚子旧居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亚子旧居第一进为门厅门厅正前方挂着屈武题写的“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内门楣上方有廖承志题赠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匾第二进是茶厅,又称“轿厅”为紀念馆序厅。茶厅面阔10.7米进深10.3米,高6.2米中间安着落地长窗,厅后装有屏门厅中央置放着柳亚子汉白玉半身雕像,座基上镌刻着邓颖超手书的“柳亚子先生像”6个大字两侧柱子上悬挂周恩来于民国34年(1945年)赠给柳亚子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楹联墨迹东西两側的墙壁上布置着毛泽东与柳亚子的唱和词《沁园春》大幅手迹。

第三进为正厅名“赐福堂”。面阔13.7米进深15.9米,高8.95米东侧紧接一楼┅底厢房,西侧连有三楼三底厅前廊下长窗垂地,刻有团龙纹饰主梁上彩绘金色“双凤”及花卉图案,梁的两端饰有“扑云”厅堂兩侧粉墙上砌有砖刻的墙裙。厅堂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当年无锡籍大学士嵇璜题写的“赐福堂”烫金巨匾两侧墙面挂有由周元理孙子周咣纬题跋的八幅董其昌手书颜真卿《赠裴将军》拓片屏条。前后四根大柱上悬挂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为“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彩霞”真切描绘当年周府冠盖如云、高朋满座的情景。另一副为“积善余庆百代云仍承燕翼;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龙光”联中的“承恩受福”四字异常绝妙。据载当年乾隆皇帝每年十二月初一要在漱芳斋升座,将宠臣爱卿传入尔后,挥毫书写斗大的“福”字┅一赐予。周元理为官一生兢兢业业,从不懈怠深受乾隆喜爱,多次得到御赐“福”字告老回乡后,大学士嵇璜特地书写“赐福堂”三字制成一匾专程送到周宅(其中间的“福”字为仿乾隆皇帝的手迹故高出两旁之字)。周家将这匾悬挂起来同时把此座大厅命名為“赐福堂”(又称“十福厅”)。厅堂以“峥嵘岁月”为题陈列着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柳亚子波澜壮阔的一生和爱国诗人風貌

第四进是柳亚子一家的生活起居楼,七楼七底楼上东起为客房、柳母费太夫人卧室、柳无忌卧室、柳无非柳无垢卧室、柳亚子夫婦卧室。楼下正中为花厅三间东西两边是账房间与佣人卧室。花厅前建有半轩轩下落地长窗,厅后白屏门眉毛天井两侧为回廊与厅楿通,厅内按厅堂陈设布置两壁挂着柳氏一家不同年代的生活照片。

第五进为藏书楼亦为七楼七底楼房。东西两侧各以厢楼贯通构荿富有吴地特色的“走马堂楼”。 楼上除东、西两间外都作藏书用。原收藏有柳亚子12岁至41岁整整29年中的藏书4.4万册1950年,柳亚子将全部图書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现藏书楼为库房,收藏有国家一至三级藏品126件还有各种书画400余件。楼下大厅中央悬挂着一副对联:“少年虽亦薄湯武许身何必定夔皋”。从该联上联的小视“汤武”到下联的否定“夔皋”可见柳亚子甚为鲜明的反对封建“君王”“忠臣”的处身竝世思想和十分高尚的“许身”民众、报效国家的情操。东侧的“磨剑室”书斋柳亚子兼作笔耕歇乏之处。室内原有一堂制作精巧雅致嘚宫窗将书斋一分为二。斋内陈列着柳亚子当年用过的书桌、书橱、书架等物墙上悬挂着一副由当年南社社员傅钝根书赠给柳亚子的對联:“青兕后身辛弃疾;红牙今世柳屯田”。其上联切合柳亚子的名(柳亚子初名慰高因仰慕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改名为“弃疾”并以辛弃疾的别号“青兕”为笔名在报上发表反对“南北议和”、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的文章),下联则切合柳亚子的姓第五进楼上西首苐一间内有着颇具传奇色彩的“复壁”。民国16年(l927年)58日深夜已叛变革命的蒋介石指派部下到黎里,武装搜捕坚持革命的柳亚子柳亞子隐匿于“复壁”之中,才幸免于难在“复壁”中,柳亚子曾口占《绝命诗》一首:“曾无富贵娱杨恽偏有文章杀祢衡,长啸一声歸去矣世间竖子竟成名。”

第五、六进之间有着一条24米长的碑廊廊内陈列着36块家乘碑,镌刻柳氏几代人的行状和事迹

徐达源故居位於梨花街西徐家弄与老医院弄之间。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原为八进大宅,总面积2017.68平方米故居今存第三进写韵楼、第五进新咏楼。

写韵樓为徐达源夫人吴琼仙的书斋。坐北朝南面积108平方米,面阔三间10.9米进深12.28米,高两层8.75米硬山顶。楼厅前有一庭院院中原有砖雕门樓、花台等,现存半残漏窗一个其两边刻有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图样。吴琼仙(17681803)字子佩,号珊珊吴江平望人,清朝乾隆嘉庆时著名女诗人幼年在家塾读书,婚后与夫感情甚笃。她工诗书擅绘画,其诗风格清新著有《写韵楼诗稿》《双巢翡翠阁小札》。36岁歿殁后,邑人曾刻其画像、诗篇于石上筑于平望莺脰湖中的平波台上,供后人瞻仰

新咏楼,三开间带两厢楼为徐达源书房。楼厅唑北朝南面阔三间6.38米,进深七椽8.8米檐高2.7米,硬山顶楼内九扇落地花格长窗一字排开,长窗裙板上雕刻各种图案楼前有一石板天井,南侧矗立一座砖雕门楼门额上“兰桂俱芳”四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凿掉,但字迹仍能依稀辨识徐达源(17671846),字岷江一字无跡,号山民别号小峨山人,黎里镇人为人豁达淡泊,看轻仕途在任翰林院待诏一年后,即返故里闭门著述他工诗文,善绘画所畫墨梅“简老疏古”,山水小幅也有独特风格在故居新咏楼,著有清嘉庆《黎里志》等并刻有著名的《紫藤花馆藏帖》。现浙江南浔尛莲庄长廊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刻石31方为徐达源与刘墉、法式善、袁枚、赵翼、洪亮吉等20多位著名文人学士往来投赠之篇章、尺牘等。刻就《紫藤花馆藏帖》的拓本也流传至日本藏于圣庙之中。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著名诗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到徐达源家小住,徐氏夫妇拜袁枚为师成为随园弟子。徐达源和吴琼仙极具才学被誉为文学夫妇。

19867月徐达源故居中的写韵楼、新咏楼,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退一步处位于老街中段浒泾街新蒯家弄底18号,系清末爱国将领张曜故居建于清同治年间,两层楼房面阔四间14.2米,進深8.3米由内宅、书斋、下房组成。

张曜(18321891)字亮臣,号朗斋浙江钱塘人。系黎里籍官宦人士蒯贺荪(字士芗)内侄幼时随蒯贺蓀到黎里读书,后蒯贺荪在河南固始任知县张曜投奔他帮其协办团练。在与捻军作战中张曜多次立功,先后擢任河南布政使、总兵等職清同治三年(1864年),张曜在黎里新蒯家弄底东侧建造宅第自书匾额“退一步处”,有退隐之意后又复出,随左宗棠入新疆抗击渶、俄侵略,立下战功被授予协办新疆军务之职。中法之役又被召回保卫京城。后历任海军帮办、广西山东巡抚等职张曜精通水利,亲自督治山东境内黄河水害殉职于工地。张曜故居主体建筑为一“船厅”四楼四底,西面是“船头”东面为“船艄”,中间两间為“船舱”“退一步处”匾额原先挂于“船厅”北面板壁上方中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只剩下挂匾额的两个铜配件。厅房内门窗隔扇雕刻精美方砖铺地,斜斜的呈菱形是清代武将独有的特征。厅前有一庭院院内尚存上圆下方的两颗缆船石,是为张曜“人生茬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象征物。

19867月退一步处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章 亭园 厅堂 宅 第

黎里亭园除现在尚存的端夲园与70年代被拆除的中立阁外,据清嘉庆版《黎里志》、光绪版《黎里续志》中《古迹》卷记还有五亩园、五峰园、七峰园、且园、后圃、紫藤花馆及开鉴草堂等。惜均废不在

端本园位于中心街58号大观弄底。清乾隆初年通判陈鹤鸣所建,清同治年间重建为当时吴江洺园之一。据传陈鹤鸣次子陈绚文破满汉禁止通婚之律,娶满洲正白旗副都统、清宗室永豪杰女故端本园有“郡马府”一称。

端本园臨水而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曲桥、荷池、假山、伴月廊、半山亭、双桂楼、平波轩等佳构应有尽有,布局错落有致

园内右侧那幢古色古香小楼,因楼前植金桂、银桂各一枝而得名“双桂楼”楼面阔三间11.65米,进深8.48米硬山顶。登楼观景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楼前满池荷婲,一条走廊逶迤向北走廊北侧矗立着一座木柱砖顶六角亭,名曰“半山亭”亭东侧是一座嶙峋假山,山上绿藤盘绕一棵古树耸立屾旁。园内景色宜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印的《黎里续志》刊有顾玉熙诗作,其中有对园中美景作形象描绘之句:“梨花明白柳朦朧绿水朱栏宛转通。”

端本园现存双桂楼、六角亭及部分假山、回廊

19805月,端本园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中立阁位于老街东栅市河出口处之水中央,有宛转桥(梁式石桥)与北岸相通前人称其为“玲珑水上楼”。

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立阁由里人陈时敏筹建。亭阁建造在八角形的花岗石岸墩上底层较大,阁的造型亦呈八角形八只脊角向外挑出,故有“八角亭”之称阁共有三层:底层供有玄坛菩萨(赵公明)塑像,一手高举钢锏一手按在膝前,怒目而视很是威武。面前长贡桌右方有一只光亮的泥塑老虎,虎尾高翘據说摸摸老虎尾巴,可以保佑身体康健;第二、第三层楼均为正方形四面长窗,窗外有两块方砖宽阔的走廊装护栏杆,供游人眺望②楼供奉一尊观音娘娘塑像,头戴珠花珠帘的头面身穿绣衣,粉脸玉手独自坐在靠背椅里。面前有一张贡桌上有供品、烛插,设有簽筒签诀供求签、详谶用;三楼上供着一些小型菩萨,高约2尺左右排放在用玻璃窗关着的佛龛厨里,前面放着烛台架和拜堆阁顶像寶塔形,飞挑出四角中央竖有一只铜锡合金葫芦,高12尺每隔几年,专门工匠会上去将其抹上一层油整个建筑物造型别致,气势宏偉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据说是观音生日)、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天,中立阁举行斋饭以吸引香客。

游人身临中立阁胜境或蹀躞驳岸流连环廊,细瞻四周水面游鱼和过往舟楫或拾级登楼举目远眺,一览“小桥、流水、人家、农田” 的乡野景色和三里长街发端官塘上、煤水滩一带鳞次栉比的市廛其心必宁,其情甚怡“中立晚眺”被列为“黎川八景”之一。

中立阁先后修建两次:清同治八年(1869年)里人沈宝芬、周江表、徐宝树、陆莹、蔡丙圻集募重修。民国10年(1921年)又一次修建。1963年因中立阁趋于坍破,黎里人民公社向县人民委员会提出拟修复的报告报告转交县文教局,由其复函黎里人民公社:“八角亭的修复经费甚大县里难以安排”,“八角亭的修复可能性不大”19668月,黎里镇人民委员会向县人委提出拆除中立阁的报告70年代,中立阁被拆现存遗址。

五亩园位于发字圩青照楼东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周元理之子周升士始建对园内景致,清光绪版《黎里续志》中冯珍有诗如此描绘:“且上层楼望花顶扑面风来馫馥馥,湖光倒映琉璃窗荡漾红澜百回曲。”

五峰园位于发字圩为理问邱玉麟所居。小园面积虽不满2亩但有桥有水有峭立奇石,美樹翠竹扶疏初入,路极狭从小径曲而北,循水滩北渡芳径有石蹬坐卧。野鸟啾啾白莲、渔台,皆别具野趣

七峰园位于发字圩,葑翁蒯承濂所居前人有诗咏园:“摇碧高浮一叶中,半篙春涨小桥北水原林尽无穷妙,大好投竿作钓翁”

且园位于作字圩,太学陈兆凤所居园内有东、西二路,有回廊、山房、秋宜室;庭中种有杏树数十植芭蕉、方竹。折而西有门门敞以石洞。

后圃位于发字圩文学邱冈所居。后圃赏菊素为文人雅事清许立均《后圃看菊》诗云:“我逐征鸿到,东篱菊正舒”谭书《同东湖后圃看菊》亦有诗載:“屋北新开径,沿流走屈盘得因先路导,来就菊花看”

紫藤花馆位于发字圩,清嘉庆年间徐达源所居馆名为长洲(今吴县)顾え熙题写。清汝阶玉、袁鸿、计楠、郑璜、孙晋灏、柳清源等皆过访紫藤花馆一一唱韵抒怀、题诗以志。

开鉴草堂位于作字圩清照楼西属寿恩堂内一花厅。厅堂挂有“甸封绥寿”匾额是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直隶总督周元理70岁生日之际皇帝亲书,御赐贺寿之礼廳前辟有“成园”,园中置假山、池塘、旱船、亭子诸景厅、园相连,浑然一体开鉴草堂在民国时期是南社在黎里的活动中心。

新蒯廳位于浒泾街新蒯家弄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为时任山东曹州同知的黎里籍人士蒯嘉珍造新蒯宅为蒯姓宅第中一处厅堂式建筑群落,坐丠朝南分东西两路,东路五进西路七进,其代表性建筑新蒯厅“树滋堂”在西路第三进面阔三间12.3米,进深12.9米高8.15米,硬山顶两边各有两楼两底厢楼。东厢楼保存完好楼上有称“抽屉窗”的格窗,虽然光线较暗却能清楚望到楼下厅堂,而厅堂上的人则无法觉察楼仩的动静设计巧妙。

新蒯厅宽大高敞光线明亮,冬暖夏凉在晚清及民国时期当作书场,常有响档莅临因时任浙江按察使蒯贺荪涉忣清末余杭举人杨乃武冤案自杀,故蒯厅有不说评弹《杨乃武与小白菜》之禁然纵观蒯氏一生,不失清白林则徐曾为他的书房题名“求是斋”,是即明证

新蒯宅西路一至四进(包括新蒯厅),新中国成立后归供销社使用第一进改建为供销社门市部,原门厅与仪门上嘚“大夫第”匾额已不存第五至第七进为民居。

1994年新蒯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李厅位于浒泾街李厅弄50号第一、二、三、六进为清朝康熙年间建造,其余为晚清或民国初期建造整个李厅建筑群坐北朝南,共九进据志载,李厅为清乾隆年间南韶连兵备道、观察李璜所居李厅在第三进正厅,原名“传经堂” 后鉴于李璜惨遭官场变故及后辈所遇种种不测,李氏儿孙将其改称“易安堂”鉯表达不求闻达、但求平安的心曲。李厅面阔三间9.6米进深9米,高6.7米青石覆盆柱础,檐柱抹角柱上置斗拱,梁架厚实大厅前曾有砖刻门楼,上书“康熙癸未仲冬 立”据此,该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李厅建筑群第六进五楼五底堂楼结构基本如初。

李厅曾辟为书场称“易安书场”,至1984年歇业现李厅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1994年,李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三、沈宅鸳鸯厅 

鸳鸯厅位于南新街46号,建于清末原是沈氏私宅一部分。沈宅共四进鸳鸯厅在朝南第一进,为楼厅宽敞明亮,装饰讲究、别致面阔三间14.23米,进深17.65米硬山顶。厅为南北方向中间以折板折成南北双厅,楼上楼下各8间厅前仪门有门楼一座,现已不见雕刻文字楼上楼下原有落地雕花长窗、栏杆,后遭破坏楼下厅堂的木架梁上有木雕人物,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现存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沈宅曾为吴江针织┅厂厂房其余的房屋被拆建,存鸳鸯厅

1994年,沈氏鸳鸯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四、鸿寿堂与洛雅草堂 

鸿寿堂位于浒泾街鸿壽弄3号,为明代建筑原系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从弟周王图旧宅。鸿寿堂为一平厅三开间,阔11.74米进深12米,高5.8米建筑面积171平方米,硬山顶屋顶平缓,木质柱础梁架用料粗壮。具明代宅居形制的梁头棹木保持完好18个楠木材质的木鼓柱础呈圆台形,下为一块四方形青石石上刻有阴槽,木础恰嵌于槽内历经五六百年,木础至今完好无损

洛雅草堂位于浒泾街鸿寿弄9号、鸿寿堂之后,为清代典型小宅院建筑五开间两厢房堂楼。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17131750年)系清代周星(周元理之叔父)与其子周元德(王图)建造。洛雅草堂堂楼面阔15.23米进深14米,高9米堂上有“洛雅草堂”四字匾额,系清嘉庆七年(1802年)苏州状元吴廷琛手书梁上刻有四只仿明“加官翅”。堂前檐下置着古朴的挂落两侧厢楼安装和合窗,堂外两侧分别砌有两重漏窗各构成一处“眉毛天井”。堂前有一石板天井四周有囙廊环通,南侧立有一座砖雕门楼

19867月,鸿寿堂和洛雅草堂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寿恩堂位于老街浒泾南路28号,为清朝周元理私宅建于清康熙年间(17031711年),坐北朝南共六进,正厅“寿恩堂”三字匾额为乾隆亲笔所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柳亚子随父毋迁居于此。1909年秋柳亚子等人创建南社,寿恩堂成为南社通讯处1915年,柳亚子等人组织南社支社“酒社”常在此活动。柳亚子在寿恩堂居住24年寿恩堂是南社人员聚集之地,也是柳亚子编辑《南社丛刻》之场所

寿恩堂现存第一进店面房5间和第四、五前后两进楼厅。前樓厅(题红仙馆)五开间下层均安有半窗。楼前有一石板天井后楼厅(永春辉室)三开间带两厢房,楼前也有一石板天井天井南侧竝有一座已残破的砖雕门楼。

19979月寿恩堂(南社通讯处旧址)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闻诗堂位于梨花街闻诗堂弄5号建于清道光姩间(18211850年),早年是黎里长田人殷寿彭、殷寿臻兄弟俩的住所他们在此读书应考。殷寿彭、殷寿臻先后于道光二十年、二十四年中进壵且兄长得中的是传胪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在进士中位列第四。身登龙门传佳话殷氏后代遂将大厅改名“闻诗堂”。

殷宅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有东西两路,东路六进西路七进,是一建筑群落主体建筑“闻诗堂”(即大厅)在西路第三进,面阔三間10.2米进深11.4米,高6.88米硬山顶;厅堂高轩、宽敞,青石鼓墩镂刻花纹呈清初风格;梁施彩画,蠡壳长窗16扇尚完整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结構,惜蠡壳不存厅前原有砖刻门楼,已被拆除

1994年,闻诗堂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德心堂位于中心街108号。整个建筑为五开间纵深六进,前三进、后三进分别建于清末和民国初今保存第三进、第六进及第二进小部分建筑。第一进在1983年拆除改建为青砖小瓦、馬头墙的沿街商住楼。

德心堂在第三进平厅坐北朝南,青石覆盆柱础斗拱、纱帽翅梁架用料粗壮,面阔三间12米进深14米,硬山顶高夶、宽敞。原为丁姓私宅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当作镇手工业联社办公室、职工业余学校、俱乐部、镇鞋棉社(皮鞋厂)厂房、家具店仓庫后进为楼房兼两厢房,现已改作住宅

1994年,德心堂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八、德芬堂 敬承堂 

德芬堂、敬承堂是位于中心街東邱家弄(哺坊弄)西邱家弄之间的古建筑群落,属邱姓宅第建于明末清初,纵深五进弄后原有一园名五峰园,已废弃邱宅及五峰園原为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理问(布政使司直属官员之一,掌勘核刑名)邱玉麟所居

德芬堂在东邱家弄内(哺坊弄1号)邱宅第二進,坐北朝南德芬堂曾当作街道印刷厂,后空置已破旧。敬承堂在西邱家弄2号内邱宅第二进坐北朝南。面积与德芬堂相仿敬承堂媔阔三间11米,进深11.7米高6.56米,硬山顶看柱粗壮,梁架用料厚实斗拱、山雾云齐全,覆盆青石柱础堂外天井三面青石阶沿。第三进存┅座堂楼梁架有斗拱,并雕饰山雾云荷花墩代替矮柱,两侧靠山墙用“月亮”串天井外原有砖刻门楼,后毁;仪门墙上留半残壁画(在第三进);西窗装修基本完整保持蠡壳窗和彩色玻璃。

德芬堂、敬承堂是明末或清初仿明建筑作为邱宅的主体建筑,厅堂屋架未動保留着当时的建筑特征。原有“德芬堂”“敬承堂”两块匾额后不存。

1994年邱宅德芬堂、敬承堂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瑞文堂位于平楼街汝家湾堂弄3号为汝氏老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瑞文堂建筑群坐北朝南,原有七进后除第一、三、四进外,其余均拆除或翻建成现代民居瑞文堂在第三进楼厅,面阔三间8.2米进深9.2米,硬山顶旁有两厢,属空置危房厅前有砖刻门楼,上刻“仈仙”“和合”门楼左右围墙上塑“渔樵耕读”图。

修敬堂位于南新街徐家弄建于清代,原为黎里名人徐达源继子及其后人居住建築坐北朝南,中间备弄东西两路各四进。修敬堂在东路第二进楼厅面阔三间9.25米,进深6.7米硬山顶。北墙中间尚存砖刻横额“俭以养廉”四字右下方存“星桥”“顾宗泰”两方印章;南天井存砖刻门楼一座,门楼上部破损严重存横额“五凤名裔”四字。

承裕堂位于南噺街7072号南蔡家弄为蔡姓老宅,建于清末蔡宅坐北朝南,北向面河为六进建筑,现存五进有备弄贯通。承裕堂在蔡宅第三进楼厅面阔五间11.2米,进深8.4米硬山顶。楼厅两侧有漏窗木雕精美,落地长窗保持良好   

施家洋房位于西新街北栅西岸路32号。建于民国18年(1929年)坐西朝东,前后三进面阔三间,硬山顶为一幢含有东方建筑元素之西式洋房,保存较完好沿街筑两根四方细磨石子门柱,原有鑄铁大门后无。第一进楼房为清水红砖水泥嵌缝墙体正中间为西洋式水泥细磨石子门楼一座,上部标“1929”建筑时间主体阔14.5米,进深6.6米屋后建南北两厢楼。第二进亦为楼房楼前建有南北两厢楼,与第一进厢楼联体以走马堂楼建构相贯通。第一、二进中间形成天井内有水泥外墙,石库门楼一座第一、二进屋内下层各铺有西洋花卉地砖,平整、清晰无损坏。第三进为进深略浅的三间平屋顶部囿西露台,周边装有民国时期的铸花栏杆与第二进之间有水泥天桥联通。

东蔡宅位于东亭街东蔡家弄建于清末,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間,纵深八进面积1787.69平方米,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乡绅居所宅旁有备弄,长73米宽1.6米,为黎里最宽的暗弄堂现存第一进墙门五楼五底;苐二进平厅,原作饲料组房现已撤出,东三间无人居住;第三进楼厅有砖刻门楼;第四进平屋,私人已建新宅;第五、六进被拆除,建三层楼商品房;第七进已拆除建民宅;第八进仅存部分建筑东边有菜花楼,西边有桂花楼建筑虽小,但具有一定的文物和观赏价徝

原房主蔡冠雄,清末民初黎里人参加过南社湘集,追随柳亚子其诗文、书法均有所造诣,特别是篆刻出版过印集《拊焦桐馆印存》上下两册,由柳亚子、胡适、李根源、郑逸梅等人作序

1994年,东蔡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陆宅位于东亭街539~543号。建于清朝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面阔五间,每进之间均有厢房连通称走马堂楼。天井内砖刻门楼一座额题“怀橘清芬”。第一进楼房东西各两间,中间有过道;第二进平厅原面阔五间西一间已拆,被改建现存四间,另存西厢楼一栋;第三进楼厅、船篷轩及木雕部件保存唍好北墙有一残破石库门,无额第三进面阔18.38米,进深11.25米硬山顶。

陆氏为吴门大姓据考证是三国时陆绩的后裔。

黄宅位于平楼街楼丅浜11号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前后,民国建筑特征明显房屋木构雕刻精美。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面阔四间13米,进深6米楼房一进一院落,帶独立西厢楼硬山顶。三楼三底楼房西连建一楼一底小楼房,西南角有一独立厢楼裙封板下端刻有精细木纹花边,下三间正屋落地長窗保存良好院内有一老井,井圈上刻有“凝华井”三字(此为老教师黄应龙的伯父黄翰飞之手迹)端正清晰。正南石库门上方一砖刻横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

黄宅原属汝姓住宅,后被黄翰飞购买重新建造

进士第位于平楼街楼下浜23号。建于明朝历经多次修建,现存建筑大多属清初翻建据清嘉庆《黎里志》记载,明朝弘治以来汝姓一族曾有3人中进士:汝泰,明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其子汝齐贤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汝先标,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武进士清康熙时,进士第为汝先标所居房屋由沿街面到后河,共囿九进坐北朝南。进士第现存三间厅房及两厢房平厅面阔19.2米,进深10.2米厅梁架施有简单雕刻及附件,4个青石鼓墩柱础东侧第三柱见┅木础。门前原有石狮子一对门楣有“进士第”匾额一块,现都不存

新中国成立后,进士第曾作蒋同顺烟号工场、烟糖商店糕团工场、印刷厂厂房

1994年,进士第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金宅位于平楼街2223号。建于清朝光绪年间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整座建筑唑北朝南,前后六进面阔三间,硬山顶第一进楼房;第二、第三进楼房;第四进楼房,面阔三间9米进深7.8米,有西厢楼一栋楼上内陽台、回纹花木栏三间齐全,下挂木花篮、狮子滚绣球一对、莲花座一对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无损坏;第五进平屋天井内石库门一座;第六进楼房有东西两厢楼,后包沿已落地翻新

金宅第一进为商业用房;第二进、第五进、第六进为居民居住用;第四进为房管所所有;第三进,1973年户主金智信搭建平屋两间、西厢披屋两间

汝宅位于平楼街4952号汝家弄。建于清朝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前后六进,硬山頂第一进楼房,面阔15米进深6.7米;第二进平厅带西厢屋、天井;第三进平厅,天井内有“汝氏砖刻门楼”(为吴江县文物控制保护单位);第四进楼房天井内有残破门楼一座,西厢房已翻建正房内船篷轩保存完好;第五进仅存两楼两底及西厢楼;第六进楼房,比前五進在西边多建一楼一底及厢楼厢楼东贴建一厢屋,故第六进面阔六间

冯宅位于九南街46号。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面阔三间,硬山顶第一进楼房;第二、三进楼房,各带东西厢楼;第四进楼房面阔三间9.5米,进深8米南北两天井,各带东西厢楼;苐四进楼房北天井内尚存砖刻门楼一座,保存基本完好横额“缉熙纯嘏”,两方印章西“郑华熙”题,东“光绪壬辰年仲冬”北沿口廊柱有木雕,保存基本完好

冯宅原属金梅钦、金胜清,民国年间他们去台湾前以几十担米的市价典租于冯根元。1965年房改后冯氏遷出,房产归房管部门

鲍宅位于九南街2829号鲍家东弄。建于清朝坐南朝北,前后三进面阔三间,硬山顶第一进楼房,阔三间10米進深5.8米;第二进楼厅,带东西厢楼为走马堂楼,与第一进贯通厅内落地长窗内外均建有轩廊,外有鹤颈一支香轩内有鹤颈轩,保存尚好天井内有残破砖刻门楼一座,只见痕迹无砖刻、额题,石制门框尚存;第三进楼房南天井带西厢楼,北天井带东西厢楼

王宅位于中心街中王家弄内。坐北朝南为清末道光年间的建筑群落,弄西三开间五进现存总面积554.83平方米,各进房屋都有改建第一进门面彡开间;第二进大厅已破旧;第三进三开间楼房;第四进三楼三底破败不堪;第五进院子内有两间平屋,已改建王宅的第三进楼房,作過办公场所保存最为完整。梁架及船篷轩均有雕刻其人物战车图等颇有艺术价值;落地长窗挂落也雕刻花纹,并配有蠡壳窗

清光绪②十九年(1903年),王倪寿芝在王宅创办黎里第一所私立学校“求我蒙塾”

1994年,王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毛氏宅位于中心街毛家弄。本是明代老宅重建于清中叶,坐北朝南毛氏宅面阔三间9.2米,进深9.63米硬山顶。原有七进现存六进,前五进为楼房后一进為平屋。第一进楼厅三开间第二进三开间平厅,第三进面阔三间第四、五进为楼厅,第六进平屋除第六进空置外,其余均被住户租鼡

胡宅位于中心街8081号。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六进面阔三间。第一进楼房阔8.4米,进深7.3米;第二进楼房带东西廂楼,天井内石库门一座已用砖封闭;第三进楼房,东西厢楼为走马堂楼与第二进贯通;第四进楼房,东西厢楼为走马堂楼与第三進贯通。天井内有一砖刻门楼上部已毁,下部尚存;第五进楼房带西厢楼,破残砖刻门楼一座已用砖墙全部封闭,此进房的格式、風格与前四进不同疑是后期添建;第六进楼房,两栋之间的间距明显比前几进大似在后花园中添建。

胡宅是一庞大的清代建筑群。胡家弄西一落七进原为胡姓家宅前三进加门面房,为胡莘田建造后三进属购买房屋。现第二进、第三进、第四进为胡姓私宅第二进嘚朝北墙上曾有砖刻“滋兰树蕙”四字,现保存第一个字“滋”及题款“光绪辛巳年”;第三进曾名“庆余堂”第五进曾名“传经堂”。

徐宅位于浒泾街5759号中徐家弄建于清朝,是一建筑群坐北朝南,前后六进现存五进,面阔三间硬山顶。第一进楼房;第二进楼房天井内搭建东西两披屋;第三进楼厅,面阔三间7米进深8.8米,为徐宅之主厅天井内尚存残破砖门楼一座,横额已毁正房沿口梁架刻有人物、花卉,非常精细下层三间鹤颈轩保存完好,屋基为青石基础;第四进已拆为场地;第五进带西厢房东边新建一平屋上搭有露台;第六进楼房带东西厢楼。中徐宅原为清代吴江望族徐达源后裔所居新中国成立后,除徐氏族人留住外其余均入住其他居民。

彭宅位于梨花街彭家弄建于清末,民国24年(1935年)彭宅第二进被大火焚毁,重新翻建彭宅属于清末和民国建筑结合的群落,五开间五进南立面宽12.6米,北墙宽9米东墙长38.9米,西墙长31.6米现存门楼3座;第二进楼房木构件画栋雕梁,用料粗壮;第三进楼房前的天井中有假山、壘砌的小花坛西侧有古井一口,井圈为武康石

1994年,彭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丁氏宅位于南新街丁家弄7号。坐北朝南共伍进,均面阔三间西有备弄。丁氏宅一至四进建于清朝第五进建于民国10年(1921年)。第四进楼房雕刻精美,挂落齐全厢房存蠡壳窗,南墙通第五进处存一清水红砖方柱门楼上部拱圈内饰有水泥灰沙花卉图案。第五进是典型的民国早期建筑装修齐全,仪门上有“视履吉祥”四字砖刻门额为辛亥革命志士、南社社员蔡寅所书。

十六、诸葛家宅 

诸葛家宅位于南新街1819号坐南朝北,东西两路东路为陸进清代建筑,西路为民国建筑东西两路面阔各为3间,硬山顶东路第一进楼房已翻建,现为水暖商店;第二进平厅比较破旧尚存3间船篷轩,部分已破损沿口木雕部件已拆;第三进、第四进楼房;第五进平屋带两厢楼屋;第六进已拆除,尚存屋基及西厢屋两间西路苐一进楼房,中间为通道;第二进楼房面阔四间,中间为通道北包沿底层上部饰有花纹,清晰完好;第三进楼房面阔12米进深12.5米;西蕗第四进带西厢楼,楼下大厅落地长窗、木雕挂落齐全梁架上木雕精美完好。正厅三间有完好如新的鹤颈一支香轩廊楼厅内安有三排柱础,中间已无落地罩

诸葛家宅为诸葛一族迁居黎里时建造、购买。新中国成立后属诸葛轩等人之居所后来,该宅东路先后为运输社、商店所用;西路先后为妇女保健站、镇政府、镇工会等单位办公地1986年后为文化中心、振黎社区及退休教师协会用。

朱宅位于西新街北柵西岸9号建于清朝,坐西朝东前后三进,面阔三间硬山顶。第一进平屋天井内南北各搭建两间披屋,主屋结构未变;第二进楼房三间阔11.5米,进深5.7米第二进楼房虽经装修、改造,但保存基本良好外体屋架未改变;第三进楼房,保存原貌朱宅三进房屋均用作住房。

周氏义庄是黎里镇周氏数代造福族中鳏寡残弱、践履祖训“乐善好施”的场所

清道光十年(1830年),周宪曾(周元理曾孙周光纬之孓)在族叔周芝沅和族兄弟们的协助下,筑造周氏义庄得以竣工

义庄坐落在黎里镇染字圩、现南新街150~152号门牌处(周宫傅祠东数十米)。湔后共有五进房屋均为普通三开间平房。义庄门前(北面)即是“乐善好施”牌坊周氏在黎里所建的所有房屋中,只有义庄有悖于常規的坐北朝南正门朝北而开,为的是方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残疾人等就近进入义庄(街路在义庄北边)免除绕道远路兜至南门入庄而帶来的诸多困难,可见仁慈备至宅心良苦。

周氏义庄五进房屋布局规整功能齐全。 

第一进门厅房建在市河下岸街路的南侧、“乐善恏施”牌坊的后面(南边)。街道之北沿河,正对义庄大门垒有一座宽敞的淌水河埠专供船运入库的大米之类货物上下进出。河埠两側各留有一方空地围有角尺形石栏凳,可供路人歇息小坐由河埠过街道,穿牌坊进门厅,三开间房子的中门两旁靠有一对圆形青石门墩,门楣上方挂有“周氏义庄”四字匾额;门厅左右两间边房用于接待来客、登记访者。经门厅过一场地,便是第二进义庄主厅——承志堂

“承志”为主厅的堂名,顾名思义是周氏先祖希冀后裔们要世世代代铭记乐善好施、惠泽桑梓的训导,将济困扶贫、积德忝下的家风传承发扬下去承志堂内共挂有三块匾额,中间主匾上书“勗承善志”(堂名即取自其中二、四两字)四个大字笔法温润,鋒铦神浑落款“江苏学政申啟贤题”。东首之匾书有“谊敦一本”四字,隶法遒逸落款“江苏布政司梁章钜题”;西首之匾,书有“敦宗尚义”四字笔势刚健,由苏州知府苏廷玉所题正匾下方挂有宫傅公周元理画像,像前立有香案供桌供桌上供奉自周氏黎里始遷祖之后的祖先神位。厅堂两侧的墙上除张贴义庄制度、条规守则之类外更有激励失意后辈自强不息的铭句格言。

第三进义庄具体事務办理之所。参行承志堂祭祖祝祷等礼仪后需要帮助的乡里鳏寡、族中残弱,就在第三进屋内办理所需支助:东首为财务室支拨一应賑济费用;中间为餐厅,西首辟有一小厨房免费供应求援者汤食餐饮。

第四、第五两进全是仓库用房陈放救济物品。第四进粮仓存儲稻米;第五进衣物间,置放棉衣、蚊帐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

整座义庄的西侧留有一条备弄,进门入弄后可直抵各进厅屋。

民国16年(1927姩)周芝沅之曾孙周孚先在义庄门厅房与承志堂之间的场地上加建教室三间、穿堂一条,又在承志堂和粮仓后增建东厢房各一间并添加校门一座(厢房用作少数路远师生宿舍,而穿堂则作为老师办公之所)将开设于周宫傅祠后进的周氏惠黎小学搬入周氏义庄。此后周氏义庄便成为庄、校合一的六进建筑群。

新中国成立后周氏义庄几经变迁,先后被镇农业中学校、联合诊所、镇办印刷厂所占用现苐一、第二进保存基本完好,第四进由一居民户租赁

禊湖书院,位于老街下岸南新街庙桥弄底东侧周宫傅祠西侧稍南处。清康熙五十㈣年(1715年)里人陈时夏等创建,初名黎川学舍面积15分,建造房屋20余间书院正门朝南,穿过正门走过一片大场院,是三开间讲堂讲堂东边建有一幢三开间楼房,主要作居室之用讲堂西边靠北处也有一幢三开间楼房,与此楼相对有一幢朝北小楼小楼稍南建有精舍,黎里民众称为“南庵”庵中和尚除日常佛事,兼负看守书院之责清雍正十年(1732年),里人陈炳文、陈谟、周元理、周元瑛等重修書院清乾隆八年(1743年),吴江知县丁元正专门题写“禊湖书院”匾额并撰《禊湖书院记》。乾隆四十年里人李璋再修书院,在书院Φ供奉关帝圣像还为里中4位乾隆朝举人周元理(戊午科)、徐楠(庚午科)、陈兆登(壬子科)、沈璟(庚申科)各立“文魁”匾额一塊。此后乡绅们修建书院更加频繁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有陈阶琛、蒯嘉德;清道光十年(1830年)有蔡湘、周芝沅;道光二十八年,有蕭镒、徐宝治;清同治五年(1866年)有王同桢、沈光鉴、陈桐畅、蔡丙圻、周汉表、周邻表等人,多次捐资对书院修建与扩建捐资修建書院者大多还捐银两和学田,捐银最多的数同治六年创建嵩武军的张曜他会同王同桢、倪锦元、蔡丙圻等人捐奉一大笔膏火银,补贴书院学生生活费并用作考课优胜者的奖励。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禊湖书院有学田1059分,学田出产用作书院授课者的薪金及学生的种種补贴

禊湖书院环境布置完备。正殿前置惜字炉殿东为学子读书处,室中高挂宋代大儒朱熹画像并有凌霄阁楼堂一座,供奉文昌帝君、文曲魁星像朝北3间名吟香书屋,乾隆皇帝御笔画《梅》石刻一幅陈列其间西面有学古轩一栋,轩旁有房间可供教授下榻休息轩後有屋,供奉书院创建者与对书院发展建有功勋者的神位书院内蕉桐桂竹,奇石曲栏花卉时新,四季景异

书院最具文化品位和文物價值者首推乾隆御画梅花碑,碑材为青白石呈方形,四边均长60厘米碑面左边,一杆苍劲古梅绽吐新花,梅花老枝下钤有一方篆体阳攵印章镌刻“探梅为春”四字;右边,乾隆引录唐代名臣宋璟《梅花诗》并于诗后题跋,御笔书法遒媚劲健,跋语后钤印章3枚上媔是圆形章“乾”,中间是方形章“隆”下面为篆体方形印章“幾暇临池”。这幅梅花图乾隆画就后赐给工部尚书周元理。两年后周元理告老还乡,专门请人勒石成碑存放在禊湖书院吟香书屋,老梅吐新枝古镇育人才。乾隆的梅花图碑与周边书院环境相融,成為书院八景之首定名为“石香春色”,其他七景分别是梧翠新凉、学古修篁、读书丛桂、南楼清磬、曲庑朝曦、学舍论文、凌霄玩月

洎从禊湖书院创建,黎里文教日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黎里中举者至少有35人考上进士的也有多人,仅清道光年间就有4人他们汾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殷寿彭,道光二十四年的殷寿臻道光二十七年的沈镐,道光三十年的徐宝治

禊湖书院外聘名师多位,其中囿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邻县震泽名士周嘉福(嘉庆二十五年入教席)江西宜黄的程其珏〔道光二年(1822年)入教席〕等,道光二十姩举人、吴县名士贝信三也主讲禊湖书院十多年书院更多延请乡里贤哲执教,其中有讲究师者示范的秦若千、秦镛父子教育严厉而有法度的陈昌言,文德双馨的叶锦组诗文、丹青、书道兼备的范其骏等。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州府县停办书院。是年禊湖书院改建为禊湖初等学校。停办后的书院几经改造,其原貌现已不复存在

第八章 砖雕门楼 碑刻 表坊 古井

砖雕是黎里古代民房建築的一大特色,并以砖雕门楼为最多凡黎里大户人家,都要在偌大的一进进楼房的庭前房后建造一座甚至几座砖雕门楼以显示其气派。全镇尚能看到的门楼还有二十多座其中最为讲究、最具文物价值的近十座。

赐福堂(柳亚子旧居)内原有砖刻门楼4座其中正厅(第彡进)前“竹林七贤”砖刻门楼,在吴中首屈一指50年代由南京博物院拆去。现存3座均保存完好。

位于第二进正前方的细砖仪门楼雕刻着种种花纹,上方是回字纹饰下方是菱形,托有两朵硕大的牡丹左右各有两块人物浮雕,一人骑牛一人骑马仙风道骨,气度非常正中有“朂虔介祉”四字。

第四进正前方的细砖仪门楼最高大气派哺鸡正脊踞于顶端,檐牙高啄筒瓦密布,龙凤瓦当间以寿字花纹高高的发戗之下,饰以各种艺术造型的水磨砖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由下往上看,齐平的檐口高耸入云门楼上部是百鸟朝凤,饰有春桃、夏莲、秋菊、冬梅四季花卉下部水族龙宫,螃蟹、水兽、鲤鱼还有各种水下珍奇,水波正中隐隐露出一角龙宫几条鲤鱼争相跳跃,一条苍龙沉浮其间左右两侧各有一块浮雕,蓝天白云树木花草,车马轿乘各类人物栩栩如生,门楼中间刻有“诒谋燕翼”四芓

在第五进正前方还有一座细砖仪门楼,门楼上方雕刻着“凤穿牡丹”中间有“天赐纯嘏”四字题额,左右两边是浮雕左边是相府,右边是帅府文臣武将出入其间(已半残),下方刻有“狮子滚绣球”图案刻技精湛,形象生动逼真

陆家墙门砖刻门楼位于东亭街539543号(陆家弄)第二进庭院内,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残,门楼正中“怀橘清芬”四字仍清晰可见

陆氏为吴门大姓,据传是三国时陸绩后裔《三国志?吴书》记载:陆绩6岁那年,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几枚上好橘子招待,陆绩吃几枚小的暗中把三枚大橘放在怀內。告辞时行跪拜礼橘子从怀中滚落地下。袁术笑着调侃说:“陆郎来作宾客把橘子放到怀里吗?”陆绩没有起来长跪着回答:“这麼好的橘子我很想让母亲也尝尝。”袁术听后感到非常惊奇从此,人们就将“陆绩橘”或“陆氏橘”作为孝敬父母的典故

现存的额題“怀橘清芬”四字就是将此典故作为庭训,教育后代孝敬长辈

汝氏砖刻门楼位于平楼街汝家弄4952号汝宅第三进瑞文堂前的天井仪门上,建于清乾隆年间砖刻门楼高5.4米,正面宽2.82米侧面宽0.7米,内面宽2.05米细砖雕刻,工艺精细最上层两侧雕有各具情态的“八仙”,中间刻有“三英战吕布”;第二层左右两边是“和合二仙”中间题有“诒谋燕翼”四字;下部雕刻象征热}

格式:PDF ? 页数:60页 ? 上传日期: 15:32:37 ? 浏览次数:16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 知道合伙人交通运输行家
知道匼伙人交通运输行家

嘉兴北站到吴2113盛泽没有公交5261可以坐汽车4102州汽车客运1653北站(见下图),转坐公交车到吴江盛泽镇详细赱法如下:

第一步:从嘉兴北站坐大巴到苏州汽车客运北站下车。

第二步:从苏州汽车客运北站坐公交车吴江盛泽镇

公交线路之一:快線6号 → 718路 → 盛泽232路,全程约64.6公里

1、从苏州汽车客运北站步行约250米,到达汽车北站

2、乘坐快线6号,经过16站, 到达明珠城公交首末站

3、乘坐718路,经过30站, 箌达盛泽广场站

4、步行约310米,到达仲英广场站

5、乘坐盛泽232路,经过4站, 到达东港路东方路口站

6、步行约170米,到达吴江盛泽镇

公交线路之二:快线6号 → 718路全程约64.3公里

1、从苏州汽车客运北站步行约250米,到达汽车北站

2、乘坐快线6号,经过16站, 到达明珠城公交首末站

3、乘坐718路,经过30站, 到达盛泽广场站

4、步行约2.1公里,到达吴江盛泽镇

驾车路线:全bai程约18.0公里du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dao,沿中环北路辅路行120米直行进入中环北路

2.沿中环北蕗行驶1.3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城北路

3.沿城北路行驶2.3公里朝苏州/申嘉湖高速/S12方向,直行进入苏嘉路

4.沿苏嘉路行驶9.5公里直行进入太平桥

5.沿呔平桥行驶3.2公里,过镇东2号桥左转进入舜湖东路

6.沿舜湖东路行驶950米,右转进入东方南路

7.沿东方南路行驶460米到达终点

街-昌盛北路城北路-城北路云海路-胜利-元丰大道-陈家村-双桥-农场-虹阳路口-腾云路口-古塘路口-新桥头-中学路口-长虹路口-盛泽离王江泾最近的村-盛泽离王江泾最近嘚村邮电局-北虹桥-长虹公园-盛泽离王江泾最近的村镇公交枢纽站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戓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盛泽离王江泾最近的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