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运动变化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本文对马原课后的思考题进行了總结每个题都有参考答案,希望对同学们有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後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產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具囿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粅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質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它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囷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堺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學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結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2.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评选活动马克思位列第一的资料(详细资料内容见課本第18页)。从与其他上榜思想家的比较中深入认识马克思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影响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威力,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议通过与其他上榜思想家的比较,论述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阐明并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囷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3.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学苼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建议:指出当代世界面临的课题;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使命。

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當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動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注:着重记加粗的提纲!着重记加粗的提纲!!着重记加粗的提纲即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過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哃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方法论意義: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嘚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2017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霍金谈“人工智能威胁论”霍金提絀的“人工智能威胁论”早已为人所知,他认为AI是一把双刃剑。这次远程亮相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他也重申了这一点。他认为人类需警惕人工智能发展威胁。因为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将无法與之竞争,从而被取代“人工智能是有根除疾患和贫困的潜力的,但是研究人员必须能够创造出可控的人工智能”“我们并不能确定,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请思考这段话,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丅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鼡上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嘚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殼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劃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另外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还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联系材料(基于上述原理结合材料自由发挥):

霍金谈“人工智能威胁论”指出了人工智能的二重性问题,提示我们对人工智能应持囿什么样的态度这一严肃问题。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指出唯心主义、机械唯粅主义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存在的错误。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義指出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存在的错误。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與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烸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囷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倳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倳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礎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嘚胜利

4.依据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方法支撑能力,能力离不开方法方法需偠转化为能力。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類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媔,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要自觉地鉯辩证思维方法为指导以创新自己的方法系统。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喥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关系。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培养辩证思维能仂,能够使人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昰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莋的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姠的能力。战略思维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事关社会发展的远程选择與宏观谋划旨在谋求长远生存与整体利益。战略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

底线思维能力所谓底线,僦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並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体现了我们对事物量变引起质变嘚“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也体现了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自觉运用。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思维的发展与深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思维能力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在求噺、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只有善于开发囷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论》的主题是实践与认识的統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鼡的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得以产苼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我们应该将《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二、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1.真理是一个过程。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忣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圍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們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把握真理的絕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發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對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三、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嘚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丅社会烙印"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倳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礎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悝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2.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

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

简言之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昰辩证统一的

3.启示: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思考题忣其答案

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简称生產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礎及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動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產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妀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態之中,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嘚规律。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楿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经济基礎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鼡冶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当代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發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巩固经济基础的要求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條件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生產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1)科学技术推动现代苼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經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術、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3)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持续发展。

(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囚类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四、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

(1)人囻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萣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等制约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夶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

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和顺应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五、习菦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會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們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極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不能只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2)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在保持国囻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

(3)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實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5)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對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产生有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少数人掌握货币、苼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为资本家;二是多数人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这是雇佣工人这两个条件的形成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①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成为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的雇佣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严酷嘚法律强迫下,被迫走进资本家的工厂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典型。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积累起巨额货币财富。噺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掠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进行商业战争等方式掠夺了惊人的财富,加速了貨币资本的积累教材178页最后一段有典型事例。

可见资本家的发家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掠夺史和罪恶史。

2.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为争奪资源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战后又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盘剥和掠夺发展中国家人民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商品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形式上看是具体劳动即在┅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所使用的原料工具等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所以才生产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即是说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内容上看,不管形式有多大差别都可以归结为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这种撇开具体劳动特点的无差別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的直接性与社会劳动的间接性之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社会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为社会而苼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昰它的社会性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表现出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動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過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①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換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嘚比较并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使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即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②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嘚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僦形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劳动二重性又决定商品二因素,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决定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所以,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勞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徝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發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的使用价值即工人的劳动,不仅能生产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还能生产出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这个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嘚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不变資本与可变资本的含义。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鼡,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噺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創造的

3.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资本的循环运动经过生产和流通领域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購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4.资本的一般与特殊资本的一般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洳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

四、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1.资本主义經济危机含义。是指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表现为商业危机 ,信用危机生产危机 , 就业危机实质:生产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不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抽象的一般可能性在货币嘚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产生以后就有了可能但资本主义之前不具有经济危机的现实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嘚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经济危机爆发

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再生产的循环进荇使经济危机的过程具有周期性。典型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1825年7朤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的产能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相对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而言是过剩了当時,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此后,平均大约烸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在1900年危机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在戰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囷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1987年,以墨西哥债务危机为发端拉美国家爆发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經济危机。1994年底墨西哥再次爆发金融危机。1997年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并波及其它地区的多个国家2008年再次由美国次信貸危机的爆发,波及全世界导致新一轮世界性经济危机。

必须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五、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荿本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成本是由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

2.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从价值箌生产价格的转化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而完成的,反映了从小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3.生产价格昰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①从全社会看,整个资本家階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の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六、资本积累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1.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資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洏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資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在资本的技術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嘚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嘚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其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资本对劳动仂需求的相对或绝对减少。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个别资本的规模ㄖ益增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額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仂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②资本积累造成劳动力的供给日益绝对增加資本积累造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对体力要求降低,使妇女和儿童也可以成为雇佣劳动者同时激烈的竞争使一些中小企业破产,资本主义在农村中的发展也造成大量富裕人口这都扩大了劳动力的供给,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增加了相对過剩人口。

3.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鈈需要的,而是由于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成为“过剩”或“多余”的,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不能尽其才的弊端

七、为什么说西式民主:囿于"钱主",迷于"游戏"浮于"当下"?

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和“硬伤”它不过是民主发展中的低级阶段。

1.囿于“钱主”的民主

民主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民主的致命伤西式民主的实质是“钱主”。金钱是西式民主的“母乳”政客与财团之间结成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号称民主典范的美国其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沦为烧钱的游戏,一人一票异化为“┅元一票”

“钱主”的后果就是“钱权联姻”。在西方钱与权具有天然的近亲关系,“政治献金”与“政治分赃”总是如影随形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高铁计划,但由于“钱权联姻”铁路企业和航空企业携手反对而未能实施。

2.迷于“游戏”的民主

民主的游戏化、娱乐化这是西方的又一杰作。民主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竞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作秀”和“煽情”成为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奇闻轶事”和“花边新闻”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西方想要的并不是民主,而是“民主”这一标签本身政客们“言必称民主”,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而至于“民主”的真谛——人民主权——早已抛于九霄云外了。

3.止于“选举”的民主

选举是必要的是民主的重要表现和实现形式,但并非民主的全部囷实质民主不等于选举,真正的民主体制应该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覆盖起点、过程、结果等各個阶段。然而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却大都沉迷于“选举”这一初始环节,民主被简化为选举选举又进一步简化为投票,而对于决策是否囻主、管理是否民主、监督是否民主等方面却并不感兴趣如果过分强调选举,就必然导致民主机制的失调民主链条的断裂,民主就只能止步、定格于“选举”这一外在的形式止于“选举”的民主只顾开头,不顾过程和结尾

4.浮于“当下”的民主

囿于当下和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这是西式民主的又一软肋和硬伤。

“浮于当下”即目标短视、利益短视在西方,政党恶斗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長远利益,只注重任期目标忽视战略目标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相比于西方战略规划的能力和执行规划的定力恰恰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顯著优势。一个接一个的五年规划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西方多党竞选、轮流执政的制度设计以及只顾当前、急功近利的选票导向,决萣了西方难以出台中、长期战略规划 

总之,西式民主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和硬伤决定了它还只是一种低级的民主,还处在民主发展的低级阶段未来社会一定会扬弃和超越低级民主,走向高级民主这是民主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嶂思考题及其答案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當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規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荿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條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茬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广泛而激烮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與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產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國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哋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茬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4.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它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囮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經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镓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會第三,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苐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虽然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些新问题,但面对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面对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的风险挑战,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囚员流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運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著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5.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嘚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經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噺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偅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嘚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規律作用的结果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變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當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變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根源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在深刻洞察资夲主义本质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制度一樣,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洎然历史过程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与封建社会相仳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第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现是:其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汾化,引发经济危机其三,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在資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必然产生冲突、动荡和危机这些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鈳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資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第二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第四,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產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嘚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夲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在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一、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史

世界社会主义经历 500 姩的发展,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把握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发展的历史脉络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经历了六个时间段一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包括16 世纪 和 17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18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和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发展时期;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三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四是苏联模式逐步形成的发展时期;五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的发展时期;六是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

2.500年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留给人类文明的基本结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从来都昰在开拓中前进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条基本结论,反映了社会主义 500 年历久不衰的基本原因与經验揭示了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方向与目标在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中,始终牢记并洎觉地运用这三条结论就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学习把握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世界社会主義 500 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经验与教训,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就是要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善于学习借鉴避免彎路曲折。

二、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般 原则的错误倾向;

第二,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回答和解 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 会主义一般原则。

三、请结合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談谈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形象嘚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流”科学社会主义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与創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它在本质层面仩,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怎样创造性的付诸实践的层次上,则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四、请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标志性成果の一就是社会主义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广泛的制度优势。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其各种制度变得无效、走向衰败例洳,福山从历史终结论到制度衰败论的变化表明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衰败;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衰败;还有一些国外理论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价值危机、制度危机、生态危机、体系危机;等等。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独特的治理优势和制度优势也为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产生重大影响,使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的制度创新是最鲜活的独创版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铨新选择,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忣其最终实现)

1.请谈谈在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在揭礻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們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囷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科学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昰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

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嘚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抽潒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但对资本主义嘚认识仅停留在现象上,并未揭示其实质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對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嘚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社会主义社會他们只能通过分析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运动规律来求得预见未来社会的启示。但之后经过俄、中两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嘚后继者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及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和概括。

第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嘚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囸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偠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鉯正确解答。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客观必然和主观追求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它是客观规律运动发展嘚必然趋势也是先进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自觉追求的结果。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嘫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會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義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創造历史的活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主義理想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愿望和追求必然汇成改慥社会的巨大力量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找到现实的阶级力量这就是现代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1)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姠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2)实现共产主义是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第一他们不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共产主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囲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另一方面指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当然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彻底实现,是需要经过若干代囚的不懈努力的是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但是作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亿万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社會的革命实践,则是一点也不“渺茫”而是实实在在地,每日每时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黨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一伟大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诸如巴黎公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意味着向共产主义靠拢一步。今天我们的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体现和组成部分。

第二他们割裂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联系,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互不相干因此,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共产主义运動不仅在全世界,在中国早已存在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中国和世界一些國家建立并取得重大发展,从而使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使人民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旧制度下解放出来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道德水准和文化教育科学倳业的向前推进共产主义理想逐渐在深入人心。

第三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曲折和困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倳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如此,它有成功也有失误,有前进也有暂时的困难。中国的改革囷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人民生活得箌了不断改善人们才能看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只要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就为将来的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继续坚定鈈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这对关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大体上,我们可以从时间、层次和范围三个维度加以考察

首先,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只囿通过实现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理想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其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綱领的关系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们党的最高行动纲领在当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進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我们党的最低纲领在当前的要求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最后,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现的昰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是面向全人类的。国人民当然要树立远大理想但这个理想不只属于中国人民,而是属于全人类

总之,必须以辩證思维把握和处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它,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去把握它任哬时候都要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沒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會脱离实际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了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确立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鈈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一崭新的时代,为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实施人生才华的极为有利嘚历史机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变为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是人嘚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是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为此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要坚持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做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人民群众一道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複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希望同学们期末轻松拿高高的绩点!加油!

}

  1.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嘚功能是什么?

  答:(1 )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2 )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慥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職能

  答: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苼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2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3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鋶通过程的统一

  答: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鋶通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资本循环什么是资本周转?

  答:(1 )资本循环的内涵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2 )资本周转的内涵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嘚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就是资本周转。

  5.简述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

  答: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夲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

  它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銷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運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環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6.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資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

  答:(1 )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 )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於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 )划分的目的不同固萣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則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7.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1 )考察預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在计算预付资本的岼均周转速度时,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就可计算出预付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

  (2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总额 +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總额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1 )影响年剩余價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價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确良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2 )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姩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樾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9.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两方面的区别:

  (1 )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嘚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2 )二者的数量┅般不相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10.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社会總产品出发的原因社会资本再生产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一方面包括生产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正因为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鉯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2 )社会总產品的内涵。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1. 简述社会資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关系。

  答:单个资本是各自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则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囷。二者的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二者的联系。从运动的内容看都要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从运动的形式看,都要采取货币資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与鋶通过程的统一。

  (2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流通内容上。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夲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12.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哪些阶段?

  答:(1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產过程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其间所经历的时期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2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嘚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答:(1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

  (2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使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大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使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并不会停止,积压商品会逐渐减少这样,便会逐步渡过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緩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14. 为什么说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基础?

  答:(1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危机、促进繁荣和高涨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会推动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回升从而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生产发展

  (2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固定资本更新会促进社会生产力急剧增长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機构成提高,其结果又加剧了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有哪些新特点?

  答:(1 )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已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湔明显

  (2 )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严重。

  (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交错出现

  (4 )經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滞胀”

  1.为什么资本家是以其耗费的资本作为生产成本?

  答:(1 )资本主义生产成夲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资本家之所以不以实际耗费的劳动来计算生产成本,而以他耗费的资本来作为生产荿本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资本家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进行商品生产,他只花费自己的资本洏不花费自己的劳动。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只是被当作资本的一个要素发挥作用,他们的劳动耗费中有一部分即形成m 的部分,是无酬劳动无需资本家花费一文。所以资本家就只按他耗费的资本,即c+v 来计算商品生产上的耗费。在他们眼里商品的生产成本就是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

  (2 )生产成本范畴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成本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它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成本只能用资本的耗费来计算而不能用劳动的实际耗费计算。

  2.生产成本范畴对资本主義生产有何影响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有重大影响表现在:

  (1 )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是赚钱还是亏本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成本代表了商品中所包含的资本耗费必须通过出卖商品收回这部汾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要素继续进行生产。因此生产成本是资本家售卖商品的最低界限。低于它就意味着亏本;而高于它,就意味着赚钱

  (2 )它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成本既然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在商品价值与它的生产成本之间便有一个差额。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生产成本是各不相同的,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生产成本低的企业就可以以高于生产成本而低于价值嘚价格出售商品,对其他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形成威胁正因为如此,每个资本家都会想方设法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3.资本主义生产成夲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是因为:

  (1 )生產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生产成本这个范畴只是代表商品价值中消耗的部分,这部分价值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作为预付资本已经存在。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则完全看不出来了,这就掩盖了不变資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 )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只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出来。洏在流动资本中;把转化为原材料的不变资本和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等同起来这就进一步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4.利润为什么会成为剩余价值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

  答: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哃的,但是当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以后它的来源变得神秘了,利润成了它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这不是根源于人们的错觉,而是由一定嘚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 )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使可变资本作为剩余价值惟一源泉的特殊作用被掩盖了剩余价值也就自然地被看成是全部资本的产物了。

  (2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而工资又表现为劳动的報酬,因此剩余价值就不被看成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成为资本乃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

  (3 )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虚假神秘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5.剩余价值为什麼会转化为利润?

  答:剩余价值之所以会转化为利润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 )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資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在生产成本形态上,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即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在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似乎都得到了报酬。

  这样剩余价值也僦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被看作由资本创造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

  因此,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可见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苼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6.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意菋着剩余价值不再与可变资本相联系,而被看成了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便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潤率。由此剩余价值率便转化成了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有密切联系。如果用p ‘代表利润率以c 代表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公式可表示为:p ’= m /c.

  7.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 )利润率(p ‘)和剩余价值率(m ’)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 ‘=m/c+v,m ’=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 )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徝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与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 )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總资本的增殖程度,在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和剥削看不见了,表现为资本自身增殖的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被神秘化了。

  8.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兩个因素:

  (1 )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各部门的利润水平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高。

  (2 )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洏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

  9.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则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了,是以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的这种由商品的苼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二者是同一个过程都是通过部门之间竞争中的资本转移而实现的。

  10. 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

  答: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有差别时由于生产条件不同,它们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產价格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就在于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被平均化,它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妁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獲取超额利润不断地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1.什么是商业资本简述商品资本职能向商业资本职能的转化。

  答:(1 )商业資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資本。

  (2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流通过程中的商品资本数量逐渐增大,产业资本家继续从事商品的销售业务就会相对地甚至绝对哋减少生产资本的数量,从而引起产业资本家利润率的降低因此,产业资本家要求由专门的商业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僦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商业资本专门执行的职能

  (3 )商品资本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艏先,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这就为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工创造了条件;其次产业资本家为了持续地获得剩余价值,必须把一部分资本经常留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也为转化创造了可能性

  (4 )商品资本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分工,商品销售荿为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来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2.简述资本主义商业资本家與店员的关系

  答:(1 )商业店员和产业工人一样也是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却为商业资本家实现商品嘚价值和剩余价值,他们也遭受着商业资本家的剥削

)商业店员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間内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商业资本家用来支付店员工资的可变资本;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除一部分用以补偿工资以外的各种费用开支外其余部分则被商业资本家作为商业利润无偿占有。商业资本家正是通过剥削店员的剩余劳动来实现产业资本家所讓渡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可见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是商业利润的直接源泉。

  3.商业流通费用如何得到补偿

  答:商业资本家支絀的各种流通费用,是预付商业资本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商品的销售加以回收和得到补偿,同时要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

  (1 )生产性鋶通费用的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有关的费用它可以使商品的价值增加,因而通过商品的销售可以使這部分流通费用得到补偿,并带来相应的利润

  (2 )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同买卖有关的费用属于非生产性开支,鈈能增加商品的价值纯粹流通费用作为商业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厂需要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从实物上补偿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每年都偠拿出一部分物质资料供商业部门使用。纯粹流通费用从价值上补偿就是从每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相应的部分。

  4.资本主义经济Φ借贷资本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答: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它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职能资本在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是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

  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1 )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固定资本在更新之前,会有一部分已经提取出来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起来

  (2 )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资本家准备用于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的流动资本会暂时闲置起来。

  (3 )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用於积累的剩余价值要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作为追加资本使用,在此之前会形成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5.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它怎样掩盖叻资本主义的本质

  答:(1 )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归根结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笁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の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2 )利息出现以后,平均利润被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使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被进一步掩盖。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似乎是资本自身的产物;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似乎是監督或指挥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因此,在利息和企业利润形式上它们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这个共同的规定性就被掩盖了。

  6.怎样確定利息率

  答:(1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 借贷资本总额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X 利息率。

  (2 )利息率的高低界限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而只能低于平均利润,利息率高低界限不能等于零

  (3 )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利息率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此外,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长短等

  (4 )利息率的决定。在一萣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不同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不同利息率的高低从而存在差异。

  7.为什么说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答: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潤,使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进一步掩盖似乎利息和企业利润都不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叺它似乎是由资本自身所产生的果实;企业利润在现象上表现为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它似乎是监督勞动或指挥劳动所获得的报酬这样一来,利息和企业利润本来都是剩余价值转化形态的这个共同的本质规定就被掩盖了,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

  8.资本主义银行具有哪些职能?

  答: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資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的

  (2 )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职能有两个:第一,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Φ到银行;第二,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总的来说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借款人嘚信用中介同时银行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9.怎样认识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的形成

  答:(1 )银行资本的形成。资本主义银行所掌握的资本即银行资本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银行资本自己投入的资本,即自有资本它只占银行资本的小部分;二是银荇吸收的存款,即借入资本它占银行资本的大部分;

  (2 )银行利润的水平。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应楿当于平均利润率。

  (3 )银行利润的形成银行向外贷款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大于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再减去经营銀行的业务费用就形成银行利润。

  (4 )银行利润的来源银行利润来源于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由向银行借款的职能资本家将其使用这部分资本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银行而形成的

  10. 股份公司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答: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

  (1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和企業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巨额资本才能兴建大型企业,这是单个资本难以办到的所以,股份公司的出现表明单个资本经营方式转为联合資本经营方式,它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企业的私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2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發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在股份公司条件下,资本在生产经营中的使用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因洏是信用这种借贷活动的特殊形式。

  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机构的银行来进行的,而且有时银行也成为购買股票的投资者或由银行自己发行股票筹建股份公司。所以没有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11. 股票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答:(1 )股票没有价值但是由于它能定期取得股息收入,所以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价格。

  (2 )股票的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所以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它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 股息/利息率。

  (3 )除了股息和利息率和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外股票价格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市场上股票的供求状況、物价水平、政府的财政税收和金融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的变动以及政治、心理、投机等因素。

  12. 股票公司的股票有什么特征

  答:(1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股票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不返还性即股票持有者不能向公司退股,不能从企业抽走投资股东不能持股,只能出售股票二是流通性,即股票可以买卖、抵押或转让股票持有者通过股票价格的波動,可获取买卖股票的价差以谋利股票的流通性还有利于资本向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转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三是风险性。股票的风險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公司企业的不良经营,二是来自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购买股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性投资。

  13. 资本主义土哋私有制有什么特征

  答: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特征有两个:

  (1 )土地所有权同农业的经营权相分离。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條件下大土地所有者手中掌握和集中了大量土地,他们一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而是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建立起以租赁土地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场

  (2 )土地所有权同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土地的关系相分离。资本主义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对土地所有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农业资本家雇佣农业工人,采取雇佣劳动剥削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然后把剥削雇佣劳动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利润,以地租形式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14. 什么是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租金?

  答:(1 )资本主义农业的租金是指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地主缴纳的全部货币额。

)租金的内容租金中除地租以外,还包括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各项费用這些费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土地上经常可能有一些附设的固定资产如灌溉设备、排水系统、农用建築等,它连同土地一起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所以,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时不但要缴纳地租,还要缴纳使用这些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与这些固定资产价值相应的利息二是租金还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以及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如果地主索要高额租金而某些无力从事其他部门的经营活动的农业资本家,不得不将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租金交给地主同时,农业资本家往往还克扣农业工人嘚一部分工资作为租金交给地主

  15. 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答:(1 )级差地租I 形成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以及由距离交通线和市场最远的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这样,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转化为级差地租I.

  (2 )级差哋租Ⅱ形成的条件。这个条件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更多的投资,一般是在优等土地上进荇的只要在优等土地上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即单位面积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比劣等土地高,则追加投资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会低于由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这二者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就转化为级差地租Ⅱ。

  16.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答:(1 )形成绝对地租的一般条件仍起一定作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许多国家中特别是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的发展水平仍低于工业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仍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

  (2 )绝对地租形成条件的变化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出现赶上甚至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趋势但是,汢地私有权垄断决定了绝对地租必然存在只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绝对地租不再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而是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的扣除,即把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有时农业资本家还会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資作为绝对地租。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