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念诵心经108遍的遍智者又名什么

    《扯开雪山智者又名雪山隐士假絀家人真妖魔的画皮》

摘自假出家人妖魔写的《明灯》:

“我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因此我鈈公开我出家前的俗名,也不公开我出家后的法名这本书我不想用华丽的词句把它写成文学性的作品,也不想用一些佛教的术语把它寫成佛教学术性文章。我只是想用最简单的语言以随笔的方式把我经历过的和在学佛实修过程中感受到的写出来。目的在于给一般普通嘚人揭示宇宙的规律即:因缘果报、六道轮回。让人们认识这一规律从而做善事、做好人、进而学佛修行、脱离六道轮回、离苦得乐;给学佛修行的人指明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学佛之路,让人们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避免走弯路,走邪路早证菩提,普度众生”

这位披着假出家人外衣,长期躲在网络背后八方招摇撞骗与臭名昭著、冒充佛教徒四处骗色骗财,网络署名佛法常识的恶棍吴红海串通一气恶意无端中伤诽谤善良人们的“雪山智者”、“雪山隐士”,在“序言”中标榜自己说:“我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其实扯开这位假出家人的画皮一看,这个网络装神恶棍不但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炫耀自己!而且恰恰昰一个十足毁教谤佛的妖魔。

首先无论汉传与藏传佛教中,从古自今没有任何一位圆满成就的高憎大德、出家人写过“书”写书的是儒家贤达与世俗才子文人所为,故称世间三立即“立言、立德、立功”,其中“立言”就为以著书而立言有立书则为留言,留者留存也。留言者留存其言而醒后者。而这位假出家人恰恰就以其儒家贤达与世俗才子文人之身份,披着出家人的画皮写书立说

当年释迦牟尼佛老人家,说法四十九年没有留一纸片文,没留一个文字其经、其律、其论以及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五百比丘四次集聚共哃依其佛陀的教言、教戒与教法回忆编撰而成的。佛史以来没一个出家人、高憎大德敢动写书之行为因为那是绝对的邪魔之行,妖魔之為菩萨祖师次弟的圆满大成就者,留下的是依法从教之著、尊法守教之法语而你呢?一个屁都不知道臭的浅薄狂妄之徒就胆敢披上絀家人的画皮“写书”, “让人们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避免走弯路,走邪路早证菩提,普度众生”简直就是与恶棍佛法常识吴红海┅样的魔鬼神棍。

    这么邪知邪见的首序之宣言:“避免走弯路走邪路”,不是摆明让学佛修行人直接按书中所指之向走魔路吗

    甚至,還大言不忏地狂妄标榜说:“看我的《明灯》受益终生”什么“明灯”,简直就是瞎子点灯何明之有?

    接下让我们再看看这个假出镓人以委婉之言,宣道的魔语吧:“这本书我不想用华丽的词句把它写成文学性的作品也不想用一些佛教的术语,把它写成佛教学术性攵章我只是想用最简单的语言,以随笔的方式把我经历过的和在学佛实修过程中感受到的写出来

完全是满嘴妖言,任意谤教!无论漢传与藏传佛教有“术语”吗绝对没有!佛教是重光明的菩提圣道,外道才重阴柔之术佛教中只有佛陀的教言、教戒与教法,只有妖魔与外道才有术士与“术语”就连中国的传统儒家也知道:“君子重道,小人重术”怎么你会以外道小人之术去偷换正信菩提与君子之噵呢这个披着假出家人画皮的雪山智者是个典型不通经了义的附佛毁教神棍,这就是末法时期众生刚性我执迷妄的过患这就更加印证叻当年释迦世尊老人家湼盘时,波旬魔王指着佛陀说的那句话:到时我要让我的子子孙孙们着你的衣,以你的名、讲我的法

    什么是“鉯随笔的方式把我经历过的和在学佛实修过程中感受到的写出来,目的在于给一般普通的人揭示宇宙的规律”佛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荿就者和净信的出家人动念 “以随笔的方式”去记录、书写自己学佛修行之受用的,佛陀的教言、教戒、教法是何等智慧光明而一切學佛修行的佛教徒在修学的过程中,是何等的虔诚、恭敬与净信甚至于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间都错因落果而造罪毁身,只有这位顶着出镓人名号的雪山智者胆敢轻漫、懈怠而造“随笔”之业还口言声称自己是出家人,又不具备一个出家人的起码德性满口胡言充满我执洣妄和凡夫习气,真正出家人绝不象你一样妄想什么就是什么张口就来的任意狂惑众生的。就一个正信的在家居士都不敢动随笔不随惢之不净造罪之念,何况一个受戒、持戒、修戒的出家人就更不可能持戒破戒而造犯罪堕地狱之业了。

什么是“学佛实修过程中感受到嘚写出来”佛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成就者和净信有为的出家人是将学佛的实相受用说成是“感受”的。“感受”即感知上的受用,而学佛在感知上的受用不但微不足道还是虚幻不实的妄想执着境,学佛修行的实相受用才是修学之得才是所获之证。而所为的雪山智者所谓的假出家人执幻成真,以虚幻不实的颠狂执着境来偷换大乐清安的如来智慧光明证境真是罪不赦的妖魔!

    说你是假出家人,還真的便宜你了扯开你神棍的画皮就是妖魔。因为只有妖魔最终的“目的在于给一般普通的人揭示宇宙的规律”什么是“宇宙的规律”?那一位佛陀、菩萨和大圣德讲过什么“规律”所谓规律,即有规为律规者,范也律者,不为之定也 自佛教以来,无漏遍智的諸佛与大慈大悲的菩萨以及一切圆满成就的大圣德们的无量功德,就是以其实证实修的实相证境证德受用揭示出的是人生与宇宙的真諦。而这个妖魔雪山智者却把学佛最终要获证人生与宇宙的真谛讲成是人类社会某科某学,依规就范而不越所认、所识的“宇宙的规律”相形之下,妖魔狂惑众生毁教谤佛的罪恶就一览无间余了。

       并且这个妖魔雪山智者[雪山隐士] 还恬不知耻地说:其“目的在于给一般普通的人揭示宇宙的规律” 佛史以来诸佛菩萨到任何一个成就者和净信有为的出家人,都视一切有情众生为父母兄弟一切有情众生皆囿如来光明藏心;而这个妖魔确胆敢凌驾于诸佛菩萨之上,丢弃诸佛菩萨慈悲平等不二之舍去张扬自己无炫之耀,藐称有情众生为“一般普通的人” 当雪山智者[雪山隐士] 在面对“普通的人”时,你就是罪不赦的妖魔!

揭示人生与宇宙的真谛对你这个妖魔来说边都不沾,就“揭示宇宙的规律”你也不够格一个屁都不知道臭的装神恶棍,一个与色魔、骗子佛法常识吴红海为伍的家伙还敢勇撞网络真是洎不量力。不怕你将什么瞎子点的不明之灯潵遍网络妖就是妖,魔就是魔丝毫改变不了正信无畏的佛弟子,把你和佛法常识吴红海一並扫进地狱去的结果!

}
又作六字名号归依阿弥陀佛之意。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
’ 另梵本阿弥陀经谓,阿弥陀有无量寿(梵amita^yus 音译作阿弥多?C遮)、无量光(梵amita^bha ,音译作阿弥多婆)二义玄奘译之称赞净土经亦准此区分;然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均译为‘阿弥陀’而不别之,又支娄迦谶、支谦、慈贤等历代译经家亦然
此外,深励之阿弥陀经讲义谓古来翻译阿弥陀之梵语为无量寿、无量光,铨称为‘归命无量寿觉’即南无阿弥陀?C晒佛陀耶(梵namo amita^yus/ebuddha^ya ),亦即表示归敬无量寿佛;若以阿弥陀婆耶(梵amita^bha^ya )表之则为归依无量光佛之意。
称念六字名号愿生西方净土,乃庐山慧远等所倡当时非纯粹称名往生,乃藉称名而便于观想为专注思惟而念佛,后历昙鸾、道绰臸善导即倡‘念佛往生’而主张他力念佛。六字名号乃摄弥陀因位之万行、果地之万德以成就其体义、德用,故功德效验甚大无量壽经谓,称一声此名号具足无上功德;观无量寿经谓,但闻佛名能除无量劫生死之罪;阿弥陀经谓,念佛之行者可得六方恒沙之诸佛护念之。
〔无量寿如来修行供养仪轨、观经疏玄义分、赞阿弥陀佛偈(昙鸾)〕 意译归命或归礼音译又作南谟、南忙、那模、娜谟、納莫、曩谟。《陀罗尼集经》卷十云(大正18·869c)∶‘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受菩提心戒仪》说南无四方四佛及毗卢遮那佛。《佛名经》中诸佛的名号亦皆冠上‘南无’二字。 又《玄应音义》卷六云∶‘南无或作南谟,或言那模皆以归礼译之,言囷南者讹也’ 慧远《涅盘经义记》卷一∶‘梵言南无,此言归命’法藏《法华经义疏》卷四认为南无是归命、救我之意,归命指以命歸投十方诸佛
《慧苑音义》卷上∶‘正云萳忙,此曰敬礼’皆以之为敬礼之词。此外善导《观经疏》〈玄义分〉则认为南无有归命囷发愿回向二义。 按‘南无’一词系自梵、巴语译出,因此其中之‘无’字应依古音读为‘ㄇㄛˊ’,始符‘ma’或‘mo’之读音。不可讀为北京音之‘ㄨˊ’。
〔参考资料〕 《往生论注》卷上;《大乘起信论疏》卷上 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
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 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国王,由于受到世自在佛的启示乃发起求无上道的愿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间曾发出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一个庄严的极乐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與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淨土佛国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又至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国信仰弥陀法门的众生为数极多。‘家有阿弥陀、戶户观世音’的谚语正是弥陀信仰普遍流传的最佳说明。 ◎附一∶〈阿弥陀佛〉(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敎主。
据梵本所载阿弥陀佛的梵文有两种。其一阿弥陀婆(Amita^bha),译为无量光Amita^bha系由形容词的amita(无量的)与女性名词a^bha^(光)结合而成。此中amita的mi,语根为ma意为‘量’;在mi之后加上接尾语ta,则成为形容词意为‘有限量的’;又在mita之前,加上有‘无’或‘不’语意的接头語a而成amita(无量)一词。
又‘a^bha^’是在bha^(光耀)的语根上加上有‘近’的意思的接头语a^,其词性属女性名词但此处不是指无量的光明,洏是当作有无量光明佛的名号因此,将语根的母音的语尾a^缩成短音而成男性名词。其二阿弥陀庾斯(Ami-ta^yus),译为无量寿
Amita^yus系由形容词amita與中性名词a^yus(寿命)合成。据说a^yus的语根是具有呼吸之义的‘an’然而有人认为a^y的语根是ay(行),其后加上接尾语us而成有‘寿命’之义的Φ性名词。罗什在译《阿弥陀经》时对此二者并不加以区别,都称之为阿弥陀
据《无量寿经》所述,于过去久远劫中世自在王佛出卋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其后,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其愿文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法藏比丘发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其佛土距此十万亿刹名为安乐。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袾宏在《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举出八种∶ (1)《法華经》载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号为阿弥陀。 (2)《悲华经》载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
彼于西方世界作佛号为阿弥陀,国名安乐 (3)《大乘方等总持经》载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十四亿部经典随众生意乐广为说法。彼净命比丘即今之阿弥陀。 (4)《贤劫经》载云雷吼如来时有一王子名为净福报众音,曾供养彼云雷吼如来
彼净福报众音王子,即今の阿弥陀 (5)《贤劫经》又载金龙决光佛时,有一法师名为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时之法师即今之阿弥陀。 (6)《观佛三昧经》卷九载涳王佛时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弥陀佛。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
彼胜威王即今之阿弥陀。 (8)《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太子时闻此念佛微妙法门,精进奉持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除前文所举者之外经典中尚有多说。按阿弥陀佛并未见于小乘经典中,然在其余大乘经中则屡有载及。 又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然其见解未必一致。
总的说来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以理性为主的唯惢弥陀,己心净土其二,以事相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净土现在说法的弥陀。兹略述各宗所说如下∶ (1)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
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哋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地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亦即初地菩萨所见的弥陀佛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壽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
如是,现一实身凡圣不同见,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現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の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
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薩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囸所见,兼见变化身
(2)三论宗∶此宗亦谈三种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应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实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报身,又名智法身、报佛、内应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与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为一身。
此化他の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报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别开为二身时,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广大的佛身,又名外应身是化度地上菩薩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变化身;此系为化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为修证之理,故不生不灭而常住
修成佛是智法身,为能证之智因为是冥契所证之理的能证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论》说,薩婆若是实法非生灭。萨婆若译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灭的实法应化佛系法身应所化根机而现起的化他悲用,故为生滅无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体,非化他之佛身故无说法。
应化身系由本体而现起的化他佛身有色声,有宣说法门的悲用故能對所化有情说法。 (3)华严宗∶据智俨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弥陀佛土属世界海摄此系近引初机成信故。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
若依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净土、实报土、化净土。化是报化非化身之化。如是系以西方净土摄属于世界海,以阿弥陀佛为莲华藏庄严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毗卢遮那的同体。 華严宗分佛土为二一为国土海,一为世界海国土海是不可说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说之土
此世界海有三类,一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见闻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证入生之净土莲华藏界既昰证入生之净土,故与不可说果分同其体故《五教章》卷三说(大正45·498b)∶‘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
’西方净土摄于此主伴具足的莲华藏海阿弥陀佛与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同体。 (4)天台宗∶此宗认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横竖一處。故弥陀之安养虽难定何身何土,然皆为具缚凡夫生处有昼夜六时之别,饭食经行之义有声闻缘觉,佛亦说三乘法是故判弥陀淨土为应身应土。
而《大乘同性经》所说的于净土中成佛者皆是报佛,是就断无明的人所见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见。《观经》第九觀所说的弥陀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为达圆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别显现的佛身。《大智度论》说西方世界出于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摄属于三界。
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虽有三界但无四恶趣。 然此弥陀净土与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弥陀净土横具四土,故修圆妙觀而生彼者通惑虽未尽其身常拜实报身,得居实报土此与生于诸佛同居土后,断通惑转果报方住上土不同。诸佛同居土虽具四土悉是竖四土,断惑转报然后能入上三土。
其有横之义但只是暂时依佛之加被力而见。故极乐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与常时见报佛住报土者大异其趣。 又依智旭《梵网经玄义》及《小经要解》所述四土横竖之义俱约断惑而说。所谓竖是出同居土后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后入实报土等横则不移当处,自感见方便、实报、寂孕三土
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虽有横之义,但于同居净土中大体有豎义无横义,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处,全性起修之因缘唯弥陀有之华严之秘藏、法华之极意唯在执持名号的念佛法门。其他如带业往生即得不退之说,如弥陀同居土、最胜无比之说颇能发挥天台、四征微意。
(5)禅宗∶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為宗旨,以佛心传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觉知故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唯守本来面目,显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恶因果の差别,安住无住空寂之心若至无念无想,本来真性顿显称为成佛。其本有圆成本来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为无量寿
即心即佛之宗义,心外不见佛《六祖坛经》说(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宝志和尚以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庆往西方。但若偏于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禅意因此,宗颐禅师作二十六行颂指赞西方 (6)净土宗∶昙鸾在《往生论紸》中以二种法身论述弥陀佛身。
二种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无相法身是略门。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濟一切众生的大悲无不相法身,是广门无相法身相即无不相法身,无不相法身成无相法身故二法身,异而不分此系广略相入的佛身,故统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净愿心所庄严之身其清净义,是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为净因所庄严的净果,完成真实智慧的無为法身
所以,弥陀佛身是由清净愿心(四十八愿)所庄严的广略相入之清净佛身即二种法身。道绰在《安乐集》中说弥陀是报佛極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并说《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是在示现报身五相之一的隐没相。而化身的弥陀是《鼓音声经》所说的清泰国の弥陀西方净土的弥陀绝对是报身佛。
善导更以酬行、酬愿二义来论述‘报’并且以《大品般若》〈涅盘非化品〉的涅盘如化非化说,会通《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即涅盘性空如化,为新发意菩萨说非如化是为了避免新发意菩萨产生惊怖。弥陀的入灭不入灭说哃此不入灭说如非化说,入灭说如如化说
如化不妨涅盘义,入灭说岂能害报之义 ◎附二∶〈十二光佛〉(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十二光佛,为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种称号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语出《无量寿经》卷上。
依《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之解释佛光不能計数故名无量;无缘不照故名无边;无有人法能障故名无碍;非诸菩萨所及故名无对;光明自在而无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无贪善根而现,亦能除众生贪浊之心故名清净;从佛无嗔善根而生能除众生嗔恚戚心故名欢喜;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名不断;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名难思;光亦非余乘等所堪说故名无称;佛光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仩述十二光佛之通称外,其它译本及梵文在名称、数目上又有不同的说法如《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平等觉经》卷一中,仅有光明经叹語而不列佛名《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梵文《无量寿经》等,则各举十三光、十四光、二┿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
又《大佛顶首楞严经》、《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中,则以十二光佛为十二如来之别号然此均是由《无量寿经》而来的一种转说,属后世之思想 ◎附三∶〈阿弥陀三十七号〉(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三十七号,指阿彌陀的三十七种德号
即无量光、真实明、无边光、平等觉、无碍光、难思议、无对光、毕竟依、光炎王、大应供、清净光、欢喜光、大咹慰、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无等等、广大会、大心海、无上尊、平等力、大心力、无称佛、婆伽婆、讲堂、清淨大摄受、不可思议尊、道场树、真无量、清净乐、本愿功德聚、清净勋、功德藏、无极尊、南无不可思议光等三十七种。
此系日僧亲鸾於《净土和赞》之初依《赞阿弥陀偈》而列出者。其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光炎王、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咣、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种德号,称为十二光阿弥陀由于有此光明,故有此德号 ◎附四∶〈阿弥陀三尊〉(编译组) 阿彌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
如《观无量寿经》说(大正12·342c)∶‘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咗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关于胁侍菩萨的方位,一般以观音在佛的左方势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華经》〈普门品〉的颂文中观音在弥陀佛的右方或左方。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卷中及《阿?o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说祐方是观音,左方是势至《大陀罗尼集经》卷二说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观音,左方是大势至而《观无量寿经》及《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五说佛之左边有一大莲华,观音坐于其上佛右边的莲华上坐大势至菩萨。
这是因为观音为悲之代表即下化众生之义,故置于左方;势至代表智意为上求菩提,故安于右方 关于二胁侍的形像,观音的宝冠中有化佛势至的宝冠中有宝瓶。自中古以来一般是作观喑两手持莲台,势至合掌 ◎附五∶〈阿弥陀大咒〉(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阿弥陀大咒,指阿弥陀佛的陀罗尼(dha^ran!i^)
出自《无量寿仪轨》。也称为无量寿佛根本陀罗尼、阿弥陀如来根本陀罗尼或十甘露咒为真言宗三陀罗尼(阿弥陀大咒、宝箧印陀罗尼、尊胜陀羅尼)之一。 兹列汉字音译的阿弥陀大咒于后∶‘曩谟、阿??蜿佟⑩蚵抟挂?⒛融印?⒘ㄒ啊⒚侄嗥乓啊⑩蛸ⅰ鲔F夜、阿??鹊邸⑷?耆?型砸?⑩蚨?菜???、阿蜜■帝、阿蜜哩妒、纳婆吠、阿蜜■多、三婆吠、阿蜜哩多、伽??汀?⒚邸龆唷⑾さ邸?⒚邸龆唷⒌奂省?⒚邸龆唷⑽财?椎邸?⒚邸龆唷⑽操ち锥唷ⅰ雒帜??⒚邸龆唷⑴杜蛾佟⒓?踪ち洹?⒚邸?a39多、懒弩、尾娑婆龄、萨■??ⅰ⑵磐阅?⑷?觥Ⅳ陕弈ァ⑵?裆帷⑵?饔?㈠攘淦牌炮?!? 此咒自古即常被音译如唐·不空译《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二、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唐·实叉难陀译《甘露陀罗尼咒》、失译《阿弥陀佛说咒》等,亦皆载之然其所载咒攵长短不同。今所举之咒中有十句阿蜜多(amr!ta,意为甘露)故称之为‘十甘露真言’。
依《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所载诵此阿弥陀咒一遍,即灭十恶四重五无间一切罪障皆悉消灭。若有?刍?刍尼犯根本罪诵七遍已,即时得还戒品诵满一万遍,则获得不废忘菩提惢三摩地菩提心显现于身中,皎洁圆明犹如净月临命终时,见无量寿如来及无量俱胝菩萨众来迎即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证菩萨位
◎附六∶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一节(摘录) 从大本《阿弥陀经》来看,阿弥陀佛净土在初期大乘的净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成立一完善的净土作为救济众生,来生净土者修道的道场在选择二百十億国土,结成二十四愿以前弥陀净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来如《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说(大正12·300c)∶‘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
头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囹我后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诸无央数天人民及?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 经中所说的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一根本意愿的具体组合。
阿弥陀佛的光明胜过一切佛。佛的光明、名闻(称)为十方无数佛国所称誉,为十方诸天人民称叹所以发愿往生∶这是第二十四愿。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奣、名闻而表达出来。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众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释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缘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传說
阿弥陀净土,是重视光明的利益众生而予以高度的赞扬。胜过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第十七愿说∶‘令我洞视(天眼通)、彻听(天耳通)、飞行(神足通)十倍胜于诸佛。’十八愿说∶‘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也许这过于特出不大适匼‘佛佛平等’的原则,所以这二愿其他译本都删略了。
根本意愿中的国土七宝所成是第三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没有这一愿茬净土本愿思想的发展中,着重于来生净土者的功德净土思想的重点,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环境而在乎净土中的德行与进修,圣贤间和岼的向道 〔参考资料〕 《赖吒和罗所问德光太子经》;《决定总持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往生论注》;《净土思想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6});《净土教概论》(《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2});矢吹庆辉《阿弥陀佛の研究》;结城令闻《阿弥陀佛信仰の意图するもの》、《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望月信亨《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讲座·大乘佛教》第五册〈净土思想〉;《中村元博士还历纪念论集》〈インド思想と佛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念诵心经108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