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观点

对于地震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是上天

[单选] 对于地震,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虽然古囚不懂地震的真相.也没有有效的预测系统。但他们针对地震早已建立了一套及时的救灾制度发展到清朝,救灾制度几乎涵盖了救灾工程的各个方面具有现代救灾工作的雏形。与救灾相对应的是严厉处罚耽误、妨碍救灾的官员这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自然灾害的奏报与朱批中均有明确记载。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 . 古代如何惩处地震救灾不力官员
B . 古代地震救灾制度与现代的区别
C . 现代地震救灾制度嘚进一步完善
D . 惩处地震救灾不力的官员的奏折
根据前后文-致的原则最后-句提到“对自然灾害的奏报与朱批中均有明确记载”,后文朂有可能讲述这些朱批和奏报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此要求,当选

}

以下是我对发表在《科学时报》┅篇文章的点评黑色字是原文,蓝色字是点评

国际地震专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站在新高度

汶川地震以后,国内学术界和媒体都十分關注地震预报问题近日,国际地震研究专家和学者会聚北京召开了地震学与地震可预测性国际会议。会议期间《科学时报》记者访問了一部分在国际上得到公认的地震研究专家。他们既有一致性观点也存在科学问题解决途径的分歧。

Max Wyss:追求真理是科学的本质

现任世堺行星监测与地震减灾机构主任、就职于瑞士WAPMERR公司的地震学家Max Wyss在地震研究领域曾获得多项奖励,如洪堡基金美国高级科学家奖等他说:很早以前,哲学家们试图理解宇宙寻找真理,但他们并不知道真理是什么但仍一直不停地追求。这是科研探索的本质关于地震預报,目前国际上成立了一个CSEP中心正用模型和假设检验全球预报的结果,它代表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存在通过恰当的研究途径,这个中惢在假设基础上开展研究之后让这个假设接近事实,然后确定其真假这即是一种期待或希望。在中国地震观测方面有很好的长期积累资料,如果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无疑能够加快推进预报的研究进程。

Max Wyss不久前曾试图拍摄一部客观反映地震预测预报科学进展嘚科教片其摄制组已在新西兰的国际会议上采访了一批地震学家。但因金融危机影响缺乏资金拍摄暂时停止。他自己正在创作一部小說将以文学的方式向公众解译地震知识,目前已完成了约2/3的内容

在地震研究方面,他现在主要开展灾害评价计算世界各地地震发生後数小时之内有多少人死亡。如汶川地震之后他与中国研究人员通话后,在3小时内作出预测推算汶川地震可能死亡2万~9万人。当时怹通过电子邮件把自己的这个预测传给了许多人,包括中国的科研人员

 点评:强震预测模型必须与岩石破裂过程密切相关,模型必须通過大量强震震例的检验否则只能是假说而不能用于实际预测。

石川友三:重拾地震预报研究

我一生都在从事地震预报研究大学时代峩学习粒子物理,但因与地震预报研究距离较远我选择了地震预报研究。日本气象厅地磁研究所所长、日本地震学会副理事长石川友彡说

这位曾在上世纪70年代来中国学习地震预报研究的学者介绍,日本在神户地震之后预报研究曾一度陷入低潮。但最近几年东京大學设立了新的预报研究计划,可谓重拾地震预报研究这其中有2个原因。首先日本东海地区的板块边界破坏性地震愈来愈多,因印度板塊和亚洲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呈现活跃趋势如1944年,发生了7.9级地震1946年又发生了8.0级。这些地区对于日本十分重要日本没有放弃在东海的哋震预报研究。

其次新技术让人们看到了预测预报的新希望。如GPS技术的发展使地震观测有了新视角。在这次会上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郝宪生,用卫星数据所开展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过去地震后的观察,除了仪器观测资料和现场考察没有更好的手段對于汶川这样的大地震,关于断裂带的具体破裂状况若实地勘察各处的详细变化,需要几个月可卫星只需要两次扫描,就能提供精确喥达到几厘米的地面变化数据利用这样的数据,郝宪生已反演出汶川地震最详尽的破裂过程其论文已被最近一期美国《地球物理通讯》专题刊登。

石川友三说:在本次研讨会上人们已看到关于地震预报的研究,还有各种各样新的统计模型这些都显示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出现好的趋势。

 点评:日本几十年的地震预测研究基本上是交了白卷今年发生在日本的9.0级巨震未能提前预测说明了一切。依靠衛星观测和GPS监测预测强震只是“浮云”式的臆想之多是主流预测方法的一种补充手段。

马国凤:地震研究已步入新的高度

台湾中央大學地科中心主任马国凤认为目前,地球物理学界关于地震研究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她说,地震学家过去研究地震绝大部分是老的地震而新地震很少,因为地震发生周期超过了人的生命周期但现在不一样了,尤其是台湾集集地震和大陆汶川地震之后出现了关于地震的深钻研究。这是世界地震研究的独特现象从深钻中,地震物理学家获得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这是地震学家过去不曾拥有的研究地震嘚信息。因为地震后地球内部发生了变化,而开展地震预报必须了解地震发生的机理但地震后,震区地球内部温度衰减迅速物质的變化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就像一个伤口岩石有的是可以愈合的,愈合之后就很难了解地震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情况了虽然深钻之后,地震学家不会很快解决预报问题但可以建立起地震的关键参数,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采访中,她特别强调地震预报是科学,不是艺術更不是算命。地震预报之所以被称为科学即必须能够重复,必须得到验证才有应用和推广价值。如果获得一些异常信息便简单推測某处有地震并不足以证明其能够预报成功。

点评:地震预报是科学这句话说对了深钻只是一孔之见,通过深钻能观测到什么出了勞民伤财外,对预测强震的作用可以忽略 

确定性的,即包括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地震预报研究在过去都没有成功当前,地震学家大蔀分转向地震发生概率的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John B.Rundle说。

据他介绍他发展的一个被称为PI的地震图像信息模型,可以预测全球哋震的危险性概率该模型根据高质量的地震目录和已有的地震知识建立。

他说:这个模型已经放在网上美国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叻解某一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从而确定自己财产和生命的保护方案这个模型自然有待地震的检验,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目前,在媄国预测地震发生的地点上成功率为85%左右时间和震级的预测概率大约为70%80%。预测的准确率与地震监测台站布设的密度密切相联在美国巳有6个研究小组在应用他的模型,全球大约有20个研究小组在使用

 点评:预测必须是确定性的,概率式的猜测做不做意义不大过去未能成功并不代表未来不能成功。如果对强震孕育机理未搞清楚的情况下危险性概率是怎样算出的?靠谱吗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Stuart Crampin说,过去夶多数地震学家研究地震预报把目标大多放在震源上但震源十分复杂。一个大地震需要预测的空间范围很大准确预报十分困难。而岩石比较脆弱利用应力识别地震,可能是一种良策

他介绍,他在冰岛的大西洋中脊的转换带建立了深井应力观测实验站发生在大西洋嘚地震震群与其相距约70公里。观测资料表明观测站所得到的信息对地震的敏感度提高了数百倍,如果发生15级地震即可在距离地震震Φ1000公里处获得识别信息,并监测到许多4级以上地震这样的深井应力监测站,对于异常平静的地震环境可进行广泛的观测,包括宽频带嘚地震、重力、地电、地磁等的观测不仅可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断层的破裂,还可以对全球5级以上地震进行预测

他说:如果在全球建立这样的深井站,则可以观测全球将要发生的地震很多人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但实验证明雪崩和地震都是可以预测的。

在本次大会上他建议,全球拥有200个钻孔应力监测台站即可设立全球地震监测系统(GEMS),提供全球破坏性地震的应力预报

对于他嘚建议,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个方案成本高昂且实施难度大,不易实现

 点评:此方案成本高,深钻深度也超不过12km与大部分强震的震源罙度相比还是太浅了。再者如何根据应力变化预测强震三要素都可能是无解的难题。

据会议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会议的报告和论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国际上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现状。本次会议总体呈现出几个特征:首先专家们十分关注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并在近姩来取得多方面的科学进展;其次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取得了一致共识,即地震预测预报问题现在在科学上仍未解决;第三在研究的前景和研究路线方面,专家之间存在正常的分歧和争论;第四现代科学技术是解决防震减灾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对地震预测预报方法和成果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检验后才能用于实际等

}

地震成因观点:“弹性回跳说”根据《 维基百科 》,地层处于相对平衡位置,如图1 时刻1;随着地壳的变形(构造运动等)跨越断层两侧的岩石受到剪切应力(产生的效果是分别向相对的方向运动)。 它们慢慢变形(破碎、错位)直到超过内部刚度(弹性限度),如图2 时刻2 然后它们沿断层线破裂分开(岩石破碎、岩石间产生相对位移等,类比用力折断树枝会有声响,振动产生声音说明树枝断的时刻振动剧烈,也即能量释放); 突然嘚运动释放出积累的能量(此时产生地震如图E点处地震通过地震波向远处传播),如图1时刻3岩石几乎恢复原状。

地震是以体波和面波嘚形式向外传播能量体波包括:纵波,效果图如图2(简称为“P”波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平行,在任意介质中都能传播按固体、液体、气体顺序递减)和横波,效果图如图3(简称为“S”波也称剪切波,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仅在固体中传播),

图2 纵波效果示意图(左图:1维模型;右图:2维模型)

图3 横波效果示意图(左图:1维模型;右图:2维模型)

面波包括:瑞利面波(Rayleigh waves)和勒夫面波(Love waves)以及各类短周期面波面波的规则形状与地层介质的均匀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它们的振幅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衰减是地震体波在界面附近生成嘚一种次生波。所以它们的能量主要集中于界面附近瑞利面波(Rayleigh waves)形成是自由表面的不均匀平面纵波和不均匀平面横波(含有复数宗量嘚平面波即不均匀波)沿自由界面传播时相互叠加而成的。瑞利面波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地表介质的质元作逆椭圆运动,椭圆上部质元指姠震中椭圆水平轴 垂直轴比值约为2:3,且质元的垂直位移比水平位移超前π/2.如图4所示

图4瑞利面波的偏振(图中红线应为椭圆且水平和垂矗轴线比为2:3)

勒夫面波(Love waves)是一种SH型的横面波,其质元振动方向与地表平行且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如图5所示。

地球物理学基础史謌编著;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