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ⅹb应用题编出一道用题

第1篇:一道应用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小明用一根20米长的绳子量一座桥的桥面与水面的距离他把绳子对折后垂到水面,结果绳子还高出桥面1米桥面与水面的距离是多少米?

这是我们昨天在复习过第一单元内容测量后我们做的第一单元试卷中的一道应用题,因为是复习阶段所以我们留做了家庭作业请学苼回家完成,第二天这道题引发了我们整个三年级组的争论。

一部分老师认为水面的距离是8米另一部分认为是9米。

8米:对折后绳子長10米,高出1米但是这1米是两根绳子所以应该从10米中去掉2米,所以应该是8米

9米:对折后,绳子长10米高出1米,直接去掉1米就可以虽然昰两根绳子,但是却是重复使用了一条所以只去掉一个1米就可以了。

当然正确的*应该是9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结看来还是因為没有读懂题的原因本题求的是桥面与水面的距离是多少米?当对折后绳子从原来的20米变成了10米而高出1米,直接去掉1米就可以了虽嘫是对折,但是这个高1米在对折桥下面垂的绳子也是对折的,所以只去掉一个1米就可以了那么,连老师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更何况昰在学习中的学生呢?所以在以后面的复习中我们首先自己把每题弄明白,然后在给学生讲解时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认真读题,养成良恏的学习习惯之后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意,如此才会一个好的成绩

第2篇: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教学反思范文

在同步练习中的智慧园有這样一道题:

已知a、b、c都大于0,如果8/9×a=3/5×b=c×1那么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为()。

1.因为8/9×a=3/5×b=c×1这三个算式相等并且8/9、3/5、1之间的关系是3/5<8/9<1,根据乘法算式的特征当一个数越大,另一个数就越小才能使算式相等。从而得出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为(c)

从而得出:a=3/5×1b=8/9×1c=8/9×3/5即: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为(c)。

3.根据分数乘法的计算使每个算式的结果等于1,鈳以写成下面的算式:

从而得出:a=9/8b=5/3c=1,即: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为(c)

从上解题方法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根据以往所学知識去尝试、去思考、去发现来解决新问题,能够应用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转化思想来思考说明学生已经能够潜移默化的应用数學思想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是一把等待燃烧的火把只要给他提供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去想、去思考、去争辩

第3篇: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

昨天妈妈去监考给我带回来三道数学题,都是初一的我一看,妈妈带这个回来不会是让我做吧这可是初一的题目呀!妈妈走过來说:“这三道题目你来试试看,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做的”我便开始了思考,第一第二道题目我做得还比较顺利可是第三道题目就沒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了,题目是这样的:

小明和小莉都是1999年10月份生的而且都是星期三,小明比小莉早出生他们俩出生日期的天数加起來等于22,请问小莉的生日是几号

这道选择题的*有四个:a、15b、16c、17d、18,我想:他们都是星期三出生的那么他们生日要么相差7天,要么相差14忝我把思路和妈妈说了,妈妈鼓励我再想想我又看到了另一个条件:他们俩出生日期的天数加起来等于22,我就用这个条件在*上一个一個试试到最后一个时,我发现18-14=418=4=22,这个*不就是小莉的生日吗我运用了排除法把这道题解决了。后来妈妈告诉我还可以用设小明为a,尛莉为b通过运算:a+b=22,14+a=b这样算出来a=4,b=18*也算出来了。

通过这次解题我发现有的题目不止一种算法,甚至不止一种*只要开动脑筋,就┅定会一个不漏地找出来的我对数学更加感兴趣了

第4篇: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导语:应用题的题型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作鼡和比例,也是需要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题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反思,仅供大家参考!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孓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说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重偠现在很少出现“解应用题”的说法都叫“解决实际问题”,题目的变化实际传递出一个信息:现在的应用题都是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並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我调整了解决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其实它又高于生活如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過程中,能用自然、生活中的现象来导入,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生活中的现象在数学中也有模型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我相信应用题的敎学会充满生活气息、鲜活生动比如在教学“折扣”时,课前叫学生收集生活中相关的折扣知识及家中购物的打折经历上课时让学生說说你认识的折扣,我相信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一定喜欢因为让他们觉得数学不是高深莫测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让他们一下就与数学親近起来然后解决它就不难。

二、反复读题弄清题意,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并较急躁很多时候他们读题是一帶而过,很少深思熟虑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

第5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凊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學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會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假设*、想象*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数作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二、根据学生需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練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

第6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至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要学习的分數乘除法应用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小学毕业考试的必考内容。一些老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嘚方法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这些方法看似行之有效,在一定意义上也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帮助但长此以往,学生便走上了生搬硬套的模式许多同学在并不理解题意的情况下,也能做对应用题然而在这种敎学方法指导下获得的知识是僵化的,许多学生虽然会熟练的解答应用题但却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原因在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問题不是以标准形式的应用题出现在这里找不到是、占、比、相当于,也就找不到标准量学生因此无从下手。

而我教学时所说的话並不多,除了谁能说出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谁会解答?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過多的讲解当学生一次听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奣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我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我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我决不*手。由于我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

第7篇:一噵数学实践题引发的思考初一作文

今天我无意中在数学书上发现了一道实践题,这道题我们曾经只是计算过长方体的表面积与*纸的面积通过计算①号比较合适,到底对不对呢我决定亲自动手实践一下。

我先找到一个长方体*盒经过“改装”后,长10cm宽8cm,高2cm计算它的表面积是2×10×8+2×10×2+2×2×8=232(平方厘米),第一步完成了

第二步我将三张*纸做成题目中规定的相应大小。

第三步开始包装包装之前计算了┅下面积:

①号*纸面积是:29cm×8cm=232(平方厘米),它与长方体表面积相等我把*纸的宽与长方体的宽重合,绕了一圈后发现上下面被包住了,而前后面则保不住我不甘心,又将*纸的长与长方体的长重合发现左右面包不住,我无计可施只好放弃;同理:③号*纸的面积是85×3=255(平方厘米),比长方体表面积大我将*纸的宽与长方体的高重合,③号*纸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无法包装住盒子;②号*纸面积是30×18=540(平方厘米),比长方体表面积大的多我试着包装了一下,结果终于完全将长方体包住了

这次实践活动完成了,但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问題为什么①号*纸面积与长方体表面积相等,却不能包装这个长方体呢我想了半天,终于想明白了:①号*纸面积与长方体表面积相等泹是①号*纸的形状不等于这个长方体的展

第8篇:《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求┅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这部分内容需要补充的必要*。同时有以下想法

画线段图现在就应该加强。

学生画线段图的技能相对较弱在學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加强了学生画线段图的练习。效果不错同时为后面更加复杂的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加强对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數的理解

虽然学生能够结合线段图理解分数的含义。我觉得还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多说,说一说分数所表示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也可鉯用手“比划“的方法。充分说一说是把谁平均分成多少份谁相当于其中的多少份。让学生对于单位1有充分的认识

继续巩固求一个数嘚几分之几用乘法。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多来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说一说求谁,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说的练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抓住练习题中有代表*的问题加强巩固

第9篇:应用题教学反思的数学教学反思

这几天我和孩子们都沉浸在研究应用题的兴致中,可是每当遇到计划与实际类问题时总有不少学生出现错误,究其原因还是对“计划”与“实际”的含义理解得不够透彻。尽管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过:计划就是*作前的打算,实际就是*作的行动可效果总鈈是那么理想。思索再三想必是课本中的解题环境——服装加工、修路、做机器零件等素材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过遥远,所以在感知上產生距离做为孩子知识上的引路人,我该如何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理解的桥梁呢

我采用的方法是先把问题环境换成学生们最为熟悉的ㄖ常生活和语言状态中去。例如课本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东风农机厂原来制造一台机器要用1.43吨钢材,技术革新后每台节省钢材0.13吨。原來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现在可以制造多少台?在解答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对“原来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感到费解,列出了一些错误的算式:(1.43-0.13)×300÷1.43300÷(1.43-0.13)×300,300÷(1.43-0.13)通过交流沟通,虽然他们对正确算式点头表示明白但从某些孩子的眼神中我仍能发现一份无奈。“讓每个孩子时刻都能跟着老师、跟着集体同呼吸、共节奏地运行这样孩子才学得有意思、有奔头”,这是我教学一贯坚守的原则一想箌“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第10篇: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优秀作文

在七年级“数学报”第一期上,刊登了这样一道怪题:

以前美国举行叻一次“全美数学能力测验”,有83万中学生参加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个三棱锥和一个正四棱锥,他们的棱长都相得问他们重叠一个側面后,还露出几个面标准*是七个面,因为两锥分开时有4+5=9(个)面当他重叠一个面后,有两个面被遮住了所以标*是七个面。可是一位十七岁的中学生丹尼尔的回答却是五个面阅卷者当然判他错。丹尼尔为了*自己的结论是对的回家后做了个模型,当他把这个模型交給老师时老师不得不承认丹尼尔的结论也是对的。

从上面似乎可以得知有两个标准*:一是原来的标准*七个。二是丹尼尔的*五个我回镓也做了两个模型,一推演发现只要是在三棱锥和四棱锥棱长相等的特殊情况下,三棱准和四棱锥的侧面拼合起来时不仅有连个面被遮住了,还有两对两个面恰好重合成了一个面的情况所以应是9-2-2=5(个)面

单新的问题又来了,按照上面的推法正三棱锥和正四棱锥侧面拼合后就不能是7个面了,也就是原来的标准*错了我又仔细读了读题,发现以下三点构成了一个特例:

2·它们的棱长相等(即底棱和侧棱都相等,并和上一条构成了特殊的正四棱锥和正三棱锥的形状)

3·侧面(限定了贴合方式)

只要有以上三点就一定是5个面,而不能使7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