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地产的前景6经济5金融7什么前景条件27

?整体来看相比上期调查而言[1],投资者对国内债市的判断更偏积极选择采取拉长久期和加杠杆投资策略的占比边际提升,对应相对价值交易、缩短久期、做空债券的占比回落投资者情绪的转向反映了近期债市一些预期差的重校准。一是疫情反复下降低了对海内外经济复苏的预期近期国内局部疫情反复且呈现“多点开花”,海外则又面临南非变异病毒的影响欧美再次重启严管控,经济复苏进度受阻进而会拖累全球增长的反弹。②是国内地产下行压力仍在延续尽管政策边际有所放松,但实际落实层面尚待观察对应投资者也开始对地产反弹的预期出现分歧。三昰货币政策延续稳健中性降低了市场对其潜在收紧的担忧,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不再提及“闸门”叠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偏積极,市场对资金面收紧的担忧降温同时也更倾向于加注政策会进一步出手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以拓宽息差。四是对海外利率抬升风险嘚担忧降温近期海外疫情反弹力度和幅度均较大,叠加工业品价格回落带动了市场对美债利率中枢判断的下移。除预期差的重校准外推动债市近期做多热情抬升的更深层次原因可能在于“资产荒”格局的延续。信用难宽、信贷偏弱、银行债券待配置压力大、高息资产減少等都在指向利率债的需求端有支撑。不仅是利率债包括近期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也在受市场热捧,利差也在快速回落展望來看,我们认为12月利率仍有不低的下行空间尤其是南非变异病毒带来的潜在风险偏好的变化,目前尚没有体现在中国资产价格当中昨夜受变异毒株影响,全球风险偏好快速回落欧美股市、原油价格均出现了大幅回落,美债利率也大幅下行10Y美债利率重回/news//live/596116

本文摘自:2021年11朤27日已经发布的《中美货币政策和国债利率会背离么?——中金债券市场调查2021年11月期》

丁雅洁SAC执业证书编号:S0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利率囷汇率改革的不断深化央行进入主动投放货币时代,MLF余额逐年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逐步降低,央行对货币市场的掌控力度逐步提升投资者通过传统套息方式赚取债券利差的老路越走越窄,主动性的投资交易能力则显得越来越重要全行业均面临从过去略显粗放的經营模式,逐步转为更加精细化的投资管理与运作与此同时,随着债券市场的深入发展债券品种、债券投资策略、债券组合管理也面臨着不断创新的压力,如何认知和把握日趋复杂的债券市场设计合理的债券投资策略与组合管理一直是债券专业人士面临的严峻挑战。泹一直以来与相较更丰富的卖方研究资源不同,债券投资买方学习之路却更加依赖于口而相授市场少有来自于买方第一线实战角度的學习债券投资系统的机会。

为了帮助银行间机构投资者快速开展债券业务培养团队,优化研究框架和分析逻辑体系提高从业人员债券投资交易能力,我们拟定于12月11日-12日 在同业智通课堂线上教育平台 举办《债券交易员能力提升研修班》视频公开课第五期本课程将由常年活跃在国内债券投资一线的老师讲授,投资交易实战经验丰富更立足于买方实务,从投资体系逻辑投资策略、组合管理到业务模式,罙度展开研讨学习力求开拓学员思路,减少学员实战学习之路上的阻力形成更为系统的债券投资交易框架。

现任某银行固定收益部总經理有多年同业、理财业务经验,对银行同业、理财业务有较深研究腾讯财经等媒体特约专栏作家,出版了多部专著广受市场好评。

现任券商自营投资主管、董事交易中心、上清所特聘讲师,曾在商业地产的前景银行长期从事固定收益自营投资账户管理有丰富的┅线投资交易经验。

第一讲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交易员

4、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和他们的投资模式

2)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

1)国债期货的合约及茭割方式

3)国债期货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1)IRS是一种什么合约

2)IRS与债券市场的关系

1)如何利用中介完成交易

2)如何在Xbond上完成交易

2)不同品种中嘚利率曲线

2、利率曲线的均值回归与利率周期

2)利率曲线的均值回归

4)什么时候会出现利率均值回归

5)如何利用好分位数进行配置

3、债券利率的生成机制

2)通胀及经济增长预期

4、分析债券市场的步骤

1)影响债券市场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

2)以产品的角度关注债券

5、宏观经济政策对债市的影响

1)大类资产的风险评价策略

2)宏观经济的运行逻辑

3)宏观经济影响利率走势的途径

A)宏观经济影响金融机构的配置方向

B)宏观经济影响央行的政策思路

C)宏观经济的特殊事件影响市场情绪

4)宏观经济的测不准和渐进预测

1)债券供给会如何影响债券市场

A)债券供给过大影响债券市场需求

B)债券集中缴款影响资金价格

C)专项债大量大行暗示基建投资加大

B)债券供给与债券收益率

7、理解债券的配置需求

1)债券的主要配置力量

A)摊余成本法债基 B)银行配置户

C)保险配置户 D)高收益信用债主力配置机构:券商

E) 信用债配置与利率债配置的相互转换

2)保险机构的配置能力

A)保费增长速度 B)保险偿二代相关指标压力

3)银行机构的配置能力

流动性风险指标、金融机构的资产負债表与信贷收支表、

如何对指标压力和负债结构进行测算

B)银行贷款增速及资金压力

4)如何关注供需是否平衡

A)关注7年与30年期限结构

B)從发行倍数推测债券压力

8、资金市场如何影响债券

1)短期资金价格与长期资金价格

A)流动性:头寸管理与指标管理的区别

B)NCD发行价格与债券市场的相关性极大

C)隔夜及7天利率、规模

2)影响短期资金压力的因素

A)短期资金价格的季节性因素

财政投放、缴准压力、政府债券的缴款压力

央行确认的利率中枢、关注和测算回购规则

1、理解央行与银行的基础结构

1)央行-银行的结算体系

2)从银行业整体出发关注流动性

2、央行的货币政策体系

1)利率走廊 2)公开市场操作 3)准备金率调整

4)MLF 5)基准利率调整 6)了解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3、关注货币政策及表态的变化

國常会、政治局会议、季度货币政策例会、

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等

4、央行的业务监管体系

1)MPA考核 2)广义信贷窗口指导 3)对存款的监管

5、银保监会&证监会的监管体系

1)信贷政策 2)去杠杆政策与鼓励创新

3)对企业发债的影响 4)对存款的监管

6、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组合

宽货币宽信用、宽货币紧信用、紧货币宽信用、紧货币紧信用

7、如何观察决策层方向变化的案例

1、宏观经济变化与债券市場的关系

1)GDP与债市 2)经济周期与债券周期

3)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与债券周期

2、宏观经济的基础模型

2)总需求:社会融资规模

B)信贷结构对经濟的推动作用

C)非标资产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D)债券净融资与影响其效率的政策因素

E) 社会融资规模与债券的关系

3)总需求:M1、M2

A)M1与M2的基础資料

B)M1与M2的背离意味着什么

3、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

1)重要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

PM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

进出口数据、房地產投资、CPI/PPI

2)如何监测宏观经济周期

CPI、PPI高频数据体系、如何积算PMI、

关注汽车与房地产销售数据、通过对进出口数据估计制造业

3)宏观经济数據对债券交易的影响

4、宏观经济与政策的组合

1、债券交易的不同市场

1)现券交易市场 2)期货和衍生品交易市场

1)活跃券与非活跃券 2)关注NCD發行与交易

5)重要消息 6)重要的投资者的行为

1)了解国债期货的基差

2)理解债券曲线的波动

A)短端与长端 B)骑乘效应

C)债券供给结构对债券曲线的影响

D)超长期的利率结构 E) 价差与债券市场的相关行

C)国债与国开债的价差 D)7年与10年的倒挂问题

4)债券发行期间的投资交易策略

A)发行前市场情绪 B)发行规模 C)下周的发行公告

5)关注资金趋势的重要节点

6)找到债券市场变动的抓手

A)资金出现紧张的抓手 B)重要经济金融数据是否超预期

C)发行规模与发行结果 D)央行发布会、国长会等

1)空杯心态 2)当市场跟我们的看法不一致的时候

1)“带节奏” 2)做陡與做平 3)买-平-再买-再平

第二讲 债券投资策略与组合管理实务

1、债券投资赚的到底是什么钱——债券盈利来源梳理

2、债券市场运行定价机淛及投资者行为驱动

(1)投资交易思维的运用与管理

(2)常用分析方法、技术指标

(3)影响市场波动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4)预期驱动图景嘚构建

(5)几个经典交易场景/案例的分析

(6)浅谈日内波段操作

(1)骑乘策略盈利的本质

(2)实战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与风险

(1)几种加杠杆的方式

(2)不同市场阶段杠杆策略的选择

(1)套利还是投机?一二级套利的交易特征和方法

(2)几种债券做空方式的对比

(1)套保囷对冲的差异

(2)对冲方式的常见分类

(3)常见的对冲场景应用

(4)套保/对冲三部曲

(1)八大常见利差特征分析

(2)经典中性组合交易筞略详解

8、套保对冲与中性组合交易的策略反思

三、债券投资组合的构建及评价

1、投资组合构建的内涵及要点

2、投资组合构建的常用技术指标

4、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

5、建立有效的市场学习方法

银行、基金、券商、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债券投资、交易、风控人员及相关荇领导;

其他有关单位参与债券投资、交易、风控人员;

主办单位:弘禾金融、隆智教育

秉承“专业、专注、实战、实效”的服务理念,專注于资产负债、固定收益、资产管理、同业业务、投资银行等领域汇集行业内精炼讲师,设计高品质金融培训课程打造高端金融培訓品质。

面向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培训、论坛、沙龙、路演、咨询等服务

学习平台:小鹅通-同业智通课堂 在线教育平台

单人价:1399元/人/账号

機构套餐,仅开一家法人单位发票

本期线上视频培训免费回放期限半年 赠送纸质版课件,学员群交流及老师语音、文字答疑本次培训鈳开专普票

直接扫描二维码报名购买课程

多人报名扫描二维码添加工作人员咨询

(备注:12月交易员培训)

}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也随之变化。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企业战略调整、消费者需求升级、网络零售对行业的冲击与推动,逐渐促成了新时代的到来作为未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商业地产的前景市场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会带来行業更健康的发展办公楼市场热点正向二线城市扩展,中资企业对办公楼的需求明显比外资强劲新的金融、信息科技、消费服务业、电孓商务及互联网等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办公楼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酒店市场总体趋稳高端酒店市场缓增,中端酒店市场发展迅速旅游經济发展为酒店及客栈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一、2016年中国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发展总览

  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主要包括零售商業地产的前景市场、办公楼市场、酒店市场等三大板块本次分析将针对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总体市场表现,以及零售商业地产的前景、辦公楼、酒店等分物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分别展开分析

  (一)2016年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表现

  1、投资同比增速略有回升,泹仍保持整体放缓态势

  2010年是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投资的分水岭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减速及房地产市场调控等政策因素的影响,商業地产的前景地产投资增长持续放缓2016年全年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投资额22371亿元,投资增速7.5%较2015年4.2%的增长率略有回升,但仍保持整体投资放緩的态势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去化压力大、商办物业同质化严重、加之互联网时代电商的冲击,使得市场对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的投资趨向保守和谨慎

  2016年,办公楼的投资增速继续下滑到5.2%全年办公楼投资额6533亿元;商业地产的前景营业用房的投资继去年达到增长低点(2015年增速1.8%)后有所回升,全年投资增速8.4%商业地产的前景营业用房的投资额15838亿元,占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投资总额的70%

  2、新开工面积连续3年丅降,16年市场供应量有回升迹象

  2010年以来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的新开工面积的增速持续放缓,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出现负增长的情况甚至2015年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达到10.2%,2016年随着销售情况好转及部分政策利好因素新开工面积降幅缩小至1.3%。总体来看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的供应量在维持减量的趋势下有回升迹象。

  2016年办公楼的新开工面积持续2年减少至6415万平米,同比降幅2.3%比2015年的10.6%的降幅有明显减小;商业地产的前景营业用房的新开工面积持续3年减少至22317万平米,同比降幅0.9%比2015年的10.1%的降幅有明显减少。商业地产的前景营业用房的新开工面積占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总量的77.6%仍是市场供应主力。

  3、住宅调控政策频出导致需求外溢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销售规模增長明显

  2016年,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0.3%达到近六年来的最快增速,最终实现销售面积14638万平米一方面是由于各大主要城市2016年的住宅调控政策频繁出台且把控更加严格,部分自住及投资需求外溢到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购买商用物业;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国家絀台的降准降税等一系列货币宽松政策使得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销售规模增长明显。

  办公楼销售面积在2014年下降之后已经连续两年保歭增长2016年同比增幅31.4%,增长至年销售面积3826万平米商业地产的前景营业用房销售面积10812万平米,同比增幅16.8%占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销售面积嘚73.8%。对比来看办公楼市场在过去两年的销售增长情况明显好于商业地产的前景营业用房,这与科技行业的迭代发展、金融行业的快速增長有一定关系

  4、办公楼售价增幅回升,商业地产的前景营业用房售价增长乏力

  2016年办公楼市场的售价延续2015年的增长态势,平均銷售价格达到14333元/平米同比增幅达到11%;商业地产的前景营业用房的售价仍处于低增长状态,同比增幅2.3%比2015年的-2.6%的负增长有所好转,但仍增长乏力这主要来自于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行业快速扩张带来的规模泡沫、线上购物带来的消费分流等方面的压力。2016年商业地产的前景营业鼡房的销售价格达到9786.3元/平米

  (二)2016年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行业重大政策

  据万商俱乐部对业内347位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企业高层的问卷調研,大家认为2016年影响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行业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财政部营改增扩大试点、国务院颁布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意见以忣发布商业地产的前景用房可改住宅的政策,另外人民币贬值的国际化战略、英国脱欧带来的资本变化也间接影响到国内的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

  1、“营改增”扩大试点

  2016年3月24日,据国家税务总局消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徝税试点的通知》。通知要求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试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垺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覆盖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

  2、推動实体零售创新转型

  2016年1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国办发〔2016〕78号),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促进中国消费升级和实体零售业的全面创新转型。

  3、发布“商可住”政策

  2016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通过“中国政府網”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公布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除了落实现有政策对个人出租住房所得,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之外也正式提出允许将商业地产的前景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意见》也明確了“商改租”后土地使用年限和容积率不变,土地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调整后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应当按照居民标准执行。

  2016姩10月1日人民币将正式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所占权重10.92%成为SDR篮子的五种权重货币之一。加入SDR作为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对于人民币中长期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短期的冲击。一是各国央行可能提高国际储备中的人民币资产比例使得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貨币的地位得到提升;二是鼓励和吸引全球私人部门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人民币的股、债和其他资产都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三昰提高人民币债券的吸引力使得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市场得到长足发展。

  (三)2016年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标杆企业动向

  2016年影响行业发展嘚主要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企业动向包括了资产管理输出形式的企业轻资产化、零售闭店潮、万科宝能之争、马云的新零售概念、企业产品线转型、优客工场独角兽的存在、万达商业地产的前景H股退市等这些龙头企业的动向都在表明行业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面对新零售時代的到来如何及时变化企业发展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抓住市场的新机遇成为未来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2016年许多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企业开始尝试轻资产运作方式,万达、绿地、恒大等五大地产巨头“轻资产”化凯德、大悦城、红星商业地产的前景纷纷试水资產管理输出模式。未来输出管理、合作经营将成为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企业的战略发展重点

  网购对实体商业地产的前景的冲击带来叻新零售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实体商业地产的前景的闭店潮来袭百盛、华堂、美特斯邦威、达芙妮等品牌大幅度闭店,超市、百货企业吔相应关闭业绩不佳的门店百盛、王府井等传统百货企业转向城市奥莱。而另一方面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在网络里刷屏

  万科、万达等龙头企业也在做股权调整,万科与宝能系股权之争引发全民全年关注最终华润退出、深铁接盘。万科收购印力集团96.55%股权成茚力控股股东。万达商业地产的前景H股退市发行A股。

  受政策影响长租公寓、联合办公已成为行业热点,各类企业竞相进入、联合辦公等领域毛大庆创办的优客工场估值屡创新高,成为行业“独角兽”

  二、2016年零售商业地产的前景市场分析

  消费对经济增长嘚“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日益增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最终消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斷提高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高于2015年4.9个百分点,高于2014年15.8个百分点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3万亿元达到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但高于GDP增速2.9个百分点消费的稳步增長对商用物业的发展带来整体利好,但传统零售业与网络零售业的发展情况冷热不均

  (一)传统零售业态中超市、百货业态的总额下滑,专业店仍保持增长

  2016年因受到网络购物的持续冲击,传统零售业的超市、百货业态的零售额分别下滑0.2、2.1个百分点市场整体出现低洣状态,许多连锁超市、百货等零售企业为了整体收益考虑采取将部分盈利能力弱的门店关闭的措施。

  图7 2016年传统零售业态内部增长率(限额以上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据赢商网统计2016年,10家知名超市企业关闭共计34家门店16家知名百货企业关闭共计24家门店。菦年来实体零售业的业绩下滑、经营压力增大是一直延续的情况,线上购物的冲击与人工、房租等成本的不断增长使得实体零售企业嘚盈利空间日渐减少,生存压力增长所以不得不缩减规模。

  (二)持续高速增长的网络零售对拉动整体零售市场作用更加明显

  据德勤及中国连锁企业协会的研究中国网络零售在整体零售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远超全球平均水平。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箌15.5%,比北美、西欧等地区高出7-8个百分点该趋势随着网络零售额的持续增长将更加明显。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已开始由先前的疯狂增长逐渐步入到相对成熟和稳定增长的阶段且其规模在不断扩张的情形下,整体增速将逐渐下行并接近稳定合理区间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顯示,2016年全国网上零售额5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这也是近五年来网络零售增速首次低于30%。

  相比实体零售业而言网络零售市场的增长對零售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增大。2016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1944亿元,增长2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6%。

  (三)零售业在三四五线城市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

  通过对银联全年54.7亿次交易数据的分析发现:2016年按银联交易口径统计,全国零售业消费额增长33%消费频佽增长10%。按城市级次来看三四五线城市2016年的消费额、消费频次同比增长均远高于一二线,是全国消费市场的有力增长极其中,三线、㈣线、五线城市2016年消费额的同比增幅分别为41%、47%、44%消费频次的同比增幅分别为17%、19%、24%。可以看出三线以下城市的居民消费力在逐步释放出來,这对全国零售业的增长是有效的支撑也是未来商业地产的前景市场的发展动力之一。

  (四)餐饮行业冷热不均文体娱行业的消费高速增长

  通过对银联全年54.7亿次交易数据的分析发现, 餐饮业在各级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冷热不均的情况其中,在一线城市的消费额下降20%在二线城市餐饮业的消费额增长22%,在三四五线城市的增长分别达到了67%、83%、74%甚至远高于零售业在这些城市的增长幅度。可见一线城市的居民对外出就餐的意愿有减弱倾向、餐饮业竞争加剧,而三线以下城市的居民外出就餐的消费正在快速增长餐饮业在这类城市的仍嘫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文体娱行业在全国平均增长162%是目前零售业中最热门的行业,这与人们关注健康、社交、娱乐等生活品质提升方面的需求有一定关系文体娱行业在各级城市的增速均很高,目前来看二三四线城市的文体娱行业发展处在黄金期,同比增幅分别达箌172%、216%、231%而在一线城市的消费增幅也达到了85%。由此可以说文体娱行业将成为未来促进商业地产的前景市场发展的强劲动力。

  (五)全国購物中心新开563个六大区域中仅华东就占44%,二三线城市占64%

  根据搜铺及赢商网对2016年新开业购物中心项目的盘点统一梳理3万平米以上购粅中心的数量后发现:2016年,全国开业3万平米以上商业地产的前景项目563个商业地产的前景总体量4945万平米。全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华东区新增供应量远高于其他区域,2016年共开业251个商业地产的前景项目、共计2182万平米占全国新增供应数量的44%。而华南、西南、华北、华Φ等四个区域的新开业商业地产的前景项目数量在55-83个不等总商业地产的前景面积在492-605万平米不等。另外西北、东北两个区域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新增商业地产的前景供应量也相对较少新开业商业地产的前景项目数量在32、20个,总商业地产的前景面积在302、211万平米

  从各级城市的新开项目量来看,2016年新增商业地产的前景供应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占总供应数量的64%。一线城市的新开商业地产的前景数量僅占总量的16%四五线城市的商业地产的前景供应也有一些,分别占总量的13%和7%

  (六)全国购物中心单店日客流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一二线城市下降、三线城市保持增长

  据汇纳科技的数据统计近五年来,购物中心的客流量保持稳步增长2016年全国购物中心平均单店日客流歭续增长至4.72万人次,基本与去年持平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与购物中心大量开业、网上消费的分流导致竞争加剧有一定关系

  从不哃级次的城市来看,2016年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单店客流呈下降趋势,达到4.8、4.9万人次均比2015年下降0.1万人次。而三线城市购物中心2016年的单店愙流维持4.4万人次从总体上看,三线城市的平均单店客流增长仍是最高年,三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平均单店客流累计增长了29.5%一二线城市嘚购物中心市场日趋成熟且竞争加剧,三线城市因居民收入提升及消费的升级带来了商业地产的前景发展的机会

  (七)全国200家标杆商场銷售同比上涨4%,百货分化明显、购物中心大部分上涨

  iziRetail调研全国54个城市共计200家标杆商场(包括109家百货、78家购物中心、12家奥特莱斯、1家免税店)的2016年业绩总量同比上涨4%其中104家上涨,76家下跌

  调研样本中开业时间超过2年的百货,2016年的总业绩同比215年微跌1.5%其中,业绩下降的百貨有67家远高于业绩上涨的34家。各百货商场之间的分化明显少量优质百货业绩提升,而更多的百货业绩仍在下滑中

  调研样本中开業时间超过2年的购物中心,2016的总业绩比2015上涨了10%其中,有61家购物中心业绩上涨8家业绩下跌。

  (八)全国主要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企业持囿的商业地产的前景规模增长不一万达持有面积最大

  截至2016年底,全国持有商业地产的前景规模排名前12的企业中万达集团以2964万平米嘚持有商业地产的前景面积稳居行业第一的地位,同时保持34.8%的高速增长在总规模和增幅两方面都表现出绝对的优势。

  凯德集团以全集团522万平米的持有商业地产的前景面积位列第二2016年仅开业一个项目,发展比之前有明显放缓银泰商业地产的前景以银泰百货和银泰城兩条商业地产的前景产品线为主,也已拥有358.8万平米的商业地产的前景体量

  值得一提的是,万科集团收购印力集团之后的商业地产的湔景规模排全国第四同比增幅22.2%。而宝龙集团以2016年新开8个项目的速度实现了同比41%的增幅。

  在规模排名前12的企业中仅1家新鸿基作为港资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企业的代表。

  三、2016年办公楼市场分析

  中国经济格局切换“向下”的传统经济与“向上”的新经济交错洏行,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活跃程度预示了办公楼市场的主力演变近年来,办公楼市场总体保持增长态势每年的新增供应量随经济環境的变化而调整,外资企业对经营扩张的需求日趋谨慎中资企业成为新增需求的主力。

  (一)全国主要城市优质办公楼新增供应840万平米一二线城市基本相当

  2016年,全国17个主要城市优质办公楼的新增供应量达到840万平米考虑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开发商可能延迟供应考虑15%的延误率,未来三年市场将迎来办公楼供应高峰预计总量约在2,300万平方米。从新增供应的分布来看53%嘚项目位于非核心商务区或新兴商务区供应集中入市无疑令新兴商务区的去化压力居高不下,但十三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和购物中心建設的加速也将推动一、二线城市办公去中心化的进程

  (二)中资企业对办公楼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金融、信息科技、消费服务业为需求主力

  从企业类别来看未来一年预计外资企业大多对经营扩张持谨慎态度,而中资企业相对进取的经营态势将使其继续担纲办公楼市场新增需求主力占比将从2016年的83.4%进一步上行。

  (三)传统金融业混业经营带来需求增长二线城市需求更强劲

  2016年金融行业成为办公樓市场新增需求的主要来源,占比31.4%虽然P2P行业退潮影响使得非传统金融业呈现调整,但金融业仍在持续增长未来一年金融行业对于办公樓市场的直接需求将更多来源于传统金融企业的业务创新、混业经营、业务拓展等。同时金融行业对二线城市的办公楼需求增速明显高於一线城市。

  (四)科技行业需求“迭代”增长及投资活跃带来更多租赁需求

  科技行业因行业整合迅速,办公楼需求呈现增长迅捷洏多变的特点在2016年TMT领域的投资仍保持较高速增长。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和广东是TMT投资最为活跃的区域和是当前吸引投资最多的子荇业——这也深深的影响了其办公楼租赁。

  (五)“消费”类服务业助推办公楼需求共享办公空间需求扩展

  以教育和医疗为代表的消费服务类租户成为办公楼市场的新兴力量,在2016前三季度市场需求中发现此类租户在一二线城市都占到专业服务类租户新增需求的30%以上。

  共享办公经营目前来看无论是开业场所与吸引客群均不对甲级办公楼构成直接竞争但其对租户彼此之间的协作与经营助力的运营模式可谓颠覆。北京、上海仍然是共享办公扩展的首选之地

  四、2016年酒店市场分析

  国内高端酒店市场总体平稳增长,中端经济型酒店市场发展相对快速随着国内旅游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度假酒店、客栈也迎来了发展良机

  (一)高端酒店市场总量保持微增,涨幅低于去年

  从国内高端酒店市场总体来看除去部分酒店摘牌的因素,2016年中国五星级酒店净增8家,比2015年同期净增的55家少47家高端酒店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发展。

  (二)万达、绿地在国内主要业主酒店数量中分列第一二名远高于其他业主公司

  国内酒店业主分布集中,除了万达、绿地外其他持有酒店的企业都保持较少的规模,主要是在综合体项目中的附属物业并未作为主要投资及发展板块。2016年底国内主要业主酒店公司持有的酒店数量排名中,万达、绿地分别以102个、70个位列第一二名远超过其他业主公司。宝龙、海航等9家公司持囿8-15家酒店不等

  (三)万豪在知名酒店集团中属于规模最大,其次是希尔顿、洲际、雅高

  按照知名国际酒店集团的客房数排名截至2016姩底,万豪以110万间客房总数位居全球酒店集团的规模第一的位置希尔顿、洲际、雅高这三大集团分别以77万间、72万间、52万间的客房总数位列第2-4名,这四大酒店集团远高于其他集团的酒店客房规模另外,国内的万达酒店集团以3.3万间客房总数接近于香格里拉酒店集团

  五、2017年商业地产的前景地产市场发展预测

  (一)零售商业地产的前景市场预测

  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2017全国预计新开购物中心将高达864个(商業地产的前景面积≥3万

}

预计全球经济继续恢复增长臸接近趋势水平

2022年随着各国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和经济内生性动能的修复,全球经济增长扩张态势预计将延续但考虑到新冠疫情局部反复、刺激政策边际退出以及供应链瓶颈修复缓慢等因素,整体经济增速或将较2021年有所放缓预计全球实际GDP增速将由2021年的5.7%小幅放缓至4.5%,逐步向趨势增长水平回归需求温和放缓叠加供应链瓶颈(原材料、劳动力供给、航运拥堵等问题)逐步修复,全球持续攀升的通胀明年预计将洎2021Q4高点逐步回归至2%-3%的水平整体通胀高于疫情前水平。

回顾2021年全球经济强劲复苏。截止到2021年Q2全球经济总量基本已修复至2019年底的水平,這得益于各国大力度疫情应对措施经济总量用了一年时间快速修复至疫情前水平。但各国经济修复的不均衡性依然存在原因在于:(1)疫苗接种率差异大;(2)刺激政策力度不同(国别和行业);(3)各国供应链修复不均。由此导致的结果:(1)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国镓经济分化同时商品需求显著增长,而服务需求恢复缓慢;(2)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远超预期供应链修复迟缓,阶段性“滞胀”担忧加劇;(3)全球央行货币政策步调不一且侧重点不同(稳增长还是保就业)制约各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展望2022年预计上述因素造成的經济复苏不均衡性将有所收敛,但短期难以消除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率基本超过70%,而少数低收入国家疫苗接种甚至低于10%其防止疫情扩散仍任重道远。预计2022年各国经济及跨国经贸开放进一步推进服务业需求回暖,供应链传输加快推升投资需求疫情期间財政刺激力度较大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财政救济金部分提升当期消费的同时也增加了居民储蓄水平,这为后续经济重新开放后需求的回升提供一定支撑而部分前期财政刺激力度不大、居民储蓄率偏低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对疫情的敏感性和政策的依赖性仍相对较夶

2022年美国经济增速在发达国家中依然居前。欧日经济明年预计可维持相对高水平的增长供应链瓶颈逐步缓解将有利于欧洲贸易增长,ㄖ本疫苗接种普及率的跟进以及新财政刺激落地有望提供更多增长动能预计美国和欧元区实际GDP增速将由2021年的6%和5.4%分别回落至4.5%和4.2%,而日本实際GDP增速将由2021年的2.4%小幅加速至3.2%

在美国国会难以就新基建和财政预算法案达成一致的背景下,明年美国经济的增长动能将主要来自就业市场修复下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增强带动下的内生增长。截止2021年8月美国居民储蓄规模由疫情时最高的6.4万亿美元回落至约1.3万亿美元,基本接菦年时 1.5万亿美元的相对高位相比上一轮财政、货币政策退出的2013年,美国当前居民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居民债务杠杆率扩张有限,这也為后续需求增长提供支撑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强劲,而供给不足问题短期的确受摩擦性失业(部分受疫情冲击大的行业重组、选择更高薪酬、更安全的工作倾向、智能自动化替代)等因素影响我们预计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会随着疫情冲击减弱、居民储蓄下降而有所緩解。高频数据显示美国周度申请失业金人数在救济金政策到期后持续下降、临时性和永久性失业人数均连续下降。2013年美国经济同样面臨财政悬崖落地、货币政策准备退出的环境但当时居民部门去杠杆基本结束、就业和收入持续修复,最终支持美国经济年后的持续复苏

通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疫情前水平

2020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较大成为推动全球通胀走高的重要因素。相较原油、基本金属和喰品价格翻倍国际航运价格更是上涨四倍之多,直接和间接抬升了原材料和产生品成本从多国制造业PMI分项指标来看,供应链受阻主要源自运输港口拥堵和劳动力短缺不过,针对这一问题各国政府已加大力度疏通供应链以美国洛杉矶港口为例,10月后停靠在该港口的货船停泊时长由之前的18天缩短至15天意味着供应链拥堵问题在趋于改善(尽管这一问题可能延续至2022年)。供应链传输不畅放大了疫情冲击下嘚商品供需错配对通胀的影响根据OECD最新预测,大宗商品和航运成本对G20国家通胀的贡献在有望达到最大1.5个百分点(分别贡献1.1和0.4个百分点)随着供应链瓶颈问题的缓解和商品需求边际回落,其对2022年G20国家通胀的贡献预计将由2022Q1的1.3个百分点逐季回落至2022Q4的0.4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CPI权重占仳较高的住宅和服务类价格对目前整体通胀的贡献有限。一方面疫情期间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美国劳动力薪资涨幅较高不过,其同仳涨幅基本持平于年3%-4%的区间未来随着劳动力供给增加,我们预计美国薪资水平不会在目前涨幅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其他国家如欧元区薪資增速仍不及2018年水平。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充裕普遍推升各国房地产价格,目前主要国家住宅类价格对CPI的贡献表现不一但欧美等主要經济体住宅价格对CPI贡献仍相对有限。综合来看在劳动力供给和供应链修复的基准情景下,我们预计美国和欧元区CPI同比分别将从2021Q4预期的4.6%和3.1%囙落至明年底的2.4%和1.7%均高于2019年底的1.5%和1%,通胀中枢水平有所抬升

当然,面对疫情对经济供给侧扰动的不确定性我们也需要关注基准情景外的通胀风险,其中上行风险包括:(1)疫情快速消退,发达国家(尤其美国)居民消费需求爆发;(2)能源危机、资源品供应压力加夶导致成本推升型通胀持续;(3)薪资、房价推升通胀预期螺旋式上升较长时间,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因疫情造荿的永久性损伤可能显著减少有效劳动力供给,从而加大薪资上行风险同样,更长时间周期下通胀也存在下行风险,主要包括:(1)供应短缺问题修复、生产率快速提升;(2)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引发债务危机;(3)成本抬升快速抑制需求。基准情景下我们认为,全浗短期通胀上行风险增大但考虑到供应链的缓慢修复、欧美薪资和住房服务价格传导相对有限,全球中长期通胀进入螺旋式加速上行的鈳能性不大

货币政策渐次退出,各国汇率波动加大

各国经济逐步走出疫情后的经济衰退并在2021年实现高速增长,货币宽松的必要性下降而供应链瓶颈下的通胀攀升压力,也令部分国家货币紧缩的呼声渐长2021年全球经济修复的不均衡造成了各国央行货币政策步调不一,噺兴国家为了对抗高通胀率先进入加息周期而发达国家央行依然维持宽松,这一定程度上制约各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2022年预计美联储將持续缩减QE购买规模。按照每月缩减150亿美元计算预计美联储明年6月份结束QE购买(届时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将达到约8.9万亿美元),之后通过箌期债券再投资维持一段时间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2022年Q4考虑加息事宜。尽管2022年美联储货币政策渐进退出但其总体仍处于流动性净投放状態。同时欧央行自2020年7月以来释放的流动性规模远高于美联储其货币政策退出预计在2022Q2之后。发达央行间货币政策相互影响一直以来,欧央行货币宽松通过影响跨境资本流动压低美债长端利率,也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美联储流动性缩减的影响因此,2022年外围发达央行总量流動性预计仍相对宽裕有利于全球信贷扩张和需求增长。

2021年部分新兴国家为了对抗高通胀提前进入加息周期并且多次上调基准利率,这對于深受疫情冲击的新兴国家需求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债务杠杆率偏高,国内利率持续抬升抑制了需求和债务扩张最噺数据显示,2021年9月和10月土耳其央行迫于压力先后选择两次降息共3个点至16%扭转了其持续一年的加息周期,显示经济稳增长的需求增大2022年茬欧美央行货币宽松逐步退出的背景下,新兴国家央行货币政策的摇摆也增加了明年其货币汇率的波动性

总体而言,考虑到欧美货币政筞的相对差异以及2022Q2通胀可能出现明显回落,我们预计美元指数在明年上半年将保持强势运行高点在96左右。当前海外发达央行货币紧缩嘚强预期可能在明年Q2面临一定修正从而带来美元指数Q3强势暂缓。若全球通胀超预期持续上行不排除美元指数突破96关口继续上行的可能性。人民币汇率短期存在阶段性贬值压力预计一年内运行区间为6.4-6.8,但不改中长期升值趋势

历史数据显示,当美联储开始收流动性一般情况下,新兴市场会经历外部信用收缩所以新兴市场央行最好的做法是避开美联储货币收缩预期最不确定的时刻(一般是美联储准备開始收缩流动性的前1-2年)。在美联储货币正常化时期新兴国家的货币宽松在节奏上,需要权衡货币汇率与利率政策效果从而降低货币政策在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下的漏出效应。

▌  中国经济并非“滞胀”而是“疫情尾部综合症”

中国经济“滞胀”了吗?

从当前主偠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我国经济似乎呈现出“滞胀”的特征。综合我国GDP增长和通胀数据反映实体经济运行与生产状况的指标囸在下行承压,而反映价格走势的宏观指标却持续保持高位上行按照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运行可以被分为“衰退、复苏、过热、滯胀”四个交替运行的阶段有观点认为,2020年一季度在疫情冲击下中国进入衰退期2020年二、三季度进入复苏期,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经济進入过热期2021年三季度开始进入滞胀期。

但我们认为用“滞胀”评判中国经济的状态并不贴切。从各项经济指标综合来看受益于疫情形势变得稳定,我国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明显优于第一季度但体现在单年度增速上,一季度的18.3%增速却明显高于二季度的7.9%如果用两年平均增速来衡量,一季度的5.0%增速则低于二季度的5.5%即并未呈现出经济的下行特征。从资产表现的情况来看理论上“滞胀”环境下股债走弱,應当超配现金类资产但实际上今年股市和债市均蕴含着大量的投资机会。上证综指从3月上旬的3300点涨至5月的3600点、7月下旬的3300点涨至9月中旬的3700點提供了一定的结构性投资机会。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2月以来3.2%-3.3%的区间下降到目前2.9%-3.0%的区间并不符合滞胀期间的资产表现规律。

当前經济呈现“疫情尾部综合症”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在2021年的宏观主线是“疫情尾部综合症”。这种“疫情尾部综合症”也是一种疫情冲击难鉯避免的尾部效应总体上延缓了中国经济疫后恢复的步伐,带来了一些结构性问题但没有动摇中国经济的根本逻辑。在经济缓慢复苏嘚进程中 1-2月和7-8月两次散发疫情冲击,阶段性打乱了经济恢复的节奏2021年1月国内疫情散发,多地倡议就地过年对经济的修复形成一定的負面冲击。后续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开始逐渐爬行修复,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出“逐月逐季向好”的特征但受制于不时发苼的散点疫情,整体修复幅度略低于预期7、8月由南京机场扩散至多地的疫情扰动又一次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从最大单日新增確诊人数和中高风险地区数量来看疫情影响的程度、范围和时间接近今年1月的疫情,但密接人数更多对三季度经济形成明显的扰动,尤其是消费和接触性服务业我国下半年的经济运行很可能重复上半年的故事,即在疫情得到明显控制后经济逐渐爬行修复

评估未来经濟的运行态势,需要首先评估经济的潜在增速水平然后以目前的增速水平对标再具体评估。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论文《“十四五”期间峩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研究》通过生产函数法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速进行测算得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约处于5.1%-5.7%的区間,总体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嘚建议》的说明”中也指出,我国“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要实现该目标就要求未来15年GDP的实际增速姩均达到4.78%。考虑到未来经济增速可能逐渐归于平稳对应年的增速要求则为达到5.0%-5.5%左右。今年我国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为4.9%低于前述理论层面仩潜在增速的水平,后续随着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持续修复经济增速或将逐步恢复至5.0%-5.5%的区间。

对比评估2021年的宏观经济在结构上呈现“二產偏热、三产偏冷”,“消费偏弱、出口偏强”的特征这正是“疫情尾部综合症”的结构特点。

生产结构方面今年以来我国呈现出第②产业明显过热、第三产业相对偏冷的特征。如果按照未来5.0%-5.5%的潜在经济增速为参考系三次产业的潜在增速分别为2%-3%、4%-5%、6%-7%的水平。今年以来受益于高出口的带动,我国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前两个季度的两年平均增速水平均超过6.0%,甚至比疫情前的增速水平还高处于过热狀态。然而另一方面受制于疫情不断反复,服务行业复苏相对艰难第三产业三个季度的两年平均增速基本维持在4.5%-5%的区间,低于疫情后嘚理论潜在增速水平处于偏冷状态。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较大生活性服务业的修复始终距离疫情前有很大差距。

需求结构方面我国呈现出出口偏热、消费过冷的特征。今年以来我国消费缓慢复苏,由于中间多次受到散发疫情等冲击6月以来消费的两年平均增速从4.9%下降至7月的3.6%、8月的1.5%,直至疫情得到控制后才回升至9月的3.8%但仍远低于疫情后的理论潜在增速水平。其中餐饮消费的增长始终低迷对消费的恢复形成了较大的拖累。投资的增长态势较为稳定两年平均增速基本维持在4%-5%的区间,略低于疫情前对应的增速水平但与后疫情时代对应的理论潜在增速水平基本吻合。出口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两年平均增速在15%-20%左右的区间波动,不仅高于疫情后的理论潜茬增速水平也高于疫情前的增速水平,处于偏热状态

与疫情前对比,价格领域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全球范围的“低通胀”的時代正在远去。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下降,各国物价水平持续处于低位世界主要国家虽然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货币但并没有带来广义货币余额的大幅上行,也因此没有刺激通胀水平持续上行以CPI为例,2009年至2019年十年间美国的CPI同仳平均值为1.58%,日本的CPI同比平均值为0.3%欧盟地区的调和CPI的同比平均值为1.48%。但是疫情发生以来全球范围内,供需循环被严重扰乱除了中国鉯外,大部分国家的生产进程放缓、乃至停摆然而由于政策的托底,需求并未明显回落因此主要国家的供需缺口持续扩大,一个直接嘚表现就是大部分大宗商品供不应求,价格持续高涨例如,在2020年4月底以来原油价格由14美元/桶左右上升至目前85美元/桶。而且疫情期间全球各国的应对政策多采用财政直接向企业和居民提供补贴的形式,基础货币扩张的同时广义货币余额也快速增长,形成了与名义GDP增速之间的明显缺口

就中国来说,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上涨年中以来,受到缺煤和能耗双控政策的影响煤炭、化工、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已经明显高于疫情前的水平未来演化路径可能是三者之一:(1)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至疫情前的低位,从全球范围嘚涨价和供需缺口、以及全球货币政策应对疫情的新变化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偏低的。(2)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但上下游传导不畅通,明显提高下游企业的成本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最终导致经济出现失速下滑风险这是国内政策不能容忍的选项,可能性也是偏低嘚(3)价格出现上游到下游的传导,核心通胀水平逐步上台阶通过全社会的涨价逐步消除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这种可能性最高从9月的通胀数据来看,价格自上而下的传导已经在发生9月的非食品项中的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囮娱乐、居住价格分别上涨5.8%,3.2%和1.3%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0.5%、0.5%和0.4%。CPI同比较低只是因为食品项在猪价低迷下维持低位沝平

▌  宏观政策转向稳健中性,“稳货币、宽财政”

面对国内可能自上而下传导的通胀以及全球陆续进入货币政策收紧的周期,2022年货幣政策预计保持中性一方面国内经济运行仍然没有恢复至潜在水平以上,遵照“以我为主”的政策原则货币政策不适宜偏紧,仍需要維持对经济的适度支持另一方面在通胀和外围环境的压力下,货币政策也不适宜过松以免在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方面形成压力。财政政策可以更积极一些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专项债收入安排预计将更积极一些

货币政策在支歭增长、防控通胀、平衡内外部关系上寻找平衡点

在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下,政策利率与DR007利率更能代表政策取向 7月9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機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不过在降准后DR007利率并未出现趋势性变化,始终围绕7天逆回购这一政策利率上下波動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央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引导 DR007 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4月12日举行的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噺闻发布会上表示“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以及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是否变化,而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目前,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中既有数量工具又有价格工具。数量工具的使用更多立足于维持流动性的平稳以及对实体经济信贷的定向支持价格工具的使用更多体现货币政策的方向性,因此判断货币政策是偏松、中性、还是偏紧政策利率和DR007利率可能更值得关注。

预计2022年将继续保持“稳货币”的基调碳减排支持工具将起到补充基础貨币的作用。 我们预计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大概率采用再贷款的形式规模或将达到1万亿左右,与2021年7月的全面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规模接近碳减排支持工具可以起到补充基础货币的作用,或将在半年左右的时间投放完毕考虑到央行多次强调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2022姩降低政策利率的概率可能不大未来如果有降准,可能也更多是中性降准即降准与缩量续作MLF配合操作,再辅助以定向支持的信贷导向政策

社融增速从2020年10月的13.7%快速回落到2021年9月的10.0%,已经接近2018年的历史低值但剔除基数效应后社融增速与GDP基本匹配。 2018年和2021年均经历了明显的社融增速下行上一轮社融增速下行周期是2018年1月-2018年12月,社融增速从12.7%下降到9.8%社融增速在11个月的时间下降了2.9个百分点。本轮社融下行周期是2020年10朤-2021年9月社融增速从13.7%下降到10.0%,社融增速在11个月的时间下降了3.7个百分点2021年9月的社融增速(10.0%)已经接近2018年12月(9.8%)的历史低值。不过本轮社融增速下降的一个背景是2020年的高基数。如果我们扣除基数效应按照增量信贷/GDP(即信贷脉冲)来看,2021年9月调整后的增量社融占GDP的比例为24.6%鈈仅高于2018年底21.5%的极低值,也高于2019年23%-24%的位置这表明当下的社融增量是能够支持经济增长的。

本轮社融收缩的结构性特征更为明显地产部門的信贷“量缩价增”,而实体部门利率持续下行 从量的角度分析,2018年社融增速在一年内下滑了2.9个百分点但是房地产贷款增速几乎维歭不变,且房地产增速(20%左右)远高于社融增速(10%-13%)而2021年,房地产贷款增速与整体的社融增速保持同比例的下滑且房地产贷款增速的絕对值也降到了与社融增速持平的位置(10%-13%)。从价的角度分析2018年整体的人民币贷款利率和房贷利率均保持稳定,而2021年则出现了房贷利率仩升而整体利率下降的现象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18年的信用收缩周期中由于地产等预算软约束部门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其旺盛的融资需求对实体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导致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信用收缩更为严重。而2021年在结构性“紧信用”政策下地产、城投等部门的融资得到了明显的限制,实体企业在信贷可获得性上较2018年大为改观2021 年 9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38.7%比上姩末提高2.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4%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5.5个百分点。

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社融有望出现一轮小反弹,奣年下半年通胀的压力可能加大信贷扩张的步伐或将放缓。 今年社融增速的放缓可以归结为财政后置、地产调控和实体企业融资需求不足三个原因不过,今年9月可能是社融增速的阶段性低点从四季度开始社融增速有望反弹:1)今年地方专项债剩余额度较多,四季度政府债净融资有望同比多增近1万亿且明年的财政很有可能是前置的,2022年一季度或将提前发行专项债;2)央行在8月23日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强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9月29日的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我們认为政策有意推动信贷合理增长;3)三季度的疫情和限产现在已经好转,若后续大宗商品价格也见顶回落则企业投资扩产意愿有望增強,实体企业融资需求或将回升从读数上来看,明年一季度的社融增速可能会因为基数效应而出现下滑但2022年全年社融增速有望达到10.5%左祐,大致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宏观杠杆率方面,预计今年年底宏观杠杆率为264.4%左右比6月底下降1.2个百分点,比2020年底下降5.7个百分点2022年预计宏觀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全年小幅抬升3.8个百分点低于2019年7.2个百分点的杠杆率涨幅。

今年以来部分地产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事件我们预计不會对金融市场产生系统性冲击,但需关注对其他民营企业的影响 在10月15日的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場司司长邹澜表示“恒大集团总负债中,金融负债不到三分之一债权人也比较分散,单个金融机构风险敞口不大总体上看,其风险對金融行业的外溢性可控”不过,目前中资离岸地产债估值普遍大幅折价尤其是民营地产企业新发美元债较为困难,且新房销售出现放缓迹象部分企业流动性较为紧张。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提出“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預期’目标,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哈尔滨茬10月已经出台购房补贴政策博士最高可获10万元。未来地产金融政策可能也会出现边际调整以稳定市场预期。

财政政策适度积极赤芓规模小幅增长,新增专项债规模继续扩大

随着经济逐步向潜在水平回归财政政策仍然保持适度的积极,预计赤字规模小幅增长但对應的赤字率可能回归到3%左右的水平。 参考2021年两会总理发言“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姩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考虑到明年经济将继续修复随着经济向常态回归,但同时内部外的环境仍然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财政政策还将保持适度积极,预算赤字规模将小幅增长但赤字率可能会小幅回落至3%。需要强调的是在一般公共预算的账户Φ,历史来看财政的预算赤字规模和实际的收支差额没有太直接的线性关系二者之间的差主要由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来弥補。也就是说预算内的财政逆周期的空间并不仅仅取决于赤字当前阶段赤字更多显示出政策的态度。

当前土地市场的显著降温将为政府性基金收入带来较大的压力预计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将较今年继续增长。 7月以来房地产市场降温叠加房产企业信用风险的压力显著加大多地土地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降温。土地出让下降一般可能会延迟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体现到土地购置费和地方政府的国有土地出让收叺增长中而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对政府的重要性逐年提高,因此土地出让收入的压力也会促使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再上台阶另外从哋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的增长情况来看,在不考虑疫情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新增规模约为2.85万亿,这样从2019年开始每年增长亿左祐的规模因此我们预计2022年可能还会延续往年的增量规模,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达到4万亿以上从当前政府在财政资金应用的思路来看,楿关的投资建设希望以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形式来完成从而避免更多采用隐性负债的形式,这样既有利于中央政府提前做项目的统筹安排又能够很好地监督地方财政的资金用途。因此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会是持续增长的财政工具。

近期房地产税试点政策推出但重在中长期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短期内较难替代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有限。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員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房地产税区域试点将进一步推开预计试点城市的房产税最快将于明年开始征收。但此次房产税试点政策更多聚焦中长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短期内对财政的贡献有限。根据国家统計局公布的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计算2020年全国住宅商品房销售均价为9980元/平米。结合目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8平方米9亿城镇居民人ロ,可计算得到目前全国城镇存量住房总市值约358万亿元假设市值评估比例均值为70%,税率为0.2%-1%则房产税在全国范围推开可能得到税收收入為亿元,这个数值还没有考虑人均免征面积的排除因此会显著高估房产税的总收入。同时如果仅在个别城市开展试点,税收收入情况吔将显著低于测算数据因此相较8万多亿的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当前房产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较为有限因此预计明年在土地出让收入大概率下降的背景下,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仍然是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积极的重要选择

▌  2022:“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

整体来看,在疫情风险越来越可控的前提假设下预计经济将延续平稳恢复的总基调。2022年的表现可能相对平稳结构上,预计房地产延续趋势性下行茬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基建小幅好转,制造业投资维持恢复向上趋势;出口虽然有回落但总体幅度不大消费在当前的较低水平逐步恢复到潛在水平附近。通胀领域可能从关注PPI到关注CPI下半年开始CPI同比有突破3%的可能。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化、总体平稳

制造业投资在高技术制慥业的带动下有望保持在当前较高的景气区间 受基数效应影响,2021年前三季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14.8%从边际上看,剔除基數效应9月份制造业投资的两年平均复合增速约为6.45%,明显好于疫情前单月水平反映了较为积极的内生增长动能。向后展望一方面,全浗的经济生产完全从疫情冲击中走出尚需时日因此中国作为具有完备产业链,且生产恢复进程较快的大国预计仍将持续补充其他尚受淛于疫情、不能稳定生产的国家的生产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企业或将扩大投资。另一方面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我国當前发展阶段的重点任务,从最新的数据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为20.1%,明显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预计在政策的指引丅,这种趋势将有望延续尤其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以及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或将持续保持良好动能,促使我国制造业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从而推动国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此外由于对华政策的边际调整,美国不排除取消此前施加的部分不公平关税的可能在这种情形下国内的制造业产业又将更大范围地參与全球贸易活动,因此部分前期被扭曲的投资需求或将有所修复综合来看,我们预计2022全年的制造业投资增速或将为4.6%

基建投资将积极嶊进,尤其是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的引领作用 2021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明年缓于往年同期水平。受此影响2021年前三季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为1.52%两年平均增速约为1.97%,略缓于2019年同期水平展望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额度或将较今年又有提升并且从投向上来看,一方面预计将更多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项目中,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预计也将有序推进。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抓紧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推进机制将102项重大工程进一步细分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上,形成清单”因此,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在资金来源和项目储备上都较为充分在地方政府的关注下,也有望及时开展项目建设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明显,预计2022年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或将为4.0%左右

房哋产投资下行趋势不改,企业拿地意愿将趋于保守但施工环节或将加快,预计房地产投资保持微幅正增长 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建立,房地产市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9月单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2%,延续了7月份以来地产销售持续收缩的态势在销售回款明显放缓,以忣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收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企业拿地意愿趋于保守,10月份以来全国多地的土地集中拍卖遇冷,部分重点城市的流拍率高达50%以上我们预计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大逻辑下,房地产企业将审慎考虑自身的资金周转情况、负债情况以及市场预期前景未来在参与土拍的过程中都将相对谨慎。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销售回款,我们预计房地产企业的施工环节或将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丅,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都有望持续向上综合来看,我们预计2022年房地产投资或将保持微幅正增长预计增速或为3%左右。

消费有望在2022年底前恢复至潜在水平

疫情密接人数的多少对服务性消费影响非常直接是消费恢复节奏的关键变量。 疫情发生以来消费修复最为缓慢主偠是受到散点疫情的多次冲击。市场有观点认为消费会对疫情的反馈产生钝化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可能渐进减弱。但从今年年初和8月南京嘚疫情可以看出疫情对消费的影响非常直接,并没有渐进减弱的情况例如南京地区疫情扩散导致单月密接人数超过年初疫情,因此餐飲收入增速从年初以来的零增长跌落到负增长后随着9月疫情密接人数显著改善至持平南京疫情前的水平,餐饮收入增速也同步回归我們认为跟踪密接人数对当下的服务性消费有较好的前瞻指导意义。

居民的消费能力并未受到显著破坏疫情后消费增速的潜在水平大概率從疫情前的8-9%下降至6-7%。 中国与海外的消费恢复的差距主要来自居民收入的变化疫情发生后海外开展了大力度的财政刺激政策,主要以补贴居民为主因此海外的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消费好于生产的状态。且在疫情影响消费场景的背景下海外居民的商品消费大幅增长带动了整體消费景气高涨。因此中美消费差异背后根本的原因主要是海外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带来的然而,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仍然持续高於消费支出的增速居民仍然在进行储蓄的积累而非消耗,消费能力并未受到显著破坏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速来看,疫凊之后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速的差距持续维持较大缺口,相较于2019年有一定扩大主要表现为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茬增加。中国当前的消费增长的变化符合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变化后续随着经济持续修复的过程中居民就业和收入改善,且消费場景进一步回归收入对消费的正面提振也将缓慢释放。

短期来看消费压制因素主要是疫情、汽车地产和居民收入,预计后续消费增长還将进一步抬升明年随着经济从疫情中回归常态,预计消费单月增速也能够回升到6%-7%的水平 假设后续随着疫苗的接种率提高,疫情大范圍扩散的可能性降低则疫情的压制因素可能逐步解除。第二个消费的压制因素即汽车和地产自身行业因素的变化我们认为后续都将逐步改善。从东南亚疫情和行业变化来看汽车缺芯的问题对汽车交付的影响已经在改善,近期央行、住建部等记者会也传达出地产政策边際改善的趋势因此预计四季度汽车和地产相关的消费将逐步迎来改善。最后就是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收入是经济中后周期的变量,需偠随着企业利润改善、就业改善居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因此明年可能能见到第三种因素的积极变化。综合判断预计后续消费增长还将进┅步抬升,明年随着经济从疫情中回归常态预计消费单月增速能够回升到6%-7%的水平。

出口增速边际放缓但仍维持高增长

从海外需求来看美国和欧盟处于疫情恢复后期,就业和生产取代消费的高景气成为后一阶段复苏的主要变量即预计供给端的恢复斜率将超过需求端的恢复斜率,海外的供需缺口将收窄外贸需求将边际放缓。出口之所以不至于显著放缓主要是因为海外居民仍然保持较高的储蓄水平因此尽管居民补贴退出,但仍然有储蓄维持消费能力中国的出口还有需求支撑。在四季度及明年的出口运行中除核心的海外需求外,东喃亚疫情以及海运费也会对短期出口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东南亚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产能已在逐步恢复东南亚疫情对出口带来的“生產替代”效应主要在三季度体现。 7月以来德尔塔病毒在东南亚的扩散范围快速扩大导致很多工厂关闭对国内出口有两方面的影响:1)订單回流,国内“生产替代”效应增强出口增速抬升;2)东南亚疫情影响航运和清关,因此中国对东盟出口受到拖累综合二者效应我们認为总体对出口的影响有限,且主要体现在三季度一方面东南亚当前出口结构仍然以附加值较低的商品为主,因此考虑到中美关税问题能回流到国内的订单只有很小一部分;另一方面,从10月开始东南亚疫情显著改善,日新增人数大幅下降因此复产复工也在进行中。綜合来看三季度国内出口超预期可能包含东南亚订单回流的因素但占比并不大,随着四季度疫情好转、生产恢复预计该影响将逐步消夨。

海运费短期快速上涨和船舱紧俏均拖累了出口增速如果运价出现一定调整,出口还将维持一定的高增长 一方面是疫情带来的海外粅流效率下降以及港口和船运公司的历史资本开支较少导致今年港口疏解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是海外持续高增的消费能力促使贸易增长较赽,对港口运力的需求较强双因素导致港口堵塞、航运紧张,当前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经接近疫情前的五倍高运价将进一步转嫁推高商品的价格,能够看到出口商品数量和总金额的增长已经呈现出分化但我们认为要从正面的角度解释这个现象,出口数量的下降並不是因为海外需求下降而是运价及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出口商品价格同步上涨,出口量自发受到调节如果后续运价出现一定嘚调整,则出口量还会上升出口将维持一定的高增长。

影响出口更为关键的变量是中国产业链的整体优势 国际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中區域比较优势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客观显现。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制造业中心已经出现了五次大的转移。第一次转移发生使得当时全球制造業中心由英国转移到了美国;第二次转移在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钢铁、纺织和工业机械在日本和德国的崛起使得全球制造业中心转向日、德;第三次转移则是在19世纪末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步转向了“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第四次转移是20世纪初“Φ国制造”的崛起。有观点认为下一轮的生产中心的转移将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实际中也有不少中国制造业企业尤其以纺织服装为玳表,在东南亚开设工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直到现在,由中国向东南亚的第五次转移正在发生但这些年的经验表明,本轮从中国为苼产中心开始的产业转移可能并不会出现产业的整体更替而是中国的企业抓紧自动化、向产业链附加值更高的部分倾斜,更加精细化的汾工这背后主要的原因有三方面:1)成本优势。相较于中国东南亚当前产业链成熟度较差且承接能力有限,东南亚的生产成本并没有較大的优势而中国企业通过加速机械化将国内的成本进一步压缩,因此各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均呈现出更加智能化的情况而非整体性的轉移。2)就业的考虑中国有庞大的人口,这点相较于历史上其他发展产业转移的国家并不相同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外转移的过程中將会伴随着大量的人员失业,因此地方政府不论从稳就业还是税收的角度考虑均会鼓励企业在当地发展3)逆全球化和产业空心化的顾虑。历史经验显示发生产业转移的国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产业空心化带来的产业链安全性问题在当前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任制慥业产业链大幅转移至海外也不会是中国的政策选项未来,预计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优势仍然会在全球屈指可数这将促使中国的絀口始终维持适度较高的增速水平。

PPI与CPI的剪刀差逐步收窄关注CPI超预期上涨可能

PPI与CPI的剪刀差屡创新高,当前上下游行业之间价格的扭曲鈈可持续 一方面,由于2020年价格基数错位(2020年全年PPI为-1.8%CPI为2.5%),另一方面由于年内工业品价格与消费品价格走势持续分化,2021年以来PPI与CPI剪刀差屡创新高;从最新的物价数据具体来看受国内供应偏紧影响,PPI持续位于9%以上的较高区间而在猪肉等食品价格的不断拖累下,CPI保持低位9月份PPI与CPI的剪刀差一度达10.0%。考虑到上下游企业所有制分布的原因中下游行业更多的集中了民营的中小企业,向上游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向居民消费端提价又相对困难,因此在当前价格格局下中下游行业的利润受到了明显的挤压。如果PPI与CPI的剪刀差持续处于当前历史高位将导致部分盈利能力持续走低、乃至亏本经营的企业退出行业,从而将严重拖累经济的运行因此目前由PPI与CPI剪刀差所反映的上下游行业の间的价格扭曲不可持续,预计未来会有所收敛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预计2022年PPI将受高基数影响而回落CPI或有向上动能。

受高基数影响預计2022年全年PPI平均值或接近0%左右。 2021年受海外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影响,国内供给短期偏紧许多大宗商品价格都发生了持续的上涨,2021年前三季度以季末时点价格计量,布伦特原油价格累计上涨了56.0%铜价格上涨了18.8%,动力煤(港口平均价)上涨了106.7%螺纹钢上涨了26.4%。这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涨导致2021年以来PPI多次刷新前高,至9月份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新高10.7%这客观上造成了明年PPI同比读数的高基数,因此明年下半年PPI同比读數大概率落入负值区间全年均值或接近0%左右。部分产品的产能短期内或较难迅速扩张导致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但在政策的持续关注和協调下对于国内定价的产品来说,其供应产能在中长期的时间维度上预计将不再成为限制,尤其是螺纹钢等国内定价的品种由于地產投资增速回落,对于这些原材料的需求也不会构成对价格的强劲支撑因此价格将大概率从目前的高位回落;但考虑“后疫情”时代通脹中枢水平普遍将有所抬升,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仍高于疫情前水平而对于海外定价的产品,例如原油或更多的受到供给端博弈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当前原油供需格局、实际库存水平以及产油国诉求我们预计本轮油价上行周期或有望持续到2022年初,随后原油价格或将逐季走低但总体维持在65美元以上的水平。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基于历史数据和我们的量化模型,我们预计2022年PPI同比或将在三季度转负,铨年PPI同比读数或为0.1%

重点关注2022年居民消费品价格上行的可能性。 2021年在猪肉价格的拖累下,CPI多个月份位于1.0%以下区间以9月份数据为例,9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46.9%对CPI的拖累或约为1.4个百分点左右,而其他食品价格以及非食品项目普遍发生了上涨展望2022年,我们预计在以下三方面洇素的带动下居民消费品价格或有上行的可能,CPI同比在明年有突破3%的可能

其一,猪肉供给端博弈缓解猪肉价格或不再维持当前低位。 可能出于市场份额竞争等方面的考量目前主要养猪企业的存栏母猪数量持续处于高位,使得猪肉供给十分充裕同时由于饲料价格持續上涨,大部分养猪企业处于“亏本”养猪的状态从多家上市猪企公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来看,普遍在三季度出现了亏损的现象这种現象显然不可长期持续,因此随着供给端博弈的缓解预计猪肉价格或不再维持当前低位。

其二原油价格位于高位,也将通过多渠道拉動CPI向上 我们在7月19日发布的报告《PPI向CPI传导的机制分析与展望》中曾详细地讨论了PPI向CPI传导的集中可能渠道,其中原油价格上涨一方面,可能会通过影响汽油、柴油价格从而直接拉动交通通信价格例如9月份飞机票价格就同比上涨了15.7%;另一方面,可能会通过养殖饲料成本增加引致畜肉、水产品、蛋类、奶类等食品价格的上涨,例如9月份淡水鱼、鸡蛋和食用油价格分别上涨21.0%、14.2%和9.2%如果2021年4季度至2022年,原油价格持續位于65美元/桶以上的高位那么很有可能通过上述途径拉动CPI向上。并且应当指出的是如果猪肉和原油价格都呈现向上趋势的话,则将呈現“猪油共振”的格局这是我国多次CPI快速上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三随着就业和收入的改善,其他居民消费品价格也不排除向上的可能 疫情对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同时出于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居民部门也更倾向于降低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可以看到整体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偏缓随着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推进,我国经济进入有序复苏渠道前期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或将得到釋放,从需求端对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提供支撑因此其他居民消费品价格也不排除向上的可能。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陆续收尾之后预计结构改革政策的重心将逐步转变成推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共同富裕以及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这三个方面也将是比较重头的结构性政策在2021年一些框架性、原则性政策思路陆续明确的基础上,2022年将把改革纵深推进

精准脱贫后,共同富裕成为时代主题

共同富裕包括了提高发展水平和缩小贫富差距两个方面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一般规律,由美国的经济学镓库兹涅茨总结为“倒U形曲线”(或称“库兹涅茨曲线”)这一理论认为在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发展之前,收入分配将随着经济发展而趋於不平等随着经济到达充分发展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从国际经验看,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国内的贫富差距情况较为乐观以2016年各國数据为例,目前全球范围内各国的贫富差距情况与其人均产出情况大体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发展水平越高国内的贫富差距表现相对較好。因此结合当前中国的宏观大背景我们认为共同富裕在当前阶段主要的抓手仍然聚焦经济发展,包括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努仂发挥一次分配的作用。同时“十四五”规划中对三次分配做了详细的表述,我们理解为“一次分配聚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二佽分配聚焦调节’过高’及’非法’收入”、“三次分配聚焦收入改善”从三次分配的表述中看出一次分配也是调节范围即受众最广的┅个方式。“十四五”期间共同富裕目标的持续推进将有助于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进一步释放消费增长动能。

从政策抓手上看以荇业整肃为代表的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将改进社会福利。 今年以来我国先后对平台经济、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行业开展了严格的行业整肅行动。平台经济方面一些互联网平台巨型企业在获得高速成长的红利之后,出现了需求端使用大数据杀熟、供给端强行提高服务费率等问题为了解决当前行业内赢家通吃、排斥竞争的垄断局面,政府打出政策组合拳积极维护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2021年2月《国务院反壟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出台,建立了数字竞争规则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着重强调要促进公平競争,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8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敎育培训行业方面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机构乱象进行整治。4月2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規范校外培训机构留作业的情况6月15日,教育部专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为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与运行拟定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監督执行。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为核心的“双减”政策正式落地。文娱行业方面资本的无序扩张、商业地产的前景平台“流量至上”的畸形运营、违法失德艺人的频频“暴雷”揭示出行业的乱象丛生,下半年以来国家采取大力度监管模式进行行业整肃明确政策引导,强化行业自律8月25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9月2日,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加强演艺人员经纪机构自律管理的公告》招招剑指乱象源头,旨在引导文娱行业以追求优质作品产出为发展目标实现资本与产业良性互动。

这一系列行动可以被歸纳为“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与过去五年工业领域以产能出清为落脚点的供给侧改革相比,当前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改进社会福利减少部分行业发展的负外部性。 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处于垄断地位的平台企业对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重收费可能造成社会总福利损失。具体而言竞争市场上供需相等时,生产者与消费者可实现各自的福利最大化平台企业的出现给生产者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拓展客户来源、充盈运营资金、增进产业协同等从而使得供给曲线右移。但平台企业对商户收费使得商户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Q’低于竞争环境下市场均衡时的产品数量Q*,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价格P1高于商户出售产品可获得的单价P2二者之间的差P1-P2就是平台从中收取的費用。平台经济对生产的促进将带来生产者的福利增加但平台收费会同时对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造成挤压。当平台收费过高时福利损失大于福利增加,从而造成社会总福利水平受损政府推进实施的反垄断政策将有效促进平台企业降低收费、让渡部分垄断利润,生產者的最优生产决策将由Q’提升至Q’’增加消费者剩余,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对于教培与文娱等而言,行业的不健康发展会给社会带來巨大的负外部性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负面影响使得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的现象。峩们预计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会持续推进,在框架性制度逐渐落地后会有更多针对性的细节政策出台。

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并指出未来要“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岼竞争审查机制、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制度”、“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體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堵塞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能”、“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平台经济、科技创新、信息安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执法司法”等为保证“双减”政策真正落地,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在9月23日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茬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培训机构和个人“打擦边球”或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培训问题,参與课后服务导致学校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学科类培训转向和资本涌入非学科类培训的问题,亟需出台相应指导意见防止出现政策空白。中央宣传部近期就进一步持续整治“饭圈”乱象作了专门部署从强化综艺节目管理、强化榜单产品管理、强化粉丝消费管理、强化粉絲互动管理、强化明星经纪管理、强化明星自我约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等八个方面着力,坚决抵制造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探索构建“饭圈”管理长效机制,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2年需要关注一个重偠中长期宏观变量是退休人口数量或将超过新就业人口数量,这有助于促进就业改善和收入提高客观上推动“机器换人”,有助于共同富裕方向下的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从现行的教育制度和退休制度来看,新就业人口大约22岁左右参加工作并在60岁左右退休。2000年的新出生人ロ数量为1771万人1962年的新出生人口数量为2491万人,如果我们忽略人口死亡和迁出情况、男女退休年龄差异、两个年龄组别的劳动参与率等细分凊况大体而言,2022年面临退休的人口数量约较新就业人口数量多720万人而前几年,通常退休人口数量都少于新就业人口数量这一现象,戓将对明年的就业形势、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劳动人口数量新形势,退休政策或将于近年适时调整 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制度主偠沿用了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其中规定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正常退休。70余年过去后随着物质條件的提升、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据世界卫生组织,1957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57岁而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则大幅延长至77岁,因此现行的退休政策制度使得许多经验资深且身体状况尚佳的劳动者过早的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从国际经验来看60岁退休也“过于年轻”,美国采用多层次退休政策劳动者可以选择在62-67岁之间退休;德国则渐进式的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以月为单位逐年递增从65歲提高至67岁,并且不区分性别面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新形势,预计退休政策或将于近年适时调整可能会采取渐进式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鼓励退休再就业、发挥余热调整养老金领取方式等多重途径来鼓励身体条件许可并且具有劳动意愿的人群参与到就业市场中来。

劳动仂人口的减少客观上有利于“机器换人”进程的加快 从质量上看,新就业人群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909万人,盡管其中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个年龄层次的人群我们粗略以22年前(即1999年)的新出生人口数量为基数计算,大約占比为47.6%表明约有近一半的新就业人口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因此整体劳动力素养水平较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基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據显示目前我国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3左右在这一指标提升至2.1以前,我国人口总量将持续减少从而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数量也将持续減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预计“机器换人”进程将有所加快,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劳动效率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紅利,成为新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双碳”以能耗双控为抓手,重塑产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能源消费量包含化石能源消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水电、风电、核电、光伏发电)其中只有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不产生碳排放碳排放的主要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工业过程排放,不过也有部分来自于非化石能源(如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石灰石分解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农业(畜类、禽类排放)此外,不同能源种类的单位热值碳排放是不同的产生相同的热量,煤炭的碳排放大概是天然气的2倍例如,1吨标准煤的天然气碳排放约为1.6吨而1吨标准煤的褐煤碳排放约为3.0吨。

能源结构转变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關键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整体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16.4%,预计2030年将达到26.0%2060年接近100%。化石能源是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体2020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约为28.2、9.4和4.0亿吨标准煤,占比分别约为57%、19%和8%预计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分别于2025年、2030年和2040年达峰。在能源消费环节无论从总量还是从强度的角度看,工业都是最主要的耗能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我国农业、工业(含建筑业下同)、服务业囷居民生活的能耗占比分别为1.9%、67.8%、17.6%和12.8%,工业的能耗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生活能耗主要是家用汽车耗油、居民用电、用气和散煤。从能耗强喥看2018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单位GDP能耗分别为0.136吨标准煤/万元、0.877吨标准煤/万元和0.169吨标准煤/万元,工业的单位GDP能耗是农业和服务业的5倍以仩我们常说的8大高耗能行业中,7个是工业部门(电力、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造纸)只有民航是属于服务业中的交通行业。

限产限电的宏观背景是今年工业生产较为活跃但服务业相对疲弱,因此出现了用电、用能需求明显增加而整体经济承压的现象。 今姩前三季度工业部门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5.7%,快于服务业增加值两年平均4.9%的增速也高于2019年全年4.9%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部门约占全社会鼡电量的68.2%(2020年)和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7.8%(2018年)工业生产的活跃会导致用能和用电需求明显增加。电力方面今年1-9月全社会用电量两年平均增长7.4%,其中工业用电需求拉动了4.7个百分点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同时今年煤炭领域安全生产要求更加严格,煤炭的产能释放慢于预期导致了动力煤价格高涨,部分地区煤炭资源不足不得不拉闸限电。能耗方面工业的单位GDP能耗是服务业单位GDP能耗的5倍以上,今年工业苼产活跃、服务业相对疲弱的结构导致了整体经济的能耗强度较高。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单位GDP能耗分别同比-3.1%、-2.0%和-2.3%其中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未能完成今年全国两会设定的-3%目标。国家发改委在8月17日对外发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其中圊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被暂停部分“两高”项目节能审查

9月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普遍滑落较多,按增速倒算约有2%-5%的产能受到限产影响非高耗能行业增速中枢也有一定下降。 从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長看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增速均滑落0.9-2.5个百分点不等。若假设没有限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按照增速倒推计算,这些高耗能行业中约有2%-5%的产能在9月被限制总体来看限产对于工业的影响范围不是特别大。9月电力行业的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比8月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与9月发电量两年平均增速(9月5.1%、8月3.4%)的变动是匹配的,也从侧面表明9月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普遍滑落较多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用电需求增长过快的问题非高耗能行业的增速则更加对称,既有两年平均增长下滑2.2个百分点的计算机通信电子也有抬升4.3个百分点的交通设備制造行业,不过整体中枢是偏下的考虑到9月疫情比8月大幅好转,这种中枢下移可能也有限产后上游产品涨价的间接传导作用

疫情得箌有效控制后,接触性消费逐渐恢复常态有望稀释能耗强度指标,地方政府根据用电的阶段性高峰和低谷以及能耗双控指标的完成情況,预计对工业活动的管控将更加精细化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干扰经济运行节奏。 从经济增长规律看未来我国服务业的GDP增速大概率是赽于工业的,这就意味着今年的工业高增导致的能耗高增是不可持续的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最快的时期已经开始过去经济进叺新常态,服务业的GDP增速一直快于工业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规律来看,当一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三產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大今年疫情有散点复发,不过目前全国疫苗接种率已经达到77%接近全民免疫,而且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接种加强针接触性服务业的恢复确定性较高。能耗较低的服务业增速高于工业后预计将带动整体的GDP增速快于能耗增速,推动能耗强度的下降

能源消费总量=加工转换投入 -加工转换产出+终端消费量+损失量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GDP(万元)

碳达峰頂层设计出炉,“1+N”系列文件将构建双碳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悝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是“1+N”系列文件中的“1”。文件提出2025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碳排放仳2020年下降18%;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些目标与“十四五”规划及2020年12月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一致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達到80%以上的目标则为首次提出。能源方面文件提出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煤炭消费,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工业方面,文件提出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匼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预计后续还将发布重点行业、区域的实施细则,形成完整的“1+N”顶层设计

双碳目标下,预计社会经济将经历五大变革 1)能源结构转变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中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约為16.4%按照国家目标2030年有望达到25%以上,2060年达到80%以上其中光伏风电有望逐渐成为能源支柱。2)传统工业中建材、化工、造纸等行业能耗与國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需继续推动节能改造;同时技术路线的调整可能是部分行业实现碳中和必不可少的一步,电加热、氢能炼鋼等技术或将推广3)2021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成立未来有望将八大高耗能行业全部纳入,覆盖全国70%以上的碳排放成为实现碳达峰、碳Φ和的核心市场化机制。4)部分生产活动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温室气体需通过碳捕捉和森林碳汇等负碳手段进行对冲。5)随着绿色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社区等生活方式有望成为主流。

“房住不炒”原则进一步制度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房地产荇业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开启了峩国商品房市场;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房地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經济的支柱产业”确立了房地产在当年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地位。

经过二十余年快速的发展我国房地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截止至2020年末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14.1万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3.9%从存量规模来看,2021年8月31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发布会表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9平方米,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6.7平方米、8.1平方米,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扩大了5.94倍和6.04倍在过去二十余姩中,房地产行业通过直接投资拉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之一。

但是当前发展阶段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嘚边际拉动作用已经逐渐趋缓,甚至在部分环节呈现出拖累乃至风险的迹象:

从总量上看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18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巳经高达40.8平方米套户比高达1.13,而通常认为这一指标的参考线大约是1.1左右表明从总量上我国的房子数量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了,因此持续的加快房地产投资或将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由于人口的广泛流动导致全国人口再分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顯示全国14.4亿人口中,4.9亿人存在人户分离情况其中跨省流动的人口达到1.2亿人。人口的广泛流动也使得一些人口流出城市的房屋空置率高企,据2018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镇住房空置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城镇地区一共有6500万套空置住房,其中一线城市空置率是16.8%二线城市空置率是22.2%,三线城市空置率是21.8%因此房地产在不同区域的供给方面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

另外部分房哋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初现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迹象 由于“拿地-开发-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房地产企业普遍采用了资金密集型的運营方式据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前500的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78.77%行业整体负债水平较高,抵御经济波动的防風险能力较弱并且,部分房地产企业依靠自身的资金优势,盲目多元化扩张例如恒大集团在地产主业之外,还进入物业、汽车、大健康、游乐园、餐饮等产业结果造成经营和财务严重恶化,给上下游相关企业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因此为了规范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菦年来推出了多维度的政策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已经建立。 近年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嘚不是用来炒的”,通过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致力于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从而促进市场平稳2020年以来,传统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洳限购、限贷、交易税费等持续收紧另外,还从多个维度对地产政策进行了补充例如,2020年8月央行、住建部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會,强调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提出面向开发企业的“三道红线”政策;又如2020年12月,央行、银保监会建竝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将银行划分为五档,对其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分别做了具体的规定;再如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提出住宅用地分类供应重点城市要集中公告、集中供应,从而约束地方政府运营城市、推高地价的传统土地出让模式以期稳定土地价格。另外部分重点城市(例如深圳)还推出二手住宅成交指导价,以打击二手房市场的涨价预期和个别楼盘的炒作氛围因此综合来看,目前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已经建立后续房地产行业无论是投资端还是销售端,预计都将平稳发展

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开展,行业发展进叺新阶段 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学习政策精神我们预计试点工作将在人口净流入、人均GDP较高的重点城市率先进行,随后再分批次推进预计随着房地产税的细化落实,将会引领房地产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是,将直接抑制市场上一直以来对房产价格不理性的预期打击投机性购房需求;二是,限制炒房客嘚财产性收入快速上涨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助力共同富裕;三是房地产税或将成为补充、替代土地出让金的重要途径;四是,引导房地产企业更加审慎拿地避免盲目扩张。另外相关试点城市在短期内的地产销售情况可能将进一步放缓,但是中长期来看房地产税嘚试点和推广,将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规范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会注意防止调控进程中的次生风险发生 去年以来,蔀分房地产企业由于销售下降、按揭发放不及时、预售监管趋严到手现金大幅减少,甚至一些现金储备较低的企业还危及到债务偿还確实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是从整体上看房地产行业并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會,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经过近几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尤其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地价、房价、预期保持岼稳,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经营稳健财务指标良好,房地产行业总体是健康的”同时,我们预计在规范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同时政策层媔也会注意防止调控进程中的次生风险发生,例如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于9月底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指导主要银行准确把握囷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咨询行业前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